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科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敏,王丽媛,汪志凌,谢咏梅[1](2021)在《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及预防措施, 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搜集2011年1月至2019年10月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住院治疗的18例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 回顾性分析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的基础疾病、易感因素、临床信息、病原学资料、治疗及预后。结果 18例患儿中, 16例(88.9%)存在基础疾病, 包括肠道疾病/肠道手术后、早产儿、血液系统疾病、先天性心脏病、胆道闭锁术后及泌尿系统畸形。17例(94.4%)存在易感因素, 主要包括广谱抗生素暴露、入住重症监护室(ICU)、中心静脉置管、营养不良、腹胀/肠道感染、粒细胞减少/缺乏、机械通气, 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存在年龄差异性。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76.5%)及中心静脉置管(52.9%)。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者C-反应蛋白(CRP)正常或轻度升高, 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16.6%、0%及8.3%, 无死亡病例;6例(33.3%)患儿存在混合血流感染, 其CRP均升高或显着增高, 呼吸衰竭、休克、严重脓毒症的发生率分别为33.3%、33.3%及66.7%, 死亡1例。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 万古霉素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结论 1.屎肠球菌血流感染患儿多存在基础疾病及易感因素, 各年龄段最常见的易感因素为广谱抗生素暴露及中心静脉置管;2.单一屎肠球菌血流感染致病性低, 临床表现多不典型;3.存在较高的混合感染率, 混合感染者病情严重度及死亡率增加;4.万古霉素耐药性低, 治疗有效且临床症状缓解快;5.合理使用抗生素及严格管理中心静脉置管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
王丝雨[2](2021)在《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分别探讨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药敏变迁,为疾病的治疗提供最佳方案、临床药物应用提供合理依据,加强对疾病的防控,改善预后。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收集2015年1月-2019年12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NICU中血培养或痰培养阳性结果中诊断新生儿败血症和新生儿肺炎的患儿的病原菌种类、药敏结果及临床资料。应用SPSS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应用χ2或校正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Early-onset sepsis,EOS)以革兰氏阴性菌(69/121,57.0%)为主,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CNS)(39/121,32.2%)、唐菖蒲伯克霍尔德菌(26/121,21.5%)、大肠埃希菌(15/121,12.4%)为主要致病菌;新生儿晚发型败血症(Late-onset sepsis,LOS)以革兰氏阳性菌(28/45,62.2%)为主,CNS(22/45,48.9%)、大肠埃希菌(6/45,13.3%)、肺炎克雷伯菌(6/45,13.3%)为主要致病菌。2015~2019年间,CNS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金黄色葡萄球菌在2017年后未再检出。2.新生儿败血症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大环内脂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及利奈唑胺耐药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碳青霉烯类和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3.新生儿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和新生儿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acquired pneumonia,HAP)均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分别占85.4%和84.0%。C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大肠埃希菌(92/152,51.7%)、克雷伯菌(28/152,15.7%)和鲍曼不动杆菌(11/152,6.2%);HAP主要致病菌依次为:克雷伯菌(33/94,35.1%)、大肠埃希菌(13/94,13.8%)和阴沟肠杆菌(13/94,11.7%)。2015~2019年间,大肠埃希菌检出率呈下降趋势,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呈上升趋势。4.新生儿肺炎中,常见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克林霉素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未发现对厄他培南、替考拉宁、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常见革兰氏阴性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高,对头孢三四代类、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碳青霉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低。结论:1.2015~2019年间,新生儿败血症致病菌以CNS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革兰氏阴性菌感染时,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2.2015~2019年间,新生儿肺炎致病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中大肠埃希菌是主要致病菌。病原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遍耐药率高,临床用药可选择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3.新生儿败血症近五年主要致病菌检出率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万古霉素的规范应用有关。4.新生儿肺炎近五年检出大肠埃希菌的变化,考虑与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物类抗生素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应用有关;鲍曼不动杆菌的变化,考虑该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菌株出现耐药有关。
戈晓华[3](2021)在《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价值及症状管理策略研究》文中认为【研究目的】谵妄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精神综合症,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近远期不良临床结局。ICU谵妄发作时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是否发作、首发时间、持续时长等都会影响ICU重症儿童的临床结局。导致谵妄发生的原因也各有不同,除可见的外在临床高危因素外,也和患者个体的生理因素,如代谢异常导致的炎性变化水平有关。ICU重症儿童谵妄的患病率约12%-47%,目前尚未有针对ICU重症儿童谵妄临床表型异质性特征、炎性标志物与谵妄发作特点相关性的深入研究。为此,本课题拟通过首次发作时间、发作类型、发作时长等指标对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的症状特征进行全面描述,在全面掌握谵妄发作的症状特点,联合高危因素的临床表型和生理机制预测早期谵妄的发生风险,在此基础上构建更优化的谵妄管理方案,以降低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改善ICU重症儿童临床结局。课题的具体目标包括:1.调查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的症状表现现况;2.识别ICU重症儿童谵妄相关高危临床表型的不同特征;3.分析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相关炎性标志物;4.探讨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ICU重症儿童谵妄的早期预测价值;5.构建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症状管理初步方案。【研究方法】第一部分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症状特点的现况和高危临床表型特征的研究采用调查性研究,通过方便抽样法选取某三甲医院儿童重症监护室患儿634名,收集人口学资料、疾病资料等,对患儿进行床边谵妄评估,通过描述性统计分析,呈现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情况、谵妄首发时间、谵妄持续时长、谵妄发作亚型等指标描述的谵妄发作症状特点;通过“以个体为中心”的统计处理方法,对“缺氧、脓毒症、代谢异常、镇静”四大常见谵妄发作高危因素进行“潜类别模型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LCA),识别ICU重症儿童谵妄的高危临床表型特征,并比较不同临床表型特征对应的谵妄发作症状特点的差异。第二部分ICU重症儿童谵妄相关炎性标志物的研究1.谵妄相关炎性标志物的概括综述(Scoping Review)严格遵循Arksey和O’Malley提出的五步法(确立研究问题,确定相关研究,文献筛选,提取数据,收集、总结、报告研究结果)对2000.1至2017.12的谵妄相关炎性标志物的文献进行检索和筛选,对纳入文献进行概括综述。2.ICU重症儿童炎性标志物与谵妄发作的关联性研究以概括综述的文献结果为框架,采用调查性研究,收集重症儿童ICU住院期间的CRP、NLR、PLR、PWR水平以及白细胞介素(IL_6、IL_8、IL_10)水平。分别以谵妄发作和严重程度为因变量,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组间ICU患儿的炎性标志物水平差异。第三部分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ICU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价值研究采用第一部分634名重症儿童的调查性研究数据,纳入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资料、炎性标志物、临床表型特征、谵妄症状特点等变量数据,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谵妄发生的精准预测价值;纳入第一部分634名重症儿童中谵妄发作的199名ICU谵妄儿童数据,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重症儿童谵妄持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炎性标志物和PRISM评分等对谵妄持续发作的预测价值。第四部分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本部分在总结ICU重症儿童谵妄高危临床表型特征、炎性标志物关联规律的基础上,基于MRC复杂干预框架明确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的干预要素,结合文献和质性访谈,初步构建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在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和干预手段及内容等要素入手,形成“分层分时分级”的症状管理策略。【研究结果】1.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的症状特点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634例ICU重症患儿,其中男性345例(54.40%),ICU住院时间中位数为3.26天;在治疗过程中,共有138例(21.8%)患儿使用了机械通气治疗,78名(90.2%)患儿采取约束,26%的患儿PRISM评分处于临界(7-11分)或较高风险(大于等于12分)。共199名(31.4%)患儿发生谵妄,ICU滞留时间越长,组内谵妄发生率越高。机械通气组患儿谵妄发生率为67.4%,使用约束组患儿谵妄发生率为33.4%,PRISM评分高风险组患儿谵妄发生率为76.9%。对于重症儿童谵妄的发作特点,175例(87.9%)患儿的首次谵妄发作在进入ICU的前三天;在发作次数上,0谵妄日患儿占68.6%,1个谵妄日占10.9%,6个谵妄日及以上占4.3%。2.ICU重症儿童谵妄发作高危临床表型特征分析结果对于四种主要的高危临床表型,全部参与患儿中,肾功能异常患儿占27.3%,其中发生谵妄的儿童比率占60.3%;脓毒症感染的儿童有16.7%,其谵妄发生率为47.2%;发生缺氧的儿童33.3%,其中谵妄发作的比例为57.3%。卡方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四种高危临床表型与儿童谵妄的首次发作时间、发作持续天数、发作亚型、发作次数均具有显着关联性(p<0.001)。3.ICU重症儿童谵妄高危临床表型的潜在类别分析结果潜类别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表型特征归为3个类别(Entropy=0.76):A组高镇静低脓毒类(N=189)、B组高脓毒低镇静类(N=62)、和C组低镇静混合类(N=383),三组ICU重症患儿的性别(p=0.040)、入科诊断(p<0.001)、入科方式(p<0.001)、机械通气(p<0.001)和约束使用(p=0.027)存在显着差异。4.不同高危临床表型类型对ICU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研究结果显示,不同高危临床表型类型的患儿在是否发生谵妄、谵妄类型、发作时长、首次发作时间、和ICU滞留天数上均存在显着差异(p<0.001)。其中A组的谵妄发生率最高,而B组患儿多发低活动性谵妄和谵妄多次发作,严重程度高,愈后可能更差。5.ICU重症儿童谵妄相关炎性标志物的研究结果范围综述结果显示,共检索到文献3475篇,最终纳入全文文献22篇,发表时间为2008至2017年。对纳入文献中谵妄相关的炎性标志物种类、研究设计、研究对象等进行了分析,发现目前国内外对于谵妄相关炎性标志物的研究主要聚焦在CRP、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IL-10和IL-12)、TNF-α以及NLR和PLR等指标。6.ICU重症儿童谵妄与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关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该样本ICU住院期间的CRP总体水平为(25.25±21.92)mg/L,入住ICU第二天的CRP总体最高(40.12±43.34)mg/L,谵妄首次发作日的CRP为(27.92±28.75)mg/L,三个数字均高于参考正常值10mg/L。谵妄首次发作日的NLR、PLR均高于ICU住院期间总体水平。CRP-F、NLR-M、PLR-M与谵妄严重程度呈显着相关性。7.ICU重症儿童谵妄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的预测价值(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表型特征亚组(OR:0.48;P=0.000)、年龄(OR:0.97;P=0.000)、PRISM评分(OR:1.31;P=0.000)、感染时长(OR:1.21;P=0.000)、CRP(OR:0.97;P=0.029)等是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对CRP联合临床表型特征、感染持续天数等进行ROC分析,三个指标预测谵妄的AUC分别为0.772、0.795及0.760,CRP联合临床表型特征及感染持续天数等独立危险因素联合预测谵妄的AUC为0.918(95%CI:0.894-0.943),在截断值为0.3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2%和90%。(2)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重症儿童谵妄严重程度预测价值。将199名ICU谵妄儿童按严重程度分为单次发作或多次发作两组,纳入人口学资料、临床疾病资料、炎性标志物以及谵妄发作特征等变量,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谵妄持续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对CRP联合IL_6、NLR及PRISM评分进行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联合预测谵妄持续发作的AUC为0.895(95%CI:0.802-0.989),在截断值为0.75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和92%。8.ICU重症儿童谵妄管理方案的构建研究基于MRC复杂干预框架明确了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的干预要素,构建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症状管理方案,在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和干预手段及内容等方面,形成“分层分时分级”的症状管理方案。【研究结论】1.ICU重症儿童在谵妄发生的高危临床表型特征上存在着异质性,这些不同的特征有着不同的谵妄发生率,提示对不同的临床表型应精准识别,以提高预测谵妄的精准性。2.ICU重症儿童存在着以CRP、NLR为代表的特异性炎症标志物,其中,CRP联合临床表型特征对ICU重症儿童谵妄有较好的预测价值。3.基于临床表型分类、炎性因子分析,以及两者的联合使用,提高了谵妄的预测效能。4.基于复杂干预框架初步构建ICU重症儿童谵妄管理方案,着眼于干预对象、干预时间和干预手段及内容等方面,形成的“分层分时分级”管理方案对于ICU护士谵妄管理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荆书光[4](2020)在《单中心50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肺炎克雷伯菌(KP)是引起临床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同时也是引发儿童脓毒症的一大原因。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存在患者致死率高的特点,且随着质粒介导的超广谱AmpC酶、β-内酰胺酶(ESBLs)以及碳青霉烯酶(KPC)等的出现,肺炎克雷伯菌抗生素耐药现象迅速增加,这也对临床治疗实践造成较大挑战。张泓等研究结果显示,产ESBL酶肺炎克雷伯菌主要检出于新生儿病区,其次是综合病区和重症监护病区;并且菌株阳性率逐年上升,产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的菌种,对青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已近100%;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率为3.0%~38.6%。根据2018年CHINET中国细菌耐药性监测报告,在我国临床所分离的耐药菌株中,大肠埃希菌以耐药性28.9%排名第一,其次为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性为20.4%,并且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C R-KPN)的检出率持续上升,从2013年的4.9%上升至2018年的10.1%,尤为突出的是新生儿和儿童群体体内的CR-KPN耐药性显着高于成人群体,且该类菌体临床分离率也呈现出逐步上升的趋向。研究目的分析总结聊城市人民医院单中心近10年来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结果,了解耐药的状况,以期为本地区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诊断、指导有效合理的应用抗生素、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聊城市人民医院2010年01月01日-2019年12月31日血培养为肺炎克雷伯菌及肺炎克雷伯菌亚种阳性,临床诊断为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患儿的临床资料,共50例。根据患儿年龄的大小(≤28天或者>28天)将患儿分成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新生儿组和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非新生儿组,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新生儿组依据患儿的发病年龄(≤7天或者>7天),又可分为新生儿早发型脓毒症组和新生儿晚发型脓毒症组。使用SPSS 25软件分析比较新生儿组(早发型脓毒症组、晚发型脓毒症组)和非新生儿组的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科室分布、临床特点、易感因素、并发疾病、细菌耐药分析、治疗及临床转归。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纳入标准的50例患儿,男性35例,女性15例,其中新生儿组(≤28天)35例(70%),男24例(68.6%),女11例(31.4%);非新生儿组(>28天)15 例(30%),男12例(80%),女3例(20%)。35例新生儿脓毒症中,早发型脓毒症组27例(77.1%),晚发型脓毒症组8例(22.9%);最小确诊时的年龄为10分钟,最大者是11岁。其中,新生儿监护室28例(56%),新生儿科病房10例(20%),重症监护室(PICU)4例(8%),呼吸科病房4例(8%),神经科病房2例(4%),血液科病房2例(4%)。住院时间中最短1天,最长64天,平均22.3 天。2、临床特点: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表现多样,均为非特异性表现,常表现为多个系统、多个脏器受累。新生儿组常最见为呼吸系统(85.7%)表现,其次是反应差、神经系统的表现,其中早发型脓毒症组与晚发型脓毒症组间比较,发热有统计学差异(P<0.05),晚发型脓毒症组发热更多见,其他临床表现两组间对比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非新生儿中发热(≥38.5℃)多见。3、侵入操作史及易感因素:新生儿组侵入操作史,最常见的为气管插管、静脉置管及CPAP,其中早发型脓毒症组与晚发型脓毒症组对比,静脉置管在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发型脓毒症组静脉置管更多见,其他侵入操作两组间对比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新生儿期脓毒症常见的易感因素为早产、低出生体重、围生期窒息,其中早发型脓毒症组与晚发型脓毒症组对比,早产、低出生体重,两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围生期窒息无统计学差异。非新生儿组中无显着差异,骨髓移植、气管插管、动静脉置管各一例。4、并发疾病: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是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新生儿组中最常见的并发疾病,其中早发型脓毒症组与晚发型脓毒症组间比较,P值均>0.05,无统计学差异;非新生儿中并发疾病中最常见的为肺炎。5、耐药性分析:50株肺炎克雷伯菌株中,新生儿组中氨苄西林耐药率最高,其次是头孢唑林钠、头孢曲松钠、氨苄西林钠舒巴坦;而阿米卡星、喹诺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的药物敏感率为100%,无耐药菌株产生;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厄他培南、亚胺培南)药物敏感率较高,耐药菌株较少;非新生儿组中耐药率最高的是氨苄西林,达到了 93.3%,其次是氨苄西林钠舒巴坦,耐药率为82.9%,以及头孢唑林钠、呋喃妥因,耐药率约为80%,而耐药率较低的是含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以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同时耐药菌3株(6%),新生儿组2株,非新生儿组1株;阿米卡星耐药2株,均为非新生儿组;非新生儿组1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同时耐药。6、ESBLs的产生情况:入组的50例菌株中,对36株肺炎克雷伯菌株进行了 ESBLs检测,其中,ESBLs阳性27株(75%)。7、临床转归: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患儿大部分治愈、好转出院,死亡病例2例,均出自新生儿组,药物敏感性结果均为ESBLs阳性,同时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CRE)的多重耐药菌株。结论1、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是其多见于新生儿中的早发型脓毒症,其临床表现多样,常表现为多个系统、脏器同时受累,最常见的并发疾病是肺炎,先天性心脏病是常并发的基础疾病。2、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高危因素是气管插管、静脉置管、CPAP、早产、低出生体重及围生期窒息。3、儿童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第一代头孢类抗菌药物、复方新诺明耐药率最高;对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低;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对氨基糖苷类药物、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最低。
何利[5](2020)在《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危险因素、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了解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情况;2.分析感染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危险因素;3.分析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4.筛查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和碳青霉烯酶基因;5.为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防控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及科学依据。方法1.收集2018年1月2019年6月安徽阜阳市人民医院住院患者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CRKP)菌株及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CRKP组),并把同时期感染碳青霉烯类敏感的肺炎克雷伯菌(CSKP)住院患者为对照组(CSKP组);2.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仪鉴定入选患者病原菌情况,同时利用质谱仪(MALDI-TOF-MS)进行病原菌复核;3.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分析仪对入选病原菌进行药敏实验;4.对CRKP菌株进行同源性分析;5.采用改良碳青霉烯类灭活试验(m CIM)、Carba NP试验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株携带的碳青霉烯酶进行筛查;6.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对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进行筛查;7.利用PCR法检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KPC、blaNDM、blaVIM、blaIMP及blaOXA-48;8.运用SPSS 23.0软件处理,其中计数资料以(%)表示行卡方检验,分析感染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单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感染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多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1.入选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86株,主要来源科室为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危重病医学科、普外科,送检样本类型以痰液标本为主,其次是全血、尿液。2.86株CRKP,呈多重耐药特征。其中对头孢呋新、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均100%耐药;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耐药率分别为100%、98.84%、100%;CRKP对替加环素的敏感度100%。3.同源性分析:86株CRKP可分为A、B、C、D、E及F型,其中A型47株为最多,B型14株,C型16株,D型6株,E型1株、F型2株,A型分布情况:ICU检出25株、呼吸危重病医学科ICU检出12株、普外科检出4株;B、C、D、E及F各株型,呈散发分布。4.机械通气、应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感染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危险因素。5.m CIM试验、Carba NP试验对细菌携带的碳青霉烯酶筛查阳性率分别为93.02%,91.86%。6.胶体免疫层析法检测碳青霉烯酶:86株CRKP中,阳性76株,阴性10株(阴性样本号:21、30、37、43、47、49、50、66、77、81),阳性率88.37%,其中检出KPC型碳青霉烯酶73株,NDM型碳青霉烯酶3株,OXA-48、VIM、IMP型碳青霉烯酶均未检出。7.PCR基因分型:86株CRKP中,76株检出碳青霉烯酶基因,阴性10株(阴性样本号:21、30、37、43、47、49、50、66、77、81),阳性率88.37%。其中检出含blaKPC基因73株,含blaNDM组基因3株,耐药基因blaVIM、bla IMP、blaOXA-48、均未检出。结论1.阜阳市人民医院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来源主要为重症监护室(ICU)、呼吸危重病医学科、普外科,耐药菌分布广泛、需要严格防控。2.痰液标本是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的主要来源,其次是全血、尿液。呼吸系统对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易感,泌尿系统、血流的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不容忽视。3.分离的CRKP呈多重耐药特征,对临床常见抗菌药物高度耐药,仅替加环素敏感度高。应对CRKP的耐药情况密切关注。4.CRKP的主要克隆株集中在ICU、呼吸危重病医学科,应引起关注,并采取相应的防御和干预措施。5.机械通气、应用3种及以上抗菌药物是感染CRKP的危险因素,诊疗中应加强对危险因素关注和预防。6.Carba NP试验、m CIM试验对CRKP携带的碳青霉烯酶检出率接近,m CIM操作更简便、操作时间更短。m CIM比Carba NP更适合临床推广应用于CRKP碳青霉烯酶检测。7.胶体免疫层析法对碳青霉烯酶的检出率与PCR法符合率100%,因胶体免疫层析法有操作简便、检测时间短、费用低等优点,推荐临床应用。8.本院分离的CRKP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以blakp C-2和blaNDM-1类为主,碳青霉烯酶基因分布相对单一,blaNDM基因型的流行情况应被关注。
张晓琴[6](2020)在《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早产儿由于临床救治需要和PICC导管在NICU的普遍使用,加之早产儿的病情较重、合并症多、抵抗力低于足月儿、且各种侵入性操作频繁,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发生率大大增加。致使患儿的生活质量下降、住院时间延长、住院费用增加,严重可致患儿死亡。1.了解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及住院期间的相关费用。2.了解早产儿CRBSI的病原微生物的分布情况。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探索其在降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的可行性,建立适宜的预防方案。方法:1.回顾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收集山西省三家医院NICU 2017年1月—2019年1月早产儿住院期间发生CRBSI共69例患儿的相关资料。纳入标准:在NICU首次住院、观察和护理并进行PICC置管,无置管禁忌症,且置管时长大于48h后或拔管48h内出现的CRBSI的胎龄小于37周的新生儿。排除标准:患儿转入NICU前就存在PICC置管;PICC置管前存在置管部位皮肤的感染;导管放置时间低于48h;患儿家长放弃治疗,主动要求出院者;患儿相关资料不完整者;且不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生CRBSI共69例次,以1:3的比例选取同时段入院未发生CRBSI的早产儿207例,共276例。收集样本量的临床资料主要有:早产儿性别、胎龄、日龄、主要的疾病诊断、住院号、出生体质量、护士穿刺时长、PICC导管留置时长、留置血管、置管次数、5分钟Apgar评分、是否阴道分娩、妊娠期并发症等。分析CRBSI早产儿的一般流行病学特征,与未发生CRBSI患儿的所有临床特征进行对比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CRBSI的危险因素;按照住院号排列,依据相对应的治疗时间和相同的分娩方式选取未发生CRBSI的72例早产儿的各项住院费用与发生CRBSI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进行比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血培养采用双侧方法,HP/PYP血培养瓶对血标本培养,菌种的鉴定使用法国的梅里埃公司的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由NICU的医生和感染科医生一起排除污染标本,判定血液标本是否是导致CRBSI的病原微生物。3.非随机对照实验研究:基于行动研究理论进行2个螺旋循环方案实施,行动研究理论包括: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四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在第一轮的反思结束后,依据反思的结果修改计划——再次行动——观察——反思。如此螺旋式的完善流程,直至达到研究效果。本研究在查阅文献、结合NICU早产儿的护理特点,同时参照国内外早产儿PICC护理的最新的、有效的方法后,组建护理团队并初步制定“早产儿CRBSI的预防方案”,由护理团队全程参与方案的制定、实践、观察、改进。通过观察法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收集资料,证实采用行动研究法的螺旋循环的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结果:1.2017年1月-2019年1月三家医院NICU共有早产儿1950例,男性患儿1054人次,女性患儿896人次。发生CRBSI的早产儿共69例,男性患儿41人次,女性患儿28人次;日龄≤1天有37人次,>1天有32人次;体质量<1500g有23人次,≥1500g有46人次;胎龄<27周有36人次、27-32周有24人次、32-37周有9人次。CRBSI的例次感染率为3.53%(69/1950),CRBSI的发病率为6.86/‰(69/10051)。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NICU早产儿发生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有:胎龄(P<0.001)、分娩方式(P<0.001)、体质量(P<0.001)、抗生素的规律使用(P<0.001)、5分钟Apgar评分(P<0.001)、导管留置时长(P<0.001)、PICC穿刺次数(P<0.001)、穿刺时长(P<0.001)、导管堵管(P=0.002)、导管移位(P<0.001)。而患儿的性别(P=0.470)、日龄(P=0.780)、民族(P=1.000)、居住地(P=0.263)、新生儿主要的疾病诊断(P=0.449)、母亲妊娠期疾病(P=0.521)、医保类型(P=0.797)、穿刺血管(P=0.122)、敷料更换时间(P=0.161)、季节(P=0.132)与患儿是否发生CRBSI之间并无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纳入多因素分析,以?入=0.10,?出=0.15为标准。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低是早产儿CRBSI的独立危险因素,胎龄<27周比27-32周的患儿感染的风险增加1.636倍(P=0.012,OR=2.636,95%CI=1.2405.605);与体质量低于1500g患儿相比,不低于1500g的患儿的感染风险降低3.062倍(P=0.054,OR=4.062,95%CI=0.97416.936);与自然分娩方式相比,剖宫产的感染风险增加8.043倍(P<0.001,OR=9.043,95%CI=2.69730.328);PICC留置7-14天比留置<7天患儿的CRBSI感染风险增加3.186倍(P<0.001,OR=4.186,95%CI=2.3047.606);穿刺次数越多,患儿CRBSI的风险增加,穿刺次数每增加一次,患者感染风险增加2.033倍(P=0.002,OR=3.033,95%CI=1.5076.102);与未发生导管堵塞相比,患者发生导管堵塞的感染风险增加4.958倍(P=0.099,OR=5.958,95%CI=0.71449.704);与未发生导管移位相比,患儿发生导管移位的感染风险增加4.401倍(P=0.006,OR=5.401,95%CI=1.63317.866);护理人员穿刺时间越长,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越大,穿刺时长在3060min比置管30min之内,患儿发生CRBSI的风险增加6.257倍(P<0.001,OR=7.257,95%CI=3.34915.728)。经济学分析结果显示:CRBSI的早产儿与非CRBSI的早产儿的平均胎龄为28-31周,CRBSI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长为56-71天,平均为62天。非CRBSI的患儿平均住院时长为33-54天,平均为44天。CRBSI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73627.00元,非CRBSI的患儿的住院总费用为112892.32元;CRBSI患儿各胎龄段的住院费用均高于非CRBSI患儿;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56627元,非CRBSI患儿体质量<1000g比>1000g住院费用高出7675.5元。2.病原微生物的检测结果:共检出病原菌69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8株(55.05%),其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5株(21.73%),是早产儿最主要的最常见的病原菌;革兰氏阴性菌25株(36.25%),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肺炎克雷伯杆菌6株(8.70%);真菌6株(8.70%),均为近平滑念珠菌。3.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两轮螺旋循环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明显下降。2019年3-5月CRBSI感染率为1.87‰,第一螺旋循环之后CRBSI感染率为2.82‰,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48);第二轮循环实施之后感染率为0.34‰,明显低于第一轮,两轮之后的感染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729);经过两轮的观察和监督,护理团队人员的PICC相关技术操作第二轮得分明显高于第一轮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CRBSI早产儿的独立危险因素:低胎龄、低体质量、分娩方式(剖宫产)、导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多、导管移位、穿刺时长、导管堵塞。2.CRBSI早产儿住院时长和住院费用高于非CRBSI的早产儿,体质量越低所需的住院费用越高。3.CRBSI的早产儿最常见的病原微生物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4.行动研究法的应用降低了早产儿CRBSI的发生率、改善了护理人员PICC技术操作,值得在NICU领域进行尝试。
陈曦[7](2020)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回顾分析我院3年间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VLBWI)发生院内感染(Nosocomial infection,NI)的高危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总结其发生NI时的临床表现和结局,提出对应的防治策略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为提高VLBWI存活率及生命质量,减轻住院费用及家庭和社会负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9年12月3年间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收治的VLBWI的相关资料,记录患儿的一般情况、发生感染时的首发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按照NI诊断标准,将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院内感染组,未发生院内感染的患儿纳入非院内感染组,统计我院VLBWI院内感染发生率;总结我院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首发临床症状;按照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将院内感染组的患儿的感染部位进行分类并发现常见感染类型;总结院内感染组患儿的细菌学培养及药敏试验特点从而分析本院发生院内感染的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将导致VLBWI发生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归纳总结,采用SPSS23.0统计软件先行单因素分析,选择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得出独立危险因素,提出相关的院感防治策略。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100例VLBWI中,发生院内感染的共38例48次,感染率38.0%(38/100),患儿日感染率9.8%(48/4868);最主要感染类型为下呼吸道感染27例次(56.3%),其次为败血症11例次(23.0%);发生感染时常以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且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2、我院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及铜绿假单胞菌,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感染为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重要病原菌。3、我院VLBWI院内感染组病原菌药敏检验结果:革兰氏阴性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类(50%88%),第三、四代头孢(0%50%)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对氨基糖苷类、碳青霉烯类及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较低(0%40%),鲍曼/溶血不动杆菌总体耐药率较低(0%36%);肺炎克雷伯除对第一、二代头孢耐药率较高(66%88%),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33%);大肠埃希菌对一二代头孢类耐药率(50%75%)及第三、四代头孢菌及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050%)耐药率较高,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25%);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含酶抑制剂耐药率较高(0%60%),对其他抗生素耐药率较低(0%40%)。4、VLBWI院内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出生体重、胎龄、PICC置管时间>2周、机械通气时间≥24h、肠道外营养时间>2周及住院时间感染组与未感染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发生院内感染相关。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itic回归分析:肠道外营养>2周(OR 5.82,95%CI 1.46-23.18)、PICC置管>2周(OR 0.038,95%CI 1.08-13.86)、机械通气时间≥24h(OR 1.13,95%CI 1.01-1.26)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5、38例院内感染组中达到出院标准治愈出院者27例(71.1%);未达到出院标准,但生命体征平稳,家属要求出院且出院后失访者7例(18.4%);未达到出院标准,预计出院后有生命危险或预后不良者自动放弃出院者3例(7.9%),死亡患儿(2.6%)1例。结论:1、VLBWI为院内感染的高发人群,应成为临床医生的重要监护人群。2、我院VLBWI的院内感染类型以呼吸系统最为常见,其次为血液系统,感染发生时精神反应差、肤色晦暗或皮肤有花纹、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腹胀、黄疸反复、体温波动等为首发临床表现,发生感染时患儿早期可出现一种临床表现或多种临床表现,临床救治过程中一旦出现此类表现需警惕感染。3、我院病原菌分布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其次为革兰氏阳性菌,真菌在VLBWI中占有一定比例,充分了解本院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情况可做出有效的抗生素使用策略,减少多重耐药菌的产生。4、VLBWI医院感染发生的相关因素:出生体重、胎龄、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及住院时间;PICC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肠道外营养时间为NI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预防早产、避免或减少有创操作、尽早拔管、合理的肠外营养策略、缩短住院时间、加强手卫生是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李高[8](2020)在《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回顾性分析85例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的临床资料。探索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的临床特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等情况。对初治MM患者在硼替佐米化疗过程中发生肺部感染的诊疗策略及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到2019年1月于甘肃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85例使用硼替佐米化疗的初治MM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肺部感染发生与否将MM患者划分为肺部感染组和无肺部感染组。并对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用SPSS 25.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t检验方法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进行分析,非正态分布的进行非参数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中85例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肺部感染累计发生率约为55.29%,其中约21.3%的肺部感染患者重复发生肺部感染,第1至5化疗疗程肺部感染率分别为21.18%、14.12%、11.17%、11.76%,5.88%,此后疗程总计5.88%。2.肺部感染相关危险因素分析:通过对肺部感染组以及无肺部感染组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体重指数>23.9 kg/m2、年龄>65岁、ISS分期3期、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贫血、吸烟史、ECOG评分≥2分在两组患者中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ECOG评分≥2分为MM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的因素(P<0.05)。3.累计发生的60次肺部感染中,45例次(75%)肺部感染的患者存在呼吸道症状;28例次(46.67%)肺部感染的患者出现发热。4.肺部影像学表现:45例次(75%)肺部感染的患者为双肺感染;15例次(25%)为单侧肺感染,其中右肺10例,左肺5例,病灶影像学表现主要包括斑片影、团块影、磨玻璃影、实变影等,其中斑片影占比最高(61.67%)。5.感染类型与病原学分布:累计发生的60次肺部感染中,其中44例次(73.33%)单独细菌感染、单独真菌感染10例次(16.67%)、真菌细胞混合感染5例次(8.33%)。通过相关检查共计检测出30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18株(60%),以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11株占所有菌株数的36.67%,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高;真菌1株占比3.3%。6.抗菌药物使用:抗肺部感染治疗多为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抗菌药物选用多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方制剂、抗真菌制剂、碳青霉烯类等,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方案多为二联经验抗细菌治疗,有效率71.43%。7.预后:60例次肺部感染,其中59例次行规律抗感染治疗其中50例次(84.75%)患者经过两周左右的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9例次(15.25%)患者抗感染治疗无效,其中肺部感染导致3例患者死亡。结论:1.初治MM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肺部感染发生率高,重复感染率高。2.中性粒细胞减少、贫血、ECOG评分≥2分是初治MM患者在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3.接受硼替佐米化疗的初治MM患者肺部感染主要以单独细菌感染为主,单独真菌感染及细菌和真菌混合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4.初始抗菌方案中经验性二联抗菌治疗有效率71.43%,未获得培养结果及药敏结果前可经验性使用经验性二联抗菌药物抗感染,酌情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方案,可取得良好的疗效。同时需要警惕真菌和其他非典型菌感染。5.常规影像学检查阳性率高,对怀疑肺部感染的初治MM患者应该尽早行相关检查。
吴莉[9](2020)在《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在转入PICU节点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比较不同评分系统对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时的结局预测价值。方法2013年03月-2019年06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小儿血液科因急性白血病(包括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和急性髓系白血病)接受化疗的过程中合并脓毒症而转入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的患儿,共计51例,临床资料完整。根据患儿在PICU的结局,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收集两组患儿转入PICU时的生命体征,临床特征,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回顾性评价两组患儿转入PICU时的PSOFA(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change、PEWS(儿童早期预警评分)、qSOFA(quick SOFA)评分,制定四种评分系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并对其ROC下面积(AUROC)进行统计学分析,进而比较其对于脓毒症导致死亡的预测效能。结果共51例患儿因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生存组22例,死亡组29例,死亡率56.9%,单因素分析显示:生存组和死亡组在性别、月龄、诊断、粒缺天数、发热天数、感染部位及病原体、中性粒细胞计数、乳酸、CRP(C-反应蛋白)、白蛋白、血小板计数、血总胆红素无统计学差异;缓解状态、纤维蛋白原、住院天数、血肌酐、心率、意识改变在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SOFA、PEWS、qSOFA评分,死亡组均值均高于生存组,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EWS评分的AUROC显着高于其他三种评分,其他三种评分系统的AUROC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并转入PICU的患儿病死率高。白血病未缓解、住院天数>14天、心率升高、意识改变、纤维蛋白原降低、和血肌酐升高是合并脓毒症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转入PICU后死亡的危险因素,PEWS评分系统对转入PICU的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的死亡率预测价值最高,其最佳截断点为5.5分。
巩吉平[10](2020)在《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发病次数、中医证候积分、实验室指标等,旨在评价中药益肺复感汤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的临床疗效,证实益气固表,清泻伏热之法可以减少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改善患儿体质,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为临床治疗本病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为今后开发新药提供有力依据。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肺虚邪滞证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其中治疗组予口服益肺复感汤颗粒治疗,对照组予匹多莫德颗粒口服治疗,疗程为2个月。治疗结束后随访半年,观察2组患儿治疗前后变化,进行疾病疗效比较、中医证候积分率、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与相关症状,及两组患儿血红蛋白含量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变化。结果:治疗组共完成58例,脱落8例,对照组共完成53例,脱落13例,总共完成111例。治疗前,2组患儿性别、年龄构成、中医证候积分、血红蛋白含量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无显着差异,具有可比性。通过本次研究,疾病疗效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87.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治疗组有效率为89.7%,对照组有效率为6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治疗组有效率为94.8%,对照组有效率为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儿均可改善面黄少华、多汗、乏力、食少,鼻粘膜充血或水肿、睡眠状况、大便溏薄等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患儿治疗前血红蛋白水平相对减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相对升高,治疗结束时,2组患儿组内比较血色素水平较治疗前有所升高,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前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血色素升高,治疗组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对照组下降趋势显着。结论:本研究结果证实益肺复感汤除可减少发病次数外,还可改善肺虚邪滞证相关临床表现,如面黄少华、乏力、食少、咽红、多汗、鼻粘膜充血或水肿、睡眠不安、大便溏薄或干燥等症状。同时通过监测实验室指标发现,益肺复感汤可改善患儿营养状况,提升血红蛋白含量,可能是使其症状如面黄少华、乏力改善的原因;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考虑部分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治疗前存在过敏现象,经治疗后可较前有所降低,机体敏感性较前有所改善,对减少呼吸道感染发病次数有一定相关性。益肺复感汤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不仅能有效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病次数,还能有效改善患儿体质,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无不良反应,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儿科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儿科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方法 |
2.3 统计学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血培养结果部分 |
3.1.1 病原菌分布情况 |
3.1.2 2015~2019 年血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1.3 血培养主要病原菌耐药情况 |
3.1.4 常见病原菌抗生素治疗情况 |
3.1.5 出生情况比较 |
3.1.6 临床资料比较 |
3.2 痰培养结果部分 |
3.2.1 病原菌分布 |
3.2.2 2015~2019 年痰培养病原菌年度变化 |
3.2.3 痰培养主要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3.2.4 常见病原菌感染后抗生素治疗情况 |
3.2.5 临床资料比较 |
第4章 讨论 |
4.1 血培养结果分析 |
4.2 痰培养结果分析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现况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3)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价值及症状管理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与概述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三、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特点和高危临床表型特征的研究 |
研究一 ICU 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特点的现况研究 |
研究二 ICU重症儿童谵妄高危临床表型的潜类别分析 |
第三部分 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相关炎性标志物分析 |
研究一 谵妄相关的炎性标志物的范围综述 |
研究二 ICU重症儿童谵妄与炎性标志物的关联研究 |
第四部分 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ICU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价值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对象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五、讨论 |
六、小结 |
第五部分 ICU重症儿童谵妄的症状管理方案构建研究 |
一、文献研究与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构建 |
二、质性研究与ICU重症儿童谵妄症状管理方案构建 |
三、ICU 重症儿童谵妄的症状管理方案构建 |
第六部分 结论 |
一、主要研究结论 |
二、创新点 |
三、不足与展望 |
附录1 康纳尔儿童谵妄评估量表 |
附录2 知情同意书 |
附录3 小儿死亡风险评分IV |
附录4 舒适行为量表(CBS) |
文献综述 ICU 家庭赋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参考文献 |
研究生期间的科研工作 |
致谢 |
(4)单中心50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创新性与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肺炎克笛伯菌毒力影响因素、耐药机制与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5)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危险因素、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布特征、耐药性、同源性及危险因素分析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入选患者的临床特征 |
3.2 CRKP组与CSKP药敏实验结果对比 |
3.3 同源性分析 |
3.4 CRKP单因素分析 |
3.5 CRKP感染多因素分析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碳青霉烯酶筛查及碳青霉烯酶基因检测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材料 |
2.2 方法 |
3 结果 |
3.1 mCIM结果 |
3.2 CarbaNP试验结果 |
3.3 碳青霉烯酶检测 |
3.4 CRKP耐药基因检测 |
3.5 CRKP阳性基因测序比对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肺炎克雷伯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6)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引言 |
1 研究背景 |
2 国外研究现状 |
3 国内研究现状 |
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意义 |
5 创新点 |
6 技术路线 |
第二部分 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经济学分析 |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样本量 |
1.5 相关概念 |
1.6 CRBSI的诊断方法 |
1.7 研究方法 |
1.8 质量控制 |
1.9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资料 |
2.2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
2.3 早产儿CBRSI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
2.4 早产儿CRBSI的经济学分析 |
2.4.1 一般资料 |
2.4.2 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的费用比较 |
2.4.3 CRBSI组早产儿一般情况的费用分析 |
2.4.4 两组患儿的各项住院费用的比较 |
2.5 发生CRBSI早产儿检出病原菌的分布 |
3 讨论 |
3.1 早产儿PICC CRBSI的分析 |
3.2 早产儿胎龄、体质量、主要疾病与CRBSI的关系 |
3.3 母体因素与CRBSI的关系 |
3.4 早产儿5 分钟Apgar评分与CRBSI的关系 |
3.5 导管堵塞、导管移位与CRBSI的重要危险因素 |
3.6 敷料更换时间与CRBSI的关系 |
3.7 严格控制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 |
3.8 导管留置时间、穿刺部位与CRBSI的关系 |
3.9 CRBSI与各项住院费用的关系 |
3.10 早产儿CRBSI的病原菌特点分析 |
第三部分 基于行动研究理论的早产儿CRBSI预防措施 |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样本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研究方法 |
1.4.1 行动研究法的概念 |
1.4.2 行动研究的特征和步骤 |
1.4.3 行动研究在本研究的适用性 |
1.5 资料收集方法 |
1.5.1 量表收集资料 |
1.5.2 结构式观察法 |
1.6 质量控制 |
1.7 统计分析 |
1.8 评价指标 |
2 研究过程 |
2.1 提出并分析研究问题 |
2.2 组建护理团队 |
2.3 明确问题 |
2.4 制定初步的行动研究方案 |
2.5 方案执行过程 |
2.5.1 第一个螺旋循环 |
2.5.2 第二个螺旋循环 |
3 结果 |
3.1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前后早产儿CRBSI的发生情况 |
3.2 行动研究理论开展后导管相关技术操作的情况 |
3.3 行动研究理论在循环过程的反思结果 |
4 讨论 |
4.1 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意义 |
4.2 评价行动研究理论在预防早产儿CRBSI的效果 |
第四部分 总结 |
1 研究结论 |
2 局限性 |
3 进一步研究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收集资料 |
2.2.2 监测方法 |
2.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6] |
2.2.4 院内感染类型诊断标准[6] |
2.2.5 分组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院内感染率的计算 |
2.5 随访 |
第3章 结果 |
3.1 临床资料及治疗 |
3.2 院内感染率及感染类型 |
3.3 极低出生体重儿发生院内感染时首发临床表现 |
3.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 |
3.5 药敏结果分析 |
3.5.1 革兰氏阴性菌药敏结果分析 |
3.5.2 真菌药敏结果分析 |
3.6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高危因素单因素分析 |
3.7 多因素分析 |
3.8 结局 |
第4章 讨论 |
4.1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发生率及感染类型 |
4.2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首发临床表现及常见病原菌分布情况 |
4.3 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
4.4 极低出生体重儿院内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
4.4.1 出生体重及胎龄 |
4.4.2 医疗保健相关感染(healthcare-associated infections,HAI) |
4.4.3 肠外营养时间 |
4.4.4 住院时间 |
4.5 预防措施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不足之处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8)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病例资料 |
1.1.1 患者资料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观察指标 |
1.2 相关标准 |
1.2.1 MM诊断标准 |
1.2.2 肺部感染诊断标准 |
1.2.3 院内感染诊断标准 |
1.2.4 抗感染治疗的临床疗效和细菌学疗效 |
1.2.5 体力状况评分(ECOG评分) |
1.2.6 发热分度 |
1.3 血液分析 |
1.4 病原菌采集和耐药性检测 |
1.5 统计方法 |
第2章 研究结果 |
2.1 85例MM患者的一般情况 |
2.2 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 |
2.2.1 肺部感染病原菌类型分类 |
2.2.2 各化疗疗程肺部感染占比 |
2.2.3 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 |
2.2.4 肺部感染患者肺部听诊情况 |
2.2.5 肺部感染影像学特点 |
2.2.6 感染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情况分析 |
2.2.7 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 |
2.2.8 经验性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及有效率 |
2.2.9 肺部感染抗感染疗效和转归 |
2.3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分析 |
2.3.1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单因素分析 |
2.3.2 肺部感染相关易感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
第3章 讨论 |
第4章 结语 |
4.1 结论 |
4.2 局限性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9)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研究对象 |
2.3 研究方法 |
2.4 急性白血病的诊断和治疗 |
2.5 急性白血病危险度分层 |
2.6 脓毒症的定义 |
2.7 中性粒细胞减少及缺乏的定义 |
2.8 发热的定义 |
2.9 感染部位的明确 |
2.10 普通血液肿瘤病房患儿转入PICU流程 |
2.11 本研究相关临床评分系统 |
2.12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总体患儿一般资料 |
3.2 总体患儿感染情况分析 |
3.3 生存组和死亡组一般情况比较 |
3.4 生存组和死亡组感染情况比较 |
3.5 生存组和死亡组实验室指标比较 |
3.6 生存组和死亡组的临床指标比较 |
3.7 生存组和死亡组转入PICU时的相关评分情况 |
3.8 不同评分系统相应分值对应患儿死亡率 |
3.9 不同评分系统对患儿结局的预测价值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时转入PICU结局 |
4.2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结局的一般情况 |
4.3 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患儿的病原学及易感部位 |
4.4 影响急性白血病患儿合并脓毒症转入PICU结局的实验室指标 |
4.5 不同评分系统对患儿结局的预测价值 |
4.6 提出新评分系统(儿童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
4.7 儿童脓毒症3.0的可行性 |
4.8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西医研究概况 |
1 RRTI发病机制 |
1.1 呼吸系统解剖特点 |
1.2 免疫功能异常 |
1.3 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 |
1.4 环境因素 |
1.5 其他因素 |
2 西医治疗 |
2.1 免疫调节剂 |
2.2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治疗 |
2.3 益生菌治疗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中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对于RRTI的病名研究 |
2 病因病机研究 |
2.1 先天禀赋不足 |
2.2 喂养不当,调护失宜 |
2.3 用药失宜,损伤正气 |
2.4 正虚邪伏,遇感乃发 |
2.5 瘀热内郁,耗气伤阴 |
3 分证论治 |
3.1 肺脾两虚证——健脾补肺,益气固表 |
3.2 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温阳补虚 |
3.3 气阴两虚——养阴益气,健脾生津 |
3.4 瘀热内郁证——益气滋阴,凉血散瘀 |
4 中医外治法 |
4.1 推拿疗法 |
4.2 贴敷疗法 |
4.3 灸法治疗 |
4.4 拔罐法 |
4.5 耳穴压丸法 |
4.6 中药泡洗技术 |
4.7 中药香囊佩戴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选择 |
二、研究方法 |
1 样本量计算 |
2 分组 |
3 治疗方法 |
4 检测采血 |
5 观察指标 |
6 疗效评价标准 |
7 统计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 |
2 疾病疗效评定 |
3 中医证候积分变化比较 |
4 主要症状积分 |
5 兼症积分 |
6 血常规 |
7 安全性观察 |
讨论 |
1 理论依据 |
2 方药分析研究 |
3 研究结果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表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儿科血液系统疾病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屎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易感因素分析[J]. 赵敏,王丽媛,汪志凌,谢咏梅.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20)
- [2]NICU中五年血培养和痰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王丝雨. 大理大学, 2021(09)
- [3]临床表型特征联合炎性标志物对重症儿童谵妄的预测价值及症状管理策略研究[D]. 戈晓华.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1)
- [4]单中心50例儿童肺炎克雷伯菌脓毒症的临床特点和细菌耐药分析[D]. 荆书光. 山东大学, 2020(04)
- [5]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危险因素、耐药基因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 何利.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4)
- [6]早产儿PICC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措施[D]. 张晓琴. 山西医科大学, 2020(10)
- [7]极低出生体重儿医院内感染的临床影响因素分析[D]. 陈曦. 南昌大学, 2020(08)
- [8]初治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使用硼替佐米化疗期间发生肺部感染临床特点及易感因素分析[D]. 李高.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9]急性白血病合并脓毒症患儿转入PICU时的临床状态对预后的影响[D]. 吴莉.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10]益肺复感汤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肺虚邪滞证临床研究[D]. 巩吉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