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测试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CBR测试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CBR试验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董典典[1](2021)在《承载比试验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因CBR试验优点众多,CBR试验已成应用最为广泛的试验之一,但经过大量的实践,科技人员发现CBR试验存在很多缺点,其中最普遍的是:(1)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率测得不准确;(2)试样击实成型需分3次进行,费时费力;(3)试样击实成型对人员技术要求高;(4)试样击实成型密度离散性大。显然,这几个缺点都与试样成型方法有关,若能将击实成型改善为静压成型,则这几个缺点就可改正。针对传统的CBR试验方法存在问题,作者研制了新型静压法制样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制样方法CBR对比试验研究。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果:(1)采用静压法制样时,随着压实层数的增加,不同点位处的压实度差值逐渐减少,综合考虑压实效果、操作便利性及试验习惯,选择分3层进行静压法制样。(2)静压法制样装置要设计的部分主要有试筒、底座、压头和压平垫块等。综合应力及变形计算结果,底座厚度取为20mm,击实试筒符合要求,可不做特别设计,压头厚度h取为10mm,压平垫块厚度h取为20mm。(3)采用静压法测得的CBR值、膨胀量值变化规律与击实法相同,但静压法结果离散程度小,通过较少量的试样就可以准确的完成数据收集,无需像击实法一样对大量的试样进行重复试验,具有显着的优点。该论文有图40幅,表15个,参考文献70篇。

张建[2](2021)在《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国内逐渐尝试用级配碎石作为路面结构的基层,但是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能力尚不清晰。本文针对级配碎石层冻胀和不均匀沉降两类典型病害,研究级配碎石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及其对休止角、California Bearing Ratio(CBR)、级配碎石缓冲冻胀和不均匀沉降的影响规律,建立碎石颗粒的基本性质与休止角、CBR、缓冲变形能力的关系。最终通过碎石的休止角和CBR综合评估其缓冲变形的能力。首先,开展级配碎石休止角试验测试级配碎石静摩擦系数,并研究了粒径、级配和压实度对级配碎石静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其次,利用三维离散元计算软件确定适宜的碎石颗粒滚动摩擦系数。再次,在EDEM中开展级配碎石CBR数值模拟并分析摩擦系数、粒径、级配、压实度等因素对级配碎石CBR的影响。最后,结合休止角和CBR试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结果,针对级配碎石冻胀和沉降两种病害,设计级配碎石基层缓冲差异变形空间效应试验,开发空间效应测量装置,设计碎石和空间变形装置的变量,研究病害发生时碎石表面位移扰动区域和抵抗变形能力的变化,并研究试验材料参数和模具等因素对级配碎石缓冲变形的影响。分析试验和模拟结果得知,休止角、CBR与摩擦系数、压实度均呈正比例关系;级配设计合理,比如骨架嵌挤结构,碎石骨架的支撑能力比较强,休止角、CBR的实测和模拟结果将越大;在适宜的含水率下级配碎石休止角和CBR大于其他含水率。级配碎石基层底部变形区域大,级配碎石需要更大的缓冲区域和深度缓冲变形;级配碎石底部变形越尖锐,缓冲冻胀变形效果越明显。适宜的含水率、压实度以及密实且骨架稳定的级配可以提高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能力,当级配碎石休止角测试结果大时,CBR的计算结果也会偏大,级配碎石通过“释放”压实度或者破坏碎石骨架结构实现缓冲变形;当休止角试验结果偏小时,CBR的计算结果也不会很理想,此时级配碎石主要通过“流动性”实现缓冲变形。本研究通过研究级配碎石的休止角、CBR、缓冲变形能力,为设计缓冲变形能力强的级配碎石基层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李沛达,骆亚生,陈箐芮,汪国刚[3](2021)在《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承载比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研究纤维加筋黄土CBR值影响因素及纤维增强土体机理,以短切玄武岩纤维为筋材,通过改变土体含水率、纤维长度、纤维含量、击实次数、浸水时间等条件进行加州承载比试验,探究初始含水率、纤维参数及试验方法对加筋土局部抗剪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纤维加筋土CBR值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存在"施工最优含水率"且相比击实试验最优含水率高1%~3%左右;纤维加筋土CBR值高于黄土CBR值,确定纤维长度20 mm,纤维含量0.4%为最优配比;击实次数从30击增加到98击,黄土CBR值提高273%,纤维加入后CBR值提高327%,加筋作用使土体通过提高击实功来提升强度的效果更加显着;浸水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大,浸水时间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小,且纤维的加入使试样对浸水时间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加筋土浸水2 d后强度降低54%,浸水4 d后强度降低58%。

李沛达[4](2020)在《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研究及路用工况分析》文中提出黄土是一种具有大孔隙、欠压密结构,遇水后强度迅速丧失的特殊土。科研工作者往往利用石灰、水泥等加固改良土体,以增强其力学性能,满足路基强度要求。近年来,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倡导下,实际工程对固化剂改良土体的环保性、安全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新型环保、性能优异的纤维材料进入大众视野,纤维加筋土更是得到岩土工程师的青睐,相关研究硕果累累。承载比(CBR)试验是反映土体局部抗剪强度和水稳特性的试验,其结果CBR值是评定路基土和路面材料强度的重要技术指标,是柔性路面设计的主要依据。现如今,黄土地区修建的道路工程越来越多,但纤维加筋土作为路基填料的相关研究却鲜有听闻。本文以陕西杨凌地区黄土为原料,掺入玄武岩纤维进行加筋土击实试验,探究纤维含量和纤维长度对加筋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通过改变加筋土初始含水率、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击实次数、浸水时间等条件进行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研究初始含水率、加筋条件及试验方法对加筋土CBR值的影响规律。同时,选取当下较为热门且生态环保的聚丙烯纤维、麦秸秆纤维和玄武岩纤维进行对比研究,分析三种纤维路用强度、性价比、分散性及耐久性。得到以下主要成果:(1)玄武岩纤维加筋土和黄土重型击实曲线变化规律相同,均为“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线型,干密度随含水率的增加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不同加筋条件下,加筋土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非定值,随着纤维含量、纤维长度的增加,最大干密度总体呈递减趋势。纤维加筋土最优含水率的变化无明显规律,在黄土最优含水率附近上下浮动。(2)初始含水率对玄武岩纤维加筋土CBR值影响规律与击实曲线相似,随着初始含水率的增加,加筋土CBR值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CBR峰值对应的“施工最优含水率”与击实试验最优含水率不同,不同加筋条件下二者差值在1%~3%范围内。(3)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对玄武岩纤维加筋土CBR值影响也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最优纤维配比为0.4%纤维含量和20mm纤维长度。纤维含量和纤维长度对一维拉筋作用和三维纤维网作用的影响存在四个不同阶段。(4)随着击实次数的增加,黄土和玄武岩纤维加筋土CBR值均不断升高。纤维的掺入使通过提高击实功带来的强度收益变得更大,98击素土相比30击素土CBR值提高273%,加入纤维后强度提升327%。(5)随着浸水时间的增加,黄土和玄武岩纤维加筋土CBR值均逐渐降低。浸水初期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大,浸水后期对试样CBR值影响较小。纤维的掺入使试样对浸水时间的敏感度进一步降低。(6)玄武岩纤维适用于强度要求很高的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且为酸雨污染地区首选纤维。聚丙烯纤维适用于强度要求较高的二三级公路,尤其适用于有碱性固化剂使用要求的石灰、水泥复合改良土等,高海拔紫外线较强地区不建议使用。麦秸秆纤维适用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干燥少雨地区的临时工程。

陈琦[5](2020)在《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连云港在城市发展上遇到诸多问题。其中碱渣、磷矿尾砂等工业固废大量堆积造成的土地占用和环境污染尤为突出;同时,连云港多个交通项目被列入江苏省“十三五”规划,亟需大量碎石土填料。然而,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逐年重视,连云港已明令禁止开采当地的碎石土。此举造成多个道路工程因为填料缺乏而只能延长施工周期,从外省购买填料,耗时耗力。已有研究成果和工程实践发现,如果将磷矿尾砂和连云港滨海相黏土混合,混合料的级配将得到优化,形成一种尾砂作为骨架,黏土作为填充质的密实结构。在此基础上,再掺入碱渣,利用其中的Ca SO4、Ca(OH)2等成分和黏土、尾砂反应生成胶凝物质,可以进一步提升混合料的力学性能。基于这种构思,本文以碱渣、黏土掺量为变量设定了配合比,开展了相应的物理力学性能、路用性能、微观机理和现场试验,以期提出适用于路基的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填料,应用于工程现场。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系统分析了,原材料碱渣、磷矿尾砂和黏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化学成分和微观形貌。(2)通过改变碱渣、黏土在混合料中的比例,形成黏土改性磷矿尾砂、碱渣改性磷矿尾砂、碱渣改性黏土、碱渣-磷矿尾砂-黏土、石灰改性黏土(比对组)这五大类材料,开展击实试验、CBR试验和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分析碱渣、尾砂、黏土、石灰掺量对压实和强度性能的影响特征,并从黏土改性尾砂、碱渣改性黏土、碱渣-尾砂-黏土以及石灰改性黏土配合比组中各筛选出了一个优良配比。(3)对筛选出的优良配合比进行级配分析、回弹模量、水稳性、干湿循环、压实度等路用性能试验,分析泡水龄期、干湿循环次数和压实度变化对其路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长期泡水、干湿循环、压实度变化等条件下,碱渣-尾砂-黏土混合料仍能接近甚至超过传统石灰土的强度。(4)对碱渣改性黏土进行电镜扫描,观察微观形貌和生成物,发现混合物中黏土颗粒填充碱渣孔隙,相比于原状碱渣,结构更加密实。结合已有成果、生成物形态和EDS试验确定了碱渣改性黏土主要生成了水化硅酸钙(CSH)和钙矾石(AFt)等胶凝物质,这两种物质对混合料颗粒起到胶凝作用。(5)以填料的压实度、承载比(CBR)、回弹模量为评价指标,开展了连云港某公路的现场试验段铺筑试验,总结了碱渣改性黏土混合料用作路基填料的填筑施工工艺,评估了填料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丁同[6](2020)在《基于三轴及CBR试验的级配碎石细观力学参数研究》文中提出级配碎石作为一种岩土体材料在路面工程中有着广泛应用,其击实状态下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能力对路面基层承载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以往在对级配碎石填料的力学性能和变形能力进行研究时,通常将其视为连续介质。然而级配碎石作为一种典型的散体材料,在研究其力学性能和变形规律时忽略其非连续特征,会导致结果存在一定偏差。而离散元理论及方法从散体材料本构关系入手,考虑了散体材料的非连续性,建立散体颗粒相互接触的力学模型,由此实现对其受力行为的研究。本文使用离散元方法,利用级配碎石的相关试验参数,建立颗粒流模型,对其进行三轴压缩及加州承载比(CBR)试验。在使用室内试验结果标定的前提下,探究颗粒细观参数对级配碎石模型力学性质的影响。除此之外,利用级配碎石的三轴压缩数值模型,研究了离散元软件PFC中两种颗粒接触模型的差异。对将级配碎石作为填料的路面基层承载性能研究提供参考。论文围绕级配碎石力学性质展开试验,通过三轴试验结果分析颗粒接触模型及细观参数对材料抗剪强度及泊松比的影响。首先,选用线性接触键模型生成三轴试验试样,建立了kn/ks、μ、Tσ、Sσ等参数与c、φ值的映射关系,通过泊松比变化研究各参数对试样变形的影响;其次,限定颗粒仅发生滑动或转动,考察两种运动形式下级配碎石的力学特征及抗剪强度变化;最后,选用转动阻力线性模型进行三轴试验,并与线性接触键模型所得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得到了两种模型的特点和适用对象,确认线性接触键模型适用于级配碎石。借助离散元软件PFC中的力链模型对CBR试验过程中试样内力演化进行观察量测,并探讨了接触模型参数对试验结果及边界受力的影响。观测发现,随贯入量增加,颗粒接触力链呈竖橄榄球状扩展,位移场呈“人”字形在试样中增长。由位移场可见试样底部逐渐出现一圆锥状压实体。调整接触参数进行试验,确定各参数对CBR值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BR值随μ增大接近线性增长,Sσ增大则使CBR值及其变化率同步减小。记录试样边界受力变化,由此实现对试样中接触力场形状的定量观测。发现μ对接触力场形状影响较大,其与接触力场的竖向发育呈正相关关系。

张仰鹏[7](2019)在《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季节性冻土地区道路病害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道路使用寿命,降低了运营效率。季冻区道路病害是路基填土自身性能衰变及外部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针对病害地段的不良路基填土,进行改良从而获得性能出色稳定性好的路基填土是有效的道路病害预防措施。油页岩废渣是油页岩矿物燃烧或干馏后的固体废物,随着油页岩资源的开发利用,大量的油页岩废渣随之产生。堆积如山的油页岩废渣不仅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其内部含有的可溶解固体、硫化物、元素化合物,还会对农田、水资源造成污染,严重威胁环境和人类身体健康。将油页岩废渣应用在道路路基中具有利用率高、加工成本低、适用性强等显着优点。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节冻土区道路设置冷阻层治理路基冻害机理研究”和吉林省交通运输科技项目“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在季冻区公路路基中应用关键技术研究”,选用吉林省汪清县所产的油页岩废渣和粉煤灰,对吉林地区常见的粉质黏土进行改良,旨在大量处理油页岩废渣、节约原状填土资源的同时,获得一种性能出色、适合季节性冻土区使用的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本文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测定了油页岩废渣、粉煤灰和粉质黏土三种原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本着最大程度应用油页岩废渣、并针对季冻区道路病害提出一种稳定的路基填土的原则,通过击实试验、液塑限试验和CBR承载比试验确定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最佳配合比。在此基础上,从颗粒分析和化学组成的角度,分析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拌和过程中和多次冻融循环后的级配组成和化学组成稳定性。并根据试样土浸润液中阴阳离子和微量元素浓度测定结果,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环境影响做出评价。(2)基于《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中规定的路基设计标准,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以CBR承载比和动回弹模量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压实度、试验环境(是否浸水)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以未改良粉质黏土为对比,评价了油页岩废渣改良填土的路用性能改良效果。为了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实际工程应用提供便利和准确的设计指标,提出了基于应力条件和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最后,根据规范要求,给出油页岩废渣路基的设计方案。(3)为评价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在动荷载下的强度与变形特征,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研究。通过动三轴试验,获得了不同应力条件和破坏次数下的动强度,引入破坏动应力比,揭示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强度破坏特征。应用摩尔-库伦定理,求得改良路基土的动粘聚力和内摩擦角,并对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动荷载稳定性验算,提取稳定圈数的应力应变数据,求解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并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获得其最大动模量、剪切应力,构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和最大动模量预测模型。(4)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冻融循环下动力特性变化规律及细观机理研究。以动回弹模量和动强度为研究对象,分析冻融循环次数和应力条件对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的影响效果,掌握其动力性能损伤度。基于SEM扫描电子显微镜,从土样的细观结构出发,分析细观结构参数与宏观动力特性的联系,采用BP人工神经网络算法,构建动力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模型,实现冻融循环后改良土动力特性的定量化预测。(5)针对道路路基使用多年后的累积变形过大现象,开展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大次数循环荷载下的变形试验研究。进行了不同应力条件和冻融循环下的大次数循环三轴振动试验,应用安定性理论阐述了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应力应变曲线的特征。提取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总应变和塑性累积应变,分析围压、竖应力、加载频率、冻融循环等因素对变形特征的影响规律,提出适用于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塑性累积应变的归一化和对数化预测模型,并揭示了大次数循环荷载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刚度和动回弹模量变化趋势,为改良填土实际道路使用中的长期变形评估提供帮助。

刘欣[8](2019)在《工业废渣复合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及路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重金属土壤污染问题愈演愈烈,如何修复重金属污染场地以及修复后的土壤如何处置成为当前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固化稳定化方法是治理重金属污染土壤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研究能有效且经济环保修复重金属污染土的新型固化剂及固化土的资源化利用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无机类材料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机理出发,依循“以废治废”的理念,挑选高炉矿渣、生石灰和磷石膏作为工业废渣复合固化剂,对其固化功效及固化后土体用作路基填料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有:(1)对固化土的强度特性和淋滤特性进行分析,并借助正交试验设计探讨工业废渣复合固化剂的最佳配合比,结果表明:生石灰掺量对固化土7d强度特性和淋滤特性影响的显着性最大,高炉矿渣掺量的增加对后期固化作用的提升贡献明显;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了复合固化剂掺量与固化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浸出液Pb2+浓度之间的关系模型;基于多指标的综合评分法优选出工业废渣固化铅污染土的最优配合比为高炉矿渣、生石灰和磷石膏掺量分别取9%、5%和3.5%。(2)通过对固化土的电阻率进行测试,研究了固化土电阻率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固化铅污染土的电阻率随养护龄期的增长而增大,随初始Pb2+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工业废渣固化土的电阻率与污染土初始铅离子浓度及养护龄期之间存在指数函数关系;固化土的电阻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浸出液Pb2+浓度呈负相关关系,可通过测试固化土电阻率的大小评价重金属污染土的固化效果。(3)选取工业废渣固化土、水泥固化土和未固化污染土为研究对象,对其路用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废渣固化土和水泥固化土的CBR和抗压回弹模量均能满足规范要求,未固化污染土不能用作高等级公路的路基填料;干湿循环作用和冻融循环作用对固化土和未固化土的强度特性和淋滤特性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初始Pb2+浓度为1000mg/kg和5000mg/kg的工业废渣固化土经受10次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后的浸出液Pb2+浓度均小于5mg/L,但初始Pb2+浓度为10000mg/kg的工业废渣固化土经受10次干湿循环和冻融循环作用后的浸出液Pb2+浓度均超过规范的限值。

邓爽[9](2018)在《压实红黏土CBR试验研究》文中认为CBR试验值是评定路基土填料和路面材料强度的指标。《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D30—2015)第3.3.3条路堤填料应符合以下条件中第4条做了专门的规定:液限大于50%、塑性指数大于26的细粒土,不得直接作为路堤填料。规范第7.8.2条规定:红黏土和高液限土不应直接作为路堤填料,如果使用高液限土填筑路堤时,应对其进行处理后再投入生产。本专业许多科研工作者对这项规定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该规定以界限含水率为重要考量因素,而忽略了土颗粒特征对土的性质的影响,并辅以若干工程实例来证明。公路沿线广泛分布着高液限红黏土,公路建设过程中如需开挖深路堑或隧道施工,涉及大量土方,不论使用固化材料(如石灰)进行改性,还是换填非高液限土,大量弃方需要征地堆置,修建环保工程。工程施工进度与工程建设费用都会受影响。红黏土是否能用作路基填料?因此,本论文研究压实红黏土CBR试验,为红黏土地区路基修建提供借鉴。本论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干湿循环作用下红黏土力学性能衰减规律研究》(NO.51368010)为依托,针对贵州红黏土路基病害的现象,取贵州大学新校区红黏土土样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取土样,以岩土工程测试技术为手段,室内CBR试验、Excel数据处理分析对比、以土力学、土质学为基础理论分析,参考现行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做了改进,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测试取土红黏土样的基本物理指标:包括含水率、密度、颗粒分析试验、比重、液限和塑限以及击实特性(干法与湿法)。(2)样品制备方法对红黏土CBR值影响:击实、静力压实和振动压实制备样品对红黏土CBR值影响。最佳含水率时CBR值最大;压实度减小,CBR值减小;振动压实制件CBR值最高,击实制件CBR值居中,静力压实制件CBR值最小。(3)试验方法对对红黏土CBR值影响:浸水方式、浸水时间和上覆压力的改变对对红黏土CBR值影响。红黏土侧向浸水能更好地反映其真实强度;浸水1天后,CBR值迅速衰减,随浸水时间增长而减小,在浸水3天时间以后基本趋于稳定;增大试件在泡水过程中的上覆压力可提高其CBR强度。(4)干湿循环对红黏土CBR值的影响:不同干湿循环路径(先干后湿和先湿后干)和不同温度(300C和1050C)下干湿循环对红黏土CBR值影响。第一次干湿循环时,红黏土CBR衰减幅度最大。压实度越高,试样CBR值衰减幅度越大,其后平缓,各个曲线较接近。先干后湿比先湿后干更容易让土体产生破坏;高温干湿循环试验比常温的更容易让土体产生破坏。(5)按照《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E40-2007)红黏土CBR试验值仅满足三、四级公路路面底面0.30.8m以下深度填方路基要求。为了更吻合实际工况,CBR试验方法有待完善,上部浸水改为侧向浸水,增加上覆压力,并考虑干湿循环作用。研究成果为红黏土地区的路基设计规范中CBR值提供了更多参考,有助于提出适用于红黏土地区路基填料强度的改进CBR试验方法,对红黏土地区的公路路基建设具有一定的工程实际意义,并能为其他专业方向提供技术借鉴。

吴红权[10](2018)在《公路黏性土路基填方压实机理及施工技术研究》文中指出福建省位于我国沿海地区,其大部分地区,雨量丰富、冬季温暖、夏季炎热;这种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域分布着大量的黏性土,这些黏性土填料工程特性差异较大,在碾压这类填料的过程中,路基压实度难达到规范要求的现象常常出现。为了深入了解和掌握黏性土路基填料的工程性质和施工过程中影响路基质量的主要因素,则需要对黏性土路基的压实机理和施工技术进行更为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本文通过黏性土物理力学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分析影响黏性土路基强度和压实度的影响因素;并结合室内击实试验,根据不同种类的黏性土路基填料,做出其全压实曲线,研究全压实曲线与土体的含水量、饱和度等内在联系,建立黏性土的全压实曲线与其物理力学指标之间的相关方程;并根据室内试验和结果分析,提出确定特定含水率范围内的黏性土最佳土质参数的方法;开展现场碾压试验,验证碾压施工的可行性,通过压实度和沉降检测,提出黏性土路基填筑最佳施工参数的方法,并调研福建省各地区典型黏性土路基试验路段相关试验数据,总结出福建省典型黏性土路基填筑的最佳施工参数。论文的主要工作与研究结论如下:(1)在最佳含水率干侧击实的土体,CBR值虽然较高,也会满足我国规范所规定的要求,当水份渗入后,CBR值会迅速减小,压实度同时也会迅速降低,最终导致路基的水稳定性和强度都达不到规范规定的要求。建议在潮湿多雨地区填筑路基,控制含水率在最佳含水率湿侧碾压路基填土,可较好地长久保持路基的水稳定性及强度。(2)三种物理性质不同的黏性土,击实功的增加,将引起压实土样干密度常数ρdd的增大,对应的最大含水率wm减小。从整个压实曲线上看,当击实功增加时,整个压实曲线将整体向左上方移动,此时压实土样的最佳含水率减小,最大干密度增大。且在压实曲线的湿润区内,不同击实功下的压实曲线基本上是重合的,并不会因为击实功的改变而发生变化。(3)以压实度和沉降率为控制压实效果好坏的参数,比较得出大激振力压路机的压实效果比普通压路机要好,两种碾压机械上层压实效果总是比下层压实效果要好,且大激振力压路机在松铺厚度为60cm时,压实效果最好;并得出松铺厚度为60cm时,大激振力压路机碾压这类路基填土的压实度达到93%,94%、96%的最佳碾压组合。(4)通过调研福建省各地区典型黏性土路基试验路段相关试验数据并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福建省不同土质,不同碾压机械,不同松铺厚度下,压实度达到93%、94%、96%的最佳碾压组合。

二、CBR试验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BR试验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承载比试验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概述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2 徐州粉质黏土标准CBR试验
    2.1 加州承载比试验概述
    2.2 CBR试验方法
    2.3 现场取样
    2.4 基本物理指标
    2.5 徐州粉质黏土标准CBR试验
    2.6 小结
3 改进CBR试验制样方法
    3.1 压实层数
    3.2 试验仪器的研究
    3.3 改进的试验规程
    3.4 小结
4 徐州粉质黏土改进CBR试验
    4.1 压实度结果对比
    4.2 CBR结果对比
    4.3 膨胀量结果对比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试验研究总结
        1.1.2 级配碎石路用性能数值模拟研究进展
        1.1.3 研究现状总结
    1.2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无侧向约束级配碎石颗粒接触力学参数研究
    2.1 级配碎石颗粒静摩擦系数确定
        2.1.1 碎石颗粒休止角试验设计
        2.1.2 休止角试验实现方法
        2.1.3 不同因素的休止角试验结果
        2.1.4 休止角影响因素分析
    2.2 级配碎石颗粒滚动摩擦系数确定
        2.2.1 EDEM2020 离散元软件介绍
        2.2.2 休止角试验离散元建模
        2.2.3 离散元休止角试验模拟结果
        2.2.4 休止角离散元计算结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3 有侧向约束级配碎石颗粒接触力学参数研究
    3.1 试验方法与测量指标
        3.1.1 试验方法介绍
        3.1.2 CBR试验测试结果
    3.2 基于CBR试验的级配碎石颗粒接触行为模拟
        3.2.1 离散元模拟计算CBR过程
        3.2.2 CBR数值模拟方案
        3.2.3 建立离散元可靠模型
    3.3 级配碎石CBR计算结果颗粒接触力学分析
        3.3.1 摩擦系数对承载力的传递的作用
        3.3.2 级配骨架支撑作用的影响
        3.3.3 压实度对级配碎石承载力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级配碎石功能层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
    4.1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融沉变形试验装置开发
        4.1.1 空间效应观测试验装置设计
        4.1.2 模拟冻胀变形试验模具设计
        4.1.3 模拟沉降变形试验模具设计
        4.1.4 冻胀-沉降变形试验方法
        4.1.5 其他实验设备介绍
    4.2 级配碎石缓冲变形试验方案
        4.2.1 冻胀试验方案
        4.2.2 沉降试验方案
        4.2.3 单次冻胀-沉降循环试验方案
    4.3 级配碎石缓冲空间变形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变形机制
        4.3.2 级配碎石缓冲空间沉降变形效果
        4.3.3 级配碎石缓冲冻胀-融沉循环变形机制
    4.4 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工程控制指标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4)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研究及路用工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纤维加筋土的研究现状
        1.2.2 路基填料CBR值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和研究方案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土样
        2.1.2 试验纤维
    2.2 试样仪器
        2.2.1 击实仪
        2.2.2 加州承载比仪
    2.3 试验方案
        2.3.1 不同纤维含量、长度下的玄武岩纤维加筋土击实试验
        2.3.2 不同纤维含量、长度及含水率下的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
        2.3.3 不同击实次数、浸水时间下的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
        2.3.4 不同种类纤维加筋土路用工况分析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玄武岩纤维加筋土击实试验
    3.1 概述
    3.2 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3.2.1 黄土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3.2.2 玄武岩纤维加筋土击实试验结果及分析
    3.3 加筋条件对最大干密度和最优含水率的影响
        3.3.1 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对最大干密度的影响
        3.3.2 纤维含量、纤维长度对最优含水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玄武岩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
    4.1 概述
    4.2 初始含水率对加筋土CBR值影响及分析
    4.3 纤维含量对加筋土CBR值影响及分析
    4.4 纤维长度对加筋土CBR值影响及分析
    4.5 击实次数对加筋土CBR值影响及分析
    4.6 浸水时间对加筋土CBR值影响及分析
    4.7 本章小节
第五章 不同种类纤维加筋土路用工况分析
    5.1 概述
    5.2 不同纤维加筋土路用强度分析
    5.3 不同纤维性价比计算
    5.4 不同纤维分散性分析
    5.5 不同纤维耐久性分析
        5.5.1 耐腐蚀性
        5.5.2 光、热稳定性
        5.5.3 三种纤维耐久性对比
    5.6 不同纤维加筋土适用工况
    5.7 本章小节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碱渣的路用现状
        1.2.2 尾矿的路用现状
        1.2.3 尾矿砂-黏土混合料路用情况
    1.3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前言
    2.2 试验内容
        2.2.1 基本物理化学试验
        2.2.2 击实试验
        2.2.3 加州承载比(CBR)试验
        2.2.4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2.2.5 回弹模量试验
        2.2.6 水稳试验
        2.2.7 干湿循环试验
        2.2.8 不同压实度路用性能试验
        2.2.9 扫描电镜试验(SEM)及能谱仪试验(EDS)
    2.3 试验材料物理指标
        2.3.1 碱渣
        2.3.2 磷矿尾砂
        2.3.3 黏土
        2.3.4 熟石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碱渣-磷矿尾砂-黏土的配合比设计
    3.1 前言
    3.2 黏土改性磷矿尾砂配合比设计
        3.2.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2.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2.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分析
    3.3 碱渣改性磷矿尾砂配合比设计
        3.3.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3.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3.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4 碱渣改性黏土配合比设计
        3.4.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4.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5 碱渣-磷矿尾砂-黏土配合比设计
        3.5.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5.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5.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6 石灰改性黏土配合比设计
        3.6.1 击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3.6.2 承载比(CBR)试验结果与分析
        3.6.3 7d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混合料优选配比的路用性能及改性机制
    4.1 优选配比物理力学参数
    4.2 优选配比级配分析
    4.3 室内回弹模量试验结果与分析
    4.4 水稳性试验结果与分析
    4.5 干湿循环试验结果与分析
    4.6 压实度试验结果与分析
    4.7 碱渣改性黏土微观结构和改性机理探究
        4.7.1 碱渣改性黏土的微观形貌分析
        4.7.2 碱渣改性黏土机理进一步探究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现场试验路段评价
    5.1 工程概况
    5.2 试验段概况
    5.3 现场施工工艺
    5.4 现场测试内容、方法及结果
        5.4.1 现场测试的内容和方法
        5.4.2 现场测试结果
    5.5 经济效益
    5.6 社会效益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配合比筛选
        6.1.2 优选配合比路用性能及微观试验
        6.1.3 现场试验段铺筑工艺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参考文献

(6)基于三轴及CBR试验的级配碎石细观力学参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级配碎石力学特性
        1.2.2 三轴试验和CBR试验的影响因素
        1.2.3 离散元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离散元方法及三轴试验模型设计
    2.1 离散元理论概述
    2.2 PFC简介
        2.2.1 线性模型
        2.2.2 线性接触键模型
        2.2.3 转动阻力线性模型
    2.3 三轴试验设置及模型设计
        2.3.1 室内试验概况
        2.3.2 三轴试验颗粒流模型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三轴压缩试验的细观力学参数作用分析
    3.1 细观参数标定
    3.2 细观力学参数与级配碎石力学性能关联性分析
        3.2.1 刚度比
        3.2.2 摩擦系数
        3.2.3 粘结强度
        3.2.4 粘结强度比
        3.2.5 细观参数对泊松比的影响
    3.3 颗粒运动形式影响对比与模型适用性分析
        3.3.1 颗粒仅发生滑动的宏观力学响应
        3.3.2 颗粒仅发生转动的宏观力学响应
        3.3.3 转动阻力系数与粘聚力、内摩擦角关系研究
        3.3.4 两种接触模型的特点及适用对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BR试验的颗粒流模拟及细观参数研究
    4.1 CBR试验模型建立
        4.1.1 试验模型设计及构建
        4.1.2 模型细观参数标定
    4.2 CBR试验细观力学机理分析
        4.2.1 接触力链分布
        4.2.2 颗粒位移矢量场分布
    4.3 细观力学参数与CBR值关联性研究
        4.3.1 刚度比
        4.3.2 摩擦系数
        4.3.3 粘结强度
        4.3.4 粘结强度比
    4.4 试样颗粒接触力场形状影响因素分析
        4.4.1 CBR试验与谷仓效应
        4.4.2 颗粒刚度比与边界受力关系研究
        4.4.3 颗粒摩擦系数与边界受力关系研究
        4.4.4 颗粒粘结强度与边界受力关系研究
        4.4.5 颗粒粘结强度比与边界受力关系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油页岩废渣在道路路基工程中的应用研究
        1.3.2 道路改良路基填土方法研究
        1.3.3 路基填土抗冻融特性的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物理化学性能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
    2.1 引言
    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原材料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能
        2.2.1 原材料基本性能
        2.2.2 原材料的颗粒分析
        2.2.3 原材料的液塑限指标
        2.2.4 原材料的化学组成
        2.2.5 原材料的SEM电子扫描细观结构
    2.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
        2.3.1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配合比确定试验
        2.3.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制备流程
    2.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颗粒结构和化学组成分析
    2.5 油页岩废渣、粉煤灰改良填土的环境影响评价
    2.6 章节小节
第3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不同压实度及浸水非浸水条件下CBR承载比测定试验
        3.2.1 试样准备及试验设定
        3.2.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试验结果
        3.2.3 粉质黏土和油页岩废渣路基土CBR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3.3 不同应力条件下回弹模量的测定试验
        3.3.1 试样制备及试验设定
        3.3.2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回弹模量测试结果
        3.3.3 粉质黏土及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回弹模量影响因素分析
    3.4 油页岩废渣改良土回弹模量的预估模型
        3.4.1 基于应力状况的动回弹模量预估模型
        3.4.2 改良土的静、动回弹模量关系研究
        3.4.3 基于CBR承载比的动回弹模量预测模型
    3.5 油页岩废渣路基的结构设计
    3.6 章节小节
第4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动力性能测定试验
        4.2.1 试验仪器及试验制备
        4.2.2 试验方案设计
    4.3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强度特性
    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剪切强度参数特性
        4.4.1 动剪切参数的求解原理及方法
        4.4.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剪切参数变化趋势分析
    4.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动模量特性
        4.5.1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动荷载试验的稳定性验算
        4.5.2 基于Hardin-Drnevich本构模型的动模量分析
        4.5.3 动模量归一化模型及最大动模量模型
    4.6 与以往研究结果对比
    4.7 章节小节
第5章 冻融循环下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细观机理研究
    5.1 引言
    5.2 冻融循环试验方法标准确定
    5.3 冻融循环试下油页岩废渣填土的动力性能研究
        5.3.1 冻融循环后动回弹模量研究
        5.3.2 冻融循环后的动强度研究
        5.3.3 冻融循环后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动力特性显着性分析
        5.3.4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性能的冻融损伤度分析
        5.3.5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冻融损伤度预测
    5.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冻融循环后细观分析
        5.4.1 样品制备和试验方案
        5.4.2 细观结构的定性分析
        5.4.3 土体细观定量分析方法
        5.4.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孔隙细观量化分析结果
    5.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宏观力学特性与细观结构参数关系分析
        5.5.1 关联度分析
        5.5.2 BP人工神经网络分析模型
    5.6 章节小节
第6章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多次循环荷载下变形特征研究
    6.1 引言
    6.2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
        6.2.1 循环荷载试验的加载形式
        6.2.2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大次数循环荷载试验设计
        6.2.3 试验数据的提取及破坏准则
    6.3 油页岩废渣路填土总体变形安定性分析
        6.3.1 加载响应波形验证
        6.3.2 土样总体变形的安定性分析
        6.3.3 土样轴向总应变特征分析
    6.4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影响因素分析
        6.4.1 应力条件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2 冻融循环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4.3 循环荷载次数对试样土的塑性累积应变的影响
    6.5 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的竖向塑性累积应变预测模型
    6.6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多次环荷载下刚度及回弹模量变化
        6.6.1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刚度变化分析
        6.6.2 多次数循环荷载下试样土动回弹模量变化分析
    6.7 油页岩废渣路基土的循环荷载试验结果与以往研究对比
    6.8 章节小节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工业废渣复合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及路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金属污染土研究现状
        1.2.2 污染土修复技术研究现状
        1.2.3 重金属固化土资源化利用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案设计
    2.1 概述
    2.2 工业废渣复合固化剂
        2.2.1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机理
        2.2.2 工业废渣复合固化材料
    2.3 试验材料
        2.3.1 试验用土
        2.3.2 重金属污染物
        2.3.3 工业废渣复合固化剂选用
    2.4 试验方案设计
        2.4.1 正交试验方法简介
        2.4.2 试样方案设计
        2.4.3 重金属污染土制备
        2.4.4 制样与养护
        2.4.5 所涉及试验方法
        2.4.6 试验主要仪器与设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强度及淋滤特性研究
    3.1 概述
    3.2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3.2.1 试验方法
        3.2.2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结果及分析
        3.2.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3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毒性浸出试验
        3.3.1 试验方法
        3.3.2 浸出试验结果及分析
        3.3.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3.4 配合比优选
        3.4.1 多指标正交试验的分析方法
        3.4.2 综合评分法优选配合比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电阻率特性研究
    4.1 概述
    4.2 工业废渣固化土的电阻率试验
        4.2.1 试验方法
        4.2.2 工业废渣固化土电阻率的影响规律
        4.2.3 工业废渣固化土电阻率值预测
        4.2.4 工业废渣固化土的电阻率与无侧限抗压强度的关系
        4.2.5 工业废渣固化土的电阻率与浸出液铅离子浓度的关系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路用性能研究
    5.1 概述
    5.2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CBR试验
        5.2.1 试验方法
        5.2.2 CBR试验结果及分析
    5.3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抗压回弹模量试验
        5.3.1 试验方法
        5.3.2 抗压回弹模量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干湿循环试验
        5.4.1 试验方法
        5.4.2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土强度特性变化规律
        5.4.3 干湿循环作用下固化土淋滤特性变化规律
    5.5 工业废渣固化重金属污染土的冻融循环试验
        5.5.1 试验方法
        5.5.2 冻融循环作用下固化土强度特性变化规律
        5.5.3 冻融循环作用下固化土淋滤特性变化规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取得的学术成果

(9)压实红黏土CBR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主要技术路线
2 红黏土CBR试验及机理分析
    2.1 规范对CBR试验要求
    2.2 CBR试验方法
    2.3 CBR试验机理分析
3 红黏土基本物理性质
    3.1 现场取样
    3.2 红黏土基本物理指标
    3.3 试验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制样方法对红黏土CBR值影响因素分析
    4.1 概述
    4.2 静力压实制件对红黏土CBR值影响
    4.3 振动压实制件对红黏土CBR值影响
    4.4 击实制件对红黏土CBR值影响
    4.5 不同制样方法试验结果对比
    4.6 本章小结
5 试验方法对红黏土CBR值影响因素分析
    5.1 概述
    5.2 浸水方式对红黏土CBR值的影响
    5.3 浸水时间对红黏土CBR值的影响
    5.4 上覆压力对红黏土CBR值的影响
6 干湿循环对红黏土CBR影响因素分析
    6.1 概述
    6.2 高温105℃先干后湿路径下红黏土CBR试验研究
    6.3 高温105℃先湿后干路径下红黏土CBR试验研究
    6.4 高温105℃不同干湿路径红黏土CBR值比较
    6.5 常温30℃先干后湿路径下红黏土CBR试验研究
    6.6 常温30℃先湿后干路径下红黏土CBR试验研究
    6.7 常温30℃不同干湿路径红黏土CBR值比较
    6.8 相同干湿路径下常温30℃与高温105℃红黏土CBR值比较
    6.9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10)公路黏性土路基填方压实机理及施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黏性土压实机理与压实特性研究
        1.2.2 土的压实标准及工程性质研究
        1.2.3 黏性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福建省内黏性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2.1 土的工程分类
    2.2 黏性土的颗粒分析
        2.2.1 试验方法
        2.2.2 试验成果及分析
    2.3 黏性土的液塑限、塑限联合测定
        2.3.1 试验方法
        2.3.2 试验成果及分析
    2.4 承载比(CBR)试验
        2.4.1 试验方法
        2.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5 回弹模量试验
    2.6 小结
第三章 黏性土压实机理室内试验研究
    3.1 黏性土压实特性的影响因素
        3.1.1 土体自身因素的影响
        3.1.2 压实功的影响
        3.1.3 施工现场因素的影响
    3.2 黏性土的全压实曲线
        3.2.1 全压实曲线的分区及其形状
        3.2.2 全压实曲线方程的推导
    3.3 全压实曲线方程参数
        3.3.1 曲线各参数的意义
        3.3.2 击实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3.3.3 不同土体的压实参数
    3.4 小结
第四章 黏性土路基施工技术研究
    4.1 工程概况
    4.2 现场试验路段压实设备介绍
    4.3 不同松铺厚度试验路段施工方案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方法介绍
        4.3.3 黏性土试验段的试验步骤
        4.3.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施工机械组合试验路段施工方案
        4.4.1 试验目的
        4.4.2 机械组合试验方法介绍
        4.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5 福建省典型填土路基的机械碾压组合研究
        4.5.1 福建省各地区不同土质的物理力学特性
        4.5.2 福建各地区路基压实典型施工方法
        4.5.3 福建省不同地区的试验方案
        4.5.4 结果与分析
        4.5.5 相同松铺厚度下不同土质的试验结果
    4.6 结论
结论和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CBR试验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承载比试验的试件制备与试验方法研究[D]. 董典典.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季冻区级配碎石缓冲路基差异变形机制研究[D]. 张建.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3]玄武岩纤维加筋黄土承载比试验研究[J]. 李沛达,骆亚生,陈箐芮,汪国刚.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2021(01)
  • [4]纤维加筋土承载比试验研究及路用工况分析[D]. 李沛达.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02)
  • [5]碱渣-磷矿尾砂-黏土混合料的路用性能与工程应用[D]. 陈琦. 东南大学, 2020(01)
  • [6]基于三轴及CBR试验的级配碎石细观力学参数研究[D]. 丁同. 长安大学, 2020(06)
  • [7]季冻区油页岩废渣路基填土动力特性及变形特征研究[D]. 张仰鹏. 吉林大学, 2019(06)
  • [8]工业废渣复合固化重金属污染土及路用性能研究[D]. 刘欣.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9]压实红黏土CBR试验研究[D]. 邓爽. 贵州大学, 2018(01)
  • [10]公路黏性土路基填方压实机理及施工技术研究[D]. 吴红权. 福州大学, 2018(03)

标签:;  ;  ;  ;  ;  

CBR测试内在机理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