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学习成绩差的评估与干预》评估大纲

《小学生学习成绩差的评估与干预》评估大纲

一、《小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考核大纲(论文文献综述)

袁雯[1](2021)在《小学中段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文中提出

周原驰[2](2021)在《结构式团体辅导对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乐观作为积极的心理品质,正日益受到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的关注,已逐渐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时期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开展促进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发展的研究并付诸实践,将会为学生的终身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如何利用乐观心理品质的可培养性(即后成性),设计有效的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提升小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水平,成为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正是基于这种想法展开的研究。《结构式团体辅导对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促进研究》的积极意义在于: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从实际出发,探讨现实问题的解决之道。首先,开展问卷调查。本研究对沈阳市S小学五年级436名学生采用《儿童解释风格问卷(CASQ)》,对其乐观心理品质水平进行现状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06份。其次,设计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以现状调查结果为依据,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现状存在问题,运用解释风格与结构式团体辅导相关理论,将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发展特点和该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设计出一套兼具操作性与针对性的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以期促进小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发展。再次,实施并评估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本研究根据前测结果选取三个同质班级,分别为实验班、对照班I和对照班II,对实验班学生进行结构式团体辅导,对照班I学生进行学校常规心理健康教育,对照班II学生不进行任何心理干预,考察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水平变化情况。由以上研究得出结论:一是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发展水平低于均值;二是经过持续的乐观结构式团体辅导的干预,学生的乐观心理品质水平有所提升;三是本研究所设计的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具有较好的效果与针对性。最后,提出改善的中肯建议。立足于现实,从社会、学校、家庭、个人多个层面着手改善并形成合力,提出促进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发展的切实建议,为提升我国小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提供助力。

赵萌[3](2021)在《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小学高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末,实施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为主要目的的社会情感学习项目有效地改善了美国学生问题行为频出、学业表现不佳的情况,社会情感能力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被教育研究者广泛关注。社会情感能力是指个体在成功解决诸如学习、人际交往、适应成长与发展的需求等人生任务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在社交和情绪方面理解、管理和表达的能力,可以具体化为“自我意识”、“社会意识”、“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技能”和“负责任的决策”五个维度。众多实证研究已经证明社会情感能力与学生的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但是关于社会情感能力具体影响学业成绩的机制仍未被厘清。阐明因素之间具体的作用机制有利于教育实践者设计和实施有效的干预措施,促进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助力学生实现终身成就。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假设:社会情感能力通过学业自我效能感和师生关系间接地影响学业成绩,并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加以检验。本研究试图基于实证数据明晰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具体路径,以作为学校改进教学实践的实证依据。本研究的测量工具包括:本研究根据SSIS-SEL翻译的社会情感能力量表(中文版),梁宇颂根据MSLQ编译的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中文版)和屈志勇根据STRS修订的师生关系量表(中文版)。本研究的被试包括成都市两所小学的890名四、五、六年级学生。本研究的结果发现:1、社会情感能力可以显着预测学生的学业成绩;2、学业能力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81.5%;3、冲突性师生关系在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10%。据此本研究建议:1、中国教育实践者关注与测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重点扶持发展堪忧的弱势群体学生;2、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发挥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作用;3、借鉴国外社会情感学习项目的成功经验,以实证研究的证据为依据科学设计社会情感学习课程,同时提倡学校、家庭与社区合作提升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刘梦元[4](2021)在《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班就读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融合教育实践模式。近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推进,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数量急剧增加,但是随班就读的质量却不容乐观。特殊学生在普通学校是否适应良好是融合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学校适应,有助于特殊学生收获同伴友谊、发展认知能力,甚至促进其成年之后的情绪情感、社会性的发展。关注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对我国融合教育的实施及视障学生群体心理健康都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叙事研究方法,聚焦于三位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通过访谈法、观察法等手段收集原始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基于学校适应理论模型、三维叙事空间理论,梳理三位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的学习生活的经历,挖掘故事背后的意义并对其进行深入分析,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视障学生在普通学校适应面临的问题,包括学业适应不良;人际关系欠佳;情绪问题突出;退缩行为明显;自我认识隔离化。2.影响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的因素包括学生因素:视障同伴因素;教师因素;学校因素3.建构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包括学业适应,人际适应,情绪适应、行为适应,身份认同五个方面。4.为促进随班就读视障学生的学校适应情况,基于本研究结果提出了以下建议:增设视障学生的心理教育课程;发挥成功融合视障个案榜样作用;开展视障相关的校园活动;落实随班就读政策的实施;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

王天欣[5](2021)在《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下素质教育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保证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但是,目前我国各小学中都存在着一些各类学科的学习不良学生,使得教育的全体性得不到体现。而且由于我国城乡教育差距较大,农村中英语这一学科的教育中长期存在着英语学习不良的情况。针对农村小学中规模较多的英语学习不良群体,许多学者对英语学习不良群体从问题、成因、类型和干预策略进行研究,这对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学效率和促进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阅读、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韦纳归因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学生、教师、家长三个层面来对现阶段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在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计划、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评价与反思以及师生关系等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实际调查,发现这些学生的英语学习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计划不明确、学习习惯不佳、学习方法不当、自评与反思不当和师生关系不够融洽。这些问题原因是来自于三个方面:农村英语课程教学素养不高;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丰富;农村英语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缺少家长的有效支持。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采取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端正学生不良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英语学习,明确学习目标;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加强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重视学生的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重视对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策略。

金春花[6](2021)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文中指出任何课程改革成功的关键都在于学校水平的实施,课程方案是否切实可行,只有通过对学校水平的课程实施过程进行切实的考察才能得出结论。本研究以2016年9月开始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变革为背景,通过分析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基本特征和影响实施成败的真实变量,确定各变量对课程实施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力图探索成功实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路径,为我国“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指导、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方案的修订提供借鉴和决策依据。本研究以J省C市的四所小学为个案,对经历“道德与法治”课程改革的教师、校长进行调查研究的同时,考察实际课堂教学。收集资料主要采用深度访谈、课堂观察、文件收集等方式。研究发现,学校水平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呈现如下特征:第一,课程实施者们对课程必要性的认同度高,对开设“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必要性、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呈现出较高的认同度。但是对文件课程的认同度不高,从课程标准确定的目标到内容等方面提出了不少异议及困惑。第二,教师的教学行为与课程认识之间存在不一致,虽然在访谈过程中表明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的需求作为教学起点,但是多数课堂教学都体现了权威主义、教师中心、输入的价值单一等特征。第三,课程实施环境不尽如人意,与较高的课程目标定位相比,课程实施环境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主要表现为条件性资源的匮乏和教师队伍的不稳定,小科文化的制约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因素复杂,既有政府的教育投入、地方教育行政的作为、学校基建的设计思路等方面的因素,也有学校文化、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研究也发现,影响学校层面“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因素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络。其中课程改革本身的因素对课程实施的影响较大,课程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较低、“道德与法治”课程文本存在不确定因素等,对教师的课程认同感和改革适应性具有消解的影响;学校内部因素中校长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起到关键作用,它可以决定“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教师的地位;教师信念和教师知识是制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深度的关键因素,教师对学科价值的信念、对学生的信念、对教学的信念、教师自身的信念等对教师做课程决策都起到程度不同的影响;地方教育行政、大学等对学校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给予的物质资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智力上的资源支持也不尽如人意,这些学校外部的因素制约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发展。本研究的对“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有效实施有五个方面的建议,包括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修订课程方案,完善教材编写;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完善教师培养机制,加快学科教师专业化进程;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金兰[7](2021)在《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文中指出在我国,中小学教育督导评估的时间并不长,从最早的1991年教育部门颁布《普通中小学校督导评估工作指导纲要》到现在,已近30年。在这期间,虽然教育部在各种有关教育督导评估的政策文件中屡次提及要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然而,这一要求既未在理论层面得到实现,更未在现实层面得到实施。上海虽然在2005年以政府教育督导室名义正式推出有关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文件,但令人惋惜的是,这一宝贵尝试并未持续下去:2006年微调后的十五年里,相关的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既未得到更新,实践层面上的德育专项督导似乎也没有多大的实质性进展,这一现象令人关注与深思。基于对我国中小学督导评估历史演变的回顾和现状反思,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之所以迟迟未能从综合性督导评估中分化出来,最根本的原因可能在于,有关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而这一现实又深深地植根于“德育”本身的复杂性与挑战性。为了推进中小学德育督导评估的专业化,提升德育督导评估的质量,有必要强化德育督导评估的基础理论研究,建立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多年来,人们一直指责或抱怨,中小学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与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未能建立和发展起来是有密切关系的。论文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中小学德育督导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并结合现状反思与分析,探讨了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的必要性,并重点阐述了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理论依据,尝试回答为什么要建立和如何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制度。接着,论文以包括国家和上海市区两级总共16套有关德育督导评估的文本为对象,运用文本分析法,结合专家访谈法,对现有的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标准体系和方法体系进行实证性调查与分析,进而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与不足。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从评估指标、标准与方法三个维度,提出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的对策与建议。论文研究发现,现有评估指标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评估指标未能将反映德育成效的结果类指标,与体现德育实施的过程类指标区分开来;不同层级指标之间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未能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不断分化原则;同级指标之间的划分既没有保持逻辑上的同一性,又没有保持逻辑上的相对独立性;某些指标的用词与表述比较随意,缺乏清晰的界定;不同文本之间同一指标的表述差异较大。现有评估标准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部分结果类评估标准未能有效反映学生德育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部分过程类评估标准未能充分反映学校德育实施与保障方面的重要要求;部分评估标准未能充分涵盖对应指标的核心要素,具体表述存在较大差异,与对应指标的匹配性较低。现有评估方法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受重视程度明显不足;部分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有效性未得到检验;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种类较少,并且与评估内容的适配性不足。针对以上这些问题,论文采用“总结与反思实践经验”“统合德育政策与法规要求”“吸收最新学术研究成果”相结合的方法论,尝试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本研究建构了一套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它是包括“结果性指标”“过程性指标”“保障性指标”的三级指标体系。接着,论文采用呈现典型案例的方式,介绍了上述三类指标评估标准的研制过程与结果。最后,本研究主张借助专业力量研发德育专项督导评估工具,建立相应的“质检”体系,吸纳现有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与工具的“精华”,从而有针对性地改进德育督导评估方法体系。

李佳[8](2021)在《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文中指出厌学是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所持有的一种否定的态度,表现为兴趣缺失、情绪消极和消极行为。学习兴趣缺失指的是没有内在的学习需要或者有学习需要但屡次遭受失败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消极情绪体验指的是在学习中所体会到的厌倦或愤怒等不良学业情绪;消极行为指的是厌学学生对学习兴趣缺失并产生消极情绪后做出的不良行为反应。基于对厌学相关文献研究,以需要层次理论、习得性无助理论、学业情绪理论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四大理论为基础,本研究构建了厌学研究的研究框架,自编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用以调查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的现状。问卷选取S省M小学14个班级的四年级、五年级学生为调查对象,总共发放710份问卷,有效问卷696份,问卷回收率为98%。通过对回收问卷的分析,笔者发现超过15%的中高年级小学生存在或轻或重的厌学问题,且呈现出以下三个显着特征:第一,从整体情况来看,在厌学三维度中,厌学学生情绪方面表现最严重;第二,重度、中度和轻度厌学学生在三个维度上表现又各有侧重;第三,四年级学生的厌学程度和概率都明显高于五年级学生。同时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也存在一定的年级和性别差异,这为后文的对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事实依据。为了进一步挖掘学生厌学背后的原因,笔者采用访谈法与抽选的厌学学生进行深入的对话。通过访谈,笔者发现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原因中有以下几个因素值得我们重视:1.电子产品;2.同伴关系;3.教师公正性;4.学校特色课程;5.二胎家庭;6.低俗文化。这些因素往往在小学教育中被忽略,但是随着时代和政策的变化,它们逐渐成为影响学生心理的重要因子。根据问卷和访谈的调查结果,笔者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特点提出了相应对策,并倡导家庭、学校和社会应当协同合作,一起为学生营造正能量的家庭环境、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打造相对纯净的网络环境。

孟不凡[9](2021)在《沈阳市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分析及提高途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小学生体质健康是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而目前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总体下滑,不容乐观,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以沈阳市十个区部分小学生的测试数据为研究对象,收集其2017年—2019年三年的体质健康测试数据,通过数理统计法,分析出当今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现状和弱项,从中探索出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规律。在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和弱项的基础上,以部分小学体育教师、家长、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的研究方法找出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弱项的影响因素,从而针对性地提出可行性提高途径。学校及教育部门可以根据实际调研的结果,参照本研究弱项因素分析和提高途径结论,结合实际情况,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充分发挥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方面的关键性作用,为学校学生体质健康工作的开展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研究结果:一、2017年—2019年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总体较为稳定,但存在少量的波动,其中女生肥胖率上升、50米×8成绩下降等态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沈阳市小学体质健康综合水平是有一定下降的。通过分析样本均值、标准差系数、及格率、良好率可认为:BMI值和50米跑为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的共性弱项;差异性弱项表现在低年级学生跳绳运动为弱项;中年级学生仰卧起坐为弱项;高年级学生50米×8往返跑、坐位体前屈为弱项。二、在对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分析中,可以认为:身体形态方面弱项因素为教师课时量、班级学生人数、体育课程强度、体活课数量、教龄情况、学校体育安全、课后自主锻炼、家长支持情况、课程取消情况、学校态度情况、学生积极性;身体素质方面弱项因素为教师课时量、班级学生人数、教学时间比例、体育课程强度、体育课数量、体活课数量、教龄情况、学校体育面积、设施及室内面积建设情况、体育设施使用、学校体育安全、课后自主锻炼、家长支持情况、课程取消情况、课程难度情况、学生积极性。身体机能方面由于是非弱项,所以不予讨论。三、在对于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归因分析中,管理政策执行力不足、教育管理混乱、社会与家庭不良氛围是影响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的成因。四、在分析和提出小学生体质健康提高途径中应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应发挥政府在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导向作用,完善政府管理体系;第二应发挥家庭在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基石作用,培养家庭素养观念;第三应发挥学校在小学生体质健康的主力作用,端正学校健康态度;第四应发挥社会在小学生体质健康的环境作用,转换社会舆论氛围;第五发挥科学科技的催化作用,合理运用运动方法策略与技术手段。统筹协同,共同发力,促进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和谐有序发展。

刘存凯[10](2021)在《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体操教学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体操练习可以促进学生体质的提高,同时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形态、机能、以及身体素质是反应学生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但是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大纲,特别是体操教学部分,只是对教学的内容动作和宏观要求做出规定,对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的掌握和体质变化的评价标准过于粗略,且常规大纲体育教学内容没有很好的展现运动项目特征,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手段单一,缺乏评价青少年自身运动技能进阶的系统性,此外,现有大纲教学内容也难以实现普通青少年与精英运动员的体技能水平评定的衔接。新颁布出台的《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确立“4等12级”制,通过等级进阶提升,激发学生体育运动参与兴趣和热情,从体教融合的视角,为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衔接奠定基础,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供有效手段,并在教学内容、评价标准以及技能等级方面为学校体操教学的开展提供可操作性方案。本研究试图通过将该“标准”融入到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中,探讨提升小学生体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帮助小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在体育教学中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同时还可以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机制,为推进学校体育课程、丰富体操教学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依据“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制定体育课程内容,应用于学校体育教学中,通过文献资料法、实验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等,对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2个班级进行为期12周的教学实验,分为实验班、对照班,实验前后对各项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和素质指标进行测试,探究将“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三年级体育教学大纲的体育课程对青少年学生体质的影响,探究全面提升小学生体质水平的有效途径。实验结果:1.小学生身体形态及机能实验结果实验班学生与对照班学生体重指标P值小于0.01,学生体重数据实验前后有了非常显着性的变化,在实验前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无显着性差异。其他指标P值均大于0.05,说明教学实验前后没有产生显着性变化。2.小学生身体素质实验结果(1)教学前后实验班男生在柔韧、灵敏、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着性提升,立定跳远、坐位体前屈、15秒十字跳项目的P值均小于0.01,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变化。(2)教学前后实验班女生在柔韧、灵敏素质方面取得了非常显着性改善,在力量素质方面取得了显着性变化。15秒十字跳项目、坐位体前屈项目上的P值均小于0.01,立定跳远项项目的P值小于0.05,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变化。(3)教学实验结束后,实验班女生与对照班女生在速度以及柔韧素质上出现了显着性差异,50米跑以及坐位体前屈项目P值为0.039<0.05,其他素质指标没有显着性差异。研究结论:1.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体操教学内容和常规大纲体育教学内容对青少年学生身高、体重以及肺活量指标均产生积极的影响,但不具备显着性。2.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的体操教学内容对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具有明显效果,尤其是力量、柔韧、灵敏素质的提升更具显着性,但速度和耐力素质提升不均衡,从整体看没有显着性影响。3.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融入小学体育教学大纲对于青少年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具有性别差异,在力量、灵敏素质方面提升幅度男生大于女生,在柔韧素质方面的提升幅度女生大于男生。

二、《小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考核大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考核大纲(论文提纲范文)

(2)结构式团体辅导对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1.5.1 取向积极
        1.5.2 角度新颖
第2章 研究综述
    2.1 乐观心理品质概述
        2.1.1 乐观心理品质概念界定
        2.1.2 乐观心理品质的相关理论
        2.1.3 乐观心理品质的测量
        2.1.4 乐观心理品质的研究现状
    2.2 结构式团体辅导概述
        2.2.1 结构式团体辅导概念界定
        2.2.2 结构式团体辅导的相关理论
        2.2.3 结构式团体辅导对促进乐观心理品质发展的优越性
第3章 研究过程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实验法
        3.2.4 统计分析法
        3.2.5 访谈法
    3.3 研究工具
    3.4 研究假设
        3.4.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现状假设
        3.4.2 本研究中结构式团体辅导干预效果假设
        3.4.3 关于结构式团体辅导阶段性评价与整体性评价的假设
    3.5 研究程序
        3.5.1 实验实施阶段
        3.5.2 实验结束阶段
    3.6 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
        3.6.1 结构式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3.6.2 结构式团体辅导大纲
        3.6.3 结构式团体辅导具体方案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现状
        4.1.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总体现状
        4.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差异性检验结果
    4.2 结构式团体辅导干预有效性分析
        4.2.1 实验班、对照班Ⅰ、对照班Ⅱ前测差异分析
        4.2.2 实验班前测、后测差异分析
        4.2.3 对照班Ⅰ前测、后测差异分析
        4.2.4 实验班与对照班Ⅰ、对照班Ⅱ后测差异分析
    4.3 结构式团体辅导效果评价
        4.3.1 结构式团体辅导过程性评价
        4.3.2 结构式团体辅导整体性评价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5.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现状讨论
        5.1.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总体水平讨论
        5.1.2 不同人口学变量下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差异性检验结果讨论
    5.2 关于结构式团体辅导的讨论与分析
        5.2.1 结构式团体辅导干预有效性讨论
        5.2.2 结构式团体辅导干预方案分析
第6章 建议
    6.1 小学五年级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现状成因分析
        6.1.1 社会层面:对乐观教育的关注度不够
        6.1.2 学校层面:对过程教育的重视度欠佳
        6.1.3 家庭层面:父母悲观的解释风格
        6.1.4 个人层面:遗传与学习
    6.2 促进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发展的教育建议
        6.2.1 社会层面:着眼于学生的乐观教育
        6.2.2 学校层面:注重乐观教育丰富呈现形式
        6.2.3 家庭层面:改善父母的解释风格
        6.2.4 个人层面:培养自身的乐观解释风格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儿童解释风格问卷
附录B 结构式团体辅导过程性评价大纲
附录C 结构式团体辅导整体性评价大纲
附录D 结构式团体辅导具体方案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3)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小学高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社会情感能力
        1.3.2 学业自我效能感
        1.3.3 师生关系
        1.3.4 学业成绩
    1.4 文献综述
        1.4.1 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作用
        1.4.2 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成绩的关系
        1.4.2.1 社会情感能力与学业成绩显着正相关
        1.4.2.2 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
        1.4.3 对文献研究的小结与反思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假设
    2.2 测量工具的选择
        2.2.1 社会情感能力量表
        2.2.2 学业自我效能感量表
        2.2.3 师生关系量表
        2.2.4 学业成绩的测量
    2.3 被试的选择
    2.4 数据的收集
    2.5 数据的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社会情感能力量表在小学高段学生中的适用性
        3.1.1 量表的编订与试测
        3.1.2 问卷效度的检验
        3.1.3 问卷内部一致性检验
    3.2 成都市小学高段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概况
    3.3 调查结果的差异性检验
        3.3.1 社会情感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与师生关系在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3.3.2 社会情感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师生关系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
        3.3.3 社会情感能力在家庭因素上的差异性检验
    3.4 调查结果的回归分析
        3.4.1 社会情感能力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3.4.2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3.4.3 师生关系对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3.4.4 家庭因素对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学业自我效能感、师生关系与学业成绩的回归分析
    3.5 调查结果的中介效应分析
        3.5.1 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分析
        3.5.2 师生关系的中介作用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4.1 成都市小学高段学生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状况
        4.1.1 成都市小学生负责任的决策得分最高,社会意识得分最低
        4.1.2 女生的社会意识和负责任的决策显着高于男生
        4.1.3 社会情感能力随年级变化的趋势较为复杂
    4.2 家庭因素对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
        4.2.1 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随家庭月收入增高而增高
        4.2.2 学习遇到困难时向父母与教师求助的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更高
        4.2.3 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随父母学历升高而升高
        4.2.4 家庭学习资源越多,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越强
    4.3 社会情感能力可以显着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
    4.4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4.5 冲突性师生关系在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学业成绩的路径中起中介作用
5 本研究的发现对教育研究和教学实践的启示
    5.1 关注与测量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重点扶持发展堪忧的弱势群体
        5.1.1 定期测量社会情感能力,及时干预发展受阻的个体
        5.1.2 城郊小学开设社会情感课程,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5.1.3 制定切实有效的扶弱政策,减轻弱势群体的发展压力
    5.2 提升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发挥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作用
        5.2.1 深度挖掘学科教材,融入社会情感学习理念
        5.2.2 教师通过教学风格强化学生的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
    5.3 借鉴社会情感学习的成功经验,提升学生的社会情感能力
        5.3.1 坚持实证证据,科学设计课程
        5.3.2 结合学科教学,提升学业成绩
        5.3.3 协调多方合作,创设有利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
    1.4 文献综述
    1.5 理论基础
2 研究设计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4 研究流程
    2.5 研究框架
    2.6 研究效度
    2.7 研究者角色
    2.8 研究伦理
3 故事呈现
    3.1 A的故事
    3.2 B的故事
    3.3 C的故事
4 分析与讨论
    4.1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所面临的问题
    4.2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的影响因素
    4.3 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理论模型的构建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创新与不足
    6.1 研究创新
    6.2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一、《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教育公平要求城乡均衡发展
        三、农村小学英语教学亟待解决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问题以提高教学质量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学习不良学生的研究
        二、关于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的研究
        三、关于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的研究
        四、总结评价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的理性思考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三、学习不良学生的教育
    第二节 《小学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要求
        一、掌握听说读写等方面简单的技能
        二、基本掌握语言知识、发展语言技能
        三、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
        四、在学习中乐于参与、积极合作
        五、乐于了解外国文化和习俗
    第三节 加强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指导的意义
        一、给予教育关怀以促进教育公平
        二、培养浓厚英语学习兴趣与良好学习习惯
        三、提高英语方面的综合素养
    第四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二、自我效能感理论
        三、归因理论
第二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设计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结果
        一、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态度与动机的调查
        二、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计划的调查
        三、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习惯的调查
        四、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听说读写学习方法的调查
        五、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课程学习自我评价与反思的调查
        六、农村小学高年级学生与英语教师的关系的调查
第三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动机不强
        二、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计划不明确
        三、英语学习不良学生预习、听课、作业和复习习惯不佳
        四、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听说读写的学习方法不当
        五、英语学习不良学生未能有效自评与反思
        六、英语学习不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不够融洽
    第二节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农村英语课程教师教学素养不高
        二、农村地区教学资源不丰富
        三、农村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缺少家长的有效支持
第四章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教育策略
    第一节 改变教育教学方式,端正学生不良学习态度
        一、采用赏识教育,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二、采取情境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第二节 帮助学生合理规划英语学习,明确学习目标
        一、合理规划英语学习
        二、运用“小目标”训练法
    第三节 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一、搭建展示平台,重视整体良好习惯的培养
        二、集中指导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监督学习习惯
    第四节 加强英语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一、帮助学生掌握遗忘规律,形成自身的学习方法
        二、小组合作提高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学习效率
    第五节 重视对学生的多元评价,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反思
        一、多种评价方式并行,帮助树立信心
        二、指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激发积极性与热情
    第六节 重视对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分层教学,提高教学针对性
        一、备课分层
        二、教学方式的分层
        三、作业的分层布置
    第七节 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促进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教师要尊重和关怀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
        二、重视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教师要指导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家长支持和配合英语课程学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生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二: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师教学状况调查
附录三: 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学习不良学生家庭情况调查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问题
    四、研究意义
    五、论文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课程
        (二)课程实施
    二、课程实施的基本理论研究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研究
        (二)课程实施策略与模式的研究
        (三)课程实施的影响因素研究
        (四)课程实施的程度研究
    三、我国小学德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研究
        (一)有关德育课程设计的研究
        (二)有关德育课程实施的研究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二、研究方法与过程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二)研究对象的选择
        (三)资料的收集方法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研究的效度与伦理
        (一)研究的效度
        (二)研究的伦理问题
第三章 教师领悟的课程:如何“看”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价值的认识
        (一)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价值观
        (二)课程的关键价值:培养品德和行为习惯
    二、对课程目标、内容的看法
        (一)对课程目标的看法
        (二)对课程内容的看法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
        (一)对课程改革背景的认识
        (二)对教材编写依据的认识
        (三)对“道德与法治”与“品德与生活”区别的看法
    四、分析与讨论
        (一)文件课程与领悟课程,在价值认识层面存在差距
        (二)对文件课程的关注度较低,对运作课程的关注度较高
        (三)对课程变革的关注度较低
第四章 教师运作的课程:如何“做”道德与法治课程
    一、对课程内容的处理
        (一)内容调适决策
        (二)内容创新决策
    二、对课程资源的处理
        (一)忠实于国家课程标准及课程理念
        (二)忠实于拓展学生的生活、社会经验
        (三)课程资源的创生性开发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和采用
        (一)“澄清价值Ⅰ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二)“澄清价值Ⅱ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三)“体验实践模式”的设计与采用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做法
        (一)运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的决策
    五、分析与讨论
        (一)课程内容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二)课程资源的处理呈现的特征
        (三)教学模式的设计与采用呈现的特征
        (四)学生学业评价的实施呈现的特征
第五章 学校内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学校课程管理的影响
        (一)课程规划影响学科地位和学科发展的高度
        (二)条件性资源的供给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
    二、教师个人因素的影响
        (一)教师信念决定课程实施的深度
        (二)教师知识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三、学校文化氛围的影响
        (一)小科文化对专业身份认同的影响
        (二)合作文化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三)人际关系对教师心理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 学校外部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影响
        (一)地方教育行政的角色与作为
        (二)培训缺位与对专业援助的期待
    二、社区、家长的影响
        (一)社会对课程的评价
        (二)家长对课程实施的影响
第七章 文件课程因素对“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影响
    一、文件课程的设计及特征
        (一)课程性质
        (二)价值目标
        (三)课程结构与内容
        (四)课程的要求
    二、文件课程及教材的影响分析
        (一)文件课程的影响
        (二)教材的影响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一、本研究的结论
        (一)学校水平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特征
        (二)归因
    二、推动课程有效实施的建议
        (一)发挥政策导向作用,强化德育的重要价值
        (二)修订课程方案,进一步完善教材编写
        (三)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促进课程实施走向深入
        (四)加强学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地位和专业化水平
        (五)理论与实践结合,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三、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教师访谈提纲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情况调查——校长访谈提纲
    三、访谈实录
    四、课堂观察表
后记

(7)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与背景
        (一)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永恒主题
        (二)学校德育实效性不高成为老大难
        (三)提升德育实效亟需专项督导评估
    二、相关研究述评
        (一)德育督导
        (二)德育评估
        (三)对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的问题
        (二)研究的思路
        (三)研究的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二章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与依据
    一、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意义
        (一)从历史的角度看
        (二)从现实的角度看
    二、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依据
        (一)学理依据
        (二)政策与法规依据
第三章 中小学校德育督导评估框架体系现状调查
    一、德育督导评估的指标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和保障类指标的调查与分析
    二、德育督导评估的标准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结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二)对过程与保障类评估标准的调查与分析
    三、德育督导评估的方法体系现状调查
        (一)对现状的描述与呈现
        (二)对现状的分析与判断
第四章 改进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指标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后的指标体系及阐释
    二、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标准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三个典型的改进尝试
    三、改进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方法的探索与尝试
        (一)改进的思路与方法
        (二)改进的初步尝试
总结与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的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厌学问题成为社会热点问题
        1.1.2 小学生厌学问题影响深远却长期被忽视
        1.1.3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更值得探讨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厌学内涵的界定
        1.3.2 厌学的分类研究
        1.3.3 厌学判定标准的研究
        1.3.4 厌学心理的测量
        1.3.5 厌学原因的研究
        1.3.6 厌学解决对策的研究
        1.3.7 厌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核心概念界定
    1.6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2 塞利格曼习得性无助理论
    2.3 Pekrun等人的学业情绪理论
    2.4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问卷调查设计
        3.1.1 研究目的
        3.1.2 问卷指标
        3.1.3 样本选择
        3.1.4 问卷的设计
        3.1.5 厌学学生判定的计分方法
    3.2 访谈设计
        3.2.1 访谈目的
        3.2.2 访谈对象的选择
        3.2.3 访谈提纲设计
第4章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相关数据的分析
        4.1.1 预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1.2 正式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4.2 访谈内容的分析
        4.2.1 电子产品的普及削弱学生的自律性
        4.2.2 同伴关系成人化
        4.2.3 教师的不公正
        4.2.4 学校特色课程压力
        4.2.5 二胎家庭对两个孩子的关注度失衡
        4.2.6 低俗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4.2.7 小结
第5章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干预对策
    5.1 针对不同程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1 重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2 中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1.3 轻度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 针对不同原因厌学学生的干预对策
        5.2.1 营造和谐正能量的家庭环境
        5.2.2 建立宽严相济的校园环境
        5.2.3 净化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心理评定问卷
附录B 小学中高年级厌学学生访谈提纲
致谢

(9)沈阳市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分析及提高途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弱项与弱项因素
        2.1.2 体质健康测试
    2.2 国内外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现状研究
        2.2.1 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结果的现状及弱项调查研究
        2.2.2 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的相关方面研究
        2.2.3 有关学生体质健康提升途径的研究
第3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专家访谈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3 研究路线
第4章 分析与讨论
    4.1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分析
        4.1.1 数据来源
        4.1.2 各指标主体间效应分析
        4.1.3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共性弱项与差异性弱项分析
    4.2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分析
        4.2.1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筛选
        4.2.2 关于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的描述性分析
        4.2.3 关于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的推断统计
    4.3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途径研究
        4.3.1 对于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归因分析
        4.3.2 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提升途径的研究
第5章 主要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访谈提纲
附录B: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学校及社会方面相关调查问卷(教师)
附录C: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家庭及社会方面相关调查问卷(家长)
附录D:沈阳市小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家庭及学校方面相关调查问卷(学生)
致谢

(10)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概念的界定
    2.2 体操运动特点
    2.3 国内的相关研究
    2.4 国外的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逻辑分析法
        3.2.4 专家访谈法
        3.2.5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实验前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对比
        4.1.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对比
        4.1.2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对比
        4.1.3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男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4.1.4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女生身体素质指标对比
    4.2 实验后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指标数据对比
        4.2.1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数据对比
        4.2.2 实验后实验班和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数据对比
        4.2.3 实验后男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对比
        4.2.4 实验后女生在身体素质指标上的对比
    4.3 实验前后青少年身体形态、机能及身体素质各项指标变化对比
        4.3.1 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2 实验前后对照班男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3 实验前后实验班男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4 实验前后对照班男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5 实验前后实验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6 实验前后对照班女生身体形态及机能指标上的变化
        4.3.7 实验前后实验班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4.3.8 实验前后对照班女生身体素质变化情况
5 讨论与分析
    5.1 对于青少年身体形态的影响
    5.2 对于青少年身体机能的影响
    5.3 对于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
6 研究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1 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体操)一级规定动作
附件2 专家意见调查表

四、《小学生学业不良的评价与干预》考核大纲(论文参考文献)

  • [1]小学中段语文学困生学业情绪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 袁雯.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结构式团体辅导对小学生乐观心理品质的促进研究 ——以沈阳市S小学五年级学生为例[D]. 周原驰. 沈阳大学, 2021(09)
  • [3]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小学高段学生学业成绩的实证研究及教育启示[D]. 赵萌.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随班就读视障学生学校适应研究[D]. 刘梦元.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农村小学高年级英语课程学习不良学生学习现状与教育策略研究 ——以阜宁县某镇Y中心小学为例[D]. 王天欣. 扬州大学, 2021(09)
  • [6]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的个案研究 ——学校水平的特征与归因[D]. 金春花.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7]中小学校德育专项督导评估框架体系初探[D]. 金兰.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8]中高年级小学生厌学问题调查研究 ——以M校为例[D]. 李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沈阳市小学体质健康测试弱项因素分析及提高途径研究[D]. 孟不凡. 沈阳大学, 2021(10)
  • [10]基于青少年运动技能等级标准探究体操练习对小学生体质的影响 ——以临沂市三河口小学三年级学生为例[D]. 刘存凯.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2)

标签:;  ;  ;  ;  

《小学生学习成绩差的评估与干预》评估大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