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再生比耗在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少虹[1](2019)在《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文中提出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火力发电将仍然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而水资源作为能量传递的工质,其水质的好坏严重影响火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因此,只有对天然水进行净化处理,才可进入锅炉、汽机等设备参与运行,化学水处理系统已经成为火电机组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但是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化学水处理系统的自动化程度逐渐提高,电厂员工很难参与到实际的启机、停机以及故障练习中,从而难以提高操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在实际系统过程控制中一些先进的控制策略是否可行,这些都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火电机组的仿真系统能够重现真实对象的操作环境,并模拟实际对象的动态运行过程。利用该仿真系统既可以有效提高员工的操作水平,达到培训员工的目的,也可以为控制策略的研究提供试验平台。本文以内蒙古某电厂的化学水处理系统为仿真对象,首先深入研究了该仿真对象的运行流程,系统组成以及设备工作机理。采用模块化建模的思想,将实际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整个工艺逐步细分到各个子过程与单个设备,并根据其特定的物理结构,反应规律,建立了反映其功能特性的机理模型。其次利用Fortran语言程序设计开发其对应的仿真模型,并进行模块化封装,基于OTS仿真支撑平台编译后形成算法库。依据仿真对象的工艺流程与控制逻辑,调用算法库中的仿真模型进行逻辑组态,完成了仿真对象各过程顺序控制的模拟仿真,实现了化学水处理系统过程控制的动态模拟。接着应用Intouch组态软件进行画面组态、动态链接,构造其仿真系统的监控平台。最后通过MMI(人机接口)驱动程序与通讯数据库MMI点表搭建仿真模型和监控平台的通讯桥梁。最终开发了一套基于C/S模式下且纯软件形式的化学水处理仿真系统。通过运行操作该仿真系统,各个设备可根据顺控步序被准确地操控,验证了各过程顺序控制策略的正确性,为工程师提供了优化控制算法的工具。仿真系统各系统处理后水质参数与实际系统处理后的水质标准误差在一定的合理范围内,验证了仿真模型能够真实地反应实际过程的动态特性。证明了该仿真系统的可用性,满足培训要求。
李奇聪[2](2016)在《氮素超标地下水源饮用水处理厂工艺改造研究》文中提出M市第一给水处理厂始建于1959年,地下水源的设计供水量86000m3/d,水处理工艺为液氯消毒。近年来因水厂水源地井群受工业与城市污水、垃圾以及农业化肥等污染,导致其中3眼水井水质下降,氨氮与硝酸盐氮超标,目前这3眼井已经停用,水厂供水规模降至56000m3/d。3眼井水质为:总硬度461-616mg/L;1号水井硝酸盐14.73-28.56mg/L,氨氮0.4-1.0mg/L,亚硝酸盐氮0.23-0.30mg/L;4号水井硝酸盐19.88-26.85mg/L,氨氮0.3-1.1mg/L,亚硝酸盐氮0.21-0.28mg/L;5号水井硝酸盐12.42-31.15mg/L,氨氮0.5-1.1mg/L,亚硝酸盐氮0.19-0.30mg/L。由于原水厂仅有液氯消毒工艺,故硝酸盐氮、氨氮和总硬度指标不满足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根据M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城市总需水量199300m3/d,城市现状供水能力121000m3/d,供需水量差额78300m3/d。根据水利部门水资源分配情况及省政府关于省内严格控制地下水开采,不允许新建地下水取水设施的规定,M市可用水源只有附近的Y水库,尚有50000m3/d水量可供城市利用,M市计划2017年建设一座地表水处理厂,设计供水量50000m3/d,则2020年尚有供需水量差28300m3/d。为满足城市供水需求,计划启用已关闭的3眼水井。因地下水污染造成水质超标,需对原有水厂进行技术改造,改造规模30000m3/d。水厂技术改造总体方案为:利用水厂原有办公楼、清水池、加氯间、车库等,新建水处理车间1座,对加氯间设备进行更新。对照水源井水质与饮用水卫生标准,主要超标指标为硝酸盐氮、氨氮和总硬度。水处理工艺方案确定为原水-过滤-精密过滤-反渗透-液氯消毒。过滤采用普通快滤池,作用是去除水中沙子等微小悬浮物。精密过滤可去除水中5μm以上的微小颗粒等,降低水的污染指数,以保护反渗透膜。采用40PP熔喷滤芯精密过滤器8台,6用2备。过滤器4mm壁厚,φ1100mm×2400mm不锈钢罐。反渗透单元的作用是去除水中溶解性物质,即主要用来去除水中硝酸盐氮、氨氮和硬度。采用CPA系列膜,8英寸CPA3-LD,一级两段排列方式(2:1),平均脱盐率95%,产水率75%。每只膜操作压力1.05MPa,有效膜面积37.2m2,膜透过水量q=1.7m3/h。膜组件数量168个。膜清洗所用药剂是食品级安全药剂,分别是35%柠檬酸,氢氧化钠,亚硫酸氢钠。阻垢剂AMEROYAL 428,用量2-4mg/L。由于反渗透浓水中主要成分为阴阳离子,水中颗粒性物质含量较少,因此,反渗透产生的浓水流入浓水调节池,同时利用控制系统使浓水回用于普通快滤池和精密过滤装置的反冲洗。浓水调节池的作用是调节浓水的排放与回用,同时充当反冲洗水池。滤过水送入水厂原有清水池,进行液氯消毒,作用是杀灭水中病原微生物。加氯设施利用原有加氯间,对加氯机等设备进行更新。最大设计加氯量1.5mg/L,采用真空加氯机2台,1用1备。工程造价2991.65万元,其中工程费2366.05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338.27万元,预备费用216.35万元,铺底流动资金70.98万元。工程总成本费用2405.75万元,经营成本2271.05万元。单位制水成本为2.64元/吨。
王霄[3](2015)在《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文中认为随着国内电厂规模的增加和发电机组压力的提高,为了防止热力设备管道腐蚀、结垢,保证机组的安全运行,对于给水和蒸汽质量的要求也有相应提高,这就对电厂化学水除盐系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针对电厂化学水除盐系统现有的离子交换除盐工艺和膜法除盐工艺进行研究和比对,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通过调研,取得了大量目前国内电厂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膜法除盐系统的组成、投资和运行状况的一手数据。2.以国内投运多年的成熟电厂除盐系统为依据,对两种除盐工艺的系统组成、投资估算、技术现状、常用参数以及在工程建设中所涉及的占地面积、厂房要求和安装工艺进行分析比较。3.通过对工艺的固定成本、造水曲线、装置投运率、厂址水源对工艺系统和造水成本的影响分析以及对工艺的检修维护特点的分析,对两种除盐工艺的经济性和可靠性进行比较分析,并对除盐工艺的发展和国产化进程进行了描述和展望。4.针对地下水和地表水这两种国内电厂常用作除盐系统原水的典型水质,分别设计100 t/h规模的离子交换除盐系统和膜法除盐系统,并对其吨水制水成本进行分析。5.通过对两种除盐工艺的优缺点分析和比较,给出了针对不同的外部环境和人为需求的最佳工艺选择。通过本文对离子交换除盐工艺和膜法除盐工艺的比较研究,给出了我国电厂除盐系统工艺技术选择的参考意见,同时也对除盐系统的设计方案提供了数据支持。
孙帅[4](2015)在《胜利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锅炉是电厂等大型工业企业的重要设备。锅炉的补给水系统是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补给水质的好坏对锅炉使用寿命和生产能力影响极大。本文详细介绍了各种水处理工艺在锅炉补给水处理方面的应用。对于锅炉补给水的预处理,主要使用超滤、反渗透的工艺,而深度处理工艺以混床和EDI技术为主。与传统工艺相比,膜技术能大大提高处理水的水质,而EDI技术的出现将离子交换和电渗析结合起来,更具有技术优势。针对神华胜利电厂的实际情况,以疏干水作为原水,具有高含盐量、高碱度、高硬度等特点。因此,采用多种处理工艺的组合,预处理主要采用超滤+反渗透的工艺组合,深度处理可以采用混床或者EDI技术。对于胜利发电厂二度除盐方案的选择是本文论述的重点,本厂主要采用了两种方案,即:一级除盐+混床;二级反渗透+EDI。本文主要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技术方面主要比较的内容包括:技术先进性、出水水质、系统运行可靠性、维护工作量、工作条件、劳动强度、占地、原水耗用量等方面进行比较。除了这主要的两个方面外,还需考虑到技术成熟和运行安全以及水耗等方面的因素,特别是在全国都注重环境保护的大环境下,也应考虑环境保护,污水排放等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后,最终选出一种最适合于本厂的水处理方案。
盖杨,兰菁,陈铮[5](2014)在《双室浮动床再生后酸碱废水达标排放的研究》文中认为针对锦西石化热电公司化学车间水处理系统废水排放时发生的问题,通过调整双室浮动床再生剂的用量,使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后的酸碱废水自身中和,在节约中和所需酸、碱用量的基础上,利用酸碱废水中和调节系统,保证排水pH值符合国家标准,实现酸碱废水达标排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齐跃[6](2012)在《浮动床技术在热电公司的节能应用》文中认为锦西石化热电公司化学车间水处理装置改造采用双室浮动床为制水设备,解决了装置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双室浮动床除盐系统运行流速高、设备出力大、出水水质好;可逆流再生;自用水量低、废液排放少;不会出现偏流、穿透现象等。这些优点优化了生产工艺,提高了除盐水系统的制水能力和酸、碱再生液的利用率,节约了成本,节能降耗效果显着。
黄小群[7](2012)在《影响离子交换器再生效果因素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分别从种类、用量、浓度、纯度、温度、流速等方面分析再生剂对交换器再生效果的影响,并讨论如何通过各项再生条件的优化实验获得最佳再生参数,增加交换器周期制水量,提高出水水质,使水处理设备达到低耗及环保经济运行.
张晓瑞[8](2011)在《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文中研究表明硒是一种非金属元素,是人和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的硒具有防癌及保护肝脏的作用。但是如果人体吸收的硒过量,会导致中毒,引起胃肠功能紊乱。硒会对大气、水体、土壤造成一定的污染。在水环境中,硒主要以四价(Se(Ⅳ))和六价(Se(Ⅵ))两种价态存在。天然水体中硒的分布主要取决于浸蚀的岩石类型和水的pH值。pH值对河水含硒影响较大。例如在美国富硒铁的科罗拉多州,地表水pH值小于7时,含硒量几乎都低于1微克/升;而在pH值为7.8~8.2时,由于亚硒酸盐可氧化为易溶于水的硒酸盐,水中含硒就高于1微克/升,甚至高达400微克/升。硒污染主要来源于人为和地球化学因素,工业污染“三废”是人为污染的主要来源。中国、美国、苏联都规定饮用水中硒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升。农业灌溉用水最大容许含硒量,中国规定为0.01毫克/升,美国规定为0.05毫克/升。本文针对水资源缺乏地区原水中硒(Ⅵ)超标严重的现象,和对开发利用含硒量高的水资源,采用离子交换法进行处理,以达到国家规定的饮用水质标准,为解决原水中硒超标的问题找到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题采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受Se(Ⅵ)污染的原水进行修复,为工程实践中应用该方法修复硒污染水体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有:(1)选用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树脂用量、原水PH值、原水温度、原水浊度、搅拌时间等对硒(Ⅵ)的去除率的影响进行静态实验研究;(2)进行了除硒(Ⅵ)的动态实验研究,测定了树脂除硒(Ⅵ)的穿透曲线,并对树脂除硒(Ⅵ)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吸附等温线实验,研究了离子交换树脂除硒(Ⅵ)的吸附模型;(3)进行了树脂的再生实验研究,并对树脂的再生原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结果表明,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最佳实验条件为树脂用量4.00g/L,原水PH值在6.0~12.0之间,原水温度在室温20℃下,搅拌时间在1小时以上,硒(Ⅵ)的去除率能达到95%以上,原水浊度对硒(Ⅵ)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实验得出除硒(Ⅵ)吸附等温线所属的类型,除硒(Ⅵ) Freundlich公式常数和Freundlich吸附模型。对氢氧化钠和氯化钠混合液、氢氧化钠、氨水三种再生溶液比较,得出用6%的氢氧化钠溶液进行树脂再生效果最好,树脂再生后交换能力可以得到恢复。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具有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性强、去除效率高等特点。因此,用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是有效的和可行的。
郭军科,卢立秋,宋卓[9](2009)在《双室双层浮动床除盐工艺优化调整》文中研究说明以某化学制水水处理系统中阴阳双室双层浮动床为主体,介绍了双室双层浮动床除盐工艺在设计、运行、操作等方面的注意事项,研究分析了该化学制水水处理系统工艺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处理措施和优化调整。
李国彬[10](2009)在《宏伟热电厂水系统优化的探索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目前大庆电力集团宏伟热电厂的耗水量较大的现状,通过全厂水系统运行方式调整和经济运行试验,提出了符合火电厂运行实际的多途径系统节水方法和节水技术,能有效地降低火电厂的发电水耗。
二、再生比耗在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再生比耗在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站仿真技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化学水处理仿真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1.4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工艺概述 |
2.1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 |
2.1.1 预处理系统 |
2.1.2 反渗透系统 |
2.1.3 除盐系统 |
2.1.4 酸碱中和系统 |
2.2 凝结水精处理系统 |
2.3 工业废水处理系统 |
2.4 生活污水处理系统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化学水处理系统的模块化建模 |
3.1 建模的思想与方法 |
3.2 预处理系统数学模型 |
3.2.1 单层过滤器数学模型 |
3.2.2 超滤数学模型 |
3.3 反渗透装置数学模型 |
3.4 除盐系统数学模型 |
3.4.1 阴阳离子交换器数学模型 |
3.4.2 除碳器数学模型 |
3.4.3 混床数学模型 |
3.5 酸碱中和反应过程数学模型 |
3.6 补给水加氨数学模型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化学水处理仿真系统的建立 |
4.1 仿真系统的整体设计 |
4.2 仿真控制系统的开发 |
4.2.1 OTS仿真系统的概括 |
4.2.2 仿真模型的建立 |
4.2.2.1 通用模块的仿真模型 |
4.2.2.2 设备的仿真模型 |
4.2.2.3 控制模块的仿真模型 |
4.2.3 逻辑组态 |
4.2.3.1 实际工艺的顺控步序 |
4.2.3.2 顺控步序的逻辑组态 |
4.3 仿真监控系统的设计 |
4.3.1 Intouch组态软件的概括 |
4.3.2 画面组态与功能介绍 |
4.3.3 动画链接 |
4.4 数据通讯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仿真系统的验证与评价 |
5.1 物理逼真度 |
5.2 参数精度的验证 |
5.3 界面操作的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2)氮素超标地下水源饮用水处理厂工艺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 |
1.3 地下水氮素来源及地下水氮素超标的危害 |
1.3.1 地下水氮素的来源 |
1.3.2 水中氮素相互转化规律 |
1.3.3 水中氮素超标的危害 |
1.4 氮素超标的地下水处理研究现状 |
1.4.1 物理法 |
1.4.2 化学法 |
1.4.3 生物法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1.6 设计依据 |
第二章 工艺改造的必要性 |
2.1 城市性质及自然条件 |
2.1.1 城市性质 |
2.1.2 自然条件 |
2.2 城市供水现状 |
2.3 城市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
2.3.1 城市总体规划 |
2.3.2 城市需水量预测 |
2.3.3 城市用水供需平衡分析 |
2.4 各水源水质作为城市供水水源的适宜性分析 |
2.4.1 地表水源 |
2.4.2 地下水源 |
2.5 适宜水源的可用水资源量分析 |
2.6 供水水源选择 |
2.7 工程设计规模 |
第三章 技术改造方案 |
3.1 水厂技术改造总体方案 |
3.2 水处理工艺方案 |
3.2.1 水源水质特性分析 |
3.2.2 水处理工艺方案分析 |
3.2.3 反渗透方案 |
3.2.4 离子交换方案 |
第四章 水处理工艺设计 |
4.1 反渗透方案 |
4.1.1 普通快滤池 |
4.1.2 精密过滤装置 |
4.1.3 反渗透装置 |
4.1.4 反渗透系统设计 |
4.1.5 膜清洗装置 |
4.1.6 反渗透浓水回用 |
4.1.7 反渗透净水车间系统设计 |
4.1.8 清水池以及加氯间 |
4.2 离子交换方案 |
4.2.1 大孔树脂吸附 |
4.2.2 强酸阳床交换装置 |
4.2.3 除二氧化碳池 |
4.2.4 强碱阴床装置 |
4.2.5 废液中和池 |
4.2.6 废液中和投药间 |
4.3 工程设计设备 |
第五章 投资估算与方案比较 |
5.1 工程改建规模及投资总额估算 |
5.1.1 工程改建规模 |
5.1.2 工程建设投资总额估算 |
5.2 成本计算 |
5.2.1 成本计算依据 |
5.2.2 成本估算相关数据 |
5.3 工程效益 |
5.4 设计方案选取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离子交换除盐的简介 |
1.1.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
1.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
1.1.2.1 按活性基团的性质分类 |
1.1.2.2 按离子交换树脂的孔型分类 |
1.1.2.3 按单体种类分类 |
1.1.3 离子交换树脂的合成 |
1.1.4 离子交换树脂的交换原理 |
1.1.5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
1.1.5.1 外观 |
1.1.5.2 粒度 |
1.1.5.3 孔径、孔度、孔容和比表面积 |
1.1.5.4 密度 |
1.1.5.5 含水率 |
1.1.5.6 溶胀和转型体积改变率 |
1.1.5.7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性 |
1.1.5.8 交换容量 |
1.1.6 离子交换除盐的原理 |
1.1.6.1 离子交换反应 |
1.1.6.2 离子交换平衡 |
1.2 反渗透简介 |
1.2.1 工业给水中反渗透膜的主要种类 |
1.2.1.1 二醋酸纤维素膜 |
1.2.1.2 芳香族聚酰胺膜 |
1.2.1.3 复合膜 |
1.2.2 反渗透器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不同原水除盐系统的工艺选择及技术比较 |
2.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
2.1.1 一级除盐系统 |
2.1.1.1 系统流程 |
2.1.1.2 进水水质 |
2.1.1.3 出水水质 |
2.1.1.4 交换器的再生 |
2.1.1.5 技术经济指标 |
2.1.2 混合床除盐 |
2.1.2.1 混床除盐原理 |
2.1.2.2 混床树脂 |
2.1.2.3 混床的工作特性 |
2.2 反渗透除盐系统 |
2.2.1 反渗透除盐系统工艺流程 |
2.2.2 反渗透除盐预处理系统 |
2.2.2.1 无机物污染及其处理办法 |
2.2.2.2 微生物污染及其处理办法 |
2.3 除盐技术特征比较 |
2.3.1 系统组成和投资 |
2.3.1.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
2.3.1.2 膜法除盐系统 |
2.3.1.3 离子交换法与膜法技术现状 |
2.3.1.4 离子交换与膜法除盐系统常用参数比较 |
2.3.2 离子交换工艺和膜法除盐系统工程建设 |
2.3.2.1 系统占地面积比较 |
2.3.2.2 系统所需厂房比较 |
2.3.2.3 系统设备安装工艺比较 |
2.4 除盐技术经济性比较 |
2.4.1 固定成本分析 |
2.4.2 造水曲线分析 |
2.4.3 装置投运率影响 |
2.4.4 电厂选址对于除盐系统选择的影响 |
2.4.5 电厂水源对于除盐系统选择的影响 |
2.4.6 废水排放量分析 |
2.4.7 造水成本分析 |
2.5 除盐技术可靠性比较 |
2.5.1 离子交换除盐系统检修特点 |
2.5.2 膜法除盐系统检修特点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不同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设计及经济性比较 |
3.1 以地下水为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 |
3.1.1 项目概况及水质描述 |
3.1.2 地下水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
3.1.2.1 混床 |
3.1.2.2 双室阴浮床 |
3.1.2.3 除碳器 |
3.1.2.4 双室阳浮床 |
3.1.2.5 石英砂过滤器 |
3.1.2.6 凝聚剂加药装置 |
3.1.2.7 主要设备清册 |
3.1.2.8 原则性系统图 |
3.1.2.9 设备布置 |
3.1.2.10 吨水成本分析 |
3.1.2.11 系统出水水质 |
3.1.3 地下水膜法除盐系统 |
3.1.3.1 预处理系统 |
3.1.3.2 一级反渗透系统 |
3.1.3.3 二级反渗透系统 |
3.1.3.4 EDI除盐系统 |
3.1.3.5 主要设备清册 |
3.1.3.6 设备布置 |
3.1.3.7 吨水成本分析 |
3.1.3.8 入口水温影响 |
3.1.3.9 系统出水水质 |
3.2 以地表水为原水的电厂除盐系统 |
3.2.1 项目概况及水质描述 |
3.2.2 地表水离子交换除盐系统 |
3.2.2.1 混床 |
3.2.2.2 阴浮床 |
3.2.2.3 除碳器 |
3.2.2.4 阳浮床 |
3.2.2.5 石英砂过滤器 |
3.2.2.6 凝聚剂加药装置 |
3.2.2.7 主要设备清册 |
3.2.2.8 原则性系统图 |
3.2.2.9 设备布置 |
3.2.2.10 吨水成本分析 |
3.2.2.11 系统出水水质 |
3.2.3 地表水膜法除盐系统 |
3.2.3.1 预处理系统 |
3.2.3.2 一级反渗透系统 |
3.2.3.3 EDI除盐系统 |
3.2.3.4 主要设备清册 |
3.2.3.5 设备布置 |
3.2.3.6 吨水成本分析 |
3.2.3.7 入口水温度调节 |
3.2.3.8 系统出水水质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胜利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
1.3 课题的来源、研究方案、意义 |
1.3.1 课题的来源 |
1.3.2 研究方案 |
1.3.3 课题的意义 |
第2章 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 |
2.1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的重要性 |
2.2 水中不良杂质的危害 |
2.2.1 结垢 |
2.2.2 腐蚀 |
2.2.3 过热器和汽轮机内积盐 |
2.2.4 汽水共腾 |
2.2.5 增加锅炉检修量 |
2.3 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综述 |
2.3.1 超滤 |
2.3.2 反渗透 |
2.3.3 一级除盐系统 |
2.3.4 混床除盐技术 |
2.3.5 EDI |
2.4 目前水处理中存在的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胜利发电厂锅炉补给水系统 |
3.1 胜利发电厂概况 |
3.1.1 工程地质和气象条件 |
3.2 胜利发电厂水源、水质 |
3.2.1 电厂水源及其可靠性 |
3.2.2 胜利发电厂水质分析 |
3.3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 |
3.4 锅炉补给水处理系统工艺及制水量的确定 |
3.5 系统设备配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优化选择 |
4.1 技术比较 |
4.2 经济比较 |
4.2.1 占地面积 |
4.2.2 年折旧费计算 |
4.2.3 酸碱费用 |
4.2.4 电耗 |
4.2.5 年运行费用 |
4.2.6 单位淡水成本 |
4.3 结论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总结与建议 |
5.1 总结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作者简介 |
(5)双室浮动床再生后酸碱废水达标排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热电公司水处理系统废水处理现状 |
1.1 水处理的废水基本呈酸性 |
1.2 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次数不匹配, 酸碱废水自然中和比较困难 |
1.3 对于酸碱性废水的处理, 采用人工加酸碱进行调节。难以掌握合适的加酸加碱量 |
2 改进措施 |
2.1 减少阳双室浮动床再生进酸量 |
2.2 阴双室浮动床再生用碱适当过量 |
2.3 根据生水水质变化控制阳双室浮动床再生进酸量 |
2.4 增加在双室浮动床再生过程中监测排酸、排碱浓度 |
2.5 中和池系统改造为自动控制 |
3 结语 |
(6)浮动床技术在热电公司的节能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产系统工艺技术分析 |
2 双室浮动床的工作原理 |
3 双室浮动床除盐系统的优点 |
3.1 双室浮动床除盐系统能使强、弱两种树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 |
3.2 双室浮动床除盐系统强、弱型树脂不再相混 |
3.3 运行流速高, 设备出力大, 出水水质好 |
3.4 双室浮动床除盐系统对进口水水质要求降低 |
3.5 具备逆流再生的优点 |
3.6 自用水量低、废液排放少, 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 |
3.7 不会出现偏流、穿透现象 |
4 改造效果 |
5 结束语 |
(7)影响离子交换器再生效果因素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离子交换树脂的化学性能 |
2 影响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效果因素 |
2.1 选择合适的再生方式 |
2.2 再生剂的选择 |
2.3 再生剂的用量及浓度 |
2.4 再生剂的温度及流速 |
2.5 再生剂的纯度 |
2.6 设备及人员操作 |
3 结束语 |
(8)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 |
1.2 硒的生产 |
1.3 硒的应用 |
1.4 生理作用与毒性 |
1.5 水体中硒的存在形式 |
1.6 含硒水处理方法 |
第二章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与预处理 |
2.1 离子交换树脂 |
2.1.1 离子交换树脂的结构 |
2.1.2 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类 |
2.1.3 离子交换树脂的性能 |
2.1.4 离子交换树脂在水处理中的应用 |
2.2 离子交换树脂的选择 |
2.2.1 选择树脂的原则 |
2.2.2 选择树脂的种类 |
2.2.3 选择树脂的功能基团 |
2.2.4 选择除硒(Ⅵ)的离子交换树脂 |
2.3 离子交换树脂的预处理 |
第三章 实验方案设计与分析方法 |
3.1 实验方案设计 |
3.1.1 实验原理 |
3.1.2 反应介质201×7强碱性阴树脂概况 |
3.1.3 实验用水 |
3.1.4 实验方法 |
3.2 试验装置 |
3.3 实验仪器及试剂 |
3.3.1 实验仪器 |
3.3.2 主要试剂 |
3.4 分析方法 |
第四章 树脂除硒(Ⅵ)的实验研究结果 |
4.1 树脂用量对除硒(Ⅵ)效果的影响 |
4.1.1 实验方法 |
4.1.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2 PH值对除硒(Ⅵ)效果的影响 |
4.2.1 实验方法 |
4.2.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3 原水温度对除硒(Ⅵ)效果的影响 |
4.3.1 实验方法 |
4.3.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4 原水浊度对除硒(Ⅵ)效果的影响 |
4.4.1 实验方法 |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5 搅拌时间对除硒(Ⅵ)效果的影响 |
4.5.1 实验方法 |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4.6 树脂吸附硒(Ⅵ)的性能研究 |
4.6.1 吸附平衡 |
4.6.2 吸附速率 |
4.6.3 吸附穿透曲线 |
第五章 树脂的再生研究 |
5.1 树脂再生 |
5.1.1 离子交换树脂的再生方法 |
5.1.2 离子交换的再生工艺 |
5.1.3 201×7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方法 |
5.2 实验方法 |
5.2.1 饱和树脂的制备 |
5.2.2 树脂再生原理初探 |
5.2.3 再生方法 |
5.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5.3.1 再生剂的选择 |
5.3.2 不同浓度的NaOH溶液对树脂的洗脱再生影响 |
5.3.3 树脂再生性能的测定 |
第六章 离子交换法除硒(Ⅵ)机理研究 |
6.1 吸附理论 |
6.2 树脂除硒(Ⅵ)机理 |
6.2.1 离子交换 |
6.2.2 离子交换平衡和选择性系数 |
6.2.3 离子交换速度 |
6.2.4 离子交换过程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双室双层浮动床除盐工艺优化调整(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装置缺陷 |
2.1 交换器进、出口压差值超出设计压力 |
2.2 树脂流失 |
2.3 布水系统 |
2.4 主要阀门不能调节 |
2.5 交换器内部腐蚀严重 |
2.6 工艺过程控制 |
3 工艺设计 |
3.1 原水水质 |
3.2 树脂的选择和填充量 |
3.2.1 树脂的选择 |
3.2.2 树脂装载量 (层高) [2] |
3.3 再生工艺 |
4 运行操作 |
4.1 水力成床[3] |
5 消耗性化学材料品质 |
5.1 新树脂验收和保存 |
5.2 控制再生剂中杂质含量[4] |
5.3 观察运行树脂状态[5] |
6 结束语 |
(10)宏伟热电厂水系统优化的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锅炉补水系统的优化 |
1.1 弱酸阳离子交换器运行方式的优化 |
1.2 阳、阴离子交换器运行方式的优化 |
1.3 反渗透系统的优化 |
1.3.1 运行工况调整 |
1.3.2 系统停运保养 |
2 炉内加药系统的优化 |
2.1 协调pH—磷酸盐处理 |
2.2 加药量估算 |
2.3 质异常时的调节 |
3 化学酸碱性废水回用与排放的优化运行 |
4 循环水补水系统运行方式的优化 |
4.1 水质监控指标 |
4.2 运行成本 |
4.2.1 月节约成本 |
4.2.2 月消耗成本 |
5 结束语 |
四、再生比耗在阴、阳离子交换器再生中的研究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水处理系统的建模与仿真研究[D]. 刘少虹. 山西大学, 2019(01)
- [2]氮素超标地下水源饮用水处理厂工艺改造研究[D]. 李奇聪. 沈阳建筑大学, 2016(03)
- [3]电厂给水处理中不同除盐工艺研究、经济性比较与针对不同水质的方案设计[D]. 王霄. 青岛科技大学, 2015(04)
- [4]胜利发电厂锅炉补给水处理技术的研究[D]. 孙帅. 华北电力大学, 2015(03)
- [5]双室浮动床再生后酸碱废水达标排放的研究[J]. 盖杨,兰菁,陈铮. 石油化工安全环保技术, 2014(04)
- [6]浮动床技术在热电公司的节能应用[J]. 齐跃. 石油石化节能, 2012(10)
- [7]影响离子交换器再生效果因素的探讨[J]. 黄小群.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8]离子交换法去除原水中六价硒[D]. 张晓瑞. 昆明理工大学, 2011(06)
- [9]双室双层浮动床除盐工艺优化调整[J]. 郭军科,卢立秋,宋卓. 宁夏电力, 2009(05)
- [10]宏伟热电厂水系统优化的探索与应用[J]. 李国彬. 黑龙江电力, 2009(05)
标签:反渗透设备论文; 离子交换论文; 离子交换树脂论文; 反渗透水处理设备论文; 锅炉清洗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