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发为外资股公司助力(论文文献综述)
陈静[1](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潍柴动力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石欣宇[2](2021)在《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对象》文中指出
李苑蹊[3](2021)在《混合所有制改革对FJ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曹文婷[4](2021)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期,为了深化改革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鼓励和推动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政策驱动下风险投资业获得较大的鼓舞,资本市场建设也进入全新的发展阶段。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风险投资金额为7630.94亿元,风险投资案例数为8234起。我国已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风险投资市场。在资本市场建设方面,我国不断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格局,提升新三板、设立科创板、完善创业板。其中,提升新三板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和推进“双创战略”实施有更为直接和深远的影响。因为,新三板是专门服务于创新型、创业型、成长型中小微企业的融资孵化平台。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是真正的中小微企业,它们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科创板达不到上市条件,但自身又具有融资需求和发展愿望。这部分企业的数量较大,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数量最多的时候为2017年末达到11630家。本文认为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它们都属于“双创战略”框架中的重要支撑内容。它们具备共同的政策目标,即促进中小微企业和创新创业的发展。然而,学界对“风险投资和新三板”主题并未积累较多的研究成果。前期学者较多地关注风险投资对上市公司的影响,而对风险投资与场外市场企业的探讨较少。前期学者较多的关注风险投资对微观企业的影响结果,而忽略风险投资的影响机制和宏观溢出效果。针对以上现实背景和研究不足,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为研究对象,从微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对被投企业价值的影响和作用机制。考虑到风险投资的作用不只局限于受资企业,它可能对整个产业或区域都产生外部效应。因此,从宏观层面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和溢出机制。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获得政策启示,为充分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机制和充分释放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提供有益的借鉴。随着国际经济环境持续恶化,全球疫情尚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进入中低速增长的常态化时期。中国要实现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创新创业能否在更大范围普及和更高层次推进。而创新创业的主体是中小企业。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需要资本,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平台作为纽带将资本与中小企业的发展连接起来。毋庸置疑,新三板便是这个重要的连接纽带。因此,以中小企业为切入点,探讨风险投资对新三板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问题。综合运用实证研究法、数理模型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系统全面地探讨了该主题。全文的逻辑思路为“提出问题→研究综述→理论基础+现实基础→理论分析+机制分析→实证检验→结论”。就具体章节而言,本文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提出问题”共分4个章。其中,第1章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与研究设计;第2章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第3章对本研究涉及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梳理相关理论;第4章描述了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第二部分“分析问题”是本文的核心,包括3个章。其中,第5章为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第6章从微观视角实证分析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第7章从宏观视角验证了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和溢出效应。根据前两部分研究,第三部分重在“解决问题”。第8章总结研究结论,并引申出相应的政策启示和提出研究展望。通过研究获得以下几点结论:(1)机制分析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治理作用机制、认证作用机制、支持作用机制对被投新三板企业发挥积极作用。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创业企业有信任风险投资的企业文化,风险投资人的声誉资本昂贵且失难复得,风险投资和创业企业能建立建设性的互动关系。(2)风险资本投于新三板企业通过资源配置机制、竞争合作机制、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其中,竞争合作机制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发展,协作链接机制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当前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投入金额较小。因此,风险投资通过协作链接机制发挥溢出效应的效果可能会被削弱。风险投资溢出机制有效运作也需具备一定的条件,具体为政府有适当的引导政策,市场环境存在适度的竞争,中小微企业具备吸收能力,资本市场体系健全完善。(2)微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且这种正向作用并非风险投资自选择效应的结果。(2)风险投资通过改善新三板企业的公司治理状况、股票流动性、外部融资能力实现公司价值增值,即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存在治理作用、认证作用和支持作用的中介效应。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三个中介效应中,股票流动性(认证作用)表现出完全中介效应,说明信息效率的改善在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增值的过程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功能。(3)进一步,还发现风险资本投资于不同特征的企业对价值增值的影响存在差异。新三板挂牌企业在收入增长能力、无形资产占比、治理规范性、股票流动性、股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正向影响。而企业规模、债权融资方面的异质性对风险投资的增值作用有负向影响。(3)宏观层面实证结果表明(1)风险投资通过微观企业主体将影响放大到宏观层面而产生溢出效应。即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高度化的路径是存在的(竞争合作机制存在)。风险投资→新三板企业价值→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路径也是存在的(协作链接机制存在)。(2)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显着,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不显着。(3)考虑空间因素也获得相同的结论。新三板市场的风险资本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有显着的空间溢出效应,且空间溢出效应超过了直接效应。风险投资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4)以上结论说明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支持,确实促进了创新型、创业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创新主导产业的演变,有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但对产业整合方面的作用并没有体现出来。这是因为风险投资对新三板市场的投入金额较小。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价格发现功能受限,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企业并购重组等资本运作的实现。因此,风险投资较难引导产业进行整合、关联、聚集,即现阶段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较难发挥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鉴于此,应进一步培育和规范风险投资事业及新三板市场,形成规模的同时要具备质量,使风险投资支持新三板企业的同时,不仅更好地发挥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溢出效应,还能将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溢出效应释放出来。使风险投资更好地帮助中小企业成长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基于以上结论获得如下政策启示:(1)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以充分发挥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的价值增值作用和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2)风险投资机构要提升专业运作水平,积极参与被投新三板企业的监督与管理。新三板企业要摒弃只想获得资金支持,不愿接受风险投资人管理的家族企业文化观念。(3)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拓宽风险投资的退出渠道,加快推进资本市场改革,优化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4)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新三板企业要注重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及长期竞争力的培养。(5)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进一步促进风险投资产业结构合理化溢出效应的发挥。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在于:(1)拓展了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边界。首先,以往学者大多以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进行研究。本文以场外市场新三板挂牌企业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其次,现有研究成果大多关注风险资本的异质性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本文则探讨了新三板挂牌企业异质性对风险投资作用效果的影响。此外,风险投资的影响可能不局限于接受投资的公司,基于风险资本对新三板企业的投资,进一步探讨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问题,并尝试性地分析空间溢出效应。补充和拓展风险投资领域的研究成果。(2)丰富了风险投资对中小企业作用机制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学者从中介效应模型角度探讨风险投资影响企业价值的内在机制和作用路径,本文把治理作用、认证作用、支持作用同时纳入一个分析框架中,从定量角度解释风险投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作用机制。同时基于新三板市场的独特情景,分析了风险投资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更客观地评价风险投资的作用,丰富了相关研究成果。(3)揭示了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工作原理。溢出机制好似一个“黑箱”,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是驱动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力量或规则。现有研究成果对风险投资溢出机制的探讨较少。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组成产业的细胞。从企业角度切入,探讨风险投资产业结构优化溢出效应的溢出机制。并借鉴经典生物数学Lotka-Volterra模型对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进行刻画。这种尝试性的探索丰富了溢出效应的研究成果。
付崇文[5](2021)在《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绩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使得企业更加重视通过资本运作来为自身创造更多的价值。在规模扩张与并购重组的浪潮之后,产生了许多多元化的大型集团公司,然而,多元化程度的过快加深,使得部分大型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模式开始产生负的协同效应,为了消除此种负协同效应,分拆上市逐渐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趋势。分拆上市作为一种收缩性的资产重组手段,多元化集团将旗下业务板块分拆出去独立上市,提升内部资源配置和管理效率,实现更加专业化的经营。与此同时,分拆出去的子公司市场价值得以充分释放,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平台实现快速发展,从而实现母子公司的双赢效应。2019年12月,我国证监会发布了《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境内上市试点若干规定》,给上市公司分拆所属子公司在境内上市提供了引导和规范,越来越多的公司将分拆上市提上日程。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利润空间不断缩小,受益于海量的存量房市场,物业管理行业发展前景十分可观,而物业管理企业长久以来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附属地位限制了自身的发展壮大,因此,在后房地产时代物管分拆对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大有裨益。自2014年花样年控股集团分拆彩生活在港股上市之后,大型地产集团相继踏上分拆物业板块上市的路程,本文所研究的案例公司雅生活服务是雅居乐集团于2018年成功分拆上市的物业管理企业。雅生活服务在分拆上市后业绩表现亮眼、综合实力显着增强,在2020年被评为“中国上市物业服务企业综合实力TOP4”。因此,本文选择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想要分拆上市的企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选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对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案例进行分析。在选题阶段,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分拆上市的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在案例分析阶段,本文运用案例研究法,首先对雅生活服务、雅居乐集团以及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现状进行阐述;其次对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实施路径进行介绍;接着运用分拆上市动因的相关理论对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进行全面分析;最后,采用财务指标分析法、经济增加值(EVA)分析法和非财务绩效分析法对分拆上市前后雅生活服务的绩效变化做出综合评价,深入剖析其绩效变化的成因,从而得出相关研究结论和启示。通过对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动因的分析,本文发现其选择分拆上市主要是出于拓宽投融资渠道,释放成长价值、提升市场估值,促进业务发展、摆脱过度依赖以及增强管理层激励效果这四个方面。在对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前后的绩效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本文发现雅生活服务在分拆上市后经营绩效改善、成长能力尤为强劲,充分释放了市场价值、实现了EVA的增值,拓宽了长期融资渠道,实现了综合竞争力的全面提升。接着,本文进一步分析了雅生活服务在分拆上市前后绩效变化的原因,包括获取了发展基金,收并购活动助力了规模扩张和全业态布局,内部管理得以优化,专业化经营实现收入结构优化这四个方面。但同时,本文也关注到在分拆上市后的第三年快速规模扩张对雅生活服务的负面影响开始显现。综合以上的分析,本文提出了通过分拆上市改善企业绩效的四条建议:一是分拆上市应立足于自身的战略规划;二是分拆上市应选择合适的实施路径;三是分拆上市后应独立经营,专注核心业务发展;四是分拆上市后应确保规模扩张与财务稳定。
严瑜晖[6](2021)在《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分析 ——以润邦股份为例》文中提出数据显示,中国资本市场中上市公司通过定向增发补充流动资金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仅2020年就有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定向增发预案将补充流动资金作为唯一或者主要的投向,占当年发布的定向增发预案总数的五分之一。补充流动资金可能成为今后A股市场上定向增发融资的重要方向。上市公司再融资的目的是通过募集资金来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促进企业的发展。补充流动资金不仅能够缓解公司短期财务困境,还能助力公司长期发展和战略转型。但也可能产生资金滥用和过度融资的风险。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能否正向作用于企业价值这个问题不容忽视。目前已有文献中,对于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研究较少,并且往往只是基于财务绩效进行定量的研究,缺乏对于价值创造及路径的分析。本文将围绕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能否为企业创造价值以及如何创造价值这一核心问题,具体分解为:(1)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动因;(2)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的效果;(3)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的路径。本文首先分析了润邦股份的基本情况,通过结合企业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得出润邦股份定向增发的动因。随后,本文通过事件研究法来评价企业的短期市场价值,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该类型定向增发对于企业长期价值的影响。多种方式相结合,来综合评价定向增发价值创造的效果。最后,从公司治理和资源配置两个视角入手,分析这类定向增发价值创造的路径。得到的结论主要有以下几点:(1)润邦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动因包括释放主营业务产能、提高研发能力、缓解生产的周期性风险以及助力企业的转型升级。(2)润邦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短期市场效应显着。短期股价有较大的正向波动,市场认为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在一定程度上是利好消息。(3)润邦股份定向增发补充流动资金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的偿债能力,并抑制其他指标的下降趋势。对帮助企业应对危机,促进企业恢复有一定作用。(4)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可以通过优化公司治理水平和改善企业资源配置来促进企业恢复、加快转型升级以及提高研发能力,从而影响企业的价值。最后,本文基于润邦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案例,给出了相关建议。主要包括:企业增发前要明确自身发展战略、经营战略需与财务状况相匹配、监管层要加强补充流动资金用途的合理性审查以及健全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政策法规。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课题组,盛春红[7](2021)在《证券公司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助力浙江科创型企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相比银行保险机构主要提供信贷及相关保险服务,证券公司主要为科创型企业提供资本市场多元化投融资服务,是满足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所不可或缺的。本文对"十三五"期间证券公司服务浙江科创型企业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围绕进一步提升证券公司服务有效性和包容性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宋鸽[8](2020)在《C证券邯郸分公司经营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证券公司基本都面临着传统经纪业务佣金比例持续降低,营收占比不断下降,创收难度增大;投资者数量的增速逐年下滑,零售业务面临“存量竞争”;行业集中度上升,外资机构涌入等问题。中共十九大以后,国家指出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健康发展,这给我国的资本市场带来了新的机遇。C证券邯郸分公司作为一个2018年10月刚成立的区域性分支机构,如何对当前市场竞争状况进行准确把握,采用合理的经营战略提高公司收入,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C证券邯郸分公司为研究对象,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运用PEST分析、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多种方法,对分公司所处的内部、外部环境分别进行分析,找到分公司所面临的机会与挑战以及其拥有的优势和劣势,探索总结出公司经营战略,即实行集中化战略,借助职能、管理、业务等优势,集中10个营业部力量巩固行业地位。为了将战略转化为行动,制定了加强区域品牌重建工作、集中投顾力量促进客户资产配置、集中营销力量抢夺区域市场份额、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客户满意度、发挥投行优势增加业务规模、跨界合作实现共赢等6个方面的实施措施,并从党建引领作用、选人用人机制、信息系统、风险管理体系等4个方面予以保障。力争在公司内部考核中收入增长率位居前3,区域内保持现有竞争优势,扞卫本地券商的地位与尊严。本文力求能为该公司的经营提供可供采纳的具体建议,同时为其他证券分公司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步丹璐,兰宗[9](2020)在《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企业战略实现——中国道路自信在京东方案例中的现实依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通过企业战略实现的过程解释了政府引导下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持续跟踪发现,京东方在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作用下积极围绕国家战略进行布局,在多地进行投资和生产线建设并不断加强创新投入,最终在市场、技术、品牌、出口和全球竞争力等多个方面取得突出成果。文章基于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等理论工具对案例现象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在中国,政府与市场并不对立,政府支持和市场机制都是推动国家战略在微观层面实现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道路自信的具体体现。第二,央地关系是维护中央政府统一领导、调动地方政府和市场积极性以及促进企业投资跨地区合理布局的重要保障。中央政府依据总量信息优势制定总体战略,竞争中的地方政府依据资源比较优势采取适宜措施促使企业跨地区合理投资,从而保障总体战略目标在地区和企业层面的有效落实。第三,政府和市场互动作用的创新效应具有周期性和滞后性,其经济效果是企业周期性发展叠加的结果,因此企业的战略实现需要一个长期过程。文章突破了对于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认识上的对立视角,以两者在案例中的互动运作机理揭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经验,也为中国道路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
郭东[10](2020)在《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过去依靠投资加杠杆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弊端逐渐显现,实体经济部门杠杆率过高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市场化债转股作为供给侧改革中“三去一降一补”的重要举措,在“降杠杆”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市场化债转股自2016年推行以来,一直处于签约多落地少的尴尬境地,许多企业对其依然保持着观望的态度,对是否要进行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颇有困惑。本文以近期成功实施了市场化债转股项目的基建龙头企业——中国中铁为案例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影响以及风险,为化解当前我国市场化债转股落地难的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也为其它企业决定是否实施和如何实施市场化债转股提供参考。文章以创新性的视角研究了中国中铁的市场化债转股模式,将以往模糊的“两步走”转股模式细化为“混合三步走”模式,系统地剖析了中国中铁债转股的实施过程,主要阐述了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如何实施”的问题。在阐明实施路径之后,文章接着从市场效应、财务影响、治理结构影响、企业价值影响四个维度分析了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对企业自身构成的影响。一是运用事件研究法对中国中铁债转股过程中两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市场反应进行了分析,二是运用财务指标评价法和雷达图法从纵向和横向两个角度分析了债转股对企业短期财务状况的改善程度,三从股权结构、管理层、公司章程等方面分析市场化债转股对公司治理结构产生的影响,四是运用自由现金流折现模型分析债转股对企业价值形成的影响。通过这四个维度的比较分析,旨在剖析市场化债转股“值不值得实施”的问题。最后,文章分阶段探讨了中国中铁在实施市场化债转股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包括转股阶段风险、股权管理阶段风险、股权退出阶段风险,通过对债转股中的八个具体风险点深入剖析,重点解读了市场化债转股“存在哪些实施风险”的问题。在对案例进行全面综合分析后,文章得出了以下三点结论:一是中国中铁“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可以有效解决债转股资金“落地难”的问题,值得其它转股企业借鉴。二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企业在决定是否实施债转股时需多方权衡。三是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较政策性债转股高,但总体风险可控。本文在对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进行分析总结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几条建议,为市场化债转股各方参与者提供借鉴。
二、增发为外资股公司助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发为外资股公司助力(论文提纲范文)
(4)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目的与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风险投资对企业的影响 |
2.1.1 风险投资与企业价值 |
2.1.2 风险投资与公司治理 |
2.1.3 风险投资与信息认证 |
2.1.4 风险投资与网络支持 |
2.2 风险投资对产业的影响 |
2.2.1 风险投资影响战略新兴产业 |
2.2.2 风险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 |
2.2.3 风险投资与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
2.2.4 产业结构升级与融资制度 |
2.3 风险投资与溢出 |
2.3.1 关于溢出效应的综述 |
2.3.2 风险投资的溢出效应 |
2.3.3 风险投资的溢出机制 |
2.3.4 风险投资对初创企业的溢出效应 |
2.4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 |
2.4.1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成长能力的影响 |
2.4.2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治理水平的影响 |
2.4.3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信息认证作用的影响 |
2.4.4 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网络支持作用的影响 |
2.5 简要评述 |
3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基础 |
3.1 基本概念界定 |
3.1.1 风险投资 |
3.1.2 新三板 |
3.1.3 企业价值 |
3.1.4 机制 |
3.1.5 溢出效应 |
3.2 相关基础理论 |
3.2.1 风险投资理论 |
3.2.2 中小企业存在理论 |
3.2.3 企业创新成长理论 |
3.2.4 溢出效应理论 |
3.2.5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
3.3 本章小结 |
4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历史现状及关系问题 |
4.1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进程 |
4.1.1 萌芽期(1986-1997):政策鼓励下风险投资起步且发展缓慢 |
4.1.2 探索期(1998-2008):外部环境不确定下风险投资曲折前行 |
4.1.3 成长期(2009-2014):金融危机之后风险投资复苏与成长 |
4.1.4 发展期(2015 至今):第四次创业浪潮给风险投资新的机会 |
4.2 中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 |
4.2.1 募资层面:强监管下募资缩减,早期风投基金募集堪忧 |
4.2.2 投资层面:风险投资避险情绪强烈,偏向后期成熟市场 |
4.2.3 退出层面:退出案例增加且IPO为主,境外上市减少 |
4.3 新三板市场的演变进程 |
4.3.1 “两网系统”盛衰更迭,整顿之后被取缔(1992-2000) |
4.3.2 三板市场应时而生,维护资本市场稳定(2001-2005) |
4.3.3 新三板试点开启,市场逐渐扩大(2006-2012) |
4.3.4 股转系统成立,市场活力显现(2013-今) |
4.4 新三板市场的发展现状 |
4.4.1 新三板发展趋势放缓,市场强调质量且回归理性 |
4.4.2 分层制度改善市场结构,公司治理与监管逐渐提升 |
4.4.3 新三板市场交易低迷,多重因素导致流动性不足 |
4.4.4 挂牌企业定位“双创一成长”,市场沟通能力有待提升 |
4.5 中国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市场的互动关系 |
4.5.1 风险投资与新三板在发展过程中存在契合之处 |
4.5.2 新三板为风险资本筛选优质项目提供平台与便利 |
4.5.3 新三板增加了风险投资实现资本退出的渠道 |
4.5.4 风险投资作为机构投资者利于新三板市场成熟发展 |
4.6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存在的问题 |
4.6.1 风险投资在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规模较小 |
4.6.2 风险投资以新三板为退出渠道的案例数量较少 |
4.7 本章小结 |
5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与机制探析 |
5.1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理论分析 |
5.1.1 基于监督治理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2 基于信息认证理论视角的分析 |
5.1.3 基于增值服务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效应的理论分析 |
5.2.1 基于风险投资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2 基于中小企业存在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3 基于企业创新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2.4 基于企业成长理论与溢出效应理论视角的分析 |
5.3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的作用机制分析 |
5.3.1 治理作用机制 |
5.3.2 认证作用机制 |
5.3.3 支持作用机制 |
5.3.4 作用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的溢出机制分析 |
5.4.1 资源配置机制 |
5.4.2 竞争合作机制 |
5.4.3 协作链接机制 |
5.4.4 溢出机制有效运作的条件 |
5.4.5 基于Lotka-Volterra模型的溢出机制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风险投资影响新三板企业价值及作用机制的实证分析 |
6.1 变量说明及基本统计分析 |
6.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6.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6.2 研究假设与计量模型设定 |
6.2.1 研究假设回顾 |
6.2.2 计量模型设定 |
6.3 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6.3.1 治理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2 认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3.3 支持作用中介效应检验 |
6.4 内生性分析 |
6.4.1 倾向得分匹配法(PSM) |
6.4.2 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PSM-DID) |
6.5 稳健性检验 |
6.5.1 稳健性检验Ⅰ:每股净资产(BPS) |
6.5.2 稳健性检验Ⅱ:总市值(Mvalue) |
6.5.3 稳健性检验Ⅲ:每股价值(p_value) |
6.5.4 稳健性检验Ⅳ:东部地区 |
6.6 进一步探讨:考虑异质性因素 |
6.7 本章小结 |
7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市场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1 变量与研究假设 |
7.1.1 变量构造与数据说明 |
7.1.2 描述性统计与分析 |
7.1.3 研究假设回顾 |
7.2 风险投资作用于新三板溢出机制的验证 |
7.2.1 计量模型设定 |
7.2.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2.3 稳健性检验 |
7.3 基于面板模型: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3.1 计量模型的设定 |
7.3.2 实证分析与结果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内生性分析 |
7.4 考虑空间因素:风险投资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 |
7.4.1 空间权重矩阵的构造 |
7.4.2 空间自相关检验 |
7.4.3 空间计量模型设定与效应的测算 |
7.4.4 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7.4.5 稳健性检验 |
7.4.6 内生性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启示 |
8.2.1 积极发展风险投资,促进其对新三板企业的支持 |
8.2.2 风险投资方提升自身实力,新三板企业接纳风险投资介入 |
8.2.3 推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促进风险投资发展 |
8.2.4 提高企业吸收能力及核心竞争力,完善市场竞争机制 |
8.2.5 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提升企业价值及促进资源整合 |
8.3 研究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5)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绩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分拆上市理论的研究 |
1.2.2 关于分拆上市动因的研究 |
1.2.3 关于分拆上市绩效的研究 |
1.2.4 关于分拆上市影响绩效原因的研究 |
1.2.5 文献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 本文的基本框架 |
2 分拆上市动因及绩效分析的理论概述 |
2.1 分拆上市概念及模式 |
2.1.1 分拆上市概念 |
2.1.2 分拆上市模式 |
2.2 分拆上市动因 |
2.2.1 融资需求 |
2.2.2 业务集中需求 |
2.2.3 市场信号传递需求 |
2.2.4 管理层激励需求 |
2.3 分拆上市绩效分析方法 |
2.3.1 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2 非财务指标分析法 |
2.3.3 EVA分析法 |
2.4 分拆上市绩效的影响分析 |
2.4.1 分拆上市与融资效应 |
2.4.2 分拆上市与治理效应 |
2.4.3 分拆上市与经营效应 |
2.5 分拆上市动因与绩效分析理论基础 |
2.5.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5.2 产业生命周期理论 |
2.5.3 归核化战略理论 |
2.5.4 委托代理理论 |
3 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案例介绍 |
3.1 案例背景概述 |
3.1.1 雅居乐集团介绍 |
3.1.2 雅生活服务介绍 |
3.2 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现状 |
3.2.1 规模持续扩增 |
3.2.2 行业集中度提升,多业态布局发展 |
3.2.3 资本市场持续升温 |
3.2.4 政策向好,助力物管更快发展 |
3.3 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实施路径 |
3.3.1 借力绿地物业提升实力 |
3.3.2 确认分拆并递交上市申请 |
3.3.3 优先发售向合资格股东提供保证配额 |
3.3.4 全球公开发售 |
4 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动因分析 |
4.1 投融资需求驱动 |
4.1.1 高负债率使融资渠道受限 |
4.1.2 投资运作平台和渠道受限 |
4.2 价值释放驱动 |
4.2.1 成长潜力在集团合并报表中难以体现 |
4.2.2 高成长性市场估值可提升投资者信心 |
4.3 核心化战略驱动 |
4.3.1 培育新的业务增长点,推动快速发展 |
4.3.2 摆脱对集团业务过度依赖 |
4.4 管理层激励驱动 |
5 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绩效分析 |
5.1 基于财务指标的分析 |
5.1.1 盈利能力分析 |
5.1.2 偿债能力分析 |
5.1.3 营运能力分析 |
5.1.4 成长能力分析 |
5.2 基于EVA指标的分析 |
5.2.1 EVA指标的计算方法 |
5.2.2 雅生活服务2016-2020 年EVA值的计算 |
5.2.3 雅生活服务EVA值的分析 |
5.3 非财务绩效分析 |
5.3.1 市场份额和企业规模迅速扩张 |
5.3.2 初步完成物管服务全业态布局战略目标 |
5.3.3 社会认可度提升 |
5.4 分拆上市绩效变化原因分析 |
5.4.1 分拆上市后获取了发展基金 |
5.4.2 分拆上市后收并购助力了规模扩张和全业态布局 |
5.4.3 分拆上市后内部管理得以进一步优化 |
5.4.4 分拆上市后专业化经营实现收入结构优化 |
6 研究结论和启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分拆上市助力经营绩效改善,成长能力尤为强劲 |
6.1.2 分拆上市后市场价值释放,实现EVA增值 |
6.1.3 分拆上市拓宽了长期融资渠道 |
6.1.4 分拆上市后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 |
6.1.5 分拆上市后快速规模扩张负面影响初显 |
6.2 启示 |
6.2.1 分拆上市要立足自身战略规划 |
6.2.2 分拆上市应选择合适的实施路径 |
6.2.3 分拆上市后应独立经营、专注核心业务发展 |
6.2.4 分拆上市后应确保规模扩张与财务稳定间的平衡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分析 ——以润邦股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和框架 |
第三节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定向增发的动因相关研究 |
第二节 定向增发价值创造相关研究 |
第三节 补充流动资金对价值创造的影响相关研究 |
第四节 文献评述 |
第三章 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现状及特征分析 |
第一节 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概述 |
第二节 我国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现状 |
第三节 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的特征 |
第四章 润邦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案例分析 |
第一节 润邦股份基本情况 |
第二节 润邦股份补充流动资金动因分析 |
第三节 定向增发前后财务状况分析 |
第五章 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效果评价 |
第一节 基于事件研究法的市场价值评价 |
第二节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价值评价 |
第六章 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路径分析 |
第一节 改善公司治理 |
第二节 优化资源配置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启示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证券公司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助力浙江科创型企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浙江科创型企业发展和融资概况 |
(一)科创型企业的生命周期和融资特征 |
(二)浙江科创型企业的融资现状分析 |
(三)证券公司服务的相对优势和必要性 |
二、证券公司服务浙江科创型企业的做法和案例 |
(一)证券公司多元化投融资服务的做法 |
1. 投行业务方面 |
2. 投资业务方面 |
(二)证券公司服务浙江科创型企业的案例 |
1. 虹软科技IPO |
2. 罗欣药业借壳东音股份 |
3. 浙大网新发行股份购买资产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在保障金融服务可获得方面 |
1. 资本市场政策信息传递不及时 |
2. 证券公司与企业交流渠道不畅 |
(二)在保障金融服务可实现方面 |
1. 中小科创型企业辅导规范的成本较高 |
2. 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功能发挥不到位 |
(三)在保障金融服务可持续方面 |
1. 风险容忍度难以匹配科创型企业的融资需求 |
2. 为初创期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商业利益难以保障 |
四、提升证券公司服务有效性和包容性的建议 |
(一)在促进金融服务可获得方面 |
1. 打造科创型企业投融资信息对接服务平台 |
2. 推进金融顾问等专业顾问业务模式 |
(二)在推动金融服务可实现方面 |
1. 探索覆盖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服务模式 |
2. 建立“科技论证”为前提的项目运作机制 |
3. 深化与区域性股权市场的合作 |
(三)在保障金融服务可持续方面 |
1. 进一步夯实浙江资本市场发展基础 |
2. 指导证券公司探索资本市场普惠服务 |
(8)C证券邯郸分公司经营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主要的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战略管理分析工具 |
2.1 战略管理概述 |
2.1.1 战略管理的内涵 |
2.1.2 战略管理的过程 |
2.2 常用的战略分析方法 |
2.2.1 PEST分析法 |
2.2.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法 |
2.2.3 SWOT分析法 |
2.3 基本经营战略 |
2.4 证券公司经营业务概述 |
2.4.1 经纪业务 |
2.4.2 投资咨询业务 |
2.4.3 投行业务 |
2.4.4 资产管理业务 |
2.4.5 证券自营业务 |
2.4.6 融资融券业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C证券邯郸分公司现状与内部环境分析 |
3.1 分公司现状 |
3.1.1 总公司简介 |
3.1.2 分公司组织结构 |
3.1.3 分公司人员结构 |
3.2 分公司资源分析 |
3.2.1 平台资源 |
3.2.2 网点资源 |
3.2.3 客户资源 |
3.2.4 人力资源 |
3.2.5 技术资源 |
3.3 分公司能力分析 |
3.3.1 组织管理能力 |
3.3.2 研究能力 |
3.3.3 营销能力 |
3.3.4 财务管理能力 |
3.4 分公司核心竞争力分析 |
3.5 分公司存在的问题 |
3.5.1 区域品牌影响力逐渐衰弱 |
3.5.2 员工服务能力欠缺 |
3.5.3 创新业务竞争力差 |
3.5.4 选人用人、考核分配机制不健全 |
3.5.5 各营业部之间发展不均衡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C证券邯郸分公司外部环境分析与SWOT分析 |
4.1 PEST分析宏观环境 |
4.1.1 政治环境 |
4.1.2 经济环境 |
4.1.3 社会环境 |
4.1.4 技术环境 |
4.2 证券行业现状 |
4.3 五力模型分析行业竞争环境 |
4.3.1 供方的议价能力 |
4.3.2 买方的议价能力 |
4.3.3 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
4.3.4 替代品的威胁 |
4.3.5 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4.4 SWOT分析 |
4.4.1 SO战略 |
4.4.2 WO战略 |
4.4.3 ST战略 |
4.4.4 WT战略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C证券邯郸分公司经营战略选择和实施 |
5.1 邯郸分公司经营战略的选择 |
5.1.1 经营战略目标 |
5.1.2 经营战略选择 |
5.2 经营战略的实施 |
5.2.1 加强区域品牌重建工作 |
5.2.2 集中投顾力量促进客户资产配置 |
5.2.3 集中营销力量抢夺区域市场份额 |
5.2.4 提升服务品质增强客户满意度 |
5.2.5 发挥投行优势增加业务规模 |
5.2.6 跨界合作实现共赢 |
5.3 实施经营战略的保障措施 |
5.3.1 发挥党建引领作用 |
5.3.2 优化选人用人机制 |
5.3.3 完善信息系统功能 |
5.3.4 强化风险管理体系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企业战略实现——中国道路自信在京东方案例中的现实依据(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理论依据与研究命题 |
(一)国家战略引导下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关系 |
(二)央地关系(1)下政府和市场的互动关系 |
(三)生命周期理论与政府和市场的互动效益 |
三、案例描述 |
(一)“十”年打磨,行业领先 |
1. 生产线逐渐完善。 |
2. 创新表现突出。 |
(二)政府和市场互动作用下企业发展所需资源的获取 |
四、案例分析 |
(一)战略引导下的政府支持及其实现的市场途径 |
(二)政府和市场互动作用下的企业发展 |
(三)中央领导下地方政府与市场的积极性 |
(四)政府和市场互动作用的战略效果 |
五、结论与启示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债转股实施动因的研究 |
1.2.2 关于债转股实施效应的研究 |
1.2.3 关于债转股实施风险的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和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论文框架 |
1.5 创新点 |
第二章 债转股相关理论概述 |
2.1 债转股的概念与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1.1 债转股的概念 |
2.1.2 市场化债转股的特征 |
2.2 债转股的理论基础 |
2.2.1 权衡理论 |
2.2.2 博弈理论 |
2.2.3 预算软约束理论 |
2.3 市场化债转股的模式分析 |
2.3.1 收债转股模式 |
2.3.2 入股还债模式 |
2.3.3 债转优先股模式 |
2.3.4 股债结合模式 |
第三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动因及过程分析 |
3.1 公司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转股前公司股权结构 |
3.1.3 转股前公司经营状况 |
3.1.4 转股前公司财务状况 |
3.2 中国中铁债转股动因分析 |
3.2.1 国家市场化债转股利好政策推动 |
3.2.2 基建行业周期长、利润低等因素影响 |
3.2.3 企业降杠杆、优化资本结构的需求带动 |
3.3 中国中铁债转股运作模式及过程分析 |
3.3.1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运作模式 |
3.3.2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实施过程 |
第四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影响分析 |
4.1 市场反应分析 |
4.1.1 以董事会发布债转股公告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2 以证监会通过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日为事件日的市场反应 |
4.1.3 市场反应小结 |
4.2 财务影响分析 |
4.2.1 基于财务指标的纵向分析 |
4.2.2 基于雷达图的横向分析 |
4.3 治理结构影响分析 |
4.3.1 对股权结构的影响 |
4.3.2 对管理层、公司章程的影响 |
4.4 企业价值影响分析 |
4.4.1 不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模拟企业估值 |
4.4.2 实施债转股情况下的企业估值 |
4.4.3 估值对比分析 |
第五章 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分析 |
5.1 股权转换阶段风险 |
5.1.1 投资机构选择风险 |
5.1.2 标的公司估值风险 |
5.1.3 公司转股定价风险 |
5.1.4 政府审批风险 |
5.2 股权管理阶段风险 |
5.2.1 经营风险 |
5.2.2 即期回报被摊薄的风险 |
5.2.3 明股实债风险 |
5.3 股权退出阶段风险 |
5.4 风险防范 |
5.4.1 构建系统完整的定价机制 |
5.4.2 改善投资者回报体制 |
5.4.3 健全股权退出通道 |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1.1 混合三步走的新债转股模式切实可行,值得借鉴 |
6.1.2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效果明显,但存在局限性 |
6.1.3 市场化债转股的实施风险偏高,但总体风险可控 |
6.2 建议 |
6.2.1 坚持市场化操作助力项目运作 |
6.2.2 推进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提升企业治理水平 |
6.2.3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快完善配套措施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四、增发为外资股公司助力(论文参考文献)
- [1]混合所有制改革对潍柴动力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D]. 陈静.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制度研究 ——以内蒙古上市公司为对象[D]. 石欣宇.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1
- [3]混合所有制改革对FJ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D]. 李苑蹊.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4]风险投资对新三板企业价值的影响及溢出效应研究[D]. 曹文婷. 四川大学, 2021(12)
- [5]雅生活服务分拆上市的动因及其绩效分析[D]. 付崇文.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6]上市公司补充流动资金型定向增发价值创造分析 ——以润邦股份为例[D]. 严瑜晖. 浙江工商大学, 2021
- [7]证券公司多元化投融资服务助力浙江科创型企业发展研究[J].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浙江监管局课题组,盛春红. 浙江金融, 2021(05)
- [8]C证券邯郸分公司经营战略研究[D]. 宋鸽.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9]政府和市场的互动与企业战略实现——中国道路自信在京东方案例中的现实依据[J]. 步丹璐,兰宗. 财经研究, 2020(08)
- [10]中国中铁市场化债转股案例分析[D]. 郭东. 江西理工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