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阵发性房颤P波最大持续时间和离散度的预测价值

特发性阵发性房颤P波最大持续时间和离散度的预测价值

一、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刘涛[1](2021)在《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文中认为房颤的确切发生机制尚不明了。目前对房颤发生机制的认识已经从最初的“多子波学说”到目前的“局灶驱动伴颤动样传导”和“肺静脉波”学说。自Haissagueeree在房颤的“驱动”说和“多子波折返”说基础上,结合临床上手术消融结果提出了新的“肺静脉波”假说,该假说认为,肺静脉及其周围的心房组织是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关键部位,起源于肺静脉的局灶性的快速异位激动在通过肺静脉前庭时容易形成折返及颤动样传导,并进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和维持。对双肺静脉-前庭行电隔离术的导管导管消融已成为阵发性房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此外,最近的技术进步已经将导管消融的适应症扩展到持续性房颤,然而,持续性房颤的导管消融长期成功率还不太令人满意。事实上,普通12导联心电图的是一种简单易用且价格低廉的工具,关于其P波分析能否用于检测持续性房颤的术后复发,是否反映出术后心房电结构和解剖结果的改变,我们将进行进一步研究。这项研究将对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以及对于术后患者的管理,特别是对持续性房颤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MicroRNAs在心房颤动中发挥着多种作用,包括调节心脏组织的电重构和结构重构。不同的micro RNAs在房颤患者中被证实上调或下调表达。有研究认为,circ RNA作为micro RNA水平的调节器发挥作用,因此circ RNAs可能是房颤发生发展的潜在生物标志物。此外,生物信息学分析为涉及房颤的circ RNAs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并为将来研究circ RNAs在房颤中的潜在作用奠定了基础。在这项研究中,我们基于GEO数据集进行了综合分析,以进一步识别房颤中异常调节的circ RNA,探索房颤发生的基因水平的机制。通过基因功能及代谢通路注释和蛋白互作关系网络构建进行进一步探索这些差异表达基因的生物功能,旨在为房颤在分子生物,病理生理发病机制的探索提供更多基础依据,为开发新型诊断生物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提供新靶点。第一部分 P波参数及麦氏指数在持续性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目的:研究普通12导联心电图各导联P波相关的参数(时限、振幅、离散度)及麦氏指数对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早、晚期心房颤动(AF)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我们回顾了2018-2020年80例持续性房颤完成环肺静脉-前庭导管消融治疗术患者的信息,收集了手术当日采集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并分别测量、计算了各导联P波参数(振幅、时限、离散度)及麦氏指数,并随访观察这80例患者术后早期(3个月内)和晚期(3个月后至术后1年内)房颤的复发情况。分别比较、分析P波各参数及麦氏指数的差异对术后早、晚期房颤复发的影响,对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者,通过ROC曲线分析评估其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价值。结果:随访至术后3个月时,60例(75%)房颤未复发;术后12个月时,68例(85%)房颤未复发。各P波参数的差异性分析结果如下所示:(1)P波振幅: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较早期未复发组低,P<0.05;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较晚期未复发组低,P<0.05。(2)P波时限: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P波时限长,P<0.05;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较晚期未复发组长,P<0.05。(3)P波离散度(Pd):早期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之间、晚期未复发组与复发组两组之间及复发组(早、晚)之间各自比较,P d均未见显着统计学差异。(4)麦氏指数: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麦氏指数大;晚期复发组V1导联麦氏指数较晚期未复发组大,与P波时限变化一致。早、晚期复发组间比较,未见显着性差异。(5)ROC曲线:选取在两组间存在显着性差异者作为X轴(即(1)早期复发组Ⅲ导联及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2)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3)早期复发组Ⅲ导联及晚期复发组V1导联的麦氏指数。),以房颤是否复发为Y轴,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其中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 AVF导联P波振幅的AUC分别为0.793;0.754;0.85。小结:1.P波振幅:早期复发组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较早期未复发组低;晚期复发组Ⅱ AVF V2-V6导联P波振幅较晚期未复发组低。2.P波时限:早期复发组Ⅲ导联较早期未复发组P波时限长;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较晚期未复发组长。3.麦氏指数:早、晚期复发组组内及组间各自比较,均未见显着性差异。4.ROC曲线:以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AVF导联P波振幅为X轴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3;0.754;0.85。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持续性房颤ciroRNA-miRNA-mRNA调控网络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寻找心房颤动(AF)患者中与circ RNA相关的竞争性内源性RNA(Ce RNA)的潜在网络。方法:从GEO(Gene Expression Omnibus)数据库中分别检索了房颤患者心脏组织的circ RNA、miRNA和mRNA表达谱,并进行综合分析。本研究分别检索了数据库中房颤患者差异表达的circ RNAs(DEcirc RNAs)、miRNAs(DEmiRNAs)和mRNAs(DEmRNAs),并建立DEcirc RNA-DEmiRNA-DEmRNA互作调控网络。还对Ce RNA调控网络中DEcirc RNAs和DEmRNAs的宿主基因进行了功能注释分析,并通过体外实验和电子验证来验证DEcirc RNAs、DEmiRNAs和DEmRNAs的表达。结果:房颤患者共检测到1611个DEcirc RNAs、51个DEmiRNAs和1250个DEmRNAs。由62个circ RNA、14个miRNAs和728mRNAs组成DEcirc RNA-DEmiRNA-DEmRNA互作调控网络。其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此外,还获得了6对miRNA-mRNA调控对,包括hsa-mi R-34c-5p-INMT、hsa-mi R-1253-DDIT4L、hsa-mi R-508-5p-SMOC2、hsa-mi R-943-ACTA1、hsa-mi R-338-3p-WIPI1和hsa-mi R-199a-3p-RAP1GAP2。m TOR是DECirc RNAs宿主基因的一条显着富集的信号通路。此外,DECirc RNA-DEmiRNA-DEmRNA调控网络中DEmRNAs信号通路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中显着富集。Hsa-Circ RNA-402565、hsa-mi R-34c-5p、hsa-mi R-188-5p、SPON1、DDIT4L、SMOC2和WIPI1的表达验证与整合分析一致。小结: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调控对。结论:1.早期复发组Ⅲ导联P波时限、Ⅱ、AVR、V2-V6导联P波振幅晚期复发组V1导联P波时限、Ⅱ、AVF、V2-V6导联P波振幅对房颤是否复发有影响,其中早期复发组Ⅱ导联及晚期复发组Ⅱ、AVF导联P波振幅对房颤是否复发有较大影响。2.根据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在持续性房颤患者中识别出2对ce RNA调控对,分别hsa-circ RNA-100053-hsa-mi R-455-5p-TRPV1和hsa-circ RNA-005843-hsa-mi R-188-5p-SPON1调控对。

蔡青源[2](2020)在《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内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背景及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其发作时,心房机械功能丧失,常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发生,如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脑血管意外(Cerectbrovascular accident,CVA)等。因此房颤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可显着降低房颤所致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房颤及其并发症所致的死亡率。在临床工作中,阵发性房颤容易被漏诊,故本研究旨在探讨整体患者群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和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不同区间段内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的各项指标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通过明确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进而获取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内患者群体中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最佳P波形态指标,为阵发性房颤的诊断提供早期预警,降低其对患者生命安全的威胁。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明确诊断为阵发性房颤且行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或冷冻球囊消融术)的219例患者为试验组,按照同期入院原则选择于我院心血管内科就诊的明确无阵发性房颤的219例患者为对照组。收集和整理试验组和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具体如下:年龄、性别、是否合并高血压、V1导联P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potential of lead V1,PTFV1)、最大P波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最小P波时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左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可能会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具有有效预测的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能明确有效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指标,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 curve)评价该指标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根据约登指数确定该指标对阵发性房颤预测的最佳临界值。根据左房内径(前后径)大小(LAD≥40mm、35mm≤LAD<40mm、LAD<35mm)将试验组及对照组分别分为三组,分别计算出每组中P波形态对阵发性房颤发生预测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通过分析总样本及按照左房内径大小各分组中各项预测指标的具体预测结果,得出左房内径某一区间段内的最佳预测指标及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内各预测指标的预测价值规律。结果: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间性别、Pmax、Pmin、PTFV1、LAD(前后径)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max、Pmin和PTFV1是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95%CI:1.031-1.077 P<0.001;95%CI:1.046-1.101 P<0.001;95%CI:0.000-0.309 P=0.034)。采用ROC曲线评价Pmax、Pmin和PTFV1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Pmax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32.5ms;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31,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02.6ms;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92,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0.018mm·s。其次将上述3种指标分别进行两两联合和全部联合,评价其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Pmax联合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Pmax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Pmin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5;Pmax联合Pmin和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1。最后将上述指标的综合预测价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Pmax、Pmax联合Pmin、Pmax联合PTFV1、Pmax联合Pmin和PTFV1的预测价值最高,四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in联合PTFV1的预测价值次之;Pmin和PTFV1预测价值最低。根据左房内径大小,将房颤组和非房颤组患者分别分为三组(LAD≥40mm组、35mm≤LAD<40mm组、LAD<35mm组)。在LAD≥40mm组中,采用ROC曲线评价Pmax、Pmin和PTFV1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Pmax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40.4ms;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02.4ms;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81,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0.032mm·s。将上述3种指标分别进行两两联合和全部联合后,评价其在此区间段内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Pmax联合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Pmax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3;Pmin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Pmax联合Pmin和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6。最后将上述指标在本区间段内的具体预测价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max、Pmin、Pmax联合Pmin、Pmax联合PTFV1、Pmin联合PTFV1、Pmax联合Pmin和PTFV1的预测价值最高,六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TFV1的预测价值最低。在35mm≤LAD<40mm组,采用ROC曲线评价Pmax、Pmin和PTFV1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Pmax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2,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32.5ms;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05.0ms;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2,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0.018mm·s。将上述3种指标分别进行两两联合和全部联合后,评价其在此区间段内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Pmax联合Pmin、Pmin联合PTFV1和Pmax联合Pmin和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1;Pmax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1。最后将上述指标在本区间段内的预测价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max、Pmax联合PTFV1的预测价值最高,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in、Pmax联合Pmin、Pmin联合PTFV1、Pmax联合Pmin和PTFV1的预测价值次之,四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TFV1的预测价值最低。在LAD<35mm组,采用ROC曲线评价Pmax、Pmin和PTFV1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Pmax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66,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36.4ms;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12,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102.5ms;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53,用约登指数确定其最佳临界值为-0.012mm·s。最后将上述3种指标分别进行两两联合和全部联合后,评价其在此区间段内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结果提示Pmax联合Pmin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5;Pmax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0;Pmin联合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max联合Pmin和PTFV1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7。最后将上述指标在本区间段内的预测价值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Pmax联合Pmin、Pmax联合PTFV1、Pmax联合Pmin和PTFV1的预测价值最高,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max、Pmin、Pmin联合PTFV1的预测价值次之,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PTFV1的预测价值最低。结论:1、Pmax、Pmin和PTFV1是预测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重要指标。2、在总样本、LAD≥40mm组及35mm≤LAD<40mm组中Pmax均为最佳预测指标,在LAD<35mm组中,最佳预测指标是Pmax联合PTFV1或(和)Pmin。3、在总样本中及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各小组中,PTFV1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均最低。

曹鹏[3](2020)在《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离散度(P-wave dispersion,Pd)、P波最大时限(P-wave maximum duration,Pmax)与最小时限(P-wave mininum duration,Pmin)以及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验证是否心电图P波离散度、P波最大时限以及两者结合使用时对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预测价值。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回顾性研究方式随机抽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被诊断为有阵发性房颤患者共196人作为观察组,同时,随机抽取相同时期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脏科住院的无心房颤动的其他患者194人作为对照组,以同一型号的十二导联同步心电图自动分析仪采集符合条件的心电图,并测量出P波最大时限和P波最小时限,计算出P波离散度。对于所有连续变量先进行正态分布检验,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S表示,运用T检验进行分析;对于非正态分布的连续变量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表示,运用非参数检验进行分析,对按属性类别分类的计数资料、分类变量等数据,以百分比(%)、构成比等表示,应用卡方(c2)检验。以上检验应用水准a=0.05,当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Pmax≥110 ms和Pd≥40 ms的取值范围时,以及当Pd≥40 ms+Pmax≥110 ms满足后面条件: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界定值时,定为“平行试验”;必须两项指标同时达到各自的界定值时,定为“系列试验”。分别测算各自的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性(specificity,Sp)、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V(+)]和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PV(-)],并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ROC曲线下面积(ROC-AUC),对以上试验诊断的指标预测进行准确度分析。结果:两组平均年龄为(66.7±10.54)对(67.73±10.04)岁,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性别及伴随疾病等一般性资料经c2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ax、Pd和LAD均大于对照组,分别为(124.47±18.10)对(118.09±14.78)毫秒、(45.40±21.50)对(25.6±17.40)毫秒、(40.75±7.58)对(38.05±5.95)毫米,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Pmin小于对照组(77.51±17.09)对(90.51±15.98)毫秒,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当Pmax≥110 ms时,Se=78.1%,Sp=27.3%,PV(+)=52%,PV(-)=55.2%;当Pd≥40 ms时,Se=67.3%,Sp=82%,PV(+)=79%,PV(-)=71.3%;“平行试验”时,Se=85.7%,Sp=25.3%,PV(+)=53.7%,PV(-)=63.6%;“系列试验”时,Se=59.7%,Sp=84%,PV(+)=79.1%,PV(-)=67.4%。在以下情况时,其ROC-AUC的值AZ分别为:Pmax≥110 ms时,AZ=0.527,95%CI:0.470~0.584,P=0.358,与原假设AZ=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不高;Pd≥40 ms时,AZ=0.747,95%CI:0.697~0.796,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Pd≥40 ms+Pmax≥110 ms时,AZ=0.719,95%CI:0.667~0.770,P<0.001,与原假设AZ=0.5存在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预测诊断价值比较高。结论:1.P波最小时限减小,以及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和左心房内径的增大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有关,可能是心房结构性重构后在心电图上的一种表现。2.当Pmax≥110ms被用于“诊断试验”的诊断时,误诊率高,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不高。3.当Pd≥40 ms时,特异性高,误诊率低,对房颤的预测价值较高。4.当Pmax≥110 ms+Pd≥40 ms时,“平行试验”灵敏度(敏感性)较高,漏诊率较低,可以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普查筛查诊断预测指标。“系列试验”特异度高,误诊率低,可以将两项指标联合用作对已经筛检出来的高危人群作进一步排除患阵发性房颤可能的诊断指标。5.P波离散度作为体表心电图无创、方便、经济和快速的试验诊断指标,其预测价值高,可以被用来预测阵发性房颤的发生。

都雯,古丽扎尔·吐尔逊,赵桂香[4](2019)在《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估P波最大时限及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并存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效果。方法对本医院诊治的30例脑卒中并存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试验组开展临床分析,2017年05月~2019年03月是抽取时间,选取同期30例脑卒中未并存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纳入对照组,研究两组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P波离散度,计算试验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阳性预测值。结果试验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显着高于对照组有关测量指标,有组间数值检测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P波最小时限相比对照组有关测量指标,无组间数值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P波最大时限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阳性预测值相比P波离散度,无组间数值检测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波最大时限与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并存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存在一定预测价值。

李涵,徐金义,杨丽红,张倩[5](2019)在《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P波离散度(Pd)及最大时限(Pmax)与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及房性心律失常(AR)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于2018年1月6月在本院诊治的PAF患者30例及AR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Pd、Pmax与30例体检健康人员做对比观察。结果 PAF组患者Pd与Pmax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AR组Pd与Pmax值均明显大于对照组;PAF组患者Pd、Pmax与AR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AF组Pd≥40ms、Pd≥110ms、Pd≥40ms+Pmax≥110ms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AR组Pd≥40ms、Pd≥110ms、Pd≥40ms+Pmax≥110ms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AF组与AR组两组对比无明显差异。Pd≥40ms+Pmax≥110ms条件下检测PAF与AR特异性最高,且阳性预测值最高,但与Pd≥40ms及Pd≥110ms之间的差异并不显着。结论经研究结果证实,Pd与Pmax可作为预测PAF、AR的生理指标,为临床诊断提供可靠依据,而将Pd与Pmax进行联合应用,能够进一步提升PAF、AR的阳性预测值。

陶经智[6](2019)在《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是卒中最常见的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亲代非瓣膜性AF是子代罹患AF的独立预测因子[优势比(odds ratio,OR)1.85],当双亲均有AF时其后代AF的OR值为3.2,即一级亲属确诊罹患AF,则本人患AF的风险增加约40%。虽然已经确立了非瓣膜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的遗传特质,有效预测子代发生AF的实验室指标国内外尚缺乏研究。既往大量研究报道了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V1导联终末电势以及PR间期)和心房相关血清标记物(包括BNP、hs-CRP和D-二聚体),不仅在AF预测方面表现出了优越性,在脑卒中发生的风险评估和分层方面也同样具有一定的价值。因此,本资料分析了 NVAF脑卒中患者子代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标志物的变化,并与非栓塞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同类指标进行对比,期望得到有价值的启示。由于本课题主要涉及NVAF患者及其子代,剔除了瓣膜性AF患者,后文涉及的AF均特指NVAF患者。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抗凝门诊、心脏内科、神经内科门诊、病房以及公开招募NVAF脑梗死患者子代,纳入观察组。同时选取曾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并诊断为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成年子代作为对照组。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等资料进行匹配,收集两组研究对象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家族史、常规心电图、血清标记物等资料。比较两组间的心电图相关P波指标、心房相关血清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的人数为242例,男性135例(55.78%),女性107例(44.22%),平均年龄49.19±9.56岁。其中观察组122例,对照组120例。对两组的相关P波指标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观察组与对照组Pmax(114.43±10.58ms vs 105.82±11.29ms)、Pd(30.11±10.80msvs 20.33±8.96ms)以及 PTFV1(22.29±7.07mm.ms vs 16.14±6.72mm.ms)均有显着性差异(P值均小于0.001)。当以Pmax≥11O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1.211,95%CI1.088~1.348;P<0.001)与Pmax≥110ms独立相关。当以Pd≥40ms为应变量时,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088,95%CI1.019~1.162;P=0.012)与Pd≥40ms独立相关。另外,观察组有42例以及对照组32例完成了 hs-CRP、BNP和D-二聚体检查,但两组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非瓣膜性脑卒中患者子代中Pmax、Pd和PTFV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的子代有显着性差异,这种差异来自于AF本身还是脑卒中,尚需要与无栓塞事件的AF患者子代做对比分析。第二部分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研究背景和目的心房颤动(atrialfibrillation,AF)是缺血性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研究表明,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PAF)与持续性AF的卒中风险基本相似,其卒中风险是无AF者的5倍之多。由于PAF发病短暂,患者通常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检测成为挑战。既往大量研究表明,延长心电监测的方法被证明对部分潜在PAF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有益的,但是这种方法费时又繁琐、患者依从性差,因此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诊断仍然是一个难题。大量研究表明,P波离散参数[包括最大P 波时限(maximum P-wave duration,Pmax)、最小 P 波时限(minimum P-wave duration,Pmin)、P波离散度(P-wavedispersion,Pd)]是预测PAF良好的心电图指标,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故本研究主要探讨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8年9月期间在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AF的发生情况,所有患者均在卒中后24小时内入院,并完成常规12导联心电图。住院期间7天内完成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和心脏彩超(检测仪器为Philips iE33超声诊断仪)检查,根据有无PAF将患者分为PAF组和无PAF组。收集所有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卒中特征、血液学检查、P波离散参数以及心脏彩超等资料,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饮酒、既往卒中史、P波离散参数、左心房内径等。记录常规心电图中的Pmax、Pmin和Pd,采用多变量logisc回归分析在校正混杂因素后确定不同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的独立相关性。研究结果本研究最终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有140例。经过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筛选后,有21例(15%)患者在住院期间被检测出PAF。男性83例,女性57例,平均年龄(70.51±7.98)岁;高血压78例,糖尿病55例,高脂血症35例,吸烟32例,饮酒20例。PAF患者与无PAF患者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校正单变量分析中所有P<0.1的变量(包括年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BNP、Pmax、Pd、左心房内径)后,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d[OR1.193,95%CI1.044~1.324;P=0.001]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OR1.597,95%CI1.166~2.189;P=0.004]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PAF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d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PAF独立相关。对Pd增大以及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高的患者进一步监测PAF,并及时抗凝治疗,有助于降低卒中复发风险。

周津[7](2018)在《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文中提出阵发性房颤患者一般资料与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目的心房颤动目前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房颤动发病率亦有所提高。本研究回顾性分析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给予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98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二代冷冻球囊),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五个时间段随访,根据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三个月(窗口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和窦律维持组,对比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年龄、性别、BMI、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高血压患病率、糖尿病患病率、冠心病患病率、房颤病程、吸烟史、饮酒史;心脏超声指标:左心房舒张内径(LA)、左心室舒张内径(LV)、左心室射血分数(EF);血液化验指标:血清钾离子浓度(K)、尿素氮(BUN)、肌酐(Cre)、尿酸(UA)、血清白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BNP)、肌钙蛋白(Tn T)、溶栓二聚体(D-Dimmer)、白细胞计数(WBC)、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促甲状腺激素(TSH)等,进行统计,分析患者心房颤动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入选的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复发组共17例,窦律维持组共81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冠心病发病率、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Pro-BNP)、房颤病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超敏C反应蛋白、B型利钠肽前体、房颤病程为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阵发性房颤患者冷冻球囊导管消融(二代冷冻球囊)术后,窗口期后房颤复发与超敏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BNP)、房颤病程有关,选择行房颤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时,需考虑房颤病程的时长以及C反应蛋白(CRP)、B型脑钠肽前体(pro BNP)浓度。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目的本部分研究中,分别收集患者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P波时限相关指标(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分析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心房颤动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5月于天津市胸科医院住院,接受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共98人,行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二代冷冻球囊),术后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九个月、一年,五个时间段随访,根据房颤冷冻球囊消融术后三个月(窗口期),心房颤动是否复发,分为房颤复发组和窦律维持组,收集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患者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Nholter V1.1.0.5软件系统计算P波时限相关指标(最大P波时限、最小P波时限、P波离散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P波时限指标与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入选的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房颤复发组共17例,窦律维持组共81例。单因素统计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四组时段窦性心律心电图P波时限指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四组时段窦律维持组与房颤复发组P波最小时限(Pmin)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房颤复发组Pmax、Pd均较窦律维持组延长(P<0.01)。因此,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Pmax和Pd与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有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max和Pd均为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影响因素(P值均小于0.05,其中Pd的P值<0.01)。应用ROC曲线分析Pmax、Pd预测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66、0.918,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约登指数分析,结果显示Pmax约登指数为0.5178,最佳诊断阈值为118ms,预测敏感性为76.47%,特异性75.31%,Pd约登指数为0.7712,最佳诊断阈值为42ms,预测敏感性88.24%,特异性88.89%。将Pmax≥118ms及Pd≥42ms最为诊断阈值,将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作为预测事件,结果显示Pmax≥118ms预测房颤复发的误诊率为25.92%,漏诊率=41.18%;Pd≥42ms预测房颤复发的误诊率为2.5%,漏诊率为34.78%。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Pmax<118ms组和Pd<42ms组,免于房颤复发的概率(即维持窦律的概率)明显高于Pmax≥118ms和Pd≥42ms组(Log Rank P<0.001)结论本部分研究结果提示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窗口期(3个月)后房颤复发与术前窦性心律下标准同步十二导联体表心电图最大P波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有关。判断阵发性房颤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的患者术后复发时,需重点考虑Pmax和Pd,其中Pmax≥118ms和Pd≥42ms可作为预测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P波时限的诊断阈值,二者均有预测价值,且Pd预测房颤复发的价值更大。

麻友键[8](2018)在《P波离散度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心电图P波离散度(Pd)与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发生的关系,分析Pd预测房颤发生的价值及可能机制。方法分析收治的50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房颤组)患者最长P波时限(Pmax)、最短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与50例基线资料相匹配的窦性心律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分析房颤组Pd与LAD的相关性。计算Pd和Pmax检测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房颤组Pmax、Pd及LAD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Pd与LAD呈正相关(P<0.05)。Pmax>110 ms预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敏感度为70.00%,特异度为60.00%,阳性预测值为63.64%,阴性预测值为66.67%;Pd≥40 ms预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的敏感度为66.00%,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为76.74%,阴性预测值为70.18%。Pmax>110 ms和Pd≥40 ms联合预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的敏感度为40.00%,特异性为90.00%,阳性预测值为80.00%,阴性预测值为60.00%。结论体表心电图Pd是预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较为有效、无创、方便的体表心电图指标。

许世锋[9](2017)在《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和P波离散度(Pd)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的预测价值。方法:以在笔者所在医院治疗的43例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外选取43例原发性高血压不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为对照组。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记录方法测定两组患者的Pmax、Pd及P波最短时限(Pmin),比较这些指标对高血压合并PAF发作的预测的特异度、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两组Pmin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max和Pd比较,观察组则显着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max≥110 ms时,敏感性高于Pd≥40 ms和Pmax≥110 ms+Pd≥4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 ms+Pd≥40 ms的特异性最高,为93.0%,显着高于Pmax≥110 ms和Pd≥40 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ax≥110 ms+Pd≥40 ms阳性预测值为91.4%,明显高于Pmax≥110 ms、Pd≥40 ms的80.9%、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PAF的预测中Pmax和Pd是两项可靠的心电图指标,两者联合使用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李树湖[10](2017)在《P波最大时限、离散度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波最大时限(Pmax)和离散度(Pd)及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阵发性心房颤动(PAF)的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6年6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各病区住院的PAF患者(PAF组)和2015年1月至2016年11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血压病区住院的非房颤患者(对照组),收集患者的Pmax、Pd、NT-proBNP检查数值,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评价指标,应用二元Logistic回归联合ROC曲线评价各指标的对PAF的预测价值。结果(1)共收集PAF患者96例、非AF患者106例。PAF组患者的Pmax(96.01±16.08ms)、Pd(49.57±11.81ms)、NT-proBNP(233.73±145.43pg/ml)水平显着大于对照组患者(对照组分别为80.03±12.94ms、29.40±8.93ms、109.16±83.77pg/ml)(P<0.05)。(2)Pmax、Pd、NT-proBNP对PAF预测的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76、0.899、0.780,均大于0.7,预测准确性中等;最大约登指数分别为0.443、0.649、0.478,筛选能力较强;相应的最佳诊断临界值分别为100ms、40ms、119.50pg/ml,有较高的敏感性(分别为54.17%、85.42%、79.17%)、特异性(0.48%、82.54%、74.60%)、阳性预测值(81.25%、78.85%、70.37%)、阴性预测值(82.61%、82.54%、74.60%)诊断正确率(72.28%、82.18%、74.26%)以及较低的漏诊率(分别为45.83%、14.58%、20.83%)、误诊率(10.53%、19.30%、28.07%),其中以Pd的AUC、最大约登指数、敏感性、特异性、诊断正确率最高且漏诊率最低。联合三个预测指标,以二元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预测值(Prediction,Pre)=1/[1+e-(-5.628+0.008×Pmax+0.184×Pd+0.031×NT-proBNP)](e是自然对数),Pre对PAF预测的AUC为0.932,大于0.9,有较高的预测准确性,最大约登指数为0.738,相应的截断值(0.415)为最佳诊断临界点,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正确率、误诊率分别为92.45%、88.64%、84.21%、86.14%、8.72%,以上评价指标均明显优于单项预测指标,敏感性(81.12%)、漏诊率(18.75%)仅次于Pd。结论Pmax、Pd、NT-proBNP均可有效预测PAF的发生,联合三个指标可进一步提高预测准确性。

二、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P波参数及麦氏指数在持续性房颤导管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生物信息学分析构建持续性房颤ciroRNA-miRNA-mRNA调控网络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综述一 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P波分析的意义
    综述二 非编码RNA在房颤中的意义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内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综述
    2.1 P波时限
    2.2 P波振幅
    2.3 V1 导联P波终末电势
    2.4 P波面积
    2.5 P波离散度
    2.6 小结与展望
第3章 材料和方法
    3.1 研究资料
        3.1.1 阵发性房颤的定义
        3.1.2 纳入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数据收集及分组
    3.3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临床资料比较
    4.2 房颤组与非房颤组多因素分析
    4.3 Pmax、Pmin和PTFV1 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分析
    4.4 左房内径(前后径)不同区间段内各项预测指标对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分析
        4.4.1 在LAD≥40mm组,各预测指标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分析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原理、方法
1 对象及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临床资料结果
    2.2 主要观察指标的检验结果
    2.3 用于诊断试验的评价指标
    2.4 设定界定值后试验诊断指标的对比
    2.5 对试验诊断各预测值的准确度的评价
3 讨论
    3.1 心房纤颤
    3.2 P波离散度
    3.3 本研究的结果发现
    3.4 本研究的缺陷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心房纤颤的关系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基础资料
    1.2 方法
    1.3 相关指标
    1.4 评定标准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统计两组P波最大时限、P波最小时限、P波离散度
    2.2 统计试验组P波最大时限、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阳性预测值
3 讨论

(5)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方法
    3.观察指标
    4.统计学处理
结果
    1.三组Pd与Pmax对比
    2.三组不同P波时限比例对比
    3.Pd与Pmax对PAF及AR的预测
讨论

(6)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P波相关指标与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房颤风险研究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P波离散参数与急性缺血性卒中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相关性研究
    1 背景
    2 资料与方法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1.研究对象
        2.试验分组及随访
        3.数据统计分析
一、阵发性房颤患者一般资料与阵发性房颤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的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患者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1.1.1.1 患者入选标准
        1.1.1.2 患者排除标准
        1.1.2 电生理检查、房颤消融术仪器和设备
        1.1.3 主要试剂
        1.1.4 术前准备和临床数据的收集
        1.1.4.1 临床数据的收集
        1.1.4.2 术前准备
        1.1.5 手术过程
        1.1.6 随访
        1.1.7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一般资料比较
        1.2.2 心脏结构指标比较
        1.2.3 血液指标比较
        1.2.4 多因素Logsitic回归分析
    1.3 讨论
        1.3.1 射频消融术
        1.3.2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
        1.3.3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
    1.4 小结
二、P波时限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关系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及材料
        2.1.1.1 研究对象
        2.1.1.2 主要仪器和设备
        2.1.1.3 主要试剂
        2.1.2 研究方法
        2.1.2.1 患者入选标准
        2.1.2.2 患者排除标准
        2.1.2.3 临床数据的收集
        2.1.2.4 术前准备
        2.1.3 手术过程
        2.1.4 随访
        2.1.5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CB2 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术后6 个月,P 波时限指标
        2.2.1.1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前P波时限指标
        2.2.1.2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1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1.3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3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1.4 冷冻球囊消融术患者术后6 个月P波时限指标
        2.2.2 P波时限指标的Logistic回归分析
        2.2.3 评估术前Pmax和 Pd对二代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
        2.2.3.1 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
        2.2.3.2 采用约登指数(Youden Index)分析Pmax和 Pd的预测价值及确定最佳诊断阈值
        2.2.3.3 分析Pmax≥118ms、Pd≥42ms对于房颤复发率的Kaplan-Meier
    2.3 讨论
        2.3.1 心电图P波时限
        2.3.2 国人P波时限的研究
        2.3.3 P波时限指标与房颤的关系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心房颤动消融术后的窗口期内早期复发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P波离散度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1.2 基线资料收集
    1.3 P波离散度的测量方法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检查指标水平比较
    2.3 两组患者Pmax、Pmin及Pd比较
    2.4 房颤组Pd与LAD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不同Pmax和Pd值预测阵发性房颤结果
3 讨论

(9)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Pmax、Pmin及Pd比较
    2.2 Pmax和Pd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
3 讨论

(10)P波最大时限、离散度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主要中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P波最大时限及离散度对特发性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P波对持续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及房颤患者基因表达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D]. 刘涛.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2]左房内径不同区间段内患者体表心电图P波形态对阵发性房颤的预测价值[D]. 蔡青源. 吉林大学, 2020(08)
  • [3]心电图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纤颤关系的研究[D]. 曹鹏.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脑卒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效果评价[J]. 都雯,古丽扎尔·吐尔逊,赵桂香.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25)
  • [5]P波时限及离散度与房性心律失常相关性研究[J]. 李涵,徐金义,杨丽红,张倩. 临床心电学杂志, 2019(03)
  • [6]房颤脑卒中患者子代P波指标的初步分析[D]. 陶经智. 扬州大学, 2019(02)
  • [7]P波时限指标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的预测价值[D]. 周津. 天津医科大学, 2018(11)
  • [8]P波离散度对孤立性阵发性房颤发生的预测价值[J]. 麻友键.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18(06)
  • [9]P波最大时限和P波离散度对高血压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预测价值[J]. 许世锋. 中外医学研究, 2017(17)
  • [10]P波最大时限、离散度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预测价值[D]. 李树湖. 广西医科大学, 2017(01)

标签:;  ;  ;  

特发性阵发性房颤P波最大持续时间和离散度的预测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