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的比较研究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的比较研究

一、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蕾[1](2021)在《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张胜男[2](2021)在《巴别尔《骑兵军》中的神话-原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伊萨克·埃马努伊洛维奇·巴别尔是20世纪俄苏文学史上着名的俄裔犹太作家,记者。他以描写1920年苏波战争中所见所感的《骑兵军》在世界文学中声名鹊起,被誉为“俄国的‘莫泊桑’”。《骑兵军》是一部具有现实意义的小说,以人类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骑兵会战为背景,从巴别尔作为战地记者的视角去看待布琼尼统帅的苏维埃红军第一骑兵军的善与恶、美与丑、残忍与悲悯,讲述了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在哥萨克群体中体会到的文明冲突与身份对立。在《骑兵军》中,可以看到古希腊罗马神话、《圣经》、俄罗斯民间故事中的原型大量出现、反复运用。本文从加拿大学者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角度对《骑兵军》进行解读,分析过程中致力于能够在作者塑造的鲜明人物形象、典型意象象征和跳脱的叙事中发现分析潜在的原型模式,并试图探究巴别尔作品创作中出现神话原型的原因,更加全方位地理解巴别尔真实的创作意图,感受他所追寻的社会真理。希望能为其后巴别尔和《骑兵军》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全文共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引言部分对巴别尔及其作品《骑兵军》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概述,并对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加以说明。正文部分第一章概述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从术语“神话”和“原型”概念的界定切入,对理论的来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引出本文的理论基础,即诺思洛普·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第二章是从人物和意象入手分析《骑兵军》中所体现的神话原型。人物原型主要是对作品中哥萨克和女性典型人物进行原型解读。意象原型是论述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典型意象——月亮与马的象征、隐喻功能。第三章是从结构和情节方面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神话原型。结构主要围绕弗莱的四季叙事结构和《圣经》中的倒置U性结构进行探讨。通过分析文本发现了“父弑子子弑父”和“摩西出逃埃及”即救赎的原型。正文部分第四章是对《骑兵军》中出现神话原型的原因进行探究与思考,笔者试图就收集到的资料从巴别尔个人经历、犹太民族问题和当时俄国社会与文化环境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最后,结语部分将对文章进行梳理与总结。通过对《骑兵军》中体现出的神话原型和神话原型成因的分析,可以发现巴别尔一直试图在寻找犹太民族问题中被无视、被抛弃了的文化与信仰的共存。文中传达了巴别尔的核心思想——革命只有符合人道才是美好的,革命一旦成为反人性的就会变得十分丑陋。

刘娜[3](2021)在《《百年孤独》中母性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母性形象,是人类意识深处的“原始心理经验”,文学领域中无法规避的永恒主题。母性形象作为一个可以兼具共时与历时范畴的文学形象,不仅指具体的母亲形象,还能泛指自然、民族、国家等意象群体。而文学终归是人的文学,文学文本中具有多维度意象内涵的母性形象终究是以人为终极指向的言说,因此母性形象研究实则涵盖了人类对自身命运、生存处境的一种人文关怀、哲理思考。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书写也是出于此文学目的。小说里马尔克斯将母性形象作为拉丁美洲人书写自身的文学符号,展现拉丁美洲人对拉丁美洲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百年孤独》作为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之一,曾花费其数十年的时间构思,作品一经问世就引起巨大的轰动,国内外的学者都对此十分关注并尝试着从多元的角度解析该部巨作。但现阶段研究多是聚焦于文本魔幻主义题材、孤独主题、与同时期国内寻根文学对比研究之上,鲜少对文本中的母性形象进行分析解读。所以,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荣格及其学派弟子埃利希·诺伊曼的母亲原型理论为理论依据,运用文本细读法和归纳总结法,对《百年孤独》中的母性形象做一个较为全面的解析,为推动马尔克斯及其作品多元研究尽一份绵薄之力。文章的具体论述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百年孤独》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介绍本文立论的基础与意义。第二部分选取了乌尔苏拉、圣索菲亚·德拉·彼得、庇拉尔·特尔内拉和费尔南达四位生育过孩子、生活在孩子身边并或多或少对孩子有一定影响的母亲形象,从物质关系、包容特征、双面属性三个维度入手,将其划分为大地型、若水型、月亮型三类母亲形象,进而深入挖掘每一个具体母亲形象所承载的母性,言说母性的伟大与真实。第三部分集中分析文本中母性精神的衰败走向,主要从三方面展开:一是通过解读马孔多这片土地上原始生育文化的消解与异化,以母性生理属性被解构的事实揭露西方宗教伦理、资本文化对拉丁美洲精神文化的蚕食;二是呈现母性精神抚育不周导致个体自我的丧失、对真实自我的背离、自我人格的不健全、个体存在的焦虑几方面问题,从母性缺失探索个体孤独的成因,反向验证动荡时代家庭群体内个体精神隔膜存在的真实性以及时代是造成个体悲剧的最终根源这一现实;三是从女性的视角切入,以布恩迪亚家族母系掌权者更迭及母系掌权者的自身特点来审视拉丁美洲百年内社会急速巨变的历史记忆,透过母性家庭权威的瓦解侧面反映出拉丁美洲现实社会的动荡与不安。第四部分通过对母性形象创作意识的解读,找寻到虚构文本与现实的连接点,分析作者虚构下的真实。马尔克斯将文学文本作为情感延伸的工具,在文本中再现自身与母亲生活的点滴,抒发对现实母亲的情感依恋;其次,马尔克斯作为一名极具社会感知力和先锋性的作家,他极力跳出社会认知的藩篱和自身性别的限制,对拉丁美洲女性真实的生活境遇予以关注,探索拉丁美洲社会的女性之殇,为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的女性发声;最后,在小说中马尔克斯展现了作为拉丁美洲作家清醒的文化认知,利用本土印第安文化打造具有鲜明拉美文化特征的母性形象,在母性形象的塑造中完成本民族文化归属的情感认同。马尔克斯将文学视为改变现实的一种手段,力图以承载文化力量的母性形象促使全拉丁美洲人对其贫弱的现实予以反思,表现出强烈的民族复兴意识、家国情怀。

朱亚坤[4](2020)在《李行电影的地母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李行导演的影片几乎代表了台湾50年代到90年代近半个世纪电影发展的缩影,在其跨越年代、众多类型的影片中,包含了戏剧性冲突和乡土文学的强烈特质,除了刻画和反应了特殊历史时期台湾社会变迁中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和目标外,也塑造了诸多典型的地母式女性形象与自然意象,在这些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的情感背后,也寄予着那个时代特殊的乡土记忆与寻根情怀。本文将众多的地母形象与地母式意象连成一体,将从影像原型、原型精神、历史反思三个层面对李行影片中的地母精神进行探究,试图解读她们身上传达出的深层信息。本论文在研究过程中,运用了荣格的原型理论来分析影像文本中的地母形象的类型,借由诺伊曼对大母神善恶二元性的批评视角,立足于李行影片中地母式原型的影像化表达,探究影像背后的文化内蕴并作出历史反思。李行的影片记录着两岸历史文化的同根同源,作为传统美学与道德伦理的拥趸者,李行在对女性形象的刻画以及乡土文化的表达上依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论文从地母精神的层面对其电影创作进行分析,得以使李行的电影创作与文化身份获得一次新的认知视角与批评实践。

张惟喻[5](2020)在《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金·奥尼尔的悲剧开创美国严肃戏剧之先河,他全方位地接受了古希腊悲剧和尼采“酒神精神”学说的影响,为这个推崇科学理性的乐观国家重新注入了悲剧精神。综观中国近二十年从“酒神精神”角度开展的奥尼尔研究,整体上侧重影响研究,欠缺文本细读;论点相对分散,总体把握不足。这就为本选题立足“情感第一性”和“原始趣味”两个原则,针对酒神精神、奥尼尔、悲剧三者间的内在关联进行深入探讨提供了学术空间。西方社会过分迷信“苏格拉底主义”,用理性压抑自我;“日神精神”导致现实中“个体化原则”横行,人人以经济利益为重,拒绝正视内在冲动,现代人的生命意志因此变得孱弱。后果是物质异化人性,摧毁了人类的精神家园,导致人际关系恶化,社会道德滑坡。奥尼尔继承希腊悲剧传统,借日神形式阐释“酒神精神”;同时结合时代需要,用普通人的经历模仿酒神受难、复活的过程,以现代心理悲剧驱逐盛行于美国社会的“肤浅乐观主义”。最终为现代人树立起审美层面的“新上帝”,实现了创作初衷,即酒神艺术对人生处境的关怀,生命意志对现实苦难的超越,神话思维对精神世界的救赎。包括绪论和结语,论文共由六部分构成。主要内容有四章,分别从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探源、人物形象塑造、表现方法选取、审美与文化价值的角度,结合文学人类学理论、心理学理论、舞台叙事学理论和悲剧诗学,探讨奥尼尔别具一格的悲剧艺术。第一章阐述尼采的酒神精神学说与奥尼尔悲剧精神的深层契合。西方悲剧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仪式。尼采用希腊神话中的“日神”和“酒神”代指艺术冲动中两种不同的心理经验,围绕二者产生了两种对立的艺术类型。早期希腊人从作为“酒神艺术”的悲剧中汲取“形而上的慰藉”,抵御现实中的痛苦体验。奥尼尔具有很强的悲剧意识,他从古希腊悲剧中传承了“酒神精神”,倡导内在冲动的自由宣泄,用艺术观照人的生命体验。奥尼尔的悲剧排斥理性戒律,向往“醉”的境界,肯定生命本体,呈现出显着的“非理性”价值取向,是“酒神状态的客观化”。第二章分析奥尼尔笔下具有酒神气质的悲剧人物。奥尼尔塑造的人物形象普遍带有自传性质,他让社会底层人士和女性群体登上了曾经由神和英雄支配的舞台。这些反传统的悲剧人物天性敏感、情感充沛,行动随心所欲、放浪不羁,具有原始悲剧主人公的特质。在现代社会,由于“苏格拉底主义”大行其道,他们被迫与自然和自我疏离,陷入“异化”的境地;为重返“乐园”,他们不惜以身犯禁,鱼死网破。很多时候,人们无力独自与异己力量对抗,只能依靠“迷狂”向总体生命寻求解脱。奥尼尔一般不直接批判社会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把思考结果寄托在悲剧人物身上,让他们代自己去言说、去行动。第三章论证酒神精神与奥尼尔悲剧艺术方法的深度关联。奥尼尔被认为是表现主义戏剧的代表作家,表现主义反映“内在(心理)真实”的要求与酒神精神“非理性”的审美原则高度契合,奠定了奥尼尔悲剧的整体风格。他选择人的精神世界作为表现对象,“内观”指向对戏剧的表现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奥尼尔在“酒神精神”引领下博采众长,创造出多种具有“内倾”倾向的语言手段和非语言手段,成功刻画了人的生命意志受“理性”挤压所致的精神痛苦和心灵异变,其作品也因此被称为“现代人的精神悲剧”。第四章论述酒神精神赋予奥尼尔悲剧的审美与文化价值。尼采的美学体系以“生命意志”为根本前提,“酒神精神”是其最高表现形态。尼采认为悲剧的基本功能是引导个体生命意志充分宣泄,从而突破表象回归本体,肯定生命的价值。奥尼尔采纳了这一观点,他有意引入“酒神狂欢”概念,描写悲剧人物为追求崇高的目标陷入迷狂、走向毁灭,借此粉碎“个体化原则”,在审美层面实现人类精神的净化;或是将冲突转移到内部世界,唤醒“人”的感情,实现对“物”的超越。奥尼尔的一切努力都指向通过艺术找寻“灵魂得救”的途径,为现代人重建一种基于“生命本体”的信仰模式。尼采以“酒神哲学家”自居,奥尼尔则堪称“酒神戏剧家”,其一生创作的近五十部戏剧,既是为后上帝时代的西方人寻找出路的探索,也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他让现代人得以跳出思维惯性,从生命本身探求实现精神自由和人生幸福的路径。其悲剧艺术极富启发性和指向性。

谭晶晶[6](2020)在《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文中指出土家族神话故事源远流长,形成了稳定的情节单元和典型的、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它们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土家族神话原型,承载了极为深厚的土家族文化内涵。土家族神话母题原型就是那些相对稳定的情节单元,主要包括推原母题原型、洪水遗民母题原型、秩序母题原型。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指那些典型的、反复出现的神话形象,主要包括始祖原型、图腾原型、英雄原型。这些最具有稳定性的情节母题原型和最具代表性的形象原型的历代讲述及当代书写的不断符号化,构成了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体系。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体系能够发挥极大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创作和提高民族文化自觉、促进民族文化传播等方面,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促进区域旅游业及武陵山区经济发展方面,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提高土家族人彼此之间的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利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分析土家族神话原型,充分发挥文献解读、田野考察、民俗体验、图像分析的多重证据立体分析法,可以发现土家族神话与世界各民族神话在情节内容上的共同之处,也能够彰显土家族神话在承载民族文化意蕴、传达民族精神上的独特之处。

高静[7](2020)在《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艾丽丝·门罗(Alice Munro,1931—)是加拿大首位摘此桂冠的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史上首位仅凭短篇小说创作而获奖的作家。门罗的作品展现了一直处于主流文学边缘的加拿大文学的无穷魅力,也使得短篇小说(short story)这一长期被误解、被冷落和被低估的文体形式大放异彩。早在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已经开始了对门罗作品的学术研究,中国的门罗研究近年来也有逐渐升温的趋势。国内对门罗的小说研究主要着墨于“女性主义”和“叙事手法”等问题上,而对作家创作的深层意识和作品形成的隐性因素探究不多,对显性的文本下隐含的内涵及深层文学学理问题涉及也相对很少。本文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门罗文学创作的心理基础为切入点,结合文学地理学、文学心理学、后女性主义和接受美学等理论,对门罗笔下的形象范式、心理动势、隐喻手法、审美表征和文化传承进行多维论述。每部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心声”的表露,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让作者选择了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形式,又是什么样的创作心理决定作者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和写给谁等问题?本文就是要对这些左右着门罗创作机制的种种复杂因素和交互关系进行学理探讨,就是对那些门罗创作过程中不易被察觉的、从那些文本表层难以一窥究竟的甚至连作者自己都难以意识到的隐性因素进行考察和揭示。论文的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是开宗明义,名实先明,对论文所使用的机制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然后对门罗看似庸常的人生过往和看去波澜不惊的创作历程进行追溯,然后对门罗研究的国内外历史与现状进行评述,渐次将论题引向本论文的核心。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体,主要分五个部分展开,从文本分析到心理跟踪,从文本细析到语境关联,从语言表层到修辞界面,从内部研究到外部研究,从纵向掘进到横向影响,依次对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形象机制、隐喻机制、审美机制和文化传承机制进行分析。第一章从个性心理特征出发,结合地域情结、自卑情结和自主情结三个方面,分析作家独特的心理特征。门罗的童年经历以及成年后的婚姻生活与生命体验,形成了门罗隐秘的心理机制,影响了门罗小说中人物形象的设定、各种意象的内涵以及她对探索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的兴趣。因此,论文的第二章论述门罗小说的形象定势,即门罗笔下各类人物形象的艺术特色及成因。在门罗的小说中,复杂的男女形象和两性关系隐含着门罗对女性困境以及两性关系的深刻思考。门罗拒绝直白控诉男女两性间的各种冲突,但她开放包容的两性气质观更能抓住读者的心,这有别于传统女性主义的性别观。独特的生活体验、文化认知和审美感受使门罗得以利用简约的文学语言和各种修辞手段,赋予寻常事物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门罗正是透过日常生活中的这些普通意象来探讨人性的复杂,传达自身的感悟,从而给人以深刻启迪。这是论文第三章所着力探讨的内容。而第四章和第五章则从读者反应角度和文本之外的因素诠释门罗作品的美学风格。门罗作品真实细腻地记录了主人公顿悟的心智成长历程,又以“琐碎化”、“碎片化”为媒介,将作家内心活动和思想轨迹传递给读者,从而引起读者的共鸣。第五章重点考察作为作家的门罗与所处大环境的关系及其受到的外部文化的三维影响,考察门罗和广阔的社会历史背景及西方文学传统的密切关联,考察其所受到的熏染和浸润及其在作品中的能动反映。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正是其个性特征决定其面对相同的社会语境、文化传承和各种外部影响时才能产生不同的“化学反应”,才能创造出具有独特美学表征和思想蕴含的文学作品。结语部分进一步分析门罗小说的艺术成就与其独特的心理动势间的关系。家庭背景、宗教背景、婚姻经历、性别身份和文化传承都会对作家的创作主题和艺术手法产生诸多影响,但这些影响作用于每个作家的结果却大异其趣。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理建构的产物,其创作过程是一个包括文学家自己的需求、欲望、感觉、直觉、情感、想象等心理功能在内的极其复杂的过程。门罗是一位了解人类心灵的作家,对自然、人物和世事有深刻的认知和敏锐的感知,正是这种独特的审美心理指引着门罗摒弃宏大叙事、倾力庸常描写,才使其作品看似寻常却奇崛,在小说美学上实现了新的突破。

张默[8](2020)在《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特殊的情感活动创造而成的一种艺术形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作者将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具体物象之中,并赋予其独特的意义和文学意味。古诗词中的意象是作者思想的寄托和情感的凝聚,准确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对于读者领悟整部作品的灵魂、把握作者的情感来说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意象教学一直是教师教学的重难点,同时,意象学习也是学生学习的难攻之垒。原型批评理论是文本解读的方法,是文艺批评的工具,运用原型理论解读中学语文古诗词中的典型意象可以为学生的意象学习开拓新视野,为教师组织意象教学提供新思路。在古诗词教学中,原型视野下的意象通过追溯意象背后的“原型意象”而展开,“原型意象”是整部作品原型的具体表达,通过对原型意象的审视读者能够领悟人类的“集体无意识”与人类的原始精神产生共振。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古诗词课堂上获取更多的鉴赏方法,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审美能力;为了引导学生感受到这种“集体无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对原型意象的分析必不可少。本文以原型批评理论为理论依据,以新课标中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对学生的要求为指导,通过分析当今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中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古诗词意象教学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和策略。包含绪论和结论,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文章的绪论部分对选题的缘由和意义、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趋势、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做了详细的论述。第一章以“是什么”为出发点,阐释了原型批评理论的理论基础。对原型、意象以及原型意象的具体内涵进行概述,并对原型意象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归类。第二章以“为什么”为出发点,重点分析用原型理论指导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原因和意义。着眼于新课标的理念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的要求,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两个方向出发分析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原型理论对于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的意义。第三章以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为出发点,分别论述了将原型理论运用于具体课堂前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上应做的准备与学生在认知结构上应做的准备。第四章以“怎么做”为出发点,以“月”意象为例,分析了隐藏于其中的情感内涵,并对“月”的原型意象进行解读,最后选择中学语文教材中包含“月”意象的典型篇目《春江花月夜》进行整体感知并给出具体教学实施方案,让学生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障碍,感知历史进程中原型意象的内涵,为学生理解古诗词意象、教师意象教学提供新视角。最后一个部分是对本文的总结。

朱文霞[9](2020)在《永恒的追寻-从原型角度解读凡·伊登的《小约翰》》文中指出凡·伊登是荷兰文学史上一位优秀的作家,他的代表作《小约翰》是一本半自传性、半象征性的长篇童话,被鲁迅誉为“无韵的诗,成人的童话”。伊登以童话的方式书写世界,以精神的自传传达对世界的看法。“追寻”是最古老的文学母题之一,无论是神话、民间故事,还是现代文学,人类将追寻视为永恒的人生意义,作家的书写象征着作家本人的不懈自我追寻。凡·伊登的《小约翰》较为典型地展现了追寻过程中的折回往返,为儿童追寻书写提供了一个十分精妙的文学范本。作为以童话模式展开的书写,凡·伊登并未耽溺于童话的唯美、浪漫,他以具象的人格化来书写自然造化、智识、科学等问题,道出了“人性的矛盾”、“祸福纠缠的悲欢”,他的作品始终立足于书写追寻过程中的痛苦心性。通过采用原型批评理论,可以深入探索《小约翰》中的原型意义,以原型为考察,探讨与分析作家所赋予童话的精巧微妙的精神内核。以沙丘意象、光意象与梦意象为代表的追寻之旅的牵引物,以及以潘神、魔鬼与基督为代表的引路人形象,使得约翰得以在乐园追寻与价值追寻的得失起落之间,达到对灵魂追寻的虚实探讨。论文通过文本细读与原型理论等方法对《小约翰》进行深入的解读,透过故事表层看到作品内在的精神。在原型中进行细致考量,从而探讨约翰个人命运走向以及凡·伊登本人的精神追求,追寻这一永恒性的话题值得反复回溯与追问。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10](2020)在《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民间叙事诗是我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主要门类之一,其中的爱情叙事诗在各民族民间叙事诗中,是数量繁多、形式优美、篇幅较长、传播率极广、艺术感染力较高的叙事诗类型。民间爱情叙事诗与人民的生活、节日、民俗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承载着他们的生产生活、伦理道德、爱情婚姻、价值取向、道德追求等,结构形式完整,艺术手法比较成熟。许多民间爱情叙事诗在今天仍然流传,而且被改编成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在某种程度上对各民族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基础素材。本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采用文本研究的方法,运用文学、人类学等研究理论与方法,对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进行叙事研究,分析其叙事结构,叙事手法、叙事程式、叙事时空与叙事原型。本文包括引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章为引言。绪论部分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定义、分类、题材来源以及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同时,从多元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我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进行阐述。最后简要评析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研究现状,指出本论文的选题意义、研究目的以及研究对象和方法。正文有五章,具体如下:第二章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本文运用法国学者格雷马斯的结构主义行动元模式、叙事程序和符号矩阵等叙事理论,通过分析各民族代表性爱情叙事诗文本共有各种要素及其关系,找出它们的普遍叙事结构模式,在此基础上发掘其叙事不变的深层结构,探讨其背后意义的形成。第三章着重探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首先分析爱情叙事诗的两种叙事文体类型及其说唱特征,指出韵散相间爱情叙事诗中韵文的特征和作用,并从叙事学角度探讨其在转换叙事视角、调节叙事节奏、丰富叙事方式、完善故事情节及塑造人物形象等重要的叙事功能。其次对爱情叙事诗的问答式叙事手段进行分类,分析爱情叙事诗中常见的叙事传统。第三,通过探讨爱情叙事诗中的序歌和尾歌等非情节类诗歌的特点及作用,指出它们是在叙事诗开篇和结尾的有效叙事技巧,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活动本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歌手和听众的交流互动模式。第四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叙事程式是爱情叙事诗得以长期传承的载体。它增强了民间叙事诗传承的系统性和稳固性。本文采用口头程式理论,通过探讨其中的词语程式、句法程式、主题程式以及引导性程式等程式,初步认定爱情叙事诗是一种具有程式化特点的口头叙事,并指出这些叙事程式是在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演唱过程中普遍存在一种的叙事规律和方式,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传统中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第五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在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中,时空是非常重要的要素。本章从叙事学的相关理论入手,对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时序、时距、叙事频率、叙事空间类型特点及其象征意义进行探讨,在此基础上阐明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渊源关系。第六章研究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论文在前四章的基础上,运用原型理论及人类学相关的理论,在“通过仪式”的“分离、阈限、融合”三个阶段中,对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进行并行对比,阐述民间爱情叙事诗与成年仪式的原型关系,展现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历史脉络,籍此揭示出仪式和口头文学之间的渊源关系。最后为结语部分,总括全文的主要内容,认为民间爱情叙事诗具有程式化叙事诗特点,其主要原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这种叙事程式来自于口头叙事传统,二是取决于其叙事原型。

二、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巴别尔《骑兵军》中的神话-原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
一、神话-原型批评理论
    (一)“神话”与“原型”的界定
    (二)神话-原型理论的理论渊源
    (三)弗莱的神话-原型理论
二、 《骑兵军》中的人物和意象原型
    (一)人物原型
    (二)意象原型
三、 《骑兵军》中的结构和情节原型
    (一)四季叙事结构
    (二)倒置“U”型结构
    (三)情节原型
四、 《骑兵军》中神话原型的原因分析
    (一)作家个人原因
    (二)犹太民族问题和社会文化环境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百年孤独》中母性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百年孤独》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原型与母性原型
    三、选题意义与局限
第一章 母性形象的文化解读
    一、大地型母性形象
    二、若水型母性形象
    三、月亮型母性形象
第二章 母性精神的文本失落
    一、生育文化的消解
    二、精神庇护的缺失
    三、母系权威的坍塌
第三章 母性形象塑造的深层结构
    一、母性缺失的原生创伤
    二、马尔克斯女性创作观
    三、本土文化的皈依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李行电影的地母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李行电影及地母原型理论概述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写作内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李行电影中地母形象的类型
    第一节 坚韧包容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灵魂栖息的自然文化意象
第二章 李行电影中地母精神的内涵
    第一节 “生”的孕育与滋养
    第二节 “根”的归属与依托
    第三节 “家”的象征与隐喻
第三章 李行电影地母精神的反思
    第一节 外省人身份的文化隔膜
    第二节 知识分子的俯视视角
    第三节 过度理想化的地母想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李行作品年表及获奖记录
致谢

(5)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奥尼尔悲剧中的酒神精神探源
    第一节 尼采悲剧观的核心——“酒神精神”学说
        一、狄奥尼索斯是一切悲剧的主角:酒神仪式向悲剧艺术的位移
        二、对立与统一:悲剧艺术中的酒神冲动与日神冲动
        三、希腊悲剧的消亡:苏格拉底主义与酒神精神的根本对立
    第二节 酒神精神与奥尼尔悲剧精神的深层契合
        一、奥尼尔悲剧对古希腊悲剧文化的继承
        二、奥尼尔悲剧内涵的“非理性”取向
        三、奥尼尔的悲剧主题对“人”的关怀
第二章 酒神气质与奥尼尔悲剧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第一节 奥尼尔悲剧中的社会底层人物群像
        一、奥尼尔的“萨蒂尔”们
        二、酒神气质在“水手”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气质在“农夫”“工人”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气质在“酒徒”形象上的反映
    第二节 奥尼尔悲剧中的女性形象
        一、奥尼尔的“酒神狂女”们
        二、酒神气质在“地母”形象上的反映
        三、酒神气质在“妓女”形象上的反映
        四、酒神气质在“家庭主妇”形象上的反映
第三章 酒神倾向与奥尼尔悲剧的表现方法
    第一节 酒神倾向与精神分析方法之互通
        一、奥尼尔悲剧中隐含的恋父/恋母情结
        二、奥尼尔悲剧中反复出现的人格分裂
        三、奥尼尔悲剧中频繁穿插的白日梦
    第二节 酒神倾向与表现主义方法之实践
        一、情感第一:奥尼尔悲剧中的内心独白
        二、逆向演化:酒神影响下扬克的变形表现
        三、逃亡之路:《琼斯皇帝》具有酒神意味的布景
    第三节 酒神倾向与象征主义方法之运用
        一、从“海洋”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二、从“月光”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三、从“面具”意象分析酒神倾向
第四章 酒神精神影响下奥尼尔悲剧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
    第一节 从酒神艺术看奥尼尔悲剧对“生命”价值的审视
        一、悲剧精神:个体毁灭后生存价值的实现
        二、情感净化:郁结于胸的痛苦得以宣泄
        三、艺术救赎:新信仰模式下精神人格的提升
    第二节 从酒神狂欢看奥尼尔悲剧对“人”的价值的审视
        一、回归“自然”后人类感情的复苏
        二、呼唤“醉境”的现代家庭伦理文化
        三、“迷狂”状态下人文主义对物质主义的超越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土家族神话概述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定义及范围
        一、土家族神话的定义
        二、土家族神话的范围
    第二节 土家族神话的分类及内容
        一、土家族神话的分类
        二、土家族神话的内容
    第三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及其主要类型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概说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的主要类型
第二章 土家族神话的母题原型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母题原型释义
    第二节 推原母题原型分析
        一、创世母题原型
        二、人类起源母题原型
        三、文化起源母题原型
        四、动植物起源母题原型
    第三节 洪水遗民母题原型分析
        一、洪水泛滥母题原型
        二、兄妹婚母题原型
    第四节 秩序母题原型分析
        一、自然秩序母题原型
        二、社会秩序母题原型
第三章 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分析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的形象原型释义
    第二节 始祖原型分析
        一、创世大神原型
        二、造人始祖原型
        三、兄妹祖先原型
    第三节 图腾原型分析
        一、白虎图腾原型
        二、鹰图腾原型
        三、鱼图腾原型
    第四节 英雄原型分析
        一、战争英雄原型
        二、人文英雄原型
第四章 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码谱系及当代应用
    第一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的符号编码谱系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共时性描述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历时性描述
    第二节 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当代价值
        一、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文化价值
        二、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经济价值
        三、土家族神话原型符号编码的社会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参加学术会议及获奖
致谢

(7)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门罗的生平及小说创作简述
    第二节 门罗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第一章 门罗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情感体验中的地域情结
    第二节 逃离想象中的自卑情结
    第三节 细节描摹中的自主情结
    小结
第二章 门罗创作的形象机制
    第一节 反叛与内省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 沉默与怯懦的男性形象
    第三节 相生与相克的两性关系
    小结
第三章 门罗创作的隐喻机制
    第一节 门罗笔下的空间隐喻
    第二节 门罗笔下的动物隐喻
    第三节 门罗笔下的服饰隐喻
    小结
第四章 门罗创作的审美机制
    第一节 门罗小说的入俗之美
    第二节 门罗小说的顿悟之美
    第三节 门罗小说的碎片之美
    小结
第五章 门罗创作的文化传承机制
    第一节 南安大略哥特文学的滋养
    第二节 美国南方文学传统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苏格兰叙事元素的浸润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呈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8)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原型与意象的相关概念
    第一节 原型、意象与原型意象
    第二节 原型意象的特点
第二章 原型理论应用的可行性探究
    第一节 符合语文课程性质与基本理念的要求
    第二节 满足中学生的接受需求
    第三节 改变古诗词意象教学的现状
第三章 原型视野下的古诗词意象教学准备
    第一节 教师在创设学习情境上的准备
    第二节 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准备
第四章 原型视野下的“月”意象分析
    第一节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月”意象
    第二节 “月”意象的情感内涵
    第三节 “月”意象的原型解读
    第四节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永恒的追寻-从原型角度解读凡·伊登的《小约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凡·伊登的《小约翰》及其研究现状
    (二)选题意义与研究思路
一、原型意象:追寻之旅的牵引物
    (一)沙丘意象:乐园追寻的“得”与“失”
    (二)光意象:价值追寻的“起”与“落”
        1.光的投射:“太阳”
        2.光的幻象:“煤油灯”
    (三)梦意象:灵魂追寻的“虚”与“实”
二、原型人物:追寻之旅的引路人
    (一)潘神原型:自然的幻梦者
    (二)魔鬼原型:“日凿一窍而混沌死”
        1.魔鬼交易:穿凿与约翰的“合作”关系
        2.魔鬼世界:作为黑夜与迷宫的城市
    (三)基督原型:“在自身中看见神”
三、原型结构:追寻之旅的模式
    (一)倒置的U型叙事结构
    (二)约翰的“过渡性”仪式
    (三)法庭审判的隐喻结构
结语
征引文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民间爱情叙事的分类与题材来源
        1.1.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几种分类
        1.1.2 民间爱情叙事诗题材的来源
    1.2 中国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2.1 主体民族民间文学作品对少数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影响
        1.2.2 各民族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相互影响
    1.3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价值
        1.3.1 思想价值
        1.3.2 审美价值
        1.3.3 娱乐价值
        1.3.4 教育价值
        1.3.5 认同价值
        1.3.6 遗产与开发价值
    1.4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现状与方法
        1.4.1 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现状
        1.4.3 研究资料来源、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2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结构
    2.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表现层—角色模式
        2.1.1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模式
        2.1.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与角色
    2.2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一)——叙事程序
        2.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合取性叙事程序
        2.2.2 民间爱情叙事诗“三合一体”的叙事序列
    2.3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中阶层(二)——叙事模式
        2.3.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离合型叙事组合
        2.3.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圆形叙事模式
    2.4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深层—符号矩阵
        2.4.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符号矩阵
        2.4.2 民间爱情叙事诗二元对立的深层结构
第3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手法
    3.1 韵及韵散结合的叙事手法
        3.1.1 韵文体
        3.1.2 韵散相间体
    3.2 问答式的叙事技巧
        3.2.1 问答叙事类型
        3.2.2 问答主体类型
    3.3 开篇与结尾的叙事方法
        3.3.1 开篇的叙事传统
        3.3.2 结尾的叙事技巧
第4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程式
    4.1 词语程式
        4.1.1 数字程式
        4.1.2 时间程式
        4.1.3 人物名称程式
        4.1.4 比喻的修辞程式
    4.2 句法程式
        4.2.1 排比平行
        4.2.2 递进平行
    4.3 主题程式
        4.3.1 “诞生”的主题程式
        4.3.2 “成长”的主题程式
    4.4 引导性程式
        4.4.1 引言性开头程式
        4.4.2 引导切换的程式
        4.4.3 引导话语模式的程式
第5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空
    5.1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时间
        5.1.1 时序
        5.1.2 叙述节奏
        5.1.3 叙述频率
        5.1.4 爱情叙事诗的时间意识
    5.2 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空间
        5.2.1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
        5.2.2 民间爱情叙事诗空间类型的特征
        5.2.3 空间的叙事功能
        5.2.4 空间的象征意义
第6章 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原型
    6.1 分离阶段-分离的动机及手段
        6.1.1 与现实世界的分离
        6.1.2 与陌生世界的分离
    6.2 阈限阶段-考验
        6.2.1 阈限时空
        6.2.2 阈限生活
    6.3 融合阶段-团圆
        6.3.1 象征性死亡与再生
        6.3.2 其他融合手段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名单
附录 B:我国部分民间爱情叙事诗的行动元划分情况
附录 C:维吾尔民间叙事诗在十二木卡姆歌词中的分布情况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之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文学人类学发展历程研究[D]. 刘蕾.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巴别尔《骑兵军》中的神话-原型研究[D]. 张胜男.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百年孤独》中母性形象研究[D]. 刘娜.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李行电影的地母精神研究[D]. 朱亚坤. 暨南大学, 2020(06)
  • [5]尤金·奥尼尔悲剧的酒神精神研究[D]. 张惟喻. 陕西理工大学, 2020(11)
  • [6]土家族神话原型分析[D]. 谭晶晶. 湖北民族大学, 2020(03)
  • [7]艾丽丝·门罗短篇小说的创作机制研究[D]. 高静. 山东大学, 2020(09)
  • [8]原型视野下的中学语文古诗词意象教学研究 ——以“月”意象为例[D]. 张默.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9]永恒的追寻-从原型角度解读凡·伊登的《小约翰》[D]. 朱文霞. 浙江师范大学, 2020(02)
  • [10]中国民间爱情叙事诗的叙事研究 ——以12个民族的爱情叙事诗为中心[D]. 哈司依提·艾迪艾木. 新疆大学, 2020(06)

标签:;  ;  ;  ;  ;  

荣格原型理论与中国月亮意象的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