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夏、宋文书档案保密制度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唐启[1](2021)在《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今世赖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档案是人类“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文化载体,档案文化研究,也是档案学的一项具有持续研究价值的重要课题。基于对该选题下的中外文献所作的文献调研,笔者发现学界对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是当前的重要盲点之一。通过阐释“生态—生态学—生态哲学”,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通过阐释“文化—文化生态—档案文化生态”,阐明了本文的研究主题后:首先,基于生态哲学理论,从历史维度对夏代至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史作了五个阶段的历史分期,并分别概括了每一时期档案文化生态的存在形态,并对形成原因做了历史分析。然后,基于生态哲学理论、文化生态理论、生态系统理论,笔者构建起了一个包含“九大要素”“六种关系”“三项运动”的档案文化生态立方体模型。最后,笔者分别从主体维度、客体维度、和环境维度,提出了档案实体文化、档案制度文化、档案观念文化的发展之道。
黄凯杰[2](2020)在《北宋保密制度与国家安全探研》文中认为国家安全是任何一个国家生存与发展的基石,是指国家处于一种内外利益没有受到侵犯的稳定状态,既没有内部威胁,也没有外部破坏。当前国家安全包含多个要素:国民安全、领土安全、主权安全、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科技安全、生态安全、信息安全与核安全等。中国古代国家安全与传统国家安全以及当今非传统国家安全有所区别,有其自身的历史特殊性,但国家安全的最基本问题是古今共通的。宋代,是中国封建帝制社会的文明高峰,陈寅恪先生和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都曾不约而同地青睐于这个朝代。可是,文明如此昌盛的王朝,国家安全问题却是弊病百出,这在中国历朝历代当中是非常特殊的。尤为北宋,生于艰难困苦之日,群雄皆起,北方屏障幽云十六州落入契丹之手,赤裸裸暴露着自己的软肋,处于大辽的虎视眈眈之下,西北还有对北宋频繁骚扰的党项一族,南端交趾时刻威胁着国土安全,而北宋最终亡于女真一族建立的金国。北宋内部,随着朝代机制的建立与成熟,经济和文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但是北宋内部的政治危机却愈发明显,基层群众时而哗变,庙堂党争愈演愈烈,危机四伏,终其一朝,积贫积弱,国家安全问题始终伴其左右。在这种背景下,北宋为了维护大一统局面,全面加强中央集权,由此诞生了较为丰富的国家安全战略与建设思想,当中比较重要的就是保密制度的发展。保密制度对于国家的建设不可或缺,对于中国古代封建王朝来讲,保密制度是维系政权稳定、扞卫统治阶级利益的利器,也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途径之一。北宋时,保密制度发展已经十分成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利益,北宋政府把保密制度建设推广到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领域当中,本文通过不同的角度探索北宋的保密制度,浅谈一下北宋这一特殊时期下国家安全政策对于北宋政权的极大影响。北宋通过军事保密制度,保证军事机密的安全,提高军队作战能力从而维持北宋王朝的生存与发展;通过严格的政治保密制度极力维护上层建筑的稳固;经济保密制度确保了北宋的财政收入和商贸安全,同时又为军队建设提供经济支持;文化保密制度又保障了文化安全,维持北宋专制统治的稳定。
万恩德[3](2019)在《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两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捩时期,在“崇文抑武”宗旨的指导下,宋廷依托文书档案运转建立起一套高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同时也建构了一个“公文世界”,为文书档案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社会空间。宋代君臣在国家治理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文书档案管理在助力国家治理、加强社会控制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逐渐形成了较为深入、清晰的档案价值思想。在此观念的指导下,两宋历代君王都极为重视文书档案管理的优化工作,建置了丰富多样的档案保藏机构,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文献的编纂利用工作也极具繁荣之象,形成诸多留存后世、影响深远的档案文献编纂成果。两宋时期的档案思想正是在此基础上孕育、发展的,通过对宋人有关档案的认识、档案管理的经验、档案编纂利用的思考,抽象宋人的档案管理思想,丰富我国古代档案思想史的研究成果。本文共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初衷、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及方法、相关概念等,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基础;第二部分是两宋时期档案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专业背景和思想表征,着重分析两宋时期档案思想产生所依托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勾勒北南宋档案事业的动态发展过程,梳理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繁荣的外在表征;第三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价值观念,这是宋人重视档案管理,推动档案事业发展的思想基础;第四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组织管理思想,把握宋人对档案机构的功能、组织、人员安排等相关方面的认识;第五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实体管理思想,分析档案机构内部,宋人档案管理经验和方法中蕴含的档案思想及智慧;第六部分重在分析宋人的档案文献编纂利用思想,剖析宋人在利用档案编史修志过程中的史料采择观、鉴辨观等;第七部分是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时代特征、历史影响和现实价值,尝试在中国古代档案思想史的长河中把握宋代档案思想的独特性。宋代上承汉唐,旁及辽金元,下启元明清,其档案思想的繁荣既是对前人档案工作经验和认识的总结与继承,更是在特定时代背景下,切合王朝统治和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所产生的对档案及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是前人留给我们宝贵的思想财富。
吴毓[4](2019)在《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档案是历史文明的产物,同时它记录着人们进行生产或从事政治、科学、文化等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具有原始记录性和广泛的社会价值。从档案产生的时候,人们就开始了对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工作就是为科学地管理档案而存在,达到发挥档案的社会作用,实现档案的利用价值和服务各项社会事业的目的。要实现档案工作各个环节协调统一,需要采取一定的档案管理措施。伴随着档案工作的飞速发展,简单的管理工作和管理手段开始呈现系统化制度化的趋势,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档案管理制度贯穿于档案工作环节始终。中国古代社会,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因而也都有各自的档案管理制度,并且这些制度都是国家管理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明朝是中国古代档案事业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大力收集档案图籍,明朝档案数量种类增多;倾注人力财力修建大量档案库房,档案机构得到发展;制定文书档案管理制度,将其纳入国家行政管理制度之中提高行政效率;并且颁布法律法规确保档案工作规范进行,形成了一系列完整配套的档案管理制度。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是中国古代档案管理制度研究的一部分,同样也是中国档案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学术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但是,目前档案界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主要表现在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笼统的概述、某类专门档案的管理制度研究、档案库房建设研究等方面,具体分析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的研究不多。因此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进行研究有着丰富中国档案史研究,增强中国档案史学科魅力,学习和借鉴明朝优秀档案管理实践经验的积极作用。本论文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介绍本选题的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为下文的具体研究搭建一个框架。第二部分概述明朝档案工作,从档案的具体种类、档案机构和官吏设置两个角度进行阐述,并从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具体分析档案机构和官吏设置情况。第三部分论述明朝档案管理制度,包括文书缮写制度、公文用纸制度、公文用印制度、票拟批红制度、贴黄制度、档案收集制度、档案整理制度、档案保管制度等等一系列档案管理制度的详细说明。第四部分评述明朝档案管理制度,在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具体阐述的基础上,从特点、作用、评价和对现代的启示四个方面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深入挖掘,主要目的是对明朝档案管理制度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从加强对档案重要性认识、规范档案文件的格式、加快档案管理法制化进程、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四个层面解析明朝档案管理制度对现代的启示。
王启东[5](2016)在《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宗主国和藩属国的清朝和朝鲜之间的交聘持续了近260年,双方在宗藩体制下往来的交聘文书汗牛充栋,是古代国家与国家之间沟通、交流、关系体现的重要见证,也是国家之间相互往来的历史记载,表明了双方主从关系的差异和变迁,这种关系集中体现在双方外聘文书的类型、制撰、本文形式、管理、送达等各个方面,对双方交聘文书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对朝鲜和清朝关系的细化研究及整体性把握有极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本文在梳理大量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基础上,通过对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比较研究,为历史文书的重要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给予重要的肯定,探究双方文书在各自历史发展继承中的重要作用乃至对当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建设事业的有益借鉴价值,为相关历史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论文共包括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论文研究的相关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对朝鲜与清朝的交聘文书的概述,主要内容包括交聘文书的概念界定;交聘文书的种类构成,包括外交文书、国书文书、条约文书等;交聘文书在中国、朝鲜历史演变构成等;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类型分析;朝鲜对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分析;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类型比较分析;第三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用纸要求、本文书写格式分析;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材料要求、本文书写格式分析、抬头书写规范和避讳制度分析;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分析;第四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情况,包括其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阐述;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情况,包括其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阐述;朝鲜和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人员、制撰机构和制撰程序的比较分析;第五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管理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分析: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分析;朝鲜和清朝双方在交聘文书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比较分析;第六部分论述了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主要内容包括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情况,包括送达使节的类型、送达人员的组成、送达路线的管理和送达程序的管理情况;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情况,包括送达使节的类型、送达人员的管理情况和送达程序的管理情况;清朝和朝鲜双方送达情况的比较分析即送达人员、送达程序和送达礼仪的比较分析;论文的最后部分是结语部分。综合论述本论文在朝鲜和清朝的交聘文书比较悠久的价值及其意义。本论文在广泛借鉴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历史学研究方法为基础,运用文体学知识、文书学知识、管理学知识、文献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通过对原始档案、文献资料的深入研究和大量的交聘文书文本分析,从朝鲜和清朝之间交聘文书的比较研究入手,对双方交聘文书的使用类型、文本书写形式、抬头规定和避讳制度、制撰机构和程序、文本管理、交聘文书的送达及其在双方外交和国家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影响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系统梳理双方交聘文书的使用情况,为该方面的研究提供重要的参考。
柯蔚[6](2016)在《论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清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清朝是由少数民族满族建立而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封建社会发展到顶峰的又一王朝代表。从后金政权的建立一直到清王朝灭亡,历时290余年。先后经历了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社会阶段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段。笔者选择从清代的档案工作入手,更具有代表性和借鉴意义,将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联系在一起,以小见大,通过清朝的档案工作来管窥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并透过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影响的研究以对现代社会档案工作的开展有所借鉴和反思。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概念的界定和二者的关系入手,具体阐述二者的内涵与之间的存在的内在联系。第二部分深入分析了清代社会政治背景状况,分别概述清代前期与清末的政治背景,并论述清代政治制度的特点。第三部分是阐述了清代档案工作的主要内容并系统总结了政治制度对清代档案工作多方面的具体影响。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清代档案机构设置、文书制度的形成、档案立法法规的制定、档案管理体制的变革及档案工作人员的设置这五个方面,政治制度的形成会影响档案工作制度的形成;政治制度的变革同样也会导致档案工作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清代封建专制制度的影响下,档案工作实现了一种高度集权的管理模式,但这一模式随着我国社会政治体制的变革而解体,从而产生了新的管理形态。最后一部分,评价了清代档案工作的先进性和局限性,并提出了其对现代档案工作的若干启迪及借鉴意义。
郭丽芳[7](2015)在《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研究 ——以《史记》为中心》文中认为本篇写的是《史记》所载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研究,属于历史文书学的研究范畴。这一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是极具代表性的,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这一时期是中央专制封建集权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文书档案工作制度的奠定、萌芽和规范时期。古代公文、文书档案的研究都必须追溯到这一时期,这是古代公文正规化发展的源头。本篇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超星数据库等主要中文数据库检索到的极有代表性的期刊、论文、专着、工具书,还有一些网络资源,运用了文献计量法、对比分析法、古典文献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进行分析研究。本篇中的很多史料都是直接来源于1999年中华书局出版的《史记》,是践行了唯物史观的研究方法。本篇大概是下面几部分:绪论:概述文章的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研究问题的界定、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思路、创新和不足等。第一章:简述《史记》所载秦至西汉时期文书档案的种类以及《史记》中相应的文种的列举,还有就是分别介绍了秦代和西汉时期文书档案种类的划分。第二章:简述这一时期秦代和汉代文书档案的程式和文书档案的处理制度,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第三章:简述这一时期秦代和汉代的文书档案官僚政体与文书档案机构,还有就是介绍相应职官制度,统治阶层的态度对于文书档案的影响等。第四章:采用的是对比研究的方法,简述这一时期的文书档案工作与现今公文工作的研究,包括文种、划分、处理制度、官僚政体、机构等方面的研究,然后得出结论、优缺点和启示。第五章:简述这一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对现今公文的借鉴和启示,主要是对写作、文书档案工作的处理制度、机构设置、文书档案工作者等方面的借鉴和启示等。结语:进一步阐释本篇写作的主要内容、意义和重要性。
刘旭莹[8](2015)在《元清中央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工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文书档案工作是国家机关进行政治管理的具体表现形式,元代和清代作为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的封建国家,在民族特征和历史进程上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因此,二者行政中枢机构的设置、性质和地位存在着异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和差别之处导致了二者在政治管理方面同样各具特色,而这些特色充分反映到了各自的文书档案工作之中。通过论述元代和清代在文书档案、文书档案管理、文书档案立法、文书档案官吏和文书档案利用等五方面的文书档案工作内容,并比较分析二者在这些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点,我们能够从中研究出元代和清代文书档案工作中所表现出的阶级差别、民族差别、制度差别、司法差别、人员差别和利用差别以及二者通过文书档案工作所反映出的当时政务活动的特色和效率。
李波洋[9](2013)在《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有很多思想家从理国、治军、建业、修身这几个方面论述保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古代信息保密的范围,包括国家政治大事、官署工作信息、军事情报信息、人事任免等重要信息。为了保护这些机密信息的安全,从先秦的萌芽,秦汉的发展,唐宋的逐步完善,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比较成熟的保密制度。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建立了许多信息保密的制度,本文主要从古代公文保密的角度探讨一下信息管理的保密制度。
洪瑶[10](2013)在《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研究》文中指出古代中国自殷商便进入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并形成了以甲骨档案为代表的可考文字记录;西周时档案内容更加丰富,其管理制度已比较完整。秦一统天下后,中国进入封建社会阶段。随着封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文书档案种类增多,文书档案工作不断发展完善,并形成了很多特色制度。依附于国家大法之下,有关档案工作的法令也得到了充实和发展。由于处于封建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档案法规为适应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出现,因而具有政治性和专制性的特点,并依附于国家大法而存在,相对分散。随着档案种类增加和档案工作的发展,档案法规的内容也呈现出丰富性和多样性,并在各朝得到继承与创新。封建律法以刑问罪的特色在档案法规中也得到体现,同时由于对档案职官任用选拔的重视,“人”的因素在档案工作中不断凸显。我国古代档案法规得以发展主要归因于封建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这一根本原因,由于封建统治加强集权的需要,作为封建国家统治工具的封建法律制度也随之不断完备,文书档案工作作为资政工具亦随之不断完善,封建国家统治者也更多的意识到文书档案工作对于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这些因素都促进了档案工作和档案法规的发展。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的不断完备保障了古代文书档案工作的有序进行,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其依附于国家大法也有利于档案法规的贯彻实施。但由于封建统治的专制性,档案的利用局限在非常小的范围内。同时,对档案职官选拔任用的重视使得古代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普遍较高。虽然有其时代和阶级局限性,但古代档案法规在档案管理工作规定的细致深入、档案违法行为规定的责任清晰明确等方面对现代档案法制建设有很多借鉴之处。
二、夏、宋文书档案保密制度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宋文书档案保密制度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数据资料来源与检索式设置 |
(二)基于各检索字段的数据分析 |
(三)基于文献内容特征聚类分析 |
(四)档案文化研究的结构性矛盾 |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研究的重点、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一章 概念视角:生态哲学与档案文化生态理论的本体阐释 |
第一节 理论基础:生态哲学理论思想的演进轨迹梳理 |
一、“生态(Ecology)”一词的中外词源 |
二、“生态学”的出现及其研究衍变 |
三、“生态哲学”的概念及其三大灵魂 |
第二节 理论推导:档案文化生态概念体系的理论推导 |
一、“文化”的内涵外延及其三大基本层次 |
二、“文化生态”的内部特征及其三项构成要素 |
三、“档案文化生态”的创造提出及其三种研究视野 |
第三节 理论切入:结构主义学术研究视角下模式内涵 |
一、“结构主义”与还原主义学术研究方法 |
二、“模式”在结构主义学术研究中的规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历时视角: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演进的历史梳理 |
第一节 夏朝-春秋时期(约前 2070 年-前476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二节 战国-魏晋南北朝(公元前476 年-581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三节 隋唐-宋辽金时期(公元581 年—1271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四节 元朝-明清时期(公元1271 年—1912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第五节 中华民国时期(公元1912 年——1949 年)档案文化生态 |
一、存在模式 |
二、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共时视角: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存在形态的立方体模型 |
第一节 微观要素层(α):档案文化生态存在形态的九大要素 |
一、档案实体文化生态线(A)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二、档案制度文化生态线(B)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三、档案观念文化生态线(C)下的主体、客体、环境要素 |
第二节 中观关系层(β):档案文化生态构成要素的六种关系 |
一、“实体·制度·观念”三要素的扇形相关性 |
二、“主体·客体·环境”三要素的环状相关性 |
第三节 宏观系统层(γ):档案文化生态系统内部的三种运动 |
一、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
二、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
三、档案文化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发展视角:生态哲学指导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路径 |
第一节 生态主体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主体:改善基层档案管理人员学历结构业务水平 |
二、制度主体:建立立法主体制定修改补充废止动态机制 |
三、观念主体:实现档案学者科研成果转化服务社会公众 |
第二节 生态客体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客体:确保档案实体生态安全、拓展档案信息开放利用 |
二、制度客体:整合档案局馆生态结构、建立档案法治运行体系 |
三、观念客体:推动档案学术生态发展、构建档案核心价值观念 |
第三节 生态环境维度的发展路径 |
一、实体环境:完善以资本、技术、实物为核心的物质环境 |
二、制度环境:调节以政策、机构、法律为核心的规范环境 |
三、观念环境:营造以学术、意识、观念为核心的社会环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术语索引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2)北宋保密制度与国家安全探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三、学术史回顾 |
(一)基于国家安全角度的研究状况 |
(二)基于保密角度的研究状况 |
(三)基于间谍角度的研究状况 |
四、创新点与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国家安全概述 |
一、国家安全释义 |
二、中国古代国家安全观 |
(一)尊王为本,民为基石 |
(二)王朝兴衰,危机意识 |
第二章 北宋保密制度与军事安全 |
一、军情保密 |
(一)军情部署保密 |
(二)军情传递保密 |
1.传递方法保密 |
2.军情信息保密 |
(三)战略物资保密 |
(四)稳定战场氛围 |
二、军事武器保密 |
(一)军事武器出境管控 |
(二)军事武器造法保密 |
三、间谍战术 |
(一)间谍情报机构 |
(二)间谍招募标准 |
(三)间谍身份 |
(四)反间谍的常态化 |
第三章 北宋保密制度与政治安全 |
一、皇位继承保密 |
二、朝政保密 |
三、外交保密 |
四、科举保密 |
第四章 北宋保密制度与经济安全 |
一、国库保密 |
二、贾商保密 |
三、粮食安全 |
第五章 北宋保密制度与文化安全 |
一、禁书 |
(一)类型保密 |
(二)领域保密 |
(三)禁书惩罚 |
二、文化传播安全 |
(一)印刷管理保密 |
(二)书籍雕版的严格控制 |
(三)违规雕版惩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一、古籍文献 |
二、今人着作 |
三、论文 |
后记 |
(3)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2.1 两宋时期档案事业史研究综述 |
1.2.2 两宋时期档案组织管理思想研究 |
1.2.3 两宋时期档案实体管理思想研究 |
1.2.4 两宋时期档案开发利用思想研究 |
1.3 主要概念 |
1.3.1 “档案事业史”与“档案思想史” |
1.3.2 “档案观念”与“档案思想”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意义 |
1.5.1 诠释历史史实,重现思想世界 |
1.5.2 回归历史智慧,面向现实问题 |
第二章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及档案思想表征 |
2.1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社会环境 |
2.1.1 高度中央集权和偃武修文的政治宗旨 |
2.1.2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意识的渗透 |
2.1.3 格物致知思潮下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 |
2.1.4 理学的形成和市民文化的繁荣 |
2.2 两宋时期档案工作的发展 |
2.2.1 宋王朝初期文档工作制度的继承与确立 |
2.2.2 真宗至仁宗时期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与完善 |
2.2.3 两宋更替时期档案管理秩序的倾覆与重建 |
2.3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表征 |
2.3.1 架阁库及千文架阁法 |
2.3.2 《庆元条法事类·文书门》 |
2.3.3 四大《类书》的编纂 |
2.3.4 《资治通鉴》及《续资治通鉴长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两宋时期的档案价值观念 |
3.1 两宋时期档案价值认识的前提 |
3.2 资治价值 |
3.2.1 “为治之法,图籍为本” |
3.2.2 “治事之本末”,“备案之凭证” |
3.2.3 “立则垂范”,“役使群臣”之工具 |
3.3 治史价值 |
3.3.1 史源于档,“相须而成,其归于一揆” |
3.3.2 档案为“当时之简”,为可信之史料 |
3.3.3 档存于史,“着为一书,谓可传久” |
3.4 文教价值 |
3.4.1 经史乃“教学、授徒”之根本 |
3.4.2 以史为文,以文记史 |
3.4.3 “勾栏讲史”之范本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两宋时期档案组织管理思想 |
4.1 两宋时期档案机构沿革发展 |
4.2 “帝王御制”保藏应尽“尊君之义” |
4.2.1 要求“帝王御制”应“专贮永藏” |
4.2.2 “每帝各为一阁”,以“足昭敬谨” |
4.2.3 主张诏敕“并藏敕书楼”,“以尊皇权” |
4.3 架阁库为“专掌帐籍之所”,以谨其藏 |
4.3.1 “古者以来,图籍为重,是官之建,实谨是藏” |
4.3.2 强调“架阁库掌诸藏帐籍文案”,备“遗逸” |
4.3.3 主张“置官”专管“六曹架阁文字”,防漫欺 |
4.4 馆阁为“典籍之府”,“藏修之地” |
4.4.1 简册之府,“藏国史典章” |
4.4.2 蓄图籍,养器业,“以待顾问” |
4.4.3 寂寞之滨,清望之人,正宜“藏修”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两宋时期档案实体管理思想 |
5.1 两宋时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及动因 |
5.2 强调档案应集中“敛藏收贮”,“检防散逸” |
5.2.1 要求“天下图籍尽归三馆” |
5.2.2 要求“天下文书、案牍尽委之金耀” |
5.2.3 要求档案史料“诸司录送”,“以备撰述” |
5.3 重视档案“编次”,“次比整齐” |
5.3.1 主张“分房架阁”,“逐案异架” |
5.3.2 主张“以岁月为次,千文立号”,“一索而或” |
5.3.3 主张“区别门目”,“以备论次” |
5.4 重视“检简公案”,绝“积滞之弊” |
5.4.1 “文书之繁,徒事勾稽,或匪切须,并从简并” |
5.4.2 案牍之法,应“执简以御繁” |
5.4.3 主张“架阁公案,以时检简” |
5.5 文书簿籍“所贵谨密”,“无容漏泄” |
5.5.1 强调“机密要切文字实封入递” |
5.5.2 要求“重害文书别库架阁” |
5.5.3 严令“时政、军机文字不得写录传布”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两宋时期档案编纂利用思想 |
6.1 两宋时期档案编纂利用的发展 |
6.2 “广摭博采”,择善而从 |
6.2.1 “其《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杂史、小说未必皆无凭” |
6.2.2 不避佛道,兼容并包 |
6.2.3 择善而从,兼收并蓄 |
6.2.4 “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
6.3 精审考订,“不废义理” |
6.3.1 “博采群言,旁参互证”,则真伪自见 |
6.3.2 “参考群书,评其异同” |
6.3.3 考据精确,义理并重 |
6.3.4 提倡“信碑而不泥碑”的辩证观 |
6.4 述而不作,据实直书 |
6.4.1 强调“述而不作,忠于原文” |
6.4.2 阙疑求实,据实直书 |
6.4.3 主张“文、注分离”,保持文献原貌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时代特征与历史影响 |
7.1 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的独特性 |
7.1.1 士人阶层与社会档案意识的萌生 |
7.1.2 理学诞生与档案思想世界的深化 |
7.1.3 史学思想与档案编纂思想的共生 |
7.1.4 文书管理与档案管理思想的缠融 |
7.2 元明清时期对宋代档案思想的承袭 |
7.2.1 档案集中管理思想的强化 |
7.2.2 档案分类管理思想的发展 |
7.2.3 经世致用编纂思想的承袭 |
7.3 宋代档案思想对中华文明传承延续的价值发挥 |
7.3.1 深邃丰富档案思想是宋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7.3.2 繁荣的档案编纂是凝结和传承宋代历史的重要载体 |
7.3.3 批判继承宋代档案文化是构建当代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4)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2 明朝档案工作概况 |
2.1 明朝档案的种类 |
2.2 明朝档案机构和官吏设置 |
3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 |
3.1 文书缮写制度 |
3.2 公文用纸制度 |
3.3 票拟、批红制度 |
3.4 贴黄制度 |
3.5 公文用印制度 |
3.6 文书保密制度 |
3.7 公文释传制度 |
3.8 行移勘合制度 |
3.9 照刷磨勘制度 |
3.10 档案收集制度 |
3.11 档案整理制度 |
3.12 档案保管制度 |
3.13 档案保护制度 |
3.14 档案利用制度 |
4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评述 |
4.1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的特点 |
4.1.1 继承性 |
4.1.2 政治性 |
4.1.3 实践性 |
4.1.4 创新性 |
4.1.5 法律性 |
4.2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的作用 |
4.2.1 提高了行政效率 |
4.2.2 促进了经济发展 |
4.2.3 巩固了国家政权 |
4.2.4 传承了历史文化 |
4.3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的评价 |
4.3.1 档案管理制度系统完善 |
4.3.2 档案管理制度成效显着 |
4.3.3 档案管理制度影响深远 |
4.3.4 档案管理制度存在局限 |
4.4 明朝档案管理制度对现代的启示 |
4.4.1 加强对档案重要性的认识 |
4.4.2 规范档案文件的格式 |
4.4.3 加快档案管理法制化进程 |
4.4.4 注重档案的开发利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
第二章 朝鲜与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比较 |
2.1 交聘文书的概念界定 |
2.2 朝鲜对清朝的交聘文书类型 |
2.3 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类型 |
2.4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类型比较 |
第三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 |
3.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 |
3.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用纸的要求 |
3.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书写格式 |
3.1.2.1 表、笺的书写格式 |
3.1.2.2 状的书写格式 |
3.1.2.3 奏本的书写格式 |
3.1.2.4 启本和单本的书写格式 |
3.1.2.5 咨文的书写格式 |
3.1.2.6 申文的书写格式 |
3.1.2.7 呈文的书写格式 |
3.1.2.8 单子的书写格式 |
3.1.2.9 揭帖和檄文的书写格式 |
3.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 |
3.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材料的要求 |
3.2.2 交聘文书的书写格式 |
3.2.2.1 诏书的书写格式 |
3.2.2.2 敕谕的书写格式 |
3.2.2.3 诰命的书写格式 |
3.2.2.4 册文的书写格式 |
3.2.2.5 表、笺的书写格式 |
3.2.2.6 咨文的书写格式 |
3.2.2.7 票文的书写格式 |
3.2.2.8 移文的书写格式 |
3.2.2.9 单子的书写格式 |
3.3 抬头制度和避讳制度的规定 |
3.3.1 文书的抬头制度 |
3.3.2 文书的避讳制度 |
3.4 清朝与朝鲜交聘文书的本文格式比较 |
第四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比较 |
4.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 |
4.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机构 |
4.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制撰程序 |
4.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 |
4.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机构 |
4.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制撰程序 |
4.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的比较 |
4.3.1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机构的比较 |
4.3.2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人员的比较 |
4.3.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制撰程序的比较 |
第五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 |
5.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 |
5.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的外交使节类型 |
5.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组成 |
5.1.3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路线 |
5.1.4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程序 |
5.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 |
5.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送达的外交使节类型 |
5.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组成 |
5.2.3 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的程序 |
5.3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比较 |
5.3.1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送达人员管理比较 |
5.3.2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送达程序管理的比较 |
5.3.3 双方交聘文书的送达礼仪比较 |
第六章 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比较 |
6.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 |
6.1.1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机构 |
6.1.2 朝鲜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制度 |
6.2 清朝对清朝交聘文书的保管 |
6.2.1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保管机构 |
6.2.2 清朝对朝鲜交聘文书的保管制度 |
6.3 双方交聘文书保管的比较 |
结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中国档案馆馆藏清朝对朝鲜的交聘文书部分原始档案目录 |
附录2.1 宫中朱批 |
附录2.2 内务府奏案 |
附录2.3 军机处(满文寄信档) |
附录2.4 军机处(乾隆年间) |
附录2.5 军机处(嘉庆年间) |
附录2.6 军机处(道光年间) |
附录2.7 军机处(咸丰年间) |
附录2.8 军机处(同治年间) |
(6)论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 论题提出的背景 |
2. 论题研究的意义 |
(二) 研究现状与研究方法 |
1. 主要研究成果回顾 |
2. 研究方法 |
一、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 |
(一) 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概述 |
1. 政治制度的基本内涵 |
2. 档案工作的基本阐释 |
(二) 政治制度与档案工作的关系 |
1. 档案工作是政治制度的产物 |
2. 政治制度作用于档案工作 |
二、清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概述 |
(一) 清代社会形态的演变过程 |
(二) 清代政治背景概述 |
1. 清前期政治背景概述 |
2. 清末政治背景概述 |
(三) 清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
1. 承袭效仿明代的政治制度 |
2. 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与部门权力 |
3. 双轨制下的信息渠道分化明显 |
4. 体现民族多样化,彰显满族贵族与官员地位 |
三、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影响的具体分析 |
(一) 清代档案机构设置 |
1. 清代主要档案机构设置 |
2. 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机构设置的影响 |
(二) 清代文书制度 |
1. 清代文书的形成与主要内容 |
2. 政治制度对清代文书制度演变的影响 |
(三) 清代档案立法 |
1. 清代档案立法制度的主要内容 |
2. 清代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变革对档案立法的影响 |
(四) 清代档案管理制度 |
1. 清代主要档案管理制度 |
2. 清代社会体制变革对清代档案管理制度的影响 |
(五) 清代档案工作人员 |
1. 清代档案工作人员设置 |
2. 清代档案工作人员地位变化与政治制度变革之间的关系 |
四、清代档案工作评价及对现代档案工作的启迪与借鉴 |
(一) 清代档案工作的先进性与局限性 |
1. 清代档案工作的先进性 |
2. 清代档案工作的局限性 |
(二) 清代档案工作对现代档案工作的启迪 |
1. 为我国档案工作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组织原则提供借鉴 |
2. 为我国档案工作简洁高效有序发展提供了参考 |
3. 为我国依法治档提供了历史依据 |
4. 为清史研究提供了第一手史料 |
(三) 清代档案工作对现代档案工作的借鉴和反思 |
1. 档案内容的真实性 |
2. 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素质,建立监督管理体系 |
3. 树立档案危机管理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研究 ——以《史记》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二、研究问题的界定 |
三、选题的研究现状 |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和思路 |
五、论文的创新和难点 |
第一章 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对象:文书档案 |
第一节 秦至西汉时期的文书档案名称 |
一、文书、文书档案二者的概念和关系 |
二、各类文种的名称及列举 |
第二节 秦至西汉时期的文书档案种类的划分 |
一、秦代时期的文书档案种类 |
二、西汉时期的文书档案种类 |
第二章 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文书档案处理制度 |
第一节 秦代时期尊君抑臣封建文书档案处理制度 |
一、秦代时期的文书程式 |
二、秦代时期的文书档案处理制度 |
第二节 西汉时期的文书档案处理制度 |
一、西汉时期的文书程式 |
二、西汉时期沿袭式的文书档案处理制度 |
第三章 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文档官僚政体与文档机构 |
第一节 秦朝封建专政官僚政体 |
一、秦朝封建专政官僚政体与文书档案机构 |
二、秦朝封建专政职官制度 |
三、统治者对秦朝文书档案的态度与文书档案的关系 |
第二节 西汉时期文书档案主管机构和职官 |
一、西汉时期文书档案机构的设置 |
二、西汉时期文书档案职官 |
三、西汉统治者对文书档案的重视 |
第四章 秦至西汉时期文书档案工作与现今公文工作的比较 |
第一节 秦代时期文档工作与现今公文工作的比较 |
一、公文文书种类的比较 |
二、文书档案处理制度的比较 |
三、文书档案官僚政体与文书档案机构的比较 |
第二节 西汉时期文档工作与现今公文工作的比较 |
一、公文文书种类的比较 |
二、文书档案处理制度的比较 |
三、文书档案官僚政体与文书档案机构的比较 |
第三节 秦至西汉时期文书档案工作与现今公文工作比较得出的结论 |
一、优缺点 |
二、启示 |
第五章 秦至西汉时期文书档案工作对现今文书工作的借鉴意义 |
第一节 提升对公文写作的技巧 |
一、加强公文的规范性 |
二、加强公文的实用性 |
三、增强公文的表达效果 |
第二节 优化文书档案处理工作的效果 |
一、程式结构统一、大方 |
二、处理制度规范、合理 |
第三节 优化文档机构设置的资源配置 |
一、行政档案部门设置 |
二、实际的借鉴意义和启发 |
第四节 增强文书档案工作者的人才模式效果 |
一、对文书档案工作者人才平台搭建的意义 |
二、对文书档案工作者综合素质培养的启发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元清中央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工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 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相关理论概述 |
一、研究内容 |
二、相关理论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工作的比较基础 |
第一节 机构设置之比较 |
一、机构设置之相同点 |
二、机构设置之差异点 |
第二节 机构性质之比较 |
一、机构性质之相同点 |
二、机构性质之差异点 |
第三节 机构地位之比较 |
一、机构地位之相同点 |
二、机构地位之差异点 |
第三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的比较 |
第一节 文书档案的官方记录文字 |
一、元代中书省文书档案的官方记录文字 |
二、清代内阁文书档案的官方记录文字 |
第二节 文书档案的书写材料 |
一、元代中书省文书档案的书写材料 |
二、清代内阁文书档案的书写材料 |
第三节文书档案的种类 |
一、元代中书省文书档案的种类 |
二、清代内阁文书档案的种类 |
第四节 元中书省与清内阁文书档案异同之比较 |
一、文书档案比较之相同点 |
二、文书档案比较之差异点 |
三、文书档案比较之结论 |
第四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管理的比较 |
第一节 文书档案工作流程 |
一、元代中书省的文书档案工作流程 |
二、清代内阁的文书档案工作流程 |
第二节 文书档案工作制度 |
一、元代中书省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 |
二、清代内阁的文书档案工作制度 |
第三节 元中书省与清内阁文书档案管理异同之比较 |
一、文书档案管理比较之相同点 |
二、文书档案管理比较之差异点 |
三、文书档案管理比较之结论 |
第五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立法的比较 |
第一节 元代中书省的文书档案立法 |
一、关于盗窃文书档案 |
二、关于伪造文书档案 |
三、关于文书制作违制 |
四、关于非法开启文书 |
五、关于文书办理迟滞 |
第二节 清代内阁的文书档案立法 |
一、关于盗窃制书和官府文书 |
二、关于伪造文书档案 |
三、关于弃毁、遗失文书档案 |
四、关于增减文书档案内容 |
五、关于文书档案错用印信 |
六、关于擅自拆阅实封文书 |
七、关于文书档案办理迟滞 |
第三节 元中书省与清内阁文书档案立法异同之比较 |
一、文书档案立法比较之相同点 |
二、文书档案立法比较之差异点 |
三、文书档案立法比较之结论 |
第六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官吏的比较 |
第一节 官吏的含义 |
第二节 元代中书省的文书档案官吏 |
一、文书档案官员 |
二、文书档案吏员 |
三、吏员出职制度 |
第三节 清代内阁的文书档案官吏 |
一、文书档案官员 |
二、文书档案吏员 |
三、雍正整顿吏治 |
第四节 元中书省与清内阁文书档案官吏异同之比较 |
一、文书档案官吏比较之相同点 |
二、文书档案官吏比较之差异点 |
三、文书档案官吏比较之结论 |
第七章 元清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利用的比较 |
第一节 元代中书省的文书档案利用 |
一、编修国史 |
二、编修“三史” |
第二节 清代内阁的文书档案利用 |
一、编修史书 |
二、汇编典章 |
三、汇编军事文献 |
四、汇编谕旨 |
第三节 元中书省与清内阁文书档案利用异同之比较 |
一、文书档案利用比较之相同点 |
二、文书档案利用比较之差异点 |
三、文书档案利用比较之结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9)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一、古代保密思想和信息保密范围 |
(一) 古代保密思想 |
(二) 古代信息保密范围 |
二、古代信息保密管理———以古代公文保密为例 |
(一) 针对公文起草的保密规定 |
(二) 针对公文传递的保密规定 |
(三) 针对文书档案保管的规定 |
(四) 针对泄漏公文秘密的处罚规定 |
三、结语 |
(10)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2 我国古代档案法规概况 |
2.1 先秦时期的档案法规 |
2.2 秦汉至南北朝时期的档案法规 |
2.3 隋唐时期的档案法规 |
2.4 宋元时期的档案法规 |
2.5 明清时期的档案法规 |
3 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的特点 |
3.1 阶级性和专制性 |
3.2 依附性和分散性 |
3.3 丰富性和多样性 |
3.4 继承性和创新性 |
3.5 量刑的具体明晰性 |
3.6 “人”在档案工作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出来 |
4 我国古代档案法规发展的原因 |
4.1 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是其发展的根本原因 |
4.2 古代法律制度建设的实践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 |
4.3 文书档案工作的发展完善是其发展的必要条件 |
4.4 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是其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 |
5 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的影响和启示 |
5.1 对古代档案工作的影响 |
5.1.1 以法治档,文书档案工作有序进行 |
5.1.2 提高了文书的流动、处理效率,从而提高了政府工作效率 |
5.1.3 “诸法合一,民刑不分”,有利于档案法规的贯彻实施 |
5.1.4 档案利用范围十分有限 |
5.1.5 档案工作人员社会地位较高,知识文化水平高 |
5.2 对当今档案法制建设的启示 |
5.2.1 健全和完善档案法规体系 |
5.2.2 严格贯彻和执行“依法治档” |
5.2.3 档案法律责任具体化和清晰化 |
5.2.4 加强对档案立法的重视 |
5.2.5 提高对档案工作和档案活动中“人”的因素的关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四、夏、宋文书档案保密制度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生态哲学视阈下中国档案文化生态发展模式研究[D]. 唐启.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2]北宋保密制度与国家安全探研[D]. 黄凯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两宋时期档案思想研究[D]. 万恩德. 上海大学, 2019(02)
- [4]明朝档案管理制度研究[D]. 吴毓. 安徽大学, 2019(07)
- [5]朝鲜与清朝交聘文书比较研究[D]. 王启东. 延边大学, 2016(11)
- [6]论清代政治制度对档案工作的影响[D]. 柯蔚. 云南大学, 2016(02)
- [7]秦至西汉时期文档工作研究 ——以《史记》为中心[D]. 郭丽芳. 云南大学, 2015(09)
- [8]元清中央行政中枢机构文书档案工作比较研究[D]. 刘旭莹. 广西民族大学, 2015(10)
- [9]从公文保密看我国古代信息保密管理[J]. 李波洋.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 2013(03)
- [10]我国古代档案法规研究[D]. 洪瑶. 安徽大学, 2013(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