一、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骆剑蛟,刘亚茹,陈文[1](2021)在《芍药苷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海马组织在学习、记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海马组织对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非常敏感,会使海马组织中的神经元大量丢失,神经元细胞发生凋亡。芍药苷可以减轻小鼠炎性脑损伤,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清除体内自由基有关,但是芍药苷在CMV感染小鼠中研究甚少。为探讨芍药苷对CMV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本研究将新生昆明小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小鼠巨细胞病毒组(MCMV组)、芍药苷低剂量组(Pae-L组)和芍药苷高剂量组(Pae-H组),后三组通过腹腔注射MCMV病毒悬液建立模型,之后对照组和MCMV组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Pae-L组经腹腔注射10 mg/kg芍药苷,Pae-H组经腹腔注射30 mg/kg芍药苷;荧光定量PCR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的变化;Morris水迷宫检测各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指标的变化;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NeuN免疫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的变化;TUNEL染色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MCMV组小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增加,穿越平台次数明显减少,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显着减少,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显着增加,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下调;与MCMV组比较,Pae-L组和Pae-H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减少,逃避潜伏期减少,穿越平台次数增加,脑组织中MMP-9蛋白表达水平下调,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数目增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指数减少,海马组织中Bax蛋白表达水平下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调。本研究提示,芍药苷能够改善MCMV感染引起的脑损伤,减轻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的凋亡。
刘乐[2](2021)在《巨细胞病毒孕早期感染大鼠模型中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样症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孕早期感染大鼠模型,探讨模型中子代大鼠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样症状。方法:取14只见栓3天SD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7只。实验组(HCMV组)腹腔内注射1×10^6TCID50 HCMV病毒悬液0.5ml,对照组(HELF组)腹腔注射等量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上清液0.5ml。观察两组接种后的反应。同时,分别在HCMV组和HELF组随机选取子代仔鼠各6只。对两组仔鼠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测(HE染色、电镜)和孤独症样神经行为学测试(包括Morris水迷宫、刻板行为、旷场、悬吊、斜坡和倾斜板实验),比较两组仔鼠在孤独症症状和一般神经行为学发育方面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间计量数据比较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E染色和电镜病理组织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子代大鼠海马髓鞘破坏较对照组明显。(2)Morris游泳距离:HCMV组1-4天总路程(d1:17.97±3.82;d2:15.22±2.96;d3:14.22±2.08;d4:10.87±2.34)m,高于HELF组1-4天总路程(d1:9.36±1.95;d2:6.31±1.65;d3:5.36±1.23;d4:5.01±1.24)m,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说明两组仔鼠在运动能力上有统计学差异,HCMV组运动能力较HELF组明显下降。(3)刻板行为结果:HCMV组刻板动作次数(40.7±3.98,38.7±3.4,38.3±4.13,40.2±3.4,39.7±2.01,38.5±3.00)次,明显多于HELF组(18.5±2.70,21.7±3.17,26.4±3.26,20.2±2.29,19.2±2.94,20.9±3.00)次,有统计学差异(P<0.01)。说明两组仔鼠在刻板行为检测上有差异,HCMV组较HELF组刻板动作明显增多。(4)旷场实验结果:HCMV组站立次数(19.15±3.63)次、跨格子数(41.70±11.05)均显着低于HELF组站立次数(22.05±4.14)次、跨格子数(66.05±12.57)(P<0.05)。说明两组仔鼠在旷场实验检测上存在统计学差异,HCMV组较HELF组仔鼠在新环境中的探究行为、紧张度和自主行为明显减少。(5)悬吊试验、斜坡试验、倾斜板试验HCMV组仔鼠得分均显着低于HELF组仔鼠得分。说明两组仔鼠在运动能力发育上有差距,HCMV组较HELF组仔鼠运动发育能力落后。结论:SD大鼠孕早期HCMV感染致子代大鼠有孤独症谱系样症状,表明HCMV孕早期宫内感染可能是诱发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病因之一。
陈刚[3](2020)在《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1研究背景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以脂质和纤维成分在动脉中聚集为主要特征。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最重要原因,包括中风、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血管瘤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多种危险因子,然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和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为双链DNA病毒。在全球范围成人血清抗体阳性率为60-90%以上,与所有的疱疹病毒一样,一旦发生感染,HCMV会在宿主体内(唾液腺、白细胞等处)建立持续终生的潜伏感染,潜伏感染常会间断性地被激活而发生再激活感染。血管系统中的HCMV感染与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和移植血管硬化,均存在相关性。HCMV可通过改变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诱导内皮功能障碍和干扰细胞因子信号来加重病变血管的炎症反应。抗病毒药物更昔洛韦已被证明能降低心脏移植相关的动脉粥样硬化发生。HCMV编码至少26个成熟的mi RNA,但这些mi RNA与临床病理的相关性仍不确定。HCMV-mir-UL112-3p(mi R-UL112-3p)是HCMV编码的mi RNA中研究最广泛的一种,可以靶向调控宿主细胞和病毒转录。先前的研究表明,在高血压患者中,mi R-UL112-3p是唯一高表达的循环型HCMV编码mi RNA,并且它与高血压风险的增加有关。此外,有研究显示血浆HCMV-Ig G或抗CMV抗体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而另一些临床研究则发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不强。在本研究中我们检测了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浆/血清中的mi R-UL112-3p和HCMV Ig G水平,同时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内膜中层厚度(IMT),分析mi R-UL112-3p和HCMV Ig G、Ig M水平与IMT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2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调查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IMT和外周血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与外周血中HCMV Ig G、Ig M和mi R-UL112-3p水平之间的关系,评估HCMV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3研究方法3.1研究对象和检测方法招募2012年9月至2016年6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458名,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糖尿病史、体重指数(BMI)、吸烟史和高血压史。抽血检测空腹血糖(FBG)、餐后血糖(PBG)、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T3、游离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通过颈动脉超声检查患者IMT值。通过荧光定量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检测外周血中mi R-UL112-3p的拷贝数,使用梅里埃酶联荧光试剂盒分析(ELFA)HCMV Ig M和Ig G水平,使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浆中TNF-α、IL-6和IL-1β的水平。3.2统计学分析采用Excel 2007建立数据库,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描述,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定性资料采用构成比或频率进行描述,组间比较使用χ2检验。对于IMT值的以高于平均IMT值定义为“高”。为了确定独立的风险因素和高IMT的优势比(OR),置信区间(cis)设为95%,采用多元逻辑回归模型,包括mi R-UL112-3p阳性率、HCMV Ig G滴度、Framingham评分以及IL-1β含量的对数、TNF-α含量的对数和IL-6含量的对数,单变量分析P<0.05,以确保没有显着的多重共线性。利用单一的线性单变量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和逐步多变量回归分析来评价抗HCMV Ig G抗体滴度和其它变量的值之间关系。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研究结果共458名参与者被纳入研究,其中247人(53.9%)被指定为高(IMT)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IMT的四个独立危险因素分别是mi R-UL112-3p阳性(OR 1.05,95%CI 1.01-1.07;P=0.004),抗HCMV抗体滴度高(OR 1.04,95%CI 1.01-1.06;P=0.003),Framingham评分高(OR1.14,95%CI 1.02-1.27;P=0.018),高IL-1β含量(OR 2.96,95%CI 1.26-6.97;P=0.013)。多变量相关性分析显示mi R-UL112-3p阳性率与最大IMT(r=0.328,P<0.001)、游离T4水平(r=0.247,P=0.032)和对数(TNF-α)(r=0.509,P<0.001)显着正相关。5研究结论本研究首次评估了颈动脉粥样硬化与亚洲人群中mi R-UL112-3p阳性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HCMV与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第二部分HCMV通过MMP-2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1研究背景HCMV属于疱疹病毒β亚科(β-herpesvirus),为双链DNA病毒。世界范围内HCMV感染非常普遍,在成年前大部分人群均已感染,一旦感染病毒将终身存在于宿主体内。现已发现HCMV与多种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AS)、冠心病和高血压存在联系,此外HCMV感染还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有关。血管内皮细胞能够参与心血管疾病的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内皮功能障碍以及与其相关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内皮细胞间质转化(End MT)引起的。在End MT过程中,内皮细胞(ECs)失去特异性血管内皮标记物如血管内皮钙粘蛋白(VE-cadherin)和白细胞分化抗原31(CD31),获得间质细胞标志物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成纤维细胞特异性蛋白1(角蛋白)和纤维连接蛋白,获得迁移性、侵袭性和增殖性表型。End MT的发生受到多种细胞因子的调节,其中TGF-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是End MT发生的关键细胞因子,同时也是血管病理生理过程中重要的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水平升高能够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如引起肺动脉高压(PAH)和动脉粥样硬化,阻断TGF-β1的表达可以抑制PAH过程和不稳定AS斑块形成。在人成纤维细胞中HCMV感染5h后即可由HCMV IE基因激活TGF-β1启动子,使TGF-β1的表达量提高4倍。此外,TGF-β1可以被蛋白酶(plasmin)、金属蛋白酶(MMPs)、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αvβ6和αvβ8激活,由无活性状态转变为高活性状态。因此,我们推测HCMV感染可能引起血管内皮细胞中TGF-β1表达水平提高或激活潜伏的TGF-β1,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出现End MT,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2研究目的观察HCMV感染对血管内皮细胞End MT的影响,讨论HCMV感染参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进展的可能分子机制。3研究方法3.1细胞和病毒培养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用含有BFGF(20 ng/ml)、EFG(10 ng/ml)和人血浆纤连蛋白(10μg/ml)的Human Endothelial-SFM(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无血清培养基进行培养。HELF和水貂肺上皮细胞用含10%胎牛血清(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的DMEM培养基(Life Technologies,Carlsbad CA,USA)培养。HCMV TR株病毒在HELF细胞上传代培养,将病毒培养物上清通过4℃,16000×g离心2h,用Human Endothelial-SFM培养液重悬病毒,并分装冻存于-80℃。对于紫外线灭活病毒,将病毒置于无菌交联小室(Bio-Rad,Hercules CA,USA)中用150 m J的紫外线照射。3.2病毒滴度检测在96孔细胞培养板中每孔加入2.5×104个HELF培养过夜;次日,每孔加入100μl稀释后的病毒悬液,在37℃,5%CO2培养箱中培养过夜;次日,弃去培养液,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无水乙醇50μl室温固定20min,弃去无水乙醇,立即用PBS水化15min;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HCMV IE单克隆抗体,室温孵育2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20μl稀释好的山羊抗小鼠Ig G-FITC,室温孵育1h;用PBS洗涤3次,每孔加入用PBS配制的70%甘油20μl,于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感染单位(in infectious units/ml)),IU/ml=IE阳性信号数×10×1×稀释倍数。3.3间接免疫荧光细胞爬片至盖玻片上,按照MOI=1接种HCMV TR,加入或不加入ra TGF-β1孵育5d或48h,用4%的多聚甲醛固定,再于0.1%的Triton X-100透化。向细胞中加入一抗4℃孵育过夜,洗涤,与Alexa Fluor 488或Alexa Fluor 594标记的二抗室温孵育1h,加入Alexa Fluor 488标记的鬼笔环肽和4’,6-二脒基-2-苯基吲哚(DAPI),或单独使用DAPI室温孵育15min,洗涤后封片,在荧光显微镜(Olympus Fluoview BX51,Center Valley PA)下观察。3.4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裂解细胞,取30μg总蛋白用的10%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使用半干式转膜仪(Bio-Rad)转移至PVDF膜上。将膜置于5%脱脂奶粉溶液中室温封闭2h,加入适当稀释的一抗4°C孵育过夜,洗涤后加入适当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二抗室温孵育1h。将膜洗涤3次后在膜上涂布ECL发光液,在化学发光成像仪上观察结果。3.5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收集细胞,用RNeasy kit提取总RNA,使用RT2 First Strand Kit将RNA反转录成c DNA,所有操作按照说明书进行。通过荧光定量PCR检测目的基因的表达水平,以18S RNA作为内参进行标化。3.6 TGF-β1含量检测分别使用水貂肺上皮细胞报告基因生物测定法和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培养上清中总TGF-β1和活化TGF-β1的含量。3.7免疫共沉淀用预冷含蛋白酶抑制剂的RIPA裂解液裂解细胞,加入MMP-2抗体,4℃孵育过夜,再与protein A-agarose孵育,用RIPA裂解液洗涤并重悬,加入SDS-PAGE上样缓冲液,煮沸,用8%的SDS-PAGE胶进行电泳,保留免疫共沉淀前的细胞裂解液作为对照。使用TIMP-2,MT1-MMP和MT3-MMP分别对免疫共沉淀前、后的细胞裂解液进行Western blot检测。3.8 sh RNA转染将MMP-2 sh RNA及其对照质粒通过Amaxa cell line nucleofector Kit V转染HUVEC细胞,24h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细胞出现明显的绿色荧光时,即可判定为转染成功。转染步骤参考试剂盒说明书进行。3.9统计学分析所有分析在Prism 5.0软件上进行。使用Student T test和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比较不同组间差异,以P<0.05表示差异有显着性。4.研究结果1)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的影响;2)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3)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MT的HUEVC细胞中TGF-β1活化;4)细胞中新合成活化TGF-β1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5)MMP-2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5研究结论在本研究中我们发现感染HCMV的脐静脉内皮细胞与未感染细胞一样,在经过TGF-β1处理后出现End MT相关的形态和基因表达变化。感染HCMV的HUEVC细胞,经TGF-β1处理后,可以通过激活MMP-2活化细胞外潜伏状态的TGF-β1。HCMV感染不会阻止或减少TGF-β1诱导的End MT,相反可以上调发生End MT的细胞中大量纤维化分子的表达,这可能是HCMV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之一。
刘乐,张学敏,崔珍珍,段博阳,王月,王璐璐,唐久来,吴德[4](2020)在《人巨细胞病毒孕早期先天性感染模型子代大鼠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建立人巨细胞病毒(HCMV)孕早期宫内感染模型,探讨子代大鼠ASD症状。探讨HCMV孕早期先天性感染致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症状。方法:随机选取孕3天SD大鼠14只,实验组7只腹腔注射1×10-6TCID50病毒悬液0.5ml,对照组7只腹腔注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HELF)上清液0.5ml。仔鼠中随机各取6只,实验组母鼠的仔鼠记为HCMV组(n=6),对照组母鼠的仔鼠记为HELF组(n=6),分别进行病理及行为学试验。结果:病理及电镜结果显示实验组子代大鼠海马髓鞘破坏。Morris游泳距离:HCMV组1—4天总路程(d1:17.97±3.82;d2:15.22±2.96;d3:14.22±2.08;d4:10.87±2.34)m,高于HELF组1—4天总路程(d1:9.36±1.95;d2:6.31±1.65;d3:5.36±1.23;d4:5.01±1.24)m,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刻板行为结果:HCMV组刻板动作次数(40.7±3.98,38.7±3.4,38.3±4.13,40.2±3.4,39.7±2.01,38.5±3.00)次,明显多于HELF组(18.5±2.70,21.7±3.17,26.4±3.26,20.2±2.29,19.2±2.94,20.9±3.00)次,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1)。旷场实验结果:HCMV组站立次数(19.15±3.63)次、跨格子数(41.70±11.05)均显着低于HELF组站立次数(22.05±4.14)次、跨格子数(66.05±12.57)(P<0.05)。悬吊试验HCMV组仔鼠得分(1.52±0.61)显着低于对照组(2.70±0.73)(P<0.01),斜坡试验HCMV组仔鼠评分(1.96±0.29)显着低于HELF组(4.25±0.48)(P<0.01)、倾斜板试验HCMV组停留时间(48.17±7.15)s显着低于HELF组(63.99±5.76)s(P<0.01)。结论:HCMV孕早期感染,子代大鼠有ASD样症状,表明HCMV孕早期宫内感染可能是诱发ASD的病因之一。
林辉婷[5](2020)在《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人巨细胞病毒(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是一种β疱疹病毒,在围生期感染率高,因新生儿免疫发育不完全,HCMV感染能导致多种先天性疾病,例如神经系统疾病、视网膜炎、肝脾肿大和黄疸,HCMV阳性患儿约40%为新生儿肝炎,胆汁淤积症状明显,黄疸持续时间长,严重胆汁淤积可导致患儿诸多并发症,常规退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抗病毒治疗能明显减轻胆汁淤积症状。围生期感染HCMV的患儿肝功能损伤严重,肝内胆管破坏和纤维化发展迅速,可能是HCMV对肝内胆管上皮细胞和肝细胞的损伤不可逆,导致胆管破坏,新增生小胆管功能不全,胆汁淤积进一步加重肝脏炎症损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比较了1179例HCMV阳性和9099例HCMV阴性患儿肝功能数据,将数据按不同年龄段分组(先天感染:小于15天,围生期感染:15天到3月龄,后天感染:大于3月龄),分析HCMV阳性和阴性患儿的肝功能指标的区别,发现与HCMV阴性的患儿相比较,HCMV阳性的患儿肝功能指标中的酶代谢指标和胆汁酸代谢指标明显高于HCMV阴性组;通过肝脏病理组织切片免疫组化染色发现HCMV阳性组有明显的胆管结构缺损、紊乱,管状结构消失,通过体外实验发现HCMV对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有明显的侵袭现象,HCMV干预的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出现明显的细胞脱落和形态改变,而成熟的胆管上皮细胞形态改变并不明显,进一步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到胆管上皮细胞表达巨细胞病毒标志物PP65和IE1,证实HCMV进入到胆管上皮细胞并在其中复制。为什么围生期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容易受到HCMV感染,并导致不成熟的胆管上皮细胞损伤?为阐释该问题,本研究进一步通过TMT标记蛋白质组学技术分析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和成熟胆管上皮细胞蛋白组学差异基因测序数据,结果显示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高表达CD14基因,且通过String数据库进行蛋白网络互作预测CD14为核心蛋白。经细胞免疫荧光验证,与成熟胆管上皮细胞相比,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高表达CD14。通过si RNA技术抑制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CD14基因基因的表达,经HCMV干预,与正常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相比,CD14 si RNA组的不成熟胆管上皮细胞形态结构正常,通过免疫荧光技术检测HCMV病毒蛋白,发现PP65和IE1在CD14 si RNA组的胆管上皮细胞表达降低,IE1阳性细胞率明显低于正常组。综上所述:与后天感染相比,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感染更容易通过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高表达的CD14受体进入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引起细胞凋亡。【研究目的】本论文研究重点分析围生期HCMV损伤胆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机制,为寻求临床治疗HCMV感染导致的新生儿肝胆疾病提供新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果】研究方法:1.收集临床数据:本论文选取2012年1月至2017年1月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10278例患儿肝功能数据等病历资料,为减少其他疾病引起的肝功能的影响,我们设置了收集临床肝功能指标的收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1)real time PCR方法检测患儿血清HCMV核酸阳性;2)肝功能指标为抗病毒治疗之前取的全血离心的血清样本所测数据;3)排除引起肝功能指标异常的其他病毒感染,例如乙型肝炎病毒;4)排除出血性疾病和造血系统相关疾病;共收集10278份肝功能数据,分为HCMV阳性组(1179例)和HCMV阴性组(9099例)。2.体外巨细胞病毒干预胎儿和婴儿胆管上皮细胞,通过细胞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巨细胞病毒蛋白PP65和IE1在细胞表面的表达,并测定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上清的病毒滴度;3.通过蛋白质谱分析技术,预测巨细胞病毒进入胆管上皮细胞的关键分子蛋白,并通过si RNA基因沉默技术在细胞水平对这个关键分子进行功能验证。研究结果:1.围生期HCMV感染影响肝细胞和胆管上皮细胞的正常功能;2.HCMV干预胎儿和婴儿胆管上皮细胞实验发现,HCMV能更早进入且更容易在胎儿胆管上皮细胞内复制;3.CD14是HCMV进入胎儿胆管上皮细胞的关键蛋白。【结论】围生期HCMV可通过不成熟BEC上高表达的CD14侵袭BEC,并在BEC内复制和增殖,引起BEC凋亡。
李俎怡[6](2020)在《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听力障碍是目前影响人类健康最为多见的疾病之一。而巨细胞病毒是引发婴幼儿先天性感染极为多见的病原体,同时也是导致人类非遗传性耳聋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迅猛发展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以及生物信息技术,使非编码RNA的研究更为深入。有研究报道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会引起非编码RNA表达变化,但缺少对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聋的过程中非编码RNA差异表达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拟通过构建的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蜗感觉上皮细胞模型,用高通量检测技术对其进行全转录组测序,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72 h的耳蜗感觉上皮细胞中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利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了各种非编码RNA的基本特点,筛选出差异表达的明显的非编码RNA并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此项研究将探究出与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聋致病相关的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为从转录层面及非编码RNA角度进一步研究巨细胞病毒的致聋机制奠定了基础,并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提供新的方向。研究方法:1.小鼠耳蜗上皮细胞(MCEC)、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Balb/3T3)的培养。2.小鼠巨细胞病毒毒株(Smith株)的制备和TCID50测定病毒滴度,绘制病毒在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生长曲线。3.构建小鼠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小鼠耳蜗上皮细胞模型。4.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全转录组测序,检测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未感染72小时的耳蜗上皮细胞中非编码RNA的表达情况,筛选出差异表达的显着的非编码RNA(miRNA,lnc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5.对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用qPCR方法进行验证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1.我们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未感染的小鼠耳蜗上皮细胞中,发现了大量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包括143个miRNA,其中新发现的有62个;3402个lncRNA,其中新发现的有792个;还发现了5115个差异表达的基因(mRNA)。这些差异表达的非编码RNA在功能上主要涉及离子结合,遗传物质代谢过程的调控,信号转导,细胞过程的调节等,主要参与病毒传染,免疫系统等信号通路。2.我们经过筛选验证得到与测序结果趋势一致的miRNA有10个,其中新发现的有4个;lncRNA有2个,均为已知的;以及2个耳聋相关基因Myo7a、Tmie和以这两个基因为靶基因的3个miRNA。3.利用生信分析及qPCR验证初步得到Myo7a-(miR-1929-5p),Myo7a-(egr-miR-4990),Tmie-(miR-6952-3p)的调控关系对,并预测到1个lncRNA参与Myo7a的ceRNA调控网络,14个lncRNA参与Tmie的ceRNA调控网络。结论:1.在本研究中,证实了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蜗感觉上皮细胞的过程中,确实引起了许多非编码RNA的差异性表达。经测序得到差异表达的miRNA有143个,lncRNA有3402个,他们主要通过行使离子结合,遗传物质代谢过程调控,信号转导等生物学功能,参与免疫系统,病毒传染等信号通路,从而在巨细胞病毒感染致聋的过程中发挥着作用。2.经筛选和验证得到了与巨细胞病毒感染耳聋相关的潜在具有调控功能的非编码RNA,以及耳聋相关基因Myo7a和Tmie。利用生信分析初步验证得到Myo7a-(miR-1929-5p),Myo7a-(egr-miR-4990),Tmie-(miR-6952-3p)的调控关系对,并预测到这两个耳聋基因所参与的ceRNA调控网络,为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耳聋的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切入点。
邵明秀[7](2019)在《淄博市妊娠期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HCMV、HSV2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1、调查2015-2016年期间淄博地区女性生殖道HCMV、HSV2的感染现状。2、调查2015-2016年期间淄博地区妊娠女性生殖道HCMV、HSV2的感染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3、探讨妊娠女性生殖道HCMV、HSV2感染对妊娠期妇女、胎儿及新生儿健康的影响,以期服务于临床。材料和方法收集自2015年12月至2016年12月在淄博市妇幼保健院部分门诊科室就诊的女性患者以及查体中心的健康体检的健康女性患者,共825例。按妊娠与否分为妊娠组和非妊娠组,其中妊娠女性共529例,未妊娠女性296例。妊娠女性按妊娠时间分为早期妊娠组、中期妊娠组和晚期妊娠组,其中早期妊娠组为妊娠0~13周末,中期妊娠组为妊娠14周~27周末,晚期妊娠组为≥28周。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别对两组女性的生殖道分泌物检测HCMV-DNA、HSV2-DNA,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组之间HCMV、HSV2的阳性率。进而评估2015-2016年期间淄博地区妊娠和非妊娠女性生殖道HCMV、HSV2的感染现状;并结合临床资料探讨妊娠女性生殖道HCMV、HSV2感染对妊娠期妇女、胎儿及新生儿健康的影响。结果1、在825例育龄妇女宫颈分泌物HCMV-DNA的检测中,总阳性数为165人,阴性者为660人,阳性率为20%;在529例妊娠期妇女宫颈分泌物HCMV-DNA的检测中,阳性数为131例,阴性数为398例,阳性率为24.76%;比较妊娠组与非妊娠组两组HCMV阳性率,结果表明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28.604,P<0.05)。早期妊娠阳性数53例,阴性数150例,阳性率26.11%;中期妊娠阳性数38例,阴性数106例,阳性率26.39%;晚期妊娠阳性数40例,阴性数142例,阳性率21.98%;在296例非妊娠妇女中,HCMV阳性患者有34例,阴性患者为262例,阳性率为11.49%。这三组间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522,P>0.05)。2、在825例育龄妇女宫颈分泌物HSV2-DNA的检测中,阳性数为52人,阴性数为773人,阳性率为6.30%;在529例妊娠期妇女宫颈分泌物HSV2-DNA的检测中,阳性数为44例,阴性数为485例,阳性率为8.32%;两组HSV2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0.204,P<0.05)。早期妊娠阳性数19例,阴性数184例,阳性率9.36%;中期妊娠阳性数13例,阴性数131例,阳性率9.03%;晚期妊娠阳性数12例,阴性数170例,阳性率6.59%;在296例非妊娠妇女中,HSV2阳性患者有8例,阴性患者为288例,阳性率为2.70%。比较三组之间HSV2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1109,P>0.05)。结论1、淄博地区女性生殖道HCMV感染率较高,其中妊娠期HCMV生殖道感染率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妇女是HCMV的易感人群。2、淄博地区女性HSV2生殖道感染率较HCMV的感染率低,其中妊娠期女性HSV2生殖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妊娠期妇女,妊娠期妇女是HSV2的易感人群。3、妊娠期女性免疫力低下,易诱发疱疹病毒的激活和复发,妊娠期女性应注意加强病毒的检测,做到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
李俎怡[8](2019)在《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耳聋相关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耳聋是严重影响人类生存质量的致残性疾病。我国新生儿先天性耳聋发生率为1‰~3‰。研究表明至少50%的先天性耳聋是由环境因素导致。巨细胞病毒先天感染是引起新生儿疾病和先天畸形的重要感染因素之一,也是造成耳聋和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引起的后遗症中,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SNHL)最常见。该文就人类巨细胞病毒和耳聋相关性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石娴静[9](2019)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分析更昔洛韦为主的抗病毒方案治疗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的临床干预疗效。方法:(1)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新生儿科诊断为CMV感染且治疗前均完成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检查的153例3月龄内婴儿为研究对象,CMV感染诊断以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制定的诊断标准,遵照婴幼儿听力损伤诊断与干预指南为依据,按是否听力受损将患儿分为听力受损和听力正常两组,分析听力受损情况;(2)根据日龄和感染时间将听力受损患儿分别分为≤28天、>28~60天和>60~90天三亚组,先天性感染和围生期感染两亚组,记录并比较不同分组间听力受损情况;(3)分别对听力受损组和听力正常组一般情况、基础疾病、母亲孕期情况、入院时实验室检查、临床表现及并发症进行比较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于CMV 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预测价值。(4)对CMV感染予更昔洛韦为主抗病毒治疗的患儿进行治疗前后的比较,记录住院期间抗病毒治疗的结果。根据住院期间是否予更昔洛韦为主的治疗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两组均予神经节苷脂、鼠神经因子、保肝、光疗等辅助治疗,治疗期间每周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以监测不良反应发生。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治疗后6月龄时及12月龄行BAEP检查。比较两组住院期间治疗前后,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BAEP检查结果,评估两组听力受损在住院期间治疗前后、6月龄及12月龄时的转归。结果(1)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情况:共有153例诊断CMV感染且完成BAEP检查的3月龄内患儿纳入本研究,有听力受损57例(37.25%),其中双侧受损43例(75.43%),单侧受损14例(24.56%)。轻度受损42例(73.68%),中度受损1 1 例(19.30%),重度受损 4 例(7.02%)。(2)不同日龄分组、不同感染时间分组听力受损情况的比较:≤28天、>28~60天、>60~90 天三亚组分别有 40 例(38.83%)、10 例(27.03%)、7 例(53.85%)听力受损,三亚组间听力异常发生率、双侧与单侧受损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先天性感染组有53例(46.09%)听力受损,围生期感染组仅4例(10.53%),先天性CMV感染组听力异常发生率和双侧听力受损发生率显着高于围生期感染组(P<0.001;P=0.001)。两组在单侧受损以及不同受损程度发生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临床比较:与听力正常组比较,听力受损组孕周(P=0.007)和出生体重(P=0.038)明显低,而住院时间显着延长(P<0.001),两组在性别、日龄、患儿基础疾病及母孕期一般情况方面无统计学意义。听力受损组实验室检查中血CMV-IgM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血小板减少及头颅MRI异常发生率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临床表现及并发症中听力受损组在皮肤疲点瘀斑、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合并畸形的发生率上显着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4)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高危因素分析:通过单因素分析发现,听力受损组早产、低出生体重、住院时间长、血小板减少、血CMV-IgM 阳性、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胆汁淤积、脑发育迟缓、头颅MRI异常、合并畸形发生率明显高于听力正常组(P<0.05)。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OR=1.223,P=0.002,95%CI:1.078~1.388;OR=1.886,P=0.010,95%CI:1.167~3.048;OR=1.629,P=0.001,95%CI:1.082~2.837;OR=1.779,P=0.001,95%CI:1.135~3.026;OR=2.368,P=0.026,95%CI:1.628~3.391;OR=2.517,P=0.042,95%CI:1.931~3.886)。(5)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对上述CMV感染所致小婴儿听力受损的6个独立危险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s,AUC)分别为0.802(95%CI:0.772~0.879)和 0.816(95%CI:0.787~0.886),其中尿 CMV-DNA 病毒载量的敏感性最好(85.96%),血CMV-DNA病毒载量的特异性最好(79.17%)。进一步将孕周、出生体重、血小板计数、血CMV-IgM值,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6个危险因素在二元Logistic回归中做多因素分析,得到联合概率绘制ROC曲线,显示联合预测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的AUC面积最高,为0.822(95%CI:0.752~0.893),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3.68%和80.21%。(6)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住院期间98例CMV感染患儿更昔洛韦治疗前后的比较显示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血清CMV-IgM值明显下降,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肝功能损伤、胆汁淤积、黄疽、胃肠炎、皮肤瘀点瘀斑、贫血、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肺炎、心肌损伤的发生率明显减小,听力受损、生长发育迟缓、脑发育迟缓的发生率未见明显改善。干预组住院期间治疗后听阈升高和听阈升高伴波异常的发生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其他BAEP结果无明显变化;对照组住院期间BAEP检查结果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57例CMV感染并听力受损患儿在6月龄时有2例失访(3.51%)。与治疗前相比,6月龄时干预组听闽升高,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异常,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听阈升高伴波形分化差伴Ⅰ、Ⅲ、Ⅴ波潜伏期延长的发生率较前明显减小(P<0.05),听阈升高伴Ⅰ、Ⅲ、Ⅴ波消失的发生率无明显变化,而对照组均无明显改变。干预组治疗总有效率显着高于对照组(住院期间54.77%vs.15.38%,P=0.042,6月龄时95.24%vs.30.77%,P<0.05)。干预组听力受损程度从治疗前到6月龄随访时逐步减轻(P<0.005),而对照组听力受损无明显改善。至12月龄时干预组听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7)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改变: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危险因素中,血小板计数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血/尿CMV-DNA病毒载量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5)。(8)安全性监测:在更昔洛韦治疗过程中,9例(21.43%)出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持续减低,6例(14.29%)出现谷丙转氨酶或谷草转氨酶升高,1例(2.38%)出现血小板轻度减少,均未停止更昔洛韦治疗,予以对症综合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CMV感染小婴儿致听力受损受多因素影响,早产、低出生体重、血小板减少、血CMV-IgM阳性以及血/尿CMV-DNA病毒高载量是听力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六个危险因素联合分析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发生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最高。更昔洛韦治疗可有效改善CMV感染小婴儿的听力损害,药物安全性好。
李伟[10](2014)在《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目的]研究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①建立小鼠巨细胞病毒(murine cytomegalovirus, 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用ELISA法筛选无感染史的SPF级BALB/c小鼠(H-2d),适应性饲养一周,按雌雄比例2:1合笼受孕,受孕母鼠单独饲养。仔鼠出生当天,随机分为实验组(7只)和对照组(7只),实验组在出生当日通过颅内注射接种MCMV Smith株病毒悬液(TCID50=10-5)1.75μl,对照组按相同方法接种病毒溶媒(含3%胎牛血清DMEM)1.75μl;②于30日龄应用物体识别实验检测两组小鼠对新物体探索时间和分辨指数;③在完成物体识别实验后3日,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观察俩组小鼠游泳轨迹、游出距离和游泳潜伏期。[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实验组新物体探索时间降低,分辨指数下降,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②与在训练后第3、4、5天逃生游泳轨迹长度明显增加,游出距离增加,游泳潜伏期延长,差异均具有显着性(P<0.05)。[结论]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能导致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第二部分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目的]观察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探究MCMV感染导致认知能力下降的电生理机制。[方法]①建立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动物模型(同第一部分)。②制备小鼠海马脑片:取30日龄实验组和对照组小鼠各5只,乙醚麻醉后被迅速断头并快速取出其脑组织浸泡于通氧的预冷脑脊液中。用刀片切除部分无关的脑组织,暴露海马区,然后固定于切片机的载物台上。将502胶水均匀涂于切片机载物台上,并将脑组织牢固粘在载物台上。切取小鼠海马脑片,厚度400μm。将切好的脑片转移到孵育槽中孵育至少1.5小时,充分恢复脑片。③采用脑片膜片钳技术检测各组海马脑片海马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 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 fEPSP)、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 LTP)、双脉冲易化(paired-pulse facilication, PPF)、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currents, mEPSCs)累计电流及释放频率、海马CA1区NMDA受体及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xcitatory post synaptic currents, EPSCs)。[结果]①与对照组(n=11,来源于5只小鼠)相比,给予HFS刺激后实验组(n=9,来源于5只小鼠)海马脑片CA3-CA1区典型的fEPSP降低,60分钟内LT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极具显着性(P<0.01);②在给予HFS刺激之前,两组海马CA3-CA1区PPF反应过程在选取的4个点中差异均不具有显着性;在HFS刺激之前,在相同刺激强度下两组海马CA3-CA1区产生的fEPSP差异不具有显着性。③实验组(n=7,来源于5只小鼠)与对照组(n=6,来源于5只小鼠)相比,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mEPSCs累计电流明显减少(P<0.01),但其累积释放频率无明显差异(P>0.05)。④实验组由NMDA受体途径介导的EPSCs电流振幅(27.6±2.3pA,n=7,来源于5只小鼠)显着低于对照组(53±4.8pA,n=11,来源于5只小鼠),差异极具显着性(P<0.01)。⑤实验组由AMPA受体途径介导的EPSCs电流振幅(45.8±10pA,n=6)低于对照组(59.94-4.3pA,n=11,来源于5只小鼠),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⑥实验组中由NMDA受体介导的EPSC振幅与AMPA介导的EPSC振幅比率(0.42±0.03,n=7,来源于5只小鼠)显着低于对照组(0.66±0.02,n=7,来源于5只小鼠),(P<0.01)。[结论]①MCMV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能显着抑制海马CA3-CA1区信号传导通路的LTP,但不影响该区基础性突触传递。②CMV先天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主要通过突触后机制影响CA3-CA1区信号传递,突触前递质释放功能无明显改变。③MCMV感染能显着降低海马CA1区NMDA受体和AMPA受体介导的EPSCs,其中对NMDA受体介导的EPSCs影响更加明显。总结:MCMV感染显着抑制海马神经元突触的LTP,其致病机理主要是通过损伤突触后机制的NMDA受体和AMPA受体途径的突触可塑性,对突触前机制的影响并不明显。第三部分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突触后机制相关蛋白合成与分泌的影响[目的]研究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乳鼠海马突触后机制相关蛋白NR1、NR2A、NR2B、GluR1、GluR2合成及分泌的影响。[方法]①建立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同第一部分),无菌收集完成Morris水迷宫实验后的小鼠脑组织,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出海马组织。②应用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各组海马突触后机制相关蛋白NR1、NR2A、 NR2B、GluR1、GluR2的编码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n=7)相比,实验组(n=7)海马NMDA受体亚基NR2A编码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无明显改变;NMDA受体亚基NR1、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编码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均降低,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 NMDA受体亚基NR2B编码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显着降低(P<0.01)。[结论]先天性MCMV神经系统感染可降低小鼠海马NMDA受体亚基NR1、NR2B和AMPA受体亚基GluR1、GluR2编码基因转录水平及蛋白质表达水平。这可能是先天性MCMV神经系统感染导致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病机制。第四部分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胆固醇表达的影响[目的]研究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胆固醇近期和中远期代谢水平的影响。[方法]①建立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模型(同第一部分),于3d、15d、30d快速活杀断头,无菌收集脑组织,在解剖显微镜下分离出海马(收集两组小鼠3d、15d、30d海马组织各7个)。②将海马组织放入匀浆器,按1ml/100mg加入色谱纯无水乙醇于冰上磨成匀浆;在15000r/min,4℃离心2次,每次20min。取上清液在0.45μm滤器中过滤2次,将滤液分装,-70℃保持,待测。③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omatography,HPLC)检测各组海马胆固醇的表达水平。[结果]①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胆固醇的保留时间为8.7min,胆固醇标准曲线线性关系良好,线性回归方程为:Y=4422624X+7835,R2=0.99969,最低检测限为0.03mg/ml。②仪器精密度实验变异系数为0.98%,仪器精密度良好;加样回收率实验证明平均回收率为99.12%。③对照组及实验组不同发育时期海马胆固醇表达水平:对照组3d,15d,30d海马胆固醇含量分别为:4.55±0.38mg/g,7.80±0.55mg/g,12.27±0.50mg/g;实验组其数值分别为:3.49±0.51mg/g,5.57±0.45mg/g,8.37±0.48mg/g。[结论]①HPLC检测小鼠海马胆固醇具有最低检测限低、精密度高、回收率高、方便快捷等特点,我们的检测条件可为临床及基础研究者提供参考。②小鼠海马神经发育过程胆固醇表达水平渐进性升高,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能在近期和中远期降低胆固醇表达水平。⑨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干预海马胆固醇代谢,降低胆固醇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突触形成、发育及成熟可能是其导致学习记忆等认知功能障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二、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芍药苷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
1动物 |
2细胞和病毒 |
3试剂和仪器 |
4动物分组、模型制备及给药 |
5 Morris水迷宫实验 |
6取材 |
7荧光定量PCR |
8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免疫染色 |
9 TUNEL染色 |
10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11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CMV-DNA载量的变化 |
2各组小鼠脑组织中MMP-9的表达变化 |
3各组小鼠学习记忆功能指标的变化 |
4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NeuN阳性细胞的变化 |
5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变化 |
6各组小鼠海马组织中Bax、Bcl-2蛋白表达的变化 |
讨论 |
(2)巨细胞病毒孕早期感染大鼠模型中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样症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细胞株 |
2.2 病毒株 |
2.3 动物 |
2.4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5 实验试剂配制 |
2.6 HELF细胞培养 |
2.7 HCMV病毒培养 |
2.8 建立HCMV孕早期宫内感染模型 |
2.9 行为学检测 |
2.10 组织病理学检测 |
2.11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平衡功能 |
3.2 Morris水迷宫试验 |
3.3 重复刻板行为 |
3.4 旷场试验 |
3.5 病理学检查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巨细胞病毒感染致海马损伤对学习记忆影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3 病例选择与排除标准 |
2.4 试验方法 |
2.4.1 一般资料收集 |
2.4.2 临床资料收集 |
2.4.3 颈动脉IMT测量方法 |
2.4.4 血清HCMV抗体及炎症因子水平检测 |
2.4.5 血浆中HCMV mi R-UL112-3p表达水平检测 |
2.4.6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人口统计学和临床概况 |
3.2 临床和实验室参数分析 |
3.3 外周血mi R-UL112-3p阳性与高IMT相关 |
3.4 HCMV与临床因素或生物学因素的相关性 |
4.讨论 |
4.1 HCMV感染、炎症因子与AS的相关性 |
4.2 HCMV感染、临床参数与AS的相关性 |
4.3 HCMV mi RNA与 AS的相关性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HCMV通过MMP-2 促进内皮-间质转化后脐静脉内皮细胞中的TGF-β1活化 |
1 前言 |
1.1 HCMV感染对血管中主要细胞的影响 |
1.2 内皮间质转化与动脉粥样硬化 |
1.3 HCMV感染影响TGF-β1 的表达和活性 |
1.4 本研究的假说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2.2 主要试剂和耗材 |
2.3 实验方法 |
2.3.1 细胞和病毒 |
2.3.2 细胞复苏 |
2.3.3 细胞传代 |
2.3.4 HCMV的培养和滴度测定 |
2.3.5 间接免疫荧光 |
2.3.6 MMP-2 sh RNA转染 |
2.3.7 RNA提取、逆转录和荧光定量PCR检测 |
2.3.8 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
2.3.9 免疫共沉淀 |
2.3.10 TGF-β1含量检测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HCMV可以在HUVEC细胞中增殖但不受ra TGF-β1 的影响 |
3.2 HCMV能够感染被TGF-β1 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 |
3.3 HCMV可以诱导发生End MT的 HUVEC细胞中TGF-β1 活化 |
3.4 新生成激活状态TGF-β1 的量与TGF-β1及HCMV的感染量呈正相关 |
3.5 MMP-2 参与了HCMV感染引起发生End MT的血管内皮细胞上调活化TGF-β1 |
4 讨论 |
4.1 HCMV感染与血管内皮损伤 |
4.2 HCMV通过MMP-2 激活TGF-β1 促进血管内皮细胞End MT |
4.3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HCMV 感染与冠心病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参考文献 |
(4)人巨细胞病毒孕早期先天性感染模型子代大鼠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动物模型制备 |
1.2 平衡功能检测 |
1.3 Morris水迷宫测试 |
1.4 重复-刻板动作检测 |
1.5 旷场试验 |
1.6 病理检测 |
1.7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平衡功能 |
2.2 Morris水迷宫试验 |
2.3 重复刻板行为 |
2.4 旷场试验 |
2.5病理学检查结果 |
3讨论 |
(5)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成果 |
致谢 |
(6)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试剂和材料 |
2.1.1 细胞株及毒株 |
2.1.2 主要试剂 |
2.1.3 试剂配方 |
2.1.4 主要仪器 |
2.1.5 生物信息学及分析软件 |
2.2 实验方法 |
2.2.1 细胞培养 |
2.2.2 病毒扩增 |
2.2.3 病毒滴度测定-TCID50 |
2.2.4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建立 |
2.2.5 MCMV感染MCEC细胞模型的建立与未感染细胞样品的制备 |
2.2.6 总RNA的提取 |
2.2.7 全转录组测序文库构建及高通量测序 |
2.2.8 测序数据分析 |
2.2.9 筛选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 |
2.2.10 耳聋相关基因ceRNA调控关系预测 |
3 结果 |
3.1 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的建立 |
3.2 MCMV感染与未感染72h小鼠耳蜗上皮细胞模型 |
3.3 测序样品质检结果及预处理结果 |
3.4 测序文库构建及测序数据质检结果 |
3.5 差异表达的miRNA数据分析 |
3.6 差异表达的lnc RNA,m RNA数据分析 |
3.7 筛选差异表达明显的非编码RNA及荧光定量PCR验证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淄博市妊娠期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HCMV、HSV2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1.实验材料 |
2.实验方法 |
3.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淄博市妊娠期妇女宫颈分泌物HCMV感染情况 |
2.淄博市地区HCMV感染与妊娠时期的相关性研究 |
3.淄博市妊娠期妇女宫颈分泌物HSV2感染情况 |
4.淄博市地区HSV2感染与妊娠时期的相关性研究 |
5.妊娠组中HCMV-DNA、HSV2-DNA阳性者的比率 |
6.比较非妊娠组与妊娠组宫颈分泌物HCMV-DNA、HSV2-DNA的检测 |
讨论 |
1.2015-2016年期间淄博地区妊娠女性生殖道HCMV的感染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
2.2015-2016年期间淄博地区妊娠女性生殖道HSV2的感染现状及流行病学特征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9)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诊断与分组标准 |
3. 纳入与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5. 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 153例CMV感染患儿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听力损伤情况 |
2. 不同日龄组CMV感染患儿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
3. 先天性感染组与围生期感染组2亚组间听力受损情况比较 |
4. 听力受损组与听力正常组CMV感染患儿临床比较 |
5.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单因素分析 |
6. CMV感染致小婴儿听力受损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7. ROC曲线分析各影响因素预测CMV感染小婴儿听力受损的临床价值 |
8. 临床干预治疗结果及随访 |
9. 治疗前与6月龄随访时相关实验室指标比较 |
10. 安全性监测 |
讨论 |
一、BAEP检查在筛查小婴儿CMV感染后听力异常中的作用 |
二、引起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相关因素及致病机制 |
三、其他影响因素 |
四、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独立危险因素 |
五、小婴儿CMV感染致听力受损临床干预治疗 |
结论 |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致谢 |
(10)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先天性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先天性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先天性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突触后机制相关蛋白合成与分泌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先天性MCMV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小鼠海马胆固醇表达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博士在读期间完成的其他课题 |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与待发表论文 |
附录三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及完成的课题 |
致谢 |
四、先天性巨细胞病毒感染导致脑组织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芍药苷对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脑组织损伤及海马神经元细胞凋亡的影响[J]. 骆剑蛟,刘亚茹,陈文. 病毒学报, 2021(04)
- [2]巨细胞病毒孕早期感染大鼠模型中子代“孤独症谱系障碍”样症状研究[D]. 刘乐.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外周血中HCMV-MIR-UL112-3p水平与颈动脉IMT增加的相关性及HCMV引起脐静脉内皮细胞内皮-间质转化的分子机制[D]. 陈刚.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4]人巨细胞病毒孕早期先天性感染模型子代大鼠孤独症谱系障碍症状研究[J]. 刘乐,张学敏,崔珍珍,段博阳,王月,王璐璐,唐久来,吴德.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20(05)
- [5]围生期人巨细胞病毒通过CD14介导未成熟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的机制研究[D]. 林辉婷.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巨细胞病毒感染小鼠耳蜗上皮细胞非编码RNA差异性表达的筛选研究[D]. 李俎怡.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淄博市妊娠期女性生殖道分泌物中HCMV、HSV2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D]. 邵明秀. 青岛大学, 2019(01)
- [8]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耳聋相关性研究进展[J]. 李俎怡.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9(09)
- [9]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致听力受损的危险因素分析及临床干预疗效的评估[D]. 石娴静. 苏州大学, 2019(05)
- [10]先天性巨细胞病毒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对学习记忆及突触可塑性相关信号通路的影响[D]. 李伟.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