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中学生地方历史知识竞赛举行颁奖典礼

上海市中学生地方历史知识竞赛举行颁奖典礼

一、上海市中学生乡土史知识竞赛举行发奖大会(论文文献综述)

张潇茹[1](2020)在《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文中提出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课程综合化成为当代教育的发展潮流。核心素养背景下,更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传统的学科界线逐渐被打破,现代中学地理教材也开始重视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处理和剖析。在分析地理现象与地理事物时,时空观念是地理分析的重要视角,传统中史地不分家、史地结合,如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找到恰当的结合点,进行有效的结合,就成了一个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为研究对象,以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以及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为研究内容;从众多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中遴选出17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作为研究资料;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作为研究方法,在为地理教师提供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思路的同时,也提供了能够直接使用的教学案例,丰富了地理课程资源。研究结论:第一,通过教材分析,确定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共有41个地理知识点可以运用历史知识进行教学,并选择了与之相对应的历史知识点61个,在此基础上对历史知识如何应用到地理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与地理结合角度分析表。第二,设计了基于BOPPPS模式的6个教学案例,选择其中一个案例进行了实施,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第三,通过案例分析、案例设计和案例实施反思,从教学环节与教学模式两个角度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在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在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包括: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诸葛浩[2](2020)在《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考,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唯一一次兼具毕业和选拔双重性质的重要考试。而中考试卷作为中考评价的功能性载体,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和探索的对象。2012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来,苏州市中考历史科在考查方式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上都呈现出较大的转变,既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也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探索方向。本文选取了2012年以来近八年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别研究了试卷题型、知识点分布、内容呈现方式以及试卷的特点和变化趋势,以期探寻试卷的命题走向,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命题与历史教学提供参考和借鉴。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概述了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状况及其命题参照。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发展经历了从积极探索到趋于稳定,逐渐改变应试教育的弊端,通过合理科学的试题命制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提高,不断与素质教育看齐,深入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运用表格统计深刻剖析了不同维度下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试卷在题型结构上稳定性较强,内容上注重考查中国史,体现了“厚中薄西”原则;不同维度下的知识点涵盖较好地达到了与课程标准的匹配度,基本遵循了考试说明对考查内容的要求,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第三部分通过分析典型例题彰显试卷的若干特色,进而归纳出苏州市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运用对比研究发现苏州卷与江苏省其他地区中考历史试卷既有共通之处又有其独特魅力,是共性与个性的充分展现。第四部分基于中考试卷的研究提出对历史命题和教学实践的思考。完善历史试题的命制是推动试卷改革的重要一环,而试卷改革的灵魂在于服务于历史教材改革,从而进一步推进历史教学改革。通过对新课标颁布以来的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研究,能够对考试评价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些帮助,更重要的是能够为今后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和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于云雁[3](2019)在《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1929-1949)》文中研究指明

王斌[4](2019)在《《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历史学科的特点都迫切要求我们开发和利用丰富的校外历史课程资源。本文通过对《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的研究,将历史教学跟泰州历史文化的开发结合起来,使泰州地区的优秀历史文化资源在历史教学中能被充分的利用,传承、弘扬、保护,从而有效地缓解历史新课程教学中教学资源相对不足,满足学生更高层次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泰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繁荣、魅力独特。本文从泰州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角度出发,较全面地分析泰州历史文化资源的特点,发掘泰州地方历史文化遗产,展现泰州历史的深厚文化底蕴,让优秀的泰州历史文化能够成为一门不可多得的校本课程,为中学历史教学服务。本文除绪论和结语外,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有利条件及重要意义,第二章论述泰州历史文化的特点、校本课程的开发及校本课程的文本结构,第三章介绍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及案例赏析,第四章分析总结了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成效、不足及今后完善的举措。本文是对近年来A校开发和应用历史校本课程,开展历史社团活动的总结与研究,也是对A校深化历史课程改革的初步探索。

王鸿翡[5](2019)在《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物质生活民俗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即与衣食住行相关)建构的各种物质民俗事象,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缩影。其中蕴含的社会观念和礼节仪式,是每个社会成员所需了解和学习的。就学校教育体系而言,在历史教学中渗透物质生活民俗内容,符合“教育面向生活、面向社会”的理念,是学校教育贴近社会生活的重要途径。对于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民族、地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承,以及对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有着重要意义。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指导下,笔者以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为例,对高中历史教学中物质生活民俗的运用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首先,界定了物质生活民俗的概念和分类,提出物质生活民俗反映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民俗风情,主要包含服饰民俗、饮食民俗、住居民俗和交通民俗;并且介绍了物质生活民俗的特性(二重性、适应性、地域性、承合性)和社会功能(社会教化、文化传承、生活调节)。其次,按照具体分类,阐述并归纳了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呈现,并以国家相关政策、标准文件作为理论依据。其三,通过分析学生问卷和教师访谈,针对物质生活民俗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教学对策。最后,借助情境创设、史料分析、合作探究等教学方法,以现行人教版必修二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为例,展开教学设计。作为一种教育资源,物质生活民俗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独特的社会功能的同时,也为高中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人文素养。关于物质生活民俗方面的内容,在历史教材中多有体现,并且在历年高考题目中也多有考查和涉及。这使得物质生活民俗,在历史学科中的教育价值备受广大一线教师关注。因此,如何将物质生活民俗与历史学科教学相融合,也就成为摆在教育者面前的研究重点。虽然对物质生活民俗资源的运用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但是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推进,相信物质生活民俗的价值会得到更多的重视,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也会得到更加合理的运用。

周贤莉[6](2019)在《讲与不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述研究》文中指出“喜欢历史,但不喜欢历史课”,这是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的普遍现象,中学历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在改革的过程中,各种教学模式层出不穷,为彰显其“新”之所在,它们往往站到传统教学的对立面,以摒弃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讲述作为实现教学“高效化”的基础。然而,当我们在催生了多样化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浪潮中冷静思考之后,不免会发现,由于缺乏对“讲述”客观、全面的认识,致使过于主观地将其视为陈旧的教学方法,一叶障目,不识其辉。急需从理论研究、教学实践的角度,对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述”进行研究,正确认识“讲”与“不讲”在教学实践中的积极意义和局限。初中历史教学中“不讲”和“少讲”的意义在于可以在教学中更好地关注个体差异,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出平等的教学氛围,其局限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教学混乱,导致教学效率低,甚至出现无效的自主学习;反之,“讲”与“多讲”具有能将历史知识生动化、形象化、细节化,让历史以主次分明的清晰脉络呈现于学生认知当中,并形成启发性的积极意义,但也存在枯燥、乏味的讲述使历史教学缺乏吸引力,无依据的讲述会使历史丧失客观性,“满堂灌”,“讲”而无“道”等不足。通过探讨,笔者认为:讲述法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方法。初中历史教师应该放下对课堂教学讲述的主观偏见,实现“讲”与“不讲”的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讲述”的积极意义,在成为一名优秀的历史教师之前,先努力成为一名合格的讲述者,以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从本质上推动初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发展,让学生不仅喜爱历史,也充满对历史课堂的热爱。

赵蒙蒙[7](2019)在《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湘西乡土史教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1年我国开始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而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就在其中被着重提到。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是国家课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初中阶段日常历史教学中不可忽视。湘西,湘之西。处于洞庭湖平原向云贵高原的攀升地带,素有“神秘湘西”之称,古老的文明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传承。本文拟采取多种研究方法,对湘西地区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发现问题,提出个人建议。论文共分四章论述。首先,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相关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其次,介绍湘西地区丰富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概况;第三,展示湘西地区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状况调查结果,找出问题并分析原因;最后,提出关于湘西地区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反思与建议。论文重点部分在于阐述湘西地区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索与实践。第一,以部编版七八年级《中国历史》教科书为例,梳理出日常历史教学中可以开发与利用的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并提出相关教学使用建议;第二,总结出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在课堂内以乡情导入、课堂穿插为主,课外活动以开展手抄报、外出实地参观、举办趣味乡土历史知识竞赛、开设湘西乡土史专题讲座和运用微信公众号等课外教学活动辅助历史教学。希望论文对初中历史教师在实际历史教学中开发和利用湘西乡土史课程资源,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万竹青[8](2018)在《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和走向成熟都离不开对其自身历史的认识和反思,美术教育学科当然也不例外。着名美国教育家杜威曾经说,教育史犹如教育科学的实验园地。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形容美术教育史与美术教育学科之间的密切关系,美术教育史亦是美术教育的实验园地。通过对中小学美术教育史的研究,可以知晓美术教育在历史上是如何发生的,是怎么形成的,又是如何进行美术教育实践的,其实践的状况又是如何的。这是了解美术教育这一现象所存在的原因、形成的背景与基础、发生的必然性等方面的重要途径,进而帮助理解美术教育的本质、性质及其时代特征,从而为当代美术教育服务。本研究的考察时间范围为晚清至建国前,即从《奏定学堂章程》颁布的前后时间开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以学制内的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即主要包括小学堂、中学堂,但为了研究的系统而深入得展开,幼稚园、实业学堂和师范学堂也包含在内。对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进行历史研究,是为了探明近代中国学校美术教育的整体发展情况,包含宏观的基本脉络特征和微观的学校美术教学具体案例。在具体的考察上,本文将之分解为具体的问题开展研究,如近代学校美术教育是源于何种原因产生的?有哪些因素促进或制约着它的发展?在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怎样的美术教育思潮?这些美术教育思潮又是如何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的?教育当局所颁布的法令又是如何规范和监管学校美术教学开展的?等等。借鉴历史学、美术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研究方法,从社会变革的需求、时代思潮的迁嬗、学术思想的演进、教育宗旨的变更、学校制度的改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动等多个维度出发,将横向的研究视点贯穿于纵向的研究线索,从而探索系统性且兼具内在逻辑的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全景图谱。本研究分为六章,章节要义如下:绪论内容:主要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是对整篇文章的概括,对下文亦起到引导性作用。第一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晚清至民国前图画课程进入学校教育系统肇始期的史实面貌。晚清动荡的社会变革使救国图强成为最现实的问题,而美术教育与之联系最为紧密的便是实用技术为主的图画课程。《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从法制上确定了实用技术目的的图画课程,本章通过对图画课程、图画教材、图画教学方法的分析,探究肇始期美术教育发生、发展的缘由和实施情况。第二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民国建立至30年代之前的发展期美术教育史实面貌。民国建立以后,蔡元培推出的教育宗旨使美感教育上升为国家政策,同时在新文化运动、杜威实用主义思想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有所未有的发展。通过对历年颁布的美术教育相关条例、美术教材、美术课程与教学的分析,可知发展期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普及美感教育”,与晚清的美术教育特征有着本质区别。第三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20世纪30年代左右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美术教育进步期的史实面貌。这一时期在日本自由画运动和奥地利西泽克美术教学的影响下,我国美术教育逐渐走向自由和开放,形成了我国特有的儿童自由画运动。通过对1932年美术课程改革及相应的美术教材、美术教育案例进行分析,探究“儿童中心主义”思想在美术教育上的落实程度,从而诠释进步期美术教育的特征和实施情况。第四章内容:本章主要描述和分析抗日战争爆发后至建国前特殊时期美术教育的实施情况。抗日战争爆发后,保家卫国成为全国人民努力的方向,因此在这一时期学校美术教育主要围绕抗战宣传展开。通过对当时学校美术教育的特征、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美术教育案例进行探究,得出较为具体的特殊期美术教育状况。结章:本章主要对以上四章内容进行总结,分析近代以来学校美术教育变迁的特征,审视和反思历史带来的经验与教训,并且密切联系当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站在历史的肩膀上对当代美术教育进行展望。

饶丹[9](2018)在《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化拓展了各国文化交汇互动的方式,为各国文化获得新的生命力提供了更多的途径。教育在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事业中具备特殊作用和重要意义,而美术教育更是以其独有的形式延续了我国民族文化的DNA,并在新时代绘制宏伟蓝图。本文以中日美术教育比较研究的角度探究我国传统文化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创新为主旨。整篇论文结构设计为七个章节,章节的概要如下:序章部分结合当下全球化时代背景提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从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角度阐述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意义,以及根据本研究的目的进一步论述中日传统文化教育比较研究的价值,最后从多种视角对“传统文化”的概念进行界定。第一章主要论述中日两国的先行研究。首先,针对中日两国相关研究进行了量性分析与学者群统计。其次,从美术教育史研究、美术教科书研究、美术教育杂志中的教学案例研究等进行了文献的质性比较分析。接着,对中日两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概述,分析了关于美学思想在中日两国美术教科书中的呈现情况,并根据我国美术教科书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美学思想在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第二章共分为四部分,主要论述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首先,论述了中日传统文化教育政策的演变,针对重要信息进行文化战略的分析。其次,是对中日美术课程标准的改革背景与侧重点的分析,梳理了中日美术课程标准中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比较中日新旧版本的美术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变化。然后,是对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量性与质性分析,分析维度包括:美术教科书的基本情况,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分布情况、图例与课例的容量等。最后剖析了四则不同学习领域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美术教学案例,并分析了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特点和经验。第三章主要考察我国中小学生在美术课程中对于传统文化的基本认知、兴趣度、多元文化观、创意理念,以及对传统文化课程隐含的价值观与情感态度,并对来自多个省市的中小学美术教师进行问卷与访谈,把握了中国不同区域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分析背后的主客观原因,并提出应对方案。第四章主要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创意课程编制的理论研究,探讨以西方现当代教育理论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艾斯纳的DBAE理论、“4R”课程观、课程统整理论、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发,并结合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成果提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的美术课程的编制思路与策略。第五章主要是围绕中国水墨画、工艺美术、中国元素为主题研制的中小学创意美术教学案例,文中提供的案例大部分为笔者亲自完成,旨在检验论文提出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想象力、鉴赏能力、造型表现、工艺设计等视觉素养方面的有效性,为我国中小学开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创新课程与教学提供具有参照性的指导经验。结章主要探讨向“全球共同利益”理论转变的美术教育发展趋势,顺应大数据时代教育发展的特点,积极利用新科技更好的开展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并探讨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与公共教育空间相链接,以及如何在跨文化背景下,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素养构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新体系。论文的创新之处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结合中日美术教育研究理论以及两国典型的传统文化教学实践案例,阐述如何理解西方现代与后现代教育理论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罗恩菲德的美术教育观、艾斯纳的DBAE理论、“4R”课程观等理论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启发。第二,论文紧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的主旨,借鉴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成果与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论述我国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课程的编制思路,并围绕中国水墨画、工艺美术、中国元素三个主题研制了八则创意美术教学案例,提供了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课程理论与实践创新的策略与方法。

董玉成[10](2018)在《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解题是数学教学中的核心活动,我国基础教育有着庞大的解题活动累积起来的解题知识,不少国际学者亦称中国是一个解题大国,对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充满好奇。但我国学界以解题知识作为研究对象的讨论却并不多,并且研究主要集中于改革开放以后我国解题研究内容的描述和某些特征的简略介绍。本研究试图对我国解题进行一个有历史纵深的探讨,即从源头开始把数学解题放在一个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视察。尤其以知识社会史的视角,对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机制、传播、影响、有效性和局限性进行研究。同时考察外部要素与解题知识生产、制造、传播、影响、局限性的关系。具体的研究问题包括:(1)我国有关题和解题的基本概念是如何发展起来的?自1904年现代学校建立以来,中国基础教育中的数学问题、数学问题的求解的研究发展到今天有一些什么重要变化?谁是它的主要生产者?如何制造与传播?动力机制怎样?(2)我国社会变革、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传统、国际问题解决等因素对我国数学解题知识有何影响?本研究主要采用了历史的文献分析的方法。文献来源包括读秀、中国知网、万方学位、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hina Academic Digital Associative Library,CADAL)、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EBSCO总平台等。通过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第一、现代题-解(答、证明)是西方数学东渐并在数学及教育“西化”后而出现,但有关解题的叙述系统要直至上世纪四十年代才趋于稳定。第二、我国数学解题知识在数量和范围的巨大增长出现在改革开放以后,不仅针对各年级,各种考试的习题集大增,各种题型研究,习题理论,解题理论也不断出现。特别是本世纪以来从心理学视角研究解题的开始增多。第三、在解题知识的制造生产和传播上,我国解题知识生产经历了五个阶段,明末到甲午战争前,解题知识的生产主要依赖于传教士及国内的数学家和数学爱好者助手的翻译和编译,此时的机构主要是传教士内在编译部门和我国自己成立的翻译机构。甲午战争后到四十年代末,大量日本、欧美国家的解题知识被翻译或编译,其生产者主要是留学生,三十年代后本土生产解题知识则开始占据主流,这段时间有大量的一线教师和大学教师参与了生产,其制造和传播主要依赖于象商务印书馆等私营出版机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这一阶段的解题知识主要分布于期刊、教学法、解题指导、自学丛书、习题集及教材,使问题和题解得到了极大丰富,这些知识主要来自于苏联,出版发行则主要由国有机构承担。第四阶段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是一个内容、面向极为丰富繁杂的时期,解题知识来源广泛,大部分出版社参与其中,是被批评为“题海战术”的时代。第五个阶段是本世纪近二十年。本世纪解题研究出现了一些新动向。数学教育博士,研究所和工作室等新的学术职位和研究机构已经出现,正促进解题知识的生产和制造。第四、在知识类型上,我国绝大部分解题知识属于经验性知识,很少部分是实证性知识。而经验性知识和一些实证得到的知识又可称之为方法类知识,即其目的或价值是为了如何解决某种数学问题,这类知识我们又可称之为解释性知识,它们是伴随解释和传播已有数学学科知识的过程而出现。第五、社会思潮、中西方数学和教育及西方解题知识对我国解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产生了深刻影响。数学的东渐是西方传教士传教不可得的副产物,西方宗教之所以难以在中国传播是因为中国并没有宗教传统,利玛窦挟伽利略、开普勒在使用数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功转而向徐光启等高层知识分子推销数学,但由于我国数学从未进入传统主流思想只被认为是小艺且传统数学精华的传承已中断,所以这些送来的数学均未能传播开来。再加《几何原本》这种演绎结构的数学大异于中国问答术草结构的数学着作,显然演绎结构的数学是不利于教学的,其作为教材必须做进一步解释和添加例题,而中国式数学着作是可以直接作为教材的,在没有对其做进一步加工的前提下自然不利于传播。我国后来的解题辅导类出版物显然是回归了问答术草的传统。到清,传教士显然认识到中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于是兴办学校,数学作为教会学校的课程终于得到传播。由于三千年未有之巨变,中国逐渐认识到数学的实用价值,开始主动拿来数学,并在考试文化的深刻影响下现代数学知识最终被广泛生产和传播。而传统数学在改良、革命和改革的语境里若隐若现。第六、就解题研究来说,我国数学解题研究即使在49年后,其主题仍然主要源自国外,但显然,不管是否倡导传统,其底色被中国传统教育、数学及考试文化打下了深沉烙印,解题知识表现出强烈的中国特色。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用数学以外的视角来对解题进行研究较少见到。对problem solving的翻译、理解在不同时代我们赋予了完全不同的涵义。

二、上海市中学生乡土史知识竞赛举行发奖大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市中学生乡土史知识竞赛举行发奖大会(论文提纲范文)

(1)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四)概念界定
        1.历史知识
        2.教学策略
一、理论基础
    (一)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理论
        1.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2.建构主义观点
    (二)地理学理论
二、适用于七年级地理教学的历史知识分析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的分类
    (二)适合运用历史知识的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分析
        1.基于七年级上册的教材分析
        2.基于七年级下册的教材分析
    (三)七年级地理教学中适合运用的历史知识分析
三、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分析说明
        1.案例来源
        2.案例分析目的
        3.案例分析视角
        4.案例分析方法
    (二)案例分析
        1.视频案例分析
        2.文本案例分析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设计的思路
        2.历史知识的选择
        3.历史知识运用策略
四、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
    (二)案例设计呈现——《人口与人种》
    (三)案例设计分析
五、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二)案例实施反思
六、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一)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注意事项
        1.适度性
        2.科学性
        3.主体性
        4.目的性
        5.多样性
        6.系统性
    (二)不同教学环节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1.在新课导入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唤醒认知需求
        2.在新课教学环节运用历史知识完善知能情结构
        3.在课外探究环节运用历史知识促进迁移应用
    (三)不同教学模式下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1.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情境教学
        2.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探究式教学
        3.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案例教学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七年级地理教学内容中史地知识结合点
        2.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案例设计
        3.提出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的运用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七年级地理教学:历史知识与地理知识结合角度分析表
附录2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17个案例信息汇总表
附录3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分析表
附录4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附录5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附录6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日本》
附录7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澳大利亚》
附录8 运用历史知识进行地理教学的案例设计——《美国》
致谢

(2)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二 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一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发展与命题参照概述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科的发展背景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发展过程
    第三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命题参照
第二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分析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题型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内容分析
第三章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特点及变化趋势
    第一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特点分析
    第二节 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 基于试卷研究对命题和历史教学的思考
    第一节 对试卷命题改进的思考
    第二节 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思考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校本课程概念阐释
    二、校本课程国内研究概况
    三、校本课程国外研究概况
第一章《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及现状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利条件
    三、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实践
    一、与校本课程相关的泰州历史文化的特点
    二、《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方法
    三、《泰州历史文化》校本教材的文本结构
第三章《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践
    一、《泰州历史文化 》校 本课程标准的编制
    二、《 泰州历史文化 》校本课程教学实践探索
    三、《 泰州历史文化 》校本课程教学案例
第四章《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与不足
    一、校本课程开发应用的成效
    二、校本课程开发改进的举措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成果
        (二)国内研究成果
        (三)研究现状分析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物质生活民俗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研究对象
        (二)行为主体
    二、物质生活民俗的分类
        (一)服饰民俗
        (二)饮食民俗
        (三)住居民俗
        (四)交通民俗
    三、物质生活民俗特性及功能
        (一)物质生活民俗的特性
        (二)物质生活民俗的功能
第二章 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理论依据及其呈现
    一、理论依据
    二、教科书内容呈现
    三、近五年高考题呈现
第三章 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现状调查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一)基本情况
        (二)学生对物质生活民俗的态度
        (三)物质生活民俗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融合
        (四)民俗文化内容教学的影响
    二、教师访谈问卷分析
        (一)物质生活民俗与历史课堂教学问题
        (二)乡土史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
        (三)历史教师专业化成长问题
第四章 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运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一、物质生活民俗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传统教育体制下物质生活民俗文化的缺失
        (二)物质生活民俗资源在运用中系统性与适度性的把握
        (三)家庭与社会对物质生活民俗教育的忽视
    二、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对策
        (一)提高对物质生活民俗的重视度
        (二)合理运用素材,完善教学理念
        (三)依托乡土资源,组织研学旅行
        (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结合
第五章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二、学情分析
    三、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难点
    六、教学方法
    七、教学过程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十、教学设计特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教师访谈
附录B 学生问卷
致谢

(6)讲与不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二、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的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教学方法的研究
        (二)关于中学历史教学法的研究
        (三)关于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讲述”的研究
    三、“讲”与“不讲”的界定
    四、论文结构与创新之处
        (一)论文结构
        (二)创新之处
第一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讲”与“不讲”的论争
    第一节 “不讲”和“少讲”的声音
    第二节 “讲”和“多讲”的主张
    第三节 中学历史课堂教学的难“言”之苦
第二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讲”与“不讲”的现实——基于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概况
        一、调查目标
        二、调查方法
    第二节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一、调查对象情况简介
        二、调查过程及结果分析
    第三节 “讲”与“不讲”的期望
        一、教师和学生的期望
        (一)今天的“讲”是为了明天的“不讲”——初中历史老师如是说
        (二)想听、想看、想做、也想讲——初中学生如是说
        二、学校和社会的期望
        (一)打造个性品牌,达到考绩目标——学校的期望
        (二)革新教学理念,培养创新人才——社会的期望
第三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讲”与“不讲”的辨析
    第一节 “讲”和“多讲”的优势与不足
        一、“讲”和“多讲”的优势
        (一)生动、形象的讲述
        (二)细致的讲述
        (三)主次分明的讲述
        (四)富于启发性的讲述
        二、“讲”和“多讲”的不足
        (一)枯燥、乏味的讲述
        (二)无历史依据的讲述
        (三)逻辑不清的“满堂灌”
        (四)“讲”而无“道”
    第二节 “不讲”与“少讲”的意义与局限
        一、“不讲”与“少讲”的意义
        (一)关照“人”的个体差异
        (二)触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营造平等的教学氛围
        二、“不讲”与“少讲”的局限
        (一)认识不当,造成教学混乱
        (二)管理不足,造成效率低下
        (三)条件不全,造成自主无效
第四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讲”与“不讲”的平衡策略
    第一节 三维目标与五大核心素养对“讲”的要求
        一、三维目标与课堂讲述
        (一)“知识与能力”与课堂讲述
        (二)“过程与方法”与课堂讲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课堂讲述
        二、五大核心素养与课堂讲述
        (一)“唯物史观”与课堂讲述
        (二)“时空观念”与课堂讲述
        (三)“史料实证”与课堂讲述
        (四)“历史解释”与课堂讲述
        (五)“家国情怀”与课堂讲述
    第二节 “讲”与“不讲”的内容
        一、宜“讲”和“多讲”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相关内容要“精讲”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要“深讲”
        (三)有助学生发展要“新讲”
        二、宜“不讲”和“少讲”的内容
        (一)直观呈现,化繁难为简易
        (二)明确主次,讲主略次
        (三)鼓励参与,主动获取
    第三节 “讲”与“不讲”的时机
        一、把握“讲”的时机
        (一)以“导入”为时机
        (二)以“过渡”为时机
        (三)以“结课”为时机
        (四)以“生成”为时机
        二、留下“不讲”的空间
        (一)留下质疑的空间
        (二)留下思考的空间
        (三)留下讨论的空间
        (四)留下展示的空间
    第四节 “讲”与“不讲”的学段要求
        一、学生心理特征的需求
        二、不同能力基础的需求
        三、教学内容差异的需求
        四、教学评价方式的需求
结语:讲述法是初中历史教学最基本的方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7)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湘西乡土史教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步骤与目的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二)国外资源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研究现状
    三、基本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
第一章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概述
    第一节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相关概念界定
        一、乡土史
        二、乡土史资源
        三、历史课程资源
        四、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第二节 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分类和特点
        一、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分类
        二、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特点
    第三节 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原则
        一、开放性原则
        二、特色性原则
        三、协调性原则
        四、科学性原则
    第四节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及利用的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三、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历史教科书知识点
第二章 湘西地区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概况
    第一节 遗址遗产类
        一、药王洞遗址
        二、龙山里耶秦简
        三、湘西永顺老司城遗址
        四、乾州古城
        五、芙蓉镇
        六、土家吊脚楼
        七、江永女书
        八、巴岱手诀
    第二节 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类
        一、名人故居类
        二、博物馆、纪念馆类
    第三节 口头传颂类
        一、三苗祖先—蚩尤
        二、“湘西赶尸”
        三、四月八节传说
        四、秦始皇赶山填海传说
        五、“落洞”风俗传说
        六、八部大王传说
        七、“过赶年”传说
        八、贺龙“两把菜刀闹革命”的故事
    第四节 精神品质类
        一、孙九精神
        二、陈渠珍精神
        三、周朝武精神
        四、张沈川精神
        五、红色精神
    第五节 文艺作品类
        一、民族音乐与舞蹈
        二、纪录片
第三章 湘西地区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现状
    第一节 湘西地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情况的调查实录
        一、确定调查目的
        二、确定调查对象
        三、确定调查方法和内容
        四、历史教师访谈与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见附录1)
        五、学生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问卷见附录1)
    第二节 湘西地区历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一、问题
        二、原因
第四章 湘西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的思考
    第一节 开发利用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的建议
        一、教师方面
        二、学校方面
        三、社会各界与教育部门方面
        四、编写教材方面
    第二节 关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运用到历史课堂内外的教学设计
        一、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中的整合
        二、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三、湘西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课堂外的运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着作类
    二、期刊论文类
    三、硕博论文类
    四、其他
附录1:调查问卷
附录2:历史教师调查问卷分析统计表
致谢

(8)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
        (一)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校美术教育史资料的匮乏
        (二)近代是学校美术教育开端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我国学校美术教育理论缺乏历史渊源
    二、概念界定
        (一)“美术”
        (二)“学校美术教育”
        (三)“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史”
    三、研究意义与目的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目的
    四、国内外学校近代美术教育史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二)国外美术教育史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带来的启示
    五、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六、研究内容及关键性问题
        (一)研究内容
        (二)关键性问题
    七、本论文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时段分期严谨
        (二)研究方法新颖
        (三)研究内容系统性
        (四)研究的国际视野
第一章 20世纪初“图画”进入学校系统的开创期
    第一节 “西学为用”教育思想的社会呼唤
    第二节 “图学”在洋务学堂中的应用
        一、“图学”作为一种学习的“语言”
        二、“图学”课程在洋务学堂中的开设
    第三节 学校美术教育开创的标志
        一、《奏定学堂章程》的渊源
        二、《奏定学堂章程》图画课程的参考蓝本
        三、《奏定学堂章程》对图画课程的规定
        四、《奏定学堂章程》对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四节 开创期中小学堂的“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中小学堂的图画教材
        二、中小学堂图画课程的教学方法
        三、中小学堂图画课程与教学的特点
    第五节 中小学堂的图画师资来源
        一、师范学堂的模范:两江师范学堂及其图画课程与教材
        二、师范学堂多从日本引进师资
    本章结语
        一、出现美育思想萌芽
        二、形成“政教合一”下的以社会为中心的美术教育取向
        三、“西学东渐”影响下西方绘画技法的引入
        四、待发展的学校美术教育中的“教育”取向
第二章 以“普及美感教育”为特征的学校美术教育发展期
    第一节 同时期西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一、儿童创造力的研究
        二、恩物的提出
        三、艺术欣赏教育
        四、绘画与其他学科联络教学
    第二节 蔡元培“美感教育”为特征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教育生平
        二、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
        三、蔡元培“美感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三节 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新文化运动的核心内涵
        二、新文化运动对教育的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四、蔡元培对新文化运动的认同
    第四节 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对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杜威教育生平及其在中国的交流
        二、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内涵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及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第五节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学校美术教育的影响
        一、黄炎培教育生平及其职业教育思想
        二、图画要“为自己谋生、为社会服务”
    第六节 发展期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1912-1922年有关法令的颁布
        二、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颁布
        三、1923年新学制课程纲要的特点
    第七节 发展期的小学“形象艺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发展期小学“形象艺术”与初中“图画”教材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学法”相关书籍
        三、教材案例:《新中学图画课本》
    第八节 发展期学校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发展期图画课程种类及其概念辨析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本章结语
        一、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成绩
        二、发展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局限
第三章 “以儿童为中心”的学校美术教育进步期
    第一节 我国“儿童自由画”的形成与发展
        一、“自动”“自由”“自由画”的概念形成
        二、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一:日本山本鼎“自由画教育”
        三、影响我国“儿童自由画”形成的外来因素之二:齐泽克的儿童美术教学实践
        四、我国学者对“儿童自由画”的理解与探索
    第二节 “以儿童为中心”的实践转化:陈鹤琴的教育实验
        一、陈鹤琴教育生平
        二、陈鹤琴“以儿童为中心”教育思想的实践转化
    第三节 进步期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一、陈之佛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二、陈鹤琴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三、罗恺司的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研究
    第四节 进步期的学校美术课程标准
        一、苏区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二、国民政府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
        三、进步期美术课程标准的特征
    第五节 进步期的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
        一、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教材概况
        二、教材案例分析:《复兴初中图画教科书》
        三、进步期美术教材编制的特点
    第六节 进步期小学“美术”与中学“图画”课程与教学
        一、进步期学校美术教育状况:以上海市小学为例
        二、单元教学案例分析
        三、美术教学改革重点领域:欣赏教育
        四、教学环境的美化与教学活动形式与空间的拓展
        五、复式美术教学的开展与运用
    本章结语
        一、“儿童中心主义”是进步期美术教育的主流思想
        二、欣赏教育是进步期美术教学重点领域
第四章 与战争相结合的学校美术教育特殊期
    第一节 特殊时期的社会背景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学校美术教育
        一、国统区的中小学教育状况
        二、学校美术教育相关课程法规条例
    第四节 特殊时期以战争宣传为中心的美术教育
        一、公开出版的学校美术教材
        二、“自编”美术教材的选材
        三、学校美术教学如何服务抗战宣传
        四、特殊时期的学校美术教学
    第五节 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研究的进步
        一、美术教育测量与评价
        二、美术教育中“工具论”与“本质论”的争辩
        三、儿童绘画心理发展的持续讨论
    本章结语
        一、美术教育作为抗战的思想武器
        二、学校美术教育发挥“团结人民、鼓舞斗志”的作用
        三、特殊时期学校美术教育的历史局限
总结语审视与反思
    一、近代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基本脉络
        (一)从“图画”到“美术”的美术学科名称变化
        (二)从实用技术到美感、创造力的美术教育目的变迁
        (三)从照搬日本到学习美国的课程改革参考蓝本转移
        (四)从注入式到启发式的美术教学方法转变
    二、民族文化与美术教育的互动
    三、国际交流下美术教育学术思想的解读
    四、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外在因素:政治与经济
    五、影响美术教育发展的内在因素:师资
    六、研究过程的思考
        (一)研究的“复杂性”
        (二)研究的“当代性”
        (三)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大事记
附录二 人名录
附录三 近代中小学美术教科书
附录四 中小学美术教育文献展
后记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

(9)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序章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三、与本研究相关的概念界定
    本章小结
    四、论文框架图
第一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国美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一、中国先行研究之量性分析
        二、中国先行研究之质性分析
    第二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美术教育的先行研究
        一、日本先行研究之量性分析
        二、日本先行研究之质性分析
        三、中日先行研究异同点之比较分析
    第三节 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的中日美学研究
        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二、日本传统美学思想的形成与演变
        三、以工艺为核心的美学思想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日美术教育的现状研究
    第一节 中日传统文化教育的政策与法令
        一、从政策的实施中反映我国的文化战略
        二、日本近代以来教育政策的实施与影响
    第二节 中日美术课程标准中传统文化的内容分析
        一、梳理中国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
        二、梳理日本学习指导要领图画工作·美术科的相关内容
    第三节 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
        一、选取的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的概况
        二、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的比较分析说明
        三、梳理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的传统文化内容
        四、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例比较
        五、中日中小学美术教科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量性与质性比较
    第四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日本中小学美术课程
        一、以传统文化核心的日本中小学美术教学案例
        二、基于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的日本中小学美术课程对我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整体概况说明
        一、问卷调查的概况与目的
        二、问卷调查的内容
        三、学生与教师问卷调查的范围与概况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分析及结论
        一、学生问卷调查结果及分析
        二、教师访谈问题的具体内容
        三、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结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西方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理论研究
        一、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研究
        二、后现代主义教育理论与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美术课程研究
    第二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思路
        一、构建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理论框架背景
        二、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编制的四要素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第一节 中国水墨画创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前言部分
        案例一《飞天笑》
        案例二《水墨肖像》
        案例三《一碗江山》
    第二节 工艺美术创意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案例一《掌中的宇宙——陶瓷》
        案例二《千变万化的剪纸世界》
        案例三《妙手巧编?韵味盘扣》
        案例四《自然根果材料的百变造型》
    第三节 以“中国元素”为核心的创意绘画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课程设计缘起
        案例一《戏曲人物——刀马蛋》
        案例二《妙趣横生的中式建筑》
    本章小结
结章向“全球共同利益”理念转变的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
    第一节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学校美术教育的愿景
        一、向“全球共同利益”理论转变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特力量
        二、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美术教育挑战
        三、与公共教育空间链接?共创的传统文化教育
        四、在未来的传统文化教育中真正渗透德育目标
        五、跨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构建意义
        六、基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的跨学科教育
        七、结语
    第二节 研究总结与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研究成效
        二、研究局限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1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问卷调查
附录2 陶瓷鉴赏学习单
附录3 剪纸微课程的教材以及学习单
附录4 中国传统纹样学习单
附录5 日本传统纹样学习单
附录6 日本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网站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科研成果
后记

(10)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题记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概念与方法
    2.1 概念及界定
    2.2 研究框架
    2.3 研究方法
第三章 理论背景和文献综述
    3.1 知识的社会视角
    3.2 我国数学解题知识研究综述
第四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源流
    4.1 数学解题概念体系的形成
    4.2 解题知识内容的演进
第五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1 明、清至民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5.2 新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生产制造与传播
第六章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和特征
    6.1 数学解题知识的性质
    6.2 数学解题知识的特征
第七章 中西方数学及教育交汇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7.1 中国传统数学和送来的数学
    7.2 拿来的数学及教育与传统
    7.3 改良革命改革语境中的数学解题知识
第八章 国际视野里的数学解题研究
    8.1 主流数学解题研究:从经验到理论
    8.2 数学解题知识的国际交流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1
作者简历和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上海市中学生乡土史知识竞赛举行发奖大会(论文参考文献)

  • [1]七年级地理教学中历史知识运用策略研究[D]. 张潇茹.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2]2012-2019年苏州市中考历史试卷命题研究[D]. 诸葛浩.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3]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研究(1929-1949)[D]. 于云雁. 华中师范大学, 2019
  • [4]《泰州历史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D]. 王斌. 杭州师范大学, 2019(12)
  • [5]物质生活民俗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 王鸿翡. 河南大学, 2019(01)
  • [6]讲与不讲: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讲述研究[D]. 周贤莉.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7]初中历史教学中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以湘西乡土史教学为例[D]. 赵蒙蒙. 闽南师范大学, 2019(08)
  • [8]历史的审视:中国近代学校美术教育研究[D]. 万竹青.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9]中日美术教育的比较研究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理论与教学实践[D]. 饶丹.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1)
  • [10]中国数学解题知识的研究[D]. 董玉成.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标签:;  ;  ;  ;  ;  

上海市中学生地方历史知识竞赛举行颁奖典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