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产品怎样上网交易(论文文献综述)
葛颖[1](2021)在《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子商务作为解决消费品下乡和农产品流通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一直是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例如,农村电子商务连续八年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方案”、“互联网+现代农业”、“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数字乡村”等工作相继启动。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农村电子商务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发展态势,表现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2014年的1800亿元快速增长到2019年的1.7万亿元;从业主体迅速增加,截止到2019年农村网店达到1384万家,带动就业人数超过3000万人;农产品上行规模高速增长,2019年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约3975亿元。我国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电子商务这种新型商务技术挖掘农村居民的消费潜力、拉动农产品上行、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然而,电子商务是否实现了带动农产品上行、扩大农户的消费需求、壮大县域经济的初衷?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不仅有助于中国农业、农村、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为农村居民的消费升级提档及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建议。基于以上背景,本文运用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与研究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与全国县域社会经济指标为例,识别了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以期回答以下问题:电子商务影响农户行为的机理是怎样的?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产生了哪些影响?以及电子商如何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陈述如下:(1)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以及对农户行为产生影响的前提条件是农户采纳电子商务,因此识别农户电子商务采纳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理论上,无论农户作为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倾向于采纳电子商务,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促使其采纳电子商务的主要因素。然而,基于微观农户数据,运用double-hurdle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仅人力资本中的受教育年限、社会资本中的通讯支出对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影响。进一步的主观解释表明,农户电子商务的认知和操作能力限制了其电商采纳行为。(2)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目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严重制约了全国整体消费水平的提升和中国农村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电子商务对农村居民消费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促进了农户的消费,基于微观农户数据,应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对电子商务促农户消费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电子商务不仅可以促进农户的家庭非生产性消费又可以提高农户的家庭生活性消费;通过增加农户的家庭总收入来提升农户的家庭消费,农户的家庭总收入具有完全的中介效应。(3)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基于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分析发现,电子商务节省了农户销售农产品的交易成本、扩大了农产品的市场边界。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农户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五原县农户在原有产业优势的前提下,多方式规避了农产品鲜活易腐的特性,抓住政策机会,利用农户熟知的社群电商成功销售农产品;此外,电子商务通过扩大市场、提高农产品单位价格、减少交易成本、优化种植结构、延长农业产业链以及羊群效应推动农产品上行。(4)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基于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实证分析。从理论上看,“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提升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为准确评估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进一步运用多期倍差法实证检验电子商务是否对县域经济发展的产生了影响,结果显示,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推动作用,并且这一结论在安慰剂检验、匹配倍差法检验后依然成立;示范项目对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显着,但对第三产业的带动效果最为显着,县域经济由第一第二产业为主导转向第三产业为主导,优化了县域产业结构;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效应存在地区异质性,对中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的效应大于东部沿海地区。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第一,基于市场与不确定条件下的跨期消费理论分析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影响机理,同时运用内蒙古农户的微观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既丰富了不确定条件下跨期消费理论在电子商务促消费方面的应用,又拓展了电子商务促消费领域农户微观视角的定量研究。第二,基于市场交易成本理论与市场边界理论解释电子商务对农户销售农产品行为的影响,以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进行分析,发掘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内在逻辑,全面揭示农户成功利用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第三,提出示范项目通过政策效应、就业效应、产业集聚效应以及人力资本效应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实证检验了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上述研究发现,可以为政策制定者制定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
王永仓[2](2021)在《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文中提出数字经济是当前全球发展的主流趋势,数字金融是数字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最为活跃的领域。数字金融以先进的底层技术为依托,以数字化的知识和信用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为实现普惠金融发展和社会经济包容性增长提供了新的途径。发展壮大农村经济,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机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是“三农”领域的热点议题,也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发展,我国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依然较低,城乡收入差距依然较大,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失衡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矛盾。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逐年放缓,农村居民外出就业面临严峻挑战,在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农产品价格“天花板”的双重挤压下,农民收入持续增长面临较大的压力,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也对农民收入增长带来负面影响。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发展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重要渠道,但是中国传统农村金融面临可持续性问题,对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支持乏力,需要寻求新的动力以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然而,数字金融快速发展可能为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新机会。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在金融领域的广泛应用,人类社会逐步迈入数字金融时代。数字金融作为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低成本、广覆盖、可持续等优势,降低了信贷服务对财务报表、信贷记录、抵押担保等传统信贷技术的依赖,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得性,通过促进消费投资、激励创新创业、支持商业模式创新发展等途径提升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善了农村居民创业就业环境,为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带来更多的机会。数字金融有望通过金融组织与金融服务等方面的创新,不断缩小数字鸿沟,解决农村普惠金融发展长期面临的低收益、高成本、效率与安全难以兼顾等瓶颈问题,可以惠及被传统金融排斥的大量农村居民,有助于缓解他们的金融约束,获得便利低成本的支付、投资理财、融资、保险等金融服务,并改善他们的消费行为,促进他们的创业、投资、经营及就业活动,提高农村资金配置效率,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进而促使农民收入增长。鉴于此,本文以数字金融为切入视角,着重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应。本文遵循提出问题、理论研究、实证研究与政策研究的逻辑思路,基于中国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际情况,采用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为促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推动数字金融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供政策依据。具体地,本文在深入分析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及结构变化、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及演变趋势的基础上,重点构建了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并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和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综合采用工具变量法、分位数回归法、中介效应模型、门槛估计法、面板半参数估计、空间计量、最小二乘法、倾向得分匹配法、Iv-probit等方法实证检验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最后基于结论提出发展数字金融以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建议。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结论归结如下:第一,中国数字金融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差距日趋缩小,但是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依然存在问题,带来了新的风险并产生新的金融排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收入结构表现出显着的时空差异,各省农民收入差距日渐缩小,农民收入来源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呈现出分块集聚的特征;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具有普遍的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加速数字技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推动金融发展提质增效已经成为全球共识。中国各类数字金融业务的应用与普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省域间的数字金融发展差距日渐缩小,金融服务的普惠性明显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显着增强。但是数字金融发展本身及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依然存在着问题。部分传统金融体系存在的问题并非因为数字金融而化解,有些问题在数字金融领域反而进一步强化。数字金融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和风险,并产生了新的金融排斥。中国数字金融在短期内将会强化监管,长期将会防范风险与鼓励创新并重,以促进普惠金融发展并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收入增长及收入结构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农民收入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形态已经高度货币化,收入来源逐渐多元化。工资性收入超越经营性收入成为农民收入增长最主要的来源,转移性收入成为近年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财产性收入水平依然较低。省域间的农民收入差距总体上表现出先扩大后缩小的特征,近年来农民收入差距的收敛速度正在放缓。各省份农民收入增长表现出显着的空间依赖性,农民收入较高的省份、农民收入较低的省份存在分块集聚的特征。伴随着数字金融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数字金融发展、数字金融各维度、数字金融的各项业务与农民收入具有正相关性,且具有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均具有正相关性,且表现出非线性特征。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且存在非线性特征。第二,数字金融发展通过促进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等各项收入增长进而带动农民增收,处于不同收入分位数的群体均能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较多,在不同区域数字金融发展的增收效应存在显着的差异。首先,无论是数字金融总指数还是各维度指数都与农民收入增长显着正相关,并具有显着的滞后效应。采用过度识别的工具变量GMM和LIML方法对内生性进行控制的估计结果表明上述结论具有稳健性。支付、信贷、保险等各类数字金融业务均能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其次,数字金融对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增长均有显着的正向促进作用。再次,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存在显着的地区差异,其中数字金融对西部地区的增收效应最强。最后,各收入分位数上的人群均能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中获益,尤其是低收入群体获益更多。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体现出包容性特征。第三,数字金融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具有基于自身非线性特征,并存在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和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均存在双重门槛效应,表明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具有非线性特征。随着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水平越过相应的门槛值,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当前所有省份的数字金融发展均跨越了第二个门槛值。其次,总体上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明显,但其各维度发展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存在结构性差异。覆盖广度存在双重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相应的门槛值,农民增收效应逐步增强。进一步分析表明,覆盖广度与农村人力资本的交互耦合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使用深度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存在单一人力资本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跨越门槛值,增收效应有所减弱。在样本期内大部分省份的人力资本仍然处在数字化程度增收效应较大的阈值范围内。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均存在显着的空间集聚特征。总体上数字金融的空间溢出效应不显着,数字金融各维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存在差异。具体来看,覆盖广度不仅有利于本省的农民收入增长,还能提高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使用深度有利于提高本省农民收入增长,但对邻接省份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不显着。数字化程度对本省农民收入增长影响不显着,但是对邻接省份的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第四,数字金融发展促进了宏观经济增长,并主要通过城市化进程进而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在控制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产业结构和城市化本身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渠道。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除了通过中介变量传导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首先,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显着而稳健的正面影响。进一步考虑到各省份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研究发现在中西部地区,以及在初始互联网普及率、居民高等教育比例相对较低省份,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更强;在初始传统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私营企业比重较高的省份数字金融的经济增长效应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其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发展可以通过经济增长进而促进农民增收。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城市化途径来实现,而产业结构的变迁和城市化也是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再次,数字金融及各维度除了通过中介变量影响农民收入增长之外,还能直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最后,数字金融及各维度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存在区域差异。第五,数字金融促进家庭创业,进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数字金融使用通过促进农户家庭创业活动,提高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农户增收,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此外,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成员的非农就业,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水平影响更为显着。首先。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收入增长,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农户家庭增收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具体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降低了农户的农业收入,提高了非农收入,即数字金融促进农户家庭增收并改变收入结构;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提高对所有农户的家庭增收均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对异质性农户,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存在差异。总体上,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的增收效应随分位点的上升表现出先下降后缓慢增强的特征,对非贫困农户、东部地区的农户以及低社会资本和低金融知识农户的家庭增收效应更强,对贫困农户和中西部地区农户的增收效应较弱。其次,数字金融使用有助于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和提高非农就业水平,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家庭创业和非农就业水平具有显着的正向溢出效应。从创业活动来看,相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促进农户家庭创业,尤其是提高机会型创业的概率,并改善非创业家庭的创业意向;对于不使用数字金融的农户,社区数字金融水平提高对其创业活动具有溢出效应,对创业意向的影响则不显着。从创业绩效来看,数字金融使用能显着提高项目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营业收入和经营利润具有正向溢出效应。数字金融还能改善农户家庭非农就业水平,相对于创业家庭,数字金融使用和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非创业农户的非农就业促进作用更为显着。相较已有研究,本文创新在于:(1)研究视角方面。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数字金融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并进行实证验证,现有研究通常从某一个方面的来展开。宏观层面,从赋能实体经济的角度讨论数字金融通过经济增长对农民增收的影响,并逐步检验经济增长对农民收入增长的传递路径。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经济增长主要通过吸收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来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微观层面从支持农户家庭创业的视角讨论数字金融对农户家庭增收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促进了农户家庭创业活动,尤其是机会型创业,并提升了创业绩效,从而促进家庭增收。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经济对自雇型就业和受雇型就业的影响,但是很少从微观的角度考察,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创业家庭和非创业家庭就业活动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非创业家庭的非农就业影响力度更大。即是说,数字金融更有利于增加受雇型劳动者的非农就业机会。(2)研究内容方面。没有使用数字金融的家庭能否从数字金融发展中获得好处,这一点很少有文献进行考察。本文从社区层面考察了数字金融发展水平对不使用数字金融家庭的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收入、家庭创业及非农就业均有正向的溢出效应。关于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目前关注的文献也较少。本文比较了数字金融对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增收效应。结果表明,数字金融使用、社区数字金融水平促进了非贫困户的家庭增收,但是对贫困家庭的增收效应不显着。现有文献关注到数字金融对非农收入的影响,但是对农业收入的关注比较少。本文分析了数字金融对家庭农业收入和非农业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金融提高了农户家庭非农业收入,减少了农业收入。(3)研究方法方面。本文将面板门槛模型、二次项面板模型及面板半参数模型结合起来以研究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将面板门槛模型与交互耦合协调度模型结合起来研究数字金融的人力资本门槛效应,在研究数字金融农户增收效应时使用了OLS、2SLS及PSM方法。现有研究在处理同类问题时通常只考虑了其中的一种或两种方法,本文尽可能把这些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靠性。
广州市人民政府[3](2021)在《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文中提出广州市人民政府文件穗府[2021]1号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为深化"放管服" 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市政府决定取消和重心下移2597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其中取消269项,实行重心下移、改由区(含功能区,下同)就近实施2328项。各区、市有关部门要做好落实和衔接工作,细化监管措施,提高监管效能,推进政府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
韩鹏[4](2020)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大数据和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的飞速发展,网络正深入到许多传统行业,并逐渐转变其发展模式。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渐普及的背景下,传统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新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中,在消费者方面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电子商务对传统的农业生产、销售和消费方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刺激了农业产业链的整体改革。未来,农村电子商务将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本文首先从电子商务的内涵、特点、现有的模式、发展电子商务基本条件以及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论述出发,从目前具备的条件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两方面入手,对山东省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根据山东省平度市农村的实际情况,着力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为农产品销售建立电子商务生态网络。不仅推动了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也加快了农业和社会服务体系的发展。本文致力于提供经验,为山东省和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建议。针对山东省平度市的电子商务的发展,提出了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不光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培养电子商务人才,发展特色农产品,而且还要完善配套体系建设,推动农村信息主体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旨在进一步促进我省乃至全国农村电子商务稳定发展。
孙正良[5](2020)在《桓仁县林下参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崛起,互联网技术已对社会经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现代技术已把“互联网+”作为核心,通过与传统技术的结合,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广大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乡村振兴,我国从2014年起,连续在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到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要以“互联网+农业”的基本方针,打造新型农业经济模式。农产品电子商务目前成已为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成为农业新热点,得到广大农民的关注。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利用实地调查的方法,对本溪市桓仁县林下参种植户电商销售采用情况进行分析,获取论文的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从农户的个体特征、生产经营特征和对电商销售的认知、采用和评价等对农户电商销售行为进行分析,并对电商销售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构建了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针对影响林下参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的因素进行回归分析,从而获得相关结论,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发现,林下参种植户的年龄趋于老龄化,大多数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种植经营规模较小。除此之外,政府对电商销售宣传不足导致该地区种植户对于互联网、电商的了解程度不足,因此本地区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率偏低。通过回归分析发现,假设中的11个变量中有7个变量具有显着性。其中,种植户的年龄呈负向显着,年龄越大,越不愿采用;家庭人口数呈正向显着,人口越多,采用率越高;上网频率呈现正向显着,上网频率越高,就更倾向使用电商销售;生产销售特征中的种植面积和采挖量均呈正向显着,种植面积越大、采挖量越多,越愿意使用电商销售;年采挖量正向影响了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产量越大越倾向采用。对于电商认知渠道变量中,对于互联网和电商的了解程度这两个量变,也呈现正向显着,了解程度越高,越愿意采用。最后,根据本次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和分析结果,对专业人才方面、公司化、品牌化、合作社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希望能够为桓仁县林下参产业电商发展提供帮助,以提高电商销售渠道在林下参种植户中的采用率,提高种植户的收入,也为未来关于林下参产业发展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张远行[6](2020)在《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电商分销渠道选择意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蛟河市黄松甸镇被称为“中国黑木耳第一镇”,同时也是全国重要的木耳产区之一,黄松甸镇的木耳品种达到三大类上百种,是中国目前木耳种类较为齐全的地区。在产量方面,黄松甸镇年产木耳约3亿袋,在全国的占比极高,并且在2017年木耳的产值达到9亿元。虽然黄松甸镇木耳产业在生产方面有很大优势,但是在销售方面却基本没有任何优势,目前当地种植户主要使用传统渠道销售木耳,导致的结果就是分销渠道过于单一、木耳销售价格较低、木耳流通不畅等一些问题。当前网络的发展日新月异,电子商务模式与人们的生活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人们更加习惯于网上购物,为了迎合人们的购物习惯,利用网络平台销售木耳符合当前的购物模式与理念。本论文在研究国内外农产品使用电子商务分销渠道的基础上,结合蛟河市黄松甸镇实际情况找出影响当地木耳种植户是否选择使用电子商务分销渠道的因素有哪些,并根据这些影响因素提出建议对策。本研究对蛟河市黄松甸镇下面12个行政村进行走访调查,使用填写问卷的方式来掌握当地木耳种植户的基本信息、木耳种植户互联网使用基本情况、木耳种植户对电子商务认知使用的基本情况、木耳种植户对电子商务模式采用现状和相关职能部门扶植政策情况等。根据样本的特征来找出影响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是否选择使用电子商务分销渠道的因素有哪些,然后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回归分析,之后使用因子分析法对效度信度进行验证,得出分析的结果,对结果总结并提出政策性建议。研究表明,种植户的年龄、文化程度、互联网使用情况、对电子商务认知情况和电子商务模式采用现状这五个是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因素。针对此次研究发现的问题提出了包括从人才方面、网络和电子商务培训方面、改善和帮助木耳种植户使用网络方面、电子商务模式推广方面、对使用电子商务分销渠道的木耳种植户补贴方面的五个建议。希望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可以提高使用电子商务分销渠道销售木耳的比例并且帮助种植户提高收入,也希望给相关学者提供帮助。
杨光[7](2020)在《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全球碳排放水平在不断攀升,全球气候变暖的不断加剧,所引致的自然灾害频发,给人类的生产与生活造成了巨大影响。2019年全球碳排放水平达到了历史的新的高点,碳减排已经成为了当今的必然选择。国际社会已经认识到了由碳排放而引致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严重性,在国际层面进行了碳减排应对措施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控制全球气温继续攀升所要求的碳减排量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如何更加有效地推进碳减排活动呢?据统计,导致碳排放水平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是人类生产与生活的高碳化,过去那种粗放式、高耗能的线性发展模式已给全球环境造成了严重问题。因此,要控制碳排放水平,就要从过程减排与低碳消费入手,研究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问题,考虑集约化、低碳化的发展模式。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提升全产业链理念的实践力度,以最大化绿色供应链在运营中所带来的绿色效应。尤其是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以期从全产业链的角度研究一整套可行的碳减排策略,这将有助于全球碳减排活动的有效开展。本文聚焦于绿色供应链,研究其在运营过程中所面临的碳减排契约优化与协调问题。重点探究如何在绿色供应链中制定相应的碳减排策略,如何设计碳减排协调机制,如何快速降低绿色供应链各结点企业的碳排放水平等,绿色供应链运行的关键问题,以期极大缓解全球环境恶化问题。由于供应链上不同碳排放主体的利益存在冲突,为了提高绿色供应链整体碳减排水平,需要将各分散碳排放主体有机组织起来,从全产业链的视角来应对碳减排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不同的业务情境设计合理的碳减排契约,探究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协调机制,以提升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效果。本文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设计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各环节企业的碳减排机制的确定对于提高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水平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全产业链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使得各结点企业以共同目标进行碳减排行动。设计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首先需要确定碳减排决策的主导者,以及碳减排任务分担的基本原则;然后应明确碳减排所引致的供应链收益增加部分的分配问题,以最大限度调动各环节企业的碳减排动力;最后提出实施“政府+供应链”的管理模式,以促进全产业链背景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活动的开展,并最大化碳减排效果。(2)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优化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趋向购买低碳产品。与此同时,政府对企业的碳强度规制日趋完善。因此,在此基础上,探讨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价值。本文基于单一供应商和单一制造商的绿色供应链结构,探究制造商执行碳减排努力决策问题。针对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下,研究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包括主导供应商和跟随制造商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同时分析了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以及合作契约等三种不同契约的减排模型。分析研究指出,在需求具有不确定性时,过于严格的政府碳监管并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升,碳规制政策力度应适度可行。当碳监管过强时,制造商会权衡减排成本,选择购买更多的碳排放权,而非是投资碳减排领域。随着政府碳监管的持续强劲,供应商的市场销量和利润都会呈下降趋势。(3)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竞争与零售商合作减排绿色供应链中的消费者,对于产品的价值追求,不仅在于其使用价值,还在于其绿色度效用方面。本部分针对两个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的绿色供应链结构,基于消费者追求产品绿色度效用的现实情境,研究绿色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问题。重点研究基于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下双寡头制造商之间的竞争程度对碳减排决策选择的影响。探讨制造商之间竞争以及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减排的决策优化问题。将讨论双方进行充分及不充分竞争情况,从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探讨。其中在不充分竞争情境中,考虑两个制造商都和零售商进行合作以及其中一个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情形进行分析,并建模求解了均衡解和均衡利润水平。(4)绿色供应链信息不对称下的制造商结盟减排该部分考虑在信息不对称情形下,由两个制造商和单一零售商所组成的两级绿色供应链,研究两家制造商非对称信息的结盟减排决策优化问题。首先分析了制造商及平台型零售商所组成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协调问题,根据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形,探讨这种绿色供应链中成员企业的运营决策问题;然后进一步剖析了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商间通过结盟的方式来应对的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从集中式与分散式两个层面,探讨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选择以及减排效果的比较问题。由于存在贸易摩擦,使得分散式碳减排决策成为了更多供应链成员企业的无奈之举,文章选择批发价契约和成本分担契约为减排的主要契约模式进行分析。在有贸易摩擦现实情境下,研究成果有助于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以体现供应链成员企业主动承担碳减排义务的社会责任担当。(5)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为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碳减排力度,企业所得税相关法律法规已明确规定,企业借贷的碳减排投入可按比例在税前进行抵扣。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对低碳产品偏好越来越大,碳减排行为将进一步提振低碳产品的市场需求。然而,随着企业碳减排力度的加大,由减排投入增加所导致的融资约束问题将逐步显现。供应链成员企业可借助贸易信用以及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有效解决自身的融资约束问题。本部分以低碳产品制造商和零售商组成的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考虑零售商和制造商存在资金不足情形,以企业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在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下,基于单期和多期情境,分析供应链成员企业的融资优化策略,探讨供应链金融组合的协同减排问题。研究发现,贸易信用及资产证券化的不同融资组合,对有税负的融资企业的最优运营策略产生重要影响。不同情境下,供应链成员企业存在最优的产品定价以及碳减排努力决策,以实现自身的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的现实目标。(6)全产业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决策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具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对于国家制定有关的碳交易机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碳交易机制的设计要体现层次性,该部分从中央政府、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企业以及个人等五个层面来分析碳交易机制设计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机制设计对策。在设计与完善碳交易机制过程中,要充分参考借鉴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的相关研究结果,以发挥更大的减排效果。并以文化创意以及农业全产业链的低碳化升级为例,进行了政策情境模拟。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具体的行业中,以促进各个产业以及相关领域的碳减排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针对全产业链视角下的碳交易机制以及绿色供应链内部的碳减排机制进行了创新性探索。对于全产业链视角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的碳减排机制,相较于企业单独碳减排,供应链整体碳减排尤为重要。本文贡献的具体创新点归纳如下:第一,基于全产业链的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对于供应链纵向合作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通过契约激励提高产品销售数量或利润方面。然而,很少有文章将碳减排策略和政府碳强度监管同时考虑进来,对于供应链合作和碳减排之间的关系的研究也亟待进一步探讨。为了弥补前人的研究不足,本文基于全产业链的视角,探讨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考虑了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政府的碳强度规制,探讨其对绿色供应链最优的减排效果以及利润的影响。在不确定性市场需求下,构建了供应商主导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分析了批发价契约、成本分担契约以及合作契约等三种不同契约的减排模型,得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第二,考虑不同竞争情况下,分析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问题。现存的研究大多仅关注单个企业的减排行为,对存在竞争情况的减排行为研究较少,且鲜有文献将双寡头企业间的竞争行为进行分类。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基于消费者的低碳偏好以及双寡头制造商的竞争程度,研究二对一型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碳减排决策问题。在不充分竞争时,考虑两个制造商均与零售商进行合作,以及仅单个制造商与零售商进行合作的情形,并得出了模型的均衡解和均衡利润水平。第三,探究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制造商结盟减排问题。现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双寡头垄断、单方面成员主导或一对多供应链架构下的减排博弈。然而,关于二对一型且平台型零售商的供应链,供应链成员的减排研究仍较少。此外,对于贸易摩擦背景下二制造商之间进行结盟的减排决策,也是学界研究的热点。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以二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所组成的两级绿色供应链为研究对象,首先根据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两种情形,讨论了制造商面对平台型零售商绿色供应链,分析其碳减排契约协调问题;然后分析探讨了在贸易摩擦背景下,制造商间通过结盟来应对碳减排契约协调优化问题。第四,探究资金约束条件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问题。关于资金约束下的绿色供应链减排,已有研究均没有涉及到使用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为了弥补现有研究的不足,本文构建一对一型绿色供应链,以企业期末现金余额最大化为优化目标,分别研究在单期和多期情境下,借助贸易信用与资产证券化组合融资方式,分析供应链结点企业的融资优化问题。研究结论表明,贸易信用及资产证券化的不同组合模式,将对融资企业的最优运营策略产生重要影响。
亢维[8](2020)在《互联网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文中提出“三农”问题一直以来都是我国重点解决的民生问题之一,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首先在土地领域进行土地改革,使当初占中国绝大多数人口的农民能够“耕者有其田”,初步解决了建国初期的粮食紧张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工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业生产方式具有诸多问题,造成国内农业的生产与发展在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较低水平。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业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良好成绩,农业生产由最初为解决全国人民温饱问题到如今以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的现代农业为发展和建设目标,从而为相关工业发展提供高质量原料及为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保质的农业产品,特别是近几年互联网产业的兴起并向诸多向关联行业产生的辐射效应也进一步带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如今无论在体量或是质量上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较之过去均已经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但是,我国农业经济和产业的发展同发达国家,特别是以农业出口为主导的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同时在国内农业产业在各个区域之间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也是有较大差距的,城乡间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逐渐明显,城乡收入两极化问题日渐凸显。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便是农村地区的信息科技发展水平比较滞后,远低于城市的发展水平。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缓解城乡间经济发展失衡的压力,基于农村经济市场主体通过互联网资源有效推动农村经济飞速发展的研究结论,对当前农村利用互联网资源的路径上具有的影响以及问题展开分析,以此作为基础让农村经济主体得到有效疏通,采取科学化以及合理化的方式让互联网资源得到充分使用,由此带动农村经济良性运转,为其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及见解。本文在分析时会根据有关理论方面的知识,全方位介绍农村互联网资源有关的配套措施以及资源配置等相关问题。侧重于阐述此项资源整体的传导路径,基于此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对特定农村经济体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反馈进行分析以提出了合理的参考方案与建议,为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提供参考,从而为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互联网结合,进而产生更好的经济效益贡献一份力。
周佳琦[9](2019)在《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逐渐步入互联网的时代,信息技术与营销手段的结合形成了一种新式的销售方式,即网络营销模式。互联网与农产品相互融合发展,能够进一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通过改变原有农产品的营销模式,能有效引导农产品种植储存加工销售,这将为农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会。对于种植户来说,网络营销农产品不仅可以为他们带来便捷,更是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家庭收入的重要途径。辽宁省东港市,它作为全国十分重要的草莓生产基地,它属于生鲜果品的代表。本文主要采用查阅文献法、问卷调查法、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东港市295户草莓种植户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的个人基本特征、家庭基本特征、种植户网络使用特征、外部环境特征这几个方面进行分析影响农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的因素。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五部分。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所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所用的技术路线,这为完成本文分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第二章为文献综述。本部分主要介绍网络营销、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概念,同时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网络营销的研究现状。第三章对东港市草莓发展现状以及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进行分析,从而对东港市草莓有更深刻了解。第四章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分析影响东港市草莓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的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因素”、“是否为合作社成员因素”、“身体健康因素”、“种植草莓劳动力人数因素”、“草莓种植规模”、“家中是否接入网络因素”、“上网频率因素”、“网购频率因素”、“距离快递远近因素”、“身边不同网络营销人数因素”对东港市草莓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都有一定的影响。第五章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选取可能对农户土地托管意愿有影响的因素,并运用Logistic模型对选取出具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有显着性影响的因素有5个,分别为性别、年龄、合作社情况、草莓种植规模、网购频率。第六章基于以上分析结和东港市的实际情况,对东港市网络营销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于畅[10](2019)在《大榛子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行为分析 ——基于本溪市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网络渐渐普及至普通百姓,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将网络带到了农村。农户有机会通过现代的电商销售渠道来销售自己的农产品,以提高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扩大自己的客户群体。在本溪地区,由于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捷,从而导致了信息的流通不畅、农产品销售局限等问题。本溪地区的土地质量好,农产品生长好,仅因交通设施和信息阻塞,农产品难以流向全国各地,价格也很低廉。大榛子作为本溪市一大特色农产品,埋没在了众多“爆款”坚果产品之中。在“互联网+农业”的背景下,大榛子种植户可以在略有劣势的传统销售渠道的基础上,增加电商销售渠道来进行大榛子的销售。本文将对本溪市五里甸子镇、小市镇和碱厂镇进行实地调查,发放问卷,了解大榛子种植户的个人情况,大榛子生产销售情况,对电商销售的感知,是否采用电商渠道进行大榛子销售,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平台,对电商销售的评价,采用时所发现的问题,不采用的原因。根据样本的特征找出本溪地区的大榛子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行为的各影响因素,并其进行交叉分析和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检验,并用因子分析法对问卷的效度信度进行了验证,得出分析后的结果。最后得出结论,提出政策性建议。调查显示,大榛子种植户的年龄普遍偏低,素质也稍差,大多是小规模的散户经营,此外,政府对于电商销售渠道的宣传力度稍显不足,交通和网络相关的基础设施也稍显落后,电商销售渠道在该地区的普及率并不高。研究表明,种植户的年龄、家庭人口数、种植面积、年均亩产量、上网频率、感知渠道与培训参与情况都是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行为的具有显着性的影响因素。年龄越小的种植户,家庭人口数多的种植户,种植面积大的种植户,亩产量高的种植户,上网频率高的种植户对电商销售的采用更多。同样的,感知渠道是周围亲戚朋友或者参加过政府互联网相关培训的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的行为更多。针对此次研究的结论与遇到的问题,本文从品牌、合作社、基础设施、吸引人才等七个方面提出建议,希望能帮助本溪地区的特色农产品种植户提高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比例,并且帮助农户和相关企业实现收入的提高,也希望能给相关学者的研究提供帮助。
二、农产品怎样上网交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产品怎样上网交易(论文提纲范文)
(1)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的影响 |
1.2.2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1.5 数据及资料来源 |
1.5.1 二手数据资料 |
1.5.2 实地考察与访谈资料 |
1.5.3 问卷调查数据 |
1.6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基本概念 |
2.1.2 其他相关概念 |
2.1.3 相近概念之间的辨析 |
2.2 理论基础 |
2.2.1 农户行为理论 |
2.2.2 消费者行为理论 |
2.2.3 人力资本理论 |
2.2.4 社会资本理论 |
2.2.5 市场均衡理论 |
2.2.6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
2.3 理论框架 |
2.4 本章小结 |
3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
3.1.1 内蒙古农村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规模变化 |
3.1.2 内蒙古农村电商规模与其他省市的比较 |
3.2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 |
3.2.1 政策支持 |
3.2.2 农村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
3.2.3 示范县农村电子商务发展 |
3.3 农民电子商务应用情况 |
3.3.1 数据来源 |
3.3.2 农户网购程度 |
3.3.3 农户网购技能熟练度 |
3.3.4 农户网购平台 |
3.3.5 农户网购原因 |
3.4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存在的问题 |
3.4.1 农村电商的推动政策与实际需求存在偏差 |
3.4.2 配套资金的下放与使用不合理 |
3.4.3 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作用未充分发挥 |
3.4.4 冷链物流的高成本限制了农产品上行 |
3.4.5 农产品产业链各环节均存在不利于农产品上行的因素 |
3.5 本章小结 |
4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内蒙古的微观实证 |
4.1 农户电商采纳行为理论模型 |
4.1.1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消费者电商采纳分析 |
4.1.2 农户电商采纳理论模型:生产者电商采纳分析 |
4.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说 |
4.2.1 人力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2.2 社会资本与农户电商采纳行为 |
4.3 数据来源、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4.3.1 数据来源 |
4.3.2 模型构建 |
4.3.3 变量选取 |
4.4 实证结果分析 |
4.4.1 农户采纳电子商务行为描述性分析 |
4.4.2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4.3 模型稳健性检验 |
4.4.4 农户不愿意采纳电子商务的原因分析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电子商务对农户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基于中介效应的分析 |
5.1 理论分析框架 |
5.1.1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机理 |
5.1.2 电子商务影响农户消费行为的中介效应机理 |
5.2 模型与数据 |
5.2.1 模型设置 |
5.2.2 变量构建 |
5.2.3 数据说明 |
5.3 描述性统计与实证结果 |
5.3.1 描述性统计 |
5.3.2 基本模型的回归分析 |
5.3.3 中介效应的检验结果 |
5.4 结论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6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基于内蒙古五原县的案例 |
6.1 相关文献综述 |
6.1.1 有关的经济学解释 |
6.1.2 有关的文献综述 |
6.2 研究方法与案例来源 |
6.2.1 研究方法 |
6.2.2 案例来源 |
6.3 案例分析 |
6.3.1 电子商务改变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机理 |
6.3.2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的特点 |
6.3.3 农户通过电子商务销售农产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6.4 理论分析 |
6.4.1 电子商务促进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模式 |
6.4.2 电子商务对农户农产品销售行为的影响 |
6.5 讨论 |
6.6 本章小结 |
7 电子商务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为例 |
7.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说 |
7.2 模型构建与变量描述 |
7.2.1 模型选择 |
7.2.2 数据来源 |
7.2.3 变量设置与描述性统计 |
7.3 实证分析 |
7.3.1 倍差法的前提假设条件 |
7.3.2 示范项目对县域经济增长影响的结果分析 |
7.3.3 稳健性检验 |
7.3.4 示范项目对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结果分析 |
7.3.5 地区异质性检验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主要结论 |
8.1.1 内蒙古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成就与问题并存 |
8.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促进了农户的电子商务采纳行为 |
8.1.3 电子商务提升了农户的家庭消费 |
8.1.4 电子商务成为农户销售农产品的新载体 |
8.1.5 电子商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效果显着 |
8.2 政策建议 |
8.2.1 优化农村电子商务相关政策 |
8.2.2 积极完善推动农产品上行的基础体系 |
8.2.3 加大对普通农民电商知识的宣讲 |
8.2.4 基于已有产业优势发展农村电子商务 |
8.2.5 “引进+培育+合作”吸引电子商务人才 |
8.2.6 依托电子商务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
8.3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2)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回顾与评述 |
1.3.1 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的相关文献 |
1.3.2 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
1.3.3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文献 |
1.3.4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模式及政策措施研究 |
1.3.5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数据来源 |
1.5 研究框架与路线 |
1.5.1 研究框架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创新与局限 |
1.6.1 研究的创新 |
1.6.2 存在的局限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借鉴 |
2.1 金融中介理论 |
2.1.1 交易成本理论 |
2.1.2 信息不对称论理论 |
2.1.3 风险管理理论 |
2.1.4 简要评述 |
2.2 金融发展理论 |
2.2.1 金融结构理论 |
2.2.2 金融深化理论 |
2.2.3 金融功能理论 |
2.2.4 普惠金融理论 |
2.2.5 简要评述 |
2.3 经济增长理论 |
2.3.1 新古典增长理论 |
2.3.2 内生增长理论 |
2.3.3 包容性增长理论 |
2.3.4 简要评述 |
2.4 网络经济理论 |
2.4.1 网络商品理论 |
2.4.2 双边市场理论 |
2.4.3 长尾理论 |
2.4.4 简要评述 |
第3章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的理论框架及研究假说 |
3.1 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3.1.1 数字金融 |
3.1.2 农民收入增长 |
3.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间接作用机理 |
3.2.1 农户创业 |
3.2.2 经济增长 |
3.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直接作用机理 |
3.4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与空间溢出机理 |
3.4.1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作用机理 |
3.4.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人力资本门槛作用机理 |
3.4.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机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国数字金融的特征事实与农民收入增长分析 |
4.1 数字金融的业务形态 |
4.1.1 网络支付 |
4.1.2 网络融资 |
4.1.3 财富管理 |
4.1.4 网络保险 |
4.1.5 互联网征信 |
4.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 |
4.2.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脉络 |
4.2.2 中国数字金融指标体系 |
4.2.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特征评价 |
4.3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及趋势 |
4.3.1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问题 |
4.3.2 中国数字金融发展趋势 |
4.4 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程 |
4.4.1 超常规增长阶段(1978-1984 年) |
4.4.2 波动低速增长阶段(1985-2003 年) |
4.4.3 高速增长阶段(2004-2012 年) |
4.4.4 新常态增长阶段(2013-2019 年) |
4.5 农民收入增长的结构变化 |
4.5.1 农民收入结构变化 |
4.5.2 结构变动的收入增长贡献 |
4.5.3 农民收入的形态结构分析 |
4.6 农民收入增长的地区差异及空间分布特征 |
4.6.1 各地区农民收入增长时期差异 |
4.6.2 农民收入增长的变异系数分析 |
4.6.3 四大区域的农民收入增长差异 |
4.6.4 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分布特征 |
4.7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分析 |
4.7.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
4.7.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的相关性分析 |
4.7.3 数字金融与各区域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总效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模型构建、变量选取与估计策略 |
5.2.1 模型构建 |
5.2.2 变量选取 |
5.2.3 估计策略 |
5.3 计量结果分析 |
5.3.1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
5.3.2 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结构 |
5.3.3 区域差异分析 |
5.3.4 分位数回归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非线性效应分析 |
6.2.1 模型与变量 |
6.2.2 数字金融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
6.2.3 人力资本门槛效应结果分析 |
6.3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
6.3.1 空间相关性检验 |
6.3.2 空间计量模型构建 |
6.3.3 空间计量结果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经济增长渠道 |
7.1 引言 |
7.2 模型设定、变量选择与统计分析 |
7.2.1 模型设定 |
7.2.2 变量选择 |
7.2.3 统计分析 |
7.3 数字金融与经济增长的计量分析 |
7.3.1 基于总体样本的计量分析 |
7.3.2 基于细分样本的计量分析 |
7.4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的计量分析 |
7.4.1 数字金融、经济增长与农民收入增长 |
7.4.2 拓展性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数字金融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农户创业渠道 |
8.1 引言 |
8.2 模型、变量与数据 |
8.2.1 模型设定 |
8.2.2 变量选择 |
8.2.3 数据来源 |
8.2.4 描述性统计 |
8.3 数字金融与农户家庭增收 |
8.3.1 数字金融使用与农户家庭增收 |
8.3.2 社区数字金融水平对农户家庭增收的溢出效应 |
8.3.3 农户家庭异质性分析 |
8.4 作用机制分析 |
8.4.1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活动 |
8.4.2 数字金融与农户创业绩效 |
8.4.3 拓展性讨论:数字金融与农户非农就业 |
8.5 本章小结 |
第9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9.1 研究结论 |
9.2 政策建议 |
9.2.1 推进农村数字金融有效普及 |
9.2.2 加快数字金融发展 |
9.2.3 完善数字金融监管 |
9.2.4 加强消费权益保护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2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电子商务 |
2.1.2 农村电子商务 |
2.2 相关理论 |
2.2.1 服务型政府理论 |
2.2.2 财政政策理论 |
2.2.3 交易成本理论 |
2.2.4 社会信息网络理论 |
3 农村电子商务的特征、模式及发展条件 |
3.1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作用 |
3.1.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 |
3.1.2 加快农业信息传播 |
3.1.3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
3.1.4 健全农村市场体系 |
3.2 电子商务的特征 |
3.3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
3.3.1 青岩刘村案例分析 |
3.3.2 桑坡村案例分析 |
3.3.3 达西村案例分析 |
3.3.4 不同案例比较 |
3.4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本条件 |
3.4.1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内部条件 |
3.4.2 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外部条件 |
4 平度市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分析 |
4.1 平度市基本情况 |
4.2 发展电子商务已具备的条件 |
4.2.1 政府的大力支持 |
4.2.2 互联网电子商务的迅速普及 |
4.2.3 潜在农产品市场巨大 |
4.2.4 农村电子商务实践日益增多 |
4.3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 |
4.3.1 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薄弱 |
4.3.2 专业电商人才匮乏 |
4.3.3 农民对于电商认识不够 |
4.3.4 商业模式不适用于电子商务规则 |
4.3.5 农业标准不高。 |
4.3.6 政府的作用还有待发挥 |
5 平度市农村电子商务模式分析 |
5.1 “农民+本地淘宝联盟+第三方平台” |
5.1.1 运行程序 |
5.1.2 模式运行特点 |
5.1.3 模式分析 |
5.1.4 实例分析 |
5.2 “农户+农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 |
5.2.1 运行程序 |
5.2.2 模式运行特点 |
5.2.3 模式分析 |
5.2.4 实例分析 |
5.3 “农户+农民电商合作社+电商平台”模式 |
5.3.1 运行程序 |
5.3.2 模式运行特点 |
5.3.3 模式分析 |
5.3.4 实例分析 |
6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策建议 |
6.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移动电商 |
6.1.1 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
6.1.2 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
6.1.3 推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多元融合发展 |
6.1.4 搭建高效的电子商务平台 |
6.2 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培养专业电商人才 |
6.2.1 打造高规格的农村电商培训基地 |
6.2.2 加强农民的电子商务培训 |
6.3 完善法律法规,发挥政府作用 |
6.3.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
6.3.2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6.3.3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
6.3.4 加强农村电商模式适应性 |
6.4 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农产品知名度 |
6.4.1 提高农产品质量 |
6.4.2 适度的规模经营 |
6.5 建立农产品标准体系 |
6.5.1 农产品标准统一化 |
6.5.2 加强品牌建设 |
7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桓仁县林下参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产品销售渠道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电商销售的研究 |
1.2.3 关于农户电商渠道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 |
1.2.4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1 可能的创新之处 |
1.6.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2.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
2.1.1 调查方案设计 |
2.1.2 数据来源 |
2.2 样本特征 |
2.2.1 种植户个体特征 |
2.2.2 林下参的种植及采挖销售情况 |
2.2.3 政府政策 |
第三章 林下参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现状 |
3.1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认知情况 |
3.1.1 种植户对互联网的了解情况 |
3.1.2 种植户对电商的了解情况 |
3.1.3 种植户对电脑客户端电商销售渠道的了解情况 |
3.1.4 种植户对手机客户端电商销售渠道的了解情况 |
3.1.5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认知途径 |
3.2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情况 |
3.2.1 种植户是否采用电商销售渠道情况 |
3.2.2 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平台 |
3.2.3 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过程存在的困难 |
3.2.4 种植户电商销售运营时的困难 |
3.3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评价 |
3.3.1 销售效率方面的评价 |
3.3.2 评价采用电商销售后利润变化情况 |
3.3.3 评价采用电商销售后销售半径变化情况 |
3.3.4 电商销售渠道采用后的满意度 |
3.4 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不采用的原因及意向 |
3.4.1 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不采用的原因 |
3.4.2 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未来采用意向 |
第四章 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个体特征对电商销售的采用影响 |
4.1.2 生产销售状况对电商销售的采用影响 |
4.1.3 认知因素对电商销售的采用影响 |
4.1.4 政府政策对电商销售的采用影响 |
4.2 计量分析 |
4.2.1 模型选择 |
4.2.2 变量的设计与假设 |
4.2.3 模型分析 |
4.2.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5.2.1 鼓励年轻人参与林下参产业发展 |
5.2.2 鼓励电商运营公司和专业人才落户桓仁 |
5.2.3 加大电商宣传力度 |
5.2.4 加强农户企业化、品牌化经营 |
5.2.5 鼓励林下参合作社经营 |
5.2.6 加快快递物流进村 |
5.2.7 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和保障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电商分销渠道选择意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2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产业发展现状 |
3.1 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生产种植情况分析 |
3.2 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加工情况分析 |
3.3 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销售情况分析 |
3.4 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分销渠道现状分析 |
第四章 数据来源及样本统计描述性分析 |
4.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4.2 调查所需数据的来源 |
4.3 木耳种植户电商分销渠道选择意愿统计描述分析 |
第五章 木耳种植户电子商务分销渠道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分析 |
5.1 木耳种植户电商分销渠道选择意愿实证分析 |
5.2 计量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对策 |
6.1 研究结论 |
6.2 建议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吉林省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问卷调査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全球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走全产业链绿色发展之路 |
二、全产业链合作减排机制成为绿色经济的必然选择 |
三、全产业链减排需要尝试供应链金融化解资金约束 |
四、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减排机制的应用前景广阔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绿色全产业链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二、碳排放契约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考虑期权合同的供应链管理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四、供应链金融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五、供应链契约相关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六、研究现状评述 |
第四节 研究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内容框架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全产业链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机制设计 |
第一节 全产业链下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问题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任务分配主导者 |
一、碳减排任务分配主导者 |
二、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实施流程 |
第三节 绿色供应链内部碳减排任务分配原则 |
一、平均分配碳减排任务原则 |
二、根据营业额来进行碳减排任务的分配 |
三、按照碳减排能力来进行碳减排任务分配 |
第四节 碳减排引致的利益增量的合理分配 |
一、分配原则 |
二、分配方式 |
第五节 试点政府参与的绿色供应链碳减排模式 |
一、“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产生背景 |
二、“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的内涵特征 |
三、“政府+供应链”引致的虚拟供应链实体化 |
四、“政府+供应链”管理模式下的碳减排决策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减排努力决策优化 |
第一节 减排努力决策优化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说明与参数描述 |
一、模型构建 |
二、基本假设 |
三、参数描述 |
第三节 契约决策过程 |
一、批发价契约模型 |
二、成本分担契约模型 |
三、合作契约模型 |
第四节 契约模式比较 |
一、变量及利润比较 |
二、不同契约模式比较结论 |
第五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低碳偏好的影响 |
二、政府碳排放监管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绿色供应链上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契约优化 |
第一节 绿色供应链上制造商与零售商合作减排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与参数 |
一、研究问题描述 |
二、参数设置 |
三、基本模型 |
第三节 模型的分析 |
一、竞争博弈下的价格与碳减排量决策 |
二、合作博弈下制造商与零售商的碳减排决策 |
第四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碳排放量与碳价的关系 |
二、碳排放量与碳排放敏感系数的关系 |
三、制造商价格与需求价格弹性的关系 |
四、制造商利润与碳价的关系 |
五、零售商利润与碳价的关系 |
六、制造商利润与竞争强度的关系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结盟减排优化 |
第一节 信息不对称下绿色供应链的制造商结盟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两制造商面对平台零售商型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 |
一、问题描述 |
二、模型构建 |
三、完全信息下的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 |
四、不完全信息下的绿色供应链契约协调问题 |
第三节 两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协调问题 |
一、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协调问题描述 |
二、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集中式供应链碳减排决策 |
三、制造商间结盟情境下分散式供应链碳减排决策 |
四、模型对比 |
五、性质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 |
第一节 资金约束下绿色供应链的协调减排决策优化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模型及参数 |
一、模型假设及符号说明 |
二、计息方式与税盾效应 |
第三节 单期碳减排的供应链金融优化 |
一、零售商银行信用的碳减排优化模型 |
二、贸易信用与银行信用组合的碳减排双信用优化模型 |
三、资产证券化与双信用组合的碳减排优化模型 |
第四节 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优化 |
一、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问题描述 |
二、多期随机性的碳减排供应链金融优化模型 |
第五节 数值算例分析 |
一、批发价和渠道减排努力对制造商现金流的影响 |
二、碳偏好系数和碳减排成本抵税比例对零售商现金流的影响 |
三、需求价格敏感度对批发价的影响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 |
第一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问题描述 |
一、问题相关情境 |
二、问题研究现状 |
第二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的层次 |
一、中央政府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二、地方政府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三、行业协会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四、企业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五、个人层面的碳交易机制设计 |
第三节 绿色供应链视角下碳交易机制设计对策 |
一、全产业链中成立企业联盟促进碳交易机制设计 |
二、认定企业碳排放水平以促进碳交易机制的设计 |
三、体现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的差异以促进碳交易机制的设计 |
第四节 政策情境模拟-以文化创意及农业全产业链低碳化为例 |
一、文化创意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对策分析 |
二、农业全产业链低碳化升级对策分析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绿色供应链碳减排以及碳交易机制设计研究相关结论 |
二、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优化协调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一、绿色供应链多周期碳减排契约协调研究 |
二、不完全信息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博弈研究 |
三、多对多型绿色供应链碳减排契约研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8)互联网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基本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主要的创新与不足 |
1.4.1 研究创新 |
1.4.2 研究不足 |
1.5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与概念分析 |
2.1 互联网资源 |
2.1.1 政府提供的基础资源 |
2.1.2 企业提供资源 |
2.1.3 网民资源 |
2.2 农村新业态产生 |
2.3 互联网资源的传导 |
2.4 本章小结 |
3 互联网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过程及促进作用分析 |
3.1 互联网资源对农村经济的影响过程 |
3.1.1 临安淘宝村案例 |
3.1.2 政府刺激互联网发展 |
3.1.3 企业提供互联网平台和资源 |
3.1.4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运用互联网资源推动农村发展 |
3.2 互联网资源对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
3.2.1 促进农村消费升级,拉动内需 |
3.2.2 增加农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
3.2.3 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
3.2.4 加速农村经济和社会结构转型 |
3.3 本章小结 |
4 L地区农村互联网利用情况 |
4.1 L地区概况 |
4.2 L地区农村居民互联网利用情况分析 |
4.2.1 被调查对象性别,年龄结构 |
4.2.2 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分布 |
4.2.3 被调查对象回流情况 |
4.2.4 被调查对象上网途径与设备情况 |
4.2.5 被调查对象上网时长和应用场景 |
4.2.6 互联网对被调查对象生产经营活动的影响 |
4.2.7 被调查地区互联网建设投资及使用情况 |
4.2.8 被调查对象运用互联网的阻碍因素和诉求 |
4.3 本章小结 |
5 互联网资源对L地区农村经济的影响分析 |
5.1 推动农业精准化,降低生产成本 |
5.2 拓宽增收渠道,拉动内需增长 |
5.3 质量溯源,打造地区品牌 |
5.4 增加信息渠道,改变决策模式 |
5.5 实现产业融合,形成规模效应 |
5.6 改善乡村环境,缩短城乡差距 |
5.7 加速人口回流,提高人口素质 |
5.8 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
5.9 本章小结 |
6 互联网资源与农村经济结合存在问题分析 |
6.1 基础设施不完善,资费昂贵 |
6.2 资金投入不足,人才匮乏 |
6.3 缺乏互联网发展意识 |
6.4 互联网在农村中覆盖面狭窄 |
6.5 农村网民互联网运用以娱乐为主 |
6.6 本章小结 |
7.促进互联网资源与农村经济结合的对策 |
7.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降低资费标准 |
7.1.1 提升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降低资费标准 |
7.1.2 建设完善农村公共上网场所 |
7.2 加大资金投入,拓宽资金渠道 |
7.2.1 加大资金投入,合理规划资金使用 |
7.2.2 拓宽资金渠道 |
7.3 加强骨干群体培养,促进经济增长 |
7.4 提高互联网认知度 |
7.5 本章小结 |
结论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村委会负责人和专家问卷 |
参考文献 |
(9)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现实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6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市场营销组合策略理论(4ps) |
2.1.2 整合营销理论 |
2.2 相关概念 |
2.3 研究综述 |
2.3.1 国内外外文献综述 |
2.3.2 文献评述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草莓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现状分析 |
3.1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的现状 |
3.1.1 研究区域概况 |
3.1.2 东港市草莓产业发展概况 |
3.1.3 东港市网络营销发展概况 |
3.1.4 东港市草莓农户参与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 |
3.2 问卷设计和数据来源 |
3.2.1 问卷设计 |
3.2.2 数据来源 |
3.3 东港市草莓种植户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1 种植户基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2 种植户家庭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3 种植户网络使用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4 种植户网络营销草莓外部环境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
3.3.5 种植户参与农产品网络营销意愿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影响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 不同种植户基本特征因素分析 |
4.1.1 不同性别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1.2 不同年龄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1.3 不同教育程度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1.4 参加合作社情况 |
4.1.5 不同身体健康程度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2 不同种植户家庭特征因素分析 |
4.2.1 不同草莓收入程度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2.2 不同草莓种植劳动力数量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2.3 不同草莓种植规模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意愿状况 |
4.3 不同种植户网络使用特征因素分析 |
4.3.1 家庭是否接入网络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4.3.2 不同的上网频率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4.3.3 不同的网购频率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4.4 不同的外部环境特征因素分析 |
4.4.1 不同草莓销售方式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4.4.2 距离快递点远近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4.4.3 身边不同网络营销人数对种植户参与网络营销的意愿状况 |
第五章 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5.1 研究假设 |
5.2 变量选取 |
5.3 模型选择 |
5.4 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影响因素Logistics模型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加强网络营销宣传力度,加深农户对网络营销的认知 |
6.2.2 引进网络相关专业人才 |
6.2.3 加强农村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大榛子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行为分析 ——基于本溪市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农产品流通方面的研究 |
1.2.2 关于农产品电商销售的发展方面的研究 |
1.2.3 农户采用电商销售的影响因素分析 |
1.2.4 文献评述 |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1.3.1 概念界定 |
1.3.2 理论基础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二章 数据来源及样本特征 |
2.1 问卷设计及数据来源 |
2.1.1 问卷设计 |
2.1.2 数据来源 |
2.2 样本特征 |
2.2.1 种植户个人信息 |
2.2.2 大榛子的生产销售情况 |
2.2.3 政府政策 |
第三章 大榛子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现状 |
3.1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感知 |
3.1.1 种植户对互联网的了解程度 |
3.1.2 种植户对电子商务的了解程度 |
3.1.3 种植户对电脑客户端电商销售渠道的了解程度 |
3.1.4 种植户对手机客户端电商销售渠道的了解程度 |
3.1.5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感知途径 |
3.2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采用情况 |
3.2.1 种植户是否采用电商渠道的情况 |
3.2.2 种植户选用电商销售渠道的平台 |
3.2.3 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所面临的困难 |
3.2.4 种植户运营电商销售平台时的困难 |
3.3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的评价 |
3.3.1 销售效率方面的评价 |
3.3.2 销售利润方面的评价 |
3.3.3 销售半径方面的评价 |
3.3.4 对电商销售渠道的满意度 |
3.4 种植户不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原因及意向 |
3.4.1 种植户不采用电商销售渠道行为的原因 |
3.4.2 种植户未来采用电商销售渠道行为的意向 |
第四章 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种植户的个人信息因素 |
4.1.2 种植户的大榛子生产销售因素 |
4.1.3 种植户对电商销售渠道的感知因素 |
4.1.4 政府政策影响因素 |
4.2 计量分析 |
4.2.1 变量定义与假设 |
4.2.2 效度与信度分析 |
4.2.3 logistic回归模型的选择 |
4.2.4 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政策建议 |
5.2.1 加大电商销售与电商平台的宣传力度 |
5.2.2 鼓励电商销售专业人才返乡 |
5.2.3 推进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
5.2.4 鼓励快递物流产业下乡 |
5.2.5 培育大榛子电商的专业合作社 |
5.2.6 制定大榛子品牌战略 |
5.2.7 完善电商的相关法律法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农产品怎样上网交易(论文参考文献)
- [1]电子商务对农户行为、县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D]. 葛颖.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数字金融与农民收入增长 ——作用机制与影响效应[D]. 王永仓. 西南大学, 2021(01)
- [3]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取消和重心下移一批市级行政权力事项的决定[J]. 广州市人民政府. 广州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S1)
- [4]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平度市为例[D]. 韩鹏.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3)
- [5]桓仁县林下参种植户电商销售渠道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D]. 孙正良.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6]蛟河市黄松甸镇木耳种植户电商分销渠道选择意愿研究[D]. 张远行.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7]绿色供应链的碳减排契约优化研究[D]. 杨光. 上海财经大学, 2020(04)
- [8]互联网资源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D]. 亢维. 成都大学, 2020(08)
- [9]东港市草莓种植户网络营销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周佳琦.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
- [10]大榛子种植户采用电商销售渠道的行为分析 ——基于本溪市的调查[D]. 于畅. 沈阳农业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