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论文文献综述)
赵国壮,周挥辉[1](2022)在《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文中认为全面抗战爆发后,失去了"基地"武昌的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俨然成为战时高校中的"孤儿"之一,1938年底依靠湖北旅渝同乡会的帮助而寄居"宽不上二丈的米市街"。在重庆南岸复校后,私立武昌中华大学在"无序"中困苦备尝,乞怜平价商品、举债银行度日、公演募捐,其艰难维持的窘状无疑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生活样态的一个缩影。在"无序"情况下,学校依然按照"有章"规范来施教育人,仍维持三学院七学系的学科体系及商学办学特色,并积极接收借读生及宣传抗战,同时,亦努力加入"国家队",主动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训,但是,限于其体量过小及国家教育经费有限等因素,学校由私立转为国立的努力未能成功。"无序"与"有章"并存,在"私立"与"国立"之间挣扎,成为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存逻辑。
高亚倩[2](2021)在《津沽大学史研究》文中认为津沽大学经历两次易名,分别为1921至1933年天津工商大学、1933至1948年天津工商学院,1948年改为津沽大学,但转瞬即逝,1952年院系调整中消散在历史长河中。天津工商大学和天津工商学院为津沽大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天津工商大学办学业绩在当时闻名遐迩,因不符合教育部规定大学院系设置而更名为天津工商学院。此后,天津工商学院立志重归大学队伍,积极整顿,于1948年达到3院9系的标准,申请改大,津沽大学至此诞生。津沽大学分为私立和国立两阶段,发展中既一脉相承又有自身特色。津沽大学的行政管理和办学经费随着学校的发展调整更趋合理和科学。行政管理系统调整主要体现在管理权更迭上,学校由神甫控制变为政府指导,在变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师生拥护新政权、主张政府管理学校的爱国主义活动。随着学校管理权的转变和行政人员的换血,办学经费的筹集也出现多次变化。起初经费完全由法国政府资助,因法国战败无法及时提供资金,学校陷入办学困境,学校当即成立校董会,吸引社会名流注资。津沽大学归为国家后,管理权上交国家,学校办学经费以国家下拨为主。津沽大学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办学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变革、教学特色四方面。津沽大学秉承实事求是、服务社会、注重实践的办学理念,并对其三学院的教学计划有着清晰地划分,工学院以工程类为主,商学院以会计经济为主,文学院后改为师范学院以文学为主。津沽大学从教会办学到国家接收,发生系列变革,其神甫教师人数逐渐减少、教育制度由借鉴法国到学习美国、院系进行扩充调整、评价制度更为合理,适应新中国发展状况,有利于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经过一系列变化,津沽大学形成多元化教师团队、严格的考试制度、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特色,在国内独树一帜,在高等教育界独领风骚。津沽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引进各专业名师名家,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培养出大批优秀毕业生。津沽大学教师丰富且多元,大多是国内外知名高校的毕业生,拥有精湛的专业技术水平,极大地保证津沽大学的教学质量。雄厚的教育力量培养一大批优秀的毕业生,他们不仅有着较高的业务能力,还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毕业生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服从分配,走到国家需要的岗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建设国家,有力地促进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发展。津沽大学的办学经验为我国高等教育变革带来许多正向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津沽大学的历史局限性。津沽大学多元化的教师队伍和严格的管理制度启示我国高等教育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多元性、丰富性地培养,同时改变大学“严进松出”的弊病,加强管理;精简高效的行政机构设置,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行政改革提供借鉴;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风格与尊师重道的校园风气,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打造学以致用、尊师重道的校园文化。但是因为前身是教会大学,不可避免地存在教会残余势力干涉教务、受教会控制反爱国运动的极端行为、经费紧张等局限。所以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津沽大学的贡献与局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津沽大学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刘晓娟[3](2020)在《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文中指出管理学作为一门新兴的专业或者教育科目,从西方引入中国,在中国高等学校生根发芽,上海交通大学是最早的,其发展可谓源远流长。交通大学的前身南洋公学在创办之初就设立了政治班、商务学堂和商务专科,成为交大经济与管理学发展的滥觞。又鉴于我国交通事业之管理与商界之运输业为个人占据,交通事业中的一切制度设施、取材、用人与管理原则为唯利主义,长期发展下去势必影响国计民生,所以培育本国管理人才以便代替洋人管理成为当时交通发展的第一要务。1918年,在校长唐文治先生的大力推动下,交通大学成立铁路管理专科,它以“造就国有铁路属于管理方面的人才”为宗旨。在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都超过了当时一般大学的本科教育,尤其是有关铁路管理的相关课程在国内可谓首创。教师学识精深且教学认真,加之对学业上严加把关,故其学生质量也较高。铁路管理科的设置标志着交通大学管理学科的正式建立,同时也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工程教育和管理相结合的专业发展道路。20世纪20—30年代,随着美国人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引入中国,管理学在中国的教育领域扎根并且发展了起来。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和国民政府教育部的倡导下,为了培养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一些知名院校纷纷开设商科,“工商管理”、“工厂管理”的课程逐渐增多。而铁路管理科在这一时期由科扩充为院,1928年国立交通大学率先成立了铁道管理学院,两年后发展为管理学院,设有财务管理、铁道管理、公务管理和实业管理系,开展本科层次的管理教育。在办学上,重视基础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对学生严格要求,严格考核。学术研究上,经济学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管理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推动了科学管理运动的发展。同学们在钻研于学业的同时,也能热忱服务于时代洪流中。当国家面临危亡之时,管理学院的师生毅然站在最前列;面临蓬勃发展的爱国民主运动,他们挺身而出,投入革命的行列。在钟伟成院长的带领下,经历了战火洗礼的交大管理学院迅速发展,一跃成为20世纪上半叶我国乃至亚洲唯一的管理学院,为国家和民族培养出一大批优秀的管理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昔日的“民主堡垒”肩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重任。管理学院的师生在此阶段开始学习前苏联教育经验,改造旧的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和教学方法。但是自1951年开始的院系调整使交大管理学院分崩离析,不复存在。管理学院的历史至此也告一段落。从管理学院的形成、发展到消亡的历程中,可以看出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的变革直接影响着管理学科的兴衰,而建国初期的院系调整则加速了这一过程的发展。
李冰,许文馨,刘晓钰,黄小倩,杨璇,姜家濠[4](2019)在《基于citespace的特色小镇运营模式研究综述与探索》文中认为基于citespace对1999—2018年发表的特色小镇方向论文进行分析,在对住房与房地产、制造业、全域旅游、PPP等研究方向进行解读基础上,结合各地、各部委政策导向,提出了运营策略运营策略、文化培养、产业融合等方面的发展改革思路。
陈敏,廖一波,杨安娜[5](2019)在《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发展探析》文中研究表明民国初期,西式复式簿记传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推广普及西方新式会计,培养新式会计人才。湖南作为民国时期的教育大省,在会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走在全国前列。民国时期湖南的会计教育公、私立相结合,尤以私立会计学校众多,名人办学,名师授课,以传授西式复式簿记方法为主,学制灵活,课程设置科学先进,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新会计人才,为传播和推广复式簿记做出了重要贡献。
田谧[6](2017)在《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文中提出在数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商人、商业总体上一直处于被压制的地位,商业教育更是被排除在正统的学校教育之外,只能以家庭教育和学徒制形式得以延续并缓慢发展。鸦片战争尤其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小农经济遭到破坏,近代工商业出现并逐步受到重视,学校商业教育才在中国出现并发展起来,并最终纳入近代学校教育制度之内。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萌芽阶段、成型阶段、制度确立阶段以及进一步发展阶段,每一阶段的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都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从横向看,社会政治变革、近代工商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政府的商业政策,都深刻影响着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规模与速度;从纵向看,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从萌生以后,每一阶段的发展都是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在办学层次、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等诸方面不断完善和优化。第二次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为对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压迫,洋务派提出“自强求富”的口号,“发展商务”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缺乏近代商业学科知识体系的情况下,商业知识教育杂糅于外语教学内容中,洋务学堂、教会学校中的商务英语教学成为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嚆矢。其中,张之洞在自强学堂中开展的商业教育活动是洋务派进行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典型案例。甲午战争结束,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并提出“兵战不如商战”“商战不如学战”和“恤商惠工”的新型观念,催生了正规的高等商业教育机构的崛起。这一时期在南京建立的江南储才学堂所进行的商业教育活动,从教学层次与科目等方面来说,已具备诸多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特征,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逐步成型。维新运动失败以后,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再次启动全面改革,开始“新政”。“新政”期间清廷不仅通过建立近代商业行政管理体制,制定各种保护商业发展的法律规程,鼓励成立各种商会组织等手段促进“重商政策”的落实,还在壬寅癸卯学制中确立了商业教育体系,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的确立。民国成立以后,国体政体的变更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及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扫清了制度障碍,近代性的工商业经济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促使高等商业教育不断改革和发展。经过民国初期在实业教育变革带动下的初步改革,到1922年壬戌学制的颁布实施,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彻底实现了制度的现代化,从此步入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到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随着工商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政府教育政策的不断调整,到抗战前,高等商业教育无论是在数量规模还是在教学质量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梳理和研究可以发现,中国高等商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具有制度化不断增强、借鉴性和本土性同时并存、受商业政策与商业发展状况影响明显等特点。其成就主要表现在逐步形成了完整教育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等方面,同时也存在办学经费的匮乏、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明显的局限。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启示我们,办好高等商业教育,必须坚持办学特色、鼓励民间投资办学、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特别是国家要制定政策鼓励商业发展,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等商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方磊,唐德彪[7](2013)在《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解构与培养对策——以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工商管理类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新形势下高校适应市场需要的教育任务之一。目前,大多数学校在创业教育上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广阔的实践平台和浓郁的环境氛围。应从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强化师资建设、营造环境氛围、加强创业实践等方面采取对策,以提高工商管理类学生的创业能力。
赵永利[8](2012)在《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文中研究表明在近代教育变革中,西方的高等商科教育被引入中国并取得较快发展,其中尤以上海地区的高等商科教育最为发达,不仅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成果,并对中国的社会现代化转型产生深刻影响,留下了丰富的历史经验。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学界对包括上海在内的中国近代高等商科教育还缺乏深入的研究。有鉴于此,本文以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教育活动史的研究视角,着力还原其教育活动的历史图景,总结其教育活动的特征、影响和经验教训。希望通过这项研究,可以深化对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认识,并为当前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借鉴。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代中国商科教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回溯中国商业教育的悠久传统,评价其历史贡献及其局限性;考察鸦片战争以后,面对西方资本主义的强势入侵和中国工商经济的近代化转型,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恐慌和应对,还原西方新兴的商业学校教育引起国人的重视并被纳入清末民初的教育改革进程的过程和商科教育萌生期的概况;呈现出民国不同时期中国高等商科教育制度的变迁,勾勒出民国商科教育兴起和发展的概况。其次论述了近代上海商科教育快速兴起的原因及其发展概况。总结上海开埠以后在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与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快速兴起之间的关系,勾勒出上海商业教育萌生、发展的概况,揭示出上海高等教育多以商科为建校基础和发展重心。对上海各大学商科教育活动的深入考察是是本文的重点。以人的活动为中心,对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代表院校国立上海商学院(及其前身)、国立暨南大学商学院、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沪江大学商学院及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等进行了深入探究,通过对各大学商科办学者和管理者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实施活动、学校教育政策的形成和演变活动、教育经费活动、学校管理活动、教师选聘和教学活动、学生学习和课余活动等方面的研究,呈现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的全貌,挖掘上海商科教育发生、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在第二章和第三章里,我们可以看到,国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在郭秉文、杨杏佛和东南地方教育精英的联合推动下,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实现了向东南大学分设商科大学的华丽转身,取得了辉煌的办学业绩,但是在教育活动中引发的观念分歧、人事纠葛和政见冲突等,成为导致学校由盛转衰的关键,并给该院之后的发展命运埋下伏笔。在晚清和民国历届政府重视华侨教育的背景下,为适应南洋华侨的实际需要,从黄炎培、姜琦直到郑洪年等校长掌校时期,以服务南洋、培养华侨子弟为宗旨的国立暨南大学(学校)始终以商科教育为学校的重心所在,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成绩,而且历届政府侨务政策的一致性使它能够比较平稳的度过历次危机,但是在教育活动中由侨生所形成的勇往直前、主张正义、关心国家命运的“暨南精神”却引起执政者和学校管理者的忌惮,最终导致学校服务宗旨的悄然变化,该校的商科教育活动的也不再具有明显特色。因为主管部门等方面的独特性,不仅使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拥有较为充裕的办学经费,以及优秀的师资、生源等,更使它在教育活动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科系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在上海各商科院系中独树一帜。私立商科教育活动方面:李登辉等留美教育家重视发展实用学科的办学理念以及私立大学在办学经费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等,都促使复旦大学等校的办学者适应社会需要,以上海工商业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在国内率先大力发展商科教育,成为学校教育活动的特点之一;而由反帝爱国运动催生的复旦等私立大学所具有的革命、自由、独立的办学传统,也使得商科师生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特殊的气质。在教会大学商科教育活动方面:上海办学环境的客观需要、美国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和教会教育的中国化等主客观因素,促使沪江等教会大学率先突破教会教育传统,在上海商科教育活动中占据一席之地。而在华人校长刘湛恩等的推动之下,以平民化、职业化为办学取向的沪江大学突破校园环境、教育经费等方面的限制,在商科教育活动中另辟蹊径,大力发展高等商科夜校教育,取得辉煌成绩。在第四章里,通过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立上海商学院和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教育活动的进一步对比分析,更加深入地呈现出不同类型的商科院校教育活动及其特征。南京国民政府对中央大学(原东南大学)等国立大学的接收和改造所引起的持续动荡也影响到上海商学院的教育活动,引发校内人事、师资的变革和学生风潮的持续,最终导致该院的独立,也掩盖了该院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国民党政治智囊人物裴复恒掌校后,一方面实现了学院的稳定和发展,另一方面对学校训育和军事教育等活动的加强也使学校趋于消沉保守。主要靠学生学费赖以生存的私立复旦大学为了学校发展而进行的大规模扩招活动带来学校声誉受损等恶果,该校商科教育尤其遭到非议;而在国民政府对私立高校的规范和控制过程中,原本与国民党关系密切的复旦大学师生并没有乖乖就范,结果学校几乎成为斗争的牺牲品,而商科教育尤其受到削弱。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这一中国社会的剧烈转型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呈现出复杂多面的特征。在第五章里,对近代上海商科师生活动的进一步呈现和总结分析。通过对上海商科师生的构成特征的分析、教学和学习活动的再现、学术和课余活动的还原,并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的合作活动为例,旨在生动描绘出商科教育的活动主体曾被历史湮灭乃至曲解的形象。结语部分,对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的成绩和不足进行了反思。
王圆圆[9](2011)在《中国管理学的萌芽》文中认为20世纪的前半期属于中国管理学的萌芽期,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文章从企业的科学管理、管理学着(译)作、管理专家、管理学教育、管理社团组织、调查研究等六个方面论述了建国前中国管理学萌芽的具体表现,以期对中国管理学的前期发展历程进行全面的回顾。
周钧[10](2010)在《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据世界旅游组织(UNWTO)预计,至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更好的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中国的也即将成为全球拥有最多旅游教育机构以及在校生的国家。我国高等旅游院校发展迅速,由最初的8所院校(或专业)发展到2008年底的810所。旅游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但教育质量却不尽如人意,旅游本科教育的发展更是处于十分尴尬的出境。基于此现状,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开展基础性实证调研势在必行,鉴于此,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与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旅游学系、香港理工大学旅游业与酒店管理学院开展了一项针对中国旅游本科教育情况的联合调研。本论文作为该课题的阶段成果,主要从师资结构角度对我国旅游本科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本文期望从旅游教育的“主观能动力量”切入,基于对我国旅游本科院校的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实证数据收集,尝试对旅游师资的总体情况进行描述,并从旅游学科建设的需求角度以及课程体系施行的需求角度分析旅游师资学科背景结构,以呈现旅游专业教师队伍结构现状,并利用多元对应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旅游教师学科背景与所在院系依托学科以及专业培养方向的相关关系。当前旅游本科院校及专业师资的统计分析表明我国的旅游教育已逐渐步入“高端化”的发展阶段,也呈现了“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但“管理”特征突出,“市场化”程度不足,旅游管理限于被定位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培养行业管理人才的初衷,但并不符合旅游学科的发展规律,对市场需求的反应度更是不足。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的现状也在一定程度上因循了旅游本科院校的特征。旅游专业师资学历层次较之其他学科偏低,硕士占绝大多数;广泛来源于其他学科,其中管理学背景的教师占大多数,其中又多为旅游管理硕士,旅游管理博士也逐渐扩充到专业师资队伍中,逐渐呈现“旅游主体”的趋势;作为诸多学者课程体系设计的关键内容,专业教师的实践经验严重缺乏,仅有不足7%的专业教师有三年以上的工作经验。通过进一步对教师学科背景与旅游院系依托学科和专业培养特色的分析,当前的旅游教育“路径依赖”现象明显,这是当前旅游教育的不足,同时,也为拓展旅游教育内涵,实现更符合市场需求的“特色办学”提供了基础的支撑。囿于笔者本人的学生身份,对旅游教育缺乏宏观把握,加之当前我国旅游教育统计信息相对不完善,本文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需要更大的样本量来进一步提高研究结果适用的广泛性,所使用的多元对应分析法由于维度选择的问题会对结果解释度带来一定的缺失,不能完全准确的解释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策建议也主要来源于对问卷开放性问题回答的总结。
二、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论文提纲范文)
(1)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论文提纲范文)
一、从武昌粮道街到重庆米市街 |
二、“吃平价饭”、举债银行及公演募捐 |
三、教育部规训下的招生录取及毕业考试 |
四、国难中坚持办学宗旨及特色 |
五、结语 |
(2)津沽大学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教会大学 |
1.2.2 国立大学 |
1.2.3 天津工商学院 |
1.2.4 津沽大学 |
1.3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研究文献 |
1.3.2 国外研究文献 |
1.4 研究方法 |
1.4.1 个案研究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5 创新点与难点 |
1.5.1 创新点 |
1.5.2 难点 |
第二章 津沽大学历史沿革 |
2.1 津沽大学的前身 |
2.1.1 天津工商大学(1921-1933 年) |
2.1.2 天津工商学院(1933-1948 年) |
2.2 私立津沽大学(1948-1951 年) |
2.2.1 私立津沽大学办学特色 |
2.2.2 私立津沽大学影响 |
2.3 国立津沽大学(1951-1952 年) |
2.3.1 私立津沽大学被政府接收 |
2.3.2 院系调整 |
2.3.3 津沽大学的后续 |
第三章 津沽大学行政管理与办学经费 |
3.1 教育行政管理 |
3.1.1 行政管理系统 |
3.1.2 津沽大学师生校内爱国活动 |
3.2 办学经费与管理 |
3.2.1 经费收入与支出 |
3.2.2 人民助学金制度 |
第四章 津沽大学的教学活动 |
4.1 津沽大学办学理念 |
4.1.1 实事求是 |
4.1.2 注重实践 |
4.1.3 服务社会 |
4.1.4 注重体育锻炼 |
4.2 教学计划 |
4.2.1 工学院教学计划 |
4.2.2 商学院教学计划 |
4.2.3 文学院教学计划 |
4.3 津沽大学教学变革 |
4.3.1 办学目标调整 |
4.3.2 传教士教职员减少 |
4.3.3 课程设置的变化 |
4.4 办学特色 |
4.4.1 教师团队多元化 |
4.4.2 严格的考试和学分制度 |
4.4.3 理论与实践并重 |
第五章 津沽大学名师名家、毕业学生 |
5.1 名师风采 |
5.1.1 师资力量 |
5.1.2 津沽大学名家列举 |
5.2 桃李芬芳 |
5.2.1 津沽大学毕业生去向 |
5.2.2 津沽大学优秀毕业生 |
第六章 津沽大学的历史评价 |
6.1 津沽大学办学成就及现实意义 |
6.1.1 建设多元化教师队伍 |
6.1.2 实行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 |
6.1.3 精简行政机构,提高效率 |
6.1.4 培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风格 |
6.1.5 培植尊师重道的校园风气 |
6.2 津沽大学办学局限 |
6.2.1 经费支撑不足,影响正常办学 |
6.2.2 教会控制大学,过多干涉教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3)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一)近代高等教育史的相关研究 |
(二)近代上海交通大学相关研究 |
(三)近代中国管理学发展研究 |
三 史学理论与方法 |
四 创新点和难点 |
第一章 管理学院建立的背景 |
第一节 近代社会环境的推动 |
一、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蓬勃发展 |
二、近代铁道事业发展的需要 |
第二节 科学管理法的传入 |
一、科学管理的定义与特点 |
二、科学管理的宣传者——杨铨 |
三、科学管理的奠基人——穆藕初 |
第三节 经济管理学教育的开展 |
一、传统的经济学教育 |
二、民国初期商学教育的发展 |
三、交通大学历史上的“商学”发展 |
四、唐文治与管理之渊源 |
小结 |
第二章 管理学院的创建与发展 |
第一节 管理学院的前身——铁路管理科的创立 |
一、设置背景 |
二、教学概况 |
三、师资力量 |
四、学生概况 |
第二节 管理学院的“黄金时期” |
一、从铁路管理科到管理学院 |
二、课程设置与教学培养 |
三、师资力量与设备概况 |
四、学生活动与学术研究 |
第三节 钟伟成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活动 |
一、排除众议,力倡管理科学 |
二、为人师表,心系学生发展 |
三、呕心沥血,保全管理学院 |
小结 |
第三章 管理学院的磨难与挫折 |
第一节 抗战时期的管理学院 |
一、抗战时期管理学院之概况 |
二、师生积极开展爱国救亡运动 |
第二节 抗战胜利结束后的管理学院 |
一、系科的重组与变化 |
二、师生概况与学术研究 |
三、师生的爱国民主运动 |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的管理学院 |
一、管理学院之新发展 |
二、院系调整的影响——管理学院的衰落 |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附录1 管理学院课程学程说明(1936 年) |
附录2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运输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
附录3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财务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
附录4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电信管理系课程改革草案(1950 年) |
附录5 国立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航业管理系改革课程草案(1950 年)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基于citespace的特色小镇运营模式研究综述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研究综述 |
(一) 产业集聚 |
(二) 住房与房地产 |
(三) 制造业 |
(四) 全域旅游 |
(五) PPP |
(六) 孵化器 |
二、实践经验 |
(一) 国内实践 |
1. 浙江———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 |
2. 华夏幸福———企业主导的发展模式。 |
3. 固安新城———产业主导的发展模式。 |
(二) 国际经验 |
三、政策支持 |
(一) 地方出台特色小镇扶持政策 |
(二) 中央部委及银行资金支持政策 |
四、特色小镇运营发展策略 |
(一) 运营策略 |
(二) 实现差异化运营 |
(三) 以文化之力孵化培养 |
(四) 以产业融合推动特色小镇运营 |
(5)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式复式簿记引入中国对湖南会计教育的影响 |
二、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发展与特点 |
(一) 民国时期湖南会计高等教育 |
(二) 民国时期湖南中等会计职业教育 |
(三) 民国时期湖南私立会计教育 |
三、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特点 |
(一) 私立会计教育规模大于公立教育 |
(二) 名人办校, 名师任教 |
(三) 会计专业课程设计合理, 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
(四) 教学内容以西式复式簿记理论和方法为主 |
四、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对中国近代会计发展影响 |
(6)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由与意义 |
(一)丰富中国教育史学科的研究内容与领域 |
(二)促进当代中国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 |
二、概念的界定与相关概念辨析 |
(一)概念界定 |
(二)概念辨析 |
三、研究范围的界定 |
(一)时间的界定 |
(二)空间的界定 |
(三)教育层次的界定 |
四、研究的现状与文献综述 |
(一)商业教育史着作 |
(二)商业教育史论文 |
(三)文献史料类 |
(四)相关史料 |
五、研究方法、思路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 |
(三)创新点 |
第1章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萌芽(1840—1895) |
1.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本土渊源 |
1.1.1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形式 |
1.1.2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内容与教材 |
1.1.3 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特点与影响 |
1.2“大变局”下的商业转型与新商业观的出现——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产生的时代背景 |
1.2.1 商业的变化 |
1.2.2 新商业观的萌生 |
1.3 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嚆矢——商务英语教育 |
1.3.1 官办商务英语教育 |
1.3.2 教会办商务英语教育 |
1.3.3 社会办商务英语教育 |
1.4 自强学堂——张之洞高等商业教育思想的试验场 |
1.4.1 张之洞的工商业教育思想 |
1.4.2 张之洞的商业教育实践 |
1.4.3 张之洞与自强学堂的商业教育经验 |
1.5 萌芽时期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特点 |
1.5.1 学校级别单一 |
1.5.2 课程设置新旧并存 |
1.5.3 商科尚未独立 |
第2章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型(1895—1898) |
2.1 商业教育的实践基础与舆论准备 |
2.1.1 实践基础 |
2.1.2 舆论准备 |
2.2 早期实业教育思潮的兴起与高等商业教育初步发展 |
2.2.1 早期改良派实业教育思想中的高等商业教育 |
2.2.2 维新派的实业教育思想中的高等商业教育 |
2.2.3 早期实业教育思潮对高等商业教育初步发展的影响 |
2.3 商业教育中的新现象——近代商人参与办学 |
2.3.1 近代商人参与办学的主要动因 |
2.3.2 近代商人捐资办学的方式 |
2.3.3 近代商人参与办学的特点 |
2.4 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型——以江南储才学堂为例 |
2.4.1 江南储才学堂的创设原因 |
2.4.2 江南储才学堂的开办 |
2.4.3 江南储才学堂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
2.5 成型时期的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特征 |
2.5.1 近代性逐渐显现 |
2.5.2“会通中西”的课程设置原则 |
2.5.3 商业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
第3章 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的确立(1898—1911) |
3.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制度确立的背景 |
3.1.1 近代商业体制的确立 |
3.1.2 近代商业思想的传播 |
3.2“癸卯学制”建立的近代商业教育体系 |
3.2.1 分级教学,体现“高等”特征 |
3.2.2 分科教学,体现“商业”特征 |
3.2.3 前后相继,体现衔接特征 |
3.2.4 统一管理,体现规范特征 |
3.3 清末高等商业教育多样化的办学主体和培养途径 |
3.3.1 国立高等商业教育 |
3.3.2 公立高等商业教育 |
3.3.3 教会办高等商业教育 |
3.3.4 商会办高等商业教育 |
3.3.5 个人办高等商业教育 |
3.3.6 高等商业留学教育 |
3.4 高等商务学堂——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思想与实践 |
3.4.1 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思想 |
3.4.2 高等商务学堂——盛怀宣的高等商业教育实践 |
3.5 清末高等商业教育的特征 |
3.5.1 规范制度得以建立 |
3.5.2 学科体系初步形成 |
3.5.3 中文教材开始出现 |
3.5.4 投资办学主体多样 |
第4章 民国时期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1912—1937) |
4.1 民初高等商业教育发展的背景 |
4.1.1 时政背景 |
4.1.2 经济背景 |
4.1.3 教育背景 |
4.2 民初实业教育改革中的高等商业教育变化 |
4.2.1 实业教育改革的原因 |
4.2.2 民初高等商业教育改革的内容 |
4.2.3 民初教育改革对高等商业教育的影响 |
4.3“壬戌学制”与高等商业教育 |
4.3.1“壬戌学制”制订的背景——以职业教育为中心 |
4.3.2“壬戌学制”内容 |
4.3.3“壬戌学制”对高等商业教育的影响 |
4.4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高等商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
4.4.1 南京国民政府教育政策的调整 |
4.4.2 学校数量不断增加 |
4.4.3 管理不断规范 |
4.4.4 上海商学院——民国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变革的样本 |
4.5 民国高等商业教育的特点 |
4.5.1 密切联系社会 |
4.5.2 办学形成特色 |
4.5.3 严控教学质量 |
第5章 历史经验与启示 |
5.1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发展特点 |
5.1.1 制度化不断增强 |
5.1.2 借鉴性和本土性同时并存 |
5.1.3 受商业政策与商业发展状况影响明显 |
5.2 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成就与局限 |
5.2.1 成就 |
5.2.2 局限 |
5.3 反思与启示 |
5.3.1 办学模式多元化,学校发展各具特色 |
5.3.2 资金来源多渠道,学校发展自由灵活 |
5.3.3 政策制度倾斜实践,课业设计联系实际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7)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解构与培养对策——以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创业能力的内涵与解构 |
(一) 创业能力的内涵 |
(二) 创业能力的解构 |
三、创业能力培养现状 |
(一) 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 |
(二) 忽视创业精神的培养 |
(三) 缺乏专业的师资队伍 |
(四) 缺乏广阔的实践平台 |
(五) 缺乏浓郁的环境氛围 |
四、培养对策与建议 |
(一) 优化创业型人才培养方案 |
(二) 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
(三) 营造创业的环境氛围 |
(四) 积极开展创业活动 |
(8)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 |
1. 由金融危机引起的话题 |
2. 历史的观照 |
3. 研究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 不足之处 |
三、概念及研究范围的厘定 |
四、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恐慌与应对: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滥觞 |
一、中国传统商业教育的发展与局限 |
1. 历史悠久的中国商业教育传统 |
2. 传统商业教育的局限 |
二、近代高等商科教育的萌生过程 |
1. “习兵战不如习商战”:对新式商业教育的认识与引入 |
2. 清末近代高等商业教育的萌生 |
三、民国时期高等商科教育的兴起 |
1. 民初高等商科教育的初兴 |
2. 20-30年代中国商科教育发展概况 |
第二章 上海: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1917-1937)(上) |
一、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区位优势及概况 |
1. 民国时期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发展的基础 |
2. 高校云集,上海高等商科教育兴起 |
二、先声夺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的兴起 |
1. 从南高师商业专修科到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
2. 南高师商业专修科与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概况 |
三、服务南洋:国立暨南大学商科的发展 |
1. 暨南学校商科的兴办 |
2. 暨南上海商科大学的成立与发展 |
3. 暨南大学商学院的发达 |
第三章 上海:民国高等商科教育的中心(1917-1937)(下) |
一、百花争妍:复旦大学等私立大学商科教育的发达 |
1. 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
2. 商科之设,风气之先 |
二、另辟蹊径:沪江大学商科的办学新模式 |
1. 沪江大学商科早期发展概况 |
2. 沪江大学商学院的辉煌 |
三、独树一帜:上海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1. 交通大学管理学系的早期概况 |
2. 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的壮大 |
第四章 国立VS私立:国立上海商学院与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的对照解读(1927-1937) |
一、国立上海商学院浮沉 |
1. 内外交困,发展受挫 |
2. 独立建校,别具一格 |
二、私立复旦大学商学院兴衰 |
1. 巩固学校、维护国家 |
2. 作育商士,屹立东南 |
第五章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特征总结 |
一、近代上海高等商科学生活动分析 |
1. 商科学生的构成特征分析 |
2. 商科学生的学习、学术和课余活动 |
二、近代上海高等商科院校教员活动特征分析 |
1. 商科教员的教学活动 |
2. 商科教员的教学“中国化”活动 |
三、商科师生教育活动的典范——以1920年代复旦大学商科师生参与合作运动为例 |
结语:近代上海商科教育活动反思 |
参考文献 |
(9)中国管理学的萌芽(论文提纲范文)
一、企业的科学管理 |
二、管理学着 (译) 作 |
三、管理专家 |
四、高校管理学教育 |
1. 管理学教育制度 |
2. 管理学课程的设置 |
五、管理社团组织 |
六、调查研究 |
(10)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目标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目标 |
二、相关文献综述 |
(一) 旅游专业教师研究 |
(二) 旅游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三) 旅游学科及学科体系研究 |
(四) 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框架 |
四、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相关理论陈述 |
(一) 课程及课程体系 |
(二) 学科及学科体系 |
六、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调查设计 |
一、研究范围与样本 |
(一) 我国旅游院校基本情况 |
(二) 研究样本的确定 |
二、问卷构成及设计 |
(一) 问卷设计思路 |
(二) 问卷构成 |
(三) 问卷设计 |
三、问卷调查与数据处理 |
(一) 问卷调查 |
(二) 数据处理 第三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基本分析 |
一、样本总体特征 |
二、旅游本科教育师资结构的基本分析 |
(一) 职称结构 |
(二) 学科背景结构 |
(三) 学历结构 |
(四) 实践经验 |
(五) 科研与教学时间分配结构 |
三、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学科结构的相关分析 |
一、研究假设 |
二、师资结构与依托学科的相关分析 |
(一) 交叉列联表的构建与修正 |
(二) 多重对应相关分析的施行 |
(三) 输出结果的解读与主要结论 |
(四) 小结 |
三、师资结构与专业特色的相关分析 |
(一) 交叉列联表的构建与修正 |
(二) 多重对应相关分析的施行及分析结果 |
(三) 分析结果的解读与主要结论 |
(四) 小结 |
四、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结论 |
(一) 我国旅游教育院校发展 |
(二) 旅游本科院校师资情况 |
二、对策建议 |
(一) 提高学科地位,优化人才培养 |
(二) 强化校企合作,增强行业经验 |
(三) 利用"路径依赖",发展特色办学 |
(四) 市场需求为基,弱化"路径依赖" |
(五) 构筑研究平台,建立师资培养基地 |
三、本研究的不足与改进 |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设有旅游本科高等院校名单 附录2:设有旅游管理本科的985、211高校名单 附录3:设有旅游管理硕士点的高校名单 附录4:旅游系(专业)隶属院(系)名称 附录5: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研究调查问卷 后记 |
四、湖南商学院工商管理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战时后方私立大学的生活样态及生存逻辑——以私立武昌中华大学为例(1938—1946)[J]. 赵国壮,周挥辉. 湖北社会科学, 2022
- [2]津沽大学史研究[D]. 高亚倩. 河北大学, 2021(02)
- [3]交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1918-1951)[D]. 刘晓娟.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4]基于citespace的特色小镇运营模式研究综述与探索[J]. 李冰,许文馨,刘晓钰,黄小倩,杨璇,姜家濠. 江苏商论, 2019(06)
- [5]民国时期湖南会计教育发展探析[J]. 陈敏,廖一波,杨安娜. 财会通讯, 2019(13)
- [6]中国近代高等商业教育发展史研究(1840-1937)[D]. 田谧. 河北大学, 2017(08)
- [7]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创业能力解构与培养对策——以怀化学院工商管理系为例[J]. 方磊,唐德彪. 商业经济, 2013(08)
- [8]教育变革与社会转型 ——近代上海高等商科教育活动研究(1917-1937)[D]. 赵永利. 华中师范大学, 2012(08)
- [9]中国管理学的萌芽[J]. 王圆圆. 管理学家(学术版), 2011(12)
- [10]我国旅游本科院校师资结构研究[D]. 周钧.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