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白芽孢杆菌B2降解甲基对硫磷途径的研究

苍白芽孢杆菌B2降解甲基对硫磷途径的研究

一、苍白杆菌B2对甲基对硫磷降解途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孙建波[1](2021)在《毒死蜱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优化》文中认为毒死蜱作为一种杀虫剂,按照农药分类属于有机磷类,且具有广谱性,毒死蜱具有高效率低毒性的特点,但其半衰期较长[1]。长时间不使用毒死蜱的土壤中仍然能够检测出毒死蜱残留,并且农作物中也发现毒死蜱残留。毒死蜱对环境的污染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主要分为三种,分别是利用物理降解、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的方式来降解毒死蜱[2],其中生物降解是通过微生物分泌相关降解酶降解毒死蜱。本研究通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吉林省长白山地区磷污染农田土壤微生物文库并对其微生物多样性进行分析;依据文库设计培养基配方筛选毒死蜱高效降解菌株;获得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Pantoea PB-1,对其进行性质表征,确定最适生长条件和最优降解条件;并探究了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作用农药底物广谱性的特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农田土壤中的微生物多样性经过16S rDNA高通量测序,发现不同农田土壤样品间中物种存在多样性,优势菌属有Burkholderia(伯克霍尔德菌属)、Arthrobacter(节杆菌属)、Bradyrhizobium(慢生根瘤菌)、Gemmatimonas(芽单胞菌属)、Rhizomicrobium(根霉菌属)、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等,但在不同土壤样品中,微生物群落组成不同,因此在后续分离筛选毒死蜱高效降解菌的过程中,针对不同的菌属,设计不同培养基,以期获得不同类群菌株。(2)从农田土壤中分离筛选出毒死蜱降解菌采用富集培养和实验室适应性进化相结合的方法从农田土壤中分离出两株毒死蜱降解菌AY-1、PB-1,通过对两株菌进行形态学观察、相关的生理生化方面鉴定以及16S rDNA分子的测序,经过初步鉴定得出初步结论,两株菌分别为铜绿假单胞菌属、泛菌属成员,命名为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Pantoea PB-1。(3)优化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生长条件和降解毒死蜱的条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降解毒死蜱条件进行优化,最适降解条件为35℃,p H=8,底物浓度为100 mg/L,降解效率为75.09%;利用不同碳源和氮源作为底物研究其对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生长的影响,发现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的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与硫酸铵。(4)毒死蜱降解机理的初步研究提取了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的胞内和胞外提取液,分别检测其对毒死蜱的降解效率,结果显示胞内产物的降解效率更高,初步判定AY-1毒死蜱降解酶以胞内酶为主;对菌株AY-1降解毒死蜱的产物进行分析,检测到3种主要的降解产物,即DETP(二乙基硫代磷酸酯)、TCP(3,5,6-三氯-2-吡啶醇)与DEP(磷酸二乙酯),凭此实验结果推断出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降解毒死蜱的途径为:毒死蜱通过水解酶进行水解得到TCP和DETP,随后DETP脱硫生成DEP。

史陶中[2](2019)在《南通嗜铜菌X1T(Cupriavidus nantongensis X1T)对六种有机磷杀虫剂的降解研究》文中指出有机磷农药为人类农业增产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其不科学的大量使用,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危及人类健康。因此,促进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修复受污染的生态环境显得非常迫切。微生物修复方法具有经济、高效、无二次污染、生态环境友好等优点,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污染修复方法。本研究探讨南通嗜铜菌X1T菌对6种广泛使用的有机磷杀虫剂的降解能力与特性,并初步探讨了这6种杀虫剂的降解路径,主要结论如下:1.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菌株降解毒死蜱的条件,结果表明:(1)X1T菌降解毒死蜱的最适温度为37℃、最适pH值为7-9、最适接菌量为10%(OD600nm=0.6);(2)不同浓度毒死蜱(5、50、100、500和1000 mg/L)作为底物时,X1T菌对其12 h降解率分别为100%、100%、92.8%、46.2%和39.1%。表明X1T菌能耐受高达1000 mg/L的毒死蜱;(3)粗酶液具有对毒死蜱的降解活性,但活性较相同菌量的菌体细胞活性小。2.X1T菌具有较为广泛的降解底物谱,能够快速降解甲基对硫磷、对硫磷、三唑磷、辛硫磷、杀螟松3,5,6-三氯-2-吡啶酚、对硝基苯酚、2-氯-4-溴苯酚、2,4-二氯苯酚和苯酚、。3.X1T菌对六种代表性有机磷农药(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毒死蜱、辛硫磷、水胺硫磷和丙溴磷)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1)X1T菌对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毒死蜱、辛硫磷、水胺硫磷和丙溴磷的降解过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2)在水中50mg/L浓度下,X1T菌对的甲基对硫磷、三唑磷、辛硫磷降解速率最快,降解半衰期分别为8.5min、9.4min、44.6min,对毒死蜱、水胺硫磷和丙溴磷也具有很快的降解速率,降解半衰期分别为3.3h、10.2h和34.7h;4.在对映体水平上研究了 X1T菌对丙溴磷和水胺硫磷的降解,结果表明:(1)X1T菌对丙溴磷和水胺硫磷的降解具有明显的对映体选择性,X1T菌对(+)-丙溴磷降解速率明显快于(-)-丙溴磷,而R(-)-水胺硫磷降解速率明显快于S(+)-水胺硫磷;(2)X1T菌对50mg/L的Rac-水胺硫磷降解半衰期为10.2 h,在2h内R(-)-水胺硫磷降解率达100%,降解半衰期为0.3 h,而在2h内S(+)-水胺硫磷不降解,ES值为1,说明X1T菌对水胺硫磷的降解在R(-)-水胺硫磷降解完成之前具有绝对选择性。5.分析了 X1T菌降解甲基对硫磷、三唑磷、毒死蜱、辛硫磷、水胺硫磷和丙溴磷的代谢中间产物,对X1T菌降解这6种有机磷农药降解途径进行了推测,结果表明:有机磷农药首先在有机磷水解酶(OPH)作用下水解为酚类物质,然后酚类物质产生积累或在2,4,6-三氯苯酚单加氧酶的作用下逐渐氧化(脱卤),最后苯环或吡啶环开裂、矿化。综上所述,X1T菌对多种有机磷农药和酚类物质具有显着的降解活性和广泛的降解底物谱。X1T菌对有机磷农药的主要降解机制为:有机磷水解酶(OPH)催化有机磷农药的磷酸酯键水解,所产生的酚类化合物在2,4,6-三氯苯酚单加氧酶作用下,逐步氧化降解,最终苯环或吡啶环开环、矿化。本研究对于利用X1T菌修复有机磷农药污染环境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

何双[3](2019)在《中试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及关联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强化》文中提出甘蔗糖蜜是制糖厂制糖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之一,具有COD含量高、成分复杂、含有胶体杂质多和干物质浓度大等特点。糖蜜中所含的可发酵糖含量可达到30%~50%,是良好的发酵原料。在如今全球面临能源危机的背景下,沼气作为一种能通过厌氧发酵而得到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由于广西区内的糖蜜生产量大且需求量小,可利用糖蜜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的探索研究,但目前鲜有相关方面的报道。本实验在以往实验室规模的的小试实验基础上,将甘蔗糖蜜作为底物,利用加入外循环泵的IC厌氧反应器进行中试厌氧发酵,以探究糖蜜厌氧发酵产沼气的可行性。本实验分为前期中试发酵工艺试验及关联微生物的生物强化小试实验。利用体积为2.3 m3的IC反应器对糖蜜进行厌氧处理。反应器在自然温度下(20~38℃)进行发酵,在启动期过后添加外循环泵增强发酵效率。在不添加任何营养元素及缓冲物的条件下,每日进水400 L,水力停留时间时间为5 d,反应器负荷最高达到2500 mg/L,启动期的COD去除率最高,达到了88.00%,沼气日产量最高达到2.4m3,产气率达到0.58 m3/kgCOD,沼气中甲烷含量达49.8%。将发酵各阶段采取的活性污泥用富集培养法分离相关微生物,并进行鉴定。前期得到的污泥样品按时期(加入外循环前为A,加入外循环后为B)分为A1-A4,B1-B5,在三个温度25℃、30℃、37℃下进行培养,分离到三个温度下微生物菌株。对每个得到的单菌落进行16SrRNA的PCR扩增并测序,得到的序列使用BLAST方法在NCBI网站上进行比对。结果显示在A阶段污泥中的主要细菌菌群是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Acinetobacter(不动杆菌属)和Bacillus(芽孢杆菌属),B阶段为Lysinibacillus(短小芽孢杆菌属)和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在整个厌氧发酵过程中均能筛选得到明串珠菌属。实验得到的17株菌都可以在糖蜜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中生长。培养过程中生长状况最好的A3样品菌群加入体积为250 mL的发酵瓶进行生物强化实验。发酵瓶实验同样使用稀释糖蜜为发酵底物进行厌氧发酵。在驯化期完成后,加入A3样品菌群进行生物强化,共设置3个不同菌液量:1%、3%、5%及一个空白对照组,水力停留时间为4天,最高进水负荷为2500 mg/L。实验发现菌液量为3%的实验组处理效果最好,COD去除率最高达84.84%,比对照组和其余两组实验组COD去除率高;氨氮最低含量为18 mg/L,VFA含量最低199.9 mg/L,比对照组和其余两组实验组都低研究结果说明糖蜜在中试水平上的实验可行,具有产业化的潜力;从中试发酵得到的污泥样品中分离得到最多的菌株为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在250 mL的发酵瓶中直接添加混合菌群的生物强化的方式对糖蜜厌氧发酵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规模化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奠定了理论基础。

周凯琪[4](2019)在《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的发酵工艺研究》文中提出有机磷农药的广泛使用甚至滥用对生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微生物可以通过自产的有机磷水解酶催化有机磷农药的磷酯键断裂,生成低毒性产物,具有降解效率高、条件温和、价格低廉等优点,显示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携带质粒pETDuet-opd-bl的E.coliBL-21(DE3)产有机磷水解酶的发酵工艺。在摇瓶水平上通过响应面分析法优化了培养基组成和培养条件,在此基础上对有机磷水解酶进行了酶学性质研究,最后对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进行了放大发酵研究,并且探索了优化的发酵工艺对于降低发酵废液COD的效果。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为:(1)选择影响有机磷水解酶酶活的8个因素(碳源、氮源、磷酸盐、乳糖浓度、乳糖添加时间、初始pH、接种量、金属离子)进行了E.coliBL-21(DE3)产有机磷水解酶的单因素优化试验。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筛选,得出酵母粉浓度、乳糖浓度和钴离子浓度是影响有机磷水解酶酶活的显着因素。通过最陡爬坡试验和基于Box-Behnke试验的响应面优化,确定了最终发酵培养基为:酵母粉浓度17.35g/L,钴离子浓度0.24mmol/L,乳糖浓度11.30g/L、乳糖添加时间8 h,麦芽糖浓度6 g/L,磷酸盐浓度0.1 mol/L,pH 7.0,接种量4%。培养基组分与条件的优化使得有机磷水解酶酶活从10000 U/mL提高到了 21237 U/mL。(2)研究了有机磷水解酶的若干酶学性质,结果表明有机磷水解酶对甲基对硫磷的米氏常数Km为0.0207mmol/L,Vmax为23674μmol/min·mL,粗酶的酶活为320U/mg。通过对酶学性质的研究得到了有机磷水解酶的最适反应条件为:最适反应的pH为8.5,在pH 7.5-9.5的范围内酶的相对活性均在70%以上,偏碱性条件下酶活相对比较稳定,活性损失较少;最适的反应温度为30℃,酶的高温耐受性相对较差,温度应不超过40℃;Co2+、Cu2+金属离子对水解酶有激活作用,加入0.]mmol/L钴铜金属离子分别使酶的活性提高了 20%和10%,Ca2+、Mg2+对水解酶活性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加入这些离子酶活性大大降低;对于酶样品的长期保存,在4℃下保存的有机磷水解酶稳定性最好,保存一个月仍然有73%的初始酶活。(3)开展了 7L和500L发酵罐的放大发酵试验,得到了 7L发酵罐水平上最终的优化条件为30℃进行诱导前培养,25℃诱导产酶,通气量3 L/min,搅拌转速200r/min。在这些条件下,菌体生长量OD600可达到7.76,酶活可达到了 33000 U/mL左右。进行了 500 L发酵罐水平上的放大验证,菌体生长量OD600可达到15.87,酶活达到了33200U/mL。所有发酵批次中,在最佳条件下进行7L小试发酵得到的发酵废液COD含量为7500 mg/L,与空白对照相比降低了 4.87倍。而在最佳条件下进行500 L中试发酵得到的发酵废液COD含量为11700 mg/L,与空白对照相比降低了 3.63倍。在保证高酶活的同时,降低了 COD含量,减轻了后续发酵废液处理压力,为有机磷水解酶的进一步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张娜娜,姜博,邢奕,连路宁,陈亚婷[5](2018)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文中认为有机磷农药是目前我国使用量最大的农药之一,严重污染环境和生态系统,并通过食物链在生物体内富集,进而危害人类健康。微生物降解技术具有降解效率高、代谢途径多、无二次污染的优势,是目前清除环境中有机磷农药的主要手段,能有效降低有机磷农药的危害。目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微生物主要是通过实验室纯培养方法获得,与自然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降解功能性微生物信息差异较大,而利用不可培养方法识别功能性微生物的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有机磷农药的使用情况及引发的环境问题出发,概述了有机磷农药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途径,稳定同位素探测技术和磁性纳米材料等不可培养方法对有机磷农药降解功能性微生物的识别,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功能基因、降解途径及降解机理;探讨了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在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修复中的作用,并分析了环境因子及农药自身性质对有机磷农药降解的影响;最后,讨论了微生物降解技术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研究方向。

卫正,冯为民,史延华,任磊,闫艳春[6](2016)在《氟氯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生产氟氯氰菊酯的农药厂排污口周围的泥土中,筛选分离出一株能高效降解氟氯氰菊酯的细菌YC-WZ5。采用富集培养法筛选菌株,利用其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 D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株种类,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培养液中氟氯氰菊酯浓度,研究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降解能力,并用响应面法优化降解条件。菌株YC-WZ5经鉴定属于中间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intermedium)。菌株YC-WZ5能在5 d内将50 mg/L氟氯氰菊酯完全降解。采用响应面法对菌株降解氟氯氰菊酯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30.9℃,p H为7.16和接菌量10.9%。菌株YC-WZ5在5 d内对初始浓度为100、200、300和400 mg/L的氟氯氰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84.5%、54.7%、40%和30.5%;对50 mg/L的氯氰菊酯、功夫菊酯,溴氰菊酯和联苯菊酯的降解率分别为99.83%、91.16%、84.98%和55.76%。菌株YC-WZ5具有高效降解氟氯氰菊酯的能力及良好的环境适应性。

汤鸣强[7](2012)在《三唑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酶特性的研究》文中认为三唑磷是广泛使用的有机磷农药之一,作为甲胺磷等高毒有机磷农药的替代品,大量用于农业生产来防治病虫害。然而它毒性较高、半衰期长,大量频繁的使用使环境与农产品受到污染。如何降低和消除三唑磷及其它有机磷农药的副作用,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微生物降解具有高效、无毒、且操作简便、无二次污染、经济实用和应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己成为去除农药残留污染的一种重要方法。基于上述认识,本课题拟以有机磷农药生产企业的污水处理池活性污泥及其周边土壤为样品,通过不断增加三唑磷选择压力的办法,驯化富集并最终分离三唑磷降解菌,并对分离菌株做进一步的研究,以期为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物治理提供基础。主要内容如下:1.从福建建瓯福农生化有限公司污水处理池活性污泥及其出水口污泥中,通过富集培养基和基础培养基驯化培养分离到5株对三唑磷农药有较高降解率的细菌菌株INI-1、TAP-1、SS-1、Soil-1和Ter-2。在32°C、180r/min条件下培养5天,5株细菌对三唑磷(浓度为100mg/L)的降解率分别为53.8±1.42%、95.8±1.06%、66.7±2.21%、52.8±1.84%和46.8±1.15%。本论文对降解率最高的菌株TAP-1进行了进一步试验。2.形态与生理生化试验表明,TAP-1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大小为(0.40.6)μm×(1.52.2)μm。菌株TAP-1能水解淀粉、葡萄糖、果糖、蔗糖、麦芽糖和乳糖。甲基红试验、接触酶试验和脲酶试验阳性。但不能液化明胶,V-P试验、H2S试验、苯丙氨酸裂解酶试验和柠檬酸盐试验阴性。TAP-1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上,TAP-1菌落圆形,边缘整齐,中凹状,乳白色,不透明,较易从培养基上挑取。TAP-1生长的温度范围为1037°C,生长的pH范围5.28.0,能耐受的最高NaCl浓度为6.5%。TAP-1对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罗红霉素和庆大霉素等抗生素敏感,而对头孢唑啉、头孢氨苄和头孢曲松等抗生素有抗性。16S rDNA同源性分析表明,TAP-1与Bacillus sp.cp-h58最为接近,同源性为100%,与其他14个芽孢杆菌菌株的同源性均为99%。系统进化分析表明,菌株TAP-1可能是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综合形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菌株TAP-1鉴定为芽孢杆菌属细菌。其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为Bacillus sp. TAP-1(HQ156466)。3.TAP-1对辛硫磷、毒死蜱、乐果和敌敌畏等有机磷农药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解。研究了营养因子与环境因子对TAP-1生长与三唑磷降解的影响。结果表明,TAP-1在三唑磷为唯一碳、氮和磷源时,生长与降解能力较弱。葡萄糖浓度小于2%时,外加葡萄糖促进菌体生长与对三唑磷的降解。TAP-1以共代谢方式降解三唑磷农药。TAP-1降解三唑磷的适合温度与pH范围是2833°C和pH6.58.0。4.在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TAP-1在茶园土壤中三唑磷的降解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5d的试验周期里,灭菌土、灭菌土加菌、新鲜土、新鲜土加菌4个处理对三唑磷的降解率分别为39.9%、54.8%、73.3%和92.2%。新鲜土壤中三唑磷的降解速率明显快于灭菌土壤,而添加TAP-1则对茶园土壤中三唑磷的降解有显着的促进作用。5.降解酶定域试验表明,TAP-1三唑磷降解酶为组成型表达的胞内蛋白组分。研究了菌株TAP-1(Bacillus sp.)三唑磷降解酶的提取条件。采用超声波法破碎TAP-1细胞以获得三唑磷降解酶,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破碎功率、超声时间和菌体浓度对破碎效果的影响。进一步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破碎条件。结果表明,当破碎功率为380W,超声时间12min,菌体浓度为200mg/mL时,酶活力达最高值1890U/mL。6.研究了菌株TAP-1(Bacillus sp. TAP-1)三唑磷降解酶的酶学特性。该酶降解三唑磷的最适pH6.57.0,在pH5.07.5之间,酶活力均能保持在最高酶活力的68%以上。该酶降解三唑磷的最适温度为35℃,在2540℃的温度范围内能保75%以上的降解活性。以三唑磷为底物,该酶的米氏常数Km和最大反应速度Vmax分别为23.02μmol/L和0.738μmol/mg·min。7.研究了降解酶的固定化方法。选取包埋剂海藻酸钠、CaCl2及包埋比(酶液:海藻酸钠溶液)三个因素,设计正交实验。将TAP-1三唑磷降解酶进行固定化,测定组合条件制备的固定化酶对三唑磷的降解特性。研究表明,固定化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海藻酸钠浓度为3.5%,酶液与海藻酸钠的包埋比为5%,氯化钙浓度为5.0%,固定化时间为24h。研究了固定化酶对三唑磷的降解特性。固定化酶对三唑磷的最适降解温度为35℃,在温度范围2540℃内该固定化酶均能保持最高活力的83%以上。固定化酶的最适作用pH为7.0,但在pH6.07.5之间,酶活性都保持83%以上。稳定性试验表明,经过固定化,三唑磷降解酶的pH稳定范围往碱性方向偏移。以三唑磷为底物,粗酶液与固定化酶的Km分别为23.02μmol/L和84.95μmol/L,Vmax分别为0.738μmol/mg·min和2.076μmol/mg·min。与粗酶相比,固定化酶Km和Vmax均大于粗酶液,表明经过固定化,酶与底物的亲和力下降。8.菌株TAP-1三唑磷降解酶的分离纯化。通过硫酸铵沉淀、DEAE-SepharoseF.F.阴离子交换和Sephacryl S-200分子筛层析三个步骤,分离纯化到一个电泳纯的三唑磷降解酶,分子量约为83.3ku。酶的回收率为13.8%,纯化倍数为22.46。

解顺昌,倪辉,蔡薇,曹樱,李利君,肖安风,黄高凌,杜凤君,蔡慧农[8](2011)在《一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米曲霉JMUPMD-2的分离与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一株新分离的、能以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磷源生长的菌株——JMUPMD-2利用形态观察和rDNA ITS序列分析对JMUPMD-2进行鉴定;用气相色谱法检测培养过程中甲基对硫磷浓度的变化,确定甲基对硫磷降解速率。该菌株的rDNA ITS序列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的同源性为99%,菌落形态和显微形态都与米曲霉特征相符,因此鉴定为米曲霉;以350μg/L甲基对硫磷为唯一磷源和350μg/L甲基对硫磷及1 g/L K2HPO4组成的混合磷源分别培养该菌株,200 h后的分解量分别为189μg/L及28μg/L。该菌株的胞内提取液具有明显的甲基对硫磷降解酶活性。

孙金金[9](2011)在《甲基对硫磷降解菌Sphingopyxis sp.DLP-2的生物学特性及Tnmpd的克隆和功能鉴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有机磷农药是一类应用范围广泛、高效广谱的杀虫剂,为农业增产增收带来保障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污染环境的微生物修复因具有无二次污染等优点而得到广泛的关注。本文从分离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着手,进而研究其生物学特性、降解特性、基因和基因簇的克隆分析及水平转移现象的验证,旨在为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降解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富集培养法从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活性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DLP-2。经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比较,初步将其鉴定为Sphingopyxis sp. (GenBank Accession NO. JF833116)。菌株DLP-2最适生长条件为:pH 7.0,温度30℃。菌株DLP-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最适条件为:pH 7.0,温度30℃。与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相一致。该菌在12 h内对50 mg·L-1MP的降解率达99%以上。但当其浓度达到100 mg·L-1时,仅可将MP降解为对硝基苯酚(PNP)可能由于累积的PNP对其有毒害作用所致。DLP-2对MP的降解与接种量呈正相关。DLP-2菌株对乙基对硫磷和辛硫磷降解效果达80%以上,对毒死蜱和杀螟硫磷降解效果为50%以上,对杀扑磷、甲基异柳磷和三唑磷降解能力较弱,其降解率低于20%。通过PCR的方法,从菌株DLP-2中克隆出完整的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mpd,在线比对序列相似性表明其与已报道的mpd和mph基因同源性达到99%。将其基因构建到表达载体pET29a,并在E.coli BL21(DE3)中进行表达,得到了分子量符合预期大小的表达产物(35 KDa)。通过PCR的方法,从菌株DLP-2中扩增出包含mpd基因在内的基因簇Tnmpd,大小为4552 bp。通过在线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与已报道的Tnmph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GenBank accession No.EF463103)。该基因簇包括mpd基因及其上下游各一个典型的移动元件IS6100,据此推测mpd基因可能具有在菌株之间进行水平转移的能力。为了验证mpd基因是否具有水平转移的能力,我们将Tnmpd连接到自杀性质粒pJQ200SK上,通过三亲结合,Tnmpd成功转移到受体菌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的染色体上,并使其具有了降解甲基对硫磷的能力。该结果对Tnmpd的水平转移能力进行了验证。并为其在基因强化生物修复有机磷污染环境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段海明[10](2011)在《毒死蜱降解细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固定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机磷农药以其高效、廉价等特点而被广泛应用,但其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等影响较大是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已报道的甲基对硫磷降解菌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黄杆菌(Flavobacterium sp.)、产碱菌(Alcaligenes sp.)和节杆菌(Arthrobacter sp.)等;毒死蜱降解菌有阿氏肠杆菌(Enterobacter asburiae)、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sp.)和玫瑰红红球菌(Rhodocouus rhodochrous)等。但是已报道的细菌由于环境适应性不强等原因,还未达到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仍需筛选更加高效的专性或兼性降解菌。另外,有关同一菌种的不同菌株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差异性也鲜有报道。本研究旨在寻找高效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明确菌株的分类学地位,同时探讨环境条件对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影响、单株菌的降解动力学和降解混合菌的构建。进一步提取降解酶,优化产酶条件,明确降解酶的酶促降解特性,进而研究优势菌株的固定化条件和特性。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直接分离与富集驯化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分离筛选出三株能够降解有机磷农药的菌株HY-1、HY-2和HY-4,在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分析的基础上,又对其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并研究了其对甲基对硫磷(Methyl-parathion)、毒死蜱(Chlorpyrifos)和三唑磷(Triazophos)的降解特性。结果表明:三菌株为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的不同菌株,三菌株在Genbank上的登录号分别为:eu915687、eu915686和eu915688。三菌株在72 h内对初始浓度为50 mg/L甲基对硫磷的降解率分别达到91.7%、88.7%与92.4%,菌株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在毒死蜱初始浓度为50 mg/L和100 mg/L时,HY-1和HY-4降解毒死蜱的能力和HY-2有显着性差异(P<0.05),其中三菌株在72 h内对10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达到64.8%、53.7%和59.5%;三菌株在72 h内对初始浓度为100 mg/L三唑磷的降解率分布在13.3%–20.7%之间,其中HY-2对三唑磷的降解率较高,并和其余两菌株有显着性差异(P<0.05)。可以看出,蜡状芽孢杆菌的不同菌株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存在差异性。2.以单因素试验探讨了三菌株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影响因素,得出了三菌株降解有机磷农药的最适环境条件。结果表明:菌株HY-2能够利用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为唯一磷源降解农药。HY-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适宜条件为:培养温度30°C–35°C、初始pH为6–8、甲基对硫磷初始浓度为10–50 mg/L、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倍),添加葡萄糖不能促进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HY-2降解毒死蜱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浓度6 g/L、培养温度30°C–35°C、初始pH为7、毒死蜱初始浓度为80–200 mg/L、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菌悬母液(OD600=3.0)的0.8倍)。HY-1和HY-4两菌株降解毒死蜱的适宜条件为:葡萄糖浓度3 g/L、培养温度35°C、初始pH为7–8、毒死蜱初始浓度80 mg/L、接种量20%(体积比,菌体密度:稀释到所配菌悬母液(OD600=2)的0.5倍)。酵母膏含量对毒死蜱的降解影响表明,当添加3 g/L的葡萄糖时,最适的酵母膏含量为1 g/L,而不添加葡萄糖时,最适的酵母膏含量为5 g/L。在酵母膏试验浓度范围之内,不添加葡萄糖时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率最终也不能达到含有葡萄糖的水平。3.采用种子液培养基中定量添加毒死蜱和定时取样分析毒死蜱残留浓度的方法,明确了毒死蜱对蜡状芽孢杆菌的生长抑制动力学和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同时研究了降解菌对高浓度毒死蜱的耐受度和菌胶团的形成能力。结果表明:HY-1、HY-2和HY-4三菌株最适种子液培养时间分别为10、19和15 h。含毒死蜱培养液和空白对照相比,HY-1和HY-2两菌株生长的适应期延长,对数期、稳定期顺序后延。随着培养液中菌体数量的增长,培养液的pH也随之升高。接菌量为8%(V/V)时降解率最高。HY-1和HY-2两菌株对不同浓度的毒死蜱表现出不同的降解规律。对于低浓度的毒死蜱,毒死蜱的浓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下降;当毒死蜱浓度较高时,毒死蜱的降解过程包括吸附、解吸和降解等几个阶段。一级动力学方程ln(C0/Ct) = kt可以用来拟合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及确定降解动力学参数。研究发现,菌株HY-2比HY-1可以耐受更高的毒死蜱浓度,但HY-1的菌胶团形成能力要高于HY-2。4.为明确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混合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本研究采用正交试验的方法构建混合菌。以混合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和菌株的生长量为依据,利用单一因素试验考察了不同因素对混合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两菌株组合时研究发现,HY-1和HY-4两菌株的比例为1:1(V/V)时,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添加葡萄糖有助于菌株的生长,但是不利于毒死蜱的降解。偏碱性环境对菌株的生长有利,对毒死蜱的降解也有利。菌株的降解动力学研究发现,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和单菌的降解规律相似。两菌株混合时能够耐受20–70 g/L的NaCl浓度,且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都在41%以上。利用正交试验构建的三菌株组合降解混合菌的体积比为:1:1:3。在含80 mg/L毒死蜱的基础培养基中,接菌量为8%(V/V)时降解率最高,降解最适pH值为7。在试验浓度下,三菌株混合菌对毒死蜱的降解也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混合菌对高盐具有很高的耐受度,当反应液中NaCl浓度在20–100 g/L之间时,三菌株混合菌对8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仍较高,最高达61%。5.以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Y-1菌株中提取到的降解酶比活力为指标,进行产酶培养基和发酵条件的优化研究。通过单一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菌株HY-1的产酶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运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结果分析,所获优化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6.0 g/L、胰蛋白胨2.2 g/L、K2HPO4 2.0 g/L、KH2PO4 0.2 g/L、MgSO4·7H2O 0.1 g/L、NaCl 0.1 g/L和微量元素溶液2 mL/L。菌株发酵培养的优化条件为:种子液培养时间16 h、发酵培养时间18 h、接种量1%(V/V)、发酵培养基初始pH值为7.0。在NaCl浓度为0?30 g/L时,所产降解酶比活力不受影响。这是已报道的耐盐性最强的一株毒死蜱降解菌。6.为明确毒死蜱降解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Y-1的粗酶液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采用测定粗酶比活力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环境因素对粗酶液降解毒死蜱的影响。结果表明: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的含量为2.21 g/L,测得粗提酶其米氏常数Km为1.2356 mmol/L,最大降解速率Vmax为0.0226μmol/(mg·min)。酶促反应时间为1 h时,粗酶液对5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可达74%,粗酶液加入量为1 mL时的比活力最高。在20°C ?44°C的温度范围内,粗酶液都能保持较好的降解活性,其中最适温度为28°C;在pH 5?9之间时,粗酶比活力都能达最高比活力的66%以上,最适pH为6。进一步研究发现,该粗提酶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在温度为-20°C ?40°C,pH为4?8的条件下,暴露1 h仍能保持较高的比活力。该粗酶液在10?70 g/L的NaCl浓度下保持1 h仍能高效降解毒死蜱。该降解粗酶与国内外已报道的毒死蜱降解粗酶相比,其耐盐性是最高的,故进一步开发应用价值较大。7.以海藻酸钠为载体,采用注射器滴定方法将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HY-1用海藻酸钠溶胶包埋,研究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效果。结果表明:海藻酸钠固定化菌能高效降解基础培养基中100 mg/L的毒死蜱。当培养时间为60 h时,固定化菌对10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大。固定化菌颗粒接入量为160 g/L时,其对10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最高。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有着较宽泛的pH适应范围,在pH 5–10时都能高效降解毒死蜱。当毒死蜱初始浓度为80 mg/L和100 mg/L时,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率较高,达90%左右。固定化菌重复利用4次后,其对100 mg/L毒死蜱的降解率仍达47%。因此,固定化菌在毒死蜱污染的净化去毒方面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苍白杆菌B2对甲基对硫磷降解途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白杆菌B2对甲基对硫磷降解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毒死蜱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磷农药简介
    1.2 有机磷农药的作用机理
    1.3 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1.3.1 有机磷农药对人体及农产品的污染
        1.3.2 有机磷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环境微生物的污染
    1.4 有机磷农药污染的修复方式
        1.4.1 物理修复
        1.4.2 化学修复
        1.4.3 生物修复
    1.5 毒死蜱的生产应用及污染处理方法
        1.5.1 毒死蜱的应用
        1.5.2 毒死蜱在环境中的降解
        1.5.3 毒死蜱的危害
    1.6 毒死蜱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6.1 毒死蜱降解微生物种类
        1.6.2 毒死蜱生物降解途径
    1.7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
    1.8 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1.8.1 研究内容
        1.8.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基于16S高通量测序对不同农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分析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样品总DNA提取
        2.1.3 16S rDNA基因扩增及测序
    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2.1 样品测序数据统计
        2.2.2 Alpha多样性分析
        2.2.3 Beta多样性分析
        2.2.4 分类学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及鉴定
    3.1 实验材料
        3.1.1 土壤样品的采集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
        3.1.4 培养基
    3.2 实验方法
        3.2.1 毒死蜱降解菌的富集与分离
        3.2.2 毒死蜱降解菌株的鉴定
        3.2.3 菌株AY-1 和PB-1 生长曲线的测定
        3.2.4 毒死蜱含量测定
        3.2.5 毒死蜱标准曲线的测定
        3.2.6 菌株降解毒死蜱效率测定
    3.3 结果与分析
        3.3.1 毒死蜱降解菌的分离鉴定
        3.3.2 菌株生长曲线的测定
        3.3.3 毒死蜱标准曲线及加标回收率
        3.3.4 菌株降解毒死蜱效率
    3.4 讨论
第四章 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降解毒死蜱特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菌种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仪器
        4.1.4 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 降解毒死蜱条件优化
        4.2.2 降解酶定位研究
        4.2.3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 广谱降解研究
        4.2.4 菌株降解中间产物检测
        4.2.5 土壤修复实验
        4.2.6 毒死蜱生长条件优化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 降解特性
        4.3.2 降解菌毒死蜱降解酶的定位
        4.3.3 菌株降解底物广谱性预测
        4.3.4 菌株降解产物检测
        4.3.5 菌株降解土壤中毒死蜱
        4.3.6 菌株Pseudomonas aeruginosa AY-1 生长特性
    4.4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论文创新之处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2)南通嗜铜菌X1T(Cupriavidus nantongensis X1T)对六种有机磷杀虫剂的降解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有机磷农药简介
    1.2 有机磷农药的毒性及生态环境效应
    1.3 有机磷农药的使用及污染现状
        1.3.1 有机磷农药的发展与使用
        1.3.2 有机磷农药的残留及污染现状
    1.4 有机磷农药的污染修复
        1.4.1 物理方法
        1.4.2 化学方法
        1.4.3 生物降解修复
    1.5 手性农药与手性对映体选择性降解
    1.6 嗜铜菌研究进展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第三章 南通嗜铜菌X1~T对毒死蜱的降解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仪器设备
        3.1.2 化学药品与培养基
        3.1.3 菌种
        3.1.4 X1~T菌对毒死蜱的降解
        3.1.5 X1~T菌株粗酶液对毒死蜱的降解
        3.1.6 仪器分析条件
        3.1.7 数据分析与计算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初始接菌量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2.2 PH值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2.3 温度对X1~T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3.2.4 不同底物浓度对X1~T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3.2.5 粗酶对毒死蜱的降解效应
    3.3 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南通嗜铜菌X1~T的降解底物谱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菌种
        4.1.2 培养基
        4.1.3 化学试剂
        4.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4.1.5 菌悬液的制备
        4.1.6 X1~T菌对25种不同化合物的降解
        4.1.7 X1~T菌对6种有机磷农药降解动力学
        4.1.8 粗酶液对4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应
        4.1.9 不同化合物的检测条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X1~T菌对25种化合物的降解效应
        4.2.2 X1~T菌对6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动力学
        4.2.3 粗酶液对4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效应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南通嗜铜菌X1~T对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对映体选择性降解效应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种来源
        5.1.2 培养基
        5.1.3 化学试剂与药品
        5.1.4 主要仪器与设备
        5.1.5 丙溴磷手性对映体的制备
        5.1.6 丙溴磷手性对映体的旋光性测定
        5.1.7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的手性对映体拆分
        5.1.8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对映体流出顺序
        5.1.9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在水中的添加回收试验
        5.1.10 菌悬液制备
        5.1.11 X1~T菌对丙溴磷和水胺硫磷手性对映体的降解动力学
        5.1.12 粗酶液对水胺硫磷的降解
        5.1.13 仪器分析条件
        5.1.14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对映体手性分析(ER值测定)
        5.1.15 结果计算及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丙溴磷手性对映体的制备
        5.2.2 丙溴磷手性对映体的旋光度测定
        5.2.3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手性对映体的分离
        5.2.4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各手性对映体流出顺序
        5.2.5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手性对映体添加回收率
        5.2.6 X1~T菌对丙溴磷和水胺硫磷的降解动力学
        5.2.7 粗酶液对水胺硫磷的降解效应
        5.2.8 丙溴磷和水胺硫磷对映体手性分析(ER值)
    5.3 讨论
    5.4 结论
第六章 南通嗜铜菌X1~T对几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代谢途径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菌株
        6.1.2 培养基
        6.1.3 药品与试剂
        6.1.4 仪器设备
        6.1.5 菌悬液制备
        6.1.6 X1~T菌对毒死蜱等6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6.1.7 代谢产物测定
    6.2 结果与分析
        6.2.1 毒死蜱代谢产物分析
        6.2.2 X1~T菌对毒死蜱的代谢路径推测
        6.2.3 甲基对硫磷代谢产物分析
        6.2.4 X1~T菌对甲基对硫磷的代谢路径推测
        6.2.5 水胺硫磷代谢产物分析
        6.2.6 X1~T菌对水胺硫磷的代谢路径推测
        6.2.7 辛硫磷代谢产物分析
        6.2.8 X1~T菌对辛硫磷的代谢路径推测
        6.2.9 三唑磷代谢产物分析
        6.2.10 X1~T菌对三唑磷的代谢路径推测
        6.2.11 丙溴磷代谢产物分析
        6.2.12 X1~T菌对丙溴磷的代谢路径推测
    6.3 讨论
    6.4 结论
第七章 结论与创新性
    7.1 结论
    7.2 创新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项目

(3)中试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及关联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糖蜜
        1.1.1 糖蜜的来源
        1.1.2 糖蜜的特点
        1.1.3 糖蜜的危害
    1.2 糖蜜的处理方法
        1.2.1 糖蜜的直接利用
        1.2.2 发酵利用
        1.2.3 造纸应用
        1.2.4 改性应用
    1.3 生物强化技术
        1.3.1 生物强化技术的作用机理
        1.3.2 生物强化技术的应用
    1.4 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研究
        1.4.1 可培养微生物法分析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1.4.2 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前期实验材料
        2.1.1 发酵装置
        2.1.2 发酵原料
        2.1.3 实验时间与地点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污泥驯化
        2.3.2 运行阶段
    2.4 生物强化实验材料
        2.4.1 实验原料
        2.4.2 培养基与培养条件
        2.4.3 可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分离
        2.4.4 菌株分子生物学鉴定
        2.4.5 扩增产物的检测
        2.4.6 PCR产物的纯化与测序
        2.4.7 小试厌氧反应装置制作
    2.5 发酵瓶实验
        2.5.1 装罐步骤
        2.5.2 本实验所用的主要仪器
        2.5.3 常用溶液
    2.6 IC反应器及发酵瓶各项参数的监测及方法
        2.6.1 溶解性化学需氧量COD的测定
        2.6.2 比色法
        2.6.3 pH的测定
        2.6.4 沼气产量测定
        2.6.5 甲烷含量测定
        2.6.6 挥发性脂肪酸(VFA)的测定
        2.6.7 氨氮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中试厌氧发酵
        3.1.1 反应器启动处理
        3.1.2 发酵参数总结
        3.1.3 中试厌氧发酵的COD去除率
        3.1.4 中试厌氧发酵pH的变化
        3.1.5 VFA(挥发性脂肪酸)的变化
        3.1.6 沼气产量及产气率
        3.1.7 外加循环泵
    3.2 小结
    3.3 微生物的分离与培养
        3.3.1 菌落形态观察
        3.3.2 16S rRNA序列测序鉴定
    3.4 生物强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生物强化发酵实验参数
    3.5 微生物分离培养与生物强化实验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讨论
    4.1 总结
    4.2 讨论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试剂配制方法
    符号与缩写说明
    试验现场图和厌氧瓶发酵图
致谢
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4)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的发酵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有机磷农药的现状
        1.1.1 有机磷农药的概况
        1.1.2 有机磷农药的危害
        1.1.3 有机磷农药的监管
        1.1.4 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1.2 有机磷水解酶研究进展
        1.2.1 有机磷水解酶的分类
        1.2.2 有机磷水解酶的的分子改造
        1.2.3 有机磷水解酶的应用
    1.3 微生物培养基的响应面优化设计法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发酵条件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发酵菌种
        2.2.2 材料与试剂
        2.2.3 主要培养基
        2.2.4 主要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种子液培养
        2.3.2 菌体生长曲线测定
        2.3.3 摇瓶培养
        2.3.4 粗酶液制备
        2.3.5 有机磷水解酶酶活测定
        2.3.6 实验步骤与设计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大肠杆菌生长曲线
        2.4.2 对硝基苯酚标准曲线
        2.4.3 单因素实验结果
        2.4.4 Plackett-Burman试验设计结果与分析
        2.4.5 最陡爬坡试验结果
        2.4.6 Box-Behnke设计优化结果
        2.4.7 模型验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有机磷水解酶酶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发酵菌种
        3.2.2 材料与试剂
        3.2.3 主要培养基
        3.2.4 主要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BCA法蛋白浓度测定
        3.3.2 有机磷水解酶的动力学分析
        3.3.3 最适反应pH与不同pH下的稳定性
        3.3.4 最适反应温度与热稳定性
        3.3.5 不同金属离子对酶活的影响
        3.3.6 酶在不同条件下长期保存的稳定性
    3.4 结果与分析
        3.4.1 BSA标准曲线
        3.4.2 有机磷水解酶的动力学分析
        3.4.3 最适反应pH与不同pH下的稳定性
        3.4.4 最适反应温度与热稳定性
        3.4.5 不同金属离子对酶反应的影响
        3.4.6 酶在不同条件下长期保存的稳定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的放大发酵
    4.1 引言
    4.2 材料试剂与仪器
        4.2.1 发酵菌种
        4.2.2 材料与试剂
        4.2.3 主要培养基
        4.2.4 主要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诱导温度优化
        4.3.2 通气量优化
        4.3.3 转速优化
        4.3.4 从7L到500L的放大发酵
        4.3.5 发酵废液COD含量测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诱导温度对菌体在7L发酵罐中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4.4.2 通气量对菌体在7L发酵罐中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4.4.3 转速对菌体在7L发酵罐中生长和酶活的影响
        4.4.4 中试放大发酵
        4.4.5 工艺优化后对于降低COD的效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校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5)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OPs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2 OPs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的特性
    2.1 基于富集–驯化–培养方法的OPs降解微生物的筛选
    2.2 基于不可培养方法的OPs降解功能微生物的筛选
    2.3 降解OPs的功能基因
    2.4 OPs污染土壤微生物降解途径及机理
    2.5 OPs污染土壤的微生物原位修复
    2.6 OPs污染土壤的植物–功能微生物联合修复
3 OPs污染土壤微生物降解的限制因素
    3.1 环境因素
    3.2 农药本身因素
4 存在问题及展望

(6)氟氯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株和质粒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降解菌株的富集与分离
        1.2.2 菌株的鉴定与系统发育分析
        1.2.3 培养基中氟氯氰菊酯含量检测
        1.2.4 温度、p H值、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1.2.5 响应面法对菌株YC-WZ5降解条件进行优化
        1.2.6最优条件下菌株YC-WZ5生长和降解性能研究
        1.2.7 菌株YC-WZ5对不同浓度氟氯氰菊酯的降解
        1.2.8菌株YC-WZ5对不同菊酯类农药的降解效果
2 结果
    2.1 菌株的分离鉴定
    2.2 菌株YC-WZ5的遗传学分析
    2.3 氟氯氰菊酯的测定
    2.4 温度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2.5 p H值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2.6 菌株YC-WZ5接种量对降解能力的影响
    2.7 响应面法对菌株YC-WZ5降解氟氯氰菊酯条件的优化
    2.8 最优条件下菌株YC-WZ5的生长和降解性能
    2.9 菌株YC-WZ5对不同浓度氟氯氰菊酯的降解
    2.1 0 菌株YC-WZ5对不同菊酯类农药的降解效果
3 讨论
4 结论

(7)三唑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酶特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农药及有机磷农药
    1.2 农药污染的生物修复
        1.2.1 微生物生物修复技术概述
        1.2.2 微生物对农药的作用方式
        1.2.3 有机磷农药污染的生物降解
    1.3 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研究
        1.3.1 有机磷农药降解酶概述
        1.3.2 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研究历史
        1.3.3 有机磷农药降解酶的基因工程技术研究
        1.3.4 降解酶固定化研究进展
    1.4 三唑磷农药概述
        1.4.1 三唑磷农药使用现状及其结构与理化性质
        1.4.2 三唑磷农药的负面效应
        1.4.3 三唑磷农药的生物降解
第二章 三唑磷农药的测定方法
    2.1 材料、试剂与仪器
        2.1.1 土样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试剂与药品
        2.1.4 主要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三唑磷 HPLC 测定方法的建立
        2.2.2 其他有机磷农药测定方法的建立
        2.2.3 有机磷农药降解率的计算
    2.3 结果与分析
        2.3.1 三唑磷最大吸收波长的确定
        2.3.2 三唑磷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与相关性
        2.3.3 三唑磷残留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2.3.4 三唑磷在 HPLC 条件下的色谱图
        2.3.5 其他有机磷农药的 HPLC 标准曲线
第三章 三唑磷降解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3.1 材料、试剂与仪器
        3.1.1 材料
        3.1.2 药品
        3.1.3 培养基
        3.1.4 主要仪器
    3.2 试验方法
        3.2.1 有机磷农药降解率的计算
        3.2.2 细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3.2.3 三唑磷降解细菌的富集驯化培养与分离筛选
        3.2.4 三唑磷农药降解细菌的鉴定
        3.2.5 NaCl 浓度对菌株 TAP-1 生长的影响
        3.2.6 菌株 TAP-1 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
        3.2.7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降解菌的筛选
        3.3.2 纯化菌株的鉴定
        3.3.3 NaCl 浓度对 TAP-1 菌株生长的影响
        3.3.4 菌株 TAP-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3.4 讨论
第四章 三唑磷降解菌 TAP-1 生长与降解特性研究
    4.1 材料、试剂与仪器
        4.1.1 药品
        4.1.2 培养基
        4.1.3 主要仪器
    4.2 试验方法
        4.2.1 细菌生物量的测定方法
        4.2.2 有机磷农药降解率的计算
        4.2.3 菌株的培养及菌悬液的制备
        4.2.4 菌株 TAP-1 生长与三唑磷降解关系曲线的测定
        4.2.5 营养因素对菌株 TAP-1 生长及降解三唑磷的影响
        4.2.6 培养条件对 TAP-1 生长及降解三唑磷的影响
        4.2.7 菌株 TAP-1 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谱
        4.2.8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菌株 TAP-1 生长与三唑磷降解关系曲线的测定
        4.3.2 营养因素对 TAP-1 的生长与对三唑磷的降解的影响
        4.3.3 培养条件对 TAP-1 生长及三唑磷降解的影响
        4.3.4 菌株 TAP-1 对有机磷农药的降解谱
    4.4 讨论
第五章 土壤和水体中三唑磷降解的动力学特性
    5.1 材料、试剂与仪器
        5.1.1 材料
        5.1.2 菌种
        5.1.3 药品
        5.1.4 试剂
        5.1.5 培养基
        5.1.6 主要仪器
    5.2 试验方法
        5.2.1 三唑磷标准曲线的测定
        5.2.2 蒸馏水与茶园土壤中三唑磷的添加回收率
        5.2.3 蒸馏水与茶园土壤中三唑磷的降解试验
        5.2.4 样品处理及高效液相色谱仪分析
        5.2.5 数据分析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三唑磷测定方法的可靠性分析
        5.3.2 水体中三唑磷降解的动力学特性
        5.3.3 菌株 TAP-1 对茶园土壤三唑磷降解的动力学特性
    5.4 讨论
第六章 菌株 TAP-1 三唑磷降解酶的分离提取
    6.1 材料、试剂与仪器
        6.1.1 供试菌株
        6.1.2 供试培养基
        6.1.3 药品与试剂
        6.1.4 主要仪器
    6.2 试验方法
        6.2.1 降解菌的培养
        6.2.2 粗酶液的制备与降解酶的定位
        6.2.3 降解酶的提取
        6.2.4 三唑磷降解酶反应体系的建立与酶活力定义
        6.2.5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和酶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6.2.6 菌体超声波破碎条件的研究
        6.2.7 降解粗酶的酶促降解特性
    6.3 结果与分析
        6.3.1 菌株 TAP-1 三唑磷降解酶的分离提取
        6.3.2 菌株 TAP-1 三唑磷降解酶的酶学性质研究
    6.4 讨论
第七章 固定化降解酶对三唑磷的降解特性
    7.1 材料、试剂与仪器
        7.1.1 供试菌株
        7.1.2 供试培养基
        7.1.3 药品与试剂
        7.1.4 主要仪器
    7.2 试验方法
        7.2.1 固定化降解酶的制备
        7.2.2 固定化酶的酶活力测定
        7.2.3 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酶物理性状和酶活性的影响
        7.2.4 固定化时间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
        7.2.5 固定化降解酶的酶学特性
        7.2.6 海藻酸钙固定化酶微球柱的降解特性
    7.3 结果与分析
        7.3.1 固定化条件对固定化降解酶的影响
        7.3.2 固定化降解酶性质
        7.3.3 海藻酸钙固定化酶微球柱的降解特性
    7.4 讨论
第八章 三唑磷降解酶的分离纯化
    8.1 材料、试剂与仪器
        8.1.1 供试菌株
        8.1.2 供试培养基
        8.1.3 主要药品
        8.1.4 主要试剂配制
        8.1.5 主要仪器
    8.2 试验方法
        8.2.1 降解菌的培养与降解酶的提取
        8.2.2 三唑磷降解酶的分离纯化
        8.2.3 SDS-PAGE 电泳分析
    8.3 结果与分析
        8.3.1 DEAE Sepharose FF 阴离子交换层析中洗脱溶液 pH 值的确定
        8.3.2 DEAE Sepharose Fast Flow 阴离子交换柱层析
        8.3.3 三唑磷降解酶的分子筛柱层析
        8.3.4 三唑磷降解酶分离纯化结果
    8.4 讨论
第九章 总结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8)一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米曲霉JMUPMD-2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菌种:
        1.1.2 主要试剂:
        1.1.3 培养基:
    1.2 方法
        1.2.1 ITS序列的PCR扩增、序列测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1.2.2 形态鉴定:
        1.2.3 甲基对硫磷的检测:
        1.2.4 JMUPMD-2菌株对环境中甲基对硫磷降解的模拟试验:
        1.2.6 JMUPMD-2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耐受性实验:
2 结果
    2.1 JMUPMD-2的r DNA ITS区域的序列分析及系统发育树
    2.2 JMUPMD-2的形态观察
    2.3 JMUPMD-2菌株降解甲基对硫磷试验结果
    2.4 JMUPMD-2菌株提取液降解甲基对硫磷的酶活性
    2.5 JMUPMD-2菌株对甲基对硫磷的耐受性实验
3 结论与讨论

(9)甲基对硫磷降解菌Sphingopyxis sp.DLP-2的生物学特性及Tnmpd的克隆和功能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缩略语说明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有机磷农药概述
        1. 有机磷农药的化学结构及危害机理
        2. 甲基对硫磷的性质及危害
        3. 有机磷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方式
    第二节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的研究进展
        1. 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微生物
        2. 甲基对硫磷的代谢机理及途径
        3. 甲基对硫磷水解酶MPH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4. 有机磷水解酶基因
        5. 有机磷水解酶基因的水平转移
        6. 微生物降解有机磷农药展望
第二章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的分离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株、试剂及培养基
        1.2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的分离
        1.3 降解菌株的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鉴定
        1.4 16S rRNA基因序列的扩增及测序
        1.5 降解菌株系统发育地位的确定
        1.6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的分离
        2.2 降解菌株的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
        2.3 菌株DLP-2的16S rRNA基因序列扩增
        2.4 菌株DLP-2的鉴定结果
        2.5 环境条件对降解菌株DLP-2生长的影响
    3. 小结
第三章 甲基对硫磷降解菌株DLP-2的降解特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与试剂
        1.2 供试菌株
        1.3 菌体生长量的测定
        1.4 有机磷农药及PNP的含量检测方法
        1.5 种子液培养
    2. 结果与讨论
        2.1 甲基对硫磷降解、对硝基酚生成和菌株DLP-2生长的关系
        2.2 甲基对硫磷起始浓度对菌株DLP-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
        2.3 pH值对菌株DLP-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
        2.4 温度对菌株DLP-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
        2.5 接种量对菌株DLP-2降解甲基对硫磷的影响
        2.6 菌株DLP-2对其他几种有机磷农药的降解
    3. 小结
第四章 有机磷水解酶基因(mpd)的克隆及表达
    1. 材料和方法
        1.1 培养基与试剂
        1.2 菌株与质粒
        1.3 菌体基因组DNA的提取
        1.4 质粒DNA的小量提取
        1.5 普通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1.6 有机磷水解酶基因的引物设计和PCR扩增
    2. 结果与讨论
        2.1 PCR法克隆甲基对硫磷水解酶基因
        2.2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2.3 mpd基因在E.coli BL21(DE3)中的表达
    3. 小结
第五章 基因簇Tnmpd的扩增、分析及功能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1.1 培养基与试剂
        1.2 菌株与质粒
        1.3 菌株基因组DNA和质粒的提取
        1.4 有机磷农药及PNP的含量检测方法
        1.5 基因簇的PCR扩增
        1.6 PCR产物的TA克隆
        1.7 基因序列的测定与序列分析
        1.8 PCR产物的纯化及酶切
        1.9 载体的制备
        1.10 酶连及酶连产物的转化
        1.11 三亲结合
        1.12 受体菌降解性能的检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Tnmpd基因簇的扩增和分析
        2.2 序列测定与比较分析
        2.3 重组质粒pJQ-Tnmpd的构建与转化
        2.4 菌株KT2440/Tnmpd中mpd和Tnmpd基因的扩增
        2.5 菌株KT2440/Tnmpd对甲基对硫磷的降解
    3. 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文中所用培养基及试剂配方
附录二 相关DNA序列
附录三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或已接受的论文
致谢

(10)毒死蜱降解细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固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农药污染造成的危害概述
        1.1.1 我国农药污染的主要类型
        1.1.2 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1.1.2.1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污染
        1.1.2.2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气污染
        1.1.2.3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渣污染
        1.1.2.4 农药污染对企业职工的健康危害
        1.1.3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产生的污染
        1.1.3.1 农药对人体和农产品的污染
        1.1.3.2 农药对大气、水体、土壤和环境生物的污染
    1.2 农药污染控制方法概述
        1.2.1 农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去除方法概述
        1.2.1.1 农药企业职工人身防护措施
        1.2.1.2 农药工业废水非生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1.3 农药工业废水生化处理方法研究进展
        1.2.2 农药在施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控制方法概述
        1.2.2.1 构建有害生物可持续防控体系,降低农药使用量
        1.2.2.2 合理施用农药,控制污染源
        1.2.3 农药污染控制方法总结
        1.2.3.1 农药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处理总结
        1.2.3.2 农药施用过程中产生污染的处理总结
    1.3 毒死蜱的生产应用及其污染处理方法概述
        1.3.1 毒死蜱生产应用范围广
        1.3.2 毒死蜱残留产生的污染
        1.3.2.1 毒死蜱的环境行为
        1.3.2.2 毒死蜱生产过程中的“三废”污染
        1.3.3 毒死蜱的残留危害
        1.3.3.1 毒死蜱对哺乳动物的危害
        1.3.3.2 毒死蜱对人体的危害
        1.3.3.3 毒死蜱的环境生态效应
        1.3.3.4 毒死蜱残留影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出口贸易
        1.3.4 毒死蜱污染的控制方法概述
        1.3.4.1 毒死蜱污染的非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3.4.2 毒死蜱污染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
        1.3.4.3 毒死蜱微生物降解机制研究进展
        1.3.4.4 TCP 在环境中的残留及其环境毒性研究进展
        1.3.5 毒死蜱污染与控制方法总结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原材料
        2.1.2 供试菌株
        2.1.3 供试培养基
        2.1.4 试剂和仪器
        2.1.4.1 试剂配制
        2.1.4.2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菌量的测定方法
        2.2.2 有机磷农药残留的提取与检测
        2.2.3 降解细菌的富集驯化培养、分离筛选及鉴定
        2.2.3.1 直接分离法
        2.2.3.2 降解菌的富集驯化培养
        2.2.3.3 基础培养基的配制和降解菌的初筛
        2.2.3.4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复筛
        2.2.3.5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鉴定
        2.2.4 环境条件对降解细菌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影响
        2.2.4.1 基础培养基的配制和菌悬液的制备
        2.2.4.2 环境条件对菌株HY-2 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影响
        2.2.4.3 环境条件对HY-1 和HY-4 两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2.2.5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和混合菌的构建
        2.2.5.1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2.2.5.2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2.2.5.3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2.2.6 毒死蜱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以及酶促降解特性
        2.2.6.1 标准蛋白曲线的制定和酶蛋白含量的测定
        2.2.6.2 降解菌的培养和降解酶的提取
        2.2.6.3 毒死蜱降解酶促反应体系的建立
        2.2.6.4 降解菌产酶培养基的优化
        2.2.6.5 降解菌发酵条件的优化
        2.2.6.6 降解粗酶的酶促降解特性
        2.2.7 固定化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2.2.7.1 固定化菌颗粒的制备
        2.2.7.2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试验
        2.2.7.3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曲线
        2.2.7.4 环境因素对固定化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2.2.8 数据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分析方法的线性关系与相关性
    3.2 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
    3.3 有机磷农药降解细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
        3.3.1 降解细菌的筛选
        3.3.2 降解菌对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降解效率
        3.3.3 降解菌对三唑磷的降解效率
        3.3.4 降解细菌的鉴定
        3.3.4.1 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鉴定
        3.3.4.2 细菌的16S rDNA 鉴定
    3.4 环境条件对降解细菌降解有机磷农药的影响
        3.4.1 环境条件对菌株HY-2 降解甲基对硫磷和毒死蜱的影响
        3.4.1.1 降解菌在唯一磷源培养基中对两种农药的降解
        3.4.1.2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1.3 培养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1.4 初始pH 值对降解率的影响
        3.4.1.5 农药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1.6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 环境条件对HY-1 与HY-4 两菌株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3.4.2.1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2 培养温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3 初始pH 值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4 毒死蜱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5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4.2.6 酵母膏含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5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和混合菌的构建
        3.5.1 单株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3.5.1.1 接种体不同培养时间对降解率的影响
        3.5.1.2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5.1.3 两菌株在不同毒死蜱浓度下的生长量和pH 的变化趋势
        3.5.1.4 两菌株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
        3.5.1.5 两菌株对高浓度毒死蜱的耐受度
        3.5.1.6 两菌株的菌胶团形成能力
        3.5.2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3.5.2.1 菌株之间的相互作用
        3.5.2.2 两菌株混合最佳比例的确立
        3.5.2.3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5.2.4 葡萄糖浓度对降解菌生长和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5.2.5 初始pH 值对降解菌生长和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5.2.6 两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
        3.5.2.7 两菌株混合对高盐的耐受度
        3.5.3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3.5.3.1 正交试验优化三菌株接种体配比
        3.5.3.2 接种量对降解率的影响
        3.5.3.3 初始pH 对降解率的影响
        3.5.3.4 三菌株混合对毒死蜱的降解动力学
        3.5.3.5 三菌株混合对高盐的耐受度
    3.6 毒死蜱降解菌产酶条件优化以及酶促降解特性
        3.6.1 降解菌的产酶培养基优化
        3.6.1.1 碳源及其浓度的选择
        3.6.1.2 氮源及其浓度的选择
        3.6.1.3 无机盐浓度的选择
        3.6.1.4 微量元素浓度的选择
        3.6.1.5 高盐对降解菌产酶的影响
        3.6.2 降解菌的发酵条件优化
        3.6.2.1 种子液培养时间的选择
        3.6.2.2 发酵时间的选择
        3.6.2.3 发酵培养基初始pH 值的选择
        3.6.2.4 接种量的选择
        3.6.3 毒死蜱降解粗酶的酶促降解特性
        3.6.3.1 粗酶液中可溶性蛋白含量及粗酶的动力学常数测定
        3.6.3.2 粗酶液加入量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
        3.6.3.3 温育时间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
        3.6.3.4 温度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
        3.6.3.5 pH 对粗酶比活力的影响
        3.6.3.6 粗酶对温度的耐受性
        3.6.3.7 粗酶的pH 稳定性
        3.6.3.8 粗酶对高盐的耐受度
    3.7 固定化降解菌对毒死蜱的降解特性
        3.7.1 固定化菌颗粒的制作
        3.7.2 固定化菌对毒死蜱的降解曲线
        3.7.3 固定化菌浓度对毒死蜱降解的影响
        3.7.4 pH 对固定化菌降解毒死蜱的影响
        3.7.5 毒死蜱初始浓度对降解率的影响
        3.7.6 固定化菌颗粒的重复使用
4 讨论
    4.1 降解菌本身的性质和环境条件对农药微生物降解的影响
    4.2 降解菌生长适应期的决定性因素和混合菌在农药污染降解中的作用
    4.3 降解菌(酶)对高盐的适应性
    4.4 降解酶的特点及其稳定性
    4.5 固定化菌对污染物的高效降解及颗粒机械强度对开发应用的影响
    4.6 广谱性农药降解菌的筛选与构建
    4.7 降解菌在农药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四、苍白杆菌B2对甲基对硫磷降解途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毒死蜱降解菌株的分离鉴定及降解条件优化[D]. 孙建波. 长春工业大学, 2021(01)
  • [2]南通嗜铜菌X1T(Cupriavidus nantongensis X1T)对六种有机磷杀虫剂的降解研究[D]. 史陶中. 安徽农业大学, 2019
  • [3]中试发酵糖蜜生产沼气及关联微生物的分离与生物强化[D]. 何双. 广西大学, 2019(01)
  • [4]大肠杆菌产有机磷水解酶的发酵工艺研究[D]. 周凯琪. 浙江大学, 2019(03)
  • [5]有机磷农药污染土壤的微生物降解研究进展[J]. 张娜娜,姜博,邢奕,连路宁,陈亚婷. 土壤, 2018(04)
  • [6]氟氯氰菊酯降解菌的筛选与降解特性的研究[J]. 卫正,冯为民,史延华,任磊,闫艳春. 生物技术通报, 2016(09)
  • [7]三唑磷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酶特性的研究[D]. 汤鸣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0)
  • [8]一株甲基对硫磷降解菌——米曲霉JMUPMD-2的分离与鉴定[J]. 解顺昌,倪辉,蔡薇,曹樱,李利君,肖安风,黄高凌,杜凤君,蔡慧农. 微生物学通报, 2011(07)
  • [9]甲基对硫磷降解菌Sphingopyxis sp.DLP-2的生物学特性及Tnmpd的克隆和功能鉴定[D]. 孙金金.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6)
  • [10]毒死蜱降解细菌的筛选、降解特性及其固定化研究[D]. 段海明.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标签:;  ;  ;  ;  ;  

苍白芽孢杆菌B2降解甲基对硫磷途径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