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下热水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

四川地下热水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

一、四川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论文文献综述)

邱辉,李朋,罗强,朱育坤,谢浴根,陈斌[1](2022)在《粤东北贝岭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粤东北地区拥有丰富的低温水热型地热资源。贝岭地热田位于河源深断裂北东端,具有优越的地热地质条件,地热田内施工的钻孔(ZK1~ZK5)均揭露到了热矿水,水温48.2~77.0℃。为了深入研究地热田内的水化学特征,通过运用系统的水文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得出研究区热矿水水化学类型为低矿化的HCO3-Na型,SiO2含量较高,可用作理疗矿泉水。研究区地下热矿水处于水岩作用的初级阶段,热矿水中的石英和玉髓溶解度已达平衡状态。使用石英温标进行热储估算,结果表明T石英=116.0~150.1℃,平均地温梯度G=12.01℃/100 m,热储循环深度H=819.33~1103.26 m。本研究为今后该区的深部找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技术支撑。

刘贺娟,童荣琛,侯正猛,窦斌,冒海军,黄广谭[2](2022)在《地下流体注采诱发地震综述及对深部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大规模地下流体注采常诱发微地震,甚至是地面破坏性地震。为探讨多类型流体注采工程诱发地震发育位置、诱震时间、影响范围及触发机制,本文系统综述4类典型的流体注采工程(废水深井注入、二氧化碳地质封存、油气开采、深层地热能开发)诱发地震事件的案例;并重点针对深部地热能开发,总结诱发的最大地震震级的确定方法,以及降低诱发地震风险面临的挑战等。结果表明:中国的深部高温地热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可利用多种观测手段(震法、电法、磁法等)获取多尺度地球物理信息,并利用室内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逐渐认识诱发地震主要因素和地震发育位置及大小的对应关系;可利用断层和隐伏断层识别技术或微地震监测技术等降低深部高温岩体地热增强系统(enhanced geothermal system,EGS)工程中诱发破坏性地震的风险;在注采井的高效连通控制技术方面,可开发复合热储改造技术,即冷热水交替热刺激–化学腐蚀–水力压裂技术,并充分利用微震的监测解译数据,现场及时调整热储改造的方案。综上,需陆续通过开展一系列EGS示范工程,逐步攻克高温岩体开发关键技术,循序渐进地推进EGS工程安全高效地运行。

张七道,刘振南,尹林虎[3](2021)在《深变质岩区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及成因——以滇西陇川盆地温泉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对深变质岩区地热流体的成因和演化进行深入研究,在滇西陇川盆地开展了地质、放射性测量、磁法测量、水文地质和水文地球化学等调查工作,深入分析了盆地内尺巴处温泉的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结果表明:温泉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O3-Na型,温泉中Li+质量浓度为0.220 mg/L,达到了锂矿泉水的命名标准,F-质量浓度为8.29 mg/L,可称为氟水,具医疗价值;温泉热水中冷水混入比例为0.72,热水补给高程为1 166.83 m,补给区温度为9.96℃,热储温度为191.71℃,循环深度为2 082.29 m,温泉天然放热量为9.49×1012 J/a;温泉水来源于大气降水,为深循环上升泉;地下水水化学组分的成因类型为岩石风化型,其主要组分来源于水岩相互作用;热源主要为深部未冷却的岩浆传导热及活动断裂产生的构造热,其次有少部分岩体中放射性同位素产生的放射热;深变质岩区温泉水中的pH值,SO42-、Cl-、Na+、SiO2质量浓度及总碱度高于冷水泉,Ca2+、Mg2+质量浓度低于冷水泉。

樊连杰,邹胜章,解庆林,卢丽,林永生,朱丹尼,王佳,周长松,李军[4](2021)在《乌蒙山区地下水赋存独特性与开发利用模式——以昭觉地区为例》文中指出通过地面水文地质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综合研究手段,查明研究区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孔隙水为主,碳酸盐岩岩溶水和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为辅,总结出不同类型地下水的赋存特征;从断裂、皱褶和裂隙发育特征阐明地质构造对研究区地下水运移、存储、富集和排泄的影响规律,断裂破碎带通常具有阻水作用,而在断裂一侧或两侧某一段的影响带内往往充水,沿断裂带发育方向易形成地下水排泄带,次级断裂是控制研究区内深部热水活动通道的主要构造;向斜构造使得浅层裂隙水和下部层间水得以富集,形成向斜储水盆地;近东西向张性和"X"节理裂隙有利于地下水的富集。根据研究区内主要地形地貌和含水层特点,将研究区划分为山间盆地、丘陵山区和岩溶山区3种主要类型区,通过对各类型区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规律分析总结,结合开发利用可行性,归纳出3种地下水开发利用模式:山间盆地蓄水构造钻井抽水模式、丘陵山区表层泉水池调蓄模式和岩溶山区溶洼成库和地下河堵洞成库地表-地下联合模式。研究成果为提高乌蒙山区地下水开发利用效率,解决该地区用水困难提供科学依据。

李慧莉,康晶,佟娟,魏源送[5](2021)在《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大力发展的地热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能源,用以代替化石能源,可以有效缓解能源短缺和使用化石能源所引起的环境气候问题。然而,地热储层水开发利用后的尾水在回灌过程中易发生储层堵塞导致回灌难的问题,大大增加地热能开发成本,严重限制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回灌堵塞通常是在物理、化学、微生物协同影响作用下形成,堵塞机制较为复杂。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地热尾水回灌过程中,物理堵塞、化学堵塞、生物堵塞、气体堵塞几种主要堵塞机制的研究进展,和地热尾水处理工艺相应所采取的防控措施,以期为今后回灌堵塞机制研究、以及地热尾水回灌处理工艺的选择与调控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罗丹,杨勇,邢国章[6](2021)在《白浮泉形成及断流原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在分析已有资料的基础上,通过资料分析和水化学测试,查明白浮泉主要接受东北部兴寿地区同一含水层顺层流动补给和北部十三陵地区地表水沿大宫门古河道补给,在化庄地区水流受相对隔水层阻挡,沿山前基岩破碎带排泄形成的。随着区域大气降水的减少和十三陵水库采取的防渗措施,以及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白浮泉接受的补给量大幅减少,导致其断流。本研究通过资料搜集、水化学分析等手段查明了白浮泉形成和断流原因,为白浮泉复涌提供了基础资料支撑。

张宏,李振江,孙勇,杨明,马志刚[7](2021)在《川东褶皱带构造地质特征与地热分布》文中提出在全面收集区内相关研究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川东地热野外调查资料,较全面梳理了川东褶皱带构造划分与地质特征,系统研究了温泉及地下热水资源的出露与分布特征,为今后该区地热资源勘探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具有理论研究及实际应用意义。

付云霞,孙吉林,徐锐,王蜜蕾,吕金,陈广泉,刘焱光[8](2021)在《即墨温泉地热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文中研究指明即墨温泉地热是青岛地区的特色矿产资源,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然而由于长期的大量开采,地热水供需矛盾、环境等问题日益突出。通过对比分析不同年份和季节即墨温泉地热水的化学组分与同位素特征,并结合地热资源调查资料和围岩地球化学与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探讨分析即墨温泉地热水的组成变化和成因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即墨温泉是在独特的构造部位和良好的储水条件下,由大气降水补给并经过深部循环,由大地热流和深部热交换等作用加热,并通过水岩反应淋滤盐分,最终形成矿化度较高的地下热水并沿断裂上升出露地表。随着开采量的持续上升,温泉地热区水循环速率明显增加,地热水中的Na+和Cl-等主要成分以及氢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补给来源的多端元混合以及水岩相互作用下表现出较为显着的差异,部分地热含水层受到浅层地下水混入的影响。因此,应积极探索建立长时间序列的年际和年代际标准化水质连续观测计划,并通过水化学指标变化的模拟,为温泉地热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指导。

尹政,柳永刚,张旭儒,王春磊,高月,张玲[9](2021)在《张掖—民乐盆地中新生界地层结构及对地热的控制作用》文中研究指明张掖—民乐盆地地质构造简单但地层岩性复杂,由古生界结晶变质岩及加里东期侵入岩组成的基底凸凹起伏,中上部沉积了巨厚的、基本呈水平分布的内陆河湖相细颗粒中新生界碎屑岩类,上部为数百米乃至上千米厚的第四系松散堆积物。根据相关研究成果[1-4],其中新近系中新统白杨河组砂岩、砂砾岩分布连续稳定,埋藏深度一般700~2 150 m,平均厚度约170 m,构成盆地的主要热储层;碎屑岩类底部与结晶变质岩或侵入岩风化破碎带构成盆地的次要热储层。热源来自深部地壳或上地幔的热传导,热水温度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一是热储埋藏深度越深,热水的温度越高;二是热储越靠近导热率高的岩体时,热水的温度越高;三是盖层厚度越大,保温性越好,热水的温度越高。

黄旭,章惠,汪新伟,李清瑶[10](2021)在《渤海湾盆地南乐地热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探究渤海湾盆地南乐地热田的岩溶热储特征及地热田成因机制,基于物探和地质资料,对渤海湾盆地南乐次凸地热田的热储展布规律、水化学特征、运移通道以及地温场等因素进行了剖析,构建了地热田成因概念模型。研究表明:南乐次凸地热田存在加里东、印支-海西、燕山、喜山4期奥陶系风化壳岩溶热储,顶板埋深1 427~2 135 m,有效厚度累计46.2~91.7 m;具有良好的盖层,地温梯度高达3.04~3.24℃/hm,地下水类型为SO4+Cl-Na+Ca-B型;地热田形成于较高的大地热流、渤海湾陆内裂陷盆地-东濮凹陷西斜坡带背景下,受西部太行山区和东部鲁西南山区裸露基岩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进入基岩的冷水深部循环受到热流的"热折射""热流再分配"效应以及兰聊断裂摩擦生热等的共同加热、增温,沿区域内不整合面以及断裂向上运移、富集,最终形成了以奥陶系为热储的传导型地热田系统。南乐次凸地热田奥陶系岩溶热储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02×109 GJ,折合标煤3.50×107 t,可满足供暖面积12.37×104万m2,具有良好的开发市场前景。研究成果对南乐地热田乃至渤海湾盆地的岩溶热储开发利用具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二、四川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1)粤东北贝岭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质背景
    1.2 区域地热特征
2 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
    2.1 地质特征
        2.1.1 盖层及热储层特征
        2.1.2 构造特征
        2.1.3 岩浆岩特征
    2.2 地球物理特征-深部构造
        2.2.1 重力场-莫霍面特征
        2.2.2 航空磁场-居里面特征
3 地热田水化学特征
    3.1 水化学统计特征及水化学类型
    3.2 水-岩平衡状态分析
    3.3 热储温度估算
    3.4 地温梯度计算
    3.5 循环深度估算
4 结论

(3)深变质岩区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及成因——以滇西陇川盆地温泉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基本情况
    1.1 研究区概况
    1.2 样品采集及测试结果
2 地热流体物理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2 同位素特征
    2.3 地球物理特征
3 热水形成分析
    3.1 冷水混入比例计算
    3.2 热储温度
    3.3 循环深度及温泉放热量
4 温泉形成原因
5 结论

(4)乌蒙山区地下水赋存独特性与开发利用模式——以昭觉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1.1 水文气候
    1.2 地形地貌
    1.3 地质构造
2 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特征
    2.1 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
    2.2 基岩裂隙孔隙水
        (1)碎屑岩孔隙裂隙水:
        (2)岩浆岩裂隙水:
    2.3 碳酸盐岩岩溶水
3 构造对地下水储存和富集的影响
4 不同类型区地下水赋存规律及开发利用模式
    4.1 山间盆地蓄水构造钻井抽水模式
    4.2 丘陵山区表层泉水池调蓄模式
    4.3 岩溶山区溶洼成库和地下河堵洞成库地表-地下联合模式
5 结论

(5)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理的研究进展
    1.1 物理堵塞
    1.2 化学堵塞
    1.3 生物堵塞
    1.4 气体堵塞
2 地热尾水处理现状
3 结语与展望

(6)白浮泉形成及断流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白浮泉形成原因
    1.1 泉水出露原因
    1.2 水化学同位素
2 白浮泉断流原因分析
    2.1 大气降水因素变化
    2.2 地下水开采
    2.3 十三陵水库对泉流量的影响
3 结论

(7)川东褶皱带构造地质特征与地热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构造地质背景
    1.1 构造单元划分
    1.2 川东褶皱带构造特征
2 研究区构造地质特征
    2.1 断裂构造特征
    2.2 褶皱构造特征
    2.3 地层特征
    2.4 构造地貌特征
3 温泉及地下热水
    3.1 井泉分类
    3.2 出露特征
        3.2.1 与褶皱构造的关系
        3.2.2 与地层岩性的关系
        3.2.3 与地形地貌的关系
    3.3 分布规律
4 结论

(9)张掖—民乐盆地中新生界地层结构及对地热的控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掖—民乐盆地构造特征
    1.1 西部隆起带
    1.2 东部斜坡带
    1.3 中央凹陷带
2 区域地层分布特征
    2.1 前古生界
    2.2 古生界
    2.3 中生界
    2.4 新生界
3 地热地质条件
    3.1 热储
    3.2 盖层
    3.3 热源
    3.4 地温场特征
    3.5 地下热水埋藏分布特征
4 张掖—民乐盆地地热流体化学特征
5 结论与建议

(10)渤海湾盆地南乐地热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地热地质背景
    1.1 区域构造-地层特征
    1.2 区域热储特征
        (1)馆陶组砂岩热储
        (2)奥陶系岩溶热储
2 地热田特征
    2.1 地热田展布及热储特征
    2.2 盖层特征
    2.3 地热水化学特征
    2.4 热储温度与循环深度
        2.4.1 热储温度
        2.4.2 循环深度
3 地热田成因分析
    3.1 热源分析
        (1)区域深部地温场
        (2)地热田浅层地温场
    3.2 地热田成因模式
4 地热田资源潜力
5 结 论

四、四川地下热水的水文地质结构类型与分布规律(论文参考文献)

  • [1]粤东北贝岭地热田地热地质特征及水化学分析[J]. 邱辉,李朋,罗强,朱育坤,谢浴根,陈斌. 地质与勘探, 2022(01)
  • [2]地下流体注采诱发地震综述及对深部高温岩体地热开发的影响[J]. 刘贺娟,童荣琛,侯正猛,窦斌,冒海军,黄广谭. 工程科学与技术, 2022
  • [3]深变质岩区地热流体化学特征及成因——以滇西陇川盆地温泉为例[J]. 张七道,刘振南,尹林虎.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2021(06)
  • [4]乌蒙山区地下水赋存独特性与开发利用模式——以昭觉地区为例[J]. 樊连杰,邹胜章,解庆林,卢丽,林永生,朱丹尼,王佳,周长松,李军. 地质学报, 2021(11)
  • [5]地热尾水回灌堵塞机制研究进展[A]. 李慧莉,康晶,佟娟,魏源送.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21年科学技术年会——环境工程技术创新与应用分会场论文集(三), 2021
  • [6]白浮泉形成及断流原因分析[J]. 罗丹,杨勇,邢国章. 北京水务, 2021(05)
  • [7]川东褶皱带构造地质特征与地热分布[J]. 张宏,李振江,孙勇,杨明,马志刚. 四川有色金属, 2021(03)
  • [8]即墨温泉地热区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J]. 付云霞,孙吉林,徐锐,王蜜蕾,吕金,陈广泉,刘焱光. 海洋地质前沿, 2021
  • [9]张掖—民乐盆地中新生界地层结构及对地热的控制作用[J]. 尹政,柳永刚,张旭儒,王春磊,高月,张玲. 甘肃地质, 2021(03)
  • [10]渤海湾盆地南乐地热田特征及其成因分析[J]. 黄旭,章惠,汪新伟,李清瑶. 地质科技通报, 2021(05)

标签:;  

四川地下热水水文地质结构类型及分布规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