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薛荣久,杨凤鸣[1](2021)在《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1986年到2001年,中国经历了复关到入世的艰辛和漫长的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成为第143个成员。入世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历史新阶段,是我国近代史上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章在回顾入世20年历程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入世后作为及产生的巨大效益,分析了入世20年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我国的对策。

孙凤洋[2](2020)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文中认为作为国家财政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采购借助采购规模、实施效率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调节经济、产业扶持和政策引领方面的发挥了巨大作用。政府采购的购买力非常巨大,国际范围来看政府采购规模占GDP的比重为10%左右,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为30%左右。政府采购在不仅在规范公共支出过程、提高公共支出使用效益、实现国民经济与社会利得成本目标方向发挥重要作用,而且为各国政府实现更广泛政策目标和推动经济增长提供了重要途径。因此,政府采购既体现市场竞争的属性,又发挥其契约合作下产业前伸后延的拉动作用。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运行风险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部分发达国家奉行单边贸易主义政策和投资争端加剧的影响越来越深刻,经济全球化、多边贸易体制正面临着严峻考验。在此背景下,世界各国通过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贸易协定来应对经济增长普遍放缓以及预期陷入衰退的不利影响。对此,本文的思考是,WTO框架下的诸边协定GPA能否成为未来全球贸易体制的深度发展方向?通过什么模式能有效开放本国政府采购市场?这些模式对双边贸易影响有何区别?在当前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的现实情况下,我国应该选择何种模式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本文试图指出,通过扩大以GPA为代表的诸边贸易协定成员国范围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议题在内的高标准FTA等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是促进多边贸易体制深度发展的重要优化方案之一。进一步的,以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研究如何深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我国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论文以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为研究目标,按照政府采购相关概念,构建研究边界,以政府采购制度的目标、作用、流程、采购方式和政府采购规模等概念间的相互关系,作为探究问题的逻辑起点,围绕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贸易边际、不同国家、不同产品产业的影响进行理论机制分析,提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贸易促进效应、贸易边际影响效应、国家差异化效应和产品行业外溢效应。特别的,本文通过引鉴多部门双边贸易的动态模型,分别探讨了单边不歧视、双边协定以及诸边协定等情境下对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进行特征化事实分析,我们从中发现代表多边贸易体制类型、开放政府采购市场的具体途径就是加入GPA和签订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据此,深入探究不同途径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影响,从而提出不同类型国家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优化方案。由此,本文利用50项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以及225个国家和地区和国家产品层面的贸易数据进行实证研究,探讨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对双边贸易的影响。在这里不仅考察了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的促进效应,而且考察了促进贸易的实现途径、不同国家影响差异性以及影响条件等具体内容。论文在探究国际政府采购规则与典型国家政府采购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进一步加入GPA和签订高标准贸易协定的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果和经验分析,本文得出了以下主要结论:开放政府采购市场GPA模式和FTA模式显着地促进了国际贸易;GPA模式和FTA模式会同时增加贸易扩展和集约边际;GPA模式和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在不同国家方面存在差异,GPA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更大,而FTA模式对发达国家的贸易促进作用则更大;GPA模式贸易促进作用是有条件的,单边加入GPA的贸易促进作用不显着;FTA模式的贸易促进作用存在产品和行业的外溢效应,嵌入政府采购条款的FTA不仅会对政府采购特定产品和行业产生促进作用,对广泛一般产品和行业都会一定促进意义。本文以全新的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对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进行多维度诠释,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政府采购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经验研究。本文还基于跨国经验、机制设计、制度经验、发展取向构建了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扩大双边贸易、加强国别契约合作的政策建议体系,对我国通过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实现进一步改革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益政策建议。

蒋捷媛[3](2020)在《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文中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重要受益者,外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领域逐渐扩大、投资金额不断增加、投资方式持续创新,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格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贸易水平提高做出重要贡献。随着影响力的多方面上升,外资企业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殊的政治经济影响。一方面,外资企业通过正当方式进行利益表达和参与政治生活是我国政治民主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有利于实现政策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法制化;另一方面,外资企业作为特殊利益集团可能扭曲和阻挠我国市场化进程,影响政府公共权力功能的发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甚至导致权力寻租和腐败现象,这损害了我国的政策效应。作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直接受益者,外资企业是否同时推动了我国对外经济制度的变迁?对我国开放政策产生何种影响?中国政府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外资企业在中国改革开放中的作用并采取相应措施?因此,研究转型时期外资企业在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与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根据利益集团定义“具有共同利益、组织化结构、形成政治压力”的三大组成要素,在华外资企业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利益集团。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制度——政策——利益集团”的三维分析范式出发,梳理政府的决策过程、利益集团行为逻辑和行动结果,总结并构建了利益集团影响公共政策决策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在保护待售模型的基础上,本文尝试引入外资企业因素,建立了外资利益集团影响政府决策的一般性模型。鉴于中国政治体制的特殊性和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过程的内生特性,需要进一步探讨用利益集团经典理论分析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的适用性,确定利益集团在我国对外经济决策体系和宏观政治架构中的位置。不同于西方代议制国家,中国的政治决策体系结构较为复杂,外资企业作为重要的利益集团在决策体系中的位置并不稳定,发挥影响的路径和方式较为隐蔽,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要素和面对的外部条件决定了其在对外经济政策过程博弈能力的强弱。本文回顾了外资企业的在华发展历程,根据在华外资企业拥有的资源禀赋和行为策略建立了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总体机制和分析框架。外资企业的影响路径分为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集体行动有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两种路径。直接干预路径通过干预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由于我国不允许公开游说且政府的防御性较强,外资企业直接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不大,多是利用我国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表达渠道来传递诉求,通过《企业所得税法》制定过程的案例可窥一二。间接干预路径是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在谈判和磋商中对中国政府施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华美国企业主要通过(1)向美国政府提交报告、(2)院外游说、(3)非正式会晤等政策工具使美国政府和美国企业界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在华企业的经营困境;第二阶段,美国政府通过多边对话、双边对话和单边行动向中国政府施加压力,从而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决策。这种方式对外资企业改善在华营商环境起到重要作用,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的案例正是外资企业努力的成果之一。两者共同作用,形成了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重要机制。个体行动是从微观层面出发,分析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个体进行的游说活动。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几乎无法改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以及国家战略方针,但由于央地分权制度、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等原因,外资企业可能对我国地方外资政策产生影响。本文建立合作博弈模型,研究地方政府与外资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得出结论:外企的寻租活动投入越高,则当地政府提供的补贴越高。之后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外资企业数据,用聚类稳健标准误下的混合回归方法对面板数据进行计量检验,计量结果显示外资企业的寻租投入对政府补贴的影响十分显着,进一步验证了外资企业对我国对外经济政策尤其是地方外资补贴政策存在影响。针对外资企业影响我国政策的行为逻辑和策略方法,本研究从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制定过程和执行过程提供规范外资企业影响行为的思路,从而保障我国政策制定过程健康有序的开展,为我国对外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本文采用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重点聚焦于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路径的分析,从在华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和个体行动两个角度,研究其政治干预方式和游说机制,并通过“两税合一”、政府采购等案例分析和实证检验,得出外资企业影响我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方式和结果,外资企业的进入使我国的开放程度提高。

鹿海洋[4](2020)在《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文中研究说明2019年正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对40年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进行客观的梳理和评析,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并为行政管理实践提供指导,以此来加快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和推动经济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本文将按照问题线索为主,时间线索为辅的思路进行。首先对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形成进行量化分析。其次,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重点对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这四个阶段里每个研究主题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以及价值和缺失进行深入的挖掘。最后,对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进行探讨。有助于我们把握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热点主题和基本规律,分析现有研究存在的薄弱环节,探索未来行政管理学术研究的发展方向。

宁昊[5](2019)在《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制造业出口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在影响我国制造业出口的相关因素中,国际经贸环境中关税壁垒的下降与中国制造业出口规模的增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潜在联系。纵览当今全球制造业格局,美国凭借强大的科研创新能力牢牢占据着全球制造业高端地位,欧盟和日本等经济体的制造业生产本土化趋势逐渐明显,我国制造业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下面临着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关税壁垒抬升、贸易冲突和摩擦的加剧对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了不小的挑战。本文结合经典贸易引力模型引入关税因子,从理论和实证视角,分别定性和定量考察关税贸易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带来的影响。本文的研究选取2002年至2017年间中国同84个主要贸易伙伴在八个制造业细分行业的三维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发现贸易伙伴对来自中国的进口商品提升关税会显着抑制了中国制造业出口。实证结果表明,关税上升一个百分点可以使中国的出口额下滑0.02到0.19个百分点,并且行业对比结果显示关税对制造业的影响还存在显着的行业差异,关税对交通运输制品以及机械和电子制品的抑制效应远超过化学制品行业,在经济不稳定的时期给中国相关行业出口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中国各界应高度重视国外的关税变化趋势,迎难而上,积极应对,探寻解决方案,努力降低关税壁垒给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带来的不利影响。

唐琬璐[6](2019)在《贸易自由化对本国就业的影响 ——基于我国加入WTO的自然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度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就业人数和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总统特朗普认为贸易自由化是导致美国就业减少的重要因素,但贸易自由化不是一个零和游戏,而是互利共赢。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影响如何,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侧重于贸易开展对国家和行业的影响研究。自从微观数据的可获得性增加后,学者们开始针对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的影响展开了研究。为加深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企业就业影响的认识,本文将2001年末我国加入WTO政策冲击视为一次自然实验,研究贸易自由化对微观层面的企业就业人数的影响。企业对外贸易开展取决于企业本身的特点,为了详细考察贸易自由化对我国不同企业的就业影响,本文根据不同的标准对样本数据进行了分组检验。明晰贸易自由化对不同类型企业就业的影响路径,有助于为合理制定贸易政策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对贸易理论与现有的贸易自由化对就业影响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归纳了现有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总结了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效应。包括企业出口效应、产业调整效应、竞争效应、技术提升效应及制度建设效应。随后,我们将2001年末我国加入WTO的冲击视为一次自然实验,构建倍差法模型考察关税大幅度减让对我国制造业企业就业的影响。为了理清关税减让对不同企业的就业影响,本文分析了关税减让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就业的影响。我国关税削减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就业影响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关税削减显着促进我国企业就业人数的增长。关税削减对加工企业的就业无明显影响,对非加工企业、有进口行为的企业和有出口行为的企业的就业增加都有显着促进作用。第二,关税削减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就业无明显影响,对资本密集型及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就业促进作用强。第三,关税削减对国有企业及国内其他企业的就业无显着影响,对港澳台及外资企业的就业有明显的拉动作用。第四,关税削减对中高技术产业和中低技术产业的企业就业有明显促进作用。第五,关税削减显着促进了我国东部地区企业的就业增加,对我国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就业均无显着影响。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本文给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如:我们应该重视进出口对企业就业水平的拉动作用,同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在贸易自由化进程中应注重培养中高技术水平的劳动力。重视非公有制企业发展,提升国内就业水平。促进东中西部就业协调发展,增强劳动力要素流动。

张萍[7](2018)在《TPP与我国国际贸易规则改革研究》文中认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以下简称“TPP”)是近几年来研究国际贸易规则绕不开的话题。12个成员国(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秘鲁、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越南)横跨亚洲、美洲、大洋洲,契合了区域贸易安排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扩大和合并的发展趋势。成员国之间还有着显着的发展水平差异,也正因此,TPP协议的高标准与调和不同成员国之间利益的方式,最为受人瞩目。面对亚太地区最具规模、最高标准的区域贸易安排,中国如何认识TPP,如何应对TPP,是长期以来学者们研究不辍的热点议题。TPP因为美国的高调加入而势盛,如今也因为美国的陡然退出而降温。与之相关的,中国受到的区域发展环境压力也有所减轻。但是,这并不等于TPP对中国就毫无意义。TPP以“为全球贸易确定新标准”为目标,同时又是亚太地区经济体曾经缔结的区域贸易安排成果,完全值得我们去深入地了解和理解。随着国际贸易发展和金融的开放,区域贸易安排的数量和涉及领域迅速向更广泛的贸易和经济市场延伸,促进国际贸易的内容更加宽泛。自多哈回合谈判以来,多边贸易谈判屡屡受挫,促使各成员方做出了新的区域一体化决策,区域贸易安排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对WTO为代表的多边贸易体制的补充,多边贸易自由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行发展。长期以来,多边贸易体制和区域贸易体制维系“亦敌亦友”的关系,在相互竞争的同时,区域贸易体制始终承认多边贸易体制的首要地位,多边贸易体制则认可区域贸易安排的先锋作用。而在多边贸易谈判受挫的背景下,相对成员较少、易达成协定的区域贸易安排在实用性上体现了更大优势。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欧盟(欧共体)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主导着区域贸易安排,作为主导者,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增长,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话语权、规则的制定权,从而谋求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通过谋求加入WTO,开始参与多边贸易体制,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建立起紧密合作关系,不仅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长,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并且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最终,中国经历了重重波折,成为了WTO的重要成员,开始努力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完善。自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不仅成为多边贸易体制的参与者,更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多边规则在中国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市场、同时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身上得到了实践和推广。在区域贸易安排的实践上,中国起步较晚。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自此自由贸易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目前,中国FTA已进入发展壮大阶段。此外,中国还开展了自贸区(FTZ)的制度实践,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的新模式。不可忽视的是,近年来,逆全球化暗潮汹涌,给经济全球化带来不确定性。2018年,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摩擦,给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全球化增强了声浪。面对压力和挑战,中国坚定不移地实施对外开放和参与全球治理,同时还应积极研究国际经贸新规则的变动,积极参与新规则的发展与推进。面临全球经贸规则调整的机遇,应当分析梳理TPP(以及转型后的CPTPP)对我国的影响,研究TPP的高标准贸易规则和成员国利益协调机制,总结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及RTA领域的实践经验,推动国际贸易规则改革和发展。本论文共分六个部分,由导言、四章和结论组成。导言主要是阐述本文的选题立意与目标,介绍研究方法和论文的结构。第一章为TPP的发展历程及规范特点。本章由TPP的发展历程、TPP的国际贸易高标准意义、从TPP到CPTPP的变化与未来分析三个部分组成,阐述了TPP的发起与形成、TPP的规则特征和国际贸易的高标准意义,以及TPP的挫折和发展走向等。TPP囊括了WTO和现有RTA的规则,是现有贸易规则的“集大成者”,并在此基础上予以提升,代表了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方向。第二章为TPP规则发展的国际法基础。区别于传统的依靠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亲近性”,区域贸易安排的现代发展已经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朝着跨地区、跨大陆、跨大洋的方向发展。一些新的区域贸易安排具有更加广泛的参与者,有些贸易协定甚至包括不同大陆及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TPP就是其中的“极致”典型。本章从区域贸易安排与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冲突、区域贸易安排与WTO规则的协调等角度探讨,论证了在WTO框架下TPP的合理性,并且以美国的区域贸易安排为例,论证了区域贸易安排的主导者在促进经济发展、国力增长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话语权、标准权和规则的制定权,从而谋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第三章为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及RTA领域的实践。加入WTO后,在国际贸易、投资、服务和技术转让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建立起更紧密的合作关系,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也拉动了世界经济增长,并且不断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完善。近十年来,中国将发展自由贸易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自由贸易区建设推进新一轮的对外开放,已经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本文阐述了中国成为WTO重要成员国的努力和成果,分析了中国自贸区建设的推进阶段,并着眼于“一带一路”区域安排的独特性和中国自贸区(FTZ)的“高标准”制度实践,论证了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及RTA领域的实践目标,即通过FTA的发展建设与国际经贸新规则接轨,增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在制定和推行国际贸易规则中发出更多的中国声音,以期维护和拓展中国的发展利益。第四章为TPP对我国构建国际贸易规则实践的影响。TPP在形成、演进以及主要成员国美国退出等不同的阶段,都对我国构建国际贸易规则实践产生影响。本部分介绍了从学者、官方对TPP与中国关系的认识,阐述了中国应对TPP的战略布局,分析了加入TPP对我国国际贸易战略和法制建设的积极意义。此外,还分析探讨了加入TPP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前景,阐述了在“逆全球化”暗潮涌动的背景下,中国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作用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最后是结论部分。综上所述,TPP作为亚太地区完成的一个重要区域贸易安排,同时代表着国际贸易规则的高标准,完全是值得继续研究的。中国既是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坚定支持者,更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建设者和主要受益者。在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应积极制定国际贸易新规则,构建在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推动国际贸易规则改革,促进国际贸易有序发展。

肖文兴[8](2012)在《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文中指出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也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农业产业的发展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关系到近九亿农业人口的生存问题和全国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协调、健康、持续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对农业进行扶持和保护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农业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对农业进行保护,确保入世后的农业产业安全不仅是必要的,而且非常紧迫。农业产业安全是指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经受国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时,能够基本上不受威胁、干扰和破坏而保持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不会引发国内农产品供给的严重不足,它是国家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农业竞争力是保障农业安全的基本手段。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和新形势下的挑战,如外资对我国农业的控制增强,潜在风险增加;国际农产品市场对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影响日益加深,农产品国际贸易环境不容乐观;我国农业产业链不发达,产业整体竞争力受到制约等。经济全球化通过金融全球化、生产全球化、贸易投资全球化加剧了全球农业产业的竞争。一些开放度高、缺乏有效调控手段的产品受贸易和外资进入影响大,产业安全状况面临非常严峻的挑战,其中羊毛、棉花、大豆是较为典型的三个品种。加入“WTO”后,我国的经济作物所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大一些,包括棉花、糖料作物和油料作物;在粮食作物中受到冲击最大的是玉米、大豆和大麦。而小麦和大米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入世会对水果、蔬菜和畜产品带来有利影响。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冲击大于机遇。根据何维达和何昌(2002)的研究,中国农业在2001前基本安全,本文改进研究方法,借鉴全球最具权威性的关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机构IMD和WEF在整合国际竞争力的多指标体系时的方法,建立农业产业安全评价模型。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探索性的结论:根据本文的研究,加入“WTO”后,2002-2009年,中国农业的安全度虽然有所下降,但中国农业仍然是“基本安全”,接近“不安全”的边缘,因为有一些不安全因素增加,需要建立预警机制,采取防范措施。与其他一些研究者的结论基本一致。而且,首次对湖南农业产业安全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对加入“WTO”给中国农业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问卷调查。同时,编写了附录一的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根据农业产业安全评价的五个安全度区域及其状态标识本研究创新地设置相应的预警灯信号,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其它国家农业保护政策启示我们:应完善我国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我国农业;产业保护与产业结构的优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产业的良性发展;扩大内需和开拓国际市场应并重,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保护手段力求多样化和灵活性;利用世界贸易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运用世贸组织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协议和规定,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在世界贸易组织《农业协议》下,我国要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建立农业创新体系;建立农业保障体系,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推进农业税制改革和国家财政支持,合理利用外资。我们必须要构筑起确保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树立“大开放”、“大发展”、“大安全”的农业产业安全观,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于扩大开放的相互依存中促进大发展,于大发展的相互合作过程中谋求大安全。但是,农业产业安全具有其产业特色所要求的特殊性,应采取如下保障措施: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健全相关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建立灵敏有效的安全预警系统,防范产业安全风险;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实施多元化出口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中国农业企业要做大做强,建立完整自主的产业链条,形成自主品牌,自主定价体系,降低对外依存度,促进产业的良性发展,抵御外部冲击,保障产业安全。

张海森[9](2005)在《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棉花供求形势的巨大变化,1999年我国进行了新一轮棉花流通体制改革,提出要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棉花市场体系,而2001年底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相关承诺,也必将对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本文运用市场协整理论和方法,研究国内外和国内不同地区棉花价格传递规律,客观地评估新形势下中国棉花市场运行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随着中国棉花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国内外棉花市场联系日益紧密,存在着长期协整关系。中国棉花价格和国际棉花价格相互影响,存在双向的因果互动关系。由于中国在棉花国际贸易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棉花供求关系显着地影响国际棉花价格的波动。而且棉花主销区比主产区对国际棉花价格的影响更大。误差纠正模型则显示,当短期内中国和国际棉花价格偏离长期均衡时,价格的调整速度也越来越快。但另一方面,国内配额管理、国营贸易限制、基础设施建设等因素,制约着中国棉花的生产、流通和进出口贸易。 作为具有比较优势的主要出口创汇产品之一,中国纺织服装业对外依存度高,深受国际贸易环境的影响。2005年1月1日起将全部取消“多种纤维协定”(MFA)项下的纺织品服装配额,从而有可能引起世界纺织品服装贸易格局的重大变化,进而影响作为重要纺织原料的棉花的生产和贸易。本文采用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模拟取消MFA以及取消配额后实施不同的贸易安排对中国棉花价格和贸易的影响。进一步地,我们在对中国不同地区棉农的供给价格弹性进行估计的基础上,研究了取消MFA后国际棉花价格上涨对中国棉花产出和价格等影响。结果表明纺织品服装贸易的一体化进程将促进中国棉业经济的发展,而且将有助于中国棉农的就业和增收。最后,我们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棉花市场体系的政策建议。

王国珍[10](2005)在《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围绕传媒市场生态选题,在分析我国入世承诺和传媒生存环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和市场竞争两大问题,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我国传媒市场作了现状分析、问题探究和对策思考。 在入世承诺方面,较为全面地梳理了我国入世时与传媒相关的承诺,深入分析了我国的入世身份、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等问题。我国是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的,可享受一些优惠待遇,而承担相对较少的义务。“发展中国家身份”,就成为我国入世时争取到的权利和义务平衡支点。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将被要求接纳WTO较为完整的权利与义务框架,而这才是权利与义务平衡的真正支点。WTO所倡导的市场开放和公平竞争等原则,将为我国未来发展提供一个外来的参照。就我国传媒业而言,虽然入世承诺十分有限,但开放趋势还是端倪可见。鉴于传媒的意识形态属性,我国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需要考虑国情因素,但过多的媒体保护显然不利于传媒业的活力激发。 在传媒生存环境方面,主要分析了入世后我国政治和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传媒与政府、市场关系模式的相应变化。WTO要求其成员能够充分尊重国际规则,尊重市场机制,尊重贸易自由,这推动了我国入世后相应改革措施的出台。在我国传媒对政治的从属关系中,需要引入一个健全的法律体系,赋予传媒相对独立地位。传媒与政府关系的调适,是传媒与市场关系达致和谐的保障。 在传媒市场主体方面,分析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探究了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缺失问题。从市场经济角度看,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或个人,需要具备三大内涵:产权独立、拥有自主决策权和追求自身经济效益最大化,其中产权独立是核心内涵。产权具有一个本质特征:排他性。而我国传媒的国有产权却具有“共享性”特征,是一种虚置产权,容易导致委托-代理问题。只有赋予传媒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内涵,我国传媒才能激发出进一步的生机和活力。 在传媒市场竞争方面,探讨了我国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市场经济本质上是竞争经济。在市场竞争中,拥有独立产权的市场主体,会努力进取,以避免产权转移到其他竞争者手中。市场准入的自由度,是衡量竞争公平性的重要因素。因为即使是高度垄断的行业,只要市场准入之门不被关闭,潜在争胜者的竞争可能,会促使市场垄断者想方设法提高效率。我国传媒市场,呈现一种垄断竞争态势,市场准入控制也十分严格。从市场经济角度看,我国传媒市场竞争机制还有待健全: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市场的干预,为市场竞争提供法律保障;另一方面,传媒不应通过政治庇护获得竞争优势,而应更多地引入WTO公平竞争理念。 入世之路,我国走了漫漫15年。“入市”(争取WTO其他成员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还要走多久呢?这无疑取决于我国破除深层障碍的改革决心。我国的传媒改革,已落后于其他行业的改革进程。鉴此,以一定的学术勇气和理性,就传媒市场相关问题进行深刻独到的剖析,就显示出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二、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论文提纲范文)

一、我国加入WTO接受规则的依据
二、入世后我国切实履行承诺
    (一)完善与WTO接轨的经贸法律体系
    (二)履行货物贸易领域开放承诺
    (三)履行服务贸易领域开放承诺
    (四)履行知识产权保护承诺
    (五)履行透明度义务
三、恪守WTO规则赢得巨大效益
    (一)我国政府职能加速转变,运用规则能力提高
    (二)我国企业在应对竞争中新生
    (三)成为世界经贸、投资大国
    (四)成为外汇储备大国,人民币“入篮”
    (五)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六)研发能力提高,数字经济快速发展
    (七)提升国际分工格局
    (八)理念提升,非物质遗产走向世界
    (九)自信加强,国际地位提高
四、增强在WTO中的作用,加大对世界发展的贡献
    (一)增强在WTO中的作为
        1. 积极推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
        2. 有效维护争端解决机制的法律地位
        3. 深度参与贸易政策审议
        4. 全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融入多边贸易体制
        5. 坚决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
    (二)对世界贡献增多
        1. 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和脱贫的贡献率提升
        2. 对外贸易发展惠及全球
        3. 双向投资造福世界各国
    (三)主动加大对外开放举措
        1. 共建“一带一路”从倡议到实施
        2. 主动下调进口关税,扩大进口
        3. 改善外商投资环境,规范我国企业海外行为
        4.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
        5. 构建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
五、入世20年我国面临的挑战
    (一)外部压力增大
        1. 逆经济全球化动向和舆论出现
        2. 新冠疫情成为世界变局的最大变数
        3.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成员针对打压我国
    (二)内部压力增大
        1. 我国经贸发展不平衡
        2. 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增多
        3. 与WTO规则深度融合尚存差距
        4. 国内营商、社会环境存在短板
        5. WTO研究整体薄弱,办案律师不足
六、我国应对挑战之策
    (一)维护WTO,加大作为
        1. 珍惜WTO业绩,加强对WTO的信心
        2. 重视WTO对我国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的作用
        3. 深度参与WTO改革
        4. 尽快加入《政府采购协议》
        5. 深度关注国际经贸规则的深化
        6. 扩大话语权
    (二)尽速从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
        1. 发现与贸易强国差距
        2. 贸易支撑点从不平衡转向相对平衡
        3. 创建我国的商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三)加强对美国的深入研究
        1. 美国是对我国入世谈判、入世后发展态势的最密切关注者
        2. 重视我国与美国在WTO改革中的博弈
        3. 强化对美国问题的研究
        4. 讲究研究方法
    (四)整合研究机制,强化对WTO的研究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相关概念及国际认定的规则
        1.2.1 政府采购与公共采购
        1.2.2 政府采购的原则
        1.2.3 政府采购制度及其目标
        1.2.4 政府采购流程和一般采购方式
        1.2.5 政府采购宏观调控措施和风险评价
    1.3 研究方案设计
        1.3.1 研究方法
        1.3.2 论文的内容和逻辑框架
        1.3.3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机制分析
    2.1 文献综述
        2.1.1 多边贸易体制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2 政府采购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3 GPA模式和FTA模式对贸易影响的文献综述
        2.1.4 衡量政府采购市场规模的文献综述
        2.1.5 文献简评
    2.2 理论机制分析
        2.2.1 整体理论框架分析
        2.2.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整体贸易的影响机制
        2.2.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贸易边际的影响机制
        2.2.4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国家贸易的影响机制
        2.2.5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不同产品行业的影响机制
    2.3 相关理论模型
        2.3.1 单边不歧视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2 双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3.3 诸边协定情境下的贸易与福利水平效应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模式的特征化事实分析
    3.1 GP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1.1 GPA的历史沿革
        3.1.2 GPA的制度设计特征与贸易价值评估
    3.2 FTA模式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1 主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2 客体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2.3 市场门槛价发展与贸易价值取向
    3.3 GPA模式与FTA模式相互作用的机理
        3.3.1 GPA模式对FTA模式的主导作用
        3.3.2 FTA模式对GPA模式的补充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GPA模式与双边贸易
    4.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4.1.1 计量模型设定
        4.1.2 数据说明
        4.1.3 描述性分析
    4.2 计量结果和分析
        4.2.1 GPA的贸易促进效应
        4.2.2 GPA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4.2.3 GPA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4.2.4 GPA的贸易模式选择分析
    4.3 稳健性检验
    4.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4.5 结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与双边贸易
    5.1 计量模型设定和数据说明
        5.1.1 计量模型设定
        5.1.2 数据说明和描述性分析
    5.2 计量结果和分析
        5.2.1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的贸易促进效应
        5.2.2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边际分析
        5.2.3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国家差异化效应
        5.2.4 政府采购市场开放FTA模式促进贸易的外溢效应
    5.3 稳健性检验
    5.4 内生性讨论与处理
    5.5 结论
    5.6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两种模式的比选与启示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政府采购国际制度发展与国际经验启示
    6.1 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货物、工程和服务采购示范法》
    6.2 欧盟《公共采购指令》
    6.3 世界银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贷款和国际开发协会信贷采购指南》
    6.4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4.1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4.2 美国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5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与现实经验
        6.5.1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
        6.5.2 日本政府采购制度现实经验
    6.6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现状与现实思考
        6.6.1 中国政府采购制度发展历程
        6.6.2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谈判进程
        6.6.3 开放政府采购市场模式选择的现实思考
    6.7 借鉴与启示
        6.7.1 对标国际政府采购制度经典规范,健全政府采购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6.7.2 深度参与政府采购全球治理和制度安排,积极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市场
        6.7.3 充分利用国际规则例外条款和加强契约合作,保护扩大本国产业发展
第7章 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2.1 跨国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2 机制设计层面的政策建议
        7.2.3 制度经验层面的政策建议
        7.2.4 发展取向层面的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3)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1.2.1 研究思路
        1.2.2 结构安排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1.5 核心概念及界定
        1.5.1 外资企业
        1.5.2 对外经济政策
        1.5.3 利益集团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1.1 政治经济学产生与发展
        2.1.2 政治经济学分析方法
    2.2 外资利益集团理论综述
        2.2.1 利益集团理论
        2.2.2 外资利益集团
    2.3 利益集团和中国政治
        2.3.1 中国政治体制
        2.3.2 中国利益集团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利益集团行为影响政策机制的理论范式与分析框架
    3.1 .利益集团和政策过程
        3.1.1 政策过程分析
        3.1.2 利益集团行动逻辑
        3.1.3 结果分析
    3.2 利益集团影响政策决策的经典理论模型
        3.2.1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
        3.2.2 非合作博弈模型
        3.2.3 “保护待售”模型
    3.3 外国资本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理论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行为逻辑
    4.1 中国政治体制特性
        4.1.1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4.1.2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4.1.3 国务院
    4.2 中国对外经济政策制定
        4.2.1 政策制定过程
        4.2.2 政策制定机构
        4.2.3 加入WTO后的新特点
    4.3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外资企业的行为逻辑
        4.3.1 外资企业在中国政治决策体系中的位置
        4.3.2 外资企业的资源禀赋
        4.3.3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政策决策的方式与手段
    4.4 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路径和机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外资企业在华发展回顾:1978年-2019年
    5.1 第一阶段:外资初步发展与试点探索阶段(1978年-1991年)
    5.2 第二阶段:外资快速发展阶段(1992年-2000年)
    5.3 第三阶段:外资高层次开放阶段(2001年-2011年)
    5.4 第四阶段:外资全面开放阶段(2012年至今)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6.1 概述
    6.2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直接作用路径:干预东道国政府
        6.2.1 影响立法机关
        6.2.2 影响行政机关
        6.2.3 案例分析:“两税”合一的博弈过程
    6.3 外资企业集体行动的间接作用路径:游说母国政府
        6.3.1 第一阶段:在华外资企业游说母国政府
        6.3.2 第二阶段:外国政府向中国政府施压
        6.3.3 案例分析:政府采购与自主创新脱钩
    6.4 外资企业对华策略现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外资企业个体行动影响对外经济政策的分析
    7.1 .传统“反向寻租”理论和外资企业个体行动的寻租行为
        7.1.1 地方优惠外资政策和传统“反向寻租理论”
        7.1.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
    7.2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理论模型
    7.3 外资企业寻租行为的实证分析
        7.3.1 研究假设
        7.3.2 数据、变量和实证方法
        7.3.3 实证检验和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规范在华外资企业影响对外经济政策过程的建议
    8.1 对外经济政策酝酿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2 对外经济政策制定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3 对外经济政策执行过程中规范外资企业行为的思路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方法
        (一)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
        (二)统计分析方法
        (三)历史研究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难点
        (二)研究创新点
第一章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形成的量化分析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一、行政管理的涵义
        二、学术研究主题的涵义
    第二节 中国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阶段的划分依据
        一、党的政策
        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
        三、中国行政管理自身的发展规律
    第三节 期刊样本分析
        一、各期刊文章占总样本比例
        二、发文作者分析
        三、关键词分析
    第四节 着作样本分析
    第五节 研究主题汇总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78-1992)
    第一节 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
        一、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管理学科体系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一、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行政效率的研究
        一、行政效率研究的背景
        二、行政效率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行政效率研究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1992-2002)
    第一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
        一、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的研究
        一、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背景
        二、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中央与地方事权划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经济全球化与行政体制改革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02-2012)
    第一节 WTO对政府运行方式的影响研究
        一、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背景
        二、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WTO对政府运行方式影响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以服务型政府为目标的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第三节 政府绩效管理研究
        一、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背景
        二、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政府绩效管理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学术研究主题(2012-2018)
    第一节 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
        一、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背景
        二、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研究的评析
    第二节 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
        一、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背景
        二、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主要内容
        三、新时代行政体制改革研究的评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行政管理学术研究主题演变的规律探寻
    第一节 研究主题与经济体制改革紧密结合
        一、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研究
        二、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政府职能转变的研究
        三、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研究
    第二节 研究主题以调整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关系为主线
        一、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
        二、调整政府与社会关系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主题形成引进-消化-构建-创新的研究路径
        一、研究主题的引进(1978-1992)
        二、研究主题的消化(1992-2002)
        三、研究主题的构建(2002-2012)
        四、研究主题的创新(2012-2018)
    第四节 政府职能转变与机构改革研究主题贯穿改革过程始终
        一、以经济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二、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重心的机构改革研究
    第五节 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和发展趋势展望
        一、研究主题演变中的缺失
        二、研究主题演变中的发展趋势展望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5)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创新点和不足
        1.3.1 主要创新点
        1.3.2 难点和不足
第二章 理论和研究文献综述
    2.1 关税壁垒影响制造业出口额的理论渊源
        2.1.1 重商主义理论
        2.1.2 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1.3 战略性贸易政策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关税壁垒对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2.2.2 关税对制造业出口影响的研究方法
        2.2.3 关税壁垒对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额的影响
第三章 关税壁垒与制造业出口现状
    3.1 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
        3.1.1 关税壁垒现状
        3.1.2 关税壁垒与贸易保护主义
        3.1.3 贸易保护与制造业出口
    3.2 贸易壁垒与中国制造业出口
第四章 关税壁垒阻碍我国制造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4.1 结合贸易引力模型
    4.2 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4.3 样本筛选
    4.4 基准检验
    4.5 研究结论
第五章 关税壁垒阻碍我国制造业细分行业出口的实证研究
    5.1 化学品行业
    5.2 塑料和橡胶业
    5.3 机械和电子制品业
    5.4 交通运输业
    5.5 食品加工
    5.6 能源制品行业
    5.7 金属和非金属制品
    5.8 制造业细分行业对比
    5.9 研究结论
第六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6)贸易自由化对本国就业的影响 ——基于我国加入WTO的自然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1.1.2 研究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2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结构和重难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结构
        1.3.3 研究的重难点
    1.4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之处
        1.4.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相关文献综述
    2.1 贸易自由化对一国的就业的影响
    2.2 贸易自由化对行业和地区的就业的影响
        2.2.1 贸易自由化对行业的就业影响
        2.2.2 贸易自由化对本国不同地区的就业影响
    2.3 贸易自由化对企业和个人就业的影响
        2.3.1 贸易自由化对企业的就业影响
        2.3.2 贸易自由化对不同技能人员的就业影响
    2.4 贸易自由化对就业的影响述评
3 贸易理论与贸易自由化的就业效应
    3.1 比较优势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
        3.1.1 比较优势理论
        3.1.2 要素禀赋理论
    3.2 贸易乘数理论、新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理论
        3.2.1 贸易乘数理论
        3.2.2 新新贸易理论
        3.2.3 新经济地理理论
    3.3 贸易自由化的企业出口效应和产业调整效应
        3.3.1 企业出口效应
        3.3.2 产业调整效应
    3.4 贸易自由化的其它就业效应
        3.4.1 竞争效应
        3.4.2 技术提升效应
        3.4.3 制度建设效应
4 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4.1 贸易自由化指标构造
    4.2 模型设定
    4.3 数据来源说明
    4.4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 贸易自由化进程的描述性统计
    5.2 基准模型回归
    5.3 稳健性检验
    5.4 贸易自由化对是否加工与是否进出口的企业的就业影响
        5.4.1 加工与非加工企业
        5.4.2 不同进出口行为的企业
    5.5 贸易自由化对其他类型企业的就业影响
        5.5.1 不同要素密集度企业
        5.5.2 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
        5.5.3 不同技术产业的企业
        5.5.4 本国不同地区的企业
    5.6 实证研究小结
6 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TPP与我国国际贸易规则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TPP的发展历程及规范特点
    一、TPP的发展历程
        (一)TPP的发起与形成
        (二)TPP的结构和主要内容
        (三)TPP的主要特点
    二、TPP的国际贸易高标准意义
        (一)TPP新贸易规则的高标准
        (二)TPP体现国际贸易规则的发展性
    三、TPP的发展现状与影响分析
        (一)创始国美国的退出
        (二)协议各国的应对
        (三)从TPP到 CPTPP
第二章 TPP规则发展的国际法基础
    一、WTO框架内TPP的合理性
        (一)区域贸易安排成为发展国际贸易的主流
        (二)TPP:区域贸易安排的“广域化”
    二、区域贸易安排与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冲突
        (一)WTO最惠国待遇原则的规定
        (二)区域贸易安排的相关规定
        (三)二者的冲突
    三、区域贸易安排与WTO规则的协调
        (一)区域贸易安排的合理性
        (二)区域贸易安排的实用性
        (三)区域贸易安排与WTO的辩证统一
    四、区域贸易安排对构建贸易规则的意义
        (一)经略全球
        (二)掌握主导权
第三章 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及RTA领域的实践
    一、历经波折成为WTO重要成员
        (一)加入WTO以来的经济成长
        (二)改革与规则的对接
        (三)推动国际贸易规则完善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与新一轮对外开放
        (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
    三、中国自贸区(FTZ)的制度实践和开放经验
        (一)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法治创新
        (二)自贸区发展与国际经贸新规则接轨的“高标准”
第四章 TPP对我国国际贸易规则改革的影响
    一、对TPP与中国关系的认识
        (一)学者就TPP对中国影响的主要观点
        (二)TPP与我国构建国际贸易规则实践的一致性
    二、我国加入TPP的意义和作用
        (一)我国应对TPP的战略布局
        (二)加入TPP对我国经济战略的意义
        (三)加入TPP对我国法制建设的积极意义
    三、加入TPP与全球经济治理的前景探析
        (一)逆全球化的暗流与全球经济合作前景的不确定性
        (二)全球化的动力依然存在
        (三)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作用和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附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一章 绪论
    1 本文研究的目的,对国民经济或学术上的意义,国内外动态和发展趋势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
        1.4 当前研究的缺陷和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2 本文研究的内容,设计方案、预期效果
        2.1 论文的结构及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研究思路和效果
        2.4 研究框架
        2.5 本研究的创新和局限
第二章 产业安全与农业产业安全
    1 产业安全的内涵
    2 用模型诠释产业安全
        2.1 基本假设
        2.2 基本理论模型
        2.3 最佳产业安全状态的确定
        2.4 产业安全水平的测度
    3 农业产业安全
        3.1 农业产业安全的定义
        3.2 农业产业安全的决定因素
        3.3 农业产业安全体系的基本框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影响
    1 按照“WTO”规则,调整农业政策
        1.1 调整农业法律法规
        1.2 调整国内支持政策
        1.3 农产品关税配额管理
        1.4 调整农产品食品卫生安全政策
        1.5 减让农产品进口关税
    2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
        2.1 我国粮食生产的变化
        2.2 其它主要农产品生产发展状况
    3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贸易的影响
        3.1 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变化情况
        3.2 加入WTO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伙伴的影响
    4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影响
    5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及产生的安全风险
        5.1 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
        5.2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农业产业安全带来的风险
    6 展望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与新一轮WTO谈判
        6.1 展望我国的农产品贸易发展趋势
        6.2 中国如何应对新一轮WTO谈判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与预警
    1 中国农业现状
        1.1 食物与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面临5个方面的矛盾
        1.2 食物社会生态平衡系统中存在的“三个不可逆转”
        1.3 中国农业资源的优势与劣势
    2 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及竞争因素分析
        2.1 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状况
        2.2 价格竞争因素分析
        2.3 质量竞争因素分析
    3 加入“WTO”后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评估
        3.1 产业安全评估指标体系
        3.2 对中国农业安全度的估算
        3.3 湖南农业产业安全度的初步估算
    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
        4.1 产业安全预警的涵义
        4.2 建立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紧迫性
        4.3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的阶段
        4.4 农业产业安全预警系统的执行
    5 中国农业产业安全危机的事发、事后管理
        5.1 中国产业安全危机的特征
        5.2 政府是产业安全危机管理的主体
        5.3 农业产业安全危机事发、事后管理的构想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国际经验
    1 发达国家和地区如何保护农业
        1.1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业的扶持政策
        1.2 欧盟、美国、日本等对农产品的贸易保护
    2 发展中国家对农业的保护措施
        2.1 创造条件,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2.2 大量使用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关税等措施保护国内农业
        2.3 实行适度的政府配售和购销价格政策,保护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
        2.4 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以及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出口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外向型发展
        2.5 加大农业投资和补贴,提供农业信贷优惠,支持农业发展
    3 世界各国农业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3.1 完善合规性贸易壁垒体系,有效保护农业
        3.2 开拓国际市场和扩大内需并重
        3.3 重视对农业的合理支持,利用世贸组织程序性规定,加强国内农业保护
        3.4 加强对本国地方名特农产品的品牌保护,加强农业人才的培养
        3.5 应用灵活性和多样化的保护手段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构建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防火墙”
    1 在WTO《农业协议》条件下,中国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1 全面深化农业体制改革
        1.2 加快农业结构调整
        1.3 增加国家财政支持和农业税制改革的力度,合理利用外资
        1.4 提高中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利用国际市场扩大农产品出口
        1.5 建立农业创新体系
        1.6 实行乡镇企业的战略性调整,加速农村城市化建设
        1.7 建立农业保障体系
        1.8 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2 维护我国农业产业安全的政策保障
        2.1 树立新的国家产业安全观
        2.2 健全法规体系,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2.3 统一规划农业产业安全体系,建立专门的产业安全机构
        2.4 做好农业产业损害风险评估工作,建立灵敏有效的产业安全预警系统
        2.5 充分利用WTO贸易救济机制和争端解决机制,保障产业安全
        2.6 用好用足WTO赋予的特殊和差别待遇,积极进行发展战略和贸易政策的调整
        2.7 积极参与多边贸易谈判,利用决策机制维护国家产业安全
        2.8 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出口国家、出口产品多元化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及研究趋势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案例:“中国反贸易壁垒第一案”—“中国紫菜出口日本案”
附录二:《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的影响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历
在读期间科研学术成果目录

(9)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市场协整的实证研究
    1.2.2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的研究
    1.2.3 关于研究现状的评价
1.3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数据来源
1.4 研究的创新说明与本文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中国棉花市场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2.1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1 交易费用理论
    2.1.2 市场协整理论
    2.1.3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理论
2.2 市场协整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2.3 理论分析框架 第三章 中国棉花市场的建立与发展进程
3.1 中国棉花生产和交易的特性
3.2 中国棉花市场建立的制度环境
    3.2.1 中国棉花流通体制的演变
    3.2.2 加入WTO对棉花流通的影响
3.3 当前中国棉花市场的发展现状
    3.3.1 中国棉花市场建设进展
    3.3.2 当前棉花市场面临主要问题
3.4 美国、澳大利亚棉花流通体制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实证研究
4.1 中国棉花价格体制改革和棉花价格波动
4.2 共聚合检验方法和数据说明
    4.2.1 具体步骤
    4.2.2 数据选取
4.3 中国与国际棉花市场的协整
    4.3.1 当前国内外棉花市场协整总体情况
    4.3.2 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分阶段考察
    4.3.3 近年来中国棉花进出口贸易效率
4.4 中国国内棉花市场协整的区域考察
4.5 影响中国棉花市场协整的因素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市场环境下棉农的供给反应
5.1 生产者行为理论和价格预期理论
5.2 供给反应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5.3 棉农供给弹性的估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入世后国际市场环境变化对我国棉花的影响
6.1 国外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产业的影响
    6.1.1 当前国外棉花补贴的总体情况
    6.1.2 补贴对世界棉业经济的影响
    6.1.3 棉花补贴对中国棉花市场和产业的影响
6.2 “多种纤维协定”与中国棉花产业
    6.2.1 世界纺织服装一体化进程
    6.2.2 中国纺织服装贸易发展的国际比较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取消MFA后的贸易安排对我国棉业经济的影响
7.1 研究方法和方案设计
7.2 模拟结果及分析
    7.2.1 按期取消MFA对世界和我国福利的影响
    7.2.2 取消MFA后不同方案对我国棉花及其相关产业生产和贸易的影响
    7.2.3 取消MFA对国际以及中国棉花价格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及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架构
    四、主要研究方法
    五、选题意义
第一章 入世承诺:权利和义务的平衡
    一、WTO基本原则
    二、以发展中国家身份入世
    三、服务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服务贸易总协定》
        2. 《服务贸易具体承诺表》中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3. 服务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四、货物贸易领域内与传媒相关的承诺
        1. 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2. 非关税减让方面的承诺
        3. 信息技术产品方面的特别承诺
        4. 货物贸易领域相关承诺的特征分析
    五、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1. 我国入世后享有的权利
        2. 我国入世后需要承担的义务
        3. 权利和义务的平衡分歧
    六、小结
第二章 传媒生存环境变化的政治经济分析
    一、政治环境的变化:“权力型”向“规则型”的转变
    二、经济环境的变化:“入市”和“毕业”的考验
        1. “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2. “毕业”条款的考验
        3. 经济体制改革:市场化的制度变迁
    三、传媒与政府、市场三者关系模式的变化
        1. 传媒与政府:在自由与控制之间
        2. 传媒与市场:私有、国有和公有的选择
    四、众多环境变数与传媒变迁的关联度分析
    五、小结
第三章 传媒市场主体的培育及其内涵审视
    一、“市场主体”概念的经济制度含义
        1. 政府与市场
        2. 市场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3. 计划经济制度下的政府职能
        4. 市场主体的不同经济制度含义
    二、计划经济下传媒市场主体的缺失
        1. 传媒的公有理念
        2. 建国之初传媒的市场化尝试
        3. 传媒的喉舌功能
    三、我国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
        1. 传媒市场主体的渐进式培育过程
        2. 传媒的产业化和企业化
        3. 传媒产业的版块区划
    四、国有传媒的阿里斯之踵:委托-代理问题
        1. 委托-代理问题的成因
        2. 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顽固性
        3. 国有传媒的委托-代理问题
        4. 国有传媒委托-代理问题的制度根源
    五、对传媒市场主体内涵的重新审视
        1. 市场主体的三大基本内涵
        2. 市场主体的核心内涵:产权独立
        3. 国有企业:“公平”愿望的落空
        4. 私有企业:效率型的市场主体
        5. 我国传媒与市场主体之间的距离
        6. 我国传媒市场主体培育的未来空间
    六、小结
第四章 传媒市场的竞争态势分析
    一、市场竞争的有益性
        1. 激发人的活力,促进社会繁荣
        2. 消弭个人化冲突,营就和平安全的社会环境
        3. 有效传播知识,纠正错误,推动科技进步
    二、我国传媒曾经的非竞争性环境
        1. 经济活动的完全集中管理
        2. 以阶级斗争取代市场竞争
        3.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三、对传媒市场竞争的认同
        1. 竞争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生产性
        2. 竞争主体所争夺的资源比较丰富
        3. 媒体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
        4. 竞争局限在行政性垄断允许范围之内
        5. 竞争出现趋向激烈的苗头
        6. 传媒市场垄断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
    四、传媒竞争意识的强化
        1. 竞争趋向激烈,并渗入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性
        2. 以传媒集团化为标志的垄断竞争格局开始形成
        3. 应对境外传媒,成为行政力量介入市场竞争的理由
    五、对 WTO公平竞争理念的接受
        1. 多元化竞争主体的出现
        2. 在垄断竞争中出现合作趋势
        3. 市场竞争呈现政府主导下的零敲碎打式变革态势
    六、传媒市场竞争的诸多制约因素
        1. 非竞争理念下对竞争的逃避
        2. 对竞争的政治限制和私人限制
        3. 市场向潜在竞争对手的关闭
    七、小结
第五章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观点
    二、传播生态理论的启示
    三、本研究的主要价值
全文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论文独创性声明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四、加入WTO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入世20周年:作为、效益、挑战与应对[J]. 薛荣久,杨凤鸣. 国际贸易, 2021(11)
  • [2]开放政府采购市场对双边贸易的影响研究 ——基于GPA和嵌入政府采购条款FTA的视角[D]. 孙凤洋.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3]外资企业影响中国对外经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D]. 蒋捷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20(01)
  • [4]中国行政管理40年学术研究主题评析(1978—2018)[D]. 鹿海洋.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5]关税壁垒对中国制造业出口额的影响 ——基于细分行业的经验研究[D]. 宁昊. 东南大学, 2019(06)
  • [6]贸易自由化对本国就业的影响 ——基于我国加入WTO的自然实验研究[D]. 唐琬璐.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7]TPP与我国国际贸易规则改革研究[D]. 张萍. 华东政法大学, 2018(02)
  • [8]加入世贸组织对中国农业产业安全的影响分析[D]. 肖文兴. 湖南农业大学, 2012(11)
  • [9]不同市场协整条件下取消MFA对中国棉业经济的影响[D]. 张海森. 中国农业大学, 2005(05)
  • [10]入世以来中国传媒市场生态研究[D]. 王国珍. 复旦大学, 2005(07)

标签:;  ;  ;  ;  ;  

我国加入WTO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