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一”献礼:拼图游戏(论文文献综述)
王晓燕[1](2020)在《红色经典《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修辞重构研究》文中指出红色经典《战斗的青春》自1958年出版,其后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历经作家雪克四次修改,为当代文学史留下五个版本,呈现了数十万字的异文语料,这是珍贵的文献资源。现有研究有很多重要的成果,绪论第一节分类描述了此类研究的价值。但与本文考察对象直接相关的版本研究存在待开发空间:其一,从版本研究的共同要求观察,《战斗的青春》同类研究的版本意识相对匮乏、版本指向比较模糊、版本依据时见错漏。其二,从红色经典版本变动的区别特征观察,《战斗的青春》同类研究相对忽略了政治修辞>艺术修辞的文献事实。本文拟对同类研究的不足做一些尝试性的探讨,以《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为研究对象,采取线性对比的方式,依次将1958版/1960版、1960版/1961版、1961版/1962版、1962版/1978版进行对比,穷尽性地统计版本变动内容。依据后版相对于前版“重构了什么——怎样重构——为什么重构”的逻辑路径,立足五个版本的精细对勘,将其置于广义修辞学“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三个层面(话语建构—文本建构—人的精神建构)”的理论框架,考察《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的修辞重构特点、修辞成因及话语生态。以小说标题“战斗”关联的战争叙事、“青春”关涉的性爱叙事,以及统摄两者的阶级叙事为关注点,聚焦阶级叙事、战争叙事、性爱叙事等不同版本变动主题,参照版本增扩、删减、置换和增删置换的复合形态,分析版本变动篇幅、变动趋势、修改意图等因素。研究发现:增扩主要分布在阶级叙事和战争叙事的修辞重构中,部分分散于性爱叙事的修辞重构;置换和删减在阶级、战争和性爱叙事的重构中分布相对平均;增删置换的复合形态相对集中在战争叙事中正反群像的形象重构以及性爱叙事中的角色位移和修辞重构。研究认为:《战斗的青春》版本修改本质上是特定意识形态规约下对前版本的一种修辞重构,是一个故事的不同讲法,重构了不同的文本呈现形式,隐含着人的存在方式的修辞信息。据此勾勒相应的叙事变动路径,综合语义分析和修辞考察,分析作家个人讲故事的方式和接受群体听故事的审美期待之间的缝隙,比如受接受者的阅读取向影响,不同版本中许凤三姐妹经历了[+牺牲]→[-牺牲]→[+牺牲]的修辞重构,这里有作家主动或被动的自我调适,个人与时代的互动、及其契合主流意识形态和文艺体制的修辞加工,从中挖掘文学想象和政治想象复杂纠葛中的历史文化信息,尝试将无序分布于不同版本的碎片信息转化为有序的再阐释资源。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战斗的青春》不同版本的修辞重构可能有同质性大于异质性的总体倾向,革命的纯粹性可能部分地遮盖人的复杂性,但那是时代需要的精神能量,是影响同时代人并激发后人追溯的红色基因。当年艺术之“我”融会于政治之“我”的文学生产和产品再加工,仍是考察红色经典版本重构待开发的话语场。希望本文区别于现有研究的分析,能够为修辞学—文学研究互相拓展跨界学术生产、构建更为开放的学科形象和学科生态,探索一种可能性。
范佳富[2](2019)在《“一老一小”总关情 山东福彩以公益初心擦亮为民爱民底色》文中研究说明"一老一小"问题是最大的民生。如何确保老有所养、幼有所育?山东省福利彩票发行中心(以下简称"山东福彩")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截至2019年8月底,山东累计销售福利彩票1698.57亿元,筹集公益金500.44亿元。所筹集公益金广泛用于社会福利和社会公益事业,如养老设施、儿童福利院、困境儿童帮扶等。山东福彩积极秉承"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的发行宗旨,以公益初心擦亮为民爱民底色。本刊记者循着福彩公益足迹,走访了山东省沂水县社
袁璐瑶[3](2019)在《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文中提出根据《少先队辅导员管理办法(试行)》第八条,省(区、市)、市(地)、县(市、区)乡(镇)少工委应设少先队总辅导员。总辅导员应由长期从事少先队工作,具有丰富经验、较强组织协调能力和较高理论研究水平的人士担任。基于此,本文主要采用叙事研究的方法,以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邱总(邱孝感老师)为例,探讨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旨在为更多的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提供借鉴,推动少先队总辅导员队伍发展。本文首先介绍邱总的个人成就、成长历程与职业生涯三个方面。其次,将邱总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业生涯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0年-2012年,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这一阶段主要叙述邱总在担任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期间发现辅导员队伍、少先队活动存在的问题、策划“三色工程”和“心手相牵”国际项目两项活动,以及为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到各地访学。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今,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这一阶段叙述了邱总为不断发展少先队事业,促成“少年儿童组织与思想意识教育”专业在福建师范大学招生,并且从2012年起坚持每年带队出国研学,这两个阶段集中反映了邱总专业发展的历程。再次,通过采访社会各界人士,从不同角度进一步了解邱总。最后,总结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经验,为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个方面提供借鉴。就少先队总辅导员自身而言,应具有自主发展意识、自主反思意识和终身学习意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就外部条件而言,应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制度,选拔聘任制度、培训制度与职称考评制度以支持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发展。
罗悦[4](2019)在《“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传播行为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面对国内当下的环境保护问题,一方面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还需要借助媒体和环保NGO的传播力量。万物皆媒时代,作为中国民间环保组织,环保NGO也正在慢慢向媒体方向靠拢。以往的环保NGO更多是借助于传统媒体或者主流媒体进行环保传播,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话语权的流转和下放,赋权给民间组织,使得环保NGO拥有了更多传播权,湖南本土环保NGO“绿色潇湘”就是一个典型案例。作为环保NGO“绿色潇湘”的重要传播平台,“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在2018年共发布260篇环保相关内容。从用户方面来看,“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结合自身环保NGO特性,通过环保组织联动、构建环保社群、开展公益活动、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多种策略进行用户联结。从内容方面来看,对“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共260篇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发现“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注重环保内容议题的构建,同时注重推送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从风格塑造方面来看,“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从语言表达、影像运用再到版式设计无一不体现出其自身形象。通过对“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在用户联结、内容发布和风格塑造行为3个方面的分析,总结其对于同类型区域性环保NGO公众号在传播行为方面的启示。具体包括:在用户方面,应联结不同用户,整合环保力量。对于个体,应加强互动,提升参与程度。对于组织,应积极对话,建立多种联系;在内容方面,应准确定位,生产契合环保主题的内容,加强情感传播,丰富内容议题;在传播方式方面,应了解用户需求寻求圈层情感共鸣,不断改进传播手段。
杨莉[5](2018)在《播下儿童阅读的种子》文中研究表明1865年,《爱丽丝漫游奇境》在英国出版并大获成功,刘易斯·卡罗尔因而被称为现代童话之父。原本在旅途中写给朋友小孩的故事,却受到了全世界孩子们的喜爱。至今是什么原因让爱丽丝的梦可以延续这么多年?"将我的爱,送给你碰巧遇到的任何孩子们。"卡罗尔用这句话道出了所有经典童书的价值——让孩子通过阅读感受到爱的滋养,同时,也表明了儿童阅读的真谛——实践爱的传递。经典童书是儿童阅读的物质基础。好的文本来源于作者对自己、生活、世界的热爱、思考与探索,经由以儿童出
王丽[6](2018)在《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及其空间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造成目前上学难、大班额等一系列的现象,而城市的发展中教育的规划用地有限,可发展空间很小,这就影响了目前学校建筑空间环境品质的发展。本课题从小学的空间环境入手,通过分析国内的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得出我国小学空间环境发展的几大阶段以及目前的现状;而英、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基础教育一直走在世界前列,通过与国外小学的空间环境演变历程进行对比,得出目前我国现阶段学校空间环境发展的不足及国外学校对我国小学的启示。通过对国内外各个阶段小学的空间环境发展特点进行总结,基本上可以将其分为五个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基本型、标配型、高配型、特色型、探索型,如此分类既可以明确梳理出各个类型的小学空间环境特点的不同,也方便对比出品质类型较低的学校与品质类型较高学校之间的不足,给如何提升小学的空间环境品质提供参考。笔者通过调研国内的几大空间环境品质类型代表性小学的具体实例,分析它们的发展历程、空间环境现状存在的优缺点,并通过调查问卷等方式分析出学校师生对学校空间环境发展的诉求,最后得出各个品质类型的具体特点,总结出五大空间环境品质类型的空间模式。针对目前国内小学空间环境品质普遍较低的现状,笔者从空间环境品质类型的角度出发,研究分析出了这几大类型的学校提升空间环境品质的具体策略,主要是空间布局、功能构成、流线组织三方面的具体提升方法,为小学空间环境品质的发展提供参考。
区文谦[7](2018)在《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珠江三角洲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文化和社会环境,存在大量的传统村镇历史文化遗产,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亟需更科学、系统的保护更新。沙湾古镇作为典型的岭南历史文化村镇,经历了十几年的保护更新,是广州乃至整个珠三角城镇变迁的“活化石”。本文将沙湾古镇作为研究客体,从理论溯源、经验总结及策略推演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得出此类不完整风貌传统村镇保护更新的方法与策略。本文分为三大部分,首先是理论溯源,通过研究传统村镇保护更新的相关理论和价值体系,梳理保护价值理论的演进历程。其次,用以上理论体系对沙湾古镇的保护更新成果进行验证,通过对沙湾的保护规划、实施过程、后续发展等方面进行总结,指出以往不足主要源自缺乏对其整体环境及原真性的深入调查,最终导致风貌保护和社区发展不平衡,有失文化公正与社会公平。因此,古镇的保护更新不仅是技术与专业问题,更是社会问题。最后,在前文经验总结基础上,针对沙湾古镇的原真性调查和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并总结出两个层面的策略,分别为保护规划层面的分层级网络化规划策略和社区营造管理层面的社区发展策略。在保护规划层面上,由于传统村镇物质环境的保护与人文环境、社会空间关系紧密,故理清传统村镇文化遗产的层级特性和社会--空间的生产、发展、演变历程不仅有助搭建文化遗产网络体系,同时也将夯实原真性调研和保护规划方案编制的基础。基于此,本文提出分层及网络化规划策略,其有利于统筹文化遗产的信息层,梳理文化遗产的主客关系,认知村落空间的总体格局。运用定位分层和管理分层的手段亦可进一步建构保护对象网络体系,可更全面地完成对网络化、时空混合型传统村镇保护规划方案的编制。在社区营造管理层面上,引入社会学上的社区发展理念,提出了“社区发展引入风貌保护规划”的新模式——即在角色与观念转变背景下,将社区发展理念引入传统村镇保护更新,并从社会方式、社会资本两方面对此模式在沙湾古镇开展实证研究和可行性分析。引入社会学分析方法、社区发展规划技术,提高保护规划及更新过程中的社会参与度及主体多元化。传统村镇风貌的保护更新,唯有真正贯彻传统村镇风貌和保护过程的“整体性”、“原真性”原则,注重社区的和谐与活力提升,兼顾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才能使传统村镇得以永葆生机。
何建勇[8](2015)在《森林大篷车“献礼六一儿童节”专场活动》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5月31日上午,在海淀公园的中心大草坪中,开展了"森林大篷车——献礼六一儿童节"活动。森林大篷车活动是由北京市林业碳汇工作办公室、北京林学会主办、北京爱·自然教育咨询中心承办的森林体验教育、森林文化宣传项目,并于5月22日在首发站海淀公园成功启动。森林大篷车在5月-10月期间,巡展于北京城区3-5个城市公园并配合相关学习和活动。森林大
徐涛[9](2012)在《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文中提出自行车作为一种西洋舶来器物,百余年间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社会。时至今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自行车出口国、生产国和保有国,名副其实的“自行车的王国”。但与中国“自行车王国”地位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自行车的历史却几近无人知晓,成为一项学术空白。本文是在“西物东渐”历史大视野下,“自行车与中国”议题的拓荒填白之作。全文共分作七个章节予以论述:第一章,“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本章首先厘清自行车在技术层面的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重点描述了中国人对自行车初次接触时的反应,并对“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的成因史料作一全面考辨。当Bicycle引入中国之后,如何以中文翻译、如何称谓,亦是一个大问题。百余年间,Bicycle的中文译名多种多样、五花八门、莫衷是一,通过梳理与分类,从中可以看到的是东西方文明于彼时中国在器物层面上的碰撞痕迹,亦可以借机一窥彼时中国人面对全新技术的应对策略和认知水平。第二章,“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百年间,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赢弱不堪,国人脚下、市面所行的自行车与修补零件,几乎全系外国进口而来。这一章节中,笔者试以《中国旧海关史料(1859-1948)》所载自行车相关数据为主要资料来源,辅以上海市档案馆等各地馆藏档案,对近代中国自行车进口状况之流变进程,作一全面剖析。有自行车输入中国的所有国家当中,日本自行车对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打击最大、伤害最深。文章最后重点讲述的是,日产自行车的崛起、倾销与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的沉沦、新生,这一核心矛盾。第三章,“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同业公会是中国近代,特别是民国时期普遍成立的新式工商行业组织,它的产生称得上是中国工商行业组织从传统的行会向现代行业组织发展变化的一个标志。中国民族自行车产业自诞生伊始就常受列强同业之倾轧,又屡遭战争之破坏,且无政府当局之保护,资金、原料、技术、员工等要素无一不常处于短缺厄境之中。如此厄境,且求发展,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各大城市之中兴起的自行车行业同业组织在其间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章节中,笔者依托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对近代上海城市中出现的自行车同业组织进行一番爬梳分析,以期通过个案的具体剖析丰富、深入同业公会史的研究。第四章,“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自行车1868年被引介入中国之后,作为骑行者,即器物接受者、消费者,近代中国的骑车人群涉及范围极其广阔,上至王公贵族、富商巨贾,下至黎民百姓、贩夫走卒,甚至连末代皇帝溥仪都曾为骑行自行车便利而锯掉了百余年来都横搁在紫禁城宫门中的门槛。本章将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回溯近代百年中国自行车传播史,希冀通过“自行车”这种器物负载的文化符号,微观展现近代中国人的审美情趣、社会心理、生活习性、消费观念等诸多方面之现代性演变,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纷繁复杂的社会日常生活,完整呈现自行车对于近代中国人千差万别的存在意义,解读“自行车王国”的曲折构建之路。第五章,“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近代以降,西物东渐,舶来器物系统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模式。以往研究多聚焦于器物接受者、消费者的反应,解释的是舶来品在多大范围、多深程度上改变了近代中国,而对器物所导引的更大规模的社会变动未有深入探究。自行车传入中国之后,除了骑车人愈来愈多外,以买卖、制造、修理、租赁、看护自行车为生计主要来源的社会群体亦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本章中,笔者试将视线投射到散布在近代中国城市街道上的有关自行车营生的各类车行,解读此类群体在近代中国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第六章,“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近代中国,自晚清至民国,是一个由大社会渐渐发展为大国家的过程,已是学界共识。然而公权力怎样逐步深入社会细部,影响直至控制一般人们的日常生活?现有着述多以宏论见长,少有细致深入的个案研究。本章以自行车为切入点,将从交通管理、执照捐费和安全保障三个方面,分析近代中国的地方政权在面对现代新式交通工具普及所带来的系统性社会变化时,是怎么应对这种新挑战,以及如何运用自己手中的公权力在急剧变动的社会局面中建立一种新式社会秩序的。第七章,“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自行车是交通代步工具,然并非单功能取向之简单交通代步工具。综观自行车的应用史,除了基本的代步功能之外,自行车还曾被广泛用于军事机动、环球冒险、运动竞技,以及载物、玩娱,等等。在这一章节之中,研究对象不再是街头巷尾寻常可见的那些骑车人,而是自行车使用人群之中极为特别的环球旅行的冒险家、各类比赛中的自行车运动员,所欲呈现的则是自行车于近代中国社会的多面性。
释见证(古骐瑛)[10](2011)在《佛教题材展览规划与效能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佛教题材的展览普见于艺术类与历史类博物馆中,以常设综合展、专题展、特展的形式呈现,展示陈列方式以着重佛教文物之艺术鉴赏为主;在佛教遗址地或高僧曾经驻锡之寺院,则有佛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展览;近年则有佛教专题展馆的成立,或侧重教义之阐述,或以佛教文化为题,铺陈佛教基础知识。此题材之展览最显着的特色在于展览主题与展览内容各有所表,可归结为四大类:艺术赏析导向、历史叙事导向、教义内涵导向、佛教文化导向。在博物馆所具备的各项功能中,最直接与观众接触的即是展览。博物馆戮力办展,希冀提供社会公众一个兼具学习与娱乐之场所。然而,费心筹划之展览,效益如何?国内博物馆缺乏评鉴制度,展览效益往往无从得知,从而也无法发现问题,改进缺失。本研究聚焦于佛教题材之展览,力求通过有针对性的研究与深入细致之剖析,探究各类型展览特色与展览效益,进一步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建议。研究思路为:通过对国内佛教题材展览的现状分析,提出四种内容导向的展览类型;经由对各展览类型典型案例剖析,归纳共性特色;藉由检测,寻绎出影响展览效益之症结;针对问题进行具体辨析,对症施策,提出改善建议。文分七章节,第一章绪论在于确立研究对象、范围、目的、研究流程,以及相关研究之回顾与分析;第二章为研究之顺利开展奠定基础,进行展览现况梳理、展览分类、建立展览效益检测指标;第三章至第六章着重对四类型展览开展有针对性与深入性的研究和探讨。四种展览类型独立成章,文分四节,第一节为展览类型之概念界定与现状梳理,第二节解析典型案例之展览规划,归结出特色,第三节进行展览效益评估,归结现存问题与影响展览效益之成因,第四节具体辨析问题之形成与症结所在,根据问题对症施策,提出改善建议与解决途径。第七章为研究成果之具体体现与检验,总结前述四种展览类型之特色、借鉴处,与改善建议,进行从具体到一般的分析与研究,归纳出具有通用性与具普遍指导意义的策展原则与模式,并尝试进行自我检验,以所建立之策展模式进行仿真案例策划,将理论落实。研究表明:四类展览各具特色,各有所长,不存在孰优孰劣之等级区分。若能互取所长,规避己短,在充分发挥本展览类型所独具之优势,同时借鉴其它展览类型之特色,将有效提高展览效益,创造出寓教于乐,普受欢迎的展览,佛教题材的展览亦将日益多元,异彩纷呈。
二、“六一”献礼:拼图游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六一”献礼:拼图游戏(论文提纲范文)
(1)红色经典《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修辞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重要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战斗的青春》:文本和版本研究(1959—2020) |
一、文本研究 |
二、文本研究的一个特别类型:版本研究 |
第二节 现有研究的局限 |
一、文本研究不足 |
二、版本研究缺失 |
第三节 本文选题意义、拟探讨的问题、主要理论资源、研究思路和方法 |
一、选题意义 |
二、拟探讨的问题 |
三、主要理论资源 |
四、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一章 《战斗的青春》版本状况和相关说明 |
第一节 雪克与《战斗的青春》及五个版本 |
一、雪克与《战斗的青春》创作和修改 |
二、《战斗的青春》版本依据和版本变动情况 |
第二节 本文写作的相关问题说明 |
一、版本变动数量统计规则和分类原则 |
二、本文写作的相关说明 |
(一)关于词语变动、句子变动、段落变动的界限区分 |
(二)关于“增扩”“置换”“删减”混杂出现的归类 |
(三)正文自述系统和引述系统 |
(四)脚注和引例标注说明 |
(五)符号说明 |
(六)繁简字说明 |
第二章 《战斗的青春》阶级叙事的修辞重构 |
第一节 重构更明确的阶级界限 |
一、增扩[+阶级出身] |
二、增扩[+阶级界限] |
第二节 重构更强化的阶级对立 |
一、置换[+隐忍 -抗争]→[-隐忍 +抗争] |
二、增扩和置换[+个人恩怨 -阶级仇恨]→[-个人恩怨 +阶级仇恨] |
第三节 重构阶级角色的话语空间 |
一、删减反面角色话语权 |
二、增扩阶级教谕话语 |
小结 |
第三章 《战斗的青春》战争叙事的修辞重构 |
第一节 英雄群像的修辞重构 |
一、置换和删减英雄群像主体[-次要人物 +主要人物 -领导个体+领导集体] |
二、增删置换英雄群像生理形象[+雄化+正向强化] |
三、增扩和置换英雄群像精神成长[+忠诚+善言+读书] |
四、增扩和删减英雄群像行为特征[+警觉+善战-负向] |
五、增扩和置换英雄群像人际关系[+亲情+互助+感召力] |
第二节 反面群像的修辞重构 |
一、增扩和置换反面群像形体样态[+动物化] |
二、增删置换反面群像生物本能[+攻击本能+食色本能] |
三、增扩和删减反面群像人际关系[+黑化] |
第三节 两个向度:重构文本修辞风格 |
一、置换和增扩[+乐观性] |
二、置换和删减[-悲剧性] |
小结 |
第四章 《战斗的青春》性爱叙事的修辞重构 |
第一节 修辞重构的性爱叙事:“不变”的规约和“变”的路径 |
一、性爱分配“不变”的规约:语义分析和修辞策略 |
二、性爱分配“变”的路径:语义分析和修辞重构 |
第二节 许凤—胡文玉:角色关系与角色位移 |
一、增扩许凤—革命者胡文玉[+革命]→[-性+爱] |
二、置换许凤—公开叛徒身份的胡文玉[-革命]→[-性+恨] |
三、增删置换许凤—未公开叛徒身份的胡文玉[-革命]→[-性-爱] |
四、增删置换的复合形态:角色位移与文本建构 |
五、参照对比:胡文玉—小鸾[+性-爱]程度浅→程度深 |
第三节 许凤—李铁:性爱克制与修辞重构 |
一、删减[-性爱之感] |
二、置换[+政治引导] |
三、参照对比:江丽—李铁[-性 +爱]→[-性 -爱] |
小结 |
结语 本文主要观点、创新点、主要不足 |
附录1 本文图表索引 |
附录2 版本比对汇总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一老一小”总关情 山东福彩以公益初心擦亮为民爱民底色(论文提纲范文)
“软硬兼施”构筑温馨“大家庭” |
“老有所乐”演绎最美“夕阳红” |
“四方养老”着力实现“四个好” |
“替代养护”让花蕾绚丽绽放 |
(3)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少先队辅导员职业化的相关研究 |
(二)少先队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少先队总辅导员的相关研究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少先队辅导员 |
(二)少先队总辅导员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点与局限性 |
(一)创新点 |
(二)局限性 |
第一章 邱总是谁 |
第一节 邱总的个人成就 |
一、邱总的多重身份 |
二、邱总的研究成果 |
三、邱总的职业荣誉 |
第二节 邱总的成长历程 |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 |
二、勤苦的求学历程 |
第三节 邱总的职业生涯 |
一、教师职业生涯的开端 |
二、教师职业生涯的转变 |
三、教师职业生涯的发展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邱总与福建省少先队事业的发展 |
第一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职业型发展(1990-2012 年) |
一、邱总与少先队辅导员 |
二、邱总与少先队活动策划 |
三、邱总与少先队事业 |
第二节 作为省级少先队总辅导员的专业型发展(2012 年至今) |
一、邱总与少先队学科建设 |
二、邱总与研学旅行项目创新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邱总在福建省的社会影响 |
第一节 邱总身边人的看法 |
一、同学们的声音:邱总是一位精神恩师 |
二、林奶良老师:邱总是一位智者 |
三、赖菊香校长:邱总是我心中的男神 |
四、高立新理事长:邱总是老师的老师 |
五、陈晓华总辅导员:邱总是年轻少先队工作者的榜样 |
六、张荣伟教授:邱总是一位诗人型、激情型教师 |
第二节 笔者眼中的邱总 |
一、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激情的少先队辅导员 |
二、邱总是一位有教育智慧的少先队辅导员 |
三、邱总是一位有教育信念的少先队辅导员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邱总个人专业发展的启示与反思 |
第一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内部条件 |
一、自主发展意识 |
二、自主反思意识 |
三、终身学习意识 |
第二节 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的外部条件 |
一、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选拔聘任制度 |
二、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培训制度 |
三、完善少先队总辅导员职称考评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传播行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微信公众号研究综述 |
1.2.2 环保NGO类微信公众号研究综述 |
1.2.3 “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研究综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的用户联结 |
2.1 吸引用户接触 |
2.1.1 环保NGO组织联动吸引用户参与 |
2.1.2 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带动用户接触 |
2.2 增强用户行动力 |
2.2.1 构建环保社群强化用户联系 |
2.2.2 开展公益活动加深用户粘度 |
2.3 保障用户权利 |
2.3.1 保障环境知情权 |
2.3.2 保障舆论监督权 |
第3章 “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的内容发布 |
3.1 内容议题:环保信息与活动并行 |
3.1.1 环保项目信息 |
3.1.2 环保行动成员招募 |
3.1.3 政策提醒与知识贴士 |
3.2 重点内容:广度与深度相兼顾 |
3.2.1 环境简讯推送满足信息需要 |
3.2.2 原创调查报告提供深度思考 |
3.3 内容推送:巩固传播效果 |
3.3.1 稳定发布频次提高用户粘性 |
3.3.2 明确推送时间形成用户习惯 |
第4章 “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的风格塑造 |
4.1 语言传播:呈现朴实易懂 |
4.1.1 应用多种环境话语 |
4.1.2 巧妙运用网络热词 |
4.1.3 选择特殊传播节点 |
4.2 影像运用:贴合用户需求 |
4.2.1 手绘漫画生动活泼 |
4.2.2 数据可视精准形象 |
4.2.3 纪实图片再现真实 |
4.3 版式设计:凸显环保理念 |
4.3.1 排版简洁大方 |
4.3.2 主题色选用绿色 |
4.3.3 设置多级菜单分栏 |
第5章 “绿色潇湘”传播行为对环保NGO公众号的启示 |
5.1 联接不同用户整合环保力量 |
5.1.1 个体:加强互动提升参与程度 |
5.1.2 组织:积极对话建立多种联系 |
5.1.3 媒体:互相协作扩大传播效果 |
5.2 诉诸情感观念讲述环保故事 |
5.2.1 树立情感传播观念 |
5.2.2 环保故事化讲述 |
5.3 完善传播形式提升环保传播力 |
5.3.1 了解用户需求寻求圈层情感共鸣 |
5.3.2 扩大传播渠道改进环保传播手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及其空间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对象概念及范围界定 |
1.3.1 小学 |
1.3.2 空间环境 |
1.3.3 品质类型 |
1.3.4 空间模式 |
1.3.5 品质提升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水平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框架 |
1.6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及目标 |
1.6.1 研究方法 |
1.6.2 技术路线 |
1.6.3 研究目标 |
1.7 本章小结 |
2 小学校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研究 |
2.1 我国小学校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研究 |
2.1.1 影响因素 |
2.1.2 教育教学发展演变历程 |
2.1.3 学校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 |
2.1.4 相关设计规范发展演变历程 |
2.1.5 我国小学校现状空间环境存在的问题 |
2.2 国外小学校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研究 |
2.2.1 英国小学校空间环境演变历程 |
2.2.2 美国小学校空间环境演变历程 |
2.2.3 日本小学校空间环境演变历程 |
2.3 国外学校对我国小学校空间环境设计的启示 |
2.4 本章小结 |
3 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划分及相关实例调研研究 |
3.1 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划分的目的、意义 |
3.1.1 划分目的 |
3.1.2 划分意义 |
3.2 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划分的依据 |
3.2.1 划分依据 |
3.2.2 空间环境品质类型的划分 |
3.3 现状实例的研究方法 |
3.3.1 基础资料实地测绘 |
3.3.2 半结构访谈 |
3.3.3 观察调查 |
3.3.4 调查问卷 |
3.3.5 绘画调研 |
3.3.6“公开课”调研 |
3.3.7 对比分析 |
3.4 当前我国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现状 |
3.4.1 整体情况 |
3.4.2 调研对象选择 |
3.5 基本型调研实例 |
3.5.1 XJKD附属小学基本信息 |
3.5.2 XJKD附属小学建设情况 |
3.5.3 XJKD附属小学使用情况 |
3.5.4 XJKD附属小学发展历程 |
3.5.5 XJKD附属小学调查问卷 |
3.5.6 XJKD附属小学绘画调研 |
3.6 标配型调研实例 |
3.6.1 XJiao D附属小学基本信息 |
3.6.2 Xjiao D附属小学建设情况 |
3.6.3 XJiao D附属小学使用情况 |
3.6.4 XJiao D附属小学发展历程 |
3.7 高配型调研实例 |
3.7.1 GX第一小学基本信息 |
3.7.2 GX第一小学建设情况 |
3.7.3 GX第一小学使用情况 |
3.7.4 GX第一小学发展历程 |
3.8 特色型调研实例 |
3.8.1 北京ZGC第三小学WL北校区基本信息 |
3.8.2 北京ZGC第三小学WL北校区建设情况 |
3.8.3 北京ZGC第三小学WL北校区使用情况 |
3.8.4 北京ZGC第三小学WL北校区发展历程 |
3.8.5 ZGC第三小学WL北校区的特色教育 |
3.9 探索型构想案例 |
3.9.1 YG学校 |
3.9.2 QLS学校 |
3.10 本章小结 |
4 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及其空间模式研究 |
4.1 空间环境品质类型研究 |
4.1.1 基本型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 |
4.1.2 标配型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 |
4.1.3 高配型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 |
4.1.4 特色型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 |
4.1.5 探索型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 |
4.2 空间模式研究 |
4.2.1 研究范围界定 |
4.2.2 影响因素 |
4.2.3 学校空间环境总体特征 |
4.2.4 空间模式对比研究 |
4.2.5 空间模式构成细化研究 |
4.3 本章小结 |
5 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研究 |
5.1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目的 |
5.2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方法 |
5.2.1 提升内容 |
5.2.2 量化指标 |
5.2.3 提升目标 |
5.3 空间环境品质提升具体措施 |
5.3.1 基本型小学校代表案例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
5.3.2 标配型小学校代表案例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
5.3.3 高配型小学校代表案例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
5.3.4 特色型小学校代表案例空间环境品质提升趋势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1.1 小学校空间环境发展的影响因素 |
6.1.2 小学校空间环境发展演变历程总结 |
6.1.3 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及其空间模式 |
6.1.4 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提升策略 |
6.2 研究展望 |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图目录 |
表目录 |
调查问卷 |
(7)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缘起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既有研究概况 |
1.3.1 沙湾古镇的相关研究 |
1.3.2 国外传统村镇保护的研究现状 |
1.3.3 国内传统村镇保护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基础 |
1.4.4 研究视角 |
1.4.5 研究方法 |
1.4.6 研究框架 |
1.5 主要创新点 |
(1)系统总结沙湾古镇保护和更新历程经验及提出后续改进策略 |
(2)分层及网络化规划策略逐步实现沙湾古镇历史风貌完整 |
(3)沙湾古镇保护更新规划应与社区发展相结合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传统村镇保护相关理论的研究 |
2.1 历史保护价值理论及思想演进 |
2.1.1 遗产价值的构成分类 |
2.1.2 遗产价值观体系建立 |
2.1.3 遗产价值体系的研究 |
2.1.4 保护价值的思想演进 |
2.2 传统村镇保护原则与方法 |
2.2.1 保护原则 |
2.2.2 保护方法 |
2.3 历史保护管理体系与社会组织 |
2.3.1 资金管理体系 |
2.3.2 保护管理体系 |
2.3.3 教育科研体系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沙湾古镇的建筑文化生态保护价值 |
3.1 沙湾古镇的历史传统人文特色 |
3.1.1 耕读文化—耕读传家诗书世泽 |
3.1.2 名门望族—宗族管理烟火相传 |
3.1.3 和谐人居—青萝八景古韵流风 |
3.1.4 传统工艺—三雕一塑薪火相传 |
3.1.5 传统美食—珍馐百味香飘百里 |
3.1.6 传统风俗—色飘狮舞粤韵回响 |
3.2 沙湾古镇的外部环境风貌特色 |
3.2.1 地形—西高东低左山右田 |
3.2.2 地貌—退海成田山冈群立 |
3.2.3 山脉—峰峦叠嶂萝巅旭日 |
3.2.4 河川—河涌绕镇二八分地 |
3.3 沙湾古镇的格局风貌与文化脉系 |
3.3.1 坊里制度—一居三坊及十三里 |
3.3.2 农商富户—三街六市商贾云集 |
3.3.3 同乡共里—梳式布局五族分治 |
3.3.4 水乡文化—六脉连海岭南水乡 |
3.3.5 防御体系—环乡堡墙筑碉驾炮 |
3.4 沙湾古镇的建筑风貌与思想源流 |
3.4.1 多元开放—居住建筑 |
3.4.2 祖神同祭—宗祠神庙 |
3.4.3 谨学享乐—书院戏台 |
3.4.4 等次颂礼—坊门牌坊 |
3.4.5 其他构筑物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规划实施过程回溯与策略提出 |
4.1 沙湾古镇的保护规划与实施总体历程 |
4.2 沙湾古镇整体保护规划实施过程 |
4.2.1 古镇风貌要素整体记录与设计导则 |
4.2.2 基于原真环境的整体保护 |
4.2.3 基于空间格局的整体保护 |
4.2.4 基于原真生活的整体保护 |
4.2.5 基于旅游系统的整体保护 |
4.3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实施中的困境 |
4.3.1 规划重编制轻落实 |
4.3.2 制度不健全缺资金 |
4.3.3 实施区域覆盖面窄 |
4.3.4 公众参与不足 |
4.3.5 利益诉求多样 |
4.3.6 实施周期较短,难以精细 |
4.3.7 原真人文环境,挖掘不足 |
4.3.8 重局部功效,轻长远规划 |
4.3.9 实施团队混杂,技艺参差 |
4.4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策略 |
4.4.1 制度层面策略 |
4.4.2 理念层面策略 |
4.4.3 技术层面策略 |
4.5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后的存留问题 |
4.5.1 边缘区域的集体自发更新与风貌协调的矛盾 |
4.5.2 局部物质空间衰退与社会空间需求多样的矛盾 |
4.5.3 社会网络的动变与文化景观的综合协调问题 |
4.5.4 保护更新实践与运营过程中居民的反抗情绪 |
4.5.5 地方部门的保护更新困境:资金的平衡之困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分层及网络化规划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 |
5.1 分层与网络化规划理论的阐述 |
5.1.1 分层规划的理论阐述 |
5.1.2 网络化规划理论阐述 |
5.2 分层与网络化理念的适用性 |
5.2.1 沙湾古镇社会空间结构 |
5.2.2 沙湾古镇历史文化资源 |
5.3 分层规划保护历史信息的操作方法 |
5.3.1 定位分层 |
5.3.2 保护分层 |
5.4 网络化规划补充古镇规划的编制 |
5.4.1 保护规划需关注“社会文化空间”网络的保护 |
5.4.2 保护规划需重视物质空间网络系统的保护 |
5.5 分层规划与网络化规划的意义 |
5.5.1 分层对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意义 |
5.5.2 网络化规划对于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的意义 |
5.6 建构网络体系助力沙湾古镇保护更新 |
5.6.1 区域分层规划—多核共存 |
5.6.2 历史空间廊道—串联整合 |
5.6.3 多核区域并联—共谋发展 |
5.6.4 古街巷系统化—疏通脉络 |
5.6.5 引导空间渗透—织补节点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沙湾古镇保护更新结合社区发展 |
6.1 社区发展理念基本内涵及应用 |
6.1.1 社区发展理念内涵及外延 |
6.1.2 历史风貌保护向社会发展的思想演进 |
6.2 社区发展之于完整风貌保护的经验借鉴 |
6.2.1 欧洲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
6.2.2 日本的社区营造与街区保护经验 |
6.2.3 台湾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
6.2.4 国内的社区发展与街区保护经验 |
6.3 社区发展规划与风貌保护更新规划的研究 |
6.3.1 社区发展规划与保护更新规划的比较探究 |
6.3.2 社区发展对于传统村镇保护发展的意义 |
6.3.3 保护更新规划引入社区发展的具体路径 |
6.4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结合社区发展的可行性探索 |
6.4.1 人文、社会与经济基础 |
6.4.2 社会方式—公共参与齐协力 |
6.4.3 社会资本—经济转型谋发展 |
6.4.4 制定目标—协同社区共发展 |
6.5 沙湾古镇风貌保护更新中引入社会发展理念的实践意义 |
6.5.1 兼顾社会公平,尊重本土居民 |
6.5.2 利于共筑“环境美好、和谐沙湾” |
6.5.3 调整“重物轻人”的保护更新规划 |
6.5.4 促进沙湾古镇公民社会的发展 |
6.5.5 促进沙湾古镇经济增长、培育传统文化,提升古镇活力 |
本章小结 |
结论 |
1.主要研究成果与创新点 |
2.本研究的不足与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文件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9)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缘起 |
二 学术史回顾 |
三 文献综述 |
四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
第一章 是为何物:自行车技术与中国认知 |
一 自行车技术之流变 |
二 自行车技术源自中国说 |
三 最早接触自行车的中国人 |
四 Bicycle的中文译名 |
第二章 外车入华:自行车进口状况研究 |
一 概述 |
二 日产自行车的崛起与倾销 |
三 以“抵制日货入华案”为中心论述 |
附注 |
第三章 同业之谊:自行车同业组织研究 |
一 近代上海的自行车同业公会 |
二 新行业同业组织的新特点 |
第四章 踏车而飞:骑车人的日常生活史 |
一 形象演变与传布进程 |
二 中国皇帝与自行车 |
三 中国女性与自行车 |
第五章 以为生计:自行车营生群体研究 |
一 卖车人的生意经 |
二 瓶颈与新生 |
三 底层生活 |
四 对斯皮瓦克、冯客等人的回应 |
第六章 管制双轮:公权力与自行车 |
一 新挑战 |
二 新秩序 |
附注 |
第七章 一车多能:自行车所呈现的多面性 |
一 环球之车 |
二 运动之车 |
附录 |
附录一:《黄履庄小传》 |
附录二:1908年至1910年上海江海关进口“自行车及其零件”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三:1908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四:1923年至1948年中国进口自行车数量数据统计表(单位:辆) |
附录五:1908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价值数据统计表 |
附录六:1923年至1946年中国进口自行车输入口岸数量数据统计表 |
附录七:1950年上海自行车各厂名称、产品、产能一览表 |
附录八:上海市脚踏车商业同业公会1946年度工作报告 |
附录九:近代中国各地自行车管理规则 |
自行车与中国大事记(1627-1956年)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佛教题材展览规划与效能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动机与目的 |
二、研究对象与范围 |
三、文献回顾与前瞻 |
四、研究方法与架构 |
第二章 佛教题材展览现况与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第一节 佛教题材展览现况 |
一、艺术类与历史类博物馆所属 |
二、佛教专题博物馆 |
三、其它 |
第二节 佛教题材展览类型 |
一、博物馆展览分类依据 |
二、佛教题材展览类型 |
第三节 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一、展览效益评估相关研究 |
二、展览效益检测参考指标 |
三、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第四节 展览效益检测方式 |
一、展览内部效益检测方式——专家评量 |
二、展览外显效益检测方式——观众评价 |
第三章 佛教题材展览——艺术赏析导向 |
第一节 艺术赏析导向的展览现况 |
一、艺术赏析导向的展览定义 |
二、艺术赏析导向的展览现况 |
第二节 艺术赏析导向展览典型案例解析 |
一、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二、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三、艺术赏析导向展览共性特征 |
第三节 艺术赏析导向展览效益检测 |
一、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二、展览内部效益检测——专家评量 |
三、展览外显效益检测——观众评价 |
四、小结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特色与借鉴 |
二、缺失与改善 |
三、小结 |
第四章 佛教题材展览——历史叙事导向 |
第一节 历史叙事导向的展览现况 |
一、历史叙事导向的展览定义 |
二、历史叙事导向的展览现况 |
第二节 历史叙事导向展览典型案例解析 |
一、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二、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三、历史叙事导向展览共性特征 |
第三节 历史叙事导向展览效益检测 |
一、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二、展览内部效益检测——专家评量 |
三、展览外显效益检测——观众评价 |
四、小结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特色与借鉴 |
二、缺失与改善 |
三、小结 |
第五章 佛教题材展览——教义内涵导向 |
第一节 教义内涵导向的展览现况 |
一、教义内涵导向的展览定义 |
二、教义内涵导向的展览现况 |
第二节 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一、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二、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三、研究案例展览规划特色 |
第三节 教义内涵导向展览效益检测 |
一、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二、展览内部效益检测——专家评量 |
三、展览外显效益检测——观众评价 |
四、小结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特色与借鉴 |
二、缺失与改善 |
三、小结 |
第六章 佛教题材展览——佛教文化导向 |
第一节 佛教文化导向的展览现况 |
一、佛教文化导向的展览定义 |
二、佛教文化导向的展览现况 |
第二节 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一、研究案例选定因素 |
二、研究案例展览规划解析 |
三、研究案例展览规划特色 |
第三节 佛教文化导向展览效益检测 |
一、展览效益检测指标 |
二、展览内部效益检测——专家评量 |
三、展览外显效益检测——观众评价 |
四、小结 |
第四节 分析与讨论 |
一、特色与借鉴 |
二、缺失与改善 |
三、小结 |
第七章 从实务到理论 |
第一节 研究发现与问题探讨 |
一、影响展览效益之症结 |
二、观众参观经验的启发 |
第二节 四类展览规划特色与效益总评 |
一、四类展览规划特色 |
二、四类展览效益总评 |
三、小结 |
第三节 展览规划参考模式 |
一、展览类型选用评估流程 |
二、各类型展览规划参考模式 |
第四节 展览规划模式检测——模拟案例 |
一、展览条件简介 |
二、展览类型选用评估 |
三、展览策划模拟 |
第五节 总结与展望 |
一、研究总结 |
二、论文特色与创新 |
三、未来研究的展望 |
四、小结 |
附录一 访谈题纲 |
附录二 河南博物院"河南古代石刻艺术馆"展览资料 |
附录三 上海博物馆"中国古代雕塑馆"展览资料 |
附录四 中台山博物馆"历代石雕造像"展览资料 |
附录五 中台山博物馆"法宝传世"展览资料 |
附录六 中国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佛画世界"展览资料 |
附录七 四川成都大慈寺"玄奘行迹陈列室"展览资料 |
附录八 上海博物馆"鉴真和空海"展览资料 |
附录九 中台山博物馆"地涌天宝"展‘宝塔涌出’单元展览资料 |
附录十 中台山博物馆"地涌天宝"展‘遗址寻踪’单元展览资料 |
附录十一 世界宗教博物馆展览资料 |
附录十二 中国扬州佛教文化博物馆展览资料 |
参考资料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后记 |
四、“六一”献礼:拼图游戏(论文参考文献)
- [1]红色经典《战斗的青春》五个版本修辞重构研究[D]. 王晓燕.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2]“一老一小”总关情 山东福彩以公益初心擦亮为民爱民底色[J]. 范佳富. 中国民政, 2019(18)
- [3]福建省少先队总辅导员专业发展个案研究 ——以邱总为例[D]. 袁璐瑶.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4]“绿色潇湘”微信公众号传播行为分析[D]. 罗悦. 湖南大学, 2019(06)
- [5]播下儿童阅读的种子[J]. 杨莉. 全国新书目, 2018(06)
- [6]小学校空间环境品质类型及其空间模式研究[D]. 王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8(01)
- [7]沙湾古镇保护更新实践及若干问题研究[D]. 区文谦.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5)
- [8]森林大篷车“献礼六一儿童节”专场活动[J]. 何建勇. 绿化与生活, 2015(06)
- [9]自行车与近代中国(1868-1949年)[D]. 徐涛. 华东师范大学, 2012(12)
- [10]佛教题材展览规划与效能探析[D]. 释见证(古骐瑛). 复旦大学,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