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大厦建设的安全防雷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夏林,钱大勋,罗武,廖述龙,钱梓楠[1](2020)在《上海中心大厦》文中研究说明获奖介绍获奖等级:一等奖获奖单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获奖人员:夏林;钱大勋;罗武;廖述龙;钱梓楠;孙峰;顾玉辉;甘招辉获奖专家评语:经专家组评审,认为该工程所采用的主要技术有突出的创新性和经济性,社会和环境效益非常显着,项目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王迪[2](2019)在《雷电直击建筑物时瞬态电磁效应的建模与分析》文中指出针对由雷电直击建筑物时引发的电磁效应和过电压干扰问题,本课题利用快速的计算方法和高效的运行程序设计了一种对建筑物防雷网络框架中的电磁现象和感应电动势进行计算建模分析的策略,为建筑防雷设计施工提供了新的思路。本课题首先根据实际的建筑物防雷系统设计模拟出两类完整合理的防雷网络框架模型,根据输电线网络方程将整个框架等效成一个电网络,使用国际标准中的电容电阻电感相关公式计算出网络上节点导纳矩阵的各项参数。然后根据防雷规范中定义的雷电流参数,选取合适的冲击电流表达式模拟出打在防雷网络框架上的雷电流波形,在频域内对雷电冲击电流进行求解,利用节点导纳矩阵计算出各个网络节点的频域电压值,之后将电压值转换为时域形式,利用等效输电线模型,计算出各分支导体上的时域电流,这样便得到了防雷网络框架上的电流电压分布特性。其次再根据电流分布特性利用将差分法和解析法进行结合的半解析法对防雷网络内部的电磁场大小和空间分布进行计算模拟,对整体网络框架和任意平面进行了磁场的仿真,利用电磁感应定律和微元法在时域和空间域模拟出网络内部任一回路感应电动势的大小,在程序编写上使用了快捷的向量平面投影法,加快了程序运行的效率。为验证本课题方法的准确可靠性,采用文中方法和国际雷电防护标准《IEC62305-4》中的方法分别对同一问题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课题方法在精度上符合IEC标准,在效率上也更为快捷。最后通过定量探究冲击电流波形参数、防雷网络框架导体材质、防雷架构导体直径、接地电阻和避雷针安装点对防雷网络电磁效应和感应电动势大小的影响程度,得出在雷击点和冲击电流的主要泄放通道附近感应磁场和感应电动势最强,在网络内部衰减严重,防雷架构导体四周感应电压较强,会有负电压的产生,后续的雷击的干扰问题不可忽视,敏感设备的放置位置要远离干扰区等重要结论。本课题以更为快速的计算方法,更简洁有效的运行程序为建筑物防雷网络框架的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对建筑物防雷施工提供了新的建议。
曾勇,张淑霞,黄钰,李迪,丁旻[3](2018)在《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利用贵州省闪电统计特征参量数据、仿真模型实测参数,采用CDEGS电磁场分析软件,建立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三维数值模型。提出在高层智能建筑防雷电磁兼容设计时,可以参考模拟地电位分布及电磁场分布特征,对智能通信设备、控制设备、计算机系统等进行合理布置,减少雷击电磁波和过电压对电子设备和人体产生危害。
北京戴德梁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4](2017)在《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文中提出前言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超高层建筑发展速度惊人,作为现代化城市中的地标,已经成为国家、民族以及城市经济崛起的象征。虽然超高层建筑节约土地、利用空间,为城市升级、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然而,其后期运营也存在诸多难题,而其在国内的发展时间较短,各方面的专业人才尚未形成聚集效应,洞悉超高层建筑全生命周期的行业规范和指引,就更是一个行业空白。
王家涛[5](2017)在《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物是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的逐步推进,我国建筑市场越来越大,新建建筑物数量一直维系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同时伴随着通信、计算机等信息技术的发展,建筑智能化的概念越来越多地被实践和应用,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智能化建筑的设计和建设中,电气工程是不可避免的项目,对此将建筑物电气工程进行全方位而针对性的设计,以满足智能化需求,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此为背景,以现代化智能化A建筑物群的建设为背景,对其电气工程进行了针对性的设计,具体包括如下内容:其一,设计了一套10/0.4KV的供配电系统,根据实际情况得出其负荷,并由此选择稳定性强、实惠耐用的元器件与设备;把一些智能与自动化的理念贯彻到各个配电层面之中,并创新地采用了具备集控中心与终端的双层结构的配电系统,使其具备了灵活性的特点,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物用电的智能性。其二,针对建筑物的消防需求,基于通信与计算机技术,与电气系统相结合,设计与实现了一套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的智能化电气系统;在火情出现时,该系统可以迅速实现报警,同时智能地打开关键位置的水泵,打开排烟风机,以进一步控制火情,达到降低损失的目的。其三,本文还设计了防雷系统,具有内外防雷的效果,对雷电波所产生的电磁波加入了SPD等装置,以使其更具有系统性。本文所设计的电气系统已经在A智能化建筑物群中使用半年之久,电气系统比较稳定,暂无问题出现,达到了设计与应用的预期效果。
曾勇,刘波,吴安坤,张淑霞,吴仕军,刘芸[6](2016)在《基于CDEGS软件的超高层智能大厦雷击电磁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超高层建筑容易遭受雷击的问题,选取贵阳市内城中综合体中某超高层智能大厦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土壤电阻率勘查数据,建立土壤分层电气等效模型。结合雷电特征参数和建筑的防雷系统,基于CDEGS软件建立超高层智能大厦三维数值模型。分析超高层智能大厦在遭受直接雷击时建筑顶层和低层的电磁场变化,并计算雷击时建筑底层最大接触电压和跨步电压。同时对雷击时室内设备和处于建筑底层人员的安全性进行了定量评估,找出雷击危险点所在,为超高层智能大厦综合防雷设计和雷电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王也[7](2016)在《庄河纳税人学校弱电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认为最近几年,随着国内外科技的不断发展,工程项目分成每个阶段,而系统集成工程总承包的模式成为了一种新兴的方式,也是整体工程项目里的一块重中之重。越来越智能化的工程使管理者更加方便,更合理的去控制所有系统,共享所有的信息。随着弱电系统集成的整体承包,信息共享、管理共享取得了更多成功的经验,也为纳税人学校的系统集成建设铺垫好了一切准备。本文通过研究分析了庄河纳税人学校新纳税人学校的系统集成的管理,通过分析纳税人学校新纳税人学校的弱电工程,研究如何有效的管理整体的弱电系统,使得业主、施工单位、物业管理单位、产品供应商更加合理性,规范性,标准化。保证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安装,降低风险,降低遗漏,从而保证庄河纳税人学校新纳税人学校的系统集成工程正常实施。首先,实现每个子系统的智能化功能,满足两所办公楼管理者的需求,然后进行各个子系统之间的集成,满足最高标准的管理需求,例如楼宇控制系统与巡更系统,楼宇控制系统与消防报警系统,最后对整体建筑的所有子系统进行集成一体化,以达到管理功能的需求。各个子系统的集成,可以更有效的去管理整体建筑的各类事件,第一,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第二,提高了整体建筑的安防的措施,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集成一体化界面便于管理者更有效的应对突发情况,避免不必要的损失和伤害。本文重点研究纳税人学校新纳税人学校的前期施工,网络综合布线、监控点位多控、巡更系统完善、新纳税人学校管理共享,并结合弱电系统集成工程的优化原则,对施工过程中的重点进行分析、施工阶段进行划分、设备的优化协调、工期的保证措施和安装调试的保证措施等情况,强化纳税人学校系统集成建设模式的理念,充分体现弱电系统集成的相关责任、解决复杂的技术对接,保证最高标准的系统集成建设。
韩树丛[8](2015)在《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接地系统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雷电是发生于天空中一种雄伟壮观而又具有破坏性的天气现象,具有瞬态高电压、大电流、强电磁辐射的性质,常常击中建筑物和设备而造成重大的灾害事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新型建筑材料、机电设备及计算机网络系统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使建筑物更加智能化和高层化,各种高层、超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已成为城市发展的一种新趋势。而如何保护这些超高层建筑物及其内部设备不受雷电的危害,成为一个急需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雷电产生的原理及对建筑物造成破坏的方式进行分析,并对超高层智能化建筑物的主体结构、内部电气、电子设备的防雷性能进行研究,对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的防雷接地系统从防直击雷、防雷电波、防雷电电磁感应等三个方面进行设计,具体工作如下:(1)对避雷针高度和保护半径的计算、引下线数量及截面积的计算、接地装置的选用及安装,设计了由超高层建筑屋面接闪器、避雷引下线、均压环及接地装置构成外部雷电防御系统,保护建筑物不受直击雷伤害;(2)对埋地电缆和管道屏蔽电流的计算、浪涌保护器分级模式冲击电流计算,确定了采用接地和分级保护的原则,设计了进出建筑物的金属管道、高低压电缆等金属导电体接地系统、高低压配电柜、变压器及户内设备处分级设置浪涌保护器等保护方案,以有效防止雷电波的侵入伤害;(3)对建筑物内部金属管道、金属设备感应电压和电流值计算,确定电磁感应的衰减程度,对建筑物内的配电系统、智能化弱电系统接地方式及等电位联接系统进行设计,保护建筑物内电气系统、计算机等弱电控制系统不受雷电磁感应的危害。(4)通过中关村SOHO国际大厦的防雷接地系统设计,证实了上述理论分析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本文研究并设计了一套完整可行的超高层智能化写字楼电气防雷系统,为同类建筑的防雷提供了借鉴依据,大大提高了超高层建筑的设计与施工质量。
邱爽[9](2014)在《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建筑是人类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大多数的现代建筑,都具有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格的烙印,是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的记录和见证。在今天智能一体化的建设之中,现代建筑的发展及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建筑电气系统设计与开发。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智能建筑与人的发展逐步向前迈进,智能建筑技术的先进性,舒适性,便利性和安全性的优势正逐步向我们走向。在这个时代,广泛应用高科技手段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所以,建筑智能化电气系统的发展方法十分重要。高端的自动控制手段,将智能型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现代建筑相结合,通过自动监测设备,进行信息资源管理,提供给用户最佳的生活工作建筑环境。这样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建筑理念,需要一个合理的投资,并有现代建筑的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的特点。正是由于增加各种先进的智能技术,以及如何使楼宇智能化在未来拥有更好的发展,已成为建筑技术领域是一个受大家密切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智能建筑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提出当前智能建筑及其电气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结合智能建筑的特点和要求以及地区智能建筑的发展规划,得出结论,我们必须重视对智能建筑电气建设及其市场进行严格管理,并从体制上、制度上、规范标准上提出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智能建筑建设的质量。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中的发展。
岳晓萍,陈瑞升,段守茂[10](2013)在《智能建筑的防雷保护措施》文中研究表明文章主要针对感应雷对智能建筑内的弱电系统的损坏,分析了产生这种损坏的途径和形式,重点阐述了防止雷害的方法和措施。
二、智能大厦建设的安全防雷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大厦建设的安全防雷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上海中心大厦(论文提纲范文)
获奖介绍 |
项目指标 |
1 项目总体介绍 |
2 电气设计系统 |
3 电气技术主要创新点 |
4 电气节能效果 |
5 项目自我评价 |
(2)雷电直击建筑物时瞬态电磁效应的建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雷电的形成与危害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1 国内外雷电瞬态电磁响应的研究进展 |
1.4.2 国内外雷电预测与防护措施的进展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
2 雷击建筑物时的模型构建 |
2.1 雷击电流的选择 |
2.1.1 雷击电流波形的模拟 |
2.1.2 雷击电流参数的设置 |
2.2 建筑物防雷网络模型的设计 |
2.2.1 防雷网络架构的构造模拟 |
2.2.2 防雷网络架构的参数设置 |
2.3 防雷网络节点导纳矩阵的计算 |
2.3.1 防雷网络各分支电阻值R的计算 |
2.3.2 防雷网络各分支等效电感L和电容C的计算 |
2.3.3 单个分支导纳矩阵的等效模型及计算方法 |
2.3.4 针对模型中非接地节点的求解方式 |
2.3.5 针对模型中接地节点的求解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3 建筑物防雷网络各支路电流的求解策略 |
3.1 防雷网络各支路电流的求解方法 |
3.3.1 求解精度的分析 |
3.3.2 求解效率的分析 |
3.2 网络框架各分支电流的计算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建筑物防雷网络内部磁场分布的求解策略 |
4.1 防雷网络内部磁场的求解理论探究 |
4.2 磁场求解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
4.2.1 计算精度的分析 |
4.2.2 计算效率的分析 |
4.3 防雷网络内部磁场的仿真结果 |
4.3.1 整体防雷网络的分析 |
4.3.2 单个平面防雷网络的分析 |
4.4 计算程序的实现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建筑防雷网络内部任意回路感应电动势的求解 |
5.1 感应电动势形成的理论背景 |
5.2 网络内任意回路感应电动势的求解过程 |
5.3 室内任意回路感应电动势的仿真结果 |
5.4 建筑物防雷网络电流电压磁场计算流程 |
5.5 本章小结 |
6 建筑防雷网络瞬态电磁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6.1 影响因素参数方案的定义 |
6.2 不同参数方案下电磁效应计算结果 |
6.2.1 冲击电流波形参数的影响 |
6.2.2 网络架构防雷材质的影响 |
6.2.3 防雷网络接地阻值的影响 |
6.2.4 网络架构导体直径的影响 |
6.2.5 避雷针安装点的影响 |
6.3 计算结果在实际防雷工程中的应用建议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工作总结 |
7.2 相关技术的发展展望 |
7.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3)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数据与分析方法 |
2 电磁参量计算分析 |
2.1 标量电势 |
2.2 电磁场分布 |
2.3 接触电压与跨步电压 |
3 火灾爆炸安全分析 |
4 结语 |
(4)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课题组成员名单 |
目录 |
前言 |
第一章超高层建筑的背景及发展 |
第二章超高层建筑设计与物业管理 |
第三章超高层建筑的管理与运营 |
第四章超高层建筑物业未来发展趋势 |
结语 |
(5)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建筑电气技术发展现状 |
1.3 建筑电气技术发展趋势 |
1.4 研究的思路 |
第2章A建筑群及建筑电气的设计原则 |
2.1 A建筑群简介 |
2.2 工程内容 |
2.3 建筑电气的设计原则 |
2.3.1 节能性 |
2.3.2 实用性 |
2.3.3 安全性 |
2.3.4 经济性 |
2.3.5 智能性 |
2.4 建筑电气设计的可行性措施 |
2.4.1 电气设备负荷平衡的保障 |
2.4.2 电气设备的科学规划 |
2.4.3 防火设计 |
2.4.4 防雷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供配电系统的设计 |
3.1 负荷的分级与计算 |
3.2 计算短路电流 |
3.2.1 常见的短路 |
3.2.2 短路的危害 |
3.2.3 计算短路电流 |
3.3 选择变压器 |
3.3.1 确定所选变压器的参数与台数 |
3.3.2 变压器类型的确认 |
3.3.3 计算无功补偿容量 |
3.4 设计配电系统 |
3.4.1 配电概要设计 |
3.4.2 设计低压配电接线 |
3.5 变配电系统的继电保护设计 |
3.6 备用电源的设计 |
3.7 配电自动化 |
3.7.1 自动化配电的结构 |
3.7.2 自动化配电的需求分析 |
第4章 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的设计 |
4.1 火灾报警系统的设计 |
4.1.1 设备的安装与布线 |
4.1.2 EF-ACS系统的设计 |
4.2 消防控制中心的设计 |
4.3 消防通信与广播系统 |
4.3.1 消防通信系统 |
4.3.2 应急广播系统 |
4.4 消防设备的控制 |
4.4.1 排烟风机 |
4.4.2 自动喷淋泵 |
4.4.3 应急照明 |
第5章 防雷系统的设计 |
5.1 防雷系统的整体设计 |
5.1.1 划分建筑物的防雷类别 |
5.1.2 确定防雷方案 |
5.2 外部防雷设计方案 |
5.2.1 接闪器 |
5.2.2 引下线 |
5.2.3 接地极 |
5.3 内部防雷的整体设计 |
5.3.1 配电变压器的防雷 |
5.3.2 SPD三级保护 |
5.4 内部防雷的详细设计 |
5.4.1 划分雷电防护区 |
5.4.2 瞬间过电压的计算 |
5.4.3 内部防雷的具体方案 |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CDEGS软件的超高层智能大厦雷击电磁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实验参数的设置 |
1.1 雷电流参数 |
1.2 建筑物参数 |
1.3 土壤结构参数 |
2 设备安全分析 |
2.1 设备评估标准 |
2.2 设备安全分析 |
3 人员安全评估分析 |
3.1 人员安全标准 |
3.2 人员安全评估 |
4 火灾爆炸安全评估 |
4.1 雷击状态下空气与土壤击穿电场强度 |
4.2 火灾爆炸安全分析 |
5 结论 |
(7)庄河纳税人学校弱电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研究 |
第2章 办公楼弱电系统现状和建设目标及其存在的问题 |
2.1 庄河纳税人学校及办公楼系统概况 |
2.2 办公楼弱电系统的现状与建设目标 |
2.3 办公楼弱电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3章 庄河纳税人学校弱电系统优化方案 |
3.1 智能化弱电系统优化方案 |
3.2 弱电子系统优化方案 |
3.3 弱电系统配置优化方案 |
3.4 网络设备主要技术优化方案 |
第4章 庄河纳税人学校弱电系统优化方案的实施保障 |
4.1 施工进度计划和各阶段进度保证措施及承诺 |
4.2 弱电系统优化施工技术的保障 |
4.3 弱电系统优化主要设备的保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接地系统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外对超高层建筑防雷接地系统的研究 |
1.2.1 机械时代防雷接地技术 |
1.2.2 电气时代防雷接地技术 |
1.3 国内对超高层建筑防雷接地技术的研究 |
1.4 目前防雷工作的问题及研究重点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雷电产生的原理及表现形式分析 |
2.1 雷电产生的原理 |
2.2 雷电的表现形式分类 |
2.3 雷电对建筑物破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特点及防雷特性分析 |
3.1 超高层智能化建筑的概念 |
3.2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发展背景及意义 |
3.3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技术特性 |
3.3.1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易受雷击的部位 |
3.3.2 防雷保护区的划分依据及保护原则 |
3.3.3 超高层办公楼年预计雷击次数 |
3.3.4 建筑物的防雷分类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技术要点分析 |
4.1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直击雷的措施 |
4.1.1 屋面接闪器的设置 |
4.1.2 避雷针选取原则及计算 |
4.1.3 避雷引下线及均压环的设置 |
4.1.4 接地装置的设计与选型计算 |
4.2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电波侵入的措施 |
4.2.1 电缆及管道进入建筑物时采取的措施 |
4.2.2 埋地电缆屏蔽层截面积的计算 |
4.2.3 电涌保护器的选用原则及计算 |
4.3 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电感应的措施 |
4.3.1 感应电压和电流的计算 |
4.3.2 配电系统防雷电磁感应措施 |
4.3.3 等电位联结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SOHO国际大厦防雷接地系统的设计 |
5.1 工程概述 |
5.2. SOHO国际大厦防雷等级的确定 |
5.3 接闪器的设计与安装 |
5.3.1 接闪器的设计 |
5.3.2 避雷带安装 |
5.3.3 避雷网安装 |
5.4 避雷引下线及均压环的设计与安装 |
5.4.1 避雷引下线数量的计算 |
5.4.2 避雷引下线截面积的计算 |
5.4.3 避雷引下线的安装 |
5.4.4 接地测试点安装 |
5.4.5 均压环的设计 |
5.5 接地装置及接地干线设置 |
5.5.1 接地装置的设计及安装 |
5.5.2 接地干线的安装要求 |
5.6 电涌保护器的设置 |
5.7 等电位联结 |
5.7.1 总等电位设计 |
5.7.2 局部等电位设计 |
5.7.3 等电位箱安装 |
5.7.4 金属管道的等电位联结 |
5.8 接地电阻值测试 |
5.9 防雷接地系统验收检测 |
5.10 大厦防雷接地系统运行情况 |
5.11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主要工作安排 |
2 相关理论综述 |
2.1 楼宇智能化理论综述 |
2.1.1 楼宇智能化 |
2.1.2 建筑电气系统 |
2.2 建筑电气在智能楼宇化中起到的作用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历程 |
2.3.1 国内研究现状 |
2.3.2 国外研究现状 |
2.4 总结 |
3 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中的应用要求与方案 |
3.1 应用管理及原则研究 |
3.1.1 楼宇自动化电气系统智能化及其管理总体方案 |
3.1.2 电气系统设计原则 |
3.1.3 楼宇建筑电气系统技术遵循原则 |
3.2 楼宇建筑电气系统组成 |
3.2.1 楼宇自动化系统(BA) |
3.2.2 通信自动化系统(CA) |
3.2.3 办公自动化系统(OA) |
3.2.4 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系统(FA) |
3.2.5 保安自动化系统(SA) |
3.3 总结 |
4 楼宇智能化在建筑电气中应用的现状与问题 |
4.1 应用现状 |
4.2 智能建筑与传统建筑相比的优点 |
4.2.1 传统的自动控制系统 |
4.2.2 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的特点 |
4.2.3 与传统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分析的优点 |
4.3 存在的问题 |
4.3.1 性能问题 |
4.3.2 节能问题 |
4.3.3 安全问题 |
4.3.4 人员管理问题 |
4.4 案例分析 |
4.4.1 案例一:文化艺术中心 |
4.4.2 案例二:上海期货大厦 |
4.5 总结 |
5 优化策略与未来发展 |
5.1 优化策略建议 |
5.1.1 设计与防护策略 |
5.1.2 建筑电气人员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 |
5.1.3 政策规范化 |
5.1.4 发展规划和目标优化 |
5.2 未来发展方向 |
5.2.1 通信技术 |
5.2.2 网络技术 |
5.2.3 节能控制技术 |
5.2.4 物业管理技术 |
5.2.5 无线技术 |
5.3 总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6.3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智能建筑的防雷保护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普通建筑物的防雷技术 |
2 智能建筑的防雷保护 |
2.1 雷电入侵的形式 |
2.2 智能建筑的防雷设计 |
2.3 综合布线系统的防雷保护 |
四、智能大厦建设的安全防雷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上海中心大厦[J]. 夏林,钱大勋,罗武,廖述龙,钱梓楠. 智能建筑电气技术, 2020(04)
- [2]雷电直击建筑物时瞬态电磁效应的建模与分析[D]. 王迪.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3]雷击暂态下高层智能建筑电磁场环境研究[J]. 曾勇,张淑霞,黄钰,李迪,丁旻. 现代建筑电气, 2018(12)
- [4]超高层建筑物业管理的研究[A]. 北京戴德梁行物业管理有限公司. 2017年中国物业管理协会课题研究成果, 2017
- [5]智能化建筑电气工程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 王家涛. 湖北工业大学, 2017(01)
- [6]基于CDEGS软件的超高层智能大厦雷击电磁场研究[J]. 曾勇,刘波,吴安坤,张淑霞,吴仕军,刘芸. 电瓷避雷器, 2016(06)
- [7]庄河纳税人学校弱电系统的优化设计[D]. 王也. 吉林大学, 2016(09)
- [8]超高层智能化办公楼防雷接地系统研究与设计[D]. 韩树丛. 东北大学, 2015(06)
- [9]楼宇智能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与发展[D]. 邱爽. 郑州大学, 2014(03)
- [10]智能建筑的防雷保护措施[J]. 岳晓萍,陈瑞升,段守茂. 数据通信, 2013(02)
标签:建筑论文; 防雷论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论文; 计算电流论文; 建筑电气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