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描写人的眼睛(论文文献综述)
刘慧颖[1](2021)在《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汉语中的反义复合词是一类比较特殊的词语,绝大多数反义复合词都不止一个义项,往往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却不相同的义项,对于这样的反义复合词,在本文中将其定义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界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关注大多集中在本体研究上,在教学方面,很少涉及到。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在少数民族词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对于蒙古族高中生来说,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形和音比较容易掌握,在本文中对这两方面内容将不再重点阐述,而重点研究蒙古族高中生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意义的理解和使用这两方面内容。让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词义成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蒙古族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厘清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基本概念、义项的含义、正确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成为蒙古族高中生汉语学习的任务之一。本文根据课程要求选取蒙古族高中生应该掌握的36个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的释义对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义项进行归纳,并探究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特征、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产生途径和语义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分析与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相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教学现状,为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使用问卷调查法,对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旨在找到切实有效的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策略。人类认识世界的最基本手段和思维方式就是隐喻和转喻,二者也是使词义不断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根据前人经验,在本文中,将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语义发展过程中体现的隐喻思维归纳为七类,即具体→抽象、转指→泛指、空间→时间、空间→数量、空间→人际关系或社会地位、空间→动作行为、具体动作→动作代表的数量。转喻是在一个“认知框”内建立两个概念之间的心理联系。根据转喻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语义发展中表现出来的特点,将转喻的主要认知框归纳为四类,即“部分→整体”认知框、方位→事物(人、物)认知框、动作→与动作相关的事物认知框、事物→与事物相关的性质认知框。为了了解蒙古族高中生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理解和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特此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发现,蒙古族高中生在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在词义理解和词义使用两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针对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存在的问题提出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文化差异,聚焦教学目标的设置、注意联系词汇系统,关注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发展学生思维,选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结合网络技术,尝试建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习网站等教学策略,旨在激发蒙古族高中生学习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兴趣,全面提高其理解和使用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能力。
范佳[2](2021)在《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昆山方言属于吴方言区,与北方地区的汉语方言相比,该方言的三字格固定语具有自己的特色,很有研究价值。本硕士论文选择这一课题作为研究课题,在详细调查语料的基础上对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文除绪论外分为两章,第一章研究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和句法功能等问题,第二章研究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韵律问题,通过这些研究我们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结构类型看,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ABB型和非ABB型两大类,ABB型中的BB有的还有一定的词汇意义,有的是完全虚化的词缀;非ABB型主要有动宾式、定中式、状中式、主谓式、补充式和附加式六种类型。第二,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的构义方式有比喻构义、借代构义、夸张构义、补充构义和描摹加补充构义五种。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具有形象性和强烈的地方文化色彩。第三,韵律方面,昆山方言ABB型和非ABB型两类三字格固定语的音高变化模式和轻重音变化模式大体上是一致的。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音高的变化跟第一个字音高终点的音值高低有密切的关系,第一个字音高终点的音值决定着第二个字和第三个字的音高走向。轻重音交替方面,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重轻重”“重重轻”和“重轻轻”三种。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不同的元音交替也构成抑扬顿挫的音乐美。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通过叠音和双声叠韵来实现韵律的和谐,其中叠音是最主要的一种手段。此外,在音步节律上,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有“1+2”和“2+1”两种模式,这两种模式又跟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有密切的关系。
张丽[3](2021)在《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尤里·卡扎科夫是苏联抒情散文的中坚力量,被誉为“散文领域中的诗人和画家”,为二十世纪的苏联文学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卡扎科夫的文学创作以语言优美,文笔亲切而真诚,明丽如画的大自然景色描绘和诗一般的抒情韵味见长,并以非比寻常的坦诚来展示人类心灵世界最深处的秘密,以深邃的目光反思自我,带有浓厚的审美意味。然而,当俄罗斯学界已经掀起“卡扎科夫学”热潮的今天,这样一位优秀的作家,我们对其却知之甚少,迄今更缺乏应有的学术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另外,就俄罗斯的卡扎科夫研究,笔者经研究发现,虽然角度较多,但对代表作家艺术风格的抒情叙事却缺乏充分研究,尚不足以言系统与深入。此等状况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本论文主要由绪论、正文四章、结语、参考文献四大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介绍了论文选题的缘起以及对抒情叙事概念的界定,综述了中外学界对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相关的研究现状,并指出论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第一章抒情叙事的情感叙述是一种基于人与世界的情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审美活动。因此,笔者从卡扎科夫的叙事美学出发,分别阐释其简约之美、真诚之美、自然之美,并基于这三方面分析作家文学创作中抒情叙事。第二章研究卡扎科夫抒情叙事的文本建构及其特色体现,笔者将从叙事的抒情性、音乐性以及叙事时间的内化等角度阐释叙事策略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第三章以作家的《北方日记》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其抒情叙事中所蕴涵的体裁混合特征,主要是日记、游记、诗歌、随笔之间体裁混合所呈现出的文本特征。第四章研究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将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契诃夫、布宁、普里什文、帕乌斯托夫斯基对比,分别阐释对其抒情叙事特征的继承与创新。结语部分,基于上述四个层面分析来呈现所得出的结论,较为全面、系统地展现卡扎科夫散文中抒情叙事的总体特征。
苏娅萍[4](2021)在《裴启《语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裴启《语林》一书内容多描写人物风貌、言谈及举止,展现了汉晋人物个性,对其进行研究,自可见一时人物风貌及时代特征。裴启《语林》之产生并非偶然,当有一定条件,其一,裴启在正史中无传可考,其它记载亦少,幸而其出身世家大族,故从其家族考证其所具备创作《语林》的条件。其二,裴启处于历史上动荡分裂的朝代,故可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背景下考察《语林》一书得以产生的时代背景。其三,裴启《语林》之前的一些着作,如《魏晋世语》《杂记》《西京杂记》已逐渐对人物进行描写,为裴启撰作《语林》奠定了一定基础。对此三方面加以研究,可从侧面了解《语林》一书产生的原因和背景。《语林》原书已佚,现已无缘得窥原貌。对其研究绕不开辑本研究,且在此基础上应尽可能对其进行补辑。现仅存数种辑本中,以鲁迅所辑《裴子语林》,周楞伽辑注《裴启语林》最优而小有不足。本文仅依据隋唐以还诸籍所存佚文,对其略加批评并予补辑考辨,以便为其人物和影响的分析打下基础。《语林》一书涉及人物不少,这些人物选择与描写当是裴启倾注自己的审美观于其中,而欲研究其审美观,当有所比较,《语林》涉及的主要人物的记载多见于一些正史和《世说新语》,故本文就一些主要人物在《语林》、正史、《世说新语》的记载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裴启的审美观,即对人物个性的极致刻画。另《语林》内容对后世影响较为深远,可总结为三方面,即影响《后汉书》《晋书》的撰写、影响部分小说创作、影响诗歌取材。
王学慧[5](2021)在《内蒙古集宁方言四字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方言四字格作为方言词汇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地位,一直以来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但目前关于内蒙古集宁方言四字格还没有看到相关的研究成果出现,因此,这一问题还存在较大的研究空间。本文采用三个平面语法理论,主要运用归纳法、田野调查法、统计法对集宁方言四字格的结构类型、语法功能、语义构成方式和特点、修辞特点以及语用价值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以期弥补集宁方言研究的不足。本文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引言。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选题缘由,并梳理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当前方言四字格研究的不足,阐述了本文研究的意义,介绍了研究过程中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第二部分是方言四字格的概述。这一部分首先对方言四字格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方言四字格的性质。第三部分是集宁方言四字格的结构类型和语法特点。这一部分主要是从句法平面围绕集宁方言四字格的结构类型和语法功能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是集宁方言四字格的语义构成方式和特点。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语义平面对集宁方言四字格的语义构成方式和特点进行了探究。第五部分是集宁方言四字格的修辞特点和语用价值。这一部分主要是从语用平面对集宁方言四字格的修辞特点和语用价值进行了具体阐述。第六部分是结语。这一部分对全文内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并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今后研究中需要改进的地方。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试图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集宁方言四字格的语言特征及面貌,这不仅有利于推动集宁方言和全国方言的研究,而且还能够展现集宁地区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本地区地域文化的传承。
李小曦[6](2020)在《论方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文中提出生命意识是人对于生命存在的总体性感知,是通过文学研究人的重要途径。方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是方方个人对生命的总体感知。这种感知结合时代背景和地域色彩,结合作者的经历和见闻,潜移默化地渗透在作品。因此,通过研究其小说中的生命意识,是了解作家独特创作风格和特点的重要途径。本文将方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作为研究对象,从内容上探讨其小说中生命意识在文本中的呈现;从艺术描写的角度研究其生命意识的是如何呈现的,最后从新写实主义和女性文学的角度出发,探讨方方小说生命意识书写的价值和意义。论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笔者对生命意识的基本内涵进行了界定和梳理,综合整理了方方创作简介以及相关研究成果,说明选题价值、研究方法及思路。正文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探讨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呈现。从作家对生与死两方面的独特理解探究方方笔下生命意识的特点。在作家笔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我生存方式的权利,生与死两种生命形态是个体实现其生命完整度及生命价值的途径。第二章则是从艺术的角度研究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表达。主要从意象、语境及时空建构三种艺术表现形式分析方方小说作品中生命意识的内涵,通过艺术手法物化生命意识形态,细致分析文本中作家对生命意识内涵及意义的具体理解。第三章是探究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价值。将其放入新写实小说及女性主义文学两个系统中做出比较,从内涵中挖掘其书写价值。结语部分,结合论文整体观照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书写的特点,从作家自身及学者评价中总结其生命书写的原因及价值内涵。方方通过写实的叙述手法描写人们在现实中的命运经历,以个体命运的纠葛表现时代对人的影响作用,用同情的知识分子话语表达深层的社会反思,丰富了新写实小说的人文主义内涵。同时,小说中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及描写体现出作家的女性平等意识的觉醒及认知,以生命意识角度将女性与男性置于平等讨论的地位,体现出对女性主义文学平等内涵的开拓性,通过强调个体价值,表现出作家对人的重视。
王太军[7](2020)在《欧阳黔森小说研究》文中提出作为贵州第四代作家代表的欧阳黔森,着作等身、涉猎广泛,举凡诗歌、散文、小说、影视剧本、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均是其笔耕不辍的文学对象,但其中艺术水平最高、最为作家自己所看重的,却是小说创作。相较于其他贵州作家对乡土文学的执着书写,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呈现出多面性、丰富性和差异性,兼具黔地乡土的自然清新、喧嚣都市的现代风韵以及厚重历史的激越高亢,构成了当代中国文学地理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立足于对欧阳黔森小说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从创作、主题、叙事三个维度展开研究,充分发掘和阐释出其小说的创作发生、题旨内涵和叙事特质。论文由以下三个章节展开论述:第一章为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论,从创作发生学入手,探讨地理环境、人生体验、作家心理机制对欧阳黔森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基于这些影响之下作家所作出的创作取向。首先,黔地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仅是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题材,影响着作家的写作倾向,而且基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黔地现代乡土文学传统,以及经过古代文学积淀而成的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于欧阳黔森创作而言,亦是意义重大。其次,欧阳黔森所经历过的知青生活、地质人生活、商人生活以及文人生活的四种生活经历,既成为了其创作小说的重要题材,又构成了作家的生命体验,生成了作家的创作心理,并奠定了小说不同的情感基调。再次,从创作论出发,欧阳黔森的小说创作呈现出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创作取向,凸显出作家的现实关怀与牧歌情调。第二章为欧阳黔森小说的主题论,探讨小说的生命主题、英雄主题与生态主题。就生命主题而言,欧阳黔森在小说内书写了三种粗犷质朴的黔地生命形态,为现实人生建立起理想的生命范式,并且着眼于复杂的人性,作出对人性善的直接铺陈和对人性恶的无情揭示,流露出一种向善去恶的创作理念,体现了欧阳黔森崇高的生命追求。就英雄主题而言,欧阳黔森在文本中塑造了两种不同身份的英雄形象:具有丰功伟绩、受人瞩目的“卡里斯玛”式英雄与生活平凡庸常却具有优秀品质的“小人物”式英雄,表现出一种理想主义者的创作倾向,彰显出作家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就生态主题而言,欧阳黔森在作品里描写了人与自然的对立与冲突,流露出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隐性批判和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表达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诗意栖居的理想追求。第三章为欧阳黔森小说的叙事论,依据叙事学理论,探讨小说的叙述视角、叙述声音、叙事时间、叙事空间、故事结构等叙事特质。关于欧阳黔森小说的叙述视角和叙述声音,其视角主要有非聚焦型和内聚焦型两种,在非聚焦型视角的作品中,叙述声音与视角重合;而在内聚焦型视角的作品中,叙述声音与视角呈分离状态。关于欧阳黔森小说的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作家运用了逆时序和非时序手法造成叙事时序的错综复杂、迷离多变,避免了情节的平铺直叙;营构了乡村和城市两类故事空间,作为小说人物活动、故事发展的场所。关于欧阳黔森小说的故事结构,其由情节、人物、环境构成,作家多喜欢以线型情节和转换型情节来建构故事,通过直接形容和间接表现来刻画人物形象,并呈现了支配式与从属式、静态与动态的环境形态和象征型、反讽型的环境类型。论文以欧阳黔森小说为研究对象,三个章节之间自有其内在逻辑:第一章从发生学角度介入对小说创作的研究;第二章聚焦小说主题,探讨其题旨内涵;第三章着眼于小说的文本叙事。这三章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基本遵循着由外而内的学理顺序,从外部研究延伸到内部研究,两者并重,从而完成了对欧阳黔森小说深入而严谨的意义阐释和价值发掘。
张明池[8](2020)在《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文中指出新民谣是近年来大受欢迎的音乐形式。其娓娓诉说的心事,细腻真切的情感表达引发了众多听者的共鸣,受到青年群体的喜爱。新民谣的迅速传播与音乐曲调编制、歌手动情演绎密切相关,歌词语言的艺术表现力也功不可没。本文以新民谣歌词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汇、超常搭配、辞格等方面对新民谣歌词的语言特色展开分析。论文共分九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的缘由、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交代了语料的来源。第一章为本文的立论章,梳理了新民谣的相关概念,介绍了新民谣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归纳出新民谣歌词兼具文学性、音乐性的特征,从主题、创作方式、语言格式三个角度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类型。第二章为语音修辞,从押韵、衬词、节奏三个方面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新民谣歌词的韵辙、押韵类型、衬词分布、节奏形成等方面的特征。第三章为词语修辞,从词语的分布、用词的特点分析了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特点,描述了新民谣歌词日常性、口语性、典雅性、形象性和表情性的用词特征。第四章为超常搭配,从语义、语法、语码选择分析了新民谣歌词中的超常搭配现象,讨论了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第五章为辞格章,对新民谣歌词中使用的辞格做了细致的分析,描述了辞格的结构特征,分析了这些辞格在歌词艺术表现力及感染力构建上的作用。第六章为语言风格,对新民谣歌词的主要语言风格进行了分类描述,讨论了这些风格的形成原因。第七章为语言规范章,分析了新民谣歌词存在的词汇、语法方面的不规范现象,分析了不规范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后是结语,对全文的观点做了归纳总结,指出了研究的待改进之处。
李笑[9](2020)在《河北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把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作为研究对象。河北成安方言属于晋语区邢邯片中的磁漳小片,目前为止关于成安方言词汇研究的成果还比较少,对四字格固定语的研究更是空白,所以本文选择这个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本文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介绍了成安县的人文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介绍了成安方言的音系及方言特点;交代了调查合作人的信息及体例问题。第二部分: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语音分析。首先根据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2+2式、3+1式和1+3式的韵律结构来分析成安方言的轻读特点;然后分析特殊读音,归纳发现特殊读音主要为声母发生变化、合音现象和声母脱落三个方面;最后分析韵律特征,发现韵律特征主要表现为双音步韵律、韵律和谐和抑扬顿挫。第三部分: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语法分析。首先分析了主要结构类型,归纳发现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结构很复杂,可以分为单语素四字格和多语素四字格,多语素四字格又包括复合式、重叠式、附加式三大类,在这三大类的基础上又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小类;然后分析了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特点;再次从词性上分析,归纳发现词性类别有名词性、形容词性、动词性和副词性;最后从句法功能上分析,归纳不同词性的四字格固定语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第四部分: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语义分析。分别从语义构成方式和语义构成特点上进行描写分析。第五部分:结语。这一部分是对全篇文章的总结,总结出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在语音、语法和语义上的特点,并指出本文尚存在的一些不足。
张荣波[10](2020)在《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昭通方言属汉语北方方言中西南官话的云南次方言,其具有云南方言的共性,又有其特性,本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结构特征、造词方法和语义分布三个角度研究其方言中的三音节词语。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特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韵律结构,有[1+2]式、[2+1]式和[1+1+1]式三种,其中[1+2]式更占优势;二是语法结构,有复合式、附加式、重叠式三种。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造词方法有说明式造词法、修辞式造词法和改造式造词法三类。说明式造词法有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色彩、功用、领属、数量、制作方法、行为动作、适用对象、状态和人物的关系11种;修辞式造词法有比喻造词、仿词造词、借代造词、委婉造词、夸张造词、拟人造词6种;改造式造词法有重叠、添加、类推3种。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语义分布广,语义类别可以分“指称类”“陈述类”和“描述类”三个大类,“指称类”分为“具体事物”“抽象事物”“时间类”“空间类”四个次类,“陈述类”分为“自然运动”和“社会运动”两个次类,“描述类”分为“状态”和“性质”两次类,三个大类共细分了61个小类。本文基于田野调查,建立了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语料库,在尊重语言事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客观、科学地描写,站在前贤的肩膀上,系统地探索了其构词、造词、语义等方面的规律,深挖其语言文化价值,旨在对昭通方言的研究有一定的建设性意义,对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如何描写人的眼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描写人的眼睛(论文提纲范文)
(1)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对象的确立 |
1.反义复合词本体研究现状 |
2.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研究现状 |
3.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现状 |
4.蒙古族汉语词汇教学研究现状 |
5.本文研究对象的确立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 |
(六)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问卷调查法 |
(七)语料来源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界定与特征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界定 |
1.义项和多义项 |
2.反义复合词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 |
(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选取 |
(三)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特征 |
1.义项的多义性 |
2.义项的网络性 |
3.意义的稳定性 |
4.语义类型的多样性 |
二、认知视角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产生与语义发展 |
(一)多义项反义复合词产生的原因 |
(二)多义项反义复合词产生的路径 |
(三)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1.隐喻机制作用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2.转喻机制作用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语义发展 |
三、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的调查与分析 |
(一)蒙古族高中生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问卷调查 |
1.调查目的 |
2.调查对象 |
3.调查内容 |
4.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 |
5.调查问卷的数据统计与分析 |
(二)蒙古族高中生在习得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时存在的问题 |
1.词义理解方面存在的问题 |
2.词语使用方面存在的问题 |
四、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策略 |
(一)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文化差异,聚焦教学目标的设置 |
(二)注意联系词汇系统,关注聚合与组合关系 |
(三)发展学生思维,选用“概念获得教学模式” |
(四)根据课堂情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
1.语义联系教学法 |
2.分布教学法 |
3.“语素法”和“整词法”相结合 |
4.语境教学法 |
(五)结合网络技术,尝试建立多义项反义复合词学习网站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问卷调查 |
参考文献 |
(一)标准类 |
(二)专着类 |
(三)期刊类 |
(四)硕博论文类 |
(五)报纸类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昆山市概况 |
一、地理人口 |
二、历史沿革 |
第二节 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
一、固定语的界定 |
二、其他汉语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
三、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第四节 调查合作人及体例说明 |
一、调查合作人 |
二、体例说明 |
第五节 昆山方言语音简介 |
一、声韵调系统 |
二、昆山方音特点 |
第一章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语法语义分析 |
第一节 结构类型 |
一、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 |
二、非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 |
第二节 句法功能 |
一、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二、非ABB型三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第三节 语义构成方式及特点 |
一、语义构成方式 |
二、语义特点 |
第二章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韵律分析 |
第一节 由声调构成的抑扬顿挫 |
一、音高变化与抑扬顿挫 |
二、轻重音交替与抑扬顿挫 |
第二节 由元音交替表现出的抑扬顿挫 |
第三节 韵律和谐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集释 |
后记 |
(3)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依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一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叙事美学特征 |
第一节 简约之美,道无穷之意 |
一、语言的简洁凝练 |
二、环境描绘的简练 |
三、情节淡化 |
第二节 真诚之美,彰显人性光辉 |
一、真实诚恳的创作态度 |
二、心灵美的欣赏与判断 |
三、儿童的纯真心灵 |
第三节 自然之美,美在生命 |
一、自然美:卡扎科夫的心灵归宿 |
二、自然美与道德的关系 |
三、自然美的生态智慧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建构 |
第一节 叙事的抒情性 |
一、叙事视角的抒情性 |
二、叙事情调模式 |
第二节 叙事的音乐性 |
一、叙事内容的音乐性 |
二、叙事语言的音乐性 |
三、叙事结构的音乐性 |
第三节 叙事时间的内化 |
一、季节时间内化的情感体验 |
二、日常生活时间的内化 |
三、叙事时间的模糊化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卡扎科夫抒情叙事之体裁混合特点——以《北方日记》为例 |
第一节 《北方日记》日记与游记体裁的混合 |
一、日记体真实性与游记灵活性的结合 |
二、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感的融合 |
第二节 《北方日记》中诗与随笔体裁的混合 |
一、诗歌元素的引用与随笔形式的自由 |
二、诗意与内蕴思辨的融合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卡扎科夫散文对俄罗斯文学抒情叙事传统的继承与创新 |
第一节 卡扎科夫与屠格涅夫:狩猎 |
一、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 |
二、对生命意义的追寻 |
第二节 卡扎科夫与契诃夫:幸福 |
一、个人幸福与社会现实 |
二、幸福与道德 |
第三节 卡扎科夫与布宁:怀旧 |
一、怀旧涵义 |
二、怀旧与审美 |
第四节 卡扎科夫与普里什文:俄国北方 |
一、北方的神秘之美 |
二、北方的人性之美 |
第五节 卡扎科夫与帕乌斯托夫斯基:旅行 |
一、旅行:心灵的回归之路 |
二、道路意象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4)裴启《语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缘起及意义 |
三、研究概况 |
四、研究方向 |
第一章 裴启及其《语林》 |
第一节 裴启及其家族 |
第二节 《语林》与东晋社会思潮 |
第三节 《语林》与《魏晋世语》《杂记》《西京杂记》 |
第二章 《语林》两辑本及其他佚文考辨 |
第一节 《裴子语林》与《裴启语林》 |
第二节 其他佚文 |
第三章 《语林》人物 |
第一节 异于常人的形象 |
第二节 异于常人的言辞 |
第三节 异于常人的癖好 |
第四节 异于常人的识鉴 |
第四章 《语林》影响 |
第一节 影响《后汉书》《晋书》撰写 |
第二节 影响一些小说创作 |
第三节 影响部分诗歌取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内蒙古集宁方言四字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1.方言四字格本体研究的需要 |
2.方言研究的需要 |
3.文化传承的需要 |
(二)研究现状 |
1.汉语方言四字格研究现状 |
2.内蒙古方言四字格研究现状 |
(三)选题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1.归纳法 |
2.田野调查法 |
3.统计法 |
(五)语料来源 |
一、方言四字格概述 |
(一)方言四字格的概念 |
(二)方言四字格的性质 |
1.使用范围的地域性 |
2.表述形式的口头性 |
3.约定俗成性 |
二、集宁方言四字格的结构类型和语法功能 |
(一)结构类型 |
1.复合式 |
2.重叠式 |
3.附加式 |
(二)语法功能 |
1.功能分类 |
2.语法功能 |
三、集宁方言四字格的语义构成方式和特点 |
(一)语义构成方式 |
1.描摹 |
2.描摹加补充 |
3.引申 |
(二)语义构成特点 |
1.适用对象和语境的特定性 |
2.色彩的鲜明性 |
四、集宁方言四字格的修辞特点和语用价值 |
(一)修辞特点 |
1.和谐悦耳的声韵节律 |
2.丰富多彩的辞格运用 |
(二)语用价值 |
1.言简意赅 |
2.生动形象 |
3.表达特殊感情色彩 |
4.彰显独特的地域文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集宁方言四字格例释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论方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方方创作简介 |
二、方方小说研究综述 |
三、选题的价值、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一章 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呈现 |
第一节 生存状态与生命意识 |
一、特异生存状态下的生命自由追求 |
二、日常琐碎生存状态中的生命韧性展示 |
三、个体复杂生存方式下的生命价值呈现 |
第二节 死亡书写与生命意识 |
一、生命的脆弱与渺小 |
二、生命的虚无与荒诞 |
三、生命的完整和永恒 |
第二章 方方小说中生命意识的艺术表达 |
第一节 生命意识的多重意象 |
一、大江大湖:生命的永恒 |
二、云烟:生命的虚无 |
三、大树:生命的韧性 |
第二节 生命意识的语言表达 |
一、日常语言:生命苦难意识的消解 |
二、诗意语言:生命细腻感觉的刻画 |
第三节 生命意识的时空叙述 |
一、时间:历史与当下中生命意识的循环 |
二、空间:地域环境中生命意识的局限 |
第三章 方方小说生命意识的价值 |
第一节 人文关怀下的新写实新解 |
一、日常琐碎中反思人性 |
二、欲望需求中挖掘生命本质 |
三、同情关怀中思索生命意义 |
第二节 拓展女性主义文学意蕴 |
一、女性角色的自我意识觉醒 |
二、女性悲剧映照出人的局限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7)欧阳黔森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本文的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
二、 欧阳黔森小说的研究现状分析 |
(一) 欧阳黔森小说的单篇评论 |
(二) 欧阳黔森小说的整体研究 |
(三) 再出发:从不足到新的期待 |
(四) 结论 |
三、 本文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创作论: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研究 |
第一节 黔地地理环境及文学传统 |
一、 黔地地理环境与小说创作 |
(一) 黔地自然地理环境 |
(二) 黔地人文地理环境 |
二、 黔地文学传统与古典文学传统 |
第二节 作家生命体验与创作心理的生成 |
一、 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 |
二、 作家创作心理的生成 |
第三节 欧阳黔森小说的创作取向 |
一、 现实主义的创作取向 |
二、 浪漫主义的创作取向 |
第二章 主题论:欧阳黔森小说的主题研究 |
第一节 生命主题——崇高的生命追求 |
一、 粗犷质朴的生命书写 |
二、 人性善恶的追寻拷问 |
三、 生命价值的终极思考 |
第二节 英雄主题——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 |
一、 “卡里斯玛”式的英雄塑造 |
二、 “小人物”式的英雄行为 |
三、 英雄主义的价值导向 |
第三节 生态主题——生态文本中的批判反思 |
一、 对人类中心主义的隐性批判 |
二、 对现代工业文明的理性反思 |
三、 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
第三章 叙事论:欧阳黔森小说的叙事研究 |
第一节 叙述视角与叙述声音 |
一、 非聚焦型视角与叙述声音重合的叙事 |
二、 内聚焦型视角与叙述声音分离的叙事 |
第二节 叙事时间和叙事空间 |
一、 叙事时序的巧妙运用 |
二、 故事空间的精心建构 |
第三节 故事结构的构成形态 |
一、 情节类型:线型与转换型 |
二、 人物刻画:直接形容与间接表现 |
三、 故事环境:表现形态和环境类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新民谣的概念 |
(二)新民谣的影响 |
二、研究现状 |
(一)民谣的研究现状 |
(二)歌词的研究现状 |
(三)新民谣的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一)研究的思路 |
(二)研究的方法 |
四、研究的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五、语料交代 |
(一)语料的选择方法 |
(二)语料来源及摘录方法 |
(三)具体语料交代 |
第一章 新民谣的起源及歌词的特征 |
第一节 新民谣的起源与流行 |
一、美国民谣摇滚 |
二、台湾民谣运动 |
三、大陆摇滚 |
四、大陆校园民谣 |
五、新民谣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特征 |
一、文学性 |
二、音乐性 |
三、民间性 |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主题与形式 |
一、主题类型 |
二、创作形式 |
三、格式分类 |
第二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音修辞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押韵 |
一、韵辙 |
二、押韵方式 |
三、押韵特点 |
四、押韵功能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衬词 |
一、衬词的分布 |
二、衬词的功能 |
第三节 新民谣歌词的节奏 |
一、主歌、副歌的节奏 |
二、重章复沓的节奏 |
第三章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修辞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语类型 |
一、音节类型 |
二、词类构成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词汇特点 |
一、日常性 |
二、口语性 |
三、典雅性 |
四、形象性 |
五、表情性 |
第四章 新民谣歌词的超常搭配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类型 |
一、语义的超常搭配 |
二、语法的超常搭配 |
三、语码的转换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超常搭配的修辞效果 |
一、语义的朦胧 |
二、意境的营造 |
三、感官的跳跃 |
四、语言的新颖 |
第五章 新民谣歌词的辞格运用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的深层修辞格 |
一、比喻 |
二、比拟 |
三、移就 |
四、呼告 |
五、拈连 |
六、夸张 |
七、反语 |
八、对比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的表层修辞格 |
一、排比 |
二、对偶 |
三、反复 |
四、列锦 |
五、反问 |
第六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风格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的多样化 |
一、平易质朴 |
二、唯美诗意 |
三、婉转含蓄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语言风格形成的原因 |
一、外部因素 |
二、内部因素 |
第七章 新民谣歌词的语言规范 |
第一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的失范现象 |
一、词汇的失范现象 |
二、语法的失范现象 |
第二节 新民谣歌词中语言失范的原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学术成果 |
致谢 |
(9)河北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选题依据及研究现状 |
(一)选题依据 |
(二)研究现状 |
二 研究思路、方法和意义 |
三 成安人文地理概况及历史沿革 |
(一)成安人文地理概况 |
(二)历史沿革 |
四 成安方言音系及方言特点 |
(一)成安方言的语音系统 |
(二)成安方言的儿化韵 |
(三)成安方言的一些特点 |
五 调查合作人及体例说明 |
(一)调查合作人 |
(二)体例说明 |
第一章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语音分析 |
第一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轻读 |
一、1+3式的轻读 |
二、2+2式的轻读 |
第二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特殊读音 |
一、合音现象 |
二、声母脱落 |
第三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韵律特点 |
一、双音步韵律 |
二、韵律和谐 |
三、抑扬顿挫 |
第二章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语法分析 |
第一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类型 |
一、复合式 |
二、重叠式 |
三、附加式 |
第二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结构特点 |
一、典型语法构式和词缀构词泛化 |
二、结构的复杂性 |
三、数字参与构词 |
第三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词性分析 |
一、名词性四字格固定语 |
二、动词性四字格固定语 |
三、形容词性四字格固定语 |
第四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一、形容词性四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二、动词性四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三、名词性四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四、副词性四字格固定语的句法功能 |
第三章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语义分析 |
第一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语义构成方式 |
一、描摹 |
二、描摹加补充 |
三、比喻 |
四、夸张 |
五、引申 |
第二节 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语义构成特点 |
一、形象性 |
二、对称性 |
三、负面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10)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术语及符号说明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对象 |
一、昭通地理人文概况 |
二、三音节词语的判定 |
三、三音节与儿化的区分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一、现代汉语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
二、汉语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
三、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研究现状 |
四、已有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田野调查与描写释义相结合 |
二、定量统计与定性分析相结合 |
三、文献研究与历史比较相结合 |
第四节 研究价值 |
一、三音节词的研究由冷转热 |
二、汉语方言的研究价值丰富 |
第五节 语料来源 |
一、田野调查 |
二、历史文献 |
三、自拟语料 |
第六节 昭通方言语音系统 |
一、声母系统 |
二、韵母系统 |
三、声调系统 |
四、声韵调组合规律 |
五、音节结构 |
六、音变现象 |
第一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特点 |
第一节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韵律结构 |
一、[1+2]式 |
二、[2+1]式 |
三、[1+1+1]式 |
第二节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结构类型 |
一、复合式 |
二、附加式 |
三、重叠式 |
第二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造词方法 |
第一节 说明式造词法 |
一、说明事物的性质特征 |
二、说明事物的色彩 |
三、说明事物的功用 |
四、说明事物的领属 |
五、说明事物的数量 |
六、说明事物的制作方法 |
七、说明事物的行为动作 |
八、说明事物的适用对象 |
九、说明人物的关系 |
十、说明事物的状态 |
第二节 修辞式造词法 |
一、比喻造词 |
二、仿词造词 |
三、借代造词 |
四、委婉造词 |
五、夸张造词 |
六、拟人造词 |
第三节 改造式造词法 |
一、重叠造词 |
二、添加造词 |
三、类推造词 |
第三章 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的语义分布 |
第一节 指称类 |
一、具体事物 |
二、抽象事物 |
三、时间类 |
四、空间类 |
第二节 陈述类 |
一、自然运动类 |
二、社会运动类 |
第三节 描述类 |
一、状态类 |
二、性质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如何描写人的眼睛(论文参考文献)
- [1]蒙古族高中语文多义项反义复合词教学研究[D]. 刘慧颖.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2]江苏昆山方言三字格固定语研究[D]. 范佳.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卡扎科夫散文的抒情叙事研究[D]. 张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4]裴启《语林》研究[D]. 苏娅萍.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内蒙古集宁方言四字格研究[D]. 王学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6]论方方小说中的生命意识[D]. 李小曦. 江南大学, 2020(01)
- [7]欧阳黔森小说研究[D]. 王太军. 贵州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民谣歌词的语言学研究[D]. 张明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7)
- [9]河北成安方言四字格固定语研究[D]. 李笑.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昭通方言三音节词语研究[D]. 张荣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