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来提高教学效益(论文文献综述)
唐学凤[1](2021)在《视觉笔记在中职《图形创意》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文中认为
杨馨婷[2](2021)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璀璨瑰宝,将“文本细读”融入课堂教学,有利于这颗瑰宝重现光芒。因此笔者以英美新批评和国内孙绍振的“文本细读”理论成果为依托,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要求为导向,以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为材料,探索其与古诗词教学结合的新路径。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和结语构成,按照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并对文学批评和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做出概念区分,便于后文研究的顺利开展。正文分为四部分,从不同角度展开教学研究:第一部分论述的是在高中古典诗词教学中运用“文本细读”的可行性和意义。本章从新课标要求、新教材选篇和学生能力三个方面分析可行性,并阐述了“文本细读”在彰显诗词之美、提高学生素养和提高教师能力方面的作用。第二部分借助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存在对“文本细读”认识不足和运用不自觉的问题,教师存在解读文本深度不足和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产生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教师自身的原因是最易发现且最具代表性的,因此本研究从教师教学角度归纳问题成因。第三部分结合实际,提出较为详尽的运用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教学原则,包括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二是提出立足教材,外延拓展的文本资源开发策略;三是论述“文本细读”教学目标的优化策略;四是明确了以语言、意象、意境和情感作为教学内容;五是将教学划分为课前、课上、课后三阶段,给予相应的教法指导,完善“文本细读”教学。第四部分将“文本细读”教学策略应用于实践,对比应用前后的教学设计,从教师备课、教师教学、学生参与度和学习有效性方面证明策略的有效性。结语在概述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简要分析“文本细读”与高中古诗词教学相结合的价值所在,进一步阐述了教师在运用“文本细读”法时应抱持的正确态度。
骆钰婷[3](2021)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构建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情绪状态的干预效果;探索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作用机制。方法:根据课题组前期构建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应用和反馈,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邀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论证并修订,选取8名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进行预实验,形成方案修订稿;选取福建省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73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38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试验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给予每周2次,持续12周的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于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表(Mo CA)、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听觉词语学习测验(AVLT)、词语流畅性测验(VFT)、波斯顿命名测验、形状连线测验(STT)、符号数字模式测验(SDMT)、主观幸福感量表(MUNSH)、老年抑郁量表(GDS)、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痴呆患者生活质量量表(QOL_AD)、日常功能活动能力测验(ADL)、自尊感量表(SES)和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评价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治疗效果。同时,采用半结构访谈了解患者参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感受和体验,应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以完成干预活动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磁共振禁忌后,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n=25)和健康教育组(n=22)进行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扫描。数据预处理后,计算两组被试的标准化全脑Re Ho图,并以双侧后扣带回、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作为ROI进行全脑功能连接分析,采用SPM12比较各组在干预前后Re Ho值及功能连接差异。结果:构建了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优化了干预活动流程和干预内容要素,采用微信结合腾讯会议引导干预活动,满意度评估及访谈反馈结果表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干预后试验组和对照组Mo CA、AVLT、VFT、BNT、STT、SDMT、SES、QOL_AD、MUNSH分值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试验组Mo CA、MMSE、AVLT、BNT、STT_B、SDMT、GDS、SAS、MUNSH、GSES、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对照组Mo CA、AVLT、GSES的分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访谈结果显示:受访者认可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具有适应性、新颖性、同质性、安全性、高效性、灵活性等优势,并可活跃大脑、促进创造、放松情绪、树立信心、整合经验、充实生活;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Re Ho值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前扣带回/旁扣带回(F=16.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和左侧背外侧额上回(F=17.49,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相比于健康教育组,干预后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组Re Ho值在右侧前扣带和旁扣带回(P<0.05)与左侧背外侧额上回(P<0.05)增强。以双侧后扣带回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右侧颞中回(F=18.2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双侧后扣带回与右侧颞中回的功能连接减弱,对照组增强;以双侧腹内侧前额皮质为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被试在干预后存在交互效应,具体部位在左侧角回(F=15.80,GRF校正,Voxel P<0.001,Cluster P<0.05),事后检验显示,干预后试验组腹内侧前额皮质与左侧角回的功能连接增强,对照组降低。结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具有可行性和适用性;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有效改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与情绪状态;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可改变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脑功能网络连接强度,后扣带回和腹内侧前额皮质的网络连接可能与活动密切相关。
岳蓓蓓[4](2021)在《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民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期盼的不断攀升,以低碳、节能、环保、循环、健康等为特征的绿色生活方式悄然兴起,以资源节约和生态保护为特征的绿色消费已经从环境治理的被动需求转化为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主动需求,我国政府为推动绿色消费也从顶层设计到具体标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保障措施。虽然绿色消费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强大的政策支持,但绿色消费在实践中依然面临着诸多挑战和现实困境。由于绿色消费行为的环保效用体验具有时间滞后性,在消费和使用过程中很难在短时间内被消费者直接观察和感知,如果一段时间内消费者未能体验到绿色消费行为的预期环保效用,消费者就会对绿色消费行为产生困惑、失望等消极情绪以及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和控制感,当消费者再次面临绿色消费决策时就会产生徘徊、犹豫甚至是拒绝的行为。因此,如何提升消费者的绿色效用感知、吸引消费者持续而重复地进行绿色消费成为企业开拓绿色市场、获得绿色竞争优势以及开展全方位、多样化绿色营销所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界对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基本上是把绿色消费行为默许为消费者的初次或单次消费行为,聚焦于购前决策过程与影响因素,如人口统计特征、内部心理因素与外部情境因素等,对购后过程以及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研究鲜有涉及。事实上,绿色重复消费行为会明显有别于初次或单次绿色消费行为,但其形成机制与影响因素目前尚未明确。消费者首次或之前的绿色消费行为是否影响以及如何影响其后续的绿色重复消费行为,尚需理论界进一步探讨。本研究从企业反馈的视角出发探究了重复性绿色消费行为的形成机制,弥补了此前绿色消费领域对反馈效应和购后营销过程考察的不足,同时也丰富了绿色营销战略中的反馈策略研究。本文依据反馈干预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核心构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明晰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构建了以购后价值反馈为自变量、温情感为中介变量、反馈时机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一,并通过实验1、2和3三个实验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1验证了相比于无价值反馈,购后价值反馈显着提升绿色重购意向,且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效果更好。实验2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且温情感在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实验3再次更换实验材料和被试验证了即时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比功能性价值反馈更能提升温情感,进而提升绿色重购意向;延迟反馈时,社会性价值反馈与功能性价值反馈引发的温情感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无显着差异。在得出社会性价值反馈更能促进绿色重购意向的结论后,围绕着企业应该如何设计社会性价值反馈策略这一问题,依据社会比较理论,引入比较反馈这一概念,探讨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作用机制,构建了以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为自变量、印象管理动机为中介变量、反馈情境为调节变量、绿色重购意向为因变量的理论模型,即研究二,并通过实验4、5和6验证了所提的研究假设。其中实验4验证了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具有交互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绿色重购意向;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无差异。实验5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强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容易激发印象管理动机;弱关系时,上行比较反馈与下行比较反馈对印象管理动机的影响无差异?实验6验证了公开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反馈比下行比较反馈更能激发印象管理动机,进而绿色重购意向更强;私密反馈时,无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上行比较与下行比较激发的印象管理动机均处于较低水平且无显着差异,进而绿色重购意向也无显着差异。通过上述两个研究,本文从企业反馈角度出发,发现并验证了消费者绿色重购意向的产生机制,丰富了绿色消费行为与绿色营销领域购后价值反馈策略的相关研究。研究一界定了绿色重购行为中企业反馈的关键概念——购后价值反馈,并构建了购后价值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确定了社会性价值反馈和功能性价值反馈这一划分方式,证实了两类购后价值反馈均会提升绿色重购意向;补充和完善了绿色重购意向中购后情感的研究,揭示了温情感是绿色重购行为中的情感强化机制,厘清了反馈时机是温情感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研究二探讨和解决了在绿色重购行为中社会性价值反馈如何设计的问题,并构建了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影响绿色重购意向的理论模型;基于社会网络理论中的关系强度视角剖析了上行比较反馈和下行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存在差异化影响的原因;发现并验证了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的中介作用,补充和完善了印象管理动机前置因素的研究,确定了反馈情境是印象管理动机在绿色重购意向中发挥中介作用的重要边界条件。
张弛[5](2021)在《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经过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现代诗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以及教材中的诗歌选篇还依然存在问题。诸如教师对形象思维相关理论的认知存在欠缺,诗歌教学能力仍有待提高;学生缺少课外阅读时间,运用形象思维解读文学作品的机会不多,无法得到充分的锻炼,也就不能体会到运用新的思维思考问题的乐趣;教材中的诗歌选篇仍存在偏狭的问题,适应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的语文课标还没有出版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教师在现代诗教学中对学生们形象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提出具体教学方法之前,笔者立足于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学生对思维的理解能力。再通过具体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学会将形象思维方法应用于具体的学习之中,通过可行的教学评价方式来检测形象思维的培养成果。笔者在研究过程中从教学实际出发,提出了四种具体的教学策略。这几种教学策略适用于真实的课堂教学,它们分别是:通过诵读体会现代诗来培养形象思维、通过识别现代诗的意象培养形象思维、通过鉴赏现代诗的意境来培养形象思维以及通过联想与想象来培养形象思维。这些策略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在评价方式的选择上,笔者提出了一些新的想法供一线教师参考。首先,我们可以通过仿写和续写现代诗的方式来检测形象思维培养成果,接着再提高评价难度,让学生们独立创作一首现代诗;其次,还可以通过写作和现代诗相结合的方式来检测形象思维培养成果,锻炼“诗改文”的能力;最后,笔者选择通过绘画和现代诗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来检测成果,这不仅能考验学生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还起到了养成多种学习能力的效果。
刘绍勇[6](2020)在《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文中指出品牌因其在市场营销与传播方面的优势,正在跨越商业与产品领域广泛应用于众多生产与服务领域,很多品牌都通过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来体现自身的理念和个性,一个品牌的颜值则从视觉形象识别开始。视觉识别设计系统是品牌形象最直观的视觉表达形式,作为最广泛的视觉语言,它涵盖了品牌每一个与受众接触点的设计,为品牌形象的构建提供了一个更宽阔、更立体的空间。因此,视觉识别设计已为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和组成部分,它是展示品牌文化和传播品牌信息价值的最重要载体,在品牌形象塑造和传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面对美学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市场,品牌的视觉识别设计所要谋求的不再是“认识”而是“认知”、“认可”,在审美营销条件下,美学在设计领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美学的作用提升了视觉识别设计的表现力、识别力,能够让品牌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与受众完全沟通交流,并因此最大限度的获得竞争力与传播力。构建一套完美有效的视觉识别系统已成为一个品牌增加附加值,并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近些年在我国,虽然视觉识别设计在社会实践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则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积极倡导在营销与传播中进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是十分必要的。从品牌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关系层面看,品牌与设计美学的相关理论是研究基础,视觉识别是研究对象,而设计美学是研究的视角。何为视觉识别设计美?视觉识别设计美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创造视觉识别设计的美,以及视觉识别设计美的如何应用?如何提高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在品牌塑造和传播信息价值方面的作用等等,是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必须研究的命题。绪论部分是对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介绍,并对相关概念作进一步解析和说明;第二章在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框架搭建上,着重从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构成、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属性及其美学价值方面进行阐述;第三章回溯了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主要梳理艺术风格流派对视觉识别设计的影响,视觉识别设计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并分析了影响视觉识别设计发展的演进因素;第四章主要从视觉识别设计的审美基础要素入手,分别阐述了图形、色彩和文字等设计要素美以及规范美的表达;第五章着重探讨了视觉识别设计美学应用,概括总结出视觉识别设计审美的判断依据,提炼出原创与多维表现传达的个性美、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的整体美、持久性和多元文化呈现的时代美等三方面的创新观点,并列举设计案例进行具体论述和解读。结论与展望部分对本文研究所得的成果观点以及现实意义进行了总结,并对本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研究设想做出说明。本文是笔者基于自身20多年的设计实践积累与感悟出发,以视觉识别设计与美学的关系为切入点,全方位探究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的生成机制,提出具有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价值的命题。希望能为视觉识别设计找寻新的设计方法和思路,为品牌形象建设及视觉识别设计带来新的思考。
甘昭妍[7](2020)在《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有关语文微写作的研究越来越多,如何利用微写作解决学生作文“老大难”的问题也成为了一大研究热点。小学中段是由“写话”转向“习作”的关键阶段,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词汇量不够丰富,迁移能力不强,容易出现写作困难,如果利用好微写作可以减轻学生的写作压力,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打好写作基础。本论文在文献研究法的基础上,结合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课堂观察法等研究方法,总结出目前小学中段微写作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以期一步步构建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策略体系。本文除去绪论与结语,一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理论阐释。阐述了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含义、微写作的特点,从时代、小学中段学生的作文学情以及微写作自身特点三个方面阐述了微写作的训练的价值,并结合学生作品分析了微写作和大作文的区别与联系。第二章是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主要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小学中段微写作的教学现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总结出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存在的几大问题:学生兴趣不足、思路受限、语言干瘪,教师教学随意化、指导缺失、评改不够到位。针对这些问题分别分析了原因,以期解决问题。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即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策略研究。针对第三章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以微写作教学流程为序提出了一系列解决策略。笔者认为首先微写作的目标定位要准确,不可过大,更不可随意化,应做到目标微,序列化,可以依托教材基于单元习作进行微写作序列化设计。再者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各种情境的方式增强微写作趣味性以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如:微写作交际情境、微写作想象情境、微写作活动情境、微写作问题情境和微写作信息技术情境等。在微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架设构思支架、语言优化支架、修改支架使学生思路畅通起来、语言丰富起来。若想使微写作的评改更加到位,教师需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通过展示、反馈互动与激励制度让评价更全面、更精彩、更具力量。第四章是在教学策略指导下对微写作课例进行分析与反思,笔者选用的是以“能把人物心理过程写丰富,描述生动”为目标的微写作设计,以期通过案例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把理论与实践接轨。本论文的结论是目标微序列化、创情境出趣味、架支架巧指导、树观念巧评价等微写作训练策略是解决小学中段微写作现存问题的有效尝试。
李春容[8](2020)在《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被誉为“诗的国度”,我国古代诗词品类繁多、灿若星辰,古代诗人常常通过简洁凝练的诗句、内蕴丰富的意境抒发心志、表达情感。在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中,古诗词鉴赏教学一直都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内容;而古诗词意境教学,又是古诗词鉴赏教学中的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内容。意境因其表达含蓄、韵味无穷等特点,深受诗人喜爱,诗人常常通过营造意境来扩大诗词境界、丰富诗词意蕴;教师指导学生赏析古诗词意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提升审美鉴赏素养,还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古诗词语言运用规律、发展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思维能力、丰富传统文化积累、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热爱,这些作用与2017年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发展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无不契合。然而,在当前的古诗词教学中,意境教学常常被轻视,而且具体教学中存在着重分析轻感悟、重灌输轻探究等诸多问题,因此,应当在古诗词意境教学方面多做些研究,引导大家更多地关注古诗词意境,更好地通过意境去发现古诗词的情感与诗意之美。虽然山西省还未进行新课程改革,但这是大势所趋,在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下,我们可以尝试利用“新课标”中的先进理念、方法来改进教学策略,所以本文试图结合“新课标”提出的一些相关理论探究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从而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提供一些帮助,也为新课改打好基础。本文从理论研究着手,首先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了关于“高中古诗词教学”“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的研究现状,逐步明确了改进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的研究方向和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阐释意象、意境概念的内涵,分析古诗词意境的整体性、多义性、生成性、含蓄性特点,论述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对于古诗词教学和学生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意义。接着,深入三所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比较深入地了解高中的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发现了意境认知偏差、疏于合作探究、轻视情感体验、扼杀多义解读、忽视主动积累等共性问题;并从教师的鉴赏素养水平、先进理念的运用情况、情境创设的能力、对古诗词意境特性的掌握情况、对教学成效的检测评价方式等方面剖析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最后,结合古诗词意境的特性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借鉴古诗词意境教学实践经验,参照“新课标”中的先进理论,提出了“提升素养,有效指导,夯实意境赏析根基”“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创设情境,调动感官,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关注特性,完善方法,挖掘意境的无穷韵味”“明确标准,优化评价,升华意境学习成效”五个方面的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
张耘[9](2020)在《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研究》文中提出纵观中国现代史上若干次以“新”为追求的课程改革,大都受到“西学为用”思想的影响,很多理论一旦放在中国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都会与中国文化产生激烈碰撞。“任何脱离基于本土文化特质而采取的文化行动都是徒劳的,其结果只会造成自身的文化性缺失,成为其他文化的‘臣民’”。当今的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很多文化不适应现象已经显露,因此,我国课程与教学领域的改革,越来越倾向于在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寻找突破点。立足我国课程与教学研究领域的现实问题,发掘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中,最具有创造性、应用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因素。在合理吸收借鉴西方优秀课程文化的同时,将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恰当的方式融于课程与教学改革中,理应成为我们进行思考和改革创新的动力与起点。而具有典型的华夏人文精神特征,并对学生的精神领域具有深广影响的语文课堂,也迫切需要在本土化的文艺审美形式中寻找到自己的栖息之地。意境是我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我国的传统艺术形式,如书法、绘画、诗词、建筑等无一不追求意境。意境的创造、表达与欣赏,是我国古代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古往今来,许多诗词作家和研究者,都把意境的优劣作为文学作品品鉴的重要原则,对此给予高度重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加强,语文教育中对古诗词教学的要求不断提高,迫切要求古诗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方面的转变。为此,本文选择意境这一中国独创的古典美学范畴来审视和创设我们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从意境理论的视角出发,发掘传统文化对教学以及课程改革的现代意义,开展“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研究,深入探讨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设计与实施。这一研究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艺术论的研究,而且在实践方面,可以促进教师提高古诗词教学的艺术水平,增进教学效益。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前言部分阐明了在我国古典诗词文化意境理论的视域下,开展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研究的研究缘起,并通过查阅文献对有关意境教学、教学意境、古诗词教学等已有的研究做了梳理,对论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予以说明。第一章主要论述了意境的内涵及其发展,并结合意境化课程有关内容的启示,提出古诗词意境化教学这一概念,对其内涵和价值进行阐述。第二章以意境的内涵和特征为基础,结合古诗词教学的教学实际,总结出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八个基本特征,即创造性、整体性、动态性、形象性、情境性、审美性、抒情性及虚灵性,并进一步提出古诗词意境化教学情景交融、形神兼备、联想想象、共创共享、虚实结合、韵味无穷六个基本理念。第三章集中笔力论述了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教学设计,以童庆炳先生的“意境三特征”理论为古诗词意境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首先阐明了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设计原则,即开放性原则、渐进性原则、艺术化原则、生活化原则、认知与情感原则、直观与暗示原则,而后以品味与移情作为意境化营造的必要条件,对话与交融作为基本途径,模糊与精确作为重要技巧,设计留白作为重要手法。最后一章阐明古诗词意境化教学如何进行教学实施,包括前提条件和实施策略,即通过“语言描述、拓展创作、展示形象、联想生活、迁移知识、还原情境、模拟场景、走进自然”等手段与方法开展古诗词意境化教学。古诗词意境化教学旨在创设氛围、调动学生个性化学习、激发学生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理性思考,教师若遵循意境的创造规律,突破萧规曹随、陈陈相因的教学框架,充分运用意境理论中“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等艺术创作手法,深入探讨与落实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一定能够引领学生走进诗意课堂,更好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文化,并对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本土化如何更好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启示。
梁美婷[10](2020)在《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当今世界各国都将创造力视为人才竞争的核心能力之一。由于音乐教育在培养儿童创造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促进作用,音乐创造力培养被视为音乐教学的重要目标。律动是幼儿感知和表现音乐的重要途径,其本身具有的自由性和独创性对培养幼儿的音乐创造力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从幼儿的音乐感受出发,聚焦于现有韵律教学忽视音乐创造力的问题,对幼儿园中班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进行探索,以期总结在韵律活动中提高幼儿音乐创造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本研究选取有关音乐创造力理论和关于联觉的音乐心理理论作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理论基础,并运用观察法和访谈法调查和分析现有韵律教学在培养幼儿音乐创造力方面的问题和原因。研究者采用行动研究法与X园两位教师合作,结合韦伯斯特的音乐创造性思维模式和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初步构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并遵循行动研究的“计划-行动-反思-再行动”的路径实施三轮教学活动,运用观察法和实物分析法对每一轮教学活动的效果及问题进行分析和总结,不断地完善教学模式。通过三轮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的五个阶段(引起动机、初步感知、分析提炼、综合表现、总结放松)以及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并进一步梳理出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有效策略,即创意聆听、有变化的模仿、合作律动、重视幼儿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营造“安全感”的环境、音乐知识概念化、提供综合评价;最后从幼儿园和教师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幼儿园应该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组织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教学理论的培训,教师应该积累音乐创造的知识、建立音乐创造力教学小组、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二、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来提高教学效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来提高教学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层面 |
2.实践层面 |
(三)概念阐释 |
1.英美新批评派的“文本细读” |
2.语文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 |
(四)研究综述 |
1.关于“文本细读”理论的研究综述 |
2.语文教学中“文本细读”应用情况研究综述 |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3.创新点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与意义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1.课程标准的要求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指导 |
2.教材选篇的经典性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范本 |
3.学生思维发展水平为“文本细读”教学提供可能性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意义分析 |
1.有利于充分彰显诗词之美 |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
3.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 |
1.调查的基本情况 |
2.调查的结果统计 |
(二)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1.教师文本解读的深度不足 |
2.教师文本解读的效果不佳 |
3.学生对“文本细读”的认识不足 |
4.学生进行“文本细读”的自觉性不足 |
(三)从教师角度分析问题成因 |
1.教师设置教学目标出于功利 |
2.教师选择“细读”内容过于刻板 |
3.教师运用“细读”方法流于形式 |
三、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策略 |
(一) “文本细读”的三结合的实施原则 |
1.整体观照与局部细读相结合 |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3.知识传授与人文渗透相结合 |
(二)以教材为中心,开发文本资源 |
1.聚焦教材,细致分析 |
2.围绕教材,补充资源 |
(三)以文本为指向,优化教学目标 |
1.教学目标设计要凸显诗歌文体的共性特征 |
2.教学目标设计要关注诗词文本的个体差异 |
3.教学目标设计要体现明确的方法指导 |
(四)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内容选定 |
1.细读语言 |
2.细解意象 |
3.细品意境 |
4.细悟情感 |
(五)古诗词“文本细读”的教学实施方法 |
1.课前:四读文本,明确教学设计 |
2.课上:多法并用,灵活解读文本 |
3.课后:读写结合,巩固教学效果 |
四、高中古诗词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效果检验 |
(一)教师备课效果 |
(二)教师教学效果 |
(三)学生参与效果 |
(四)学习反馈效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统编版语文教材古诗词篇目梳理 |
附录C 《声声慢》教学设计对比 |
致谢 |
(3)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 研究背景与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提出研究问题 |
1.4 研究目的 |
1.5 研究意义 |
1.6 本研究技术路线图 |
2 研究理论框架 |
2.1 操作性定义 |
2.2 研究理论框架 |
第一部分 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 |
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
1.1 课题团队前期建立的轻度认知障碍人群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 |
1.2 课题团队前期研究中干预参与者反馈 |
1.3 形成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初稿 |
1.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修订 |
1.5 结果 |
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可行性评价 |
2.1 评价方法 |
2.2 分析方法 |
2.3 结果 |
3 讨论 |
3.1 构建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必要性 |
3.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科学性 |
3.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适用性 |
3.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进一步完善和对下阶段研究的启示 |
第二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随机对照试验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类型 |
2.2 研究对象 |
2.3 干预方案 |
2.4 观察指标 |
2.5 研究工具 |
2.6 评价工具 |
2.7 资料收集与分析 |
2.8 质量控制 |
2.9 科研伦理 |
3 结果 |
3.1 研究对象的纳入情况 |
3.2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情况 |
3.3 干预前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
3.4 干预后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的比较 |
3.5 两组研究对象结局指标自身干预前后比较 |
3.6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评估结果 |
3.7 患者对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看法与感受体验 |
4 讨论 |
4.1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改善MCI患者认知功能 |
4.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可舒缓 MCI 患者负性情绪 |
4.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近期生活质量未产生影响 |
4.4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依从性 |
4.5 开展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注意事项 |
第三部分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的中枢机制探讨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干预方法 |
3 研究数据采集及处理分析 |
3.1 数据采集 |
3.2 核磁共振数据处理与分析 |
3.3 统计分析方法 |
3.4 质量控制 |
4 结果 |
4.1 干预前研究对象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的比较 |
4.2 干预后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和认知功能比较 |
4.3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ReHo值的影响 |
4.4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PCC功能连接的影响 |
4.5 两种干预对MCI患者vm PFC功能网络连接的影响 |
5 讨论 |
5.1 f MRI从大脑可塑性角度揭示创新表达活动的干预机制 |
5.2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MCI患者局部脑区功能活动的影响 |
5.3 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对 MCI 患者静息态功能连接的影响 |
总结 |
1 本研究主要成果 |
2 研究创新点 |
2.1 干预模式创新 |
2.2 机制探索创新 |
3 研究局限性及未来方向 |
3.1 随访时间方面 |
3.2 结果分析方面 |
4 在MCI人群中开展远程干预的注意事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创造性活动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现实背景 |
1.1.2 理论背景 |
1.1.3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的主要创新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绿色重购行为 |
2.1.1 绿色重购行为与意向的概念界定 |
2.1.2 绿色重购行为的相关理论 |
2.1.3 绿色重购行为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
2.1.4 小结 |
2.2 企业反馈 |
2.2.1 企业反馈的内涵 |
2.2.2 企业反馈的理论阐述 |
2.2.3 企业反馈的研究进展与述评 |
2.2.4 小结 |
第3章 研究一:购后价值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
3.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3.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3.2.1 购后价值反馈 |
3.2.2 温情感 |
3.2.3 反馈时机 |
3.3 假设推演 |
3.3.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促进作用 |
3.3.2 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
3.3.3 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
3.3.4 研究模型一 |
3.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3.4.1 前测 |
3.4.2 实验1: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3.4.3 实验2:温情感的中介作用 |
3.4.4 实验3:反馈时机的调节作用 |
3.4.5 研究一结果讨论 |
第4章 研究二: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与绿色重购行为 |
4.1 问题提出与研究目的 |
4.2 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
4.2.1 比较反馈 |
4.2.2 关系强度 |
4.2.3 印象管理动机 |
4.2.4 反馈情境 |
4.3 假设推演 |
4.3.1 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对绿色重购意向的交互作用 |
4.3.2 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
4.3.3 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
4.3.4 研究模型二 |
4.4 实验设计与假设检验 |
4.4.1 实验4:比较反馈和关系强度的交互作用 |
4.4.2 实验5:印象管理动机的中介作用 |
4.4.3 实验6:反馈情境的调节作用 |
4.4.4 研究二结果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讨论 |
5.1 主要结论 |
5.1.1 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5.1.2 社会性价值比较反馈对绿色重购意向的影响 |
5.2 理论贡献与管理启示 |
5.2.1 理论贡献 |
5.2.2 管理启示 |
5.3 研究局限与研究展望 |
5.3.1 研究局限 |
5.3.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后记 |
(5)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
四、研究意义与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形象思维与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 |
第一节 形象思维的相关理论 |
一、形象思维的定义 |
二、形象思维的特征 |
三、形象思维能力的构成要素 |
第二节 形象思维在现代诗教学中的必要性 |
一、形象思维培养是诗歌教学的目标之一 |
二、形象思维方法是诗歌教学的形式之一 |
第三节 形象思维在初中现代诗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
一、激发教师教学热情,提升课堂教学艺术 |
二、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
三、丰富学生情感体验,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
四、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全面提升语文素养 |
第二章 初中现代诗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初中现代诗教学的现状 |
一、学生问卷调查设计 |
二、教师问卷调查设计 |
第二节 现代诗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 |
一、文化观念趋俗,削弱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
二、应试功能单一,禁锢形象思维锻炼提升 |
三、人文观念淡化,忽视学生形象思维培养 |
四、评价方式陈旧,难以体现学生思维能力 |
五、教师缺乏理论,形象思维训练浮于表面 |
六、选篇存在问题,缺乏有效的新课标指导 |
第三章 初中现代诗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的原则与过程 |
第一节 初中现代诗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应遵循的原则 |
一、形象性原则 |
二、注重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发展 |
三、不能忽视语言训练和语感培养 |
四、合理发挥联想与想象,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 |
第二节 初中现代诗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的过程 |
一、激起学生对形象思维的兴趣 |
二、启发形象思维培养 |
三、调动运用形象思维 |
第四章 初中现代诗教学中培养形象思维的策略 |
第一节 构建策略的出发点 |
一、根据教材中现代诗的特点 |
二、根据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 |
第二节 通过诵读体会现代诗来培养形象思维 |
一、诵读对培养形象思维的作用 |
二、诵读的技巧 |
第三节 通过识别现代诗的意象培养形象思维 |
一、识别意象对培养形象思维的作用 |
二、通过意象感悟诗歌意境、诗情和哲思 |
第四节 通过鉴赏现代诗的意境培养形象思维 |
一、鉴赏意境对培养形象思维的作用 |
二、积累常用的诗境呈现结构来鉴赏意境 |
第五节 通过联想与想象培养形象思维 |
一、联想与想象对培养形象思维的作用 |
二、选择富有想象力的认知工具 |
第五章 现代诗教学中形象思维培养的教学评价与反思 |
第一节 通过仿写、续写和创作来展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成果 |
一、仿写 |
二、续写 |
三、创作 |
第二节 通过写作和现代诗教学的结合来展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成果 |
一、诗句扩写 |
二、作文写作 |
第三节 通过绘画和现代诗教学的跨学科整合来展现学生的形象思维成果 |
一、将诗歌形象转化为绘画形象 |
二、空间、意境和想象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6)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意义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评述 |
1.3 研究进路及方法 |
1.4 概念辨析 |
1.4.1 品牌形象 |
1.4.2 视觉识别设计 |
1.4.3 区别与联系 |
第2章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框架 |
2.1 视觉识别设计美学构成 |
2.1.1 学科归属及定义 |
2.1.2 理论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3 历史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1.4 实践视觉识别设计美学 |
2.2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属性 |
2.2.1 信息传达的功能美 |
2.2.2 感知效应的形式美 |
2.2.3 媒介感官的体验美 |
2.3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价值 |
2.3.1 经营价值 |
2.3.2 消费价值 |
2.3.3 传播价值 |
第3章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与演进 |
3.1 艺术流派与设计风格的变迁 |
3.1.1 现代艺术与现代主义设计运动 |
3.1.2 国际主义平面设计 |
3.1.3 纽约平面设计派 |
3.1.4 后现代主义风格 |
3.2 视觉识别设计的历史渊源 |
3.2.1 欧美视觉识别设计史述 |
3.2.2 日本CI设计模式的形成 |
3.2.3 中国视觉识别设计历史与现状 |
3.3 视觉识别设计的演进要素 |
3.3.1 技术进步与媒介变革 |
3.3.2 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 |
3.3.3 风格与审美观念更迭 |
第4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基础要素 |
4.1 视觉识别设计的开发 |
4.1.1 视觉识别设计目的 |
4.1.2 品牌形象与视觉识别构成 |
4.1.3 设计概念的设定 |
4.2 视觉识别设计的要素美 |
4.2.1 图形的视觉语言美 |
4.2.2 色彩的情感认知美 |
4.2.3 文字的视觉表征美 |
4.3 视觉识别设计的规范美 |
4.3.1 形态缜密与多样美 |
4.3.2 要素组合秩序之美 |
4.3.3 标准化应用与管理 |
第5章 视觉识别设计审美判断基准 |
5.1 原创性与多维表现传达个性美 |
5.1.1 追求创新精神 |
5.1.2 差异化的体现 |
5.1.3 多维视觉表达 |
5.2 系统性与灵活应用构筑整体美 |
5.2.1 系统构成的整体性 |
5.2.2 系统化思维与整体设计 |
5.2.3 适用性的表达 |
5.2.4 灵活应用与多样统一 |
5.3 持久性与多元文化体现时代美 |
5.3.1 时尚性与持久性 |
5.3.2 设计提升与更新 |
5.3.3 多元文化的交融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一章 小学中段的微写作训练的理论阐释 |
第一节 小学中段的微写作训练的含义 |
一、微写作 |
二、微写作训练 |
第二节 微写作的特点 |
一、篇幅短小、话题细小 |
二、表达单一、语言简明 |
三、随时训练、易教易学 |
第三节 小学中段语文微写作训练的价值 |
一、提高媒介素养,发表真情实感 |
二、搭建写作阶梯,克服畏难情绪 |
三、短小灵活省时,积累写作素材 |
第四节 微写作与大作文的区别与联系 |
一、耗时长短不同 |
二、目标定位不同 |
三、评价标准不同 |
四、微写作可以助力大作文 |
第二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现状的调查研究 |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和调查方法 |
三、调查工具 |
四、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
第三节 小学中段微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学生兴趣不足 |
二、学生思路受限 |
三、学生语言干瘪 |
四、教师教学随意化 |
五、教师指导缺失 |
六、教师评改不够到位 |
第三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的策略研究 |
第一节 目标微,序列化 |
一、微写作目标微化 |
二、微写作训练序列化设计 |
第二节 创情境,出趣味 |
一、微写作交际情境 |
二、微写作想象情境 |
三、微写作活动情境 |
四、微写作问题情境 |
五、微写作信息技术情境 |
第三节 架支架,巧指导 |
一、构建微写作构思支架 |
二、构建微写作语言优化支架 |
三、构建微写作修改支架 |
第四节 树观念,巧评价 |
一、树立正确的微写作评价观 |
二、展示让微写作评价更加精彩 |
三、加强微写作评改反馈互动 |
第四章 小学中段微写作课例及反思 |
第一节 实践课例展示——心理描写 |
第二节 教学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教师问卷 |
附录二 小学中段微写作训练学生问卷 |
致谢 |
(8)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高中古诗词教学研究 |
1.2.2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研究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2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概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意象 |
2.1.2 意境 |
2.2 意境与意象的关系 |
2.3 古诗词意境的特性 |
2.4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的意义 |
2.4.1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对古诗词教学的作用 |
2.4.2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对发展高中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 |
3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调查及问题和原因分析 |
3.1 研究设计与实施 |
3.1.1 研究设计 |
3.1.2 研究实施 |
3.2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现状 |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 |
3.2.2 教师访谈结果 |
3.3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存在的问题 |
3.3.1 “意境”认知偏差,产生理解隔膜 |
3.3.2 习惯传统灌输,疏于合作探究 |
3.3.3 重视知性分析,轻视情感体验 |
3.3.4 追求统一理解,扼杀多义解读 |
3.3.5 忽视主动积累,鉴赏成效甚微 |
3.4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 |
3.4.1 教师鉴赏素养局限,学习指导有所欠缺 |
3.4.2 先进教学理念缺失,鉴赏主体严重错位 |
3.4.3 情境创设方法单一,想象联想难以激发 |
3.4.4 意境特性重视不足,意蕴情感挖掘不够 |
3.4.5 质量检测方式陈旧,鉴赏成效评价不当 |
4 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 |
4.1 提升素养,有效指导,夯实意境学习根基 |
4.1.1 厘清“意境”相关概念,消除学生理解隔膜 |
4.1.2 指导学生梳理整合,积累典型意象与意境 |
4.2 更新观念,转变方式,尊重学生鉴赏主体地位 |
4.2.1 设计创新活动,激发学习兴趣 |
4.2.2 设置有效问题,引导自主探究 |
4.3 创设情境,调动感官,引发学生联想与想象 |
4.3.1 诵读感知,由“音”入“境” |
4.3.2 构造图景,由“画”入“境” |
4.4 关注特性,完善方法,挖掘意境的无穷韵味 |
4.4.1 掌握诗词意象,感知品味整体意境 |
4.4.2 把握方法技巧,发掘深层情感意蕴 |
4.5 明确标准,优化评价,升华意境学习成效 |
4.5.1 明确标准,丰富检测方式 |
4.5.2 优化评价,升华鉴赏成效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关于高中生古诗词意境学习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高中生古诗词意境教学情况的访谈提纲 |
致谢 |
(9)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内涵与价值 |
(一)意境的内涵及其发展 |
(二)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内涵 |
(三)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价值 |
二、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一)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基本特征 |
(二)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基本理念 |
三、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设计 |
(一)古诗词意境化教学设计原则 |
(二)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意境化营造 |
四、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实施 |
(一)古诗词意境化教学实施的前提条件 |
(二)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核心概念界定 |
一、创造力 |
二、音乐创造力 |
三、音乐创造力教学 |
四、韵律活动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创造力的研究 |
二、关于音乐创造力的研究 |
三、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研究 |
四、关于韵律活动的研究 |
五、文献综合评述 |
第四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问题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过程 |
第二章 基于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理论探讨 |
第一节 基础理论 |
一、音乐教育哲学理论 |
二、关于联觉的音乐心理理论 |
第二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基本原则 |
一、主体性原则 |
二、体验性原则 |
三、开放性原则 |
四、启发性原则 |
第三章 中班韵律活动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基于中班幼儿韵律活动视频和教师访谈的分析 |
一、设计和实施 |
二、问题呈现 |
三、原因分析 |
第二节 韵律活动教学问题解决方案的探讨 |
第四章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的行动研究过程 |
第一节 第一轮行动研究 |
一、活动前准备 |
二、第一轮《进行曲》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三、第一轮活动反思 |
第二节 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一、第二轮《夸大妄想》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二、第二轮活动反思 |
第三节 第三轮行动研究 |
一、第三轮《小丑和旋转木马》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
二、第三轮活动反思 |
第五章 行动研究的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模式 |
第二节 韵律活动音乐创造力教学策略 |
一、创意聆听 |
二、有变化的模仿 |
三、合作律动 |
四、重视幼儿-教师的情感共鸣 |
五、营造“安全感”的环境 |
六、音乐知识概念化 |
七、提供综合评价 |
第三节 教育建议 |
一、幼儿园方面 |
(一)创设良好的物质环境 |
(二)进行音乐创造力和音乐教学理论培训 |
二、幼儿教师方面 |
(一)积累音乐创造的知识 |
(二)建立音乐创造力教学小组 |
(三)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
第四节 研究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如何利用想象和联想来提高教学效益(论文参考文献)
- [1]视觉笔记在中职《图形创意》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D]. 唐学凤.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诗词文本细读教学研究[D]. 杨馨婷.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3]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远程创新表达认知干预方案的构建及效果评价[D]. 骆钰婷.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4]企业购后价值反馈对绿色重购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 岳蓓蓓. 吉林大学, 2021(01)
- [5]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及应用研究[D]. 张弛.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6]品牌视觉识别设计美学研究[D]. 刘绍勇. 吉林大学, 2020(08)
- [7]小学中段微写作策略研究[D]. 甘昭妍.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中古诗词意境教学策略研究[D]. 李春容.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9]古诗词意境化教学研究[D]. 张耘. 西南大学, 2020(01)
- [10]幼儿音乐创造力培养的行动研究 ——以X园中班韵律活动为例[D]. 梁美婷.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