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文雁成,张书芬,何俊平,蔡东芳,朱家成,王建平,曹金华,胡坤,赵磊,王东国[1](2021)在《不同密度网罩对甘蓝型油菜隔离制种效果比较》文中认为旨在考察网罩密度对油菜制种的影响。以甘蓝型油菜Polima和萝卜2种胞质雄性不育系为试验材料,研究网罩对光照、温度、湿度、菌核病发病率以及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网罩内光照强度随密度增加而显着下降。(2)罩内温度普遍上升,但是差异并不都显着。(3)网罩内湿度总体上是随网罩密度增加而升高。但是,也存在例外。(4)随着密度的增加,网罩内菌核病发病率升高。(5)试验中即使最大密度的网罩(160目),也不能完全阻隔外来花粉。(6)对于Polima和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相同密度的网罩造成杂交制种产量的下降幅度相近。因此,网罩对Polima和萝卜胞质雄性不育系存在相似影响,现在常用的网罩密度不能达到完全阻隔外来花粉的目的。
任文静[2](2021)在《甘蓝高代回交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利用》文中认为Ogura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e,CMS)花粉败育彻底、在十字花科作物中应用十分广泛。但Ogura CMS是母性遗传,所有后代均为不育,无法进行资源的创新再利用,迫切需要创制甘蓝Ogura CMS恢复系。前期研究利用芥蓝与甘蓝型油菜远缘杂交,胚挽救后不断回交获得了BC3代甘蓝育性恢复系,但该材料仍存在甘蓝型油菜异源染色体片段比例较大、育性恢复基因Rfo传递效率不稳定、Rfo侧翼异源片段遗传组成不明确、创制的恢复系是否可应用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研究完成了Rfo基因初定位及甘蓝型油菜异源片段构成分析;对前期获得的甘蓝育性恢复系进一步回交,获得了高代回交恢复系;利用育性恢复系成功恢复含有根肿病抗性基因CRb的Ogura CMS材料的育性,进而获得了甘蓝抗根肿病材料。研究结果对打破甘蓝Ogura雄性不育资源壁垒、提高遗传多样性、促进根肿病抗性育种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开发了一对适用于HRM高通量分型平台的Rfo基因特异In Del分子标记Rfo-11F/Rfo-11R,成功应用于高代回交恢复材料的高通量分子鉴定。利用该分子标记对8036株BC4、15408株BC5代单株进行筛选,分别获得41株BC4、117株BC5代Rfo阳性单株,这些单株田间表现可育,与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完全一致。BC4代中Rfo基因传递率最高为4.37%(2147×18QR17-216),通过育性、倍性、表型鉴定等进一步筛选获得了18QR17-216等5棵BC4代、5GH15-169等7棵BC5代高代回交重点育性恢复单株。回交五代后甘蓝Rfo育性恢复系倍性均已回复为二倍体,其中BC5代单株5GH15-169表型接近亲本甘蓝,整个花期育性表现好,作为重点单株用于进一步回交。2.将Ogura CMS育性恢复系中的Rfo基因初定位在C09染色体的起始端,明确了育性恢复系中C09染色体甘蓝型油菜杂合区段为0~21 Mb,占比38%。利用芥蓝BC5代高代回交分离群体发现Rfo基因与C09染色体0~28 Mb区间连锁。根据双亲重测序数据设计15对C09染色体In Del标记,检测发现BC6代芥蓝、BC5代甘蓝高代育性恢复系中C09染色体杂合区段比例都为38%(0~21 Mb),油菜高密度基因芯片C09染色体检测结果证实育性恢复系中C09染色体9~21 Mb为杂合片段,多代回交后与BC1代育性恢复系15CMSF-Y1(0~35 Mb)相比C09染色体杂合区段减少25%。3.利用创制的甘蓝Rfo育性恢复系,通过育性恢复-胞质替换两步法,国内外首次恢复了Ogura CMS抗根肿病材料的育性,获得了含有根肿病抗性基因CRb的甘蓝正常胞质根肿病抗性材料。利用育性恢复系16Q2-11成功恢复含有CRb基因的甘蓝不育材料的育性,获得Rfo、CRb基因聚合材料,进一步杂交将Ogura不育胞质替换为正常可育胞质,自交后结合标记辅助筛选获得93株CRb基因纯合的抗病单株。利用重庆武隆的4号生理小种进行人工接种鉴定,结合田间表型调查,获得优良抗病株系Z1-6、Z8-2。利用抗病株系与骨干自交系CMS3075-82配制杂交组合YD1、YD2,在重庆武隆高山病圃进行抗性鉴定,结果均表现抗病(病指为0),与人工接种鉴定结果吻合。
黄静静[3](2021)在《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文中研究指明Ogura CMS雄性不育是青花菜制种中应用最广泛的不育系类型,但是该应用也严重限制了对优良材料的再利用,突破Ogura CMS技术限制,获得优良育性恢复材料对提升我国青花菜育种水平和资源收集具有重大意义。本研究以含有育性恢复基因Rfo的芥蓝中间材料14Y12(甘蓝BC1代育性恢复单株)为亲本,通过回交转育途径将Rfo基因导入6份优良Ogura CMS青花菜中,同时利用小孢子培养和遗传转化技术获得育性恢复DH系和Rfo阳性单株。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回交转育途径获得Rfo阳性单株及其遗传背景分析。由芥蓝中间材料14Y12与青花菜17B1253、18QB693杂交获得育性恢复株系18B592和19B711;18B592-1与18-NH(耐寒优秀)、18-YX(炎秀)、18BS-1、18BS36、18T2B2、18B1023杂交获得F1代;19B711-1与19Q雅翠91、19Q喜迎门、19Q国王1号杂交获得F1-2代;18B592-1与F1代Rfo阳性株回交获得BC1代。经细胞学观察,F1代Rfo阳性株花粉活力存在显着差异,变异范围为50%~70%;减数分裂后期有染色体不均等分裂和染色体丢失的异常现象;倍性鉴定表明,F1代Rfo阳性株中11份为二倍体,占总体比例78.57%,3份为介于三倍体和四倍体间倍性,占总体比例21.43%。遗传背景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50处,芥蓝中间材料14Y12、青花菜17B1253及F1代转育株可分为两大类,F1代转育株与芥蓝中间材料14Y12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24~0.88。其中19B809-8与青花菜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76,可作为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的转育亲本材料。BC1代Rfo阳性单株花器官正常,花粉活力较高(大于70%),Rfo基因传递效率为14.29%~55.56%,农艺性状偏向青花菜且遗传分离明显。综合农艺性状、细胞学和遗传背景,在遗传相似系数0.60出,Rfo回交转育后代48个Rfo阳性株可分为五大类,其中20B826-2与18B592-1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66,与青花菜B6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52,株型近青花菜,为Ogura CMS青花菜后代利用提供了直接恢复材料。2.小孢子培养途径创制育性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对青花菜18QB693、育性恢复株系19B711和F1代Rfo阳性株进行小孢子培养。小孢子Rfo阳性单株在叶型、花蕾大小、花柱性状遗传分离显着,有二倍体和四倍性,获得了B693-2、B693-3、B711-1-5重要育性恢复系材料,构建了小孢子Ogura CMS育性恢复技术体系。遗传背景分析表明,小孢子单株B693-2、B693-3与青花菜20B724-1遗传相似系数为0.73,与青花菜遗传背景最近;小孢子单株B711-1-5-1与芥蓝遗传相似系数为0.63,与芥蓝遗传背景最近,可进行优良Ogura CMS青花菜资源创新与利用。3.转基因技术途径获得Rfo阳性单株。对Ogura CMS青花菜优良资源18-NH、18-YX进行转化研究,将萝卜Rfo基因插入p BWA(V)BII载体骨架构建p BWA(V)BII-Rfo表达载体,采用冻融法将重组质粒转入根癌农杆菌菌株EHA105中,使用农杆菌介导法获得转基因植株。经鉴定获得46株Rfo阳性株,定植后目前有33株表现出无花粉,为假阳性株,其余转基因阳性株有待进一步观察和鉴定。
王本启[4](2021)在《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是我国甘蓝型油菜应用最广泛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之一,因此研究其不育和恢复现象的机理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研究发现,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的不育基因为orf224,恢复基因为Rfp,但是不育基因和恢复基因具体如何导致细胞质雄性不育的发生和育性的恢复分子机理依旧不清。本研究利用pol CMS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和不育系与恢复系构建的高世代近等基因系材料,通过反向遗传学和多组学联合分析的方法,研究pol CMS的发生机理进行初步解析,本研究最重要的几点结果如下:1.酵母双杂交筛选互作蛋白,pol CMS恢复基因Rfp是一个具有线粒体导肽和16个重复基序的P型PPR蛋白,根据其结构特点设计4个诱饵载体利用酵母文库筛选互作蛋白,共得到8个与恢复基因互作的候选蛋白;而不育基因orf224是一个有2个跨膜结构域的线粒体基因,根据其结构特点设计了3个诱饵载体在酵母文库中筛选不育基因orf224的互作蛋白,通过进一步酵母点对点实验来确认筛选到的4个候选蛋白。2.验证筛选到的候选基因,利用烟草叶片中瞬时转化表达系统设计荧光双分子实验(BIFC)和荧光素酶(Luciferase)双分子互补实验来验证恢复基因Rfp和不育基因orf224同各自筛选到的候选基因的互作。研究发现,恢复基因互作的候选基因中存在一个多细胞器RNA编辑因子(MORF1),而不育基因互作的候选基因同样发现一个花药发育特异的亮氨酸富集蛋白(LRR1)蛋白,通过实验发现这两个蛋白分别于恢复基因和不育基因在BIFC和Luciferase实验中互作荧光强烈。然后原核表达Rfp和Bna.MORF1蛋白,利用蛋白质体外互作(pull-down)实验发现,Rfp和Bna.MORF1互作再次得到验证。利用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构建了Bna.MORF1-Flag标签材料,提取甘蓝型油菜总蛋白,通过免疫共沉淀(Co-IP)再次确定了Rfp蛋白和Bna.MORF1的互作。3.原生质体亚细胞定位候选蛋白,将Bna MORF1和Bna LRR1基因全长CDS(不含终止密码子)构建PM999-GFP的亚细胞定位载体,通过提取拟南芥叶片中的原生质体,转化质粒至原生质体,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Rfp蛋白的互作蛋白Bna.MORF1,orf224的互作蛋白Bna LRR1都定位在了线粒体中。4.利用CRISPR/Cas9技术转基因验证候选基因,通过RT-PCR的方法确定不同拷贝的表达量发现在不育系和复育系材料中,Bna A01g0360D拷贝表达量最高,其他拷贝表达微弱,因此利用CRISPR/Cas9敲除恢复系材料中的互作候选基因Bna.MORF1(Bna A01g0360D),得到6株不育单株,发现不育表型同不育系相似但是花瓣变得更小。利用RNA-EMSA验证了Bna.MORF1蛋白直接作用于orf224的m RNA,而恢复基因编码的PPR蛋白并没有直接作用于orf224,由此推测Bna MORF1蛋白同Rfp蛋白形成蛋白复合体编辑不育基因导致不育基因失去功能而发生育性恢复。5.多组学联合分析查找与CMS相关的差异基因,利用高世代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近等基因系材料的不育系和复育系,取直径<1mm的花蕾检测蛋白组和代谢组,利用激光显微切割捕获显微镜切取同样大小花蕾的绒毡层细胞进行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其中蛋白组总共鉴定到了7598个蛋白,其中得到了140个显着差异蛋白(P-value<0.05,S/F>1.5);代谢组总共检测得到699种代谢物,其中差异代谢物37种(|Fold change|≥1 and|Fold change|≤0.5),而单细胞转录组分析总共发现了831个差异基因(FDR<0.05)。最后通过转录组,蛋白组和代谢组的关联分析,获得24个候选基因,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对这24个蛋白进行点对点验证关联分析所筛选的候选基因,结果发现RNA编辑,呼吸电子转移链,花药发育,能量转运,绒毡层发育和氧化磷酸化有关的途径的蛋白13个与orf224蛋白和Rfp蛋白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于海龙,任文静,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吕红豪,王勇,季佳磊,张扬勇[5](2021)在《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近些年来,在蔬菜中报道了多种类型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恢复系,并定位和克隆了多个恢复基因,开发了与恢复基因紧密连锁的标记应用于蔬菜育种。从蔬菜作物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育性恢复系、恢复基因的定位和克隆、恢复基因连锁标记的开发、恢复系在育种中的应用等方面对近些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
朱世杨,张小玲,刘庆,钟伟杰,罗天宽,唐征,徐谦,周元昌[6](2021)在《花椰菜不同胞质来源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效应分析》文中认为利用不育胞质源自油菜、甘蓝等的6个花椰菜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系及其同型保持系分别与5个测验自交系杂交,配制30对不育系杂种(AF1)和30对保持系杂种(BF1),分析不育细胞质对10个农艺性状和5个品质性状的遗传效应,为不同CMS的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育细胞质对F1杂种的现球期、采收期和维生素C含量表现显着正效应。不同来源CMS细胞质效应比较推断,来自油菜的CMS对生育期和叶片数呈显着正效应;来自甘蓝的CMS对花球质量、花球纵径、维生素C含量和采收期呈显着正效应,而对叶绿素含量和叶片数呈显着负效应;来自花椰菜的CMS对生育期和维生素C含量呈显着正效应。对6个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比较发现,NB65A对花球质量、花球纵径、花球横径和可溶性糖含量正效应显着最高,XG108A对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含量正效应显着最高,两者皆可作为选育高产优质组合的母本。这些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CMS细胞质对花椰菜主要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的效应较为复杂,但可通过选择适当的杂交父本核来减轻或克服不育细胞质对相应性状的不良效应。
刘志新,徐玉颖,姚培杰,许可净,韩一鸣,傅强,万正杰[7](2021)在《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结荚性状的筛选和细胞学鉴定》文中提出对59份不同变种芥菜材料(30份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29份保持系)的结荚性状进行田间调查,统计结荚畸形情况;同时,利用分子标记对30份芥菜雄性不育系材料进行了鉴定。结果显示:有23份是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7份是芥菜og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9份芥菜保持系材料、7份芥菜og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5份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荚表现均为饱满、直立,其他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荚则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畸形。以结荚正常的保持系材料为对照(CK),对芥菜og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花药败育和花器官发育进行细胞学观察,发现芥菜og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荚正常)花药败育特征为绒毡层提前降解,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荚畸形)的败育特征为形成雄蕊—雌蕊嵌合体,初步揭示了芥菜雄性不育系结荚畸形性状的细胞学形成机制。
王若凡,马帅,陈霖,卢倩倩,孟艳,张鲁刚[8](2021)在《橙色大白菜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鉴定与园艺性状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类胡萝卜素是一种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抗氧化物质,橙色大白菜因富含类胡萝卜素而呈现出橙红色的球叶。细胞质雄性不育系(CMS)没有花粉,杂交不需要人工去雄,可以保证F1的纯度,因此培育橙色大白菜CMS是其杂种优势利用的首选途径。本试验以一组同核异质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为材料,进行胞质不育基因及遗传多样性鉴定、园艺性状观测比较等研究。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8C5携带orf138不育基因,18C6同时携带orf138和orf222不育基因,18C5和18C6与保持系15S1094的平均遗传相似系数分别为91.11%、93.76%。园艺性状观测结果表明:2个不育系与保持系相似度不同,莲座期18C5与保持系15S1094的相似度更高,成熟期18C6与保持系15S1094的相似度更高;且2个不育系的单株质量均极显着大于保持系,单球质量均显着大于保持系,表现一定的优势。花期观测表明:2个同核异质不育系在早期低温条件下均有败蕾现象,但随着温度升高开花趋于正常;不育系与保持系花色均为黄色;2个不育系的雄蕊、花丝长度极显着小于保持系,花药干瘪退化,均属于无花粉不育;2个不育系的蜜腺正常,可以吸引蜜蜂授粉,正常结籽。
俎峰,和春芳,杨素娟,何晓莹,陈苇,李劲峰,张国建,张建昆,王敬乔[9](2021)在《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SSR标记图谱构建与比较》文中研究表明为推进Ogu CMS不育系统杂种优势利用,探知甘蓝型油菜Ogu CMS优良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Rfo携带的染色体片段大小并比较其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的异同,以Ogu CMS不育系81A与恢复系16C为双亲构建F2分离群体,结合38对依据萝卜参考基因组开发的SSR引物进行育性性状差异标记筛选,并构建Rfo基因连锁标记图谱。SSR标记筛选结果显示:12对SSR引物在F2分离群体不育与可育DNA混合池间表现出差异,其中R9SSR2416与R9SSR3326为两侧边缘标记位点;16C与R2000差异比较结果显示:11对SSR标记在16C与R2000间扩增有差异,其中R9SSR2421与R9SSR3282为16C特有标记位点,其余9对为R2000特有标记位点。综上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导入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来源于萝卜R9染色体,片段大小约为3.30 Mb(ChromosomeR9:8480586-11779992),与欧洲Ogu CMS恢复系R2000恢复基因携带的外源染色体片段大小与来源均不同。
康浩东[10](2020)在《陆地棉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的解剖学与细胞学观察》文中研究指明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显着的杂种优势。随着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对棉花需求的不断提高,棉花的研究价值也在不断增升。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规模研究杂种优势的利用,这不仅对了解植物生命内部的遗传机制具有重要价值,而且为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奠定了基础。但迄今为止,植物杂种优势在棉花生产上仍未大规模栽培利用,其原因是前人研究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主要为哈克尼西棉。但因其细胞质单一,恢复系少,杂种优势不强,有的杂交组合出现负效应。因此,发掘新的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种质资源仍是棉花杂种优势必须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以周瑞阳教授选育的6种不同细胞质来源的同质异核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为材料,针对不同花蕾发育时期所确定的大小进行测量及细胞学观察,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通过对6种不同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观察,发现这6种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花药的败育时期均开始于花粉母细胞时期,在四分体时期彻底败育。中16S、276S、07-113S、J-4S、NS11-10S、H06S的败育特征表现为:花粉母细胞时期,小孢子母细胞发育正常,核大质浓,四层细胞壁排列紧密,结构清晰完整;四分体时期,小孢子开始发生降解现象,细胞核溶解,呈空泡化现象,绒毡层还是紧密的同其他细胞壁连在一起,未发生变化,并未观察到四分体;单核早期,随着小孢子的降解,花粉囊内细胞核存在穿透细胞膜和细胞壁现象,且降解后呈半月形形状,后续随着小孢子的解体,腔内仅剩下部分胼胝质;单核晚期,降解的小孢子弥散于腔内,细胞核存在高度液泡化,中层也未发生退化现象;后续小孢子降解完毕,只留有少量残体;成熟花粉粒时期,绒毡层开始呈径向增长,花粉囊内无花粉粒,后续向内收缩成实心状。2、通过对这6种棉花不育系花药绒毡层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这6个质核异源雄性不育系材料在造孢细胞时期,绒毡层细胞结构完整,排列紧密、表皮层细胞、中层及内皮层均无异常现象,结构完整清晰,排列规则,花粉囊腔里的花粉母细胞被着色较深的胼胝质包裹。后续在单核晚期,绒毡层出现膨化现象,腔内留有解体后少量残迹。药室内壁未出现条纹状木化增厚现象,且中层不能正常退化。但在成熟花粉粒时期时发现07-113S中的C3鄂长2号A出现异常,中层存在严重膨化现象,推测是中层进一步发育导致膨胀化。后续随着花粉囊腔的绒毡层细胞继续伸长、膨大,挤压腔体,最终变成周缘质团。
二、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密度网罩对甘蓝型油菜隔离制种效果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验设计 |
1.2.2罩内光照、温度和湿度检测 |
1.2.3 病害调查、小区制种产量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密度尼龙网罩里的光照强度差异 |
2.2 不同密度尼龙网罩对群体温度的影响 |
2.3 不同密度尼龙网罩对群体湿度的影响 |
2.4 网罩密度对群体感菌核病的影响 |
2.5 网罩密度对Polima胞质不育系和萝卜质不育系隔离效果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2)甘蓝高代回交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利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甘蓝雄性不育类型及应用 |
1.1.1 甘蓝雄性不育类型 |
1.1.2 雄性不育系的应用 |
1.2 Ogura CMS恢复系研究进展 |
1.2.1 Ogura CMS恢复系的创制 |
1.2.2 Ogura CMS恢复基因的定位 |
1.3 BSA-seq技术 |
1.3.1 BSA-seq技术的原理 |
1.3.2 BSA-seq技术的应用 |
1.4 根肿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1.4.1 白菜根肿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1.4.2 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 |
1.5 目的意义 |
第二章 高代回交甘蓝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基于HRM技术开发高通量In Del标记 |
2.1.3 回交后代的获得及Rfo阳性株的高通量分型 |
2.1.4 Rfo阳性单株形态学性状调查 |
2.1.5 Rfo阳性单株倍性调查 |
2.1.6 回交后代Rfo阳性单株花粉活力评估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Rfo基因特异In Del标记的开发、验证及筛选 |
2.2.2 BC_4代甘蓝育性恢复系的获得 |
2.2.3 BC_4 代甘蓝育性恢复单株的形态、育性、倍性及细胞学行为观察 |
2.2.4 BC_4代重点单株18QR17-216 的确定 |
2.2.5 BC_5代甘蓝育性恢复系的获得 |
2.2.6 BC_5 代甘蓝育性恢复单株的形态、育性、倍性及细胞学行为观察 |
2.2.7 BC_5代重点单株5GH |
2.3 讨论 |
第三章 Ogura CMS育性恢复基因Rfo的遗传重组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D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3.1.3 Rfo育性恢复基因遗传规律分析 |
3.1.4 利用BSA-seq初定位Rfo基因 |
3.1.5 双亲差异In Del标记开发筛选 |
3.1.6 利用高密度基因芯片检测芥蓝育性恢复系C09 染色体背景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育性调查及Rfo基因遗传规律分析 |
3.2.2 BSA-seq分析Rfo基因连锁区段 |
3.2.3 C09 染色体In Del标记的开发筛选 |
3.2.4 芥蓝、甘蓝育性恢复系不同世代回交群体C09 染色体背景分析 |
3.2.5 利用甘蓝型油菜高密度基因芯片检测芥蓝育性恢复系C09 染色体背景 |
3.3 讨论 |
第四章 利用育性恢复系创制甘蓝抗根肿病材料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表型性状、倍性及育性调查 |
4.1.3 人工接种根肿病抗性鉴定 |
4.1.4 DNA提取及CRb(CRa)基因的鉴定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重点Rfo& CRb基因聚合单株的确定 |
4.2.2 正常胞质根肿病抗性甘蓝的获得及CRb基因传递率分析 |
4.2.3 正常胞质CRb阳性甘蓝材料根肿病抗性鉴定 |
4.2.4 杂交组合组配及纯合CRb基因抗病株系的获得 |
4.3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DNA提取及倍性检测方法 |
附录B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青花菜起源与引进 |
1.2 青花菜育种技术研究 |
1.2.1 自交不亲和研究 |
1.2.2 雄性不育研究与利用 |
1.2.3 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与应用 |
1.2.4 转基因技术研究 |
1.3 十字花科Ogura胞质雄性不育类型与应用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Rfo育性恢复基因在Ogura CMS青花菜杂交转育后代中的响应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育性恢复株系、杂交后代(F_1代)的获得 |
2.2.2 Rfo阳性单株分子鉴定 |
2.2.3 Rfo阳性单株农艺性状观察 |
2.2.4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花粉活力和染色体表现 |
2.2.5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倍性分析 |
2.2.6 Ogura CMS青花菜Rfo转育后代遗传背景分析 |
2.3 讨论 |
2.3.1 远缘杂交创制Ogura CMS恢复材料 |
2.3.2 Ogura CMS恢复材料的遗传背景解析 |
第三章 F_(1-2)和BC_1阳性后代阳性株的获得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青花菜各世代恢复材料的获得 |
3.2.2 各世代Rfo阳性株分子鉴定 |
3.2.3 各世代Rfo阳性株农艺性状观察 |
3.2.4 Rfo阳性株自交、杂交后花粉管生长观察 |
3.2.5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优良单株农艺性状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 |
3.2.6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Rfo阳性株倍性分析 |
3.2.7 19B711与18B592-1恢复后代Rfo阳性株遗传背景分析 |
3.3 讨论 |
3.3.1 杂交转育技术在十字花科作物育种中的应用 |
3.3.2 Ogura CMS在十字花科芸薹属蔬菜作物中的应用 |
第四章 小孢子培养途径获得育性恢复材料DH系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材料 |
4.1.2 试验方法 |
4.2 试验结果 |
4.2.1 DH单株的获得 |
4.2.2 DH单株育性分析 |
4.2.3 DH单株农艺性状观察 |
4.2.4 DH单株形态观察和花粉活力测定 |
4.2.5 DH单株倍性分析 |
4.2.6 DH单株遗传背景分析 |
4.3 讨论 |
4.3.1 小孢子培养在甘蓝类蔬菜材料创新中的应用 |
4.3.2 DH材料在分子遗传学中的应用研究 |
第五章 转基因途径获得Ogura CMS青花菜Rfo阳性株 |
5.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方法 |
5.2 结果 |
5.2.1 Rfo表达载体启动子PCR扩增与序列分析 |
5.2.2 转基因材料的获得和阳性株PCR检测 |
5.2.3 Rfo阳性株农艺性状观察 |
5.2.4 Rfo阳性株倍性分析 |
5.3 讨论 |
5.3.1 转基因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与研究 |
第六章 结论 |
6.1 回交转育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6.2 小孢子培养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及其遗传背景分析 |
6.3 遗传转化途径创制Ogura CMS青花菜恢复材料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胚挽救、花粉活力划分、样品制备及电泳检测等 |
附录B pBWA(V)BII-Rfo表达载体的启动子序列和Rfo基因序列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Abbreviation |
1 前言 |
1.1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的特点和研究进展 |
1.1.1 细胞质雄性雄性不育的特点和应用 |
1.1.2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基因的研究进展 |
1.1.3 植物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基因的研究进展 |
1.2 十字花科植物花药结构和发育概述 |
1.2.1 十字花科植物花药结构和发育时期 |
1.2.2 拟南芥花药败育研究进展 |
1.3 甘蓝型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1.3.1 甘蓝型油菜pol细胞质雄性不育 |
1.3.2 油菜nap细胞质雄性不育 |
1.3.3 油菜ogu细胞质雄性不育 |
1.3.4 其他种类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 |
1.4 高等植物中PPR蛋白家族的研究进展 |
1.5 多组学在高等植物研究中的作用 |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2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植物材料 |
2.1.2 载体和菌株 |
2.2 实验方法 |
2.2.1 提取油菜/拟南芥总DNA |
2.2.2 油菜/拟南芥各组织RNA trizol法提取 |
2.2.3 半薄切片 |
2.2.4 扫描电镜 |
2.2.5 透射电镜 |
2.2.6 亚细胞定位 |
2.2.7 基因的表达分析 |
2.2.8 原核表达及蛋白纯化 |
2.2.9 转基因CRISPR/Cas9载体构建 |
2.2.10 拟南芥的遗传转化 |
2.2.11 甘蓝型油菜遗传转化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1 甘蓝型油菜polCMS恢复基因Rfp功能研究 |
3.1.1 恢复基因Rfp互作基因的筛选 |
3.1.2 荧光双分子互补验证Bna.MORF1蛋白与Rfp蛋白互作 |
3.1.3 荧光素酶双分子验证Bna.MORF1蛋白与Rfp蛋白互作 |
3.1.4 Bna.MORF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1.5 .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验证Bna.MORF1蛋白与Rfp蛋白互作 |
3.1.6 荧光双分子免疫共沉淀验证Bna.MORF1蛋白与Rfp蛋白互作 |
3.1.7 油菜BnaMORF1基因的进化分析和序列比对 |
3.1.8 油菜中CRISPR/Cas9敲除验证Bna.MORF1基因功能 |
3.1.9 验证Bna.MORF1蛋白在polCMS中的作用 |
3.2 油菜PolCMS不育基因orf224的相关研究 |
3.2.1 酵母双杂交筛选不育基因orf224的互作蛋白 |
3.2.2 荧光素酶双分子验证orf224蛋白与Bna.LRR1蛋白互作 |
3.2.3 Bna.LRR1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3.2.4 油菜Bna.LRR1基因进化树和序列比对 |
3.3 多组学数据分析 |
3.3.1 单细胞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 |
3.3.2 蛋白组数据分析结果 |
3.3.3 代谢组数据分析结果 |
3.3.4 多组学联合分析结果 |
4 讨论 |
4.1 甘蓝型油菜polCMS的育性调控 |
4.2 研究PPR蛋白家族研究是核基因与细胞器基因的良好材料 |
4.3 细胞质雄性不育中不育基因的功能 |
4.4 恢复基因介导编辑线粒体不育基因 |
4.5 多组学的广泛应用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亚细胞定位试剂配制 |
附录二 |
个人简介 |
读博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蔬菜作物CMS育性恢复系类型 |
1.1 萝卜 |
1.2 辣(甜)椒 |
1.3 其他蔬菜作物 |
2 蔬菜CMS育性恢复基因的遗传分析、定位和克隆 |
2.1 萝卜 |
2.2 辣(甜)椒 |
2.3 洋葱 |
2.4 其他蔬菜 |
3 蔬菜CMS育性恢复基因的作用机理 |
4 蔬菜CMS育性恢复系的应用 |
4.1 在“三系制种”中的应用 |
4.2 在种质创新中的应用 |
5 问题与展望 |
5.1 实用的CMS/Rf系统比较缺乏 |
5.2 CMS育性基因机理研究有待加强 |
(6)花椰菜不同胞质来源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
1.2 性状测定 |
1.3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花椰菜6个CMS及5个测验品种的差异分析 |
2.2 不育细胞质对杂种F1的15个性状的一般效应 |
2.3 核背景对不育细胞质遗传效应的影响 |
2.4 不同来源CMS的不育系细胞质效应的比较 |
2.5 两个同质异核花椰菜CMS细胞质效应比较 |
3 讨论 |
3.1 CMS对花椰菜多个性状的细胞质有负效应趋势 |
3.2 花椰菜CMS负效应可通过杂交父本核背景改善 |
3.3 不同来源CMS的细胞质效应综合评价 |
(7)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结荚性状的筛选和细胞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不育类型鉴定 |
1.3 芥菜材料的结荚情况调查 |
1.4 花蕾的半薄切片技术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芥菜不育系材料不育胞质类型鉴定 |
2.2 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结荚形态 |
2.3 芥菜细胞质不育系花药败育及花器官发育的细胞学研究 |
1)芥菜ogu CMS材料花药败育及花器官发育观察。 |
2)芥菜hau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材料花器官发育及花药败育观察。 |
3 讨 论 |
(8)橙色大白菜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鉴定与园艺性状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不育系不育细胞质基因鉴定 |
1.2.1 试验材料种植及DNA提取 |
1.2.2 引物合成 |
1.2.3 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1.3 不育系与保持系基因组DNA一致性鉴定 |
1.3.1 DNA的提取及检测 |
1.3.2 引物合成 |
1.3.3 反应体系及扩增程序 |
1.3.4 电泳检测 |
1.4 不育系与保持系花器比较观察 |
1.5 不育系与保持系植物学性状观察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不育细胞质基因鉴定 |
2.2 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细胞核DNA相似性的分子鉴定 |
2.3 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花器比较观察 |
2.4 橙色大白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与保持系植物学性状比较 |
3 讨论与结论 |
(9)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SSR标记图谱构建与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萝卜参考基因组本地化Blast数据库搭建与Rfo基因序列Blast分析 |
1.2.2 SSR引物设计与合成 |
1.2.3 单株育性调查、基因组DNA提取与混池构建 |
1.2.4 PCR反应与电泳 |
2 结果与分析 |
2.1 Rfo基因序列Blast分析 |
2.2 萝卜R9染色体SSR位点分析与引物设计 |
2.3 DNA混池差异SSR标记筛选及单株验证 |
2.4 恢复基因连锁SSR标记图谱构建及恢复系16C与R2000间比较分析 |
3 讨论与结论 |
(10)陆地棉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的解剖学与细胞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 |
1.1.1 植物杂种优势的利用 |
1.1.2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 |
1.2 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
1.2.1 细胞质雄性不育 |
1.2.2 细胞核雄性不育 |
1.3 花药发育与绒毡层研究进展 |
1.3.1 植物花药发育过程 |
1.3.2 植物绒毡层发育研究 |
1.4 植物CMS细胞学败育特征 |
1.4.1 棉花形态学研究 |
1.4.2 棉花细胞学研究 |
1.5 棉花雄性不育细胞学机理研究 |
1.5.1 棉花CMS胞质效应研究 |
1.5.2 棉花在细胞学、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 |
1.5.3 石蜡切片方法研究 |
1.6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1.1 棉花材料与来源 |
2.1.2 实验主要试剂和仪器 |
2.2 实验方法——石蜡切片的制备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中16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1.1 棉花不育系C1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1.2 棉花不育系C1 新陆中47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1.3 不育系C1 中棉41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1.4 不育系C1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2 H276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2.1 不育系C2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2.2 不育系C2 新陆中47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2.3 不育系C2 中棉41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2.4 不育系C2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3 07-113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3.1 不育系C3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3.2 不育系C3 鄂长2 号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3.3 不育系C3 中棉41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3.4 不育系C3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4 J-4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4.1 不育系C4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4.2 不育系C4 鄂长2 号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4.3 不育系C4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5 NS11-10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5.1 不育系C5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5.2 不育系C5 新陆中47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5.3 不育系C5 鄂长2 号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5.4 不育系C5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6 H06S细胞质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结果 |
3.6.1 不育系C6PK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6.2 不育系C6 鄂长2 号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6.3 不育系C6 中棉41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6.4 不育系C60520A棉花花药细胞学结构观察 |
3.7 六种同质异核CMS的不育株花蕾大小与小孢子发育程度的关系 |
4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1.1 质核同源雄性不育系与质核异源雄性不育系的细胞学败育特征与败育时期的关系 |
4.1.2 绒毡层延迟解体与花粉败育之间的关系 |
4.1.3 花药败育与胼胝质的研究 |
4.2 结论 |
4.3 本研究的创新点 |
4.4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甘蓝型油菜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的选育与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密度网罩对甘蓝型油菜隔离制种效果比较[J]. 文雁成,张书芬,何俊平,蔡东芳,朱家成,王建平,曹金华,胡坤,赵磊,王东国. 农学学报, 2021
- [2]甘蓝高代回交Ogura CMS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利用[D]. 任文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3]Ogura CMS青花菜育性恢复材料的创制及其遗传背景解析[D]. 黄静静.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4]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及育性恢复机理研究[D]. 王本启.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5]蔬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育性恢复研究进展[J]. 于海龙,任文静,方智远,杨丽梅,庄木,吕红豪,王勇,季佳磊,张扬勇. 园艺学报, 2021(05)
- [6]花椰菜不同胞质来源雄性不育的细胞质效应分析[J]. 朱世杨,张小玲,刘庆,钟伟杰,罗天宽,唐征,徐谦,周元昌. 园艺学报, 2021(06)
- [7]芥菜胞质雄性不育系结荚性状的筛选和细胞学鉴定[J]. 刘志新,徐玉颖,姚培杰,许可净,韩一鸣,傅强,万正杰.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21(03)
- [8]橙色大白菜同核异质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分子鉴定与园艺性状比较[J]. 王若凡,马帅,陈霖,卢倩倩,孟艳,张鲁刚. 中国蔬菜, 2021(02)
- [9]油菜Ogu CMS恢复系16C外源恢复基因染色体片段SSR标记图谱构建与比较[J]. 俎峰,和春芳,杨素娟,何晓莹,陈苇,李劲峰,张国建,张建昆,王敬乔.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21(05)
- [10]陆地棉同质异核雄性不育系的解剖学与细胞学观察[D]. 康浩东. 广西大学, 20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