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牵张器式牙种植体(论文文献综述)
牛学刚,吉凯,刘春艳,李曼[1](2020)在《垂直型牵张成骨术在牙槽骨增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牙缺失后需要以人工义齿进行修复,但对于牙槽骨萎缩或缺损严重患者,义齿难以获得良好的固位、稳定和支持,为达到牙修复的目的,临床上可采用垂直型牵张成骨术进行牙槽骨增高。临床病例研究和系统性回顾分析均提示,垂直型牵张成骨术是一种有效且安全的骨增量方法,可在不植骨、不开辟第二术区的情况下使牙槽骨升高10 mm以上,新骨生成效果确切,骨质量与相邻正常骨质类似,伴随软组织也得以同期延长。该文综述了上颌骨缺损后以垂直型牵张成骨术进行牙槽骨增高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陈宇轩,韩小宪,牛学刚,陈书军,林雪梅,魏晓总[2](2015)在《牵张成骨技术在治疗疑难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技术在治疗疑难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应用内置式牵张成骨技术治疗的多类疑难牙颌面畸形临床资料。一期使用内置式牵张器,依据畸形的不同部位和类型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骨牵引延长;二期配合正颌外科、腓骨瓣移植等手术方法进一步矫治配合正畸、牙种植体等修复方法治疗。结果: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牵张成骨,牵张成骨距离770 mm牙颌面畸形均得到明显改善。经二期常规外科手术及修复方法进一步治疗后患者的面形和咬合关系均得到满意矫治。结论:内置式牵张成骨技术是治疗各类复杂疑难牙颌面畸形的有效手段,可以为最终重建咬合关系和实现功能性修复提供基础。
周苗,车月娟,郭明炎,黄代营,朴正国,庾晓伟,陈松龄[3](2014)在《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分析》文中提出背景:牙槽骨牵张成骨是解决严重牙槽骨萎缩的重要方法,其成骨过程和生物力学对于以后的种植和修复极为重要,目前一直缺少相关的实验研究。目的:分析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特点。方法:先拔除12只杂种犬双侧下颌前磨牙,牙槽骨修整后,制作萎缩牙槽骨模型。3个月后,植入骨内型牙槽骨牵张器。经过7 d的间歇期,以1 mm/d,1次/d的频率进行牙槽骨垂直向增高。在固定期的1,2和3个月,对牵张后的牙槽骨进行临床、生物力学、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所有牵张器与周围组织愈合良好。牵张结束时,临床和放射学检查显示:萎缩牙槽骨分别增高(4.80±0.50)mm和(5.12±0.67)mm。组织学检测发现牵张区骨小梁在固定期的1-3个月成熟,其剪切力逐步提高,固定期3个月时和自体骨的剪切力相当。结果显示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性能在固定期3个月时与自体骨相当。
韶波[4](2013)在《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种植义齿因其可以长期稳定的行使功能和优于传统修复方式的美学效果,已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应用。然而,由于拔牙、牙周病、创伤、肿瘤等导致的牙槽嵴高度不足却可能引起种植体无法植入、修复美学缺陷,甚至治疗失败。这是目前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在类似的病例中,通过牙槽嵴增高术可以重建理想的牙槽嵴高度,建立适合于种植体修复的环境。目前用于解决牙槽嵴高度不足的方法主要有onlay或sandwich骨移植技术、引导骨组织再生技术(GBR)及牙槽嵴牵张成骨(ADO)等。其中,ADO应用于实验和临床的首例报道出现于1996年。与其它方法相比较,ADO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软、硬组织可以同步升高,无需取骨,避免了取骨区损伤,与游离骨移植相比更小的骨吸收率等。然而,传统的ADO技术需要进行三次外科手术,分别是:牵张器植入,牵张器取出,牵张完成8-16周后进行的种植体植入。此后,仍需要再等待4-6个月,待种植体愈合后才能进行义齿修复。以上复杂的过程对于患者和医生均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目前急需一种更加简单有效的方法。因此,一种叫做牵张种植体(DI)的新设备应运而生,它同时将牵张成骨和种植体的功能集于一身,大大简化了治疗过程,缩短了治疗时间。虽然DI具有其独特的优势,但现有DI的复杂结构却限制了它的临床应用。首先,功能段(FP)是它行使功能的主要部分,但它的长度过短,难以承受强大的咬合力;其次,中心螺丝(DS、CS)在长期的受力过程中容易损伤甚至折断;再次,在可能出现的失败病例中,固定段(SP)难以取出。因此,为了让DI更适合临床应用的要求,我们将对它的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在本课题中,我们优化设计并制作了一种末端可吸收DI,并通过离体生物力学测试,及离体、在体动物牵张实验评价该DI的性能,利用X线片、CT、Micro-CT、组织切片等技术对其牵张成骨性能进行观察,以期实现“早期可靠牵张,远期最佳载力”。第一部分:末端可吸收DI的设计制作实验一:末端可吸收DI的设计及制作方法:分析现有DI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外形结构及制作材料方面的优化改进,确定各部分的具体参数,并根据优化结果加工制作一种末端可吸收的DI。结果:找到了现有DI在外形结构、生物力学性能及从牵张器到种植体转化等各方面存在的问题,根据本课题组以前对DI生物力学结构进行优化的结果,并根据DI的应用目标提出了优化改进的方法,分别为:TP与SP的长度比R=8:2,DS直径D≥2mm,及使用可吸收材料制作SP段。依据以上优化改进方案,我们成功加工制作出了末端可吸收的DI。第一部分结论:1.对DI的外形、生物力学结构及牵张器到种植体的转化过程进行了分析,找到现有DI的不足,并进行了优化改进。2.根据优化结果R=8:2,D≥2mm,SP段可吸收,加工制作了一种末端可吸收DI。第二部分:离体实验实验二:末端可吸收DI的生物力学测试方法:将上述优化改进后的末端可吸收DI与普通种植体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检测实验:周期荷载疲劳及轴向拔出实验。结果:轴向拔出实验,DI的最大拔出力为1114.13±75.52N,普通种植体的为1102.38±114.16N,二者在统计学上无差别(P>0.05);周期荷载疲劳实验,经过240万次的连续加载(模拟10年咀嚼状态),所有DI与普通种植体均未发生疲劳损伤。实验三:末端可吸收DI的离体犬下颌骨牵张实验方法:;利用已建成的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截取其下颌骨,模拟截骨、DI植入的手术过程,并在DI植入后进行牵张测试。结果:手术操作过程顺利,针对以往牵张成骨手术中的弊端,采用创新的手术方式,成功模拟了手术过程。术后成功将移动骨段牵起。第二部分结论:该末端可吸收DI的生物力学性能良好,牵张性能良好。第三部分:动物实验实验四:牙槽嵴高度不足动物模型的建立方法:拔除6只家犬双侧下颌全部前磨牙,修整牙槽嵴,3个月后,待其拔牙创骨质完全恢复,牙槽嵴高度不足的犬模型即建成。结果:自创的麻醉方式提高了手术效率及安全性。拔牙后3个月肉眼观察及X线片均显示牙槽嵴高度不足的犬模型建立成功。实验五:末端可吸收DI的植入及牵张成骨方法:将已成功建立的6只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作为实验动物,采用创新的前庭沟底黏骨膜切口及超声骨刀截骨,完成DI植入手术。植入完成后5天开始以1mm/2d的速度进行牵张成骨,共12天,牵高6mm。结果:使用创新术式成功完成DI植入术,并避免了以往同类手术的一些弊端;术后成功将牙槽嵴牵高6mm。实验六:末端可吸收DI牵张成骨效果的评价方法:分别对牵张完成后1月、2月及3月的实验犬进行大体、X线片、CT扫描、Micro-CT扫描及组织切片检查,对牙槽嵴高度不足犬模型牵张成骨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大体观察:所有DI均稳定,未出现松动、脱落,位置保持不变,移动骨段高度保持良好。X线片、CT扫描、Micro-CT扫描、硬组织切片结果均显示牵张区域在牵张完成后3个月内逐渐生成新骨,到3个月时新骨与周围自体骨已无明显区别。第三部分结论:1.创新的DI植入术,及优化后的DI能有效减小术区软硬组织的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患者痛苦。并对术后移动骨段的安全及DI的稳定提供保障。2.动物实验结果证实该末端可吸收DI具有较为可靠的牵张成骨性能。
惠光艳,李涛,仇敏,贾文敏[5](2012)在《牵张器直径对种植牵张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有限元法能够模拟骨外科手术方式,并对模型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力学分析方法。目的:探讨种植牵张器直径对种植牵张初期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建立不同直径种植体型牙槽嵴牵张器植入两种骨质类型下颌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骨牵张器界面的应力分布和输送骨段、牵张器的最大变形。结果与结论:骨质良好的牙槽嵴,过分扩大牵张器直径将导致输送段骨应力增大;骨质较差的萎缩牙槽嵴,增大牵张器直径有利于改善骨牵张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结果提示牵张器直径对骨牵张器复合体的应力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临床应根据患者种植和牵张两方面的要求合理选择牵张器直径。
王佳帅,姜明敏[6](2012)在《牵张成骨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口腔种植学是20世纪3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独立学科。种植义齿以其美观、舒适、咀嚼功能好、不损伤邻牙等一系列优点逐渐被越来越多的缺牙患者所接受。为保证种植成功率,种植术对骨质和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临床上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牙槽骨萎缩甚至缺失,致骨宽度和高度不足,限
张忻[7](2011)在《骨牵张型种植体的研制及其动物实验的初步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旨在设计一种骨牵张型种植体,将牵张器与种植体功能及结构相结合,制作一种无需二次手术取出的骨牵张型种植体,并通过动物实验对骨牵张与种植体-软硬组织结合的相互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进行探讨。材料和方法自行设计并制作骨牵张型种植体。拔除6只Beagle犬的双侧下颌第一、二前磨牙及第一磨牙。三个月后,于缺牙区牙槽嵴顶下约5mm作矩形截骨,术中注意保护舌侧粘骨膜。每侧植入直径为4mm的骨牵张型种植体3枚。术后延期1周后开始垂直牵张加高牙槽嵴。每天旋转加力器一次,每次中心螺杆伸长0.5mm,牵张8天,共伸长约4mm。术后4周、8周、12周,分别处死2只动物,取种植牵张区下牙槽骨,肉眼观察牵张成骨情况及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并对种植体进行扭力测试及通过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仪测试种植体稳定指数(ISQ值),X线检查及硬组织切片等结果肉眼观察所有种植体骨牵张处,均有新骨生成,骨间隙消失,4周组新骨形成区骨质密度似乎略低,其余各组骨质密度均匀,质地坚硬。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无明显红肿,牙龈探诊阴性。所有种植体骨结合良好,扭力测试,均大于35Ncm。共振频率分析仪测量种植体稳定指数(ISQ值),4周组均值58.5,8周组均值62.8,12周组均值67.2。X线检查骨牵张术后4周和8周骨牵张区骨质密度略低于周围骨组织密度,12周组骨牵张区骨质密度与周围骨组织密度接近。硬组织切片示牵张区,4周组出现了新生的编织骨,随着牵张固定期时间的延长,新生编织骨逐渐变得成熟,致密,骨髓腔变小。12周组,牵张成骨部分有大量新骨形成,新骨形成区骨小梁丰富,与种植体中央螺栓有较好的骨结合。非牵张区4周,8周组种植体表面可见骨髓腔明显增多的新生骨形成,12周组非牵张区种植体表面骨质逐渐成熟,与周围老骨无明显界限,种植体外部螺纹与周围骨质均有良好的骨结合。结论本实验成功设计并研制出骨牵张型种植体,该种植体能通过加力器伸长,具有一系列优于传统种植体和骨牵张器的优点。通过动物实验表明该种植体具备骨牵张器与种植体的双重功能,在骨牵张时,种植体可作为牵张成骨的固定支抗,即增加了固位力,又可使种植体的骨结合与牵张成骨同期完成,牵张结束后,还能做为种植体支持完成上部修复,恢复咬合关系。该骨牵张型种植体能与周围骨组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并与周围牙龈形成良好的软组织封闭,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牛学刚,吉凯,韩小宪[8](2011)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的临床应用可能性。方法:为1例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患者延期行内置式牵张成骨术,后期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修复。术中常规截骨,制作骨转移盘,固定内置式骨牵张器,术后一周以每日1mm的速度行骨牵引,共牵引8mm。固定期大体,螺旋CT观察新骨生成及缺损修复状况。固定期4月行骨内牙种植体植入和后期修复。结果:治疗按计划完成,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骨牵引顺利完成,新生骨骨质骨量良好,牙种植体骨整合良好,下颌骨缺损修复效果满意。结论:在早期合理清创基础上,延期内置牵张成骨术联合骨内牙种植体可有效地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值得推广。
丁宇翔[9](2009)在《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肿瘤、创伤等原因导致颌骨缺损的矫治不仅要求恢复外形,更重要的是恢复咀嚼功能,牵张成骨是新兴的、成熟的、有效的矫治颅颌面畸形及颌骨缺损的外科技术,而牙种植技术则可以有效的恢复咀嚼功能。牵张成骨技术要求骨段牵张结束后藉牵张器固定6~8周,以待延长段的新骨骨化,再拆除牵张器。长时间的固定期给患者的生活、学习、工作带来极大不便,且牵张成骨术后并发症有钉道感染、骨折、骨化不良及骨不连等。因此,众多学者均在寻求可以有效的促进牵张成骨新生骨痂生成、骨化的方法,以早日拆除牵张器,缩短治疗时间,增强新骨机械性能。而种植体植入颌骨后,必须形成牢固的骨结合后才能负载咀嚼力,一般至少2~3月。低强度脉冲超声(low-intensitypulsedultrasound,LIPUS)是近年来公认的能促进骨折愈合的一种物理治疗方法,大量的动物和临床试验均证明超声能加快并加强新鲜骨折的愈合。超声是一种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促进新生骨痂生成的物理刺激因素。本课题通过建立犬双侧下颌牵张成骨和兔股骨和胫骨骨骺端螺旋状种植体植入动物模型,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能否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以及种植体的骨结合。采用99mTc-MDP放射性核素骨扫描观察两侧牵张新骨区血供和骨组织代谢变化,X线平片观察新骨成熟度、双能X线骨密度监测、三维CT扫描重建测量新骨体积和表面积,组织学观察新骨组织形成特点,材料力学检测观察新骨强度的变化;通过组织学观察种植体金属-骨界面愈合情况,种植体拔出实验检测种植体固位强度。实验一: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动物模型建立。成年杂种犬7只,在双侧下颌骨第1、2前磨牙间行骨切开术,植入内置式牵张器,间歇期为7天,牵引速率为每天2次,0.5mm/次,共20天。随机选一侧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在牵张过程中实验侧每天定时给予低强度(40mW/cm2)脉冲超声波刺激,每次10分钟,每天两次,共20天。牵张结束后的0、1、2、4、6、8、12周各处死动物一只,切取双侧下颌骨标本。实验二:99mTc-MDP核素颌骨扫描。动物处死前静脉注射99mTc-MDP740毫居,注射药物4小时后SPECT扫描采集断层显像,重建三维立体影像。用计算机感兴趣区(ROI)技术分别在实验侧和对照侧对应部位选择兴趣区,并求出实验侧骨/对照侧骨的放射性计数比值,作为半定量分析指标。ROI检查结果:牵张完成早期实验侧较对照侧放射性计数有显着性差异(P<0.05),表明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骨代谢水平在相同时间内有差别。实验侧早期有较强的成骨现象和再血管化迹象,实验侧成骨活跃,与对照侧相比骨的代谢水平要高,显示了在骨生成方面优于对照侧。牵张完成中后期实验侧新骨处于骨改建期,而对照侧处于骨加速形成期,此时对照侧骨代谢程度高,因而核素浓聚要高于实验侧。实验侧与对照侧在牵张完成4周内骨代谢活跃,随着时间推移,牵张完成6~8周骨代谢趋于稳定,至12周时骨代谢已降低至正常水平。实验证实:超声机械刺激可影响成骨细胞的代谢和增加局部血流量来促进早期牵张新骨的成熟。实验三:X线平片、三维CT、骨密度和强度检测:拍摄常规X线平片观察双侧牵张新骨的成熟情况。双侧下颌骨标本前部作三维CT扫描并重建,将采集的数据录入图像分析软件计算出牵张新骨区的体积和表面积,进行配对t检验;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双侧牵张新骨区对称感兴趣区(RIO)骨密度值,进行配对t检验。一半标本取材后-20℃生理盐水保存,解冻后,室温晾干48小时。用金刚砂磨片切割厚度为3mm的骨片,使用电脑控制的材料力学分析仪进行压缩实验,骨片置于载物台上,连接传感器的压缩杆以1mm/min的速度压迫骨片直至变形;计算机自动记录压力—挠度曲线,得出骨的生物材料力学参数:最大负荷和压缩距离,进行配对t检验。X线平片显示相同时间内超声照射侧新生骨的生长和成熟早于对照侧。骨密度测量结果显示新骨骨密度随着固定时间延长而增强,相同时间点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骨密度值有显着性差异(P<0.05)。新骨体积和表面积测量结果显示实验侧与对照侧相比体积和表面积无显着性差异(P>0.05)。新骨强度材料力学检测结果显示实验侧骨最大负荷和压缩距离均高于对照侧(P<0.05)。实验结果表明相同时间内超声照射侧新生骨的生长和成熟快于对照侧,验证了LIPUS可促进牵张新骨的成熟。实验组的骨密度和强度高于对照侧,但三维CT重建显示超声刺激并不能增加骨量。实验四:牵张新骨组织学观察:一半标本甲醛固定48h,20%EDTA脱钙四周,脱水,石蜡包埋,制作石蜡切片,行常规HE及Masson’s三色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实验侧牵张间隙骨小梁数目和直径大于对照侧,实验侧可见散在的软骨内成骨,后期新骨成熟早于对照侧。表明低强度超声可能通过刺激软骨生成而促进新骨生成。实验五: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作用观察。成年新西兰大白兔10只,双侧膝关节股骨和胫骨骨骺端植入直径2mm螺旋状纯钛种植体各一枚,共40枚。随机选一侧为实验侧,另一侧为对照,实验侧每天给予低强度(40mW/cm2)脉冲超声波刺激,每次10分钟,每天两次,共20天。结束后的0、2、4、6、8周各处死动物两只,切取含种植体骨标本,拍摄X线牙片,一半标本进行种植体拔出实验。标本取材后-20℃生理盐水保存,解冻后,擦干。使用电脑控制的材料力学分析仪进行种植体拔出实验,得出力学参数:最大负荷和拔出位移,进行配对t检验。X线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没有放射透视影,形成良好的骨结合。种植体拔出实验结果实验组最大负荷和拔出位移负荷均大于对照侧(P<0.05)。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种植体骨愈合,增强骨结合。实验六:组织学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种植体骨结合。一半标本酒精脱水,树脂包埋,制作不脱钙组织切片,Goldner’s三色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骨结合早于对照侧,骨成熟早于对照侧。表明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种植体界面骨结合。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显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牵张新骨区早期血供和骨代谢水平,实验侧牵张新骨成熟早于对照侧,新骨密度和强度增加,但骨量无显着变化。超声可能通过刺激软骨内成骨而促进新骨成熟。同时,显示低强度脉冲超声可以促进种植体的早期骨结合,增强种植体的固位。
律娜,孙明,陈松龄[10](2009)在《牵张成骨在牙槽嵴增高中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牙槽骨高度不足常影响种植体的植入。牵张成骨增高牙槽骨与传统的牙槽骨增高术相比较具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无需植骨、骨周围软组织同时得到牵张、新骨吸收少等优点,近几年被广泛应用于种植前的牙槽骨增高。目前临床应用的牙槽骨牵张器,无论是骨外型还是骨内型,都是单方向的直线型牵张器,牵张后的牙槽骨容易发生轴向移位。笔者就牵张成骨在牙槽嵴增高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二、骨牵张器式牙种植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骨牵张器式牙种植体(论文提纲范文)
(1)垂直型牵张成骨术在牙槽骨增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制 |
2 临床应用 |
2.1 单独应用 |
2.2 联合应用 |
2.3 与相关技术比较 |
3 结 语 |
(2)牵张成骨技术在治疗疑难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 2手术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3)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文章亮点: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设计: |
时间及地点: |
材料: |
实验动物: |
器械: |
实验方法: |
外科步骤: |
牵张过程 |
主要观察指标: |
临床观察: |
放射学检查: |
生物力学检查: |
组织学检查: |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临床检查 |
2.2 放射学检查 |
2.3 组织学检查 |
2.4 生物力学检测 |
3 讨论Discussion |
结论 |
作者贡献: |
利益冲突: |
伦理要求: |
学术术语: |
作者声明: |
(4)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DI 的设计制作 |
实验一 DI 的设计及制作 |
1 材料 |
1.1 材料 |
1.2 委托加工方 |
2 方法 |
2.1 现有 DI 存在的问题 |
2.2 针对现有 DI 的问题的改进方法 |
2.3 DI 的设计 |
2.4 改良后 DI 的加工制作 |
2.5 可吸收 SP 的加工制作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离体实验 |
实验二 末端可吸收 DI 的生物力学测试 |
1 材料 |
2 方法 |
2.1 周期载荷疲劳实验 |
2.2 拔出实验 |
3 结果 |
3.1 周期荷载疲劳实验 |
3.2 拔出实验 |
4 讨论 |
实验三 末端可吸收 DI 的离体犬下颌骨牵张实验 |
1 材料 |
1.1 材料与设备 |
1.2 离体犬下颌骨 |
2 方法 |
2.1 模拟 DI 植入手术过程 |
2.2 离体牵张测试 |
3 结果 |
3.1 大体观察 |
3.2 X 线观察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在体动物实验 |
实验四 牙槽嵴高度不足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器械 |
2 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过程 |
2.3 术后处理及观察 |
3 结果 |
3.1 拔牙术结果 |
3.2 建模结果 |
4 讨论 |
4.1 动物模型及手术区域的选择 |
4.2 麻醉药物及方法的选择 |
实验五 末端可吸收 DI 的植入及牵张成骨 |
1 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材料与器械 |
2 方法 |
2.1 术前准备 |
2.2 手术过程 |
2.3 术后处理及观察 |
2.4 牵张成骨 |
3 结果 |
3.1 DI 植入手术 |
3.2 DI 植入结果 |
3.3 牵张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末端可吸收 DI 牵张成骨效果的评价 |
1 材料 |
1.1 麻醉药物 |
1.2 器械及设备 |
2 方法 |
2.1 牵张成骨 |
2.2 标本的获取及制备 |
2.3 评价指标 |
3 结果 |
3.1 大体标本观察 |
3.2 X 线片结果 |
3.3 CT 扫描结果 |
3.4 Micro-CT 扫描图像结果 |
3.5 软组织切片 |
3.6 硬组织切片 |
4 讨论 |
5 展望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6)牵张成骨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牵张成骨技术的历史起源 |
2 牵张成骨技术在口腔种植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
2.1 分期手术到单次成型: |
2.2 由单向牵引到多向、三维牵引: |
2.3 牵张器的发展: |
2.3.1 外置式牵张器: |
2.3.2 内置式牵张器: |
2.3.3 镍钛记忆合金牵张器: |
2.3.4 种植体式牵张器: |
2.4 新技术的应用: |
3 牵张成骨的相关基础研究 |
3.1 物理方法 |
3.1.1 激光: |
3.1.2 低强度脉冲超声: |
3.1.3 高压氧: |
3.2 化学药物研究: |
3.3 细胞因子对成骨的作用: |
3.4 牵张成骨的基因治疗: |
4 问题与展望 |
(7)骨牵张型种植体的研制及其动物实验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临床病例报告 |
个人简历 |
(8)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9)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正文 |
实验一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新骨生成动物模型的建立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二 ~(99)mTc-MDP骨显像观察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犬下颌骨牵张新生骨痂成熟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三 低强度脉冲超声对牵张新骨密度、强度以及骨量的作用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四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犬下颌骨牵张新骨生长的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五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实验研究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实验六 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种植体骨结合的组织学观察 |
1 材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牵张成骨在牙槽嵴增高中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牵张成骨技术与传统牙槽嵴增高术的比较 |
二、牵张装置的研究进展 |
1.骨外型牵张器 |
2.骨内型牵张器 |
三、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四、骨牵张器式牙种植体(论文参考文献)
- [1]垂直型牵张成骨术在牙槽骨增高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 牛学刚,吉凯,刘春艳,李曼. 人民军医, 2020(03)
- [2]牵张成骨技术在治疗疑难牙颌面畸形中的应用[J]. 陈宇轩,韩小宪,牛学刚,陈书军,林雪梅,魏晓总.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2015(06)
- [3]犬牙槽骨牵张成骨的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分析[J]. 周苗,车月娟,郭明炎,黄代营,朴正国,庾晓伟,陈松龄.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4(20)
- [4]末端可吸收牵张种植体的实验研究[D]. 韶波. 第四军医大学, 2013(02)
- [5]牵张器直径对种植牵张初期稳定性影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J]. 惠光艳,李涛,仇敏,贾文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2(44)
- [6]牵张成骨在口腔种植术中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进展[J]. 王佳帅,姜明敏. 中国美容医学, 2012(06)
- [7]骨牵张型种植体的研制及其动物实验的初步研究[D]. 张忻. 浙江大学, 2011(01)
- [8]内置式牵张成骨术与骨内牙种植体联合治疗火器伤性下颌骨缺损[J]. 牛学刚,吉凯,韩小宪.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11(01)
- [9]低强度脉冲超声促进牵张成骨新骨成熟及种植体骨结合的研究[D]. 丁宇翔. 第四军医大学, 2009(06)
- [10]牵张成骨在牙槽嵴增高中的研究进展[J]. 律娜,孙明,陈松龄. 广东牙病防治,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