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李亚星[1](2021)在《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与相关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肉牛产业是我国当前畜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肉牛的生长速度和肉质品质是当前肉牛育种的主要目标。肉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是典型的由多基因调控的数量性状,其遗传调控机制复杂。秦川牛具有适应性强、耐粗饲等特点,是我国优良地方品种之一,但与国外肉牛品种相比仍有生长速度慢,产肉量低等问题,因此利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提高秦川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对于肉牛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TTN基因g.231054C>T位点、MYBPC1基因g.70014208A>G位点和EDG1基因g.1471620G>T位点对日本黑毛和牛大理石花纹肉等级具有重要影响。为探究上述4个位点对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本研究利用Mass ARRAY和PCR-RFLP技术对350头陕西秦川牛、24头山东鲁西黄牛、41头内蒙古蒙古牛、50头蒙古国蒙古牛、50头湖南巫陵牛和50头广西隆林牛的上述4个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对其与秦川牛的生长和胴体性状进行关联性分析。同时,本研究还进一步比较了上述4个位点的优势等位基因在11到47个不同国家地区的肉牛群体中的分布。最后,利用实时定量PCR技术分析了上述基因在秦川牛背部最长肌中的m RNA的表达量与肌内脂肪含量(intramuscular fat content,IMF)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TTN基因g.231054C>T位点、MYBPC1基因g.70014208A>G位点和EDG1基因g.1471620G>T位点在秦川牛、鲁西黄牛、内蒙古蒙古牛、蒙古国蒙古牛、巫陵牛和隆林牛6个黄牛群体中均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2)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与秦川牛的体斜长、腰角宽、胸深和胸围显着相关(P<0.05);TTN基因g.231054C>T位点与秦川牛体高、胸深、胸围和背膘厚显着相关(P<0.05);MYBPC1基因g.70014208A>G位点与秦川牛的体斜长、体高、腰高、尻长、腰角宽、胸深和眼肌深度显着相关(P<0.05);EDG1基因g.1471620G>T位点与秦川牛的腰角宽、背膘厚、眼肌面积和肌内脂肪含量显着相关(P<0.05);(3)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在我国黄牛群体中由北到南逐渐降低;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的A等位基因频率、TTN基因g.231054C>T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MYBPC1基因g.70014208A>G位点A等位基因频率和EDG1基因g.1471620G>T位点T等位基因频率在我国的6个黄牛群体中均显着低于日本黑毛和牛(P<0.05);(4)AKIRIN2和TTN基因在低IMF组的m RNA表达量显着高于高IMF组(P<0.05和P<0.01);MYBPC1和EDG1基因在高IMF组的表达量显着高于低IMF组(P<0.01和P<0.05)。综上,AKIRIN2基因c.*188G>A位点、TTN基因g.231054C>T位点、MYBPC1基因g.70014208A>G位点和EDG1基因g.1471620G>T位点可用于提高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为秦川牛的遗传改良提供科学依据。
魏淑娟,陈帅[2](2020)在《秦川牛改良效果研究和建议》文中指出本文阐述了秦川肉牛改良历程和不同肉牛品种对秦川牛的改良效果,提出在保留秦川牛原有的耐粗饲、抗逆性强、肉质好等优点的基础上,改良其早熟性差、饲料报酬低、尖尻、后躯发育差、产肉率和泌乳性能低等缺陷的改良建议。
张旭华[3](2018)在《陕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化研究与效益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立足于陕西肉牛养殖现状,对不同规模肉牛场养殖效益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以期为陕西肉牛适度规模化养殖提供科学依据。选择陕西省铜川、宝鸡、咸阳、渭南、延安及商洛6个市、共计63家不同规模肉牛场,依据养殖规模差异将其分为I类(1-100头)、Ⅱ类(101-300头)、Ⅲ类(301-500头)、Ⅳ类(501-1000头)、Ⅴ类(1001-2000头),共计五类,并对其分别实施问卷调研。通过对五类不同规模肉牛养殖场效益分析判断肉牛养殖规模与养殖效益的相关性,同时建立相关性评价指标;其次,根据五类养殖场从微观角度分析陕西省肉牛养殖适度规模。结合五类肉牛场的调研结果,分析陕西省不同养殖规模肉牛场的单头牛效益影响因素,分析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五类肉牛场的边际效益,从而确定单头肉牛饲养成本及净利润,确定肉牛养殖场最适宜的养殖规模。最后,结合上述两种角度分析结果,对陕西肉牛适度养殖规模以及养殖效益提升提出相应改进建议。研究取得如下结果:(1)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增加,肉牛养殖场数量呈现下降趋势,养殖场的运营净收入呈现增加趋势;随着肉牛养殖规模的增加,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以及胴体重均呈现增加趋势;养殖场在100头规模以上时,年投入资本均在80万元以上,为保障养殖场资金回流,100头规模以上养殖场资金周转至少在100万以上才可保障运营顺畅。(2)I类(1-100头)肉牛养殖场在“全株青贮+精料+麦秸”日粮结构下,21-30头规模条件适宜养殖规模,每头日均收益可以达到4.68元,年均养殖收益可达1684元,实现边际效益盈利平衡集中在11-20头范围,每头日均收益5.44元;在养殖品种因素方面,选育改良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单头盈利额最高,养殖规模越大盈利越高,并且秦川牛肉用新品系盈利率高于秦川牛盈利率达30%以上;在饲养模式方面,相同规模条件下,采购架子牛育肥方式与自繁自养肉牛场和自繁自养+采购架子牛育肥肉牛场养殖模式相比每头出栏成本最低,其前者的最适养殖规模在41-50头,每头日均增加成本为2448元,;在工人月均工资、工人数量相同条件下,以21-30头养殖规模运营所控制人均饲养数与牛比例11.33头最佳;在资金充足的条件下可适当增加养殖规模,以91-100头养殖规模运营所控制人均饲养数31.33头最佳。(3)通过对Ⅱ类(101-300头)、Ⅲ类(301-500头)、Ⅳ类(501-1000头)及Ⅴ类(1001-2000头)四个档的肉牛养殖场单头年均养殖效益对比分析得知,201-250头规模时单头年均养殖效益为4151元,401-450头规模时养殖场单头年均养殖效益为4026元;1501-1700头规模时养殖场年均养殖效益为4323元,依照单头养殖效益4000元以上最适养殖规模分析,推荐以上三种规模为最适规模,此时,推荐人均饲养头数控制在51-93头范围内为佳。综上,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影响肉牛养殖效益的因素包括养殖规模、日粮结构、肉牛品种、人均饲养头数、养殖模式以及人工工资等。(2)100头以下的小型规模肉牛养殖场,在架子肉牛育肥、饲养选育改良的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及“全株青贮+精料+麦秸”的日粮结构条件下,以21-30头规模为最适养殖规模。(3)100-2000头规模肉牛场,在保障人均饲养牛头数50-70头范围且平均育肥周期约95-100天条件下,推荐肉牛养殖最适规模为201-250头或401-450头;对于资金周转充足的大型规模肉牛场推荐最适饲养规模为1500-1700头;适宜人均饲养头数控制在51-93头范围。(4)为了提高肉牛规模养殖效益,政府需加大对肉牛规模养殖的政策性扶持,同时,企业和农户也应加快肉牛遗传改良步伐和提高科学养殖水平。
梅楚刚[4](2017)在《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地方黄牛品种数较多且适应性强,但肉质生产性能等方面相较于国外黑毛和牛及安格斯牛等仍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是目前国内高档牛肉长期依赖进口问题的根源所在。另外,国内一些盲目引种杂交,造成了很多地方品种纯种数量急剧下降,有些品种甚至濒临灭绝(如大额牛)。近些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出现为物种保护及资源开发与利用创造新机会和挑战,该领域的突破为科学地提高动植物育种效率以及全面探索遗传信息提供技术支持。2009年,牛的全基因组序列成功组装,为不同品种牛的功能基因组学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本研究便利用二代测序技术,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及大额牛进行基因组、转录组测序和比较分析,以期揭示不同品种牛的遗传特性,为我国肉牛遗传改良以及地方牛品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及安格斯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343.69G数据,与UMD3.1参考基因组进行比对,平均比对率为99.08%,平均测序深度为11.14×。共检测到24562477个单核苷酸多态位点(SNP)、2764904个插入/缺失变异(In Del)、27699个拷贝数变异(CNV)和429748个结构变异(SV),秦川牛的各类型遗传变异数目均明显高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说明秦川牛遗传多样性较高。与db SNP140数据库比较,发现检测到的32.20%的SNPs和41.09%的In Del是新发现的,丰富了现有遗传突变数据库。通过全基因组扫描分析,在黑毛和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985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脂肪酸代谢、黑色素沉积等相关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在安格斯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1298个受选择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甲状腺激素信号通路、胰岛素相关通路、AMPK信号通路,催产素信号通路等重要经典通路和功能分类;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较,在秦川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4622个品种特异性错义突变相关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自身免疫反应、抗原处理和提呈、免疫应答、非洲锥形虫病等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该研究结果为解析黑毛和牛肉质好、黑色被毛,安格斯牛肉质好、繁殖性能优,秦川牛适应性好、抗逆性强等遗传特性提供理论依据。(2)对大额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共获得了42.77G数据,测序深度为13.06×,在UMD3.1参考基因组上的比对率为98.44%。在大额牛基因组中共检测到了23828562个SNP、1970270个In Del、3659个CNV和70810个SV,其中62.24%的SNPs和64.50%的In Dels是新发现的。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大额牛的各类型遗传变异数目均明显较高,说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驯化和选择程度要强于大额牛。结果还显示大额牛SNP在各个染色体上的分布规律和测序数据比对率、覆盖度与黑毛和牛、安格斯牛的非常一致,暗示了大额牛染色体数目(2n=56)相对于普通牛(2n=58)少两条,可能是在进化过程中发生过染色体融合事件。与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相比较,在大额牛基因组中筛选到了6167个品种特异性错义突变相关基因,这些基因显着富集到了补体系统、生物附着、外部刺激应答、防御反应等信号通路和功能分类,可能与大额牛抗逆性强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此外,大额牛群体历史规模推测表明其在进化过程中经历过两次群体扩张和两次群体收缩,而且分析推断群体大小波动与气候环境变化有关。利用单拷贝基因分析父系遗传和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母系遗传,我们推断大额牛可能是雄性野牛与雌性家牛杂交后代进化而来的独立牛种。(3)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进行高通量转录组测序,通过差异表达基因分析,分别与另外两个品种比较,在黑毛和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36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明显富集到了脂质代谢相关的通路和功能分类,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黑毛和牛脂肪沉积能力强的遗传特性;在秦川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37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这些基因明显富集到了免疫与病虫易感性相关通路和功能分类,从转录组水平揭示了秦川牛适应性强的遗传特性;在安格斯牛背最长肌中筛选了162个显着差异高表达的基因,但这些基因仅富集到了4条通路和功能分类,其中两条与机体免疫相关,可能说明了安格斯牛具有较强的免疫能力。(4)鉴于黑毛和牛和秦川牛分别是肉质好和适应性强的品种代表,本试验将转录组与基因组联合研究,筛选与黑毛和牛脂质代谢、秦川牛免疫和适应性相关的受选择基因和差异表达基因,并探索两类基因之间的调控关系。结果发现,ELOVL6基因是黑毛和牛两组学筛选到的共有基因,该基因与脂质代谢密切相关,可作为影响肉质的重要候选基因;BLA-DQB、HBA、PRG4和VWF是秦川牛两组学筛选到的共有基因,可能在牛机体适应性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调控网络分析发现,基因组筛选到的受选择基因与转录组筛选到的高表达基因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联系,为揭示黑毛和牛脂质代谢调控和秦川牛免疫应答等特性的分子机制提供科学依据。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比较研究,分析它们的遗传差异,从基因组和转录组不同角度揭示不同品种肉牛特性的内在遗传差异,为我国肉牛遗传改良、培育自主高档肉用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另外,通过对大额牛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研究,揭示了其强适应性的潜在遗传机制,并进一步的解析了其演化历史,为我国地方品种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理论基础。
贾伟[5](2017)在《牛骨营养品质评价与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功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肉牛和牦牛宰后产生的骨副产物富含多种营养成分,高效开发利用牛骨资源,对提高肉牛和牦牛的经济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采集我国4个地域牦牛和7个主要地域牛种的肱骨、股骨、脊骨、肋骨四个部位为样本进行营养组分检测,使用主成分、聚类、判别分析方法对牛骨样本进行营养品质评价。以甘南牦牛骨为原料,研究了酸法制备牦牛骨胶原蛋白和酶解制得不同分子量牦牛骨胶原多肽的结构及组成。并以人成骨细胞为体外模型评价了牦牛骨胶原多肽的营养功效。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牛骨中的水分含量在12.2348.10 g/100g之间,灰分含量为21.3348.07g/100g,蛋白质含量为13.6826.14 g/100g,脂肪含量为4.3733.40g/100g。牦牛骨中的水分含量相差较小,而黄牛中的水分含量差别较大,各地域各部位牛骨的灰分含量趋势与水分含量趋势相反;牦牛和黄牛的骨中蛋白质含量相差不大,同一品种牛不同部位骨中蛋白质含量存在显着差异;各部位的脂肪含量趋势与蛋白质含量趋势相反,牦牛骨的脂肪含量相对较高,蛋白质含量相对较低。2、牛骨中检测出20种矿物质元素。常量元素含量分析,黄牛>牦牛,微量元素含量分析,黄牛<牦牛;分析各气候区矿质元素含量,温带区>高原山地气候区、亚热带季风区;通过矿物质主成分分析可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骨分为4组,鲁西黄牛、陕西秦川牛和内蒙古草原牛为一组,河南南阳牛为二组,青海大通牦牛和桂林南方牛为三组,其他牛种为第四组。判别分析表明,气候和地域因素与牛骨矿物质组成和含量的关系密切。3、牛骨中普遍存在1216种脂肪酸。不同地域来源、不同部位的牛骨中各脂肪酸含量均呈显着差异;通过脂肪酸主成分分析可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骨分为4组,第一组:鲁西黄牛、陕西秦川牛、吉林延边牛、河南南阳牛、内蒙古草原牛、甘南牦牛、桂林南方牛和云南云岭牛;第二组:娘亚牦牛;第三组:青海大通牦牛;第四组:麦洼牦牛。判别结果表明,气候和地域因素与牛骨脂肪酸组成和含量的关系密切。4、牛骨中含有17种氨基酸。分析总氨基酸含量,就品种而言,黄牛>牦牛,南方黄牛>中原黄牛、北方黄牛>牦牛;就气候而言,高原山地气候区>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季风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通过氨基酸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都可将不同地域来源的牛骨分为4组,不同部位牛骨的分组情况差异较大。判别试验结果表明,气候因素和地域因素与牛脊骨氨基酸组成和含量关系密切,而与牛肱骨、股骨和肋骨的相关性较弱。5、以甘南牦牛肋骨为原料,优选了酸法制备牦牛骨胶原蛋白(YBC)与碱性蛋白酶制备多肽(YBCP)的工艺条件;采用UV和FT-IR扫描分析、DSC和SDS-PAGE测定,SEM扫描观察,解析YBC和YBCP的结构,同时分析了氨基酸组成。结果表明YBC具有典型的Ⅰ型胶原蛋白的氨基酸组成特点,具备完整的三螺旋结构。YBCP中总氨基酸含量(TAA)、必需氨基酸含量(EAA)含量随着分子量的增大而减少,胶原蛋白结构降解剧烈。6、以人成骨细胞(HOC)为体外模型,确定了分子量为<1kDa、12kDa、24kDa、CaCl2、葡萄糖酸钙(CG)促进HOC增殖的最佳浓度。在各样品组最适浓度下,YBCP能够促进HOC早期ALP的表达和后期矿化结数量增加,而且随着分子量的减小,ALP活性更强、矿化结数量更多。优选出<1kDa多肽组对于HOCⅠ型胶原蛋白mRNA表达水平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多肽组表现出比CaCl2和CG组更强的促增长趋势。综上可知,本研究首次针对我国主要地域的地方牛种不同部位牛骨进行营养品质评价,弥补了我国牛骨资源品种、地域、部位的详实数据缺乏的情况,为牛骨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通过对甘南YBC和YBCP的制备、结构解析与营养性评价,为今后牦牛骨资源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张艺琳[6](2016)在《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乡土文明历史的国家。乡村地区的农耕生产传统在数千年以来深刻影响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发展历程,支撑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结构。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经济迅猛发展,面临着快速城镇化的冲击,我国超稳态”的乡土社会结构产生了许多矛盾冲突与问题。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乡村发展问题逐渐构成了中国城镇化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在这种前提下,乡村对于目前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到底有怎样的意义?如何在保持乡土特色的同时发展乡土经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个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乡土经济资源不仅是可以看见的各种资源,还包括可以转化成经济动力的潜在的、隐性的本土文化资源等资源。区别于其他地方,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发展具有自己的本土特色,有丰富的乡土经济资源,如何传承这些乡土经济资源,进一步发展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经济,促进城乡融合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其中“传承”意为对乡土经济的产业、组织形态等进行传递,承接,保护,利用,优化,升级。本文以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文献构建具有普适性的乡土资源类型谱系和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理论体系,并对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乡土经济资源进行挖掘和评估,进而创建适用于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的乡土经济的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以指导全国其他地区县域乡土经济发展。
徐瑶[7](2014)在《黄牛全基因组分析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剂量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基因组上的遗传变异是研究动物表型性状差异的重要基础。目前,在牛上已有多个品种的全基因组变异信息被公布,并且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出了很多与家畜肌肉生长、脂肪代谢、繁殖力和抗病性等数量性状相关的位点。然而,中国黄牛的全基因组变异研究尚未见报道。关于全基因组变异检测的方法主要有SNP(Single nucleotidepolymorphism)芯片、CGH(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芯片和高通量测序等,其中,高通量测序技术能够全面、准确的获取基因组上的全部遗传信息,因而应用较为广泛。本研究采用测序技术系统检测了2个中国地方黄牛品种(南阳牛和秦川牛)的基因组变异,并比较分析两个品种间、中国地方黄牛与国外牛品种基因组DNA上的差异。同时,研究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 CNV)对功能基因的表达及相关性状的影响,最后,深入分析了牛配对盒7(Paired box7, Pax7)基因启动子区的一处短片段拷贝变异对启动子活性、基因表达和表型性状所产生的剂量效应。本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果:1.黄牛全基因组变异检测及分析本研究对南阳牛和秦川牛基因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其测序平均覆盖深度分别是9.37倍和11.76倍,共得到约67Gbp的数据量。将所得的reads与牛参考基因组(BostaurusUMD3.1)比对后,在南阳牛和秦川牛基因组分别检测到9,008,518和6,963,517个SNP位点,其中新发现的SNP分别占50.83%和29.02%。对变异位点的进一步注释发现,南阳牛基因组突变(包括SNP和Indels)的丰富程度大于秦川牛,并且在外显子、内含子和基因间区均表现出同样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品种起源不同造成的,进化分析表明,南阳牛很有可能主要是瘤牛(Bos taurus)起源的;而秦川牛可能主要是普通牛(Bos indicus)起源的。此外,以秦川牛为参照,在南阳牛基因组中共检测到2,907个CNV,占整个基因组的0.37%,其中,拷贝数减少(loss)的数量远远大于拷贝数的增加(gain),且CNV在X染色体上的分布最多,25号染色体分布最少。在783个CNV区域中发现了495个功能基因,多数都与环境应激、对疾病的免疫应答等过程有关。2.拷贝数变异验证及肌肉生长发育相关候选基因筛选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对检测到的CNV进行验证,随机选择了4组(Gain-GENIC,Gain-NON-GENIC, Loss-GENIC和Loss-NON-GENIC)、共20个位点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只有Loss-GENIC组中的Chr7CNV161(SSBP2)和Chr13CNV1410(SNTA1)两个CNV位点与测序结果不一致,其余位点均与测序结果一致,准确率可以达到90%(18/20)。另外,在南阳牛和秦川牛群体中分别选取10个个体对上述位点进一步验证,发现在拷贝数增加组,南阳牛基因组CNV区域的平均拷贝量均大于秦川牛;在拷贝数减少组,南阳牛基因组CNV区域的平均拷贝量均小于秦川牛,与测序结果一致。通过GO和Pathway分析,初步确定了6个与肌肉生长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其中,FHL1、MICAL-L2和MYH3三个基因在牛肌肉组织中高表达,因此,可以作为候选的肌肉发育相关拷贝数变异基因。3.肌肉发育相关CNV基因剂量效应分析将候选的CNV基因与牛CattleQTLdb数据库进行比较,发现3个候选基因(FHL1、MICAL-L2和MYH3)均与牛的一些重要数量性状位点相关,如肌内脂肪含量、尻角度、体高和脂肪酸含量等,预示其可能在相关的表型形成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个候选基因的CNV分布在不同的黄牛品种间存在差异,尤其是MYH3基因,在南阳牛群体内的分布最为离散,说明拷贝数目差异较大。剂量效应分析表明,FHL1和MYH3基因的拷贝数增加可以促进其mRNA的表达,且能够显着影响南阳牛的生长性状;MICAL-L2基因的拷贝数增加可以抑制其mRNA的表达,并且与南阳牛的生长性状存在显着的关联。4.牛Pax7基因启动子区变异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本研究首次在牛Pax7基因启动子区发现一处10-bp(TCGTCTCCCC)拷贝变异位点,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在黄牛群体内检测到2种拷贝类型,分别为2个拷贝和3个拷贝。统计结果显示,10-bp变异位点不同基因型在5个黄牛群体内的分布差异显着,并且该位点与南阳牛生长性状显着相关,因此,可以作为新的分子标记用于黄牛的育种。5.牛Pax7基因启动子区变异位点的作用机制及剂量效应分析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10-bp变异位点不同拷贝数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构建了分别含3个拷贝(pGL3-pro2-3copies)、2个拷贝(pGL3-pro2-2copies)、1个拷贝(pGL3-pro2-1copy)和不含10-bp序列(pGL3-pro2-Δ10-bp)的重组载体,结果显示,3个拷贝的启动子活性最低,2个拷贝或1个拷贝序列活性较高。通过过表达ZNF219基因,表明10-bp序列拷贝数的变化可能会改变转录因子ZNF219的结合位点,进而影响Pax7基因的启动子活性。此外,该变异位点能够影响Pax7基因及其下游基因(Id2、Id3和CXCR4)的mRNA表达水平,并且2个拷贝纯合个体的基因表达水平显着高于3个拷贝。由此可见,功能基因启动子区的短片段拷贝变异能够通过剂量效应影响启动子活性,进而改变基因的表达量及个体的表型性状。
王勃森,李海琴,康南,袁革红,吕战峰,范小春[8](2014)在《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文中认为通过建立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将秦川牛综合先进技术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科研成果,在示范园内组装使用,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先进的饲养管理模式和办法,以提高秦川牛的经济效益,并在面上迅速推广,从而解决当前秦川牛养殖效益低下、品种退化、数量难以发展的问题。
昝林森,朱晋生,辛亚平[9](2013)在《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杂交改良秦川牛效果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为研究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对秦川牛的杂交改良效果。[方法]对秦川牛、南德温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南秦F1)、西门塔尔牛与秦川牛杂交一代(西秦F1)共282头母牛的体高、十字部高、体斜长、胸围、腹围、管围等6项体尺指标进行了测定。以体尺指标为基础材料,对比分析了它们的体重与体尺数据在不同月龄的表现特点;计算分析了它们的各项体尺指数;构建了12岁秦川牛各项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西秦F1比南秦F1的杂交改良效果好,624月龄的秦川牛、南秦F1、西秦F1随着月龄的增加,胸围和体重快速增长,西秦F1的各项体尺指标总体上高于南秦F1与秦川牛,秦川牛与南秦F1差异不显着(P>0.05);从育肥指数上来看,24月龄的西秦F1比秦川牛平均高7.2%,差异显着(P<0.05),西秦F1比南秦F1高6.8%,差异显着(P<0.05),南秦F1与秦川牛差异不显着(P>0.05),西秦F1育肥效果优于南秦F1。[结论]对12岁秦川牛通过逐步回归得到了估测体重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拟合度较好。
杨海涛,贾永宏,张岩,高璞[10](2013)在《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文中提出秦川牛是我国珍贵的黄牛品种。近年来,由于奶牛产业发展的冲击,秦川肉牛产业发展滞缓,存栏数量锐减,甚至随着肉牛的无序改良,秦川牛原本优秀基因有可能丢失。本文就秦川牛的保种、选育方面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秦川牛保种和选育措施,探索秦川牛今后发展之路。
二、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与相关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肉牛生长和胴体性状与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一、肉牛产业发展近况 |
1.我国肉牛产业发展近况 |
2.国外肉牛产业发展近况 |
二、我国肉牛遗传资源概况 |
1.我国肉牛分布情况 |
2.秦川牛遗传资源概况 |
三、肉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1 AKIRIN2 基因研究进展 |
2 TTN基因研究进展 |
3 MYBPC1 基因研究进展 |
4 EDG1 基因研究进展 |
四、小结 |
第二章 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与相关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性分析 |
一、引言 |
二、材料与方法 |
1.主要仪器设备及耗材 |
2.实验材料 |
3.研究方法 |
三、结果 |
A位点相关实验结果'>1.AKIRIN2 基因c.*188G>A位点相关实验结果 |
T位点相关实验结果'>2.TTN基因g.231054C>T位点相关实验结果 |
G位点相关实验结果'>3.MYBPC1 基因g.70014208A>G位点相关实验结果 |
T位点相关实验结果'>4.EDG1 基因g.1471620G>T位点相关实验结果 |
5.AKIRIN2、TTN、EDG1和MYBPC1 基因在秦川牛背部最长肌中的表达量 |
四、讨论 |
1.AKIRIN2、TTN、MYBPC1和EDG1 基因各位点对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的影响 |
2.AKIRIN2、TTN、MYBPC1和EDG1 基因各位点在中国肉牛群体与国外肉牛群体间的差异对比 |
3.AKIRIN2、TTN、EDG1和MYBPC1 基因的表达水平对背部最长肌中IMF的影响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秦川牛改良效果研究和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川牛和其他黄牛品种肉用性能的比较 |
2 秦川牛肉用选育改良历程 |
2.1 第一阶段,役用阶段 |
2.2 第二阶段,兼用阶段 |
2.3 第三阶段,肉用阶段 |
3 改良效果 |
3.1 利木赞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
3.2 安格斯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
3.3 西门达尔牛改良秦川牛效果 |
3.4 丹麦红改良秦川牛效果 |
4 秦川肉牛改良推荐路径 |
4.1 指导思想 |
4.2 改良方向 |
4.3 改良父本的选择原则 |
4.4 改良父本选择建议 |
(1)红安格斯牛。 |
(2)利木赞牛。 |
(3)丹麦红牛。 |
5 改良工作中的几点建议 |
5.1 理顺保种和改良的关系 |
5.2 坚定改良方向 |
5.3 着眼长远利益 |
(3)陕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化研究与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 |
1.2.1 总体目标 |
1.2.2 具体目标 |
1.3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关键问题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国内外肉牛养殖现状 |
2.1.1 国内肉牛养殖现状 |
2.1.2 国外肉牛养殖现状 |
2.2 陕西省肉牛规模养殖现状 |
2.3 影响陕西肉牛养殖效益的关键因素 |
第三章 陕西肉牛养殖不同规模对养殖效益影响的调研分析 |
3.1 调研目的 |
3.2 调研材料及对象 |
3.3 调研方法 |
3.4 评价指标与数据统计 |
3.5 结果 |
3.5.1 不同规模肉牛养殖场养殖效益对比 |
3.5.2 不同规模肉牛场肉牛屠宰性能对比 |
3.5.3 不同饲养规模条件下肉牛育肥效果对比 |
3.5.4 不同经营策略对肉牛养殖效益影响 |
3.6 小结 |
第四章 陕西肉牛养殖规模的影响因素及其适度规模建立 |
4.1 调研目的 |
4.2 调研方法与数据统计 |
4.3 结果及分析 |
4.3.1 日粮结构对相同品种不同数量肉牛养殖的影响 |
4.3.2 不同养殖模式对相同条件下不同数量肉牛养殖的影响 |
4.3.3 品种因素对不同数量肉牛养殖的影响 |
4.3.4 劳力成本对不同数量肉牛养殖的影响 |
4.3.5 其余档次规模肉牛场单头肉牛养殖效益对比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陕西肉牛不同养殖规模经济效益增加途径 |
5.1 优化肉牛养殖策略 |
5.2 完善良种体系建设 |
5.3 优化养殖规模提高肉牛生产性能 |
5.4 充分发展和利用当地饲养资源 |
5.5 优化政府肉牛养殖策略提高肉牛养殖积极性 |
5.6 推进产业链体系建设改善市场供给结构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牛业现状 |
1.1.1 家牛的起源进化 |
1.1.2 我国牛品种资源现状 |
1.1.3 我国肉牛育种现状 |
1.2 牛育种技术的转型及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应用 |
1.3 牛基因组测序研究进展 |
1.4 牛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1.6 研究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全基因组测序 |
2.1 试验材料 |
2.1.1 样品采集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设备 |
2.2 试验方法 |
2.2.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
2.2.2 文库制备 |
2.2.3 上机测序 |
2.2.4 数据过滤 |
2.2.5 序列比对及变异检测 |
2.2.6 连锁不平衡分析 |
2.2.7 系统发育树构建 |
2.2.8 主成分分析 |
2.2.9 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筛选 |
2.3 结果分析 |
2.3.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结果 |
2.3.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
2.3.3 序列比对 |
2.3.4 遗传变异检测 |
2.3.5 主成分分析、发育树构建和连锁不平衡分析 |
2.3.6 黑毛和牛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的筛选 |
2.3.7 安格斯牛基因组受选择区域/基因的筛选 |
2.3.8 秦川牛基因组受选择基因的筛选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大额牛全基因组测序 |
3.1 试验材料 |
3.1.1 样品采集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仪器设备 |
3.2 试验方法 |
3.2.1 基因组DNA提取与检测 |
3.2.2 文库制备 |
3.2.3 上机测序 |
3.2.4 数据过滤 |
3.2.5 序列比对与变异检测 |
3.2.6 功能富集分析 |
3.2.7 历史规模推断 |
3.2.8 进化树构建 |
3.3 结果分析 |
3.3.1 DNA提取与检测结果 |
3.3.2 测序数据质量检测结果 |
3.3.3 测序与比对结果 |
3.3.4 单核苷酸多态检测分析 |
3.3.5 插入缺失、拷贝数变异和结构变异检测分析 |
3.3.6 遗传变异及其相关基因功能分析 |
3.3.7 群体规模推测 |
3.3.8 进化树构建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秦川牛、黑毛和牛和安格斯牛背最长肌转录组测序 |
4.1 试验材料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试剂 |
4.1.3 主要仪器设备 |
4.1.4 主要分子生物学软件 |
4.2 试验方法 |
4.2.1 背最长肌组织的采集 |
4.2.2 总RNA的提取与检测 |
4.2.3 文库制备及RNA测序 |
4.2.4 数据过滤和质控 |
4.2.5 数据比对及基因表达定量分析 |
4.2.6 差异基因筛选 |
4.2.7 差异基因q RT-PCR验证 |
4.2.8 差异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总RNA提取与检测结果 |
4.3.2 测序数据过滤和质控 |
4.3.3 差异基因筛选及验证 |
4.3.4 黑毛和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3.5 秦川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3.6 安格斯牛背最长肌中显着差异高表达基因的功能富集分析 |
4.3.7 转录组与基因组联合筛选牛肉质与适应性关键基因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下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牛骨营养品质评价与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功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立题依据 |
1.1 研究背景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路线 |
第二章 中国各地域牛骨营养成分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3 本章结论 |
第三章 中国各主要地域牛骨矿物质丰度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3 本章结论 |
第四章 中国各主要地域牛骨氨基酸丰度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3 本章结论 |
第五章 中国各主要地域牛骨脂肪酸丰度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2 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结论 |
第六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与多肽制备及结构解析 |
6.1 材料 |
6.2 方法 |
6.3 结果与讨论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对人成骨细胞增殖影响 |
7.1 材料 |
7.2 方法 |
7.3 结果与讨论 |
7.4 本章结论 |
第八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8.1 主要结论 |
8.2 特色与创新 |
8.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6)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乡村发展与城镇化的新阶段 |
1.1.2 西部地区的快速城镇化 |
1.1.3 创新突破“大荔”模式 |
1.2 研究目标及意义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1.6 研究方法 |
1.6.1 文献参考法[2] |
1.6.2 交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2] |
1.6.3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2] |
1.6.4 案例借鉴对比分析法[2] |
1.7 小结 |
2 核心概念和相关理论梳理 |
2.1 核心概念阐述 |
2.1.1 城乡融合发展区 |
2.1.2 乡土经济 |
2.1.3 传承模式 |
2.2 相关文献研究 |
2.2.1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区概念的研究 |
2.2.2 关于城乡融合发展区特征的研究 |
2.2.3 关于乡土经济相关内容的研究 |
2.3 相关案例研究 |
2.3.1 德国 |
2.3.2 日本 |
2.3.3 中国 |
2.4 小结 |
3 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的理论研究 |
3.1 乡土经济 |
3.1.1 概念 |
3.1.2 内容和特征 |
3.1.3 与城乡融合发展区的关系 |
3.2 乡土资源梳理 |
3.3 乡土经济的传承模式 |
3.3.1 传承模式案例 |
3.3.2 传承模式构建 |
3.4 小结 |
4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资源挖掘与评估 |
4.1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资源挖掘 |
4.1.1 生态资源 |
4.1.2 生产资源 |
4.1.3 景观资源 |
4.1.4 文化资源 |
4.1.5 人力资源 |
4.2 乡土经济资源评估 |
4.2.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
4.2.2 评估权重选取 |
4.2.3 评估结果 |
4.3 小结 |
5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的选择 |
5.1 大荔现状研判 |
5.1.1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发展现状 |
5.1.2 存在问题 |
5.2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发展战略框架 |
5.2.1 原则 |
5.2.2 目标 |
5.3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 |
5.3.1 乡土产业传承 |
5.3.2 乡土经济组织形式 |
5.4 小结 |
6 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规划策略 |
6.1 空间策略 |
6.1.1 空间布局 |
6.1.2 空间组织 |
6.2 产业策略 |
6.2.1 发展产业集群化 |
6.2.2 推进产业融合 |
6.2.3 传承乡土经济 |
6.3 生态策略 |
6.3.1 保护与发展并重 |
6.3.2 构建全面、多元的生态网络系统 |
6.3.3 促进“大生态”格局的形成 |
6.4 保障策略 |
6.4.1 政策保障 |
6.4.2 监督反馈机制 |
6.4.3 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保障 |
6.5 小结 |
7 结论 |
7.1 结语 |
7.2 创新点 |
7.2.1 提出“乡土经济”的概念,并构建乡土资源谱系 |
7.2.2 构建几种不同的乡土经济传承模式 |
7.2.3 构建乡土经济资源的评估体系 |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图表目录 |
致谢 |
(7)黄牛全基因组分析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剂量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前言 |
第一章 基因组变异研究进展 |
1.1 基因组变异的定义及类型 |
1.2 全基因组测序 |
1.2.1 高通量测序技术种类及特点 |
1.2.2 全基因组测序在人上的研究 |
1.2.3 全基因组测序在家畜上的研究 |
1.3 全基因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研究概况 |
1.3.1 SNP 与遗传多样性 |
1.3.2 SNP 与家畜育种 |
1.4 拷贝数变异(CNV)研究概况 |
1.4.1 CNV 的发现 |
1.4.2 CNV 的形成及作用机制 |
1.4.3 CNV 与 SNP 的比较研究 |
1.4.4 CNV 在家畜上的研究进展 |
1.5 基因剂量效应 |
1.5.1 基因剂量效应定义 |
1.5.2 基因剂量改变与表型形成的关系 |
1.6 展望 |
第二章 肌肉发育相关候选基因研究进展 |
2.1 FHL1 基因研究进展 |
2.2 MICAL-L2 基因研究进展 |
2.3 MYH3 基因研究进展 |
2.4 Pax7 基因研究进展 |
实验研究 |
第三章 黄牛全基因组变异检测及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动物 |
3.1.2 测序样品的准备 |
3.1.3 基因组 DNA 文库构建 |
3.1.4 单分子 DNA 簇富集和高通量测序 |
3.1.5 序列组装及比对 |
3.1.6 SNP 检测 |
3.1.7 Indels 和 CNV 检测 |
3.1.8 DNA 水平的差异基因功能注释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基因组 DNA 提取和检测结果 |
3.2.2 DNA 文库的 Solexa 测序 |
3.2.3 与参考基因组比对信息统计 |
3.2.4 SNP 和 Indels 的检测及分析结果 |
3.2.5 CNV 检测结果 |
3.2.6 CNV 中包含的功能基因分析 |
3.3 讨论 |
3.3.1 关于检测基因组变异的方法 |
3.3.2 我国黄牛基因组变异的特点及其与其他品种的比较 |
3.4 小结 |
第四章 拷贝数变异验证及候选基因筛选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样品采集 |
4.1.2 主要试剂 |
4.1.3 DNA 和 RNA 提取 |
4.1.4 引物设计 |
4.1.5 引物扩增效率检测 |
4.1.6 实时定量 PCR 检测 |
4.1.7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RNA 提取和质量检测 |
4.2.2 CNV 区域的选择 |
4.2.3 定量引物扩增效率检测 |
4.2.4 CNV 区域的验证结果分析 |
4.2.5 肌肉发育相关 CNV 基因筛选 |
4.2.6 候选基因的组织表达谱分析 |
4.2.7 候选基因的 CNV 验证 |
4.3 讨论 |
4.3.1 关于高通量测序结果的准确性 |
4.3.2 CNV 区域内的功能基因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肌肉发育相关拷贝数变异基因剂量效应研究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实验样品及生产数据采集 |
5.1.2 主要试剂 |
5.1.3 基因组 DNA 和总 RNA 提取 |
5.1.4 引物设计 |
5.1.5 候选基因 QTL 位点分析 |
5.1.6 实时定量 PCR 检测 |
5.1.7 实验数据分析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DNA 和 RNA 提取检测结果 |
5.2.2 候选基因与 QTL 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5.2.3 FHL1 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5.2.4 FHL1 基因 CNV 在不同牛品种中的分布差异 |
5.2.5 FHL1 基因 CNV 对南阳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
5.2.6 MICAL-L2 基因拷贝数变异与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5.2.7 MICAL-L2 基因 CNV 在不同牛品种中的分布 |
5.2.8 MICAL-L2 基因 CNV 对南阳牛和秦川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
5.2.9 MYH3 基因拷贝数变异对基因表达的剂量效应分析 |
5.2.10 MYH3 基因 CNV 在不同牛品种中的分布差异 |
5.2.11 MYH3 基因 CNV 对南阳牛生长性状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第六章 配对盒基因 Pax7 启动子区变异位点的剂量效应研究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实验动物及样品采集 |
6.1.2 实验材料及主要试剂 |
6.1.3 DNA、RNA 提取和 cDNA 合成 |
6.1.4 引物设计 |
6.1.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变异位点 |
6.1.6 Pax7 基因启动子区活性位点分析 |
6.1.7 Pax7 基因启动子不同截短体荧光报告载体的构建 |
6.1.8 含有不同拷贝序列的荧光报告载体构建 |
6.1.9 pRL-TK 和 pGL3-Control 载体的获得 |
6.1.10 ZNF219 基因表达载体构建 |
6.1.11 C2C12 和 293T 细胞培养 |
6.1.12 脂质体转染 |
6.1.13 荧光素酶活性检测 |
6.1.14 细胞定位 |
6.1.15 荧光定量 PCR 检测 |
6.1.16 实验数据整理和分析 |
6.2 结果与分析 |
6.2.1 基因组 DNA 和总 RNA 提取质量检测 |
6.2.2 牛 Pax7 基因启动子区变异位点的检测与分型 |
6.2.3 Pax7 基因 10-bp 变异位点的群体遗传学分析 |
6.2.4 启动子区 10-bp 变异位点与南阳牛生长性状关联分析 |
6.2.5 Pax7 基因启动子区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分析 |
6.2.6 Pax7 基因启动子区不同截短体的克隆及荧光报告载体构建 |
6.2.7 启动子区不同截短体的活性检测 |
6.2.8 不同拷贝数目的荧光报告载体构建 |
6.2.9 10-bp 变异位点的不同拷贝数对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6.2.10 牛 ZNF219 基因的克隆 |
6.2.11 牛 ZNF219 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 |
6.2.12 ZNF219 基因在细胞中的定位 |
6.2.13 ZNF219 基因过表达对 Pax7 基因启动子活性的影响 |
6.2.14 Pax7 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
6.2.15 Pax7 基因启动子区不同基因型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6.2.16 Pax7 基因启动子区不同基因型对下游基因的影响 |
6.3 讨论 |
6.4 小结 |
结论与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论文提纲范文)
1 该技术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
1.1 提出背景 |
1.2 该技术实施的目的 |
2 该技术的关键点、基本原理和创新点 |
2.1 该技术的关键内容 |
2.2 基本原理 |
2.3 其关键技术内容 |
2.4 创新点 |
2.4.1 导血改良创新: |
2.4.2 纯种繁育创新: |
2.4.3 胚胎移植创新: |
2.4.4 快速育肥创新: |
2.4.5 优质高效示范园创新: |
2.4.6 推广机制创新: |
3 研究示范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
4 结论和建议 |
(9)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杂交改良秦川牛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数据处理方法 |
1.2.1 体重、体尺指数、育肥指数计算 |
1.2.2 主成分回归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秦川牛、南秦F1和西秦F1体重及体尺指标分析结果 |
2.2 体尺指数分析 |
2.3 秦川牛、南秦F1和西秦F1牛群生长曲线分析 |
2.4 体尺指标对体重的主成分回归分析 |
2.4.1 体尺指标相关性分析 |
2.4.2 回归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10)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秦川牛的保种 |
1.1 秦川牛保种涉及相关问题 |
1.1.1 认识问题 |
1.1.2 效益问题 |
1.1.3 产业问题 |
1.1.4 屠宰问题 |
1.2 秦川牛的保种方法 |
1.2.1 保种群保种 |
1.2.2 生物技术保种 |
1.3 秦川牛的保种措施 |
1.3.1 提高保种意识 |
1.3.2 理顺保种与选育的关系 |
1.3.3 完善基因库 |
1.3.4 建立母牛基础群 |
1.3.5 引导民间保种 |
2 秦川牛的选育 |
2.1 秦川牛选育中存在的问题 |
2.1.1 基础资料薄弱, 材料匮乏 |
2.1.2 目标不明确, 意识淡薄 |
2.2 秦川牛的选育措施 |
2.2.1 做好选育规划, 建设繁育体系 |
2.2.2 抓好基地建设, 积极培育公牛 |
2.2.3 做好技术培训 |
3 秦川牛的产业化 |
3.1 产业化的优势 |
3.1.1 体型优势 |
3.1.2 肉质优势 |
3.1.3 市场优势 |
3.2 秦川牛产业化路子 |
3.2.1 品系育种 |
3.1.2 经济杂交 |
3.3 秦川牛产业化的措施 |
3.3.1 加快秦川肉牛培育 |
3.3.2 拓展秦川牛肉市场 |
3.3.3 抓好基地示范带动 |
3.3.4 做好技术服务保障 |
3.3.5 积极争取资金投入 |
四、陕西秦川牛开发利用途径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川牛生长和胴体性状与相关候选基因SNPs的关联性分析[D]. 李亚星.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秦川牛改良效果研究和建议[J]. 魏淑娟,陈帅. 中国牛业科学, 2020(03)
- [3]陕西肉牛养殖适度规模化研究与效益分析[D]. 张旭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8(01)
- [4]基于多组学的秦川牛、黑毛和牛、安格斯牛与大额牛遗传特性研究[D]. 梅楚刚.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7
- [5]牛骨营养品质评价与牦牛骨胶原蛋白肽功效研究[D]. 贾伟. 甘肃农业大学, 2017(12)
- [6]大荔城乡融合发展区乡土经济传承模式及规划策略研究[D]. 张艺琳.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黄牛全基因组分析及肌肉发育相关基因剂量效应研究[D]. 徐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3)
- [8]秦川牛优质高效高产规模化示范园养殖技术的研究与推广[J]. 王勃森,李海琴,康南,袁革红,吕战峰,范小春.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4(01)
- [9]西门塔尔牛、南德温牛杂交改良秦川牛效果研究[J]. 昝林森,朱晋生,辛亚平. 中国牛业科学, 2013(06)
- [10]对秦川牛发展之路的思考[J]. 杨海涛,贾永宏,张岩,高璞. 中国牛业科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