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女作词朱淑珍

谈女作词朱淑珍

一、谈谈女词人朱淑真(论文文献综述)

张迎辉[1](2022)在《宋代文学家朱淑真作品研究综述》文中提出自宋以来,直至明清,关于朱淑真的历史记载十分匮乏,仅有只言片语,含糊不清。此期有关朱淑真的生平事迹及其个人情感生活多有争议,而对于朱淑真作品的文学性关注相对较少,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低估了朱淑真作品的文学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随着研究理论方法的进步,学者们开始关注朱淑真作品中的文学思想价值,并将朱淑真研究置于多元的文化背景之下,与不同时期的女诗人以及异域女诗人进行比较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刘晓丽[2](2021)在《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文中认为受新思潮和新媒介的影响,晚清民国对李清照的接受呈现出新样貌。晚清民国报刊上大量原生态的文献资料证明,李清照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尊崇,甚至被塑造成女性启蒙的典范。报刊从叙事模式上嫁接女权宣言,从思想内容上强化其爱国情怀和不畏强权的个性,从道德评价上洗白其再嫁的污点,从图像传播上昭示其高洁人格,以此塑造李清照女性启蒙典范形象。相较于其他古代才女,李清照确实具有被塑造成女杰的潜质,其人其文所具有的特质亦自证了历史选择的深层动因和合理性。这是时代思潮感召下五四知识精英共同努力的结果,是李清照接受由传统向现代过渡的转折点,也为其在后世的接受奠定了基础。

曹鹤涵[3](2020)在《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两性的自然差异是自然之美的源泉,而两性的社会差异却会引发性别歧视与偏见,这在人类各种文明中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更为值得注意的是,人们对于两性的认识,进一步说对于在传统文化中处于劣势的女性形象的认识,往往通过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教育获得。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几千年来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文化意识根深蒂固,而女性在各类场域中处于“哑然失声”“在场缺席”的地位。这种性别观念反映在传统教育中,表现为男性形象丰满有力,而女性形象则模糊单一。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妇女地位显着攀升,成为世界女性解放的范本。那么,中国女性形象是如何实现近代化的嬗变?显然这与清末与新中国之间的民国教育有内在因果联系。由于教科书是性别观念强化和再生产的重要载体,而中学历史课程又是学生自觉认识女性形象、形成女性认识的重要途径,所以对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不过,通过阅读学界先行研究,笔者发现以往研究大多关注对现代教科书中女性形象的量化分析,对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法和文本分析法,以笔者收集的民国时期91种中学历史教科书为核心文本,根据教育宗旨、学制和历史教科书课程标准的变化,结合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的发展特点,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梳理历史教科书随教育宗旨、学制和课程标准的更新而产生的变化。自清末国人自编历史教科书开始出现后,教科书的编写始终围绕教育宗旨进行。而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先后经历了从“忠君”到“共和”的转变,在内容选择和叙述方式等方面体现着教育制度的新陈代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时事政治、社会意识和学术进展的变迁。第二,探究在近代女性解放思潮下影响下女性形象的变化。西方女性解放思想的导入引发了中国各派进步人士的思考与讨论,女性因之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放。民国成立后,女性在争做“新国民”的浪潮下摆脱了更多的束缚,逐渐走出家庭,接受教育并走向社会。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妇女回家”的要求下,中国女性肩负着“新国民”和“贤妻良母”的双重使命。随后,面对日寇入侵,中国女性的形象又与“救亡”联系在一起。回顾近代女性的解放历程,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女性的解放被置于“家族—家庭”和“民族—国家”的框架之下。她们一方面反对传统宗法制下的封建家庭关系,另一方面反抗帝国主义,并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建立民主平等的国家。在此背景下,近代中国女性形象的变化始终是与时代风尚及家国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第三,结合历史教科书编写变化和近代女性解放思潮,分析中学历史教科书中女性形象的选择和编写方式,揭示女性形象随社会变迁产生的具体变化。清末女性解放思潮传入中国后,国人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意义,女性得以从传统的家庭中解放出来。同时,在清政府教育改革背景下,国人自编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的数量所有增加。进入民国后,女性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她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社会地位得以提升。民国新教育宗旨颁行后,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也发生了极大变化,体现着共和制政体下国民政府的教育宗旨。此时历史教科书中各个领域的女性形象变得丰富起来,她们开始以独立的形象出现。但整体上,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仍是在男性的期望下塑造出来的,目的仍是为共和制服务。1922年新学制颁行后,教科书也随即革新,国民政府要求女性从家庭改良做起,女性则在“女国民”和“贤妻良母”的争论下进入历史教科书。抗日战争爆发后,“爱国主义”“保家卫国”成为教科书编写的指导思想,女性也以多种方式参与到救亡中,此时的教科书以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的标准来选取女性人物,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第四,总结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动因与意义。一方面,就其动因而言,这种女性形象的嬗变受到政治变迁、社会进步以及学术进展等方面的影响,呈现出复杂的多元因果关系。另一方面,就其意义而言,这种女性形象的嬗变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女性解放的发展,也使女性观经过教科书的强化和再生产,完成了新陈代谢。总之,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随时代与教育的变迁完成了数次嬗变。她们从“被解放”的对象,转变为自我解放的主体,随后在“女国民”与“贤妻良母”的双重使命下艰难前行,并在抵抗入侵的过程中与男性共同肩负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为新中国成立后女性解放的彻底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是政治变迁、学术进展与社会进步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教育推动社会观念进步的典型事例。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后世深入研究。

陶友珍[4](2020)在《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文中认为任何一个时代的文学都会或多或少地打下前代文学的印记,清代是词学复兴的时代,但不可否认的是,清词的中兴离不开清人对唐宋词的学习与接受。本文利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主要从词集、词论与创作三个方面分析研究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情形。就词集而言,本文主要从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着录、刊刻、抄写、校勘、评点、笺注等方面展开相关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秦观、陈允平、辛弃疾、苏轼、赵以夫、周密、周邦彦、吴文英、欧阳修、黄庭坚等人的词集在该时期书目中着录次数较多,选集的着录以《花庵词选》《梅苑》《绝妙好词》《乐府雅词》为最。该时期新刊唐宋词集,别集以姜夔和张炎词集刊刻次数最多,选集以《绝妙好词》和《乐府补题》刊刻次数为多。顺康雍乾时期学人对唐宋词集的校勘、笺注、评点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唐宋词在清代的传播与接受。唐宋词集的流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其中《花间集》与明末清初词坛的复古之风,《乐府补题》与该时期咏物词的繁荣,《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个时期新编的唐宋词选目前可见的约有23部,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体例全、择取精等特点,为唐宋词的传播与接受打下了较好的文献基础。从统计数据来看,南宋清雅词人及其作品的入选率普遍较高,排名靠前,姜夔和张炎的词尤其受青睐。该时期新编的一些唐宋词选对清代词坛产生了较大影响,《见山亭古今词选》《词综》《词洁》《御选历代诗余》《晴雪雅词》等都是其中的代表。清人词论也是研究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传播与接受的重要载体。一方面,词话是唐宋词传播的重要途径。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保存和传播的唐宋词数量颇为可观,其主要以品评、赏析、阐释、辨讹、述闻等方式呈现,唐宋词的词话传播具有小众化、碎片化、趣味化和深度化等特点;另一方面,清人在词话中通过研究具体的唐宋词作,学习唐宋人的写作技法,总结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创作经验。其在词的命题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各个方面都有所创获,作词讲求蕴藉、合理用典、情景交融。对于长调、中调、小令也能依据其自身特点采取不同的写作技巧。关于咏物词则主张神似而非形似,须寄托情感。大多数清人都认同宋代是词的高峰时期。他们认为词有着与诗、曲不一样的特质,主张词须幽深而要眇,尤其反对词的曲化和俗化。但清人也认识到了词与其他文体在摅写性情、标举景物方面的相通之处。这种词体观也从侧面透露出清人认同并学习何种唐宋词的接受思想。清人在构建词史时,几乎都忽略了豪放词人,而其列举的各个时期的代表词人往往以南宋清雅词人居多。从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的论争来看,一般而言,清初学人多主张学五代北宋,康熙中叶以还,对南宋词的认可度逐渐提高。正变之论和本色之争基本延续了传统的观点,但强调豪放亦为本色或只可论正变而不可论短长者亦不乏其人,反映了清人较为宏通的接受观;而雅俗之争基本呈现一边倒的倾向,崇雅的势力要远大于媚俗。在词的创作方面,清人也对唐宋词多有接受。从实际情况来看,唐宋词接受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清词的创作:明末至顺治初期,清人多学习南唐、花间、北宋,清词多呈现出小令化和艳情化的倾向;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清人的接受取向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色,清词题材与风格多样,成就颇高;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是姜、张独尊的时期,清词更追求华丽的外壳而缺乏深广的思想内容,整体成就不如清初。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是多方面的,很多地方都是隐性而难以坐实的。故而,本文以追和这一较为明显而特殊的接受方式为例,阐述清人在创作上对唐宋词的接受。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主要有和韵、集句、效体、櫽栝等不同形式,其追和唐宋词时对长调更偏好,追和对象多为唐宋名家名作,对南宋词作尤为青睐。顺康雍乾时期追和词的兴盛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词学文献的储备以及词人创作追和词的契机和心态等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清人的追和使李清照、姜夔、张炎等人在词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加速了唐宋词经典化进程,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清词的中兴与繁荣。

杨嘉慧[5](2020)在《《古今韵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陈继儒是晚明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研究陈继儒,对于认识晚明社会及文人的生活状况、精神面貌是十分有意义的,目前学界对陈继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思想、性格、交游等方面。陈继儒一生着述丰富,尤其在小品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目前对陈继儒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小窗幽记》上,还有大量的作品未被整理与研究,这对于陈继儒的相关研究是个较大的缺憾。《古今韵史》是署名陈继儒的作品中惟一与他人合作的作品,是与程铨共同编撰的,内容丰富且庞杂,能够反映陈、程二人的美学思想及晚明社会的时代风尚,有深入研究的价值。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古今韵史》成书的时代背景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细致地分析《古今韵史》的文本,揭示其反映出的时代风气及文献和文学价值。本文共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选题的意义和研究现状,分类并整理了可供参考研究的资料。第一章着重梳理了《古今韵史》成书的时代背景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并结合陈继儒和程铨的两篇序言,探究了二人编撰《古今韵史》的目的。第二章是对《古今韵史》文本的详细分析,通过全面探究韵人、韵事、韵语、韵诗、韵词、韵物的特征,总结出各个部分的选编标准。第三章是《古今韵史》的女性形象和女性观研究,文中按身份将女性分为了宫廷女子、士大夫女眷、女妓、民间女子和女冠五个群体,分析了其中表现出的女性形象及反映出的女性观。第四章首先通过对《古今韵史》摘录的着述进行整理和分类,来探究其文献价值;其次又从体制特征、人物塑造、语言艺术和美学思想四个方面探究了《古今韵史》的文学价值。总之,《古今韵史》作为一部摘抄笔记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方面,从编者对《古今韵史》的编排、具体条目的选择和摘录看,本身就足以反映编者的审美取向,以及大发展、大变革环境下的晚明时代风气。另一方面,《古今韵史》保存了许多他书未详的资料,具有一定的文献辑佚价值,且人物描写生动形象,语言清丽简约,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傅宇斌[6](2019)在《选本与注释学视野下的《唐宋词选释》及其词学史意义》文中指出《唐宋词选释》作为现代重要的一种词选,它在选本价值和注释价值方面均有独胜之处。在选心上,它推崇"广而且深"的词作;选型上,它是融合尊体、存史、研究三种类型的词选。它固然反映了唐宋词史发展的一般过程,但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词人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多样性,展现了词体演进过程中的丰富特点。同时作为一种注释性选本,在典故的考源、名物的考证、版本的考校、风格的考评、词句的鉴赏方面,《唐宋词选释》可谓开创出词集注释的某些体例。它的注释风格也值得称道,并非追求繁胜、详实,而是简约明达、直寻原意、洞见本原。总之,《唐宋词选释》在现代词学史上是成就十分突出的选本。

李莉[7](2018)在《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对宋代女词人及词作信息的搜集和整理过程中发现,宋代女词人的词作中出现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涉及她们自身生活的诸多方面。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宋代女性生活的相关细节,还能够呈现出她们独特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面貌。女性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行为主体之一,是她们自己生活的创造者和社会生活的积极参与者。词中出现的这些器物既是物质文化的呈现,也是词人主观意识的再现。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研究一方面是对宋代女性物质生活品质和精神审美的研究,另一方面也是对宋代器物设计文化的管窥。我们在博物馆或考古发掘中看到的是独立的物,是没有了生命和脱离了生活气息的,女词人眼中的物则是具有文化情境和现场感的,更加鲜活、生动且与她们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对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与人的关系、器物与生活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再现了宋代女性真实的社会生活状况和文化精神面貌。

姜彦臣[8](2017)在《《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妇女杂志》(1915—1931)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发行量最大、发行时间最久、覆盖面最广的女性期刊,发行17年间,影响深远,是近现代中国女性文化的典型代表。当代学界对其有诸多研究,但对杂志中丰富的女性文学批评却缺乏应有的关注。本文首次全面整理《妇女杂志》中45位女性作者所作的51篇文学批评作品,采用细读方式,分析其具体内容与理论特征,进而深入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发展路径。论文共分六章。第一、二章概述《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作品与作者。共整理发现51篇女性所作文学批评,以1920年为界,分为文言和白话两个阶段,据其内容特征大致可分为诗话类作品、研究性作品和随笔类作品三类。写作这些批评作品的共计45位女性作者,大都未见有生平考述。研究发现,这些女性大都在新式学堂或家族私塾中接受过教育,其中有女学教师、女学校长、社会活动家、革命者;她们与当时的社会文化名流也多有往来。在地域上,以江苏、上海、浙江、安徽的作者为多。第三章主要对女性诗话类作品进行了考察。在《妇女杂志》连载的《小南强室笔记》《镜台螺屑》《瓶笙花影录》《瑶台玉韵》4部女性诗话中,或侧重“论诗及事”,或侧重“论诗及辞”;采用以意逆志、本事批评、比较批评等方式,对明清时期的106位女性诗人及其诗作进行了点评。被女性诗话评论的女诗人集中于江南一带,多为闺秀作家,诗话的女性作者推重德才兼具的女诗人,对“清”“情”、怨而不怒、风格自然的诗歌赞誉有加。第四章主要分析具有研究性质的批评作品,包括6篇文言作品和11篇白话作品。研究发现,这些批评,涉及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多角度探究,女性作者们对铭文、歌谣表示出特别的兴趣,她们或综论中国诗文发展流变过程,或比较文言作品与白话文,或倡言白话作为新文体的社会功用。还有的文章对顾太清、朱淑真、赛维宜夫人等女性作家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在研究中,女性作者多采用社会批评视角,体现出人本主义文学观,也可从中看到她们女性主义文学观念的萌芽。第五章探讨随笔类批评作品。随笔类批评共计29篇,主要为序文、读后感以及其他性质的随笔。在这些批评作品中,有对女性文学创作动机的描述(包括记录个体经验、坎坷生平诱发创作、有合适的创作机缘几个方面)、对作品独具视角的评论;对文学阅读问题的多方面探讨(包括对阅读功用、阅读倾向、阅读要求的讨论几个方面),还有对文章写作方法的讨论(包括阐述游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性、指导写作教育的进行、阐释写作需要实践与理论的储备)等。体现了女性批评作者日渐开放的视野与视角独特的批评特征。第六章总结《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研究价值。批评语体由文言向白话,批评形式与对象由单一到丰富,批评话语由传统到现代是《妇女杂志》女性文学批评呈现出的总体特征。这批女性批评作者及作品,对于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而言具有一定的资料价值。这些女性文学批评真实记录和保存了当时女性的创作状态、文学阅读等情形,极具史料价值。《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作品真实反映了中国女性文学批评的成长历程。女性作者们对女性诗作的品评、对女性与文学关系的强调、将女性文学与追求男女平等、女性解放等结合起来的批评思路,均体现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女性文学批评思想,具有独特的理论价值。

朱一帆[9](2017)在《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文中认为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是现代中国女性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浮沉轨迹和艺术演变趋势与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嬗变密切相关。因此,为呈现出百年来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流变,本文特选取现代女性意识作为核心进行观照与统摄。通过揭示现代女性意识流变下,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在题材、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表现,最终彰显百年来女性旧体诗词的历史浮沉与演变趋势。在本文的第一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期(1912-1936),由于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历史语境的转型,造就现代中国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由传统的闺阁意识向现代女性意识转变。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促使她们一面向外观照,或书写着女性视域下的现代民族国家观念、或以审美无功利视角审视大自然;一面向内审视自身,抒发现代女性友谊。现代女性意识觉醒、女性对公共空间的拥抱,也促使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突破了传统诗词题材的局限,拓展了现代女性旧体诗词题材在公共空间方面的表现。至于诗艺变革方面,她们或大胆用现代语言入旧体诗词、或“用旧瓶装新酒”激活古典意象,从容表达女性现代感受。在本文的第二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期(1937-1949),由于抗战现实政治时势的影响,女性诗词创作主体的女性意识进一步深化。她们向外进一步拓展叙事视域,着重表达了女性视域下的抗日救亡理念;她们也向内进一步审视自身,或书写女性流亡体验、或书写现代爱情体验、或书写现代母女关系。在题材方面,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促使她们不再满足于将视线放置在对旧体诗词空间的拓展上,她们开始将视线转向时间领域,通过以线性时间观念观照现代战争,她们书写了女性自身的成长历程、书写了现代战争的宏大叙事、抒发了对故乡“往事不可追”、现如今乡村生活“今日难停留”的苦涩。在诗艺取向方面,深化的现代女性意识,明晰的女性自我主体身份,促使她们在旧体诗词中以高频的疑问句式,醒目表达自身观点,或者直接以女性身体意象表现自身独立看法。在本文的第三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流期(1949-1976),大陆与海外华裔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出现了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形成了二水分流的女性诗词艺术景观。具体就中国大陆而言,“延安经验”在建国后的延续,促使大陆中国女性的现代女性意识异化。她们或书写“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政治豪情、或书写花木兰式女英雄、或书写被压抑的生命体验,这表现在艺术风格上,便是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特征与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特征。具体就港澳台及海外地区而言,相对宽松的历史语境,使得她们多彰显出明晰的现代女性意识认同感。她们或书写漂泊困境与女性生命焦虑、或书写离散体验与中华文化认同、或书写异域风情与西方文化认同。在本文的第四章,也就是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期(1977年以来),由于中国内地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尤其是新世纪进入网络文学时代以来,当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语言、意象、题材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具体而言,现代女性意识的全面复苏过程,伴随着女性诗词创作主体重新探索由“人”向“女人”再向“个人”的女性意识发展道路。在此过程中,她们或书写对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或书写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或书写对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感悟。这在题材方面的表现,便是突破了“毛泽东时代”单一化的旧体诗词题材局限,逐渐走向多样化。至于艺术特征方面,也呈现出诗歌语言的日常化以及古典意象重塑的特点。在本文的余论部分,着重以“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视角观照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创作,揭示了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在“创化”方面的成果,并以“天人合一”传统创化为代表集中进行阐释。最终指出,现代女性旧体诗词对于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中国小说、散文、诗歌一道,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研究,而这一研究路径,同时也是重现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古今维度的必由之路。

王靖懿[10](2015)在《明词特色及其历史生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明词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基础却富有挑战性的命题必然会被触及,比如,明词到底有没有形成上不同于唐宋、下不同于清代的特色?假如这种特色确实存在的话,那么,明词特色究竟是什么样的?它又因何形成了这样一些特色?通过对明词词调选择、题材表现以及追和词创作三个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明词特色的确是存在的。弘治至嘉靖时期,是明词特色的滥觞与形成期,而隆庆至崇祯的晚明时期,才是明词特色集中展现的时期。首先,在选声择调上,明人不再满足于唐宋词已有调式,自创调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受诗文复古运动向词学延伸的影响,即使是沿用唐宋词调,也显现出新变的迹象;同时,一些带有古调、民歌色彩的短章小令,或顺应明代文学世俗化、通俗化的整体文化环境的“俗调”备受青睐。其次,在题材内容上,明代尤其是晚明“主情”词论的张扬,使爱情词继南宋、金元词之后出现“回潮”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世俗化、民歌化的全新面貌;“玩赏”、“隔离”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方式,以及“艳逸”的词体定位与审美追求,改变着晚明咏物词的外在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使其整体上呈现出艳情化、闲逸化的风格取向以及浅媚轻绮的特异情调;晚明山林隐逸风气的煽动,加之江南造园之风成为一种时尚,造就了文人闲逸化的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令晚明写景词更多地融入反映文人日常生活情趣的俗景、乐景,显示出情感缺失的倾向;浸润于晚明“山人”氛围中的闲适词,受制于山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及价值追求,呈现娱乐化、世俗化的特点,进而突破了传统词作幽婉感伤、意在言外等美感特质,表现出鄙俚、纤佻、儇薄等异质元素以及逸乐化的审美追求。最后,在追和词创作上,明代后期的追和词较之前期,相对数量有所减少,这也是晚明词人自足自立意识的具体表现;同时,在追和对象的选择上,更多的作家选择将以《花间集》为代表的唐五代词作为学习或模仿的对象,从而突破了视北宋词为正则的词史观,呈现多元化的审美追求。明词特色的生成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制约。内部因素是词体演进的需要。一方面,词体作为文学之一体,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发生了整体性的改变;另一方面,词体为避免或延缓自身走向衰亡的趋势所进行的自我调节,从而为自身注入新的动力,引发其局部特质的改变。外部因素又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词人主观的审美理想,通过明代词学理论中的词史观、词体观以及词体雅俗观加以体现。二是明代社会文化环境对词体创作潜移默化的渗透。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因素主要有三种:一是明代词人主体人格及创作心态的变迁对明词创作的影响;二是明代后期主情、好色、尚俗的风俗人情对明词的浸染与薰陶;三是明代诗文、小说、戏曲、民歌等文体样式与明词的互动及对明词的挤压与重塑。

二、谈谈女词人朱淑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谈女词人朱淑真(论文提纲范文)

(1)宋代文学家朱淑真作品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断肠集》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质研究
二.朱淑真的文学接受与传播研究
三.朱淑真与其他诗人的比较研究

(2)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女性启蒙典范:李清照的报刊形象描摹
二、李清照女杰形象的建构路径
    (一)嫁接女性解放宣言的叙说模式
    (二)突出道德高尚的传统贤妇形象
    (三)图像展示高洁品性
    (四)彰显崇高的爱国气节
    (五)凸显不畏强权的个性特征
三、何以可能:塑造女杰的深层动因
    (一)新思潮呼唤女杰
    (二)新媒介凸显女杰
    (三)新标准遴选女杰
    (四)新文体助推女杰

(3)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三)核心概念界定
    (四)理论依据与研究方法
二、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
    (一)民国教科书前史:近代历史教科书的诞生
    (二)民初教育宗旨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革新
    (三)1922年新学制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更新
    (四)战时教育方针与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辑
三、近代中国女性解放思潮与女性形象的转变
    (一)近代女性解放思潮在中国的出现
    (二)民初女性解放与“女国民”形象
    (三)“女国民”与“贤妻良母”争论中的女性
    (四)战时妇女运动与女性形象的转向
四、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
    (一)被解放的女性形象:1901-1911
    (二)“新国民”概念下的女性形象:1912-1922
    (三)肩负双重使命的女性形象:1923-1936
    (四)与“救亡”缠绕的女性形象:1937-1949
五、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动因与意义
    (一)政治变迁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作用
    (二)社会意识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形塑
    (三)学术进展对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影响
    (四)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嬗变的意义
参考文献
附录 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一览
致谢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清代顺康雍乾时期词传播与接受的环境及课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主要研究内容
    四、课题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布
    第一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书目中的着录
        一、别集
        二、选集
    第二节 宋版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流传
        一、毛扆及毛褒所藏宋刻
        二、钱曾所藏宋刻
        三、季振宜所藏宋刻
        四、徐乾学所藏宋刻
        五、张宗橚所藏宋刻
        六、黄丕烈所藏宋刻
    第三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重刻与重抄
        一、唐宋词集丛刻
        (一) 汲古阁所刻唐宋词
        (二) 侯文灿刻《宋十名家词》
        二、宋词别集重刻
        三、唐宋词选集重刻
        (一) 《梅苑》
        (二) 《草堂诗余》
        (三) 《绝妙好词》
        (四) 《乐府补题》
        四、唐宋词集的重抄
        (一) 书坊及私人传抄唐宋词集
        (二) 四库馆臣抄录唐宋词集
    第四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校勘
        一、私人藏书家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毛扆和鲍廷博为中心
        二、四库馆臣对唐宋词集的校勘——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一) 字句勘误
        (二) 作者考订
        (三) 格律辨析
        (四) 版本考证
    第五节 唐宋词集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与笺注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评点——以《山中白云词》为例
        (一) 艺术手法的点评
        (二) 思想内容的感悟
        二、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笺注——以《绝妙好词笺》为例
        (一) 名物掌故笺释
        (二) 词人生平考证
        (三) 词人词作评价
        (四) 其他词作增补
        (五) 文字内容校勘
    第六节 唐宋词集的传播与顺康雍乾时期词风的演变
        一、《花间集》与明末清初复古之风的赓续
        二、《乐府补题》与顺康雍乾时期咏物词的繁荣
        三、《绝妙好词》与中期浙派的兴盛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编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新编唐宋词选概述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选中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基本数据的获取、统计与计算
        二、数据的解读与分析
        (一) 时代及群体的选择
        (二) 重要词人的进退与沉浮
        (三) 词作的审视
    第三节 唐宋词的选编与顺康雍乾时期词坛风会
        一、《见山亭古今词选》:清初崇雅之风的酝酿
        二、《词综》:开启清代学南宋慕骚雅的新时代
        三、《词洁》:南北兼取的接受理念与客观上崇雅的强化
        四、《御选历代诗余》:不主一隅与悉归于正
        五、《晴雪雅词》:示人词法与南宋清雅词风的普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以《词话丛编》为中心
        一、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传播概述
        二、唐宋词在词话中的传播方式
        (一) 品评与赏析
        (二) 笺注与阐释
        (三) 辨讹与纠谬
        (四) 纪事与述闻
        三、词话传播唐宋词的特点和效应
        (一) 小众化
        (二) 碎片化
        (三) 趣味化
        (四) 深度化
    第二节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词话中的接受——以作法的研习为中心
        一、创作进程的构思
        二、艺术境界的营造
        三、作法类型的归纳
    余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体认与论争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对唐宋词人及其作品的体认
    第二节 词体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一、诗、词之异同
        二、词、曲之异同
    第三节 词史观背景下的唐宋词接受
    第四节 顺康雍乾时期关于唐宋词接受的论争
        一、南北宋之争
        二、正变之论
        三、本色论
        四、雅俗之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从唐宋词接受看顺康雍乾时期词风之演变
    第一节 明末至顺治初期——宗花间、南唐、北宋与清词的小令化、艳情化
    第二节 顺治中期至康熙中期——多元化接受与清词题材及风格的多样化
        一、风云变幻的唐宋词多元接受
        二、多元接受背景下的清初词坛
    第三节 康熙后期至乾隆后期——姜张独尊与清词内容的贫弱及风格的单一
        一、从厉鹗到王昶:对姜张的坚守与新变
        二、姜张词风笼罩下的其他类型唐宋词接受
        三、姜张独尊下的雍、乾词坛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追和看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
    第一节 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的形式
        一、和韵
        二、集句
        三、效体
        四、櫽栝
    第二节 追和词的计量及其接受意蕴
        一、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用调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用调数据基本分析
        (二) 追和十大词调
        (三) 追和词调与声情
        (四) 追和词调选用与原作及词坛风尚关系
        二、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人排行及分析
        (一) 追和次数及所属时代分布
        (二) 追和十大词人
        (三) 顺康和雍乾时期追和差异分析
        (四) 稼轩词风在清前期全面回归
        (五) 康熙中期姜张词风全面崛起
        三、顺康雍乾时期追和唐宋词作排行及分析
        (一) 被追和热点作品排行比较
        (二) 被追和热点作品的词调、题材和风格比较
        (三) 顺康时期与雍乾时期被追和热点作品之比较
        (四) 被追和热点作品所属时代比较
    第三节 追和词兴盛的原因及其对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
        一、追和词兴盛原因探究
        二、追和对于顺康雍乾词坛的影响和意义
    本章小结
结语
附录 唐宋词在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大事记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古今韵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史回顾
    二、本选题的意义
第一章 《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及编撰目的
    第一节 《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及陈继儒的思想倾向
        一、《古今韵史》的时代背景
        二、陈继儒的思想倾向
    第二节 《古今韵史》中“韵”的含义及编撰目的
第二章 《古今韵史》解读
    第一节 韵人之神韵
    第二节 韵事之奇
        一、宫廷逸闻
        二、名人轶事
        三、民情习俗
    第三节 韵语中的“韵外之致”
        一、“问答”之有余意
        二、自述类的清静美
        三、偶句之“美”
    第四节 韵诗之“情韵”
        一、韵诗的韵律美
        二、韵诗中的情思
    第五节 韵词之婉约美
        一、名媛词之含蓄情深
        二、名贤词之清新自然
    第六节 韵物的审美功能
第三章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形象及女性观
    第一节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形象及特点
        一、宫廷女子
        二、士大夫女眷
        三、女妓
        四、民间女子
        五、女冠
    第二节 《古今韵史》中的女性观
        一、对才情女子的欣赏
        二、保守中有开放
第四章 《古今韵史》的文献和文学价值
    第一节 《古今韵史》的文献价值
    第二节 《古今韵史》的文学价值
        一、《古今韵史》的体制特征
        二、《古今韵史》的人物塑造
        三、《古今韵史》的语言艺术
        四、《古今韵史》的美学思想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本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三、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
第一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统计与分类
    第一节 器物的统计
    第二节 器物的分类
第二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与两宋传世器物的比较
    第一节 由类型到典型器物
        一、妆饰雅品及典型器物
        二、香道雅具及典型器物
        三、乐演雅制及典型器物
        四、休憩雅物及典型器物
    第二节 由典型器型到风格
        一、菱花镜的器型与风格
        二、妆奁的器型与风格
        三、香鸭的器型与风格
        四、玉枕的器型与风格
第三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与日常生活关系
    第一节 适用:物质生活的品质
    第二节 托物寄心:庭院深深中的幽怀
第四章 女词人词作中器物的文化延展
    第一节 女词人笔下的器物与词中意象
        一、生活环境的营造
        二、精神世界的寄托
    第二节 女词人笔下的器物与两宋风俗
        一、元宵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二、寒食清明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三、乞巧节及女词人笔下的相关器物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一
附录二
致谢

(8)《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品概貌
    1.1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品篇目
    1.2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语体特征
    1.3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体裁
        1.3.1 1915—1919:文言文阶段批评作品的体裁
        1.3.2 1920—1931:白话文阶段批评作品的体裁
第二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作者情况
    2.1 女性文学批评作者的生平考察
    2.2 女性作者的生平特征与地域分布
        2.2.1 生平特征
        2.2.2 地域分布
第三章 《妇女杂志》中的女性诗话
    3.1 女性诗话的类型:“论诗及事”和“论诗及辞”
        3.1.1 侧重“论诗及事”:《小南强室笔记》《镜台螺屑》《瓶笙花影录》
        3.1.2 侧重“论诗及辞”:《瑶台玉韵》
    3.2 女性诗话的批评对象:明清女诗人及其诗作
        3.2.1 地域文风对才女的影响
        3.2.2 女诗人特征:才华与德行并重
        3.2.3 女诗人身份:闺秀作家、平民、妓女、尼姑
    3.3 女性诗话的品评倾向
        3.3.1“清”
        3.3.2“情”
        3.3.3 怨而不怒
        3.3.4 自然
    3.4 女性诗话的批评方法
        3.4.1 知人论世
        3.4.2 摘句点评
        3.4.3 本事批评、比较批评
第四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性作品
    4.1 女性与文学研究
        4.1.1 倡导女性文学的发展方向
        4.1.2 阐述女性与文学的关系
        4.1.3 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
    4.2 文体研究
        4.2.1 铭文
        4.2.2 歌谣
        4.2.3 文体观念
    4.3 作家研究
        4.3.1 中国古代女词人研究:朱淑真、顾太清
        4.3.2 外国女作家研究:赛维宜夫人
    4.4 批评视角与文学观念
        4.4.1 社会批评视角
        4.4.2 人本主义文学观念
        4.4.3 女性主义文学观的萌芽
第五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随笔类作品
    5.1 描述女性创作动机
        5.1.1 自觉记录个体经验
        5.1.2 坎坷生平诱发创作
        5.1.3 女性创作需有机缘
    5.2 视角独特的作品评论
        5.2.1 视角新颖的阅读感想
        5.2.2 女性视角的独特体会
    5.3 探讨文学阅读问题
        5.3.1 文学阅读的功用:有助于精神世界
        5.3.2 文学阅读的倾向:传统文学与新文学
        5.3.3 文学阅读的要求:精英阅读意识
    5.4 文章写作方法讨论
        5.4.1 游历对文学创作的重要作用
        5.4.2 如何进行写作教育
        5.4.3 写作需要实践与理论储备
第六章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与研究价值
    6.1《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特征
        6.1.1 批评语体:由文言到白话
        6.1.2 批评形式与对象:由单一到丰富
        6.1.3 批评话语:由传统到现代
    6.2 《妇女杂志》中女性文学批评的研究价值
        6.2.1 资料价值
        6.2.2 理论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
    张芳芸 发刊辞三
    华慧纬 论游历有益于文学
    叶雪梅 郑康成诗婢赞并序
    孙景谢 湘痕吟草序
    朱周国真 女学生自修用书之研究(节选)
    张朱翰芬 读书随笔(节选)
    玉俞 髫龄梦影
        自序
    周钟玉 小南强室笔记 (节选)
    陈定文 汪梦仙女史诗稿序
    贝李素筠 教授国文作法之状况(节选)
    程嘉秀 镜台螺屑(节选)
    汤潕筠 读前后赤壁赋书后
    倪徽玙 书季芳树刺血诗后
    殷同薇 论文章之体别
    金蘅 论文章之体别
    金蘅 问古人器物必铭后之好事者或效为之而文质殊尚意者微意所寄会有不同与试申其说
    朱啓华 问古人器物必铭后之好事者或效为之而文质殊尚意者微意所寄会有不同与试申其说
    殷同薇 中国古乐叙略
    林德育 泰西女小说家论略
    杨宾瑜 问诸生诵苏髯翁上梅直讲书有日矣能本日来研诵之所得以说明其段落篇法及主旨欤
    钱瑞媝 问诸生诵苏髯翁上梅直讲书有日矣能本日来研诵之所得以说明其段落篇法及主旨欤
    童秀华 读兰亭集序书后
    易瑜 瓶笙花影录(节选)
    袁明先 游历增文思说
    胡棣华 读兰亭集序书后
    缪程淑仪 新文体之一夕谈
    梁一真 读前号
    杨竹冰 这样的过去了(节选)
    余哲贞 女学生的课外读物(节选)
    音奇 女学生的课外读物
    宋淑贞 期望女文学家的崛起
    王荷卿 歌谣中流露的爱
    邱桂英 希望可以实践(节选)
    逸纹 使精神有所寄托
    濮舜卿 易卜生与史德林堡之妇女观
    素芬 性欲与人生
    潭华仙子 瑶台玉韵(节选)
    辉群 歌德的着作及其爱人
    秋水女史 有备无患(节选)
    寤寐女士 自述读书经过书
    酴釄 我的良伴
    景芳女士 课余的伴侣
    苏雪林 清代女词人顾太清
    白蒲 华尔摩夫人
    王春翠 中国妇女文学谭片
    陈漱琴 朱淑真生查子词辩诬
    杨润馀 赛维宜夫人及其尺牍
    杨润馀 乔治桑之《我的生活史》 (译序)
    白蒲 罗霭伊夫人
    李君毅 从爱伦凯到柯伦泰
    白蒲 葛莱德
附录二

(9)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的界定与分期
        1、“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的界定
        2、“现代女性意识”的界定
        3、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期
    二、研究现状与选题意义
        1、研究现状
        2、选题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1、研究方法
        2、创新之处
第一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转型(1912-193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转型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从晚清到民国的建立
        二、文化语境:新文化运动与现代性的生成
        三、文学语境:文学革命·新诗·旧诗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觉醒
        一、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女性表达
        二、现代女性友谊的自由抒发
        三、现代自然意识的审美观照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拓展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题材的局限性
        二、现代社会政治空间的介入
        三、现代城市生活空间的开拓
    第四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诗艺变革
        一、现代语言的引入与古典节奏的坚守
        二、古典意象的激活与现代意境的生成
第二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中兴(1936-1949)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抗日战争与国共合作
        二、文化语境:民族主义文化的复归与高涨
        三、文学语境:“民族形式”讨论与旧体诗词的再兴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深化
        一、抗日救亡的女性表达
        二、战乱中女性流亡体验的诗词书写
        三、战乱中现代爱情体验的诗词书写
        四、战乱中现代母女关系的自我审视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的题材聚焦
        一、中国古代女性诗词与战争
        二、战争与女性成长题材的开掘
        三、战争与社会政治题材的女性诗词
        四、战争与现代乡土题材的女性诗词
    第四节 战争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诗艺取向
        一、高频的疑问句类修辞
        二、繁多的女性身体书写
第三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分化(1949-1976)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分化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统一·批判·分离
        二、文化语境:本土·现代·西方
        三、文学语境:合法性·认同感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与认同
        一、现代女性意识的异化
        二、现代女性意识的认同
    第三节 分化年代女性旧体诗词的风格类型
        一、主流女性诗词的政治化写作
        二、边缘女性诗词的个人化写作
        三、港澳台及海外女性诗词的离散写作
第四章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复兴(1977年以来)
    第一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复兴的历史语境
        一、政治语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构
        二、文化语境: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与民族主义文化思潮
        三、文学语境:新旧之争与诗词媒介的繁荣
    第二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现代女性意识的复苏
        一、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反思
        二、对现代爱情的呼唤与反思
        三、现代女性个体生命体验的书写
        四、海内外交流中女性自我身份的确证
    第三节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中题材的多样化
        一、从单一走向多样化
        二、当代社会时政题材的广泛开启
        三、当代城市生活题材的深入观照
        四、当代乡土生活题材的别样审视
        五、当代域外生活题材的崭新书写
    第四节 复兴时期女性旧体诗词创作的艺术特征
        一、日常化的诗歌语言
        二、古典意象的解构与重塑
余论: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创作和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参考文献
附录: 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人略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后记

(10)明词特色及其历史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一、明词及明词特色研究现状
    二、对论题的界定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意义
上篇 明词特色的内涵探析
    第一章 明词用调的继承与新变
        第一节 明词用调情况的历史考察
        一、明词用调情况的数据统计
        二、明词用调情况与唐宋词的比较
        三、明词择调对宋词的继承
        四、明词用调所呈现的新变
        第二节 明代常用词调论析
        一、明代文化思潮与《竹枝》创作——兼论《长相思》、《调笑令》
        二、明代应酬之风与《喜迁莺》创作——兼论《千秋岁》等
        三、明代文学的“俗”化取向与《西江月》创作——兼论《一剪梅》
        四、词学创作传统与明代《苏武慢》创作
        五、江南地域文化的集结与《江南春》创作
        第三节 明代新增词调辨证
        一、明代“伪词调”衍生的主要形式
        二、明代新增词调辨析
    第二章 明词题材的泛化与变异
        第一节 明词题材的多样性呈现
        一、词学传统题材在明词中的表现
        二、明词题材表现对词学传统的突破
        第二节 殢酒拈花任我狂——论明代爱情词的回潮
        一、明前爱情词发展历程总览
        二、对明代前中期爱情词发展脉络和存在状态的考察
        三、明代中后期词体观背景下的爱情词创作
        四、“花间”传统的回归与爱情词的复兴
        第三节 咏花树下成新句——论明代咏物词风神之变
        一、明代花草类咏物词之繁茂及其成因
        二、论明代花草类咏物词风神之变——以咏梅词为例
        三、寄托与艳逸:宋明两代咏梅词差异性探析
        四、略论明代其他类型咏物词之变异
        第四节 草阁看花倾浊酒——论明AI写作景词之兴盛与变异
        一、明AI写作景词兴盛之成因
        二、论明AI写作景词风格之变
        第五节 酒杯诗卷有余闲——论晚明山人现象与闲适词
        一、晚明“山人现象”概览
        二、山人现象与晚明词的复兴
        三、晚明山人现象与闲适词关系探析
    第三章 明代追和词所体现的“复”与“变”
        第一节 明代追和词的历史考察
        一、明代追和词概况
        二、明词追和的“热点”词人
        三、明词追和的“热点”词作
        第二节 对明代追和词兴盛原因的探讨
        一、传词环境、方式的改变对明词创作方式、心态的影响
        二、明代“宗宋”词学观对词的接受和创作的制约
        三、明前词学资源在明代的传播所提供的必要的物质基础
    小结
下篇 明词特色的历史生成
    第四章 词体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第一节 对明词“不得不变”的内因考察
        一、音乐形式的演变是明词之变的内在根源
        二、民众审美趣味的转移是明词之变的直接原因
        三、词体自我调适的特性是明词之变的驱动因素
        第二节 词体演进的内在规律与明词特色之呈现
        一、“率意”的创作态度与明词之粗疏浅俗、自然率真
        二、卑视词体的价值定位与明词之“艳逸”风貌
        三、明词抒情功能的弱化及其实用化、功能化、世俗化倾向
        四、明词地位的弱化及其曲化、民歌化倾向
    第五章 明代词学审美理想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第一节 明代词史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一、明代词史观的具体表现
        二、词学观由“宗宋”向“反宋”的转型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三、“文学代兴”论、“诗词同源”论与明词创作之关系
        第二节 明代词体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一、嘉靖中期以前:依附于诗教传统的词体观
        二、嘉靖中至万历中:依附于传统诗学理论向“言情”词学观的过渡
        三、万历中期以后:“主情”词学观的高扬与时代特征的显现
        第三节 明代词论“雅俗观”背景下的明词特色生成
        一、论明代词论“黜雅崇俗”的价值取向
        二、对明代词论“崇俗”取向的历史性考察
    第六章 明词特色生成的文化语境
        第一节 明代词人主体人格变迁与明词特色之生成
        一、明代前期士人心态与词的创作
        二、成化至正德年间文人心态变迁与明词走向
        三、晚明士人心态与明词特质的生成
        第二节 世风“崇俗”与明词的俗化取向
        一、对雅、俗文学之关系的历史性考察
        二、明词之“俗”的具体表现
        三、论明代文学“趋俗性”对明词“俗”化特质的塑造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谈谈女词人朱淑真(论文参考文献)

  • [1]宋代文学家朱淑真作品研究综述[J]. 张迎辉. 文学教育(下), 2022(01)
  • [2]晚清民国报刊与李清照的接受[J]. 刘晓丽.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03)
  • [3]民国时期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 曹鹤涵. 辽宁师范大学, 2020(02)
  • [4]唐宋词在清代顺康雍乾时期的传播与接受[D]. 陶友珍. 苏州大学, 2020(06)
  • [5]《古今韵史》研究[D]. 杨嘉慧. 集美大学, 2020(08)
  • [6]选本与注释学视野下的《唐宋词选释》及其词学史意义[J]. 傅宇斌. 古代文学理论研究, 2019(01)
  • [7]宋代女词人词作中的器物研究[D]. 李莉. 苏州大学, 2018(01)
  • [8]《妇女杂志》中的女性文学批评研究[D]. 姜彦臣. 济南大学, 2017(03)
  • [9]现代中国女性旧体诗词流变论[D]. 朱一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明词特色及其历史生成研究[D]. 王靖懿. 苏州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谈女作词朱淑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