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风速在线监测系统在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变变[1](2021)在《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国家“绿色发展”方针的不断推进,国家节能减排的标准越来越高,能耗大、污染排放高的工业锅炉特别是以煤粉为燃料的锅炉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我国北方,煤粉锅炉是冬季常见的供暖设备之一,但因其工艺流程复杂、控制对象非线性和时滞性等特点,无法保证煤粉供暖锅炉安全、经济、高效稳定的运行,同时能耗大和污染排放高也使得此类锅炉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在当今节能环保要求越来越高的新形势下,结合成熟的PLC控制器和组态软件、变频调速、通信技术以及先进的控制算法,设计开发煤粉供暖锅炉自动控制系统,对提高锅炉的可靠性、安全性以及优化控制、节能增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煤粉供暖锅炉主要参数和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针对煤粉供暖锅炉系统繁杂、控制参数多、经济性要求高等特点,以简化结构、节约成本为原则,进行了锅炉系统的硬件组态和软件设计。通过应用具有高灵活性的ABB AC500系列PLC,实现供暖锅炉现场设备的控制和故障报警,按照严格的逻辑关系对重要对象进行互锁保护;并采用SIMATIC WinCC组态软件设计了友好的用户监控界面,可对锅炉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和调控。特别是针对锅炉的燃烧系统,借助变频控制、串级PID控制、模糊PID等先进控制技术,实现了对炉膛负压、锅炉供水温度以及烟气含氧量等重点参数的监测和优化,有效解决了锅炉运行过程中响应滞后、稳定性差等问题,同时对提高煤粉供暖锅炉系统的热效率起到了实质性的改进作用。最终的锅炉运行调试及能效测试结果表明,该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不但可以稳定、安全的运行,同时相比于其他的煤粉锅炉系统,该锅炉控制系统的热效率超出了国家工业锅炉热效率限定值的3.94%,显着提高了煤粉锅炉系统的经济性,具有很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龙飞,朱万银[2](2021)在《针对300MW机组风粉在线监测系统改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由一次风风速部分、混合风粉温度以及煤粉浓度3个部分组成,通过不同的传感器实时对锅炉风粉系统进行监测,能够有效为运行人员针对锅炉燃烧优化问题提供准确的信息。此次改造的系统对锅炉来粉均匀性、粉管一次风量以及堵塞、断粉等问题进行监测分析,以确定煤粉浓度的合理配比,对锅炉安全经济运行提供有效的帮助。
江紫薇[3](2020)在《基于CO在线监测的600MW前后墙对冲锅炉燃烧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电站锅炉的高效燃烧与低NOx排放之间存在强烈的矛盾。对锅炉燃烧过程进行高效低NOx综合燃烧优化具有重要工程意义。CO作为煤粉燃烧重要生成物,与过量空气存在直接关联,能有效反映锅炉的总体燃烧状况。同时CO与NOx生成也存在强相关关系。因此本文建立CO在线监测系统,构建燃烧优化系统,实现燃煤电站锅炉的高效低NOx调整与控制。首先,本研究以某600MW前后墙对冲燃煤锅炉为研究对象,在锅炉的尾部烟道安装了CO在线监测系统。同时针对典型负荷及配风工况开展锅炉燃烧调整性能实验研究,获得了锅炉不同条件下运行性能参数及炉膛出口CO在线监测数据。分析表明,在100%、75%和50%负荷下,随CO浓度的增大,排烟热损失逐渐减小,化学未完全燃烧热损失和机械未完全燃烧热损失逐渐增大,锅炉效率则先呈现增大后减小的趋势,NOx排放浓度随炉膛出口CO浓度的升高呈现逐渐降低。接着针对目标锅炉的燃料成本与脱硝成本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建立了锅炉效率与NOx生成耦合的燃烧优化综合指标模型。研究表明,典型负荷及工况条件下的燃料成本随CO浓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脱硝成本随CO浓度增大而降低,综合指标随CO浓度的增大先降低后升高,存在综合指标的优化值。进一步基于CO排放特性与综合指标的相关性,利用电厂DCS系统以及CO在线监测系统中锅炉在不同时间段及不同工况下的批量数据,建立了不同工况下炉膛出口CO排放与综合指标的关联模型,并开发了基于CO在线监测的锅炉燃烧优化软件与系统。最后,将开发的基于CO在线监测的锅炉燃烧优化系统在目标600MW锅炉上进行了安装调试与运行,同步开展了锅炉燃烧状态的性能调整验证实验。实验结果与燃烧优化系统给出的预测值基本一致,验证了该套系统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该锅炉及相关炉型的燃烧优化调整研究提供理论与工程基础。
郑春晖[4](2019)在《锅炉受热面灰污在线监测及吹灰优化》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发电厂主要是以燃煤发电厂为主,以煤炭为燃料的锅炉在运行过程中,各个区域的受热面难以避免地会被积灰所污染,灰污的存在对机组的经济性、安全可靠性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运行过程中,为了减轻受热面污染物的不利影响,一般会采用吹灰的方式保持受热面的清洁,主流的吹灰手段有蒸汽吹灰和声波吹灰。目前电厂存在的问题是吹灰的频率和时机上基本都是依靠经验,效益较低,并且不合理吹灰除了会带来经济性问题,同时也会带来安全性问题。本文针对现状,从经济性考虑,建立一个监测模型,对受热面污染状况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同时可以达到优化吹灰效益的目的。本文主要基于华能大连电厂的DCS系统数据,利用热平衡法和神经网络法分别建立灰污状况在线监测模型,为优化吹灰提供依据。在使用热平衡法时,分别对不同的受热面类型针对性采用不同方式监测,计算出污染系数。通过一些工况下的计算结果与设计值的对比,验证模型的可行性。使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的模型,主要选取低温过热器以及吹灰器附近的水冷壁区域的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在华能大连电厂某机组的性能试验中,通过优化吹灰,收到了一定成效,排烟温度下降,超温频率下降,受热面金属超温幅度下降,说明优化后受热面污染程度下降。
姚秀娟[5](2014)在《1000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改造》文中研究表明华电国际邹县发电厂1000MW锅炉风烟系统结构设计及动压测量装置由于自身测量条件的限制,使得锅炉燃烧系统的喷口风速难以准确测量,因而无法准确监测到锅炉一次风的喷口风速,不能有效监测炉膛内的煤粉燃烧工况。对1000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进行了改造,在一次风系统中加装了艾佩克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生产的MVC系列电站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彻底解决了锅炉一次风喷口风速不能准确测量的问题。
赵勇纲[6](2014)在《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文中指出煤粉锅炉是我国燃煤机组的主力设备。燃烧优化是提高煤粉锅炉性能的有效途径。燃烧系统测量的准确可靠是实现燃烧优化的基础。由于设备的限制,燃烧系统的测量条件比较恶劣,烟、风和煤粉管道可供测量的直管段很短,因此,研究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方法,并开发适用于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的管道气体和气固两相流体高精度、低阻力平均流速在线测量装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目前在锅炉燃烧调整中经常使用的一些测量装置的结构、功能、使用范围及其优缺点,根据煤粉锅炉燃烧系统管路的结构特点,提出了实现锅炉燃烧系统喷口平均风速准确测量的必要条件。通过对现有的各种形式、测量原理的流量测量装置的分析比较,提出了基于伯努利流体动压测量原理和附面层理论,采用格栅整流、感压孔管道全截面分布、多排孔取压、单元测量、大腔体均压、共同引压,流线型机翼优化技术降低阻力等测量实现方法。从数学上证明了可以利用平均压力进行流量计算,分析了引压的阻力条件及其对格栅数量的要求,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验证了格栅整流的效果和本文提出的测量方法的可靠性,确认了该方法中测点安装误差对测量结果影响很小,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进而利用一次元件增大动静压差,开发了气体、气固两相流体管道平均气体流速测量装置。根据模化原理及相似条件设计搭建了冷态实验系统,在实验台上对本文提出的风速测量装置进行了相关性能的实验研究。通过冷态实验,确定了输出压差信号大、阻力小的直线型机翼(扩散角α=11°)。冷态实验研究表明,包括整流格栅在内的双、四翼体测量装置局部阻力系数的数值很小,为0.08-0.13。随着流通截面比m的减小,测量装置的输出压差信号增大。当Re>1×104时,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基本趋于一致,与Re数无关。m=0.4、0.5时,输出信号更为稳定,测量误差较小。加装整流装置与没有加装整流装置相比,测量信号稳定性好,测量误差较小。感压孔的数量和在测量管道截面上的不同划分方法对于短管道条件下不均匀流场的准确测量影响较大。通过加装整流装置,合理布置测量元件和感压孔的数量及位置,在直管段很短,甚至没有的条件下,测量装置的测量误差小于2%。气固两相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开发的流量测量装置的局部阻力系数很小,对于流通截面比m在0.04-0.18范围内,局部阻力系数ξ在0.1-0.3之间。当Re大于1×105时,测量装置的流量系数趋于一致,不随Re数变化。当测量装置上游有2倍、下游有0.5倍当量直径长度的直管段时,可以保证测量误差小于2%。由于安装不当或气流偏斜造成角度不当,只要角度小于6°,引起的误差小于1%。两相流体浓度的变化对测量装置流量系数的影响非常小,现场应用可以忽略不计。工业应用实践表明,本文提出的测量系统可以实现锅炉燃烧系统喷口风速的实时准确测量,风速测量的误差小于3%。由于可以精确测量燃烧器喷口风速,为锅炉燃烧优化提供必要条件,可以提高锅炉热效率1%~2%,降低NOx排放30%左右。
李强[7](2011)在《等离子点火技术在670T/h墙式燃烧锅炉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论文介绍了电厂在2号锅炉上实施等离子点火改造过程,详细说明了等离子点火系统设计、改造情况,将A层4只燃烧器改为等离子燃烧器,并配以相应的辅助系统(含热风制备装置)和控制系统完成改造。其中在实验室通过四次燃烧试验确定了燃烧器的形式,既符合等离子点火的要求,又满足正常燃烧时的工况;同时采用专用高压风机供给压力稳定、清洁、干燥的等离子载体风,避免了点火过程中断弧问题;通过设计邻炉来热风解决了初期煤粉热风问题;最后介绍了等离子点火装置运行情况,满足锅炉启动曲线,主燃烧器对飞灰、大渣可燃物的影响问题。实际实施效果表明,等离子点火系统性能稳定、能实现机组无油点火及低负荷稳燃,经济效益显着,达到工业应用条件,为同类行机组采用等离子点火技术提供借鉴。其中首次采用高压风机作为等离子载体气源,也将为简化系统,提高等离子点火的稳定性积累重要的经验。按投产后每年燃油400吨计算,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120万元左右约4年即可回收。以后每年可节约燃料成本100万元以上。此电厂等离子点火技术的成功应用,实现了锅炉从起动到满负荷运行不投油,具有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高正,张永密[8](2008)在《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300MW直吹式锅炉上的应用》文中指出风粉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送入锅炉炉膛的一次风风速、煤粉浓度、风粉混合物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由于风粉不均匀而引起的锅炉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该系统的运行实现了炉膛四角一次风速和煤粉浓度的调平,使燃烧得到了优化,锅炉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该系统可对锅炉来粉的均匀性、燃烧器负荷分配、堵管、断粉等问题进行分析。此外,风粉混合物的合理配比,也有助于降低一次风管的磨损。
高正,张永密[9](2008)在《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300MW直吹式锅炉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风粉在线监测系统通过对送入锅炉炉膛的一次风风速、煤粉浓度、风粉混合物温度进行实时监测,有效解决了由于风粉不均匀而引起的锅炉运行不稳定的问题。该系统的运行实现了炉膛四角一次风速和煤粉浓度的调平,使燃烧得到了优化,锅炉效率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该系统可对锅炉来粉的均匀性、燃烧器负荷分配、堵管、断粉等问题进行分析。此外,风粉混合物的合理配比,也有助于降低一次风管的磨损。
梁绍华[10](2008)在《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文中认为火电机组装机容量的快速增长造成燃煤资源的相对短缺,而煤燃烧生成的NOx和SO2等气态污染物造成了巨大的环保压力。国家因此也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上调排污费和实行排污权交易来抑制企业盲目扩大生产;实行脱硫电价引导企业清洁生产;实行节能环保调度促使企业开发和引进先进的节能环保生产技术。本文在此背景下开展燃烧优化研究,从锅炉烟气排放连续监测、锅炉在线燃烧优化和煤粉分层燃烧三方面进行递进式研究。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是实时掌握锅炉燃烧状况的重要工具,也是获得污染物排放浓度的手段。本文针对烟气高温、高粉尘浓度和腐蚀性强的特点以及烟气成份分布的不均匀,在烟气采样和预处理设备的开发上采用了先进技术,采用光谱分析原理监测烟气中CO、NOx、O2以及SO2等气体浓度,通过比对试验证实该连续监测技术准确度可靠性高,为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研究作了必要的准备。基于支持向量机建立锅炉效率、NOx排放浓度优化模型,利用遗传算法对模型参数寻优,为在线燃烧优化提供数学工具。本文依据当前锅炉结构及燃烧特性,在优化中考虑了锅炉高温腐蚀的影响,开发了在线高温腐蚀模型,可实时预测和监测高温腐蚀速率,定量监测炉膛受热面的安全状况。由上述三个模型组成的燃烧优化模型与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结合开发的在线燃烧优化系统具有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工程应用效果,并克服了常规优化工具的不足,可实现煤质和负荷变化的实时跟踪。分层燃烧技术实质是一种简便灵活的配煤技术,深受电厂欢迎,由于缺乏理论支持和监测手段,一般都停留在经验阶段。本文利用ANSYS三维燃烧计算软件对电厂锅炉的典型燃烧工况进行计算分析,定量获得锅炉在不同煤质分层方式下的燃烧特性。在燃烧计算指导下,应用锅炉在线燃烧优化系统进行分层燃烧技术试验研究,通过锅炉燃烧特性、结渣特性、积灰特性、NOx排放特性、锅炉效率影响特性等各方面对锅炉不同分层方式进行评估,获得最优分层燃烧方式,拓宽锅炉燃煤适应性,降低燃料成本,有效地提高锅炉效率和降低NOx排放浓度。
二、风速在线监测系统在锅炉上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速在线监测系统在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锅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2.2 供暖锅炉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
1.3 课题来源 |
1.4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煤粉供暖锅炉系统分析 |
2.1 煤粉供暖锅炉系统划分 |
2.1.1 燃料储存系统 |
2.1.2 点火系统 |
2.1.3 燃烧系统 |
2.1.4 烟气排放系统 |
2.1.5 除灰除渣系统 |
2.1.6 供水系统 |
2.1.7 压缩空气系统 |
2.2 煤粉供暖锅炉工作原理简述 |
2.3 煤粉供暖锅炉主要参数分析 |
2.3.1 锅炉热效率计算 |
2.3.2 主要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锅炉燃烧控制系统设计 |
3.1 锅炉系统控制任务 |
3.2 炉膛负压控制系统 |
3.2.1 设计控制方案 |
3.2.2 变频控制技术原理 |
3.2.3 变频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
3.3 燃料供给系统 |
3.3.1 设计控制方案 |
3.3.2 串级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
3.3.3 PID控制算法在PLC中的实现 |
3.4 风量控制系统 |
3.4.1 设计控制方案 |
3.4.2 模糊PID控制系统的设计 |
3.4.3 模糊PID控制在PLC中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控制系统的总体规划 |
4.1 锅炉总体控制方案 |
4.2 锅炉系统的结构设计 |
4.3 控制系统的硬件选配 |
4.3.1 工作站的硬件选配 |
4.3.2 控制器PLC的选型 |
4.3.3 电机及变频器的选择 |
4.3.4 传感器的选用 |
4.3.5 其他 |
4.4 控制系统的电路设计 |
4.5 控制系统的程序设计 |
4.5.1 软件中PLC系统的硬件配置 |
4.5.2 PLC软件程序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锅炉可视化监测系统设计 |
5.1 WinCC组态软件概述 |
5.1.1 组态软件 |
5.1.2 WinCC过程可视化系统 |
5.2 过程可视化监测系统设计 |
5.2.1 监测系统功能需求 |
5.2.2 监测系统结构组成 |
5.2.3 监测系统界面设计 |
5.2.4 监测系统的数据归档 |
5.3 通讯连接 |
5.3.1 通讯简介 |
5.3.2 锅炉的通讯连接 |
5.4 系统运行调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锅炉能效测试及结果分析 |
6.1 能效测试方法 |
6.2 能效测试准备工作 |
6.2.1 测试项目 |
6.2.2 测试前的准备工作 |
6.2.3 热损失计算 |
6.3 测试结果及分析 |
6.3.1 测试结果 |
6.3.2 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锅炉控制系统部分电气图 |
(2)针对300MW机组风粉在线监测系统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原理 |
1.1 一次风速测量原理 |
1.2 温度测量原理 |
1.3 煤粉浓度计算原理 |
2 风粉在线系统调试 |
2.1 风粉在线系统冷态标定 |
2.2 风粉在线系统热态调试 |
3 改造效果分析 |
4 结论 |
(3)基于CO在线监测的600MW前后墙对冲锅炉燃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锅炉燃烧优化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锅炉燃烧优化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课题的提出及本文研究内容 |
2 CO排放与锅炉效率及NO_x生成关联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研究对象 |
2.3 基于CO在线监测的锅炉性能试验 |
2.4 CO排放特性与锅炉效率相关性分析 |
2.5 CO排放特性与NO_x生成特性相关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CO在线监测的锅炉燃烧优化模型与系统 |
3.1 引言 |
3.2 锅炉燃烧优化综合指标模型建立 |
3.3 基于CO在线监测的锅炉燃烧优化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4 锅炉燃烧优化系统应用及性能验证 |
4.1 引言 |
4.2 锅炉性能验证试验过程及方法 |
4.3 典型工况下锅炉性能验证试验与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4)锅炉受热面灰污在线监测及吹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电厂锅炉受热面灰污在线监测的意义 |
1.1.2 锅炉积灰结渣的形成和危害 |
1.1.3 锅炉受热面吹灰系统 |
1.2 国内外受热面灰污监测现状 |
1.2.1 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 |
1.2.2 炉膛结渣监测 |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二章 华能大连电厂锅炉及吹灰系统介绍 |
2.1 大连电厂锅炉介绍 |
2.1.1 锅炉主要规范 |
2.1.2 燃料特性 |
2.2 大连电厂锅炉配套吹灰器介绍 |
第三章 基于热平衡法的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 |
3.1 基于热平衡法的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 |
3.1.1 准备工作 |
3.1.2 在线监测模型 |
3.1.3 污染换热系数K_(sj) |
3.1.4 清洁换热系数K_(clean) |
3.2 负荷变化时的动态模型 |
3.3 实例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四章 基于神经网络法的受热面污染在线监测 |
4.1 污染特征参数的选取 |
4.2 对流受热面污染监测模型 |
4.3 水冷壁污染监测模型 |
4.4 神经网络监测模型的实现过程 |
4.4.1 实验数据的采集 |
4.4.2 实验数据的筛选 |
4.4.3 网络结构的确定 |
4.4.4 神经网络的训练与仿真 |
4.5 在线数据的检测与预处理 |
4.6 实例应用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华能大连电厂某机组吹灰优化后试验结果 |
5.1 本项目开展的工作 |
5.2 主要试验结果与分析 |
5.2.1 制粉系统调整试验部分 |
5.2.2 燃烧调整试验部分 |
5.2.3 机组大修后性能试验部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1000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改造(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一次风风速测量装置 |
2.1 测量原理 |
2.2 一次风风速测量装置结构特点 |
3 煤粉空气质量比测量装置 |
3.1 煤粉空气质量比测量原理 |
3.2 煤粉空气质量比测量装置特点 |
4 1 000 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调试 |
4.1 1 000 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检查 |
4.2 冷态标定 |
4.3 热态调试 |
5 结论 |
(6)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电站锅炉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管道结构形式特点 |
1.2.1 气相流体在电站锅炉工业过程中的存在形式及特点 |
1.2.2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的流态特点 |
1.3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概述 |
1.3.1 流量及其测量 |
1.3.2 流量测量装置分类 |
1.3.3 典型的流量测量方法 |
1.3.4 管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实践分析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理论分析 |
2.1 理论分析 |
2.2 气相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
2.2.1 模型简介 |
2.2.2 数值模拟结果 |
2.3 气固两相流动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数值模拟 |
2.3.1 模型简介 |
2.3.2 单管计算 |
2.3.3 多管计算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气及气固两相流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3.1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原理 |
3.1.1 测量一次元件测量原理和结构的初步选择 |
3.1.2 一次元件压差分析 |
3.2 流量测量误差分析 |
3.2.1 系统误差 |
3.2.2 附加误差 |
3.3 短管道气体及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3.3.1 短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3.3.2 短管道气-固两相流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研制 |
3.4 监测系统硬件选型和软件开发 |
3.4.1 微差压变送器的选型 |
3.4.2 数据采集系统的选型 |
3.4.3 计算机选型及测量系统构成 |
3.4.4 测量系统软件的编制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气相及气固两相流冷态实验系统的搭建 |
4.1 冷态空气动力实验系统的模拟原理及相似条件 |
4.2 管道内气流进入自模化区相似条件计算 |
4.3 实验系统结构布置 |
4.4 实验系统风机选型 |
4.4.1 流量计算 |
4.4.2 系统管道阻力计算 |
4.4.3 局部阻力计算 |
4.5 实验测量系统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管道内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5.1 管道内气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5.1.1 翼形结构形式的比较 |
5.1.2 机翼翼体数量、开孔形式及整流装置的选择 |
5.1.3 测量系统部件及管道气体平均流速测量装置的性能 |
5.1.4 流速测量装置前后流动条件对流量系数的影响析 |
5.1.5 圆形截面管道气体平均风速测量装置的性能实验 |
5.2 管道内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的实验研究 |
5.2.1 测量装置的特性 |
5.2.2 测量装置结构偏差对测量的影响 |
5.2.3 测量装置对直管段的要求 |
5.2.4 浓度对流量系数的影响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短管道平均流速测量系统的工程验证 |
6.1 200 MW机组的锅炉上进行工程验证 |
6.1.1 锅炉简介 |
6.1.2 送粉管道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
6.1.3 二次风支管平均风速测量系统的设计 |
6.1.4 应用试验 |
6.2 100 MW机组锅炉上的工程验证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等离子点火技术在670T/h墙式燃烧锅炉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 国内某些公司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
1.4 国内某些公司成功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等离子点火的技术关键 |
2.1 机组设备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2.2 等离子点火机理 |
2.3 等离子发生器及其工作原理 |
2.4 煤粉的着火特性与直接点燃煤粉的基本条件 |
2.5 系统布置 |
2.6 煤粉来源 |
2.7 如何满足启动曲线 |
2.8 系统保护 |
第3章 等离子点火系统方案设计 |
3.1 设计说明 |
3.1.1 等离子点火系统概述 |
3.1.2 设计依据 |
3.1.3 设计内容范围 |
3.1.4 主要设计原则 |
3.1.5 设计系统的说明 |
3.2 等离子燃烧器的布置 |
3.3 热风加热系统的设计 |
3.4 等离子燃烧器的设计 |
3.4.1 等离子燃烧器的设计原则 |
3.4.2 等离子燃烧器的结构设计 |
3.5 等离子发生器的选择 |
3.6 电气系统的设计 |
3.6.1 等离子点火系统电气一次系统的选取原则 |
3.6.2 等离子点火系统电气一次系统的容量 |
3.6.3 等离子点火系统电源的选取 |
3.6.4 等离子直流电源供电系统 |
3.6.5 电气系统设备的布置及安装 |
3.7 辅助系统的设计 |
3.7.1 辅助系统设计的内容 |
3.7.2 等离子载体风系统的设计 |
3.7.3 冷却水系统的设计 |
3.7.4 图像火检监测系统的设计 |
3.7.5 一次风风速测量在线监测系统的设计说明 |
3.8 控制系统与FSSS、DCS接口设计 |
3.8.1 设计依据 |
3.8.2 设计内容 |
3.8.3 热控系统设计原则 |
3.8.4 热工控制系统的功能 |
3.8.5 等离子点火的系统设计 |
3.8.6 操作控制方式 |
第4章 等离子点火系统安装施工中的问题 |
4.1 系统配合 |
4.1.1 锅炉冷态启动时的煤粉来源 |
4.1.2 管道的布置与形状 |
4.1.3 阀门的布置 |
4.1.4 风速测量 |
4.2 磨煤机干燥剂量与联络风道的阻力计算 |
4.3 满足锅炉的启动曲线 |
4.4 等离子点火系统 |
4.4.1 等离子燃烧器的结构设计及试验情况 |
4.4.2 图像火焰监测系统 |
4.4.3 等离子载体风系统 |
4.4.4 一次风速在线监测系统 |
4.5 DCS中的逻辑的修改 |
第5章 等离子点火装置运行情况 |
5.1 基本满足锅炉启动曲线 |
5.2 主喷燃器改造后对飞灰、大渣可燃物含量影响不大 |
5.3 火焰扑后墙现象得到明显缓解 |
第6章 结论 |
6.1 论文工作总结 |
6.2 今后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环境污染状况及危害 |
1.2 NO_x的生成及抑制方法 |
1.2.1 NO_x生成机理 |
1.2.2 抑制热力型NO_x的生成的主要方法 |
1.2.3 抑制燃料型NO_x的生成的方法 |
1.2.4 减轻煤燃烧时NO_x对大气的污染,可采取如下防治措施 |
1.3 国内主要大容量锅炉低NO_x高效燃烧器技术介绍 |
1.3.1 哈尔滨锅炉厂设计生产的LNASB燃烧器 |
1.3.2 上海锅炉厂设计生产的超临界机组锅炉 |
1.3.3 东方锅炉厂设计生产的超临界机组锅炉 |
1.4 燃烧优化技术发展状况 |
1.4.1 燃烧调整试验 |
1.4.2 锅炉性能优化专家系统 |
1.4.3 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锅炉燃烧优化中的应用 |
1.5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二章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技术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2 烟气排放连续监测系统(CEMS)构成介绍 |
2.3 气态污染物监测子系统结构及关键技术研究 |
2.3.1 采样代表性试验研究 |
2.3.2 最佳采样流量的确定 |
2.3.3 烟气除尘和系统防堵技术的开发 |
2.3.4 烟气中气体组份浓度分析原理介绍 |
2.3.5 运行可靠性和可维护性分析 |
2.3.6 比对试验及结果分析 |
2.3.7 小结 |
第三章 建立锅炉燃烧优化模型 |
3.1 锅炉燃烧优化模型概述 |
3.2 支持向量机介绍 |
3.2.1 分类问题 |
3.2.2 回归问题 |
3.3 遗传算法介绍 |
3.4 建立NO_x排放和锅炉效率优化模型 |
3.4.1 NO_x排放优化模型 |
3.4.2 锅炉效率模型 |
3.4.3 NO_x排放特性模型和锅炉热效率模型评估 |
3.5 建立锅炉在线高温腐蚀模型 |
3.5.1 炉膛烟气成份测量试验 |
3.5.2 实验室高温腐蚀试验 |
3.5.3 建立在线高温腐蚀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的开发 |
4.1 研究背景 |
4.2 锅炉在线燃烧优化系统构成及特点 |
4.2.1 系统构成 |
4.2.2 技术特点 |
4.2.3 目前主要的燃烧优化技术比较 |
4.3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软件介绍 |
4.3.1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主要功能 |
4.3.2 在线燃烧优化软件的构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的试验研究 |
5.1 试验方案 |
5.2 试验结果分析 |
5.2.1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预测精度和应用效果分析 |
5.2.2 在线燃烧优化系统煤质和负荷跟踪响应效果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煤粉分层燃烧数值计算 |
6.1 研究目的和内容 |
6.2 数值模拟研究对象与工况 |
6.2.1 研究对象 |
6.2.2 模拟工况参数 |
6.3 数值模拟方法 |
6.3.1 数学模型和控制方程 |
6.3.2 计算软件 |
6.4 模拟计算结果 |
6.4.1 烟气流场分析 |
6.4.2 温度场对比分析 |
6.4.3 NO_x浓度场分析 |
6.4.4 颗粒C分布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锅炉分层燃烧技术研究 |
7.1 试验研究背景 |
7.2 试验研究概况 |
7.2.1 锅炉设备状况 |
7.2.2 试验一般原则与测点布置 |
7.3 燃煤特性实验室研究 |
7.3.1 神华煤、平混煤的基础分析 |
7.3.2 着火燃烧特性 |
7.3.3 结渣特性 |
7.3.4 积灰特性 |
7.3.5 实验结论 |
7.4 试验工况说明及主要测试参数汇总 |
7.5 分层燃烧试验结果分析 |
7.5.1 燃烧及结焦特性 |
7.5.2 NO_x排放特性 |
7.5.3 锅炉效率特性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全文总结和展望 |
8.1 论文主要内容 |
8.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8.3 本文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风速在线监测系统在锅炉上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粉供暖锅炉控制系统设计及应用[D]. 张变变.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2]针对300MW机组风粉在线监测系统改造[J]. 龙飞,朱万银. 自动化应用, 2021(02)
- [3]基于CO在线监测的600MW前后墙对冲锅炉燃烧优化研究[D]. 江紫薇.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4]锅炉受热面灰污在线监测及吹灰优化[D]. 郑春晖. 大连交通大学, 2019(06)
- [5]1000MW锅炉风粉在线监测系统的技术改造[J]. 姚秀娟. 华电技术, 2014(05)
- [6]短管道中气相及气固两相平均流速测量方法研究与应用[D]. 赵勇纲. 华北电力大学, 2014(12)
- [7]等离子点火技术在670T/h墙式燃烧锅炉上的应用[D]. 李强.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1(09)
- [8]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300MW直吹式锅炉上的应用[A]. 高正,张永密. 山东电机工程学会第七届发电专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 2008
- [9]风粉在线监测系统在华电青岛发电有限公司300MW直吹式锅炉上的应用[A]. 高正,张永密. 全国火电大机组(300MW级)竞赛第37届年会论文集, 2008
- [10]基于在线优化技术的分层燃烧试验研究及应用[D]. 梁绍华. 浙江大学, 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