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英语词性的转化(论文文献综述)
杜柯含[1](2020)在《探讨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换策略》文中认为英语翻译需要确切符合语言环境和表达方式,其精确性才能提升。单词对整个英语语句的翻译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根据语句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采用恰当的翻译方式。但目前多数人还是对翻译技巧使用时机把握不准确,难以翻译出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此,本文将着重探讨英语翻译的各项技巧及词性转换策略,帮助翻译人员提高英语技巧的使用方法。
李秀玲[2](2020)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构词法的教学策略研究》文中提出词汇是一切语言活动的基础,但是记单词不得法、词汇学习效果欠佳、词汇量匮乏一直是很多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文章结合理论和实践,阐述了构词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总结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以英语词性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注重英语构词法的有效输入、词汇运用活动形式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顾琴娟[3](2020)在《初中生英语“词性意识”的培养之道》文中研究说明英国着名语言学家D.A. Wilkins(1972)曾说:"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可见词汇是语言学习的"基石"。初中阶段,学生虽能记忆一些单词,但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却错误频出。以2019年苏州市中考英语试卷词汇检测第38题为例:Everyone should(行动)now to separate rubbish into different groups.很多学生看到"行动"就毫不犹豫填写action。事实上,由情态动词should可知,这里应使用动词原形act。
常德峰[4](2020)在《A primer on the T-professional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文本选自教育类专题论文A Primer on the T-professional中的第一部分。本文旨在定义T型专业人才,解决职场对人才的新需求,T型设计了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未来职场需要的人才。因源文本属信息类文本,旨在向目标读者传递准确信息,故本实践报告选择目的论作为其理论支撑,探讨目的论三个原则,即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通过本次实践报告,译者不仅了解了美国高等教育现状,也了解了教育类学术文本的语言特点。在案例分析中,译者根据翻译策略,解决了词汇层面以及无灵主语翻译方面的实际问题。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能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分析解决文本中的翻译问题,归纳出教育类文本的语言特点,为今后的翻译实践积累经验。
邢洁芳[5](2019)在《从转喻认知视角探究报刊英语词性转化》文中指出词性转化是一种重要的英语构词方法。近年来,对词性转化的研究已与社会发展和人类认知联系到了一起。从转喻认知视角对报刊英语中的词性转化进行分析,以支持因果关系和相邻关系都是转喻的根本原则这一观点。
贺胜[6](2017)在《现代汉语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世界各国学者都十分重视自然语言处理的知识资源的建设,建立了许多带各种标注信息的语料库,以适应更为深入的语言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的需要。在中文信息处理方面,汉语标注资源急需的是句子级的资源,需要一种可以描述出句子中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深度语义信息的标注语料库。因此,探求半自动、甚至自动地建设大规模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的策略、模型、技术及方法显得极为迫切。语义分析技术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最重要也是最为困难的问题。如何实现有效、深入、自动的句子语义分析,一直是国内外从事自然语言处理的研究者们所关注的重要目标。目前,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语义研究主要集中在浅层语义分析。浅层分析虽然降低了语义分析的难度,但是只解决了动核和语义角色的配置问题,对于情态成分以及名核结构所承担角色的内部语义关系并未进行标注,因此还不是句子语义结构的完整揭示。在我们的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中,主是是针对九年制中小学语文课本语料进行语义词类和句法语义范畴标注。语义词类指词汇的所属义类。句法语义范畴指语块所对应的语义范畴信息,包括核心范畴、修饰限定范畴、情态范畴等。目前,国内外语义词典中的语义分类体系更多的都是基于自然科学或常识,与这些基于常识的各种语义分类相比,我们研制的语义词类其突出特点是语义分类取决于句法语义分析的需要,可以解决一些仅靠句法分析难以解决的问题,形成了一套面向计算机语言处理的独特的标注体系,对中文信息处理中的句法语义自动分析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该指导思想,我们在语义角色标注方法中,使用了一种与传统方法不同的处理策略,我们称之为基于语义词类和语义句型框架的语义角色标注方法,这一方法将汉语语义角色标注从节点的分类问题转化为序列标注问题,由于避开了传统的句法分析环节,使得语义角色标注摆脱了对句法分析的依赖,从而避开了汉语句法分析器造成的时间和性能限制。经测试,新的方法可以取得较高的准确率,并且大大节省了分析的时间,有利于实际应用。本文围绕现代汉语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技术研究,主要成果如下:1、针对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需要,研制开发了语义词类词典制作工具、语义词类自动标注工具、语义词类检索统计工具、句法语义范畴检索统计工具、语义词类与句法语义范畴对应关系检索统计工具、句型抽取统计工具、句模抽取统计工具、句法语义范畴辅助标注工具等应用软件,为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的建设和应用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2、收集、制作了 4万多条的语义词类词典,标注了词性、词类和频率等信息,为语义词类的自动标注提供了语言知识支持。3、针对语义词类的自动标注,设计了基于隐马模型的标注算法,结合基于动态规划的Viterbi算法,在训练语料规模偏小、数据稀疏较严重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封闭测试正确率94.3%,开放测试正确率89.1%的效果。4、针对语义词类标注中的未登录词问题,提出了基于知网概念定义的未登陆词处理方案。经研究发现,语义词类系统和知网概念存在的对应关系主要体现在指称类-实体类、陈述类-事件类两个方面,并据此制定了相应处理规则。5、针对句法语义范畴中的语义角色标注,在总结比较现有主流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语义词类和语义句型框架的语义角色标注算法,采用IOB策略,利用CRF模型,结合优化的特征参数,取得了分类精度超过91.8%,系统F值达78%的较好成绩。6、基于已标注的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通过开发相关工具软件,建立了语义词类与句法语义范畴对应关系知识库、语义句型框架库、语义句模知识库,为后续的句法语义研究和应用奠定了更好的基础。基于语义词类自动标注和句法语义范畴中的语义角色标注研究,从实践上验证了语义语法学在自然语言处理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本文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丰富了语义语法学理论与方法,为实现汉语句子深层语义分析提供了新的途径,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基于语义分析的应用系统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支撑。
马振旗[7](2015)在《英语和汉语词性转化之异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性转化规则,既有相同点,又有所不同。了解其异同,对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词汇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李鑫鑫[8](2014)在《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的联合学习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序列标注问题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本问题之一,可以分为两类:单序列标注问题,即预测一个输出标签序列的序列标注问题;多序列标注问题,即预测多个输出标签序列的序列标注问题。对于多序列标注问题,一般采用级联学习方法来处理,这种方法将多序列标注问题当作多个单序列标注问题来逐一进行处理,往往存在错误传递、信息无法共享等缺点。而联合学习方法却能有效克服以上不足,它对多序列标注问题包含的多个单序列标注问题同时进行处理,能够促进问题间的信息交互。本文探析了不同类型的序列标注问题,对单序列标注方法和联合学习方法进行了研究,其中联合学习方法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第一、传统序列标注方法一般采用预测单元的邻近信息作为模型的特征,较少考虑序列中的全局信息,使得预测结果不够准确。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融合全局信息的级联重排序方法。对于单序列标注问题,级联重排序方法引入包含序列全局信息和句法信息的模型,首先,采用线性重排序方法将这些模型进行结合;然后,从这些模型的预测结果中提取特征来训练结构化感知器重排序方法的模型;最后,将线性重排序方法和结构化感知器重排序方法进行级联来选择最优标签序列。对于多序列标注问题,级联重排序方法能够使用单序列标注问题的全局信息和多个问题的信息,本文称之为级联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实验结果表明:级联重排序方法提高了汉语音字转换问题和汉语语音识别问题的识别准确率,优于单个重排序方法;级联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在英语词性标注和组块分析问题上取得了优于级联学习方法和标签值结合方法的预测性能。第二、与单一学习方法相比,统一解析方法能通过在解析过程中将多个单一模型进行结合来提高预测性能。针对多序列标注问题,本文提出有监督和半监督的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有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在解析过程中通过概率加权的方式来结合多个联合学习模型。在半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中,首先采用两个联合学习模型对未标注语料进行标注,然后将两个模型预测的标签序列相同的语料作为新训练语料,最后使用原训练语料和新训练语料来训练半监督模型。将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应用于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问题,实验结果表明:有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优于单一有监督学习方法,半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优于目前其他的半监督学习方法。第三、当多序列标注问题中各个单序列标注问题的训练集不一致时,不能采用级联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和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来解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一种迭代联合学习方法,使多序列标注问题中的各个单序列标注问题通过特征传递的方式来交互信息。在迭代过程中,对于每个单序列标注问题,首先采用结构化感知器方法将基本模型和包含其他问题信息的模型进行集成,然后再采用该集成学习模型进行预测。英文词性标注和组块分析问题、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与名实体识别问题的实验结果表明了迭代联合学习方法的有效性。第四、传统中文序列标注方法采用字词等离散信息作为特征来训练模型,存在模型规模庞大和需要人工特征选择的不足。针对这个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一种基于词边界字向量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并用于解决中文单序列标注问题。在模型的字向量表示层,将每个汉字输入表示为词边界字向量的组合;在模型的标签推导层,采用二阶标签转移矩阵来加强邻近标签之间的约束。然后,采用深度神经网络联合学习方法来处理中文多序列标注问题,该方法通过共享多个单序列标注模型的字向量表示层来促进问题间的信息交互。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与中文名实体识别的实验结果显示:基于词边界字向量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要优于基于基本字向量的模型,而采用深度神经网络联合学习方法能进一步提高模型的预测性能。最后,通过实验对论文提出的四种联合学习方法进行比较分析。
李华栋[9](2014)在《基于规则的汉语兼类词标注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汉语词性标注作为自然语言处理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课题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的关注和深入的研究。词性标注的研究成果可为信息抽取、汉语语义分析等其它高层处理任务提供必要的基础,在实际的自然语言应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因此,本文以词性标注为研究目标,对其中的关键问题做系统研究。目前,英文词性标注的准确率较高,用传统的统计模型即可解决,这是由英语的语法特点决定的。兼类词的标注准确率是影响词性标注准确率的决定性因素,英语兼类词词性的变化一般是随着词形的变化而变化的,而汉语兼类词就不存在有词形的变化了,这给我们统计模型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汉语词性标注的准确率就要比英语词性标注的准确率低很多。另外一个影响词性标注准确率的重要因素就是对未登录词的处理。未登录词就是在统计模型词典中未收录的词,当我们的词典到达一定规模的时候,未登录词就主要是一些命名实体词了,包括人名、地名、机构名等等。特征模板的选择也会影响词性标注的准确率,统计模型是根据特征模板来统计上下文信息的,所以特征模板的设置也是很重要的。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对汉语词性标注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汉语词性标注主要分为三种方法,即统计、规则以及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第三种方法结合了统计方法与规则方法的优缺点,能够很好的解决汉语词性标注问题。本文就是围绕第三种方法展开研究。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建立了隐马尔科夫模型、条件随机场模型、最大熵模型三种传统的统计模型,并用这三种模型对《人民日报》语料库进行词性标注,统计标注结果。同时,又对汉语词性标注的特征选择进行了研究,了解不同特征模板对汉语兼类词标注准确率的影响,从而确定了自己的特征模板选择方法。针对词性标注中未登录词的问题,本文提出了自己的处理策略,即规则和统计相结合的方法,提高了词性标注的准确率。同时,对于传统的统计模型对汉语兼类词标注准确率不高的问题,引入了一种基于互信息的汉语词性标注规则挖掘方法,对规则挖掘进行了研究,并引入规则优先级算法解决规则冲突问题,最后将所得规则和统计模型相结合,实验结果表明,规则挖掘方法提高了词性标注的准确率。
孙广平[10](2013)在《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的学术界,尤其是在教育史研究领域中,兴起了一股对清末民初教科书的研究热潮。在这些研究中,更多的是对清末民初教科书进行宏观性、整体性的研究,很少有针对某一学科的深入研究,并且,由于晚清教科书文本的难以收集,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民初时期。本文作者从英美、日本、港台,以及国内各大知名图书馆多方收集到晚清时期所出版的七十余本原版英语教科书,以真实文本为基础,力图对晚清时期的英语教科书的发展历程进行深入研究。按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演变历程,本论文划分为三个阶段共六章。第一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的萌芽期(1807—-1840年)。在这个阶段,中国英语教科书的编写还处于无意识阶段。由中国人编写的供英语学习的材料,基于上都是洋泾浜英语文本。与此同时,以马礼逊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为中国入学习英语编写了专门的教科书,标志着中国人接受正规英语语言教育的开始。英华书院在英语教学中所使用的教科书,无疑是中国人学习正规英语的最早文本,在中国英语教科书编写史上具有开拓性的意义。但是由于英语教科书的使用范围所限,这些最早期的英语教科书对中国的传统教育的影响可说是微乎其微。第二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发展时期(18401895),本阶段分两章来阐述。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期间为前段时期。值此时期,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首次打开,西方传教士带来了英语在中国的渐进传播。清政府首次真正认识到英语学习对提高国家实力的作用。这一时期的晚清英语教科书获得了初步的发展。由中国人自编的英语教科书,最初主要将英语视为对外贸易的重要工具,后来,随着晚清对外开放的范围不断扩大,以及外语学习风潮的不断兴起,中国人开始将英语作为一门系统的学科进行学习,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门类也渐渐增多,出现了英语语法、英语口语和英语翻译教科书。中国人开始参与到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工作中。这表现了中国人对英语语言、对西方文化从鄙夷到渐趋接受的变化过程,这一变化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与此同时,西方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他们通过引入原版欧美英语教科书、编写适合中国人使用的英语教科书等各种手段,丰富了晚清中国人的英语学习资源,也间接地提高了中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的质量。第三阶段为晚清英语教科书的成熟时期(1895—1911)。甲午战争的失败,极大地唤醒了民众救亡图存的使命感。随着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以及《钦定学堂章程》的颁布,在中国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教育者都把英语学习作为一门必修的主课,英语教科书也在当时强大的社会需求中获得了相当大的发展。这一阶段的英语教科书之发展,呈现了与以往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其一是中国英语教科书的来源更加多元化:既有从西方直接引入的原版教科书,又有受到日本明治改革的影响而大量引入的日本英语教科书;还有中国学者自己编写的专为中国人学习英语所使用的教科书;其二是英语教科书的门类细化:既有以往学习英语所特别重视的语法类教科书、商务英语类学习读本,也有英语口语类教科书等。更为重要的是,此时出现了由中国人编写的专为适合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中小学分年级英语教学而使用的系列课本,这在此前的英语教科书编写中是绝无仅有的;其三是英语教科书的编写有意识地体现了当时的教育理论。当时的中国教育界,受日本教育理论的影响非常深远。通过分析此阶段的英语教科书的编写与出版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了解当时中国所盛行的赫尔巴特教育理论,以及代表先进教育法的古安系列教学法,并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改革与英语教科书的发展之间所存在的互动关系。本文通过对晚清时期所出现的英语教科书进行文本收集、整理、分析,结合历史学、英语语言教学、文化学、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理论知识,对晚清英语教科书做深入的、跨学科的分析与研究,力求表现中英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相遇时,在语言接触层面中所表现出的碰撞与交融,从而再现当时的历史原貌。晚清英语教科书,作为当时民众接受西方语言文化的重要载体,反映了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以及文化交流的领域。透过研究晚清英语教科书中关于中西文化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为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交流情形提供了真实的参照。
二、浅谈英语词性的转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英语词性的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1)探讨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换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英语翻译的困难 |
1.1专业词汇较多 |
1.2文化背景差异 |
1.3翻译技巧缺乏 |
2、英语翻译和词性转换的意义 |
2.1促进文化交流 |
2.2提高翻译准确性 |
3、英语翻译技巧中各单词的转换形式 |
4、英语词性转换的方法 |
4.1直译和意译 |
4.2规化和异化 |
4.3增译和省译 |
结束语: |
(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构词法的教学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构词法概述 |
(一)合成构词法 |
(二)派生构词法 |
(三)转化法 |
(四)缩略法 |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构词法的教学策略 |
(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词汇学习观 |
(二)以英语词性知识作为教学切入点 |
(三)注重英语构词法的有效输入 |
(四)词汇运用活动形式多样化 |
1.课前5分钟的英语口语展示活动 |
2.课中“口语抢答”环节的设置 |
三、成效 |
(3)初中生英语“词性意识”的培养之道(论文提纲范文)
一、“词性意识”的概念 |
二、初中生英语“词性意识”薄弱的原因 |
1. 教师词性教学力度不够 |
2. 学生词性学习兴趣不浓 |
3. 母语习得负迁移的影响 |
三、初中生英语“词性意识”培养的策略 |
1. 强化课堂词性教学力度 |
2. 激发学生词性学习兴趣 |
3. 弱化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四、结语 |
(4)A primer on the T-professional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第一节 原文题材与体裁分析 |
一、原文题材 |
二、体裁分析 |
第二节 翻译的目的与意义 |
一、翻译的目的 |
二、翻译的意义 |
第二章 译前准备 |
第一节 文献综述 |
一、相关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一)国外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国内翻译研究文献述评 |
二、相关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一)国外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二)国内翻译实践成果述评 |
第二节 准备事项 |
一、工具、参考文献的准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三、翻译策略选择 |
第三节 实施计划 |
一、翻译计划 |
二、写作计划 |
第三章 翻译执行情况 |
第一节 翻译过程 |
一、术语表制定 |
二、翻译过程执行概述 |
三、翻译过程监控策略 |
第二节 译后事项 |
一、译文审校 |
二、译文评价 |
第四章 案例分析 |
第一节 词汇的翻译 |
一、词的转译 |
二、词的增译 |
三、词的减译 |
第二节 无灵主语句的翻译 |
一、无灵主语译为宾语 |
二、无灵主语译为谓语 |
三、无灵主语直译为主语 |
四、译成汉语的无主句 |
五、无灵主语译为状语 |
第五章 翻译实践总结 |
第一节 翻译经验总结 |
第二节 心得和体会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原文、译文 |
附录2 :平行文本 |
附录3 :术语表 |
致谢 |
(5)从转喻认知视角探究报刊英语词性转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一、转喻理据 |
二、词性转化 |
三、相邻关系和因果关系的词性转化 |
(一)名词的动词化 |
(二)动词的名词化 |
(三)名词的形容词化 |
(四)形容词的名词化 |
(五)形容词的动词化 |
结语 |
(6)现代汉语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学术背景与选题说明 |
二、研究价值和研究目标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四、结构安排和基本术语 |
第一章 语义知识库、语料库建设概述 |
第一节 语言知识库与语料库 |
一、语言知识库 |
二、语料库 |
三、语言知识库与语料库的关系 |
第二节 语义知识库建设概况 |
一、词义知识库建设现状 |
二、句法语义知识库建设现状 |
第三节 语义语料库建设现状 |
第二章 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建设思路 |
第一节 语义标注语料库建设的理论指导 |
第二节 语料库标注规范 |
一、规范制定的原则 |
二、制定规范的策略 |
三、加工的一致性要求 |
第三节 语料库标注的原则及注意问题 |
一、语料库标注的原则 |
二、语料库标注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节 《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介绍 |
一、语料的来源 |
二、语料库的构成及规模 |
第五节 语料库加工流程及标注样例 |
第三章 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的语义词类系统 |
第一节 汉语语义词类系统研究概况 |
第二节 汉语语义词类系统的比较 |
一、语义分类为主,兼顾传统语法词类 |
二、传统语法词类为纲,语义词类为目 |
三、哲学观点为纲,语义词类为目 |
第三节 汉语语义词类系统构建的目的 |
一、为语言知识库的研究提供新思路 |
二、为中文信息处理的研究提供基础 |
三、服务于现代汉语语义网络的建构研究 |
第四节 语义词类的分类体系 |
一、语义词类系统的分类原则 |
二、语义词类系统的分类框架 |
三、语义词类系统的标注集 |
第四章 语义词类自动标注研究 |
第一节 系统开发方案 |
一、性能指标要求 |
二、语义词类的标注困难 |
三、系统开发步骤 |
第二节 语义词类词典的构建 |
一、词典构建方式 |
二、本系统词典的结构 |
三、语义词类词典制作工具的功能 |
第三节 语义词类自动标注的模型算法及处理方式 |
一、语言统计模型 |
二、标注算法 |
三、系统模型参数获取 |
四、基于知网概念定义的未登陆词处理 |
五、数据稀疏问题的处理 |
第四节 技术实现及测试结果分析 |
一、系统的开发环境 |
二、技术实现 |
三、系统实现描述 |
四、软件功能及界面 |
五、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五章 深度语义标注库的句法语义范畴系统 |
第一节 句法语义研究现状 |
一、国外句法语义研究 |
二、汉语句法语义研究 |
第二节 语义语法学的句法语义范畴体系 |
第三节 句法语义范畴体系中的陈述结构框架 |
一、陈述结核范畴体系 |
二、基本角色范畴体系 |
三、附加角色范畴体系 |
第四节 句法语义范畴体系中的指称结构框架 |
一、指称结核范畴体系 |
二、结核/修饰范畴体系 |
三、修饰范畴体系 |
第五节 句法语义范畴体系中的其他句法范畴 |
一、独语范畴 |
二、情态范畴和语气范畴 |
三、关联范畴 |
第六节 句法语义范畴标注集 |
第六章 句法语义分析技术研究 |
第一节 句法语义分析技术研究现状 |
第二节 句法语义分析的常用理论分析 |
一、格语法 |
二、框架语义学 |
三、概念依存理论 |
四、依存语法理论 |
第三节 句法语义分析的常用方法比较 |
第七章 句法语义范畴自动标注研究 |
第一节 理论依据及标注任务 |
一、系统开发的理论依据 |
二、标注任务描述 |
第二节 标注方案及标注体系 |
一、标注任务方案 |
二、句法语义范畴体系标记及含义 |
第三节 相关语义知识库的构建 |
一、语义词类与句法语义范畴对应关系知识库 |
二、语义句型框架库的构建 |
三、语义句模知识库的构建 |
第四节 基于语义句型框架的语义角色标注研究 |
一、语义角色的标注策略 |
二、结核的确定 |
三、条件随机场(CRF)简介 |
四、特征描叙和特征选择 |
第五节 测试及结果分析 |
一、实验语料来源 |
二、评价方法 |
三、实验结果及分析 |
四、句法语义范畴辅助标注工具功能介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现代汉语语义词类标注系统规范(部分) |
二、句法语义范畴标注规范(部分) |
(8)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的联合学习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单序列标注问题的学习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
1.2.2 多序列标注问题的联合学习方法及其研究现状 |
1.2.3 本文研究的多序列标注问题及其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序列标注问题的级联重排序方法 |
2.1 引言 |
2.2 单序列标注问题的重排序方法 |
2.2.1 线性重排序方法 |
2.2.2 结构化感知器重排序方法 |
2.2.3 领域自适应的结构化感知器重排序方法 |
2.2.4 级联重排序方法 |
2.3 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 |
2.3.1 线性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 |
2.3.2 结构化感知器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 |
2.3.3 级联重排序联合学习方法 |
2.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2.4.1 汉语音字转换的实验 |
2.4.2 汉语语音识别的实验 |
2.4.3 英语词性标注和组块分析的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多序列标注问题的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1 引言 |
3.2 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2.1 有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2.2 半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3 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问题的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3.1 基本模型 |
3.3.2 有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 |
3.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3.4.1 实验数据和设置 |
3.4.2 有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的实验 |
3.4.3 半监督统一解析联合学习方法的实验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多序列标注问题的迭代联合学习方法 |
4.1 引言 |
4.2 迭代联合学习方法 |
4.2.1 迭代联合学习方法的框架 |
4.2.2 基本序列标注模型 |
4.2.3 集成学习方法 |
4.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3.1 英文词性标注和组块分析的实验 |
4.3.2 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与名实体识别的实验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中文多序列标注问题的深度神经网络联合学习方法 |
5.1 引言 |
5.2 中文单序列标注问题的深度神经网络架构 |
5.2.1 基于词边界的字向量表示 |
5.2.2 标签的预测方法 |
5.2.3 模型训练方法 |
5.3 深度神经网络联合学习方法 |
5.4 实验结果和分析 |
5.4.1 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的实验 |
5.4.2 中文名实体识别的实验 |
5.4.3 中文分词和词性标注与名实体识别的实验 |
5.5 论文中四种联合学习方法的比较 |
5.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基于规则的汉语兼类词标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本论文的背景和意义 |
1.2 词性标注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词性标注方法介绍 |
2.2 统计模型 |
2.2.1 HMM词性标注方法 |
2.2.2 CRFs词性标注方法 |
2.2.3 ME词性标注方法 |
2.3 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 |
2.4 特征模板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基于互信息的汉语词性标注规则挖掘方法 |
3.1 基于规则的词性标注方法的缺陷 |
3.2 传统的规则发现方法简介 |
3.3 基于互信息的汉语词性标注规则获取 |
3.3.1 互信息理论的应用 |
3.3.2 互信息获取词性标注规则 |
3.4 词性标注规则的优先级算法 |
3.4.1 规则优先级的引入 |
3.4.2 词性搭配规则 |
3.4.3 算法描述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词性标注模型的构建 |
4.1 模统计型的建立 |
4.1.1 HMM模型的建立 |
4.1.2 CRFs模型的建立 |
4.1.3 ME模型的建立 |
4.2 特征模板选取方法 |
4.3 未登录词的处理 |
4.4 统计模型和规则相结合的词性标注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1 语料库的选取 |
5.2 评价标准 |
5.3 统计模型词性标注实验 |
5.3.1 HMM模型词性标注实验 |
5.3.2 CRFs词性标注实验 |
5.3.3 ME词性标注实验 |
5.4 未登录词处理实验 |
5.5 规则的获取实验 |
5.6 规则结合统计模型进行词性标注实验 |
5.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萌芽篇 |
第一章 鸦片战争(1840)前英语学习读物在中国的出现 |
第一节 早期《红毛番话》类英语读本 |
第二节 马礼逊与《英国文语凡例传》 |
发展篇 |
第二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西人所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学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前教会学校英语教科书 |
第三节 罗存德与《英话文法小引》 |
第四节 罗伯聃与《华英通用杂话》 |
第三章 甲午战争前(1840—1895)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洋务学堂的建立 |
第二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概述 |
第三节 国人自编主要的英语词语类教科书分析 |
成熟篇 |
第四章 甲午战争后西方英语教科书在中国的流传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后中国英语教科书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英美原版教科书的引入与编译 |
第五章 甲午战争后从日本引进的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甲午战争前中日西学发展之比较 |
第二节 甲午战争后日本教育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
第三节 英语教科书引自日本 |
第六章 甲午战争后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 |
第一节 国人自编英语教科书之发展 |
第二节 国人自编的主要英语语法教科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作者简介 |
四、浅谈英语词性的转化(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英语翻译技巧中词性的转换策略[J]. 杜柯含. 青年文学家, 2020(35)
- [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构词法的教学策略研究[J]. 李秀玲. 基础教育研究, 2020(23)
- [3]初中生英语“词性意识”的培养之道[J]. 顾琴娟. 英语画刊(高中版), 2020(32)
- [4]A primer on the T-professional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常德峰.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从转喻认知视角探究报刊英语词性转化[J]. 邢洁芳. 英语教师, 2019(15)
- [6]现代汉语深度语义标注语料库研究[D]. 贺胜.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6)
- [7]英语和汉语词性转化之异同[J]. 马振旗. 新课程(下), 2015(08)
- [8]自然语言处理中序列标注问题的联合学习方法研究[D]. 李鑫鑫.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4(12)
- [9]基于规则的汉语兼类词标注方法研究[D]. 李华栋. 西南交通大学, 2014(09)
- [10]晚清英语教科书发展考述[D]. 孙广平. 浙江大学,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