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制冷技术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苹,郭长保[1](2020)在《制冷压缩机课程的教学改革》文中认为制冷压缩机是制冷专业的学习重点,同时,制冷压缩机课程涉及面广,需要流体力学、热力学等课程的支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传授新知识,还需要归纳以前的知识,由此可见,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难度较大。事实上,制冷压缩机课程存在内容多、概念抽象、理论公式复杂等教学难点,教师需要突破难点,帮助学生归纳总结相关知识,通过精炼知识点、加强课程实验、丰富教学方法等进行教学改革,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对此,文章对制冷压缩机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教学提供帮助,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卞彩侠[2](2020)在《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空调用制冷技术为例》文中指出民办高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逐渐将线上教学融入到传统教学流程中,试图寻找符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在线教学模式。文中以空调用制冷技术课程为例,提出"五式结合"的在线教学模式,力求寻找适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线上课堂教学模式,进而推动其他课程的线上课程建设工作,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市场竞争力。
田建城[3](2020)在《浅谈技能大赛引领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改革》文中认为技能大赛有助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特性,不但检验了师资力量与学生的技能水平,也检验了中职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水平,实现了学生到学校的整体检验。分析技能大赛对中职制冷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并对技能大赛引领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改革方向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许明西[4](2020)在《虚拟实验温度触觉再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提出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虚拟实验教学正逐渐进入各个学科的教育体系中,虚拟实验能够改善或解决传统实验中存在的设备成本高、原材料不足和危险性高等问题。虚拟实验的真实感由视听触嗅等多个通道决定,触觉作为人体皮肤感知的主要通道,能够提高虚拟实验沉浸感和促进虚拟实验教学。中学基础实验中产生的触觉主要为温度触觉,呈现的方式多种多样,但目前市场上缺乏在虚拟实验中能提供多种温度触觉再现方式的设备,温度变化在虚拟仿真领域也主要通过视觉补偿来解决。针对上述情况,设计并实现了一个温度触觉再现系统,该系统由桌面式温感装置和温感触觉手套两个装置组成,可对虚拟实验的不同场景,提供局部或全局、接触或非接触的温度触觉再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PTC发热片可提供热触觉再现的桌面式温感装置。该装置具有四个自由度的热源定位,使实验中产生热感知位置更加准确。使用PID控制算法对PTC发热片产生的热风温度进行闭环控温,提高了温度再现的精度,并对装置出风口的温度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得到对应的关系模型为装置控温提供理论依据,还对人与装置的交互控制方法进行了设计与分析,为使用装置提供了参考。(2)设计并实现了一种基于半导体制冷片和碳纤维发热片可提供冷热触觉再现的温感触觉手套。该手套可对手的12个部位产生冷热感知,制冷和制热分开控制,可适用于多种温度再现场景。通过电压-温度等级关系,实现了手部皮肤温度等级开环控制的方法,并对人与手套的交互控制也进行了设计与分析。(3)设计并实现了采用Mesh蓝牙组网的无线通信协议。该Mesh网络将PC端、桌面式温感装置和温感触觉手套联成一个整体,两个装置可不经过PC端互相通信,单独设计的通信协议包含编码和解码过程,使数据的传输和控制更加方便。(4)设计了两个温度判别实验和两个虚拟实验案例。判别实验检验人体对温度的感知特性,虚拟实验案例分别用于检验系统两个装置的热触觉反馈和冷触觉反馈,实验结果表明了该系统产生温度触觉再现的有效性,能够提升虚拟实验的沉浸感。
代金[5](2020)在《基于热舒适性的严寒地区某水利培训建筑节能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能源短缺问题越来越得到重视,建筑能耗所占比例日益增加,尤其地处严寒地区的公共建筑能耗。人们对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要求也逐步提高,更加追求建筑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教学培训类建筑作为具有很高使用率的既有建筑,建筑能耗占比高,使用人员密度大,因此,在满足使用人员热舒适的前提下,既有教学培训类建筑的节能改造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本文对公共建筑常采用的节能措施进行分析,寻找出适用于严寒地区包括外围护结构以及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等节能改造的措施。对教学培训类建筑的现状进行了走访调研,并且对两类建筑(A类为2005年之后建成有节能措施的建筑,B类为2005年前建成没有节能措施的建筑)进行现场的热环境测试和热舒适的调查,发现年代久远的既有教学培训建筑围护结构性能差,冬季室内温度低,夏季室内温度高,湿度也非常低,并且同时存在冬季能耗过大的问题,热舒适状况也达不到满意,大多数受试者在冬季都感到室内寒冷,在夏季觉得非常炎热。通过回归分析得到教学培训类建筑冬季中性温度为23.9℃,夏季中性温度为27.58℃。舒适温度范围为21.89℃至27.85℃。其次,以室内舒适温度为切入点,利用Energy Plus软件设定室内冬季采暖温度和夏季制冷温度为测试所得的中性温度,对常见的教学培训建筑进行能耗模拟。可以得出在采用不同空间布局,不同玻璃类型的外窗和增加不同厚度材质保温层的屋顶和外墙的情况下,建筑南北朝向教室和总体建筑能耗的差别。发现在新疆严寒地区,建造或者改造教学培训类建筑时,对于建筑的空间布局可以首先考虑内廊式的建筑布局设计,窗户的选择在节能角度首选双层中空玻璃并且其中一层玻璃的材质是Low-E。屋顶保温层考虑使用90mm厚EPS保温板,外墙保温层考虑使用70mm厚改性EPS保温板。最后,以某水利培训建筑为例制定节能方案。采用Energy Plus软件针对提出的四个方案进行改造前后建筑采暖能耗的对比,将夏季自然通风模式改造为空调制冷模式所用夏季能耗的对比和总能耗的对比。计算方案节能率和经济性,衡量改造建筑的改造效果和进行改造方案的确定。评估如果夏季坚持采用自然通风模式,四种改造方案下的室内热舒适情况,包括模拟室内温度、PMV和PPD小时变化情况,发现所有改造方案并不能改善夏季的室内热舒适性,所以推荐在夏季安装制冷设备,并且采用改造方案三,即只改造屋面和外窗,或者采用方案四,即对外窗、屋面和外墙同时改造,使建筑节能率分别达到22.89%和32.07%。该研究为严寒地区教育培训类建筑的节能改造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可以借鉴的经验。
杨宗祥[6](2020)在《基于热环境舒适与调节模式的广州地区小学教室布局朝向分析》文中认为广州地区部分小学校园面临着学位供需关系紧张、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建筑设施老化等问题的考验,其中小学教室的设计由于受到环境制约以及设计需求的影响,可能采取不同的布局方式与房间朝向。这些设计差异在广州特定的气候与设计环境下会使教室的热舒适及使用情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由于缺乏明确的标准,地区内许多小学教室的设计与使用对此缺乏考虑与回应,忽略了不同布局朝向教室在环境能耗方面的区别,不利于绿色建筑设计与使用过程的优化。因此,本文将立足于广州地区的气候环境及小学教室的设计特征,以热环境舒适及不同的调节模式为切入点,通过调研实测、模拟实验等方法定量研究不同布局朝向教室在相关方面的差异性,总结特征规律,为该地区小学教室的设计及使用提供参考与建议。基于以上研究目的,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分为以下几个部分:首先,对广州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介绍、归纳基于地域特征的小学教室设计节能要点,并通过调研采样总结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基本布局形式与房间朝向情况(第二章)。其次,选取广州市两所小学的自然通风教室进行实测分析,总结物理环境的表现规律,寻找设计与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三章);利用实测数据对性能模拟软件进行校验,验证实验工具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拟解决的问题建立标准分析模型并确立了相关工作流程(第四章)。之后利用分析模型模拟不同布局朝向教室在全年自然通风状态下的热环境舒适情况,通过比较热舒适时长与热不适程度等物理环境指标,得到每种布局朝向教室的热环境表现特征,对比各类型教室在不同季节内的热舒适差异(第五章)。最后针对广州地区气候环境最为不利的夏季期间的教室热环境调节模式展开研究,定量分析自然通风与空调环境下各类使用工况与调节手段对于不同布局朝向教室室内热环境舒适的改善作用及节能效益,建立了热环境舒适、调节模式与教室朝向布局之间的对应关系(第六章)。本文利用建筑性能模拟平台,聚焦于广州地区小学建筑的发展背景与气候特征,搭建小学教室设计及使用情况的对比评价方法,该方法可以在设计前期阶段量化评价布局朝向等设计因素对热环境造成的影响,明确在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室类型,探讨舒适节能的使用方式,为设计策略与使用标准的制定提供数据支持,对于实现绿色建筑发展与精细化设计管理具有现实意义。
龚曦曦[7](2019)在《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积木化”思想在社会生活和生产的应用比较广泛,这种思想大到大型重器的制造、大型工程的建设,小到幼儿积木玩具的制作等很多方面被应用,就连风靡全球老少皆宜的乐高玩具也是典型的益智积木类玩具。本文根据文献资料,结合教学实践,探讨“积木化”思想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围绕研究的主题本文分为四个部分,五个章节。第一部分是问题的提出,从物理核心素养出发,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确定研究内容,分析研究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研究意义。第二部分是第二章和第三章的内容,主要内容是由生活生产中涉及“积木化”过程的典型实例归纳出“积木化”的特点是由整化零和由零成整,总结“积木化”过程的思想精髓是由零成整的搭建过程,从而界定“积木化”思想的核心概念。将积木分类为“有形积木”和“无形积木”,并且详细阐述“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两种方式——“有形积木”的实物搭建和“无形积木”的思维搭建。第三部分是第四章,选取三个教学案例,将第三部分中阐述的“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两种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案例实践研究,归纳分析得出结论。第四部分是第五章的总结展望,阐述研究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展望“积木化”思想在后续教学中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我认为:应用“积木化”思想于教学中能有效训练思维、锻炼手脑、探索新知,特别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中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探究”这两方面的素养。
王本蓬[8](2019)在《青岛气候特征下中小学校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以教学楼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建筑行业能耗问题严重,中小学校建筑的能耗问题也亟待解决。中小学校教学楼在使用对象和使用时间都有特殊性,因此,在舒适度的要求上以及节能技术的选择上要特别考虑。另外,以前对中小学校教学楼的节能研究都是基于寒冷气候特点下的,对于结合青岛地区气候特征下的研究非常少。青岛虽属于寒冷气候,地形地貌具有山地特征。滨海的地理位置,气候具有海洋性气候的特征,温度比较温和,但是潮湿问题严重,在建筑的节能设计中不仅要考虑保温隔热,还要减少防潮带来的能耗。本文主要探究基于青岛地区气候特征下,中小学校教学楼被动式技术的应用。本文的研究对象是青岛地区的中小学校教学楼,首先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探究青岛地区的地理地形特征和气候特征,青岛地区气候的特异性,总结青岛地区的节能潜力;然后结合中小学校教学楼因使用人员和使用时间上与其他建筑的不同,对节能设计处理的特殊性,总结出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的节能设计的要点,合理选择节能技术。其次,通过走访调研和调查问卷以及测试实验,了解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的基本概况例如学校的采暖方式,通风方式,采光情况,能源的消耗情况,新型能源的利用情况,以及教学楼的围护结构保温条件,规划布局,平面功能等等,并且总结发现的不足,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然后通过节能软件Ecotect和Phoenics的模拟分析,探究影响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能耗的因素以及合理的节能措施。然后通过上述的分析,提出了适合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的被动式节能技术。从教学楼设计的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再到空间优化三个方面总结出具体的节能技术,并且列举实例说明可行性。最后将总结出的被动式节能技术部分应用于项目设计中,证明得出的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可行性。希望在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被动式节能设计起到些许参考作用。
陈瑶[9](2018)在《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制冷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制冷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新工科建设对于持续性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制冷原理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新工科建设与制冷原理教学改革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适应新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并阐明了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性,旨在切实提高制冷原理课程的教学水平与质量。
王鑫特[10](2018)在《制冷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思路》文中认为制冷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是各级院校开设制冷专业所必需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如何制定该课程教学课程大纲,促进学科建设,是摆在各位专职制冷教师面前的问题。本文以中高级职业院校为例,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安排和课程实施建议五个方面详细论述针对目前学情和国情,如何制定制冷技术基础课程大纲。
二、制冷技术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制冷技术教学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制冷压缩机课程的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冷压缩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
1.1 课程内容多,难以突出教学重点 |
1.2 课程内容抽象,理论公式较多且复杂 |
2 制冷压缩机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
2.1 回归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自主性 |
2.2 突出教学内容相关性,精炼关键知识点 |
2.3 加强课程实验,重视实践研究 |
2.4 丰富教学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
3 结论 |
(2)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空调用制冷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教学目的 |
2 教学内容 |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
4 考核方式 |
(3)浅谈技能大赛引领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改革(论文提纲范文)
一、技能大赛对中职制冷课程教学的促进作用 |
(一)促进教学体系的改革 |
(二)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
二、技能大赛引领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改革方向 |
(一)合理设置课程 |
(二)加强信息化教学 |
(三)加强技能培养与德育渗透 |
(4)虚拟实验温度触觉再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来源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来源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温度触觉再现的研究现状 |
1.3.2 温度触觉呈现设备的应用现状 |
1.3.3 温度控制方法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的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温度触觉再现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及原理 |
2.1 虚拟实验中的温度触觉再现需求分析 |
2.1.1 温度触觉再现的形式 |
2.1.2 温度触觉再现技术的需求分析 |
2.2 系统方案和制冷制热元器件型号的确定 |
2.2.1 温度触觉再现方案 |
2.2.2 半导体制冷片 |
2.2.3 PTC发热片 |
2.2.4 碳纤维发热片 |
2.3 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各模块的组成 |
2.3.1 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应用场景 |
2.3.2 桌面式温感装置的设计 |
2.3.3 温感触觉手套的设计 |
2.3.4 系统的数据通讯方式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桌面式温感装置的实现 |
3.1 外形初步方案的设计 |
3.2 温感装置的硬件设计 |
3.2.1 各组件型号的确定 |
3.2.2 PCB电路板的设计 |
3.2.3 温感装置的实物制作 |
3.3 温感装置的初始化设计 |
3.4 热源位置和温度的系统控制 |
3.4.1 温感装置的热源位置控制 |
3.4.2 温感装置的温度控制 |
3.5 温感装置的通信协议和驱动开发 |
3.5.1 串口通信的协议设计 |
3.5.2 软件驱动和接口程序的开发 |
3.5.3 温感装置调试工具的开发 |
3.6 装置的人机交互设计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温感触觉手套的实现 |
4.1 手套的外形方案设计和实物制作 |
4.1.1 手套外形方案设计 |
4.1.2 各组件型号的确定 |
4.1.3 手套电路板和实物制作 |
4.2 温感手套的控制程序 |
4.3 温度采集与控制方案的设计 |
4.3.1 温感手套的温度采集与分析 |
4.3.2 温度控制方案的设计 |
4.4 手套的人机交互设计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温度触觉实验验证与分析 |
5.1 装置的温度等级和温感位置判别实验 |
5.1.1 温度等级判别实验 |
5.1.2 温度感知定位实验 |
5.2 虚拟实验案例开发环境搭建 |
5.3 热触觉再现虚拟实验案例——铝热反应 |
5.3.1 虚拟实验场景介绍 |
5.3.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4 冷触觉再现虚拟实验案例——氢氧化钡和氯化铵晶体混合 |
5.4.1 虚拟实验场景介绍 |
5.4.2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工作总结 |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成果 |
致谢 |
(5)基于热舒适性的严寒地区某水利培训建筑节能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既有教学培训建筑节能改造措施及热舒适评价 |
2.1 既有教学培训类建筑概况 |
2.2 节能改造措施分析 |
2.3 热舒适评价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既有教学培训建筑热舒适测试分析 |
3.1 热舒适测试设计 |
3.2 热舒适研究方法 |
3.3 冬、夏季热舒适评价分析 |
3.4 热舒适对节能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能耗影响因素模拟分析 |
4.1 能耗模拟软件Energy plus介绍 |
4.2 空间布局 |
4.3 外窗 |
4.4 屋顶和外墙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以某水利培训建筑为例节能改造方案模拟分析 |
5.1 改造对象概况 |
5.2 改造方案选择 |
5.3 改造前后节能率计算 |
5.4 改造前后夏季自然通风热舒适状况分析 |
5.5 经济性和静态投资回收期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评阅表 |
(6)基于热环境舒适与调节模式的广州地区小学教室布局朝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小学建筑发展需求 |
1.1.2 建筑节能与被动式设计的需要 |
1.1.3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发展及热环境调节模式现状 |
1.1.4 基于地域性与功能的建筑性能评价发展 |
1.2 研究意义与内容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对象与内容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建筑布局朝向研究 |
1.3.2 人体热舒适研究 |
1.3.3 室内热环境的调节模式研究 |
1.3.4 教育建筑节能研究 |
1.4 研究方法与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设计及空间布局特点概述 |
2.1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设计与节能 |
2.1.1 广州地区气候环境及建筑热工设计特点 |
2.1.2 小学普通教室的设计要求 |
2.1.3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节能设计方法 |
2.2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空间布局方式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调研与实测分析 |
3.1 实测目的与对象 |
3.1.1 实测目的与内容 |
3.1.2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发展现状 |
3.2 实测内容介绍 |
3.2.1 实测小学教室调研与介绍 |
3.2.2 实验仪器 |
3.2.3 测点布置 |
3.2.4 实验步骤 |
3.3 实验数据及分析 |
3.3.1 夏季教室实测数据分析 |
3.3.2 过渡季教室实测数据分析 |
3.4 实测小结与分析 |
3.4.1 实测数据小结 |
3.4.2 设计使用情况调研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热环境实测校验及研究模拟方法的制定 |
4.1 校验目的 |
4.2 模拟软件介绍 |
4.2.1 Ladybug+Honeybee的软件介绍 |
4.2.2 Ladybug+Honeybee模拟方式的优点 |
4.2.3 相关校验综述 |
4.3 校验模型的建立及参数设定 |
4.4 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对 |
4.4.1 夏季期间自然通风教室的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 |
4.4.2 过渡季期间自然通风教室的模拟与实测数据对比 |
4.4.3 小结 |
4.5 模拟研究方案的制定 |
4.5.1 标准教室模型的建立与设置 |
4.5.2 分析时间的划分 |
4.5.3 室内热环境舒适情况的计算 |
4.5.4 空调环境的设置与能耗计算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朝向布局对教室室内热环境舒适的影响研究 |
5.1 模拟研究的设定与思路 |
5.2 不同布局朝向教室自然通风状态下的室内热环境对比分析 |
5.2.1 外廊式教室模拟结果 |
5.2.2 内廊式教室模拟结果 |
5.2.3 天气情况与不同朝向教室室内舒适度变化的对应关系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调节模式对教室热环境舒适及能耗的影响研究 |
6.1 模拟研究的设定与思路 |
6.1.1 广州地区小学教室的不同调节模式 |
6.1.2 研究思路 |
6.2 开窗状态夏季室内热舒适的影响 |
6.2.1 不同开窗状态下的参数设定 |
6.2.2 内廊式教室的模拟结果 |
6.2.3 外廊式教室的模拟结果 |
6.2.4 小结 |
6.3 电扇对夏季室内热舒适的影响 |
6.3.1 电扇调节模式下的参数设定 |
6.3.2 外廊式教室的模拟结果 |
6.3.3 内廊式教室的模拟结果 |
6.3.4 小结 |
6.4 空调制冷情况下教室舒适度及能耗的表现 |
6.4.1 布局朝向对于空调能耗的影响 |
6.4.2 电扇+空调使用工况下能耗及舒适度的表现 |
6.4.3 小结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主要研究内容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中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夏季实测数据 |
过渡季实测数据 |
夏季自然通风状态下各教室的模拟数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7)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灵感 |
1.2 物理核心素养与物理学科能力 |
1.2.1 物理核心素养 |
1.2.2 基于核心素养的物理学科能力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积木化”思想 |
2.1 “积木化”过程的内容 |
2.2 “积木化”思想的特点和内容 |
2.3 “积木化”思想的优势 |
3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 |
3.1 “积木化”思想融入教学的理论基础 |
3.2 “有形积木”的实物搭建教学 |
3.2.1 “有形积木”的特点和功能 |
3.2.2 “有形积木”融入实物搭建 |
3.3 “无形积木”的思维搭建教学 |
3.3.1 “无形积木”的特点和功能 |
3.3.2 “无形积木”融入思维搭建 |
3.4 总结 |
4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研究 |
4.1 “有形积木”实物搭建的实践案例 |
4.1.1 以知识点“电磁继电器”为例 |
4.1.2 以知识点“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表述”为例 |
4.2 “无形积木”思维搭建的实践案例 |
4.3 “积木化”思想融入中学物理教学的反思 |
5 总结展望 |
5.1 研究的结论 |
5.2 研究的创新点 |
5.3 研究的不足 |
5.4 对本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基于核心素养下物理学科能力的表现框架 |
附录2:《物态变化》归类的知识清单 |
附录3:《物态变化》零散的知识清单 |
附录4:部分学生绘制的作品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8)青岛气候特征下中小学校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以教学楼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1 我国能耗问题严峻 |
1.1.2 中小学学校建筑现状 |
1.1.3 提出研究课题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青岛地区自然特征和中小学校的能耗情况 |
2.1 气候条件对被动式节能技术的影响 |
2.2 青岛地区地理特征和气候特征 |
2.2.1 地理区位和地理特征 |
2.2.2 气候特征 |
2.3 青岛地区被动式节能的优势 |
2.3.1 青岛与其他沿海城市的差异 |
2.3.2 青岛地区的节能潜力 |
2.3.3 青岛地区被动式节能要点 |
2.4 中小学建筑的特点 |
2.4.1 研究对象确定 |
2.4.2 中小学建筑与其他公共建筑的差异性 |
2.5 教学楼的能耗特点和节能设计要点 |
2.5.1 教学楼的能耗特点 |
2.5.2 教学楼的节能设计要点 |
2.6 本章小结 |
3 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调研模拟与结果分析 |
3.1 青岛地区中小学建筑现状调研 |
3.1.1 调研内容和方法 |
3.1.2 调研对象 |
3.1.3 现存问题总结 |
3.2 教学楼室内热环境问卷调查与结果分析 |
3.2.1 问卷调查内容 |
3.2.2 结果与分析 |
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3.1 测试对象 |
3.3.2 测试内容及仪器介绍 |
3.3.3 测试结果与分析 |
3.4 教学楼能耗模拟分析 |
3.4.1 模拟软件介绍 |
3.4.2 教学楼整体层次的节能模拟分析 |
3.4.3 教学楼外围护结构的节能模拟分析 |
3.5 教学楼节能构成要素 |
3.5.1 建筑规划布局和单体设计的节能处理 |
3.5.2 光环境的改善 |
3.5.3 利用遮阳增加室内舒适度 |
3.5.4 风环境和空气质量的改善 |
3.6 本章小结 |
4 基于青岛气候特征中小学教学楼被动式节能技术 |
4.1 规划布局的节能处理 |
4.1.1 契合地形的建筑防潮做法 |
4.1.2 基于模拟分析的朝向选择 |
4.1.3 基于模拟分析的形体选择 |
4.1.4 紧凑的体量组合 |
4.2 建筑单体设计的节能处理 |
4.2.1 无中庭式热缓冲区设计 |
4.2.2 置入中庭空间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
4.2.3 基于模拟分析的外围护结构的节能处理 |
4.3 光环境和风环境的优化 |
4.3.1 基于模拟分析的光环境优化 |
4.3.2 基于模拟分析的风环境优化 |
4.3.3 辅助空间和室外空间的优化 |
4.4 被动式太阳能技术的应用 |
4.4.1 直接受益式 |
4.4.2 太阳能集热墙 |
4.4.3 蓄热式的屋顶 |
4.4.4 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 |
4.5 本章小结 |
5 实践分析研究——青岛市黄岛区两河中学方案设计 |
5.1 项目基本概况 |
5.1.1 项目基地介绍 |
5.1.2 项目气候特征 |
5.1.3 设计原则 |
5.2 建筑适宜性设计 |
5.2.1 规划布局 |
5.2.2 平面功能分区 |
5.2.3 空间设计 |
5.2.4 室内防潮设计 |
5.3 被动式节能设计要点 |
5.4 对青岛地区中小学校教学楼被动式节能设计的思考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制冷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工科建设对制冷原理教学改革的促进 |
1.1 制冷产业发展对于新工科建设的需求 |
1.2 适应新工科建设的制冷原理教学新要求 |
2. 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探索 |
2.1 制冷原理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模式 |
2.2 学习迁移理论在多元化教学中的应用 |
3. 课程思政对制冷原理教学的正确引导 |
(10)制冷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课程性质 |
2 课程目标 |
3 课程内容 |
3.1 热力学状态参数 |
3.2 热力学定律 |
3.3 热力过程和热力循环 |
3.4 传热学 |
3.5 湿空气的物理性质 |
3.6 蒸汽压缩式制冷循环 |
3.7 吸收式制冷机 |
3.8 制冷剂 |
3.9 制冷方法 |
4 课时安排 |
5 教学实施建议 |
6 结语 |
四、制冷技术教学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制冷压缩机课程的教学改革[J]. 李玉苹,郭长保. 南方农机, 2020(24)
- [2]在线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以空调用制冷技术为例[J]. 卞彩侠. 农机使用与维修, 2020(12)
- [3]浅谈技能大赛引领中职制冷课程教学改革[J]. 田建城. 现代职业教育, 2020(37)
- [4]虚拟实验温度触觉再现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许明西.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热舒适性的严寒地区某水利培训建筑节能改造研究[D]. 代金.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6]基于热环境舒适与调节模式的广州地区小学教室布局朝向分析[D]. 杨宗祥.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7]利用“积木化”思想培养中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研究[D]. 龚曦曦.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青岛气候特征下中小学校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研究 ——以教学楼为例[D]. 王本蓬.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9]基于新工科背景的《制冷原理》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 陈瑶. 课程教育研究, 2018(43)
- [10]制冷技术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编写思路[J]. 王鑫特. 职业技术, 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