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秋葵的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邵玲智,刘冉,熊雪[1](2021)在《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消费者对蔬菜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蔬菜无污染、营养、新鲜。黄秋葵是我国居民餐桌上一种常见的蔬菜,但在其种植过程中,病虫害严重影响其产量。大量试验表明,绿色无公害黄秋葵栽培技术可以降低农药的使用,确保黄秋葵零污染。基于此,针对无公害黄秋葵栽培技术进行分析。
彭君,朱德彬,王小凤,李湘球[2](2021)在《黄秋葵研究现状及萍乡市黄秋葵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简述了国内外对黄秋葵的相关研究,并概述了萍乡地区秋葵选育进展,以期促进黄秋葵的品种选育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加工利用研究。
王琨,崔志钢,杨佳琪,袁瑞,宁江权[3](2021)在《我国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认为本文分别从栽培措施、干旱胁迫生理指标、栽培模式和品种比较等方面阐述和归纳了相关学者对黄秋葵的研究成果,并对黄秋葵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农业生产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支撑和便利。
齐军航[4](2021)在《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结构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指出试验以黄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绿羊角’为试材,研究了A(35cm×60cm)、B(40cm×60cm)、C(45cm×60cm)、D(50cm×60cm)、E(55cm×60cm)、F(60cm×60cm),六个密度处理对群体植株结构形态指标、冠层指标、光合特性指标、果荚品质指标、小气候指标、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了相关指标特性及产量形成的机理。研究结果如下:1.高密度栽培的A、B处理株高数据值高于其它处理,而茎粗数据值低于其它处理,表明处理植株间对光照竞争激烈致使植株茎高且细。各处理的株幅均随着生长日期而不断增加。各处理果枝高度和果枝始节随着密度增加而升高;果枝数受栽培密度影响不明显。2.各密度处理群体植株结构层次划分高度均是光合层>支持层>吸收层。各处理的器官干重分布是茎>果荚>叶,C处理的冠层结构干重值最高及在垂直各层次中分布比例也较为合理均匀。C处理的LAI值在8月11日达到峰值为4.22,分别比A、B、D、E、F处理高16.58%、13.89%、5.68%、8.53%、7.11%,高密度栽培A、B处理虽能短期内快速促进叶面积增加,但衰老期时LAI也快速下降。3.各密度群体冠层CO2浓度分布表现为光合层>支持层>地面;C密度处理利于群体植株获得较高的PAR值、LI值和较低的K值;LAI值与LI值是正相关关系,与K值是负相关关系;适宜的栽培密度能截获较多光照,促进植株中下部叶片光照情况改善,从而使光合能力变优。4.C处理的叶片POD活性、果荚可溶性糖、蛋白、粗纤维含量值均高于其它处理。5.盛花期的湿度各密度群体垂直高度分布均是0cm(地面)>80cm>160cm;盛果期湿度变化一致,早晚湿度高、下午湿度低,栽培密度越高变化趋势越明显;各密度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温度总体呈现波动变化;适宜的栽培密度下,群体植株会依据小气候自动调节适合生长的环境。6.各群体植株的产量并不是随栽培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当植株数超过田间环境承载数时,植株会对营养、生殖生长进行调节以供果荚生长增加产量。C(45cm×60cm)处理产量折算到667m2后为1697.37kg,比其它处理高。综上所述,‘绿羊角’品种在C(45cm×60cm)栽培密度时,即每667m2定植2424株时,构建的群体结构及各项指标表现最优,可为生产栽培时提供参考。
周海燕,李进[5](2021)在《小拱棚黄秋葵/蘘荷—荠菜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充分发挥黄秋葵、蘘荷、荠菜药食同源、营养丰富、芳香鲜美、功效独特的优势,满足消费者日益强烈的养生、食疗、绿色蔬菜的需求,利用襄荷喜阴耐凉,黄秋葵高秆多叶的特性,及荠菜生长周期短、见效快的特点,摸索出1套小拱棚黄秋葵/蘘荷—荠菜栽培技术。早春利用小拱棚提高温度,提早定植黄秋葵/蘘荷,夏季利用黄秋葵高秆多叶、形成天然遮阴环境,保证蘘荷生长,实现了黄秋葵、蘘荷提早10 d上市,菜田腾茬后继续栽培2茬荠菜,既高效利用了土地,合理搭配了茬口,又大大提高了菜农收入,综合效益显着。
汪李平[6](2021)在《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黄秋葵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黄秋葵,又名秋葵、咖啡黄葵、毛茄、金秋葵、美人指、羊角豆、洋辣椒等,为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东北部地区,我国也有野生种,一直以来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农村房前屋后均有零星种植。13世纪埃及就有栽培记载,现已成为非洲、中亚、南亚、东南亚及欧洲等热带地区广泛栽培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秋葵嫩荚肉质柔嫩、润滑,可凉拌、作汤、清炒、煮食,
张永海,谷端银,郭晓华,孙爱华,董浩,庄乾伟[7](2020)在《出口黄秋葵轻简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黄秋葵作为一种保健蔬菜,出口需求增大,在我国栽培面积不断扩大。本文从品种选择、整地与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等方面,介绍了出口黄秋葵轻简化高效栽培技术,供种植户参考。
王继如[8](2020)在《秋葵果实品质分析及其纤维素含量对外源激素应答反应研究》文中认为秋葵(Hibiscus esculentus L.)是锦葵科秋葵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因其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也使得秋葵从传统蔬菜向新型的绿色营养保健功能性蔬菜转变,并且在我国的栽培面积也不断地扩大。秋葵主要食用器官是果实,且嫩荚的鲜食期比较短,自开花至花后10天左右果实即纤维化从而失去可食用性。目前,有关秋葵果实品质及老化的系统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本试验选择了我国广泛栽培的4个(台湾五福、日本超五星、卡里巴、杨贵妃)秋葵品种,测定了秋葵果实在花后5~10天品质形成时期,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和黄酮的含量变化规律,并对其品质进行评价。此外,重点探讨了秋葵果实老化的主要因素-纤维素与外源激素的关系。研究结果如下:(1)对4个秋葵品种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二者都是随着花后天数的增加含量逐渐降低,可溶性糖在花后5~8天时降低速率较快,在花后8~10天时降低速率变缓,可溶性蛋白在花后5~7天时降低速率缓慢,在花后7~10天时降低速率较快。(2)秋葵果实的维生素C含量和黄酮含量随着花后天数增加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花后6-7天,各品种维生素C和黄酮含量最高。(3)对4个秋葵品种果实发育过程中纤维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果实中纤维素含量随着花后天数增加而增加,在花后第10天时杨贵妃秋葵品种纤维素含量最高。(4)以秋葵果实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黄酮、纤维素含量为评价指标,应用隶属函数法对供试的4个秋葵品种果实品质进行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日本超五星品种平均隶属函数值最高,杨贵妃品种最低,因此营养品质最好的为日本超五星,其次为卡里巴,最后为杨贵妃。(5)对4个秋葵品种进行激素(赤霉素、脱落酸、生长素、油菜素内酯)处理,测定处理后秋葵果实内纤维素含量变化,发现赤霉素和油菜素内酯处理降低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效果较好。根据品质分析结果,在花后第4天时,连续3天采用100μmol·L-1的赤霉素处理秋葵果实,可以有效延长秋葵果实鲜食期。(6)利用q RT-PCR分析激素处理对对日本超五星品种调控秋葵纤维素积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发现外源喷施赤霉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这三种激素后,秋葵果实中纤维素合酶基因He Cesa7表达量低于对照,而内切葡聚糖基因He EG6和转录因子He MYB46表达量与对照组无显着差异,因此推测这三种激素是通过降低纤维素合酶基因He Cesa7表达来降低秋葵果实内纤维素累积。
罗兴红[9](2020)在《浏阳山区黄秋葵栽培技术》文中指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增加了对稀有蔬菜的需求,而黄秋葵原产于非洲,故名洋辣椒。近年来,市场需求量大,种植效益好,成为脱贫致富的产业之一。实施黄秋葵绿色保健栽培是抓好菜篮子工程,确保人民群众吃上健康食品的一项惠民措施,也是改进食品安全状况的重大举措,对农业生产环境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为了提高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主要从品种选择、栽培技术和保健措施着手研究黄秋葵绿色保健栽培配套关键技术。
王海洋,杨华,孙月宇,王为[10](2020)在《江苏沿海地区食用黄秋葵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规程》文中提出依据江苏沿海地区的气候特点、土壤状况、设施、耕作制度等因素,提出了该地区黄秋葵高效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包括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播种育苗、移栽、肥分管理、整枝、保花保果、病虫草害防治、采收及保鲜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本地黄秋葵高效无公害生产提供参考。
二、黄秋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秋葵的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环境选择 |
2 种植技术要求 |
2.1 品种选择 |
2.2 生产种植 |
2.3 田间管理 |
2.4 温湿度管理 |
2.5 水肥管理技术 |
2.6 病虫害防治 |
2.7 多层次栽培 |
2.8 智能化种植 |
3 采收后的技术管理 |
(2)黄秋葵研究现状及萍乡市黄秋葵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品种选育及成果 |
1.2 营养成分与功效 |
1.3 加工与开发利用 |
1.4 分子标记育种 |
2 萍乡地区黄秋葵研究进展 |
3 展望 |
(3)我国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栽培措施 |
1.1 播期 |
1.2 肥分管理 |
1.3 种植密度 |
1.4 节水栽培 |
2 盐胁迫和干旱胁迫生理指标 |
3 栽培模式 |
4 品种比较 |
5 展望 |
(4)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结构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蔬菜群体结构的相关研究 |
1.3 黄秋葵研究现状 |
1.4 试验目的与意义 |
1.5 创新点 |
1.6 研究内容 |
1.7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形态指标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冠层指标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小结 |
第五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果荚品质指标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小结 |
第六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试验田小气候指标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3 小结 |
第七章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产量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2 结果与分析 |
7.3 小结 |
第八章 讨论 |
8.1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形态指标的影响 |
8.2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冠层指标的影响 |
8.3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光合特性指标的影响 |
8.4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果荚品质指标的影响 |
8.5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结构试验田小气候指标的影响 |
8.6 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植株产量的影响 |
第九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致谢 |
(5)小拱棚黄秋葵/蘘荷—荠菜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茬口安排 |
2 产量与效益 |
3 小拱棚黄秋葵/蘘荷栽培技术 |
3.1 品种选择 |
3.2 黄秋葵育苗 |
3.3 整地做畦 |
3.4 移栽定植 |
3.5 田间管理 |
3.5.1 肥水管理 |
3.5.2 中耕培土及整枝 |
3.6 病虫害防治 |
3.7 采收 |
4 荠菜栽培技术 |
4.1 品种选择 |
4.2 播种 |
4.3 肥水管理 |
4.4 病虫害防治 |
4.5 采收 |
(6)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黄秋葵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类型 |
2 栽培特性 |
2.1 形态特征 |
2.2 生育周期 |
2.3 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
3 栽培季节 |
4 工厂化育苗 |
4.1 穴盘选择 |
4.2 基质配制 |
4.3 浸种催芽 |
4.4 穴盘播种 |
4.5 苗床管理 |
5 栽培技术 |
5.1 整地施肥 |
5.2 播种育苗 |
5.3 定植 |
5.4 田间管理 |
5.5 及时采收 |
5.6 保鲜贮藏 |
5.7 留种技术 |
6 病虫害防治 |
7 食用方法 |
(7)出口黄秋葵轻简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 |
2 选地、整地与施肥 |
3 栽培技术 |
4 采收 |
(8)秋葵果实品质分析及其纤维素含量对外源激素应答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秋葵研究概述 |
1.2.2 纤维素与细胞壁的关系 |
1.2.3 纤维素合成与代谢 |
1.2.4 激素调控纤维素的累积 |
1.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激素处理 |
2.2.2 品质指标的测定 |
2.2.3 总RNA的提取 |
2.2.4 cDNA模板的合成 |
2.2.5 荧光定量PCR检测差异基因表达 |
2.3 数据分析与作图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秋葵果实品质分析 |
3.1.1 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3.1.2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3.1.3 维生素C含量测定 |
3.1.4 黄酮含量测定 |
3.1.5 纤维素含量测定 |
3.1.6 不同品种秋葵果实品质评价 |
3.2 激素处理四个品种纤维素含量动态变化 |
3.2.1 赤霉素处理对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2.2 脱落酸处理对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2.3 生长素处理对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2.4 油菜素内酯处理对秋葵果实纤维素含量的影响 |
3.3 秋葵果实成熟过程中与纤维素累积相关基因的表达 |
3.3.1 激素处理对秋葵果实发育过程中He Cesa7 表达的影响 |
3.3.2 激素处理对秋葵果实发育过程中HeEG6表达的影响 |
3.3.3 激素处理对秋葵果实发育过程中HeMYB46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秋葵果实品质分析 |
4.2 激素处理后纤维素含量变化 |
4.3 纤维素累积相关基因对外源激素应答反应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浏阳山区黄秋葵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择品种 |
2 地块选择 |
3 整地施肥 |
4 适时播种 |
5 田间管理 |
5.1 苗期管理 |
5.2 肥水管理 |
5.3 整形摘叶 |
6 及时采收 |
7 绿色技术 |
7.1 农业防治 |
7.1.1 种子处理 |
7.1.2 清洁田园 |
7.1.3 轮作换茬 |
7.2 物理防治 |
7.2.1 诱杀害虫 |
7.2.2 灯光诱虫 |
7.3 生物防治 |
7.3.1 赤眼蜂寄生技术 |
7.3.2 性信息素技术 |
7.4 药剂防治 |
7.4.1 苗期病害防治 |
7.4.2 斜纹夜蛾害虫防治 |
7.4.3 介壳虫防治 |
(10)江苏沿海地区食用黄秋葵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品种选择及种子处理 |
2 播种育苗 |
3 移栽 |
3.1 移栽苗龄 |
3.2 移栽方法 |
4 肥分管理 |
5 整枝 |
6 保花保果 |
7 病虫草害防治 |
7.1 病害防治 |
7.2 虫害防治 |
7.3 杂草防治 |
8 采收及保鲜 |
8.1 采收 |
8.2 保鲜 |
四、黄秋葵的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无公害黄秋葵种植技术浅析[J]. 邵玲智,刘冉,熊雪. 南方农业, 2021(24)
- [2]黄秋葵研究现状及萍乡市黄秋葵研究进展[J]. 彭君,朱德彬,王小凤,李湘球. 长江蔬菜, 2021(16)
- [3]我国黄秋葵栽培技术研究进展及展望[J]. 王琨,崔志钢,杨佳琪,袁瑞,宁江权. 现代农业科技, 2021(11)
- [4]栽培密度对黄秋葵群体结构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齐军航. 吉林农业大学, 2021
- [5]小拱棚黄秋葵/蘘荷—荠菜栽培技术[J]. 周海燕,李进. 蔬菜, 2021(04)
- [6]长江流域塑料大棚黄秋葵栽培技术[J]. 汪李平. 长江蔬菜, 2021(06)
- [7]出口黄秋葵轻简高效栽培技术[J]. 张永海,谷端银,郭晓华,孙爱华,董浩,庄乾伟. 长江蔬菜, 2020(23)
- [8]秋葵果实品质分析及其纤维素含量对外源激素应答反应研究[D]. 王继如.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浏阳山区黄秋葵栽培技术[J]. 罗兴红. 陕西农业科学, 2020(04)
- [10]江苏沿海地区食用黄秋葵无公害高效栽培技术规程[J]. 王海洋,杨华,孙月宇,王为. 现代农业科技, 2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