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徐婕琼[1](2021)在《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关乎民生、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当前,我国垃圾处理尚处于起步阶段,主要以卫生填埋为主,其缺点主要有:易造成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后期维护成本极高和存在长距离的跨行政区域运输。随着经济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居民的消费需求将不断升级,未来的垃圾量的增加也将是一个巨大挑战。2021年,我国正式提出了“30.60双碳目标”,资源循环利用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路线之一,节能减排、资源再生也将可能成为地方行政官员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理念亟需向多元化、生态化、可再生化、本地化的方式转变,最大限度的提升垃圾资源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园区(以下简称综合处理园区)正好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它是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和生态经济的产物,具有轻量化、分布式、稳定性的优点,能够实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社会化和无害化的核心要求,随着青岛、深圳等城市试点案例的成功运营,综合处理园区具备在全国快速推广的基础和应用前景。文章对循环经济下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国内外现状进行了文献研究,经分析发现,针对综合处理园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定性层面,而针对综合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的一体化研究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对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的网络进行研究,旨在提出一种定量的集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垃圾中转运输方案优化、车辆路径优化于一体的分析方法和解决思路。首先,以综合处理园区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以各类垃圾处理能力约束、综合处理园区物质循环约束、资金和土地约束构建了容量设计模型。其次,在求解各类设施容量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垃圾和产品的特性对运输环节进行优化,构建了垃圾中转运输优化模型和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并分别求出最优的方案。然后,综合考虑各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成本、垃圾的运输和处理成本对供应链整体的年收益进行求解。最后,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对模型的可行性进行了验证。本文的研究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理论方面,在循环经济背景下以资源的视角构建了垃圾收集中心、中转站、综合处理园区、顾客为一体的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丰富了垃圾收运领域的研究。实践方面,为管理者提供了切实可行的综合处理园区的容量设计和垃圾运输分配方案,此外还提出了一些完善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的政策建议。
李剑颖[2](2020)在《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进步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垃圾处理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重要问题,迫切需要找到解决办法。根据国家统计局出具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8年末中国人口已经达到139538万人,而同期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高达22801.8万吨,平均相当于每人每年会产生163.4kg的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有效处理已经刻不容缓。常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有卫生填埋法、焚烧法、堆肥法、综合处理法。每个城市的人口、经济、地域特征不同,从而导致不同城市生活垃圾的垃圾总量、成分等存在一定的差距。故城市采取何种生活垃圾处理方法不能一概而论,要综合考虑包括经济、处理技术水平、地形环境等多种因素,提出与城市发展指导思想最为吻合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正是由于需要综合满足多方面的要求,单一的生活垃圾处理方法很难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方法已是世界上生活垃圾处理的发展趋势。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就是在某一场区内,进行前期分选,先把可回收的资源回收利用然后再根据不同地域特征选择焚烧或堆肥的后续处理环节,最后把无法循环利用已经大大减量化的残渣进行填埋。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把资源回收利用,具有很高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能够极大的减少单一处理方法对于周围环境的影响。是一种理想的具有发展潜力值得大力推广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方式。本研究归纳了国内外垃圾处理方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总结了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模式并对国内外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管理决策模型进行了分析。针对现在对于生活垃圾处理工程的评价研究不足且相对单一的现象,选择费用一效益分析模型和生命周期评价模型作为本文研究的主要评价模型,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综合评价。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为研究对象,结合北京市生活垃圾的产量和成分变化趋势的预测,研究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设计工艺。进一步结合运营期环境监测情况对该工程进行综合效益评价,并通过采用生命周期评价的方法体系,从环境影响潜力及能耗等方面对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进行环境影响对比评价。目前,我国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的理论研究十分有限,对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也十分有限。针对这方面不足,同时也为了更好的指导实践研究的进行,本文对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在我国的应用进行了全方面的系统评价,通过对实例——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进行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增加了对该工程的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为寻找建设环境影响最小、经济社会效益最优的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提供参考方案和理论依据。对市政市容及环境环卫管理部门规划与建设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具有指导作用,同时对北京市以及全国生活垃圾管理水平的提高和全国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理论体系的补充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程前[3](2020)在《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 ——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改革开放和城镇化工作的推进,我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也得到极大的提高和改变,但随之而来的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不仅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危害村民健康,更影响着我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开始逐渐重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相继出台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使得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现实中我国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仍未彻底解决,在很多农村地区,相关治理政策的落实和治理工作的执行,仍存在诸多困难。因此,本文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调查和分析具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和成因,并结合农村实际和借鉴国内外经验、技术和方法等,提出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本文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比较分析、案例实践分析、文献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综合研究。首先,阐述了农村生活垃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并综合分析对比国内外研究情况。其次,以金利镇农村垃圾治理工作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和实际治理操作,分析总结了金利镇农村垃圾治理面临的三大困境,剖析了影响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的五大成因。最后,结合金利镇实际,提出从明确主体权责、拓宽资金渠道、开展分类分流减量工作、创新处理方式、构建激励和强制机制以及加强宣传教育等几方面工作去完善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工作,并给我国其他农村地区开展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周昭志[4](2020)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量逐年增加,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面临巨大的考验。垃圾焚烧技术由于无害化程度高、减容减量效果好、能源化利用等优点,成为许多国家处理生活垃圾的主要手段。然而,生活垃圾中氯含量较高,焚烧过程会产生的HCl。垃圾焚烧厂主要通过往脱酸反应塔喷入钙基吸收剂在低温段对HCl进行脱除,然而无法避免烟气中的HCl引发的设备高温腐蚀和参与二恶英的生成。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可以通过“两步式”热化学转化将可燃气净化后与燃气轮机、内燃机等高效的发电设备联用,从而更好实现高效清洁利用。因此,可以考虑将钙基吸收剂作为炉内脱氯添加剂,在生活垃圾中高温热解气化的同时对HCl进行脱除。此外,可持续化发展成为了各个领域发展的要求,对环境影响、经济性、社会性表现均有要求,需要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可持续性表现评价。鉴于此,本文研究了垃圾中含氯组分热处置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提出炉内添加钙基添加剂在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脱除HCl,探索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含氯污染物(HCl、氯苯、二恶英)排放规律的影响,为垃圾高效清洁化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基础;并建立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对垃圾处理系统进行全面评价。本文首先进行了生活垃圾中不同含氯组分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的迁移转化特性基础研究。结果表明,无机氯源NaCl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NaCl的形式存在于固相产物中,在850 oC时气相产物中氯含量均低于3%;有机氯源PVC中的氯元素在热转化过程中主要以HCl的形式存在于气相产物中,在400 oC时95%以上的氯元素转移到气相产物中。因此,有机氯源PVC是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产生HCl的主要来源。对炉内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特性进行研究,分析产物中的氯元素迁移转化与分布规律,探明不同钙基添加剂控制HCl生成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炉内添加CaO能有效降低HCl的排放,通过考察反应温度、钙氯摩尔比、添加剂粒径、添加剂种类对钙基添加剂脱除HCl效率的影响,得出炉内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推荐工况条件为常压下反应温度低于772 oC(CaCl2熔化温度),钙氯摩尔比2:1,粒径根据炉型进行选择,HCl脱除效率能达到85%以上。同时,进行了不同钙基添加剂CaO、煅烧白云石、Ni/CaO与PVC混合热解过程的反应动力学研究,上述添加剂使PVC热解过程中HCl生成析出子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从90.3 kJ/mol分别提高到143.6 kJ/mol、155.3 kJ/mol、155.8kJ/mol,反应为随机断裂模型,并结合固定床管式炉实验得出煅烧白云石和Ni/CaO的HCl脱除效率高于CaO,以及分析不同钙基添加剂脱除HCl的反应机理。同时,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不同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产物中氯元素分布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在热解和气化过程中的脱氯表现优于焚烧过程中的表现,说明还原性气氛有利于钙基添加剂脱除HCl。当反应物料由PVC变为多组分垃圾时,无添加剂时热解的油相产物中氯含量占比有所增加,而钙基添加剂能有效降低油相产物中的氯含量,效率均在67%以上,其中煅烧白云石、Ni/CaO由于更好地促进焦油裂解的效果而表现优于CaO。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热解过程产物特性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钙基添加剂能明显提高产气量和产气品质,并促进焦油裂解,减少重质多环芳烃化合物占比;煅烧白云石和Ni/CaO表现优于CaO。对油相产物中的氯苯含量进行检测,三氯苯产率明显高于四氯苯、五氯苯、六氯苯的产率;添加CaO、煅烧白云石、Ni/CaO后,氯苯总产率分别降低了39.3%、59.7%、66.4%。采用连续给料的移动床反应炉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二恶英生成特性进行实验研究,探索不同钙基添加剂对二恶英控制的规律,并结合量子化学计算方法掌握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在不添加钙基添加剂时,热解条件下和气化条件下的二恶英总生成量比焚烧条件下分别降低79.0%和82.1%,总毒性分别降低76.7%和77.1%,说明还原性气氛能有效抑制二恶英生成。炉内钙基添加剂能有效控制二恶英的生成;炉内添加CaO后,焚烧条件下二恶英总生成量和总毒性分别降低了63.4%和66.2%,热解条件下分别降低了43.4%和36.7%,气化条件下分别降低48.6%和37.7%,主要是对气相产物和油相产物中二恶英生成的控制;添加煅烧白云石和Ni/CaO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条件下二恶英生成抑制效果优于CaO;主要是因为钙基添加剂能够有效吸收反应过程的HCl气体,并促进苯环断裂,减少二恶英前驱物生成,促进H2生成,从而有效地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通过炉内钙基添加剂和垃圾热解气化技术,能有效降低二恶英的生成量88.1%。在实验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量子化学计算分析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的反应机理和路径;结果表明2,3,7,8-T4CDD分子中C-O键和C-Cl键比C-H键更容易断裂;通过H2对2,3,7,8-T4CDD高温降解反应的过渡态和能垒分析发现,H2攻击2,3,7,8-T4CDD的C-Cl键和C-O键的四种反应路径的吉布斯自由能变化均为负值,且进攻C-Cl键比攻击C-O键的反应活化能更低,而H2攻击C-O键一般会破坏至少两个C-O键,其中形成两个单苯环产物比形成联苯醚类产物的反应更容易进行。为了反映垃圾管理系统随时间变化情况,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杭州市垃圾综合管理系统2007-2016年期间的环境影响变化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动态评价反映各个时期垃圾管理策略对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优于填埋发电,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随着垃圾焚烧处置占比的升高而提高;实施垃圾分类能提高垃圾焚烧技术的环境表现;因此,在2010年时处理1吨城市生活垃圾的环境表现最优。厨余垃圾厌氧消化技术较好的环境表现,但目前处理量占比较小;提高垃圾分类收集效率以及扩大厌氧消化规模能有效优化现有的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环境表现,为未来决策者制定策略提供参考。为了实现可持续性方面全面评价,创建一种基于全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该模型包含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能源消耗评价、经济性评价和社会性评价,并通过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采用改进的权重计算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对各类指标权重进行赋值,利用优劣解距离法对评价方案进行最终打分排序,并通过对权重的敏感性分析确保结果的合理可靠。该模型在原先的3E模型基础上添加了社会性评价模块,从而反映邻避型环保设施的社会影响;此外,新模型对之前的权重计算方法进行改良,减弱人为因素干扰,避免常见的主观性问题。该3E+S模型被用于4种垃圾处理方案的环境、能耗、经济、社会以及可持续性方面的比较。结果表明,流化床焚烧方案和炉排炉焚烧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相差较小,且均明显优于垃圾填埋发电方案和普通填埋方案。3E+S模型在垃圾处理方案中的应用,既说明了该模型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又能为不同垃圾处理方案的可持续性表现进行评估,为决策者提供了一种科学且可持续的发展建议。
宋文[5](2020)在《大连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现状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地区具有人口密度低,居民区分散和工业发展水平低的特点。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这不仅危害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同时还会对农村地区的生态平衡会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及相关管理系统的规划建设,可以确保农村环境不受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不可逆转地影响。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与类型会随季节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有变化。当前,农村生活垃圾的组成成分与城市生活垃圾的组分越发趋同,但是农村生活垃圾的特点是分布范围广,管理难度大,因此很难直接套用城市的集中制生活垃圾处置措施。农村生活处理应主要采用就地处置,就地利用的方式。本论文的调查研究,主要以大连市农村环境整治为背景,利用实地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来获得准确而详尽的社会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农村地区社会情况和生活垃圾处理理设施运行情况,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为了更好地了解农业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的情况,本文使用层次分析法来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数据模型。通过模型计算,对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情况的水平进行了分析评价,并对各涉农地区的垃圾处理水平进行排名,分出优劣。其中以旅顺口区和长兴岛工业区的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较高,而瓦房店市、庄河市和普兰店市的处理水平较低,需要进一步加大整治力度。鉴于庄河市是大连市的水源保护地,关系到大连市的用水安全。因此,本论文将着重研究庄河市的生活垃圾处理系统,并提出一个针对庄河市生活垃圾处理体系的规划,从而达到提高垃圾处理水平,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的目的。
金戈[6](2020)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建设废料的产量也在逐年增加,大量尚有再利用价值的建设废料被运输到乡村地区进行填埋和露天堆放,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乡村地区生态环境整治运动纷纷展开。然而当前关于乡村地区的建设废料处理的相关研究较少,且采用“高技术、高投入”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不符合乡村地区的发展现状,乡村地区需要探索适合乡村发展现状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本文以杨陵区乡村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杨陵区2018年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过程中建设废料的产生量、处理现状进行调研,然后对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及产业运营情况等进行分析,明晰我国当前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与乡村建设废料处理之间存在的矛盾,通过提取乡村空间营建特质,借鉴国内外通过低技术再利用建设废料进行空间营建的研究成果和团队自身实践成果,在低碳环保、持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观、以人文本、精准帮扶的社会价值观、节俭营村、传承地域文化的文化价值观影响下,提出适合乡村规划建设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进而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个价值层面建立评价模型,运用层次分析法、生命周期法和德尔菲法等,展开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对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效益评价。最后从城乡规划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与乡村规划建设之间的关系,提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针对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应用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政策引导、制定规划管控策略、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和建设实施等方面出发,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规划建设实施路径。。研究表明:(1)乡村地区采用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符合乡村社会发展现状,是解决乡村地区建设废料存量的“低技术”策略,且此模式对乡村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2)相较于现有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更佳;(3)通过构建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可以有效引导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使用和推广。
武晓霞[7](2020)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文中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宜居的重要保障和农村发展的资源依托。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数量持续增加,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因此,结合农村当地实际情况,全面提升农村垃圾治理水平,探索农村环境治理的有效模式,并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既是美丽乡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在理论价值和现实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邯郸市肥乡区当地农村为调研对象,从美丽乡村建设的视角出发,选取了公共物品、乡村治理、多中心治理、非正式制度等学术理论作为研究依据,在大量的文献积累前提下对相关的生活垃圾、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等概念进行界定。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访谈等方法,就农民环保意识、垃圾处理方式、垃圾配套设施供给情况、政府环保宣传工作等问题展开调研。发现虽然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虽然得到了政府的重视,治理政策逐步推行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加强垃圾治理配套设施建设、建立垃圾治理管理制度体系、营造垃圾治理宣传教育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但是,由于当地开展生活垃圾治理工作时间较短,村民的环保意识薄弱,导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一些问题,面临诸多实践困境,如: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生态理念有待提升;无害化技术落后,生态化处理较低;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全面;治理资金来源单一,环境保护预算紧张;垃圾分类推广难,居民认知水平低等。为此,本文提出一系列建议: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治理有序开展;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环保监督;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主体意识;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建构环保区域体系;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协同治理综合网络。概言之,本文通过系统的研究,提出了环境治理的具体建议,以期改善肥乡农村垃圾处理状况,从而推动美丽乡村的生态建设,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战略。
唐睿[8](2020)在《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增长和物质消费的变化,导致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也在不断增长,现有的城市固体废弃物末端处理设施已经满足不了垃圾增量的需求。本研究首先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预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量。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地理信息系统进行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研究,最后总结出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首先,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产生进行系统分析,绘制因果回路图和存量流量图,构建函数间的方程关系,确定参数取值,建立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预测厦门市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城市固体废弃物产生量。预测结果得出,在预测期内厦门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在时间尺度上呈现出长期持续增长趋势,对现有的环卫处理设施产生了巨大的压力,2030年垃圾产生量将达到304万吨左右,是2017年的1.6倍。对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研究,首先根据城市固体废弃物末端处理设施选址的相关规范和条例要求,还有国内外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确定选址的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选址的层次结构模型,确定了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和适宜度评分等级。然后将收集的各个影响因素的数据资料,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理论,运用ArcGIS10.2软件,建立地理信息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运用缓冲区分析和叠加分析,得到适宜建设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区域。本文以厦门市为例,选取高程、地势坡度、与水系的距离、与机场的距离、与港口的距离、与主要道路的距离、人口密度、土地利用类型和与现有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距离9个影响因素进行选址适宜度分析,得到了厦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建设的高适宜度区域,高适宜度区域占研究区域的比例为22.37%。最后,根据本研究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研究理论及实践,总结出关于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邵倩[9](2020)在《垃圾分类背景下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活垃圾产生总量迅速增长,环境隐患日益凸显,垃圾分类成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环节。垃圾分类的实施要以分类投放、分类收运、分类处理为基础的环环相扣、高效顺畅的生活垃圾物流系统作为保障和支撑。济南市是生活垃圾强制分类46个城市试点之一,对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进行优化研究,科学确定设施选址,合理制定车辆调度方案,使整个生活垃圾物流网络协调统一,既有利于提高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物流成本,增加垃圾处理收益,又有利于提高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分析济南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实施要求和物流网络现状,提出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在投放、收运、处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采用人均指标法、一元线性回归法以及BP神经网络法三种预测方法,以济南市区2009-2018年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基础,结合济南市生活垃圾物理组分相关研究,测定各类生活垃圾的比例,预测2020-2025年济南市区各类生活垃圾产生量,并根据常住人口数量分摊到主城区各县区。其次,结合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要求中对各类生活垃圾的运输处理流程,在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建立垃圾分类背景下物流网络总成本最低和环境负效用最小的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双目标选址-路径模型,考虑到在现实生活中规划和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时,过于追求环境负效用的最小化而导致过度牺牲经济利益并不明智,通过规定每个居民单元受到的环境负效用不高于给定的阈值,将双目标转化为单目标,然后设计相应的遗传算法进行求解,利用MATLAB软件编程计算,得到济南市主城区各县区的最佳选址方案和车辆调度方案。再次,针对模型的运输成本和算法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运输成本对物流网络总成本的影响较大,算法参数对总成本基本没有影响,同时对优化前后的各县区生活垃圾物流网络进行对比分析,对比结果显示优化效果比较明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对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提出对策和建议。
刘建伟,赵高辉[10](2019)在《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增,"垃圾围城"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焚烧、堆肥、填埋已不能满足垃圾资源化处理的要求,具有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的综合处理技术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首先分析了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接着阐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垃圾综合处理"(综合分选、好氧堆肥、厌氧发酵、焚烧工艺)技术及其进展,最后分析了综合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出加快垃圾分类规范实施、强化垃圾处理技术攻关、加强垃圾资源化产品推广等建议,以期为中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提供借鉴。
二、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循环经济研究现状 |
1.2.2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研究现状 |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1.1 循环经济“3R”原则 |
2.1.2 循环经济的三个层面 |
2.1.3 循环经济下生活垃圾处理 |
2.2 供应链理论 |
2.2.1 供应链的基本内涵 |
2.2.2 正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 |
2.2.3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现状分析 |
3.1 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现状分析 |
3.2 城市生活垃圾收运及处理现状分析 |
3.3 逆向供应链网络效益分析 |
3.4 逆向供应链网络存在问题 |
3.4.1 垃圾综合处理能力不足 |
3.4.2 各类设施功能不够完善 |
3.4.3 供应链网络运输成本高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 |
4.1 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优化思路 |
4.2 综合处理园区设施布局 |
4.3 综合处理园区容量设计 |
4.3.1 容量设计模型假设 |
4.3.2 容量设计规划模型 |
4.4 供应链网络运输环节优化 |
4.4.1 中转运输优化模型 |
4.4.2 车辆路径优化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算例分析—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
5.1 算例描述与参数设置 |
5.1.1 算例描述 |
5.1.2 参数设置 |
5.2 模型求解过程 |
5.2.1 设施容量求解 |
5.2.2 中转运输优化 |
5.2.3 车辆路径优化 |
5.3 结果分析与政策建议 |
5.4 关于后疫情时代的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
致谢 |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价值 |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框架及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文献综述 |
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分析 |
2.1.1 国内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1.2 国外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2.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及其评价模型 |
2.2.1 国内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2 国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现状分析 |
2.2.3 国内外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评价模型 |
2.3 小结 |
第三章 四种主要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1 北京市主要生活垃圾处理方式的SWOT分析 |
3.2 小结 |
第四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1 北京市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 |
4.1.1 自然环境概况 |
4.1.2 社会环境概况 |
4.1.3 环境质量状况 |
4.2 北京市生活垃圾理化特性调查 |
4.2.1 北京市生活垃圾物理成分分析 |
4.2.2 北京市生活垃圾特征值分析 |
4.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工艺分析 |
4.3.1 工程概况 |
4.3.2 工艺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LCA环境影响评价 |
5.1 评价目标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
5.2 基于以上不同生活垃圾处理方法的环境排放 |
5.2.1 数据收集 |
5.2.2 运输过程的环境排放 |
5.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环境排放 |
5.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环境排放 |
5.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清单分析 |
5.4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建设前后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 |
5.4.1 影响分类 |
5.4.2 数据特征化 |
5.4.3 影响评价模型 |
5.4.4 结果输出 |
5.5 小结 |
第六章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综合效益评价分析 |
6.1 环境效益评价 |
6.2 经济效益评价 |
6.2.1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收益分析 |
6.2.2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成本分析 |
6.2.3 北京市A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的费效比计算 |
6.2.4 未采用综合处理前卫生填埋的经济效益分析 |
6.3 社会效益评价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导师与作者简介 |
附件 |
(3)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 ——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内研究状况 |
1.2.2 国外研究状况 |
1.2.3 研究情况综述 |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思路 |
1.4 农村生活垃圾的概念和相关情况 |
1.4.1 农村生活垃圾 |
1.4.2 生活垃圾分类 |
1.4.3 农村生活垃圾危害性 |
1.4.4 现有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1.5 理论基础 |
1.5.1 公共产品理论 |
1.5.2 协同治理理论 |
1.5.3 乡村治理理论 |
第二章 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现状 |
2.1 金利镇概况 |
2.2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变化和构成 |
2.2.1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的变化 |
2.2.2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的构成 |
2.3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的治理模式 |
2.3.1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转变 |
2.3.2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的初步成效 |
第三章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问题调查 |
3.1 调查方法与样本选择 |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
3.2.1 村民环保知识和意识情况 |
3.2.2 村民处理生活垃圾的方式 |
3.2.3 村民对垃圾收费的态度 |
3.2.4 垃圾处理设施供给情况 |
3.2.5 垃圾处理教育和宣传情况 |
3.2.6 垃圾治理措施的效果 |
第四章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困境和原因分析 |
4.1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的主要困境 |
4.1.1 主体困境 |
4.1.2 协同合作困境 |
4.1.3 分类减量困境 |
4.2 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第三方服务公司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的工作机制未完善 |
4.2.2 资金来源单一,投入不足 |
4.2.3 基础设施限制垃圾的收集、分类和清运 |
4.2.4 村委和村民责任意识和环保意识不高 |
4.2.5 环保教育和宣传工作不到位 |
第五章 完善金利镇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建议 |
5.1 明确参与主体权责,理顺治理体系 |
5.2 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投入 |
5.2.1 增加财政预算投入,科学使用资金 |
5.2.2 深挖社会资本力量,补充投入力度 |
5.2.3 建立合理的收费制度,保障治理资金 |
5.3 开展分类分流减量工作,搭建完整独立的分类分流处理链 |
5.3.1 明确分流分类减量措施,完善配套的基础设施 |
5.3.2 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大类分类处理,建立独立的垃圾处置链 |
5.4 推进垃圾源头减量,升级末端处理方式 |
5.4.1 转变村民生活和消费习惯,实施源头减量 |
5.4.2 升级末端处理方式,科学处理垃圾 |
5.5 激励和强制措施相结合,推进治理效果 |
5.5.1 因势利导,构建适当的激励机制 |
5.5.2 严明四个挂钩一个处罚,建立必要的强制机制 |
5.6 强化教育和宣传,营造良好治理氛围 |
5.6.1 组建教育宣传队伍 |
5.6.2 开展教育培训工作 |
5.6.3 开展全覆盖面宣传报道 |
5.6.4 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 |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调查问卷 |
附录二 访谈问题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现状 |
1.2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理技术 |
1.2.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技术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2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技术及研究现状 |
1.3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HCl控制方法研究现状 |
1.3.1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排放及危害 |
1.3.2 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HCl的控制方法现状 |
1.3.3 城市生活垃圾热解气化过程HCl控制方法研究 |
1.3.4 城市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排放 |
1.4 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研究现状 |
1.4.1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介绍 |
1.4.2 生命周期评价在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应用研究 |
1.4.3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现状与应用 |
1.5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含氯垃圾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
2.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
2.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
2.2.4 热力学平衡模拟 |
2.3 典型无机氯源垃圾Na Cl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
2.3.1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
2.3.2 NaCl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
2.4 典型有机氯源垃圾PVC热转化过程氯元素转化特性 |
2.4.1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热力学模拟 |
2.4.2 PVC热转化过程中氯元素转化特性的实验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炉内脱氯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HCl控制影响研究 |
3.1 前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
3.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
3.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
3.3 钙基添加剂特性 |
3.4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与动力学分析 |
3.4.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影响的热重分析 |
3.4.2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
3.5 钙基添加剂对含氯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研究 |
3.5.1 钙基添加剂对PVC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
3.5.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HCl控制影响 |
3.6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元素分布影响研究 |
3.6.1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热力学模拟 |
3.6.2 钙基添加剂对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中氯分布影响的实验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及氯苯控制影响研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和方法 |
4.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
4.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
4.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
4.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特性影响 |
4.3.1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物分布影响 |
4.3.2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产气特性影响 |
4.3.3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焦油组分影响 |
4.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过程中氯苯控制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与控制影响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和方法 |
5.2.1 实验物料及制备 |
5.2.2 实验装置及过程 |
5.2.3 测试方法及条件 |
5.3 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生成特性 |
5.4 钙基添加剂对多组分垃圾热解气化焚烧过程二恶英控制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6 还原性气氛对二恶英高温降解机理和路径研究 |
6.1 前言 |
6.2 反应机理计算方法 |
6.2.1 前线轨道理论 |
6.2.2 过渡态理论 |
6.2.3 内禀反应坐标 |
6.2.4 计算方法 |
6.3 2,3,7,8-T4CDD前线轨道理论和解离能分析 |
6.3.1 前线电子密度分析 |
6.3.2 键解离能分析 |
6.4 H_2对2,3,7,8-T_4CDD高温降解反应路径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7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动态评价研究 |
7.1 前言 |
7.2 生命周期评价方法 |
7.2.1 目标与范围定义 |
7.2.2 清单分析 |
7.2.3 影响评价 |
7.2.4 结果解释 |
7.3 案例背景——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理系统 |
7.4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
7.4.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
7.4.2 系统清单分析 |
7.5 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
7.5.1 杭州市生活垃圾处置方案环境影响评价 |
7.5.2 杭州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环境影响随时间变化分析 |
7.5.3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可持续性评价方法在垃圾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
8.1 前言 |
8.2 基于生命周期思想的3E+S模型方法建立 |
8.2.1 3E+S模型方法框架 |
8.2.2 能耗-环境-经济-社会性指标计算方法 |
8.2.3 3E+S指标耦合计算方法 |
8.3 评价系统构建与清单分析 |
8.3.1 评价目标与范围定义 |
8.3.2 系统清单分析 |
8.4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3E+S评价结果分析 |
8.4.1 能源消耗结果分析 |
8.4.2 环境影响结果分析 |
8.4.3 经济性结果分析 |
8.4.4 社会性结果分析 |
8.4.5 3E+S耦合评价结果分析 |
8.5 评价结果敏感性分析及讨论 |
8.5.1 社会影响指标敏感性分析 |
8.5.2 MCDM中权重的敏感性分析 |
8.5.3 3E+S模型讨论 |
8.6 本章小结 |
9 全文总结和展望 |
9.1 全文总结 |
9.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9.3 进一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大连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现状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
1.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2.1 国外农村垃圾处理和规划现状 |
1.2.2 国内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和规划现状 |
1.3 我国涉农地区生活垃圾处理现状 |
1.3.1 农村地区的演变和发展 |
1.3.2 农村地区垃圾污染的来源 |
1.3.3 农村地区垃圾排放现状及特点 |
1.3.4 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课题研究的内容 |
1.4.2 课题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大连市农村垃圾处理情况 |
2.1 大连市概况 |
2.1.1 自然概况 |
2.1.2 社会经济概况 |
2.1.3 大连市乡镇情况 |
2.2 大连市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现状 |
2.2.1 垃圾总量及处理现状 |
2.2.2 垃圾成分 |
2.2.3 大连市农村地区垃圾排放现状 |
2.2.4 垃圾收运体系和处理设施情况调查 |
2.2.5 垃圾减量化和分类回收情况 |
2.2.6 大连市农村地区环卫工人情况调查 |
2.2.7 大连市农村地区垃圾处理经费投入情况调查 |
2.3 本章小结 |
3 利用层次分析法分析垃圾处理水平 |
3.1 层次分析法理论基础 |
3.2 通过层次分析法来建立分析模型 |
3.3 为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 |
3.4 依据层次分析法结果对生活垃圾处理水平进行评价 |
3.5 未来大连市涉农地区垃圾处理水平展望 |
3.6 本章小结 |
4 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理规划实例研究——以庄河市为例 |
4.1 庄河市概况 |
4.2 庄河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概况 |
4.2.1 生活垃圾的来源与成分 |
4.2.2 生活垃圾的收集与治理 |
4.2.3 现状垃圾处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4.3 庄河市生活垃圾产量预测 |
4.4 庄河市垃圾收运体系规划 |
4.4.1 生活垃圾的收集体系 |
4.4.2 生活垃圾的处理体系 |
4.4.3 配备设施的规划 |
4.5 总结 |
5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6)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相关概念释义 |
1.3 杨陵区建设废料的产生及危害 |
1.3.1 杨陵区概况 |
1.3.2 杨陵区建设废料产生及处置方式 |
1.3.3 建设废料危害 |
1.4 杨陵区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4.1 循环经济模式下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4.2 基于低技术的建设废料资源化模式 |
1.5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方法 |
1.6.3 研究框架 |
1.7 本章小结 |
2 乡村规划建设中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探索 |
2.1 国内外相关研究 |
2.1.1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 |
2.1.2 国内外相关实践探索 |
2.1.3 小结 |
2.2 建筑废料资源化利用的价值思辨 |
2.2.1 生态价值 |
2.2.2 社会价值 |
2.2.3 文化价值 |
2.2.4 小结 |
2.3 模式构建 |
2.3.1 构建原则 |
2.3.2 构建逻辑 |
2.3.3 模式构建 |
2.4 本章小结 |
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综合效益分析 |
3.1 效益分析 |
3.1.1 生态效益 |
3.1.2 经济效益 |
3.1.3 社会效益 |
3.2 综合效益评价 |
3.2.1 评价的必要性分析 |
3.2.2 评价方法选择 |
3.2.3 评价模型建构 |
3.2.4 因子权重确定 |
3.2.5 综合评价结果 |
3.3 本章小结 |
4 基于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乡村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
4.1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困境 |
4.1.1 政策扶持和法律法规缺失 |
4.1.2 各方参与意识薄弱 |
4.1.3 拆除过程缺乏管控,源头治理意识欠缺 |
4.2 规划建设实施路径 |
4.2.1 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政策引导机制 |
4.2.2 发挥规划引导作用,制定规划管控策略 |
4.2.3 提升施工企业运营能力,规范管理运作模式 |
4.3 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的应用实践 |
4.3.1 姜嫄村 |
4.3.2 上川口村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讨论 |
5.1 结论 |
5.1.1 研究结论 |
5.1.2 研究创新 |
5.2 讨论 |
5.2.1 研究不足 |
5.2.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实践项目 |
图表目录 |
图录 |
表录 |
附录 |
附录一 :专家打分表 |
附录二 :建筑垃圾处理及资源化相关政策法规 |
附录三 :乡村规划中有关建筑垃圾资源化的政策法规 |
附录四 :现行规划指标筛选 |
附录五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要指标体系 |
(7)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方法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6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界定 |
2.1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相关概念 |
2.1.1 生活垃圾 |
2.1.2 农村生活垃圾 |
2.1.3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 |
2.2 理论基础 |
2.2.1 公共物品理论 |
2.2.2 乡村治理理论 |
2.2.3 多中心治理理论 |
2.2.4 非正式制度理论 |
第3章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现状调查 |
3.1 调查区域概况 |
3.2 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分析 |
3.2.1 调查问卷设计 |
3.2.2 数据来源及基本情况分析 |
3.3 调查结果与分析 |
3.3.1 样本情况分析 |
3.3.2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方式 |
3.3.3 农民环保意识调查 |
3.3.4 相关配套设施供给情况调查 |
3.3.5 环保宣传工作调查 |
3.3.6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认知调查 |
3.4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调研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环保意识普遍淡薄生态理念有待提升 |
4.1.1 农民环保意识淡漠 |
4.1.2 生态发展参与度低 |
4.2 无害化技术落后生态化处理较低 |
4.2.1 非生态化治理为主 |
4.2.2 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
4.3 治理结构不合理管理体系不全面 |
4.3.1 治理主体较单一 |
4.3.2 宣传工作不到位 |
4.3.3 治理规划不合理 |
4.4 治理资金来源单一环境保护预算紧张 |
4.4.1 环保财政预算匮乏 |
4.4.2 环保支出积极性不高 |
4.5 垃圾分类推广难居民认知水平低 |
4.5.1 垃圾分类制度不完善 |
4.5.2 治理格局碎片化 |
4.5.3 垃圾分类主体意识淡薄 |
第5章 完善肥乡区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的对策 |
5.1 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推进治理有序开展 |
5.1.1 完善相关法规政策 |
5.1.2 加强法律落实程度 |
5.2 强化管理责任落实环保监督 |
5.2.1 健全环保管理队伍 |
5.2.2 加大考核奖惩力度 |
5.3 加强农村生态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环保主体意识 |
5.3.1 大力宣传环保知识 |
5.3.2 提倡绿色包装 |
5.4 转变传统治理模式建构环保区域体系 |
5.4.1 建构垃圾处理综合体系 |
5.4.2 依据区域特征因地制宜 |
5.5 拓宽治理资金来源渠道建立多元环保投资机制 |
5.5.1 加大乡村生态环境治理投入 |
5.5.2 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 |
5.6 建立垃圾分类长效机制完善协同治理综合网络 |
5.6.1 从源头做好分类减量工作 |
5.6.2 可回收垃圾二次循环使用 |
5.6.3 有害垃圾单独处理 |
5.6.4 厨余垃圾二次利用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8)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目标及方案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 |
1.2.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1.2.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 研究特色及创新 |
1.4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综述 |
2.1 国内外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综合管理概述 |
2.2 城市固体废弃物预测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
2.3 基于GIS的城市固体废弃物处理设施选址国内外研究现状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步骤 |
3.1 系统动力学建模 |
3.1.1 建模工具 |
3.1.2 绘制因果回路图 |
3.1.3 构建存量流量图 |
3.2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的选址 |
3.2.1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影响因素的权重 |
3.2.2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理信息数据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的系统动力学预测模型研究 |
4.1 系统分析 |
4.2 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
4.2.1 因果回路图 |
4.2.2 存量流量图 |
4.3 模型方程与参数确定 |
4.3.1 数据来源 |
4.3.2 主要参数取值 |
4.3.3 模型方程 |
4.4 模型检验 |
4.5 预测结果及分析 |
4.6 本章小节 |
第5章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研究 |
5.1 选址准则评判体系 |
5.1.1 影响因素确定 |
5.1.2 层次结构模型 |
5.2 影响因素的权重 |
5.3 适宜度等级的确定 |
5.4 本章小节 |
第6章 基于GIS的厦门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 |
6.1 厦门市区域概况 |
6.2 厦门市固体废弃物作业运行机制及设施现状 |
6.3 数据处理及分析 |
6.3.1 数据收集 |
6.3.2 数据准备与数据处理 |
6.3.3 数据计算 |
6.4 结果与分析 |
6.5 城市固体废弃物综合处理基地选址的标准化操作流程 |
6.6 本章小节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成果 |
7.2 研究意义与贡献 |
7.3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垃圾分类背景下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目的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2.1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选址优化 |
1.2.2 城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路径优化 |
1.2.3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整体优化 |
1.2.4 相关研究述评 |
1.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理论基础 |
2.1 城市生活垃圾概述 |
2.1.1 城市生活垃圾特性 |
2.1.2 城市生活垃圾成分与分类 |
2.2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 |
2.2.1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特性 |
2.2.2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构成 |
2.2.3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设计原则 |
2.2.4 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构建模型 |
第3章 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现状分析及预测 |
3.1 济南市生活垃圾分类实施现状 |
3.1.1 生活垃圾分类实施历程 |
3.1.2 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及处理流程 |
3.2 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现状分析 |
3.2.1 发生源分析 |
3.2.2 物流集结点分析 |
3.2.3 存在的问题 |
3.3 济南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预测 |
3.3.1 人均指标法 |
3.3.2 一元线性回归法 |
3.3.3 BP神经网络法 |
3.3.4 预测结果分析 |
第4章 垃圾分类背景下城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优化模型构建 |
4.1 问题提出与描述 |
4.1.1 问题提出 |
4.1.2 问题描述 |
4.2 模型假设与构建 |
4.2.1 基本假设 |
4.2.2 模型建立 |
4.3 模型求解算法设计 |
4.3.1 模型求解思路 |
4.3.2 遗传算法设计 |
第5章 基于垃圾分类的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优化方案确定 |
5.1 模型计算 |
5.1.1 模型数据 |
5.1.2 计算结果 |
5.2 数据分析 |
5.2.1 灵敏度分析 |
5.2.2 方案对比分析 |
第6章 对策及建议 |
6.1 源头产生阶段 |
6.2 收集运输阶段 |
6.3 末端处理阶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附录 A |
附录 B |
附录 C |
(1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城市生活垃圾的现状分析 |
2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艺 |
3 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
3.1 综合分选工艺研究进展 |
3.2 好氧堆肥工艺研究进展 |
3.3 厌氧发酵工艺研究进展 |
3.4 焚烧工艺研究进展 |
4 结论 |
四、生活垃圾综合处理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循环经济下城市生活垃圾逆向供应链网络研究[D]. 徐婕琼.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01)
- [2]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工程设计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D]. 李剑颖.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3]农村生活垃圾综合治理研究 ——以肇庆市高要区金利镇为例[D]. 程前.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垃圾热解气化过程中氯的转化与控制特性及生命周期可持续性评价方法研究[D]. 周昭志. 浙江大学, 2020(07)
- [5]大连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处置现状评价研究[D]. 宋文.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6]建设废料资源化低技模式在乡村规划建设中的应用研究 ——以杨陵区为例[D]. 金戈.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7]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的肥乡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研究[D]. 武晓霞.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8)
- [8]城市固体废弃物系统动力学模型与综合处理基地选址分析[D]. 唐睿. 华侨大学, 2020(01)
- [9]垃圾分类背景下济南市生活垃圾物流网络优化研究[D]. 邵倩.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8)
- [10]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综合处理技术研究和应用进展[J]. 刘建伟,赵高辉.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