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和金融机构经营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和金融机构经营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一、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及金融机构业务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黄韫璐[1](2021)在《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入,随着2019年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的改革,金融自由不断促进经济发展,为金融参与主体带来诸多机会。但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极大的考验,尤其是定价能力较弱、竞争力量不足的中小银行,正面临着传统业务被挤压、由于市场变化造成利率风险管理难等问题。现有文献较多关注利率市场化下银行的利率风险测算及成因分析,缺乏对LPR形成机制全面铺开后,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而本文以LPR机制为切入口,研究在此过程中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造成何种影响,深入探究利率市场化指数及净利差等影响因素的贡献度,以期对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有助于中小商业银行进性稳健经营,改善收入结构。本文运用久期缺口模型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测算,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利率市场化指数进行赋值、赋权,利用判别矩阵和MATLAB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最后通过STATA软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对15家样本银行在2007年至2019年的利率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固定效应计量分析,得出结论。并且以2013年首次提出贷款基础利率(LPR旧称)机制为界限,将样本数据划分为两个阶段,利用豪斯曼检验以及稳健性检验确保原研究结果的正确性。研究结果表明:(1)样本银行利率风险处于波动阶段,在2013年首次提出LPR机制后,我国中小商业银行无法充分把控利率风险,管理能力不足,导致风险波动较为频繁。在2017年后,尤其2019年改革LPR形成机制,中小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管理能力有所提升。(2)2003年至2019年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前期阶段较为谨慎,随后几年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自2016年起达到0.9以上,截止到2019年年底利率市场化指数已达到0.9559。(3)利率市场化指数和净利差对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故当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深,存贷利差不断扩大,中小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将更大。为此,中小商业银行应该立足于自身,发展创新业务,利用金融科技和衍生品工具,改善收入结构,降低利率风险;构建风控体系,严控利率风险,做到事前、事中、事后控险,及时发现并调整利率风险管理策略;配合宏观发展,协同外部作用,共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完善利率风险监管和化解,从而提高我国中小商业银行竞争能力和自身实力,全面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水平。

张祎平[2](2019)在《JZ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以来,乡村振兴战略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村镇银行作为为当地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也是乡村振兴战略提升的重要推力。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金融产品和金融模式的创新力度,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力度,发展适合农村的农村金融圈。农村金融环境的改善和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对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的不断完备和改善,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村镇银行的发展亦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挥了不可小觑的力量。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访谈法以及层次分析法的研究方法。从村镇银行与风险概念的辨析入手,通过对国资委提出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和ISO 31000提出的风险管理过程的解读为JZ村镇银行风险识别与评价以及防范策略的提出奠定理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法归纳总结出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类别。以JZ村镇银行为研究对象,通过JZ村镇银行各个部门与支行的专家进行重点访谈和实地走访,对JZ村镇银行存在的风险和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访谈搜集了JZ村镇银行风险与防范的大量数据,选取风险评价指标,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进行定量分析,进而构建了JZ村镇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最终得到JZ村镇银行的风险评价结果。同时,按照风险分析与评价指标,对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提出目标、影响因素和方案决策。本文的创新点在于采用层次分析法对识别出的JZ村镇银行的风险进行评价,构建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构建判断矩阵和层次总排序确定风险指标权重,进而得出JZ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的策略措施。

彭见琼[3](2019)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各项扶贫举措的推进和实施,我国贫困减缓工作取得了显着的成就。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从1978年的2.5亿下降到2017年的3046万,贫困发生率从30.7%下降到了3.1%。我国民族地区减贫扶贫工作也取得了显着的成绩,但由于民族地区面临的区域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较脆弱、基础设施较差、脱贫根基不牢等问题,导致返贫率较高。我国正处在扶贫攻坚的关键时刻,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民族地区的贫困减缓对我国在2020年末是否能达到全面消除区域性贫困、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民族地区致贫的原因复杂、表现也相对比较特殊,脱贫工作将越来越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作为社会资源的配置中心,金融发展长期以来在促进贫困减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各部门出台的一系列文件,如《关于金融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关于金融支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意见》等,都明确提出了金融支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具体方案。到2017年为止,我国有60多万贫困人口获得了贷款,其中针对建档立卡户的贷款余额达到了2800多亿元;实践证明,金融发展是缓解贫困的有效途径之一。与我国其它地区相比,民族地区低收入人口较多、遭受金融排斥较严重,居民初始收入状况、受教育水平等也存在差异。因此,结合相关理论阐述金融发展减贫机理,正确认识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之间的关系,可以为民族地区深入挖掘符合地区经济和金融发展特色的金融减贫模式提供新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丰富了金融发展减贫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的内容安排为:第1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的概念、整体分析了研究内容、可能存在的创新之处和不足等。第2章是文献综述,主要梳理了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金融发展、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相关文献,明确了前有学者对金融发展减贫效应的主要影响方式和因素。第3章主要从理论上分析了金融发展作用于贫困的两种渠道(直接与间接)。第4章是民族地区的贫困形势与减贫成效分析,基于FGT贫困测度指数并根据各地收入分组数据,对各地贫困状况进行了分析,然后总结了“十二五”规划以来民族地区的减贫成效。第5章是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对民族地区金融银行业状况、股票市场、保险市场等做了分析,衡量金融发展现状。构建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衡量民族地区普惠金发展的水平;然后对民族地区生态保护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金融发展状况做了简要分析。第6章对民族地区整体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作用做了分析,主要测度中介效应与直接效应。第7章对民族地区普惠金融的实践做了简要归纳,并运用面板数据,分析普惠金融减贫效果。第8章是结论与对策建议,同时也分析了本文的不足与后期研究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理论上,金融发展可以通过两种途径作用于贫困。金融发展可直接帮助贫困人口克服信贷约束,有更多机会接受教育和进行投资等,提高其收入水平,使穷人抵御风险的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使得贫困人口所处贫困状态得以改变。在间接作用方面,金融发展可以提高储蓄率,促进储蓄转化率的上升,也可以促使资本边际产出率增加,这会使社会经济增长得以发展,影响贫困。金融发展也可以影响收入分配的初始状态和变化率最后影响贫困。(2)FGT指数测度结果在地区之间呈现差异。运用我国现行农村贫困标准每年人均纯收入2300元(2010年不变价)、世界银行平均每人每日1.9美元(折算人民币3757元每年)两条绝对贫困线以及各地人均纯收入50%作为相对贫困线进行FGT指数的测度发现:内蒙古地区整体贫困程度较小,其后依次是广西、新疆、青海,各个地区在测度年份贫困变化趋势存在差异化。另外,两种绝对贫困线对各区贫困的测度指标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其中,贫困发生率的下降幅度均比贫困距、平方贫困距下降速度快。(3)民族地区金融发展水平有待提升。一方面,以金融相关率代表的金融发展整体水平显示各地发展水平距离全国水平尚存在一定差距。另一方面,从金融服务渗透性、产品接触维度、使用效用性三个维度综合计算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指数,采用变异系数法确定各指标对普惠金融发展的贡献率,在此基础上测度民族各地金融发展的普惠状况,发现地理维度的渗透性在指标体系中的权重较大,基本维持在0.200左右,“地理维度的渗透性”子维度在现阶段民族地区普惠金融的发展中占主导地位。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低,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为0.37;其中,宁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较高,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在0.7左右;云南、贵州属于一般的水平,基本维持在0.4左右;内蒙古、广西、新疆基本在0.3左右;青海在0.2左右,西藏则是最低,只有0.093。(4)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益贫性存在差异。各地区PPGI、PEGR计算结果显示云南省在2000-2007年间属于益贫式增长。新疆在2000-2012年属于涓滴式增长。广西和贵州则呈现差异,从贫困发生率指标看,广西属于益贫式增长,但贫困强度与贫困深度指标体现出来的是涓滴式增长;贵州贫困发生率与贫困强度体现的是涓滴式在增长,但贫困深度指标体现出来的却是非益贫的。总体说来,几个地区经济增长都在很大程度促进了贫困减缓,有较强的益贫性。(5)金融发展通过收入分配影响贫困减缓的中介效应为55.23%,直接效应为44.77%。同时考虑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两个中介变量时,金融发展影响贫困减缓的直接效应大于中介效应,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之比大约为1.3。金融发展通过经济增长影响贫困减缓的中介效应不明显,因此,应该关注如何避开各种不利因素,寻找与当地经济发展最匹配的最优金融结构,有效推动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同向发展,以更大程度促进贫困减缓。(6)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具有较显着的减贫效应。总体上,普惠金融减贫弹性FEP等于0.0398,介于0到1之间,说明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具有一定的减贫效应。每万平方公里银行业金融机构数、人均贷款余额、贷款率、保险深度四个指标在不同的水平下显着,说明金融机构的地理渗透性、贷款使用度与保险渗透度对于降低贫困作用十分重要,应健全金融机构体系,大力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规模和范围,增加保险普及力度。人口维度渗透性、人均存款与储蓄率与贫困减缓不存在显着的关系。

杨扬[4](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吴跃锋[5](2019)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ABC农商银行存款定价模式优化研究》文中指出存款基准利率的全面放开,是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重大历程,利率市场化在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重大的机会,商业银行如果能做好各种定价工作就能在这场利率变革之中占据先机,赢得有利发展机会。利率作为资金的价格,需要精准确定。由于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主要盈利点仍然是存贷利差,因此确定存贷款利率的工作,也即存贷款定价十分重要,本文仅讨论存款的定价工作。作为农村小型金融机构的ABC农商银行,之前的存款利率均未做深入研究探讨,在存款利率放开后,银行内部认识到了存款利率定价的重要性,然而受限于相关人才的匮乏等原因,存款利率还是没能做到精细化管理,采用的定价均是在基准利率上粗暴加点,使用“一刀切”方法,其存款定价管理水平亟待提升。文章先分析了相关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环境,通过文献法介绍分析了关键概念和相关理论,介绍了现有的几种存款定价模式并作了比较;接下来,介绍了ABC农商银行的基本情况,尤其是存款业务的情况,分析了ABC农商银行现有的存款定价模式以及存在的不足;在以上基础上通过PEST和SWOT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对ABC农商银行的现有实际情况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并在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存款定价机构设置和模型采用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ABC农商银行及我国相关行业的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

林静[6](2019)在《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分析》文中指出伴随着我国向“新常态”的转变,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的投资与出口逐渐疲软,特别是金融危机与欧债危机发生,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使投资与出口对经济的拉动陷入低谷,消费则成为拉动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力。扩大内需,刺激消费被政府作为稳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明确了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战略在十九大后的2018年“中央一号”中又一次被提出,“三农”问题的解决将会加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而发展农村经济会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经济的地位注入了一针强心剂。在城镇消费市场日趋饱和的情况下,农村消费市场还存在着广阔的增长空间,在影响农村消费市场繁荣的众多因素中农村金融发展至关重要,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市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疆作为我国典型的多民族聚集地,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也是向西开放的门户城市,对西北五省乃至全国来说新疆都占据着重要地位。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地区消费市场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也在一步步改变,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了农村消费,同时新疆农村消费也同样促进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于研究新疆农村经济以及实现社会稳定与长治久安的总目标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研究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关系的文献进行系统性梳理,总结了过往学者的研究成果。然后采用理论解释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相互作用机理。对于本文研究对象的新疆区域,描述了新疆农村金融发展和农村消费市场发展现状,掌握当前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居民消费情况实情,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现状主要从金融规模、金融效率、金融结构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关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的研究也分为四个方面:农村社会消费总额、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农村消费结构与农村消费贡献率。选取2000-2016年新疆农村相关数据,建立消费模型,进行ADF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与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实证论证了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并且两者之间相互作用;通过回归分析得出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之间的作用程度,发现新疆农村金融发展能够显着促进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新疆农村居民消费对新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与规模有显着影响。总体上说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新疆农村居民消费之间能够相互促进。最后依据存在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的政策建议,以期能为促进新疆农村金融市场发展与提升新疆农村居民消费提供可能的参考。希望能够为新疆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提供帮助,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进而解决新时代新疆“三农”问题。

范忠伟[7](2019)在《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快农村金融创新,支持农村金融机构扎根地方服务三农,国家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关系国计民生的新高度。要实现十九大提出的各方面目标,实现乡村振兴,就需要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支持,农村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发展作用是相互的,两者属于相互促进、互为支撑的作用,中央要求监管机构及金融机构推动农村金融的创新工作,支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加大服务力度,表明了国家对农村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定位的强化,信用社作为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区域性金融机构,作为提供农村金融的重要主体,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是责无旁贷,实际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政策、发展数据及支持情况等多方面入手,通过文献查阅、实地调查等方式对芦山县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情况进行研究,从金融机构情况、经济发展情况、灾后重建情况、商户企业情况、信用社主要经验、信用社支持情况及近十年相关数据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发现在支持过程中存在信贷投放不足导致降低了支持经济发展的速度、信贷成本高及违约增加导致了区域信用环境和支持效果受到影响、存款不增反降导致支持经济发展的后劲减弱、县内优质项目少导致信用社缺乏支持平台和收益渠道、金融创新不足制约金融服务水平、政策性和效益性考量影响支持效果、经营成本高导致融资成本提升等问题。本文从监管政策、信用社、客户、竞争对手等四个方面系统深挖原因。监管政策方面原因有业务不得出县导致收益渠道变窄、监管政策门槛高导致服务产品单一;信用社方面原因有科技实力不足导致竞争难度加剧、风控数据化待完善导致风控难度增大、服务质量影响导致客户流失、结算壁垒导致优质储户流失、创新不足导致产品单一;客户方面原因有有效客户减少导致存贷基础减弱、项目需求不足导致资金支持基础弱、信贷条件不符阻碍了信贷支持、管理不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诚信意识薄弱影响了支持积极性;竞争对手方面原因有争夺优质客户导致支持基础发生动摇、高息竞争抢夺了存款市场、系统营销力度大占领了公职市场。针对以上原因,本文分别从政策、信用社、客户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对政策方面建议有适度放宽监管政策拓宽收益渠道,创新改制模式打通业务渠道;对信用社方面建议有坚守市场定位、筑牢农村市场,完善业务渠道、助力存款增长,抓好年轻客群、夯实存贷基础;对客户方面建议有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拓宽增收渠道、强化融资条件,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融资能力。

张声慧[8](2018)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正式统一,即“新农保”和“城居保”的并轨实施,至今已经过去了三年的时间。按照国务院此前出台的相关意见,当前全国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目标可以概括为:“到2020年之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并应能够与既定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相适应,同时也还对继续发挥传统家庭保障的功能与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毋庸置疑的是,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伟大成就。然而,现阶段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建设,也仍然处于改革和选择的过程之中,而养老金的“全国统筹”以及地区性的养老金支付压力等,都早已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尽管依据最新的权威统计数据,当前我国并不存在全国层次的“养老金缺口”,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也正在逐步得到健全和完善,但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人们始终也没有真正放松过对上述问题的持续热议和关注。在此背景之下,就本文所研究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而言,由于统一的时间较短并牵涉到规模庞大的基层参保对象,任何一个哪怕是细节上的问题也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影响邢社会效应。另一方面,考虑到长期以来我国城乡居民的养老保障需求并未得到极为充分和较高水平的满足,并联系在当前发展过程中实际遭遇和面临的各种问题,关于如何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主要在于,以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探索加快推动我国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协调发展,提高城乡养老保障体系发展的公平性与规范性,以及整个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与完善的关键问题与解决对策;本文研究的实践价值则主要在于,根据“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展开研究,不仅可以对养老保险的制度、财务和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行问题的梳理,而且有助于找准现阶段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影响因素,从而为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财务和管理的可持续性水平,提供更多的有益思路和现实对策。在全文的结构安排上,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交待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以及可能存在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等;第二部分为基本概念界定和相关文献综述;第三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演进过程与现状分析;第四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可持续性分析;第五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第六部分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第七部分为全文结论和展望。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概括为如下四个方面:一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历程与演进过程分析。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相对复杂而又多变的改革过程,既牵涉“计划经济”和“改革开放”后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又牵涉“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两大不同的群体。这就意味着,对现行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进行研究,必须要以深入地了解“城居保”和“新农保”两者的发展过程,以及整个建国以来的养老保险事业发展情况,否则就很难去把握当前局面的形成和一些关键问题的演变过程和原因。为此,本文在对关键的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之后,就分别对城镇居民的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以及刚刚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与运行情况,进行了一个全面的梳理和分析;二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选择以制度的可持续性分析作为全文分析的逻辑起点,既是由于政府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的发展上负有不可推卸的主导性责任,同时也是由于制度的“供给”与“需求”,在任何时候都是推动养老保险乃至整个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首要因素和核心动力。事实上,这在近现代社会保障事业的建立与发展过程中,表现得尤其明显,正如德国19世纪末率先通过“社会保险立法”,而建立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社会保险制度一样。同时,制度的“供给”在某种程度上是结合制度“需求”进行综合考虑的结果,因此对于制约和影响需求的各种因素,尤其是制约和影响养老保险制度的供需平衡的各种因素,需要展开深入的分析与探讨。结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本文主要从关系接续转移、激励机制和待遇水平等方面进行研究;三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财务上的可持续性是养老保险以及整个社会保障体系正常运转的核心方面,因为养老保险发展既需要以基金的筹集作为基础和起点,同时也需要以资金的保值增值以及待遇的支付作为终点和目标,所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其基金和财务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体而言,财务的可持续性涉及缴费率的设定、覆盖面的大小和遵缴率的高低,以及基金的保值增值状况等等,结合人口结构的转型和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与条件的变化等情况来看,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问题实际上涉及非常多的环节和因素。为此,这一部分的研究是本文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笔者的分析从财务可持续性的内涵、要求和条件出发,对当前影响和制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结合当前和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增强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主要对策;四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设计和对制度需求的更好满足,以及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水平的不断提升,最终都是服从并服务于广大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需求的充分满足。为此,从管理与服务的角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样也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这一方面在已有的大量相关研究中往往被搁置在了相对不重要的地位或者干脆就是完全被忽视了。为此,本文这部分研究就从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内涵与要求入手,着重对现阶段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如信息化建设、社会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等。最后,结合当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提出了现阶段提高我国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部分研究内容也可以算作是对前文有关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和“财务”可持续性分析的回应和总结。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可以归结为如下两个方面:一是构建起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按照“制度”、“财务”和“管理”三个维度来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制度”作为第一个维度是因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发展,首先是以“制度”的需求和供给为基本条件的,而在政府主导的基本发展模式之下,“制度”及其供给可以看做是一个基本的发展动因;“财务”作为第二个维度,既是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同时也是基于现实情况的考虑,基金的筹集和运营及待遇的支付,始终都是最为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管理”作为第三个维度,则主要是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角度,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事业发展过程中的管理与服务问题进行进一步地明确,并结合实际来分析和探讨问题解决的途径与对策。这样的分析框架,实质上更加明确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的起点、基础和目标,并针对现阶段及未来面临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更为充分的研究。二是以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与方法为基础,综合运用制度经济学分析、计量经济学分析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等的理论与方法,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既不是一个单纯的经济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会问题,所以无论是单纯的经济学分析,还是单一的公共政策分析,都不能够充分地揭示其相对复杂的成因和影响。为此,按照前述的三个维度,本文研究以养老保险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发展的不同侧面,包括制度供给、财务运行和管理服务等,由此也就实际上比较合理地综合了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不同的分析视角和方法,从而避免了局限于相对单一的分析视角和过程并且得出过于狭隘的研究结论。最后,本文研究当然也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这既与作者的研究时间有限和研究资料缺乏等方面的客观限制有关,同时也与作者本人的理论知识储备和研究精力等方面的尚有欠缺有关。总而言之,与其说本文研究是作者博士研究生阶段的最终成果,不如说是作者对于养老保险以及整个社会保障问题研究的一个开端。对于在本文研究过程中已经发现,却没有来得及进行深入研究的其他问题,都成为了作者今后继续开展相关研究的具体指引和努力的方向。

刘罗奕[9](2018)在《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类信贷业务是目前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一种盈利手段,作为我国特有衍生概念被监管机构正式提出的时间很短,目前学术界对类信贷业务的研究尚处在起步阶段,监管机构对类信贷业务的制度规范同样处在摸索阶段,如果因其不属于表内传统信贷资产而放松管理,必然招致极大隐患。首先,厘清类信贷业务概念的界定,可将其视作传统信贷业务的异化,分析现阶段类信贷业务发展动因来自监管套利的冲动、金融市场的选择及腾转规模的需要,经历了初期起步、快速扩张、监管规范、强力整顿的阶段。其次从具体操作、银行运营及外部环境层面定性分析类信贷业务的风险因素,指出交易结构中的风险在于参与主体、资金链条、债权落实及合同内容,内部管理层面在于风险意识、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和信息系统,外部环境则在于监管机构、金融市场与宏观政策。再次承接交易结构风险的定性分析,以某纺织有限公司同业配资交易模式为案例进行剖析,同时结合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定量分析交易结构的各项要素对整个业务流程风险的影响程度,十四个风险因素按权重排序的结果表明把握法律的依据、合同的规范性、项目方及融资方的资质是避免风险的关键。最后从银行业机构和监管机构两方提出防范的应对策略,银行业机构应着力于树立风险意识,健全管理制度,完善操作流程,建立信息系统;监管机构应该着重于加强监管部门协作,强化风险差异化监测,推动业务标准化,完善重点领域监管;从而促进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的健康发展,更好发挥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正面意义。

王慧芸[10](2017)在《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文中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国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十九大报告指出,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地貌差异大,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因而贫困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道路上一块难啃的“硬骨头”。长期以来,国家和各族人民,坚持不懈的与贫困作斗争,但局部地区贫困顽疾和返贫的现象仍未改善。针对新阶段贫困的特征,国家提出全面开展精准扶贫的政策,以创新精准扶贫模式、拓宽贫困资金来源渠道。资金互助,其实质是弱势贫困群体间的信用互助,能够有效的弥补农村正规金融服务不足和缓解政府财政扶贫资金有限的困境。因而,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基础。本文创新性的运用一手调研数据,构建模型,测度出了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度与协调度的具体指数,为分析两者现阶段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存在的问题提供参考。本文基于山东临沂市河东区两个专业合作社,共104户社员的调研数据,并将调研样本依据收入分为四个区间,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建立综合评价指数模型、耦合度与协调度模型,对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得出如下两方面的结论:(1)从各个区间的样本对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发展的综合评价指数可以看出,收入越低,综合评价指数越低,反之,收入越高,综合评价指数越高;(2)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关系处于颉颃状态,而协调度均处于高度协调水平,表明资金互助确实起到了助农增收、精准脱贫的作用,并且其正向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结论表明,我国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提高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度:一是,积极促进供销社与农民合作社的融合发展;二是,大力发展基于农业价值链的资金互助,创新精准扶贫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完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的监管体系,调动农民合作社开展资金互助业务的主观能动性。

二、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及金融机构业务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及金融机构业务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利率市场化
        2.1.2 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形成机制
        2.1.3 中小商业银行
        2.1.4 利率风险
    2.2 理论基础
        2.2.1 金融抑制理论与金融深化理论
        2.2.2 金融约束理论
        2.2.3 利率风险管理理论
第3章 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
    3.1 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表现形式
        3.1.1 重新定价风险
        3.1.2 基准风险
        3.1.3 收益曲线风险
        3.1.4 期权性风险
    3.2 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分析
        3.2.1 宏观政策频繁调整
        3.2.2 市场传导存在梗阻
        3.2.3 存贷期限不匹配
        3.2.4 存贷利差空间缩窄
第4章 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4.1 利率风险测度
        4.1.1 利率风险测度模型
        4.1.2 利率风险测度模型适用性
        4.1.3 利率风险测度过程
    4.2 利率市场化指数测度
        4.2.1 利率市场化指数指标构建
        4.2.2 利率市场化指标量化处理
        4.2.3 利率市场化指数指标权重确定
        4.2.4 利率市场化指数计算
第5章 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实证研究
    5.1 样本和数据来源
        5.1.1 样本描述
        5.1.2 数据来源
    5.2 变量选取与模型
        5.2.1 被解释变量
        5.2.2 解释变量
        5.2.3 控制变量
        5.2.4 模型建立
    5.3 回归模型分析
        5.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5.3.2 多元回归结果与分析
    5.4 稳健性检验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波动变化
        6.1.2 我国利率市场化指数逐年增高
        6.1.3 利率市场化与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呈显着相关性
    6.2 建议
        6.2.1 配合宏观发展,协同外部作用
        6.2.2 构建风控体系,严控利率风险
        6.2.3 发展创新业务,改善收入结构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情况

(2)JZ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
    2.2 风险管理流程
        2.2.1 国资委提出的风险管理基本流程
        2.2.2 ISO31000 提出的风险管理过程
    2.3 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4 小结
第三章 JZ村镇银行风险识别与评价
    3.1 JZ村镇银行发展状况
        3.1.1 JZ村镇银行基本概况
        3.1.2 JZ村镇银行组织结构
        3.1.3 JZ村镇银行风险管理状况
    3.2 JZ村镇银行风险的识别
        3.2.1 操作风险
        3.2.2 信用风险
        3.2.3 流动性风险
        3.2.4 市场风险
    3.3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JZ村镇银行风险评价
        3.3.1 风险评价指标的选取与建立
        3.3.2 各个层次指标的判断矩阵
        3.3.3 各个层次中指标权重总排序
        3.3.4 指标权重的总排序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JZ村镇银行的风险防范策略
    4.1 风险防范的总体思路
    4.2 信用风险的防范
        4.2.1 信用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2.2 建立严格的抵押担保机制
        4.2.3 成立信贷评定小组
        4.2.4 建立奖惩并存机制
    4.3 流动性风险的防范
        4.3.1 流动性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3.2 积极开拓筹资渠道
        4.3.3 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
    4.4 操作风险的防范
        4.4.1 操作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4.2 完善内部控制机制
        4.4.3 提高员工素质
        4.4.4 加强对村镇银行实施的监管力度
    4.5 市场风险的防范
        4.5.1 市场风险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
        4.5.2 建立产品定价体系
        4.5.3 加强宣传力度
        4.5.4 政策扶持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民族地区金融扶贫政策沿革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民族地区
        1.2.2 贫困及贫困的分类
        1.2.3 洛伦兹曲线
        1.2.4 金融发展
        1.2.5 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存在的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国外研究现状
        2.1.1 经济增长与贫困减缓
        2.1.2 经济增长益贫性研究
        2.1.3 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
    2.2 国内研究现状
        2.2.1 金融发展与贫困
        2.2.2 经济增长益贫性研究
    2.3 民族地区相关研究
        2.3.1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贫困的研究
        2.3.2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第3章 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理论框架
    3.1 金融发展对贫困的直接作用
        3.1.1 贷款服务
        3.1.2 储蓄服务
        3.1.3 投资理财服务
    3.2 金融发展对贫困的间接作用
        3.2.1 金融发展-经济增长-贫困
        3.2.2 金融发展-收入分配-贫困
    3.3 金融发展与贫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民族地区的贫困形势与减贫成效
    4.1 贫困的总体情况和特征
    4.2 基于FGT的民族地区贫困测度
        4.2.1 数据选取及处理
        4.2.2 贫困线的确定
        4.2.3 农村居民收入及FGT测度结果
    4.3 西藏、宁夏贫困变化分析
    4.4 贫困的致因分析
    4.5 “十二五”以来的减贫成效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民族地区的金融发展
    5.1 民族地区整体金融发展状况
        5.1.1 民族地区银行业情况
        5.1.2 民族地区资本市场发展状况
        5.1.3 保险市场分析
        5.1.4 金融相关率分析
    5.2 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情况
        5.2.1 普惠金融发展指数的构建
        5.2.2 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分析
    5.3 民族地区绿色金融发展情况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6.1 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益贫性判断
        6.1.1 PPGI结果
        6.1.2 PEGR结果
        6.1.3 PGC计算
    6.2 民族地区金融发展与贫困减缓(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
        6.2.1 模型设立
        6.2.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6.2.3 计量检验及结果分析
        6.2.4 结论
    6.3 金融发展减贫弹性的区际差异和动态变化
    6.4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民族地区普惠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实证分析
    7.1 普惠金融与贫困减缓实证分析
        7.1.1 模型设计
        7.1.2 数据来源及变量说明
        7.1.3 实证结果
        7.1.4 结论
    7.2 案例
        7.2.1 案例一之盐池模式
        7.2.2 案例二之保险扶贫
        7.2.3 案例三之绿色金融减贫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对策建议
        8.2.1 完善民族地区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8.2.2 促进金融产品创新和服务手段提升,拓展金融服务广度与深度
        8.2.3 加快推进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普惠金融发展环境
        8.2.4 规范信贷投放,促进经济更加健康发展
        8.2.5 结合地区生态特色,提升绿色金融发展水平
        8.2.6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促进金融良性发展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4)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2.4 或有权益方法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4 计量回归结果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5)利率市场化环境下ABC农商银行存款定价模式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目的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定性分析研究综述
        1.2.2 国内的定性分析研究综述
        1.2.3 国外定量分析研究综述
        1.2.4 国内定量分析方面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2.1 利率市场化的概念
        2.1.1 利率化市场的特点
        2.1.2 部分定义
    2.2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2.1 有利于商业银行实现金融创新
        2.2.2 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2.2.3 商业银行的风险增大
        2.2.4 商业银行的业务模式将发生改变
    2.3 存款定价的模式
        2.3.1 基点利率加点模式
        2.3.2 边际成本模式
        2.3.3 差别利率定价模式
        2.3.4 组合定价模式
        2.3.5 风险定价模式
        2.3.6 贡献倒退定价模式
        2.3.7 Klein-Monti模型
        2.3.8 各种存款定价模式的比较
第3章 ABC农商银行存款业务现状
    3.1 ABC农商银行基本情况
    3.2 存款业务情况
    3.3 历次降息的定价情况
    3.4 ABC农商银行现行存款定价模式
第4章 ABC农商银行PEST分析
    4.1 利率市场化的政策环境
        4.1.1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起源
        4.1.2 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
    4.2 利率市场化的经济环境
    4.3 利率市场化的社会环境
    4.4 利率市场化的技术环境
第5章 ABC农商银行SWOT分析
    5.1 ABC农商银行优势
    5.2 ABC农商银行劣势
    5.3 ABC农商银行机遇
    5.4 ABC农商银行挑战
    5.5 存款定价现状和问题分析
        5.5.1 现行的存款利率未调整
        5.5.2 存款定价目标不明确
        5.5.3 目前存款定价体制不完善
        5.5.4 数据化能力不足
第6章 ABC农商银行存款定价模式优化
    6.1 存款定价模型分析
        6.1.1 网点定价权因子(R)的优势
        6.1.2 网点定价权因子(R)的模型简述
        6.1.3 优化的存款定价模型结论
        6.1.4 优化的存款定价模式的注意事项
    6.2 存款定价模式优化策略
        6.2.1 优化发展方向定位
        6.2.2 优化产品运行基础
        6.2.3 优化服务满意度建设
    6.3 完善定价体系建设
        6.3.1 完善定价管理机构设置
        6.3.2 完善定价管理中心职责
        6.3.3 完善业务体系建设
        6.3.4 完善信息技术建设
第7章 结论与监管建议
    7.1 结论
    7.2 相关监管建议
        7.2.1 完善制度建设
        7.2.2 转变监管方式
        7.2.3 适当政策倾斜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思路、框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农村金融与农村消费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农村金融概念
        二、农村消费概念
    第二节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一、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二、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三、金融不完全竞争理论
        四、普惠金融理论
    第三节 消费理论
        一、经典消费理论
        二、现代消费理论
第三章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现状及作用机制
    第一节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二、农村金融发展效率
        三、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第二节 新疆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一、农村社会消费品总额
        二、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与消费率
        三、农村居民消费结构
        四、农村消费贡献率
    第三节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作用机制
        一、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消费相互作用的理论分析
        二、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消费的作用
        三、农村消费对农村金融发展的作用
第四章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实证分析
    第一节 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一、指标选取
        二、数据来源
    第二节 模型的构建
    第三节 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系的数量特征
        一、序列平稳性检验
        二、格兰杰因果检验
        三、脉冲响应函数分析
        四、相互作用的回归分析
        五、实证结果与结论
        六、结论分析
第五章 实现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政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居民消费
        一、扩大农村金融发展规模
        二、提升金融发展效率
        三、完善农村金融发展结构
    第二节 创新新疆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满足不同消费需求
        一、创新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与金融工具
        二、创新农村抵押担保机制
    第三节 践行乡村振兴战略,多维度支持农村居民收入
        一、加大农村金融对乡镇企业的支持力度
        二、增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业发展的支持
        三、拓展农村居民的理财渠道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与获奖情况
致谢

(7)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信用社
        2.1.2 支持农村经济发展
        2.1.3 农村金融
        2.1.4 金融相关率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2.2 经济增长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3.3 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章 信用社支持芦山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3.1 芦山县基本情况
        3.1.1 县域概况
        3.1.2 经济发展情况
        3.1.3 灾后重建情况
        3.1.4 个体商户和企业情况
    3.2 芦山县信用社基本情况
        3.2.1 发展历程
        3.2.2 总体状况
        3.2.3 发展经验
    3.3 芦山信用社在县域金融机构中的地位
        3.3.1 从业人员及网点数占比过半
        3.3.2 存贷款规模占绝对优势
        3.3.3 人均存贷款规模位居前列
        3.3.4 存贷比远高于国有银行
    3.4 芦山县和信用社发展现状分析
        3.4.1 信用社存款增长分析
        3.4.2 信用社贷款增长分析
        3.4.3 电子银行业务增长分析
        3.4.4 地区经济增长分析
        3.4.5 贷款规模与地区生产总值增长分析
        3.4.6 储蓄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分析
        3.4.7 金融相关率分析
    3.5 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情况
        3.5.1 打造基础渠道
        3.5.2 提供收益平台
        3.5.3 满足贷款需求
        3.5.4 支持灾后重建
        3.5.5 聚焦精准扶贫
第四章 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1 信贷投放不足,降低支持经济发展效能
    4.2 业务成本高及违约增加,影响支持积极性
    4.3 存款基础减弱,降低支持经济发展后劲
    4.4 县内优质项目少,缺乏支持平台和收益渠道
    4.5 金融创新不足,制约金融服务水平
    4.6 政策性和效益性考量,影响支持效果
    4.7 经营成本高,导致融资价格微增
第五章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政策方面原因
        5.1.1 业务不得出县,收益渠道变窄
        5.1.2 监管政策门槛高,服务产品单一
    5.2 信用社方面原因
        5.2.1 科技投入差距,加剧竞争难度
        5.2.2 风控数据化待完善,加大风控难度
        5.2.3 服务差异影响,导致客户流失
        5.2.4 结算壁垒,优质储户流失
        5.2.5 开发推广不足,导致产品单一
    5.3 客户方面原因
        5.3.1 有效客户减少,存贷基础减弱
        5.3.2 项目需求不足,资金支持基础弱
        5.3.3 信贷条件不符,阻碍信贷支持
        5.3.4 管理不规范,导致信息不对称
        5.3.5 诚信意识薄弱,影响支持积极性
    5.4 竞争对手方面原因
        5.4.1 争夺优质客户,动摇支持基础
        5.4.2 高息竞争揽储,抢夺存款市场
        5.4.3 力推系统营销,占领公职市场
第六章 对策及建议
    6.1 政策方面建议
        6.1.1 适度放宽政策,拓宽收益渠道
        6.1.2 创新改制模式,打通业务渠道
    6.2 信用社方面建议
        6.2.1 坚守市场定位,筑牢农村市场
        6.2.2 完善业务渠道,助力存款增长
        6.2.3 推进转型升级,提升竞争实力
        6.2.4 抓好年轻客群,夯实存贷基础
        6.2.5 强化经营管理,降低经营成本
    6.3 客户方面建议
        6.3.1 树立诚信意识,营造诚信环境
        6.3.2 拓宽增收渠道,强化融资条件
        6.3.3 强化公司治理,增强融资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主要研究方法
    1.3 主要的创新与可能的不足
        1.3.1 主要的创新
        1.3.2 可能的不足
2 基本概念界定与相关文献综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养老保险
        2.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2.1.3 可持续发展
    2.2 国内外文献综述
        2.2.1 国外文献综述
        2.2.2 国内文献综述
        2.2.3 国内外文献的简要评价
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演进过程与现状分析
    3.1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立与发展
        3.1.1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包办的“现收现付制”阶段
        3.1.2 经济体制改革时期向“部分积累制”转型阶段
        3.1.3 按照“统账结合”模式走向统一的深化发展阶段
    3.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与演变
        3.2.1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萌芽阶段
        3.2.2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传统模式发展阶段
        3.2.3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阶段
    3.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统一与发展
        3.3.1 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
        3.3.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态势
        3.3.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4 本章小结
4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可持续性分析
    4.1 基于制度供需的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
        4.1.1 养老保险的制度供给与设计目标
        4.1.2 养老保险的制度需求与影响因素
    4.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
        4.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转移不够顺畅
        4.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激励机制不够合理
        4.2.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待遇水平相对低下
    4.3 增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4.3.1 完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接续转移政策
        4.3.2 改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激励机制设计
        4.3.3 稳步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待遇水平
    4.4 本章小结
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分析
    5.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内涵与现状
        5.1.1 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基本内涵
        5.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财务可持续性现状
    5.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的预测与分析
        5.2.1 基本参数的假定与测算
        5.2.2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收入预测
        5.2.3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基金支出预测
        5.2.4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长期收支平衡
        5.2.5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长期财务状况预测分析结论
    5.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务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5.3.1 调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个人缴费水平
        5.3.2 构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多元筹资格局
        5.3.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补贴水平
        5.3.4 加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管理
    5.4 本章小结
6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可持续性分析
    6.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内涵与现状分析
        6.1.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管理体制
        6.1.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机构
        6.1.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内容
    6.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面临的基本问题
        6.2.1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化建设问题
        6.2.2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社会化服务问题
        6.2.3 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精细化管理问题
    6.3 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管理可持续性的主要对策
        6.3.1 提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经办管理水平
        6.3.2 加快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信息系统建设
        6.3.3 改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体制
        6.3.4 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服务供给网络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9)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相关研究
        0.2.2 国内相关研究
    0.3 研究内容及方法
    0.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第一章 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现状分析
    1.1 类信贷业务的界定
    1.2 类信贷业务资金渠道的划分
        1.2.1 资金来源的分类
        1.2.2 资金投向的判定
    1.3 类信贷业务发展的分析
        1.3.1 发展背景的分析
        1.3.2 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二章 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识别及分析
    2.1 交易结构风险定性分析
        2.1.1 参与主体众多
        2.1.2 资金链条冗长
        2.1.3 债权落实困难
        2.1.4 合同内容复杂
    2.2 内部管理风险定性分析
        2.2.1 风险意识不到位
        2.2.2 管理制度不健全
        2.2.3 操作规程不规范
        2.2.4 信息系统不完善
    2.3 外部环境风险定性分析
        2.3.1 监管机构层面风险分析
        2.3.2 金融市场层面风险分析
        2.3.3 宏观政策层面风险分析
第三章 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的案例分——以某纺织有限公司的交易为例
    3.1 某纺织有限公司同业配资交易案例简介
    3.2 同业配资模式交易结构的定性分析
    3.3 同业配资模式交易结构的定量分析
        3.3.1 构造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
        3.3.2 建立判断矩阵模型——基于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
        3.3.3 量化结果的实证分析
第四章 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应对策略分析
    4.1 银行业机构的风险应对策略
        4.1.1 树立风险意识
        4.1.2 健全管理制度
        4.1.3 完善操作流程
        4.1.4 建立信息系统
    4.2 监管机构的风险应对策略
        4.2.1 加强监管部门协作
        4.2.2 强化风险差异化监测
        4.2.3 推动业务标准化
        4.2.4 完善重点领域监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框架结构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框架结构
    第三节 文章可能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
第二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研究现状
        一、合作金融相关定义的研究
        二、合作金融的运作效率研究
    第二节 国内研究现状
        一、资金互助相关定义的研究
        二、资金互助的运作效率研究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发展分析
    第三节 研究述评
第三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资金互助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一、资金互助的相关概念
        二、资金互助的相关理论基础
    第二节 精准扶贫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精准扶贫相关概念及文章研究中的概念界定
        二、精准扶贫理论
    第三节 耦合协调理论
        一、协同理论
        二、系统耦合理论
    第四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机制的相关理论基础
        一、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的耦合协调关系
        二、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运作机制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方式的选择
第四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效果研究
    第一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及确定
        二、指标的标准化处理及权重确定
        三、综合评价模型
        四、耦合度模型
        五、协调度模型
    第二节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效果研究
        一、数据来源
        二、研究区域基本概况及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发展现状分析
        三、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度测算结果及分析
第五章 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的案例分析
    第一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的背景分析
    第二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的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机制分析
        一、资金互助直接促进养殖社员增收和贫困户脱贫
        二、资金互助助力农户实现种植与养殖的双重收益
    第三节 鲁盛养鸭专业合作社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的经验总结及面临的难题
        一、经验总结
        二、面临的难题
第六章 结论及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及金融机构业务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LPR形成机制下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D]. 黄韫璐.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2]JZ村镇银行风险防范策略研究[D]. 张祎平. 天津商业大学, 2019(12)
  • [3]民族地区金融发展的减贫效应研究[D]. 彭见琼.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4)
  • [4]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5]利率市场化环境下ABC农商银行存款定价模式优化研究[D]. 吴跃锋. 华侨大学, 2019(01)
  • [6]新疆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分析[D]. 林静. 新疆财经大学, 2019(01)
  • [7]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芦山县为例[D]. 范忠伟. 四川农业大学, 2019(12)
  • [8]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D]. 张声慧. 东北财经大学, 2018(06)
  • [9]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类信贷业务风险及对策研究[D]. 刘罗奕. 厦门大学, 2018(02)
  • [10]资金互助与精准扶贫耦合协调研究[D]. 王慧芸. 安徽财经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存款利率上调对居民存款和金融机构经营工作影响的调查与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