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民族的幸福节拍(论文文献综述)
才文闹布[1](2021)在《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文中认为玉树藏族自治州作为“三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河流的共同发源地,素有“中华水塔”之称。这里孕育了着种类丰富多样、形式独特别致、内容多姿多彩的藏族歌舞文化,因此玉树藏族自治州长期以来被称为“藏族歌舞之乡”。“卓”舞是说藏语“!?”的音译,舞蹈、音乐、诗体唱词为一体,它是一种古老的礼仪性的藏族民间团体舞蹈,是一种边唱边跳的舞蹈形式。本论文从实验语音学的角度,以praat软件来提取不同声学参数如基频、能量和时长等方面为突破口分析玉树地区比较流行的三种“卓”舞的唱词曲调,将其三种卓舞歌转化为五线谱,最后利用spss来统计数据。通过对玉树卓舞进行声学分析得出其独特的声学特征及对比的研究。从基频方面看,玉树“卓”舞的基频低于玉树民歌。新赛嘉那求“卓”舞的乐曲走向基本呈现出阶梯形式。而且乐句内和结尾中存在持续时长3—9s左右的短拖腔。称多白龙卓舞的乐句内和结尾中存在持续时长2—4s左右的短颤音。囊谦卓格玛的乐曲和乐句时长短,基频低,颤音波动不大。从能量方面看,称多白龙“卓”舞和新赛嘉那求“卓”舞能量走向是先升后降的,基本呈现为拱形的曲线。新赛嘉那求“卓”舞的能量几乎处于高频带,除了《雪山》之外,其余的能量平均在61.72d B—66.67d B之间,声波能量较强,声音的强度大,《雪山》的能量基本处于低频状态,整体能量走向处于平衡的状态,平均值在54.41d B,声波能量相对弱,声音的强度小。称多白龙卓舞的能量平均值基本在61d B—62d B。整体的能量走向体现出声音的强度大小和音量的范围广泛。从中能够表现出慢板、中板和快板的韵律变化以及曲式结构的完整性。囊谦卓格玛的能量走向呈现出拱形的趋势,声波能量较弱,能量时长短,能量平均值在45.90db—50.7db。随着韵律情感的变换,能量走向平衡状态,音量清脆。从时长方面看,三种卓舞中新赛嘉那求卓舞的乐句和乐曲时长最长,乐句时长基本在30—2s之间,而且每句乐句的第一乐句时长最长,最后第三到四乐句时长最短,中间部分的乐句时长基本稳定,有明显的规律性。称多白龙卓舞乐句和乐曲时长短于新赛嘉那求卓舞,乐句时长基本在27—5s之间,但是乐句时长的结构一样。囊谦卓格玛的乐句时长短,乐曲时长长,乐句时长基本在10—2s之间。
孔令昕[2](2021)在《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民族舞蹈在我国发展由来已久,其艺术特点及民族特性均已得到证实,但基于藏民族舞蹈独特运动形式的健身价值尚未得到系统研究和证实。基于社会大众健康的需求以及藏民族舞蹈传承和发展的需要,系统整理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在实践中进行证实其健身价值是一项亟需完成的工作。研究目的: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进行实证,使社会大众更加清晰的认知其具体健身价值及运动特征,以便根据健身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用藏民族舞蹈运动,借此提升身体健康水平。通过此研究促进藏民族舞蹈在我国大众健身领域中的发展,拓宽我国大众健身路径,提升社会大众健康水平。研究方法:本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焦点小组座谈法对藏民族舞蹈身体机能、身体素质、身体形态、心理健康四个方面的价值进行定性研究,通过实验法对藏民族舞蹈四个方面的健身价值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骨盆后倾数值具有极其显着性差异(P<0.01),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膝关节超伸数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体重、腰围数值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两组受试者体重、腰围数值较实验前都显着下降。(2)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垂直纵跳、直立体前屈数值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12分钟跑数值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实验前、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肺活量、台阶实验数值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4)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愤怒情绪数值不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后测试所得两组受试者焦虑心、抑郁、紧张心理状态数值结果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参与藏民族舞蹈运动可以减轻参与者体重,与此同时有助于减少其腰围。骨盆后倾、膝关节超伸是藏民族舞蹈独特的健身价值要素,参与藏民族舞蹈可以改善骨盆后倾和膝关节超伸的不良身体形态。(2)藏民族舞蹈身体素质价值包括下肢力量、下肢柔韧、有氧耐力三个方面,藏民族舞蹈独特的下肢屈伸动作给参与者膝关节周边肌肉带来了更为深入的力量刺激,下肢力量与之增加。变化丰富、大幅度的下肢动作增加了受试者下肢柔韧性。藏民族舞蹈属于有氧供能为主的运动项目,对受试者有氧耐力有较好的促进作用。(3)藏民族舞蹈身体机能价值包括肺通气机能、心血管系统机能两个方面,藏民族舞蹈属于典型的有氧耐力运动,参与这项运动可以提升人体摄取氧气的能力,提升肺通气机能。受试者通过参与藏民族舞蹈运动心脏泵血功能及人体血液循环得到发展,提升了其心血管系统机能。(4)藏民族舞蹈动作特征具有坚忍不拔、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特征,参与藏民族舞蹈可以减少其不良心绪,有效改变抑郁、焦虑、紧张三种不良心理状态。
杨红萍[3](2021)在《易门谚语的修辞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易门县隶属云南省玉溪市,境内除汉族外,还居住着彝族、苗族、哈尼族等21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共同开发易门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优秀民族民间文化,民间文学资源十分丰富。其中,谚语作为地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易门谚语朴实精练,折射出易门人民的智慧与思想,反映着易门的社会风俗文化和地域特色,而且易门谚语无处不在,活跃于人们的言语交际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与价值,为易门人民所喜闻乐道,这与它独特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密不可分的。文章以易门汉语方言谚语为研究对象,从语音、词语、辞格三方面对谚语的修辞艺术特色展开研究。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了选题缘由及意义、选题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研究方法,交代了语料来源以及易门方言音系。第一章从语音修辞入手,对易门汉语方言谚语的押韵及节拍进行分类统计来分析其语音的修辞特征,具体描述了易门谚语的押韵方式、押韵位置、韵辙的使用特点、节拍划分的基本方式等方面的特征。第二章从词语修辞入手,对易门汉语方言谚语中大量运用的特色方言词、叠音词、同义词和反义词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描述了易门汉语方言谚语中不同类型的词语修辞特点,反映出易门人民的用语习惯以及对事物爱憎分明的特点。第三章从辞格的运用入手,对易门汉语方言谚语中常用的比喻、比拟等深层修辞和对偶、夸张等浅层修辞进行研究分析,具体描述了不同的辞格类型在易门谚语语言建构上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最后是结语,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研究待改进之处。
朱长甜[4](2021)在《草原文化中的冬不拉音乐艺术》文中研究指明“热爱草原的是骏马,热爱蓝天的是彩霞,我是哈萨克的儿子哟,我爱我的冬不拉,冬不拉冬不拉”。哈萨克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能歌善舞、多姿多彩的民族,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充满了音乐和诗意,美妙的歌声在大草原上传唱、动听的琴声在大草原上悠扬。哈萨克族的人们长期以游牧生活为主,形成特有的游牧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这些方式的产生都与人们的草原生活息息相关。在草原中人们以转场的方式进行牲畜的放养,以使草地更加的因地制宜;在居住方面春暖花开时则以简单易携带的毡房为主,较寒冷时则以土房为主;在哈萨克族人们以猫头鹰的羽毛作为服饰的搭配,草原的辽阔性也使人们的服装更具有民族风韵。而民族风韵更多的体现了人们在文化方面的表达更加的具体化、多元化,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的融合,正是在这种多元与融合的发展下充分的展现了哈萨克族人们所拥有的文化是发展的、所拥有的音乐是丰富的、音乐与文化的发展是融合的。文化是多元的,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多元与创新的文化发展下民族的元素也不断进行文化的深入,并通过这种文化的融合,让民族的文化更加具体化。在对新疆哈萨克族冬不拉音乐进行研究时发现,对于冬不拉音乐的形制、乐器的演奏技巧、乐器的改良、乐器的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概述,但对于冬不拉音乐民间歌曲的研究以及冬不拉器乐艺术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是如何发展,为何发展,进行了哪些发展,为何进行了这些发展与创新等方面没有进行系统的阐述。本文以哈萨克族冬不拉弹唱、冬不拉器乐曲为出发点,根据冬不拉音乐本体所呈现的特点并与草原文化的背景和地理环境相结合并运用音乐学、社会学、语言学等方法多角度关注哈萨克族冬不拉音乐的发展与变化,既注重哈萨克族冬不拉乐器在草原文化的影响下不断源远流长,又注重了哈萨克族的音乐在草原文化影响下不断推陈出新。哈萨克族冬不拉音乐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审美需求的改变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哈萨克族的冬不拉音乐文化也随着现代变迁发生变化,由毡房走向舞台,由独奏发展为合奏,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成为时代进程中的一部分从而论证了冬不拉音乐的发展在一定的草原文化基础之上才更加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李丹丹[5](2021)在《歌剧《原野》演唱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歌剧艺术的极大魅力来源于它的综合性,复杂多样的艺术种类使歌剧成为一门表演丰富的舞台艺术。歌剧《原野》吸取中西方优秀音乐之精华,是中国戏剧和欧洲歌剧的紧密结合体。本文从音乐学、历史学以及人类学这几方面论述歌剧《原野》音乐与人物、唱段的表演以及笔者自身的演唱体验,利用定性分析法、文献研究法、思辨方法、观察法等,对歌剧《原野》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总结,对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进行力所能及的思考。本文由绪论和四个正文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概述歌剧《原野》研究现状、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一部分:阐述曹禺以及他的文学作品《原野》,从历史和社会的角度出发,深入了解歌剧《原野》的创作背景以及歌剧版本与文学着作之间的关系。第二部分:从音乐学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分析歌剧《原野》起伏多变的音乐风格、多样化的演唱形式以及音乐语言的多样共融所体现出的音乐特征与多重人物性格的碰撞。第三部分:利用分析法、对比法,从气息、咬字吐字、音色、速度力度等声乐技巧来分析歌剧《原野》中“金子”和“仇虎”的经典唱段,表现了金子对自由的渴望、对爱情的向往、对不公命运的反抗以及仇虎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第四部分:运用推理法总结出自己对于歌剧演唱的观点,娴熟的歌唱技术、优秀的情感表达、真实的人物感受、丰富的舞台交流构成完整的演唱体验,从而不断的提高我们的审美意识与表演能力。通过对于歌剧《原野》的研究,不断的提升自己的学术研究和写作能力,积累分析歌剧角色的经验,丰富相关课题的研究,希望更多的人对此类课题的研究感兴趣。
图雅(Munkhtuya)[6](2021)在《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以蒙古国的卫拉特蒙古族、中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卫拉族为范围,进行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比较研究,基于丰富的实地考察、民族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资料。本文从卫拉特蒙古族的长调、仪式及综合研究出发,并对中国卫拉特蒙古族、蒙古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卫拉特蒙古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目前,对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很少直接从音乐学角度出发,并且民族音乐学家也没有对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进行过多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相对全面的研究,将民族音乐学与声乐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填补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的空白。笔者将卫拉特蒙古长调的抒情和旋律两个方面的分析相结合,并及唱歌仪式,宗教和环境研究。虽然卫拉特蒙古人散布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长调仍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演唱方法,歌词都一样。但卫拉特蒙古族也受到邻近民族的影响。笔者力求在论文中探及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卫拉特蒙古族包括土尔扈特部族、杜尔布特部族、把亚特部族、厄鲁特部族、扎哈亲部族、明安图部族、和硕特部族等少数部族。笔者选择了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部族、蒙古族的科布多省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的土尔扈特部族,在比较了他们的历史、传统、习俗和长调后,选择了他们流行的长调《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是在新娘亲朋好友的“哭泣的新娘”仪式中演唱的。这个仪式在中国新疆土尔扈特部族,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土尔扈特部族中仍然很常见。尽管土尔扈特部族相互分裂并相隔400多年,但他们的语言仍然是一样的。笔者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和蒙古科布多省以及中国新疆对《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都进行了实地研究。
王琛[7](2021)在《《钱仁康歌曲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钱仁康教授是中国音乐学界的泰斗级人物,其学贯中西的学术成果浩如烟海,对他音乐理论方面的研究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但对其音乐创作方面的研究却较为罕见。《钱仁康歌曲集》正是钱仁康教授在音乐创作方面的重要成果,对其研究可以一窥其在歌曲创作领域的全貌。其中所收录的歌曲创作时间跨越了1931年到1994年之久,除了个别作品之外,大部分都是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作品。这些作品包括了群众歌曲、艺术歌曲、影视歌曲等常见体裁,还包括中国最早的歌剧歌曲,以及在我国近代歌曲创作道路上对新体乐歌的探索作品。本文旨在通过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整理与归纳,总结出钱仁康教授在歌曲写作上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深受上音学统的影响,以及在我国歌曲创作发展历程上的地位与影响。
王敏[8](2021)在《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体质越来越差,体育课运动强度小达不到锻炼效果,不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体质。因此,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对体育课的运动强度作了明确规定,并且鼓励学校重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及新兴运动项目的开设。花样跳绳项目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新兴运动项目,项目的独特优势适合在学校体育课中开展。因此,本研究通过12周花样跳绳的教学实验探究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若干体质指标及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并探寻哪种方式的花样跳绳能给学生带来更好的主观锻炼体验。为学生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和科学体育教学探索新的思路与方法。以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75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问卷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学生实验前、后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变化,经过对比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适宜的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具有积极影响,不同难度的花样跳绳对学生的主观锻炼体验影响不同,随着练习难度的加大,学生的积极幸福感逐渐增加,心里烦恼和疲劳逐渐下降,但难度与学生的能力相差过大时结果则相反;适宜的花样跳绳练习可以有效提高高中生体质健康水平及若干体质指标的成绩。花样跳绳练习可促进高中生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耐力跑成绩的提高,对坐位体前屈成绩影响较小;羽毛球教学对学生肺活量、50米、立定跳远、耐力跑、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所影响,但效果不显着;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学习花样跳绳,提高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根据结论提出了相应的建议,教师应该通过不同方式的教学使学生对花样跳绳产生正确的认知,在课堂上积极配合、课下与教师积极沟通,争取获得花样跳绳的最大利益化;在进行花样跳绳教学时,教师应注意练习形式的多样化,单人、双人、多人混合进行,以提高学生的锻炼体验,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体育运动;合理安排训练的强度和密度,保证一定运动负荷以提高学生的体能和技能水平;增加柔韧性练习等,使得学生各身体素质都可以得到提高。学校应该《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积极引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运动项目选择,提高学生的运动兴趣,为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供基础。
赵蕴[9](2020)在《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探讨了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对此一直存在不尽相同的观点。分析《D大调弦乐四重奏》与《a小调钢琴三重奏》两部室内乐作品是切入点,亦涉及作曲家其他一些名作;又从历史发展中析出俄罗斯民族粗犷而又细腻、阳刚却不乏阴柔的性格特征及其来源;进而通过从创作观念、意图、手法等方面与强力集团和鲁宾斯坦兄弟的比较,凸显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个性:他主观上着重于个人生活体验和思想情感的表现,客观上却成为了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及其所属民族精神世界、所处社会生活风貌的一种典型写照,这是他音乐民族特征最根本的一点。虽然他采用的民间音乐素材不少来自城市,家庭和专业背景亦使他更尊崇西欧古典作曲原则并娴熟运用其技法,在人民性和手法革新上不如强力集团;但他的国际化也不等于学院派的西欧化,而是在多个国家地区的风格交融中始终以俄罗斯风格为主体。因此,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鲜明而独特,国际化倾向则与之兼容并存。
教育部[10](2020)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文中提出教材[202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体系,我部组织对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进行了修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以及思想政治、语文、
二、教育:民族的幸福节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教育:民族的幸福节拍(论文提纲范文)
(1)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玉树地理位置及人口 |
1.2 “玉树”地名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 |
1.5.1 研究方法 |
1.5.2 发音合作人 |
1.5.3 实验设备 |
1.5.4 语料来源 |
1.6 玉树卓舞唱词的类型及含义 |
1.6.1 卓舞的含义及来源 |
1.6.2 玉树卓舞的类型 |
第二章 新寨嘉那求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
引言 |
2.1 新赛嘉纳求卓舞的语料分析 |
2.2 基频声学分析 |
2.2.1 新寨嘉那求“卓”舞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
2.2.2 新寨嘉那求“卓”舞整体基频曲线分析 |
2.2.3 四种求“卓”舞的整体基频声学分析 |
2.3 能量声学分析 |
2.3.1 新寨求“卓”舞的唱词乐句能量分析 |
2.3.2 新寨求“卓”舞的整体能量曲线分析 |
2.3.3 新寨求“卓”舞的整体能量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
引言 |
3.1 称多白龙卓舞语料分析 |
3.2 声学分析 |
3.2.1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
3.2.2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基频曲线声学分析 |
3.2.3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基频声学分析 |
3.3 能量声学分析 |
3.3.1 称多白龙“卓”舞唱词乐句能量声学分析 |
3.3.2 称多白龙“卓”舞整体能量曲线声学分析 |
3.3.3 四种求“卓”舞的整体能量声学分布分析 |
3.4 本章总结 |
第四章 囊谦卓舞唱词声学韵律分析 |
引言 |
4.1 囊谦卓格玛语料分析 |
4.2 基频声学分析 |
4.2.1 囊谦卓格玛唱词乐句基频声学分析 |
4.2.2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基频曲线分析 |
4.2.3 四种卓舞的整体基频分布分析 |
4.3 能量声学分析 |
4.3.1 囊谦卓格玛唱词乐句能量声学分析 |
4.3.2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能量曲线分析 |
4.3.3 囊谦卓格玛的整体能量分布分析 |
4.4 本章总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三种“卓”舞图 |
(2)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藏民族舞蹈特点的相关研究 |
1.3.3 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特点的相关研究 |
1.3.4 健身操舞健身价值实证的相关研究 |
1.3.5 研究述评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文献资料法 |
2.2.2 焦点小组座谈法 |
2.2.3 数理统计法 |
2.2.4 实验法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
3.1 藏民族舞蹈运动特点解析 |
3.1.1 藏民族舞蹈动作特点分析 |
3.1.2 藏民族舞蹈运动负荷特点分析 |
3.2 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特点界定 |
3.2.1 藏民族舞蹈身体形态价值特点界定 |
3.2.2 藏民族舞蹈身体机能价值特点界定 |
3.2.3 藏民族舞蹈身体素质价值特点界定 |
3.2.4 藏民族舞蹈心理健康价值特点界定 |
3.3 藏民族舞蹈健身方案的制定 |
3.3.1 藏民族舞蹈健身适应阶段练习方案 |
3.3.2 藏民族舞蹈健身量化阶段练习方案 |
3.3.3 藏民族舞蹈健身强化阶段练习方案 |
3.4 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的实证结果 |
3.4.1 身体形态价值实证结果分析 |
3.4.2 身体素质价值实证结果分析 |
3.4.3 身体机能价值实证结果分析 |
3.4.4 心理健康价值实证结果分析 |
4 结论与建议 |
4.1 结论 |
4.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3)易门谚语的修辞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五、语料来源 |
六、易门方言音系 |
第一章 易门谚语的语音修辞 |
第一节 易门谚语的押韵 |
一、押韵方式 |
二、押韵位置 |
三、用韵特点及原因 |
第二节 易门谚语的节拍 |
一、易门谚语的分类统计 |
二、节拍划分的基本方式 |
第二章 易门谚语的词语修辞 |
第一节 方言词的运用 |
一、名物类的方言词语 |
二、动作类方言词语 |
三、形容性的方言词语 |
四、量词类方言词语 |
第二节 叠音词的运用 |
一、AA式叠音词 |
二、ABB式叠音词 |
三、AAB式叠音词 |
四、AABB式叠音词 |
五、ABAB式叠音词 |
第三节 同义词的运用 |
一、同义词的类型 |
二、同义词的表现格式 |
第四节 反义词的运用 |
一、反义词的类别 |
二、反义词的表现格式 |
第三章 易门谚语的辞格运用 |
第一节 深层修辞 |
一、比喻 |
二、比拟 |
第二节 表层修辞 |
一、对偶 |
二、排比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草原文化中的冬不拉音乐艺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缘起 |
研究现状 |
一、文化方面 |
二、音乐方面 |
三、演唱艺人 |
拟待解决的问题 |
研究方法和思路 |
第一章 冬不拉与哈萨克族的历史渊源 |
第一节 冬不拉的由来 |
第二节 冬不拉与哈萨克族的因缘 |
一、生态文化 |
二、自然环境 |
第二章 冬不拉音乐中的民歌艺术 |
第一节 民歌的分类 |
一、劳动歌曲 |
二、赞颂歌曲 |
三、爱情歌曲 |
四、风俗歌曲 |
五、其他歌曲 |
第二节 民歌的特征 |
一、节奏节拍 |
二、音乐本体 |
三、弹唱技巧 |
第三章 冬不拉音乐中的器乐艺术 |
第一节 器乐的分类 |
一、独奏乐曲 |
二、合奏乐曲 |
第二节 器乐的特征 |
一、节奏节拍 |
二、伴奏乐器 |
三、演出场地 |
四、受众人群 |
五、弹奏技巧 |
第三节 哈萨克冬不拉音乐的文化特征 |
一、冬不拉音乐的草原文化 |
二、冬不拉音乐的地理环境 |
三、冬不拉音乐的现代变迁 |
第四章 哈萨克冬不拉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 |
第一节 冬不拉音乐在新疆的传承 |
一、专业传承 |
二、学校教育 |
第二节 冬不拉音乐在新疆的发展 |
一、加强对生态音乐的保护 |
二、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 |
三、加强对乐器的宣传 |
四、加强音乐的多样性 |
第三节 冬不拉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5)歌剧《原野》演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相关文献研究现状综述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一章 歌剧《原野》概述 |
一、曹禺与《原野》 |
(一)曹禺 |
(二)文学作品《原野》 |
二、歌剧《原野》创作背景 |
(一)词曲作者 |
(二)故事脉络 |
(三)脚本创作 |
三、《原野》歌剧版本与文学着作之关联 |
第二章 歌剧《原野》的音乐与人物 |
一、歌剧《原野》音乐特征 |
(一)起伏多变的音乐风格 |
(二)多样化的演唱形式 |
(三)音乐语言的多样共融 |
二、歌剧《原野》人物角色刻画 |
(一)花金子人物形象 |
(二)仇虎人物形象 |
第三章 声乐演唱技术在歌剧《原野》中的运用 |
一、气息是声乐演唱的基石 |
二、咬字吐字重在字正腔圆 |
三、音色的变化丰富多彩 |
四、速度与力度运用巧妙 |
第四章 歌剧《原野》演唱体验 |
一、声乐演唱 |
(一)声乐技巧在歌剧《原野》中的体现 |
(二)艺术技巧在歌剧《原野》中的实现途径 |
二、情感表达 |
(一)歌剧《原野》运用情感表现力塑造人物形象 |
(二)歌剧《原野》演员如何做到“以情感人” |
三、人物感受 |
(一)歌剧《原野》中体验人物真实感受 |
(二)歌剧《原野》中如何进行人物体验 |
四、舞台交流 |
(一)歌剧《原野》舞台交流表现 |
(二)歌剧《原野》演员交流方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前人的研究 |
(一)蒙古国的卫拉特长调研究现状 |
(二)中国卫拉特蒙古长调研究 |
(三)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 |
(四)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其他语言研究 |
二、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问题的提出 |
第一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概述 |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历史 |
一、卫拉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
二、卫拉特蒙古历史 |
三、卫拉特部族们 |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婚礼习俗 |
一、结婚年龄 |
二、选择一个新娘 |
三、求婚 |
四、给彩礼和拿嫁妆 |
五、制作蒙古包 |
六、婚礼告别歌曲 |
七、教育歌曲 |
八、献祭长调 |
第三节 卫拉特蒙古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
一、卫拉特蒙古的宗教 |
二、卫拉特蒙古宗教长调《沙斯惕尔道长调》 |
第二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长调概述 |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民间口头艺术、乐器、舞蹈 |
一、民间口头艺术 |
二、民间乐器 |
三、卫拉特蒙古舞蹈 |
第二节 卫拉特长调分类,形式特点 |
一、长调的名称和起源 |
二、长调分类 |
第三节 旋律特点 |
一、长调旋律的结构、形式 |
二、长调旋律音阶、调式 |
三、长调旋律音调和动作 |
第四节 节奏特点 |
第五节 歌词特点 |
一、卫拉特蒙古语言 |
二、卫拉特蒙古歌词的节与行 |
三、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修辞 |
四、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韵律 |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歌词的意义 |
第三章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的特征及《美丽的棕灰色走马》长调分析 |
第一节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
一、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
二、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 |
三、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
四、国外土尔扈特长调研究 |
第二节 土尔扈特部族历史和特点 |
一、土尔扈特名称含义 |
二、土尔扈特蒙古族历史由来 |
第三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唱的环境和仪式 |
一、奉献长调 |
二、教育长调 |
三、哭嫁长调 |
第四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歌词分析 |
第五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旋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钱仁康歌曲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意义 |
第一章 钱仁康及其主要学术成就 |
第一节 钱仁康生平 |
一、童年和少年时期(1914-1932) |
二、青年时期(1933-1954) |
三、中年时期(1955-1979) |
四、晚年时期(1980-2013) |
第二节 钱仁康的主要学术成就 |
第二章 《钱仁康歌曲集》概况及作品分析 |
第一节 歌曲集概况 |
第二节 作品分析 |
一、群众歌曲 |
二、艺术歌曲 |
三、新体乐歌 |
四、影视歌曲 |
五、歌剧歌曲 |
六、叙事歌曲 |
第三章 《钱仁康歌曲集》的创作特征 |
第一节 多种体裁与题材的综合呈现 |
第二节 调性色彩的精准表达 |
第三节 曲式结构中的“个性”与“共性” |
第四节 “词语描绘”手法的频繁运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钱仁康歌曲集》曲目信息对照表 |
附录二:钱仁康歌曲作品补遗 |
附录三:《钱仁康歌曲集》勘误 |
(8)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体育教育内容拓展与改革的需要 |
1.1.2 顺应《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要求 |
1.1.3 项目本身的安全性、趣味性等特点符合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需求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2.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1.1 花样跳绳 |
2.1.2 体质 |
2.1.3 主观锻炼体验 |
2.2 研究现状 |
2.2.1 国内花样跳绳研究现状 |
2.2.2 国外花样跳绳研究现状 |
2.2.3 主观锻炼体验研究现状 |
3.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实验法 |
3.2.4 数理统计法 |
3.2.5 逻辑分析法 |
4.结果与分析 |
4.1 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的影响分析 |
4.1.1 对照班与实验班实验前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2 实验前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3 实验中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4 实验后期对照班与实验班主观锻炼体验的对比分析 |
4.1.5 实验班学生前、中、后期的主观锻炼体验变化分析 |
4.2 花样跳绳练习对学生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 |
4.2.1 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若干体质指标对比分析 |
4.2.2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肺活量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4.2.3 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前、后800/1000 米指标的对比与分析 |
4.2.4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坐位体前屈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4.2.5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50 米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4.2.6 对照组与实验组试验前、后立定跳远成绩变化的对比分析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实验组花样跳绳教学进度安排 |
附录2 主观锻炼体验量表 |
附录3 国家学生体质测试方法及注意事项 |
(9)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
二、课题研究现状 |
三、研究取向 |
第一章 柴可夫斯基的《D大调弦乐四重奏》与《a小调钢琴三重奏》 |
第一节 《D大调弦乐四重奏》(Op.11 No.1) |
一、创作背景 |
二、音乐形态简述 |
(一)第一乐章:奏鸣曲式 |
(二)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复三部曲式 |
(三)第三乐章:谐谑曲 |
(四)第四乐章:奏鸣曲式 |
第二节 《a小调钢琴三重奏》(Op.50) |
一、创作背景 |
二、音乐形态简述 |
(一)第一乐章 |
(二)第二乐章:变奏曲 |
第三节 两部作品的创作特征 |
一、主题旋律 |
(一)旋律的类型及特点 |
(二)主题旋律的展开 |
(三)主题的贯穿 |
二、曲式结构 |
(一)对古典奏鸣曲式的继承与发展 |
(二)对变奏曲结构的特殊处理 |
三、调式调性与和声 |
(一)大小调式与中古调式的交融 |
(二)半音化和声语汇的渗入 |
(三)功能与色彩兼顾的调性布局 |
小结 |
第二章 在与强力集团比较中看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民族特征 |
第一节 从俄罗斯的历史和19世纪社会文化环境看其民族特征 |
一、俄罗斯历史略述 |
(一)18世纪之前的俄罗斯 |
(二)18、19 世纪的俄罗斯 |
二、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文化环境 |
(一)19世纪俄罗斯的社会状况 |
(二)19世纪俄罗斯的文化氛围 |
第二节 从题材与素材的选用看民族特征的体现 |
一、作品题材内容的选择 |
(一)柴可夫斯基:偏重反映19世纪俄罗斯知识分子思想心理的题材内容 |
(二)强力集团:偏重反映俄罗斯民族历史、民间传说及社会现实的题材内容 |
二、对民间音乐素材的采用 |
(一)柴可夫斯基:较多采用城市民间音乐素材 |
(二)强力集团:主要采用农村民间音乐素材 |
第三节 从创作手法上看民族特征的体现 |
一、旋律 |
二、节拍节奏 |
三、调式与和声 |
(一)调式 |
(二)和声 |
小结 |
第三章 在与学院派的关系中看柴可夫斯基音乐的国际化倾向 |
第一节 鲁宾斯坦兄弟与俄罗斯学院派 |
一、鲁宾斯坦兄弟的音乐经历及其创作风格 |
(一)音乐学习经历 |
(二)音乐创作风格 |
二、学院派的形成 |
(一)音乐家协会的组成及两所音乐学院的建立 |
(二)社会音乐活动的推动 |
第二节 柴可夫斯基音乐国际化倾向的形成 |
一、耳濡目染的音乐熏陶和业余的音乐学习 |
二、在音乐学院的学习与工作经历 |
第三节 从两部作品看国际化倾向的体现 |
一、从音乐要素特征看 |
二、对古典室内乐体裁的选用 |
(一)弦乐四重奏 |
(二)钢琴三重奏 |
三、对舞曲体裁及其节奏型的运用 |
第四节 鲁宾斯坦兄弟与柴可夫斯基的音乐观念、趣味、风格差异 |
一、鲁宾斯坦兄弟对柴可夫斯基音乐的批评 |
二、对形式与内容关系和雅俗取向的差异 |
小结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一 :《D大调弦乐四重奏》曲式结构 |
附录二 :《a小调钢琴三重奏》曲式结构 |
四、教育:民族的幸福节拍(论文参考文献)
- [1]玉树“卓”舞韵律声学研究[D]. 才文闹布.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2]藏民族舞蹈健身价值实证研究[D]. 孔令昕. 南京体育学院, 2021(02)
- [3]易门谚语的修辞艺术研究[D]. 杨红萍.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草原文化中的冬不拉音乐艺术[D]. 朱长甜. 新疆艺术学院, 2021(02)
- [5]歌剧《原野》演唱研究[D]. 李丹丹. 西北民族大学, 2021(09)
- [6]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D]. 图雅(Munkhtuya).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7]《钱仁康歌曲集》研究[D]. 王琛.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8]花样跳绳练习对高中生主观锻炼体验及若干体质指标的影响研究[D]. 王敏.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9]柴可夫斯基音乐之民族特征与国际化倾向 ——从两部室内乐作品谈起[D]. 赵蕴. 星海音乐学院, 2020(08)
- [10]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通知[J]. 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