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蔡翔[1](2021)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早期出现下尿路症状的相关影响因素,为临床预防良性前列腺增生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提供相关的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遂宁市中心医院及射洪市人民医院在2019年1月至2020年10月接受前列腺增生手术的233例患者。其中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患者166例,在射洪市人民医院行经尿道前列腺钬激光剜除术(Ho LEP)患者67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体重指数(BMI)、术前及术后前列腺体积(V)、手术方式、术前及术后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评分)、术前及术后尿流率检查(最大尿流率、残余尿),记录术后一月LUTS发生情况。在233例患者中,根据术后一月是否存在下尿路症状(LUTS)分为LUTS组和非LUTS组,根据手术方式分为前列腺电切组(TURP组)和前列腺钬激光剜除组(Ho LEP组)。然后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单因素分析显示P<0.05的因素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解相关指标与术后早期LUTS的关系。结果:在233例患者中,其中TURP组患者166例,有13例术后一月随访存在LUTS,其中表现为储尿期症状患者10例,排尿期症状患者3例;Ho LEP组患者67例,有7例术后一月随访存在LUTS,其中表现为储尿期症状患者4例,排尿期症状患者2例,排尿后症状患者1例。采用卡方检验,得出P值为0.519,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UTS组与非LUTS组比较,LUTS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69.85±5.98,非LUTS组患者的年龄均值为69.78±6.71,P值为0.305,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UTS组患者的BMI均值为25.00±2.19,非LUTS组患者的BMI均值为24.72±2.18,P值为0.593,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UTS组患者的术前IPSS评分均值为15.50±1.73,非LUTS组患者的IPSS评分均值为11.35±2.74,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UTS组患者的术前前列腺体积均值为80.56±28.63,非LUTS组患者的术前前列腺体积均值为46.80±21.2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UTS组患者的术前残余尿均值为193.60±102.59,非LUTS组患者的术前残余尿均值为42.93±73.7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UTS组患者的术前最大尿流率均值为4.20±1.23,非LUTS组患者的术前最大尿流率均值为8.18±2.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术前IPSS评分(OR=1.556,95%CI=1.057-2.29,P=0.025)及术前前列腺体积(OR=1.015,95%CI=0.996-1.035,P=0.001)是术后LUTS发生的主要因素。结论:1.术前IPSS评分、术前前列腺体积、术前残余尿、术前最大尿流率都为导致术后LUTS发生的因素。2.术后LUTS主要表现为储尿期症状。3.手术方式对术后是否发生LUTS没有影响。
崔心禹[2](2021)在《油茶叶提取物改善痤疮功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痤疮是一种常见的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是雄性激素诱导的皮脂腺脂质分泌旺盛。5α-还原酶(5α-Reductase,5α-R)是皮肤中重要的雄性激素代谢酶,能不可逆地转化睾酮(Testosterone,T)为双氢睾酮(Dihydrotestosterone,DHT),DHT是活性最强的雄性激素,能够诱发皮脂腺过度分泌脂质,增加痤疮的发生几率。通过抑制5α-R活性来降低DHT水平是缓解痤疮等雄激素依赖型疾病的重要途径。油茶叶活性物质极其丰富如多酚、黄酮等。本文以油茶叶为原料,以5α-R抑制率等指标为指针,制备具有高5α-R抑制活性的油茶叶提取物(Camellia Oleifera Leaves Extract,COLE),通过“外涂”和“灌胃”两种给药方式探究COLE对金黄地鼠背部皮脂腺斑的影响以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不同极性溶剂制备油茶叶提取物,其中50%乙醇提取得到的COLE得率最高,达到29.02%,其5α-R抑制活性也为最高,抑制率达49.77±4.43%;经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酚类物质是抑制5α-R的重要物质,各油茶叶提取物5α-R抑制率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高度相关(r>0.6;r>0.8,p<0.05);油茶叶提取物具有突出的抗氧化能力,其中COLE清除DPPH·和ABTS·+的效果最好;综合考虑5α-R抑制活性、得率、总酚和总黄酮含量等多个维度,最终选择50%乙醇为适宜提取溶剂,制备相应提取物(COLE);COLE对5α-R的抑制作用呈现剂量效应,IC50为259.56μg/m L,经过换算,39.35 mg/d COLE与I型5α-R抑制剂——度他雄胺的临床剂量效果相当。证实COLE具有较强的5α-R抑制效果,是潜在的5α-R抑制剂。(2)采用UPLC-Triple TOF-MS/MS对COLE中的酚类物质进行了分析鉴定,结果共推断出22种酚类化合物,包括8种酚酸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10种黄酮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以及4种其他化合物。其中3-O-没食子酰基-4,6,-[(S)-六羟基联苯二酰基]-α/β-D-吡喃葡萄糖(Gemin D)、槲皮素、芦丁、儿茶素、三没食子酰基-葡萄糖可能是COLE发挥5α-R抑制活性的物质基础,也可能是多种酚类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3)为进一步探究COLE是否具有抑制雄性激素诱导的皮脂分泌旺盛,以金黄地鼠皮脂腺斑为研究载体,采用“灌胃”和“外涂”两种给药方式分别探究COLE对皮脂腺斑的影响。灌胃COLE以及外涂COLE凝胶,均可使皮脂腺斑面积变小(p<0.05)、颜色变浅;HE染色结果显示,灌胃COLE与外涂COLE凝胶使得金黄地鼠皮脂腺腺体数量减少、体积缩小且排列松散;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灌胃COLE和外涂COLE凝胶均可以减少金黄地鼠皮脂腺周围橘红色脂滴积累,降低皮脂腺斑组织的脂质分泌水平。(4)氧化应激指标结果表明灌胃COLE可显着减缓机体内部受到自由基攻击的严重程度;COLE凝胶抗氧应激的能力也十分突出,能够起到保护皮肤的作用;脂质类代谢产物指标结果显示灌胃COLE既能降低血清脂质类成分的含量,还能够降低皮脂腺斑皮脂含量;外涂COLE凝胶也能够降低皮脂腺斑的脂质分泌水平;雄性激素指标结果表明灌胃COLE以及外涂COLE凝胶均可通过抑制脂腺斑中5α-R活性从而降低皮脂腺组织中DHT的含量;灌胃COLE还可以降低血清DHT水平;灌胃COLE和外涂COLE凝胶还能够显着下调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组织5α-还原酶(SRD5A1)(p<0.01,p<0.01)、雄性激素结合受体(AR)(p<0.01,p<0.01)、固醇调节元件(SREBP-1c)(p<0.01,p<0.01)的表达。综上所述,体外5α-R抑制试验以及利用金黄地鼠皮脂腺斑模拟痤疮改善的结果共同表明了油茶叶提取物具有改善痤疮的潜力,具体机制涉及:下调SRD5A1/AR/SREBP-1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影响5α-R活性,减少DHT的生成,同时由于AR表达量的降低,减少了DHT与AR的结合机会,进而影响SREBP-1c的表达,起到抑制皮脂腺脂质分泌及改善痤疮的功效。本研究为油茶叶和相关产品作为新的天然抗痤疮剂和化妆品添加剂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钟凯悦[3](2021)在《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PKRP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究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PKRP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方法:依外科手术治疗途径,由青海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选择与标准相符的良性前列腺增生病人200例,经随机方式区别为研究组A(100例)和对照组B(100例),B组施以爱普列特片口服治疗,5mg/片,1片/次,2次/日,术前用7d,术后用4周,A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坦索罗辛0.2mg/粒,1粒/次,1次/日,术前用7d,术后继续服药4周。对比两组的术前1天IPSS评分、OABSS评分,术后膀胱冲洗时间,术后尿管拔出时间,住院天数,术后第1月的OABSS评分、IPSS评分,膀胱余尿量、最大尿流率的差异。结果:相较治疗前,两组病人联合治疗后的最大尿流率以及膀胱残余尿量都有显着改善(P<0.05),IPSS评分、OABSS评分有显着降低(P<0.05);且A组的IPSS评分、OABSS评分、最大尿流率与膀胱残余尿量指标都要显着优于B组(P<0.05),A组的住院天数、尿管拔出时间以及膀胱冲洗时间都要显着短于B组(P<0.05)。结论:爱普列特联合坦索罗辛用于PKRP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显着,不仅可明显改善患者尿频、尿急、排尿困难等症状,而且对患者的膀胱过度活动症也有一定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胡展豪[4](2020)在《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一周口服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评估》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118名诊断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临床资料,观察患者在围术期内,行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一周予口服非那雄胺对患者一般情况及围手术期情况的疗效评估,给广大泌尿外科医生在前列腺增生症的治疗上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泌尿外科住院手术的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中,将118名患者围术期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口服非那雄胺、口服不同剂量规格的非那雄胺而分成3组:常规剂量组40例(术前一周每天按时口服非那雄胺5mg)、大剂量组40例(术前一周每天按时口服非那雄胺10mg)、对照组38例(术前一周无口服非那雄胺)。三组患者均给予TUPKP治疗。统计并分析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资料:年龄、体重指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nternational prostate symptom score,IPSS)、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ore,QOL)、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前列腺体积大小、残余尿测定;围手术期临床资料:手术时间,切除前列腺组织重量,出血量,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将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评判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前一周口服非那雄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资料及术后围术期资料进行分析,三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IPSS)、生活质量评分(QOL)、术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值(PSA)、前列腺体积大小、残余尿测定、切除前列腺重量分别进行分析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与对照组,大剂量组和常规剂量组在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常规剂量组,大剂量组在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后持续膀胱冲洗时间、留置尿管时间、住院时间等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UPKP术前短期口服非那雄胺治疗,能够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减减少手术时间,并在术后尽早停止膀胱冲洗,尽早拔除尿管方面有优势,总体上减少了患者的住院时间,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并获得更好的预后。
赵大敏[5](2020)在《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本文研究以抑菌和抑酶效果为筛选依据,从天然中草药中选取出丹参、黄芩和连翘作为功效成分用于化妆品。丹参、黄芩和连翘提取物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的最低抑制浓度(MIC,%,w/w)分别为1.25%、5.00%、5.00%;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MIC值分别为0.781%、2.50%、0.625%;在5 mg/mL浓度下对5α-还原酶的抑制率分别为28.6%、19.8%、20.5%。以上述三种中药提取物配制的复方对痤疮丙酸杆菌(P.acnes)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313%,0.313%;在5 mg/mL浓度下对5α-还原酶的抑制率为46.5%。由此可见中药复方对痤疮主要致病菌(P.acnes和S.aureus)和5α-还原酶抑制效果优于中药单方;而且中药复方对皮肤益生菌乳酸杆菌的最小抑制浓度>5.00%,说明祛痘啫喱将有益于痤疮皮肤微生物群趋于微生态平衡。根据起效量和稳定性观察确定中药复方在祛痘啫喱中的添加量为5%。随机招募23名痤疮患者开展为期4周的临床测评,检验祛痘啫喱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有95.65%的受试者痤疮情况得到缓解。与使用之前相比,皮肤表面的卟啉值、痤疮数量、油脂含量等指标都呈下降趋势,皮肤表面水分含量呈上升趋势。
刘小赟[6](2020)在《中药来源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及女贞子醇提物促毛发生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雄激素源性脱发是一种雄激素依赖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脱发性疾病。现代医学认为雄激素水平及Ⅱ型5α-还原酶活性的增高是导致雄激素源性脱发的关键因素,通过抑制Ⅱ型5α-还原酶来降低雄激素水平已成为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重要方法。临床上常采用非那雄胺等合成类5α-还原酶抑制剂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具有显着的疗效,但同时也具有引起勃起功能障碍、睾丸疼痛等副作用。同样,外用米诺地尔具有较好的疗效,但需长期用药维持,也会引起心率加快,水钠潴留,多毛症等不良反应。因此从中药中寻找绿色高效的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明确中药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药效物质基础并以此开发作用机制明确的新型育发类产品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研究主要目的有:(1)以中药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的用药经验为基础,结合现代医学对雄激素源性脱发的认识,以Ⅱ型5α-还原酶为治疗靶点,通过建立体外酶活性测定体系从中药中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中药提取物;(2)利用分子对接技术从中药化学成分中寻找潜在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并采用体外酶活性测定体系进行活性验证;(3)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研究中药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发生长和体内激素水平的影响,为中药在预防和治疗脱发药物的进一步研究及在育发类产品中的应用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体外酶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从雄性大鼠前列腺和附睾中提取Ⅱ型5α-还原酶,与底物睾酮、供氢体还原型辅酶Ⅱ(NADPH)组成反应体系,进一步对体系中的底物浓度、酶浓度、供氢体浓度及反应温度和时间进行优化,根据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体系前后睾酮的含量变化判断酶活性,建立稳定的Ⅱ型5α-还原酶体外活性测定体系;并选用非那雄胺对体系进行验证;(2)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筛选:从经典方、文献报道及临床经验中选取20种中药,利用建立的体外活性测定体系,测定其水提物和醇提物(共40个样品)对Ⅱ型5α-还原酶活性的影响,从中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活性的中药提取物;(3)中药化学成分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在前期实验基础上,从具有较好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中药提取物中选取26种中药化学成分,以Ⅱ型5α-还原酶作为生物靶点,采用分子对接技术,以非那雄胺的对接结果为依据,从中筛选出与Ⅱ型5α-还原酶具有较强结合能力的化合物并进行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寻找具有潜在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最后通过体外酶活性测定体系进行活性验证;(4)女贞子醇提物促毛发生长实验:采用脱毛膏脱毛诱导C57BL/6小鼠毛发生长周期,通过丙酸睾酮诱导产生雄激素源性脱发小鼠模型,以外用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药物米诺地尔作为阳性对照,设置女贞子醇提物低、中、高剂量组(1 mg/(只·d)、2 mg/(只·d)、4 mg/(只·d)),每天皮下注射丙酸睾酮30 min后,涂抹相应药物,连续35天,观察各组小鼠脱毛区域的皮肤颜色变化和毛发生长情况,每7天进行毛发生长评分;采用HE染色观察毛囊形态和数量,对女贞子醇提物的促毛发生长作用进行考察;采用ELISA试剂盒法检测皮肤和血清中睾酮(T)、二氢睾酮(DHT)和雌二醇(E2)含量,探讨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激素水平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体外酶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在1 mL反应体系中,确定底物睾酮浓度为0.7 mmol/L、Ⅱ型5α-还原酶浓度为900μg/m L、NADPH浓度为1 mg/mL,在37°C下孵育60 min,此时体系中Ⅱ型5α-还原酶活性最大。非那雄胺对Ⅱ型5α-还原酶活性的抑制呈现剂量依赖性,当非那雄胺的浓度为1μmol/L时,抑制率可达83.21±1.84%,IC50为242±2.5nmol/L;(2)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当药物浓度为1 mg/mL时,40种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活性(P<0.05);其中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率大于60%的有9个提取物,分别为女贞子醇提物(81.46±4.04%)、侧柏叶醇提物(77.19±4.15%)、麦冬水提物(67.25±5.11%)、红花水提物(64.85±3.37%)、白鲜皮水提物(63.32±1.49%)、红花醇提物(62.85±3.45%)、透骨草水提物(62.36±1.36%)、苦参醇提物(61.95±1.76%)、女贞子水提物(60.45±2.90%);(3)中药化学成分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筛选:分子对接实验结果显示,26种化学成分与Ⅱ型5α-还原酶具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能,其中女贞苷、红花黄色素和扁柏双黄酮的对接结果优于其他化学成分。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显示三者与Ⅱ型5α-还原酶在20 ns内结合趋于稳定,RMSD值均保持均小于0.2 nm,RMSF波动较小的氨基酸与关键氨基酸相吻合,表明三种化合物与Ⅱ型5α-还原酶分子对接的合理性和稳定。生物活性实验结果显示三种化合物对Ⅱ型5α-还原酶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女贞苷IC50值为42.12±3.83μmol/L,红花黄色素IC50值为69.06±6.35μmol/L,扁柏双黄酮IC50值为191.28±5.90μmol/L;(4)女贞子醇提物促毛发生长实验:与模型组相比,女贞子醇提物各剂量组小鼠脱毛区皮肤变黑时间、长毛时间、毛发质量、毛囊数量显着增加(P<0.05),具有显着的促毛发生长作用。与模型组相比,女贞子低剂量组血清中T含量显着降低(P<0.05),E2、DHT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中剂量组与高剂量组血清中T、DHT含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E2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皮肤组织中女贞子各剂量组T、DHT含量均显着性降低(P<0.05),E2含量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贞子醇提物能够明显降低血清和皮肤组织中雄激素水平,尤其是皮肤组织中的DHT水平。结论如下:(1)本研究建立的Ⅱ型5α-还原酶活性测定体系简单、稳定、重现性较好,可用于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筛选;(2)通过对40个提取物进行抑制活性测定,筛选出具有较好抑制Ⅱ型5α-还原酶活性的中药提取物,其中女贞子醇提物、侧柏叶醇提物、麦冬水提物、红花水提物、白鲜皮水提物、红花醇提物、透骨草水提物、苦参醇提物、女贞子水提物有作为中药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开发的潜力;(3)在被筛选的26个中药化学成分中,女贞苷、红花黄色素和扁柏双黄酮显示出较好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具有作为新型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在研发预防和治疗雄激素源性脱发药物中应用的潜力;(4)中药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女贞子醇提物能够有效改善雄激素引起的毛发减少和生长缓慢的现象,通过抑制局部Ⅱ型5α-还原酶活性,降低皮肤组织中二氢睾酮含量是其促毛发生长的主要机制之一。
张峻龙[7](2020)在《比较度他雄胺与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出血量影响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比较度他雄胺与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切除术(TURP)出血量的影响程度。为临床中前列腺增生症围手术期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我们从PubMed、EMBASE、Scopus、Cochrane Library、CNKI、维普VIP、万方等电子数据库中检索了从成立到2019年4月的有关度他雄胺和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出血量影响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两个数据处理人员各自实施文献挑选、以及方法学上的质量评估和材料获取,运用软件RevMan 5.3实现Meta分析。结果:本次研究最终共纳入包括1636例患者在内的9篇随机对照研究,其中度他雄胺组814例,非那雄胺组82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1)一般材料:两组在前列腺体积、最大尿流率还有IPSS评分方面的不同没有明显的统计学方面意义(P>0.05);(2)术中指标:术前服用两种药物后,两组在术中出血量、切除每克前列腺组织的失血量和微血管密度(MVD)方面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在手术前后血红蛋白差值及血细胞比容差值、手术时间、术中膀胱冲洗液量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术前口服他雄胺较非那雄胺可降低术中出血量、切除每克前列腺组织的失血量和微血管密度(MVD);在降低血红蛋白及血细胞比容差值、缩短手术时间上两种药物无明显差别。
赵晓智,杨荣,邱雪峰,纪长威,张顺,林廷升,陈蔚,高杰,陈梦霞,余威,郭宏骞[8](2019)在《美国泌尿外科协会2019年会(AUA 2019)会议专题纪要》文中研究说明美国泌尿外科协会2019年会(AUA 2019)于5月3~6日在美国芝加哥召开。AUA是全球泌尿外科领域最具影响力的两大学术组织之一,本届年会共有来自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超16000名领域内医生和研究者参会。此次盛会重点讨论当前临床热点问题,包括前列腺癌、膀胱癌和肾癌的诊断和治疗,同时还包含丰富的基础研究内容。笔者仅以下文与同道们分享一线最新的学科进展。
王苗苗,韩飞,严欢,田合,毛琼玲,李慕春[9](2019)在《4种药用植物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以4种药用植物墨旱莲、侧柏叶、矢车菊、蜡菊提取物为研究对象,对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反应前后睾酮浓度的变化,计算抑制率,进行体外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研究;使用分光光度法对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DPPH自由基、总抗氧化能力)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植物提取物对肝脏及附睾中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各不相同,其中蜡菊与矢车菊的抑制活性最强,墨旱莲的抑制活性次之,侧柏叶的抑制活性最弱;4种植物提取物抗氧化活性成分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率及总抗氧化能力存在相关性,蜡菊、侧柏叶的抗氧化活性成分黄酮、多酚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均比较高,墨旱莲的抗氧化成分黄酮、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次之,矢车菊的抗氧化成分黄酮、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均较低。综上,蜡菊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和5α-还原酶抑制活性,极可能含有天然的5α-还原酶抑制剂和抗氧化剂。这为从天然药用植物中寻找到安全、高效的新型5α-还原酶抑制剂及抗氧化剂提供了参考。
陈玉龙[10](2019)在《三孢酸促进三孢布拉霉高产番茄红素的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生物技术的蓬勃发展,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番茄红素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在众多产番茄红素菌株中,三孢布拉霉(Blakeslea trispora)是主要的番茄红素工业生产菌株,B.trispora是一种接合真菌,分为正(+)菌和负(-)菌,只有两种不同性别的菌株混合发酵才能大量产生番茄红素。其中负菌是番茄红素的主要产生菌,正菌作为配对菌与负菌共同发酵,从而极大的促进了番茄红素的合成。普遍认为,负菌单独培养时,性激素三孢酸的缺乏是负菌不能大量合成番茄红素的主要原因。虽然关于三孢酸的报道很多,但是在三孢酸存在的情况下,上调和下调基因有哪些,又有哪些差异表达基因与番茄红素的合成有关,即三孢酸调控番茄红素合成的机制并不完全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三孢酸刺激下负菌基因表达量的差异,确立了受三孢酸刺激的关键代谢途径及候选基因,并对其中编码5α还原酶的基因redY进行了深入分析,具体如下:(1)三孢酸对B.trispora(-)番茄红素合成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影响三孢酸提取的两个关键因素—皂化剂和有机萃取剂进行了优化,调查不同浓度的三孢酸对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分析三孢酸添加后培养的时间与番茄红素合成途径上关键基因表达量的关系。结果表明,以碳酸钠作为皂化剂,以含有5%异丙醇的三氯甲烷作为有机相的萃取效率最高。在发酵液中三孢酸的含量为24μg/L时,番茄红素产量最高。在添加三孢酸后的第6 h,关键基因表达量差异最为明显。(2)基于转录组学技术分析三孢酸刺激B.trispora(-)高产番茄红素机理。使用BGISEQ-500平台,对添加三孢酸培养的B.trispora(-)和未添加三孢酸培养的B.trispora(-)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1026个显着差异的基因,其中上调基因487个,下调基因539个。差异基因GO和KEGG富集分析表明,三孢酸对B.trispora(-)的萜类化合物合成途径、脂肪酸降解途径、不饱和脂肪酸合成途径、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氨基酸降解途径等有着显着的影响。注释到的差异基因中sexM、SOX5和5α还原酶编码基因与三孢酸代谢调控机制有着密切相关,它们作为候选基因用于进一步的研究。(3)5α还原酶的编码基因-redY的功能探究。转录组分析所得到的候选基因中,编码5α还原酶的基因首先引起了我们的关注。由于该基因在真菌中尚未有报导,在本研究中命名为redY。向发酵过程中添加redY基因产物抑制剂-度他雄胺以及其涉及代谢途径的终产物-芸苔素内酯,并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使redY基因在B.trispora(-)中过表达来探究基因功能。结果表明度他雄胺、芸苔素内酯等都能明显抑制三孢酸对三孢布拉霉的刺激作用,降低番茄红素的合成。当三孢酸存在的时候,redY基因过表达会刺激sexM、carRA、carB基因的表达,而没有三孢酸存在时,redY基因过表达只能刺激sexM基因的表达,而对carRA、carB基因的表达量没有影响。
二、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油茶叶提取物改善痤疮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痤疮的研究进展 |
1.1.1 痤疮的概述 |
1.1.2 痤疮的主要发病机制 |
1.1.3 5α-还原酶 |
1.1.4 痤疮的治疗 |
1.1.5 天然产物对痤疮的影响 |
1.1.6 痤疮常见的研究模型 |
1.2 油茶与油茶叶 |
1.2.1 油茶概述 |
1.2.2 油茶产业现状与应用 |
1.2.3 油茶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 |
1.2.4 油茶叶概述 |
1.2.5 油茶叶的化学成分 |
1.2.6 油茶叶的生物学功效 |
1.3 中国化妆品市场的快速增长 |
1.4 研究依据 |
1.5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油茶叶提取物对5α-还原酶的抑制作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2.2.1 材料与试剂 |
2.2.2 仪器 |
2.2.3 实验用液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油茶叶提取物的制备 |
2.3.2 油茶叶提取物5α-R抑制活性的测定 |
2.3.3 油茶叶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的测定 |
2.3.4 油茶叶提取物抗氧化能力的测定 |
2.3.5 油茶叶提取物与其他植物来源抑制剂的5α-R抑制活性比较 |
2.3.6 数据处理 |
2.4 实验结果 |
2.4.1 油茶叶提取物制备 |
2.4.2 油茶叶提取物的5α-R抑制效果 |
2.4.3 油茶叶提取物总多酚和总黄酮含量 |
2.4.4 油茶叶提取物的5α-R抑制率与其总黄酮、总酚含量的相关性 |
2.4.5 油茶叶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 |
2.4.6 油茶叶适宜提取溶剂的选择 |
2.4.7 油茶叶提取物与其他植物来源抑制剂的5α-R抑制活性比较 |
2.5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油茶叶提取物的化学物质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待测样品的制备 |
3.3.2 UPLC-Triple TOF-MS/MS分析COLE的化学物质 |
3.3.3 数据处理 |
3.4 实验结果 |
3.4.1 COLE的化学物质分析结果 |
3.5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油茶叶提取物对金黄地鼠皮脂腺斑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材料与试剂 |
4.2.2 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COLE的制备及施药剂量的计算 |
4.3.2 灌胃组阳性药物的选择及施药剂量的计算 |
4.3.3 COLE凝胶的制备与评价及施药剂量的计算 |
4.3.4 外涂组阳性药物的选择及施药剂量的计算 |
4.3.5 实验动物分组 |
4.3.6 动物饲养与处理 |
4.3.7 脏器采集 |
4.3.8 HE染色观察皮脂腺斑显微结构 |
4.3.9 油红O染色观察皮脂腺斑脂质分泌的影响 |
4.3.10 数据处理 |
4.4 实验结果 |
4.4.1 COLE凝胶的感官评价和理化性质 |
4.4.2 COLE凝胶的刺激性 |
4.4.3 体重变化 |
4.4.4 脏器指数变化 |
4.4.5 皮脂腺斑外观变化 |
4.4.6 皮脂腺斑面积变化 |
4.4.7 HE染色结果 |
4.4.8 油红O染色结果 |
4.5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油茶叶提取物改善雄性激素介导的皮脂分泌旺盛的作用机制 |
5.1 引言 |
5.2 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氧化应激类指标的测定 |
5.3.2 脂质类代谢产物的测定 |
5.3.3 雄性激素含量的测定 |
5.3.4 SRD5A1/AR/SREBP-1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5.3.5 数据处理 |
5.4 实验结果 |
5.4.1 氧化应激类指标 |
5.4.2 脂质类代谢产物 |
5.4.3 雄性激素指标 |
5.4.4 SRD5A1/AR/SREBP-1c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 |
5.5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
(3)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PKRP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纳入及排除标准 |
2.3 观察指标 |
2.4 研究方法 |
2.5 质量控制 |
2.6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统计结果 |
3.1 两组间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 |
3.2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结果 |
3.3 两组患者术前1 天疗效比较结果 |
3.4 两组患者术后观察指标比较结果 |
3.5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良性前列腺增生的原理 |
4.2 药物治疗的原理 |
4.3 PKRP手术治疗的原理及优缺点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附录A:综述 诊治良性前列腺增生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B:中英文缩略词语对照表 |
(4)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一周口服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研究资料和方法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纳入标准 |
1.1.3 排除标准 |
1.2 术前检查和术前准备 |
1.2.1 术前检查 |
1.2.2 术前准备 |
1.3 手术器械和材料 |
1.4 手术方法 |
1.5 术后常规处理 |
1.6 观察指标 |
1.7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2.1 三组患者术前一般情况资料的比较 |
2.2 三组患者围术期观察资料的比较 |
2.3 三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良性前列腺增生症的综合治疗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 |
致谢 |
(5)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痤疮的概念 |
1.2 痤疮在全球的流行状况 |
1.3 痤疮对心理的影响 |
1.4 痤疮的发病机理 |
1.4.1 中医研究 |
1.4.2 西医研究 |
1.5 皮肤微生物群对痤疮的影响 |
1.6 痤疮的治疗措施 |
1.6.1 西医治疗 |
1.6.2 中医治疗 |
1.7 5α-还原酶及其抑制物 |
1.8 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概况 |
1.9 5α-还原酶的活性测定方法 |
1.10 中草药在化妆品中的利用形式 |
1.1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建立体外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体系 |
2.1 引言 |
2.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2.3 实验相关溶液的配制 |
2.4 实验方法 |
2.4.1 实验原理 |
2.4.2 底物的处理方法 |
2.4.3 样品的处理方法 |
2.4.4 反应条件的优化 |
2.4.4.1 确定对酶活性影响的最适底物睾酮浓度和底物量 |
2.4.4.2 确定最适的辅酶NADPH浓度和辅酶量 |
2.4.4.3 确定最合适的酶量 |
2.5 实验结果 |
2.5.1 最适的底物睾酮浓度和底物量 |
2.5.2 最适的辅酶NADPH浓度和辅酶量 |
2.5.3 最适的酶量 |
2.5.4 确立的5α-还原酶体外筛选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祛痘中草药的筛选 |
3.1 引言 |
3.2 实验试剂及设备 |
3.3 培养基的配置 |
3.4 实验方法 |
3.4.1 中草药提取物的制备 |
3.4.2 筛选祛痘功效的中草药 |
3.4.2.1 中草药抑菌效果实验 |
3.4.2.2 中草药抑制5α-还原酶活性效果实验 |
3.5 实验结果 |
3.5.1 中草药提取结果 |
3.5.2 祛痘中草药的筛选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祛痘啫喱设计 |
4.1 引言 |
4.2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中药复方配置依据 |
4.3.2 最低抑菌浓度测定 |
4.3.3 祛痘啫喱的配置及稳定性观察 |
4.4 实验结果 |
4.4.1 祛痘中草药的抑菌和抑酶效果 |
4.4.2 祛痘啫喱的稳定性观察及主观评价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祛痘啫喱的功效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实验器材 |
5.3 实验方法 |
5.3.1 安全性评价 |
5.3.2 祛痘啫喱功效检测 |
5.3.2.1 检测流程 |
5.3.2.2 受试者招募的标准 |
5.4 数据分析 |
5.5 实验结果 |
5.5.1 安全性测评结果 |
5.5.2 皮肤表面水分含量 |
5.5.3 经皮水分散失速率 |
5.5.4 皮肤表面油脂含量 |
5.5.5 面部卟啉值 |
5.5.6 痤疮数量 |
5.5.7 痤疮面积 |
5.5.8 受试者自我评价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中药来源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及女贞子醇提物促毛发生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雄激素源性脱发概述 |
1.1.2 5α-还原酶概述 |
1.1.3 5α-还原酶抑制剂概述 |
1.2 天然植物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研究进展 |
1.2.1 5α-还原酶活性测定方法 |
1.2.2 天然植物5α-还原酶抑制剂 |
1.3 分子对接在药物筛选研究中的应用 |
1.3.1 分子对接简介 |
1.3.2 分子对接的原理和方法 |
1.3.3 分子动力学模拟 |
1.4 女贞子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意义 |
第二章 Ⅱ型5α-还原酶体外活性测定体系的建立 |
引言 |
2.1 仪器与材料 |
2.1.1 仪器 |
2.1.2 材料 |
2.1.3 动物 |
2.2 实验方法 |
2.2.1 溶液的配制 |
2.2.2 大鼠Ⅱ型5α-还原酶的制备方法 |
2.2.3 Ⅱ型5α-还原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2.2.4 睾酮的含量测定方法 |
2.2.5 5α-还原酶活性的测定方法 |
2.2.6 反应体系优化 |
2.3 实验结果 |
2.3.1 Ⅱ型5α-还原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结果 |
2.3.2 睾酮含量测定的方法学考察 |
2.3.3 体系优化结果 |
2.4 实验小结 |
第三章 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的筛选 |
引言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仪器 |
3.1.2 材料 |
3.1.3 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中药提取物样品的制备 |
3.2.2 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活性的影响 |
3.2.3 统计分析方法 |
3.3 实验结果 |
3.3.1 中药提取率 |
3.3.2 中药提取物对Ⅱ型5α-还原酶的抑制活性结果 |
3.4 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分子对接技术筛选中药化学成分来源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 |
引言 |
4.1 仪器与材料 |
4.1.1 平台与软件 |
4.1.2 仪器 |
4.1.3 材料 |
4.1.4 动物 |
4.2 实验方法 |
4.2.1 大分子蛋白准备 |
4.2.2 配体预处理 |
4.2.3 分子对接 |
4.2.4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2.5 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验证 |
4.3 实验结果 |
4.3.1 同源建模结果 |
4.3.2 化合物与Ⅱ型5α-还原酶蛋白对接打分结果 |
4.3.3 化合物与Ⅱ型5α-还原酶蛋白对接模式分析 |
4.3.4 化合物与Ⅱ型5α-还原酶蛋白作用分析 |
4.3.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3.6 Ⅱ型5α-还原酶抑制活性 |
4.4 小结 |
第五章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
引言 |
5.1 仪器与材料 |
5.1.1 仪器 |
5.1.2 材料 |
5.1.3 动物 |
5.2 实验方法 |
5.2.1 动物分组及给药方法 |
5.2.2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
5.2.3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囊的影响 |
5.2.4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激素水平的影响 |
5.2.5 统计学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5.3.1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发生长的影响 |
5.3.2 女贞子醇提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囊形态的影响 |
5.3.3 女贞子提取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毛囊数量的影响 |
5.3.4 女贞子提取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血清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
5.3.5 女贞子提取物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模型小鼠皮肤组织中激素水平的影响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比较度他雄胺与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出血量影响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 |
1.2 文献质量评价 |
1.3 数据提取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纳入的文献基本特征 |
2.3 纳入文献偏移风险评估 |
2.4 mate分析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美国泌尿外科协会2019年会(AUA 2019)会议专题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1 会议第1天:肾癌部分———技术巅峰后的反思 |
1.1 第一部分是关于小肾肿瘤治疗的辩论 |
1.1.1 AS |
1.1.2 穿刺活检 |
1.1.3 开放肾部分切除 |
1.1.4 腹腔镜肾部分切除 |
1.1.5 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 |
1.1.6 冷冻消融 |
1.1.7 射频消融 |
2 会议第1天:前列腺癌部分———聚焦晚期前列腺癌热点,从临床实战到理论梳理 |
2.1 病例一:寡转移性前列腺癌 |
2.2 病例二:M0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0CRPC) |
2.3 病例三:M1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1CRPC) |
2.4 前列腺癌影像学分期与危险分层 |
2.5 前列腺穿刺 |
3 会议第1天:膀胱癌部分 |
3.1 NMIBC是否应该行AS |
3.2 除了AS的问题,关于NMIBC还有一些其他有意思的研究 |
4 会议第1天:泌尿系统肿瘤基础研究———代谢与肿瘤 |
5 会议第2天:前列腺癌部分 |
5.1 2018年JU优秀前列腺癌研究论文选读 |
5.1.1 地中海饮食习惯降低恶性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 |
5.1.2 直肠指诊在前列腺癌早期筛查中的价值 |
5.1.3 联合多参数MRI及PCA3筛选重复穿刺患者 |
5.1.4 年龄小于50岁男性穿刺指征的把握 |
5.1.5高能聚焦超声半腺体局灶消融治疗前列腺癌的Ⅱ期临床研究 |
5.2 多参数磁共振检查(mp MRI)与前列腺癌诊断及预后判断 |
5.2.1 肿瘤检出mp MRI用于临床有意义前列腺癌 |
5.2.2 预后判断 |
5.3 前列腺穿刺 |
5.3.1 磁共振-超声影像融合引导下靶向穿刺是否需要联合系统穿刺? |
5.3.2 经会阴方式还是经直肠方式? |
5.4 循环肿瘤因子与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 CRPC) |
6 会议第2天:膀胱癌部分 |
6.1 MIBC的新辅助治疗 |
6.1.1 新辅助化疗失败给患者带来的危险 |
6.1.2 新辅助化疗后是否立即行全膀胱根治术 |
6.1.3 哪些因素会影响MIBC治疗的预后? |
6.2 2018年JU优秀膀胱癌研究论文选读 |
6.2.1 5α-还原酶抑制剂与膀胱癌的关系 |
6.2.2 全膀胱根治术后营养支持 |
6.2.3 三联治疗与NMIBC复发 |
6.2.4 关于第8版AJCC膀胱癌分期的变化 |
7 会议第2天:肾癌部分———技术巅峰后的反思2(T1b/T2期肾癌仍应选择根治性切除吗? |
8 会议第3天:前列腺癌部分 |
8.1 生化复发后的诊疗策略抉择:基于PET/CT检查精准影像工具的再思考 |
8.1.118F-Fluciclovine PET/CT检查 |
8.1.268Ga-PSMA PET/CT检查 |
8.2 前列腺癌AS策略 |
9 会议第3天:肾癌部分 |
9.1“去年对临床诊疗影响最大的三篇文章(肾癌领域)” |
9.2 小肾肿瘤AS |
9.3 肾肿瘤消融治疗 |
1 0 会议等3天:膀胱癌部分 |
1 0.1 膀胱癌新辅助治疗续 |
1 0.1.1 免疫治疗在膀胱癌新辅助治疗中的应用 |
1 0.1.2 免疫治疗与化疗联用的新辅助治疗方式 |
1 0.1.3 新辅助化疗的预测因素 |
1 0.2 其他一些值得关注的MIBC研究 |
1 0.3 膀胱癌基础研究专题 |
(9)4种药用植物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材料与试剂 |
1.1.2 仪器 |
1.2 方法 |
1.2.1 样品制备 |
1.2.2 肝脏中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 |
1.2.3 附睾中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 |
1.2.4 总黄酮含量测定[14] |
1.2.5 总酚含量测定[23] |
1.2.6 DPPH自由基清除率测定 |
1.2.7 总抗氧化能力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5α-还原酶抑制活性研究 |
2.2 总黄酮含量研究 |
2.3 总酚含量研究 |
2.4 抗氧化能力测定结果 |
3 结论与讨论 |
(10)三孢酸促进三孢布拉霉高产番茄红素的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番茄红素生理功能及应用 |
1.2 番茄红素生产现状 |
1.3 三孢布拉霉生产番茄红素的研究现状 |
1.3.1 三孢布拉霉生理特征与番茄红素的合成途经 |
1.3.2 提升三孢布拉霉番茄红素产量的方法 |
1.4 性激素-三孢酸 |
1.4.1 三孢酸类化合物的结构 |
1.4.2 三孢酸的合成途径 |
1.4.3 三孢酸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 |
1.5 转录组学概况 |
1.5.1 转录组测序的原理及流程 |
1.5.2 转录组测序的应用及展望 |
1.6 本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三孢酸对番茄红素合成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株 |
2.2.2 培养基 |
2.2.3 主要仪器 |
2.2.4 实验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菌种培养方法 |
2.3.2 三孢酸提取方法 |
2.3.3 三孢酸浓度测定 |
2.3.4 番茄红素提取与测定 |
2.3.5 总RNA提取与质量分析 |
2.3.6 cDNA合成 |
2.3.7 实时荧光定量PCR |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皂化剂对三孢酸提取量的影响 |
2.4.2 不同有机相对三孢酸提取量的影响 |
2.4.3 三孢酸添加量对番茄红素产量的影响 |
2.4.4 三孢酸对合成番茄红素相关基因的影响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孢酸对三孢布拉霉的代谢调控机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3.2.1 菌种 |
3.2.2 培养基 |
3.2.3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2.4 生物信息数据库 |
3.3 实验方法 |
3.3.1 转录组测序样品培养 |
3.3.2 转录组测序 |
3.3.3 转录组测序结果分析 |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4.1 三孢布拉霉菌RNA-Seq质控研究 |
3.4.2 基因功能注释和分类 |
3.4.3 差异基因筛选与分析 |
3.4.4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
3.4.5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
3.4.6 RT-qPCR验证候选基因表达量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red Y基因的功能探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4.2.1 菌株与质粒 |
4.2.2 培养基 |
4.2.3 主要仪器 |
4.2.4 实验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方法 |
4.3.2 RT-qPCR分析基因表达量 |
4.3.3 red Y基因序列的扩增 |
4.3.4 DNA凝胶回收、PCR产物纯化以及质粒DNA提取 |
4.3.5 pBARGPE1-Hygro-red Y重组质粒构建 |
4.3.6 原生质体制备、转化、再生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1 度他雄胺对三孢布拉霉的代谢影响 |
4.4.2 芸苔素内酯对三孢布拉霉的代谢影响 |
4.4.3 red Y基因序列及重组载体的序列分析 |
4.4.4 转化子筛选与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四、5α-还原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术后早期下尿路症状影响因素研究[D]. 蔡翔.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2]油茶叶提取物改善痤疮功效研究[D]. 崔心禹. 浙江大学, 2021(01)
- [3]5α-还原酶抑制剂联合α受体阻滞剂用于PKRP围手术期的临床疗效分析[D]. 钟凯悦. 青海大学, 2021(01)
- [4]经尿道前列腺等离子双极电切术(TUPKP)前一周口服非那雄胺治疗前列腺增生的疗效评估[D]. 胡展豪.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5]祛痘中草药的筛选及其在治疗痤疮中的应用[D]. 赵大敏. 华东理工大学, 2020(01)
- [6]中药来源的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筛选及女贞子醇提物促毛发生长作用研究[D]. 刘小赟. 广东药科大学, 2020(01)
- [7]比较度他雄胺与非那雄胺对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出血量影响的Meta分析[D]. 张峻龙.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2)
- [8]美国泌尿外科协会2019年会(AUA 2019)会议专题纪要[J]. 赵晓智,杨荣,邱雪峰,纪长威,张顺,林廷升,陈蔚,高杰,陈梦霞,余威,郭宏骞. 泌尿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9(04)
- [9]4种药用植物5α-还原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分析[J]. 王苗苗,韩飞,严欢,田合,毛琼玲,李慕春. 中国食品添加剂, 2019(07)
- [10]三孢酸促进三孢布拉霉高产番茄红素的机理研究[D]. 陈玉龙.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