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戟天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陈虞超,李晓琳,赵玉洋,周骏辉,黄璐琦,袁媛[1](2021)在《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文中提出我国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是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民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需求量增加以及自然环境恶化,一些重要的药用植物品种资源日益稀少,有些品种甚至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而这些珍稀濒危品种常具有独特的疗效,是中药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亟待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资源的保存恢复。离体保存是一项基于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发展起来的植物资源新型保存手段,具有诸多优势,已成为实现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存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途径,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鉴于此,依据资源濒危程度,系统梳理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种类;从基本原理,操作流程,关键技术环节以及应用实例等方面,阐述了组织培养保存,超低温保存,基因资源保存等离体保存技术的最新研究进展;同时,总结分析了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并对今后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保护、扩大及开发利用提供一定借鉴。
高优洋[2](2020)在《小果型西瓜离体再生体系建立及多倍体诱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对小果型西瓜种子无菌萌发体系进行优化,并建立其离体再生体系,同时对小果型西瓜多倍体的诱导处理和倍性鉴定方法进行分析比较,为今后小果型西瓜的种质创制提供了依据和借鉴。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利用正交试验,优化小果型西瓜种子的无菌萌发体系,确定了最佳播种组合为:超声波处理时间15min、消毒时间8min、B5培养基。此时发芽率达到89.44%,污染率为13.33%2、对不定芽诱导设计正交试验,通过方差分析得出,对诱导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外植体部位>接种方向>TDZ浓度>6-BA浓度。而最佳诱导组合为外植体部位为子叶近胚轴,接种方向为向下,6-BA浓度为0.5 mg/L,TDZ浓度为0.05mg/L。3、在不定芽增殖处理试验中,以MS为基本培养基,添加0.8mg/L 6-BA和0.08mg/L NAA的组合增殖系数最高,为4.88,且不定芽生长健壮。4、在西瓜再生苗生根的过程中,相同条件下的1/2MS培养基生根率比MS培养基高,且根系健壮。NAA浓度为0.8 mg/L时生根率最高,最高达到83.33%。5、西瓜再生苗炼苗移栽试验中,试验表明炼苗时间对成活率具有影响,西瓜再生植株炼苗天数在3d时,成活率最高,为75%。6、使用秋水仙素为诱导剂,对两个自交系西瓜品种进行多倍体诱导,试验结果表明小果型西瓜自交系W-19-30的诱变剂最佳处理浓度是0.08%,处理时间为3d,此时诱变率达到25.00%,小果型西瓜自交系W-19-6的诱变剂最佳处理浓度是0.06%,处理时间为3d,此时诱变率为25.00%7、运用形态学鉴定对多倍体植株进行初筛后,使用流式细胞仪对植株DNA含量进行测定,成功鉴定出诱导的四倍体植株,且两种方法的吻合率为85%。
潘兆喜[3](2020)在《人参不定根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及5L培养体系的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参是传统名贵中药,目前人参资源几近枯竭,为保护人参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本研究以人参四种不同来源的外植体为材料,通过比较人参不定根形态学的差别,选择出长势良好的最优无性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摇瓶培养体系,简易生物反应器培养体系,并优化相关培养参数,最后考察了茉莉酸甲酯诱导下人参不定根在生物反应器中皂苷积累和相关关键酶基因表达量,为人参不定根大规模生产人参皂苷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人参不同外植体均能诱导愈伤组织,人参无菌苗叶更容易诱导愈伤组织,人参无菌苗叶柄诱导愈伤组织更难一些。(2)人参四种外植体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数目不同,无菌苗叶柄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数目最多,不定根长势更好。(3)以人参无菌苗叶柄愈伤组织诱导而来的不定根为原材料,比较B5培养基中12种无机盐元素浓度(1.0倍,0.5倍)组合对人参不定根生长的影响,并利用软件Mintab试验设计筛选出影响最显着的三个因素,分别为:MgSO4·7H2O、NH4NO3和MnSO4·4H2O,利用响应面法优化得到人参不定根最佳培养条件是MgSO4·7H2O:167.29 mg/L,NH4NO3:84.20 mg/L,MnSO4·4H2O:8.28 mg/L,在此条件下,人参不定根鲜重达11.57 g。(4)250 mL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激素浓度、接种量大小、摇床转速对人参不定根生长的影响,再以Box-Behnken试验设计及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培养参数为IBA浓度4.18 mg/L,接种量0.509 g,摇床转速128.99 rpm,此时人参不定根悬浮培养皂苷产量2.44 mg;(5)500 mL悬浮培养条件的优化:研究4种不同碳源,3种不同浓度处理,结果发现,蔗糖添加浓度30 g/L时,更适合人参不定根的培养。(6)为了优化5 L生物反应器中不定根培养和皂苷积累的培养体系,研究了接种量、装液量、通气量、蔗糖浓度对人参不定根和皂苷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 L生物反应器装液量3 L,通气量0.15 vvm,将10 g的人参不定根接种于优化后的B5培养基(IBA 4mg/L+30 g/L蔗糖pH:5.8)此时不定根皂苷生产量最大,为:52.52 mg。(7)比较四年生栽培参与生物反应器培养不定根皂苷含量,发现四年生人参主根皂苷含量为人参不定根中皂苷含量的6.93倍。生物反应器培养不定根中Rd皂苷含量(0.63 mg/g)接近四年生原植物(0.86 mg/g)。(8)茉莉酸甲酯处理,抑制不定根生物量的积累,提高了达玛烷型人参皂苷的含量,其中Rd在48 h变化倍率最大,处理48时,总苷含量最大。(9)茉莉酸甲酯的诱导处理,促进人参皂苷合成途径中PgFPS、PgUGT、PgDDS基因的上调表达。
王小乐[4](2018)在《菊花低温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菊花原产我国,是中国十大名花和世界四大鲜切花之一,具有观赏、食用、饮用和药用等多种价值。菊花栽培历史悠久,品种众多,目前主要依靠田间种植保存,需消耗大量人力物力,且易受到涝害、虫害和病害的影响而损失。常温下的离体培养保存时间较短,需要较频繁的继代培养,增加人工成本,也易增加无性系变异的几率,因此利用低温库进行离体保存是菊花种质资源保存的发展方向。本试验旨在探究菊花低温下缓慢生长离体保存技术。本研究首先选取170个菊花品种在低温库中探究低温离体条件下菊花品种间生长差异,然后选取‘蒙娜丽莎黄’、‘橙安娜’、‘小洋菊’和‘南农橙乒乓’4个生长特性差异大的菊花品种试管苗为材料,比较在低温下不同浓度蔗糖和甘露醇处理对不同菊花品种离体保存的影响。再以‘蒙娜丽莎黄’试管苗为材料,探究蔗糖和甘露醇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并对保存结束后试管苗的恢复生长能力和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以期为菊花种质资源的离体保存提供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低温离体条件下菊花试管苗生长差异分析:在(7±2)℃下,以MS基本培养基保存170个菊花品种试管苗,保存6个月测量其株高、叶片数、绿叶数和枯叶数。结果表明,低温下菊花试管苗在品种间存在较大变异,其中绿叶数和枯叶数变异幅度较大,达到了 50%以上,而株高和叶片数变异为27.6%和25.7%;试管苗的株高和枯叶数分布呈偏态分布,叶片数和绿叶数呈正态分布;不同品种菊花试管苗的株高与叶片数、叶片数与绿叶数、叶片数与枯叶数存在显着正相关性;对试管苗枯叶率进行聚类分析,可以将170个品种聚成3类,第一类衰老缓慢,包含‘南农橙乒乓’等6个品种,第二类衰老速度中等,包含‘南农双娇’等101个品种,第三类衰老快,包含‘蒙娜丽莎黄’等63个品种。2.甘露醇和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以4个不同生长势的菊花品种为材料,在(7±2)℃条件下,探究45、60、75和90 g·L-1蔗糖,5、10、15和20 g.L-1甘露醇处理对菊花试管苗离体保存的影响。试验每3个月观察并统计试管苗的株高、绿叶数和枯叶数,保存12个月后观察试管苗叶片和茎段的组织结构,并对试管苗的恢复生长能力和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保存12个月后,在MS培养基中添加15 g.L-1甘露醇对‘南农橙乒乓’和‘小洋菊’试管苗的离体保存效果最佳,存活率分别达86.67%和93.33%;而20 g·L-1甘露醇对‘蒙娜丽莎黄’和‘橙安娜’保存效果最优,存活率可达80%和93.33%。60 g·L-1蔗糖保存‘南农橙乒乓’和‘小洋菊’12个月的存活率达70%以上,但相比甘露醇处理,绿叶数少、生长状况差,保存效果不好;高浓度蔗糖(45-90 g·L-1)对‘蒙娜丽莎黄’和‘橙安娜’保存效果不佳。保存12个月后,4个品种的叶片和茎段细胞间隙减小,细胞密度增加。保存12个月后试管苗恢复正常培养生长良好,株高、叶片数、茎粗和节间长等形态指标及SSR分子标记图谱与对照相比无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3.甘露醇与蔗糖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以菊花‘蒙娜丽莎黄’为材料,在(7±2)℃下,MS培养基中添加(0、15、30、45和60 g·L-1蔗糖)和(0、5、10、15和20 g·L-1甘露醇)复合处理,每3个月观察统计菊花试管苗的存活率、株高、绿叶数和枯叶数,对保存12个月后植株恢复生长能力和再生植株遗传稳定性进行检测。结果表明,15 g·L-1蔗糖与15 g·L-1甘露醇复合处理存活率最高,保存至12个月存活率达93.33%,枯叶率仅为17.6%,生长良好;0 g·L-1蔗糖与5 g·L-1甘露醇处理保存12个月存活率达86.67%;30 g·L-1蔗糖下,随甘露醇浓度增加存活率递增,20 g·L-1甘露醇处理存活率最高,保存至12个月存活率为86.67%,枯叶率35.2%,生长状况较好;而高浓度蔗糖(45、60 g·L-1)与甘露醇复合处理对试管苗保存效果不佳。保存12个月后试管苗叶片和茎段细胞变小、细胞密度增加;恢复正常培养后生长良好,形态正常,SSR-PCR扩增图谱与对照相比无差异,保持了良好的遗传稳定性。
姜琳[5](2018)在《五星花组织培养及试管开花研究》文中认为五星花[Pentas lanceolata(Forsk.)K.Schum.],又称繁星花,是茜草科五星花属的多年生植物。其花色繁多,花朵小巧可爱,观赏价值较高。但五星花的传统繁殖方法繁殖率较低,很难满足市场需求。试管花卉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花卉观赏形式,具有清洁美观、精致小巧等优点,但目前种类较少。对五星花进行组织培养和试管开花研究,对于提高五星花繁殖率、丰富试管花卉种类及相关育种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五星花的四个品种’星乐’、’蝴蝶夫人’、’北极光’、’新象’为试验材料,建立了五星花的无菌繁殖体系,探究了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和观赏期延长的影响因素。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筛选出了五星花繁殖及壮苗的适宜培养基:①五星花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外植体为茎段,适宜培养基为:MS+6-BA1.0 mg/L+NAA 0.3 mg/L;②丛生芽增殖的适宜培养基为:MS+6-BA 1.5 mg/L+NAA0.3 mg/L;③壮苗培养的适宜培养基为:在MS+IBA0.5 mg/L+3%蔗糖的基础上,’星乐’、’蝴蝶夫人’和’北极光’添加CCC 2.0 mg/L,’新象’添加 CCC 1.0mg/L。2)建立了开花效率较高的五星花试管开花技术体系。①培养环境为:温度23±2℃,光照强度2500-3000 lux,光照时长14 h/d;②开花诱导培养基为:在MS+KT 0.5 mg/L+IBA0.8 mg/L+4%蔗糖的基础上’星乐’、’北极光’添加PP333 0.5 mg/L,蝴蝶夫人’、’新象’添加PP333 0.2 mg/L;③茎节数≥4是五星花花芽诱导的必要条件;继代次数≥2时花芽诱导时长明显缩短;增强光照强度能缩短五星花的花芽诱导时长。3)筛选出五星花观赏期延长的适宜培养基为:在MS(NH4NO3)+4%蔗糖+0.5%~0.6%琼脂的基础上,’星乐’、’蝴蝶夫人’、’新象’添加PP333 0.5 mg/L,’北极光’添加 PP333 0.3 mg/L。
傅聿峰[6](2017)在《我国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现代组织培养育种技术主要包括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原生质体与体细胞杂交育种和胚挽救技术育种等4种。在对过去10a中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的研究情况进行总结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进度、应用情况进行了简介,列出了试验成功的主要观赏植物种类,并对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的材料进行了综述和分析,指出当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期为今后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提供参考。
蔡静[7](2017)在《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明党参Changium smyrnioides Wolff为我国特有的伞形科药用植物,其根作为药材明党参(Changii Radix)收载于2015年版《中国药典》。由于人为采挖和明党参本身竞争力较弱的生物学特性,该植物现处于易危状态,需受到保护。明党参植株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组织培养材料中富含具多重药理活性的呋喃香豆素类成分。经过系统化地筛选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配合适合的诱导处理,可作为天然呋喃香豆素的可持续开发资源。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文献综述。该部分总结了明党参生物学特性、主要代谢成分及其对应的药理活性和组织培养技术在明党参上的应用进展,综述了利用悬浮细胞获取天然药用成分的应用研究和利用诱导子促进植物代谢产物积累的研究,为后续实验提供理论依据。2.面向呋喃香豆素生产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建立。根据文献从明党参叶、叶柄外植体诱导出愈伤组织并继代,从生长速度、质地和呋喃香豆素含量角度筛选获得源自叶和柄的愈伤组织细胞系各2个。将所选愈伤组织分别转入悬浮培养,从生物量和呋喃香豆素含量上综合考量,选定源自叶柄的细胞系P717。筛选各培养条件,结果为该细胞系在起接种量2 g/L、含蔗糖30 g/L、起始pH5.8的培养基中,25℃、24 h全光照环境下培养,生物量和呋喃香豆素积累均较高,生长周期约15天。3.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以所建立的悬浮培养体系为材料,考察5种诱导子单个处理及组合处理对明党参细胞生长和3种呋喃香豆素代谢的影响。实验发现茉莉酸甲酯、水杨酸和钙离子及其两两组合处理为有效的诱导处理,适宜的作用时间点为生长周期第10天。茉莉酸甲酯+钙离子诱导了 3种呋喃香豆素的最高含量,但对细胞生长抑制较重。茉莉酸甲酯诱导了佛手柑内酯(空白组的40.10倍)和花椒毒素(空白组的2.08倍)最高产量。钙离子诱导了佛手酚最高产量(空白组的79.40倍)。4.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调控机制初步研究。通过测定与分析各有效处理组诱导后,0~5天内细胞生长、呋喃香豆素积累和一系列胁迫相关物质的变化,发现能有效促进明党参细胞中呋喃香豆素产生的诱导处理引发了细胞中氧化胁迫和防御反应,并进一步引起了与防御相关的次生代谢成分(例如呋喃香豆素)积累。5.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离体培养材料的比较。通过测定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培养材料中多糖、核苷类、氨基酸和呋喃香豆素类代谢产物含量发现,这些成分在不同状态的明党参样品中差异较大。总体上,分化状态样品(原植物、再生植株)中多糖、氨基酸和呋喃香豆素含量比脱分化状态样品(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细胞)高,分化状态样品中氨基酸、核苷类成分的种类较多。原植物与悬浮细胞对诱导子的反应研究发现,悬浮细胞中含量增幅明显大于原植物,同时诱导效果比在原植物中更持续。
黄奥丹,蓝增全,吴田[8](2017)在《诺丽叶片的离体再生》文中研究表明以诺丽(Morinda citrifolia)叶片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激素种类和浓度的MS培养基上进行离体培养,建立两种离体再生模式:模式Ⅰ为先脱分化愈伤组织,再分化不定根和不定芽;模式Ⅱ为直接培养生根后分化不定芽。结果表明:在模式Ⅰ中,诱导诺丽叶片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为MS+0.1 mg·L-16-BA+2.0mg·L-12,4-D;诱导叶片愈伤组织再分化出不定根和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或MS+2.0 mg·L-16-BA+0.4 mg·L-1 NAA,其中MS+1.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最早为10 d左右,根系较发达,而MS+2.0 mg·L-16-BA+0.4 mg·L-1 NAA生根时间在15 d左右,根系发达。在模式Ⅱ中,诱导叶片直接生根长芽的培养基为MS+1.0 mg·L-16-BA+0.4 mg·L-1 NAA。将模式Ⅰ和模式Ⅱ中,完成诺丽叶片离体再生的苗切下后接种到MS+0.2 mg·L-1 NAA培养基中诱导生根,15 d左右分化出不定根,45 d获得完整植株。该研究结果为后续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改良研究奠定了基础。
姚焱,孔曜,黄得凤,张旭霞,张英,汪珍春,张平[9](2015)在《巴戟天胚乳诱导愈伤组织及三倍体再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利用巴戟天种子内胚乳为外植体进行离体培养获得三倍体。方法:选取未成熟巴戟天种子内胚乳,置于不同培养基上诱导愈伤组织和分化再生植株,并对植株倍性进行根尖染色体鉴定。结果:在MS+2,4-D(2,4-二氯苯氧乙酸)2.0 mg/L+6-BA(6-苄基嘌呤)1.0 mg/L培养基上诱导获得愈伤组织,诱导频率达58.9%。愈伤组织在MS+6-BA1.02.0 mg/L+IBA 0.10.5 mg/L分化培养基上分化出不定芽。不定芽在1/2 MS+IBA 0.5 mg/L上诱导生根,生根率100%。再生植株根尖细胞染色体数目为2 n=3 x=33。结论:利用巴戟天胚乳培养获得三倍体是创造多倍体新种质的有效途径。
潘晓晴,吴田,蓝增全,吴腾超,陶燕蓝[10](2014)在《诺丽茎段的离体再生》文中指出以诺丽(Morinda citrifolia Linn.)不含腋芽的茎段薄片为外植体,在添加不同种类和质量浓度的3%MS培养基上离体培养,建立模式Ⅰ为先诱导不定芽后诱导不定根、模式Ⅱ为先诱导不定根后诱导不定芽两种离体再生模式。结果表明:诱导诺丽茎薄片产生愈伤组织的最优培养基为3%MS+1.0 mg/L 6-BA+0.05 mg/L NAA;在模式Ⅰ中,诱导诺丽茎薄片愈伤组织分化出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3%MS+3.0 mg/L 6-BA,诱导不定芽生根的最优培养基为3%MS+0.2 mg/L NAA;在模式Ⅱ中,诱导诺丽茎薄片的愈伤组织先分化出不定根再分化出不定芽的最优培养基为3%MS+0.05 mg/L NAA。
二、巴戟天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巴戟天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的主要种类 |
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活体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 |
2.1 组织培养保存法 |
2.1.1 常规继代培养保存法 |
2.1.2 限制生长保存法 |
2.2 超低温保存法 |
3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基因资源的离体保存技术 |
3.1 基因组数据保存 |
3.2 转录组数据保存 |
4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的问题与展望 |
4.1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存在的问题 |
4.2 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的展望 |
(2)小果型西瓜离体再生体系建立及多倍体诱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西瓜概述 |
1.1.1 西瓜的分类 |
1.1.2 西瓜的分布 |
1.1.3 西瓜的营养及药用价值 |
1.2 西瓜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
1.2.1 西瓜茎尖和芽的培养 |
1.2.2 花药培养 |
1.2.3 胚轴培养 |
1.2.4 子叶培养 |
1.2.5 原生质体培养 |
1.3 植物多倍体的研究进展 |
1.4 植物多倍体的人工诱导方法 |
1.4.1 物理诱导 |
1.4.2 化学诱导 |
1.4.3 生物诱导 |
1.5 植物多倍体的鉴定方法 |
1.5.1 形态学鉴定法 |
1.5.2 细胞学鉴定法 |
1.5.3 染色体计数法 |
1.5.4 流式细胞术 |
1.5.5 分子水平鉴定 |
1.5.6 条件鉴定法 |
1.5.7 杂交鉴定法 |
1.6 西瓜种子无菌萌发技术的研究进展 |
2 引言 |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2 研究的内容 |
2.3 技术路线图 |
3 材料与方法 |
3.1 试验材料及条件 |
3.1.1 试验品种及来源 |
3.1.2 主要仪器 |
3.1.3 主要试剂及材料 |
3.1.4 培养基的配制及培养条件 |
3.2 试验方法 |
3.2.1 种子预处理及接种 |
3.2.2 不定芽的诱导 |
3.2.3 不定芽的增殖 |
3.2.4 生根培养 |
3.2.5 炼苗及移栽 |
3.3 西瓜多倍体的离体诱导 |
3.3.1 主要材料及试剂 |
3.3.2 多倍体的诱导 |
3.4 西瓜多倍体的鉴定 |
3.4.1 形态学鉴定 |
3.4.2 流式细胞术鉴定 |
3.5 数据分析 |
4 结果与分析 |
4.1 小果型西瓜无菌萌发体系的优化 |
4.1.1 无菌播种发芽率及污染率的直观分析 |
4.1.2 无菌播种发芽率及污染率的极差分析 |
4.1.3 无菌播种发芽率及污染率的方差分析 |
4.1.4 无菌萌发体系的最优结果 |
4.2 不定芽诱导的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4.3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4.4 不同浓度NAA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4.5 炼苗时间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4.6 不同基因型、处理时间和秋水仙素浓度对西瓜多倍体诱变的影响 |
4.7 多倍体的鉴定 |
4.7.1 再生植株的形态学比较 |
4.7.2 流式细胞术对植株倍性的分析与鉴定 |
4.7.3 不同解离液对流式细胞术鉴定西瓜倍性的影响 |
5 讨论 |
5.1 小果型西瓜种子无菌萌发体系的优化 |
5.2 不同外植体部位、接种方向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5.3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5.4 不同浓度NAA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5.5 炼苗时间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5.6 不同基因型、处理时间和秋水仙素浓度对西瓜多倍体诱变的影响 |
5.7 多倍体植株的鉴定 |
6 结论 |
6.1 小果型西瓜种子无菌萌发体系的优化 |
6.2 不同外植体部位、接种方向及植物生长调节剂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6.3 不同浓度6-BA和NAA组合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
6.4 不同浓度NAA对生根培养的影响 |
6.5 炼苗时间对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
6.6 不同基因型、处理时间和秋水仙素浓度对西瓜多倍体诱变的影响 |
6.7 多倍体的鉴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3)人参不定根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及5L培养体系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人参概述 |
1.2 人参细胞工程研究进展 |
1.3 药用植物不定根规模化培养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设备与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4 检测方法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3.1 人参不定根固体培养 |
3.2 人参不定根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 |
3.3 人参不定根优良无性系扩繁 |
3.4 人参不定根5L悬浮培养体系的建立和条件优化 |
3.5 茉莉酸甲酯诱导处理不定根 |
第四章 讨论与结论 |
4.1 讨论 |
4.2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4)菊花低温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问题的提出 |
1.1 植物种植资源保存的意义 |
1.2 植物种植资源离体保存的必要性 |
2 前人研究进展 |
2.1 植物种质资源缓慢生长离体保存研究进展 |
2.1.1 降低培养温度 |
2.1.2 调节培养光照 |
2.1.3 改变氧气含量 |
2.1.4 提高培养基渗透压 |
2.1.5 添加生长抑制物质 |
2.1.6 调节培养基成分 |
2.1.7 适合的容器和保存材料、封口材料 |
2.1.8 综合技术应用 |
2.2 遗传稳定性检测 |
3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二章 不同品种菊花试管苗低温下生长差异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离体保存 |
2 结果分析 |
2.1 菊花试管苗低温下株高和叶片数变异分析 |
2.2 菊花试管苗低温下株高和叶片数正态分布分析 |
2.3 菊花试管苗低温下枯叶率聚类分析 |
2.4 菊花试管苗低温下株高和叶片数等性状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甘露醇和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生长状况比较 |
1.2.2 离体保存 |
1.2.3 组织学观察 |
1.2.4 恢复生长 |
1.2.5 遗传稳定性鉴定 |
1.2.6 多品种验证 |
2 结果分析 |
2.1 4个菊花品种生长状况差异比较 |
2.2 甘露醇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 |
2.2.1 甘露醇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存活率的影响 |
2.2.2 甘露醇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株高的影响 |
2.2.3 甘露醇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绿叶数的影响 |
2.3 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 |
2.3.1 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存活率的影响 |
2.3.2 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株高的影响 |
2.3.3 蔗糖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绿叶数的影响 |
2.4 组织学观察 |
2.5 恢复生长和遗传稳定性鉴定 |
2.6 品种验证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甘露醇和蔗糖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方法 |
1.2.1 离体保存 |
1.2.2 组织学观察 |
1.2.3 恢复生长 |
1.2.4 遗传稳定性检测 |
2 结果分析 |
2.1 蔗糖和甘露醇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存活率的影响 |
2.2 蔗糖和甘露醇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株高和枯叶率的影响 |
2.2.1 蔗糖和甘露醇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株高的影响 |
2.2.2 甘露醇和蔗糖复合处理对菊花低温离体保存枯叶率的影响 |
2.3 组织学观察 |
2.4 恢复生长 |
2.5 遗传稳定性鉴定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五星花组织培养及试管开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五星花概况 |
1.1.1 五星花简介 |
1.1.2 五星花的应用价值 |
1.2 茜草科植物组织培养概况 |
1.3 试管开花研究概况 |
1.3.1 试管开花及其研究意义 |
1.3.2 试管开花研究进展 |
1.3.2.1 外植体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3.2.2 植株生长状态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3.2.3 培养基成分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3.2.4 培养环境对试管开花的影响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目的与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技术路线 |
2 五星花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2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2.3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从生芽增殖的影响 |
2.2.4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5 不同浓度IBA、NAA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6 不同浓度无机盐、IBA配比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7 不同浓度蔗糖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8 有机添加物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9 矮壮素(CCC)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2.10 活性炭(AC)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叶片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3.2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茎段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
2.3.3 不同浓度6-BA、NAA配比对五星花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
2.3.4 不同基本培养基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5 不同浓度IBA、NAA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6 不同浓度无机盐、IBA配比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7 不同浓度蔗糖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8 有机添加物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9 矮壮素(CCC)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3.10 活性炭(AC)对五星花壮苗的影响 |
2.4 讨论 |
2.4.1 五星花启动培养影响因素 |
2.4.2 五星花壮苗培养影响因素 |
2.5 小结 |
3 五星花试管开花诱导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2 不同生长素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3 KT、IBA浓度及品种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4 不同糖源及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5 赤霉素(GA_3)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6 多效唑(PP_(333))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7 N、P、K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8 琼脂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和正常开放的影响 |
3.2.9 无机盐、琼脂浓度及品种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和正常开放的影响 |
3.2.10 光照强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11 植株茎节数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2.12 继代次数对五星花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不同细胞分裂素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2 不同生长素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3 KT、IBA浓度及品种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4 不同糖源及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5 赤霉素(GA_3)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6 多效唑(PP_(333))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7 N、P、K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8 琼脂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和花朵正常开放的影响 |
3.3.9 无机盐、琼脂浓度及品种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和正常开放的影响 |
3.3.10 光照强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11 植株茎节数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3.12 继代次数对五星花试管花芽诱导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五星花试管开花诱导影响因素探讨 |
3.4.2 五星花花芽畸形与花芽不能正常开放现象的探讨 |
3.5 小结 |
4 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水杨酸(SA)、赤霉素(GA3)、多效唑(PP_(333))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2.2 无机盐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2.3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2.4 不同浓度蔗糖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2.5 不同浓度琼脂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水杨酸(SA)、赤霉素(GA3)、多效唑(PP_(333))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3.2 无机盐浓度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3.3 不同浓度活性炭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3.4 不同浓度蔗糖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3.5 不同浓度琼脂对五星花试管花观赏期延长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图版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6)我国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单倍体育种 |
2 多倍体育种 |
3 原生质体育种与体细胞杂交育种 |
4 胚挽救技术 |
5 小结 |
(7)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明党参研究进展 |
1 明党参生物学特性研究 |
2 明党参主要代谢产物及其药理活性研究 |
3 明党参组织培养研究 |
第二节 植物悬浮培养细胞生产药用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 |
1 细胞系筛选与优化悬浮培养条件 |
2 悬浮细胞扩大化培养 |
3 利用悬浮培养细胞进行生物转化 |
第三节 诱导子调控药用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面向呋喃香豆素生产的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建立 |
第一节 明党参愈伤组织诱导与细胞株筛选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明党参悬浮细胞体系的建立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 |
第一节 单一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的调控作用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诱导子复合作用效果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诱导子对明党参悬浮细胞呋喃香豆素代谢调控机制的初步研究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明党参原植物与不同离体培养材料的比较 |
第一节 原植物与离体培养材料主要代谢成分比较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第二节 原植物与悬浮细胞受诱导后呋喃香豆素含量变化差异比较 |
1 材料与设备 |
2 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语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
致谢 |
(8)诺丽叶片的离体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培养基配制 |
1.3 接种与培养 |
1.4 离体再生苗生根 |
1.5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先诱导脱分化愈伤组织, 再诱导不定根和不定芽 |
2.1.1 不同激素组合对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影响 |
2.1.2 不同激素组合对诺丽叶片愈伤组织不定根不定芽诱导影响 |
2.2 直接诱导生根后诱导不定芽 |
2.3 离体再生苗生根 |
3 讨论与结论 |
3.1 不同种类激素对叶片分化的影响 |
3.2 不同种类生长素和浓度对叶片离体再生方式的影响 |
(9)巴戟天胚乳诱导愈伤组织及三倍体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 1 材 料 |
1. 2 主要仪器与试剂 |
1. 3 接种及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
1. 4 分化培养基的筛选及生根 |
1. 5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 1 胚乳愈伤组织的诱导 |
2. 2 分化培养 |
2. 3 植株再生 |
2. 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
3 讨 论 |
(10)诺丽茎段的离体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培养基成分与培养条件 |
1.2 茎薄片愈伤组织诱导 |
1.3 离体再生 |
1.3.1 模式Ⅰ:先诱导分化不定芽后诱导分化不定根 |
1.3.2 模式Ⅱ:先诱导分化不定根后诱导分化不定芽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激素对茎薄片愈伤组织诱导的影响 |
2.2芽分化培养基中不同质量浓度的6-BA及愈伤组织幼嫩程度对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
2.3 NAA质量浓度对不定芽诱导生根的影响 |
2.4 根分化培养基中不同质量浓度的NAA及愈伤组织幼嫩程度对诱导不定根、丛生芽的影响 |
3 结论与讨论 |
四、巴戟天离体培养及植株再生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珍稀濒危药用植物资源离体保存研究进展[J]. 陈虞超,李晓琳,赵玉洋,周骏辉,黄璐琦,袁媛. 世界中医药, 2021(07)
- [2]小果型西瓜离体再生体系建立及多倍体诱导研究[D]. 高优洋.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3]人参不定根悬浮培养体系的优化及5L培养体系的建立[D]. 潘兆喜.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4)
- [4]菊花低温离体缓慢生长保存技术研究[D]. 王小乐.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5]五星花组织培养及试管开花研究[D]. 姜琳.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我国观赏植物组织培养育种研究进展[J]. 傅聿峰. 河北林业科技, 2017(04)
- [7]明党参悬浮细胞次生代谢产物调控及诱导子作用机制研究[D]. 蔡静.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
- [8]诺丽叶片的离体再生[J]. 黄奥丹,蓝增全,吴田. 广西植物, 2017(06)
- [9]巴戟天胚乳诱导愈伤组织及三倍体再生[J]. 姚焱,孔曜,黄得凤,张旭霞,张英,汪珍春,张平. 种子, 2015(02)
- [10]诺丽茎段的离体再生[J]. 潘晓晴,吴田,蓝增全,吴腾超,陶燕蓝.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