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腺癌一例

原发性腹膜腺癌一例

一、原发性腹膜腺癌1例(论文文献综述)

赵得志[1](2020)在《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阑尾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诊断方法、治疗方案及预后情况,进一步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准确详实的理论依据。方法:查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2014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阑尾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符合纳入标准的49例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纳入本次临床回顾性分析研究。临床病例资料主要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清肿瘤标志物、腹部B超、腹部CT、纤维结肠镜)、手术方式、术后病理结果、辅助化疗方案及预后。随访主要通过电话联系患者或其家属,部分通过门诊复查。生存期是指从手术治疗到死亡日期或到随访截止日期(2019年12月30日),以月计算。通过SPSS 25.0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法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其中服从正态分布的数据用“平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不服从正态分布的计数资料用中位数描述;占比以百分比(%)表示。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预后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在同期阑尾切除病理标本4362例中,占1.1%。其中,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23例(46.9%),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2例(4.1%),黏液型腺癌4例(8.2%),结肠型腺癌7例(14.3%),神经内分泌肿瘤10例(20.4%),阑尾腺瘤2例(4.1%),阑尾间质瘤1例(2.0%)。男性17例,占34.7%;女性32例,占65.3%;男女性别比为1:1.9。年龄在128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8.55±18.439岁。首发症状为右下腹疼痛、右下腹肿物、腹胀、其他腹盆腔手术偶然发现分别有29例、7例、2例及11例,各占59.2%、14.3%、4.1%及22.4%。在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患者均行血常规检查,27例(55.1%)白细胞计数在正常范围内,22例(44.9%)白细胞计数升高;31例(63.3%)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查,较为重要的相关肿瘤指标包括CEA、NSE、CA72-4和CA19-9,任意一项阳性者有14例,占45.2%(14/31),其中CEA升高为8例,占25.8%(8/31),NSE升高为6例,占19.4%(6/31),CA72-4升高为5例,占16.1%(5/31),CA19-9升高为3例,占9.7%(3/31);19例(38.8%)行腹部B超检查,影像学表现为阑尾增粗、右下腹混合回声包块、无异常发现分别有8例、10例及1例,各占42.1%(8/19)、52.6%(10/19)及5.3%(1/19);32例(65.3%)行腹部CT平扫检查,影像学表现提示阑尾增粗、回盲部或盆腔软组织肿块影、阑尾局部呈囊性扩张、无异常发现分别有12例、8例、5例及7例,各占37.5%(12/32)、25.0%(8/32)、15.6%(5/32)及21.9%(7/32);3例(6.1%)行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其中2例影像学表现为回盲部椭圆形囊性密度影,内见斑片状轻度不均匀强化,病灶边缘轻度强化,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低度恶性),1例影像学表现为回盲部长管状囊性密度影,局部见壁结节,囊壁及壁结节明显强化;腹膜见多发条片状、结节状高密度影,轻度强化;肝右缘局部受压凹凸不平,术后病理为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合并腹膜假性黏液瘤;9例(18.4%)行纤维结肠镜检查,其中5例于回盲部及阑尾开口未见异常,3例于回盲部靠近阑尾开口处见隆起形包块,1例于盲肠靠近阑尾开口处见溃疡性病变,活检病理示:见少量异型细胞,局部腺体呈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结合病史、体征及辅助检查(血清学检查、腹部B超、腹部CT平扫+增强、结肠镜检查),本组49例患者术前无1例诊断为阑尾来源的肿瘤,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右下腹肿物、阑尾黏液囊肿、阑尾周围脓肿、腹腔积液、其他腹盆腔疾病分别有20例、13例、2例、1例、2例及11例,各占40.8%、26.5%、4.1%、2.0%、4.1%及22.5%。在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中,31例(63.3%)行单纯阑尾切除术;6例(12.3%)行阑尾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3例(6.1%)行回盲部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8例(16.3%)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2.0%)行右半结肠切除术+联合脏器切除术和/或肿瘤细胞减灭术。本次临床研究的随访截止时间为2019年12月30日,49例原发性阑尾肿瘤患者随访67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8.0个月(95%CI:20.435.6),死亡5例,全部为阑尾腺癌(2例黏液型和3例结肠型)。11例阑尾腺癌(黏液型和结肠型)的随访时间最短为8个月,最长为71个月,1年、3年及5年的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0.9%、40.4%及40.4%。单因素分析表明,扩大切除术(右半结肠切除术和回盲部切除术)和单纯阑尾切除术对阑尾腺癌患者生存率的影响没有统计学差异(P=0.5)。结论:1.原发性阑尾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困难,手术是主要的诊断及治疗方法。2.阑尾黏液性肿瘤包括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高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阑尾黏液型腺癌,统一、规范且准确的病理诊断对于临床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3.低级别阑尾黏液性肿瘤具有低度恶性,较以往相对有了一个规范的命名与分类,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也更为精确。4.阑尾神经内分泌肿瘤的首发症状以右下腹疼痛多见,术前易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大多预后较好。5.阑尾腺癌恶性度高,预后较阑尾其他病理类型明显差。

白明鹤[2](2020)在《SATB2在盆腹腔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检测SATB2蛋白在盆腹腔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结合CK7、CK20、CDX-2、ER蛋白的表达,探讨SATB2蛋白在盆腹腔黏液性肿瘤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8年12月唐山市工人医院手术标本石蜡包埋组织结直肠黏液腺癌105例、阑尾黏液性肿瘤71例和卵巢黏液性肿瘤97例,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两步法检测SATB2、CK7、CK20、CDX-2、ER蛋白表达,χ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分析SATB2蛋白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Kaplan-Meier曲线分析比较结直肠黏液腺癌和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阳性患者和阴性患者的生存差异。计算SATB2、CK7、CK20、CDX-2、ER蛋白及组合蛋白在不同组织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约登指数。结果1结直肠黏液腺癌SATB2蛋白表达与脉管瘤栓、T分期、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和远处转移有关,在有脉管瘤栓、T4分期、淋巴结转移、癌结节和远处转移者中阳性表达率降低(P<0.05)。有脉管瘤栓者SATB2蛋白阳性表达率(29%)低于无脉管瘤栓者(85.1%),T4期患者阳性表达率(37.5%)低于T1期(66.7%)、T2期(100%)和T3期(75.4%),有淋巴结转移者阳性表达率(22.5%)低于无淋巴结转移者(96.9%),有癌结节者阳性表达率(33.3%)低于无癌结节者(75.9%),有远处转移者阳性表达率(9.1%)低于无远处转移者(75.5%)。2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表达与患者性别有关,女性阳性表达率(100%)高于男性(86.4%,P=0.000),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组织学类型无关。3卵巢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最大径、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无关。4结直肠黏液腺癌和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阳性者PFS高于阴性者(P<0.05)。5结直肠黏液腺癌SATB2蛋白阳性表达率(68.6%)低于正常黏膜组织(83.8%,P=0.002),黏液腺癌CK7、CK20、CDX-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5%、94.3%、93.3%,ER蛋白在正常黏膜组织和黏液腺癌中不表达。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CK7、CK20、CDX-2和ER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表达均无差异。卵巢黏液性肿瘤CK7和CK20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表达有差异(P<0.05),SATB2、CDX-2、ER蛋白在不同组织学类型表达无差异。6黏液性肿瘤原发部位为结直肠的蛋白及组合为SATB2(+)(敏感度68.6%和特异度95.9%),CDX-2(+)和CK7(-)(敏感度84.8%和特异度91.8%),SATB2、CK20(+)和CK7(-)(敏感度57.1%和特异度100%),SATB2、CK20、CDX-2(+)和CK7(-)(敏感度43.7%和特异度100%)。原发部位为阑尾的蛋白及组合为SATB2(+)(敏感度90.1%和特异度95.9%),SATB2(+)和CK7(-)(敏感度69%和特异度99%),SATB2、CDX-2(+)和CK7(-)(敏感度67.6%和特异度100%),SATB2、CK20、CDX-2(+)和CK7(-)(敏感度43.7%和特异度100%)。原发部位为卵巢的蛋白及组合为CK7(+)(敏感度90.7%和特异度89.5%),CK7(+)和SATB2(-)(敏感度87.6%和特异度97.1%),CK7(+)和SATB2、CK20/CDX-2(-)(敏感度44.3%和特异度100%),CK7(+)和SATB2、CK20、CDX-2(-)(敏感度27.8%和特异度100%)。结论1 SATB2蛋白表达可能与结直肠黏液腺癌侵袭性有关,SATB2蛋白表达率降低肿瘤侵袭性升高。2结直肠黏液腺癌和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阳性患者PFS高于阴性患者,SATB2蛋白表达可能与预后有关。3 SATB2结合CK7、CK20、CDX-2蛋白的表达可用来鉴别诊断盆腹腔黏液性肿瘤,在判断盆腹腔黏液性肿瘤原发部位有较大的价值。图14幅;表10个;参107篇。

王湘,游燕,葛郁平,应红艳,程月鹃,白春梅[3](2020)在《10例胰腺导管腺癌卵巢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胰腺导管腺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84—2018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10例胰腺导管腺癌卵巢转移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及随访情况。结果 10例患者的中位发病年龄为46岁, 其中8例原发肿瘤位于胰腺体尾部。8例患者诊断时即有双侧卵巢转移, 从有临床症状至发现卵巢转移的中位时间为2.5个月。全组患者均有腹膜转移, 9例患者伴血CA125升高。转移瘤以囊实性外观多见(8例次), 病理形态多表现为黏液腺癌(6例), 免疫组化无明显特征。全组患者均于发病时行卵巢姑息切除手术, 1例患者同时行原发灶切除术。7例患者行化疗。10例患者的中位生存时间为10.3个月。结论胰腺导管腺癌卵巢转移瘤容易误诊, 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特征, 手术可能改善患者的预后。

刘秋雨[4](2020)在《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背景与目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约20%-30%显示恶性生物学特征,同时11%-47%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GIST的治疗与相应的预后因子有很大的相关性,有鉴于此,本研究拟探讨和分析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以及相关的预后预测因子。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4年4月间的GIST病例共168例,均经手术切除及病理诊断证实。回顾性分析其相应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按照1年、3年、5年随访患者生存率;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相关指标,统计学方法分析预后相关因子。结果:168例患者中,男性113例,女性55例,年龄范围18岁-78岁。常见的临床症状有腹痛、消化道出血。原发部位在消化系统者115例(68.4%),其中51例(30.4%)呈多发性病灶;88例(52.4%)病灶瘤体最大径>5cm,80例肿瘤组织核分裂像≥5个/50HPF。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大部分肿瘤组织呈CD117阳性,比率约占92.9%(156/12),DOG1阳性比率为97.0%(163/5),CD34阳性比率为53.0%(89/79),S-100阳性比率为25.6%(43/125)。获随访患者149例,生存分析和Cox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临床表现、肿瘤部位、肿瘤数目、CD34与S-100表达率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肿瘤最大径、核分裂数目与肿瘤预后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即肿瘤最大径>5cm,或核分裂数≥5个/50HPF者,常常提示肿瘤预后较差。结论:核分裂数和肿瘤最大径是GIST评估预后的有用指标。第二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基因突变主要见于KIT基因,少部分出现PDGFRA基因突变。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类型,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6例GIST中,检测出80例存在KIT基因突变,4例存在PDGFRA基因突变。突变型84例患者,男性44例,女性40例,年龄范围38岁至70岁,平均年龄64岁。1)80例KIT突变病例中,64例存在11号外显子突变,主要为缺失突变,缺失片段包括555-559密码子、576密码子、557-558密码子,少见类型有576、557替代突变,同时合并存在少见的基因突变,即FLT1基因替代突变、DDR2基因替代突变。9例存在9号外显子突变,包括常见的502-503重复突变,少见的501插入突变,以及486替代突变,后者同时合并新型的CCNYL1–BRAF基因融合突变,且该例形态学上呈混合型,上皮样肿瘤细胞排列呈小巢状、漩涡状,类似于脑膜瘤样形态;13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642替代突变;17号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常见的822替代突变;2)PDGFRA基因突变4例,3例位于18号外显子,除了常见的D842V突变类型外,新发现843插入突变,以及842-845缺失突变,同时合并DDR2基因替代突变;12号外显子1例,呈561替代突变。结论:GIST中存在少见的KIT突变类型,同时可合并新型的融合性基因,以及新型的基因突变,这些变异可能与特殊的组织学类型具有相关性。第三部分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GIST消化系统外原发性者少见,包括区域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者亦很少见;最常转移部位是肝脏,且少部分患者以转移灶为首发症状。而原发于消化道的GIST可合并其他肿瘤,是否存在特殊的临床病理特征?应用靶向治疗的GIST,是否基因突变类型和病理学特征有改变?本部分拟探讨上述少见特殊类型GIST(伴淋巴结转移的GIST、伴骨转移的GIST、胃肠道外原发性GIST、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GIST、靶向治疗后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材料与方法:搜集2008年9月至2016年12月间经病理确诊为GIST共924例,搜集符合本次研究目的的病例,并采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采用一代测序技术检测分析KIT基因和PDGFRA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消化系统外原发性GIST(EGIST)共9例,男性2例,女性7例,年龄28-72岁,以腹膜后最多见,病理形态学、免疫组化和基因突变特征与原发于消化系统的GSIT相似;合并消化系统肿瘤的小GIST病例共14例,男性8例,女性6例,年龄48-82岁,小GIST主要发生于胃,肿瘤细胞稀疏,且多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 6例,5例男性,1例女性,年龄跨度48-75岁,几乎均存在同时性肝转移灶和腹腔播散,均存在KIT基因突变;伴有罕见骨转移的病例3例,原发部位在食管、胃和小肠,骨转移灶主要发生于锥体、肱骨,均存在KIT基因突变;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同时性骨和肺转移GIST病例1例,女,71岁,转移灶在靶向治疗后出现多灶性坏死,肿瘤细胞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结论:EGIST在病理特征、遗传学特征、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上与GIST相同;合并消化系统病变的小GIST呈极低危险度,遗传学表现提示其可能为GIST发生早期事件;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突变型GIST常呈高危险度,存在同时性肝脏和腹腔转移的可能;GIST骨转移最常发生于脊柱,肿瘤呈高危险度,且伴有肝转移者尤其应警惕骨转移的可能;靶向治疗后伴有罕见骨和肺转移的GIST常出现转移灶形态学改变。第四部分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背景与目的:野生型GIST大多存在SDH缺失突变、BRAF基因突变等,是否存在其他突变基因及突变类型?本部分拟探讨除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外,是否存在少见的突变,以及其突变所对应的临床病理特征。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7年8月间共96例经手术切除的局限性GIST病例,搜集相应临床及病理学信息,首先采用一代测序技术筛选野生型GIST,并进一步对这部分肿瘤采用NGS检测分析是否存在已知或未知的基因突变类型;同时分析肿瘤形态学、免疫表型、危险度、治疗方法等,并随访患者。结果:本组95例GIST中,12例为野生型GIST,其中女性7例,男性5例,年龄36-82岁。其中5例为SDH缺陷型GIST,免疫组化呈SDHB表达缺失,女性为主,均发生于胃,组织学主要呈上皮样型;分子检测发现1例存在SDHA基因替代突变(E564K),同时存在CCND1和RB1基因扩增突变,肿瘤呈恶性行为;1例存在SDHD基因替代突变(D113Tfs22),同时存在TP53基因替代突变(D281Y),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1例存在TP53基因的两种不同突变类型共存,替代突变(R273H)和300308缺失插入突变,p53蛋白弥漫阳性表达,肿瘤呈恶性行为。非SDH缺陷型GIST共7例,2例存在BRAF基因替代突变(V600E),同时相应蛋白阳性表达,均呈梭形细胞型,其中1例发生于肿瘤体积为0.6cm的micro GIST;1例存在CDH1基因功能性胚系突变,类型为替代突变(D786N),该例肿瘤原发于十二指肠,增殖指数较高(20%),呈高危险度。结论:野生型GIST中可存在少见的突变类型,如TP53基因突变、CCND1基因扩增、RB1基因扩增,且可以和SDH亚单位基因突变合并存在,部分基因突变可能与肿瘤的恶性生物学行为相关;非SDH缺陷型GIST中除常见的BRAF基因突变外,尚有少见的CDH1基因突变,且也有可能与肿瘤的侵袭性生物学行为相关。

杨帆[5](2019)在《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腹膜后肿瘤(retroperitoneal tumors,RT)临床少见,占所有肿瘤的0.2-0.6%。早期缺乏明显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复杂的腹膜后肿瘤与重要血管、神经和器官关系密切。即使对于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在确保手术安全的前提下完整切除腹膜后肿瘤并减少术后并发症仍是一项挑战。研究目的1.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2.回顾分析腹膜后肿瘤的手术治疗和术后并发症。研究方法收集本院2001年10月至2019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92例腹膜后肿瘤患者的病历。181例行根治术(开放手术131例,腹腔镜手术50例)。余1例行超声引导下腹膜后囊肿穿刺引流术,3例行姑息手术,7例行探查术。研究结果1.行 B 超、CT、MRI 和 PET-CT 检查各 106、171、30、19 例。检出率为 96.23%、100%、100%、100%。CT、MRI 和 PET-CT 的良恶性诊断正确率为 77.19%、80.00%、63.16%。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9cm是恶性肿瘤的预测因素(P<0.05)。尽管少数腹膜后肿瘤在影像上有较强的特征,仍靠病理才能确诊。2.47例(26.0%)行联合脏器切除,14例(7.7%)行腹部大血管修补重建。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术中输红细胞量少(70±243 vs236±408ml)、手术时间短(164±99 vsl99±99min)、术后住院日短(7±4vs12±8 天)(P<0.05)。术后转入外科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17例(9.4%)。开放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是45.0%。最常见的是低热(13.7%),伤口脂肪液化(8.4%),肺部感染(4.6%),泌尿道感染(4.6%)。再次手术率为1.5%。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0.7%。单因素分析示恶性肿瘤、术中出血量≥200ml、手术时间≥180min、术中输红细胞、术中输血浆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200ml和手术时间≥180min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腹腔镜手术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4.0%。最常见的是低热(10.0%),低钾血症(8.0%),呕吐(6.0%),下肢静脉血栓(6.0%)。再次手术率为0。严重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Ⅲ级)的发生率为12.0%。单因素分析示肿瘤最大径≥10cm、术中出血量≥300ml、术中输红细胞量≥5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示术中出血量≥300ml是术后并发症的危险因素。(P均<0.05)。所有患者无围术期死亡。研究结论1.腹膜后肿瘤早期缺乏特异症状,诊断主要依靠影像。CT、MRI、PET-CT的检出率达100%。肿瘤最大径>9cm提示肿瘤为恶性可能。不同类型的肿瘤具有不同的影像学特征,确诊依靠“金标准”病理。2.手术是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治疗方式。在手术适应症范围内,腹腔镜手术和开放手术同样安全有效,具有术中输红细胞量少、手术时间短、术后住院日短、术后并发症少的优势。精细操作等手段以减少术中出血量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陈林林[6](2019)在《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原发性阴道癌是临床上极其少见的来源于女性下生殖道的恶性肿瘤。常见的病理类型主要为鳞癌,腺癌占少数,其中腺癌类型中的肠型腺癌更加罕见,临床少有报道。本文旨在报道一例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肠型腺癌并对相关病例进行分析。方法:报道2018年8月份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一例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诊治经过,并通过查阅文献收集近年来有明确病理资料的10例原发性肠型腺癌的病例资料,加以回顾性分析。结果:单纯行手术治疗的有5例,手术联合放疗的患者有3例,单纯放疗、放疗联合化疗的患者各1例。其中,单纯行手术治疗的5例患者中,FIGO II期的患者有2例,均选择了根治性手术,分别随访8个月、20个月无复发。而FIGO I期患者有3例,手术方式分别采用了局部切除术、外阴部分切除术、前盆腔廓清术,随访6周到25个月不等,均无复发。手术联合放疗的3例患者中,1例随访22个月局部复发,1例随访8个月带瘤生存,1例随访5年无复发。单纯放疗的1例病人随访3个月未控。结论:原发性阴道肠型腺癌很罕见,临床相关病例资料较少,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异常流血、流液,临床诊断上需仔细排除其它来源肿瘤转移可能,其中胃肠道来源肿瘤是重点排除对象。目前放疗成为原发性阴道癌的主要治疗方式,但随着近年来腹腔镜技术的提高,以及阴道重建技术的发展,对于临床期别较早的年轻患者,手术治疗的优势也逐渐显现出来。

赵翠[7](2019)在《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肿瘤临床分析一附一例病例报道》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诊疗和研究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检索我国公开发表的关于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的文献报道,主要检索数据来源为万方医学数据库及中国知网数据库,筛选临床资料较齐全的2001年至2018年共25篇中文文献,共计38例病例,对临床数据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分别计算诊断实验的准确率、误诊率、漏诊率,运用SPSS22.0软件cox生存回归模型对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特点:3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3.43±2.25岁,绝经后女性占比89.47%,首发症状中阴道不规则流血发生率最高,为97.37%,妇科检查发现子宫不规则增大者占93.33%;肿瘤标记物CA125、CA199升高的阳性率分别为44.44%、16.67%;超声提示宫腔内有异常回声占比100%,直接提示为子宫内膜恶性肿瘤者占84.21%;盆腔MRI描述病灶淋巴结转移情况与术后病理淋巴结阳性符合率为80%,而描述有深肌层浸润的情况与术后病理符合率为100%;术前行诊刮病理与术后病理结果符合率为47.06%,对单纯性小细胞癌诊断准确率为87.5%,对混合型小细胞癌诊断准确率为11.11%,诊刮中行免疫组化者诊断准确率为100%;术后病理提示脉管癌栓阳性率为97.30%,盆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48.65%,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5.41%,深肌层浸润者占比86.49%,其中40.54%浸润达浆膜层,病理免疫组化指标NSE、Syn、Ki-67、CD56、Cg A阳性率分别为38.46%、81.81%、95.24%、54.55%、63.33%;2.治疗和预后:总生存期大于1年的20例患者中,仅手术者、手术+化疗、手术+放化疗、手术+化疗+放疗+化疗者占比分别为5%、20%、40%、35%,在cox生存回归模型的多因素分析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治疗方式与预后的关系P值分别为0.002和0.001,均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淋巴结阳性及手术后不联合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子宫内膜原发性小细胞肿瘤好发年龄在53岁左右,多为绝经后女性,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较子宫内膜样腺癌均无明显特异性,术前诊刮诊出率低,但对单纯性子宫内膜小细胞癌诊断准确率较高,加行免疫组化检查可保证提高诊刮组织病理诊断准确率;此病极易发生脉管间隙浸润,且淋巴结转移及深肌层浸润多见,最终确诊依赖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神经内分泌标记物以NSE、CD56、Syn、Cg A阳性最多见,Syn表达阳性率最高。淋巴结阳性及根治术后不联合辅助治疗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罗健威[8](2017)在《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临床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结合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Primary malignant tumor of appendix,PMTA)的流行病学特点,依据具体病例探讨其临床表现、诊断分析及治疗方法,以期为今后临床工作中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诊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于2012年01月-2016年12月收诊的阑尾病患2576例,最后经病理诊断为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患者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一般资料: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病患中,男性病人8例,女性病人6例,比为1.33:1,年龄2176岁,平均53岁。2临床表现: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病患中,以转移性右下腹痛为首发症状者7例;以间断性或反复性右下腹痛为主要症状者5例,右下腹包块者2例。3辅助检查:血液学检查: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病患中,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8例升高,范围为(1117)×10 9/L;6例正常,范围为(4.78.2)×109/L。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10例未查,2例正常,2例升高:16.13ng/ml和25.92ng/ml;影像学检查:腹部多普勒超声14例,其中10例表现为无回声液性暗区,3例为混合回声区,1例为腹腔积液;腹部多层螺旋CT9例:6例表现为阑尾增粗,周围小淋巴结影,3例为右下腹囊性病灶;X线钡剂灌肠1例,未见明显异常;纤维结肠镜1例,提示阑尾管腔口处小溃疡。4.病理类型及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ttee on Cancer,AJCC)癌症分期:在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病患中,阑尾类癌占4例(28.6%);阑尾结肠型腺癌占7例(50.0%);阑尾粘液腺癌为3例(21.4%)。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病患中,阑尾类癌共4例,1例T1a N0M0,2例T1bN0M0,1例T2N1M0;阑尾结肠型腺癌7例,其中3例T2N0M0,3例T3N1M0,1例T4N2M1;阑尾黏液腺癌3例,1例T3N1M0,2例T4N2M0。5.治疗方案: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患者共14例,除1例因纤维结肠镜取标本病理报告腺癌且出现全身转移征象未行手术,其余13例均选择手术治疗。手术选择上,仅行阑尾切除术共4例(30.8%);2例行Ⅰ期阑尾切除术+Ⅱ期回盲部切除术(15.4%);3例选择Ⅰ期阑尾切除术+Ⅱ期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23.1%);1例行Ⅰ期阑尾切除术+Ⅱ期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7.6%);1例因术中阑尾切除标本冰冻病理示恶性后选择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7.6%);2例伴随右下腹肿块者术中发现恶性可能,遂行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15.4%)。结论: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术前诊断较难,常在术中及术后病理中发现。手术方式的选择应根据阑尾肿瘤的部位、大小和全身情况而定,必要时辅以化疗等综合治疗。

宫惠琳,王春宝,张冠军,侯惠莲,张学斌[9](2009)在《腹膜原发性腺癌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腹膜原发性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对肿瘤进行光镜观察,并做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55.7岁,以腹胀、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组织学表现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7例,黏液腺癌1例。免疫组化:8例广谱CK、CK7、EMA和p53(+),7例CA125和CEA(+),CK20、vimentin和calretinin(+)各1例。结论腹膜原发性腺癌被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病理类型与卵巢癌相似,因此诊断前必须证实双侧卵巢、输卵管及子宫无同类型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对于腹膜原发性腺癌与卵巢癌的鉴别无意义,但对除外胃肠道转移癌和恶性间皮瘤有帮助。

蔡秀容,李星,汪田甜,董敏,陈展洪,洪莹芬,林曲,吴祥元[10](2016)在《原发性附睾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总结原发性附睾腺癌的姑息性治疗方案,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报道1例原发性附睾腺癌病例,并以关键词"原发性附睾腺癌"及"primary epididymal adenocarcinoma"或"primary adenocarcinoma of the epididymis"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及Medline数据库的中英文文献进行检索,收集并分析检索到的有详细姑息性治疗方案的原发性附睾腺癌病例资料。结果该例为58岁男性患者,被确诊为原发性附睾腺癌并接受附睾腺癌根治术联合化学治疗,其后肿瘤反复复发,曾接受淋巴结清扫术及多种不同化学治疗方案,其中多西他赛+卡铂化及伊立替康+洛铂方案治疗有效,自附睾腺癌根治术后患者共存活13年余。检索文献后共收集国内外37例原发性附睾腺癌患者的资料,其中有报道复发后姑息性治疗方案的共7例,单一姑息性治疗手段(如手术、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的疗效欠佳,而姑息性联合治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结论原发性附睾腺癌患者复发后行姑息性联合治疗仍可能使患者获益。临床医师应全面评估患者的机体状况,平衡利弊,考虑是否积极行姑息性治疗。

二、原发性腹膜腺癌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腹膜腺癌1例(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3.1 一般资料
    3.2 首发症状
    3.3 辅助检查
        3.3.1 血清学检查
        3.3.2 影像学检查及纤维结肠镜检查
    3.4 术前诊断
    3.5 手术方式
    3.6 术后化疗
    3.7 随访
    3.8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分类
    4.2 性别及年龄分布
    4.3 首发症状
    4.4 手术方式
    4.5 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的符合情况
    4.6 术后病理特点
    4.7 预后
第5章 讨论
    5.1 发病情况
    5.2 临床表现
    5.3 诊断方法
    5.4 治疗及预后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SATB2在盆腹腔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实验研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病历资料
        1.1.2 实验仪器与试剂
        1.1.3 实验方法
        1.1.4 统计学方法
    1.2 实验结果
        1.2.1 SATB2蛋白在结直肠黏液腺癌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2 SATB2蛋白在阑尾黏液性肿瘤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3 SATB2蛋白在卵巢黏液性肿瘤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1.2.4 结直肠黏液腺癌和阑尾黏液性肿瘤SATB2蛋白表达和患者PFS的关系
        1.2.5 SATB2、CK7、CK20、CDX-2、ER蛋白在结直肠黏液腺癌、阑尾和卵巢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1.2.6 在结直肠黏液腺癌、阑尾和卵巢黏液性肿瘤中SATB2、CK7、CK20、CDX-2 蛋白的敏感度和特异度
    1.3 讨论
        1.3.1 SATB2蛋白与结直肠黏液腺癌、阑尾和卵巢黏液性肿瘤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
        1.3.2 SATB2、CK7、CK20、CDX-2、ER蛋白在结直肠黏液腺癌、阑尾和卵巢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盆腹腔黏液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2.1 盆腹腔黏液性肿瘤的病理学类型
        2.1.1 结直肠黏液腺癌
        2.1.2 阑尾黏液性肿瘤
        2.1.3 卵巢黏液性肿瘤
    2.2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4)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引言
第一部分 GIST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二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罕见分子遗传学变异及临床病理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三部分 经典突变型GIST中少见病例的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第四部分 野生型GIST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1 前言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胃肠道间质瘤分子遗传学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5)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腹膜后肿瘤的术前影像诊断分析
    1.1 前言
    1.2 资料与方法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2.3 统计方法
    1.3 结果
        1.3.1 一般资料
        1.3.2 临床表现
        1.3.3 术后病理类型
        1.3.4 肿瘤最大径与肿瘤良恶性的关系
        1.3.5 术前行B超检查结果分析
        1.3.6 术前行CT检查结果分析
        1.3.7 术前行MRI检查结果分析
        1.3.8 术前行全身PET-CT检查结果分析
        1.3.9 术前行CTA检查结果分析
        1.3.10 术前行静脉肾盂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1 术前行消化道钡餐造影检查结果分析
        1.3.12 术前行DSA检查结果分析
        1.3.13 术前行肾ECT检查结果分析
    1.4 讨论
        1.4.1 B超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2 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3 MRI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4 PET-CT诊断腹膜后肿瘤的应用
        1.4.5 CTA、静脉肾盂造影、消化道钡餐造影、DSA、肾ECT检查的应用
    1.5 小结
第二章 腹膜后肿瘤的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
    2.1 前言
    2.2 资料与方法
        2.2.1 研究对象及分组
        2.2.2 统计方法
    2.3 结果
        2.3.1 肿瘤联合器官切除情况分析
        2.3.2 关于术中出现腹部大血管损伤的修补重建情况描述
        2.3.3 根治性开放手术与根治性腹腔镜手术(包括中转开放)的比较
        2.3.4 经腹膜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与经腹膜后途径根治性腹腔镜手术的比较
        2.3.5 腹腔镜肿瘤根治性切除术中转开放原因分析
        2.3.6 转入ICU原因分析
        2.3.7 术后并发症情况分析
    2.4 讨论
        2.4.1 腹膜后间隙(retroperitoneal space,RS)的解剖学基础
        2.4.2 腹膜后肿瘤生物学特征
        2.4.3 临床表现
        2.4.4 手术适应症与禁忌症
        2.4.5 术前准备
        2.4.6 手术治疗技巧
        2.4.7 术后并发症分析
        2.4.8 重视术后复查与随访
    2.5 小结
第三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6)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病例分析
    2.1 本院病例
        2.1.1 入院资料
        2.1.2 治疗经过
        2.1.3 术后病理及预后
    2.2 文献相关病例
        2.2.1 临床表现及分期
        2.2.2 治疗方案与预后
第3章 讨论
第4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7)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肿瘤临床分析一附一例病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1.年龄
    2.临床表现
    3.辅助检查
    4.分段诊刮及诊刮病理
    5.手术及病理
    6.治疗方式与总体预后分析
    7.混合其他肿瘤成分的子宫内膜小细胞癌
    8.病例报道
讨论
    1.临床特点
    2.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
    3.影响预后的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8)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临床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
    1. 资料来源
    2. 临床资料
    3. 观察指标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10)原发性附睾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1例原发性附睾腺癌患者临床资料的收集
    二、文献检索
结果
    一、1例原发性附睾腺癌患者病例资料
        1.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及辅助检查
        2.治疗过程
    二、原发性附睾腺癌的相关文献检索结果
讨论

四、原发性腹膜腺癌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阑尾肿瘤49例临床诊治分析[D]. 赵得志. 吉林大学, 2020(08)
  • [2]SATB2在盆腹腔黏液性肿瘤中的表达、临床病理意义及预后分析[D]. 白明鹤.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10例胰腺导管腺癌卵巢转移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J]. 王湘,游燕,葛郁平,应红艳,程月鹃,白春梅. 中华肿瘤杂志, 2020(04)
  • [4]特殊类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及遗传学变异特征研究[D]. 刘秋雨. 郑州大学, 2020(02)
  • [5]腹膜后肿瘤的影像诊断、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的回顾性研究[D]. 杨帆. 南方医科大学, 2019(07)
  • [6]原发性阴道绒毛管状腺癌临床病例及相关研究分析[D]. 陈林林. 南昌大学, 2019(01)
  • [7]原发性子宫内膜小细胞肿瘤临床分析一附一例病例报道[D]. 赵翠.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8]14例原发性阑尾恶性肿瘤临床回顾性分析[D]. 罗健威.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9]腹膜原发性腺癌8例临床病理特征及鉴别诊断[J]. 宫惠琳,王春宝,张冠军,侯惠莲,张学斌. 诊断病理学杂志, 2009(02)
  • [10]原发性附睾腺癌一例并文献复习[J]. 蔡秀容,李星,汪田甜,董敏,陈展洪,洪莹芬,林曲,吴祥元. 新医学, 2016(09)

标签:;  ;  ;  ;  ;  

原发性腹膜腺癌一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