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观之辩(论文文献综述)
金涛,黄伟,夏庆[1](2020)在《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现状与困惑——中西医结合认识汇通的启示》文中研究说明液体复苏是急性胰腺炎早期治疗的重要支持手段,但目前关于补液时机、补液量、液体种类和复苏目标等具体内容尚有争议。临床实践也常常面临液体不足和补液过多的两难困惑。本文结合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的研究进展,从中医气血津液基础理论气血相互关系及变化角度,将中西医关于液体复苏的认识融合汇通,提出"三阶段两步走"的早期液体复苏方案,为进一步优化液体复苏策略提供新思路。
高友逵[2](2020)在《急诊内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背景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AOSC)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胆管结石、蛔虫、肿瘤等都有可能诱发AOSC,近年来随着国内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AOSC的发生率正逐渐升高,尤其以胆管结石导致的AOSC更为明显。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高热、腹痛、黄疸、休克以及精神症状等,如治疗不及时或是延误诊断,病情可进一步发展为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等,最终导致死亡。在内镜治疗出现之前,开腹和腹腔镜等常规外科手术治疗广泛应用于AOSC患者,然而常规外科手术具有手术风险大、住院时间长、围术期死亡率高等不足。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及材料的快速发展,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在临床工作中应用更加广泛,尤其对于合并多种心肺疾病的老年AOSC患者,内镜治疗创伤小和恢复快的优势更为明显。目的探讨经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与腹腔镜手术用于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AOSC的相关指标和临床疗效,并且研究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中选用合适的治疗方案处理AOSC患者,最终使患者损伤最小化及利益最大化。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48例均由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AOS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内镜组和腹腔镜组,内镜组25例,腹腔镜组23例。内镜组患者采用ERCP治疗,腹腔镜组患者则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指标包括一般临床资料、术前术后抽血指标(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ALT、AST、ALP、γ-GTP、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例数、术中结石残留例数、手术并发症、住院时间、治疗费用等。单因素分析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临床资料和检验资料,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单因素逐步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而分析出AOS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AOSC预后不良的相关检验指标阈值。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临床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内镜组患者术后第3天在ALT和AST方面小于腹腔镜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第5天在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方面小于腹腔镜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引流管平均胆汁引流量方面,ERCP少于腹腔镜手术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在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口感染、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腹痛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方面均明显低于腹腔镜手术组(P<0.05),而在术中结石残留、术中胆汁细菌培养阳性、术后急性胰腺炎、术后消化道出血、术后胆漏、术后腹腔感染、术后死亡例数及住院费用方面,两组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体温、感染性休克、基础疾病、发病时间、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等9项指标是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当白细胞计数≥20.7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1.85%、直接胆红素≥91.8umol/L时,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较大。结论(1)AOSC患者明确诊断后应首选内镜治疗,对于合并感染性休克的患者,应在患者入院后6h内予以解除胆道梗阻。(2)对于病情III级的老年AOSC患者,在早期可予以ENBD引流,待患者病情改善后再行后续治疗。(3)年龄、体温、感染性休克、基础疾病、发病时间、直接胆红素、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小板计数等9项指标是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早期预测AOSC患者的预后有利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4)当白细胞计数≥20.70*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91.85%、直接胆红素≥91.8umol/L时,AOSC患者预后不良的可能性较大。
高孟尧[3](2019)在《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学术渊源及拟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文对“以痈论治”的学术渊源及“清中消痈汤”的形成进行追溯总结,并对120例肝胃郁热兼气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姜树民教授“清中消痈汤”在治疗该病的临床疗效,为广大医学工作者在对该病的治疗上提供一些思路。研究方法:本文从学术渊源的探讨和临床药效研究两个方面,系统而全面的总结了姜树民教授对脾胃疾病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感悟与心得。1.学术渊源研究方面,通过对《脾胃论》、《皇帝内经》以及《金匮要略》相关内容和李老周老论文着作的研读分析,总结李玉奇教授如何开创“以痈论治”这一学术思想、“胃脘痈”这一病名的由来。周学文教授如何提出“毒热”理论,以及吾师姜树民教授继承两位医学大师的理论衣钵,应用“消痈生肌”之法,且拟定了以“清中消痈汤”应用于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学术传承。2.临床治疗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为就诊时间为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及内窥镜室,临床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分型为肝胃郁热型的患者,共计120例。(2)将120例患者依就诊先后随机分为西药对照组?中成药对照组和中药(清中消痈汤)治疗组,每组各40例?三组均给予标准的铋剂四联方案治疗2周后,西药对照组继续给予瑞巴派特片;中成药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中药治疗组给予清中消痈汤加减口服治疗治疗期间不使用其他相关治疗药物。(3)治疗3个月后三组分别进行症状积分评价,内镜下胃粘膜评价,胃粘膜病理组织疗效评价,Hp疗效评价,胃电活动疗效评价及脑肠肽检测指标评价观察各组疗效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研究结果:1.学术渊源方面,“以痈论治”思想沿袭经典,应用“清中消痈汤”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有充分中医理论支持。2.在临床治疗方面:“清中消痈汤”组(以下称“中药组”)对比中成药组,西药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显着优于中成药对照组和西药对照组(P<0.01);(2)内镜下胃粘膜评分方面:中药组显着优于中成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P<0.01);(3)病理学疗效比较方面:中药治疗组的病理疗效均显着优于中成药?西药对照组(P<0.01);(4)幽门螺旋杆菌根除率方面:中药治疗组的HP根除率均显着优于中成药?西药对照组(P<0.01);(5)胃电活动指标方面:中药组在减低胃电节律紊乱系数方面优于西药组(P<0.01)。(6)脑肠肽检测指标方面:中药治疗组主要脑肠肽检测指标较中成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得到显着改善(P<0.01);(7)安全性评价: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在服药过程中均未出现发热?皮疹等不良反应,治疗前后血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检查等均未见异常?结论:1.“以痈论治”思想和“毒热”理论指导临床有明确的理论依据。2.姜树民教授在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上,坚持“以痈论治”思想,以“消痈生肌”为治疗原则,拟定“清中消痈汤”为基础方药,根据不同证型加减化裁,从临床症状的改善,及检验指标上均明显好于常用中成药及西药治疗,为中医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提供了一个新的探索方向。
孟勇[4](2019)在《高压氧和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因其病情凶险、发病机制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等原因,其针对性治疗一直以来都是世界性的难题。清胰汤通过多途径多靶点的方式治疗SAP,其疗效在临床上已得到验证,但是清胰汤在SAP不同时期具体的干预机制和靶点尚不完全清楚。高压氧(hyperbaric oxygen,HBO)治疗虽已广泛应用于一些急慢性疾病的治疗,但其在SAP治疗方面并未获得深入研究。本实验旨在通过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并分别给予高压氧、清胰汤以及两者联合治疗,通过检测相应指标,观察不同治疗方式对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病情严重程度的影响,从多方面、多角度探讨高压氧和清胰汤治疗SAP的作用机制。在临床研究中,对中度重症急性胰腺炎(moderately 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MSAP)、SAP感染期病人采用高压氧联合其他常规治疗,探究该疗法的临床作用效果及未来应用价值。方法:1、将清洁级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适应性饲喂1周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N组);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组(SAP组);清胰汤治疗组(Z组);高压氧治疗组(H组)及高压氧和清胰汤联合治疗组(HZ组)。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黄胆酸钠的方法诱导建立大鼠SAP模型,Z组及HZ组首次给予中药治疗的时间为建模手术关腹后30分钟(1次/天,1ml/100g),连续3天。H组及HZ组首次进行高压氧治疗的时间为建模手术关腹后6小时,每次治疗时间为100分钟,高压氧动物实验舱内的压力为2ATM,每天1次,共3天。实验结束后,记录各组大鼠的生存情况,留取存活大鼠胰腺、回肠、血清、腹水及回肠内容物,用于实验后期相关指标检测。检测大鼠血清淀粉酶、脂肪酶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苏木素-伊红染色方法检测胰腺、回肠组织病理损害程度并做组织病理学评分。RT-PCR方法检测回肠潘氏细胞抗菌肽-溶菌酶的表达量。16S rDNA V3-V4区测序方法分析肠道微生物群落的物种复杂度和组间物种差异。2、临床研究中设立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高压氧治疗组52例,其中MSAP 47例,SAP感染期5例;常规治疗对照组50例,其中MSAP46例,SAP感染期4例。两组患者给予抑制胰酶分泌、纠正电解质紊乱、抗炎、静脉及肠内营养、中药方剂以及下鼻胃管、腹腔穿刺引流术、微创化胰腺坏死清除术等治疗。高压氧治疗组患者除上述治疗措施外,另给予高压氧治疗,每天1次,每次120分钟,7次为1疗程。两组患者C反应蛋白入院24h以内测定,每3次高压氧治疗后测定;APACHE II评分在入院24h以内、第3次及第7次高压氧治疗后评定;Balthazar CT分级评分在入院24h以内和每7次高压氧治疗后评定。结果:1、N组、SAP组、Z组、H组及HZ组大鼠死亡率依次为:0.00%、60.00%、53.33%、53.33%、40.00%。SAP组腹水量、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IL-6、IL-8、TNF-α水平明显高于N组(P<0.05),H组、Z组、HZ组以上指标与SAP组相比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HZ组下降最明显。2、与N组相比,SAP组胰腺和回肠组织出现明显的病理损害,H组、Z组、HZ组胰腺和回肠组织的病理损害程度较SAP组明显改善,组织病理学评分显着降低(P<0.01),且HZ组改善最为显着,组织病理评学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3、SAP组回肠潘氏细胞-溶菌酶的表达量明显低于N组(P<0.001),HZ组、H组、Z组表达量均高于SAP组,其中HZ组最高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与N组相比,SAP组肠道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发生显着变化;HZ组、H组、Z组与SAP组相比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度均有恢复,其中HZ组恢复效果最明显,且与N组最为接近。4、临床实验结果显示,高压氧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相比,在入院时两组患者APACHEI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在第3天和第7天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C反应蛋白水平在第7天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Balthazar CT评分组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结论:1、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3.5%牛黄胆酸钠的方法诱导建立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病理学检测证实:胰腺组织出现不同程度的胰腺实质坏死、出血、水肿及炎性细胞的浸润。模型可重复性好,相对稳定。2、高压氧治疗和清胰汤治疗对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模型大鼠死亡率,减轻器官组织病理损害程度,降低促炎因子水平,减少肠屏障损伤,恢复肠道菌群物种的丰度和多样性,维护肠道微生态的稳定性等方面均有效果,且高压氧和清胰汤联合治疗的效果最为显着。3、从临床研究结果来看,高压氧治疗在改善APACHEII评分和降低C反应蛋白水平等方面有效果,在改善Balthazar CT分级评分方面未显示出效果。
荆晓磊[5](2019)在《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文通过回顾性临床研究,总结出ERCP+LC与LC+LCBDE两种微创手术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过程中两者的疗效差异及各自的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方法采取回顾性研究分析,选取自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期间就诊于河北省人民医院肝胆微创外科,且符合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的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患者共90例,其中包括接受LC+LCBDE治疗的患者60例、接受ERCP+LC治疗的患者30例。通过统计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手术成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术后结石残留、胆漏、出血、消化道穿孔、胰腺炎、胆系感染、胆道狭窄、结石复发等相关远期近期并发症。结果一般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性别、术前合并慢性病、肝功能指标等方面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年龄、胆总管直径、最大胆总管结石直径、结石性状方面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ERCP组患者相较LCBDE组患者更年轻化;ERCP组患者的胆总管平均直径及最大胆管结石平均直径整体上普遍小于LCBDE组;LCBDE组患者泥沙样结石所占比重明显小于ERCP组。术中情况方面:两组患者在中转开腹率及手术成功率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ERCP组术中出血量、术后留置引流管和手术总时间明显少于LCBDE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ERCP组患者术后高淀粉酶血症、胰腺炎、结石残留发生率(分别为16.7%、10%、6.7%)均高于LCBDE组(1.7%、1.7%、1.7%),但胰腺炎发生率、结石残留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高淀粉酶血症发生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胆漏发生率方面ERCP组低于LCBDE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整体并发症发生率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情况方面:ERCP组和LCBDE组平均住院时间几乎相近,在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上ERCP组较LCBDE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ERCP组患者平均住院费用明显高于LCBDE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C+LCBDE与ERCP+LC两种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均有良好的疗效,两者的有效性(手术成功率、中转开腹率、结石残余率等)和安全性(并发症发生率)相似;ERCP组较LCBDE组具有较小的手术创伤和更快的术后康复;但对于需考虑经济条件的患者LC+LCBDE应成为首选。表4个;图1个;参102篇。
吴顺理[6](2019)在《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CBDE)后传统的处置方法是留置T管行胆汁外引流,但对于胆总管直径较粗、结石取净和炎症较轻的胆总管结石患者,留置T管的意义不甚明显,反而可能导致相关并发症的出现,对于这样的病例,胆总管一期缝合理论上是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探讨LCBDE后胆总管一期缝合治疗并存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和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5年01月至2018年10月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联合LCBDE治疗的并存胆囊结石和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入研究对象155例。按照胆总管切开取石后采用胆总管一期缝合或留置T管,将其分为一期缝合组(Primary suture,PS)和T管引流组(T-tube dranage,TD),PS组和TD组分别纳入患者39例和116例,就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以及手术后并发症情况使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比较各观察指标的差异。结果:15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S组的手术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分别为(113.55±27.66)min、(5.28±1.60)天、(6.81±2.17)天、(34168.88±6352.11)元,对应的TD组分别为(154.54±52.26)min、(7.90±3.35)天、(12.76±3.35)天、(37636.95±8756.29)元,上述各观察指标PS组平均较TD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术中出血量为(22.95±15.63)ml,TD组术中出血量为(26.51±15.50)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S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45±0.72)天,TD组术后排气时间为(2.54±1.02)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的术后近期并发症中,出现胰腺炎3例(PS组1例,TD组2例)、胆汁漏6例(PS组3例,TD组3例)、胆管炎2例(PS组1例,TD组1例)、肺炎5例(PS组1例,TD组4例),另外TD组发生2例肠梗阻和1例剑突下切口感染,以上近期并发症均经保守治疗好转。TD组发生T管相关并发症11例(皮炎5例、电解质紊乱2例、T管脱落者3例、窦道形成不良1例)。PS组共3例患者(7.69%)出现近期并发症(1例胆汁漏患者合并胰腺炎和胆管炎,另有1例胆汁漏患者合并肺炎),TD组共11例患者(9.48%)出现近期并发症(1例同时出现胰腺炎和肠梗阻,1例同时出现肺炎和切口感染),总体近期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D组中1例患者同时合并近期并发症(胆汁漏)和T管相关并发症(皮炎),手术后共21例患者(18.10%)发生并发症,比较PS组和TD组的整体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平均26个月),均未出现胆道狭窄和结石复发。结论:对于符合适应证的患者,腹腔镜胆总管切开取石后一期缝合胆总管有效、可行,是较留置T管行胆汁外引流更加理想的治疗方案,且符合微创化治疗和快速康复外科的理念。合理把握手术指征,可待临床推广。
赵永强[7](2019)在《胆囊结石伴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胆囊结石伴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MABP)的手术时机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收治的166例胆囊结石伴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经相关检查全部排除胆总管结石及其他相关胆道疾病,根据不同的手术时机分为四组:31例在发病后72小时内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为急诊手术组;发病3天至2周接受手术治疗的64例患者为早期手术组;发病2周后至此次出院前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9例为延期手术组;有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史经保守治疗病情缓解出院,68周后再次入院行手术治疗的患者32例为择期手术组。分析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术后引流管拔除的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累积住院时间、累积治疗费用、术后并发症和手术后胰腺炎的复发。结果:急诊手术组的术中出血量(51.61±34.58)ml,高于其他三组;在急诊手术组,术后带引流管时间(4.61±3.68)d,比其他三组长;急诊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累积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其他两组;急诊手术组和早期手术组的累积治疗费用明显少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着差异(P>0.05)。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急诊手术组有1例,早期手术组有1例,延期手术组有2例于术后28周出现一过性胰腺炎,择期手术组的术后没有胰腺炎复发病例。结论:对于无胆总管结石MABP患者,条件允许时,尽早(发病2周内)手术,明显缩短了患者的累积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花费的累积住院费用,降低了患者等待手术期间再发病率,减少患者痛苦及家庭经济负担。
张炎祥[8](2017)在《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文中认为背景: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多变,并发症及死亡率较高的急腹症。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LPLD)通过清除胰周坏死组织及积液,减少胰酶吸收,降低炎症反应,显着降低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但SAP患者早期胰周组织水肿粘连,解剖结构不清,术中易出血及引起严重并发症。因此,目前国内外专家对SAP患者早期行LPLD仍存在争议,如何提高早期腹腔镜手术治疗SA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不断探索。CT检查SAP敏感性高,是SAP检查的首选。SAP的CT表现与临床严重程度相关,是LPLD术前评估的重要依据。术前通过CT对胰周情况的评估,有利于术中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及胰周精准置管。普通CT的平面图像,对准确判断胰腺坏死区域、胰周积液分布及周围血管的关系存在困难,使手术时间延长,风险增加。CT多平面重建通过对平面图像的识别、重组,重建与胰腺及周围相近的立体图像,对胰腺坏死区域、胰周积液分布及周围血管的关系评估更精确,对选择最佳手术入路、缩短手术时间、减小手术损伤、提高胰腺坏死病灶清除率及保证术后引流效果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国内外未见相关的研究报道。目的1、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2、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的临床应用。方法第一部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的临床疗效分析。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至2014年12月54例行腹腔镜手术置管引流的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临床疗效;对手术前后的CT改变进行分析,观察CT改变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第二部分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的临床应用。前瞻性对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14例SAP患者行CT多平面重建,指导行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与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6例常规CT检查组的SAP患者进行比较,探讨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的临床价值。结果1、治愈50例,4例死亡,死亡率7.4%,1例死于合并胰腺癌,1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迟发腹腔大出血,平均住院时间(38.7+24.6)d。术后CT提示胰腺坏死残留及胰周感染12例,1例再次手术,2例迟发腹腔出血死亡。通过术前与术后CT改变比较显示,术后胰腺坏死残留及胰周感染的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CT多平面重建与CT常规扫描组比较,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术后住院天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治疗SAP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2、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后胰腺坏死残留及胰周感染是SAP患者住院时间延长并产生严重并发症的主要原因。3、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刘海峰[9](2016)在《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早期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发生率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的变化情况,对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方法:将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就诊于山西大医院普外科和重症医学科并确诊为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共筛选出3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是否行穿刺置管引流术,将30例患者分为穿刺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比较两组患者在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发生率及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等方面的差异。结果:穿刺组于入院后24h内在超声引导下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术,引流时间为8-13d(平均11天),引流量为2871±2210 ml。与对照组相比,穿刺组C-反应蛋白、TNF-α水平下降较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穿刺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其他实验室指标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入院时两组患者血浆TXA2和PGI2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3天两组患者血浆TXA2水平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穿刺组患者血浆PGI2水平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天穿刺组患者血浆PGI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能通过引流胰腺炎相关性腹水降低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进而改善微循环,能显着降低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是非手术治疗SAP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夏龙,胡文秀,欧阳晓晖[10](2016)在《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附200例报道)》文中指出目的总结肠外营养结合肠内营养对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10年收治的20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88例患者采用传统的营养支持治疗(传统营养组),其余112例患者采用由早期的肠外营养到中后期逐步结合肠内营养的综合治疗策略(综合营养组)。结果综合营养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着低于传统营养组(P<0.05),而血清白蛋白水平则显着高于传统营养组(P<0.05)。综合营养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平均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明显低于或短于传统营养组(P<0.05),治愈率明显高于传统营养组(P<0.05)。结论将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的有机结合的营养支持模式,不仅能够缩短病程,减轻患者负担,而且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二、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观之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观之辩(论文提纲范文)
(2)急诊内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学术渊源及拟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以痈论治”思想的学术渊源及“清中消痈汤”治疗CAG的确立 |
1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脘痈”病名的由来 |
2 “以痈论治”思想的开创 |
讨论 |
结论 |
论文二“清中消痈汤”治疗CAG的临床研究 |
资料与方法 |
1 实验资料 |
2 治疗方案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高压氧和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高压氧和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
1.1 实验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试剂 |
1.1.3 实验设备 |
1.1.4 实验方法 |
1.2 统计学方法 |
1.3 结果 |
1.3.1 各实验组大鼠生存情况分析 |
1.3.2 各实验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血清脂肪酶统计分析 |
1.3.3 各实验组大鼠腹水量统计分析 |
1.3.4 各实验组大鼠胰腺病理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统计分析 |
1.3.5 各实验组大鼠回肠病理变化及组织病理学评分统计分析 |
1.3.6 各实验组大鼠促炎因子水平统计分析 |
1.3.7 各实验组大鼠潘氏细胞抗菌肽-溶菌酶表达量统计分析 |
1.3.8 16SrDNA V3-V4 区肠道菌群检测结果分析 |
1.4 讨论 |
1.4.1 高压氧和清胰汤对大鼠死亡率、腹水、组织病理学的影响 |
1.4.2 高压氧和清胰汤对血清淀粉酶和血清脂肪酶的影响 |
1.4.3 高压氧和清胰汤对细胞促炎因子的影响 |
1.4.4 高压氧和清胰汤对肠屏障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
1.5 小结 |
二、高压氧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临床研究 |
2.1 一般资料和治疗方法 |
2.1.1 一般资料 |
2.1.2 研究方法 |
2.2 统计学方法 |
2.3 结果 |
2.3.1 两组治疗前后APACHEII评分比较分析 |
2.3.2 两组治疗前后Balthazar CT评分比较分析 |
2.3.3 两组治疗前后C反应蛋白水平比较分析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治疗现状及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一般资料比较 |
1.2.2 术中情况比较 |
1.2.3 术后早期并发症情况比较 |
1.2.4 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情况比较 |
1.2.5 术后随访远期并发症 |
1.3 讨论 |
1.3.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治疗进展 |
1.3.2 ERCP+LC结果分析 |
1.3.3 LC+LCBDE结果分析 |
1.3.4 LC+LCBDE与 ERCP+LC比较 |
1.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2章 综述 多镜联合技术在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临床应用进展 |
2.1 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发病情况 |
2.2 传统术式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 |
2.3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技术 |
2.4 腹腔镜联合十二指肠镜技术 |
2.5 十二指肠镜联合胆道镜技术 |
2.6 三镜联合技术 |
2.7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论 |
致谢 |
导师简介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6)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方法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术中及术后观察指标比较 |
3.2 并发症比较 |
3.2.1 近期并发症比较 |
3.2.2 T管相关并发症 |
3.2.3 总体并发症比较 |
3.3 术后随访 |
4 讨论 |
4.1 LCBDE的应用现状及优势 |
4.2 LCBDE后留置T管的意义以及相关并发症 |
4.3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优缺点 |
4.4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适应证 |
4.5 胆总管一期缝合的要点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胆总管结石的治疗现状及LCBDE中转开腹的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7)胆囊结石伴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手术治疗 |
2.3 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手术完成情况 |
3.2 术后情况 |
3.3 术后并发症 |
3.4 术后住院时间、累积住院时间、累积住院费用比较 |
4 讨论 |
5 结论 |
本研究的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介 |
(8)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早期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手术的临床应用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
在读硕士期间科研情况 |
致谢 |
(9)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选择研究对象 |
1.2.分组方法 |
1.3 治疗方法 |
1.4.观察指标及检测方法 |
1.5 统计分析 |
2、结果 |
2.1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的比较 |
2.2 两组患者早期炎症反应指标和反映微循环指标水平比较 |
2.3 引流液的颜色、量和性质 |
2.4 手术发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附200例报道)(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治疗情况 |
1.2.1 传统营养组 |
1.2.2综合营养组 |
1.3 观察分析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APACHE Ⅱ评分 |
2.2 CRP水平 |
2.3 血清白蛋白水平 |
2.4 并发症发生率 |
2.5 预后情况比较 |
2.5.1手术率 |
2.5.2病死率 |
2.5.3治愈率 |
2.5.4平均住院时间 |
2.5.5住院费用 |
3 讨论 |
3.1 SAP早期 |
3.2 SAP中期 |
3.3 SAP后期 |
四、重症胰腺炎外科治疗观之辩(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胰腺炎早期液体复苏策略的现状与困惑——中西医结合认识汇通的启示[J]. 金涛,黄伟,夏庆. 中华胰腺病杂志, 2020(05)
- [2]急诊内镜与腹腔镜手术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导致的急性梗阻化脓性胆管炎的疗效比较[D]. 高友逵.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3]姜树民教授“以痈论治”学术渊源及拟方治疗肝胃郁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研究[D]. 高孟尧.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9(01)
- [4]高压氧和清胰汤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作用机制的实验和临床研究[D]. 孟勇.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ERCP+LC与LC+LCBDE治疗胆囊结石合并胆总管结石的回顾性临床研究[D]. 荆晓磊.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 [6]腹腔镜胆总管一期缝合与T管引流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疗效比较[D]. 吴顺理.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7]胆囊结石伴轻型急性胆源性胰腺炎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时机探讨[D]. 赵永强. 中国医科大学, 2019(02)
- [8]重症急性胰腺炎CT多平面重建指导腹腔镜置管引流的临床研究[D]. 张炎祥. 南方医科大学, 2017(01)
- [9]早期多部位穿刺置管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D]. 刘海峰. 山西医科大学, 2016(08)
- [10]肠外营养与肠内营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体会(附200例报道)[J]. 夏龙,胡文秀,欧阳晓晖.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04)
标签:急性胰腺炎论文; 胆总管结石论文; 腹腔镜论文; 胆源性胰腺炎论文;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