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办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暨成果展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举办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暨成果展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一、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与成就展示会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设备展示会召开(论文文献综述)

孙涛[1](2020)在《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遗迹是人类社会发展变迁中的重要见证,人文历史遗迹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发展轨迹过程中的重要记忆,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宝贵财富。人文历史遗迹在现代社会中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夜景亮化工程是遗迹景观塑形、保护和展示开发的重要手段,但过度的亮化工程与遗迹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扩大,如何在人文历史遗迹保护的前提下,科学、有效、合理的开展旅游开发,营造适合本地区遗迹夜景亮化方法,提升人文景观亮化的地域性和实效性,以便更好的保护和发展人文历史遗迹这一宝贵财富。本文首先对遗迹保护和遗迹展示开发利用的历程等相关理论概念进行综述,结合近现代城市夜景亮化工程和我国城市夜景亮化发展的模式方法,总结出遗迹夜景亮化展示在遗迹保护中的定位和人文景观中的亮化模式,包括城市设计层面上的要求以及在遗迹保护方面的作用等。其次对适合遗迹保护的夜景亮化做系统分析,总结提炼出遗迹夜景亮化的基本构成要素和影响因素,并针对西安市内着名人文历史遗迹夜景亮化现状做出调研分析,提出现阶段人文景观亮化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通过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研究。历史文化遗迹承载着城市独特的文化韵味,传承着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是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受到国家政策、城市经济基础、保护方法、照明技术和设计技术的影响。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的内容十分广泛,本文初步探究西安大明宫历史文化遗迹夜景亮化展示设计,为总结出适合西安的人文景观亮化展示方法,为西安营造历史文化夜景氛围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崔宇航[2](2020)在《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良好的夜景照明有益于发展经济建设、提高城市知名度、提升居民幸福感。在我国当前城市的夜景照明建设实践中,存在着不少套用设计理念和照明效果雷同的现象,并且在塑造城市文化的独特性、当地建筑夜间风貌的辨识性等方面有待加强,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少城市盲目追求“亮化”和“夜游”,造成了“千城一夜”的景观照明样式。文章通过对地域文化和夜景照明的理论研究,探索照明在文化层面的表现方式,探讨在历史城区范围下营造地域文化特色照明的设计理念,展开地域文化视角下夜景照明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性探究,并以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为研究对象,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以期更好地保护传承当地地域文化。为正定夜景照明专项规划工作做出有益借鉴,并对同级别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历史城区的夜景照明工程建设提供参考。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对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对象及方法、国内外研究动态进行说明,在整理研究现状的基础上确定论文框架。第二部分为理论研究,对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进行理论研究,建立其与“光”之间的关系,对照明的技术基础和视觉传达进行阐述,进而分析照明在美学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等层面的具体表达。第三部分为案例分析、总结照明要素、提出设计原则。以地域文化为总领,依照城市、古城、历史城区三个层级分析夜景照明设计实例,归纳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要素,提出地域文化视角下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和设计原则。第四部分为研究实验方法,从地理区位、空间结构、物质文化要素、非物质文化要素等方面着手提炼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通过问卷调查、数据实测等方法对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建议。第五部分为设计策略及实践,结合正定历史城区上位规划,从夜景照明框架、特色区域节点、文化夜游线路等方面提出具体的夜景照明设计策略。第六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总结全文得出研究结论,提出后续研究展望。

李瑞华[3](2020)在《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文中提出随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的进步和发展,“遗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得到扩展。作为建筑遗产的新分支,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问题受到政府、学者和公众的关注。从2016年到2019年,中国文物学会共公布四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396处遗产列入其中。我国20世纪遗产的保护意识已经显着提高,相关保护工作已经从倡议阶段转向理论深化和利用策略研究阶段,各项工作都在加紧推进。20世纪建筑遗产种类多、数量大且分布广泛,本研究选取其中特征较为明显的一类,即北京地区的博览类建筑遗产为具体研究对象。旨在通过对此类型建筑遗产的深入解析,从保护控制和利用引导的双重视角,提出层次化、多样化的发展途径和策略,为20世纪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也为我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在行动上从消极、静态向积极、动态转变提供思路。在具体研究中首先通过基础信息整理和实地调研,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的特征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基础,探求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以期保护利用策略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其次对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进行梳理和应用,并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总结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的特征及价值,进一步综合归纳此类建筑遗产的保护要点。同时在对相关国内外保护利用案例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借鉴建筑学科的分类和研究方法,归纳博览类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措施,并以典型案例加以阐释。为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提供方案参考和措施引导。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提出“基于遗产价值的保护控制”“问题导向利用措施”观点,将价值保护理论与具体的保护利用实践相联系,提出针对20世纪建筑遗产中博览类建筑的保护利用途径及策略。

宋哲琦[4](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计皓嘉[5](2020)在《后奥运经济视域下的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研究》文中认为2022年我国将迎来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北京市将与张家口市共同主办。作为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举办城市之一,张家口市崇礼区正在紧张进行冬奥会各个方面的建设。在对张家口市崇礼小镇进行城市规划、建筑和景观等城市形象方面建设时,城市夜形象也是必不可少需要考虑的方面。如何在崇礼城市夜形象建设中更好的体现出中国的风貌和冬奥会所倡导的理念,并且在冬奥会过后如何利用现有的城市夜景带动崇礼小镇后奥运经济发展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文以后奥运经济为视角,对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进行研究。文章首先对后奥运经济、冬季奥运会理念和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归纳;其次对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的表现和方法进行研究,总结设计原理、组成要素和规划设计手法,将其运用到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中;最后分析影响冬奥会城市崇礼照明设计因素,通过上述研究探索出后奥运经济视域下适合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的表现形式,设计出适合崇礼小镇的城市夜形象方案。

李韧[6](2020)在《会展建筑展览空间多功能设计研究 ——以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全球范围内,会展产业与经济效益直接关联,会展业的发展逐渐朝高程度专业化、高程度市场化等方向发展。在我国,会展活动起步较晚,自建国初期会展中心这类建筑才开始逐渐出现在建筑领域,在近三十年才得到一些发展[9]。近些年来,中国会展业快速上升,随着北京设计周、上海世博会、成都双年展等等重要的国际展览活动,以及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亚信峰会等会议在我国的成功举办[9],我国会展建筑的发展速度逐步提升,数量也不断增加。但是现存既有会展中心大多依托旧有模式进行设计,即以多功能应用为导向,会展建筑的主要核心是其展览空间,其中展览单元的建筑空间布局大多采用模块化的形式,即一座大型或特大型会展建筑由多个统一形态的展览单元所组成,此类会展中心的功能以全面适应为主,再加上技术的落后,必然会导致空间的浪费、舒适程度低等问题。回顾会展建筑的发展与建设历程,再结合当前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会展建筑周边社区乃至城市的发展都对原有的会展方式产生了冲击,会展建筑应当有全新的多功能化展览空间来满足现代功能应用、经济效益、体验舒适度等需求,因此展览空间的适应性转变势在必行。本文选取了国内外不同时期的多座会展建筑,以展览空间为研究对象,研究展览空间的基本功能、延伸功能,以及空间的多功能适应性应用所需的建筑策略,应用了如下研究方式:针对会展建筑总体布局、功能应用,及其相关的空间要素进行调研,整理建筑基本资料,包括建筑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图、展览单元的布局,同时访问、咨询、观察现有展览空间的使用过程以及日程安排,记录不同展会以及延伸功能的内容及其空间使用模式,了解和统计现状会展建筑展览空间的布置情况,并采集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展览空间的多功能化进行研究后,其空间的基本功能可以划分为轻型展、中型展、重型展三种类型,另外还有诸如体育活动、文娱活动、聚会活动、应急场所等四种延伸功能类型,作者会针对这些不同功能所对应的展览空间单元的总体布局、单元数量、组合方式,以及空间构成要素进行描述。用上述方法对展览空间不同功能的不同适应性空间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之后,总结出适应周边社区乃至城市的发展趋势所做出的多功能策略与应用方式。了解现状条件下展览空间的多功能适应需求,同时分析不足之处,总结设计策略,在此基础上展望会展建筑设计时展览空间的多功能化应用,从而适应城市与社会的发展。通过对上述展览空间的调研和分析,总结出多功能化展览空间的总体设计原则、基本设计要求、多功能化功能设定、建筑影响要素,最后,对作者在实习期间所参与的“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进行应用与分析。综上所述,本文针对会展建筑展览空间的现代化多功能适应性策略提出建议,并且通过实际项目进行佐证与应用,完善会展建筑设计理论内容,为实际设计策略提出建议。

胡安娜[7](2020)在《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博览会举办缘起及基本概况、日本殖民下台湾“现代性”之呈现、日本帝国及其殖民性的呈现、“中国”的反响这四个方面叙述。首先,借助报刊、书籍、文献等对博览会的背景分析,并对日本在台举办的历次博览会及此次博览会的一般概况进行了简要梳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各种载体和事件分析日本帝国在此次博览会举办前后体现的殖民性。台湾社会对“帝国”“殖民”也存在不同反应。殖民性之外,博览会的展示和设施也透露了日本带来的“现代性”。但通过其它资料的共同佐证,日本的“现代性”并不单纯。此外,被暂时分割的台湾和“中国”仍保持密切联系,不同的“中国”民众——从政府到民间,对此次博览会反应不一,值得探讨。结语部分通过分析日本举办此次博览会的契机以及台湾、“中国”民众的观感可知,在恶意掠夺下、在民族情感下、在歧视和不公下,此次博览会的“现代性”需重新解读,综合看可谓作用有限。而日本仅仅以本国利益为唯一标准,殖民性是其最好解读。本次博览会举办了五十天,是日本在台湾举办的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博览会。本次博览会共分为五个部分,台北为主会场,其它地方设有分会场。以总督府为核心成立了台湾博览会、台湾博览会协赞会和南方大稻埕助成会三个主要机构。各个组织分工合理,进行宣传和捐款动员、展品挑选和会场布置等工作。日本希望通过博览会展示其“帝国实力”,这在各个会场的展览中可窥知一二。但在此过程中日本对于“南进”的望穿秋水,对于“理蕃政策”不变更基调的适时调整、对台湾人记忆的操纵和控制等均是其殖民性的典型表现。小部分民众对于博览会感到新奇,抱着看热闹的心情去参观。更有一部分台湾民众对于日方的作为并不买账,青年群体策划反日活动,知识分子撰文表达不满。会场的各馆等通过殖民当局有意安排的“今昔对比图”,刻意凸显台湾在日本统治下的“现代化”。台湾产业的发展、会场外交通的完善、卫生防疫体系的提高、公共设施的进步、人们的休闲娱乐的健全等。从展示来看,台湾确实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这种“现代化”是牺牲诸多、付出惨重代价换取的。日本对台湾的资源疯狂掠夺,以期换取最大经济效益;教育上开办了更多的学校,资源分配上却向着在台日人严重倾斜。日人还在“国语”教授上大下功夫,希望借此抹除台湾人的国语记忆,进一步“日本化”。日本在台举办博览会时,“中国”也派代表团参观交流,以福建省为代表。福建省政府为振兴经济特派人赴台,此前还举办了特产竞赛会遴选产品,可谓是做足了准备。博览会上该省产品也获得好评。一些社会团体和相关人士也赴台,有参观游览者,有赴台谋生者。对于台湾的局势和特别人物,如辜显荣等人,“中国”未赴台的部分人士也表达了其观点。总之,此次博览会牵涉的面相较多。日本在博览会上,其殖民性并未展示,所想要展示的“现代性”满是污点,经不起推敲。除了台湾上下层的反应外,“中国”的反响对于研究此次博览会来说同样重要。

商钰淇[8](2019)在《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调研与保护性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发展和演变过程中的重要遗产之一,中国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夜景亮化工程越来越重视,夜景亮化及夜环境营造成为宣传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重要手段,是一个城市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时,随着国家对夜游经济越来越重视,各个城市都开始对城市夜景进行不同程度的亮化与营造,以此来刺激消费者在夜间出行时在该城市消费,从而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但就目前来看,夜景亮化及夜环境营造中出现的诸如过度的商业氛围的营造、过度保护而导致历史文化街区暗淡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之间的矛盾也随着城市的发展日趋严峻。因此,目前需要一种客观的、理性的、通俗易懂的方式,对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照明进行现场调研、分析与评价,给出相对客观的建议,以便将来可以更好的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相关亮化与保护工作进行一定的引导。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夜景亮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综述,通过国内外对于历史城市及历史文化街区的亮化的研究和经典案例,总结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及夜环境营造模式,并通过城市规划层面、城市设计层面、名城保护层面及上位规划层面,多层面、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夜景亮化及夜环境营造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应用与保护性对策。其次通过对青岛十多条历史文化街区的现场调查及相关案例,分析在保护前提下青岛的历史文化街区的夜景亮化要素和原则,构建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的夜景亮化评价体系,并挑出了5条具有不同风格和现状的历史文化街区夜景亮化进行了评价分析。最后,根据评价得出的结论提出保护性对策与建议,希望能平衡好夜景亮化及夜环境营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间的关系,解决显存的矛盾,合理的营造富有青岛历史文化底蕴的和氛围的历史文化街区,并对将来的改造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王鹏程[9](2019)在《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在长春市各大商业街区和主流干道上流光溢彩的灯光吸引着过往的人群,灯光在装点城市,为市民生活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消极影响,金碧辉煌、火树银花,高强的照明方式掩盖着城市建设的合理性。街道上不断变换的灯光令人焦虑不安,人工白昼令居民无法安眠,刺目的灯光造成了交通安全隐患,光污染问题对长春市民的身体健康、社会生活乃至城市生态系统都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必须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梳理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光污染问题的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以长春市各大商业街区、主流干道的夜景照明为调查的节点和路径,以长春市的建筑照明、商业广告照明和道路照明、等主要照明形式作为研究对象,以网络资料搜集来辅助调查,以此来了解长春市主城区夜景照明的光污染现状,分析导致长春市产生光污染的一般原因。最后以加强市场监察管理、城市夜景观照明整体规划设计、科学选用照明工具和照明方式的角度,针对长春市光污染现状提出了既符合照度标准又遵循人本主义原则的有效合理化防治建议。

孙昊德[10](2018)在《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文中认为建筑摄影,作为最早的摄影题材,为建成环境中的内容,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象”,成为一系列视觉的衍生物,使得建筑的意义得以被理解、传播和具化,进而在特定社会以及文化场域中,建构一个建筑的视觉文化体系。面对这一横亘在中国近代历史发端和当下建筑实践和理论研究之间的议题,该研究立足于对建筑摄影本源性的思考:如何理解建筑摄影这一看似概念宽泛而具有明确范式的系统;“中国建筑摄影”如何在一个视觉文化体系中构建自己的历史框架;中国建筑的现代性与视觉如何相互作用。基于这些思考,本文首先为“建筑摄影”这一概念构建更为系统性的研究体系,即将其视作建筑学意义通过摄影的“视觉装置”,在特定场域内投射的“机制”,而不仅仅是一个图像的结果。与此同时,本文立足“中国”,这一地理边界以及传播场域内的建筑摄影活动,挖掘建筑视觉文化建构主体从西方到本土的过渡。本文以摄影制产为线索,针对制产的特征转变,梳理出相应的历史断代,并深度挖掘特定历史时期,建筑摄影的视觉特征、表达维度、图像风格,以及同建筑学发展的互动机制。中国建筑摄影近代历史阶段,滥觞于1844年摄影术传入的历史原点,呈现从西方主体的经典观看,向科学以及本土现代性视觉建构的转型。随着1927年前后,中国现代建筑学与实践体系的建立、专业传播场域的设立以及中国社会的普遍的现代化,建筑摄影的制产模式呈现了根本的转向,并以此为契机,走入了现代的历史阶段。期间在社会主义制度的背景下,摄影制产呈现出强烈的集体组织与意志,并发展出了相应的“形象-技术-意涵”的风格表达。以“文革”的结束与改革开放为契机,建筑摄影进入了语义扩张的表现时代,并终止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集体性制产模式的逐渐消解,以及技术与传播模式的更迭。在理论研究体系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大量一手资料的挖掘、口述的历史归纳、以及多渠道图像和文献整理,建立起建筑学与摄影学的交叉研究体系,进行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的断代与建构。同时,探索了历史进程中,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议题,也为建筑摄影提出了一种研究方法的理论架构。

二、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与成就展示会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设备展示会召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与成就展示会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设备展示会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1.3.1 遗迹保护研究现状
        1.3.2 遗迹亮化展示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内容和框架
第二章 遗迹夜景亮化相关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遗迹保护展示
        2.1.2 夜景亮化
        2.1.3 遗迹保护区夜景亮化
    2.2 相关理论研究
        2.2.1 环境心理学
        2.2.2 美学和色彩学
        2.2.3 亮化照明理论
        2.2.4 遗迹亮化理论
    2.3 案例分析
        2.3.1 西安明城墙、唐城墙遗址公园亮化调研分析
        2.3.2 日本京都浅草寺亮化调研分析
第三章 遗迹保护缓冲区夜景亮化设计原则和方法
    3.1 夜景亮化设计原则
        3.1.1 内涵建设与文化挖掘
        3.1.2 亮化的艺术表达
        3.1.3 整体性和文化性原则
    3.2 夜景亮化设计方法
        3.2.1 明确亮化设计主题
        3.2.2 分区亮化与特色营造
        3.2.3 亮化设计方法
        3.2.4 灯具的选取
    3.3 夜景亮化中应避免的光污染
        3.3.1 光污染的特点和危害
        3.3.2 光污染在亮化中的表现
        3.3.3 改善光污染的措施
第四章 西安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
    4.1 西安大明宫概况分析
        4.1.1 演变过程
        4.1.2 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
        4.1.3 大明宫东缓区周边夜环境现状分析
    4.2 西安大明宫东缓区景观亮化设计
        4.2.1 设计理念
        4.2.2 亮化设计策略
        4.2.3 亮化效果创作
    4.3 灯源和样式的选择
        4.3.1 亮化灯光的表现方式
        4.3.2 亮化灯具的选择
        4.3.3 亮化节能控制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图表目录
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夜景照明建设发展迅速
        1.1.2 地域文化保护亟需加强
        1.1.3 历史城区照明亟待优化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及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难点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动态
        1.5.1 国外相关研究动态
        1.5.2 国内相关研究动态
    1.6 研究内容及框架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框架
第2章 地域文化、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理论基础
    2.1 地域文化基础研究
        2.1.1 地域文化影响因素
        2.1.2 地域文化价值体现
        2.1.3 地域文化保护研究
        2.1.4 地域文化照明意义
    2.2 历史城区相关理论
        2.2.1 历史城区特征
        2.2.2 历史城区规划
        2.2.3 历史城区保护
        2.2.4 历史城区照明
    2.3 夜景照明规划设计
        2.3.1 夜景照明规划层次
        2.3.2 夜景照明规划方法
        2.3.3 夜景照明规划要求
        2.3.4 城市夜游经济产业
    2.4 照明技术介绍说明
        2.4.1 照明基础技术指标
        2.4.2 照明设计的规范性
        2.4.3 照明方式的多样性
        2.4.4 照明灯具的适用性
        2.4.5 照明效果的诉求性
        2.4.6 照明性格特征暗示
    2.5 照明价值具体分析
        2.5.1 照明的美学价值
        2.5.2 照明的文化价值
        2.5.3 照明的历史价值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原则
    3.1 地域文化特色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1 国外古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2 历史文化名城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3 古城区夜景照明案例分析
        3.1.4 历史城区照明案例分析
    3.2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
        3.2.1 空间结构照明表达
        3.2.2 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3.2.3 非物质文化照明表达
    3.3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要素控制指引
    3.4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原则
        3.4.1 构图主次分明
        3.4.2 色彩统一有序
        3.4.3 照明尺度明确
        3.4.4 古建传情递景
        3.4.5 分级分区控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研究
    4.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与保护
        4.1.1 正定历史城区范围
        4.1.2 正定历史城区保护
    4.2 正定历史城区地域文化提炼
        4.2.1 地理区位特征——“河朔文化”
        4.2.2 空间结构特征——“形胜文化”
        4.2.3 物质文化特征——“佛学文化”
        4.2.4 非物质文化特征——“文武文化”
    4.3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现状研究
        4.3.1 照明现状评估
        4.3.2 开展问卷调查
        4.3.3 采集照明数据
    4.4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优化建议
        4.4.1 强调边界的限定性
        4.4.2 增加道路的各异性
        4.4.3 强化区域的整体性
        4.4.4 增强节点的呼应性
        4.4.5 提高历史的原真性
        4.4.6 提升照明的人文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地域文化视角下的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策略及实践
    5.1 上位规划分析指导
        5.1.1 正定县域规划
        5.1.2 历史名城保护
        5.1.3 夜景照明设计
    5.2 搭建夜景照明框架
        5.2.1 照明范围界定
        5.2.2 照明轴线控制
        5.2.3 南北格局划分
    5.3 打造特色区域节点
        5.3.1 总体布局管理
        5.3.2 分区控制指引
        5.3.3 重要节点照明
    5.4 串联文化夜游路线
        5.4.1 “河朔文化盛景远观”——前导游线
        5.4.2 “形胜文化近感千年”——观光游线
        5.4.3 “佛学文化庙话塔语”——感悟游线
        5.4.4 “文武文化兼容并蓄”——体验游线
    5.5 本章小结
结论
    研究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
附录2 正定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调查问卷结果

(3)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和背景
        1.1.1 选题缘由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关于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研究
        1.3.2 关于北京20 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
        1.3.3 关于博览类建筑更新的研究
    1.4 概念阐释与界定
        1.4.1 20世纪建筑遗产及近义概念
        1.4.2 文物建筑与建筑遗产
        1.4.3 本文研究范围界定
    1.5 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框架
第2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建造背景
        2.1.1 社会背景:政治支配建筑活动
        2.1.2 建设背景:博览建筑集中兴盛
        2.1.3 建筑思潮: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
    2.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研究对象
        2.2.1 调研对象范围选择
        2.2.2 调研对象分布状况
    2.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调研
        2.3.1 北京展览馆
        2.3.2 北京天文馆
        2.3.3 北京自然博物馆
        2.3.4 北京市职工服务中心
        2.3.5 中国地质博物馆
        2.3.6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2.3.7 中国国家博物馆
        2.3.8 全国农业展览馆
        2.3.9 民族文化宫
        2.3.10 中国美术馆
        2.3.11 北京人民剧场
        2.3.12 首都剧场
    2.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特征归纳
        2.4.1 建筑风格:苏式、宫殿式、新民族形式
        2.4.2 建筑色彩:黄色、红色、绿色
        2.4.3 建构体型:轴线对称、韵律秩序
        2.4.4 装饰装修:细部构件、装饰装修
        2.4.5 建筑外环境:内庭院、礼仪广场
    2.5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现状总结
        2.5.1 现状使用与运营情况
        2.5.2 保护利用情况
        2.5.3 问题梳理归纳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理论研究
    3.1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1 国际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1.2 我国20 世纪建筑遗产保护的发展过程
    3.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与价值构成
        3.2.1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内涵
        3.2.2 20世纪建筑遗产价值构成
    3.3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价值分析
        3.3.1 历史价值
        3.3.2 艺术价值
        3.3.3 科学价值
        3.3.4 社会价值
        3.3.5 文化价值
    3.4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要点
        3.4.1 场地环境
        3.4.2 立面形象
        3.4.3 平面形制
        3.4.4 内部装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措施研究
    4.1 外部环境质量提升措施
        4.1.1 规划交通流线
        4.1.2 优化入口广场
        4.1.3 增加景观绿化
        4.1.4 整修配套用房
        4.1.5 改进夜景照明
    4.2 建筑整体形象整修措施
        4.2.1 外立面修缮
        4.2.2 外立面升级
        4.2.3 加建新体量
    4.3 建筑结构构件升级措施
        4.3.1 补强原结构体
        4.3.2 替换结构构件
        4.3.3 替换原结构体
        4.3.4 卸荷加固
        4.3.5 消能减震
    4.4 建筑内部功能优化措施
        4.4.1 置换主要功能或局部功能
        4.4.2 改善交通功能及空间形式
        4.4.3 增加公众服务设施及空间
        4.4.4 优化展陈功能及空间形式
    4.5 相关保护利用案例解析
        4.5.1 中国国家博物馆——内补同象
        4.5.2 上海历史博物馆——外延同象
        4.5.3 唐山博物馆——衬托异象
        4.5.4 南澳博览建筑群衔接处与门厅——对比相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策略
        5.1.1 基于价值分析的保护控制
        5.1.2 将问题归类导向保护利用措施
        5.1.3 保护与利用结合,生成方案
    5.2 北京博览类建筑遗产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2.1 方案一:内部改造,功能更新
        5.2.2 方案二:内庭院封顶,地下扩建
        5.2.3 方案三:单侧扩建,改变次要立面
        5.2.4 方案四:加建新馆,外观相异、对比衬托
    5.3 以北京展览馆为例的保护利用方案探索
        5.3.1 北京展览馆保护要点
        5.3.2 北京展览馆现状问题
        5.3.3 保护利用措施选择
        5.3.4 保护利用方案建议
    5.4 保护利用工程前景展望
        5.4.1 优化制度体系逐步完善,保护利用流程规范化
        5.4.2 保护利用实践增加,保护利用形式多样化
        5.4.3 科学技术手段进步,保护利用内容精深化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国内外博览类建筑遗产改扩建典型案例
附录 B: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项目(第一至四批)
附录 C:北京优秀近现代建筑保护名录(第一批)
附录 D:中国20 世纪建筑遗产认定标准
致谢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5)后奥运经济视域下的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1.6 论文框架
2 概念及相关阐述
    2.1 奥运经济概述
        2.1.1 奥运经济的界定
        2.1.2 奥运经济的特点
    2.2 后奥运经济概述
        2.2.1 后奥运经济的界定
        2.2.2 后奥运经济的特点
    2.3 奥运会理念概述
        2.3.1 奥林匹克精神
        2.3.2 冬奥会理念
    2.4 城市照明设计概述
        2.4.1 城市照明设计概念
        2.4.2 冬奥会城市夜形象的重要性
        2.4.3 北京奥运会城市照明设计理念
3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表现与方法研究
    3.1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表现形式
        3.1.1 城市基础照明设计表现形式
        3.1.2 城市夜游照明设计表现形式
    3.2 城市夜晚光环境视觉基础要素
        3.2.1 光——点
        3.2.2 光——线
        3.2.3 光——面
        3.2.4 光——体
        3.2.5 光——色彩
    3.3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基本原则
        3.3.1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之主题
        3.3.2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之对比
        3.3.3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之韵律
        3.3.4 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之统一
4 影响冬奥城市崇礼夜形象设计因素分析
    4.1 冬奥城市崇礼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分析
        4.1.1 自然环境
        4.1.2 人文环境
    4.2 冬奥城市崇礼城市规划、建设分析
        4.2.1 崇礼城市定位、规划分析
        4.2.2 崇礼城市建筑分析
        4.2.3 崇礼城市景观分析
    4.3 冬奥城市崇礼夜形象利益相关者照明需求和行为研究分析
        4.3.1 崇礼小镇游客的需求和行为
        4.3.2 崇礼小镇原住居民的需求和行为
        4.3.3 崇礼政府的建设方向
    4.4 对冬奥期间夜晚照明需求分析
    4.5 对后奥运经济视角下夜晚照明需求分析
    4.6 冬奥城市崇礼照明环境现状、存在问题分析
5 后奥运经济视域下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及研究
    5.1 冬奥城市崇礼夜形象总体分析
        5.1.1 崇礼城市照明设计总体架构分析
        5.1.2 崇礼城市照明层次人视角分析
        5.1.3 崇礼城市照明模式
    5.2 冬奥城市崇礼夜形象总体规划
        5.2.1 崇礼城市照明设计——道路系统
        5.2.2 崇礼城市照明设计——建筑系统
        5.2.3 崇礼城市照明设计——广场系统
    5.3 服务于冬奥会期间崇礼小镇夜景设计
        5.3.1 冬奥会期间的崇礼城市照明策略
        5.3.2 崇礼城市标志
        5.3.3 崇礼城市街道氛围
    5.4 后奥运经济视域下营造崇礼小镇夜游的特色
        5.4.1 后奥运经济视域下崇礼城市照明策略
        5.4.2 崇礼冰雪小镇夜生活
        5.4.3 崇礼城市聚人秀场
        5.4.4 崇礼城市文化灯光秀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中不足和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6)会展建筑展览空间多功能设计研究 ——以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研究背景与来源
        1.1.1.研究背景
        1.1.2.研究来源
    1.2.项目概况
        1.2.1.项目的建设背景
        1.2.2.项目的基本情况
    1.3.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研究目的
        1.3.2.研究意义
    1.4.研究范围、对象与内容
        1.4.1.研究范围
        1.4.2.研究对象
        1.4.3.研究内容
    1.5.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国内研究现状
        1.5.2.国外研究现状
    1.6.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2 多功能化展览空间功能理论与需求研究
    2.1.当前会展理念——多功能化展览空间
        2.1.1.不同年代所建会展建筑展览空间案例对比
        2.1.2.当前城市发展环境下的会展建筑的定位
        2.1.3.“以展为本,多种功能并置”
    2.2.多功能化展厅的空间适应性相关理论
        2.2.1.“形式追随功能”理论
        2.2.2 建筑功能动态理论
        2.2.3.相关理论的总结与启示
    2.3.多功能化展厅的建筑功能构成
        2.3.1.功能结构的组合原则
        2.3.2.展厅功能的构成类型
    2.4.多功能化展厅的可行性分析
        2.4.1.建筑空间的可行性
        2.4.2.建筑技术的可行性
        2.4.3.经济效益的可行性
    2.5.兰州地区会展中心多功能化展览空间的外部需求研究
        2.5.1.国家政策与兰州新区的发展需求
        2.5.2.兰州会展中心发展需求
    2.6.基于使用者现状需求的调查研究
        2.6.1.使用者特点研究
        2.6.2.问卷结果统计
        2.6.3.问卷结果分析
    2.7.本章小结
3 会展建筑展览空间多功能化案例调研
    3.1.多功能化展览空间总体布局案例调研
        3.1.1.深圳国际会展中心
        3.1.2.东京国际展览中心
    3.2.轻型展展览空间案例调研
        3.2.1.万州三峡会展中心
        3.2.2.德化国际陶瓷艺术城
    3.3.中型展展览空间案例调研
        3.3.1.西安曲江国际会展中心
        3.3.2.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
    3.4.重型展展览空间案例调研
        3.4.1.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3.4.2.巴黎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
    3.5.本章小结
4 多功能化展览空间的设计研究
    4.1.多功能化展览空间设计目标和原则
    4.2.总体布局与功能设定
    4.3.多功能化展览空间建筑影响要素
        4.3.1.平面形态
        4.3.2.空间净高与层数
        4.3.3.采光照明
        4.3.4.地面荷载与顶棚设计
        4.3.5.结构与细部设计
    4.4.附属用房多功能化设计策略
        4.4.1.按空间灵活性分类,提升适应性
        4.4.2.利用夹层空间潜力,提升利用率
    4.5.轻型展展览空间设计策略
        4.5.1.轻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特征
        4.5.2.轻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布局
    4.6.中型展展览空间设计策略
        4.6.1.中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特征
        4.6.2.中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布局
    4.7.重型展展览空间设计策略
        4.7.1.重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特征
        4.7.2.重型展展览空间多功能化设计
    4.8.展览空间延伸功能设计策略
        4.8.1.体育活动
        4.8.2.文娱活动
        4.8.3.聚会活动
        4.8.4.应急避难
    4.9.展览空间多功能设计策略总结
    4.10.本章小结
5 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推演设计研究
    5.1.项目基地概况
        5.1.1.地理区位
        5.1.2.项目区位
        5.1.3.兰州新区发展优势
    5.2.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方案推敲过程
        5.2.1.整体规划与空间雏形的多功能化策略
        5.2.2.展览空间的多功能化策略
        5.2.3.选定方案分析
    5.3.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主要功能单元设计研究
    5.4.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流线组织
    5.5.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立面设计
    5.6.本章小结
6 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空间的多功能设计研究
    6.1.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空间的多形态组合模式
        6.1.1.小型展会模式
        6.1.2.中型展会模式
        6.1.3.大型展会模式
    6.2.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空间的多样化空间特征
        6.2.1.层数与高度设计的多样化
        6.2.2.采光与通风设计的多样化
        6.2.3.结构与细部设计的多样化
    6.3.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空间的多层次展会类型
        6.3.1.轻型展展览空间的布局与应用
        6.3.2.中型展的布局与应用
        6.3.3.重型展的布局与应用
    6.4.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展览空间的多用途运营模式
        6.4.1.文娱活动的布局与应用
        6.4.2.体育活动的布局与应用
        6.4.3.聚会活动的布局与应用
        6.4.4.应急避难的布局与应用
    6.5.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论文研究的结论
    7.2.论文研究的局限
    7.3.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 :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项目任务书
附录 :关于会展中心使用体验和意向的调查问卷(访客版)
附录 :关于会展中心使用体验和意向的调查问卷(工作人员)
附录 :关于会展中心使用体验和意向的调查问卷(展商版)
致谢

(7)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
    二、学术前史
        (一) 日据时期台湾博览会研究概况
        (二) 1935年台湾博览会具体角度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
        (一) 分析与叙事相结合的方法
        (二) 多领域交叉研究法
        (三) 微观与宏观视角结合研究法
    四、研究思路
    五、论文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 论文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博览会举办缘起及基本概况
    一、日殖下台湾博览会事业之沿革
    二、博览会之缘起
    三、博览会之组织动员
        (一) 以台湾总督府为中心筹划动员
        (二) 捐款动员
        (三) 自发动员
    四、博览会的经济效益分析
第二章 日本殖民下台湾“现代性”之呈现
    一、会场布置及活动所呈现的台湾社会之发展进步
        (一) 博览会会场布置
        (二) 会场上展开的系列活动
    二、博览会促进台湾社会发展进步的实际效用
        (一) 交通运输网更为完备
        (二) 公共卫生防疫的完善
        (三) 公共设施的进步
        (四) 民众休闲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五) 繁荣市面
第三章 日本帝国及其殖民性的呈现
    一、“日本帝国”之呈现
        (一) 日本元素的渗透
        (二) 军国主义的彰显
    二、日本殖民台湾的表现
        (一) 南进政策的发展
        (二) 理蕃政策的前后调整
        (三) 日本对台湾产业的疯狂掠夺
    三、“去中国”的教育殖民化
        (一) 内台之间的差别对待
        (二) 教授日语,传输日本文化观
    四、台湾社会对“帝国”“殖民”的反应
第四章 “中国”的反响
    一、“中国”对“日殖台湾”的复杂心态
    二、福建省积极参与博览会
        (一) 政府举办福建省特产竞赛会
        (二) 政治观摩:陈仪、厦门市长王固磐等赴台参观
    三、社会人士参观考察博览会
    四、“辜显荣君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调研与保护性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的对象和方向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主要方法
    1.4 论文框架图
第二章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相关研究
    2.1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发展概述
        2.1.1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发展现状
        2.1.2 国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的发展研究
    2.2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发展概述
        2.2.1 国外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发展现状
        2.2.2 国外对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对策的发展研究
    2.3 夜游经济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影响
        2.3.1 政策对夜游经济的扶持
        2.3.2 对历史街区保护的需求
        2.3.3 当地经济的需求
        2.3.4 游客消费需求
第三章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现状调查
    3.1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分类
        3.1.1 商业居住类历史文化街区
        3.1.2 山地庭院式居住类历史文化街区
        3.1.3 文化体育类历史文化街区
        3.1.4 名人故居类历史文化街区
        3.1.5 山景公园类历史文化街区
    3.2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现状调查与要素分析
        3.2.1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发展过程
        3.2.2 十条街区各自特点与现状
    3.3 保护前提下的青岛历史文化街区要素分析
        3.3.1 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原则
        3.3.2 城市夜景规划的要点
第四章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照明调研结果与分析
    4.1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照明空间设计分析
        4.1.1 人群流线设计分析
        4.1.2 景观节点分析
    4.2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各元素照明设计方法分析
        4.2.1 临街建筑照明分析
        4.2.2 居住建筑照明分析
        4.2.3 道路照明分析
        4.2.4 景观照明分析
    4.3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照明评价分析
        4.3.1 评分原则
        4.3.2 调查方法
        4.3.3 评分方法
        4.3.4 得分的计算方法
        4.3.5 评价结果的统计
    4.4 评价结果分析与改进建议
        4.4.1 评价结果分析
        4.4.2 基于评价结果提出改进建议
第五章 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保护性对策研究
    5.1 夜景亮化管理模式与保护、发展的协调
        5.1.1 城市历史街区夜景照明保护规划管理层面
        5.1.2 城市设计层面
    5.2 规范及标准的明确与亮化技术导向
        5.2.1 历史文化街区夜景照明原则及要素
        5.2.2 亮化技术导向
第六章 结语与展望
    6.1 结语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附录

(9)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城市光污染的定义
        一、城市光污染的概念
        二、城市光污染的研究范围界定
    第二节 城市夜景光污染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二章 城市光污染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节 国外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
        一、光污染研究的发展进程
        二、国际主要研究组织及相关成果
    第二节 国内城市夜景光污染问题剖析
        一、我国城市夜景工程发展简史
        二、我国城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现状
        三、国内夜景照明视觉污染研究方向和动态
第三章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剖析
    第一节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的分类
        一、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的主要形式
        (一)、大气光污染
        (二)、眩光污染
        (三)、光侵入
        (四)、美学型光污染
    第二节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现状调查
        一、长春市大气光污染现状调查
        二、长春市夜间眩光污染现状调查
        三、长春市夜间光侵入现状调查
        四、美学型光污染现状的调查
        五、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问卷调查
    第三节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危害和影响
        一、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一)对生物圈的破坏
        (二)对城市环境的破坏
        (三)造成资源能源损耗
        二、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市民身心健康的危害
        (一)视力损害
        (二)诱发癌症
        (三)产生不良情绪
        三、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市民社会生活的影响
        (一)造成交通安全隐患
        (二)光污染投诉引发社会纠纷
        (三)影响市民作息
        四、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对城市形象的破坏
        (一)对建筑外立面的破坏
        (二)拉低城市整体形象
    第四节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的成因分析
        一、管理者光意识薄弱导致光泛滥
        二、照明水平及产品质量偏低
        三、缺乏光污染相关立法及行业规范标准
        四、亮化施工体系不完善
第四章 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的防治对策
    第一节 加强城市规划管理
        一、长春市夜景建设的整体规划
        二、夜景照明规划形象定位
        三、夜景建设的合理化施工
        四、制定和参考照明控制标准
        五、提高参与光环境设计的主动性
    第二节 采用科学的照明工具
        一、使用截光型灯具
        二、选择合理的灯具投射角度
        三、限制LED屏和霓虹灯的亮度
        四、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光源
    第三节 采用合理的照明方式
        一、慎用泛光照明
        二、减少动态照明
        三、分时段控制市政照明时间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概述
        1.1.1 信息时代的建筑摄影“困局”
        1.1.2 建筑摄影的“中国性”
        1.1.3 本土建筑学研究中系统性的建筑摄影历史理论研究亟待填补
    1.2 研究对象
        1.2.1 研究的议题——建筑的视觉性
        1.2.2 研究的跨度——近现代
        1.2.3 研究的场域——以“中国”为地理空间和传播上的限定
    1.3 研究综述
        1.3.1 以建筑学切入的研究
        1.3.2 以摄影和图像学切入的研究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研究框架
第2章 建筑摄影的制产、表达与意义
    2.1 本章引论
    2.2 以摄影制产为线索
        2.2.1 意图:提供建成环境的可读
        2.2.2 技术:前置的建筑摄影方法
        2.2.3 媒介:摄影视觉的观看结构
    2.3 以建筑摄影表达维度为切入
        2.3.1 建筑表现
        2.3.2 科学采集
        2.3.3 建筑纪实
    2.4 建筑的视觉性意义
        2.4.1 空间和形象的视觉重构
        2.4.2 建筑信息的文本化
        2.4.3 建筑文化价值的形成
上篇:近代中国建筑摄影的启蒙与探索
    第3章 建筑临摹:场景的祛魅与返魅(1844-1900)
        3.1 本章引论
        3.2 建筑摄影的启蒙与影像殖民
        3.2.1 成为科学性与客观性坐标系的建筑摄影
        3.2.2 建筑摄影与欧洲城市场景
        3.2.3 中国场景的初始建构与形象的“攫取”
        3.3 建筑摄影制产主体的雏形
        3.3.1 固定的耕耘:中国早期照相业的形成
        3.3.2 流动的纪实:独立及业余摄影师的实践
        3.4 :中国场景再现的多元维度
        3.4.1 菲利斯·比托:中国建筑场景的双向性格
        3.4.2 约翰·汤姆森:社会调查视角下的时代图景
        3.4.3 涌现的工业场景建筑摄影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建筑写真:建筑学的装置和观念(1900-1927)
        4.1 本章引论
        4.2 本土摄影理论的滥觞与场景的“真”与“意”
        4.2.1 中国本土摄影理论萌芽与建筑摄影
        4.2.2 城市场景的新视觉
        4.3 成为建筑学装置的建筑摄影
        4.3.1 小川一真:建筑科考摄影与制图的“一致性”
        4.3.2 恩斯特·鲍希曼:中国传统建筑“基因”与画意表现
        4.3.3 奥斯瓦尔·喜仁龙:北京城墙研究与类型学摄影
        4.4 科学考察中的建筑摄影制产
        4.4.1 威廉·埃德加·吉尔:场景的嬗变与清末的新政建筑
        4.4.2 爱德华·沙畹:人文科考的类型采集
        4.5 本章小结
下篇:现代中国建筑摄影的成熟与更迭
    第5章 建筑媒介:民族性与现代性的斡旋(1927-1949)
        5.1 本章引论
        5.2 建筑摄影的现代性制产
        5.2.1 现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以《中国建筑》和《建筑月刊》为例
        5.2.2 建筑摄影在商业照相馆的成熟:“定妆照”与工程纪实
        5.2.3 大众阅读中的建筑形象
        5.3 中国建筑的民族性建构
        5.3.1 梁思成:中国建筑“词汇”与“文法”的可读性
        5.3.2 孙明经与庄学本: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科考与建筑摄影
        5.3.3 郎静山:中国建筑场景的画意表达
        5.4 建筑摄影的“新视觉”
        5.4.1 中国建筑现代性争辩中的建筑摄影
        5.4.2 黑白影社与金石声:上海的现代都市场景
        5.4.3 霓虹、夜景与现代
        5.4.4 室内建筑摄影与日常的现代性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建筑纪实:技术理性与集体叙事(1949-1976)
        6.1 本章引论
        6.2 建筑摄影的集体性制产
        6.2.1 建筑设计的集体转向与建筑摄影
        6.2.2 建筑摄影的专业化传播场域
        6.2.3 建筑摄影读者的强化
        6.3 科学采集与功能性建筑表达
        6.3.1 首都建设前期的街景拍摄调查
        6.3.2 图纸化的摄影表达与工程纪实
        6.4 建筑摄影的集体叙事
        6.4.1 ―建筑设计十年”,建筑形象制产的巅峰
        6.4.2 集体创作的高潮——人民大会堂的建设纪实
        6.4.3 工业的跃进与技术“革命”的崇拜
        6.4.4 现代城市的影像纪实与记忆锚点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建筑表现:建筑语义的扩张(1976-1990)
        7.1 本章引论
        7.2 建筑摄影制产的市场化转向
        7.2.1 建筑设计的企业化改制与建筑摄影
        7.2.2 当代建筑纸媒与建筑摄影的多元化探索
        7.3 建筑表现与彩色建筑摄影
        7.3.1 建筑表现:新语境的催化剂
        7.3.2 建筑摄影媒体的色彩革命
        7.4 建筑摄影语义的扩张
        7.4.1 建筑摄影与建筑批评
        7.4.2 建筑摄影与当代设计思潮
        7.4.3 建筑摄影与怀古主义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1.1 提出一种建筑摄影的理论研究体系
        8.1.2 中国建筑摄影近现代历史的断代
        8.1.3 中国建筑的视觉现代性的建构
    8.2 问题与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建筑摄影师访谈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与成就展示会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设备展示会召开(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遗迹展示视角的大明宫东缓区夜景亮化设计研究[D]. 孙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2]地域文化视角下的历史城区夜景照明设计研究 ——以正定历史城区为例[D]. 崔宇航.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3]北京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利用研究 ——以博览类建筑为例[D]. 李瑞华.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4]《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5]后奥运经济视域下的崇礼城市夜形象照明设计研究[D]. 计皓嘉.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会展建筑展览空间多功能设计研究 ——以兰州新区国际会展中心为例[D]. 李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1935年“始政四十周年纪念”台湾博览会研究[D]. 胡安娜.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青岛历史文化街区夜景观调研与保护性对策研究[D]. 商钰淇. 青岛理工大学, 2019(02)
  • [9]长春市夜景照明光污染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D]. 王鹏程. 吉林艺术学院, 2019(01)
  • [10]中国近现代建筑摄影历史研究1844-1990[D]. 孙昊德. 清华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举办全国城市夜景照明研讨会暨成果展暨第二届城市照明技术与设备展览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