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控制香蕉试管苗玻璃化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郭杨[1](2018)在《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优化》文中指出自由人槭‘秋焰’(Acer×freemanii)是红枫与银槭的杂交品种,具有色彩鲜艳,抗性强等特点,是园林绿化的优良树种。由于自由人槭‘秋焰’是杂交种,种子繁殖容易发生变异,要保持其优良本性防治变异,必须通过无性繁殖。嫁接繁殖会使其丢失耐盐碱、抗性强等优良特性,同时无法保证它变色一致性。通过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繁殖该树种,可以解决该树种的数量问题,同时大大降低成本,解决需求紧张的问题。本研究通过优化自由人槭组培体系,为大规模生产奠定基础主要开展以下的研究内容:针对组培试验、生产中容易忽视污染控制问题,在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工厂化生产中开展了环境控制对污染的影响研究。针对培养室开展污染控制方案,通过试验和实践,我们认为应用综合控制方法,即紫外灯+臭氧灭菌+酒精喷施灭菌的综合方法,对控制污染是最理想的,污染率能控制在7%左右;通过对培养基中添加抑菌剂试验发现:新型抑菌剂益培灵的效果较为明显,对不定芽没有伤害,在生产中建议广泛应用;通过对培养室污染率的月变化发现,污染率高发的月份为一年中夏秋季节的7、8、9月,因此在组培室管理中在这些月份尤其做好降温、降湿和及时清除杂菌的工作。通过对自由人槭‘秋焰’增殖培养开展优化培养研究,主要对培养基、琼脂浓度、糖浓度对增殖倍数的影响;不同浓度CPPU对增殖的效果;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玻璃化苗的控制等,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不定芽增殖中MS改良培养基优于其他培养基,琼脂浓度在6.0为最佳酸度,糖浓度25g即可;2)通过对不同浓度CPPU优化发现,当CPPU在0.6mg/L时最高,这时CPPU与IBA比值为12:1,增殖率达到最大;3)考察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可以发现增值倍数在前几次继代培养中较低,以后逐步上升,接种10次后逐步平稳。4)通过考察玻璃化率和增值率的的比率,我们认为继代多次(30次以后)应逐步降低CPPU的浓度,控制在0.3mg/L与0.5mg/L之间。主要通过对美国红枫自由人槭‘秋焰’生根移栽条件培养优化。通过对移栽基质中的草炭土+珍珠岩的比较,发现育苗专用草炭土+珍珠岩比东北草炭土生根率高、21d成活率高。通过对瓶外生根苗的优化发现:选用1/2MS+NAA0.05 mg/L+IBA0.05 mg/L的营养液直接浇灌,生根率提高到95%以上,21d成活率达85%以上,另外加入糖源会增加基质污染可能。通过对微环境湿度的优化发现,微环境保持90%最微茎段的生根最为有利。
高弘扬[2](2018)在《石竹和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机制及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玻璃化是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特有的一种生理失调或生理病变,普遍发生于多种植物中。玻璃化试管苗呈透明或半透明的水浸状,叶片卷曲畸形,分化及存活能力低,无法进行继代培养及驯化移栽,给种苗商业化生产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也限制了组织培养技术在种质资源保存及基因工程育种中的应用。目前,对玻璃化发生的机制尚没有统一的认识,系统研究玻璃化发生发展的机制并开发有效的防控措施对于组织培养技术的良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践意义。本论文以石竹和拟南芥为对象,分析了玻璃化苗显微结构及生理生化特征,并构建了拟南芥玻璃化苗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库及转录组数据库,与正常苗进行了差异比较,同时系统研究了乙烯在玻璃化发生中的作用机制及AgNO3防控玻璃化的效应。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对正常苗和玻璃化苗组织及细胞结构进行了观察,发现玻璃化苗茎、叶显微和亚显微结构发生明显改变。玻璃化苗细胞壁变薄,膜结构受损,细胞质稀薄,叶绿体及淀粉粒数量减少;导管管腔出现塌陷、堵塞;气孔在脱落酸、黑暗及脱水处理下均不能正常关闭。(2)对玻璃化苗和正常苗水分及活性氧代谢相关指标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与正常苗相比,玻璃化苗自由水含量增加了 21%,束缚水含量降低了 18%,质外体水含量增加了 6.5倍,质外体气体含量降低了 89%;过氧化氢(H202)含量及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分别提高了 2.2倍和3.1倍,多种抗氧化酶活性及抗氧化物质含量显着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分别增加了 1.5倍及2.6倍。表明玻璃化苗水分及活性氧代谢异常,氧化平衡破坏,水分过度积累。(3)利用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技术构建了拟南芥玻璃化苗及正常苗的基因组甲基化数据库,分析了玻璃化苗基因组甲基化特点及与正常苗基因组甲基化的差异。玻璃化苗基因组CHH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苗。共鉴定出4066个DNA甲基化水平发生变化的差异甲基化区域(Differentially Methylated Regions,DMRs),其中包括1016个高甲基化DMRs和3050个低甲基化DMRs;CHH序列中的DMRs数量显着高于CG和CHG序列中的DMRs数量;GO分析表明,CHH差异甲基化基因/启动子主要富集于胁迫响应、刺激(应激、化学物质和激素)响应和细胞代谢途径。表明CHH区域低甲基化引起的胁迫或刺激响应及代谢的改变是玻璃化的主要原因。(4)构建了拟南芥玻璃化苗的转录组数据库,并与正常苗转录组进行了比较,共筛选到2197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1212个,下调表达基因985个。Mapman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富集于乙烯、活性氧信号通路及细胞壁通路,并且多数呈上调表达。甲基化组和转录组联合分析结果表明,CHH甲基化水平与基因表达水平呈负相关。表明CHH低甲基化介导的乙烯和活性氧信号通路相关基因高表达可能是玻璃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原因。(5)在玻璃化诱导条件下,野生型拟南芥和脱落酸不敏感突变体均出现典型的玻璃化症状,而乙烯不敏感突变体和用乙烯作用抑制剂AgN03培养的野生型均不发生玻璃化,说明乙烯是诱导玻璃化发生的关键因子。亚硫酸氢盐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玻璃化苗乙烯合成酶基因ACSJ和乙烯受体基因ETR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苗,ACS1和ETR1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苗,而培养基中添加AgNO3可提高ACS1和和ETR1基因启动子DNA甲基化水平,降低基因表达。同时,玻璃化苗内源乙烯含量增加,气孔开度减小,失水速率下降,水孔蛋白磷酸化水平升高,吸水能力增强,而AgN03可降低玻璃化苗内源乙烯含量,增大气孔开度,提高失水速率,降低水孔蛋白磷酸化水平及吸水能力。表明,不适的组织培养条件可使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低甲基化,从而介导基因表达量增加,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增强,引起细胞失水减少、吸水增强,导致组织水分过度积累,玻璃化症状产生,而AgNO3可通过提高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甲基化水平抑制这一过程。(6)培养基中添加30 μmol/L AgNO3可使67%的石竹玻璃化苗恢复正常,并可使石竹玻璃化率从63.3%降低到2.67%。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AgNO3可降低石竹试管苗乙烯合成及乙烯信号转导相关基因的表达,降低内源性乙烯含量,增强抗氧化酶活性,减少保卫细胞中H2O2水平,增加叶片气孔开度和失水率,降低组织含水量。综上所述,本研究阐明了 DNA低甲基化介导的乙烯信号通路基因活化导致拟南芥玻璃化发生的机制及AgN03抑制拟南芥玻璃化的作用与机制,同时用石竹验证了AgN03控制玻璃化的作用,为全面揭示试管苗玻璃化发生机制及玻璃化的有效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及指导。
吕侃俐[3](2017)在《长筒花、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诱导试管开花的常见方式为对试管植株进行花芽诱导获得试管花卉。试管花卉既能避开盆花和鲜切花对于观赏期的限制,又能保有“永生花”所缺乏的花卉生长动态美,从而满足人们多样的观赏需求;同时因其具备完整的植株形态,且花芽诱导时间较短,对于品种交流和育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另一种方式为直接由外植体诱导花芽,虽观赏效果稍差,但对于成花理论相关研究具有广阔的潜力。本研究以长筒花(Achimenes ’Aries’、’Kim blue’)和长寿花(Kalanchoe blossfeldiana’Nando’、’Amarillo’、’Taranta red’)为试材进行试管开花诱导试验。探究了试管苗壮苗、试管花芽诱导的不同方式及影响因素、花芽无法正常开放的原因及解决方法、试管开花植株株形调整等内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适宜的长筒花试管苗壮苗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0.1mg/L+IBA 0.3mg/L+0.2%AC,并添加CCC2.0mg/L(’Kim blue’)或 CCC1.0mg/L(’Aries’)。2)建立了开花效率较高的长筒花试管开花技术体系。①培养环境为:温度23±2℃,光照强度2500-30001ux,光照时长14h/d;②开花诱导培养基为:MS(KNO3+KH2PO4)+NAA0.1 mg/L+IBAO.1 mg/L+4%蔗糖+0.4%琼脂+0.1%AC,在此基础上’Kim blue’添加PP3330.05mg/L+CCC2.0mg/L,’Aries’添加 PP3330.2mg/L+CCC1.0 mg/L;③诱导花芽分化的必要条件为茎节数≥4。该体系下,长筒花花芽诱导需45d,平均诱导花芽数量分别为2.62和1.49个每株,花朵开放时长12-15d。3)实现长寿花直接由花蕾(含3mm花梗)诱导形成新的花芽,方法为:在培养基 MS+6-BA0.5mg/L+NAA0.3mg/L 中,接种后暗处理 14d。4)筛选出适宜的长寿花试管苗壮苗培养基,配方为:1/2MS+NAA0.1mg/L+IBA 0.3mg/L+0.05%LH+0.4%AC,在此基础上添加 CCC3.0mg/L(’Nando’和’Amarillo’)或2.0mg/L(’Taranta red’)。5)建立了高效的长寿花试管开花技术体系。①培养环境为:温度18±2℃,光照强度40001ux,光照时长8h/d;②开花诱导培养基为:MS+6-BA1.Omg/L+NAAO.1mg/L+IBA0.3mg/L+6%蔗糖,并添加 PP3330.2mg/L(’Amarillo’和’Nando’)或 0.1mg/L(’Tarantared’)。③诱导花芽分化的必要条件为光照时长短于8h/d和茎节数≥4。该体系下,长寿花花芽诱导需40d,开花植株花序平均单花数为25~35个,开放时长20~25d。6)得出长寿花试管开花植株株形调整的方法:在’Taranta red’和’Amarillo’的花芽诱导培养基中分别添加CCC1.0 mg/L和2.0 mg/L,现蕾后第5d将植株从短日照环境中取出效果最佳。
黄弄璋[4](2017)在《‘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牡丹(Paeonia sect.Moutan)的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但是增殖率低、生根困难、移栽存活率低的问题仍然普遍存在,阻碍了该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本研究对’正午’(Paeonia ×lemoinei’High Noon’)、’凤丹’(P.ostii ’Feng Dan’)单株中的FD1、FD6等牡丹品种进行了研究,为优化牡丹的组织培养体系提供了一定的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启动培养:在改良WPM(Ca2+3倍)培养基中附加Meta-Toplin(MT)0.5mg.L-1、GA30.2mg.L-1牡丹品种’正午’、’凤丹’萌发率达到100%且生长正常;’正午’外植体类型在污染率和增殖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鳞芽的污染和增殖均高于茎段)。2.增殖培养:通过响应曲面分析方法筛选出适合’正午’增殖的培养基为大量元素75ml/L、钙 75ml/L、微量元素 2.5ml/L、有机物质 2.5ml/L、铁盐 4ml/L、肌醇 7.5ml/L,优化后增殖率提升了 10%;NAA和黑暗处理不适合用于’正午’增殖;1OOmg.L-1的水解乳蛋白对增殖苗生长有利;增殖率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而下降,连续使用BA继代培养2次,增殖苗出现生长缓慢的现象,但是交替使用MT和BA可以缓解;适合FD1 增殖的培养基 WPM(Ca2+3 倍)+BA0.3mg.L-1+GA30.05mg.L-1+KT0.1 mg.L-1,增殖系数为2.56,继代周期为35~40d较适宜。3.生根培养:在根诱导前用0.3mg.L-1PP333壮苗10d,能够显着提高’正午’试管苗的生根率(51.22%),且根系发育较好,基部愈伤组织较少;在根诱导培养基中添加防褐化剂对’正午’的生根率无明显提高但能防止试管苗褐化枯死,而黄腐酸钾跟芦丁会阻碍试管苗的生根,生根率为0;通过正交实验得出WPM培养基中的大量元素、钙同时减半,在继代次数较高(19~20代)时有助于提高’正午’的生根率(16.77%),而在继代5代时作用不明显(23.41%);二次根诱导培养中,’正午’切除第一次诱导的愈伤组织再次诱导后会枯死,而FD6切除愈伤组织后,二次诱导培养能够产生一定的生根组培苗;少量NAA有助于试管苗的生根,其中适合’正午’的根诱导培养基为 1/2WPM+NAA0.3mg.L-1+IBA1.O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 64%;适合 FD6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NAA0.1mg.L-1+IBA0.5mg.L-1+Put1.Omg.L-1,生根率达到43%;适合FD1的根诱导培养基是1/2WPM+IBA1.0mg.L-1+Put1.0mg.L-1,平均生根率达到65%。4.驯化移栽:移栽前的处理对于’正午’生根试管苗的存活率具有显着的差异,其中冷藏是移栽存活的关键;根形成阶段切除根尖能够提高侧根数;移栽时加入Glomus mosseae菌种能够能提高’正午’和FD6的存活率,但是在地上部分的生长上,’正午’的效果优于FD6。
王菲,冯立娟,杨雪梅,武冲,尹燕雷[5](2016)在《我国果树玻璃化试管苗特征、成因、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统计了我国已报道的出现玻璃化试管苗的果树种类多达50种,并基于近年果树工作者的相关研究,总结并系统论述了玻璃化试管苗的生理生化特性、形态解剖学特征、DNA的MSAP分析、成因、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对系统研究果树试管苗玻璃化现象、增加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保存和恢复珍贵材料无性系、提高次生代谢物产量和消除毒性及工厂化育苗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陈伟[6](2016)在《华北珍珠梅再生体系建立研究》文中提出华北珍珠梅(Sorbaria kirilowii)是我国北方地区广泛种植的夏季观花灌木,在园林绿化、生态修复、医药卫生、食品添加等方面均有较高应用价值。然而其花色单一,且植株挥发物质中含有一些对人体有害的成分,降低了其观赏应用价值。本研究以华北珍珠梅叶片、茎段、种子为试材,探究各方面因素对离体再生各阶段的影响,以期建立有效可行的华北珍珠梅再生体系,为华北珍珠梅的花色转基因育种研究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华北珍珠梅的离体叶片、茎段和种子均可以诱导愈伤组织,但只有叶片和种子的愈伤组织成功获得再生不定芽,茎段愈伤组织未获得再生苗。未成熟种子比成熟种子更适于再生。适合叶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是WPM+2,4-D 1.0mg/L+TDZ 0.1mg/L;适合叶片愈伤组织分化不定芽的培养基为WPM+TDZ 0.1mg/L+6-BA 0.5mg/L+NAA 0.1mg/L+IBA 0.5mg/L+葡萄糖40g/L+琼脂4g/L,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可达30.75%。适合种子愈伤组织诱导的培养基为MS+2,4-D 2.0mg/L+TDZ 0.1mg/L;适合种子愈伤组织分化的培养基为1/2MS+TDZ 0.3mg/L+6-BA 1.5mg/L+NAA 0.05mg/L+IBA 0.3mg/L,愈伤组织分化率最高可达45.83%。减轻再生苗玻璃化现象的方法是使用WPM培养基并添加40g/L蔗糖和8g/L琼脂。适合再生苗壮苗的培养基为WPM+NAA 0.1mg/L+蔗糖30g/L+琼脂6g/L。适合再生苗增殖的培养基为MS+6-BA 1.0mg/L+NAA 0.1mg/L+蔗糖30g/L+琼脂6g/L。适合再生苗生根的培养基为1/4MS+NAA 0.1mg/L+IBA 0.5mg/L+蔗糖30g/L+琼脂6g/L。适宜的移栽方法是先进行10天的炼苗处理,然后将试管苗移栽到泥炭土、蛭石1:1体积混合基质中,成活率最高为85.60%。
毛宇源[7](2016)在《福建香蕉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再生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香蕉(Musa spp.)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同时也是一些地区的粮食作物。氮素是植物的必需营养元素之一,植物从外界环境吸收硝态氮,通过还原后形成铵才能被植物利用。其中硝态氮转化成亚硝态氮是氮代谢的重要环节,组织培养过程中亚硝态氮的积累会对外植体造成毒害,进而影响再生过程。植物的亚硝酸还原酶(NiRrase)能够还原亚硝态氮,降低其因过量积累对植物造成的毒害,促进外植体的再生。本文优化了3种福建本地特有的香蕉种质的离体培养条件;比较了不同基因型香蕉的增殖情况;研究了培养基中的硝态氮和铵态氮比例(硝铵比)对香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研究了氮代谢产物多胺对香蕉生根的影响;同时还克隆了香蕉亚硝酸还原酶基因并对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表达分析,为探索NiR基因与香蕉试管苗再生的关系及不同基因型香蕉再生特性差异提供依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福建香蕉离体快繁条件的优化以三明野生蕉、福州芭蕉、福州粉蕉1号为材料,优化香蕉试管苗增殖培养条件并比较不同基因型的增殖情况。(1)采用正交试验方法比较了不同基因型的香蕉试管苗在不同6-BA、MT浓度下的增殖情况,结果显示,不同基因型的香蕉增殖系数差异显着,其中三明野生蕉在MS+0.8 mg/L MT+2.5 mg/L 6-BA+0.1 mg/LNAA+30 g/L蔗糖+6g/L琼脂处理下增殖系数最大,为5.83。(2)在优化培养条件下比较3个基因型香蕉类原球茎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三明野生蕉类原球茎的增殖系数最大。(3)在MS培养基总氮不变的情况下调整培养基中的硝铵比,比较不同硝铵比条件下福州芭蕉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硝铵比为40/20时情况下福州芭蕉试管苗增殖系数最大。(4)分别对3个香蕉采用在60/0、40/20、0/60的3个硝铵比值处理,3个品种香蕉均在硝铵比为40/20时增殖系数最大,其中三明野生蕉的增殖系数最大,福州芭蕉次之,福州粉蕉1号最低。2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培养及炼苗移栽(1)以福州芭蕉无根试管小苗为材料,比较精胺(Spm)、亚精胺(Spd)、腐胺(Put)3种多胺对其壮苗生根的影响,结果显示,添加0.5mg/L的Spd有利于生根,而0.2mg/L以上的高浓度Put抑制根系伸长。(2)以福州芭蕉生根苗为材料比较不同炼苗方式和基质组合对生根苗的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洗净培养基炼苗的方式成活率最高为93.3%,最适生长的移栽基质组合:2草炭土:2珍珠岩:1蛭石,成活率达100%。3香蕉MuNiR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以福州粉蕉1号叶片为材料克隆得到可编码完整MuNiR蛋白的转录本及三个可变剪接体。将可编码完整NiRrase蛋白的基因命名为MuNiR1a登录号:KU145333),该基因cDNA全长为1995bp,包括1794bp的编码区,编码597个氨基酸,5’UTR为29bp,3’UTR为165bp及18bp的poly(A)尾巴。生物学信息分析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叶绿体,属于酸性亲水蛋白,无信号肽,无卷曲结构,不含二硫键,在507-523氨基酸区域存在还原反应的活性位点。蛋白二级及三级结构分析发现,α-螺旋和无规则卷曲占大部分,而β-折叠较少。该蛋白具有21个磷酸化位点。进化分析结果表明,该蛋白与双子叶甜菜和单子叶的水稻NiR有较近的亲缘性。4不同硝铵比处理下香蕉MuNiR基因的表达分析(1)对不同硝铵比处理下的福州芭蕉MuNiR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结果发现:随着硝铵比值降低MuNiR基因表达量也降低,培养基中只添加硝态氮的处理MuNi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最高,而只添加铵态氮的处理相对表达量最低。(2)研究60/0、40/20、0/60等3种硝铵比处理下3种基因型的香蕉MuNiR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发现随着硝铵比值下降基因表达量也随之下降,且3个品种类型香蕉的基因表达趋势基本一致。从3个硝铵比处理下基因表达增加倍数上看,3种基因型香蕉中以三明野生蕉增加的倍数最大,福州芭蕉次之,而福州粉蕉1号增加倍数最有限。这与其再生能力强弱(增殖能力野生蕉最强,福州芭蕉次之,粉蕉最低)的趋势相同,推测与其再生特性有关。
付崇毅,姜伟,王建国,杜金伟[8](2016)在《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及玻璃化研究》文中指出以草莓茎尖和分化形成的不定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防褐化措施对草莓茎尖愈伤诱导及抗褐化效果的影响,继代培养中逐代降低6-BA浓度对不定芽增殖及玻璃化的影响。结果表明:草莓茎尖诱导培养基6-BA最适宜浓度为1.5 mg/L,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50 mg/L Vc可显着降低茎尖褐化率,黑暗预处理对防止草莓茎尖褐化效果不显着。在草莓组培苗继代培养基质中逐代降低6-BA浓度,可抑制草莓组培苗玻璃化。
余义强[9](2015)在《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粉蕉是栽培香蕉中的一种优良品种,但组培快繁的增殖系数偏低。本研究以福州本地粉蕉iMusa spp. cv. Bendifenjiao, AAB类群)为主要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固体、液体培养方式和不同LED光源下,粉蕉试管苗增殖及生根壮苗方面的影响;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差异;比较分析了在固体、液体两种培养方式下,粉蕉种苗快繁的经济效益。本研究旨在为粉蕉的工厂化育苗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①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再生植株的建立。外植体接种前用75%的工业酒精浸泡40s,再用0.1%的HgCl2溶液消毒15min,接种培养基为:MS+4.0mg/L 6-BA+0.4 mg/L NAA+40g/L白糖+6g/L琼脂,外植体的萌发率为42.3%。②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固体增殖培养的优化。选取6-BA和白糖为试验因素,进行完全随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促进粉蕉增殖的固体培养基为:MS+0.1 mg/L NAA+3.0 mg/L6-BA+0.6%琼脂+30g/L白糖,其增殖系数为2.02。③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液体增殖培养的优化。在液体培养下,研究了组培容器类型、装液量、接种密度、6-BA浓度、摇床转速等因素下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使用锥形瓶(250m1)、装液量为13 mL、接种密度为3株/瓶、6-BA浓度为3.0 mg/L、摇床转数为80 r/min最有利于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增殖,增殖系数最大达到5.13。④液体培养方式下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的壮苗生根优化。比较四个NAA浓度(0.2mg/L、0.3 mg/L、0.4mg/L、0.5 mg/L)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根长、苗高、根数、茎高、茎粗等6个指标的的影响。试验数据采用雷达综合分析法,研究发现工厂化育苗中液体培养基为1/2MS+1g/L AC+0.4mg/L NAA+30g/L白糖时,生根率达100%,最有利于提高粉蕉生根壮苗。2 LED光源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①不同LED光源对粉蕉增殖的影响。以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为试验材料,接种在MS+0.1 mg/L NAA+3.0 mg/L 6-BA+6g/L琼脂+30g/L白糖的增殖培养基中,采用红、蓝、黄、绿、白、暖白6种LED光源进行培养,并以普通日光灯作对照。试验研究表明,粉蕉在LED黄光下的增殖系数小于普通日照灯下的增殖系数,粉蕉在红、蓝、绿、白、暖白5种LED光源下的增殖系数都高于对照组普通日光灯下的增殖系数,并且LED红光、蓝光培养条件下的粉蕉增殖系数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增殖系数分别为2.88、2.89。②不同LED光源对粉蕉生根的影响。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接种在1/2MS+0.4 mg/L NAA+1g/L AC的生根基本培养基中,以普通日光灯作对照,在红、蓝、黄、绿、白、暖白6种LED光源下进行培养,30d后统计不同光源条件下的生根壮苗情况,统计指标为生根率、根长、苗高、根数、茎高、茎粗,试验数据采用雷达综合分析法分析。试验研究表明,蓝光最有利于提高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的整体综合指标,其中生根率达到100%。3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本试验以固体培养及液体培养条件下的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叶片为供试材料,提取叶片总DNA,选取11条多态性良好的UBC引物,进行PCR扩增。试验结果表明,粉蕉在固体培养方式和液体培养方式下的PCR扩增条带数均为90条;粉蕉在不同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不同,在液体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为4.49%,在固体培养方式下的变异率为3.37%,总体来说,两种培养方式下的粉蕉变异率差异不大。通过NTSYS软件进行遗传相似性分析,计算出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遗传距离和遗传相似系数,发现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在9代内变异系数小,表现出较高的遗传稳定性。4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①固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福州本地粉蕉组培苗固体培养的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 NAA+3.0 mg/L 6-BA+6g/L琼脂+30g/L白糖,经过25 d增殖培养,粉蕉试管苗的增殖系数达2.02;福州本地粉蕉固体培养的最优生根培养基为1/2MS+0.5mg/L IBA+40g/L白糖+0.4 mg/L NAA+1.0 g/L AC+6%琼脂,经过25d生根培养,生根率达100%。固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苗需要的总成本为327550元。在工厂化生产过程中粉蕉苗生产费用占总投资费用最大,费用占比达62.54%,粉蕉苗移栽费用占总投资费用的30.20%,生产上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和损耗费占总投资费用的5.73%。固体培养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袋装苗的营业收入为60万元,扣除投资总费用327550元,则采用固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总收益为272450元。②液体培养方式下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福州本地粉蕉组培苗液体培养的增殖培养基为MS+0.1mg/L NAA+2.0 mg/L 6-BA+30g/L白糖,经过15d增殖培养,粉蕉试管苗的增殖系数达5.12;福州本地粉蕉液体培养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1g/L AC+0.4mg/L NAA+30g/L白糖,培养25d后生根率达100%。液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粉蕉苗100万株需要的总成本为297652元,低于以固体培养方式生产粉蕉苗的成本。液体培养下工厂化生产粉蕉苗生产费用占总投资费用最大,达到54.07%;而粉蕉苗移栽费用占总投资费用的33.24%,生产上的仪器设备折旧费和损耗费占总投资费用的比重为11.01%。液体培养工厂化生产100万株粉蕉袋装苗的营业收入为60万元,扣除投资总成本297652元,则采用液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总收益为302348元,其总收益比固体培养条件下生产粉蕉苗获得的总收益多29898元。③对比固体、液体两种培养方式下生产100万株粉蕉苗的经济效益,液体培养生产粉蕉苗的总收益比固体培养总收益多29898元;并且,以固体培养方式生产100万株粉蕉苗耗时约1年,而以液体培养方式进行生产,耗时约为半年,历时较固体培养历时缩短了一半。综合分析时间成本和经济效益,液体培养生产粉蕉优于固体培养生产粉蕉。
石颖[10](2015)在《LED光源在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育苗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木试验以天宝高蕉(Musa acuminata cv.Tianbaojiao,AAA group)作为材料,利用LED光源进行天宝高蕉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的研究。首先对天宝高蕉外植体进行诱导,然后利用LED光源进行了试管苗增殖、生根条件的研究,并对不同继代周期的天宝高蕉试管苗进行ISSR遗传稳定性的分析,最后比较分析了在LED暖白灯和普通白色荧光灯培养下天宝高蕉种苗快繁的经济效益以及对所构建的工厂化育苗模式进行评价和分析。1天宝高蕉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1.1天宝高蕉无菌体系建立以天宝高蕉吸芽为外植体,首先将大小为8 cm3的外植体浸泡于75%酒精中消毒30s,然后再浸泡于0.1%HgCl2溶液消毒17 mmin,最后用无菌水冲洗5-7遍后接种在MS+4.0mg/L6-BA+0.5 mg/LNAA+30g/L白糖+6g/L琼脂培养基上进行诱导培养,培养30d后萌发率为64.51%。1.2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条件的优化①不同培养方式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本试验以天宝高蕉丛生芽为材料,分别采用固体和液体培养方式优化增殖条件。固体培养方式采用L9(34)的正交处理,比较不同6-BA、NAA和MS盐浓度对其增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MS盐浓度对试管苗增殖影响最大,其增殖的最优培养基为MS+5.0 mg/L 6-BA+0.4 mg/L NAA+30 g/L白糖+6 g/L琼脂,增殖系数达3.57;液体培养方式采用完全随机试验,比较不同装液量和接种密度对试管苗增殖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装液量为22 m1和接种密度为5个/瓶时增殖系数最高为4,30。②不同LED光源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利用LED光源研究天宝高蕉增殖的最佳光质,6种LED光质处理为:白光、暖白光、红光、蓝光、绿光、黄光,对照组为普通白色荧光,培养基为MS+5.0 mg/L 6-BA+0.4 mg/L NAA+30 g/L白糖+6g/L琼脂。结果表明,LED暖白光照射下植株叶绿素含量最多且对天宝高蕉增殖系数影响最大,增殖系数达4.11。③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利用LED暖白光研究天宝高蕉增殖的最佳光照强度,5种类型的光照强度为:1000 1x、2000 1x、30001x、40001x和5000 lx,采用的固体培养基为:MS+5.0 mg/L 6-BA+0.4 mg/L NAA+30 g/L白糖+6g/L琼脂。结果表明,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系数和叶绿素含量影响最大的光照强度为2000lx。1.3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体系的优化①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以长势、大小相对一致的天宝高蕉试管苗为材料,采用L9(34)的正交处理,比较不同白糖、NAA和IBA浓度对其生根的影响。结果表明,IBA对试管苗生根影响最大,其生根的最佳培养基为:1/2 MS+1.5 mg/L IBA+0.5mg/LNAA+20g/L白糖+6g/L琼脂+1g/LAC.②不同LED光源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利用LED光源研究天宝高蕉生根的最佳光质,6种LED光质处理类型为:白光、暖白光、红光、蓝光、绿光、黄光,对照组为普通白色荧光,培养基为:1/2MS+1.5 mg/LIBA+0.5mgNAA+20g/白糖+6 g/L琼脂+1.0g/LAC。结果表明,LED暖白光最有利于天宝高蕉试管苗的生根。③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的影响。利用LED暖白光研究天宝高蕉生根的最佳光照强度,以长势、大小相对一致的天宝高蕉试管苗为材料,5种光照强度为:1000 lx、2000 1x.30001x、4000 1x和50001x,培养基为:1/2 MS+1.5 mg/L IBA+0.5mg/L NAA+20g/L白糖+6g/L琼脂+1.0g/LAC。结果表明,最适合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的光照强度为4000 lx。1.4天宝高蕉试管苗的驯化移栽本试验以天宝高蕉生根试管苗为材料,比较不同炼苗时间和基质组合对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炼苗7d的生根苗成活率最高为94.2%;最适宜生长的基质组合:草炭土+河沙+园土=2:1:1,移栽成活率达96.7%。2天宝高蕉离体快繁试管苗遗传稳定性的ISSR分析本试验选取天宝高蕉0代、5代、10代、12代、13代、14代、15代的继代苗叶片为材料进行ISSR遗传稳定性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随机筛选的12条引物对70个DNA样本进行扩增,共扩增出96条带,每个引物平均扩增8条带。以0代为对照,第10代和第12代的变异率均为4.8%,13代、14代、15代的变异率为分别6.7%、9.7%和16.5%。试管苗在第13代之后的变异率大于5%,呈逐代增大趋势,说明继代12代以内的试管苗相对稳定,可用于天宝高蕉的工厂化育苗,继代13代后的试管苗不适于生产上的应用。3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建立以及经济效益的分析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技术路线:外植体无菌体系的建立(吸芽为外植体)→试管苗的增殖培养(丛生芽为材料)→试管苗的生根培养→炼苗移栽(天宝高蕉生根试管苗)→销售。对已经建立的生产模式进行成本分析,应用LED暖白灯年产100万株的试管苗的总成本为217922.52元,折合小苗的成本为0.21790元/株,其中组培阶段的成本达174038.21元,占成本比例为79.90%。按市场每一株高30cm的销售价格为0.5元计算,100万株的销售总额为50万,年利润达282077.48元。
二、控制香蕉试管苗玻璃化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控制香蕉试管苗玻璃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自由人槭概述 |
1.2 组培工厂化环境控制研究现状 |
1.3 组织培养增殖阶段的优化技术研究现状 |
1.3.1 基本培养基优化研究 |
1.3.2 继代次数、周期及玻璃化现象研究 |
1.4 组培生根移栽技术研究现状 |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工厂化生产中的培养环境优化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培养室内污染控制措施对瓶苗污染率的影响 |
2.2.2 培养基添加物对瓶苗污染率的影响 |
2.2.3 培养室环境中的污染率月变化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三章 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增殖培养条件优化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本培养基、糖浓度、琼脂浓度优化 |
3.2.2 不同浓度CPPU对增殖的效果 |
3.2.3 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 |
3.2.4 玻璃化苗的控制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四章 自由人槭‘秋焰’瓶外生根技术优化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基质对瓶外生根移栽和成活率的影响 |
4.2.2 基质添加物对瓶外生根移栽和成活率的影响 |
4.2.3 透光率对瓶外生根苗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4.2.4 湿度对瓶外生根生根率和成活率的影响 |
4.3 讨论 |
4.4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版图 |
(2)石竹和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机制及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表 |
1 绪论 |
1.1 植物组织培养玻璃化研究进展 |
1.1.1 玻璃化现象概述 |
1.1.2 玻璃化试管苗的解剖结构及其生理生化变化 |
1.1.3 影响玻璃化发生的因素 |
1.1.4 玻璃化发生机制 |
1.1.5 玻璃化的预防与恢复 |
1.2 植物DNA甲基化研究进展 |
1.2.1 DNA甲基化的作用机制与基因表达调控 |
1.2.2 DNA甲基化的检测方法 |
1.2.3 DNA甲基化在植物应对逆境胁迫中的作用 |
1.3 乙烯信号转导及其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 |
1.3.1 乙烯的生理作用 |
1.3.2 乙烯的生物合成及其信号转导 |
1.3.3 乙烯在植物逆境响应中的作用 |
1.4 研究工作主要思路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内容 |
2 石竹玻璃化试管苗的显微结构特征及生理生化变化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实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中国石竹的培养 |
2.3.2 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切片样品的制作和观察 |
2.3.3 扫描电镜样品制作和观察 |
2.3.4 叶片水分代谢相关指标测定 |
2.3.5 叶绿素、可溶性蛋白和可溶性糖含量测定 |
2.3.6 抗氧化酶活性检测 |
2.3.7 活性氧含量测定 |
2.3.8 相对电导率测定 |
2.3.9 丙二醛含量测定 |
2.3.10 抗坏血酸和脱氢抗坏血酸含量测定 |
2.3.11 氧化型谷胱甘肽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测定 |
2.3.12 数据分析 |
2.4 实验结果 |
2.4.1 玻璃化试管苗的形态特征 |
2.4.2 玻璃化苗茎、叶扫描结构特征 |
2.4.3 玻璃化试管苗细胞显微结构特征 |
2.4.4 玻璃化试管苗叶肉细胞亚显微结构特征 |
2.4.5 玻璃化试管苗气孔运动特征 |
2.4.6 玻璃化试管苗的水分及质外体气体含量变化 |
2.4.7 玻璃化试管苗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及叶绿素含量的变化 |
2.4.8 玻璃化试管苗活性氧代谢变化 |
2.5 讨论 |
2.6 本章小结 |
3 拟南芥玻璃化试管苗的DNA甲基化及转录组变化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拟南芥玻璃化苗的诱导及培养 |
3.3.2 DNA样品检测与文库构建 |
3.3.3 参考序列比对分析 |
3.3.4 差异甲基化分析 |
3.3.5 RNA提取及转录组测序 |
3.3.6 甲基化测序与转录组测序关联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拟南芥玻璃化苗的诱导及形态观察 |
3.4.2 拟南芥玻璃化苗全基因组甲基化水平及类型变化 |
3.4.3 拟南芥玻璃化苗与正常苗甲基化差异分析 |
3.4.4 拟南芥玻璃化苗转录组测序及分析 |
3.4.5 拟南芥玻璃化苗转录组测序与全基因组甲基化测序联合分析 |
3.5 讨论 |
3.6 本章小结 |
4 乙烯在拟南芥玻璃化发生中的作用机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4.2.1 实验材料 |
4.2.2 实验试剂 |
4.2.3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拟南芥试管苗的培养 |
4.3.2 激素含量的测定 |
4.3.3 亚硫酸盐测序法 |
4.3.4 实时定量荧光PCR |
4.3.5 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气孔开度测定 |
4.3.6 叶片失水速率及组织含水量测定 |
4.3.7 水孔蛋白磷酸化的Western blot鉴定 |
4.3.8 原生质体吸水膨胀实验 |
4.4 实验结果 |
4.4.1 结冷胶对拟南芥乙烯受体突变体的影响 |
4.4.2 AgNO_3对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的影响 |
4.4.3 玻璃化苗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 |
4.4.4 玻璃化苗ACS1和ETR1基因甲基化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 |
4.4.5 玻璃化苗乙烯合成及信号转导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 |
4.4.6 玻璃化苗气孔运动和气孔开度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 |
4.4.7 玻璃化苗水孔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及AgNO_3对其影响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5 AgNO_3控制石竹玻璃化发生的作用及机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5.2.1 实验材料 |
5.2.2 实验试剂 |
5.2.3 实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石竹玻璃化苗诱导及玻璃化恢复 |
5.3.2 乙烯含量测定 |
5.3.3 实时定量荧光PCR |
5.3.4 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含量及气孔开度测定 |
5.3.5 叶片失水速率及组织含水量测定 |
5.4 结果与分析 |
5.4.1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的抑制及恢复作用 |
5.4.2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乙烯积累及乙烯信号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3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抗氧化酶的影响 |
5.4.4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活性氧积累的影响 |
5.4.5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保卫细胞中活性氧和气孔开度的影响 |
5.4.6 AgNO_3对中国石竹玻璃化苗失水率和含水量的影响 |
5.5 讨论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研究工作中涉及的重要基因序列信息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长筒花、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试管开花的研究意义 |
1.2 试管开花的研究进展 |
1.2.1 试管花芽诱导的方式 |
1.2.2 外植体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2.3 植株生长状态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2.4 培养基成分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2.5 培养环境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3 长筒花、长寿花概况及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长筒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长筒花无菌培养体系建立 |
2.2.2 长筒花试管花芽诱导培养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长筒花无菌培养体系建立 |
2.3.2 长筒花试管花芽诱导培养 |
2.4 讨论 |
2.4.1 长筒花壮苗影响因素探讨 |
2.4.2 长筒花试管开花诱导影响因素探讨 |
2.4.3 长筒花花芽无法正常开放的原因 |
2.5 小结 |
3 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长寿花外植体直接诱导花芽 |
3.2.2 长寿花试管苗壮苗培养 |
3.2.3 长寿花无菌苗试管花芽诱导 |
3.2.4 长寿花试管开花植株株形调整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长寿花外植体直接诱导花芽 |
3.3.2 长寿花试管苗壮苗培养 |
3.3.3 长寿花无菌苗试管花芽诱导 |
3.3.4 长寿花试管开花植株株形调整 |
3.4 讨论 |
3.4.1 长寿花花器官直接诱导花芽的讨论 |
3.4.2 长寿花壮苗影响因素探讨 |
3.4.3 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影响因素探讨 |
3.4.4 长寿花试管开花株形调整 |
3.5 小结 |
4 结论 |
4.1 长筒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 |
4.2 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4)‘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进展 |
1.1.1 增殖培养 |
1.1.2 生根培养 |
1.1.3 试管苗的驯化与移栽 |
1.1.4 提高牡丹组培苗移栽成活率的新探索 |
1.1.5 牡丹组培中存在的问题与丛枝菌的应用前景 |
1.2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和主要内容 |
2 启动培养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数据的统计及培养条件 |
2.2 结果分析 |
2.2.1 不同品种的启动培养效果 |
2.2.2 不同外植体的启动培养效果 |
2.3 讨论 |
2.4 本章小结 |
3 增殖培养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 |
3.2.2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组培苗增殖的影响 |
3.3 讨论 |
3.3.1 继代次数对增殖的影响 |
3.3.2 植物生长调节剂组合对组培苗的增殖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正午'增殖培养的优化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WPM培养基的组成成分 |
4.1.3 试验方法 |
4.1.4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和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响应曲面法优化培养基对增殖的影响 |
4.2.2 暗处理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2.3 水解乳蛋白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2.4 NAA对'正午'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2.5 MT和BA交替使用对'正午'增殖的影响 |
4.3 讨论 |
4.3.1 响应曲面法优化培养基对增殖的影响 |
4.3.2 暗处理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3.3 水解乳蛋白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3.4 NAA对'正午'的增殖和生长的影响 |
4.3.5 MT和BA交替使用对'正午'增殖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5 生根培养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1.3 培养条件和数据统计和分析 |
5.2 结果和分析 |
5.2.1 多效唑(PP333)壮苗对'正午'生根的影响 |
5.2.2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试管苗的生根影响 |
5.2.3 二次诱导对'正午'和FD6生根的影响 |
5.2.4 NAA、IAA和IBA组合生长调节剂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
5.2.5 根诱导培养基的优化对生根的影响 |
5.2.6 IBA浓度对FD1生根的影响 |
5.3 讨论 |
5.3.1 多效唑(PP_(333))壮苗对'正午'生根的影响 |
5.3.2 不同添加物对'正午'试管苗的生根影响 |
5.3.3 二次诱导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
5.3.4 NAA、IAA和IBA组合生长调节剂对'正午'和FD6的生根影响 |
5.3.5 根诱导培养基优化对生根的影响 |
5.3.6 IBA浓度对FD1生根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6 驯化移栽 |
6.1 材料和方法 |
6.1.1 试验材料 |
6.1.2 试验方法 |
6.1.3 培养条件和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
6.2 结果和分析 |
6.2.1 移栽前不同处理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
6.2.2 根诱导冷藏移栽接种丛枝菌对存活的影响 |
6.3 讨论 |
6.3.1 移栽前不同处理对移栽存活的影响 |
6.3.2 根诱导冷藏移栽接种丛枝菌对存活的影响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创新及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 |
7.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版 |
附录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5)我国果树玻璃化试管苗特征、成因、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存在玻璃化现象的果树种类汇总 |
2 玻璃化苗的生理生化特性、形态解剖学特征及DNA的MSAP分析 |
2.1 生理生化特性 |
2.2 形态解剖学特征 |
2.3 DNA的MSAP分析 |
3 玻璃化苗的成因 |
3.1 外植体生理状态 |
3.2 培养基成分 |
3.3 培养条件 |
4 玻璃化苗的发生机理 |
4.1 酶活与生理代谢途径改变 |
4.2 DNA甲基化 |
5 玻璃化苗的控制措施 |
6 展望 |
(6)华北珍珠梅再生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华北珍珠梅概况 |
1.1.1 生物学特征和习性 |
1.1.2 园林绿化价值 |
1.1.3 生态环保价值 |
1.1.4 药用、食用价值 |
1.1.5 繁殖方式 |
1.2 蔷薇科木本植物再生体系建立研究现状 |
1.2.1 植物种类和基因型 |
1.2.2 外植体来源、生理状态和处理方式 |
1.2.3 培养环境条件 |
1.2.4 培养基成分 |
1.2.5 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问题 |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华北珍珠梅(叶片、茎段、种子)再生体系建立研究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无菌试材的准备 |
2.2.2 愈伤组织诱导 |
2.2.3 愈伤组织分化 |
2.2.4 再生苗的继代培养 |
2.2.5 生根 |
2.2.6 炼苗和移栽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愈伤组织诱导 |
2.3.2 愈伤组织分化 |
2.3.3 再生苗的增殖、壮苗和玻璃化克服 |
2.3.4 再生苗的生根 |
2.3.5 炼苗和移栽 |
2.4 讨论 |
2.4.1 愈伤组织诱导 |
2.4.2 不定芽分化 |
2.4.3 玻璃化问题的克服 |
2.4.4 叶片直接再生不定芽的条件初探 |
3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7)福建香蕉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再生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芭蕉属植物离体培养研究进展 |
1.1 芭蕉属植物离体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 芭蕉属植物离体快繁的增殖培养 |
1.3 芭蕉属植物体快繁的生根培养 |
2 硝铵比在植物生长中的研究进展 |
2.1 硝铵比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2.2 硝铵比对植物离体培养的影响 |
3 多胺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进展 |
3.1 多胺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3.2 多胺对植物离体培养中的影响 |
4 植物亚硝酸还原酶基因NiR的研究进展 |
5 本研究的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
5.1 研究意义 |
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福建香蕉离体快繁条件的优化 |
第一节 香蕉品种类型和细胞分裂素对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品种类型、细胞分裂类型和浓度对其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不同基因型香蕉试管苗的增殖存在一定差异 |
3.2 一定浓度MT促进香蕉试管苗的增殖 |
第二节 香蕉类原球茎(多芽体)离体培养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与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类型的香蕉类原球茎增殖情况 |
2.2 不同品种类型的香蕉类原球茎增殖情况的总体评价 |
3 讨论 |
第三节 硝铵比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3 讨论 |
第四节 硝铵比对不同香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硝铵比对福州芭蕉增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硝铵比对不同基因型香蕉试管苗的增殖效果不同 |
3.2 40:20的硝铵比促进香蕉试管苗增殖 |
第三章 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培养及驯化移栽 |
第一节 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种类及浓度的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壮苗生根的影响 |
1.2.2 基本培养条件 |
1.3 结果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2.1.1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数的影响 |
2.1.2 多胺种类和浓度对福州芭蕉试管苗根长的影响 |
2.1.3 添加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根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
2.1.4 添加多胺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长情况总体评价 |
3 讨论 |
3.1 亚精胺显着促进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 |
3.2 高浓度的腐胺抑制福州芭蕉试管苗根系伸长 |
3.3 多胺的浓度和种类对福州芭蕉试管苗生根生长的影响 |
第二节 福州芭蕉试管苗驯化移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福州芭蕉试管苗炼苗 |
1.2.2 福州芭蕉试管苗移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炼苗方式对福州芭蕉生根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质对福州芭蕉小苗移栽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根系半脱水炼苗有利于提高福州芭蕉试管苗移栽成活率 |
3.2 复合基质有利于福州芭蕉试管苗的生长 |
第四章 香蕉MuNiR基因的克隆和生物学信息分析 |
第一节 香蕉叶片MuNiR基因的克隆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总RNA的提取 |
1.2.2 基因克隆cDNA的逆转录 |
1.2.3 引物设计 |
1.2.4 PCR的反应体系与参数 |
1.2.5 目的片段的回收、连接、转化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香蕉组培苗叶片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2.2 MuNiR基因的保守区克隆 |
2.3 MuNiR基因3’端克隆 |
2.4 MuNiR基因ORF的克隆 |
3 讨论 |
3.1 是福州纷蕉1号可编码正常蛋白转录本 |
3.2 MuNiR基因可变剪接现象分析 |
第二节 香蕉MuNiR1a基因生物学信息分析 |
1 生物学信息分析 |
1.1 MuNiR1a基因所编码的蛋白质理化性质分析 |
1.2 MuNiR1a膜体预测 |
1.3 MuNiR1a钙调素结合位点预测 |
1.4 MuNiR1a蛋白跨膜结构预测 |
1.5 MuNiR1a蛋白信号肽预测 |
1.6 MuNiR1a蛋白卷曲结构预测 |
1.7 MuNiR1a蛋白二硫键预测 |
1.8 MuNiR1a蛋白二级结构预测 |
1.9 MuNiR1a蛋白磷酸化位点预测 |
1.10 MuNiR1a蛋白功能位点分析 |
1.11 MuNiR1a蛋白三维结构预测 |
1.12 MuNiR1a蛋白亚细胞定位预测 |
1.13 MuNiR蛋白系统进化树构建 |
2 讨论 |
2.1 MuNiR1a基因与其他物种的相似性大 |
2.2 MuNiR1a基因克隆的意义 |
第五章 福建香蕉MuNiR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第一节 不同硝铵比处理下福州芭蕉MuNiR基因的定量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材料处理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福州芭蕉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1.6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福州芭蕉不同硝铵比增殖培养的小芽总RNA提取及质量分析 |
2.2 MuCAC、MuNiR基因标准曲线分析 |
2.3 福州芭蕉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比例培养下MuNiR基因相对定量表达分析 |
3 讨论 |
第二节 不同硝铵比处理下香蕉MuNiR基因的表达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材料处理方法 |
1.3 仪器与试剂 |
1.4 3种香蕉总RNA提取和cDNA合成 |
1.5 实时荧光定量PCR引物 |
1.6 荧光定量反应体系 |
1.7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种香蕉不同硝铵比增殖培养的小芽总RNA提取及质量分析 |
2.2 3种香蕉不同硝铵比培养下MuNiR基因表达趋势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版图 |
附录Ⅱ 版图说明 |
Appendix:The explanation of plates |
致谢 |
(8)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及玻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试验材料及地点 |
1.2 试验处理 |
1.2.1 外植体处理 |
1.2.2 茎尖诱导培养 |
1.2.3 继代增殖培养 |
1.2.4 诱导生根培养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3.1 茎尖诱导培养试验 |
1.3.2 继代增殖培养试验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浓度6-BA处理对草莓茎尖防褐化效果比较 |
2.2 黑暗预处理和Vc对草莓茎尖防褐化效果比较 |
2.3 不同浓度6-BA的继代培养基对草莓不定芽防玻璃化效果比较 |
2.4 草莓茎尖组织培养生长以及褐化、玻璃化状况 |
3 讨论 |
4 结论 |
(9)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香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研究进展 |
1.1 香蕉试管苗再生植株的建立 |
1.2 激素在生产香蕉试管苗上的调控 |
1.3 香蕉工厂化试管育苗存在的问题 |
1.3.1 试管苗污染 |
1.3.2 试管苗褐化 |
1.3.3 试管苗玻璃化 |
1.3.4 试管苗变异 |
2 液体培养在植物试管苗快繁上的研究进展 |
2.1 液体静置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
2.2 摇床振荡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
2.3 间歇浸没式培养对植物试管苗的影响 |
3 LED光源在工厂化试管育苗上的应用 |
3.1 LED光质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
3.2 LED光强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
3.3 LED光周期在组培苗生产上的应用 |
4 ISSR技术原理及其在遗传变异中的应用研究 |
4.1 技术原理 |
4.2 ISSR在植物遗传稳定性中的应用研究 |
5 本研究意义和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意义 |
5.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 |
第一节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1.2.2 固体培养中不同培养基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
1.2.3 液体培养中不同组培瓶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
1.2.4 液体培养中不同装液量和接种密度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
1.2.5 液体培养中不同浓度6-BA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
1.2.6 液体培养中摇床不同转速对粉蕉增殖的影响 |
1.2.7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再生体系建立的影响 |
2.2 固体培养中不同培养基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 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1 不同组培瓶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2 装液量和接种密度相互作用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6-BA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3.4 摇床不同转数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液体培养比固体培养方式更有利于粉蕉试管苗的增殖 |
3.2 液体培养需要适当控制好某些参数 |
第二节 液体培养对粉蕉试管苗生根培养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液体培养中不同NAA浓度对粉蕉试管苗生根情况的影响 |
1.2.2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液体培养不同NAA浓度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
2.2 液体培养中不同NAA浓度对粉P试tt苗各项指标生根情况的彩响 |
3 讨论 |
3.1 液体培养基只需要单一NAA即可达到试管苗出苗标准 |
3.2 雷达图分析法适用于试管苗多个性状的分析研究 |
第三章 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不同LED光源对粉蒸増殖的影响 |
1.2.2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的影响 |
1.2.3 计算方法和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增殖的影响 |
2.2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
2.3 不同LED光源对粉蕉各项指标生根情况的影响 |
3 讨论 |
3.1 LED蓝光促进粉蕉试管苗的增殖 |
3.2 LED红、蓝光源促进粉蕉试管苗的生长 |
第四章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苗遗传稳定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1.2.1 试验主要仪器 |
1.2.2 试验主要试剂 |
1.3 粉蕉DNA的提取 |
1.4 粉蕉DNA的检测 |
1.5 引物筛选 |
1.6 DNA扩增 |
1.7 ISSR-PCR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福州本地粉蕉DNA提取的质量检测 |
2.2 福州本地粉蕉DNA纯度的检测 |
2.3 福州本地粉蕉试管苗固-液体培养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
3 讨论 |
第五章 固体、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生产模式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一节 固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
1 固体培养下的粉蕉工厂化生产技术流程 |
1.1 粉蕉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增殖培养 |
1.3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 |
1.4 固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炼苗移栽 |
1.5 粉蕉苗出售 |
2 固体培养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 |
3 固体培养粉蕉工厂化生产产量核算 |
4 固体培养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
4.1 固体培养基药品成本核算 |
4.2 固体培养基配置成本 |
4.3 粉蕉试管苗接种成本 |
4.4 粉蕉试管苗培养成本 |
4.5 粉蕉试管苗移栽成本预算 |
4.6 固体培养下试验仪器设备折旧费 |
4.7 其他费用 |
第二节 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的工厂化育苗模式建立 |
1 液体培养下的粉蕉工厂化育苗技术流程 |
1.1 粉蕉外植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
1.2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增殖培养 |
1.3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生根壮苗培养 |
1.4 液体培养基下的粉蕉试管苗炼苗移栽 |
1.5 粉蕉苗出售 |
2 液体培养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 |
3 液体培养粉蕉工厂化生产的产量核算 |
4 液体培养条件下的成本核算 |
4.1 液体培养基成本核算 |
4.2 液体培养基配置成本 |
4.3 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接种成本 |
4.4 液体培养摇床耗用的电费 |
4.5 粉蕉试管苗移栽成本预算 |
4.6 液体培养下试验仪器设备折旧费 |
4.7 其他费用 |
第三节 固体、液体培养下粉蕉试管苗经济效益分析 |
1固体培养下的粉蕉组培苗经济效益分析 |
2 液体培养下的粉蕉组培苗经济效益分析 |
3 效益评价 |
第六章 小结 |
1 固体、液体培养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 |
2 LED光源对粉蕉组培快繁的影响 |
3 固体、液体培养方式下的粉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比较分析 |
4 固体、液体培养下的粉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经济效益比较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版及图版说明 |
Appendix Plates and Explanation |
致谢 |
(10)LED光源在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育苗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 LED光源在植物工厂化育苗上的研究进展 |
2 芭蕉属植物工厂化育苗的研究进展 |
2.1 外植体的选择 |
2.2 培养基的选择 |
2.3 培养条件的选择 |
2.4 芭蕉属植物离体快繁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 |
2.4.1 污染 |
2.4.2 变异 |
2.4.3 褐化 |
2.4.4 玻璃化 |
3 ISS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4 本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天宝高蕉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宝高蕉无菌体系的建立 |
2.2 不同培养方式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的增殖 |
2.3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系数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2.4 LED暖白光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增殖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3.1 基本培养基、NAA和6-BA配合使用有利于天宝高蕉试管苗的增殖 |
3.2 液体培养培养方式促进天宝高蕉试管苗的增殖 |
3.3 LED暖白光可显着促进天宝高蕉试管苗的增殖 |
第三章 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体系的优化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3 培养条件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的生根培养的影响 |
2.1.1 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率的影响 |
2.1.2 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1.3 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各项指标生根情况的影响 |
2.1.4 激素和糖浓度对天宝高蕉生根整体评价的影响 |
2.2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2.2.1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数的影响 |
2.2.2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根长的影响 |
2.2.3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株高的影响 |
2.2.4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茎粗的影响 |
2.2.5 LED光源不同光质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2.3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的影响 |
2.3.1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生根数的影响 |
2.3.2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根长的影响 |
2.3.3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株高的影响 |
2.3.4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茎粗的影响 |
2.3.5 不同光照强度对天宝高蕉试管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 讨论 |
3.1 激素、糖和外源添加物配合使用促进天宝高蕉生根 |
3.2 LED光源促进天宝高蕉生根 |
第四章 天宝高蕉试管苗的驯化移栽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天宝高蕉试管苗炼苗 |
1.2.2 天宝高蕉试管苗移栽 |
2 结果和分析 |
2.1 不同炼苗时间对天宝高蕉试管苗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培养基对天宝高蕉生根苗移栽的影响 |
3 讨论 |
3.1 炼苗时间的长短影响试管苗移栽成活率 |
3.2 基质成分影响试管苗的生长 |
第五章 天宝高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设备与试剂 |
1.2.1 主要仪器设备 |
1.2.2 主要试剂 |
1.3 天宝高蕉基因组DNA提取 |
1.4 天宝高蕉基因组DNA浓度的检测 |
1.5 ISSR反应引物筛选 |
1.6 天宝高蕉基因组DNA扩增反应体系和PCR反应程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天宝高蕉基因组DNA检测 |
2.2 天宝高蕉试管苗不同继代时期的ISSR遗传稳定性的分析 |
3 讨论 |
第六章 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建立与经济效益分析 |
第一节 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的建立 |
1 天宝高蕉工厂化生产流程 |
2 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程序 |
2.1 天宝高蕉无菌体系的建立 |
2.2 天宝高蕉增殖培养 |
2.3 天宝高蕉生根培养 |
2.4 炼苗移栽 |
2.5 销售 |
3 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模式 |
第二节 天宝香蕉试管苗工厂化生产成本分析 |
1 年产100万株天宝高蕉试管苗需瓶数和苗数核算 |
2 试管苗工厂化生产的总成本核算 |
2.1 普通白色荧光灯工厂化生产总成本核算 |
2.2 LED暖白光灯工厂化生产厂总成本核算 |
2.2.1 试管苗组培过程成本预算 |
2.3 试管苗移栽成本核算 |
2.3.1 清洗生根苗和移栽生根苗的人工费用 |
2.3.2 基质费用 |
2.4 仪器折旧费 |
2.5 其他物资损耗费 |
3 天宝高蕉试管苗经济效益的分析 |
4 讨论 |
第七章 小结 |
1 天宝高蕉离体快繁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
2 天宝高蕉试管苗ISSR遗传稳定性分析 |
3 天宝高蕉工厂化模式的建立以及经济效益分析 |
参考文献 |
附录:图版及图版说明 |
致谢 |
四、控制香蕉试管苗玻璃化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由人槭‘秋焰’组培工厂化育苗关键技术优化[D]. 郭杨. 沈阳农业大学, 2018(03)
- [2]石竹和拟南芥试管苗玻璃化机制及控制研究[D]. 高弘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3]长筒花、长寿花试管开花诱导及影响因素研究[D]. 吕侃俐.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正午’与‘凤丹’牡丹的离体增殖与生根移栽技术研究[D]. 黄弄璋.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我国果树玻璃化试管苗特征、成因、机理及控制研究进展[J]. 王菲,冯立娟,杨雪梅,武冲,尹燕雷. 北方园艺, 2016(23)
- [6]华北珍珠梅再生体系建立研究[D]. 陈伟. 北京林业大学, 2016(10)
- [7]福建香蕉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其再生能力研究[D]. 毛宇源. 福建农林大学, 2016(01)
- [8]草莓茎尖组织培养防褐化及玻璃化研究[J]. 付崇毅,姜伟,王建国,杜金伟. 北方农业学报, 2016(01)
- [9]固体、液体培养和LED光源对粉蕉工厂化试管育苗的影响[D]. 余义强.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
- [10]LED光源在天宝高蕉试管苗工厂化育苗上的应用[D]. 石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