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刀片技术“嫁接”PC(论文文献综述)
崔青青,孟宪敏,段韫丹,庄团结,董春娟,高丽红,尚庆茂[1](2022)在《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抑制作用》文中提出目的】断根嫁接苗和打顶双干或多干嫁接苗日益广泛用于番茄栽培,丰产作用显着。了解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作用机制,可为番茄嫁接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硬粉8号’为接穗品种,‘砧爱1号’为砧木品种,观测断根和打顶后番茄嫁接愈合进程、成活率和木质部连通性等,同时测定嫁接接合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及愈合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断根和打顶抑制了嫁接接合部上方木质部分化基因VND7的表达,并显着延迟了木质部的重构。断根显着降低了嫁接后12和72 h接合部玉米素核苷(tZR)和反式玉米素(tZ)的含量,以及嫁接后12 h接合部吲哚-3-乙酸(IAA),吲哚-3-乙酸甲酯(ME-IAA)和吲哚-3-甲醛(ICAld)的含量;打顶嫁接后12 h接合部IAA和ME-IAA含量显着低于对照和断根处理,下调了嫁接后3和12 h接合部上方和下方韧皮部分化相关基因NEN4表达水平。断根或打顶均下调了嫁接后3—48 h接合部上方细胞分裂相关基因Histone H4和SlcycB1-4的表达水平;断根和打顶同时处理使嫁接接合部IAA和ME-IAA含量显着低于断根处理,使tZR和tZ的含量及木质部连通性显着低于打顶处理。打顶和断根后分别在嫁接接合部施用10mmol·L-1 IAA和10 mmol·L-1 6-BA可显着促进嫁接苗木质部的重构。【结论】断根和打顶分别降低接合部细胞分裂素和生长素积累,下调愈合相关基因表达,降低木质部输导能力,进而延缓番茄嫁接愈合进程。
胡海岩[2](2021)在《基于代谢组学的甜瓜嫁接愈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甜瓜是我国农业生产中一种重要的园艺作物,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枯萎病、根结线虫病等土传病害的危害下导致无法连年耕作,已成为限制我国瓜类蔬菜优质高产的重要因素。对瓜类蔬菜进行嫁接可以解决连作障碍,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同时提升植物的抗逆性能力,嫁接技术已经大范围应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生产当中。本研究将以甜瓜做为瓜类蔬菜代表作物,通过两种不同染色技术,确定甜瓜嫁接苗维管束中木质部和韧皮部连通的具体时间,从而确定接穗砧木愈合的具体时间;通过植物代谢组学手段,了解瓜类蔬菜在嫁接后的愈合过程,研究在愈合过程中涉及的代谢产物,分析受到扰动的代谢通路,为嫁接砧穗高效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也为嫁接体接口愈合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分别对嫁接后1-7天接穗和砧木茎段进行徒手切片取样,脱色之后进行碘液染色处理,冲洗干净之后于体式显微镜下拍照观察。实验结果发现,从第2天开始淀粉在接穗开始积累,到第5天接穗积累的淀粉开始往下运输,说明维管束的韧皮部在第四天至第五天之间连通;到第七天接穗茎段不再有淀粉积累,糖类等营养物质不再有上下不对称性,说明甜瓜嫁接苗维管束已经连通。(2)使用荧光染料对嫁接苗染色。对嫁接后3-7天嫁接苗进行洗根处理,将嫁接苗根部浸入5 mg/m L的荧光染料溶液中,利用高光谱成像技术于暗室中在365 nm紫外光下观测染色情况。结果发现,在光谱图中,第四天之前只有砧木中有荧光峰,说明木质部尚未连通;第五天接穗中开始出现强度较低的荧光峰,木质部开始连通;第六天接穗中出现强度较高的荧光峰,说明维管束的木质部在第五天至第六天之间连通,接穗砧木已经愈合。(3)对甜瓜苗代谢组学样品前处理流程中的萃取剂、衍生化工艺进行优化,最终选择甲醇:乙腈(2:1)作为甜瓜嫁接苗的代谢物提取剂,在氮气流保护下干燥,然后置于70℃干燥箱中反应30 min完成肟化反应,加入衍生化试剂后在37℃摇床上反应90 min完成衍生化反应;对仪器参数条件中的升温程序进行优化,最终选用升温程序为:初始温度60℃,保持5 min,之后以5℃/min,升温至300℃,保持5 min。(4)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别对甜瓜嫁接苗的接穗和砧木进行了代谢组学研究,分析了甜瓜苗在嫁接后第1天至第7天之间的愈合过程,解释了嫁接后相关生理生化变化的原因。通过对质谱图的分析鉴别,共计在甜瓜嫁接苗中鉴定到83种小分子代谢物,包括11种糖类,7种糖醇,16种氨基酸,18种有机酸及其衍生物,3种胺类化合物,28种未分类物质。在接穗当中,筛选出30个差异代谢物,与不嫁接的甜瓜苗相比,各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整体上升;在砧木当中,筛选出29个差异代谢物,与不嫁接的甜瓜苗相比,各种差异代谢物含量整体下降,与第二章中淀粉等糖类物质在接穗砧木中的不对称分布现象相互对应。总体来说,接穗和砧木中物质含量丰度呈现较大的不对称性。分别将接穗和砧木中的差异代谢物行代谢通路富集分析,最终在接穗中筛选到四条受到扰动的代谢通路,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和藻酸盐代谢、甘油脂代谢;在砧木中筛选到四条受到扰动的代谢通路,包括:淀粉和蔗糖代谢、半乳糖代谢、抗坏血酸和藻酸盐代谢、不饱和脂肪酸的合成。
龙俊宏[3](2021)在《黄龙病菌SDE70和SDE695效应子在病原菌与柑橘互作中的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柑橘黄龙病(Huanglongbing,HLB)是目前世界柑橘产业上危害最严重的细菌性病害。该病由严格寄生于植物韧皮部的革兰氏阴性细菌Candidatus Liberibacter spp引起,其主要致病种为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Las)。黄龙病菌至今无法人工分离培养,导致相关研究进展十分缓慢,其致病机制不甚清楚。病原菌分泌至宿主细胞中的效应子(Effector)蛋白是其最重要的致病因子,现有研究认为Sec依赖型效应子(Sec-dependent effectors,SDEs)是Las的主要效应子。虽然Las病原的一些SDEs得以鉴别,但其在柑橘寄主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和功能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基础上,从感染Las柑橘中克隆获得SDE70和SDE695效应子基因,q RT-PCR试验分析效应子在黄龙病不同耐性的柑橘品种、不同组织部位、不同感病时期中的表达差异,构建效应子植物超量表达载体遗传转化易感黄龙病晚锦橙,研究效应子对转基因柑橘生长发育、黄龙病抗性、寄主基因表达的影响,通过酵母双杂交技术筛选效应子在柑橘中的互作蛋白。根据上述研究,探索SDE70、SDE695在Las侵染柑橘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黄龙病致病机制和柑橘抗病育种提供理论基础和基因资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SDE70、SDE695生物信息学与分泌特性研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SDE70和SDE695的信号肽分别位于蛋白质N端20和29个氨基酸残基,碱性磷酸酶(phoA)活性系统证实预测的信号肽具有原核胞外分泌功能,SDE70和SDE695为Sec依赖型分泌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两个分泌蛋白在烟草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上都有分布。功能预测表明,SDE70包含LprⅠ、Yec T保守结构域,LprⅠ属于溶菌酶抑制剂结构域,Yec T功能未知;SDE695的功能结构域未知。2、SDE70、SDE695在柑橘中的表达特征分析SDE70在易感黄龙病晚锦橙显症叶片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未显症叶片,在耐黄龙病马蜂柑显症叶片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未显症叶片;SDE70在晚锦橙根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叶脉,在马蜂柑根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叶脉;在晚锦橙和马蜂柑完全成熟叶片中SDE70表达水平均显着高于幼叶。对于SDE695,晚锦橙和马蜂柑显症叶片中表达水平均低于未显症叶片;SDE695在晚锦橙根中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叶脉,在马蜂柑根中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叶脉;在晚锦橙完全成熟叶片中SDE695表达水平显着高于幼叶,但在马蜂柑完全成熟叶片中其表达水平显着低于幼叶。结果表明,SDE70、SDE695在不同耐病品种、不同症状叶片、不同组织和不同成熟度叶片中表达水平差异明显。3、SDE70、SDE695生物学功能分析本研究构建了不含信号肽序列的SDE70和SDE695超量表达载体,以晚锦橙为受体,遗传转化制备超量表达目的基因的转基因植株。(1)超量表达SDE70和SDE695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发根农杆菌遗传转化实验发现SDE695两次转化效率均显着低于对照,暗示SDE695基因可能参与柑橘生长发育调控。超量表达SDE70对柑橘遗传转化效率无明显影响。一年温室培养观察未发现转基因植株与野生型植株有明显表型差异。(2)超量表达SDE70和SDE695对转基因植株黄龙病抗性的影响。10个月的黄龙病抗性评价表明,转基因植株症状与野生型相比无明显差异,均在第9月时出现斑驳黄化、叶脉突起症状。SDE70转基因植株在黄龙病传毒第1个月促进Las积累,在传毒第2、4月抑制Las的增殖;而SDE695转基因植株病原菌含量无明显变化。(3)超量表达SDE70和SDE695对转基因植株免疫信号的影响。与野生型植株相比,SDE70转基因植株中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上升,茉莉酸(Jasmonacid,JA)含量降低;SDE695转基因植株中SA含量上升,JA、水杨酸甲酯(Methyl salicylate,Me SA)含量降低。(4)超量表达SDE70和SDE695对转基因植株转录水平的影响。转基因植株转录组测序分析显示,SDE70和SDE695超量表达负调控植物生物胁迫(Stress.biotic)和受体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Signalling.receptor kinases)途径。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表明,SDE70和SDE695超量表达主要抑制参与病原菌识别和寄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暗示,SDE70和SDE695可能参与病原菌抑制柑橘免疫反应。4、SDE70、SDE695在柑橘寄主中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酵母双杂交试验显示,SDE70与转运蛋白颗粒复合体CsTRAPP、ADP–核糖基化因子CsARF、类泛素化途径相关的NEDD8蛋白CsRub1有强相互作用,暗示SDE70调控寄主膜系统介导的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SDE695与质体蓝素CsPc和细胞色素b6f蛋白CsB6f有强相互作用,暗示SDE695靶向作用植物光合电子传递相关蛋白,调控柑橘光合作用等过程。
王胤,蔡磊,姚瑞玲,周家春,黄彩枝[4](2020)在《不同无性系砧木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嫁接在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无性繁殖技术体系中有重要地位,是当前马尾松种子园营建和优良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的关键技术手段。对5个马尾松组培无性系苗木培育的砧木开展嫁接试验,比较不同基因型砧木对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马尾松组培苗培育的砧木,其平均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量分别比实生苗砧木提高了22.8%和67.7%;无性系砧木间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量差异显着;各无性系砧木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量的变异系数均低于实生苗砧木。苗期生长表现优异的无性系为PC2和PC3,其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量均表现较好。不同无性系砧木的基因型差异对嫁接效果产生影响;选择生长性状优良的马尾松无性系苗木培育砧木,其嫁接效果更好。
曹海顺[5](2020)在《黄瓜和南瓜嫁接组合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CmoNAC1基因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采用耐盐南瓜砧木嫁接可以有效增强黄瓜对盐胁迫的耐受性。黄瓜和南瓜同属葫芦科作物,基因组测序已完成,但缺乏从组学水平解析不同砧穗组合嫁接耐盐差异的分子机制。本文构建了黄瓜自嫁、南瓜自嫁、黄瓜嫁接南瓜和南瓜嫁接黄瓜四种嫁接组合,盐胁迫下对四种嫁接组合的砧木根系、砧木下胚轴、接穗茎、接穗叶柄、接穗叶片、接穗生长点进行了转录组测序分析。建立了南瓜的发根基因编辑体系,并研究了盐胁迫响应关键基因Cmo NAC1的功能,主要结果如下:1. 南瓜和黄瓜嫁接组合在盐胁迫下的K+含量调控上存在着砧穗互作。砧木根系能够影响接穗叶片的K+含量,当砧木为南瓜时,盐胁迫下接穗叶片能够维持更高的K+水平。接穗叶片能够反馈调节根系盐胁迫下的K+含量,与自嫁黄瓜根系相比,当接穗为南瓜叶片时黄瓜砧木根系盐胁迫下具有更低的K+含量。南瓜叶片相比于黄瓜叶片具有更好的保水能力和组织耐盐性。2. 转录组分析表明嫁接植株根系和叶片响应盐胁迫的差异基因表达受到了砧穗互作的调控。南瓜砧木根系中差异基因大量上调表达,黄瓜根系大量下调表达。HAK5、POD、APX、RBOHD、RBOHH等耐盐基因在南瓜砧木根系中显着上调表达,而HKT1、CHX18、POD、RBOHF等耐盐基因在黄瓜砧木根系下调表达。以南瓜为砧木的黄瓜叶片中POD、RBOHF、CHX、AVP等耐盐基因显着上调表达,而在自嫁黄瓜叶片下调表达。接穗叶片能反馈调节砧木根系关键K+通道蛋白SKOR和水通道蛋白PIP1亚家族成员表达。基因组比较分析发现相比于黄瓜,南瓜转录因子数目多、基因组占比高。南瓜转录因子数目在2200个以上,占总基因数的7%,黄瓜转录因子1400个左右,占5%。NAC转录因子在黄瓜、南瓜基因组的占比都为6%,盐胁迫下南瓜差异表达的NAC占比上升到8%,黄瓜降至5%。表达聚类分析发现大量NAC同转运蛋白基因、抗氧化基因等耐盐基因在南瓜根系中共表达,表明NAC转录因子在南瓜砧木盐胁迫响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 建立了高效的南瓜发根基因编辑体系,鉴定了NAC转录因子Cmo NAC1基因的功能。鉴定了南瓜130个NAC家族基因,其中南瓜ATAF类NAC转录因子有6 个成员,黄瓜有3个成员。南瓜根系有4个、叶片有6个ATAF类转录因子在盐胁迫下显着上调表达,其中Cmo NAC1表达丰度最高,黄瓜ATAF成员则相反,以下调表达为主。烟草表皮细胞的瞬时表达结果显示Cmo NAC1定位于细胞核,酵母中的转录激活活性分析表明,全长Cmo NAC1蛋白和C端序列都有转录活性,N端序列不具有转录活性。通过在拟南芥中异源表达南瓜转录因子Cmo NAC1,发现盐处理下转化Cmo NAC1基因的拟南芥耐盐性更好。建立了高效的南瓜发根基因编辑体系,通过CRISPR/Cas9技术敲除Cmo NAC1导致南瓜耐盐性明显变弱,南瓜根系在盐胁迫下H2O2的含量和RBOHD的表达量显着下降,利用酵母单杂交实验证明了Cmo NAC1在酵母中能够结合含NBS序列的RBOHD启动子片段,上述结果表明Cmo NAC1通过调控RBOHD的表达进而影响盐胁迫下的ROS信号和南瓜的耐盐性。综上所述,黄瓜和南瓜嫁接组合在K+含量、HAK5、SKOR、RBOHF和PIP1等耐盐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上存在砧穗互作,盐胁迫下南瓜为砧木的根系和叶片中钾离子转运、抗氧化等基因以上调表达为主,叶片K+积累多,水分状态维持好,耐盐性强。南瓜砧木根系转录因子参与了耐盐基因和耐盐性的调控,Cmo NAC1为根系响应盐胁迫的关键NAC转录因子,Cmo NAC1可以调控耐盐关键基因RBOHD的表达,参与ROS信号调控,影响南瓜砧木的耐盐性。
陈娟娟[6](2020)在《山核桃生长素输出载体CcPIN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初步研究》文中认为山核桃(Carya cathayensis Sarg.)作为一种木本油料树种,隶属于胡桃科(Juglandaceae)山核桃属(Carya Nutt.),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浙西北等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经济途径之一。但是树体高大、幼年期长、良种化栽培水平低等问题严重限制了山核桃产业的发展。植物嫁接技术的应用可以有效地解决以上难题。前期研究发现生长素在嫁接愈合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生长素运输载体介导的生长素极性运输如何参与嫁接愈合过程尚少见报道。PIN蛋白作为生长素输出载体,主要参与生长素在细胞内与细胞间的运输,克隆山核桃Cc PIN基因并探究其初步功能,可为解析其对山核桃嫁接愈合过程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本研究基于前期测序数据,克隆获得了山核桃PIN家族基因并分析了其序列特征;鉴定了Cc PIN家族基因在山核桃嫁接过程中的表达模式;分析了Cc PIN家族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及Cc PIN3基因启动子诱导活性;通过拟南芥异源转化初步探究了Cc PIN3基因的功能。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克隆获得了6个山核桃PIN基因(Cc PIN)全长CDS序列;Cc PIN家族蛋白在C端和N端分别有4-5个跨膜螺旋结构;Cc PIN蛋白与杨树中的同源蛋白有更近的亲缘关系;(2)在山核桃嫁接愈合过程中,Cc PIN基因在砧木和接穗中的表达趋势不一致。在接穗中,大多数Cc PINs基因在整个嫁接过程中的表达量呈现出显着的变化,Cc PIN3、Cc PIN4和Cc PIN6在嫁接早期(3天)的表达量较低,在嫁接后期(14天)的表达量显着升高为嫁接前的8.0倍、5.3倍和3.3倍。在砧木中,Cc PIN3、Cc PIN6和Cc PIN8基因在整个嫁接过程中相对表达量变化较明显,其中Cc PIN3在嫁接后第7天的相对表达量最高,为嫁接前的3.5倍,整体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表达趋势。在整个嫁接过程中,Cc PIN家族基因在接穗中的表达高于在砧木中的表达。在外源激素IAA和NPA处理下,山核桃PIN家族基因在山核桃嫁接后接穗和砧木中的表达模式均发生变化,总的来说,Cc PINs基因在接穗中的表达量变化高于在砧木中的表达量变化。Cc PINs基因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表明,Cc PIN家族基因在根和叶中有着较高的表达量,而在茎中的表达量较低。(3)Cc PIN家族基因启动子上主要存在三大类顺式作用元件,分别是与激素响应相关的生长素、赤霉素、茉莉酸甲酯、水杨酸、玉米素和脱落酸等响应元件;与胁迫相关的光响应元件和干旱响应元件;与发育相关的分生组织表达、类黄酮生物合成、生理控制和胚乳特异性表达等响应元件。Cc PIN3基因启动子的诱导活性与长度有关,其中启动子-2 000至-500bp区域内存在着促进诱导活性的顺式作用元件;-500至-1bp区域内几乎无表达活性,表明此区域的顺式作用元件不足以启动基因表达。将Cc PIN3基因启动子转化拟南芥,可启动GUS基因在其根中的表达,验证了Cc PIN3启动子调控基因表达的活性。(4)成功获得3个Cc PIN3过表达的拟南芥株系,过表达植株根长约为野生型植株的1.4倍;过表达植株的叶片长度、叶片宽度和叶柄长度分别是野生型的1.3倍、1.4倍和1.2倍;生长45d和60d时转基因株系的高度分别是野生型的72.5%和77.5%;过表达植株三个株系的茎部横切面面积分别是野生型的3.2、3.5和2.3倍,茎部切片显示细胞整个体积增大,细胞数目增多,细胞壁的厚度也略增加。以上表型变化与过表达Cc PIN3基因拟南芥株系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类黄酮生物合成和ABC转运等通路相关。
顾丽霞[7](2019)在《柑橘CRISPR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及成花基因FT/TFL1的转移验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等植物成花转变过程是物种繁殖延续的基础,受植物体内外信号共同调控。其中FT和TFL1是植物开花调控路径的重要基因,处于成花调控网络中的核心位置。本研究利用超表达和CRISPR基因敲除技术研究FT和TFL1基因在柑橘发育中的作用、使用嫁接手段验证成花相关基因的信号传递,以期改变柑橘长童期(juvenile period)现状、培育早花或晚花柑橘新种质。本研究得出的结果有:1.基于CRISPR/Cas9系统在草本植物中的研究规律,尝试建立在柑橘中的应用体系。借助农杆菌介导的枳上胚轴遗传转化过程,对转化再生过程进行优化。统计结果显示,调整无菌苗生长时间为42d、农杆菌液浓度OD600为0.8、转化促进物As浓度为30mg/L、外植体选用纵切的切割方法能有效提高抗性芽的再生率。2.利用超表达融合载体35S::Pt FT-EGFP对栽培型烟草进行遗传转化,获得超表达PtFT的烟草。种植PtFT和CiTFL1的转基因烟草T2代,发现PtFT能够明显促进烟草花期提前,同时促进植株侧枝发育,增加开花结实的数量。发现CiTFL1在枳不同组织中差异表达,且能够显着延迟栽培型烟草的开花时间。3.将野生型烟草(WT)嫁接到转基因烟草(PtFT、CiTFL1)砧木上,观察分析嫁接后烟草植株相关性状。未能发现转基因烟草砧木相应的早花或晚花表型传递。在嫁接口上0.5cm处接穗韧皮部没有检测到PtFT和CiTFL1 mRNA分子,来自柑橘属植物的外源FT和TFL1的mRNA,可能没有在草本植物烟草砧穗间移动。
孙静宇[8](2019)在《南瓜CmHKT1;1提高黄瓜嫁接苗耐盐性的机理及相关microRNAs鉴定》文中研究表明采用抗性砧木嫁接是黄瓜等果菜类蔬菜应对非生物胁迫抗性的有效措施。课题组前期发现南瓜砧木嫁接可以提高黄瓜耐盐性,根本原因是南瓜砧木限制了Na+向地上部黄瓜接穗运输,但是相关分子机制尚不明晰。HKT1蛋白是一类Na+转运蛋白,主要功能是限制Na+向木质部装载,减少木质部Na+含量。但是南瓜HKT基因在黄瓜嫁接苗中耐盐中的作用尚不明确。microRNA是一类广泛参与植物逆境胁迫的非编码RNA,在黄瓜嫁接苗耐盐过程中的响应及调控机制也不清楚。因此本研究从南瓜砧木对嫁接苗Na+分配机制的影响、南瓜离子转运蛋白CmHKT1;1的功能解析、黄瓜嫁接苗microRNA对盐胁迫的响应及调控网络等三个方面开展,取得结果如下:1.耐盐南瓜砧木是限制Na+向盐敏感黄瓜接穗运输的关键,砧木和接穗相互影响嫁接黄瓜幼苗Na+的积累。通过构建南瓜和黄瓜正反嫁接组合,在75 mM NaCl下处理120 h,发现以耐盐南瓜为砧木的嫁接组合可有效限制Na+在地上部的积累,缓解地上部盐害程度,而以盐敏感黄瓜为砧木的嫁接组合,无论是地上部是黄瓜还是南瓜,则都不能限制Na+向地上部运输,表明耐盐南瓜砧木在嫁接黄瓜耐盐中的决定作用;另外当地上部接穗改变时,同样也会影响砧木根部的Na+含量,表明嫁接苗在耐盐过程中砧木和接穗会相互影响Na+的积累,存在砧穗互作。2.CmHKT1;1受盐胁迫诱导上调表达,集中在南瓜根部中柱部位,定位于细胞膜上。在耐盐南瓜砧木中克隆HKT基因,命名为CmHKT1;1。利用RT-PCR、qRT-PCR发现盐胁迫下南瓜CmHKT1;1主要在南瓜根部表达上调;亚细胞定位表明CmHKT1;1定位于细胞膜上,是一个膜蛋白;原位杂交技术显示CmHKT1;1表达主要集中在南瓜根部的中柱部位。3.CmHKT1;1是Na+特异性转运蛋白。利用酵母突变体对CmHKT1;1的功能进行分析,在盐敏感的酵母菌株G19中异源表达CmHKT1;1可以提高G19的盐敏感性,说明CmHKT1;1具有Na+转运功能;在K+吸收缺陷型酵母WΔ6中异源表达CmHKT1;1,在K+充足的条件下不能恢复K+吸收能力,表明CmHKT1;1对K+不具有转运能力;在离子耗竭曲线实验中,酵母转化CmHKT1;1造成Na+含量下降,K+含量不变,在同时含有Na+和K+的溶液中,K+对Na+含量下降也没有影响,表明CmHKT1;1没有Na+/K+协同转运功能。4.CmHKT1;1在南瓜砧木根部限制Na+向木质部装载,减少了Na+向地上部接穗运输,提高了黄瓜耐盐性。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CRISPR/Cas9技术对南瓜根部CmHKT1;1进行基因编辑,敲除南瓜根部的CmHKT1;1,降低了南瓜的耐盐性,显着提高地上部木质部汁液中Na+含量,增加了Na+在地上部叶片中的积累。在拟南芥HKT突变体hkt1中超表达CmHKT1;1,可以一定程度上恢复hkt1的耐盐性,利用Na+特异性染料对根部Na+进行染色,发现CmHKT1;1减少了Na+向中柱的装载。在黄瓜中超表达CmHKT1;1,提高了黄瓜的耐盐性,增加了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干重、减少了地上部Na+含量。超表达CmHKT1;1的黄瓜作为砧木,野生型黄瓜作为接穗,发现同样可以提高嫁接苗耐盐性,可以提高叶绿素含量,降低叶片渗透液电导率,提高植株干重和降低地上部Na+含量,证明CmHKT1;1在嫁接耐盐中的重要作用。5.利用高通量测序对盐胁迫下四种嫁接苗的根和叶片miRNA的表达进行全基因组鉴定。结果发现黄瓜已知的miRNA 323个,novel miRNA 119个,南瓜已知的miRNA 374个,novel miRNA 91个;南瓜、黄瓜的miRNA同源性较高,共有236个miRNA序列完全相同;对嫁接苗响应盐胁迫的miRNA进行鉴定,发现各嫁接组合中miRNA以下调为主,在黄瓜/南瓜嫁接组合根部则是以上调为主,67个miRNA上调,22个下调,利用韦恩图对各组织中响应盐胁迫的miRNA种类进行比较发现miRNA398在各组织均显着差异表达,说明miR398可能是一个耐盐基础响应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发现大部分靶基因为转录因子,如MYB、NAC、HD-ZIP等;对黄瓜/南瓜嫁接苗中的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进行GO分析和KEGG分析,发现靶基因多富集在代谢过程、催化活性、转录活性、刺激响应、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过程或路径;对黄瓜/南瓜嫁接苗接穗和砧木盐胁迫下的激素信号响应路径进行比较,发现miRNA参与了多种激素信号转导调控耐盐过程,如地上部黄瓜通过miR393调控TIR1参与生长素信号转导,地下部南瓜砧木通过miR159调控转录因子参与赤霉素信号转导。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CmHKT1;1表达受盐胁迫诱导,定位于根部中柱内薄壁细胞的细胞膜上,作为Na+特异转运蛋白,通过限制Na+向木质部装载,减少了Na+向地上部运输,进而减少地上部Na+积累,增强了黄瓜接穗的耐盐性。鉴定了嫁接苗中相应盐胁迫的miRNA,并对盐响应的miRNA参与的生理生化过程及路径进行预测和分析。
褚佳[9](2017)在《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蔬菜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蔬菜设施栽培国家,设施蔬菜栽培面积已达386万公顷,但连作障碍等制约其着发展。嫁接栽培技术是克服连作障碍的最有效途径。但随着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以及农业劳动力的不断减少,嫁接生产迫切需要机械化及自动化的实现。国内外已研制出各类自动嫁接机型,但基本都基于单株幼苗嫁接,效率受到一定制约。为提高自动嫁接技术中的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本文茄科穴盘苗为作业对象,以提高其嫁接生产效率及自动化水平为目标,并保证一定的成功率为要求,开展了针对茄科穴盘苗的一次性整盘幼苗嫁接的机械及自动化系统的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分析了合适的嫁接方式,采用套管法作为本课题的嫁接方法,确定了所选用的套管规格。2.对套管式嫁接法的机械化实现进行了实证分析,设计并优化了针对单株幼苗套管法嫁接的嫁接装置,试验得出该针对单株幼苗套管法嫁接的嫁接装置其嫁接成功率可达90%,验证了采用所选用的套管进行机械嫁接的可行性,进一步分析了采用所选套管进行整盘式机械嫁接的可行性。3.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进行总体方案的研究设计,确定了其总的工作流程,对整个研究课题进行了多任务分配。4.对本课题嫁接系统中砧木与接穗夹持输送机构进行了研究设计,分析了穴盘幼苗在穴盘中的定位方式,研究采用了基于“笛卡尔式”与“极坐标式”结合的定位原理、以齿轮传动为机械原理的定位夹持装置,对关键部件进行了参数化设计与分析,进行了运动仿真及现场试验,试验效果良好,所设计的幼苗定位夹持装置可有效地对茄科穴盘苗在穴盘中进行定位并夹持。5.对茄科幼苗的切削性能进行了理论及试验分析,论证了采用滑切、斜切方式的优越性。以滑切、斜切的方式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的切削机构进行了研究设计,采用“以一对六”的切削策略,对切削过程进行了参数化的理论分析,分析得出斜切角45度为本嫁接系统切削机构采用的切削斜切角。经试验验证所设计的切削机构可较好地完成对茄科穴盘苗的整盘切削工作。6.研究和设计了套管自动输送机构,设计了以振动盘、间歇出套装置为核心的套管自动出套装置,该装置可根据工作要求间歇输出用于嫁接的套管,出套成功率为100%。设计了套管整盘成套装置,实现了将套管产生符合穴盘规格的套管阵列的工作要求。研究设计了整盘取套装置,实现了将套管阵列从套管整盘成套装置里取出的功能。研究设计了套管夹持上套装置,可将所取的套管阵列进行夹持约束,并有效插入砧木,实现最终的嫁接固定的功能。7.基于欧姆龙CP1H系列PLC为主控制器对嫁接系统的控制系统进行了研究设计,搭建了嫁接系统的自动控制系统,应用模块化编程技术,设计了嫁接系统的自动控制程序,并对核心功能进行了说明分析。8.对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进行了嫁接试验,试验表明,嫁接系统的嫁接生产效率可达2000株/小时,嫁接成功率为70%,基本满足设计要求。
任顺[10](2016)在《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嫁接作为一项高效的抗病、增产技术,可解决作物连作障碍,嫁接后的株苗不仅可以克服土传病害,还可以促进株苗生长、提高产量、增强株苗的抗逆性。嫁接苗缓苗装置是为刚完成嫁接的株苗提供一个最适宜的人工环境,加快嫁接苗缓苗速度,提高嫁接苗的成苗率,在整个蔬菜工厂化育苗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国家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全自动嫁接育苗关键技术与成套设备研究”(项目编号:2012AA10A506),以黄瓜嫁接苗为研究对象,提取出黄瓜嫁接苗缓苗期最优环境参数,作为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控制标准;研究不同的嫁接方法和快速生根技术,为嫁接苗高品质和高成活率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结合生长指标和图像技术研究黄瓜嫁接苗的品质分级标准以及分级模型;构建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提取黄瓜嫁接苗缓苗最优环境信息采用分段管理方式,将嫁接后的黄瓜管理分为2个阶段,分别为愈合期和成活期,研究每个阶段的最优环境值。愈合期试验选择温度(T)和空气相对湿度(RH,以下简称湿度)2个因素作为变量,分别设置4水平和2水平进行研究,以愈合率作为指标值,建立试验设计表。试验结果表明,愈合期应选择湿度95%、温度2228℃作为其环境的最优管理条件;在愈合期最优环境基础上进行成活期试验,选择3因素进行研究,以温度(T)3水平、湿度(RH)3水平和光照(L)3水平作为变量,以成活率和假活率作为指标值,借助Design-Expert软件,采用响应面法建立试验设计表并分析试验结果,最终建立了成活率(SR)、假活率(FR)与T、RH和L之间二次回归方程,综合环境对成活率、假活率的影响,并结合实际情况,得到成活期最佳环境条件为温度26±2℃、湿度85±3%、光照3000Lx。2.不同嫁接方法和快速生根技术采用断根嫁接与贴接法对黄瓜进行嫁接,研究了这两种嫁接方式对黄瓜生长、生理特征、和光合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断根嫁接法嫁接苗成活率达到99.31%,贴接法嫁接苗成活率为96.53%,且采用断根嫁接后的株苗尺寸基本一致,便于嫁接机批量化嫁接生产;对植株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和根冠比分析,嫁接苗要优于自根苗,断根嫁接苗显着高于自根苗;对植株根系的根总长、总根表面积、总根投影面积、总根体积和根系活力分析,嫁接苗优于自根苗,断根嫁接苗部分指标要显着优于自根苗和贴接法嫁接苗;嫁接提高了黄瓜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其中断根嫁接方式下的净光合速率最大;筛选出适宜砧木再生根系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浓度和基质组合,分别是IBA100ppm和2JZ+1ST(育苗基质:沙土=2:1)。3.建立嫁接苗品质分级标准及分级模型为克服人眼在对植物病害程度进行定级时易出现误差、费工费时等缺点,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GA和聚类混合算法的图像处理技术,对植物病害程度进行分级。嫁接成活后的嫁接苗完成品质分级后再转入日常管理,本研究以株高、茎粗比、叶宽、砧穗切口接合面积和病害等级作为分级指标,采用动态聚类算法建立黄瓜嫁接苗品质分级标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和数据挖掘方法,建立了嫁接苗品质分级识别模型,首先通过主成分分析(PCA)、独立成分分析(ICA)、直方图-主成分分析(CH-PCA)、灰度共生矩阵(GSM)和不变矩(IM)方法提取了图像特征,再利用对比判别分析(DA)、RBF神经网络(RBFNN)、支持向量机(SVM)和相关向量机(RVM)四种方法进行建模,使用检验样本进行模型验证。由验证结果可知,CH-PCA方法提取的图像特征参数、RBFNN方法建立模型和ICA方法提取的特征参数、RBF核函数SVM方法建立模型的识别准确率最高,均达到92.2%。4.构建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所开发出的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可实现3个功能,分别为嫁接苗生长状况的不间断监测、嫁接苗缓苗环境的自动测控以及嫁接苗品质的自动分级。测控系统下位机控制器以嫁接苗成活的最优环境参数值为基础,根据系统的总体需求分析,进行了数据采集节点模块、数据中心节点模块及控制终端节点模块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并详细介绍了各节点模块的工作原理、特性、功能、流程图以及主要的功能函数,并对各采集功能、传输功能和控制功能进行了测试。上位机系统软件采用Labview编程实现,采用模块化编程技术,实现了数据的接收、显示、存储,以及参数设置、历史数据管理和24小时不间断全周期对嫁接苗进行监测等功能。试验结果表明,智能管理系统采集到的参数信息精准、传输的数据准确可靠,且能够按照设定的方式执行外围机构,生长监测系统采集的图像清晰,极大地提高了嫁接苗的科学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率,为工厂化嫁接苗关键技术的研究提供方法和依据。
二、刀片技术“嫁接”PC(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刀片技术“嫁接”PC(论文提纲范文)
(1)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抑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3.1 愈合进程的组织切片观察 |
1.3.2 成活率及萎蔫率测定 |
1.3.3 品红法测定木质部连通性 |
1.3.5 RNA提取与Real-time PCR分析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 |
2.1 嫁接愈合进程 |
2.2 嫁接接合部生长素和细胞分裂素含量 |
3 讨论 |
3.1 断根和打顶对嫁接接合部生长素的影响 |
3.2 断根和打顶对嫁接接合部细胞分裂素的影响 |
3.3 断根和打顶对嫁接愈合的影响 |
4 结论 |
(2)基于代谢组学的甜瓜嫁接愈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略缩语表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瓜类蔬菜嫁接 |
1.3 代谢组学简介 |
1.3.1 代谢组学流程 |
1.3.2 原始生物样本的收集 |
1.3.3 代谢物质的提取 |
1.3.4 衍生化处理 |
1.3.5 仪器分析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甜瓜嫁接苗维管束愈合时间研究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试剂 |
2.2.3 淀粉染色 |
2.2.4 荧光染料染色 |
2.2.5 高光谱仪采样 |
2.2.6 提取高光谱图像数据 |
2.2.7 提取光谱数据 |
2.2.8 支持向量机建模分析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淀粉染色 |
2.3.2 高光谱图像分析 |
2.3.3 光谱分析 |
2.3.4 建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GC-MS的甜瓜苗嫁接愈合代谢组学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 |
3.2.2 实验试剂 |
3.2.3 实验仪器 |
3.2.4 代谢组学样品制备 |
3.2.5 样品前处理优化和仪器参数的优化 |
3.2.6 内标物标准曲线的绘制 |
3.2.7 鉴定代谢物 |
3.2.8 统计分析 |
3.2.9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样品前处理优化和仪器参数优化 |
3.3.2 内标曲线绘制 |
3.3.3 代谢物鉴定 |
3.3.4 统计分析 |
3.3.5 差异代谢物筛选 |
3.3.6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7 差异代谢物生理过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总结与展望 |
4.1 总结 |
4.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黄龙病菌SDE70和SDE695效应子在病原菌与柑橘互作中的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柑橘黄龙病概况 |
1.1.1 黄龙病的发生 |
1.1.2 黄龙病的病原 |
1.1.3 黄龙病的症状 |
1.1.4 黄龙病的防控 |
1.2 植物-病原相互作用 |
1.3 病原效应子 |
1.3.1 分泌蛋白Sec依赖途径 |
1.3.2 Sec依赖分泌蛋白SDEs功能 |
1.4 黄龙病Sec效应子的研究进展 |
第2章 引言 |
2.1 立论依据 |
2.2 技术路线 |
第3章 SDE70、SDE695的克隆与表达特征分析 |
3.1 供试材料、试剂及仪器 |
3.1.1 毒源和植物材料 |
3.1.2 菌株和载体 |
3.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3.1.4 主要溶液配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2.2 引物设计 |
3.2.3 植物基因组DNA提取 |
3.2.4 基因克隆 |
3.2.5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phoA)系统验证信号肽 |
3.2.6 亚细胞定位载体构建与农杆菌注射烟草 |
3.2.7 qRT-PCR分析基因表达差异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生物信息学分析 |
3.3.2 基因克隆 |
3.3.3 候选效应子信号肽在原核细胞中具有分泌活性 |
3.3.4 烟草中SDE70、SDE695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
3.3.5 SDE70、SDE695在柑橘寄主中表达特征分析 |
3.4 讨论 |
第4章 SDE70、SDE695生物学功能分析 |
4.1 供试材料、试剂及仪器 |
4.1.1 试供植物材料 |
4.1.2 菌株和载体 |
4.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4.1.4 主要溶液配制 |
4.2 试验方法 |
4.2.1 引物设计 |
4.2.2 表达载体构建 |
4.2.3 农杆菌介导柑橘遗传转化 |
4.2.4 转基因柑橘筛选与鉴定 |
4.2.5 不同时期转基因植株黄龙病抗性评价 |
4.2.6 转基因植株激素与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4.2.7 转基因植株转录组测序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效应子SDE695降低发根农杆菌介导的柑橘转化效率 |
4.3.2 SDE70、SDE695超量表达植株鉴定与表达水平分析 |
4.3.3 转基因植株黄龙病抗性评价 |
4.3.4 转基因植株SA、MeSA、JA含量测定 |
4.3.5 转基因植株过氧化氢含量测定 |
4.3.6 转基因植株转录组分析 |
4.4 讨论 |
第5章 SDE70、SDE695在柑橘寄主中互作蛋白的筛选与验证 |
5.1 试验材料 |
5.1.1 植物材料 |
5.1.2 菌株和载体 |
5.1.3 实验仪器和试剂 |
5.1.4 主要溶液配制 |
5.2 试验方法 |
5.2.1 引物设计 |
5.2.2 酵母双杂文库建立 |
5.2.3 诱饵蛋白载体构建 |
5.2.4 酵母双杂筛库 |
5.2.5 互作蛋白酵母点对点验证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酵母双杂交柑橘文库建立 |
5.3.2 诱饵蛋白自激活检测 |
5.3.3 SDE70在柑橘中互作蛋白筛选 |
5.3.4 SDE695在柑橘中互作蛋白筛选 |
5.3.5 互作蛋白回转验证 |
5.4 讨论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文章缩写汇总 |
致谢 |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
(4)不同无性系砧木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概况 |
1.2 方法 |
1.2.1 材料来源及试验设计 |
1.2.2 嫁接后管理 |
1.3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无性系砧木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2.2 不同无性系砧木对接穗生长量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5)黄瓜和南瓜嫁接组合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CmoNAC1基因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胁迫下植物的适应机制 |
1.2.2 利用组学手段解析植物耐盐机制的研究进展 |
1.2.3 耐盐功能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4 嫁接作物盐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黄瓜和南瓜四种互嫁组合的耐盐性评价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嫁接植株的盐胁迫处理 |
2.1.3 水分胁迫耐受性评价 |
2.1.4 叶绿素含量和PSII最大光化学效率的测定 |
2.1.5 Na~+、K~+含量的测定 |
2.1.6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NaCl浓度对黄瓜和南瓜嫁接组合耐盐性的影响 |
2.2.2 嫁接改变了植株Na~+、K~+积累模式 |
2.2.3 南瓜叶片具有更好的组织耐盐性和保水能力 |
2.3 讨论 |
2.3.1 根系限制和区域化Na~+是作物最主要的耐盐机制 |
2.3.2 盐胁迫下K~+含量的变化受到砧穗互作的调控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南瓜与黄瓜互嫁组合盐胁迫响应转录组学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嫁接及盐胁迫处理 |
3.1.3 取样及RNA提取 |
3.1.4 转录组测序与分析 |
3.1.5 转录组数据的q RT-PCR验证 |
3.1.6 生理指标的测定 |
3.1.7 黄瓜和南瓜基因家族成员比较与分析 |
3.1.8 富集分析 |
3.1.9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转录组测序数据质量分析 |
3.2.2 转录组样品相关性、聚类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3.2.3 盐胁迫下四种嫁接组合根系和叶片DEGs差异分析 |
3.2.4 盐胁迫下四种嫁接组合根系DEGs的 Go富集分析 |
3.2.5 盐胁迫下四种嫁接组合叶片DEGs的 Go富集分析 |
3.2.6 盐胁迫下钾离子通道蛋白分析 |
3.2.7 盐胁迫下水通道蛋白分析 |
3.2.8 盐胁迫下转录因子分析 |
3.2.9 南瓜属作物基因组具有更高比例的多拷贝基因 |
3.2.10 南瓜倾向保留更多的转录因子家族成员 |
3.2.11 南瓜转录因子与转运蛋白基因、抗氧化基因在根系中共表达 |
3.2.12 南瓜不同类型转录因子的盐胁迫响应差异分析 |
3.2.13 南瓜NAC转录因子的表达特性分析 |
3.3 讨论 |
3.3.1 砧穗互作影响盐胁迫下不同嫁接组合响应基因的表达 |
3.3.2 转录因子参与盐胁迫信号的响应与耐盐功能基因的调控 |
3.3.3 基因组中转录因子的保留和植物抗逆性形成有关 |
3.3.4 NAC转录因子在南瓜砧木嫁接耐盐中起着重要作用 |
3.4 小结 |
第四章 南瓜发根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与CmoNAC1 转录因子的功能解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南瓜NAC基因家族鉴定 |
4.1.2 南瓜NAC基因家族序列分析 |
4.1.3 NAC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
4.1.4 CmoNAC1 亚细胞定位分析 |
4.1.5 CmoNAC1 转录活性分析 |
4.1.6 CmoNAC1 的酵母单杂筛选 |
4.1.7 CmoNAC1 过表达拟南芥 |
4.1.8 拟南芥的抗性评价 |
4.1.9 ABA和H2O2含量的测定 |
4.1.10 南瓜发根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及CmoNAC1 的敲除 |
4.1.11 基因编辑材料的盐胁迫处理和生理指标测定 |
4.1.12 统计分析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NAC基因家族的鉴定 |
4.2.2 NAC基因结构和保守模体分析 |
4.2.3 NAC进化树分析 |
4.2.4 NAC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
4.2.5 CmoNAC1 蛋白序列分析 |
4.2.6 CmoNAC1 亚细胞定位与转录活性分析 |
4.2.7 CmoNAC1 转基因拟南芥表型分析 |
4.2.8 CmoNAC1 过表达提高了拟南芥的耐盐性 |
4.2.9 CmoNAC1 过表达拟南芥提高了拟南芥H2O2 水平 |
4.2.10 南瓜发根遗传转化及基因编辑体系的建立 |
4.2.11 CmoNAC1 的根系敲除降低了南瓜砧木耐盐性 |
4.2.12 CmoNAC1 参与RBOHD基因的调控 |
4.3 讨论 |
4.3.1 ATAF类是逆境响应中最关键的NAC转录因子 |
4.3.2 NAC广泛参与调控植物抗氧化能力及ROS信号产生 |
4.4 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附图1-10 |
附录Ⅱ 附表1-6 |
附录Ⅲ 课题资助项目 |
附录Ⅳ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6)山核桃生长素输出载体CcPIN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本文缩略词 |
引言 |
1 文献综述 |
1.1 山核桃及其产业发展简介 |
1.2 植物嫁接简介 |
1.2.1 嫁接及嫁接方法 |
1.2.2 应用嫁接的优势 |
1.2.3 嫁接成活的影响因素 |
1.3 生长素对植物嫁接的影响 |
1.4 生长素的极性运输调控植物生长发育 |
1.5 生长素外输载体PIN蛋白研究进展 |
1.5.1 PIN蛋白的发现 |
1.5.2 PIN蛋白的结构 |
1.5.3 PIN蛋白的调控机制 |
1.5.3.1 PIN基因的表达调控 |
1.5.3.2 PIN蛋白的极性定位调控 |
1.5.3.3 PIN蛋白的磷酸化调控 |
1.5.3.4 PIN蛋白的生长素抑制剂调控 |
1.5.4 PIN蛋白的生物学功能 |
1.6 山核桃嫁接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8 技术路线 |
2 山核桃CcPIN家族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植物材料 |
2.1.2 使用仪器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实验方法 |
2.1.4.1 山核桃茎与叶片总RNA的提取 |
2.1.4.2 cDNA的合成与检验 |
2.1.4.3 山核桃PIN基因序列搜索和引物设计 |
2.1.4.4 PIN基因全长PCR扩增 |
2.1.4.5 琼脂糖凝胶电泳及胶回收 |
2.1.4.6 克隆片段连接 |
2.1.4.7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2.1.4.8 菌检和测序 |
2.1.4.9 序列比对及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山核桃叶片与茎总RNA的提取 |
2.2.2 cDNA质量的检验 |
2.2.3 山核桃PIN基因克隆 |
2.2.4 山核桃PIN基因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
2.2.4.1 Cc PINs保守结构域分析 |
2.2.4.2 Cc PINs与其他物种PIN蛋白进化分析 |
2.2.4.3 Cc PINs的保守基序分析 |
2.2.4.4 理化性质分析 |
2.2.4.5 亲水性分析 |
2.2.4.6 蛋白二级结构 |
2.2.4.7 跨膜结构域分析 |
2.2.4.8 磷酸化位点预测 |
2.2.4.9 亚细胞定位预测 |
2.3 讨论 |
2.4 小结 |
3 山核桃CcPIN家族基因在嫁接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植物材料 |
3.1.1.1 山核桃苗的种植及嫁接 |
3.1.1.2 山核桃嫁接苗的激素处理 |
3.1.1.3 山核桃嫁接苗的嫁接部位采样 |
3.1.1.4 山核桃不同组织部位采样 |
3.1.2 使用仪器 |
3.1.3 主要试剂 |
3.1.4 实验方法 |
3.1.4.1 山核桃不同嫁接单元RNA和不同组织部位RNA的提取 |
3.1.4.2 cDNA合成及检验 |
3.1.4.3 定量引物设计 |
3.1.4.4 荧光定量PCR |
3.1.4.5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山核桃嫁接不同时间砧穗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2.2 Cc PINs在山核桃嫁接过程中的表达分析 |
3.2.3 Cc PINs在山核桃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3 讨论 |
3.4 小结 |
4 山核桃CcPIN基因启动子的克隆与分析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植物材料 |
4.1.2 使用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1.4 实验方法 |
4.1.4.1 山核桃DNA提取 |
4.1.4.2 山核桃PIN基因启动子的搜索与引物设计 |
4.1.4.3 启动子全长克隆及回收 |
4.1.4.4 载体连接及转化 |
4.1.4.5 菌落鉴定和测序 |
4.1.4.6 p Cc PIN3::GUS载体PCR引物设计 |
4.1.4.7 片段扩增及回收 |
4.1.4.8 载体酶切及回收 |
4.1.4.9 目的片段构插入表达载体 |
4.1.4.10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4.1.4.11 菌检和测序 |
4.1.4.12 质粒提取 |
4.1.4.13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 |
4.1.4.14 农杆菌瞬时转化烟草叶片 |
4.1.4.15 拟南芥的种植 |
4.1.4.16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4.1.4.17 转基因拟南芥的筛选与鉴定 |
4.1.4.18 GUS组织化学染色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CcPIN家族基因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
4.2.2 CcPIN3启动子克隆与分析 |
4.2.2.1 山核桃DNA质量检测 |
4.2.2.2 山核桃PIN3基因启动子扩增及菌检 |
4.2.2.3 CcPIN3基因启动子生物信息学分析 |
4.2.3 CcPIN3启动子活性分析 |
4.2.3.1 山核桃PIN3基因启动子的5’-端缺失克隆 |
4.2.3.2 山核桃PIN3基因启动子片段与植物融合表达载体构建 |
4.2.3.3 农杆菌介导的烟草瞬时表达 |
4.2.3.4 拟南芥转化及筛选 |
4.2.3.5 转基因植株的鉴定 |
4.2.3.6 转基因植株的GUS组织化学染色及显微观察 |
4.3 讨论 |
4.4 小结 |
5 山核桃CcPIN3基因的功能初步分析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植物材料 |
5.1.2 使用仪器 |
5.1.3 主要试剂 |
5.1.4 实验方法 |
5.1.4.1 拟南芥的种植与培养 |
5.1.4.2 35S::Cc PIN3-GFP载体PCR引物设计 |
5.1.4.3 基因全长扩增及回收 |
5.1.4.4 质粒提取 |
5.1.4.5 载体及基因片段双酶切 |
5.1.4.6 目的基因构建入35S::GFP载体 |
5.1.4.7 转化大肠杆菌感受态 |
5.1.4.8 菌检和测序 |
5.1.4.9 阳性质粒提取 |
5.1.4.10 转化农杆菌感受态及阳性鉴定 |
5.1.4.11 转化拟南芥 |
5.1.4.12 过表达拟南芥抗性筛选 |
5.1.4.13 过表达拟南芥的PCR鉴定 |
5.1.4.14 转基因拟南芥基因表达量鉴定 |
5.1.4.15 转基因拟南芥叶片观察 |
5.1.4.16 转基因拟南芥茎观察 |
5.1.4.17 转录组测序分析CcPIN3过表达植株的基因表达水平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35S::Cc PIN-GFP过表达载体构建 |
5.2.2 拟南芥转化与筛选 |
5.2.2.1 T1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获得 |
5.2.2.2 T2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获得 |
5.2.2.3 T3代转基因阳性植株获得 |
5.2.3 过表达拟南芥植株中CcPIN3基因表达分析 |
5.2.4 过表达CcPIN3拟南芥植株的表型分析 |
5.2.4.1 转基因拟南芥的根长观察 |
5.2.4.2 转基因拟南芥的叶片观察 |
5.2.4.3 转基因拟南芥的株高分析 |
5.2.4.4 转基因拟南芥的茎粗分析 |
5.2.5 过表达CcPIN3拟南芥植株基因表达分析 |
5.2.5.1 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分析 |
5.2.5.2 差异表达基因GO富集分析 |
5.2.5.3 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分析 |
5.3 讨论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常用试剂配方 |
附录B 拟南芥、杨树、水稻、番茄PIN基因的登录号 |
个人简介 |
致谢 |
(7)柑橘CRISPR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及成花基因FT/TFL1的转移验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植物成花途径综述 |
1.2.1.2 目的基因的生物学功能 |
1.2.2 CRISPR/cas9 系统的研究进展 |
1.2.2.1 基因编辑技术概述 |
1.2.2.2 CRISPR/Cas9 系统 |
1.2.3 嫁接植株砧穗互作 |
2.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菌株和质粒 |
2.1.3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表达载体的构建 |
2.2.1.1 靶位点设计、选择 |
2.2.1.2 引物序列 |
2.2.1.3 靶位点的组装 |
2.2.2 大肠杆菌的转化 |
2.2.3 阳性克隆的鉴定 |
2.2.4 质粒提取及测序 |
2.2.5 农杆菌转化 |
2.2.6 烟草叶片瞬时转化 |
2.2.7 农杆菌介导的伏令夏橙愈伤组织遗传转化 |
2.2.8 农杆菌介导的柑橘属植物上胚轴遗传转化 |
2.2.8.1 无菌种子处理 |
2.2.8.2 上胚轴培养 |
2.2.8.3 农杆菌侵染液的准备与制备 |
2.2.8.4 农杆菌侵染外植体与共培养 |
2.2.8.5 筛选培养、再生 |
2.2.9 根癌农杆菌介导烟草叶片遗传转化 |
2.2.10 农杆菌介导的番茄子叶遗传转化 |
2.2.10.1 无菌苗培养和子叶外植体准备 |
2.2.10.2 农杆菌侵染液的制备 |
2.2.10.3 番茄叶片的农杆菌侵染与共培养 |
2.2.10.4 转化番茄的筛选培养 |
2.2.11 烟草的种植及嫁接 |
2.2.12 RNA提取 |
2.2.13 第一链cDNA的合成 |
2.2.14 植物材料DNA提取 |
3.结果与分析 |
3.1 FT和 TFL1 的进化与表达分析 |
3.1.1 FT-like和 TFL1-like亚家族基因同源性分析 |
3.1.2 PtTFL1 在枳不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 |
3.2 CRISPR载体构建及转化 |
3.2.1 靶位点的选择 |
3.2.2 敲除载体的构建 |
3.2.2.1 pKSE401-Crispr/Cas9 |
3.2.2.2 pPTG-Crispr/Cas9 |
3.2.3 大肠杆菌的转化及阳性检测 |
3.2.4 农杆菌的转化及稳定性检测 |
3.3 瞬时表达检测载体活性 |
3.3.1 烟草叶片瞬时转化 |
3.3.2 伏令夏橙愈伤组织的瞬时转化 |
3.4 柑橘属植物遗传转化 |
3.4.1 普通枳上胚轴遗传转化 |
3.4.1.1 普通枳遗传转化外植体苗龄的确定 |
3.4.1.2 普通枳遗传转化农杆菌菌液浓度的确定 |
3.4.1.3 普通枳遗传转化AS浓度的确定 |
3.4.1.4 上胚轴切割方式对普通枳遗传转化对影响 |
3.4.2 柠檬上胚轴遗传转化 |
3.4.3 沙田柚上胚轴遗传转化 |
3.5 PtFT转化烟草和番茄 |
3.6 转基因植物阳性鉴定 |
3.6.1 pKSE401-Crispr/Cas9 转化柑橘的阳性鉴定 |
3.6.2 pPTG-Crispr/Cas9 转化伏令夏橙愈伤组织PCR检测 |
3.6.3 PtFT转化烟草和番茄的阳性鉴定 |
3.7 转基因烟草表型观察及嫁接移动性分析 |
3.7.1 PtFT、PtTFL1 超表达烟草的表型观察 |
3.7.2 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的嫁接及移动性分析 |
3.7.2.1 转基因烟草与野生型烟草的嫁接 |
3.7.2.2 嫁接烟草的表型观察 |
3.7.2.3 嫁接烟草中PtFTmRNA的传递性分析 |
4.讨论 |
4.1 柑橘FT和 TFL1 基因的功能 |
4.2 柑橘CRISPR/Cas系统 |
4.3 FT及 TFL1 信号移动性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南瓜CmHKT1;1提高黄瓜嫁接苗耐盐性的机理及相关microRNAs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课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盐胁迫对植物的伤害机制 |
1.2.2 植物对盐胁迫的耐受机制 |
1.2.3 嫁接提高植物耐盐机制 |
1.2.4 植物Na~+转运及相关基因功能 |
1.2.5 HKT蛋白是限制Na~+向地上部运输的关键基因 |
1.2.6 CRISPR/Cas9 系统在瓜类作物上的应用 |
1.2.7 microRNA与盐胁迫 |
1.2.8 植物microRNA的长距离移动 |
1.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目的和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南瓜砧木在黄瓜嫁接苗耐盐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嫁接苗培养和NaCl处理 |
2.1.3 Na~+,K~+含量测定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NaCl处理下嫁接苗不同组织中Na~+的含量 |
2.2.2 NaCl处理下嫁接苗Na~+的积累过程 |
2.3 讨论 |
2.3.1 耐盐南瓜砧木是限制Na~+向接穗运输的关键 |
2.3.2 黄瓜嫁接苗在耐盐过程中存在砧穗互作 |
2.4 小结 |
第三章 南瓜CmHTK1;1在嫁接黄瓜耐盐过程中的功能分析 |
3.1 材料和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常用培养基和营养液的配制 |
3.1.3 嫁接苗培养和NaCl处理 |
3.1.4 植株形态及生理参数测定 |
3.1.5 Na~+,K~+含量测定 |
3.1.6 南瓜HKT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
3.1.7 进化树构建 |
3.1.8 亚细胞定位 |
3.1.9 原位杂交 |
3.1.10 CmHKT1;1在酵母中的异源功能验证 |
3.1.11 超表达载体构建及黄瓜的遗传转化 |
3.1.12 拟南芥转化和筛选 |
3.1.13 Na~+的染色观测 |
3.1.14 统计分析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南瓜HKT基因的鉴定 |
3.2.2 盐胁迫下CmHKT1;1的表达分析 |
3.2.3 CmHKT1;1的表达定位分析 |
3.2.4 CmHKT1;1的离子转运特性鉴定 |
3.2.5 盐胁迫下CmHKT1;1的生物学功能分析 |
3.3 讨论 |
3.3.1 CmHKT1;1是Na~+特异性转运蛋白 |
3.3.2 超表达CmHKT1;1增强黄瓜耐盐性 |
3.3.3 CmHKT1;1通过砧木限制Na~+向接穗运输 |
3.4 小结 |
第四章 根部HKT基因编辑对南瓜耐盐性的影响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CRISPR/Cas9 表达载体构建 |
4.1.3 发根农杆菌的转化 |
4.1.4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南瓜根部转化 |
4.1.5 基因编辑效率检测 |
4.1.6 NaCl处理和取样 |
4.1.7 Na~+、K~+含量测定 |
4.1.8 统计分析 |
4.2 结果和分析 |
4.2.1 设计CmHKT1;1的sgRNA |
4.2.2 发根农杆菌介导的南瓜根部转化过程 |
4.2.3 CmHKT1;1编辑效率检测 |
4.2.4 南瓜根部CmHKT1;1基因编辑后对地上部Na~+影响 |
4.3 讨论 |
4.3.1 发根农杆菌可用于基因功能的研究 |
4.3.2 CmHKT1;1限制了Na~+向地上部运输 |
4.4 小结 |
第五章 miRNA在黄瓜嫁接苗耐盐性中鉴定及作用机制 |
5.1 材料和方法 |
5.1.1 实验材料 |
5.1.2 材料处理和取样 |
5.1.3 Small RNA文库的构建和测序 |
5.1.4 测序数据的处理分析 |
5.1.5 microRNA的鉴定和差异表达分析 |
5.1.6 microRNA靶基因预测 |
5.1.7 GO分析及KEGG分析 |
5.1.8 microRNA的实时荧光定量 |
5.2 结果与分析 |
5.2.1 small RNA序列的基本统计 |
5.2.2 microRNA的鉴定 |
5.2.3 黄瓜、南瓜中共有的microRNA鉴定 |
5.2.4 嫁接苗中可能长距离转运的miRNA鉴定 |
5.2.5 嫁接苗中响应盐胁迫的差异表达miRNA鉴定 |
5.2.6 黄瓜/南瓜嫁接苗响应盐胁迫的miRNA靶基因的预测 |
5.2.7 黄瓜嫁接苗差异miRNA靶基因功能富集分析 |
5.2.8 黄瓜嫁接苗差异miRNA靶基因KEGG分析 |
5.2.9 盐胁迫下黄瓜嫁接苗miRNA参与的激素调控网络 |
5.3 讨论 |
5.3.1 miRNA参与黄瓜嫁接苗耐盐过程 |
5.3.2 利用高通量测序鉴定miRNA长距离移动的探讨 |
5.4 小结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Ⅰ 附表1-3 |
附录Ⅱ 课题资助项目 |
附录Ⅲ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9)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蔬菜自动嫁接机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课题研究内容概述 |
第二章 嫁接栽培技术与嫁接苗基本参数 |
2.1 嫁接苗的培育 |
2.2 嫁接苗基本参数 |
2.3 本章小节 |
第三章 机械嫁接方法可行性论证 |
3.1 嫁接方法选择 |
3.2 套管式嫁接法单株试验 |
3.3 整盘嫁接可行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自动整盘嫁接系统总体设计 |
4.1 全自动整盘嫁接系统的设计准则 |
4.2 全自动整盘嫁接系统的设计要求及性能指标 |
4.3 全自动整盘嫁接系统的总体方案设计 |
4.4 本章小节 |
第五章 砧木与接穗夹持输送机构的研究设计 |
5.1 砧木与接穗夹持输送机构的设计要求 |
5.2 砧木与接穗夹持输送机构的总体设计 |
5.3 定位夹持装置性能试验 |
5.4 本章小节 |
第六章 砧木与接穗切削机构的研究设计 |
6.1 切削机构设计要求 |
6.2 幼苗切削性能分析 |
6.3 切削机构总体设计 |
6.4 切削机构性能试验 |
6.5 本章小节 |
第七章 嫁接套管自动输送机构的研究设计 |
7.1 嫁接套管自动输送机构总体设计 |
7.2 套管自动出套装置设计 |
7.3 整盘成套装置研究设计 |
7.4 整盘取套装置研究设计 |
7.5 套管夹持上套装置的设计 |
7.6 本章小节 |
第八章 全自动整盘嫁接控制系统设计 |
8.1 控制系统整体方案设计 |
8.2 控制系统硬件设计 |
8.3 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
8.4 控制系统关键控制分析 |
8.5 本章小节 |
第九章 试验与分析 |
9.1 试验目的及相关说明 |
9.2 试验装置、材料和试验方法 |
9.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9.4 本章小节 |
第十章 结论与建议 |
10.1 研究结论 |
10.2 主要创新点 |
10.3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1.1 蔬菜工厂化嫁接育苗简介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嫁接关键技术研究进展 |
1.2.2 国内外对嫁接苗生理和机制的研究 |
1.2.3 国内外机械嫁接技术研究进展 |
1.2.4 国内外蔬菜嫁接苗缓苗设施研究进展 |
1.2.5 相关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技术路线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嫁接苗最优环境参数优化 |
2.1 响应面分析法 |
2.1.1 响应面试验设计 |
2.1.2 响应面法分析工具 |
2.2 材料与处理 |
2.2.1 试验材料 |
2.2.2 黄瓜的准备 |
2.2.3 南瓜的准备 |
2.2.4 嫁接 |
2.3 嫁接苗缓苗过程试验方法 |
2.3.1 愈合期 |
2.3.2 成活期 |
2.4 结果与分析 |
2.4.1 不同环境对嫁接苗愈合期愈合率的影响 |
2.4.2 不同环境对嫁接苗成活期成活率的影响 |
2.4.3 不同环境对嫁接苗假活率的影响 |
2.4.4 试验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嫁接技术对黄瓜嫁接苗的影响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黄瓜嫁接方法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指标测定 |
3.2.4 数据处理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断根嫁接对黄瓜嫁接苗成活率的影响 |
3.3.2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3.3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生理的影响 |
3.3.4 不同时期不同嫁接方法对光合曲线的影响 |
3.3.5 不同处理对断根嫁接再生根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断根嫁接对黄瓜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
3.4.2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生长的影响 |
3.4.3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再生根的生长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4 不同嫁接方法对黄瓜相对叶绿素含量及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5 不同时期不同嫁接方法对光合曲线的影响 |
3.4.6 不同处理断根嫁接对再生根的影响 |
3.5 光能利用效率模型 |
3.5.1 荧光光谱的测定与预处理 |
3.5.2 光能利用效率测定 |
3.5.3 光谱特征信息提取 |
3.5.4 光能利用效率的SVM模型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嫁接苗品质分级标准及分级识别 |
4.1 嫁接苗品质分级标准及建模方法 |
4.1.1 聚类分析(Cluster Analysis,CA) |
4.1.2 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 |
4.1.3 RBF神经网络(Radial Basis Function Neural Network,RBFNN) |
4.1.4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 |
4.1.5 相关向量机(Relevance Vector Machine,RVM) |
4.2 基于聚类分析的黄瓜嫁接苗品质分级标准 |
4.2.1 分级指标选择 |
4.2.2 聚类分析 |
4.2.3 分级标准的确定 |
4.3 嫁接苗品质的图像识别流程 |
4.4 嫁接苗图像特征提取方法 |
4.4.1 基于PCA的图像特征提取 |
4.4.2 基于ICA的图像特征提取 |
4.4.3 图像颜色特征提取 |
4.4.4 图像纹理特征提取 |
4.4.5 图像形状特征提取 |
4.5 基于图像分析的嫁接苗品质识别模型 |
4.5.1 嫁接苗品质分级的DA建模 |
4.5.2 嫁接苗品质分级的RBFNN建模 |
4.5.3 嫁接苗品质分级的SVM建模 |
4.5.4 嫁接苗品质分级的RVM建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下位机设计 |
5.1 下位机总体设计 |
5.1.1 设计需求 |
5.1.2 设计方案 |
5.1.3 控制方案 |
5.2 下位机节点硬件设计 |
5.2.1 数据采集节点 |
5.2.2 数据中心节点 |
5.2.3 控制终端节点 |
5.3 下位机节点软件设计 |
5.3.1 数据采集节点 |
5.3.2 数据中心节点 |
5.3.3 控制终端节点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上位机软件设计 |
6.1 上位机软件开发环境 |
6.1.1 Labview简介 |
6.1.2 Database Connectivity工具包 |
6.1.3 NI-vision视觉开发编程 |
6.2 上位机软件总体设计 |
6.3 上位机软件功能模块 |
6.3.1 主界面 |
6.3.2 通信与显示模块 |
6.3.3 参数设置与查询模块 |
6.3.4 控制模块 |
6.3.5 历史数据查询模块 |
6.3.6 生长环境监测模块 |
6.4 远程测控系统软件设计 |
6.4.1 Windows远程桌面通信方式 |
6.4.2 TCP/UDP通信方式 |
6.4.3 DataSocket通信方式 |
6.4.4 Remote Panels通信方式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综合测试 |
7.1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总体功能框图 |
7.2 嫁接苗生长状况监测功能测试 |
7.3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下位机测试 |
7.3.1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下位机控制器 |
7.3.2 传感器性能测试 |
7.3.3 数据采集准确性测试 |
7.3.4 通信测试 |
7.3.5 控制指令测试 |
7.4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上位机软件测试 |
7.5 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工作流程 |
7.6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四、刀片技术“嫁接”PC(论文参考文献)
- [1]断根与打顶对番茄嫁接愈合的抑制作用[J]. 崔青青,孟宪敏,段韫丹,庄团结,董春娟,高丽红,尚庆茂. 中国农业科学, 2022
- [2]基于代谢组学的甜瓜嫁接愈合研究[D]. 胡海岩. 华中农业大学, 2021(02)
- [3]黄龙病菌SDE70和SDE695效应子在病原菌与柑橘互作中的功能研究[D]. 龙俊宏. 西南大学, 2021
- [4]不同无性系砧木对马尾松嫁接成活率和接穗生长的影响[J]. 王胤,蔡磊,姚瑞玲,周家春,黄彩枝. 广西林业科学, 2020(04)
- [5]黄瓜和南瓜嫁接组合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CmoNAC1基因功能研究[D]. 曹海顺.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1)
- [6]山核桃生长素输出载体CcPIN家族基因克隆及其功能初步研究[D]. 陈娟娟.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2)
- [7]柑橘CRISPR遗传转化体系的探索及成花基因FT/TFL1的转移验证[D]. 顾丽霞.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2)
- [8]南瓜CmHKT1;1提高黄瓜嫁接苗耐盐性的机理及相关microRNAs鉴定[D]. 孙静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9]全自动茄科穴盘苗整盘嫁接系统研究[D]. 褚佳.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10]黄瓜嫁接苗缓苗智能管理系统的研究[D]. 任顺. 吉林大学, 201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