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一、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学云[1](2019)在《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及其宿主易感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奶牛乳腺炎是影响奶牛养殖场日常经营管理的常见传染性疾病,其发生、发展主要受病原微生物及宿主遗传因素的影响;其中,无乳链球菌作为重要的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在奶牛乳腺炎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宿主遗传因素也影响其对无乳链球菌的易感程度。此前的研究在奶牛乳腺炎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上积累了丰富的成果,但在导致奶牛乳腺炎的无乳链球菌的病原学特征、与人源菌株的遗传关系及其与宿主免疫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程度等方面仍可进一步研究发掘。因此,本研究拟全面、系统地分析我国奶牛养殖主要省区隐性乳腺炎中无乳链球菌的病原特征、流行菌株的基因组序列、与人源菌株的遗传进化关系及其宿主免疫基因(BOLA和CD14)多态性的关联,为奶牛无乳链球菌性乳腺炎的综合防治提供重要参考。方法:(1)采集海南、河南、辽宁、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四川、新疆和浙江10省区21个奶牛养殖场奶样,开展隐性乳腺炎样本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荚膜血清分型、基因分型、毒力基因检测(hemolysin III,C-βprotein,C-αprotein,surface protein rib,hyaluronate lyase,CAMP factor,β-hemolysin/cytolysin,C5a peptidase)、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红霉素、克林霉素、氨苄西林、头孢吡肟、万古霉素、左氧氟沙星、氯霉素),全面、系统阐明我国奶牛乳腺炎中无乳链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2)使用二代测序(Illumina Novaseq)和三代测序(Pac Bio Sequel)平台对8株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流行菌株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组装拼接后使用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对获得的基因组序列进行注释与分析,揭示我国奶牛隐性乳腺炎中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序列特征。(3)以新疆医院为研究现场,从人源样本中分离鉴定无乳链球菌,开展荚膜血清型、基因型、毒力基因、药物敏感性检测;对流行菌株进行基因组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比较其与牛源菌株的差异。(4)采集牛奶和血液样本,开展奶牛隐性乳腺炎检测、阳性样本无乳链球菌的分离和奶牛BOLA和CD14基因多态性检测;分析隐性乳腺炎和无乳链球菌感染对日产奶量的影响,解析BOLA和CD14基因多态性位点与奶牛隐性乳腺炎和无乳链球菌易感性的关联程度。结果:(1)我国10省区21个奶牛养殖场采集的2225份牛奶样本,经LMT方法确定946份隐性乳腺炎奶样,阳性率为42.52%(95%CI 40.46%-44.57%)。从阳性样本中分离鉴定出133株无乳链球菌,平均分离率为14.06%(95%CI 11.94%-16.37%),新疆分离率最高,为21.68%(95%CI 16.90%-26.45%);浙江省分离率最低,仅为6.90%(95%CI 0.03%-13.41%)。经基因检测,流行荚膜血清型为Ia型、流行基因型为ST103,除保守毒力基因(hyaluronate lyase、CAMP factor、β-hemolysin)外,流行毒力基因为C-αprotein(16.54%,22/133)、surface protein(13.53%,18/133),毒力基因hemolysin III和C5a peptidase的检出率分别为2.26%和3.76%,未检出C-βprotein基因;临床药物敏感性检测显示,分离菌株对左氧氟沙星、头孢吡肟、氯霉素和氨苄西林耐药比例分别为63.91%、3.76%、2.26%和2.26%;发现1株万古霉素不敏感菌株、2株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1株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多重耐药菌株,它们均为ST103型,分离自新疆和辽宁地区。(2)获得8株牛源无乳链球菌全基因组序列框架图,基因组大小为2.13-2.20Mb,编码2170-2237个基因序列,携带24-29个毒力基因,拥有tetracycline-resistant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defensin resistant mpr F、ANT(6)、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CAT)、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antibiotic efflux pump等5类耐药基因家族。(3)新疆医院分离的9株人源无乳链球菌荚膜血清型为Ia、Ib和III型、基因型为ST10、ST485、ST314、ST19和ST1168;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和头孢吡肟的耐药(不敏感)数量分别为7株(77.78%)、3株(33.33%)、3株(33.33%)和1株(11.11%);经过全基因组测序,获得其中4株人源无乳链球菌框架图,基因组大小为2.01-2.16Mb,编码2105-2225个基因,携带24或35种毒力基因,拥有APH(3’)、ABCF ATP-binding cassette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defensin resistant mpr F、Erm 23S ribosomal RNA methyltransferase、major facilitator superfamily(MFS)antibiotic efflux pump、ANT(6)、tetracycline-resistant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等7种耐药基因家族。(4)牛源和人源菌株存在不同的ST型;人源菌株携带hymolysin III和C-αprotein毒力基因比例显着高于牛源菌株,而hyaluronate lyase则显着低于后者(p<0.001);人源菌株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不敏感比例高于牛源菌株(p<0.001);人源菌株SA007与牛源菌株SA002、SA009、SA003、SA080、SA090、SA091和SA098处于同一进化分支;牛源菌株相比于人源菌株,不携带fbs A、lmb、pil A、pil B、pil C、srt C3和srt C4等7种毒力基因,未携带APH(3’)、ABC-F ATP-binding cassette 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和Erm 23S ribosomal RNA methyltransferase等3种耐药基因家族。(5)奶牛隐性乳腺炎可造成产奶量下降3.65±1.09kg/天,占日产奶量12.15%±3.36%;无乳链球菌性奶牛隐性乳腺炎可造成奶牛产奶量下降5.62±1.56kg/天,占日产奶量18.71%±5.19;通过对BOLA和CD14基因多态性研究,发现BOLA(80C→G)、BOLA(93T→C)、BOLA(188C→G)、BOLA(191G→T)、BOLA(196A→G)、BOLA(209T→A)、BOLA(218C→G)、BOLA(219A→G)、BOLA(222A→G)、BOLA(233G→T)、BOLA(241C→G)、BOLA(243 T→G)、BOLA(244 A→T)、BOLA(245 C→G)、BOLA(266 T→G)、BOLA(267 T→C)、BOLA(268 A→G)、BOLA(269 T→G)、BOLA(270T→G)、CD14(g.528 A→C)、CD14(g.612 A→G)、CD14(g.1022 A→G)、CD14-3(g.285A→C)、CD14-6(g.161 A→G)、CD14-6(g.173 A→G)等25个突变位点,其中BOLA(218C→G)等位基因频率与奶牛感染无乳链球菌相关(p<0.05),能增加奶牛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潜在风险(OR=2.343;95%CI 1.148-4.781)。结论:(1)我国奶牛主要养殖省区的奶牛养殖场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的流行荚膜血清型为Ia型,流行基因型为ST103;除保守毒力基因外,菌株中流行毒力基因为C-αprotein和surface protein rib;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最高,发现1株对万古霉素不敏感的菌株、2株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和1株氨苄西林/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多重耐药菌株。(2)人源无乳链球菌的荚膜血清型为Ia、Ib和III型,基因型为ST10、ST485、ST314、ST19和ST1168,对克林霉素、红霉素和左氧氟沙星耐药(不敏感)比例较高。(3)获得8株牛源和4株人源无乳链球菌的基因组框架图,两者在荚膜血清型、毒力基因、耐药基因等方面均存在差异。(4)奶牛BOLA(218C→G)位点与奶牛感染无乳链球菌性隐性乳腺炎有关,能增加奶牛感染无乳链球菌的潜在风险。

杨婷[2](2019)在《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新疆博州地区35岁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分析不同龋敏感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基因型与儿童龋病间的相关性。方法:从新疆博州地区儿童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样本库中分层随机抽取90名儿童为研究对象,高龋组(龋失补牙数≥5)及无龋组(龋失补牙数=0)各45人,每组中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儿童各15人,收集牙菌斑样本,用轻唾-杆菌肽琼脂培养基和脑心浸液培养基培养变形链球菌,通过革兰染色,生化鉴定和聚合酶链反应等方法进一步鉴定临床分离株,并通过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基因型分布。结果:(1)在90名受检儿童中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为75.5%,高龋组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为86.7%,高于无龋组的64.4%(P=0.014)。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比较时,变形链球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7)。(2)本实验共获得549株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发现113种不同的基因型。高龋组中61.5%的个体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变形链球菌基因型,无龋组中仅有37.9%的个体具有两种及两种以上的基因型,高龋组的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高于无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5)。(3)趋势卡方检验结果表明,三民族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与龋敏感度有线性相关关系(趋势χ2=4.767,P=0.029)。结论:博州地区儿童口腔内变形链球菌在不同龋敏感组间的分布有差异,在民族间无差异,高龋组群体中存在的变形链球菌比无龋组拥有更多的基因型数量,其基因多态性可能与变形链球菌的致龋能力相关。

连冰洁,冯锦虹,张婉婷,刘媛,赵今[3](2016)在《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比较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遗传多态性与其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的关系。方法选取课题组前期实验所得的维吾尔族高龋儿童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较强的变形链球菌临床株18株和无龋儿童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较弱临床株12株。提取全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可变区V区编码基因SrV+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DdeⅠ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经DdeⅠ酶切后,高产糖组变链菌出现了4种基因型,低产糖组出现了3种基因型。这几种基因型在不同产糖组中的分布不同(P<0.05)。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SrV+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其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能力出现差异的因素之一。

马丽,林静,李艳,赵今[4](2016)在《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不同龋敏感中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不同龋敏感中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与ldh基因多态性及龋病发生的关系。方法从前期实验分离的维吾尔族与汉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中筛选出: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口腔变形链球菌高龋组变形链球菌35株[龋失补牙数(dmft)≥5],无龋组变形链球菌37株[龋失补牙数(dmft)=0];27株表现乳酸脱氢酶高活性,24株低活性;汉族儿童口腔中分离的高龋和无龋变形链球菌各35株,高活性和低活性各25株,使用特异引物扩增细菌组DNA,获得结构基因ldh,进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多态性分析。结果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和汉族儿童MseⅠ酶切ldh-RFLP表现A、B两种基因型;而MnlⅠ、DdeⅠ、NlaⅢ和AluⅠ消化扩增产物未发现多态性。MseⅠ产生的B基因型菌株在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汉族儿童高龋组的检出均高于无龋组(P<0.05),A、B两种基因型在不同酶活性组的分布不同(P<0.05),高酶活性组B基因型菌株的比例高于低酶活性组;A、B基因型在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和汉族高龋组、无龋组,高酶活性组和低酶活性组的检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基因多态性在维吾尔族与汉族儿童并未表现出差异性,ldh基因多态性与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及龋高敏感性相关。ldh基因分布与酶活性及乳牙龋具有正相关性。

王彩蝶[5](2016)在《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A-A分子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奶牛乳房炎是危害奶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疾病之一,给奶牛业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导致奶牛乳房炎重要的致病菌,耐药菌株的出现严重阻碍了该病的治疗。黏附素可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早期感染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FnBPA是该菌重要的黏附素之一。本研究以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为研究对象,旨在阐明FnBPA-A分子遗传多态性与其免疫生物学特性的关系。本研究在对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黏附素FnBPA-A序列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构建的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对小鼠进行免疫,比较分析其免疫生物学特性。检测结果表明,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抗血清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识别能力不同。检测结果还显示,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的抗血清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纤维蛋白原(Fg)表现显着抑制作用(P<0.05),但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抗血清之间在抗粘附效果方面差异不显着(P>0.05),不同重组质粒刺激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和IFN-γ水平表现不同程度的升高。不同重组质粒免疫后小鼠免疫保护力不同,并且与细胞免疫水平相关。本研究选用奶牛乳腺组织块接种法与胰蛋白酶消化分离培养及纯化牛乳腺上皮细胞。通过对特异性的角蛋白18进行鉴定,证明纯化的细胞为牛乳腺上皮细胞。并进一步测定得出纯化后的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生长曲线。利用荧光染料CFSE和DiI分别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进行染色,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比较4株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结果表明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牛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不同,其中GY278分离株对乳腺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最强,并且与其它分离株差异显着(P<0.05)。进一步利用培养的牛乳腺上皮细胞检测与分析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抗血清对4株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粘附乳腺上皮细胞的影响。结果显示,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抗血清能够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乳腺上皮细胞,不同的FnBPA-A遗传多态性抗血清抑制能力存在差异,同一FnBPA-A遗传多态性抗血清抑制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乳腺上皮细胞差异不显着(P>0.05)。本研究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免疫学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连冰洁,刘震华,赵今[6](2015)在《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黏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贴壁法进行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链菌临床株黏附试验。选取黏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菌株,提取细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高龋组黏附能力(33.92±8.79)%强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aeⅢ酶切后,高黏附力组和低黏附力组变链菌均出现了A、B两种基因型,且在两组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不同,A基因型在高黏附力组居多,B基因型在低黏附力组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证实spaP-a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株spaP-a基因具有得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其黏附能力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杨宁宁,何奎芳,潘乙怀,王惠宁,邓辉,麻健丰[7](2012)在《重组质粒pEGFP-N1-Srv+免疫SD大鼠后对龋齿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将已构建的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可变区重组质粒pEGFP-N1-Srv+经不同途径免疫SD大鼠,观察其在大鼠体内的原位表达,免疫定菌鼠后的特异性抗体形成及对龋齿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重组质粒pEGFP-N1-Srv+经股四头肌肌肉注射和下颌下腺区皮下注射2种途径免疫大鼠,免疫组化观察重组质粒的原位表达;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免疫途径同上,免疫剂量为100μg/只,2周后加强免疫1次。应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和唾液特异性sIgA抗体,Keyes龋齿计分法评估磨牙的患龋情况。采用SPSS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①大鼠股四头肌细胞、下颌下腺组织内均见重组质粒的阳性表达。②重组质粒pEGFP-N1-Srv+经不同途径免疫定菌SD大鼠后,可检测到血清特异性IgG抗体和唾液特异性sIgA抗体水平升高,均于首次免疫后第4周达到高峰;该时段各组间的抗体水平,实验组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经下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后的s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肌肉注射组(P<0.05)。③重组质粒免疫定菌鼠后,实验组和对照组间的龋齿计分无显着差异(P>0.05)。结论:重组质粒pEGFP-N1-Srv+能够在动物体内原位表达,并能诱导SD大鼠血清特异性IgG和唾液特异性sIgA抗体增高;经下颌下腺区皮下注射后的sIg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肌肉注射,具有一定的免疫优势。但该区域单独的龋齿预防效果不明显。

韩慧[8](2012)在《LPE对五种致龋菌生长及表兄链球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牙菌斑生物膜是龋病发生的基础。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和内氏放线菌等是构成牙菌斑生物膜的主要致龋菌。细菌通过疏水作用吸附于牙釉质表面的获得性膜,利用葡糖基转移酶催化基质中的蔗糖合成葡聚糖,葡聚糖可诱导牙面上细菌的粘附和聚集,促进牙菌斑形成。牙菌斑中的细菌代谢产酸,主要是无氧酵解中乳酸脱氢酶催化丙酮酸生成乳酸,酸的累积造成牙釉质的局部脱矿,导致龋损形成。本课题组在国内外首先开展柠檬提取物(Lemon peel extract,LPE)防龋的系列研究,LPE是由水果柠檬中提取的一种淡黄色液体,主要成分是柠檬烯及其同分异构体(占总含量的79%)。本实验通过研究LPE对5种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嗜酸乳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对表兄链球菌致龋相关酶(葡糖基转移酶、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及代谢产物(水不溶性多糖)的抑制作用,探讨LPE抑制口腔致龋菌生长,抑制表兄链球菌的附着性、代谢产酸的作用机制,同时分析代谢酶在细菌致龋作用中的意义。方法1.LPE提取及成分分析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挥发油,在一定的色谱质谱条件下,测得柠檬挥发油成分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TIC)。根据检索NIST2008谱库,按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求得各组分的相对含量。2.LPE对五种口腔致龋菌生长的影响本实验选取变异链球菌、表兄链球菌、嗜酸乳杆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为实验菌株,采用液体稀释法测定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根据MIC实验结果,配置含LPE的TPY液体培养基。将菌悬液(1×108CFU/ml)与TPY液体培养基按体积比1:10比例接种,置于恒温细菌培养箱中37℃厌氧培养。分别于0h、0.5h、1h、2h、4h、6h、18h、24h提取菌液,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LPE对五种细菌生长的影响。以活菌数(lgCFU/ml)为纵坐标,时间为横坐标,作图绘制生长曲线。3.LPE对表兄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和细胞外不溶性多糖含量的影响采用二倍稀释法,用TPY液体培养基将LPE稀释为2.25mg/ml、1.125mg/ml、0.563mg/ml和0.281mg/ml4个浓度的溶液(MIC为4.5mg/ml),以TPY液体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MIC以下四个浓度LPE对表兄链球菌生长曲线的影响。用Neson-Somogyi法测定培养6h、18h、24h和48h培养液中还原糖的含量,计算出葡糖基转移酶(Glucosyltransferase, GTF)活性;采用蒽酮法测定水不溶性多糖(Water insoluble glucan, WIG)的含量,并对GTF活性与WIG含量的关系做相关性分析。4.LPE对表兄链球菌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产酸的影响分组设计同上。采用还原性辅酶Ⅰ氧化法,测定LPE对表兄链球菌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活性的影响,同时用FE20实验室pH计测定用药前后培养液中pH值的变化(ΔpH=初始pH值—终末pH值),以检测LPE对表兄链球菌产酸能力的抑制作用,并对LDH活性和细菌代谢产酸能力的关系做相关性分析。结果1.从柠檬提取物气相色谱-质谱总离子流色谱图(TIC)中,共检测出100余个色谱峰,鉴定了其中的40个色谱峰,其含量占挥发油总量的93.954%。主要成分是柠檬烯,β-蒎烯,4-皆烯等。2.LPE对五种口腔致龋菌的MIC分别是: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表兄链球菌的MIC为4.5mg/ml,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IC为2.25mg/ml。在致龋菌的MIC作用下,从0.5h到24h,随作用时间延长,实验组菌量逐渐减少。选取0、0.5h、1h、2h四个时点,对各菌组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嗜酸乳杆菌、表兄链球菌的实验组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菌落计数法测量MIC以下四个浓度LPE对表兄链球菌生长的影响。从0.281mg/ml组到2.25mg/ml组,随着LPE溶液浓度的升高,在0h、0.5h、1h、2h、4h、6h、18h、24h、48h,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E对表兄链球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同一时间点,随着LPE溶液浓度的升高,表兄链球菌的GTF活性及胞外WIG含量逐渐降低,除低浓度组0.563mg/ml和0.281mg/ml外,各组还原糖量及酶活性均数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浓度组与空白对照组GTF活性及WIG均数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浓度下,各时间点(48h除外)(浓度组—空白对照组)酶活性与WIG含量的总体均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空白对照组酶活性的总体均数在6h、18h与24h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对照组WIG含量的总体均数在4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GTF活性和WIG含量之间呈正相关(r=0.865~0.94)。4.在同一时间点,随着LPE溶液浓度的升高,从0.281mg/ml组到2.25mg/ml组,LDH活性和ΔpH逐渐降低,各实验组均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酶活性、Ap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同一浓度下,各时间点,(浓度组—空白对照组)乳酸脱氢酶活性和ΔpH的总体均数在四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脱氢酶活性和△pH值之间呈正相关(r=0.926~0.982)。结论1.本研究提取并使用的LPE,主要成分以烯类化合物为主,占总含量79%,主要有:柠檬烯(48%)、β-蒎烯(17%)等。2.LPE对变异链球菌(MIC4.5mg/ml)、血链球菌(MIC4.5mg/ml)、表兄链球菌(MIC4.5mg/ml).内氏放线菌(MIC2.5mg/ml)、嗜酸乳杆菌(MIC2.5mg/ml)的生长有抑制作用。3.LPE在MIC以下四个浓度,从0.281mg/ml至2.25mg/ml,对表兄链球菌GTF和WIG的合成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4.LPE在MIC以下四个浓度,从0.281mg/ml至2.25mg/ml,对表兄链球菌LDH活性及影响糖代谢产酸能力均具有抑制作用,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增强。5.LPE对表兄链球菌GTF和WIG合成的抑制作用最佳时间段为18h~24h。6.LPE在低于MIC以下的四个浓度(0.281mg/m、0.563mg/m、1.125mg/m、2.25mg/ml),也可有效抑制GTF及LDH活性,减少WIG的合成及产酸量,但不会影响菌群数目变化。

连冰洁[9](2012)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比较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差异,以及其黏附相关基因spaP-a,spaP-c,spaP-pv和糖代谢相关基因gtfB,gtfC,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探讨高龋和无龋儿童致龋能力差异的相关机制。方法:1.利用酶标仪检测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形链球菌在牛心脑浸粉液体培养基中对玻壁的黏附情况。2.分别对高黏附组和低黏附组变链菌表面蛋白A区、PV区、C末端编码基因spaP-a,spaP-c,spaP-pv经限制性内切酶HaeⅢ、AluⅠ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3.采用蒽酮法测定高龋组与无龋组变链菌在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的量。4.对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较高组和较低组变链菌葡萄糖基转移酶编码基因gtfB、gtfC,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V区编码基因SrV+,经限制性内切酶BsrⅠ、SsPⅠ、DdeⅠ进行酶切分型,利用PCR-RFLP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细菌中的分布情况。结果:1.高龋组变链菌玻壁黏附比率平均为(33.928.79)%,高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spaP-a经HaeⅢ酶切后出现两种基因型,且在不同黏附力菌株间的分布不同(P<0.05)。spaP-c,spaP-pv经AluⅠ酶切后均表现为同一基因型。3.高龋组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平均为0.33330.0479mg/ml,高于无龋组0.23560.0507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龋及无龋组变链菌临床菌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水不溶性葡聚糖量为0.33110.0576mg/ml高于水溶性葡聚糖量0.25780.0632m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gtfB、gtfC经BsrⅠ和SsPⅠ酶切后分别表现出三种和两种基因型,gtfB在WIG合成量较高和较低的菌株中分布不同(P<0.05);SrV+经DdeⅠ后出现四种基因型,且四种基因型在两组菌株的构成情况不同(P<0.05)。测序证实spaP-a、gtfB、SrV+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黏附及合成胞外多糖能力不同,spaP-a、gtfB、SrV+表现出的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导致两组变链菌黏附能力与合成胞外多糖能力差异的原因之一。为进一步研究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致龋性差异的机制奠定基础。

刘震华[10](2012)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不同状态下产酸、耐酸性的差异及F-ATPase遗传多态性与细菌耐酸能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离自维吾尔族不同龋易感儿童口腔中50株变形链球菌临床菌株为研究对象,含5%蔗糖不同初始pH值得培养基中厌氧培养,采用精密PH计检测变形链球菌生长前后培养基pH值的变化(△PH值),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培养后菌悬液浓度,比较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菌株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的产酸能力及生长情况。前一实验筛选16株高耐酸、17株低耐酸菌株,特异引物从细菌组DNA扩增uncD、uncEBF,采用限制性内切酶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和核酸测序比较突变位点。结果:1)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在不同初始pH值条件下的产酸能力和生长情况,结果示PH为5.5、5.0时,高龋组和无龋组细菌产酸能力具有显着性的差异(P<0.05),高龋组和无龋组细菌的生长能力不同,无统计学意义(P>0.05)。2)uncD经限制性内切酶ALuⅠ-RFLP产生A、B、C三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构成比的比较,其分布具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6,P>0.05);内切酶HinfⅠ-RFLP产生的D、E、F三种基因型,不同基因型在高低耐酸菌株的构成比比较,分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P<0.05),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性出现的突变位点。3) uncEBF行不同限制性内切酶RFLP产生不同的基因型,测序证实了导致多态出现的基因变异位点;其中内切酶AluⅠ产生的A、B基因型在不同耐酸力菌株的分布不同(P<0.05);不同基因型在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分布不同(P<0.05)。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高龋儿童口腔中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具有高的致龋性;变链菌耐酸因子F-ATPase的uncD、uncEBF基因具有明显的遗传多态性,且基因的多态性与菌株的耐酸力和龋敏感性具有相关性。

二、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及其宿主易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 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讨论与分析
        4.小结
    试验二 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全基因组序列的测定与分析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三 牛源与人源无乳链球菌分离株分子特征比较分析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四 奶牛隐性乳腺炎与BOLA和 CD14 基因多态性的关联研究
        1 研究材料与方法
        2.研究结果
        3.讨论与分析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
第四章 论文创新点
    1.论文创新点
    2.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评阅表

(2)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材料和仪器
        2.2 口腔检查及牙菌斑样本收集
        2.3 变形链球菌的选择性培养、分离
        2.4 变形链球菌标准菌的复苏与增菌
        2.5 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鉴定
        2.6 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测定变形链球菌基因多态性
    3.质量控制
    4.统计学方法
    5.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1.2 实验菌株
    1.3 细菌基因组DNA的提取及鉴定
    1.4 引物设计与合成
    1.5 目的基因扩增
    1.6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1.7 核苷酸序列测定
    1.8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DNA定量
    2.2 PCR扩增产物电泳
    2.3 酶切结果分析
    2.4 测序结果分析
3 讨论
    3.1 研究的意义
    3.2 实验结果分析
    3.3 结语及展望

(4)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不同龋敏感中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菌株和培养基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1.4 提取实验菌株DNA
    1.5 扩增结构基因ldh
    1.6 S.mutans的ldh基因RFLP分析
    1.7 PCR产物测序分析
    1.8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ldh基因的PCR扩增
    2.2 ldh基因的PCR-RFLP分析
    2.3 变形链球菌ldh结构基因、PCR-MseⅠ基因型的测序分析
3 讨论

(5)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A-A分子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绪论
    1.1 奶牛乳房炎概况
    1.2 奶牛乳房炎病因及病原菌
    1.3 奶牛乳房炎防治
    1.4 金黄色葡萄球菌研究
    1.5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乳腺上皮细胞研究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牛乳源金黄色葡萄球菌Fn 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小鼠的免疫特性分析
    2.1 材料
        2.1.1 菌株及细胞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试剂
        2.1.4 实验动物
    2.2 方法
        2.2.1 FnBPA-A遗传多态性分析
        2.2.2 FnBPA-A重组质粒的构建与鉴定
        2.2.3 FnBPA-A重组质粒的大量制备
        2.2.4 FnBPA-A重组质粒表达的检测
        2.2.5 FnBPA-A重组质粒免疫
        2.2.6 鼠免疫后抗血清检测
        2.2.7 免疫鼠血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与Fg黏附的检测
        2.2.8 脾脏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2.2.9 IL-4 与IFN-γ检测
        2.2.10 重组质粒免疫保护力检测
    2.3 结果
        2.3.1 FnBPA-A氨基酸序列分析
        2.3.2 间接免疫荧光检测
        2.3.3 重组质粒的大量制备
        2.3.4 小鼠抗血清抗体水平检测
        2.3.5 小鼠免疫血清抗体效价测定
        2.3.6 小鼠抗血清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识别
        2.3.7 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小鼠的抗血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对纤维蛋白原(Fg)的粘附
        2.3.8 FnBPA-A不同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脾脏淋巴细胞增殖效果检测
        2.3.9 IL-4 与IFN-γ水平检测
        2.3.10 重组质粒免疫保护力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3.1 材料
        3.1.1 乳腺组织的采集
        3.1.2 实验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1.4 主要试剂的配置
    3.2 方法
        3.2.1 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
        3.2.2 乳腺上皮细胞的分离纯化
        3.2.3 乳腺上皮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3.2.4 乳腺上皮细胞的鉴定
        3.2.5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 结果
        3.3.1 细胞的分离培养结果
        3.3.2 乳腺上皮细胞生长曲线
        3.3.3 乳腺上皮细胞鉴定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乳腺上皮细胞与FnBPA-A抗血清相互作用的研究
    4.1 材料
        4.1.1 菌株与血清
        4.1.2 实验器材
        4.1.3 实验试剂
    4.2 方法
        4.2.1 细胞细菌染色
        4.2.2 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
        4.2.3 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抗血清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乳腺上皮细胞
    4.3 结果
        4.3.1 乳腺上皮细胞的DiI染色
        4.3.2 金黄色葡萄球菌CFSE染色
        4.3.3 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乳腺上皮细胞染色
        4.3.4 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粘附乳腺上皮细胞
        4.3.5 FnBPA-A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抗血清对同一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抑制能力的检测与比较
        4.3.6 FnBPA-A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后抗血清对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粘附牛乳腺上皮细胞抑制能力的比较
    4.4 讨论
    4.5 小结
第5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8)LPE对五种致龋菌生长及表兄链球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LPE对口腔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
    1.1 对象和方法
        1.1.1 材料与仪器
        1.1.2 实验菌种和培养基
        1.1.3 菌液制备
        1.1.4 LPE的提取和成分分析
        1.1.4.1 LPE提取方法
        1.1.4.2 LPE成分分析
        1.1.5 LPE最低抑菌浓度
        1.1.6 菌落计数法测量LPE对五种口腔致龋菌生长的影响
        1.1.7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LPE成分GC-MS总离子流色谱图及分析结果
        1.2.2 LPE对各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
        1.2.3 五种致龋菌在各时间点的1gCFU/ml值
    1.3 讨论
    1.4 小结
二、LPE对表兄链球菌葡糖基转移酶活性和细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2.1 对象和方法
        2.1.1 材料与仪器
        2.1.2 主要试剂的配制
        2.1.3 LPE对表兄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2.1.4 GTF与WIG菌液培养及实验分组
        2.1.4.1 实验菌株及菌液制备
        2.1.4.2 LPE溶液的稀释及实验分组
        2.1.4.3 表兄链球菌菌液培养
        2.1.5 葡萄糖标准曲线和葡聚糖标准曲线的测定
        2.1.5.1 葡萄糖标准曲线测定
        2.1.5.2 葡聚糖标准曲线测定
        2.1.6 GTF的提取和活性测定
        2.1.7 胞外WIG含量的测定
        2.1.8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LPE对表兄链球菌生长的影响
        2.2.2 葡萄糖标准曲线和葡聚糖标准曲线测定
        2.2.3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胞外WIG含量影响的测定
        2.2.4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GTF活性与WIG含量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三、LPE对表兄链球菌的乳酸脱氢酶活性和产酸能力的影响
    3.1 对象与方法
        3.1.1 材料与仪器
        3.1.2 实验菌株及菌液制备
        3.1.3 LPE溶液的稀释及实验分组
        3.1.4 菌液培养
        3.1.5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LDH的影响
        3.1.6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产酸能力的影响
        3.1.7 统计学处理
    3.2 结果
        3.2.1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LDH影响
        3.2.2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产酸能力影响
        3.2.3 LPE溶液对表兄链球菌LDH活性与△pH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3.3 结论
    3.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 材料和仪器
    2 内容与方法
        2.1 制备菌悬液
        2.2 维吾尔族高龋、无龋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形成黏附能力的比较
        2.3 变链菌不同黏附能力菌株表面蛋白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2.4 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分离株生物膜状态下合成胞外多糖能力的比较
        2.5 变链菌不同葡聚糖合成能力菌株 gtfB、gtfC 基因以及表面蛋白可变区 SrV~+遗传多态性的比较
    3 质量控制
    4 统计分析方法
    附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产酸、耐酸实验菌株
        1.2 耐酸基因实验菌株
    2 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的材料和仪器
        2.2 实验方法
    3 质量控制
    4 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四、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隐性乳腺炎无乳链球菌流行特征及其宿主易感性研究[D]. 杨学云. 石河子大学, 2019(08)
  • [2]新疆博州地区三民族儿童口腔变形链球菌的分布及其与患龋的相关性研究[D]. 杨婷.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1)
  • [3]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V区遗传多态性研究[J]. 连冰洁,冯锦虹,张婉婷,刘媛,赵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2)
  • [4]汉族与维吾尔族儿童封闭型不同龋敏感中变形链球菌乳酸脱氢酶遗传多态性研究[J]. 马丽,林静,李艳,赵今.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 2016(11)
  • [5]牛源金黄色葡萄球菌FnBPA-A分子不同遗传多态性重组质粒免疫生物学特性研究[D]. 王彩蝶.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3)
  • [6]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J]. 连冰洁,刘震华,赵今. 口腔医学研究, 2015(01)
  • [7]重组质粒pEGFP-N1-Srv+免疫SD大鼠后对龋齿的影响[J]. 杨宁宁,何奎芳,潘乙怀,王惠宁,邓辉,麻健丰. 上海口腔医学, 2012(06)
  • [8]LPE对五种致龋菌生长及表兄链球菌相关酶活性的影响[D]. 韩慧. 天津医科大学, 2012(02)
  • [9]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黏附、产糖及相关基因多态性研究[D]. 连冰洁.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 [10]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产酸、耐酸性及耐酸毒力因子遗传多态性研究[D]. 刘震华. 新疆医科大学, 2012(02)

标签:;  ;  ;  ;  ;  

变形链球菌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