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西藏巧区超基性岩西岩体内部构造与铬铁矿分布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观龙[1](2019)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并称为青藏高原最着名的两条缝合带,代表了中特提斯洋和新特提斯洋就位于大陆造山带内的大洋岩石圈残片。丁青蛇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构造由东西转向南北的地段,产出该缝合带中规模最大的地幔橄榄岩体,其中前人报道发现铬铁矿体83条,其中东岩体矿体27条,西岩体矿体56条。本人有幸参加了冶金二院在该地区的填图和铬铁矿调查项目,得到了他们大量的帮助,得以开展了有关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研究,完成了本论文。本研究在开展了大量的野外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和认识:(1)根据地幔橄榄岩的产出、结构、构造特征,将方辉橄榄岩划分为块状、斑杂状、球粒状和具定向结构的方辉橄榄岩四种类型,将纯橄榄岩划分为透镜状或条带状、薄壳状和团块状纯橄榄岩三种类型。(2)丁青地幔橄榄岩的矿物化学分析结果表明,丁青地幔橄榄岩矿物化学组成具有深海地幔橄榄岩和弧前地幔橄榄岩及其过渡类型的特征,可能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俯冲带弧前环境或两者的叠加。(3)在检查了前人在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中发现的83条铬铁矿体和矿化点的基础上,根据铬铁矿的产出、构造、矿物化学特征,将铬铁矿划分为高铬型、中高铬型、中铬型和低铬型铬铁矿。这些不同类型的铬铁矿、地幔橄榄岩及其野外产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其中低铬型铬铁矿Cr#极低,介于9.2314.01,平均值为11.89;TiO2含量为0.00%0.04%,平均值为0.01%,认为可能是一种新的铬铁矿产出类型。(4)根据大量的野外调查和专门填图,发现铬铁矿矿体和纯橄榄岩的空间分布与辉石岩脉和蛇纹石脉在地表的单位密度有相关关系。即铬铁矿体或纯橄榄岩出露时脉体密度越大,纯橄榄岩中一般发育蛇纹石脉,少见辉石岩脉。其中,球粒状方辉橄榄岩、斑杂状方辉橄榄岩及其过渡类型岩石构造的变化受到辉石岩体/脉侵入的影响,越靠近辉石岩体球粒状构造越明显,反之则往斑杂状构造过渡。球粒状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的矿物化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球粒状方辉橄榄岩显示弧前地幔橄榄岩构造特征,而斑杂状方辉橄榄岩显示深海地幔橄榄岩特征。(5)伟晶辉石岩体的锆石U-Pb年龄为185.7?2.8Ma,与丁青蛇绿岩中玻安岩系基性侵入岩年龄基本一致;据此推断板块俯冲过程中,基性岩浆上涌与地幔橄榄岩反应,形成伟晶辉石岩脉/体。由于热烘烤或塑性流变引起地幔橄榄岩构造变化,靠近岩浆房一侧形成球粒状方辉橄榄岩,反之则形成斑杂状方辉橄榄岩。
李观龙,杨经绥,薄容众,芮会超,熊发挥,郭腾飞,张承杰[2](2019)在《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中的铬铁矿:产出特征与类型》文中研究指明丁青蛇绿岩体位于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该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并列,是寻找我国铬铁矿床的重要地区。该蛇绿岩体呈近南东向展布,总面积近600 km2,主要由地幔橄榄岩、辉石岩、辉长岩、辉绿岩、玄武岩、斜长花岗岩、硅质岩和泥质岩组成。根据空间分布,丁青蛇绿岩分为东、西两个岩体。在前人工作基础上,通过地质填图、实测剖面、探槽和钻孔编录,共发现豆荚状铬铁矿矿点83处,其中东岩体27处,西岩体56处。根据铬铁矿产出和围岩特征,丁青铬铁矿可分为4种产出类型。类型I:矿体呈脉状产出,围岩为条带状或透镜状纯橄榄岩和块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I:矿体呈透镜状、豆荚状或不规则团块状产出,围岩为薄壳状纯橄榄岩和斑杂状或块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II:矿体呈浸染状弥散分布于纯橄榄岩中,围岩为条带状纯橄榄岩和块状或斑杂状方辉橄榄岩;类型IV:矿体呈条带状产出,围岩为条带状或透镜状纯橄榄岩和具定向结构的方辉橄榄岩。根据矿石构造特征,主要分为块状、脉状、浸染状、浸染条带状4种类型。块状和脉状铬铁矿为矿石的主要类型,少量为浸染状和浸染条带状,局部纯橄榄岩中发育极少量瘤状或豆状构造。本研究选择了13处代表性铬铁矿点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矿相学、矿物学和矿物化学等工作。根据矿石中铬尖晶石的矿物化学特征,可将丁青铬铁矿矿体分为高铬(Cr#=78~86)、中高铬(Cr#=60~74)、中铬(Cr#2=30~51)和低铬(Cr#=9~14)4种类型(Cr#=100×Cr/(Cr+Al))。丁青东岩体赋存有中高铬型和中铬型铬铁矿,缺少高铬型铬铁矿;西岩体赋存有高铬型和中铬型铬铁矿,缺少中高铬型铬铁矿。同时在丁青东、西岩体内均发现存在一种Cr#极低的铬铁矿,暂定为"低铬型铬铁矿"。这些不同类型的铬铁矿体与野外产出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也可能后者制约了它们的成因。与罗布莎岩体中的典型高铬型铬铁矿对比,丁青豆荚状铬铁矿在矿物组合和矿物化学成分等方面具有许多相似性,认为存在较大的找矿空间。
雷小琼[3](2018)在《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地球深部探测对科学研究和指导找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西藏罗布莎铬铁矿区科学钻探选址预研究”项目为依托,针对西藏罗布莎超基性岩区的深部地震探测的需求,开展研究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在雅鲁藏布江南岸的蛇绿岩带东段的超基性岩区设计两条近南北向的深反射地震长剖面,研究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数据采集设计。针对深反射地震资料中背景噪音强,信噪比低,反射轴不连续,多次折射发育、深部信号弱等难点问题,分析超基性岩区地震波传播规律和响应特征,研究相应的数据处理方法和金属矿地震探测解释技术,并结合科学钻孔研究成矿规律特征,其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地震正演模拟和野外试验研究,选取合适的地震数据采集参数,为以后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采集设计提供依据。(2)首次结合正演模拟波场特征、实际数据地震单炮记录和属性分析方法,研究超基性岩区地震反射波特征:近岩体出露位置反射波和初至混合;岩体上界面清晰,下界面由于屏蔽作用反射波微弱;岩体上下界面反射波相位一般反向;铬铁矿的存在使得底界面同相轴局部频率、能量降低;岩体内部有不连续蝌蚪状弱同相轴等,为以后超基性岩区的反射地震勘探提供参考。(3)利用层析静校正和折射静校正相结合的静校正方法能有效地解决超基性岩区静校正难的问题。针对多次折射淹没反射波,且二者频率、视速度一致的情况,研究并试验了多域且炮点两侧不同参数的去噪方法,能有效地去除多次折射,突出浅中层多次折射淹没的有效信号。针对浅层和深层采取不同的方法去除面波,消除深层面波的残留,提取深部微弱的有效信号。(4)叠后逆时深度偏移方法应用于深反射地震叠后数据,偏移得出深度20 km的信息,查清了超基性岩体及其围岩在地下的展布特征,分析了铬铁矿的成因和物质来源,并预测了地下赋存前景信息。本课题结合超基性岩区的地质资料、钻孔资料和深反射地震剖面,旨在为罗布莎铬铁矿深部找矿提供构造依据,并能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区域的大陆科学钻孔的选址提供科学建议,同时也为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演化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地下地质信息。
王辰,刘建朝,王浩然,席志轩,冯伟,赵琳颍[4](2018)在《甘肃金川二矿区岩体橄榄石组构特征研究》文中认为甘肃金川二矿区镁铁-超镁铁岩体中橄榄石具有明显的矿物定向排列特征。通过对岩体中二辉橄榄岩、斜长二辉橄榄岩及含二辉石橄榄岩的造岩矿物橄榄石进行组构特征研究,发现均表现出"A"型组构特征,Nm[001]表现为在面理上的点极密,表明其滑移方向为[001]。结合Ng[100]、Np[010]组构特征,其滑移面应为(100)和(010),反映低温组构滑移系为(100)[001]或(010)[001],表明二矿区岩体橄榄石形成于地壳浅部低压、低应力状态下。由于二矿区岩体为金川矿床第二期含矿岩浆上侵产物,结合岩体所受的构造应力场的变化特征,可初步认定二矿区岩体中橄榄石定向排列的现象为成矿期构造的反映,且橄榄石光轴发生了自西向东的旋转,这也与李区域组构特征的研究相一致。
谢江涛[5](2012)在《西藏铬铁矿重磁异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依托西藏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第二批矿种物探资料应用研究课题,以西藏1:50万的航磁数据和1:100万的区域重力数据为基础资料,通过系统总结前人资料和结论,以西藏自治区航磁、区域重力异常特征为主要依据,结合相关物探、地质等资料,主要推断超基性岩体的范围及其断裂构造的分布;以蛇绿岩型铬铁矿为主要例子,利用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来研究铬铁矿矿体的异常特征,探讨、研究航磁资料对间接寻找铬铁矿资源的作用与规律,以及直接利用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寻找铬铁矿矿体的效果,从而根据航磁异常的分布特征对西藏自治区未知铬铁矿的分布区域作出推断,同时扩大已知矿区的找矿远景。西藏自治区已知铬铁矿矿床主要分布在藏南(象泉河-雅鲁藏布江超基性岩带)和藏北(班公湖-东巧-怒江超基性岩带)两条超基性岩带。两条超基性岩带与近东西分布的高航磁异常条带相对应,该条带状异常主要反应了控制超基性岩带的深大断裂构造和岩体分布。在西藏寻找铬铁矿我们首先利用航磁资料识别高航磁异常来寻找受断裂控制的超基性岩体,再通过地面磁测异常检查确定是否矿致异常,对矿致异常进一步进行普查、详查来推断矿体规模。同时加大已知矿区重力异常检查、查证外还应加大已知矿体的深部找矿工作,以期扩大矿区的找矿前景。本文根据航磁和区域重力异常在无矿点地区初步推断了6个铬铁矿远景区,在已知矿点附近地区推断了7个有可能扩大矿体规模的远景地,其中在罗布莎推断了2个、香卡山4个、康金拉1个,可供今后工作参考。
陈宇鹏[6](2012)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蛇绿岩及其赋存的铬铁矿成矿模式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蛇绿混杂岩作为大洋岩石圈的残留,其岩性单元可以与现代大洋岩石圈各个圈层一一对应,蛇绿混杂岩是确定古板块边界存在与否的重要证据;蛇绿混杂岩体中赋存的铬铁矿,又是我国急缺的矿产之一。因此,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及找矿意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北侧紧邻羌塘地块,南接拉萨地块北缘,向东与索县-丁青-嘉玉桥一带的蛇绿岩相连,向西紧接改则-班公湖蛇绿岩带。工作区位于该蛇绿岩带的中段,安多县的西南。东巧铬铁矿床产于班公-怒江蛇绿岩带中段的地幔橄榄岩,是我国目前研究程度较高,地幔橄榄岩出露较全且矿床规模较大的铬铁矿床。蛇绿混杂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其具有拉斑玄武岩的特征,说明其形成于洋脊扩张的环境中;本文还借助于矿床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矿床地质特征等,探讨了东巧铬铁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及成矿作用过程。论文的主要认识及成果如下: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发现东巧岩体具有变质橄榄岩、镁铁-超镁铁堆晶杂岩、辉长辉绿岩墙、基性熔岩和硅质岩等5个完整的岩石组合序列,与典型的蛇绿混杂岩组合特征吻合,为研究班公湖-怒江缝合带的大地构造属性提供了重要证据。2、利用蛇绿岩岩石化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分析方法,对研究区蛇绿混杂岩的形成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在(FeO)MgO—(FeO)及(FeO)MgO—TiO2图上绝大部分点落入大洋拉斑玄武岩和岛弧拉斑玄武岩及其重叠范围内,表明该蛇绿混杂岩形成于洋中脊的海底扩张环境。3、对东风铬铁矿蛇绿混杂岩的矿物组合及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研究了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矿物组合主要为地幔橄榄岩中附生的铬尖晶石及橄榄石和斜方辉石橄榄岩,化学成分由富镁质向富铁铝质方向演变,说明成矿物质来源于残余地幔。4、通过对东风铬铁矿的地质背景及矿床地质特征的较详细的研究,对该矿的成矿的期次及成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初步提出三阶段成矿模式:(1)早期大洋扩张环境的成矿预富集:由于地幔柱的底辟上升,压力的降低引起部分熔融程度增高,释放出成矿元素形成副矿物,从而使得铬铁矿得以初始富集。(2)洋内俯冲带之上(SSZ)弧问拉张环境主体成矿:Cr元素以玻安质和纯橄岩熔体为载体,随之融出,继而富集成矿;(3)构造抬升阶段晚期成矿:晚期形成的铬尖晶石充填于构造裂隙中,并随着造山运动的构造抬升,逆冲推覆在古近纪砾岩之上。
陈思[7](2011)在《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铬铁矿时空分布规律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区域成矿学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入手,剖析研究区赋矿岩体的岩性特征及岩石组合,细分了两种不同成因的矿床类型,并综合研究区内赋矿岩体的时空分布特征、区域矿化显示及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指出研究区内有利成矿区域及各类蛇绿岩体可能赋存的矿床类型,依此圈定了成矿预测区。并通过对研究区蛇绿岩成岩年龄数据的搜集整理,结合各蛇绿岩块体空间分布及地质特征综合分析,提出仁布地区有存在一北东向左行转换断层的可能这一认识。雅鲁藏布结合带位于西藏自治区的中南部,其北部以雅鲁藏布江背冲断层与南冈底斯陆缘岩浆弧为邻,南部以雅鲁藏布江前缘逆冲断层与北喜马拉雅被动陆缘褶皱带为邻。区内的蛇绿混杂岩带根据形成时代、岩石组合等特征,可细分为三个组合,即萨嘎-白朗组合、泽当-加查-朗县组合和甲当-玉麦组合。萨嘎-白朗组合位于研究区昂仁-日喀则段,以一套白垩世形成的蛇绿混杂岩为主;泽当-加查-朗县组合和甲当-玉麦组合位于研究区仁布-曲松段,以一套侏罗世形成的蛇绿混杂岩为主。赋矿蛇绿岩形成于侏罗世-早白垩世,侵位于古新世-始新世。蛇绿混杂岩多以残片形式产出,依据空间分布及岩石组合等特征由西往东依次可分为昂仁蛇绿岩块、日喀则蛇绿岩块、白朗-联乡蛇绿岩块、仁布蛇绿岩块、泽当蛇绿岩块、罗布莎蛇绿岩块。目前,已知矿床(点)在这6个蛇绿岩块体中均有分布。仁布地区蛇绿岩体形成时代(早白垩世)较昂仁、泽当、罗布莎地区蛇绿岩岩体(晚侏罗世)要晚,表明在仁布地区可能存在一北东向左行转换断层,在早白垩世发生拉分作用,导致仁布地区出现一个新的扩张脊,其新生的部分洋壳最终成为碰撞造山期侵位于仁布地区的蛇绿岩块体。区内矿床类型属豆荚状型铬铁矿,可细分为地幔橄榄岩型和堆晶岩型。地幔橄榄型铬铁矿矿体多产于莫霍面以下方辉橄榄岩中,呈豆荚状,矿石构造以豆状为主;堆晶岩型铬铁矿矿体多产于莫霍面以上纯橄榄岩中,呈似层状,矿石构造以浸染状为主。地幔橄榄岩型铬铁矿在区内6个主要蛇绿岩块体(罗布莎、泽当、日喀则、仁布、白朗—联乡、昂仁)内均可能赋存,而堆晶岩型铬铁矿主要赋存于罗布莎和仁布蛇绿岩块体中。研究区现已知矿床(点)达46处,根据各蛇绿岩块的空间分布、岩石组合特征和不同成矿类型的赋矿特征,以及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异常特征综合分析,最终圈定6个成矿预测区,其中2个A级预测区、3个B级预测区和1个C级预测区:①昂仁—萨嘎地幔橄榄岩型铬矿预测区(ⅠB)、②日喀则—白朗地幔橄榄岩型铬矿预测区(ⅡB)、③仁布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型铬矿预测区(ⅢA)、④浪卡子铬矿预测区(ⅣC)、⑤⑥扎囊—桑日地幔橄榄岩型铬矿预测区(ⅤB)、⑥曲松—加查地幔橄榄岩—堆晶岩型铬矿预测区(ⅥA)。
黄圭成[8](2006)在《西藏雅鲁藏布江西段蛇绿岩及铬铁矿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藏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长达1500km以上,进一步分为东段(曲水—墨脱)、中段(昂仁—仁布)和西段(萨嘎以西)三部分,西段又分为北亚带(达机翁—萨嘎)和南亚带(达巴—休古嘎布)。以往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中段和东段,由于环境恶劣,西段的研究程度很低。本文首次对西段的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及共生的铬铁矿进行了野外和室内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完成了大量样品的分析与测试,取得较详实的基础地质矿产资料。主要进展与认识如下: 1、较准确地圈定了岩带内主要蛇绿岩体的边界和岩相带。岩体由地幔岩系组成,缺少蛇绿岩剖面上部的洋壳单元。岩体规模大,岩相分带明显,出现较大面积的纯橄榄岩相和纯橄榄岩—方辉橄榄岩相,各相带之间渐变过渡。主要岩石类型是方辉橄榄岩和纯橄榄岩,二辉橄榄岩极少(单斜辉石含量5~7%),具有典型的变质岩结构构造特征,矿物显微塑性变形普遍发育。地幔橄榄岩中有少量镁铁—超镁铁岩脉侵入,它们与通常在蛇绿岩剖面中见到的席状岩墙群不同。 2、地幔橄榄岩REE含量与球粒陨石相比是亏损或强烈亏损,其分布型式分为四种类型:Ⅰ、LREE亏损型,Ⅱ、LREE富集型,Ⅲ、MREE亏损型,即“U”字型,Ⅳ、Ce正异常型。与雅鲁藏布江东段和中段、国外阿尔卑斯蛇绿岩带相比要复杂得多。Ce正异常是本区独具的特点,可能隐含有特殊的成因意义。不相容微量元素与原始地幔相比总体上是亏损的,分布曲线与MORB有显着差别,而且各岩体有所不同。PGE含量及分布型式与原始地幔一致,分馏不明显。镁铁质岩脉的REE和不相容元素分布型式与N-MORB一致。这些岩脉的Pb、Sr、Nd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与印度洋MORB的亲缘关系,而与东地中海地区Vourinos、Samail和Troodos等蛇绿岩体显然不同。 3、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是印度大陆北缘小洋盆的洋壳碎片,此种洋壳具有类似大洋中脊的性质,并有向岛弧环境转变的趋势,这种构造环境既不能归结为SSZ,也不同于大洋中脊,而是被动大陆边缘小洋盆所特有。该洋盆的形成和演化与新特提斯洋主体是准同步的,蛇绿岩的形成时代为中侏罗—早白垩世(123—173Ma)。 4、本区铬铁矿由矿浆结晶形成。地幔岩石的部分熔融使成矿物质进入熔体,经过聚集,与熔体分离,富集成矿浆,最终由矿浆结晶堆积成致密块状矿体。而浸染状矿化体可能是成矿物质没有能够充分聚集成为矿浆,在含矿熔体中结晶形成。 5、根据蛇绿岩所处的大地构造环境,岩体规模,岩石类型,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矿化特征等,与国内外同类铬铁矿床的含矿岩体对比研究,认为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有较好的成矿前景。指出区内找矿靶区是:(1)拉昂错岩体西北部的纯橄榄岩相及其周边的方辉橄榄岩分布区,(2)东坡岩体北部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相分布区,(3)东坡岩体东南部纯橄榄岩相分布区,(4)当穷岩体的方辉橄榄岩—纯橄榄岩相分布区。其中拉昂错岩体最有希望取得找矿突破。
刘朝基[9](1995)在《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与成矿》文中认为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与成矿刘朝基(中国地质科学院特提斯地质研究中心)川西藏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约在东经94°—103°,北纬28°—33°区间内,面积50万km2。大地构造位置正处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板块结合部位的特提斯构造域东段,在由东西向变为近南北向的...
曹亚文[10](1995)在《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重点研究了金川岩体和其中的铜镍硫化物矿床的主要矿物、主要岩石、矿石类型的特征,特别侧重研究了矿物的成分特征、相互关系、形成条件和形成演化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金川岩体的原始岩浆属科马提质岩浆。岩体和矿床中常见的主要矿物有贵橄榄石、古铜辉石、顽透辉石、斜长石、韭闪石、含钛金云母、金云母、蛇纹石、镁闪石、透闪石、磁黄铁矿、镍黄铁矿、黄铜矿、磁铁矿、铬铁矿等。对这些矿物逐一进行了研究。作者发现该岩体中由岩浆中结晶形成的橄榄石、辉石、韭闪石等镁铁硅酸盐矿物中的Mg、Fe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Mg/Fe=5.6±,作者称之为定比关系。结合定比关系,对岩石、矿石组构特征、矿物共生组合特征,尤其是对金属矿物及其与含水硅酸盐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作者首次提出了金川矿床的结晶分异+晚期熔离成因。即:首先由于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橄榄石、辉石、斜长石等造岩矿物,岩体主体固结,并使成矿物质在残余岩浆中富集;残余岩浆发生熔离作用,分离为Fe—Ni—Cu—Cr—S—O熔体和富含水、碱质的硅酸盐熔体。Fe—Ni—Cu—Cr—S—O熔体进一步凝结、演化,形成各种造矿矿物。矿物的嵌布关系及相关的实验结果表明铬铁矿的花斑结构、镍黄铁矿与其中的不规则网脉状磁铁矿由固溶体分解作用形成。用多种地质温压计和相关的实验结果,系统研究了金川岩体和矿床不同演化阶段的温压、fo2、fs2条件,结果表明:金川岩体主体固结阶段的温压条件为:T=1215 C±,P=12Kb±,lgfo2=—4.7~—7.7(fo2 in bars)。金属硫化物形成的温压条件为:T=780~1080℃。P=8Kb±,tgfs2=—2.4~0.5,lgfo2=—7.35~—19.2。在统计、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根据超镁铁质岩的Fe3+和Fe2+的比例关系可以判断:当Fe3+/Fe2+>1时,岩体中易形成铬矿床,当Fe3+/Fe2+<1时,岩体中易形成铜镍矿床。
二、西藏巧区超基性岩西岩体内部构造与铬铁矿分布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藏巧区超基性岩西岩体内部构造与铬铁矿分布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意义 |
1.2 蛇绿岩研究进展 |
1.2.1 蛇绿岩的定义 |
1.2.2 蛇绿岩形成环境及分类研究 |
1.3 豆荚状铬铁矿研究进展 |
1.3.1 豆荚状铬铁矿与蛇绿岩的关系 |
1.3.2 豆荚状铬铁矿分类 |
1.4 丁青蛇绿岩和铬铁矿研究现状与存在的科学问题 |
1.5 本研究的科学问题 |
1.6 主要工作量 |
2 丁青地区的地质背景 |
2.1 蛇绿岩周边的地层 |
2.2 蛇绿岩中的断层 |
2.3 周边的岩浆活动 |
3 丁青蛇绿岩的组成和产状 |
3.1 东岩体 |
3.2 西岩体 |
3.3 小结 |
4 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产出特征 |
4.1 地幔橄榄岩的产出特征 |
4.1.1 方辉橄榄岩 |
4.1.2 纯橄榄岩 |
4.2 铬铁矿的产出特征 |
4.2.1 东岩体 |
4.2.2 西岩体 |
5 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的岩石学和矿物学 |
5.1 地幔橄榄岩 |
5.1.1 岩石学特征 |
5.1.2 矿物学特征 |
5.2 铬铁矿 |
5.2.1 岩石学特征 |
5.2.2 矿物学特征 |
6 讨论 |
6.1 辉石岩脉与铬铁矿的关系和成因探讨 |
6.2 丁青岩体中识别出四类铬铁矿石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附录 |
(2)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中的铬铁矿:产出特征与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丁青蛇绿岩产出地质背景 |
3 地幔橄榄岩主要岩性单元划分 |
4 丁青岩体中的铬铁矿产出 |
4.1 东岩体 |
4.2 西岩体 |
5 铬铁矿的矿石结构构造特征 |
5.1 块状铬铁矿石 |
5.2 脉状铬铁矿石 |
5.3 稀疏浸染状铬铁矿石 |
5.4 浸染条带状铬铁矿石 |
6 铬铁矿矿物成分特征 |
7 讨论 |
8 结论 |
(3)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反射地震方法在深部金属矿勘探中的发展现状 |
1.2.2 硬岩区反射地震勘探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3 深反射地震探测及数据处理方法的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4 罗布莎铬铁矿区研究历史及现状 |
1.2.5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3 创新点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
2.1 交通位置 |
2.2 自然环境 |
2.3 地形地貌 |
2.4 区域地质背景 |
2.4.1 区域构造演化 |
2.4.2 构造 |
2.4.3 地层 |
2.5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5.1 超基性岩体地质特征 |
2.5.2 铬铁矿赋存形态特征 |
2.6 研究区地球物理特征 |
2.6.1 重磁电特征 |
2.6.2 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 |
2.6.3 中深层地震地质条件 |
第三章 超基性岩物性特征及正演地质模型 |
3.1 超基性岩物性特征 |
3.2 波动方程的有限差分算法 |
3.2.1 交错网格4阶差分格式 |
3.2.2 边界条件 |
3.3 罗布莎铬铁矿超基性岩区地质模型建立 |
第四章 超基性岩成矿区反射地震勘探找矿存在的问题 |
4.1 采集问题 |
4.2 处理问题 |
4.3 解释问题 |
第五章 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观测系统优化设计研究 |
5.1 采集要求、难点及技术思路 |
5.1.1 采集要求及其难点 |
5.1.2 采集技术研究思路 |
5.2 观测系统优化与采集方法设计 |
5.2.1 观测系统设计原则 |
5.2.2 采集参数论证研究 |
5.2.2.1 测线弯曲程度的控制 |
5.2.2.2 分辨率分析 |
5.2.2.3 检波器的选择 |
5.2.2.4 最大炮检距的优化 |
5.2.2.5 道距的优化 |
5.2.3 采集参数正演模拟 |
5.2.4 现场试验 |
5.2.4.1 激发岩性试验 |
5.2.4.2 井深试验 |
5.2.4.3 药量试验 |
5.2.4.4 试验炮道距对比 |
5.3 观测系统选择 |
第六章 超基性岩区地震波响应特征 |
6.1 陡倾角超基性岩体反射波特征 |
6.2 超基性岩体地震波的响应特征 |
6.3 总结 |
第七章 超基性岩区地震资料处理关键技术研究 |
7.1 原始资料分析 |
7.1.1 干扰波分析 |
7.1.2 信噪比分析 |
7.1.3 频率特征分析 |
7.1.4 一致性分析 |
7.1.5 静校正 |
7.2 处理要求、难点及技术对策 |
7.2.1 处理要求 |
7.2.2 处理难点及重点 |
7.2.3 技术技术研究方案 |
7.3 关键预处理技术 |
7.3.1 静校正计算 |
7.3.2 多次折射压制方法研究 |
7.3.3 保幅处理 |
7.3.3.1 地表一致性补偿 |
7.3.3.2 地表一致性反褶积 |
7.4 深反射地震处理关键技术 |
7.4.1 针对深部信息去除噪音的研究——面波压制 |
7.4.2 针对深部信息的速度分析研究 |
7.5 偏移技术选择 |
第八章 罗布莎铬铁矿区构造解释及含矿预测 |
8.1 超基性岩反射波特征 |
8.2 区域构造解释和铬铁矿预测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结论 |
9.2 创新点 |
9.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4)甘肃金川二矿区岩体橄榄石组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岩体地质特征 |
2 分析方法 |
3 橄榄石流变构造研究 |
3.1 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组构特征 |
3.2 含二辉石橄榄岩中橄榄石组构特征 |
3.3 斜长二辉橄榄岩中橄榄石组构特征 |
4 讨论 |
4.1 橄榄石组构类型 |
4.2 橄榄石组构成因研究 |
5 结论 |
(5)西藏铬铁矿重磁异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选题依据 |
1.1.3 研究意义 |
1.2 重力与磁测数据资料 |
1.2.1 重力资料 |
1.2.2 磁测资料 |
第2章 区域物性参数 |
2.1 区域磁性参数 |
2.2 区域密度参数 |
2.3 各矿区物性参数 |
第3章 数据处理方法 |
3.1 航磁数据处理 |
3.1.1 变倾角化极处理 |
3.1.2 航磁ΔT 化极垂向一阶导数处理 |
3.1.3 航磁ΔT 化极上延处理 |
3.2 重力数据处理方法原理 |
第4章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4.1 西藏自治区铬铁矿时空分布 |
4.2 区域航磁特征 |
4.3 区域重力特征 |
第5章 铬铁矿所在位置与典型矿床研究 |
5.1 罗布莎岩体 |
5.1.1 岩体地质概况 |
5.1.2 岩体所在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1.3 罗布莎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5.1.4 香卡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5.2 仁布岩体 |
5.2.1 岩体地质概况 |
5.2.2 岩体所在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3 东巧岩体 |
5.3.1 岩体地质概况 |
5.3.2 岩体所在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3.3 东巧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5.4 切里湖岩体 |
5.4.1 岩体地质概况 |
5.4.2 岩体所在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4.3 切里湖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5.5 依拉山岩体 |
5.5.1 岩体地质概况 |
5.5.2 岩体所在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5.5.3 依拉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
第6章 综合分析 |
6.1 重磁异常特征及找矿标志 |
6.2 资源前景及找矿方向 |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6)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蛇绿岩及其赋存的铬铁矿成矿模式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交通及地理概况 |
1.3 工作区研究概况 |
1.3.1 工作区的研究现状 |
1.3.2 前人工作中所取得的主要地质成果及存在问题 |
1.3.3 青藏高原铬铁矿的分布 |
1.4 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与任务 |
1.4.2 研究内容与科学问题 |
1.5 技术路线及完成工作量 |
1.5.1 技术路线与方法 |
1.5.2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系统 |
2.1.1 泥盆系 |
2.1.2 二叠系 |
2.1.3 三叠系 |
2.1.4 侏罗系 |
2.1.5 白垩系 |
2.1.6 第四系 |
2.2 区域岩浆活动 |
2.2.1 火山活动 |
2.2.2 岩浆侵入活动 |
2.3 区域变质作用 |
2.4 区域构造背景 |
第3章 蛇绿岩及其构造意义 |
3.1 东巧蛇绿岩带的地质特征 |
3.1.1 野外产状特征 |
3.1.2 岩石组合及岩相学特征 |
3.2 岩石化学特征 |
3.2.1 变质橄榄岩岩石化学特征 |
3.2.2 堆晶杂岩岩石化学特征 |
3.2.3 镁铁质席状岩墙杂岩及火山杂岩岩石化学特征 |
3.3 地球化学特征 |
3.3.1 变质橄榄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2 堆晶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
3.3.3 火山杂岩地球化学特征 |
3.4 蛇绿岩形成时代 |
第4章 成矿地质背景 |
4.1 拉萨、羌塘地块 |
4.2 班公-怒江缝合带及其赋矿特征 |
第5章 矿床地质特征 |
5.1 地理位置与交通条件 |
5.2 地层 |
5.2.1 侏罗系 |
5.2.2 白垩系 |
5.3 岩体地质特征 |
5.4 矿体特征 |
5.4.1 矿体产出及分布规律 |
5.4.2 矿体规模及形态特征 |
5.4.3 矿体与围岩接触关系 |
第6章 成矿模式探讨 |
6.1 铬的来源和富集机制探讨 |
6.2 成矿其次划分与成因模式探讨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工作 |
(7)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铬铁矿时空分布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区概况及研究现状 |
1.1.1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经济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选题依据 |
1.3 研究思路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取得的基本成果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南冈底斯陆缘岩浆弧 |
2.2 雅鲁藏布江结合带 |
2.3 北喜马拉雅褶冲带 |
第3章 铬铁矿矿床地质特征 |
3.1 罗布莎铬铁矿 |
3.1.1 罗布莎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罗布莎矿区矿体特征 |
3.2 仁布东铬铁矿 |
3.2.1 矿床地质特征 |
3.2.2 矿体特征 |
3.3 赋矿围岩特征 |
3.4 铬铁矿成因分类探讨 |
第4章 形成时代分布特征 |
4.1 蛇绿岩成岩时代 |
4.2 蛇绿岩构造侵位时代 |
4.3 结合带构造演化 |
第5章 赋矿岩体分布特征 |
5.1 昂仁蛇绿岩块体(J_3K_1A) |
5.2 日喀则蛇绿岩块体 |
5.3 白朗—联乡蛇绿岩块体 |
5.4 仁布蛇绿岩块体 |
5.5 泽当蛇绿岩块体(JKZ) |
5.6 罗布莎蛇绿岩块体(JKL) |
第6章 找矿方向研究 |
6.1 成矿规律 |
6.1.1 成矿时空分布 |
6.1.2 成矿类型分布 |
6.2 找矿标志 |
6.2.1 直接标志 |
6.2.2 间接标志 |
6.3 找矿方向 |
6.3.1 成矿预测区划分及划分依据 |
6.3.2 预测区圈定结果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8)西藏雅鲁藏布江西段蛇绿岩及铬铁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研究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雅鲁藏布江西段地质简况 |
2.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带及铬铁矿 |
2.2.1 蛇绿岩 |
2.2.2 与蛇绿岩有关的铬铁矿 |
第三章 雅鲁藏布江西段蛇绿岩体特征及时代 |
3.1 蛇绿岩体特征 |
3.1.1 拉昂错岩体 |
3.1.2 东坡岩体 |
3.1.3 当穷岩体 |
3.1.4 休古嘎布岩体群 |
3.2 岩石结构构造 |
3.2.1 地慢橄榄岩的结构构造 |
3.2.2 镁铁—超镁铁质脉岩的结构构造 |
3.3 蛇绿岩的时代 |
3.3.1 国外特提斯蛇绿岩的时代 |
3.3.2 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时代 |
3.3.3 达巴—休古嘎布蛇绿岩带的时代 |
第四章 蛇绿岩的矿物化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4.1 地慢橄榄岩的矿物化学 |
4.1.1 橄榄石 |
4.1.2 斜方辉石 |
4.1.3 单斜辉石 |
4.1.4 铬尖晶石 |
4.2 岩石化学 |
4.2.1 地慢橄榄岩 |
4.2.2 镁铁岩脉(墙) |
4.3 地球化学 |
4.3.1 稀土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铂族元素 |
4.3.4 同位素 |
第五章 达巴-休古嘎布陆缘洋盆与蛇绿岩的形成演化 |
5.1 蛇绿岩的起源 |
5.2 蛇绿岩的形成构造环境分析 |
5.2.1 地质方面 |
5.2.2 地球化学方面 |
5.2.3 讨论 |
5.3 陆缘洋盆的演化与蛇绿岩的形成模式 |
第六章 雅鲁藏布江西段铬铁矿矿化特征 |
6.1 铬铁矿床(点)特征 |
6.1.1 拉昂错岩体铬铁矿 |
6.1.2 东坡岩体铬铁矿 |
6.1.3 当穷岩体铬铁矿 |
6.1.4 休古嘎布铬铁矿 |
6.2 铬铁矿石的矿物组成 |
6.3 铬铁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
6.3.1 稀土元素 |
6.3.2 铂族元素 |
第七章 雅鲁藏布江西段铬铁矿成因及找矿方向 |
7.1 豆荚状铬铁矿成因探讨 |
7.2 豆荚状铬铁矿床的成矿与分布规律 |
7.3 成矿前景分析 |
7.4 雅鲁藏布江西段铬铁矿的找矿方向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图版说明及图版 |
个人简历 |
(10)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导言 |
第一章 地质概况 |
一、区域地质概况 |
二、岩体地质 |
(一) 岩体规模、形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
(二) 侵入期次 |
(三) 主要岩石类型 |
(四) 岩石化学特征 |
三、矿床地质 |
(一) 矿体类型、规模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
(二) 主要矿石类型 |
(三) 矿石组构 |
第二章 矿物学研究 |
一、不含水的硅酸盐矿物 |
(一) 橄榄石 |
(二) 辉石族 |
(三) 长石族 |
二、含水硅酸盐矿物 |
(一) 角闪石族 |
(二) 云母族 |
(三) 绿泥石族 |
(四) 蛇纹石族 |
三、氧化物 |
(一) 铬铁矿 |
(二) 磁铁矿 |
(三) 钛铁矿 |
(四) 石英 |
四、金属硫化物 |
(一) 磁黄铁矿 |
(二) 镍黄铁矿 |
(三) 黄铜矿 |
(四) 方黄铜矿 |
(五) 马基诺矿 |
(六) 黄铁矿和白铁矿 |
五、未知矿物 |
第三章 矿物形成顺序与成岩成矿阶段 |
一、矿物形成顺序 |
二、成岩成矿阶段 |
第四章 矿物形成条件 |
一、用已有的地质温压计和温压实验结果进行估算 |
二、对天然样品的加热实验 |
三、矿物形成的氧逸度和硫逸度 |
四、可能的成岩成矿条件 |
第五章 矿物的形成演化与金川矿床成因探讨 |
一、原始岩浆的氧逸度与矿床类型的关系 |
二、含水硅酸盐矿物中水的来源及硫化物中硫的来源 |
三、硅酸矿物结晶过程中元素的定比关系和浓集顺序 |
四、含水硅酸盐矿物与金属硫化物的关系 |
五、金川矿床的成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图版照片说明与图版照片 |
四、西藏巧区超基性岩西岩体内部构造与铬铁矿分布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地幔橄榄岩和铬铁矿特征[D]. 李观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2]西藏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中的铬铁矿:产出特征与类型[J]. 李观龙,杨经绥,薄容众,芮会超,熊发挥,郭腾飞,张承杰. 中国地质, 2019(01)
- [3]超基性岩区反射地震勘探关键技术研究[D]. 雷小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1)
- [4]甘肃金川二矿区岩体橄榄石组构特征研究[J]. 王辰,刘建朝,王浩然,席志轩,冯伟,赵琳颍. 西北地质, 2018(01)
- [5]西藏铬铁矿重磁异常特征及分布规律研究[D]. 谢江涛. 成都理工大学, 2012(02)
- [6]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中段东巧地区蛇绿岩及其赋存的铬铁矿成矿模式探讨[D]. 陈宇鹏.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2)
- [7]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中段铬铁矿时空分布规律研究[D]. 陈思. 成都理工大学, 2011(04)
- [8]西藏雅鲁藏布江西段蛇绿岩及铬铁矿研究[D]. 黄圭成.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6(08)
- [9]川西藏东板块构造与成矿[J]. 刘朝基. 特提斯地质, 1995(00)
- [10]金川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物形成演化研究[D]. 曹亚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 199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