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解放路~#8住宅建筑设计

绍兴解放路~#8住宅建筑设计

一、绍兴解放路~#8地块的民居建筑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孟欣琪[1](2021)在《神垕古镇传统空间格局与民居文化传承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夏士斐[2](2021)在《徐州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重塑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董鸣骏[3](2021)在《传承绍兴地域文脉的绍兴文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地域文脉是建筑创作的灵魂。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地域文脉的建筑创作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的建筑师与学者们对此做出了许多探索与研究。面对当今全球化的大趋势下,我国的建筑创作仍存在着千篇一律、文化缺失等现象。文章来源于设计实践,通过对绍兴地域文脉的挖掘与梳理,采用“和而不同”的设计策略来体现地域文脉在建筑设计上的传承,以期为今后建筑文脉的创作与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文章首先对研究的缘起、研究对象的选择进行说明,并对地域文脉的相关概念进行阐释,明确研究对象及范围,提出研究思路及研究框架。第二步通过对绍兴地域文脉的整理研究,对建筑相关的绍兴地域文脉进行要素提取,形成了基于绍兴地域文脉传承的建筑设计要素库。追溯要素的建筑原型,结合绍兴载地建筑实例进行对比并将要素分为适宜整体与单体两类。最后指出要素在绍兴文理学院校园设计的整体与单体中,如何通过“和而不同”的创作思路去传承发展绍兴地域文脉,并在文末通过笔者参与的具体项目将其展开讨论。

蒲发良[4](2021)在《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西北少数民族城镇传统商业格局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区域发展态势来看,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标志着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立足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上的临夏是陕甘川茶马古道和丝绸之路交汇重镇,是中原农耕文明与西北畜牧文明进行物质交换的中转站,同时也是回族、汉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土族等多民族文化交汇之地。而这一特殊历史背景为临夏传统商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也造就了诸如“八坊十三巷”民族特色文化街区。临夏传统商业是活态的城市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商业价值,但是目前面临着被侵占改造、功能单一化和空间环境衰败等问题。因此如何从整体上保护这些承载着城市历史、文化、商业的重要空间,以及探讨其背后的商业文化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归纳分析国内外传统商业空间研究现状。对传统商业空间研究对象、内容、方法等进行总结,分析现有传统商业空间研究中的重点、趋势和不足,明确本次研究课题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2)梳理临夏传统商业发展历程,探求明清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格局特征及其在演变过程中的继承与发展。在了解临夏地理区位、人文环境及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深入认识临夏商业文化、民族文化的内涵。解译临夏古城演变和格局特征,阐述历史中的临夏商贸发展,对明清临夏古城商业类型、布局、结构进行剖析,梳理整个传统商业格局的演变历程。(3)运用空间分析技术对临夏传统商业空间进行量化研究。在前期分析的基础上,依据近现代临夏城市发展的社会环境,首先以历史文献转译地图为分析底图,通过空间句法对临夏全局整合度、局部整合度、可理解度以及古城路网的关联性分析,剖析城市商业空间在以“团结路-解放路”轴线空间结构的演变下呈现出的规律。其次,运用GIS核密度和缓冲区分析挖掘传统商业在整个商业空间中的分布特征。最后,通过满意度调查获取临夏历史城区的商业活力值,进一步研究基于空间分析的商业布局特征。(4)基于定性定量分析及现状调研,提出针对临夏传统商业发展的具体策略。通过实证分析,临夏传统商业以八坊十三巷的改造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对于历史城区也存在商业空间单一、民族特色不明显、历史街巷保护不足、整体性不强等问题;基于此论文提出了促进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策略,以此提升传统商业活力。通过上述研究,运用整体-局部的研究思路,总结了传统商业格局特征及在城市演变中的发展脉络,尤其是传统特色商业与城市功能、结构、民族文化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临夏传统商业除了受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还应考虑历史文脉、宗教文化、功能多样性、交通等,这也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城镇传统商业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雷梦宇[5](2020)在《杭州私家园林遗存择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杭州传统私家园林于隋唐时初具规模,后盛于南宋,发展于明清,其选址与营造受山水格局影响而独具特色,值得深入研究。目前尚有地面实物遗存的传统私家园林多建于明清,通过实地考察发现其中多数的用地性质已改变,原有价值遗失严重。因此本文通过史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基于价值评估和研究史料依据的丰富程度,在杭州遗存的传统私家园林中筛选出刘庄、竹素园、小有天园、胡雪岩故居和郭庄作为研究对象,以期完善杭州私家园林理论体系,为今后研究提供案例参考。具体成果如下:(1)以刘庄和竹素园为平面修复对象。首先,基于史料梳理园林概况,包括园林的历史沿革、园林价值等;其次,基于实地调研对遗存现状、造园基址和外部环境产生客观认知;再次,通过史料的信息提取和图文对照获得园林空间单元的结构关系。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刘庄由于面积大、空间单元复杂,难以获得精准的平面,因此最终成果以拓扑关系图呈现。竹素园的修复依据较为充分,因此进行较为详实的平面复原。刘庄和竹素园皆以江湖地为基址,但由于面积大小不同,因此园林布局风格各异,刘庄的园林布局自由,西湖之景为其重要影响因素,竹素园则为内向式布局,园内的建筑朝向受园内水面影响更多。(2)以小有天园的布局结构为切入点,结合文献、界画及已有复原成果,深入理解园林布局和视景营造,得出:园林布局依山就势,园林和外部环境之间具有较高的流动性;景观视线组织以借景为目的,极大程度扩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景致营造利用基址现状,稍作经营,使景观富有层次;景境氛围体现出山林环境的影响。(3)对郭庄和胡雪岩故居的研究建立在重建成果之上,对修复成果进行简要评述,并总结其营造特征,得出:胡雪岩故居的修复成果具有案例研究价值,其建筑基本做到原状复原,然园林复原成果与历史存在差异;其园貌富丽,建筑具有徽派建筑特色;园宅分置,以人工山水营造自然山水意象。郭庄的重修将修旧与复造结合,虽展现出江南私家园林的营造特色,但其成果包含了修复工作者的重新设计,因此与历史园貌有一定差距,并不能体现杭州传统私家园林的地域特色;郭庄园林虽布局简单,但空间层次丰富,对比强烈,通过视线引导沟通了内外空间。

金宇星[6](2020)在《近现代杭州市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及其演变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杭州市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为对象,剖析近现代该区域城市与西湖相互作用的过程,探讨1895年以后东岸景观形态的要素、类型、演变过程及特征。论文首先梳理了古代的城湖变迁史与演变历程,以此为基础研究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的西湖东岸景观。社会经济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演替决定景观形态的尺度与特征。伴随着空间尺度的变化,影响景观形态的主要要素也会发生转化。研究以形态要素为基本视角,将研究区域根据空间尺度进行分级,通过对不同时期与各尺度中要素及类型的形成、转化的阐释,从历时性的视角还原了各时期东岸景观形态类型的生成、转化规律,总结不同时期景观形态的拼贴特征、中心变迁与网格演变。本研究认为,1895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城市与西湖风景名胜保护政策有效执行,东岸的景观形态存在较为稳定的历史延续性。宏观层面,除水网的衰退以外,城湖拓扑结构所塑造的总体关系稳定延续。景观形态演变具有从向心集聚型变为轴线外延拓展型,再到多核集群网络型的总体特征。杭城与西湖在东岸的联系更为有机、关联更为紧密;东岸景观形态的演变经历了城湖接续、湖滨相切、西湖入城、城湖一体的过程。中观尺度方面,公园广场作为景观塑造的典型因子是演变趋势的“风向标”,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经过挫折与反思,如今城市与自然协调发展,景观空间互相渗透,以开敞空间为主体,伴随着街道和街区的功能转化,形态与风貌类型多样。节点尺度的空间作为基本单元受经济与社会生活的影响最大,不同程度地体现景观形态的总体特征。总体而言,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及演变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城市城湖关系转化的本性特征。民国以前,东岸作为唯一交界面“界面”清晰,城墙内外关系明确。随着城墙的拆除,城湖关系由接续变为相切再到互通。西湖与杭州在近代后历经曲折的发展,目前的城市建设在逐步恢复东岸的景观形态并进一步发扬其公共活力,湖泊与城市正从物理、视觉上的接续向思维文化层面的城湖一体发展。

张乐[7](2020)在《丁蜀镇东坡小学的在地性设计探索》文中研究说明在地性设计方法研究是当代建筑设计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中的重要议题。宜兴丁蜀镇地域特色明显,本文依托丁蜀镇东坡小学建筑设计,针对设计中面临的在地性设计诉求进行性能、空间与建造三方面的系统性回应,探索丁蜀地区的在地性设计方法,并进一步形成可推广的设计策略。本文采取设计研究、文献查考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文章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篇为有地域特征的环境下的小学建筑设计。设计以丁蜀镇东坡小学为例,通过优化性能、借鉴当地特殊空间类型、使用当地建造材料及工艺,创造出符合丁蜀镇地域条件并彰显在地特征的小学建筑。下篇为专题研究,主要以丁蜀小学为例说明在地性设计方法的运用。研究分析了丁蜀镇域的气候、文化、空间类型及建造材料等在地特征的地理影响范围,并对其特征加以总结,作为重要参照指导丁蜀小学项目从性能优化、空间特征、建造大样等三方面对校园的宏观布局、中观场所与微观建造三个层面进行在地性设计:在宏观上,作为性能要素的风、光环境优化与作为场所要素的地域空间类型影响了整体布局;在中观上,作为性能要素的风、光环境优化影响了建筑界面设计,作为场所要素的地域空间类型影响了建筑场所感的营造;在微观上,作为建造要素的材料、工艺、建造方式影响了建筑的细部设计。在设计方法论述结束后,研究将廊空间作为在地性设计的一个要点,讨论以具有在地性特征的“廊空间”组织校院空间的策略方法。论文正文约2万9千字,图表125幅。

周芳[8](2020)在《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随着我国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包含集体记忆或者城市记忆的传统居住社区、历史遗产、传统街区等受到严重的破坏,但幸运的是社会各界人士对传统保护的意识在不断加强。近年来,关于以“记忆”为主题的历史保护成为学术探讨的热点,然而,大多都聚焦在以场所记忆、城市记忆为理论指导下的历史景观建筑、历史名城的保护实践上,对于强调“集体记忆”的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研究却很少被讨论,对“记忆”的探讨大多也都集中在“记忆的认识层面”,对于从“记忆的筛选到记忆的提取再到记忆的回溯”这一体系的研究相对缺乏,导致不能针对性地将有价值的记忆进行保留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策略。因此,论文选取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分析、交叉学科研究、实地调研等方法,构建集体记忆的选择原则和选择内容,以此对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具体内容要素进行提取分析,进而提出相应的指引和策略。以期站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轴上为将来相似类型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文章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从集体记忆的多学科相关理论出发,并将心理学范畴体系下和社会学范畴体系下的相关记忆研究成果运用到城市建筑景观学体系下的研究,从而明确集体记忆的具体内涵、三大构成要素和五大特征,保证了集体记忆这个概念具有现实实践性和可研究意义,同时作为支撑记忆构建过程中的重要理论。第二部分:在宏观上,通过对集体记忆与传统居住社区空间的关系分析,构建出集体记忆的选择体系,包括依据相关的法律文书总结出的五个选择原则:完整性原则、原真性原则、集体性原则、延续性原则以及地域性原则;依据研究对象“传统居住社区”的三大构成和《知觉现象学》中提及的知觉要素总结出的空间要素、文化要素、行为要素和感知要素这四大类内容选择;同时提出两种唤起记忆的模式:再现和再认。第三部分:基于前文的理论依据、选择内容和选择原则,结合相关历史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资料,提取了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空间要素、文化要素和行为要素的三大类记忆要素,社区肌理、街巷空间、建筑形态、景观风貌、民俗文化、符号文化、生活行为、服务行为和商贸行为九大中类,具体共26种小类的记忆要素类型,并对每一种具体要素进行特征分析和阐述,提出相应的保护更新策略。第四部分:根据前文建立起来的相关集体记忆理论以及西关传统居住社区的具体记忆要素和保护更新策略,对笔者参与和了解的广州西关泮塘项目进行解读,从而为集体记忆在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的具体实践中提供依据,进一步证明论文研究的内容和提出的构想具有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为将来同类型的研究和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综上所述,集体记忆不仅是一个心理层面的概念,更重要的是一个社会构建的概念,论文将集体记忆概念运用到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中,将心理学上的集体记忆三级加工模型理论:编码、存储和回溯应用于整个研究分析中:从宏观上构建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编码(选择)到具体西关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存储(提取)再到最后提出西关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回溯(再现)策略。通过这一体系的研究,构建了西关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保护更新的具体内容和具体策略,从而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启示。

刘蓓蓓[9](2020)在《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大连近代建筑作为中国城市近代建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保留城市发展的轨迹和延续城市过往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其现状进行调查、评价、保护与利用将有利于延续独有风格特征、提升城市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创建历史文化名城。虽然大连是中国近代城市的典型代表之一,拥有着丰富的近代建筑资源,但许多具有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没有被列入重点保护建筑名录的历史建筑却并未被发掘和重视;近代建筑保存状况并不乐观,甚至近些年来很多历史街区和历史建筑被拆建,导致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数量越来越少。大量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因得不到应有的保护正在或即将面临着消失。而大连至今对近代建筑的现存状况并没有相对全面的调查汇总和分析研究,也没有建立现存近代建筑的评价体系和保护策略。因此,对大连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调查、对其价值进行分析评价以及保护和再利用研究有着较高的迫切性和必要性及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和意义。本文以1899-1945年大连市中山区为研究范围,以近代历史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全面的掌握大连市中山区现存近代历史建筑的整体数量、分布状况、保存现状、艺术特征、环境条件等基本信息,并汇总出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名录、分布图及基本信息调查表。同时将调研数据输入到GIS中,借助GIS平台可直观的显示出建筑现存状况并加以分析,综合调研结果和已有研究成果确定合理的、有针对性的价值评价指标和指标评价标准来构建大连近代历史建筑综合价值评价体系,通过对典型建筑进行价值评分进行体系校验,确定评价体系的可行性与科学性,最后结合每栋建筑的评价得分、现存状况、规划原则和保护原则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为今后大连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评定和保护提供基础依据。除上述研究外,本文实地调研中山区现存历史建筑共334处并建立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数据库,对每个建筑进行价值评分划分四个等级,据此提出其保护策略。

马玉箫[10](2020)在《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减速提质的发展背景下帮助历史城镇更好、更准确地辨识与挖掘存量空间当中潜在价值,来避免老城内部特色趋同的发展倾向,是当下与未来探寻历史老城文脉延续、特色空间保护以其价值传达的重点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历史城镇价值评价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重点关注到当前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价值评价过程中,对于历史信息空间关联性与历史空间发展过程连续性评价因子相对缺失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利用“文脉空间单元”——这一承载特定历史时期记忆与价值,同时拥有相对完整文化信息的最小空间单位,作为历史城镇价值评价的对象。以发掘历史城镇文脉空间本身的规律与特色为目的,建立其在文化信息结构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的对位关系,以探寻基于空间文脉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我国历史城镇空间本身的价值。西安明城区作为西安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与精华,明城墙范围内的老城区是其历史资源最为集中,最能体现名城空间格局价值的历史地区。本文以西安明城区作为研究范围,探索其文脉背后蕴含的空间组织与运行规律。首先,以文脉理论及空间文脉相关理论为依据,建立文脉空间单元的概念、特征及价值内涵。其次,对自唐末韩建新城以来西安城市空间文脉要素的演变历程及其特征进行历时性梳理与分析,借鉴相关学科中关联性信息凝练与表达的方法,对西安明城区不同空间层次的文脉空间单元进行识别。最后,综合运用层次分析法、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对其文脉空间单元价值进行评价。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三部分:一、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要素及关联特征分析。对西安明城区历史发展阶段进行梳理,重点从唐末西安明城区的社会经济结构与空间形态演变两个方面对其文脉空间要素进行分析,探寻其空间文脉基因的空间关联规律,即关联要素及模式分析,进而对文脉要素关联类型进行一定的划分,对西安明城区整体的文脉空间特征进行了研判。二、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识别与图谱表达。引入生物学、地理学、城市形态学等基本理论与方法,从城市边界、土地利用格局以及文脉关联聚集区三方面论述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的平面格局。从形态基因与关系基因两方面,对西安明城区总体和专项两个精度进行文脉空间单元的基因进行识别,以及单元类型进行划分,从而构建了对应的文脉空间单元图谱。三、西安明城区空间文脉价值评价体系及方法建构。以文脉空间单元的阶段性特征为依据,综合层次分析法给予指标权重,重点以专项层面各个类型的文脉空间单元的价值评分数据为基础,对其价值进行评价。并通过西安明城区空间文脉价值体系的建立以及其文脉信息要素地理空间数据库的构建,探寻西安明城区内文脉空间价值的分布规律。以此希望为未来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保护及利用、相关历史城镇的价值辨识与保护实践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二、绍兴解放路~#8地块的民居建筑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绍兴解放路~#8地块的民居建筑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3)传承绍兴地域文脉的绍兴文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大拆大建背景下的文脉断层现状
        1.2.2 国内地域文脉的建筑思潮
        1.2.3 大学校园研究对象选取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地域文脉建筑创作发展概述
        1.3.2 国内地域文脉建筑创作发展概述
    1.4 研究对象与范围
        1.4.1 研究对象
        1.4.2 研究范围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意义
    1.6 研究方法
    1.7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建筑设计导向的绍兴地域文脉要素提取与分析
    2.1 绍兴地区自然环境及社会文化的历史发展背景
        2.1.1 绍兴地区自然环境及其历史发展
        2.1.2 绍兴地区社会文化及其历史发展
    2.2 建筑设计导向的绍兴地域文脉要素的厘清与提取
        2.2.1 相关文献目录确定
        2.2.2 绍兴地域文脉要素提取
        2.2.3 绍兴地域文脉要素分析
    2.3 建筑设计导向的绍兴地域文脉要素的原型提取
        2.3.1 场地布局要素
        2.3.2 建筑单体要素
        2.3.3 景观小品要素
    2.4 建筑设计导向的绍兴地域文脉要素的分类及其适宜性分析
        2.4.1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探讨
        2.4.2 适宜整体设计特点的要素分析
        2.4.3 适宜单体设计特点的要素分析
第三章 绍兴文理学院建筑设计的地域文脉传承策略
    3.1 绍兴文理学院方案设计总体概况
        3.1.1 校园基地设计前现状分析
        3.1.2 校园规划设计推导生成过程
        3.1.3 新建校园规划设计总体概况
    3.2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整体风貌和而不同设计策略
        3.2.1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整体建筑设计统一策略
        3.2.2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整体建筑设计创新策略
    3.3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单体建筑和而不同设计策略
        3.3.1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单体建筑设计融合策略
        3.3.2 基于地域文脉的校园单体建筑设计创新策略
第四章 绍兴文理学院核心区食堂的地域文脉设计实践
    4.1 核心区食堂项目前期研究及设计概况
        4.1.1 食堂设计的前期研究
        4.1.2 食堂设计案例分析
        4.1.3 核心区食堂项目设计概况
    4.2 基于地域文脉的核心区食堂方案演绎及空间形态推敲
        4.2.1 核心区食堂方案设计初稿——方案生成及功能分区
        4.2.2 核心区食堂方案设计调整——方案深化及局部调整
        4.2.3 核心区食堂方案设计终稿——方案确定及不足之处
    4.3 基于地域文脉的核心区食堂和而不同建筑设计策略
        4.3.1 基于地域文脉的食堂建筑设计融合策略
        4.3.2 基于地域文脉的食堂建筑设计创新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附录一 绍兴地域文脉建筑设计相关期刊文献目录
附录二 作者参与的绍兴文理学院建筑扩初设计图纸

(4)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西北少数民族城镇传统商业格局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契机
    1.2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研究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外商业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1.2.3 国内商业空间形态研究综述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社会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创新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论文研究方法
        1.5.2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空间分析技术和相关理论研究
    2.1 空间句法理论及研究
        2.1.1 空间句法理论及相关研究
        2.1.2 空间句法关系图解
        2.1.3 空间句法分析变量
        2.1.4 空间句法分析方法
    2.2 GIS技术理论及相关应用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临夏概况及商业发展历程
    3.1 临夏概况
        3.1.1 临夏地理区位
        3.1.2 临夏自然环境
        3.1.3 临夏人文环境
    3.2 临夏历史沿革
        3.2.1 秦汉时期的临夏
        3.2.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临夏
        3.2.3 唐宋时期的临夏
        3.2.4 元明清时期的临夏
        3.2.5 民国至解放前后的临夏
        3.2.6 古城建制演变历程
    3.3 历史中的商贸重镇
    3.4 明清时期临夏古城的格局特征
    3.5 明清时期临夏古城商业格局空间特征研究
        3.5.1 古城商业网络的形成
        3.5.2 古城商业类型
        3.5.3 古城商业布局
        3.5.4 古城商业结构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形态研究
    4.1 近现代临夏古城商业发展
    4.2 基于空间句法的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形态研究
        4.2.1 临夏古城整合度分析
        4.2.2 临夏古城可理解度分析
        4.2.3 基于古城路网与局部整合度的关联性研究
    4.3 基于POI的临夏古城传统商业格局研究
        4.3.1 传统商业类型
        4.3.2 城区商业业态的核密度分析
        4.3.3 古城清真寺与传统商业的关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现状研究
    5.1 临夏古城商业空间活力现状调研
        5.1.1 问卷调查分析
        5.1.2 商业空间节点现状分析
        5.1.3 古城商业空间现状调研总结
    5.2 古城商业活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5.2.1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5.2.2 宗教文化的传承性
        5.2.3 功能的多样性
        5.2.4 交通的便捷性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临夏古城传统商业空间形态可持续发展策略
    6.1 可持续发展策略
        6.1.1 整体发展策略
        6.1.2 街区层面商业空间改进策略
    6.2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1.成果总结
    2.策略提出
    3.研究创新
    4.不足之处
    5.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临夏古城商业空间节点活力指数调查问卷
附录C 临夏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统计一览表
附录D 临夏历史城区空间变量参数表

(5)杭州私家园林遗存择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来源
    1.2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相关研究评述
        1.3.1 研究对象层面:杭州私家园林遗存
        1.3.2 研究背景层面:杭州私家园林营建背景
        1.3.2.1 杭州私家园林历史变迁
        1.3.2.2 杭州私家园林营造风格
        1.3.3 研究方法层面:园林修复研究
        1.3.3.1 修复规范与准则
        1.3.3.2 修复依据与方法
        1.3.3.3 园林修复成果综述
        1.3.3.4 湮灭园林修复研究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2 杭州传统私家园林的营建背景与发展
    2.1 江湖夹挹,云山环湖:钟灵毓秀的“山-水-城”格局
        2.1.1 城市山水格局的初步形成
        2.1.2 城市山水格局发展及成熟
    2.2 商贾往来,西湖十景:物质基础与历史文化背景
        2.2.1 经济的繁荣富庶
        2.2.2 文化景观的形成
    2.3 发展与成熟
        2.3.1 初具规模——隋唐五代
        2.3.2 高潮建设——宋代
        2.3.3 后期建设——元明清、民国
    2.4 小结
3 杭州传统私家园林地域特征
    3.1 相地选址
    3.2 园林营建风格
        3.2.1 山麓园林
        3.2.1.1 空间布局特征
        3.2.1.2 景观营造特征
        3.2.2 湖畔园林
        3.2.2.1 空间布局特征
        3.2.2.2 景观营造特征
        3.2.3 市肆园林
        3.2.3.1 空间布局特征
        3.2.3.2 景观营造特征
    3.3 小结
4 杭州传统私家园林遗存择要
    4.1 遗存私家园林名录
    4.2 文献资料丰富程度
    4.3 价值评估
        4.3.1 历史价值
        4.3.2 艺术价值
    4.4 小结
5 刘庄平面修复
    5.1 刘庄营建背景
        5.1.1 园主刘学洵
        5.1.2 造园沿革
        5.1.3 名园价值
    5.2 复原依据与方法
        5.2.1 复原依据
        5.2.2 复原方法
    5.3 遗存考证
    5.4 园林重构
        5.4.1 造园基址
        5.4.2 空间单元
        5.4.3 布局推导
        5.4.3.1 总体布局
        5.4.3.2 空间单元
        5.4.3.3 现状水体
        5.4.3.4 植物景观
        5.4.4 平面复原
    5.5 园林营造特征
        5.5.1 布局构成——园宅融合,不拘轴线
        5.5.2 视觉空间——视界开阔,借景湖山
        5.5.3 景致特征——园貌富丽,层次丰富
6 竹素园平面修复
    6.1 竹素园营建背景
        6.1.1 园主李卫
        6.1.2 造园沿革
    6.2 复原依据与方法
        6.2.1 复原依据
        6.2.2 复原方法
    6.3 遗存考证
    6.4 园林重构
        6.4.1 造园基址
        6.4.2 布局推导
        6.4.2.1 布局结构
        6.4.2.2 植物景观
        6.4.3 平面复原
    6.5 园林营造特征
        6.5.1 布局形式
        6.5.2 景观特色
        6.5.2.1 建筑
        6.5.2.2 花木、假山
7 其他遗存私家园林研究
    7.1 小有天园
        7.1.1 园林概述
        7.1.1.1 造园历史
        7.1.1.2 名园价值
        7.1.1.3 造园基址
        7.1.2 布局结构
        7.1.2.1 园界的扩展
        7.1.2.2 布局形式
        7.1.2.3 空间层次
        7.1.2.4 路径设置
        7.1.3 视景营造
        7.1.3.1 景观视线组织
        7.1.3.2 园林景致营造
        7.1.4 景境氛围
    7.2 胡雪岩故居
        7.2.1 园林概述
        7.2.1.1 “红顶商人”胡雪岩
        7.2.1.2 历史沿革
        7.2.2 园宅修复
        7.2.2.1 修复的必要性
        7.2.2.2 修复原则及依据
        7.2.2.3 修复园貌前后对比
        7.2.2.4 修复成果评述
        7.2.3 园林营造特征
        7.2.3.1 空间布局——园宅分置,空间多样
        7.2.3.2 山水意象——如在山林,景趣盎然
        7.2.3.3 景观视线——高楼借景,扩展视界
        7.2.3.4 营建风格——布局紧凑,构思精巧
    7.3 郭庄(端友别墅)
        7.3.1 园林概述
        7.3.1.1 历史沿革
        7.3.1.2 园林概况
        7.3.2 园林修复
        7.3.2.1 园林旧貌考证
        7.3.2.2 修旧与复造
        7.3.2.3 修复成果评述
        7.3.3 园林营造特征
        7.3.3.1 空间对比——主从分明,疏密得宜
        7.3.3.2 园林与水——引水入园,园水相依
        7.3.3.3 视觉空间——借景西湖,园外有园
8 杭州传统私家园林的继承与发展
    8.1 遗存私家园林利用现状
    8.2 遗存私家园林现状问题
    8.3 遗存私家园林研究展望
        8.3.1 修复研究
        8.3.2 研究视角
9 结语
    9.1 研究成果
    9.2 创新点
    9.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6)近现代杭州市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及其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研究概念
        1.3.2 研究范围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景观形态及形态类型分析
        1.4.2 杭州西湖的演变研究概况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形态类型分析与演变阶段划分
    2.1 形态类型分析
        2.1.1 景观形态要素
        2.1.2 分析内容的说明
    2.2 东岸景观形态的演变阶段划分
    2.3 古代东岸演变简述
        2.3.1 古代东岸景观的演变简述
        2.3.2 古代东岸的演变小结
    2.4 本章小结
3 转折期(1895~1926年)——城湖接续至湖滨相切
    3.1 转折期的时空史背景
    3.2 景观形态演变的单要素分层分析
        3.2.1 自然山水
        3.2.2 城市整体形态
        3.2.3 公园与广场
        3.2.4 街道与街区
        3.2.5 公共节点
        3.2.6 个人节点
    3.3 景观形态演变的区域综合分析
        3.3.1 单要素的形态类型分析总结
        3.3.2 景观形态的拼贴特征
        3.3.3 景观形态的中心变迁
        3.3.4 景观形态的网格演变
    3.4 本章小结
4 革新期(1927年~1977年)——湖滨相切至西湖入城
    4.1 革新期的时空史背景
    4.2 景观形态演变的单要素分层分析
        4.2.1 自然山水
        4.2.2 城市整体形态
        4.2.3 公园与广场
        4.2.4 街道与街区
        4.2.5 公共节点
        4.2.6 个人节点
    4.3 景观形态演变的区域综合分析
        4.3.1 单要素的形态类型分析总结
        4.3.2 景观形态的拼贴特征
        4.3.3 景观形态的中心变迁
        4.3.4 景观形态的网格演变
    4.4 本章小结
5 成熟期(1978年至今)——西湖入城至城湖一体
    5.1 成熟期的时空史背景
    5.2 景观形态演变的单要素分层分析
        5.2.1 自然山水
        5.2.2 城市整体形态
        5.2.3 公园与广场
        5.2.4 街道与街区
        5.2.5 公共节点
        5.2.6 个人节点
    5.3 景观形态演变的区域综合分析
        5.3.1 单要素的形态类型分析总结
        5.3.2 景观形态的拼贴特征
        5.3.3 景观形态的中心变迁
        5.3.4 景观形态的网格演变
    5.4 本章小结
6 近现代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演变(1895年至今)
    6.1 景观形态的要素分析结果
        6.1.1 形态要素的类型进程
        6.1.2 形态类型的演变特征
    6.2 景观形态的演变特征与驱动归因
        6.2.1 形态区域的演变特征
        6.2.2 形态演变的驱动归因
    6.3 景观形态的拓扑规律探究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7)丁蜀镇东坡小学的在地性设计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上篇设计报告
下篇专题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理论范畴:建筑在地性
        1.3.1 “在地性”的内涵
        1.3.2 “建筑在地性”的内涵
        1.3.3 “修补匠”与“工程师”
        1.3.4 文献综述
        1.4 地理范畴:宜兴市丁蜀镇
        1.5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丁蜀镇东坡小学设计的整体架构
        2.1 项目背景——宜兴丁蜀镇地域特点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文化特征
        2.1.3 建筑特点
        2.2 项目主要矛盾及基本策略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坡小学的“在地性”设计方法与过程
        3.1 重要空间类型的应用
        3.1.1 重要参照
        3.1.2 设计要点
        3.1.3 重要空间类型应用作为设计策略
        3.2 性能优化推动形态设计
        3.2.1 宏观
        3.2.2 中观与微观
        3.3 建造过程本地化
        3.3.1 当地材料
        3.3.2 工艺
        3.3.3 工具
        3.3.4 可推广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廊空间作为在地性设计的一个要点
        4.1 廊的多样性
        4.2 性能主导形态的风雨廊
        4.3 体验主导形态的游廊
        4.4 活动主导形态的复廊
        4.4.1 设计中的边界问题
        4.4.2 作为类型的复廊
        4.4.3 设计流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语
        5.1 研究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1 丁蜀小学设计任务书
    东坡小学功能指标
附录2 推荐林木配置表
    常绿大乔木
    常绿小乔木
    落叶大乔木
    落叶小乔木
    常绿灌木
    落叶灌木
致谢
作者简介

(8)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化背景下的地域特色消失
        1.1.2 “历时性”意识的缺乏
        1.1.3 社区认同感和身份认同感的危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1.3.1 集体记忆的研究
        1.3.2 西关传统居住社区的研究
        1.3.3 国内外传统居住社区的实践案例研究
        1.3.4 相关法律文书研究
    1.4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4.1 相关概念解析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集体记忆的相关研究
    2.1 多学科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心理学范畴体系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2.1.2 社会学范畴体系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2.1.3 城市建筑景观学范畴体系下的集体记忆研究
    2.2 集体记忆的含义
    2.3 集体记忆的构成
        2.3.1 集体记忆的主体
        2.3.2 集体记忆的客体
        2.3.3 集体记忆的载体
        2.3.4 主体、客体与载体之间的关系
    2.4 集体记忆的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选择
    3.1 集体记忆与传统居住社区空间的关系
    3.2 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选择原则
        3.2.1 选择原则
        3.2.2 选择途径
    3.3 传统居住社区集体记忆的要素组织
        3.3.1 空间要素
        3.3.3 行为要素
        3.3.4 文化要素
        3.3.5 感知要素
    3.4 记忆的唤起方式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策略
    4.1 广州传统居住社区的基础分析
        4.1.1 广州西关的沿革
        4.1.2 广州西关居住传统社区现状分析
        4.1.3 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的范围
    4.2 具体记忆要素的提取
        4.2.1 空间记忆要素
        4.2.2 行为记忆要素
        4.2.3 文化记忆要素
        4.2.4 小结
    4.3 集体记忆保护更新策略
        4.3.1 集体记忆意象的整体性保护
        4.3.2 空间格局记忆的延续和重组
        4.3.3 建筑景观形态的保护与再现
        4.3.4 地方文化的延续性发展
        4.3.5 社区的营造与公众参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州西关泮塘保护更新实践
    5.1 西关泮塘的基本概况
        5.1.1 地理区位
        5.1.2 历史演变
    5.2 西关泮塘记忆要素现状分析
    5.3 基于集体记忆的西关泮塘保护与更新
        5.3.1 集体记忆意象的整体性保护
        5.3.2 空间格局的延续和重组
        5.3.3 建筑景观形态的保护与再现
        5.3.4 社区的营造与公众参与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论文结论
    不足和期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内容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
        1.2.3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1.3.1 国外相关研究与实践历程
        1.3.2 国内相关研究与实践历程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
        1.4.2 实地调研
        1.4.3 系统分析法
        1.4.4 比较研究法
        1.4.5 定性定量分析法
    1.5 研究框架
2 大连近代城市与建筑发展历程
    2.1 大连近代城市发展史
        2.1.1 沙俄租界时期城市规划
        2.1.2 日本占领时期城市规划
    2.2 大连近代建筑发展史
        2.2.1 俄殖时期建筑特点及发展
        2.2.2 日殖时期建筑特点及发展
    2.3 本章小结
3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1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1.1 现状调研目的、范围
        3.1.2 调研内容和方法
    3.2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的调查概况
        3.2.1 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
        3.2.2 中山区近代公共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3.2.3 中山区近代居住建筑现状调查概况
    3.3 本章小结
4 基于GIS的调研数据录入(以大连市和南山历史风貌区为例)
    4.1 GIS在大连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1 GIS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的应用优势
        4.1.2 GIS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4.1.3 GIS在大连规划历史信息整理中的应用
    4.2 GIS在大连市建筑中的应用
        4.2.1 GIS在建筑中的主要应用
        4.2.2 GIS数据库的应用
    4.3 GIS在南山历史风貌区中的应用
        4.3.1 南山历史风貌区的历史演变与近代历史建筑调查
        4.3.2 GIS在南山历史风貌区中的应用
        4.3.3 调研结果的初步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价值评价
    5.1 历史建筑价值评估体系的构建
        5.1.1 中山区历史建筑现状概述
        5.1.2 价值评价指标的选择
        5.1.3 指标评价标准的确立原则
        5.1.4 价值评价体系的建立
    5.2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价
        5.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5.2.2 近代历史建筑价值综合评价
    5.3 本章小结
6 大连市中山区历史建筑保护研究
    6.1 保护与更新思路
        6.1.1 城市规划定位与目标
        6.1.2 保护规划原则
        6.1.3 保护原则
    6.2 历史建筑的保护策略
        6.2.1 文物建筑:重点保护与修复
        6.2.2 一般性历史建筑:整修与改造
        6.2.3 较差的历史建筑:更新与拆除
        6.2.4 非文物建筑:保护、改造与利用
    6.3 中山区主要建筑类型的保护方法
        6.3.1 公共建筑再利用保护方法
        6.3.2 居住建筑再利用保护方法
    6.4 中山区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的申报提议
    6.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A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基本信息汇总表
附录B 大连市中山区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表
结论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背景
        1.1.2 学科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层面
        1.2.2 实践层面
    1.3 国内外历史城镇价值评价研究综述
        1.3.1 国外历史城镇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1.3.2 国内历史城镇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1.4 研究对象及范围限定
        1.4.1 空间限定
        1.4.2 时间限定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文脉空间单元价值维度初构
    2.1 理论借鉴
        2.1.1 文脉与文脉空间
        2.1.2 文脉相关理论
        2.1.3 小结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文脉空间
        2.2.2 文脉空间要素
        2.2.3 文脉空间单元
        2.2.4 价值评价
    2.3 文脉空间单元的价值特征
        2.3.1 时空信息关联
        2.3.2 全态信息覆盖
    2.4 文脉空间单元的价值类型
        2.4.1 连续性——关联价值
        2.4.2 层积性——印记价值
        2.4.3 活态性——转译价值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明城区文脉时空特征分析
    3.1 西安明城区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演化总体分析
        3.1.1 古代西安明城区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分析
        3.1.2 近代西安明城区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分析
        3.1.3 当代西安明城区社会结构与空间形态分析
    3.2 西安明城区结构形态演化时-空阶段划分
        3.2.1 西安明城区时间发展阶段划分
        3.2.2 西安明城区空间发展阶段划分
        3.2.3 综合划分结果
    3.3 西安明城区空间文脉关联分析
        3.3.1 军事防御空间关联
        3.3.2 城市管理空间关联
        3.3.3 城市文化空间关联
        3.3.4 城市聚居空间关联
        3.3.5 城市商业空间关联
    3.4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价值研判
        3.4.1 秩序性
        3.4.2 融合度
        3.4.3 延续性
    3.5 小结
4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识别
    4.1 文脉空间单元基因图谱研究
        4.1.1 文脉基因及文脉基因图谱概念
        4.1.2 基因识别体系的建构
        4.1.3 单元图谱方法的形成
    4.2 文脉空间单元平面格局的划分
        4.2.1 城市边界
        4.2.2 土地利用格局
        4.2.3 文脉关联聚集区
    4.3 总体层面文脉空间单元及图谱
        4.3.1 单元基本类型
        4.3.2 单元基因及类型演变
        4.3.3 单元图谱的绘制
    4.4 专项层面文脉空间单元及图谱
        4.4.1 城市管理空间单元
        4.4.2 城市文化空间单元
        4.4.3 城市居住空间单元
        4.4.4 城市商业空间单元
        4.4.5 纪念景观空间单元
    4.5 西安明城区文脉基因要素统计分析
        4.5.1 总量情况
        4.5.2 分类情况
        4.5.3 小结
    4.6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整体特征
        4.6.1 单元分布
        4.6.2 文脉空间单元演变模式
    4.7 本章小节
5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价值研究
    5.1 西安明城区空间文脉价值评价方法的确定
        5.1.1 现有价值评价方法研究
        5.1.2 文脉空间价值评价方法
        5.1.3 小结
    5.2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价值评价的思路
        5.2.1 文脉空间单元评价的意义
        5.2.2 评价工作的过程框架与逻辑
        5.2.3 评价对象的界定
    5.3 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价值评价体系
        5.3.1 文脉空间单元评价逻辑框架
        5.3.2 文脉空间单元评价指标体系
        5.3.3 文脉空间单元因子权值确定
    5.4 基于文脉信息数据库的价值量化分析
        5.4.1 GIS评价功能、作用及其针对性优势
        5.4.2 空间文脉信息要素GIS评价逻辑框架
        5.4.3 空间文脉信息要素数据调查工作方法
        5.4.4 数据来源与体系
        5.4.5 数据处理与建库
    5.5 西安明城区专项层面文脉空间单元价值量化
        5.5.1 文脉空间单元价值量化标准
        5.5.2 西安明城区价值量化与分析
    5.6 本章小节
6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1.1 挖掘出文脉要素空间秩序约束下明城区文脉发展传承特质
        6.1.2 探索出基于功能与空间关联性的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类型
        6.1.3 构建出基于文脉传承完整性的文脉空间单元价值评价体系
    6.2 论文创新点
        6.2.1 多学科借鉴的方法建构过程
        6.2.2 研究方法的实践价值与意义
    6.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一)本人已发表或录用的学术论文
    (二)作者读研期间参与项目及实践
图录
表录
致谢

四、绍兴解放路~#8地块的民居建筑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神垕古镇传统空间格局与民居文化传承研究[D]. 孟欣琪.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徐州传统公共文化空间重塑研究[D]. 夏士斐.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传承绍兴地域文脉的绍兴文理学院建筑设计研究[D]. 董鸣骏. 浙江大学, 2021
  • [4]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西北少数民族城镇传统商业格局研究 ——以临夏市为例[D]. 蒲发良.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5]杭州私家园林遗存择要研究[D]. 雷梦宇. 浙江农林大学, 2020(08)
  • [6]近现代杭州市西湖东岸的景观形态及其演变研究[D]. 金宇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丁蜀镇东坡小学的在地性设计探索[D]. 张乐. 东南大学, 2020
  • [8]基于集体记忆的广州西关传统居住社区保护更新研究[D]. 周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基于GIS的近代历史建筑现状调查与保护研究 ——以大连市中山区为例[D]. 刘蓓蓓.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10]西安明城区文脉空间单元评价方法研究[D]. 马玉箫.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绍兴解放路~#8住宅建筑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