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仁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秀荣[1](2020)在《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文中指出杏扁(Prunus armeniaca×P.sibirica)在植物学分类上属于蔷薇科(Rosaceae)李亚科(Prunoideae)杏属(Armeniaca Mill),其种仁饱满、味甜,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树体也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本研究针对目前我国优良杏扁品种少,尤其是集丰产、优质、晚花于一身的杏扁品种更少的生产实际问题,以抗冻优株的自然杂交实生后代为选育对象,通过重要性状变异调查、相关性分析,经初选、复选、新品种对比等研究,最终育成2个优质、晚花杏扁新品种。主要结果如下:1.首先对同一批自然杂交实生后代进行了重要性状变异程度的分析,其中基于开花期的变异,开花最早和最晚的单株盛花期可相差9d,盛花期最晚的单株为13-26,比对照品种‘龙王帽’和‘优一’分别晚9d和8d;基于早果丰产性的分析,早果性植株(定植第3年结果)占整个后代群体的80.8%,其中早期结果量最大的单株为16-20,单株结果数达612个;基于口感品质的分析中,杏扁仁的甜苦比例接近1:1,其中甜仁单株中优质率达21%;基于出仁率的分析,其中最高的达56%,单株编号为03-32;基于核壳厚度的分析,其中最薄的为0.53mm,单株编号为03-09。2.不同性状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杏核的“核壳厚度”与“单核重”之间相关关系强,与“单仁重”之间相关关系中等,与“出仁率”之间存在中等负相关关系;“成熟期”与“出仁率”之间相关关系弱,与“单仁重”之间相关关系极弱,与“单核重”之间不具有相关关系;“单仁重”与“出仁率”之间相关关系极弱。3.在初选中以品质优、出仁率高、晚花性、早果性重要性状作为衡量标准,分别筛选到182、218、130、189个优株。4.在复选中,首先综合品质、出仁率、晚花、早果丰产等特性得到优株21株,进一步参照树势、抗病性等性状得到优株13株。5.先后育成2个优质、晚花新品种,分别为‘张仁一号’(选育编号10-31)和‘张仁3号’(选育编号12-26),并申报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其中‘张仁一号’已于2019年获得植物新品种保护权,品种权号20190299。综上所述,实生选种仍然是杏扁育种的主要方式,是最为快捷、有效的方式之一,我们经过多年努力,选育出优质、晚花、丰产新品种2个,以上研究填补杏扁晚花抗冻品种的空缺,可以确保本地区乃至全国杏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董胜君[2](2020)在《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杏历史久远,分布广泛,多处于野生、半野生状态,种质资源异常丰富,为山杏良种选育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本文在对山杏分布区内种质资源调查、收集和保存的基础上,对山杏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进行研究,旨在为山杏种质资源鉴定、分类和评价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同时也为山杏资源利用及优良品种选育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山杏无性系表型性状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小枝长度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片长度、核厚的Shannon指数最大,小枝长度、小枝粗度等指标与经纬度的变化极显着相关。不同种源间表型性状变异性差异显着,西伯利亚杏表型聚类结果为6类,野杏聚类结果为5类,表型聚类结果反映地理种源特点和表型性状特征。(2)完成山杏简化基因组测序及引物开发,建立并优化了山杏SSR-PCR反应体系。完成叶绿体基因组测序,注释131个基因,包括90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3个t RNA基因和8个r RNA基因。山杏无性系SSR标记表现出较高水平的遗传多样性,西伯利亚杏NA为7.382,NE为2.666,PIC为0.561;野杏NA为11.433,NE为4.433,PIC值为0.670。SSR标记聚类反映了个体在种源和种质特征上的差异,且与种源分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结果均存在着极显着的相关性。山杏种源间的遗传多样性高于种源内,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种源内。采用5对引物扩增谱带构建了山杏指纹图谱。(3)STRUCTURE群体遗传结构可将西伯利亚杏和野杏划分为3个亚群体,均反映了不同无性系的遗传背景信息,体现了种源和表型特征的遗传多样性,且与种源分类、表型聚类及SSR标记聚类相关性均极显着。山杏SSR位点间存在着广泛的连锁不平衡,检测出15个位点与西伯利亚杏10个性状相关联,14个位点与野杏11个性状相关联。(4)按照20%的入选率共筛选出42个山杏无性系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单仁重、单果重等22个性状可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山杏树体的主枝基角、单叶面积、花束状果枝数量、树冠长度是影响单株产量的主导因子,且主枝基角对单株产量的影响以直接效应为主。筛选出6个无性系为优良丰产类型,5个无性系为花期抗霜冻类型,人工控制霜冻对冻害温度、单株产量及花器官抗冻性作了初步研究。
张越[3](2018)在《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泰兴银杏具有悠久的历史,是泰兴先民辛勤劳动的产物。千百年来,泰兴人民对银杏情有独钟,在银杏种植栽培和加工利用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丰富了泰兴特色饮食文化的内涵。因泰兴古银杏群落自然景观留存完好,文化传统特色鲜明,已经获批为第三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因此,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进行专题研究不仅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论述了泰兴银杏的起源发展历程。分析了泰兴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特征,以及当地气候、土壤、水文特点,探讨了银杏生长习性和当地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等文史资料的搜集查阅,梳理了泰兴银杏从唐至今的发展历程,根据其历史演变的特点,将其划分为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和民国至今三个历史时段,分析了其栽培技术的变化和特点。第二章探讨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现状。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梳理了泰兴古银杏的数量、分布及特征,概述了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模式,并从食用、药用、其他加工利用以及旅游开发利用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泰兴银杏的加工与利用。从银杏生活习俗和祭祀习俗两个方面对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系统进行了总结。第三章在调研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目前存在的四大问题:从农业系统本身角度来看,银杏古树生长环境堪忧且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角度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建立并不健全,古树保护资金短缺,优惠政策不尽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看,市场意识薄弱、生产管理水平不高、经营无序、产品科技含量低,科技开发相对滞后;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看,银杏古树保护意识缺乏,品牌意识不强,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建设投入不足等等。针对上述问题,论文最后一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从农业系统本身来看,要改善银杏古树的生长环境,改善银杏种植和产业结构;从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来说,首先要建立健全银杏古树保护法规与档案,其次要多渠道加大古树保护资金投入,还有各项优惠政策要落实到位;从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来说,要增强市场意识、提高银杏生产管理水平、有序经营、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加大科技开发力度;从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来说,首先要增强银杏古树保护意识,其次要提高品牌意识,加大宣传力度,还要加大旅游建设投入等。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文献研究,细致地梳理了泰兴古银杏保存的数量、分布及特征,分析了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存在的四大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对策和建议。
李慧[4](2016)在《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仁用杏是我国三北地区重要的生态经济型乡土树种,是世界六大干果之一。杏仁含油率达50~60%,蛋白含量达35%左右,是优良的木本油料和优质植物蛋白树种。但由于仁用杏开花早,花果期易遭受晚霜、寒流,引起冻害,造成冻花冻果,导致减产,甚至绝收,严重影响仁用杏产量和产业的发展。本研究从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仁用杏适宜区划分,推迟开花的栽培措施和抗晚霜的栽培措施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研究,试图建立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的预防技术措施,为仁用杏提高产量以及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系统调查研究了仁用杏主产区霜冻发生规律。研究表明,主产区内蒙古赤峰和河北张家口地区霜冻与海拔、纬度、坡度、坡向有关,其中霜冻与海拔的关系最大;在同一纬度和海拔下,赤峰地区大扁杏和山杏的受冻程度相同,在同等纬度(41°54’)下海拔900~1200 m范围内的大扁杏均未出现受冻,海拔890 m以下大扁杏受冻严重,张家口海拔500 m易受冻,500~800 m受冻较轻;在同一立地条件下,不同树之间进行比较,树势旺盛、树形高大、肥水充足受冻轻;同一棵树,树体上部受冻比下部轻,树高1.5 m以下受冻严重,树高1.6~1.8 m中等受冻,树高1.8 m以上基本无冻害;同一棵树同一部位,大果(果长1.7 cm,果宽1 cm,果径0.5 cm)受冻比小果(果长0.9 cm,果宽0.5 cm,果径0.3 cm)轻。故仁用杏种植选择合适的造林地至关重要,要求一定的海拔高度,海拔太低易受冻,树体不宜过低,通过施肥或修剪等方式保证树体健壮生长,提高抗避晚霜能力,减少晚霜危害。2、初步建立了仁用杏花期和霜冻预测模型。通过河南和内蒙试验地的初花期和日均温计算出开花前的有效积温(≥5℃的开花有效积温是102℃),利用此温度来预测出花期,得出花果期预测公式:Flowering=(Effective accumulative temperature≥102℃)∩[(Continue 7d)>10℃];Fruiting=Flowering∩[(Continue 30d)>20℃];霜冻预测模型:Frost=(Flowering≤-2.8℃)U(Fruiting≤0.6℃)。通过连续三年的验证,以上两个模型的预测性较准确,为霜冻防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3、仁用杏气候适宜区进行了区划。根据1981~2010年的30年的年极端最高气温(℃)、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mm)、年平均气温(℃)、年平均最低气温(℃)、年平均最高气温(℃)、年日照时数(h)、年无霜期天数(d)等8个主要气候因子进行区划。研究表明,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的104个县市,涉及面积233,149.71 km2,其次为东北地区的66个县市,涉及面积300,289.26 km2,西北的陕西省21个县市,涉及面积104,192.8 km2;次适宜区主要有内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区)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158个县市,涉及面积2,585,431.03 km2。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的面积可达4,357,125.05 km2,其中最大的适合种植区主要集中在西北地区(适宜区的面积有2,075,735.24 km2),占全国适合仁用杏种植地的47.64%。4、建立了仁用杏推迟开花的技术措施。在推迟开花技术包括单层或双层黑色遮阳网覆盖、覆草与灌水、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有效措施中,比久(B9)和乙烯利(ETH)的推迟花期效果最显着。分别在8月、10月、1 1月中下旬,喷施3次浓度为1.5~3 g/L的比久(B9)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2d;在10月中下旬喷施浓度为0.1~1 mL/L的乙烯利(ETH)可以推迟仁用杏花期5~15d。5、建立了仁用杏花果期提高抗冻性的技术措施。提高抗冻性方面,试验了施肥、喷施抗冻液、柴堆熏烟、喷施水杨酸等抗冻技术,并总结出了提高仁用杏花果期抗冻性的技术措施。首先,提高树体本身的抗冻性,果实采收后每棵杏树平均施有机肥10~15 kg或者复合肥1~1.5 kg,幼果期抗冻率可提高50%左右,能有效减轻晚霜危害;在霜冻来临之前,喷施2~3次20~30%的1,2-丙二醇混合液,花期或幼果期抵抗5~8h以上-5℃以下的低温。综上所述,仁用杏抗避晚霜的有效技术措施总结为,首先以’适地适树’的原则推广仁用杏适宜的产区,且种植在一定海拔高度的、冷空气难以长时间逗留的山坡上;其次,每年采果后适量施肥,保证树体健壮,提高其本身的抗冻性;第三,采取推迟开花技术,尽量避开晚霜;第四,关注每年开花时间和霜冻来临时期,提前预测,并采取提高抗冻性的措施,有效抵抗晚霜。以上技术措施有效避开和抵抗仁用杏晚霜危害,为仁用杏产量提高和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彭晓莉[5](2015)在《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及种子成苗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及种子成苗特性,以新疆部分地方杏品种及其它生态群杏品种在内的103个品种为试材,从杂交与自交的亲和性、种子特征、杂交幼苗成苗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34个新疆杏品种平均单花药花粉量为1 213.7粒,平均花粉萌发率为46.0%,有6个品种表现为自交亲和,其它品种均表现为配子体型自交不亲和,自花授粉坐果率低。各品种自交不亲和性程度不同,程度较强者,大部分花粉管停滞在花柱1/31/2处不能继续伸长,程度较低者,有少数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且比例低于自交亲和品种。(2)72个人工杂交组合的平均坐果率为25.9%,较自然授粉平均高2.7倍,以‘阿克阿依’为母本,‘轮台白杏’为父本的授粉组合坐果率最高,达64.2%。荧光显微观察表明,所有杂交组合花粉多在授粉24 h后萌发并伸长,授粉96 h后到达花柱基部进入子房,但各组合花粉在花柱原位萌发的速度及花粉管生长速度存在差异,以‘佳娜丽’为母本,‘库尔勒托永’为父本等9个组合,花粉管生长延长到花柱中下部后,停止向下生长,只有个别能正常生长到达子房,且速度慢,比率小,坐果率低于6%,表现为杂交不亲和;坐果率较高的授粉组合,花粉管到达花柱基部的速度快,比率大,亲和性强,适宜搭配建园。(3)103个杏品种种子形态特征差异显着,大部分仁甜。‘胡安娜’系列的种子较大,‘洪德克’系列的种子较小。出仁率和壳厚对发芽率有一定影响,其中,‘赛来克胡安娜’等8个品种的种壳较薄、出仁率较大,发芽率高;‘安江胡安娜’等12个品种的种壳较厚、出仁率较低,发芽率偏低,甚至为0。种子特征中的核及仁的三径、单核重、仁重对发芽率造成的影响小。(4)103个杏品种种子播种后,29个品种未见出苗,成苗品种占总数的58.3%,不同品种成苗的比例及成苗后的长势有一定差异。‘细黑叶杏’出苗率和成苗率最高;‘小树上干’等9个品种的出苗率和成苗率均大于50%;‘卡尔胡安娜’等19个品种的出苗时间最早,而‘洛甫1号’出苗时间最晚。成苗杏品种出苗190 d后,大部分品种的株高集中在60120 cm;‘卡尔胡安娜’、‘白油杏’、‘大果杏’的株高大于150 cm;‘卡巴克胡安娜’等20个品种的株高也较高,达120 cm以上,其中新疆品种占的比例大;‘脆佳娜丽’、‘黄其力干’的株高不足60 cm。人工杂交的72个组合,95.8%的组合能获得种子,在获得种子的组合中,31.9%的组合获得种子数低于10粒,56.5%的组合低温层积后发芽,出苗率和成苗率较高,植株的长势旺,生长量大;仅少数组合,田间播种后,出苗率和成苗率较低,植株长势弱,生长量小。成苗的各组合间长势有差异,但总体生长较集中、均匀。新疆杏品种在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下杂交能获得具有高活力的种子,在杂交育种工作中,易获得杂交后代。
张水娥,马三保,李小兵,霍廷[6](2014)在《陕北大扁杏优势品种和周轮管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陕北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由于年降水量少、日温差大,历来盛产枣、桃、李、杏等干杂果类果品,大扁杏作为近年来当地林业部门引种试验和实践推广的高效林果品种,其产量稳定,营养滋补价值高,杏仁中含有11.79 mg/100 g的胡萝卜素能延缓细胞和机体的衰老,阻止肿瘤的形成良好的医药效果,经济益显着,已发展成为了当地优质、丰产、高效的经济林果产品,得到了陕北地区农民的大力推广,并成为了当地农民致富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总结当地引进的高校优势品种和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
孙龙生,姜海燕,张大治,宫永红,赵宝军[7](2013)在《辽宁省良种核桃推广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文中认为该文简述了辽宁省良种核桃的推广过程及各阶段的进展情况,介绍了核桃良种推广的成功经验。目前辽宁省核桃良种的推广面积不断扩大,良种苗木实现自给,可以满足生产需要;核桃良种产业不仅经济效益明显,而且解决了9 000多人的再就业。但依然存在问题,因此应科学规划、做好生产全程服务和合理区划农林业用地,保证良种核桃的推广和生产。
畅凌冰,刘泽民,梁臣,王治军,刘治勇[8](2013)在《不同品种仁用杏杂交授粉试验》文中指出仁用杏是我国的重要的经济林树种,通过进行国内和国外的不同品种仁用杏杂交授粉试验。结果表明,仁用杏多为异品种授粉结实,栽培上需搭配2个以上授粉品种,尤其是金太阳、味馨等国外品种搭配,可明显提高结实率,从而为科学配置授粉树、减少落花落果、提高产量提供科学依据。
秦玥[9](2013)在《华仁杏品种资源SSR指纹图谱构建研究》文中提出华仁杏(Armeniaca cathayana D. L. Fu et al.)是2010年发表一杏属新种,是我国重要的木本粮油树种之一,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华仁杏种质资源丰富形态标记难以区分。植物DNA分子标记技术是对植物基因组的直接探测,不受环境与植物生长发育阶段的影响与限制,故该鉴定方法较形态标记更为科学、准确和便捷。本研究应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开发华仁杏EST-SSR引物,构建华仁杏种质资源的DNA数字指纹图谱,并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华仁杏材料对微卫星荧光显带技术进行了优化与完善,发现在琼脂糖凝胶电泳试验中,胶染法较点染法条带更为清晰明亮,并且染色均匀,背景干净,显带效果较佳,同时NaCl溶液具有增强染色的效果;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胶染法和点染法的显带效果并不理想,泡染法效果最佳,并在泡染法的正交试验(L9(34))中发现,染色时间对显带效果影响达显着水平,在实验范围内泡染时间越长显带效果越佳,另外,最佳处理组合为2X染色剂、10%NaCl、染色40min。2、利用NCBI公共数据库下载所得的蔷薇科EST序列进行华仁杏EST-SSR引物的设计与开发,应用SSRHunter1.3软件对8610条无冗余EST序列进行SSR位点搜索,共获得22527条SSR,SSR出现的频率为4.26%;在SSR位点搜索过程中,只有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两种重复类型,并未出现四、五、六核苷酸重复序列;使用61对设计所得EST-SSR引物进行PCR扩增,其中24对扩增出清晰条带,有效扩增率为39.34%,10对引物具有多态性,多态率为16.39%。3、利用31对SSR引物对63份杏材料进行PCR扩增,共检测到138个多态性片段,构建了63个杏材料的SSR标记数字化DNA指纹图谱;综合杂合度、PIC值、Shannon信息指数等指标对31对SSR多态性引物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引物BPPCT030和aprigms18种质鉴别能力最强,引物Pchgms2多态性较低,鉴别能力较弱。4、对63份杏材料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用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发现:(1)在相似性系数为0.95处,所有供试材料都可以被区分开。(2)在相似性系数为0.65处可将63份杏材料分成4个大组,大部分华仁杏品种聚类在第二大组;‘新4号’和‘优一’亲缘关系较近,‘N34’和‘N35’关系较近;‘紫杏’、‘御杏’和华仁杏品种‘国仁’、‘N34’、‘N35’和‘丰仁’聚在一起;山杏与华仁杏品种‘11X01’聚在一起;华仁杏品种‘11L09’单独聚为一类。
武彩珍,孙有有[10](2012)在《浅谈沙地大扁杏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该文通过对榆林市区沙地大扁杏栽培管理的实地调研,从园地选择、栽植技术、田间管理3个方面阐述沙地大扁杏的高效栽植措施,对提高沙地单位面积大扁杏产量,指导生产实践具有现实意义。
二、超仁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超仁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1 前言 |
1.1 杏扁概述 |
1.1.1 杏扁树的生态作用 |
1.1.2 杏扁的营养价值 |
1.1.3 杏扁的经济效益 |
1.1.4 杏资源分布及杏扁产业状况 |
1.1.5 杏扁品种缺乏及花期霜冻害问题严重制约产业发展 |
1.2 杏品种选育主要方式 |
1.2.1 杂交选育 |
1.2.2 实生选育 |
1.2.3 远缘杂交 |
1.2.4 芽变选育 |
1.3 生物技术在杏资源分析及辅助育种中的应用 |
1.4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实生后代重要性状调查 |
2.3.2 新品种DUS测试 |
2.3.3 各性状间相关关系分析 |
2.4 主要仪器设备 |
2.5 分析软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杏扁抗冻优株自然杂交实生后代重要性状的变异评价 |
3.1.1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开花期变异分析 |
3.1.2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早果性及早期结果量变异分析 |
3.1.3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仁甜苦性变异分布情况 |
3.1.4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核重变异分布情况 |
3.1.5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变异分析 |
3.1.6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变异分析 |
3.1.7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仁口感品质变异分析 |
3.1.8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核壳厚度变异分析 |
3.1.9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成熟期变异分析 |
3.2 杏扁抗冻优株自然杂交实生后代重要性状相关性分析 |
3.2.1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杏核核壳厚度与单核重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2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核壳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3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与核壳厚度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4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出仁率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5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出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6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仁重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7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口感品质与出仁率之间的相关关系 |
3.2.8 自然杂交实生后代单核重与成熟期之间的相关关系 |
3.3 从自然实生后代中选育丰产、优质、晚花新品系 |
3.3.1 基于杏仁口感品质特性进行的初选 |
3.3.2 基于出仁率性状进行的初选 |
3.3.3 基于开花期进行的初选 |
3.3.4 基于单株早期结果量进行的初选 |
3.3.5 依据各初选性状进行的复选 |
3.3.6 依据树体生长情况及抗病性进行的再复选 |
3.3.7 建立新品系试验园 |
3.4 育成2个杏扁新品种并申请植物新品种保护权 |
3.4.1 新品种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
3.4.2 新品种果实性状 |
3.4.3 新品种物候期 |
3.4.4 新品种保护情况 |
3.4.5 ‘张仁一号’的适宜种植的区域、环境以及栽培技术 |
4 讨论 |
4.1 实生选种仍然是杏品种选育中最省工且见效最快的方法 |
4.2 解决杏扁花期受冻问题,根本性方法还是选育出开花晚的品种 |
4.3 杏扁品种选育中,口感品质应作为重要考量指标 |
4.4 育种工作必须有明确目标,掌握正确有效方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杏扁产业分布及杏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山杏概述 |
1.1.1 山杏种类及分布 |
1.1.2 山杏价值及开发潜力 |
1.2 山杏及杏属种质资源研究 |
1.2.1 形态学性状的多样性研究 |
1.2.2 细胞学水平的多样性研究 |
1.2.3 孢粉学形态的多样性研究 |
1.2.4 基于分子生物学的多样性研究 |
1.3 基因组测序及SSR分子标记在林木上的应用 |
1.3.1 基因组测序技术 |
1.3.2 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 |
1.3.3 遗传图谱的构建 |
1.3.4 亲缘关系研究 |
1.3.5 群体结构研究 |
1.3.6 连锁不平衡作图及性状关联分析 |
1.3.7 表型性状定位 |
1.4 种质资源综合评价 |
1.4.1 表型性状多样性综合评价 |
1.4.2 丰产性综合评价 |
1.4.3 花期抗冻性综合评价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地及资源圃概况 |
2.1.3 种源地概况 |
2.1.4 研究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表型性状频率分布 |
2.2.2 表型性状多样性分析 |
2.2.3 表型性状相关分析 |
2.2.4 表型性状主成分分析 |
2.2.5 表型性状地理变异 |
2.2.6 表型性状聚类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山杏基因组测序及SSR标记开发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研究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简化基因组测序 |
3.2.2 SSR-PCR反应体系优化 |
3.2.3 叶绿体基因组测序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山杏种质资源SSR分子标记多样性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研究方法 |
4.1.3 数据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DNA提取 |
4.2.2 引物筛选 |
4.2.3 SSR分子标记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
4.2.4 基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分析 |
4.2.5 地理种源与SSR标记的亲缘关系 |
4.2.6 种源遗传多样性与遗传结构 |
4.2.7 指纹图谱构建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山杏种质资源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SSR位点连锁不平衡分析 |
5.2.2 群体结构分析 |
5.2.3 群体结构划分与地理种源、SSR标记聚类及表型性状聚类的相关性 |
5.2.4 表型性状与SSR标记关联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山杏种质资源综合评价及优特种质发掘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研究方法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山杏表型性状综合评价 |
6.2.2 山杏优良树形无性系丰产类型筛选 |
6.2.3 山杏花器官抗冻无性系筛选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
(3)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概述 |
三、研究重点与文章结构 |
四、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五、创新之处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
第一章 泰兴银杏历史发展 |
第一节 泰兴银杏起源发展的自然条件 |
第二节 泰兴银杏发展历程 |
第三节 泰兴银杏栽培技术发展 |
第二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现状 |
第一节 泰兴古银杏保存数量及分布 |
第二节 泰兴银杏栽培系统和生产管理 |
第三节 泰兴银杏的加工和利用 |
第四节 泰兴银杏文化 |
第三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
第二节 政府部门保护和扶持力度不足 |
第三节 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不足 |
第四节 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不强 |
第四章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的保护对策措施 |
第一节 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价值 |
第二节 改善古树生长环境和农业系统本身问题 |
第三节 加大政府部门的保护和扶持力度 |
第四节 加强市场意识及经营管理 |
第五节 提高保护及开发利用意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 |
1.2 霜冻的含义及分类 |
1.2.1 霜冻的概念 |
1.2.2 霜冻的分类 |
1.3 霜冻对仁用杏的影响 |
1.4 仁用杏晚霜生理研究进展 |
1.4.1 冰核细菌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2 生理生化指标与仁用杏抗寒性的关系 |
1.4.3 仁用杏组织器官的抗寒性研究 |
1.5 仁用杏避开晚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5.1 仁用杏气候适宜性区划研究进展 |
1.5.2 推迟花期技术研究进展 |
1.6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1.6.1 培育抗晚霜品种 |
1.6.2 改善果园的小气候 |
1.6.3 喷施抗冻剂抵抗晚霜 |
1.7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7.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1.7.3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霜冻调查研究 |
2.1.1 调查地霜冻概况 |
2.1.2 调查方法 |
2.2 霜冻预测模型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2.3.1 资料收集 |
2.3.2 研究方法 |
2.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2.4.1 试验地概况 |
2.4.2 试验材料和方法 |
2.4.3 产量调查 |
2.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2.5.1 试验材料 |
2.5.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仁用杏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3.2 霜冻预测模型 |
3.2.1 计算开花有效积温 |
3.2.2 建立霜冻预测模型 |
3.3 划分适宜栽培区 |
3.3.1 确定了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 |
3.3.2 影响仁用杏生长的关键气候因子的权重值 |
3.3.3 全国仁用杏适宜栽培区的等级区划 |
3.4 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3.4.1 光照调控 |
3.4.2 温度调控 |
3.4.3 营养调控 |
3.4.4 植物生长调节剂调控 |
3.4.5 组合措施调控 |
3.5 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3.5.1 施肥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2 抗冻剂对仁用杏低抗晚霜效果的研究 |
3.5.3 柴堆熏烟 |
3.5.4 水杨酸 |
4 结论与讨论 |
4.1 结论 |
4.1.1 主产区霜冻调查研究 |
4.1.2 建立了霜冻预测模型 |
4.1.3 划分仁用杏适宜栽培区 |
4.1.4 探索了仁用杏推迟花期栽培技术 |
4.1.5 建立了仁用杏提高抗冻性栽培技术 |
4.2 讨论 |
5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致谢 |
(5)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及种子成苗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及中英文对照表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章 新疆杏品种杂交亲和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新疆杏品种种子特征及发芽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新疆杏品种种子成苗特性及幼苗生长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5章 新疆杏杂交种子成苗特性及幼苗生长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陕北大扁杏优势品种和周轮管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陕北地区适宜栽培的优良大扁杏品种 |
1.1龙王帽 |
1.2 超仁 |
1.3 油仁 |
1.4 丰仁 |
1.5 国仁 |
1.6 一窝蜂 |
1.7 北山大扁 |
1.8 优1 |
1.9 围选一号 |
1.1 0 松二优 |
2 大扁杏在陕北地区的周年管理 |
2.1 仲春管理 |
2.2孟夏管理 |
2.3 仲夏管理 |
2.4 伏月管理 |
2.5 仲夏至孟秋管理 |
2.6 仲秋至季秋管理 |
2.7 孟冬管理 |
2.8 仲冬管理 |
(7)辽宁省良种核桃推广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推广历程 |
1.1 项目开始启动阶段 |
1.2 项目逐步扩大推广阶段 |
1.3 项目初步形成产业化阶段 |
2 成功经验 |
2.1 进行可行性论证, 因地制宜开展项目推广 |
2.2 技术集成, 连续推广, 直到形成产业规模 |
2.3 根据各地特色, 采取不同的推广模式 |
2.4 联系生产实际, 解决关键环节的“瓶颈”问题 |
2.5 举办培训班, 开展技术培训 |
2.6 实施规范管理, 全面按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 |
2.7 不断进行科技创新, 提升技术支撑能力 |
3 发展现状 |
3.1 核桃产业发展现状 |
3.1.1 核桃良种苗木实现自给 |
3.1.2 核桃良种推广面积不断扩大 |
3.2 经济、社会效益 |
3.2.1 经济效益 |
4 存在问题 |
4.1 一些地方对核桃发展有仓促立项的现象 |
4.2 核桃发展过程中对栽培管理技术重视不够 |
4.3 农用除草剂施用对核桃生产的影响 |
5 建议 |
5.1 科学规划, 合理布局 |
5.2 加强科技支撑, 做好产前、产中、产后服务 |
5.3 政府合理区划农业和林业用地 |
6 核桃良种推广展望 |
6.1 加大示范和技术推广 |
6.2 探索和改进核桃嫁接技术 |
6.3 加大核桃育种工作 |
6.4 解决核桃推广中出现的病害和药害 |
6.5 开发文玩核桃 |
(9)华仁杏品种资源SSR指纹图谱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表目录 |
图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
1.2.2 主要研究内容 |
1.2.3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微卫星荧光显带技术的优化分析 |
2.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2.1.1 试验材料及试剂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使用方法在琼脂糖凝胶电泳中的显带效果对比 |
2.2.2 琼脂糖凝胶电泳胶染法优化分析 |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点染法优化分析 |
2.2.4 不同染色方法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显带效果对比分析 |
2.2.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泡染法正交优化分析 |
2.3 小结 |
2.3.1 琼脂糖凝胶电泳中不同染色方法对比 |
2.3.2 聚丙烯酰胺电泳中不同染色方法对比 |
第三章 华仁杏 EST-SSR 引物开发 |
3.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EST-SSR 引物的信息分析 |
3.2.2 华仁杏 EST-SSR 引物的筛选结果 |
3.2.3 PCR 扩增谱带及 SSR 位点分析 |
3.3 小结 |
第四章 华仁杏栽培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
4.1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SSR 引物筛选结果及其位点分析 |
4.2.2 数字化指纹图谱的构建 |
4.2.3 63个样品的聚类分析结果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1.1 微卫星荧光显带技术的优化分析 |
5.1.2 华仁杏 EST-SSR 引物开发 |
5.1.3 华仁杏栽培品种指纹图谱构建 |
5.2 讨论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致谢 |
详细摘要 |
(10)浅谈沙地大扁杏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园地选择 |
2 栽植技术 |
2.1 品种选择及授粉树配置 |
2.2 栽植技术 |
2.3 树体管理 |
3 田间管理 |
3.1 土壤管理 |
3.2 施肥 |
3.3 园地灌溉 |
3.4 病虫害防治 |
四、超仁杏丰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优质晚花杏扁资源筛选及杏扁新品种选育[D]. 王秀荣. 河北北方学院, 2020(06)
- [2]山杏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优特种质发掘研究[D]. 董胜君.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3)
- [3]泰兴银杏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张越.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仁用杏抗(避)倒春寒的栽培技术研究[D]. 李慧.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6(05)
- [5]新疆杏品种授粉亲和性及种子成苗特性研究[D]. 彭晓莉. 新疆农业大学, 2015(05)
- [6]陕北大扁杏优势品种和周轮管理技术[J]. 张水娥,马三保,李小兵,霍廷. 北京农业, 2014(24)
- [7]辽宁省良种核桃推广发展历程、现状及展望[J]. 孙龙生,姜海燕,张大治,宫永红,赵宝军. 辽宁林业科技, 2013(05)
- [8]不同品种仁用杏杂交授粉试验[J]. 畅凌冰,刘泽民,梁臣,王治军,刘治勇. 中国林副特产, 2013(04)
- [9]华仁杏品种资源SSR指纹图谱构建研究[D]. 秦玥.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3(04)
- [10]浅谈沙地大扁杏高效栽培技术[J]. 武彩珍,孙有有. 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 20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