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物业管理今年举措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公维欣[1](2016)在《现代服务业“营改增”问题研究 ——以临沂市为例》文中提出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以下简称为营改增)作为我国实施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之一,也是我国税制改革进程中的又一个里程碑。自2012年按照国务院部署选取上海作为营改增试点城市以来,试点城市不断扩大,于2013年8月起扩至全国范围内试点;试点行业也逐步扩围。目前,交通运输业、邮政业、电信业、部分现代服务业都已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李克强总理在做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今年全面实施营改增。从5月1日起,将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同时,为了稳步推进营改增这一税制改革的有序进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相继出台一些包括试点范围、试点一般纳税人标准、发票管理、试点过渡性优惠政策等配套政策。现代服务业是生产工艺流程上一个重要环节,对其采用征收营业税的征税模式,不但使得增值税抵扣链条不再完整,还加重了行业税负。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有利于打通生产工艺流程的各个环节,使得增值税链条更加完整,不但降低了现代服务业企业的税负,促使企业增加固定资产等资产的投资力度,促进现代服务业长足发展,还有利于降低下游企业购买服务的成本。但是,在营改增试点的过程中,试点企业和税务机关都遇到了一些问题,比如营改增后税收征收管理模式、发票管理问题、纳税申报方式以及企业财务核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进而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税负,切实发挥营改增结构性减税的作用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详细介绍与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有关的理论基础上,分析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成果及存在的问题,并以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营改增作为案例解剖,结合实际税务管理过程中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从政策层面、税务机关层面以及企业层面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建议,以提高税收征收管理效率,稳定税收收入来源,促进经济协调发展。
杨迪[2](2008)在《A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经历了几年的飞速发展之后,社会各界对于房地产投资过热、房价增涨过快多有诟病。同时,由于我国东部地区的房地产市场日趋饱和,大型房地产公司不断登陆西部地区,圈地、开拓新市场,不断挤压中小房地产公司的生存空间。在市场出现利空信号,同时又新进入了强大竞争者的环境下,西部地区的中小房地产公司如何求得生存,获得发展,已经成为众多中小房企必须面对,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针对笔者所在的A房地产公司(简称A公司),通过分析A公司过去经营发展的得失,结合当前国家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全国房地产市场以及重庆本土房地产市场情况,运用企业管理的知识,对A公司外部和内部环境进行SWOT分析,对A公司的发展战略给出了笔者的建议,以促使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全文共分为五章。第一章A公司概述。本章主要阐述A公司经营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以及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房地产开发与企业战略管理概述。本章介绍房地产发展周期理论;阐述企业战略管理的相关理论;介绍战略管理过程及方法,为对A公司发展战略进行探析提供理论基础。第三章A公司的SWOT分析。本章先对A公司外部环境分析,包括房地产相关宏观政策,2007年全国房地产市场状况,重庆市房地产市场状况,房地产调控措施回顾与分析。然后是A公司内部环境分析以及基于A公司内外部环境的SWOT分析。第四章是A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定位。本章制定可供A公司选择的战略,并根据对A公司的SWOT分析,确定A公司的战略与定位。第五章是A公司的战略实施与控制。本章包括笔者对A公司战略实施的构想,以及战略控制。本文是对A公司发展战略的探析,其目的是促使公司健康可持续发展。笔者也希望本文能对中小房地产企业如何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提供一点参考。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文中难免出现错误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老师不吝赐教。
刘志强[3](2007)在《商务模式视角的资源外包网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外包网络成为许多企业的现实选择,其作为企业的一种战略手段也受到理论界前所未有的重视。但资源外包网络演进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重大问题,如资源外包网络如何构建、外包关系如何磨合并得以稳定和巩固、外包中的各方利益冲突与纠纷如何协调等,在实践中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因而本文借用商务模式理论及其最新研究成果,对资源外包网络进行系统分析,目的在于为企业经营实践中所涉及到的资源外包问题提供新的分析视角和解决方案。本文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的背景,详细阐述了商务模式和资源外包网络研究的发展过程和现状,并分析了商务模式和资源外包网络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接着,作者在商务模式创新的理论基础上提出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OBM),并创造性地以商务模式的3V价值模型来分析资源外包网络,以此设计出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创新框架,并对其内部构造进行了简要分析。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OBM)的基础是其价值网。OBM价值网的构建是从传统的业务外包价值链向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开放式价值网转变。本文运用交易费用理论和合作博弈理论分析了OBM价值网内参与各方的价值创造和机制分配,并以价值群为资源外包模块设计了一个OBM价值网。OBM价值网建立后需要价值支撑,即保证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稳定及巩固,使其内化于企业运营之中。因为面临风险和不确定因素,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在实施中可能出现商务模式系统锁定的情形,实际上,商务模式的内化过程就是提出系统锁定方案的过程。在资源外包网络运行中,必然会出现参与各方的利益纠纷和冲突,对其进行处理和协调就需要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本文提出了契约治理和关系治理相结合的“契约一关系”双重治理模型,通过这二者以达到价值保持的目的。最后,作者以多年在机场行业的从业经验,系统分析了机场行业的资源外包现状,着重提出了重庆机场的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包括OBM价值网构建、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内化以及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作为对之前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理论的检验。
陈德静[4](2005)在《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文中提出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体系构成了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主体与基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最新成果、科技创新理论、高等教育及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理论为指导,采用实证分析等方法,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互动关系的视角,分析借鉴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教训,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和探索。 本文首先从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出发,分析研究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揭示了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基本规律及两者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互动关系,凸现了科技创新对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强烈呼唤。 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本文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立足于制度创新,立足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等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对构建高等教育体制的基本框架及运行机制,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对高等学校进行合理分层及实行分层管理分类指导,改革高等学校招生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构建高等学校内部用人与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构建高等学校贫困生资助体系,构建高等学校质量保证与控制体系,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有效的运行机制等重点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此基础上,归纳形成了五点基本结论和十点政策建议。
二、上海物业管理今年举措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物业管理今年举措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服务业“营改增”问题研究 ——以临沂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论文选题的背景 |
1.1.2 论文选题的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内研究成果 |
1.2.2 国外研究成果 |
1.2.3 国内外研究成果总括 |
1.3 研究的思路以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
1.4.1 研究的基本内容 |
1.4.2 所要解决的问题 |
1.5 创新与不足 |
2.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 |
2.1.2“营改增”与现代服务业的“营改增” |
2.2 与营改增相关的基本理论 |
2.2.1 税收负担理论 |
2.2.2 最适课税理论 |
2.2.3 最优税制结构理论 |
2.2.4 增值税中性理论 |
小结 |
3.我国服务业“营改增”的政策内容与影响分析 |
3.1 我国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基本背景 |
3.1.1 我国服务业的发展 |
3.1.2 调节现代服务业的税制变迁 |
3.2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必然性 |
3.2.1 现代服务业征收营业税的局限性 |
3.2.2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意义 |
3.3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税收政策内容 |
3.4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影响与问题一般分析 |
3.4.1 对试点企业的影响 |
3.4.2 对税务机关的影响 |
3.4.3 对地方财政及经济的影响 |
3.4.4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存在问题一般性分析 |
小结 |
4.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效应分析:以临沂市为例 |
4.1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整体运行情况 |
4.1.1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试点纳税人户数情况 |
4.1.2 现代服务业试点纳税人收入实现情况分析 |
4.1.3 试点纳税人税收收入变化情况分析 |
4.1.4 试点纳税人抵扣情况分析 |
4.2 临沂市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效应分析 |
4.2.1 行业税收负担整体降低较为明显,结构性减税成果显着 |
4.2.2 提高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带动经济增长 |
4.2.3 促进试点行业快速发展 |
4.2.4 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4.3 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存在的问题 |
4.3.1 营改增后给增值税征收管理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
4.3.2 部分行业税收负担不但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增加 |
4.3.3 加剧了地方财政收入的减少 |
4.3.4 试点企业财务管理尚需规范 |
小结 |
5.完善现代服务业“营改增”的政策建议 |
5.1 以公共政策建设为主线,完善国家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政策 |
5.1.1 深化增值税改革,完善税收征收管理体制 |
5.1.2 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完善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
5.1.3 完善配套财政补偿制度,减轻企业负担 |
5.1.4 完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平衡中央、地方财政收入分配比例 |
5.1.5 加大培训力度,积极宣传各项税收政策,提升纳税意识 |
5.2 以加强纳税人内部管控为配套措施,提高税法遵从度 |
5.2.1 企业应加强对财会人员的培训、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
5.2.2 企业应提高对增值税发票管理的认识 |
5.2.3 企业财务人员应准确及时的完成纳税申报工作 |
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A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A 房地产公司概述 |
第一节 A 公司的发展历程 |
第二节 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发展目标不清晰 |
二、土地资源储备量较少 |
三、融资相对困难 |
四、经营决策方面 |
第二章 房地产开发与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第一节 房地产开发概述 |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呈周期性增长 |
二、房地产价格总是处于一个长期上升的轨迹之中 |
三、我国房地产业处于一个长期上升的发展之中 |
第二节 企业战略管理概述 |
一、企业战略管理的层次 |
二、战略管理过程 |
三、战略管理分析方法 |
第三章 A 房地产公司的SWOT 分析 |
第一节 公司外部环境的分析 |
一、宏观环境PEST 分析 |
二、微观环境五力分析 |
三、2007 全国和重庆房地产市场现状 |
第二节 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一、内部资源分析 |
二、A 公司竞争能力的分析 |
第三节 公司内外部环境的SWOT 分析 |
一、关键外部机会、威胁分析 |
二、A 公司关键内部优势、劣势分析 |
第四章 A 房地产公司的战略选择与定位 |
第一节 公司的战略选择 |
一、对A 公司SWOT 矩阵分析 |
二、A 公司总体战略选择 |
三、A 公司战略制定建议 |
第二节 公司的发展定位 |
第五章 A 房地产公司战略实施与控制 |
第一节公司战略实施的构想 |
一、改善公司的组织结构 |
二、拓宽A 公司的融资渠道,增加融资能力 |
三、提高现有员工素质,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 |
四、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 |
五、实施品牌战略,提高企业知名度 |
六、完善客户服务体系,强化物业管理 |
七、拓宽业务增涨途径,适时增强公司规模优势 |
第二节 公司的战略控制 |
一、制定控制计划 |
二、建立战略控制体系,加强环境监控 |
三、建立战略评价体系,适时进行战略调整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商务模式视角的资源外包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3V价值体系的提出 |
第三节 本文研究概况 |
第二章 资源外包网络的价值网研究 |
第一节 资源外包网络价值网的提出 |
第二节 资源外包网络价值网的结构框架 |
第三节 资源外包网络价值网的价值创造与分配 |
第四节 资源外包网络价值网的构建 |
第三章 资源外包网络的内化研究 |
第一节 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内化动因 |
第二节 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的内化对象 |
第三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系统锁定 |
第四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协同性与内化路径 |
第五节 对资源外包网络商务模式内化效果的评估 |
第四章 资源外包网络的"契约-关系"双重治理 |
第一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动因 |
第二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一个动态安排的过程 |
第三节 资源外包网络内部动态治理形式安排 |
第四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契约治理 |
第五节 资源外包网络的关系治理 |
第五章 机场资源外包网络研究——以重庆机场为例 |
第一节 机场的定位与基本特性 |
第二节 机场商务模式的演进 |
第三节 重庆机场商务模式的演进及创新动因分析 |
第四节 重庆机场资源外包网络的价值网构建 |
第五节 重庆机场资源外包网络的内化 |
第六节 重庆机场资源外包网络的治理 |
第七节 重庆机场资源外包网络的绩效评价 |
第六章 结语 |
第一节 本文回顾 |
第二节 本文不足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研究的概况 |
1.1.1 问题的提出 |
1.1.2 研究的动态分析 |
1.1.3 研究的主要方法 |
1.1.4 本文的基本结构及主要内容 |
1.1.5 本文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 |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有关理论及其发展 |
1.2.2 科技创新理论 |
1.2.3 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理论 |
1.3 社会发展呼唤科技创新 |
1.3.1 科技创新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
1.3.2 科技创新的时代意义 |
第二章 科技创新呼唤高等教育改革 |
2.1 科技创新与国家创新体系 |
2.1.1 什么是国家创新体系 |
2.1.2 国家创新体系的形成 |
2.1.3 国家创新体系既是知识创新体系又是知识转化体系 |
2.1.4 国家创新体系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基础 |
2.1.5 如何建立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2.2 国家创新体系与高等教育 |
2.2.1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 |
2.2.2 高等教育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
2.2.3 高等教育自身是一个独特的科技创新体系 |
2.3 加快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
2.3.1 立足于制度创新 |
2.3.2 立足于发挥高等教育的职能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3.1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实践 |
3.1.1 关于高等教育体制 |
3.1.2 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史回顾 |
3.1.3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
3.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及趋势 |
3.2.1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
3.2.2 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 |
3.3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系 |
3.3.1 构建高等教育新体制 |
3.3.2 构建高等教育体系立交桥 |
3.3.3 建立分层管理分类指导的运行机制 |
3.4 深化高等学校招生与就业制度的改革 |
3.4.1 招生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3.4.2 就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3.5 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3.5.1 研究型大学的地位和作用 |
3.5.2 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认识 |
3.5.3 如何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 |
4.1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
4.1.1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尤其要选准配好党政一把手 |
4.1.2 健全和完善配套的工作制度 |
4.1.3 需要进一步明确和理顺的几个问题 |
4.1.4 组织开展对一些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 |
4.2 人事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4.2.1 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背景及总体要求 |
4.2.2 近年来的改革实践及新情况、新特点 |
4.2.3 当前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热点、难点问题 |
4.2.4 对深化高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
4.3 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与创新 |
4.3.1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历史进程 |
4.3.2 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基本认识 |
4.3.3 积极稳妥地推进和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
4.4 健全和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 |
4.4.1 切实做好国家助学贷款工作,发挥其主体资助作用 |
4.4.2 不断完善校内经济资助体系,发挥其有效补充作用 |
4.4.3 关注贫困生群体的健康成长,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
5.1 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 |
5.1.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 |
5.1.2 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服务观 |
5.1.3 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人才观 |
5.1.4 尊重人才,学术自由的学术观 |
5.1.5 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师生观 |
5.2 学校定位与培养目标 |
5.2.1 科学定位——找准发展空间 |
5.2.2 细化定位——把握培养目标 |
5.2.3 安于定位——立足于提高水平,办出特色 |
5.3 教学改革与创新 |
5.3.1 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
5.3.2 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
5.3.3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 |
5.4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
5.4.1 进一步提高对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认识 |
5.4.2 扎扎实实推进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 |
5.4.3 全面提高教育者的素质 |
5.4.4 把道德建设提高到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 |
5.5 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
5.5.1 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教育质量观 |
5.5.2 健全和完善我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
5.5.3 健全和完善高校内部教学质量控制体系 |
5.5.4 坚持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高等学校科技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
6.1 高等学校的科技创新功能 |
6.1.1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
6.1.2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 |
6.2 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 |
6.2.1 构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体系 |
6.2.2 健全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 |
6.2.3 完善高等学校科技投融资体系 |
6.2.4 高等学校科技创新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
6.3 建立高水平的科技创新队伍 |
6.3.1 创新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核心 |
6.3.2 建立高水平的创新人才队伍 |
6.3.3 强化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 |
6.4 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
6.4.1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分析 |
6.4.2 坚持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 |
6.4.3 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模式的研究 |
6.5 未来科技创新的趋势和特点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基本结论与政策建议 |
7.1 基本结论 |
7.1.1 高等教育与科技创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共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 |
7.1.2 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重点 |
7.1.3 构建用人和分配上的竞争与激励机制是高等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 |
7.1.4 科学定位,贴近社会,办出特色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
7.1.5 科技创新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
7.2 政策建议 |
7.2.1 切实落实科技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
7.2.2 加快建设一流研究型大学步伐 |
7.2.3 坚持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主线抓紧抓实 |
7.2.4 实行分类管理,引导与鼓励各类学校办出水平和特色 |
7.2.5 构建高等教育立交桥,满足各类人员终身学习的需要 |
7.2.6 加快高校招生制度改革与创新的步伐 |
7.2.7 建立权威的高等教育评估机构 |
7.2.8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
7.2.9 推进实质性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
7.2.10 进一步激活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及成果转化的优势与活力 |
致谢 |
2000 年入学以来主要学术成果目录 |
主要参考文献 |
四、上海物业管理今年举措多建立优胜劣汰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服务业“营改增”问题研究 ——以临沂市为例[D]. 公维欣. 山东财经大学, 2016(08)
- [2]A房地产公司发展战略探析[D]. 杨迪. 西南财经大学, 2008(S2)
- [3]商务模式视角的资源外包网络研究[D]. 刘志强. 厦门大学, 2007(08)
- [4]基于科技创新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研究[D]. 陈德静. 河海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