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特点、成因与防范(论文文献综述)
叶陈云,张健,叶陈刚[1](2021)在《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控与经济稳健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趋向》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国内外学者已经形成的有关利用金融审计监督驱动金融风险防控与促进经济稳健发展问题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类、描述、归纳和评述,基于我国金融经济发展现实环境,提出了未来的拓展性研究趋势,以便探寻能积极发挥国家审计有效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功能的可行路径和政策建议。
王善平,谭雪[2](2021)在《国家审计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中的代理问题的重要机制。总体上,我国地方政府行政中的代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滥用权力、信息过滤、急功近利、推责避责。国家审计治理这些代理问题的主要机制包括查错纠弊机制、督促整改机制、揭示问题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为提高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的治理成效,新形势下的国家治理需要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对行政代理问题的惩处作用、不断拓展国家审计的广度和深度、积极运用大数据审计等。
于佳怡[3](2021)在《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文中认为
穆露萍[4](2021)在《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研究 ——以H工程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具有周期长、工作量大、风险高的特点。运用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审计政府工程项目,有助于审计人员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将有限的审计资源集中在高风险领域,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因审计资源的分配、程序的设计和具体的实施都是依据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而制定,所以准确的识别和评估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的水平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对象是S审计厅对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项目风险控制。首先从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检查风险控制两方面来分析S审计厅对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存在未定量设定可接受审计风险、风险评估内容片面且缺乏深度、风险评估程序设计简单以及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的问题,提出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流程。其次在构建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流程时,首先要定量设定可接受审计风险值,再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以数值量化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从而计算检查风险并据以设计后续审计程序。最后将S审计厅H工程项目作为案例分析本文构建的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流程。本文以H工程项目为案例分析,证明构建的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流程是科学可行的,可以提升审计效率和提高审计质量。这也为类似S审计厅的审计机关在工程项目审计工作中定量化评估审计风险和设计审计程序上提供参考。
曹萌[5](2021)在《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中提出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开始高度关注政府债务问题。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增速过快,存在引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可能,成为阻碍社会发展进步及经济平稳运行的隐患。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确定了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支出范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是随之带来的财权事权不匹配问题日益显着,地方政府只能通过举债解决财力不足的困境。政府审计作为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发挥其预防、揭示与抵御的审计功能,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有鉴于此,本文梳理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基于财政分权、国家治理和风险管理等理论基础,分析了我国财政分权体制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发展状况,以及政府审计预防、抵御和揭示功能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机理及实践现状。以我国2008-2018年30个省级地方政府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结论的同时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以期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切实维护国家经济平稳运行和可持续发展。综上,本文研究意义一方面体现在丰富政府债务研究的理论基础,为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提供经验性支撑;另一方面体现在有利于地方政府提高债务风险的防控意识,重视政府债务风险的严重性和危害性;有利于国家进一步优化财政体制,缓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利于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运行,有效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结果表明:(1)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具有显着的正向作用,无论是支出分权指标或收入分权指标检验结果都保持一致;(2)政府审计揭示功能和抵御功能可以显着降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而政府审计预防功能未能有效发挥降低债务风险的作用;(3)财政分权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受到政府审计功能的制约,政府审计预防、抵御和揭示功能均能显着降低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正向影响,即政府审计功能对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关系具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杨清裕[6](2021)在《国家审计、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近几年我国财政赤字率急剧上升,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迅速扩大。同时2020年初的新冠疫情导致财政欠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可能继续加大。当债务风险不断累积,一旦到期无法偿还,不仅使地方政府陷入偿债危机,甚至可能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进而影响社会稳定。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为2021年的工作重点之一。可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为各类风险的重中之重,已经受到党中央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因此,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探寻风险防范和控制的有效途径对于保障社会健康发展意义深远。当前债务风险总体可控,国家审计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近几年通过加强债务查处审计,规范权力运行,使得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仍然需要保持时刻警惕,地方政府债务在举债融资、信息公开、资金使用等方面仍存在较大问题。如何提高审计质量,进而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有广阔的研究空间。除了审计机关,媒体舆论监督也是现代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厘清媒体监督在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扮演的角色,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究。根据上述研究背景,本文首先整理了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国家审计、媒体监督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相关文献进行了详细地梳理,试图厘清三者关系之间的理论关系和逻辑支撑。其次,深入理论分析。结合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国家治理理论、信息传递理论,对于提出的逻辑框架从理论层面展开论证,分析国家审计对抑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作用,同时从媒体监督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媒体监督在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作用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据此对三者关系提出了合理假设。然后,开展实证研究。由于部分数据还未公布,本文选择我国除西藏和港澳台自治区以外的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研究对象,搜集2011至2017年间相关数据,对国家审计、媒体监督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其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选用熵权-TOPSIS法进行综合评价,其他数据则通过手工收集并整理所得,通过Spss、Stata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处理和分析。最后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本文的研究结论:(1)国家审计质量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显着负相关;(2)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之间显着负相关;(3)进一步研究发现媒体监督能有效促进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抑制作用。这表明国家审计在地方政府风险的化解中具有显着作用,同时国家审计与媒体监督可以形成强大的监督合力,为防范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提供有力保障。本文的研究拓宽了国家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视角,为促进政府债务风险的化解提供研究方向。未来可以从提高国家审计质量、完善媒体监督机制以及探索两者间的互动机制等几个方面着手,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深入研究。
肖杨[7](2020)在《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经济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政府在工程建设领域投入的资金也越来越大。于此同时,建设工程的审计工作也更加繁重。2014年W市政府投资审计投资额16.59亿元,而2019年政府投资审计投资额便增长至198.67亿元,增长约12倍。虽然政府投资项目审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绩,但工程审计工作仍处于发展上升阶段,面对数量如此之多的政府投资审计项目,仅凭国家力量无法胜任。因此,为确保工程质量,国家资金使用效益,通常国家审计机关会委托工程造价公司对建设项目进行审计工作,但审计机关在开展委托工作中也存在工程造价公司审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增加审计工作的风险,故做好对委托审计的风险管理是势在必行的。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首先阐述了选题的背景,对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涉及的审计风险理论和研究现状作了综述,并对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的概念、特点进行分析;其次,通过文献查阅、向专家咨询、进行专家访谈等基础工作,对全过程跟踪审计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作一个了解,并根据所需要的调查资料进行调查表设计及问卷调查,确定了审计环境、被审计对象、审计单位行为、委托审计等为审计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制作问卷调查表和进行专家访谈,确定审计风险影响因素权重,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再次,将以上评价体系应用于A项目,评价A项目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并提出审计风险控制措施。最后,在落实审计风险控制措施后,使用评价体系再次对A项目进行评价,检验是否实现了委托审计风险管理目标。结果显示:评价指标风险因素的选取是全面的,对风险因素设定的权重较合理,建立的风险评价指标与评分体系在应用过程中较准确,得出的评价是有效的。本文主要考虑到目前全过程跟踪审计是一种新兴的审计模式,而委托审计也是在探索阶段的审计手段,将二者结合起来的理论相对比较分散,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框架。在国家大力倡导全过程跟踪审计及政府投资委托审计成为趋势的当下,分析、研究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是十分必要的,故建立了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体系。该体系可以推广至国家审计机关作为研究委托审计工作的评价方式,同时为筛选合格的委托审计机构提供借鉴,做到既全面又有重点。有针对性的开展委托审计工作,对更好的控制建设项目的委托审计风险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依据。
孙菲[8](2020)在《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行政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形式,对其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是为了监督及评价其单位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随着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全面展开,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认知不足、对自身存在问题发现与整改不足的问题,暴露越来越严重。这些问题都揭示了审计组面临较大的审计风险,当前行政事业单位日常审计工作亟待优化。审计机关针对这些情况,探索采用清单式协同审计模式,提出了具体的国家审计工作要求和单位内部审计工作要求。行政事业单位可以对照这些要求采取措施,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及应对水平,提高日常审计工作效能。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要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可以审计风险为基础,从审计活动现状出发,结合各方对审计工作的最新要求构建评价体系,再通过制度将评价体系嵌入日常审计工作中,使日常审计管理全面化、常态化、简易化、高效化。本文分析了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风险的表现形式,结合国内对于经济责任审计及审计风险的研究和国外对于绩效审计的文献,以及审计机关B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和“清单督导”模式的框架,归集整理A机关下属单位的审计报告中的审计发现问题,收集各方的培训资料与指导手册,探讨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从而建立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整个评价体系涵盖了中央及地方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B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A机关对审计发现共性问题的总结、各下属单位自身业务特点与风险事项。采用“清单式”模式,衔接审计机关B对A机关内审工作的要求,可加强评价体系的常态化、灵活性与可操作性,提高下属单位对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流程和内容的熟悉程度,即提升被审计对象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认知,方便A机关更为具体、实际地指导下属单位开展日常审计工作,以及各下属单位的自查自纠工作,以此来提升经济责任审计的质量与效率,增强被审计对象对自身风险的识别与防范,更好地发挥审计活动帮助被审计对象优化自身日常管理的作用,从而降低审计组的审计风险。
林泽坤[9](2020)在《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Z市为例》文中提出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独特的审计方式,始于1980年代中期,其目的是为了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与监督。经济责任审计经过近40年的不懈努力发展,在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确保党中央令行禁止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可喜成就。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因“人”审“事”,其审计范围广泛、审计内容丰富、审计评价和责任界定难度较大等,审计风险伴随着经济责任审计始终。加强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作用,已经成为摆在审计理论与审计实务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经济责任审计经常伴随着风险,审计机关或审计人员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时,错误评价被审计人员的经济责任情况就会产生审计风险。因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可能达不到开展审计工作的需要,会有将可以给出肯定意见的情况给出了否定意见,或是可以给出否定意见的情况给出了肯定意见。因此,为了降低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需要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或者加强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培养。(?)本文首先梳理了经济责任及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研究文献,界定了相关概念、交待了理论基础、介绍了相关法规,然后聚焦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排查了主要风险、分析了风险机理和风险成因。在此基础上,以Z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例,描述了审计基本情况和风险防范情况,并对案例进行了总结。最后提出了防范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若干对策建议。
何昱瑾[10](2020)在《审计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急速增长的趋势,债务风险日益凸显。审计署2018年第48号公告里披露了部分地区举债行为不规范、虚增财力及滥用财政专项资金等问题,并通过安排专人负责对审计结果督促整改,最终盘活存量资金,化解了各地方政府隐性债务。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开展专项审计工作,其目的就是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要求,转变为促进区域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以及社会和谐稳定的切实可行的政策和举措,进而不断促进国家各项重大政策落地生根、发挥实效,加强和改善民生,维护经济平稳增长、社会健康运行,落实各级地方政府在经济社会的发展服务理念。审计署也通过增加债务专项审计查处力度,减少违规担保债务量进而降低债务风险,保障各地方政府的经济安全,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的效果还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以最终确保我国的经济安全平稳运行。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研读国内外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文献,梳理当前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的研究现状,提出本文研究即审计监督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影响并分析整理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法。其次借鉴并总结国内外已有的关于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研究成果并依据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审计“免疫系统”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的相关基础知识,就目前我国的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总体规模、风险及其成因做了深入的研究。再次通过重点研究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及成因以及影响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因素方面,剖析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通过具体分析地方政府性债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特征以及债务审计中影响审计效率的因素指出政府审计对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等方面的必要性;通过选取30个省5年的数据利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审计监督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两者间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审计投入力度、审计问责力度均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呈显着负相关的关系,即通过加强审计的监管力度,扩大审计范围,可以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行为,从而降低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水平。最后,从加强政府审计监督职能、建立完善审计评价体系、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以及创新政府债务融资管理模式四方面给出对策建议。
二、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特点、成因与防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特点、成因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1)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控与经济稳健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范与经济稳健发展文献回顾 |
(一)国外文献梳理 |
(二)国内文献史梳理 |
三、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范与经济稳健发展研究动态分析 |
(一)金融审计问题研究对象与内容的变化 |
(二)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研究主体背景的变化。 |
(三)金融风险审计问题深度与广度的变化 |
(四)金融风险防控问题研究方法的变化 |
四、对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控与经济稳健发展的研究评述 |
(一)国外研究文献评述 |
(二)国内研究文献评述 |
五、研究结论与趋向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趋向 |
(2)国家审计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地方政府行政中的代理问题:主要表现及成因 |
(一)滥用权力型代理问题 |
(二)信息过滤型代理问题 |
(三)急功近利型代理问题 |
(四)推责避责型代理问题 |
三、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的国家审计机制 |
(一)查错纠弊机制 |
(二)揭示问题机制 |
(三)督促整改机制 |
(四)风险防范机制 |
四、提升国家审计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能力的建议 |
(一)充分发挥国家审计对治理行政代理问题的惩处作用。 |
(二)不断拓展国家审计的广度和深度。 |
(三)积极运用大数据审计。 |
(4)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研究 ——以H工程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1.3.1 技术路线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相关理论 |
2.1 竣工结算审计相关概念 |
2.1.1 竣工结算相关概念 |
2.1.2 竣工结算审计定义与特点 |
2.2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相关概念 |
2.2.1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模型及界定 |
2.2.2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的界定及流程 |
2.3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理论基础 |
2.3.1 风险管理理论 |
2.3.2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2.3.3 成本管理理论 |
第三章 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
3.1 S审计厅及其竣工结算审计项目简介 |
3.2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现状 |
3.2.1 重大错报风险识别和评估现状 |
3.2.2 检查风险控制现状 |
3.3 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3.3.1 未定量设定可接受审计风险 |
3.3.2 风险识别内容片面且缺乏深度 |
3.3.3 风险评估程序设计过于简单 |
3.3.4 风险评估结果不能很好地应对风险 |
第四章 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控制流程构建 |
4.1 构建目标与思路 |
4.2 设定可接受审计风险值 |
4.2.1 影响因素分析 |
4.2.2 模糊综合评价 |
4.3 竣工结算审计的重大错报风险评估 |
4.3.1 识别重大错报风险 |
4.3.2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
4.3.3 确定各因素权重 |
4.3.4 模糊综合评价 |
4.4 竣工结算审计的风险应对 |
4.4.1 计算检查风险 |
4.4.2 确定风险应对措施 |
第五章 对H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的案例分析 |
5.1 H工程项目概况及风险应对现状 |
5.2 可接受审计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
5.3 重大错报风险评估模型的应用 |
5.4 风险应对措施的确定 |
5.5 风险应对措施调整前后对比分析 |
5.5.1 提升审计效率 |
5.5.2 提高审计质量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5)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1.4 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分析及理论基础 |
2.1 财政分权体制相关分析 |
2.1.1 计划经济时期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2 改革开放初期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3 “分税制”改革以来财政体制发展历程 |
2.1.4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发展现状 |
2.2 政府审计功能相关分析 |
2.2.1 政府审计抑制地方债务风险动因分析 |
2.2.2 政府审计功能分类及作用路径分析 |
2.2.3 政府审计抑制地方债务风险实践现状 |
2.3 地方政府债务相关分析 |
2.3.1 地方政府债务的内涵 |
2.3.2 地方政府债务的类别 |
2.3.3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 |
2.4 理论基础 |
2.4.1 财政分权理论 |
2.4.2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4.3 免疫系统理论 |
2.4.4 国家治理理论 |
第三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及现状分析 |
3.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概述 |
3.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 |
3.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类别 |
3.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及风险成因 |
3.2.1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
3.2.2 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 |
3.2.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4.1 研究假设 |
4.1.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1.2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1.3 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2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3 研究变量设计 |
4.3.1 被解释变量 |
4.3.2 解释变量 |
4.3.3 控制变量 |
4.4 实证模型构建 |
第五章 实证检验结果 |
5.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5.2 相关性分析及多重共线性检验 |
5.3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
5.3.1 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2 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3.3 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回归结果分析 |
5.4 稳健性检验 |
5.4.1 被解释变量指标替换 |
5.4.2 解释变量指标替换 |
5.4.3 债务风险水平分组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政策建议 |
6.2.1 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扩大地方政府财权 |
6.2.2 完善政府审计制度,保障审计功能发挥 |
6.2.3 改革政府行政体制,强化债务风险管理 |
6.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国家审计、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价值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框架 |
1.5 研究创新点 |
1.5.1 研究视角新颖 |
1.5.2 变量衡量更为全面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的研究 |
2.1.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起源 |
2.1.2 地方政府债务及债务风险的概念界定 |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
2.1.4 政府债务风险评价体系与度量 |
2.1.5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 |
2.2 关于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2.2.1 规范权力运行 |
2.2.2 维护财政安全 |
2.2.3 监督债务科学合理使用 |
2.3 关于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 |
2.3.1 提升信息透明度 |
2.3.2 加强预算约束作用 |
2.3.3 提升国家审计治理效能 |
2.4 文献评述 |
3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 |
3.1 相关理论 |
3.1.1 公共受托责任理论 |
3.1.2 国家治理理论 |
3.1.3 信息传递理论 |
3.2 研究假设 |
3.2.1 国家审计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3.2.2 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3.2.3 国家审计、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
4 实证研究 |
4.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
4.1.1 样本选择 |
4.1.2 数据来源 |
4.2 变量选取 |
4.2.1 被解释变量 |
4.2.2 解释变量 |
4.2.3 控制变量 |
4.3 模型设定 |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4.4.1 描述性统计 |
4.4.2 相关系数检验 |
4.4.3 多重共线性检验 |
4.4.4 面板数据模型确定 |
4.4.5 实证结果 |
4.5 稳健性检验 |
5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启示 |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5.3.1 研究不足 |
5.3.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本人对综述的评价 |
1.3 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第2章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因素分析 |
2.1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2.1.1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的基本概念 |
2.1.2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特点 |
2.2 风险因素的识别 |
2.2.1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成因 |
2.2.2 风险因素识别原则和方法 |
2.3 建设项目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类型 |
2.3.1 审计环境风险 |
2.3.2 被审计对象潜在风险 |
2.3.3 审计单位行为风险 |
2.3.4 委托审计风险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指标体系 |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 |
3.2 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价指标筛选 |
3.2.1 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评价指标建立 |
3.2.2 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层次结构模型 |
3.3 建立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计算模型 |
3.3.1 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计算模型 |
3.3.2 评估分析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 |
3.4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指标体系应用 |
4.1 A项目基本情况 |
4.2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指标体系权重 |
4.2.1 计算准则层权重 |
4.2.2 计算各指标层权重 |
4.2.3 计算综合权重 |
4.3 A项目审计风险评价体系的效果与评价 |
4.3.1 建立评判表 |
4.3.2 A项目整体审计风险模糊评价 |
4.4 案例改进措施 |
4.4.1 严格筛选委托审计公司 |
4.4.2 运用约束机制监管委托审计工程造价机构 |
4.5 对A项目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再次评估 |
4.5.1 对A项目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再次计算 |
4.5.2 对改进措施效果评价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8)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结构安排 |
1.3 论文创新点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
2.1.1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界定 |
2.1.2 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 |
2.1.3 经济责任审计的特点 |
2.1.4 实施经济责任审计的必要性 |
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相关研究 |
2.2.1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内涵 |
2.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 |
2.2.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
2.3 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体系 |
第三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中的现状与风险因素分析 |
3.1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现状 |
3.2 A机关风险因素概况 |
3.2.1 内部控制因素 |
3.2.2 人员管理因素 |
3.2.3 财务管理因素 |
3.2.4 资产管理因素 |
3.2.5 其他方面因素 |
第四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 |
4.1 评价体系概况 |
4.1.1 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
4.1.2 评价体系构建的基本原则 |
4.1.3 评价体系构建的内容框架 |
4.2 单位基本情况 |
4.3 基本评价指标 |
4.3.1 政策落实及内控制度评价指标 |
4.3.2 人员管理评价指标 |
4.3.3 财务管理评价指标 |
4.3.4 资产管理评价指标 |
4.3.5 其他情况评价指标 |
4.4 特殊评价指标 |
4.5 评价指标的赋分 |
4.5.1 分值设置 |
4.5.2 实际应用 |
第五章 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实施的对策与保障 |
5.1 内审机构设置与内审人员配备 |
5.2 信息共享与信息化建设 |
5.3 组织培训与提高认知 |
5.4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
5.5 加大责任追究制度 |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关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的专家问卷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Z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法律法规 |
2.1 相关概念 |
2.1.1 经济责任审计 |
2.1.2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 |
2.1.3 审计风险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2.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2.2.3 国家治理理论 |
2.2.4 审计风险理论 |
2.3 法律法规 |
2.3.1 审计法及审计法实施条例 |
2.3.2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
3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机理和成因分析 |
3.1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其特征 |
3.1.1 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主要风险 |
3.1.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显着特征 |
3.2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形成机理分析 |
3.2.1 风险形成机理的含义及其要素 |
3.2.2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源分析 |
3.2.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传导机制分析 |
3.2.4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风险受体分析 |
3.3 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分析 |
3.3.1 审计内容丰富,时间跨度较大 |
3.3.2 经济责任界定尺度不易把握 |
3.3.3 定性评价多,定量评价少 |
3.3.4 审计成果可能被误用 |
3.3.5 审计资源整合带来的风险 |
4 Z市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案例分析 |
4.1 案例简介 |
4.2 经济责任审计基本情况 |
4.2.1 审计计划和准备工作 |
4.2.2 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 |
4.2.3 审计结论和审计建议 |
4.3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情况 |
4.3.1 审计人员综合素质风险方面的防范 |
4.3.2 审计工作时间安排风险方面的防范 |
4.3.3 政策执行情况审计风险方面的防范 |
4.3.4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方面的防范 |
4.4 案例总结 |
5 加强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的对策 |
5.1 运用风险导向审计 |
5.2 准确界定责任边界、区分责任类别 |
5.3 设置评价指标,选取评价标准 |
5.4 审慎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
5.5 加强审计质量控制 |
6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审计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综述简评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结构与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1.4.1 本文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1.1 地方政府性债务相关概念 |
2.1.2 审计监督概念 |
2.2 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
2.2.3 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 |
第三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及主要风险分析 |
3.1 我国地方性政府债务现状 |
3.1.1 债务规模 |
3.1.2 地方政府未来债务负担 |
3.2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成因分析 |
3.2.1 经济体制因素 |
3.2.2 政治制度因素 |
3.3 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存在的风险分析 |
3.3.1 地方政府债务性风险总体概述 |
3.3.2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风险凸显 |
3.3.3 地方政府自身制度性风险隐患突出 |
3.4 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成因分析 |
3.4.1 地方政府举借过度超过实际承受能力 |
3.4.2 举债管理制度不到位加剧财政负担 |
3.4.3 举债项目预期经济效益不佳导致债务拖欠 |
3.5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及影响审计效率因素分析 |
3.5.1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 |
3.5.2 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影响审计效率因素分析 |
第四章 审计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实证研究 |
4.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4.1.1 政府审计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督作用分析 |
4.1.2 审计监督力度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系研究 |
4.2 研究设计 |
4.2.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 |
4.2.2 模型设计与变量选取 |
4.2.3 模型构建 |
4.3 实证分析 |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相关性分析 |
4.3.3 模型回归分析 |
4.3.4 稳健性检验分析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
5.1 研究结论 |
5.2 对策及建议 |
5.2.1 加强政府审计监督职能 |
5.2.2 建立并完善审计评价体系 |
5.2.3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
5.2.4 完善地方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信息披露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浅析国家审计风险的特点、成因与防范(论文参考文献)
- [1]金融审计促进金融风险防控与经济稳健发展的研究现状及趋向[J]. 叶陈云,张健,叶陈刚. 财会通讯, 2021(17)
- [2]国家审计治理地方政府行政代理问题的机制研究[J]. 王善平,谭雪. 会计研究, 2021(08)
- [3]国家审计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路径研究 ——以中国农业银行为例[D]. 于佳怡.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21
- [4]政府工程项目竣工结算审计风险研究 ——以H工程项目为例[D]. 穆露萍.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5]财政分权、政府审计功能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D]. 曹萌. 西安石油大学, 2021(12)
- [6]国家审计、媒体监督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D]. 杨清裕.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7]委托全过程跟踪审计风险控制体系构建及应用[D]. 肖杨. 新疆大学, 2020(07)
- [8]基于审计风险的A机关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的构建研究[D]. 孙菲.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3)
- [9]地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范研究 ——以Z市为例[D]. 林泽坤. 安徽财经大学, 2020(08)
- [10]审计监督对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影响研究[D]. 何昱瑾. 西京学院, 20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