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自清洗高效节水喷嘴

新型自清洗高效节水喷嘴

一、新型自净式高效节水喷嘴(论文文献综述)

张崇文[1](2021)在《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为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将能源清洁安全高效利用作为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内容。暖通空调领域作为能耗大户更加需要构建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架构。本文为充分利用太阳能和干空气能等天然洁净能源,提出一种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探究其在中等湿度地区典型城市西安市的适用性与经济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构建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该系统由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与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子系统构成。结合两子系统各自原理优势和室外气候条件,确定了相应的运行策略:上午时段由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单独为空调房间提供冷量,中午时段开启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与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共同运行为空调房间供冷,以实现复合系统连续高效运行。2.建立复合制冷系统的能量分析模型,并使用FORTRAN语言编写计算程序。首先,计算分析了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的太阳能辐射强度、集热面积、发生温度和冷凝温度对其热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能辐射强度越强和集热面积越大,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的制冷量越大;系统整体性能系数COP随发生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冷凝温度升高而减小。其次,计算分析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的空气干球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风量比对其蒸发冷却效率和产出空气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干球温度越高,相对湿度越大,产出空气占比越小,空气流速越大,使得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产出空气温度越低,而系统湿球效率和露点效率随着进口干球温度和工作空气占比升高而增大,随着进口风速增大而减小。最后,综合分析了太阳辐射强度和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差变化对复合制冷系统机械性能系数COP,的影响,结果表明:太阳辐射强度越低,室外空气干湿球温差越大,复合制冷系统机械性能系数越大。3.结合气象条件,对一体化冷却器的露点蒸发冷却和蒸发式冷凝两部分进行结构尺寸计算,主要包括其换热面积、盘管结构、布置方式和通道尺寸等。此外,还对结构参数和室外空气状态对冷却器性能和尺寸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发式冷凝部分的换热面积随着进口空气湿球温度的升高和焓值的增大而增大,随着配风量、配水量和迎面风速的增大而减小,而受到进口空气干球温度的影响不大。4.使用TRNSYS模拟西安市供冷季的气象参数变化,并计算出某节能建筑在供冷季的冷负荷,分析复合制冷系统在典型日和供冷季的制冷性能与经济性,结果表明:连续三天典型日内复合制冷系统供冷量能满足建筑的逐时冷负荷,连续典型日内露点蒸发冷却制冷模式下,系统机械性能系数最高可达12.08,而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模式下,系统机械性能系数先减小后增大,最低为7.35。在整个供冷季中,复合制冷系统供冷量基本上能满足建筑的逐时冷负荷,复合系统总制冷量为3858.92k Wh,其中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为房间供冷量为2149.19k Wh,而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制冷量为1709.73k Wh,露点蒸发冷却子系统为房间供冷量占复合系统总制冷量的55.7%,而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制冷量则为44.3%,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的日平均机械性能系数基本保持在8到10的范围内。复合制冷系统在典型日内供冷时长为36个小时,共耗电13.37k Wh;供冷季最大单日耗电量为5.01k Wh,单日耗电量最小为2.98k Wh,共消耗电量为404.49k Wh,在总制冷量相同的条件下,传统压缩制冷系统在供冷季共1104小时制冷时间内的总耗电量为948.64k Wh,供冷季内复合制冷系统相对于传统压缩制冷系统可以节约电能57.4%,具有良好的经济性。

吴艺婷[2](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袁威[3](2021)在《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过程的主动抑制机制与节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冷却塔内气水换热过程中,存在两种换热形式,即蒸发传质换热和对流传热。在冷却塔设计过程时,一般把对流传热和蒸发传质换热的推动力统一归纳为焓差。实际上,这种处理方式淡化了冷却塔的两个热交换过程各自的特点,不利于对冷却机制的理解和深入研究。实际上,冷却塔在蒸发传质换热的过程中会存在很大的蒸发水损失,因此,主动控制蒸发传质换热对于研究湿式冷却塔节水的机制、提高其环境友好性具有理论意义。本文提出通过主动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方法实现湿式冷却塔节水的思想,系统研究了这一思想的实现机制、理论和技术,全面分析传质系数和传质推动力两个关键参数对蒸发传质过程的影响,提出通过改变进风相对湿度实现主动抑制蒸发传质的构想,并基于这一构想建立湿式冷却塔湿空气循环通道,达到改变冷却塔进风相对湿度的目的。在主动抑制蒸发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提高对流传热量以弥补蒸发传质热量下降,保障冷却塔的冷效。首先理论分析了各因素对于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规律,进而研究了传质系数变化对传热系数的影响以及蒸发传热变化对对流传热的影响;接着以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高位收水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建立湿式冷却塔的气-水两相传热传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分析不同因素对三种类型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影响规律。基于影响因素的可控性,以及减少蒸发水损失对冷却塔对流传热的影响程度,三种类型的冷却塔,均选择进风相对湿度作为控制参数进行主动抑制蒸发水损失的策略研究。以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作为研究重点,详细研究了进风相对湿度对自然通风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影响机制,并结合实验室热态模型试验和现场试验,对所建立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验证;然后提出在雨区进口和冷却塔饱和湿空气出口之间建立湿空气循环通道的技术路线,用于改变冷却塔的进风湿度,进而实现主动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目的。分析湿空气循环通道对传质推动力、空气动力场、通风量、传质系数以及蒸发水损失的影响规律,揭示湿空气循环通道主动控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机理;建立湿空气循环通道的热态模型试验台,通过热态模型试验,验证含有湿空气循环通道的冷却塔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最后研究利用导风管和湿空气循环通道耦合作用进行雨区流场优化,分析保证冷却塔冷却性能时,冷却塔节水量的临界值。主要研究包含如下几个方面:(1)理论分析影响蒸发传质换热的因素,将主导蒸发传质换热的因素归纳为传质系数和传质推动力。研究发现,进风相对湿度、环境温度和进塔水温是影响传质推动力的三个关键因素,通过合理改变这三个因素可以抑制蒸发传质换热。冷却水量和进塔空气量是影响传质系数的两个关键因素,通过改变这两个参数可以抑制蒸发传质换热。可见,冷却塔节水研究分为两种思路:对传质系数抑制的研究和对蒸发传质换热推动力抑制的研究。抑制蒸发传质必然导致蒸发传热下降,此时若对流传热也大幅下降,即使通过增效措施也很难保证冷却塔冷却性能不变,所以研究抑制蒸发传质换热对对流传热的影响很有必要,即分别通过对抑制传质系数时对对流传热系数的影响和抑制蒸发传质换热推动力对对流传热推动力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于所研究的冷却塔问题,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比值范围为0.96~0.97,可见减少传质系数的同时几乎减少等量对流传热系数,从理论上说明不能通过抑制传质系数抑制蒸发水损失;传热系数和传质系数的比值不变,蒸发传热和对流传热的比值为蒸发传质换热推动力和对流传热推动力的比值和某一常数的积,因此,影响蒸发传质换热推动力和对流传热推动力的比值等同于影响蒸发传热和对流传热的比值。获得增大进风相对湿度,可以抑制蒸发传质换热,同时蒸发传热和对流传热的比值减小,且该规律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这表明,采用控制进风相对湿度的方法控制蒸发传质换热时,其对流传热受到影响较小。因此可以利用这一规律,有效控制蒸发传质换热达到节水的目的。同时可以采用提高对流传热的方法,去弥补蒸发传质换热的减少,以保证冷却塔的冷效。为了获得通过改变雨区空气动力场提高对流传热的方法,以零蒸发传质换热极限工况下的直接空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借鉴改变直接空冷系统改变空气动力场可以改变冷却效能的思想,以研究获得控制雨区空气动力场的方法,为获湿式冷却塔的增效提供思路。(2)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高位收水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影响因素进行数值研究。首先建立三种类型湿式冷却塔气-水两相传热传质三维数值模型。对三种类型冷却塔进行网格无关性验证,把湿式冷却塔不同工况下的数值计算结果和设计值进行对比,验证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以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建立一维数值计算模型,利用一维和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蒸发水损失的各项影响因素,对比一维和三维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优越性;然后利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进风相对湿度、环境温度、大气压、侧风、冷却水量和进塔水温对三种类型湿式冷却塔蒸发水损失、蒸发传热与对流传热的比值、蒸发传热与总传热的比值和出塔水温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不同影响因素下冷却塔出塔水温的一维和三维数值计算结果的相对差值均小于3%,表明一维数值计算模型可以较为准确的计算冷却塔的冷却性能,但对冷却塔蒸发水损失的计算值偏大,对对流传热的计算值偏小,而且只适用于无风工况。三维数值计算模型不仅可以准确的计算冷却塔冷却性能,还能够准确的计算其蒸发水损失,本文采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发现改变进风相对湿度,环境温度,进塔水温和进塔水量对三种类型冷却塔均可以有效抑制蒸发传质。三种类型冷却塔,抑制蒸发传质时,蒸发传质换热和对流传热的比值减少时的影响因素只有进风相对湿度和大气压。通过对影响因素的可控性分析,控制进风相对湿度这一关键参数实现抑制蒸发传质换热最为可行。(3)基于湿式冷却塔蒸发水损失影响因素的理论和数值研究,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高位收水冷却塔和机械通风冷均选择进风相对湿度作为主动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控制因素。以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为研究对象,研究无风和侧风两种情况下进风相对湿度变化时,蒸发水损失、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进塔空气量的变化规律。重点分析传质推动力沿冷却塔径向和轴向的变化规律,揭示了进风相对湿度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机理。指出在无风和侧风两种情况下进风相对湿度均可以有效的抑制传质推动力。(4)通过三维数值研究揭示了进风相对湿度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机制,接着对进风相对湿度抑制蒸发传质换热进行热态模型试验,分析了不同冷却水流量、进塔水温和侧风下进风相对湿度对冷却塔内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规律,并与数值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湿式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关于其蒸发传质换热过程抑制机理研究的数值计算分析的正确性。以某电厂高位收水机械塔为研究对象,进行现场试验,分析了进风相对湿度对蒸发水损失以及蒸发传热与对流传热的比值的影响规律,验证了通过进风相对湿度抑制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理论的正确性。(5)建立含有湿空气循环通道的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研究湿空气循环通道建立前后冷却塔传质推动力、传质系数和蒸发水损失的变化规律,揭示了湿空气循环通道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机制。接着,建立湿空气循环通道的热态模型试验台,研究湿空气循环通道建立前后蒸发水损失的变化规律,并和湿空气循环通道对蒸发水损失数值计算分析得到的规律进行对比,验证了含有湿空气循环通道的冷却塔三维数值计算模型的准确性。通过研究发现:湿空气循环通道建立后,蒸发传热降低了 15.1%,对流传热增加,增加幅度为33.4%,湿空气循环通道在减少蒸发水损失的同时能够增加对流传热,主要是由于湿空气循环通道增大了冷却塔进风量。接着建立和导风管增效研究相同的数学模型,研究了湿空气循环通道和导风管耦合作用下,蒸发水损失减少了 4.6%,该耦合方式下最大节水量的临界值为30.2t/h。本文的研究结论,详细地阐述了进风相对湿度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提出了通过主动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方法实现湿式冷却塔节水的思想,利用湿空气循环通道控制进风相对湿度,抑制冷却塔的蒸发传质换热过程,达到节水的目的。通过导风管雨区流场优化技术和湿空气循环通道相结合,实现冷却塔节水同时并保证冷却塔冷却性能不变。所得结论对冷却塔的节水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孙超[4](2020)在《西安护城河水质问题分析及提升技术方案探究》文中指出西安市护城河作为一条人工开挖的典型城市河流,是古代城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安市城市社会经济与人口规模的不断发展,市民对水环境的重视不足,造成了护城河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水质问题,对核心城区人居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同时也对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限制性影响。本文以西安市护城河为探究对象,通过对护城河概况、水系结构及现状水质的调查分析,对护城河存在水质问题做出全面的评价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水质提升技术方案,以期为护城河后续段的综合提升改造提供支撑性的依据。主要研究成果有:(1)通过水量和水质的时空分析,明确了影响护城河水质的主要因素为水量不足,流动性差,原水水质不理想;(2)针对护城河不同区段存在的水质问题,提出“控源-流动-净化-修复”的综合水质提升措施;(3)通过模型模拟计算与分析,明确了所提出的水质提升保护方案可以达到护城河水质改善的预期目标。

薛子龙[5](2020)在《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结构优化与灌水小区水力性能研究》文中提出脉冲滴灌不仅具有节约水量、灌水均匀、增产、适应强的优点,而且抗堵塞能力强、灌水均匀度高。目前对较低频率(0.0160.200 Hz)的电子脉冲滴灌研究较多,而对较高频率(2.5 Hz以上)的脉冲滴灌研究较少,尤其对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力性能尚未有系统的研究。本文采用了较为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前人研究的支管射流脉冲三通进行了结构优化,能够依靠自身结构产生2.223.05 Hz的脉冲水流。支管射流脉冲三通与毛管射流脉冲三通、支毛管普通T型三通匹配组合,构建了4个灌水小区。通过分析各灌水小区在不同支管三通进口压力下的水力性能,确定了灌水小区中支毛管三通的最优组合方式,对于促进滴灌技术的理论研究与推广应用有重要的科学与实用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论如下:(1)选取喷嘴宽度、位差、劈距、劈尖半径和夹壁倾角为5个主要影响因素,每个因素4水平。通过正交设计方法构建了16组模型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边界条件设定为进口压力100 kPa。将评价指标计算结果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多因素综合评分法将多因素评价指标转化成单一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第11组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模型加权后综合评分最高,其结构尺寸参数为喷嘴宽度15mm、位差5.5 mm、劈距113 mm、劈尖半径13 mm、倾角10°。(2)结构优化后的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样机试验结果表明:进口压力为80120 kPa时,样机的水力性能与数值模拟结果较为接近,其中样机的脉冲频率在2.223.05 Hz范围内,水头振幅在40.849.5 kPa范围内,水头损失在15.721.3kPa范围内,单侧平均出口流量在3.5924.036 m3/h范围内。(3)4个灌水小区的水力性能研究结果表明:Ⅰ、Ⅱ、Ⅲ号灌水小区内为脉冲波动水流,Ⅳ号灌水小区内为恒压水流,各灌水小区的灌水均匀度在支管三通进口压力为0.08 MPa时最高。当支管三通进口压力在0.060.12 MPa时,Ⅰ号灌水小区(支毛管三通均为射流脉冲三通)三通内部水头损失最大,沿程水头损失最小,滴头流量与灌水小区流量最小,灌水均匀度最高,灌水均匀系数在95.24%96.03%之间,流量偏差率在12.79%18.55%之间。(4)选择Ⅰ号灌水小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支毛管射流脉冲三通的水力性能,结果表明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的水头振幅、脉冲频率、水头损失均小于毛管射流脉冲三通。对支毛管射流脉冲三通脉冲特性(水头振幅与脉冲频率)、水头损失等水力性能参数与进出口压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拟合,发现支毛管三通脉冲特性参数与支毛管三通进口压力的关系式与二次函数拟合程度最高,支毛管水头损失与支毛管进口压力、平均出口压力的关系式与一次函数拟合程度最高。(5)对灌水小区两种水力参数拟合关系式进行验证,即分别通过出口流量—进口压力与水头损失—出口压力关系式,推导出滴头平均流量为1.239 L/h时灌水小区的支管三通理论进口压力分别为0.0741 MPa与0.0803 MPa。两者结果与实际进口压力0.08 MPa均接近,说明拟合关系式比较可靠。

章静[6](2020)在《基于污泥陶粒的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喷水织机是纺织行业重要的织造机械,其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水资源且产生大量废水,由此引发系列问题。一方面大规模的喷水织造废水急需处理回用,另一方面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污泥也急需处置。针对日益严苛的环保政策要求,治理纺织行业喷水织造废水、开展资源化污泥处置迫在眉睫。曝气生物滤池(Biological aerated filter,BAF)将传统生物膜法与过滤技术相结合,因其生物持留量高、出水水质好而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废水治理。当前,遵循污泥处置“四化”原则的制陶技术成为研究热点,因其可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并实现“以废治废”的双重收益而备受关注。为此,积极探索污泥制陶技术与曝气生物滤池强化废水处理的联合应用,对实现喷水织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围绕长兴地区纺织工业喷水织机行业污染减排问题,结合污泥制陶资源化技术和废水生物强化两方面内容,基于污泥陶粒构建曝气生物滤池,对比市售陶粒,开展自制滤料生物滤池对喷水织造废水污染物削减研究,并从污染物去除特性、微生物特性、滤料水处理特性三个层面,探究作用机理。主要成果如下:1、喷水织机中水回用站现状调研。长兴县夹浦镇已建的8座喷水织造废水处理站核心工艺均为气浮-沉淀,产生污泥均在脱水后运送至水泥厂。典型喷水织机中水站Ⅰ出水中COD和油类平均浓度分别为522.95 mg·L-1和9.09 mg·L-1,均无法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标准,需重点控制;中水站Ⅰ污泥年产量约7000 t(含水率约80%),p H为6.67~6.91,主要成分包括Si O2、Al2O3等,其中金属元素含量未超过《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泥质》(GB/T24188-2009)中限值,危害性较小,可进一步探索污泥资源化综合处置技术。2、污泥基陶粒的研发及性能测试分析。确定以污泥、底泥、粉煤灰配比5:3:2、烧制温度1130℃、保温时间20 min制备污泥陶粒,其破损率、含泥量、盐酸可溶率、空隙率与比表面积分别为4.97%、0.73%、1.56%、45.65%、1.7215 m2·g-1,符合《水处理用人工陶粒滤料》(CJ/T 299-2008)中规定的限值。污泥陶粒组成成分与市售陶粒相近,以C、O、Si、Al为主要元素,包含石英、钙长石等氧化物。污泥陶粒粗糙多孔,内部孔隙率和孔容分别为36.5%、0.2432 cm3·g-1,适于微生物的吸附与固定。污泥陶粒浸出液中的金属含量均未超过《危险废物鉴别标准浸出毒性鉴别》(GB5085.3-2007),是一种环保的资源化水处理滤料。3、污泥陶粒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性能研究。分别构建基于污泥陶粒的曝气生物滤池(SSC-BAF)和基于市售陶粒的曝气生物滤池(CTC-BAF)。启动阶段,SSC-BAF在7 d后完成挂膜、59 d后完成微生物驯化,相对于CTC-BAF的12 d及65 d,SSC-BAF启动周期更短、更耐冲击。综合考虑回用标准,确定系统最佳气水比为5:1,HRT为6 h,此时SSC-BAF对COD、油类、浊度的去除率分别为86.7%、89.6%、97.7%,略优于CTC-BAF的去除率85.3%、87.0%、96.1%。SSC-BAF对COD的去除能力在反洗6 h后得以恢复,反洗周期为8~9 d,而CTC-BAF的反洗周期为6~7 d。相同工况下,污泥陶粒SSC-BAF整体性能优于商业市售陶粒CTC-BAF,证明以污泥等固废为原料制备的陶粒具有水处理应用价值,可实现“以废治废”。4、污泥陶粒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机理探究。喷水织造废水中含有大量苯系物、蛋白多糖类、酰胺类、酚类、酯类等,污染物去除特性显示SSC-BAF系统能高效降解废水中酚类、酯类、芳香族蛋白质,且降解织造废水的优势菌主要有Novosphingobium spp.、Sphingobium spp.、Piscinibacter spp.、Halomonas spp.等菌属。此外,SSC-BAF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远高于CTC-BAF,污泥滤料更好地富集了Novosphingobium spp.、Sphingobium spp.、Haliangium spp.等功能菌属,佐证了SSC-BAF水处理效能更优。自制污泥陶粒更大的持水倍率、更低的Zeta电位绝对值、更适宜的p H值,促进了微生物在其中的附着,使系统实现快速启动及污染物的高效降解。5、工程应用。建设污泥资源化处置工程,设计日处理量为200 t(含水率约80%),主体工艺为污泥预热、板框压滤、干燥制陶等,采用污泥制陶技术的吨陶粒总成本为257.2元;喷水织造废水污染减排工程因地制宜设计10000 m3·d-1的曝气生物滤池,并采用污泥陶粒作为滤料,综合实现喷水织机行业的污染减排。

肖思强[7](2018)在《滴灌支管射流三通与灌水小区脉冲水力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脉冲滴灌是一种抗堵塞性能强、灌水均匀度高的灌溉技术,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与应用。现有的脉冲滴灌一般利用电子脉冲装置、脉冲电磁阀或橡胶、弹簧等形成脉冲水流,造价较高,使用维护较为不便,限制了脉冲滴灌的推广及使用。本文基于射流的附壁和切换原理设计了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灌水均匀性高的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尺寸,并对支管射流脉冲三通内部流场状态进行了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毛管射流脉冲三通及当前开发的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搭建的脉冲滴灌灌水小区,同普通滴灌灌水小区进行水力性能对比研究,并分析脉冲滴灌灌水小区的脉冲性能。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设计开发了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确定了其基本结构寸尺,分别是:喷嘴宽度为15mm,侧壁夹角为10°,位差为5.5mm,劈距为113mm,分流劈半径为13mm,控制管长度为340mm,控制管的宽度为9mm,出口流道宽度为18mm。分析了支管射流脉冲三通内部流场变化过程,揭示了主射流在流道内附壁切换过程、控制道能量传递过程、低压涡流区压力的变化过程。提出了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的设计方法,得出结论:出口边界条件一定时,位差太大或太小以及劈距太大,三通都不能产生脉冲水流;当三通尺寸确定后,进口水头太小、出口管道流公式流量系数过大或过小,三通都不能产生脉冲水流。(2)构建了四种灌水小区,分别是Ⅰ号灌水小区(支管和毛管均是脉冲射流三通)、Ⅱ号灌水小区(支管是脉冲射流三通,毛管是普通三通)、Ⅲ号灌水小区(支管是普通三通,毛管是脉冲射流三通)、Ⅳ号灌水小区(支管和毛管均是普通三通),试验研究了灌水小区的脉冲水力特性。结果发现:灌水小区进口压力和毛管铺设长度相同时,Ⅰ号灌水小区监测点平均流量最小,Ⅳ号灌水小区监测点平均流量最大;压力条件一定时,毛管长度增加,灌水小区进口流量也随之增加;毛管铺设长度相同时,灌水小区进口流量随压力增大而增大。四种灌水小区中,进口压力和毛管铺设长度相同时,Ⅰ号灌水小区灌水均匀性最好,Ⅳ号灌水小区灌水均匀性最差,Ⅱ、Ⅲ号灌水小区居于中间。Ⅰ号灌水小区灌水均匀系数平均值比Ⅳ号灌水小区提高了2.56-3.32个百分点,流量偏差率降低了5.06-8.20个百分点。(3)Ⅳ号灌水小区是脉冲滴灌灌水小区,对其进行了脉冲特性分析。得出结论:灌水小区进口压力在9.5-15.5m时,毛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头损失在0.6-1.9m之间,水头振幅在1.5-6.1 m之间,脉冲频率在200-235次/min;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头损失在0.7-2.0 m之间,水头振幅在2.0-3.8 m之间,脉冲频率在110-140次/min。毛管三通水头振幅大于支管三通,毛管三通脉冲频率大于支管三通。(4)分别拟合了支管和毛管射流脉冲三通进口流量与水头损失、水头振幅与水头损失、脉冲频率与水头损失、进口水头最大值与平均值的关系式,提出了脉冲滴灌灌水小区的脉冲参数设计方法。

彭堂飞[8](2017)在《热电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燃煤电厂在制造清洁能源的同时,也消耗大量原煤和水资源,产生了大量的污染物,如粉煤灰、烟尘、SO2、NOx和废水。在燃煤电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是提高资源与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论文通过研究辽宁H电厂清洁生产审核方案的应用,对废水、废气治理等重点项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对实施的无低费和中高费方案的环境、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共投资7423.3万元;年节电1.5万kwh,年节水2.3万吨,年节标煤1万吨,年节电费0.75万元;年节水费8.2万元,年节购煤炭费用800万元。减排二氧化硫4385.83t/a,减排氮氧化物977.96t/a。所有方案全部实施后,直接经济效益每年约节省1908.95万元,体现了清洁生产活动给企业带来的效益,贯彻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方针,基本能够实现设定的清洁生产目标。在取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厂区及周边环境得到了较好改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各种无/低费方案实施已经达到本次清洁生产设置的指标。

柴彩彩[9](2017)在《路面清洁技术研究及创新型路面清洁系统的关键部件设计》文中提出近年来,人们对路面清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道路清洁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环卫车是实现路面清洁的主要设备,而清洁系统作为环卫车的重要部件,是实现高效清洁的关键,但目前环卫车清洁系统面临功能单一、清洁效果不理想及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实现环卫车的多功能、高效清洁、全天候工作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难题。基于对现有路面清洁设备和技术的调研,从路面垃圾的来源、变化以及处理方法出发,针对现有路面清洁存在的功能单一和清洁效果一般问题,按路面清洁的工艺要求,对各路面清洁方法进行了认真评价和筛选,提出了新型路面拖净法,并对该路面拖净法进行了运动方案设计,经过对三个拖净运动方案在各方面的指标分析对比,确定了最优的路面滚动拖净方案。基于该路面滚动拖净方案,对实现该方案的关键部分进行了设计。(1)用SolidWorks对吸盘进行了几何建模,并对模型用ANSYS Workbench中的Fluent模块进行了内部流场的仿真分析,重点研究了影响耗气和吸杂能力的结构参数,发现吸盘遮挡具有节气、防气流冲撞和二次洁净效果。(2)以现有扫滚为基础,按拖滚的各项功能要求完成了拖滚的具体选型设计,并用SolidWorks对拖滚及支架进行了3D建模,然后用ANSYS Workbench中的Modal模块对模型进行了模态分析,针对存在的受力大引起的变形问题,进行了拖滚及支架的改进设计。(3)基于对现有扫滚提升机构的分析,按拖滚的提升要求完成了拖滚提升机构的设计。然后建立了拖滚提升机构的微分方程,并利用MATLAB软件对拖滚提升机构进行了动态响应分析,通过分析比较不同结构参数下的振动曲线图,得到了合适的参数及设计模型。

王洪涛[10](2016)在《武汉中心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集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快速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社会生产力不断的提高,建筑高度超过l00m的超高层建筑在我国愈加普及,其建造施工既是直接展现国家建筑能力和科技水平的标志,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实力的重要体现。以超高层建筑为代表的快速城镇化建设,导致中国社会面临两大问题:能源短缺和环境恶化。建筑施工阶段是工程建设全过程中污染和能耗的重要环节,特别是建筑垃圾的垂直运输和再利用、建筑有毒污染物监测与控制、建筑施工用水与雨水循环利用和施工环境保护技术,在超高层建筑的施工与管理方面影响巨大,但国内关于这些方面的研究甚少。本文以绿色施工理念为指导,以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雨水循环利用和临时环境设施为研究对象,分别构建了超高层建筑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和研究模型。论文的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高层建筑施工需建立快捷有效的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在对超高层建筑垃圾运输特点、现状及存在问题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超高层建筑快捷高效垃圾运输系统和垃圾真空回收系统。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LS)和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法(LS-SVM)模型,构建了PLS-LSSVM建筑垃圾预测模型;最后,从施工组织管理和消耗指标两个维度,构建了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方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优化决策模型。(2)以超高层建筑施工中因材料和施工方法造成的典型有害物质为研究对象,对现行室内空气环境模拟研究方法对比分析,选择以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用于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控制研究,并采用FLUENT软件对研究过程和结论进行模拟和分析;根据超高层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特点,对其几何模型、物理模型、模型边界及氨气扩散选择进行了设定。(3)在对超高层建筑雨水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适用于超高层建筑的雨水处理工艺技术,并形成相应的雨水处理流程;分析了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利用的特点,进而构建了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利用系统;基于以上研究,构建了由目标层(雨水循环利用评价)、二级评价目标层(中水回用、雨水收集利用)和措施层(中水回用利用率、处理装置运行负荷率、雨水收集利用率、雨水水质达标率)组成的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评价层次结构模型。(4)以超高层施工临时环境设施布置问题为研究对象,在对施工过程中临时环境设施条件与需求分析的数据支持基础上,构建基于临时环境设施需求数量、建造成本和场地优化的多目标决策数理模型,应用离散随机选择模型(LOGIT)进行了实验仿真模拟,提出不同施工阶段、场地条件和楼层等因素条件下临时环境设施布置。(5)以武汉中心为例,分别对本文所构建的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优化决策模型、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模拟与控制技术方法、雨水循环评价层次结构模型、临时环境设施多目标决策数理模型等进行了分析和模拟,以验证本文所提出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性和可应用性。

二、新型自净式高效节水喷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型自净式高效节水喷嘴(论文提纲范文)

(1)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喷射制冷技术的研究现状
        1.2.1 喷射器理论
        1.2.2 喷射制冷系统的研究现状
    1.3 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1 蒸发冷却技术的发展
        1.3.2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技术的研究现状
        1.3.3 蒸发冷却与其他技术相结合的研究
    1.4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的构建
    2.1 复合系统构成和工作原理
        2.1.1 系统构成
        2.1.2 复合系统的工作原理
        2.1.3 复合系统的运行策略
    2.2 复合系统的计算模型
        2.2.1 喷射器模型
        2.2.2 太阳能集热器模型
        2.2.3 发生器模型
        2.2.4 蒸发器模型
        2.2.5 工质泵模型
        2.2.6 蒸发式冷凝器模型
        2.2.7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器模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的热力学分析
    3.1 能量分析模型
        3.1.1 太阳能喷射循环
        3.1.2 露点间接蒸发冷却循环
        3.1.3 复合系统
    3.2 计算参数
    3.3 热力学分析
        3.3.1 太阳辐射强度对太阳能喷射制冷系统的影响
        3.3.2 发生温度对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的影响
        3.3.3 冷凝温度对太阳能喷射制冷子系统的影响
        3.3.4 室外气象参数对露点蒸发冷却制冷的影响
        3.3.5 室外气象参数对复合制冷系统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蒸发式冷凝器和露点蒸发冷却器结构设计
    4.1 设计概况
    4.2 蒸发式冷凝器结构设计
        4.2.1 初步规划
        4.2.2 冷凝盘管的结构与确定相关系数
        4.2.3 蒸发式冷凝器的换热面积计算
        4.2.4 各个参数对蒸发式冷凝器结构的影响
    4.3 露点蒸发冷却器结构设计
        4.3.1 露点蒸发冷却器主要尺寸结构设计
        4.3.2 露点蒸发冷却器主要尺寸对冷却性能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复合系统供冷性能分析
    5.1 气象参数与建筑概况
        5.1.1 气象参数
        5.1.2 建筑概况
    5.2 复合系统供冷性能分析
        5.2.1 典型日气象条件对复合系统性能的影响
        5.2.2 供冷季气象条件对复合系统性能的影响
    5.3 复合系统经济性分析
        5.3.1 典型日经济性分析
        5.3.2 供冷季经济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3)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过程的主动抑制机制与节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冷却塔节水研究现状
    1.3 冷却塔蒸发传质的研究现状
    1.4 本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影响因素以及主动抑制的关键参数选择
    2.1 引言
    2.2 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因素
        2.2.1 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基本方程
        2.2.2 进风相对湿度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
        2.2.3 环境温度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
        2.2.4 进塔水温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
        2.2.5 冷却水量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
        2.2.6 进塔空气量对蒸发传质换热的影响
    2.3 抑制蒸发传质换热时对流传热的变化
        2.3.1 抑制传质系数时传热系数的变化
        2.3.2 抑制蒸发传热时对流传热的变化
    2.4 蒸发传质换热的极限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湿式冷却塔传热传质数学模型与蒸发传质的数值模拟
    3.1 引言
    3.2 湿式冷却塔气-水两相传热传质三维数值计算模型
        3.2.1 湿式冷却塔内空气运动控制方程
        3.2.2 湿式冷却塔内空气运动阻力模型
        3.2.3 湿式冷却塔内水的运动控制方程
        3.2.4 湿式冷却塔内气-水两相传热传质控制方程
        3.2.5 湿式冷却塔几何模型和边界条件
        3.2.6 网格无关验证和计算结果验证
    3.3 自然通风逆流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的数值模拟
        3.3.1 一维数学模型
        3.3.2 环境因素对常规塔蒸发传质的影响
        3.3.3 运行参数对常规塔蒸发传质的影响
    3.4 高位收水冷却塔蒸发传质的数值模拟
        3.4.1 环境因素对高位塔蒸发传质的影响
        3.4.2 运行参数对高位塔蒸发传质的影响
    3.5 机械通风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影响因素的研究
        3.5.1 环境因素对机械塔蒸发蒸发传质的影响
        3.5.2 运行参数对机械塔蒸发传质的影响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进风相对湿度主动抑制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无风条件下进风相对湿度对蒸发传质抑制机理的研究
        4.2.1 进风相对湿度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
        4.2.2 进风相对湿度对通风量以及传质系数的影响
    4.3 侧风条件下进风相对湿度对蒸发传质抑制机理的研究
        4.3.1 侧风存在时进风相对湿度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
        4.3.2 侧风存在时进风相对湿度对通风量以及传质系数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的热态模型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热态模型试验台的设计
        5.2.1 热态模型试验台
        5.2.2 实验相似准则
        5.2.3 试验测量及仪器
        5.2.4 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
    5.3 热态模型试验分析
        5.3.1 影响蒸发损失因素的研究
        5.3.2 不同风速下进风相对湿度对冷却塔蒸发传质的影响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进风相对湿度变化抑制蒸发传质换热的现场测试
    6.1 引言
    6.2 测试仪器的选择
    6.3 测试数据的传输方案
    6.4 现场测试方案
    6.5 现场测试结果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冷却塔湿空气循环通道的构建与主动抑制蒸发传质性能的研究
    7.1 引言
    7.2 湿空气循环通道的物理模型及数学建模
    7.3 湿空气循环通道对空气动力场的影响
    7.4 湿空气循环通道对传质推动力的影响
    7.5 湿空气循环通道对传质系数和蒸发量的影响
    7.6 含湿空气循环通道的热态模型试验
        7.6.1 热态模型试验台
        7.6.2 试验工况
        7.6.3 试验结果分析
    7.7 湿空气循环通道和冷却塔增效耦合作用的技术分析
        7.7.1 物理模型与验证
        7.7.2 导风管和湿空气循环通道耦合作用的研究
    7.8 本章小结
第8章 全文总结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附件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西安护城河水质问题分析及提升技术方案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及实践进展
    1.3 城市河流现状水污染分析
    1.4 城市河流现状水质提升技术
    1.5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西安市护城河概况
    2.1 护城河形成及整修历程
    2.2 护城河现状水系结构
    2.3 护城河现状水量分析
        2.3.1 损耗水量
        2.3.2 补给水量
        2.3.3 水量平衡
        2.3.4 生态环境需水分析
3 现状水质评价及问题分析
    3.1 水源水质分析
        3.1.1 大峪水库地表水
        3.1.2 北石桥污水处理厂再生水
        3.1.3 规划新增水源
    3.2 现状水质分析评价
        3.2.1 建成段水质分析评价
        3.2.2 建成段水质综合评价
        3.2.3 未改建段现状水质
    3.3 水质问题分析
        3.3.1 水源水质问题
        3.3.2 建成段水质问题
        3.3.3 未建成段水质问题
4 水质提升方案探究
    4.1 水质目标保障措施
    4.2 总体设计思路
    4.3 控源措施
        4.3.1 截污箱涵工程
        4.3.2 补水提标工程
        4.3.3 内源底泥处理方案
    4.4 流动措施
        4.4.1 全程循环系统
        4.4.2 逐级循环系统
        4.4.3 流动水量平衡分析
    4.5 净化措施
        4.5.1 净化方案确定
        4.5.2 原位净化方案难点
        4.5.3 曝气系统
        4.5.4 微生物净化系统构建要求
    4.6 修复措施
        4.6.1 水生态系统修复方案
        4.6.2 新型生态丁坝
5 水质提升目标可达性分析
    5.1 污染物负荷量化分析
        5.1.1 概化计算公式
        5.1.2 计算结果
    5.2 措施消减量化分析
        5.2.1 净化措施量化分析
        5.2.2 水生态系统量化分析
    5.3 水质目标可达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结构优化与灌水小区水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工作原理及数值模拟模型
    2.1 射流相关理论及附壁原理
        2.1.1 射流相关理论
        2.1.2 射流附壁原理
        2.1.3 射流切换原理
    2.2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
        2.2.1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结构
        2.2.2 支管射流脉冲工作原理
    2.3 数值模拟理论
        2.3.1 物理模型
        2.3.2 数学模型
        2.3.3 湍流模型
        2.3.4 能量守恒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正交设计与模拟优化
    3.1 正交设计
    3.2 网格划分及工作参数设定
        3.2.1 网格划分
        3.2.2 工作参数设定
    3.3 结构优化
        3.3.1 评价指标
        3.3.2 评价方法
        3.3.3 优化结果
    3.4 模拟结果分析
        3.4.1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力性能分析
        3.4.2 进口压力对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力性能影响分析
    3.5 样机试验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的灌水小区水力性能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装置
        4.1.3 试验系统
        4.1.4 试验测试方法
    4.2 灌水小区脉冲特性分析
        4.2.1 水头振幅
        4.2.2 脉冲频率
    4.3 灌水小区水头损失分析
        4.3.1 沿程平均压力
        4.3.2 沿程水头损失
        4.3.3 灌水小区水头损失
    4.4 灌水小区流量分析
        4.4.1 滴头流量分布情况
        4.4.2 滴头流量阈值分析
        4.4.3 灌水小区流量—压力拟合公式
    4.5 灌水小区灌水均匀度分析
        4.5.1 灌水均匀度计算公式
        4.5.2 灌水均匀度分析
    4.6 灌水小区水力性能参数拟合
        4.6.1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力性能参数拟合
        4.6.2 毛管射流脉冲三通水力性能参数拟合
    4.7 灌水小区水力性能参数拟合公式验证
        4.7.1 出口流量—进口压力拟合关系式验证
        4.7.2 水头损失—出口压力拟合关系式验证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科研成果

(6)基于污泥陶粒的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喷水织造废水概况
        1.2.1 喷水织造废水的来源
        1.2.2 喷水织造废水的危害
        1.2.3 喷水织造废水处理技术
    1.3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的研究进展
        1.3.1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原理
        1.3.2 曝气生物滤池主要形式及特征
        1.3.3 曝气生物滤池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1.4 污泥基陶粒滤料的研究进展
        1.4.1 污泥的危害及处置
        1.4.2 污泥陶粒的水处理现状
    1.5 研究目标及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喷水织机中水回用站现状调研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喷水织造产业现状
        2.3.2 典型喷水织机中水回用站概况
        2.3.3 中水回用站Ⅰ废水处理效果评价
        2.3.4 中水回用站Ⅰ污泥性质分析
        2.3.5 喷水织机中水回用站废水处置及污泥资源化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污泥基陶粒的研发及性能测试分析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污泥陶粒的制备技术研究
        3.3.2 污泥陶粒的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污泥陶粒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装置
        4.2.3 实验及分析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BAF系统启动期间污染物去除特性
        4.3.2 气水比对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效果的影响
        4.3.3 水力停留时间对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效果的影响
        4.3.4 滤料高度对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效果的影响
        4.3.5 BAF系统的反冲洗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污泥陶粒BAF系统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机理探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污染物去除特性
        5.3.2 微生物学特性
        5.3.3 滤料水处理特性
        5.3.4 污泥陶粒BAF稳定运行及污染物去除的机理初探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污泥处置及废水治理的工程应用
    6.1 引言
    6.2 污泥资源化处置工程
        6.2.1 工程概况
        6.2.2 工程设计
        6.2.3 技术经济分析
    6.3 喷水织造废水污染减排工程
        6.3.1 工程概况
        6.3.2 工程设计
        6.3.3 滤池结构设计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7)滴灌支管射流三通与灌水小区脉冲水力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工作原理与数值模拟理论
    2.1 射流理论和附壁切换
        2.1.1 射流相关理论
        2.1.2 射流的附壁与切换
    2.2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关键结构选定
        2.2.1 关键结构
        2.2.2 工作原理
    2.3 数值模拟理论
        2.3.1 物理模型
        2.3.2 数学模型
        2.3.3 湍流模型
    2.4 小结
第三章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结构设计及内部流场分析
    3.1 数值模拟条件下脉冲波形判别
    3.2 模拟试验
        3.2.1 几何尺寸的确定
        3.2.2 不同边界条件的脉冲特性
    3.3 内部流动分析
        3.3.1 总压分布变化过程
        3.3.2 控制管能量交换
        3.3.3 低压涡流区变化过程
    3.4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小区脉冲水力性能试验
    4.1 滴灌灌水均匀性的计算方法
        4.1.1 灌水均匀系数
        4.1.2 流量偏差率
    4.2 试验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系统与装置
        4.2.3 试验设计方案与测试方法
        1.试验设计方案
        2.测试方法
    4.3 灌水小区水力性能试验结果与分析
        4.3.1 Ⅰ号灌水小区
        4.3.2 Ⅱ号灌水小区
        4.3.3 Ⅲ号灌水小区
        4.3.4 Ⅳ号灌水小区
    4.4 灌水小区水力性能试验对比与分析
        4.4.1 60m毛管铺设长度
        4.4.2 70m毛管铺设长度
        4.4.3 80m毛管铺设长度
    4.5 灌水小区脉冲性能试验分析
        4.5.1 毛管射流脉冲三通脉冲性能分析
        4.5.2 支管射流脉冲三通脉冲性能分析
    4.6 灌水小区脉冲参数设计
    4.7 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8)热电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清洁生产概述
        0.1.1 清洁生产的由来
        0.1.2 清洁生产的定义
        0.1.3 清洁生产的意义
    0.2 国内外清洁生产概况
        0.2.1 国际清洁生产概况
        0.2.2 国内清洁生产概况
    0.3 火电行业发展现状简介、污染状况及清洁生产现状简介
        0.3.1 火电行业发展及现状简介
        0.3.2 火电行业污染状况
        0.3.3 火电行业清洁生产现状
    0.4 清洁生产审核
        0.4.1 清洁生产审核的定义
        0.4.2 清洁生产审核的总体思路
        0.4.3 清洁生产审核的原则
        0.4.4 清洁生产审核的步骤
        0.4.5 清洁生产审核报告编制依据
        0.4.6 火电企业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必要性
    0.5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0.5.1 论文研究目的、意义
        0.5.2 论文研究目内容
第一章 筹划与组织
    1.1 取得最高层领导支持
    1.2 组建审核小组
    1.3 开展宣传、动员与培训
    1.4 克服障碍
第二章 预评估
    2.1 企业生产现状
    2.2 企业产排污现状分析
    2.3 现有“三废”处理设施和现状
    2.4 产排污状况评价
    2.5 确定审核重点并设置清洁生产目标
    2.6 提出和实施无/低费方案
第三章 评估
    3.1 审核重点概况与工艺流程
    3.2 物料平衡分析
    3.3 能耗、物耗以及废弃物产生原因分析
第四章 方案产生和筛选
    4.1 方案汇总
    4.2 方案筛选
    4.3 方案研制
    4.4 核定并汇总无/低费方案实施效果
第五章 可行性分析
    5.1 目的
    5.2 可行性评估
    5.3 推荐可实施方案
第六章 方案实施
    6.1 组织方案实施
    6.2 汇总已实施方案的成果
    6.3 分析总结已实施方案对企业的影响
第七章 持续清洁生产
    7.1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组织
    7.2 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制度
    7.3 制定持续清洁生产计划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
致谢

(9)路面清洁技术研究及创新型路面清洁系统的关键部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来源及选题背景
        1.1.2 课题的研究意义
    1.2 环卫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环卫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环卫车的国内外技术研究热点
        1.2.3 现有路面清洁技术存在的问题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路线
2 道路垃圾分类与清洁方法的研究与筛选
    2.1 路面清洁的技术现状与存在问题
    2.2 各类路面垃圾的来源及处理方法
    2.3 路面清洁方法的研究与筛选
        2.3.1 路面清洁方法的研究
        2.3.2 路面清洁方法的筛选
    2.4 本章小结
3 拖净运动方案的设计
    3.1 路面拖净的工艺分析
    3.2 可行拖净运动方案设计
    3.3 各运动方案的综合评价
        3.3.1 运动方案评价指标的筛选
        3.3.2 运动方案评价过程
    3.4 最优运动方案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4 吸盘的结构设计与仿真
    4.1 吸杂机理的介绍
    4.2 吸盘对流场的要求分析
    4.3 现有吸盘结构的分析
        4.3.1 现有吸盘的结构组成
        4.3.2 现有吸盘的结构参数
        4.3.3 现有吸盘的性能分析
    4.4 新吸盘结构的设计与仿真
    4.5 新吸盘的结构参数分析
        4.5.1 吸盘过渡圆弧的分析
        4.5.2 吸盘宽度的分析
    4.6 遮挡对能耗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拖滚的结构设计及改进
    5.1 拖滚的性能要求分析
    5.2 拖滚的具体结构设计
    5.3 拖滚及其支撑结构的三维建模
        5.3.1 拖滚各零部件的三维建模
        5.3.2 拖滚各零部件的虚拟装配
    5.4 拖滚与支撑机构的模态分析与改进
        5.4.1 拖滚及其支撑机构的模态分析
        5.4.2 拖滚及其支撑机构的改进
    5.5 本章小结
6 拖滚提升装置的几何建模与动态分析
    6.1 拖滚提升装置的几何建模
    6.2 拖滚提升装置的动态响应分析
        6.2.1 拖滚提升装置的数学模型
        6.2.2 拖滚提升装置的动态仿真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致谢

(10)武汉中心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生自认为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超高层建筑是我国城市建设成就和社会生产力的标致
        1.2.2 超高层建筑引发对资源和环境双重矛盾的担忧和反思
        1.2.3 超高层建筑施工绿色施工及环境污染治理是共性难题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超高层绿色施工与技术应用研究综述
        1.3.2 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研究综述
        1.3.3 超高层施工空气污染控制研究综述
        1.3.4 超高层泵送用水及雨水循环利用研究综述
        1.3.5 超高层建筑施工临时环境设施选择模型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依据
        1.4.3 研究内容
2 案例工程概况
    2.1 工程设计概况
    2.2 工程实施目标
        2.2.1 工期目标
        2.2.2 质量目标
        2.2.3 安全生产及文明施工目标
        2.2.4 绿色施工目标
    2.3 设计概况
3 武汉中心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技术研究
    3.1 超高层建筑垃圾运输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超高层建筑垃圾概念界定与特点
        3.1.2 超高层建筑垃圾运输方式与现状
        3.1.3 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存在问题
    3.2 武汉中心垃圾垂直运输及回收系统
        3.2.1 超高层建筑垃圾垂直运输系统
        3.2.2 超高层建筑垃圾真空回收系统
    3.3 武汉中心建筑垃圾预测PLS-LSSVM模型
        3.3.1 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
        3.3.2 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模型
        3.3.3 PLS-LSSVM建筑垃圾预测模型
    3.4 武汉中心垃圾垂直运输优化决策模型
        3.4.1 建筑垃圾垂直运输主要方案
        3.4.2 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建立
        3.4.3 建筑垃圾垂直运输决策模型
        3.4.4 实证分析
4 武汉中心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4.1 超高层建筑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研究方法
    4.2 武汉中心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模型环境设定
        4.2.1 几何模型条件设定
        4.2.2 物理模型条件设定
        4.2.3 数学模型边界条件设立
        4.2.4 氨气扩散原则设立
    4.3 武汉中心施工全过程空气污染案例构建和设定
        4.3.1 案例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
        4.3.2 案例物理模型和边界条件
    4.4 数值模拟结果和分析
        4.4.1 机械通风方案
        4.4.2 自然通风方案
        4.4.3 机械与自然同时通风方案
        4.4.4 结论分析
5 武汉中心建筑雨水循环利用技术研究
    5.1 超高层建筑雨水特征与处理工艺
        5.1.1 超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雨水利用的主要方式
        5.1.2 超高层建筑雨水处理工艺
        5.1.3 超高层建筑雨水处理流程
    5.2 武汉中心雨水循环要素分析
        5.2.1 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利用的特点
        5.2.2 构建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利用系统
        5.2.3 超高层建筑雨水循环利用注意事项
    5.3 武汉中心雨水循环评价指标体系
        5.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3.3 评价层次结构模型
    5.4 武汉中心雨水循环评价研究
6 武汉中心施工临时环境设施技术应用与优化
    6.1 武汉中心施工临时环境设施界定与问题
        6.1.1 临时环境设施的界定
        6.1.2 临时环境设施存在的问题
    6.2 武汉中心施工临时环境设施条件与需求分析研究
        6.2.1 临时环保型厕所的种类
        6.2.2 施工临时厕所的选型确定
        6.2.3 临时厕所布置参数要求
        6.2.4 临时厕所需求分析
    6.3 武汉中心施工临时环境设施多目标决策数理模型
        6.3.1 离散选择模型基本原理
        6.3.2 多项LOGIT模型(MNL)
        6.3.3 临时环境设施布置多项Logit模型建立与结果
    6.4 武汉中心施工临时环境设施设置建议
7 结论及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能的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四、新型自净式高效节水喷嘴(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阳能喷射与露点间接蒸发复合制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 张崇文.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2]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3]湿式冷却塔蒸发传质换热过程的主动抑制机制与节水研究[D]. 袁威. 山东大学, 2021(11)
  • [4]西安护城河水质问题分析及提升技术方案探究[D]. 孙超.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5]支管射流脉冲三通结构优化与灌水小区水力性能研究[D]. 薛子龙. 江苏大学, 2020(02)
  • [6]基于污泥陶粒的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喷水织造废水的应用研究[D]. 章静. 浙江大学, 2020(02)
  • [7]滴灌支管射流三通与灌水小区脉冲水力特性研究[D]. 肖思强. 江苏大学, 2018(05)
  • [8]热电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实践研究[D]. 彭堂飞. 大连交通大学, 2017(01)
  • [9]路面清洁技术研究及创新型路面清洁系统的关键部件设计[D]. 柴彩彩. 西安工程大学, 2017(06)
  • [10]武汉中心工程绿色施工技术集成研究[D]. 王洪涛.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新型自清洗高效节水喷嘴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