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二区(东北区)整体租赁写字楼项目

北京二区(东北区)整体租赁写字楼项目

一、全北京在租写字楼项目2区(东北区)(论文文献综述)

戎筱[1](2011)在《自发性空间实践研究 ——以798地区转型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的发展,我国大型城市中工业空间面临转型,而正在兴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使文化空间成为工业空间可能的转型方向。在798和上海新天地之后,工业—文化空间转型在各地逐步展开,但效果不尽相同。不同于798由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主导的空间实践,后续推行的工业—文化空间转型大多为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开发。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选取798地区的空间转型为案例,旨在研究工业—文化空间转型中的自发性空间实践,以期为后续推行的空间转型提供借鉴和经验。研究借鉴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将其空间辩证法用于分析798的空间转型过程;在分析中注重考量空间实践与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作用。研究主要从运用空间辩证法考量798空间转型入手,通过生产关系、实践主体及实践内容分出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发性空间实践,即由艺术家和艺术机构主导,基于自身的生产关系开展的空间实践,实践旨在突破原有的工业空间,使其服务于新的生产关系(艺术创作、艺术展陈等)。通过798的案例考量这种空间实践并总结出基本特征,并通过对其产生与消解的分析总结这种实践开展的条件及经验。最后给工业—文化空间转型提出建议,并对空间生产理论及其运用提出补充。自发性空间实践基于使用需求和新的功能,结合具体情况,开展了丰富的物质空间实践,与工业空间形成新与旧、个人与整体的对话。另外还通过间接空间实践对空间转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开展需要有当代艺术市场的蓬勃发展及房地产市场的相对稳定做保障,在现实中并不稳定,需要管理方提供保护。因而,自发性空间实践在工业—文化空间转型中可以与自上而下的开发改造形成有益补充,前者主要负责内部空间与立面的改造,而后者主要开展规划布局、基础设施、外部空间改造等实践;另外,规划方通过租赁等引入自发性空间主体后需要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和管理机制的运作保证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开展和方向。

邓念[2](2010)在《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房地产业经历了从计划经济的住房实物分配制度体系到市场体系变迁的过程,房地产市场也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不规范到逐步健全迅速成长壮大。短短三十年间,房地产业已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稳定运转已经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近些年来,住房问题业已成为国计民生的核心问题。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引发的各种问题成为学者及官方的研究热点。本文以产业经济学为研究视角,从经典理论SCP范式入手,结合有效竞争及市场有效性理论,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特征、市场结构、行为、绩效、政府和政策作用,以及市场的有效性进行了探讨。在大量资料数据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本文发现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研究以及对遇到的问题解释并不能完全套用SCP研究范式以及西方经济学中有效竞争及市场有效性理论。因为在中国房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在房地产市场孕育及形成初期,政府力量占据了主导地位,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是中国政府造就了中国的房地产市场,这与西方国家的房地产业发展存在本质的不同,而且即使是在中国房地产市场已经形成的现阶段,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政策导向作用也十分强大,坚决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大量数据、资料和实证模型推导论证了政府与市场力量的交互作用,说明,目前中国的房地产市场是在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双重作用下向前发展的,对中国房地产业市场有效性的研究中必须全面考虑政府政策和政府行为的作用。基于这样的原因,本文建立了G-SCP-E的分析框架,将对于政府作用——G的分析全面引入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关系、市场结构、市场行为以及市场绩效的分析中,最终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市场有效性——E作出分析并提出积极的政策建议。本文研究认为在中国房地产业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政府影响市场有效性主要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现在对市场基本条件,即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的影响中。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绩效表现是由供需要素和政府调控双重力量作用决定的,并与前者呈正相关,后者呈负相关。从市场角度看政府的调控政策对消费市场预期产生重大影响,往往可以导致销售量的显着萎缩,造成需求曲线阶段性向左或向右的大幅变动;需求的大幅变化影响开发投资预期,造成供给曲线向左或向右大幅移动。另外,政府的调控政策还直接导致政府的土地供应政策、供地行为,土地供应的数量、供应速度、供应的周期性变化。这些影响有合理的因素,但是频繁的调控,打乱了市场的正常预期,造成供需的剧烈变化,影响了正常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关系。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市场销售绩效与供需要求成正比,说明市场力量的正相关作用,而政府调控与市场绩效为反向关系,说明由于去过七年政策基本处于与市场的反向调控中,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特殊性。本文的实证也印证了现实市场中的销售价格与销售量没有明显关系,说明政策对预期的干扰作用使得市场价格机制没有正常体现。调控政策的多目标性与政策偏差往往造成政策部分失灵,以及房价越调越涨的被动局面。第二,体现在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及市场绩效的影响。对市场结构的影响:由于中国土地市场的完全垄断特征使得政府可以利用土地市场准入的壁垒决定房地产市场的结构,原则上可以是任何一种市场结构。本文研究表明目前的土地供应制度和政府供地行为使得中国房地产市场形成了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而非寡头垄断市场结构。土地获取和融资的双重进入壁垒影响了市场结构,影响了进入市场的企业性质、数量和质量;对市场行为的影响:政府的供地制度和进入壁垒部分程度决定了进入的企业,影响了企业竞争行为的导向,使得企业更加注重政府关系的能力和融资能力,而降低了正常的市场竞争力的培养。供需差异造成的垄断利润降低了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的动力,使得市场的竞争程度并不激烈,竞争层次偏低。产品差异化竞争和品牌竞争发展相对缓慢。对市场绩效的影响:低度、低层次的竞争和高额的垄断利润造成社会福利的损失。研发投入低,技术进步缓慢,产业化程度低。房地产开发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普遍较低。行业中没有明显的规模优势。跨区域扩张速度和商业地产发展速度受到影响。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房地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提高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其一,必须加大有效供给,缓解供需压力和矛盾,降低“市场垄断”势力。一方面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限制开发企业囤积土地,加快开发进度,有效增加供给;另一方面,增加廉租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制度,降低税收,增加住房流通能力。其二,打破区域垄断,促进有效竞争,降低“行政垄断”势力。其三,调整发展程度,注重发展质量。

姜吉佳[3](2010)在《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今天,北京已经形成了大大小小30多个艺术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格局已经初见端倪。艺术家进驻城市废弃空间(工厂、仓库等)、城乡结合部、甚至是远郊的宁静乡村,由于艺术家们的进驻,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激活了所在区域的活力,更新了城镇的面貌。与此形成强烈对比的是,一直以来,北京政府采用大拆大建的方法规划城市中某些区域渴望能够唤起城市的活力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所以,艺术家聚落对城市的成功激活引发了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的思考。如今,很多艺术区面临拆迁,已经形成的聚落面临打散,初见端倪的人文环境面临破坏。在这种背景下研究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尤为必要。本文正是针对北京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展开研究的。笔者通过对艺术区的走访和调研,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就艺术区的产生和发展首先做了一个全景式的描述。归纳总结了艺术区的分布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艺术家聚落各参与主体的作用最终得出北京艺术家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机制。此后,笔者选取了其中一个聚落——草场地艺术区进行案例研究,深入讨论艺术家聚落的机制是如何运行的。得出结论,在此机制的良好运行下便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城市更新。文章最后指出,艺术区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是自下而上的渐进式更新,在更新城市空间的同时即保住了区域活力又加深培育了区域人文环境。由此反思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倒式重建的更新方式。

王成金[4](2005)在《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文中认为现代物流的发展直接冲击了世界经济运行模式,成为“第三利润源”,并因此产生了第三方物流的组织者一物流企业。目前我国物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较低,其重要原因是尚未构筑有效的空间网络,空间组织对物流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但目前物流企业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学和管理学领域,这些领域都未能对其空间组织给予关注;地理学也忽视了该研究。本文从具体地域和案例入手,运用地理学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详细探讨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机理,归纳其空间规律。 具体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以下方面。(1)结合现代物流理论和我国国情,重新界定了物流企业的概念内涵,并详细分析了其发展现状;(2)设计了物流企业的区位成本模型,详细论述了物流企业在城市区域的布局条件以及所形成的区位指向,并探讨了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特征。(3)深入论述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机理,包括物流企业集群的类型、形成机理、演化过程、布局条件、布局指向、内部联系和运作机制。(4)剖析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网络的功能分化和区位分离,包括城市内部网络、区域网络、物流企业间网络和物流企业一客户网络,并探讨了物流企业网络的空间组织形式。(5)探讨了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运营模式,包括运输专线、物流配送和物流网络,从中以具体企业案例进行实证。

二、全北京在租写字楼项目2区(东北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北京在租写字楼项目2区(东北区)(论文提纲范文)

(1)自发性空间实践研究 ——以798地区转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空间生产理论及工业空间向文化空间的转型
    1.1 问题的提出:社会转型期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空间的转型
        1.1.1 工业生产空间向文化消费的空间转型的社会意义
        1.1.2 问题提出
    1.2 理论依据:列斐伏尔空间生产理论
        1.2.1 空间生产理论
        1.2.2 自发性空间实践
        1.2.3 运用空间生产理论研究我国工业空间向文化空间转型
    1.3 案例界定:798 从衰败厂区向艺术区的转型
        1.3.1 案例概述
        1.3.2 案例的价值
    1.4 研究综述:空间生产理论的运用及工业空间更新改造研究
        1.4.1 空间生产理论与建筑和城市结合的相关研究
        1.4.2 工业生产空间更新改造相关研究
        1.4.3 现有研究评述
    1.5 研究界定及研究框架
        1.5.1 研究问题和对象
        1.5.2 选题意义
        1.5.3 学科界定
        1.5.4 研究方法
        1.5.5 研究框架
第2章 798 案例概述:空间生产视角下的空间转型
    2.1 空间生产视角下的工业——文化空间转型
        2.1.1 空间的商品化
        2.1.2 艺术的商品化
        2.1.3 空间需求的满足
    2.2 798 空间转型的背景
        2.2.1 北京的工业生产空间转型
        2.2.2 798 工业空间的建立
        2.2.3 798 工业空间的空间特征
    2.3 798 从工业空间到文化空间
        2.3.1 空间的表征:工厂衰退
        2.3.2 再现性空间(自发性空间实践):艺术家进入与艺术社区构想
        2.3.3 空间的实践:798 艺术区的迅速发展
        2.3.4 空间的表征:798 艺术区及旅游消费市场
    2.4 空间转型过程总结
第3章 空间实践分析:798 空间转型中的自发性空间实践
    3.1 自发性空间实践主体
        3.1.1 自发性空间实践主体
        3.1.2 自发性主体的进入
    3.2 空间实践内容
        3.2.1 实践范围
        3.2.2 实践方式
        3.2.3 从建筑到外部的物质空间实践考察
    3.3 空间实践的影响
        3.3.1 内外部空间改变
        3.3.2 社会关注
        3.3.3 产业链健全
        3.3.4 商业化显现
    3.4 798 自发性空间实践特征
第4章 条件及评价分析:自发性空间实践的产生与消解
    4.1 空间的表征向再现性空间转变的动因
        4.1.1 规划的偏离
        4.1.2 历史背景下的必然性分析
        4.1.3 798 向文化消费空间转型的偶然性和特殊性分析
    4.2 自发性空间实践的消解
        4.2.1 被消解的原因
        4.2.2 消解的实现过程
        4.2.3 走向表征性空间的必然性和特殊性
    4.3 对 798 自发性空间实践产生和消解的思考
        4.3.1 自发性空间实践的开展条件
        4.3.2 798 自发性空间实践产生和消解的经验教训
第5章 经验:工业——文化空间转型中的自发性空间实践
    5.1 自发性空间实践及作用
        5.1.1 工业——文化空间转型中的自发性空间实践
        5.1.2 自发性空间实践在空间转型中的作用
    5.2 如何利用自发性空间实践进行转型
        5.2.1 规划方向的确定和更新
        5.2.2 物质空间改造的互为补充
    5.3 对理论的补充
        5.3.1 列斐伏尔空间辩证法运用于一般空间分析
        5.3.2 自发性空间实践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空间生产视角下 798 早期历程
附录 B 转型过程空间实践的群体分析
附录 C 自发性空间实践中几个重要的展览
附录 D 2011 年 798 内部业态统计
附录 E 798 业态变迁(2003 年至 2011 年)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房地产业研究
        1.4.2 中国房地产业组织研究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5.1 提出中国房地产G-SCP-E的研究范式
        1.5.2 对中国房地产市场供需条件的独特性和政府作用的深入分析
        1.5.3 研究方法的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SCP范式的发展与适应中国房地产业的分析范式
        2.1.1 哈佛学派奠定的SCP范式
        2.1.2 芝加哥学派对SCP的挑战
        2.1.3 新奥地利学派的SCP发展
        2.1.4 新产业组织理论对SCP范式的修订和补充
        2.1.5 后SCP流派,心制度经济学发展
        2.1.6 对SCP—R范式的解释
        2.1.7 适用中国房地产业的G-SCP范式
    2.2 有效竞争理论与中国房地产的有效市场
        2.2.1 有效竞争理论
        2.2.2 有效市场理论
        2.2.3 房地产市场有效性与G—SOP—E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推动的中国房地产业发展历程
    3.1 中国房地产业发展阶段的划分
    3.2 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市场孕育期
        3.2.1 第一阶段:1979年-1985年,住房制度改革的探索阶段
        3.2.2 第二阶段:1986-1993年,住房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行阶段
        3.2.3 第三阶段:1994-1998年,综合配套制度全面推进阶段
    3.3 房地产业发展的第二个时期——产业发展期
        3.3.1 第一阶段:1998-2002年,政策推动房地产全面市场化
        3.3.2 第二阶段:2003-2008年,房地产成为支柱产业
        3.3.3 第三阶段:2009年以后,房地产业新一轮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供需特征研究
    4.1 宏观经济长期高速发展拉动的需求
        4.1.1 GDP与房地产业的发展阶段
        4.1.2 中国的GDP发展速度与区域差异
    4.2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引发的需求
        4.2.1 中国与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的比较
        4.2.2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4.2.3 城市化引起人口流动的原因
        4.2.4 中国城市化引发的房地产需求
    4.3 人口红利带来的需求
        4.3.1 中国人口总量与结构
        4.3.2 人口红和带来房地产业需求
    4.4 土地红利与房地产业发展
        4.4.1 土地价值的释放和财富效应
        4.4.2 土地稀缺性对房地产业影响
    4.5 土地的垄断性引致的供求矛盾
        4.5.1 中国土地供应制度的变迁
        4.5.2 土地垄断性与房地产业发展的影响
        4.5.3 土地市场政府与开发企业的供需博弈
        4.5.4 土地垄断与房价上涨的关系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和政府力量双重作用下的房地产市场
    5.1 实证思路及数据选择
        5.1.1 实证研究思路
        5.1.2 数据选择与初步测试
    5.2 研究模型一:全国住宅房地产市场总体供需模型分析
        5.2.1 供需关系的简单测试
        5.2.2 增加政府影响因子
    5.3 研究模型二:市场绩效在政府干预因子作用下的趋势模型
        5.3.1 供需因子和调控因子设定与检验
        5.3.2 模型校验、自相关和异方差检验
        5.3.3 补充研究
    5.4 研究模型三:区域市场供需水平和政府调控影响分析
        5.4.1 九个城市的数据报告
        5.4.2 区域城市数据报告的解析
    5.5 研究模型四:利率调控下供需水平和政府调控对市场的影响
        5.5.1 短中长期的利率对市场绩效影响
        5.5.2 利率与政府调控因子的关系测试
    5.6 市场与政府力量的双重作用分析
        5.6.1 市场力量作用下需求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5.6.2 政策调控力量作用下需求与供给曲线的移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房地产市场结构分析
    6.1 简述市场结构类型
    6.2 市场结构主要指标
        6.2.1 市场集中度指标
        6.2.2 产品差别指标
        6.2.3 进出壁垒指标
    6.3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集中度分析
        6.3.1 全国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6.3.2 区域市场的集中度研究
        6.3.3 全国与区域市场集中度综合分析
    6.4 中国房地产业的产品差别研究
        6.4.1 房地产产品差别的类型
        6.4.2 中国房地产业的广告特点
        6.4.3 中国房地产业的广告密度
    6.5 中国房地产业进出壁垒研究
        6.5.1 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壁垒的指标
        6.5.2 土地获取壁垒的影响分析
        6.5.3 银行融资壁垒的影响分析
    6.6 对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寡头垄断的疑问解释
        6.6.1 美国市场的寡头垄断原因分析
        6.6.2 中国市场的寡头垄断可能性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垄断竞争市场结构下的市场行为
    7.1 房地产市场的价格竞争
        7.1.1 古诺模型扩展分析
        7.1.2 伯川德模型扩展分析
    7.2 产品差异化竞争
        7.2.1 横向差异化—豪泰林(Hotelling)线形空间竞争分析
        7.2.2 纵向差异化—泰勒(Tirole)模型分析
        7.2.3 环形城市空间竞争—萨洛普(Salop)模型分析
    7.3 广告竞争
        7.3.1 多夫曼—斯坦那条件分析
        7.3.2 房地产市场品牌竞争
    7.4 中国房地产市场竞争策略的变化和发展
    7.5 房地产企业的跨地域扩张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市场绩效与市场有效性
    8.1 市场绩效的衡量体系
    8.2 中国房地产业的规模和发展态势
        8.2.1 房地产业市场景气情况
        8.2.2 房地产投资发展状况
        8.2.3 房地产开发情况
        8.2.4 房地产销售和价格状况
    8.3 房地产业的社会绩效分析
        8.3.1 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概述
        8.3.2 房地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
        8.3.3 房地产业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贡献
        8.3.4 房地产业对税收的贡献
        8.3.5 房地产业对社会福利的贡献
    8.4 房地产企业绩效
        8.4.1 房地产企业发展状况
        8.4.2 房地产行业收益分析
        8.4.3 房地产企业的市场绩效分析
        8.4.4 房地产企业存在的问题
    8.5 房地产行业技术进步
        8.5.1 房地产行业技术进步的内涵
        8.5.2 绿色环保技术的进步分析
    8.6 住宅地产向商业地产的转型
    8.7 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有效性分析
        8.7.1 从市场基本条件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8.7.2 从市场结构角度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8.7.3 从市场行为角度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8.7.4 从市场绩效角度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8.7.5 从政策和信息角度衡量市场的有效性
    本章小结
第九章 政策效用与建议
    9.1 产业政策的促进作用
    9.2 政策失灵的原因
        9.2.1 房地产市场供需差异的矛盾
        9.2.2 房地产调控多目标间的矛盾
        9.2.3 相关主体利益间的矛盾
    9.3 政策建议
        9.3.1 加大有效供给,缓解供需矛盾
        9.3.2 打破区域垄断,促进有效竞争
        9.3.3 调整发展速度,强调发展质量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10.1 主要结论
    10.2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研究方向
表格目录
图示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研究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范围
    1.5 相关概念的定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背景与现状
    2.1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出现的背景
        2.1.1 体制外艺术家的生存空间
        2.1.2 当代艺术渐成主流
        2.1.3 北京的文化吸引力
        2.1.4 城市活力的新面貌
        2.1.5 大众对艺术的需求与参与
        2.1.6 城市中大量被遗忘的空间
    2.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现状分布
        2.2.1 空间分布
        2.2.2 时间分布
    2.3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过程
        2.3.1 生成之初的自由集聚——星星之火
        2.3.2 以原始聚落为中心扩散——星火燎原
        2.3.3 多方参与的建设潮——雨后春笋
        2.3.4 点、区、群的发展模式
    2.4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的特征与规律
        2.4.1 集聚
        2.4.2 职能分化
        2.4.3 长期性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发展机制
    3.1 机制的定义
    3.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运行机制中的参与主体研究
    3.3 各参与主体的特征
        3.3.1 艺术价值链上游——艺术家
        3.3.2 艺术价值链中游——艺术中介
        3.3.3 艺术价值链下游——艺术品消费者、艺术爱好者
        3.3.4 艺术区物业的提供者
        3.3.5 政府——自上而下的管理主体
    3.4 各参与主体之间的关系
        3.4.1 艺术产业链
        3.4.2 艺术区物业产业链
    3.6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案例研究
    4.1 草场地村的艺术家聚落生成的背景
        4.1.1 798 艺术区功能的外溢
        4.1.2 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
    4.2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的历史沿革
        4.2.1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的起点
        4.2.2 时间轴上的渐变
        4.2.3 集聚核心
        4.2.4 集聚核心的辐射作用
        4.2.5 艺术空间的分布现状
    4.3 草场地村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分析
        4.3.1 各参与主体在发展中的作用
        4.3.2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发展机制流程
        4.3.3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良好运行的原因
        4.3.4 草场地艺术家聚落面临的问题
    4.4 草场地的空间更新力度
        4.4.1 艺术家工作室——更新单个空间
        4.4.2 艺术区建设——更新街区面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的生成与发展机制对城市更新的启示
    5.1 目前城市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5.1.1 城市用地持续扩张
        5.1.2 大拆大建忽视城市已开发土地的再利用
        5.1.3 自上而下更新模式的弊端
    5.2 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机制运行下的城市更新
        5.2.1 更新城市的原始动力
        5.2.2 更新城市的力度
    5.3 该机制研究对北京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5.3.1 利用已有城市空间转变其原有使用性质注入新活力
        5.3.2 保护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
        5.3.3 各司其职发挥合力效应
        5.3.4 重视投入时间而不只是投入金钱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访谈录整理
附录B 艺术区调研问卷
附录C 部分艺术区简介及风貌整理
致谢

(4)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选题由来
        2 研究背景
        3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的综述
        1 国外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成果及趋向
        2 国内实践和研究的过程、成果及趋向
        3 具体领域的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 研究思路和框架
        2 研究内容
        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物流企业概念辨析和发展概况
    第一节 物流市场
        1 物流市场的构成
        2 我国物流市场的基本评价
    第二节 物流企业的概念界定
        1 物流研究客体
        2 相关概念阐述
        3 物流企业的概念界定
        4 利润源理论和物流社会化
    第三节 现代物流企业发展现状
        1 国际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2 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概况
        3 我国不同类型物流企业的发展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物流企业空间组织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企业空间组织的研究框架
        1 企业研究的理论框架
        2 企业空间组织的研究框架
    第二节 物流企业的相关特性分析
        1 物流企业要素结构
        2 物流要素学说
        3 物流要素的运动规律
        4 物流企业要素流动
        5 企业运营空间
    第三节 物流企业空间组织的理论框架
        1 物流企业空间区位
        2 物流企业集聚与集群
        3 物流企业空间网络
        4 物流企业空间运营
第四章 物流企业的空间布局
    第一节 物流企业的区位因子
        1 物流企业的成本因素
        2 物流企业的区位因子分析
    第二节 物流企业的区位指向
        1 物流企业的市域分布
        2 物流企业的区位决策模型
        3 物流企业的布局指向
    第三节 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布局
        1 企业类型和空间区位
        2 不同物流功能的物流企业布局
        3 不同资产属性的物流企业布局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物流企业的空间集聚
    第一节 物流企业集群类型及发展概况
        1 物流企业集群
        2 物流企业集群的类型
        3 物流企业集群的建设与发展
    第二节 物流企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1 物流企业集群的区位成本
        2 物流企业集群的空间布局
        3 物流企业集群的布局条件
        4 物流企业集群的空间指向
    第三节 物流企业集群的产生机理及演化
        1 相关概念与理论
        2 物流企业集群的产生机理
        3 物流企业集群的发展演化
    第四节 物流企业集群的内在联系及运作机制
        1 物流企业集群的内在联系
        2 物流企业集群的运行机制
        3 案例实证: 上海西北物流园区
    第五节 小结
第六章 物流企业的空间网络
    第一节 企业空间网络
        1 企业网络
        2 物流企业的空间网络
    第二节 物流企业的城市网络
        1 企业城市网络
        2 城市网络的功能分异和空间分离
        3 城市网络联系
        4 空间演化
        5 案例实证: 大连远征物流
    第三节 物流企业的区域网络
        1 企业区域网络
        2 区域网络的功能分异和空间分离
        3 区域网络联系
        4 案例实证: 顶通物流
    第四节 物流企业外部网络
        1 研究说明
        2 物流企业间网络
        3 物流企业-客户网络
    第五节 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
        1 研究说明
        2 跨国物流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驱动
        3 我国物流行业的市场准入
        4 跨国物流企业对我国的态度
        5 跨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的模式
        6 跨国物流企业在中国的区位选择
        7 跨国物流企业在我国的发展态势
    第六节 物流企业网络的空间组织
        1 企业网络组织形式
        2 企业网络组织原则
        3 企业网络组织模式
    第七节 小结
第七章 物流企业的空间运营
    第一节 物流企业的业务
        1 货物分类
        2 物流业务
    第二节 运输专线
        1 运输专线
        2 运作机理
        3 运输专线的类型
        4 运输专线演进
        5 运输专线的经济机理
    第三节 物流配送
        1 物流配送的发展背景和历程
        2 物流配送的空间结构
        3 物流配送的流程
        4 配送时域圈
    第四节 物流网络
        1 物流网络概念内涵
        2 物流网络的形成机理
        3 物流网络形态演化
        4 物流网络的经济机理
        5 物流网络的运行机制
        6 案例—上海新兄弟物流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研究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主要研究结论
    第二节 存在问题及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主要科研工作与成果
后记

四、全北京在租写字楼项目2区(东北区)(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发性空间实践研究 ——以798地区转型为例[D]. 戎筱. 清华大学, 2011(01)
  • [2]政府作用下的中国房地产市场理论与实证研究[D]. 邓念. 复旦大学, 2010(01)
  • [3]北京当代艺术家聚落生成与发展机制研究 ——以草场地艺术区为例[D]. 姜吉佳.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10(05)
  • [4]我国物流企业的空间组织研究[D]. 王成金.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标签:;  ;  ;  ;  ;  

北京二区(东北区)整体租赁写字楼项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