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制图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媛[1](2020)在《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教育领域的迅猛发展,在线学习用户已超23亿人次,大量用户通过参与在线测试获取全球名校共享课程资源的认证。在线测试对人员、时间、地域无限制,操作简单、使用范围广泛,在社会招聘考试、大型校招、答题活动等各领域快速发展并逐步替代大部分纸质测试。现有在线学习平台的测试题型都以选择选项和输入文字的交互操作为主,对于许多图形类研究课程等不具有普适性。工程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当前在线测试题型单一,缺少趣味交互,无法满足学习者的考核及学习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对在线测试题交互设计进行研究与实践,旨在从多维度建立形成性测验中的考核与学习同步机制,提升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与学习效率,优化测试体验,提升社会对教育平台在线测试的认可度。首先,本课题介绍了互联网教育的发展现状,验证了此背景下课题研究的前瞻性,对测试题、交互设计在国内外的现状研究,阐述了在线测试题交互设计的实践意义;课题以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为关键理论,就学习动机设计与视觉界面及认知设计两个方面进行理论指导。通过竞品分析方法对比各平台的核心功能、交互体验、视觉体验等,得出的问题包括:考核及学习方式单一、信息反馈不全面、个性化教学不足、答题交互不完善等。基于对产品的调研分析,通过对用户的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总结出用户需求:实时信息多反馈、多维的交互方式、个性化的数据分析、测验与学习同步;结合交互设计原则,输出了设计策略。然后,基于用户需求分析对设计策略搭建了视觉框架、服务框架和题型交互框架,对学习者在线测试前、在线测试时、在线测试后三个体验阶段的交互进行设计策略映射,输出了工程制图课程在线测试案例,通过HTML5、Java Script等相关技术对部分题型设计进行了技术实现,验证了技术可行性。最后,通过实验测试的李克特量表对本课题研究进行评估与分析。实验数据最后的评分较高,用户对该课题持积极态度,尤其是对视觉反馈、有用性、易用性、信息多样化等方面较为满意,对提升学习者在线测试时的用户体验,帮助用户测试与学习同步,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有良好促进作用,但是就如何更好地提升测试的记忆效果、增强测试氛围感依然是有较为广泛的研究空间的。
张又文[2](2020)在《基于要素分类与模板的三维数字采矿工程制图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科技的进步,三维可视化、三维建模、云数据处理及数据索引等技术,推动传统的矿山开采,使采矿进入了数字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和工程分布清晰明了,同时为岩性、地质品位等信息的属性模型提供了多尺度的描述方法。技术人员可以在三维可视化环境下,对采矿的整体业务环节(勘探、掘进、采矿、尾矿处理等)进行设计和分析。工程制图是数字采矿的重要环节,其成果是指导现场施工及工程师交流的工程图件。如何准确、高效地生成表达地质体范围、工程分布及设计成果的工程图件,是当前研究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阐述了工程制图研究背景及意义,提出了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分析了数字采矿的三维模型表达、建模理论及数据结构检索编码;对表面模型空间布尔运算、投影算法及块段模型的数据处理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基于多级网格的空间模型投影轮廓线生成方法。通过对矿山三维模型数据进行工程分类,并采用XML保存不同工程类(如巷道、硐室、矿体)的成图模式,提出基于要素分类与模板机制的工程制图方法。对矿山各种图件进行了分类和分析,提出了制图系统的逻辑框架,基于VS2013和采用平台及插件的方式,完成了工程制图的系统设计与实现。福建马坑项目的应用案例表明:该系统能够满足实际的工程制图需要。本文的研究成果解决了数字采矿设计中工程制图的难点问题,为三维环境下数字采矿提供了进一步的技术支持。
武玲玲[3](2019)在《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高速发展,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逐渐发展起来并应用于各行各业。基于VR技术可以构建高度仿真的虚拟环境,用户能够以第一人称视角与虚拟空间中的三维模型进行交互,提供给用户一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体验。工程制图是一门以图形为研究对象,用图形来表达设计思维的学科,其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能力和三维造型设计能力,三维工程制图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也是未来设计、制造行业的重要发展趋势,营造三维学习环境势在必行。但当前三维形体的模型学习资源主要以传统木模和机械模型等实物模型为主,受到时间、场地、模型种类和数量的限制,能展示的形式有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而VR技术本身具有的多感知性、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和可扩展性等优点,可以很好地弥补当前在三维形体学习中存在的不足。本课题首先介绍了VR技术在国内外教育领域的应用现状和当前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阐述了将VR技术应用于工程制图学习系统中的优势,并以建构主义理论、沉浸理论和游戏化学习理论为指导,结合学生和教师的用户群需求分析,提出学习情境的构建、信息交互的及时反馈、层层递进的知识结构和游戏化的互动学习这四项系统设计要求。然后,以虚拟现实技术和手势识别技术为技术支撑,以三维沉浸式互动学习体验为研究目的,选取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基础教学内容为知识框架的设计参考,借助Unity3D开发平台进行沉浸式虚拟环境的搭建和交互信息反馈设计,完成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开发与实现。系统知识结构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大学习模块,分别是点线面及投影、基本立体和组合体、装配体学习和拓展学习模块,每个模块的设计都遵循系统设计要求展开,并通过Leap Motion设备实现对三维立体模型的选取、移动、拆装等操作,使用自然的手势交互方式来增虚拟学习系统的沉浸感。最后,文章的实验实践部分设计一组对比实验来评估该学习系统的可用性,分别在实物模型环境和VR虚拟环境下进行模型拆装学习。实验数据证明该三维沉浸式虚拟学习系统可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具有良好的学习效果,且比实物模型拆装实践具有显着的趣味性强、信息反馈更为丰富等优势,可以有效帮助用户提高对装配体模型结构的认知。此外,基于VR技术的虚拟学习平台可以实现资源的无限扩充,能为其他的课程知识提供一种新颖的学习模式和参考范本。
彭周皖[4](2017)在《慕课环境下工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南昌大学工程制图课程为例》文中提出国家工业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培养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创新型工科人才是社会对高校工科人才培养提出的必然要求,然而现实中高校工科人才培养质量不容乐观。在信息化技术与教育领域深度融合的环境下,慕课与混合式学习正改变着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互联网+”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使用慕课和混合式学习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成为提高工科人才培养质量的突破口。工程制图课程是工科学生入校后接触到的第一门技术基础课,能够为学生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研究决定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将慕课应用于混合式学习当中,构建和探索出适合工科课程使用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旨在提高工程制图课程的教学效果,并推广慕课环境下的工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达到提升工科人才培养整体质量的目标。本研究通过对慕课和混合式学习相关研究的分析,明确了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确立了设计的流程并进行了前端分析。将慕课和传统课堂的优势结合,从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出发,设计了慕课环境下工程制图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该模式进行了教学实践后,通过对比实验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验证了该模式的实际教学效果及学生的满意度。实践结果显示,使用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班级,其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且学生对该模式的满意度较高。但该模式在设计和实践中仍存在不足之处,并针对不足提出了改善建议。
汪明[5](2016)在《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于实验教学,能够有效的降低教学成本、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对提高教学实验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显着的功效,对于传统实验教学而言它是一种有效的补充手段。本文总结与分析了虚拟现实技术在各领域中的应用,以及虚拟实验室开发的几大软件平台,总结了各自的特点优劣势。研究了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流程,为后面系统的实际设计开发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对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的人机交互进行了解析,并对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系统中的组成部分的人机交互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方法,并对基于Virtools的虚拟现实实验室开发流程进行了分析,最后分析教材并设计了实验内容,对每一个实验功能模块进行了设计开发,并最终对系统进行整合发布。对实验室系统的人机界面的信息架构、视觉进行了设计与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实验室系统的用户体验的目的。最后,本研究对虚拟实验室系统做了可用性研究,建立了针对于虚拟实验室系统的可用性评价模型、可用性测试、测试数据分析,得出分析结果并对其进行优化,提升用户体验。
赵耐丽,宋小辉,关文芳[6](2016)在《基于混合学习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文中提出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发展,网络教育资源由专题学习网站、教学平台、电子书包逐渐转向视频公开课、慕课、微课等新鲜载体,当前的学生主要通过学校教育、网络教育和在线学习三种模式获取知识。因此,对混合学习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能为以后开展混合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杜海霞[7](2008)在《基于网络的《工程制图》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统的黑板加粉笔的教学手段已无法适应培养高素质、创造型人才大信息量教学内容的要求,迫切需要创建一种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式学习的教学环境。通讯、网络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创造了条件。本文分析了远程教学系统的特点及国内外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现状,指出了当前远程教学系统存在的不足。研究分析了工程制图课程网络化、系统化及实用化技术,采用基于B/S (Browser/Server)模式的设计思想,建立了工程制图教学网站的总体框架。网站后台数据库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3;网络环境下的图形处理平台采用AutoCAD 2006软件;网站开发软件采用功能强大的Dream weaver 8应用程序;图形渲染处理采用3DS MAX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并利用虚拟现实建模语言(VRML)与JavaScript的完美结合,使得所生成的三维虚拟模型更加生动。针对工程制图课程以图形为主的特殊性,网站采用动态网页(ASP)技术,使生成的动态交互式Web主页的工作变得十分简单。特别是网站采用VRML提供的交互技术,克服了以往网页中应用的简单固定路径动画,实现了实时人机交互动画,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VRML对图形渲染具有实时性的特点,只需传送描述场景模型,而把动画帧的生成放在本地实时渲染,避免了大容量视频图像在网上的传输,且所生成的图形质量更好。另外,开发了多媒体授课、辅导答疑、习题练习及模拟考试子系统,并进行了功能分析及实现方法研究。实践表明,基于B/S模式的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运行良好,达到了动态交互式学习的目的,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周亚云[8](2008)在《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开发与设计》文中指出本文论述了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研制目的、内容、手段及特点,工程制图课程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助于在远程开放教育中建立起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素质。
陈静[9](2007)在《工程制图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工程制图》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它由传统的黑板板书、挂图、模型的授课形式,转向了以计算机课件、虚拟模型演示等方法的教学模式上来,从而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本文将现代网络技术与工程制图教学相结合,开发一套工程制图网络课程系统。该系统集模型库(教材实体模型和学生学习习题册模型)、教师答疑、在线讨论、作业上传、在线课堂、虚拟实验、实践教学等于一体,充分兼顾“教”与“学”两者的互动沟通,为使用者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教学环境。本系统采用现在流行的B/S网络技术,应用Dreamweaver和ASP技术实现系统框架的搭建;应用网络数据库技术来实现交互信息和模型数据库的管理;应用三维CAD软件构建模型数据库和机械部件的动态仿真部分;应用VB对SolidEdge的二次开发技术搭建相贯操作实验平台。本系统已在辽宁工学院校园网上投入使用。实践证明,系统的开发与应用减轻了教师教学、辅导的工作量,同时也解决了学生在课下学习中的困难,增强了学生对制图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周淦淼[10](2006)在《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系统研究与应用》文中认为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系统是通过Internet/Intranet来实现网上考试,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具体实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在广泛调研和查阅大量文献的基础上,系统研究和总结了近年来网络考试建设的发展过程和国内外主要远程考试系统的主要特点,分析了当前远程考试系统存在的主要不足以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在对工程制图课程网络化、系统化、实用化技术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采用了基于B/S(Browser/Server浏览/服务)模式和设计思想,对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网站进行了总体设计。本教学网站选用MS SQL Server2000作为后台数据库;选用当前最流行的工程人员使用的AutoCAD 2004软件作为网络环境下的图形处理平台;网站根据Usability理论,利用功能强大的Mreamweaver MX设计静态网页,运用JSP生成动态网页;由三维动画制作软件3DS MAX对图形进行渲染处理,利用JavaScript与VRML的完美结合,使得用VRML生成的三维虚拟模型更加生动;使用Java控制作图题在网页上与用户之间的交互。 论文详细介绍了等JSP、JDBC、JavaBean、VRML语言以及Usability理论等关键技术。利用以上技术,笔者完成了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系统的学生管理、注册登录模块,课后作业模块,自己练习模块,在线考试模块,编辑试题模块的设计与实现。经过测试各模块使用良好,系统运行稳定。 该系统首次使用了1.使用JavaApplet程序制作作图题的控制交互操作;2.综合运用了JDBC数据库连接、MS SQL Server 2000存取图片、AutoCAD图形处理技术和基于VRML的三维虚拟模型生成技术制作工程制图的远程考试系统,对推动工程制图课程进行网络化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必将产生深远的意义。 限于时间关系,很多问题尚未深入研究解决,如组卷算法的研究及组卷问题的解决、制图题的研究以及判断,以期抛砖引玉或留待以后解决。
二、工程制图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工程制图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互联网教育现状研究 |
1.2.2 在线测试题的研究现状 |
1.2.3 在线学习交互设计研究现状 |
1.3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3.2 研究方法 |
1.3.3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关键理论研究 |
2.1 伍尔福克教育心理学 |
2.1.1 学习动机与教学 |
2.1.2 建构主义理论 |
2.2 认知心理学 |
2.2.1 认知负荷理论 |
2.2.2 视觉感知的格式塔原理 |
2.3 交互设计原理 |
2.3.1 交互设计定义 |
2.3.2 交互设计五要素 |
2.3.3 交互设计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联网教育下的在线测试的相关认知 |
3.1 互联网教育概述 |
3.1.1 互联网教育的定义 |
3.1.2 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优势 |
3.2 在线测试与纸质测试的对比问题 |
3.2.1 纸质测试存在的问题 |
3.2.2 在线测试存在的问题 |
3.3 工程制图课程的特点 |
3.3.1 课程特点 |
3.3.2 题型特点 |
3.4 竞品分析 |
3.4.1 竞品背景分析 |
3.4.2 竞品功能框架对比分析 |
3.4.3 竞品交互体验及视觉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研究及需求分析 |
4.1 影响用户在线测试交互因素定性研究 |
4.1.1 研究内容 |
4.1.2 研究方法及实施 |
4.2 影响用户在线测试交互因素定量研究 |
4.2.1 研究内容 |
4.2.2 研究方法及实施 |
4.3 用户需求分析及主要角色画像建立 |
4.3.1 用户需求分析 |
4.3.2 目标用户画像及用户体验旅程图 |
4.4 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1 基于动机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2 基于理解权衡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3 基于默认选项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4.4 基于反馈原则的交互设计策略与实施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互联网教育在线测试题型交互设计与实现 |
5.1 创建设计框架 |
5.1.1 视觉框架 |
5.1.2 服务框架 |
5.1.3 题型交互框架 |
5.2 在线测试答题模块设计 |
5.2.1 开始答题模块 |
5.2.2 图学类工程制图题目设计 |
5.2.3 个人中心模块设计 |
5.3 技术实现 |
5.3.1 作图题技术实现 |
5.3.2 改错题技术实现 |
5.4 技术趋势预测 |
5.5 设计评估与分析 |
5.5.1 实验内容设计 |
5.5.2 实验实施 |
5.5.3 实验数据分析 |
5.5.4 设计迭代 |
5.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关于用户使用互联网教育的在线测试情况的调研 |
附录2 互联网教育平台在线测试的相关要素调查研究 |
附录3 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用户满意度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2)基于要素分类与模板的三维数字采矿工程制图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工程制图的研究现状 |
1.3 整体思路和技术路线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数字采矿三维模型 |
2.1 表面模型的理论基础 |
2.1.1 TIN不规则三角网 |
2.1.2 矿体模型的建模方式 |
2.2 块段模型的理论基础 |
2.3 数字采矿模型数据结构检索编码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数字模型空间几何运算 |
3.1 三维模型的空间布尔运算 |
3.1.1 二维布尔运算 |
3.1.2 三维布尔运算 |
3.2 基于多级网格的空间模型投影生成算法 |
3.2.1 常用投影算法分析 |
3.2.2 表面模型的数据及投影处理的特征 |
3.2.3 算法的描述 |
3.2.4 基于四叉树的空间分割与结点单元的填满判断 |
3.2.5 使用布尔运算进行数据合并 |
3.2.6 实验结果分析及算法小结 |
3.3 块段模型的数据处理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要素分类和模板机制的工程制图 |
4.1 要素分类与模板的基本概念 |
4.2 基于XML的模板机制 |
4.2.1 模板化工程制图的需求 |
4.2.2 XML文本语言 |
4.2.3 模板机制的快速成图方式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5.1 工程制图需求分析 |
5.2 系统框架设计与实现 |
5.3 出图流程及应用案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3)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来源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虚拟现实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工程制图学习平台的研究现状 |
1.2.3 在工程制图教育中应用沉浸式VR技术的优势 |
1.3 研究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二章 基于沉浸式学习的理论研究 |
2.1 建构主义理论 |
2.1.1 理论分析 |
2.1.2 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价值 |
2.2 沉浸理论 |
2.2.1 理论分析 |
2.2.2 沉浸理论的指导价值 |
2.3 游戏化学习理论 |
2.3.1 理论分析 |
2.3.2 游戏化理论的指导价值 |
第三章 VR沉浸式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1.1 用户群需求分析 |
3.1.2 系统设计要求 |
3.1.3 系统功能分析 |
3.1.4 系统开发总体框架设计 |
3.2 系统硬件环境设计与构建 |
3.2.1 虚拟环境展示设备 |
3.2.2 手势识别设备 |
3.2.3 数据处理设备 |
3.3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与开发 |
3.3.1 VR开发平台 |
3.3.2 虚拟零件模型库的搭建 |
3.3.3 Unity和 Leap Motion的集成 |
3.4 人机交互设计 |
3.4.1 手势交互设计 |
3.4.2 人机界面设计 |
3.4.3 信息反馈设计 |
3.4.3.1 视觉反馈设计 |
3.4.3.2 听觉反馈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制图沉浸学习知识结构设计与实现 |
4.1 点线面及投影学习模块 |
4.2 基本体和组合体学习模块 |
4.2.1 基本立体 |
4.2.2 截切立体 |
4.2.3 组合立体 |
4.3 装配体学习模块 |
4.3.1 结构认知 |
4.3.2 工作原理 |
4.3.3 拆装步骤 |
4.3.4 拆装实践 |
4.4 拓展学习模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可用性研究与实验分析 |
5.1 实验设计 |
5.2 实验内容 |
5.2.1 预实验训练 |
5.2.2 正式实验 |
5.3 实验数据分析 |
5.4 实验结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实验后的知识问卷 |
附录2:用户主观满意度评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慕课环境下工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南昌大学工程制图课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相关概念界定 |
1.2.1 教学模式 |
1.2.2 慕课 |
1.2.3 混合式学习 |
1.3 文献综述 |
1.3.1 有关慕课对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 |
1.3.2 有关混合式学习教学改革的研究 |
1.3.3 有关慕课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 |
1.3.4 小结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6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2章 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的前期准备 |
2.1 明确指导思想和原则 |
2.2 确立设计流程 |
2.3 开展前端分析 |
2.3.1 学习者分析 |
2.3.2 学习目标分析 |
2.3.3 预期效果分析 |
2.3.4 课程比较分析 |
2.3.5 慕课平台分析 |
第3章 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 |
3.1 寻找理论依据 |
3.2 制定教学目标 |
3.3 设计教学实践条件 |
3.3.1 教学时间和地点设计 |
3.3.2 课程资源设计 |
3.3.3 教学方法设计 |
3.3.4 教学手段设计 |
3.3.5 课程监督设计 |
3.4 设计教学操作程序 |
3.4.1 课前准备 |
3.4.2 课中实践 |
3.4.3 课后评价 |
3.5 设计教学评价 |
第4章 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 |
4.1 实践的前期准备 |
4.1.1 慕课课程的建设 |
4.1.2 实践时间与对象 |
4.2 实践的具体过程 |
4.3 慕课课程和见面课内容的呈现 |
4.4 实践的评价方法 |
4.4.1 评价方法 |
4.4.2 问卷的设计 |
4.4.3 问卷的发放、回收与数据处理 |
第5章 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结果 |
5.1.1 描述性统计 |
5.1.2 慕课班和普通班的教学效果差异分析 |
5.1.3 慕课班的教学效果分析 |
5.2 《关于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分析 |
5.2.1 满意度分析 |
5.2.2 意见建议分析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改善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学习者分析调查问卷 |
附录B 关于慕课环境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满意度调查问卷 |
附录C 《工程制图Ⅲ》课程教学效果测试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2 虚拟实验室的相关理论 |
2.1 虚拟现实技术 |
2.1.1 虚拟现实技术的概念 |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特点 |
2.2 虚拟实验室的组成 |
2.2.1 虚拟技术的软 /硬件 |
2.3 虚拟实验室的系统的分类 |
2.3.1 桌面式 |
2.3.2 沉浸式 |
2.3.3 增强式 |
2.3.4 分布式 |
2.4 虚拟实验室在教学中的应用 |
2.5 本章小结 |
3 虚拟实验室的交互设计解析 |
3.1 交互设计理论 |
3.1.1 交互设计概念 |
3.1.2 交互设计的要素 |
3.1.3 交互设计中各要素的关系 |
3.1.4 用户行为分析 |
3.1.5 交互设计的可用性目标 |
3.2 虚拟实验室的交互设计分析 |
3.2.1 虚拟实验系统中的人 |
3.2.3 虚拟实验系统的人机交互分析 |
3.3 本章小结 |
4 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系统的设计 |
4.1 虚拟实验室的开发流程 |
4.1.1 模型库的建立 |
4.1.2 虚拟实验室交互的设计 |
4.1.3 虚拟实验室的发布 |
4.2 虚拟实验室界面设计 |
4.2.1 信息架构的设计思路 |
4.2.2 虚拟实验室内容与功能设计 |
4.2.3 功能流程图 |
4.2.4 虚拟实验室界面设计 |
4.3 本章小结 |
5 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设计与开发实例 |
5.1 模型的建立与导入 |
5.2 |
5.2.1 认识立体 |
5.2.2 投影与三视图 |
5.2.3 立体相贯 |
5.2.4 组合体分析 |
5.2.5 零件拆装 |
5.2.6 标准件展示 |
5.3 功能模块界面设计 |
5.4 虚拟实验室的发布 |
5.5 可用性分析 |
5.5.1 可用性评估方法 |
5.5.2 可用性任务脚本设计 |
5.5.3 可用性测试与分析 |
5.5.4 系统的优化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基于混合学习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现状 |
三、应用型本科工程制图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1.工程制图混合学习的可行性 |
2.工程制图混合学习的需求分析 |
3.工程制图混合学习的优势 |
4.工程制图混合学习教学模式的构建 |
四、工程制图实施混合教学的挑战 |
1.学生自学能力和协作能力及意识的培养 |
2.教师课堂把控能力的提高 |
3.实施混合学习必要的技术支持 |
五、结语 |
(7)基于网络的《工程制图》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网络教学的特点 |
1.1.2 网络教学的意义 |
1.2 网络教学的发展现状 |
1.2.1 网络多媒体教学现状 |
1.2.2 网络多媒体教学的发展前景 |
1.3 网络教学目前存在的不足 |
1.4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2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总体框架 |
2.1 网络教学系统的要求 |
2.1.1 网站的一般要求 |
2.1.2 工程制图网站的特殊性 |
2.2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功能模型 |
2.3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基本构架 |
2.4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数据库 |
2.5 本章小结 |
3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系统的关键技术 |
3.1 基于WEB环境下的图形处理技术 |
3.1.1 图形处理平台选择 |
3.1.2 CAD图形的网上浏览 |
3.2 基于VRML的三维虚拟模型生成技术及交互技术 |
3.2.1 VRML语言工作模式与造型机制 |
3.2.2 用VRML代码编程建立虚拟模型 |
3.2.3 用三维工具软件建立虚拟模型 |
3.2.4 基于VRML的交互技术 |
3.2.5 虚拟现实在WEB界面的交互设计 |
3.3 动态网页制作技术 |
3.3.1 HTML与ASP |
3.3.2 数据库技术 |
3.3.3 用ASP实现Web与数据库的连接 |
3.4 本章小结 |
4 网络多媒体授课系统 |
4.1 网络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
4.2 网络课件的设计原则 |
4.3 基于虚拟现实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基本构成 |
4.4 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工具 |
4.4.1 专用开发软件 |
4.4.2 通用工具 |
4.5 基于虚拟现实的网络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流程 |
4.6 网络多媒体课件制作 |
4.6.1 框架网页制作 |
4.6.2 素材制作 |
4.7 VRML在Web课件中应用 |
4.8 本章小结 |
5 网络辅助教学系统 |
5.1 习题练习子系统 |
5.2 试题库子系统 |
5.3 虚拟模型演示子系统 |
5.4 辅导答疑子系统 |
5.5 系统调试运行 |
5.5.1 Internet信息服务器IIS |
5.5.2 创建Web站点 |
5.5.3 网站运行实例 |
5.6 系统应用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学习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8)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开发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开发与设计的功能和内容 |
3 开发所用的设计工具 |
4 系统特点 |
4.1 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建立新型教学模式 |
4.2 课件内容全面, 适应性广, 系统性强 |
4.3 课件界面友好, 操作简便, 便于学生自主学习 |
4.4 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习能力 |
5 结语 |
(9)工程制图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网络教学的发展状况、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网络教育对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的影响 |
1.3.1 网络教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
1.3.2 网络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变革 |
1.4 工程制图网络教学技术研究概况 |
1.5 课题的主要内容 |
2 系统的总体体系设计 |
2.1 系统的基本结构组成 |
2.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2.3 系统开发平台选择 |
2.4 系统的工作环境 |
2.4.1 客户端环境 |
2.4.2 服务器端环境 |
3 网络数据库设计 |
3.1 建立数据库的意义 |
3.2 系统数据库的内容 |
3.3 数据库服务器平台的选择 |
3.4 ASP 技术访问 WEB 数据库 |
3.4.1 访问WEB 数据库方案的选择 |
3.4.2 ASP 访问数据库的原理 |
3.4.3 ASP 的运行环境 |
3.4.4 Database Access 组件ADO |
3.4.5 ASP 访问数据库步骤 |
3.5 数据库的具体操作 |
4 模型库设计 |
4.1 模型库总体结构 |
4.2 模型库的构建方法 |
4.3 模型浏览单元 |
4.3.1 模型浏览单元的功能和内容 |
4.3.2 模型浏览单元的表现形式 |
4.4 动态演示单元 |
4.4.1 动态演示单元的功能和内容 |
4.4.2 动态演示单元的表现形式 |
4.5 实践教学单元 |
5 网络平台的搭建 |
5.1 网络平台搭建的意义 |
5.2 系统网络平台的总体结构 |
5.2.1 服务器的搭建 |
5.2.2 总体框架的搭建 |
5.3 用户登陆模块设计 |
5.4 在线课堂模块设计 |
5.5 模型库模块设计 |
5.5.1 模型库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 |
5.5.2 模型库模块的网络管理 |
5.6 教师答疑模块设计 |
5.6.1 教师答疑模块的功能和内容 |
5.6.2 教师答疑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 |
5.7 在线讨论模块设计 |
5.7.1 在线讨论模块的功能和内容 |
5.7.2 在线讨论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 |
5.8 提交作业模块设计 |
5.8.1 提交作业模块的功能和内容 |
5.8.2 作业提交模块的具体操作方法 |
6 虚拟实验平台的搭建 |
6.1 虚拟实验模块意义 |
6.2 虚拟实验总体结构 |
6.3 基本图形库的建立 |
6.4 相贯操作实验平台 |
6.5 虚拟实验平台的程序设计方法 |
6.6 虚拟实验平台的具体操作方法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系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来源 |
1.2 课题的意义 |
1.3 远程计算机考试的研究现状 |
1.3.1 远程计算机考试在国外发展状况 |
1.3.2 远程计算机考试在国内发展状况 |
1.4 课题的主要工作 |
1.5 论文内容的安排 |
第二章 系统关键技术 |
2.1 JSP |
2.2 JDBC |
2.3 JavaBean组件 |
2.4 VRML语言 |
2.5 Java语言 |
2.6 Usability理论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要求 |
3.1.1 远程考试系统的通用设计要求 |
3.1.2 工程制图远程考试系统设计的特殊性 |
3.2 基本架构设计 |
3.3 硬件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
3.4 系统功能模型与功能结构总体设计 |
3.4.1 系统功能模型设计 |
3.4.2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3.5 数据库设计 |
3.5.1 数据库需求 |
3.5.2 数据库设计 |
第四章 系统技术实现 |
4.1 JDBC数据库连接 |
4.2 SQL Server 2000对图片的存取管理 |
4.2.1 MS SQL Server 2000简介 |
4.2.2 MS SQL Server 2000对图片的存取管理 |
4.3 基于Web环境下的图形处理技术 |
4.3.1 AutoCAD作为图形处理平台 |
4.3.2 AutoCAD图形的网络传输 |
4.4 用JavaApplet程序控制作图题的交互操作 |
4.4.1 方案的提出 |
4.4.2 方案的实现 |
4.5 基于VRML的三维虚拟模型生成技术 |
4.5.1 VRML语言工作模式与造型机制 |
4.5.2 用VRML代码编程建立虚拟模型 |
4.5.3 VRML与三维工具软件的结合 |
第五章 系统总体实现 |
5.1 课后作业的实现 |
5.2 自己练习的实现 |
5.3 在线考试的实现 |
5.4 编辑试题的实现 |
5.5 本系统运行结果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独创性声明 |
致谢 |
四、工程制图远程学习系统的设计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教育平台测试题目的交互设计研究 ——以工程制图课程为例[D]. 何媛.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2]基于要素分类与模板的三维数字采矿工程制图优化研究[D]. 张又文. 湘潭大学, 2020(02)
- [3]基于VR技术的工程制图三维沉浸式学习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 武玲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2)
- [4]慕课环境下工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究 ——以南昌大学工程制图课程为例[D]. 彭周皖. 南昌大学, 2017(02)
- [5]工程制图虚拟实验室的设计与研究[D]. 汪明. 西南科技大学, 2016(03)
- [6]基于混合学习的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 赵耐丽,宋小辉,关文芳. 考试周刊, 2016(06)
- [7]基于网络的《工程制图》辅助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杜海霞. 西安理工大学, 2008(S1)
- [8]工程制图多媒体教学软件包的开发与设计[J]. 周亚云. 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8(03)
- [9]工程制图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实现[D]. 陈静. 辽宁工学院, 2007(02)
- [10]工程图学远程智能考试系统研究与应用[D]. 周淦淼. 广东工业大学, 20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