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乳腺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特点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郭小青[1](2021)在《乳腺癌骨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指出研究目的:1.回顾性分析乳腺癌(Breast cancer,BC)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与骨转移(Breast cancer bone metastasis,BCBM)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2.初步建立nomogram模型预测临床患者骨转移风险。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01月至2020年01月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首次确诊的137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包括经核素骨扫描及CT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患者53例,未发生骨转移患者为84例。使用随机分组法将137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建模组和验证组,其中建模组占2/3,共92例,验证组占1/3,共45例。使用统计学软件对建模组收集的相关数据进行logistic危险因素相关分析。将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中,并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有显着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利用R软件进行nomogram预测模型的构建。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Gi Vi TI校准带下方的区域分别用于估计预测模型的预测判别能力及校准度的检验。研究结果:收集的137例乳腺癌患者分为建模组92例及验证组45例,用SPSS(版本26)软件对建模组数据进行危险因素分析,logistic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房肿块大小、彩超上乳房肿块的多灶性、彩超腋窝淋巴结转移、钼靶边界是否规则、病理类型、T分期、N分期、AR、CA125、CA153、单核细胞百分比、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EA2(1)、CA1532、单核细胞百分比2、碱性磷酸酶2是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乳腺彩超多灶性、钼靶边界不规则、病理类型、AR(≥10)、CA153(>25)、单核细胞百分比2为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利用多因素分析统计学上有显着意义的危险因素在R软件(版本4.0.3)中构建nomogram模型,建模组和验证组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50和0.865,均>0.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表明新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判别能力;两组的Gi Vi TI校准带的P值分别为0.812和0.327,P>0.05说明预测模型有较好的校准度。研究结论:乳腺彩超多灶性、钼靶边界不规则、病理类型、AR(≥10)、CA153(>25)、单核细胞百分比2为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乳腺癌患者的nomogram模型可以促进筛查和早期识别骨转移风险较高的患者。
汪丹丹[2](2021)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评估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发生率和分布特征。探讨临床病理参数与骨转移的相关性,确定影响乳腺癌骨转移的独立临床危险因素和预测准确性。方法:将2010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乳腺癌的144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探讨患者的年龄、绝经状态、病理类型、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有无脉管浸润、腋窝癌性淋巴结数目、分子分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癌胚抗原CEA、肿瘤抗原CA153和血红蛋白HB等在骨转移组(n=130)和无转移组(n=1318)之间的差异。分析乳腺癌骨转移的发生率和分布,以及不同临床病理参数、血清肿瘤标志物与骨转移的相关性。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确定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UC,分析计算单个因素和组合因素的截断值、灵敏性和特异性。确定预测骨转移准确性最高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脉管有无癌栓、腋窝转移淋巴结数目、分子分型、ALP、CEA和CA153在骨转移患者和无转移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ALP、CA153和脉管癌栓是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表明联合腋窝淋巴结转移,ALP和CA153浓度,脉管癌栓具有最高的预测准确性(AUC=0.902),四项因素组合的预测骨转移的敏感性是76.9%、特异性是94.3%。因此,乳腺癌患者血清ALP、CA153浓度高、腋窝淋巴结转移较多、肿瘤组织有脉管癌栓与骨转移密切相关。结论:血清ALP>71.2 u/L、CA153>19.45 u/ml、腋窝转移淋巴结的数量,肿瘤组织脉管癌栓是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危险因素。因此,具有这些特征的患者应该更精确地进行定期随访。
顾立彦[3](2020)在《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肺癌是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患者骨转移的百分比从20%到40%不等。当NSCLC发生骨转移时,3年总生存率从71.6%下降到46.8%。骨痛、病理性骨折、恶性高钙血症等骨相关事件(SREs)显着降低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我们的研究目的:1、对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评估早期进行干预,以改善患者的生存期,改善患者生存质量;2、探讨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在肺癌骨转移中的诊断和随诊价值,来寻求肺癌骨转移在传统的影像学筛查诊断方法之外的另一种新的、更便捷的诊断和随诊的辅助方法,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放射暴露具有重要意义。方法1.以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肿瘤科2014年10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期间确诊肺癌骨转移160例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诊观察,完整记录病历资料,对性别,年龄,病理类型、骨转移性质、部位、数量、双膦酸盐的治疗的时间及骨相关事件等因素对无疾病进展时间(PFS)和生存期(OS)的影响。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对骨转移亚组之间临床特征比较;采用Ka Plan-Meier法计算OS及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不同因素的生存差别采用Log-rank进行检验,COX生存相关模型用来分析骨转移预后危险因素。设定P<0.05认为有显着性差异。2、肺癌Ⅳ期患者共100例,其中50例伴骨转移。所有患者均经过病理学或细胞学证实为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入组患者均采集空腹静脉血2ml,采用酶联免疫法进行血清学指标RANKL、TRACP-5b、NTX和BLP检测。同时对其中50名患者连续留取血液标本与影像学动态随诊相结合通过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判断指标在骨转移治疗过程中的随诊价值。结果1.根据我院采用ECT-CT联合检测,发现肺癌骨转移中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骨转移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其中小细胞肺癌成骨性骨转移比例最高,鳞癌次之,腺癌最少。肺癌骨转移患者男性多于女性,吸烟多于不吸烟患者且差异有显着性与既往文献相符;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2、SCLC骨转移患者中位OS 323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果不考虑双膦酸盐数量的多少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和BPS≥9次时,骨转移的数量、SREs和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P<0.05,且随着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的增加显着性增加。3、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 400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如不考虑双膦酸盐次数m OS与各因素均不相关,如果将双膦酸盐的数量进行分层发现当BPS≥6次时,性别、骨转移的数量、双膦酸盐的应用次数和一线治疗过程中骨转移的进展与其他部位进展是否平行与m OS出现显着相关。4、TKIs治疗有效的36例EGFR+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m OS 826天,COX多因素相关性分析发现m OS与各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5、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60%、52%、86%和80%,诊断的特异性分别为70%、86%、38%、和48%。联合检测四项指标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AP对骨转移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在评估疗效上,TRACP5b有与影像学变化一致的趋势,可扩大样本量进一步观察。结论:1.我医院SPECT-CT的应用对于明确肺癌骨转移性质确定有着非常高的临床价值,通过联合检测发现溶骨性、成骨性和混合性分别为58.75%,25.63%和15%与既往文献报道溶骨性骨转移约占80%以上有明显差异;且本研究发现成骨型和混合性骨转移肺癌患者OS明显高于溶骨性骨转移。2.肺癌骨转移患者m OS425天,明显长于历史文献半年左右。多因素分析发现m OS与病理类型和双膦酸盐应用、PFS时间相关,但无显着意义。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和应用次数,是影响肺癌骨转移预后因素,因此对于肺癌骨转移患者,规律应用双膦酸盐可以延长生存期还可以减少骨相关事件,改善生活质量,但是在TKI治疗有效的EGFR+的NSCLC骨转移患者中这一影响并不明显。3.在随诊过程中偶然发现溶骨性骨转移的骨修复发生在6个月以后,而且所有病历包括应用1年以上病例仅有一例患者骨密度较前增高50%余未见明显改善,提示双膦酸盐的应用期间,尤其是对于承重骨,应在ECT的基础上加做局部断层扫描,以明确骨质修复情况,指导双膦酸盐的应用时间。4.本研究结果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四项指标联合检测后发现其敏感性78.5%、特异性76%和准确度77.8%,虽然较ECT的敏感性略低,但准确度明显高于ECT(35-55%)。因此我们认为联合检测血清RANKL、TRACP5b、NTX和BLP可以用于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在随诊上,TRACP5b有与骨扫描联合CT一致的趋势,可以扩大样本量后进一步观察。
彭浩[4](2020)在《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方式改变,寿命延长,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提高,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第二大疾病。骨骼是恶性肿瘤转移好发部位,早期发现转移灶对患者治疗决策具有重要影响。根据最新的第八版非小细胞肺癌TNM分期系统,单发骨转移和多发骨转移患者生存期存在的显着差异。虽然四肢骨并非肿瘤单发转移的好发部位,但是,早期发现、积极治疗四肢单发骨转移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目的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124例行全身骨显像(Whole Body Scan,WBS)显示四肢骨单发异常浓聚灶(无法定性)的恶性肿瘤的患者,随后进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进一步检查。由2名经验丰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阅片,对病灶位置、摄取程度等资料进行评估。以病理诊断或临床随访(>12个月)为诊断“金标准”,分别计算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采用ROC曲线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并采用Kappa检验比较两个阅片者间诊断结果的一致性。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为124例,25例患者最终诊断为恶性病变(均为骨转移),99例患者最终诊断为良性骨病变,其中最常见的良性骨病变是良性骨肿瘤或肿瘤样病变(31.75%,28/99),其次为退行性变(27.11%,24/78);最常见的良性骨肿瘤是内生软骨瘤(65%,17/28)。从发病部位看,骨端最常见的是退行性变;骨干最常见的是骨转移瘤。阅片者1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准确性分别为65.32%、95.16%;阅片者2分别为55.65%、91.94%。阅片者1评价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四肢单发骨病变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7、0.981;阅片者2分别为0.630、0.9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名阅片者全身骨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评分的Kappa值分别为0.731、0.927,提示一致性良好。结论对于有原发恶性肿瘤病史的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以良性骨病变多见。其中良性骨肿瘤最常见(内生软骨瘤多见),其次为退行性变。骨转移好发于骨干,难以与内生软骨瘤等良性病变鉴别。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可综合提供功能和解剖学信息,有助于四肢单发骨不明确病变的诊断。
许阿磊[5](2020)在《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文中指出目的:1. 分析常规SPECT/CT(single-photon-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和定量SPECT/CT显像的诊断效能,探讨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方面的优越性。2.通过对乳腺癌骨转移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定量SPECT/CT检查,比较治疗前后骨转移病灶SUVmax(Maximal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值变化来探讨定量SPECT/CT在骨转移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1.选取我科自2017年12月至2019年5月因乳腺癌可疑骨转移行常规SPECT/CT和定量SPECT/CT检查的病例63例,全身骨显像检查均发现有单发或多发放射性异常浓聚灶,对发现的可疑骨转移病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其中使用常规SPECT/CT显像的有30例,使用定量SPECT/CT显像的有33例,由核医学医师对可疑病灶进行初步诊断,对初步诊断进行随访、定期复查CT、MRI或病理穿刺结果等获得最终正确诊断,将初步诊断结果与最终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并计算常规SPECT/CT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对患者骨转移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采用SPSS16.0软件,对常规SPECT/CT显像与定量SPECT/CT显像两组数据的差异行χ2检验。2. 收集经病理或影像学诊断确诊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33例,所有入选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定量SPECT/CT显像,测量骨转移病灶治疗前的SUVmax值,对于多发骨转移患者取骨转移灶SUVmax的最高值,骨转移病灶连续综合治疗2个月,包括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和双膦酸盐等,治疗结束1个月后再次行定量SPECT/CT显像,并采集同一骨转移病灶治疗后的SUVmax值。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骨转移病灶治疗前后SUVmax值的差异行配对t检验。结果:1.常规SPECT/CT显像共30例,初步诊断为骨转移者20例(单发骨转移者8例,多发骨转移者12例),非骨转移者10例,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24例(单发骨转移者8例,多发骨转移者16例),非骨转移者6例,灵敏度75.00%,特异度66.70%,准确度73.30%;定量SPECT/CT显像共33例,初步诊断为骨转移病灶29例(单发骨转移者13例,多发骨转移者16例),非骨转移4例,最终诊断为骨转移者29例(单发骨转移者11例,多发骨转移者18例),非骨转移者4例,灵敏度96.60%,特异度75.00%,准确度93.90%,χ2=4.09,P=0.0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33例确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患者在治疗前后均行定量SPECT/CT显像,治疗前选取的骨转移病灶中,SUVmax最小值为11.07,最大值为46.08,SUVmax的平均值为22.60,治疗后骨转移病灶的SUVmax最小值、最大值以及平均值分别为5.60、61.82、16.71,t=3.01,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定量SPECT/CT可以显着提高对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并对乳腺癌骨转移治疗疗效评估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殷国良[6](2020)在《IVIM成像对于椎体恶性病变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分析椎体恶性病变的IVIM影像特点,探讨IVIM成像对于椎体恶性病变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例于我院临床或病理确诊的椎体恶性病变患者,其中骨转移瘤8例(29个椎体病灶)、多发性骨髓瘤11例(50个椎体病灶)。所有患者均行PHILIPS ingenia 3.0T MRI常规序列和IVIM检查(b=0、20、40、80、200、400、600、800、1000s/mm2),经图像后处理获得D、D*和f值,根据病变类型将全部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上述三个指标的差异,并采用箱式图描述各参数值的分布情况,ROC曲线分析上述三种指标对于骨转移瘤及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价值。结果:椎体恶性病变D值、D*值和f值分别为0.48(0.34,0.59)×10-3mm2/s、8.60±3.94×10-3mm2/s和19.55(15.17,25.71)%,进一步分组研究显示骨转移瘤组D值和f值0.41(0.24,0.51)×10-3mm2/s、15.40(9.45,19.95)%,均显着低于多发性骨髓瘤组D值和f值0.52(0.41,0.70)×10-3mm2/s、22.33(16.50,26.96)%,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D*值分别为9.16±4.35×10-3mm2/s和8.27±3.68×10-3mm2/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D值鉴别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截点值为0.45×10-3mm2/s,AUC为0.7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0%和65.5%,f值鉴别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截点值为19.72%,AUC为0.76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4%和75.9%;而D*值对于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无鉴别价值(p>0.05)。结论:IVIM成像能够定量分析椎体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病灶的内在弥散及灌注特性,且其D值和f值对于两者有一定的鉴别价值,而D*值的应用价值有限。
范晶[7](2019)在《乳腺癌患者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乳腺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城市女性癌症发病率首位。近年来,乳腺癌的发病率显现出明显的上升的趋势,防治工作面临严峻挑战。骨骼是乳腺癌远处转移中最常见的部位,骨转移引发的一系列骨相关事件可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并可能最终导致死亡。早期检出骨转移,尽早治疗干预,对于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延长生存期具有积极意义。99mTc-MDP全身骨显像是目前临床上用于早期骨转移筛查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乳腺癌患者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间的关系。[方法]按临床分期回顾性分析21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的骨显像资料,悉数统计骨显像前后一周内患者的血清癌胚抗原(CEA)、糖链抗原125(CA125)以及糖链抗原15-3(CA15-3)的水平。收集病历资料中患者腋下淋巴结的转移与否,以及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等相关资料,分别计算患者自术后到行骨显像检查间隔的时间。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COX回归分析,计算各项指标HR值,分析各指标与骨显像结果的关系。[结果]210例乳腺癌患者中,骨显像正常(阴性)者133例(63.3%),有骨转移(阳性)者77例(36.7%)。经COX单因素分析:晚期(III-IV期)乳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性高于早期(I-II期)(HR=1.590,P=0.050)。伴发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性高于无腋下淋巴结转移的患者(HR=1.985,P=0.006)。当CA125水平异常时,患者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度增高(HR=1.697,P=0.036),而CEA、CA15-3水平的异常增高并不增加发生骨转移的风险(HR=0.070,0.148,P均>0.05);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风险与术式(根治/保乳)以及ER、PR、HER-2的阴性表达率无显着相关(HR=0.812,0.930,0.621,0.386,P均>0.05)。经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TNM分期、血清CEA水平为影响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重要因素(HR=0.973,4.599,1.681,2.092,P均<0.05)。[结论]TNM分期晚、有腋下淋巴结转移、CA125水平异常增高为乳腺癌术后发生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综合分析各项临床指标后认为,中青年女性、CEA异常增高的晚期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骨转移的风险高。该状况下的病患有必要行骨显像检查进一步排除骨转移。
江凌芝[8](2019)在《血清标志物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血清标志物与乳腺癌发生骨转移风险大小之间的关系,为早期诊断乳腺癌骨转移寻找方便可用的临床预测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住院的136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历数据。收集这些患者的临床数据:乳腺癌确诊年龄、组织病理学类型、骨转移年龄及部位、首次入院血化验数据(碱性磷酸盐ALP,血红蛋白Hb,血清钙,CEA,CA125,CA153,CA199水平),运用SPSS22.0数据处理系统分析这些血清学指标与乳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结果:1、单因素分析显示:乳腺癌骨转移组与非骨转移组在:ALP、血钙、CEA、CA153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癌确诊年龄、组织病理学类型、CA125、CA199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血钙和CA153是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3、ROC曲线分析及约登指数确定临界值显示:ALP、血钙、CEA和CA153的截止值分别为62.5U/L、2.365mmol/L、4.445ng/mL和29.145U/mL和。ALP、血钙联合CA153检测能最佳的预测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的准确性(AUC=0.756,P<0.001)。结论:血清ALP、血钙、CA153是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对于新诊断的乳腺癌患者,ALP≥62.5U/L,血钙≥2.365mmol/L和CA153≥29.145U/mL是发生骨转移的危险因素。ALP、血钙联合CA153对乳腺癌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更大。
王闯[9](2018)在《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文中指出目的评价全身弥散加权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结果。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骨转移患者50例,采用同位素骨扫描诊断、全身弥漫加权成像,对比两种措施的检出率。结果经过调查,全身弥漫加权成像检出率高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的过程中,采用全身弥散加权成像诊断方式,能够预防辐射危害,增加检查范围,提升敏感性与检出率,具有较高的广泛应用优势。
郭佳,谢红军[10](2018)在《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评价18F-FDG PET/CT显像诊断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价值。方法:35例可疑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患者行18F-FDG PET/CT显像和99mTc-MDP骨扫描,并与随访结果对比。结果:18F-FDG PET/CT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5.0%,100%,80.0%;99mTc-MDP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89.2%,71.4%,85.7%。结论:18F-FDG PET/CT显像诊断溶骨转移有优势,99mTc-MDP骨扫描诊断成骨转移有优势,二者联合有利于病灶全面检出。
二、乳腺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特点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癌骨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纳入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1.4 研究的风险因素 |
2.2 研究方法 |
2.2.1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
2.2.2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病理特征信息汇总 |
3.1.1 患者的一般信息及临床病理信息情况 |
3.2 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
3.2.1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单因素分析 |
3.2.2 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多因素分析 |
3.3 nomogram图的建立 |
3.4 模型的验证 |
3.4.1 ROC曲线 |
3.4.2 GIVITI校准带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及其危险因素分析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2)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临床资料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2.内容与方法 |
3.统计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3)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和符号说明 |
前言 |
第一部分:肺癌骨转移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的研究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患者资料 |
1.1.3 观察指标 |
1.1.4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二部分 骨代谢标志物对肺癌骨转移的诊断意义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临床基线及生存特征 |
2.1.3 骨转移诊断方法及疗效评估标准 |
2.1.4 血样采集 |
2.1.5 统计学方法 |
2.1.6 检测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2.4 小结 |
全文结论 |
论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肿瘤骨转移的基础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 |
致谢 |
(5)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附图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个人简历 |
致谢 |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影像学诊断进展 |
参考文献 |
(6)IVIM成像对于椎体恶性病变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检查方法 |
2.3 图像分析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IVIM参数值分析 |
3.2 数据离散程度分析——箱式图 |
3.3 诊断效能分析 |
4 讨论 |
4.1 IVIM成像的理论基础及应用 |
4.2 IVIM成像对于骨恶性病变的应用 |
4.3 IVIM成像对于骨转移瘤和多发性骨髓瘤的鉴别价值 |
4.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乳腺癌患者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骨转移影像学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8)血清标志物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随访时间 |
2.3 乳腺癌病理组织分型 |
2.4 肿瘤标志物以及Hb、ALP、血钙浓度水平 |
2.5 骨转移的诊断 |
2.6 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临床病例特征 |
3.2 计量资料正态性检测 |
3.3 单因素分析 |
3.4 约登指数确定诊断阈值 |
3.5 二元Logistic回归性分析 |
3.6 ROC曲线分析独立危险因素对乳腺癌骨转移的预测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血清碱性磷酸酶水平与乳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 |
4.2 血钙水平与乳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 |
4.3 血清CEA水平与乳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 |
4.4 血清CA153 水平与乳腺癌骨转移之间的关系 |
4.5 三种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展望与不足 |
6.1 展望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综述 |
参考文献 |
(9)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资料与方法 |
1.1 基本资料 |
1.2 方法 |
1.3 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10)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2.1 18F-FDG PET/CT显像。 |
1.2.2 图像分析。 |
1.3 诊断效能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四、乳腺癌骨扫描诊断骨转移特点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癌骨转移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预测模型的建立[D]. 郭小青. 南昌大学, 2021(01)
- [2]乳腺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D]. 汪丹丹.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3]肺癌骨转移临床特征、预后因素分析及血清学标志物在诊断中的意义[D]. 顾立彦.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99mTc-MDP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恶性肿瘤患者四肢单发骨病变的价值[D]. 彭浩.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5]精准定量SPECT/CT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和疗效评估方面的应用[D]. 许阿磊.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6]IVIM成像对于椎体恶性病变应用价值的初步研究[D]. 殷国良.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7]乳腺癌患者术后99mTc-MDP全身骨显像诊断骨转移与各临床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分析[D]. 范晶. 苏州大学, 2019(04)
- [8]血清标志物预测乳腺癌骨转移的价值[D]. 江凌芝. 南昌大学, 2019(01)
- [9]分析全身成像与同位素骨扫描诊断乳腺癌骨转移[J]. 王闯.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24)
- [10]18F-FDG PET/CT对乳腺癌术后骨转移的诊断价值[J]. 郭佳,谢红军.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