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经络刺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

针刺经络刺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

一、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文献综述)

覃李梅[1](2021)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分析及总结近年来三叉神经痛的相关文献分析,从三叉神经痛的病因病机、毫针疗法、电针疗法、穴位注射疗法、辨证中药疗法及综合疗法等方面对三叉神经痛的当前治疗状况进行阐述。结果:采用复合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单一针刺治疗。结论:针药结合治疗该病有较大的优势,不仅可以弥补药物或针灸疗效的不足,还可以增加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王月[2](2020)在《电针阳陵泉与丘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采用远端取阳陵泉与丘墟加电针强刺激从而探索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Primary Trigeminal Neuralgia,PTN)的新思路。针刺常规取穴与电针强刺激阳陵泉及丘墟结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常规取穴相对比。治疗后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isual Reference Scale,VRS),VAS(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中医证候评分客观评价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72例门诊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按照就诊时间的先后顺序给予1-72编号,奇数号入选治疗组,偶数号入选对照组。治疗组:取患侧阳陵泉及丘墟加电针配合局部取穴治疗。对照组:采取常规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天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结束后通过疗效评定标准、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AS视觉模拟评分、中医症候评分客观评价该疗法的临床疗效。结果:1.疗效评定:治疗组痊愈5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939%。对照组痊愈1例,显效11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76.470%。统计分析结果显示P<0.05,治疗组疗效更佳。2.主诉疼痛程度:两组治疗前后主诉疼痛均明显改善(P<0.01),但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3.VAS视觉模拟评分:两组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治疗组的症状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4.中医症候积分:治疗组在局部痛、部位、触发痛、疼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各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在面部抽搐、面部灼热感、发作间歇不适感、面部感觉障碍方面治疗差异不显着。结论:针刺可有效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安全无副作用。采取患侧阳陵泉及丘墟加电针强刺激配合局部取穴与常规取穴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应存在差异,就病症整体调节效应来看,远端电针配合常规选穴充分发挥了单一针刺的作用特点,起到协同增效作用。

谢倩雨[3](2020)在《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急性腰扭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观察单纯针刺、刺络拔罐、拔罐三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差异,探索优选治疗急性腰扭伤的有效方法,为临床治疗急性腰扭伤提供最佳的干预方法。方法:本课题将符合诊断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腰扭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抽签的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分为单纯针刺组、刺络拔罐组、拔罐组三组,每组20人。单纯针刺组采用腰痛点、委中、后溪及阿是穴常规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每日一次,五天为一疗程;刺络拔罐组采用局部阿是穴刺络拔罐放血治疗,隔天一次,五天为一个疗程;拔罐组采用局部阿是穴拔罐治疗,隔天一次,五天为一个疗程。以治疗前及首次治疗后、疗程结束后的疼痛评分及腰椎活动功能作为观察指标,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JOA评分量表进行评定,以观察治疗前、首次治疗后及五天疗程结束后的疼痛VAS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情况的变化。所有试验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当P≥0.05表示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示其差异具有显着性统计学意义。结果:1.三组治疗前一般情况进行比较,如年龄、性别、治疗前疼痛VAS评分、治疗前JOA评分等,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可比性。2.三组治疗前后组内VAS评分结果比较,首次治疗后提示都存在显着性差异(P<0.05),提示三种方法治疗均能有效缓解疼痛。三组组间VAS评分比较,刺络拔罐治疗缓解疼痛即时效应较为显着明显高于其余两组,而拔罐缓解疼痛的即时效应不及另外两组。疗程结束后VAS评分改善比较,刺络拔罐>单纯针刺>拔罐,三者VAS评分均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3.三组治疗前后下腰痛JOA评分结果比较,首次治疗后和一个疗程后两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提示都存在显着性差异性(P<0.05),说明三种方法治疗均能有效改善腰椎日常活动功能。治疗后组间下腰痛JOA评分比较:刺络拔罐改善急性腰扭伤引起的腰椎活动障碍即时效应较为显着,三组对比而言拔罐改善腰椎活动障碍的即时效应效果最不明显。疗程结束后下腰痛JOA评分改善比较,刺络拔罐>针刺>拔罐,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单纯针刺、刺络拔罐、拔罐三种不同治疗方法治疗急性腰扭伤均具有确切疗效。2.在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三种不同的干预方法中,对该病的疼痛VAS评分及下腰痛JOA评分改善程度,刺络拔罐治疗>单纯针刺治疗>拔罐治疗。3.在即时效应观察中,对比三种治疗方法,刺络拔罐治疗该病即时效应最为显着。

吴博欣[4](2020)在《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队列研究》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试验纳入2019年5月至2020年1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堂及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采用队列研究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诊断标准依据参考贾建平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神经病学(2013)》制定:起病突然,患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鼻唇变浅或消失,口角下垂歪向健,示齿不全,鼓腮漏气,纳入病程在1个月以内,年龄在16-69岁,一侧面瘫的患者。排除脑血管病、桥小脑角、颞骨、腮腺良恶性肿瘤,梅尔克松-罗森塔尔综合征、格林巴利综合症,外伤或术后所遗留,妊娠期的周围性面瘫者;两组取穴参照《针灸治疗学(2016)》取穴使用:两组均取患侧阳白、攒竹、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双侧合谷,随证配穴;治疗组地仓、颊车采用互透提拉针法,对照组地仓、颊车采用单纯常规针刺方法。留针时间为25分钟。每1天治疗1次,连续治疗5天,5次为1个疗程,治疗4个疗程。治疗期为1个月。使用面神经功能分级量表(House-Brackmann,H-B)、改良Portmann评分标准、面部残疾指数评分FDI(躯体功能FDIP、社会生活功能FDIS)量表对两组治疗前后比较。采用SPSS25.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65例周围性面瘫的患者,纳入60例,脱落5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侧,病因,不良生活习惯等方面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Portmann量表得分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Portmann评分量表分别过第1周后有差异,而在治疗第2周,第3周和第4周没有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Portmann量表4周与基线的差异比较显示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第0周Portmann量表评分两组之间的差值为(15.13±1.89),而在第4周(14.80±1.81)差异无统计学的意义(P>0.05)。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和单纯常规针刺法都能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症状,但是数据显示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的疗效可能不优于常规针刺法。3.H-B量表等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经过4周的疗程两组的患者H-B量表有差异,两组患者在第1周、第2周、第3周、第4周HB量表等级有显着性统计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4周的疗程两组的患者H-B量表有差异,提示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效果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4.两组FDI量表得分比较,治疗组、对照组间基线FDIP(躯体功能)量表得分存在显着差异;而治疗组、对照组间两组FDIS(社会生活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FDIP在治疗第0与第4周的差值进行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与基线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FDIS量表治疗第0周与第4周的差值进行组间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与基线的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提示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5.两组间通过HB量表等级疗效比较治疗组中转成Ⅰ级(正常)29例(96.7%),未转为Ⅰ级1例(3.3%),对照组中转移为Ⅰ级(正常)22例(73.3%),未转为Ⅰ级8例(26.7%)两组疗效差异显着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地仓颊车互投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效果优于常规针刺方法。结论:1.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和单纯常规针刺方法治疗周围性面瘫均有疗效。2.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在改善周围性面瘫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可能优于单纯常规针刺方法。

陈勇,陈波,李牧洋,卓雪茂,单凯,王美娟,陈泽林[5](2020)在《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刺络拔罐疗法是通过三棱针等工具,刺破或划破体表一定部位,并通过罐的吸拔作用放出适量血液或体液,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该文通过相关文献从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对刺络拔罐法进行较深入研究,并提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可能是刺络拔罐起效的关键机制;临床应用上,刺络拔罐在传染性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皮肤病、神经系统疾病、妇科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及中风后遗症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很好的疗效,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赵玮璇[6](2019)在《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越来越多证据表明针灸治疗可减少镇痛药的剂量和用药时间、提高生存质量,但未经系统整理的证据良莠不齐,较难直接指导实践。本项目以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为切入点,通过循证医学手段探讨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疗效更优的干预措施方案,采用卫生经济学的评估方式对各种针灸干预方案的疗效成本进行评价,获得可指导临床的高质量证据,筛选出治疗本病中疗效最大化与成本最小化的优选针灸干预方案,提高临床实践水平。方法1.以“针刺、电针、温针、火针、放血、耳针、灸法、拔罐、刺络、针刀”和“神经病理性疼痛”以及“随机对照试验”等中英文关键词,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万方、Medline、EMBASE、Cochrane Central Register of Controlled Trials数据库进行系统检索,以及通过手工检索临床试验注册系统、临床试验报告论文等中追踪查阅相关文献,分别记录相应的检索结果;按照纳入、排除标准筛选符合条件的文献,并记录排除原因和数量,将纳入RCT的基本信息、研究对象、样本量、干预措施、疗程、结局指标等内容录入资料提取表。2.根据ROB 2.0偏倚风险评价工具的使用规范,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文献的偏倚风险:(1)来自于随机过程的偏倚;(2)来自于偏离既定干预的偏倚;(3)来自于缺失数据的偏倚;(4)来自于结局测定的偏倚;(5)来自于选择性报告的偏倚。ROB2评价表格预先与数据提取的电子表格一并设计,其中各研究质量评价由两名研究者在数据提取过程中独立进行,根据ROB 2.0的评价标准记录相应评分。两名研究者的数据间不同的地方,则通过讨论协商解决:若协商后仍不能解决矛盾,则请教上级研究者。最后根据ROB 2.0的评价标准给出对应研究各个维度间的风险评价,以及该研究的总体偏倚风险评价。3.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利用R软件下“gemtc”包进行计算;通过“gemtc”调用JAGS进行马尔科夫链蒙特卡罗模拟。分别利用固定效应和随机效应进行模型的构建,设定模型参数为链数量为3,比例因子为2.5;分别对两个模型运行MCMC模拟,设定运行参数为适应长度为5000,迭代数量为20000次;根据运行结果的“偏倚信息标准”以及Brooks-Gelman-Rubin诊断性参数“潜在规模减少因子”比较两个效应模型,选择DIC较少以及PSRF更为接近1的模型后续分析。通过迭代的轨迹与密度图考察各组对比的迭代收敛性,以及通过Gelman-Rubin-Brooks收敛图考察迭代过程中缩减因子的收敛性。利用节点分离法观察模型的不连续性,P<0.1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不连续,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间可能存在异质性,否则不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间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利用杠杆图以及杠杆总和PD评价个数据点对模型的作用,即评价模型的拟合程度。对西药干预措施的种类与各纳入文献中针灸干预方案的疗程进行了网状meta回归。最后通过累积等级曲线下面积图与等级概率进行各干预手段疗效的等级评价。汇总评价指标为风险比,因此,RR值>1代表实验组获益较大,反之RR值<1则对照组获益较大。4.基于频数法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利用R软件下“netmeta”包进行计算。该包通过图论的方法建立模型,对个干预手段进行直接或间接比较的网状分析。首先通过pairwise函数将数据转换为配对效应的格式;然后利用固定效应模型以及随机效应模型进行频数法网状meta计算;通过连续性热图考察各模型的连续性,和Bland-Altman图考察平均治疗效应与各模型治疗效应的关系并结合各模型治疗效应的标准误比值,评价各模型拟合的程度,选择合适的效应模型;接着,通过森林图以及相对效应的联赛表考察各干预手段的治疗效应;再根据频数法计算等级概率,排名各干预手段的治疗效果。异质性通过分离网络法,进行评价,P<0.1认为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否则不认为该对比的直接证据与间接证据存在异质性。发表性偏倚利用漏斗图进行评价,并利用Egger、Begg-Mazumdar、Thompson-Sharp 法对发表行偏倚进行评估,P<0.1 认为该干预手段对比的研究间存在发表性偏倚,否则不认为干预手段对比的研究间存在发表性偏倚。汇总评价指标同贝叶斯框架的评价指标,为风险比。5.按门诊治疗来测量投入成本,直接治疗成本和间接治疗成本,包括治疗过程中的检查费用、药品费用、针灸材料费、固定资产耗损费、患者为做治疗使用的来回公交或地铁费、不良反应与合并症治疗费用;基于频数法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所得的RD/NNT,采用卫生经济学中的成本-效果分析,以西药为对照,计算各种针灸干预措施方案的获益净成本与无获益净成本。结果1.通过系统检索各个中文及外文专业数据库,共命中6751项结果。各数据库命中结果数目如下:Medline 706项,EMBASE 1872项,Cochrane图书馆212篇,CNKI 775篇,维普958篇,万方2228篇;其中中文文献3961篇,英文文献2790篇。最终纳入的RCT研究为30篇,研究的发表时间为2006-2018年(在2006-2010年间3篇、2011-2019年间27篇);发表语言为中文28篇、英文2篇,但纳入的所有研究的作者都是中国国籍,并在中国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均为亚洲人种;共有8篇研究报告其受资助情况,其中受国家级资助3篇、省级资助3篇、市级资助1篇、校级资助1篇,有22篇研究没有报告相关受资助情况。2.利用ROB 2.0偏倚风险评价工具,对所纳入的研究进行了偏倚风险的评估,可见纳入的研究当中有30%存在重度的偏倚风险,出现的偏倚风险来自于随机化过程;还有60%的纳入研究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其偏倚风险亦主要来自于随机化的过程;有10%的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较低。3.在贝叶斯框架下的干预手段排名为:“皮内针+灸法”(第1),“针刺+拔罐”(第2),“火针”(第3),“灸法”(第4),“温针”(第5),“叩刺+拔罐”(第6),“电针+灸法”(第7),针刺(第8),“电针”(第9),“针刀”(第10),“针刺+穴注”(第11),“西药”(第12),“穴注”(第13)。4.在频率法框架下的干预手段排名为:“针刺+拔罐”(第1),“皮内针+灸法”(第2),“火针”(第3),“灸法”(第4),“温针”(第5),“叩刺+拔罐”(第6),“电针+灸法”(第7),“针刺”(第8),“电针”(第9),“针刀”(并列第10),“针刺+穴注”(第11),“穴注”(第12),“阳性对照药”(第13)。综合两种方法所得的排名结果与纳入文献的基本信息,考虑到“皮内针+灸法”的干预只纳入了 1篇RCT研究,计算结果可能与实际情况有一定差异,故经综合评定后认为“针刺+拔罐”“火针”“灸法”“温针”是疗效较好的干预措施,而且“火针”这一干预措施较其他三种干预措施纳入了更多的研究数据(10组),故认为其研究结果更稳定。5.根据成本-效果分析所得,获益净成本最小的针灸干预方案前5名分别是“叩刺+拔罐”、“针刺+拔罐”、“针刀”、“火针”与“温针”,而“针刺+穴位注射”和“穴位注射”的95%CI跨过“∞”无穷线,属于无获益的净成本。结论本研究通过两种不同的网状meta法对比各种针灸干预方案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优劣并排序,综合评估本病目前临床证据,发现“针刺+拔罐”、“火针”、“灸法”与“温针”是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更优的针灸干预措施;基于纳入研究的NNT值/RD值,对各纳入针灸干预方案进行成本-效果分析,初步推断“火针”可能是最能同时兼具疗效与经济效益的干预措施。

朱翩虹[7](2018)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课题以单纯针刺治疗作为对照,通过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探讨在治疗本病上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其优于单纯针刺治疗,以期寻求更加安全可靠、疗效稳定的治疗方案应用于临床,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方法:本研究共收集了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全部来自于2015年8月至2017年10月期间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风湿疼痛科的患者,按照就诊时间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与患者沟通取得同意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采用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疗法。对两组的治疗结果进行疗效评定,并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在VAS的评分方面,对两组治疗前后的组内VAS评分分别进行比较分析,差异均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这两种疗法对缓解PHN患者的疼痛均有明显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镇痛效果上,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更优于单纯针刺。(2)在睡眠质量方面,对比分析同组治疗前后的PSQI积分,差异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两种治疗方法在改善睡眠上均有明显效果;治疗后两组的PSQI积分进行比较,差异也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了针刺配合刺络拔罐疗法改善睡眠的效果更优于单纯针刺治疗。(3)在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结束时进行统计分析,治疗组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0例,有效1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75.7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可见两组治疗PHN均有效,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对治疗结束2个月后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治疗组痊愈10例,显效19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13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1.81%。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显示两组治疗PHN均有效,但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4)在安全性方面,两组均未出现烫伤、晕针、弯针、断针、创伤性气胸等不良情况。两组各出现1例血肿,均为小块青紫,未予特殊处理,2-3日后自行消退。对照组出现1例因患者情绪紧张而出现的滞针,在予以按摩四周穴位,放松肌肉后顺利退针。说明本试验中两组操作均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结论:针刺疗法和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均有疗效,但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在缓解疼痛、改善睡眠和临床疗效方面,均优于针刺疗法。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法具有操作简单方便、疗效明显且持久稳定、安全可靠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李彬清[8](2018)在《输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该临床研究通过对比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与普通针刺疗法的临床疗效差异,验证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在临床实践中疗效更为显着,旨在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探寻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方法,更好地指导医师的临床工作。方法:于2015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从就诊于武汉市中医医院门诊和住院部的患者中选取符合本研究的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输刺法结合电针组)和对照组(普通针刺组),由于4名患者中途脱落或被剔除,最终每组各28例。取穴:下关穴、合谷穴、内庭穴、四白穴、太冲穴、地仓穴,疼痛侵袭至上颌支,加颧髎穴、巨髎穴;下颌支痛加承浆、颊车,眼支痛加攒竹、阳白。治疗组:针刺下关穴行输刺法即直刺且深刺入骨,至病人局部有麻窜感为度,其余穴位采取常规针刺法,并选取下关穴、地仓穴接入电针仪,通电时间30min。对照组:常规针刺穴位,不配合电针。1次/日,6次/周,中间间隔休息一日,1周为1个疗程,治疗2周后统计疗效。详细记录患者治疗前、治疗第1疗程后、治疗第2疗程后疼痛发作频次、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及VAS疼痛评分,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最终用于评价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总体疗效。结果:1.基本资料: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将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基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对比分析,结果无显着性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2.疼痛发作频次:即从疼痛发作频次结果来看,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次组内比较,P<0.05,表明两种疗法对于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次均具有疗效。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在改善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频次方面较普通针刺更具优势。3.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即从疼痛发作持续时间的结果来看,两组治疗前疼痛发作持续时间组内比较,P<0.05,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于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均具有疗效。治疗后组间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在改善疼痛发作持续时间较普通针刺更具优势。4.疼痛改善程度:即从VAS功能评分的结果来看,两组组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P<0.01,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和常规针刺疗法对于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疼痛程度均具有疗效。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P<0.01,具有显着性差异,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在改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疼痛程度方面较普通针刺疗法更具优势。5.临床总体疗效:根据临床总体疗效的判定结果显示观察组(输刺法结合电针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普通针刺组)的总有效率为64.28%,经卡方检验,P<0.05,两组结果具有差异性,结果表明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疗法。结论:1.对于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和普通针刺疗法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二者共同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疗法。2.在对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项指标进行严格的统计学分析后,得出结论: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二者共同作用能够显着减少三叉神经痛患者疼痛发作频次、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并且此疗法在研究过程中未发生不良反应及副作用,因此这种安全、有效的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黄志燕[9](2018)在《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应用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以普通针针刺法为对照,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为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方法:在2016年9月-2017年9月期间于湖南省中医医院脑病科、针灸科、疼痛康复科门诊招募60例确诊为PTN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予以局部毫火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普通针针刺治疗,治疗时间均为前3天每天治疗1次,3次后每隔2天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共治疗一个疗程。治疗前后对所有有效病例的中医症状积分、VAS评分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并比较两组的愈显率、总临床疗效。结果:本次研究最终有效病例数为55例,其中治疗组有效病例28例(脱落2例),对照组有效病例27例(剔除2例,脱落1例),经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1)治疗完成后治疗组的愈显率为50%,总有效率为92.3%,对照组的愈显率为18.5%,总有效率为74.1%,治疗组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在改善中医症状积分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均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不适症状,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3)在改善患者疼痛程度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性差异,均可明显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局部毫火针及普通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均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但局部毫火针疗法的作用优于普通针针刺,提示局部毫火针治疗PTN是更优方案。

苗冬[10](2017)在《刺络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文中提出"刺络拔罐"疗法又称为"放血疗法",是独特的中医范畴内的针刺治疗方法,是中国传统医学临床最常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它是用三棱针或梅花针点刺某些穴位或者病变之所在,适量放出血液,在此基础上进行拔罐治疗,所谓"血出邪尽,血气复行"。其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负压吸引,提升痛阈,增强皮肤血流量和提高机体免疫力。刺络拔罐疗法具有泻热、消肿、解毒、止痛、活血化瘀、镇静的作用,可以使阴阳平衡、经络通畅、邪去正复、气血调和。临床多用于治疗带状疱疹、痤疮、荨麻疹、头痛、中风后偏瘫、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网球肘、支气管哮喘、麦粒肿、呃逆、三叉神经痛、丹毒等症,治疗范围涵盖内外儿妇等多个学科领域,临床操作简便,疗效显着。

二、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提纲范文)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风邪入络为本
2 临床治疗
    2.1 毫针疗法
    2.2 针灸加电针疗法
    2.3 针刺加穴位注射疗法
    2.4 针刺加刺络疗法
    2.5 针药并用疗法辨证分型论治
3 综合治疗
4 讨论

(2)电针阳陵泉与丘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中医对三叉神经痛的认识
    2 中医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现代临床应用
        2.1 针刺疗法
        2.1.1 针刺
        2.1.2 电针
        2.1.3 火针
        2.1.4 梅花针
        2.1.5 腕踝针
        2.1.6 舌针
        2.1.7 眼针
        2.1.8 头针
        2.1.10 芒针
        2.2 刺血疗法
        2.3 灸疗法
        2.4 中药贴敷
        2.5 穴位注射
        2.6 穴位埋线
    3 西医对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的现代研究
        3.1 微血管减压术
        3.2 行射频热凝术
        3.3 缝隙连接蛋白43 阻滞
        3.4 A型肉毒杆菌毒素
        3.5 伽玛刀放射治疗
        3.6 经皮穿刺球囊压迫术
        3.7 药物
    小结
实验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受试对象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及剔除标准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案
        2.1.1 治疗组
        2.1.2 对照组
        2.2 腧穴定位
        2.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4.1 疗效判定标准
        2.4.2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2.4.3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
        2.4.4 中医症候评分
        2.5 疗效指标的观察时点
        2.6 不良反应的处理
        2.6.1 晕针
        2.6.2 滞针
        2.7 统计学处理
        2.8 研究流程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材料
        3.1.1 性别
        3.1.2 年龄分布情况
        3.2 疗效评定标准结果
        3.3 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3.4 VA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视觉模拟评分
        3.5 中医症候积分
讨论
    1.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疾病特点
    2.选题依据
    3.针刺的镇痛作用
    4.电针的治疗作用
    5.取穴思路
    6.问题与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3)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历史回顾【文献综述】中医针灸治疗急性腰扭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1 针刺疗法
    2 拔罐疗法
    3 刺络放血疗法
    4 灸法
    5 推拿疗法
    6 药物外敷疗法
    7 其他疗法
    8 结语
1.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分组
    1.2 病例选择标准
    1.3 试验设计方案
    1.4 观察指标及方法
    1.5 质量控制与保证
    1.6 数据管理和分析
    1.7 医学伦理及知情同意书
    1.8 治疗结果
    1.9 不良反应情况
2.讨论
    2.1 中医学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2 西医对急性腰扭伤的认识
    2.3 镇痛机理探讨
    2.4 阿是穴的选取及运用
    2.5 干预方法的选择探讨
    2.6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4)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对面瘫的认识
        1. 中医病名
        2. 病位
        3.病因病机
        3.1 外因
        3.2 内因
        3.3 内外因综合
        4. 临床表现
        5. 治疗
        5.1 中药治疗
        5.2 针刺疗法
        5.2.1 透刺法
        5.2.2 薄氏腹针
        5.2.3 滞针法
        5.2.4 浅刺法
        5.2.5 巨刺法
        5.2.6 埋线治疗
        5.2.7 火针
        5.3 针灸联合其他方法对面瘫的治疗
        5.3.1 针刺配合推拿疗法
        5.3.2 针刺加拔罐
        5.3.3 针刺配合灸法
        6. 预防
        7.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西医对面瘫的认识
        1. 概念
        2. 流行病学
        3. 面神经解剖
        4. 病因
        5. 检查
        6. 治疗
        6.1 药物治疗
        6.2 理疗治疗
        6.3 手术治疗
        7.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材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材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标准
        1.6 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样本量计算
        2.3 治疗方法
        2.4 注意事项
        2.5 观察指标
        2.6 数据统计
        2.7 技术路线
    研究结果
        1. 病例情况
        1.1 两组年龄比较
        1.2 两组性别比较
        1.3 两组病侧分布比较
        1.4 两组病因比较
        1.5 两组Portmann量表得分比较
        1.6 两组H-B量表等级比较
        1.7 两组FDI量表得分比较
        2. 疗效比较
        2.1 组间Portmann量表得分比较
        2.2 Portmann量表得分疗效比较
        2.3 两组间H-B量表等级比较
        2.4 H-B量表等级疗效比较
        2.5 FDI量表得分比较
        2.6 FDI量表得分疗效比较
        3. 安全性评价
        4.脱落情况
第三部分 讨论
    1. 对面瘫的认识
    2. 透刺法治疗面瘫的选依据
    3. 选穴依据
    4. 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4.1 各量表评分结果讨论
    5. 存在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个人简历

(5)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作用机制
    1.1 传统医学认识
    1.2 现代医学认识
        (1)神经-内分泌-免疫调节
        (2)氧化应激
2 临床应用
    2.1 带状疱疹及其后遗神经痛
    2.2 肌肉骨骼系统疾病
    2.3 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
    2.4 神经系统疾病
    2.5 其他
3 讨论

(6)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研究背景
    第一节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和分类
        二、近十年针灸治疗常见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第二节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卫生经济学研究回顾
        一、卫生经济学概述
        二、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三节 NNT值在疗效评价及卫生经济学评价中应用
        一、NNT值
        二、NNH值
        三、NNT值与疗效评价
        四、NNT值与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四节 常用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一、常用随机对照试验偏倚风险评估工具的概述
        二、“Risk of Bias 2.0”工具简介
    第五节 研究思路
第二章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文献的科学计量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系统检索SCI与SCI-E的临床文献
        三、采用CiteSpace进行文献的计量分析与可视化知识图谱的制作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发表文献年份的基本情况
        二、研究机构合作分析
        三、国家/地区合作分析
        四、关键词共现分析
        五、共被用引分析
第三章 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基本特征以及偏倚风险评估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资料来源
        三、检索方法
        四、研究的筛选
        五、数据提取
        六、ROB2.0工具的偏倚风险评价
    第二节 纳入研究的情况概述与偏倚风险评估
        一、检索结果
        二、RCT文件筛选、纳入过程及其结果
        三、纳入RCTs文献的基本信息
        四、合并干预措施分组
        五、各纳入RCT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估
第四章 贝叶斯框架下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基于贝叶斯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纳入研究中各干预手段有效人数
        二、各干预手段间直接对比(网络)的基本情况
        三、贝叶斯框架下各研究间网络模型
        四、模型收敛性考察
        五、模型拟合度考察
        六、节点分离法考察直接与间接证据间异质性
        七、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应
        八、网状meta回归分析
        九、贝叶斯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排名
第五章 频数法框架下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的网状meta分析及与贝叶斯法的对比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及资料来源
        二、基于频数法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频数法框架各干预手段间网络关系
        二、频数法模型连续性考察
        三、效应模型拟合度比较
        四、分离网络法考察直接与间接证据的异质性
        五、频数法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
        六、频数法框架下各干预手段对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的排名
        七、选择性发表偏倚
    第三节 不同计算框架下网状meta分析结果的对比
        一、不同计算框架下的效应值比较
        二、不同计算框架下干预手段的排名比较
第六章 基于网状meta分析的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卫生经济学评价
    第一节 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投入(干预方案成本)测量
        三、需治疗人数(NNT)计算
        四、成本—效果分析(CEA)
    第二节 研究结果
        一、治疗成本估算
        二、各干预手段风险差(RD)以及需治疗患者数(NNT)的估算
        三、各干预手段的净成本计算
第七章 讨论
    第一节 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SCI文献科学计量分析
    第二节 纳入文献的筛选及偏倚风险评估分析
    第三节 两种框架的网状meta分析的结果解读
        一、两种框架下干预手段排名结果的解读
        二、综合两种网状meta分析结果比较不同针灸干预措的效果
    第四节 卫生经济学评价结果分析
        一、成本-效果分析的表现方式
        二、综合疗效评价与卫生经济学分析比较不同针灸干预措施的优劣
    第五节 火针疗法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应用及优势
        一、火针疗法在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应用
        二、火针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优势
    第六节 创新点与展望
        一、创新之处
        二、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名词中文、英文、简写对照表
    附录2 Revised Cochrane risk-of-bias tool for randomized trials (RoB 2)内容节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与获奖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7)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一、临床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治疗方法
        2.2 不良事件及其处理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方法
二、临床数据分析
    1 临床病例资料分析
    2 VAS评分比较
    3 PSQI积分比较
    4 临床疗效比较
    5 安全性评价比较
讨论
    1 中医学对蛇串疮的认识
    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3 西医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认识
    4 立题依据
结果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量表
致谢

(8)输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病例的选择
        1.3.1 纳入标准
        1.3.2 排除标准
        1.3.3 剔除标准
        1.3.4 中止、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方法
        2.3.1 观察指标
        2.3.2 观察时间
        2.3.3 总体疗效判定标准
        2.3.4 安全性观察
        2.3.5 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事件处理
        2.4 统计方法
    3.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分析
        3.2 疗效评估结果
        3.2.1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频次对比(表2、图4)
        3.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发作持续时间对比(表 3、图 5)
        3.2.3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VAS对比(表4、图6)
        3.2.4 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总体疗效对比(表5、图7)
        3.3 安全性评价结果
讨论
    1.中医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因病机的阐述
    2.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现状
        2.1 西医治疗现状
        2.2 中医治疗现状
        2.3 针刺及复合疗法
    3.针刺疗法的理论依据-针刺具有镇痛作用
    4.针刺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针刺主穴及刺法规律
    5.输刺法结合电针疗法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协同作用探讨
        5.1 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认识-病机当属邪入阳明
        5.2 输刺法输泻阳热于外
        5.3 针刺穴位的治疗作用
        5.4 电针的治疗作用
        5.5 密波的治疗作用
    6.本研究的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9)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临床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患者一般资料
        1.3 患者病例资料
        1.4 诊断标准
        1.5 病例选择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2.3 选穴标准
        2.4 治疗组
        2.5 对照组
        2.6 疗程及注意事项
    3.观察指标与方法
        3.1 中医症状
        3.2 疼痛程度
        3.3 疗效评定
    4.数据处理
第二部分:结果与分析
    1.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比较
    2.VAS评分结果比较
    3.综合临床疗效比较
第三部分:讨论与体会
    1.PTN的病因病机分析
    2.毫火针镇痛机制
        2.1 针刺镇痛机理
        2.2 毫火针作用机制
    3.毫火针辨证论治原则
    4.选穴依据
        4.1 下关穴
        4.2 合谷与太冲穴
        4.3 阿是穴
        4.4 配穴
    5.存在问题与展望
第四部分: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综述 近5年针灸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10)刺络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皮肤科疾病
    1.1 痤疮:
    1.2 荨麻疹:
2 骨科疾病
    2.1 腰椎间盘突出症:
    2.2 颈椎病:
    2.3 网球肘:
3 神经科疾病
    3.1 脑卒中后偏瘫下肢痉挛状态:
    3.2 偏头痛:
4 其他
    4.1 支气管哮喘:
    4.2 顽固性呃逆:
    4.3 麦粒肿:
5 小结

四、针刺加刺络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论文参考文献)

  • [1]针灸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覃李梅. 中医临床研究, 2021(09)
  • [2]电针阳陵泉与丘墟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月.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0(09)
  • [3]不同刺激方法干预急性腰扭伤的相关性研究[D]. 谢倩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地仓颊车互透提拉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瘫队列研究[D]. 吴博欣.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刺络拔罐疗法的机制与临床研究进展[J]. 陈勇,陈波,李牧洋,卓雪茂,单凯,王美娟,陈泽林. 中国民间疗法, 2020(04)
  • [6]针灸治疗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网状meta分析及卫生经济学评价[D]. 赵玮璇.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7]针刺配合刺络拔罐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观察[D]. 朱翩虹.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8]输刺法结合电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D]. 李彬清.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11)
  • [9]局部毫火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疗效观察[D]. 黄志燕.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10]刺络拔罐的临床应用概况[J]. 苗冬.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2)

标签:;  ;  ;  ;  ;  

针刺经络刺拔罐治疗三叉神经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