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化血红蛋白对评价血糖控制程度的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孙亮,周慧嘉,王勇[1](2021)在《郑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郑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及其影响因素情况。方法以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2月28日在郑州市某医院内分泌科复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及血生化指标检测。采用分析流行病学方法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单、多因素分析。结果纳入2型糖尿病患者864例,男性452例,女性412例;年龄37~73岁,平均(54.9±9.3)岁。运动强度以小强度为主,占54.2%,中等强度占33.2%,大强度占12.6%,运动频次以每周<3次为主,占73.5%,每次运动时间以<30 min为主,占56.8%,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539例,达标率为6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OR=1.933)、BMI≥24.0 kg/m2(OR=0.597)、高中及以上文化水平(OR=1.763、2.173)、运动强度越大(OR=2.565)、运动频次≥3次/周(OR=3.543)、运动时间≥30 min(OR=1.962)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的可能性较高,病程越长(OR=0.409)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的可能性较低。结论郑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率较低,生活方式干预中的运动情况执行率较差。影响该人群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的因素也较多,针对可干预因素进行干预,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建立良好的运动习惯,提高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
常璞,包杰[2](2021)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价值。方法研究纳入2019年7月至2020年7月某院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02例作为研究组,将同期102例健康体检人员作为对照组,上述受检者均接受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比较其诊断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糖化血红蛋白指数、空腹血糖水平、餐后2h血糖水平均高于对照组,研究组血清C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糖尿病有利于保证糖尿病诊断的准确性,临床应用价值较高,值得推广使用。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3](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 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 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 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 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郑雯丽[4](2021)在《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文中认为目的:了解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患者首发卒中后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明确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基于极端梯度上升(e 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算法构建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为临床识别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高危患者提供预测工具。方法:本研究在文献研究回顾IS复发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回顾性收集2017年6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于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首发IS患者复发风险因素相关数据,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524例首发IS患者进行为期12个月的追踪随访,了解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的复发情况;使用SPSS21.0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探讨IS患者3个月内、6个月内和12个月内复发的影响因素;使用XGboost算法进行IS复发预测模型的构建。结果:1.纳入的524例首发IS患者中,11例(2.1%)在卒中后3个月内出现复发事件,卒中后6个月内累积复发33例(6.3%),卒中后12个月内累积复发59例(11.3%)。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患者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与入院收缩压、纤维蛋白原水平相关(P<0.05);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舒张压、尿酸、载脂蛋白A1、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与吸烟、饮酒、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入院微机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是入院收缩压水平(OR=1.036,95%CI=1.002~1.072,P=0.038),吸烟是卒中后6个月内复发(OR=2.453,95%CI=1.015~5.931,P=0.046)和12个月内复发(OR=2.960,95%CI=1.328~6.595,P=0.008)的独立影响因素。糖化血红蛋白(OR=1.435,95%CI=1.071~1.924,P=0.016)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SMOTE算法处理后数据的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年龄(60~74岁:OR=2.552,95%CI=1.364~4.775,P=0.003;≥75岁:O R=2.134,95%CI=1.073~4.245,P=0.031),住院时间(OR=1.792,95%CI=1.129~2.847,P=0.013),吸烟(OR=3.319,95%CI=1.809~6.090,P<0.001),饮酒(OR=1.982,95%CI=1.118~3.513,P=0.019),高血压(OR=2.442,95%CI=1.404~4.246,P=0.002),糖化血红蛋白(OR=1.330,95%CI=1.072~1.651,P=0.009),颈动脉粥样硬化(OR=5.648,95%CI=1.623~19.659,P=0.007)是IS首次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的独立影响因素。XGboost模型中影响因素重要性排序前七位的变量依次为中性粒细胞百分位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预测效能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XGboost模型预测IS复发的准确率、精确率、敏感度、特异度、AUC值分别为0.97、0.91、1.0、0.95、0.97,对IS复发高危人群具有较强的辨别能力。结论:1.首发IS患者发病后12个月内复发率为11.3%,处于既往研究报道结果范围内。2.IS复发影响因素分布在时间维度上存在共性和差异,入院收缩压水平高是IS卒中后3个月内复发的高危人群,吸烟者在IS卒中6个月和12个月内易复发,高糖化血红蛋白是卒中后12个月内复发高危人群。XGboost模型较Logistic回归模型,更能识别易忽略的重要影响因素,中性粒细胞百分数、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总胆固醇、尿酸、入院微机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对IS复发有重要影响,临床护理过程中需重点关注该部分指标情况,实施相应干预措施。3.基于XGboost算法构建的IS复发预测模型对IS复发高危人群识别能力强,且预测效果优于传统Logistic回归模型,未来可进一步考虑前瞻性纳入大样本临床病例验证模型效果且逐步优化模型,进而开发系统投入临床实践应用,为临床工作识别IS复发高危人群提供实践指导。
孔涵[5](2021)在《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所收集病例的一般资料及其它临床情况的数据分析,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基础上,探讨其与肢体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以及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方法:1以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脑病康复科、综合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危险因素、实验室指标、症状改善情况等方面着手分析,探讨脑梗死合并糖尿病人群的临床信息分布特征。2从性别、年龄、病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从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等方面着手,分析针刺综合疗法对肢体功能障碍改善程度、神经功能改善程度与以上因素的相关性。结果:1一般资料:本研究共纳入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875例,457例患者年龄低于65岁(52.2%),最小26岁,最大92岁,中位年龄64岁,其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中位年龄低于女性。多数肌力在3级及以上。75例静脉溶栓(8.6%),7例动脉取栓较少(0.8%)。部分存在感染情况(13.8%,121例),以肺部感染(8.1%,71例)居多。262例患者存在睡眠障碍(29.9%),87例患者存在胃肠功能紊乱(9.9%),81例患者存在消化道出血(9.3%)。中医证型以阴虚风动证分布最广(54.5%,477例),其次为风痰阻络证(20%,175例),再次为气虚血瘀证(18.6%,163例),肝阳暴亢证(6.3%,55例)与痰热腑实证(0.6%,5例)分布较少。2危险因素:约49.7%患者既往吸烟史(435例),约39.5%患者饮酒史(346例)。既往病史中既往高血压者最多(77.8%,681例),其次为冠心病(36.9%,323例),房颤(4.5%,39例)与心肌梗死(4.1%,36例)患病率低。家族史中约58.9%患者无相关家族史(515例),存在家族史的患者中以高血压家族史(22%,192例)占比最大,其次为糖尿病家族史(17.7%,155)例、脑血管病家族史(15.8%,139例)、冠心病家族史(2.9%,26例)。3实验室指标:70%以上患者Hb A1c≥7%(630例),其中Hb A1c≥8%者占比40%以上(374例),约80.9%存在血脂异常(708例);约11.8%存在肝功能异常(103例);约29.1%存在肾功能异常(255例);约2.9%存在血小板数偏低(25例),约5.5%存在血小板数偏高(48例),总血小板数异常率约8.4%;约39.7%存在D-二聚体升高(347例);约32.3%存在纤维蛋白原异常(283例);约5.5%存在APTT异常(48例);约10.1%存在血同型半胱氨酸升高(88例)。4治疗情况:纳入患者上肢及下肢肌力在3级及以上者居多,约29.5%得到有效改善。多数患者病程及疗程在28天以内。住院天数最长90天,其中男性最长75天,女性最长90天。药物使用情况:治疗过程中约91.3%的患者使用调脂药(799例),约62.1%的患者使用降压药(543例),约86.2%的患者使用口服降糖药(754例),约32.1%的患者使用胰岛素(281例)。抗血小板药物方面,阿司匹林的使用率略高于氯吡格雷,约54.1%使用阿司匹林(473例),约49.1%使用氯吡格雷(430例),约15.5%联合使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136例)。叶酸、甲钴胺的使用率均不足10%。症状改善方面,约67.3%存在语言障碍(589例),改善率27.5%;约35.1%存在吞咽障碍(307例),改善率36.2%;约38.7%存在感觉障碍(339例),改善率56.9%。5上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未发现性别、年龄与上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6下肢功能障碍严重程度:DM患者发生脑梗死,在发病7天以内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随着年龄增大,发生较重的下肢功能障碍的风险升高。DM患者发生脑梗死时女性比男性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未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与下肢功能障碍程度的相关性。7上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者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8下肢肌力改善方面:DM患者在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接受针刺综合疗法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女性或者年龄低于65岁的患者更易获得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DM患者中,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在下肢肌力改善方面更易获得理想疗效。9未发现性别、年龄、病程、疗程、糖化血红蛋白与神经功能改善的相关性。结论:1我院2019年收治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中位年龄64岁,男性居多,住院天数最长90天,肌力多在3级及以上,约29.5%得到有效改善。70%以上患者Hb A1c≥7%,其中Hb A1c≥8%者占比42.7%。2患者发病7天以内表现出的上、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7%的糖尿病患者发生脑梗死时所表现出的上肢功能障碍程度较轻,发病后8-14天、高龄及女性患者更易表现为下肢功能障碍程度较重。3早期介入针刺综合疗法或者65岁以下的患者更易获得上、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的理想疗效。在控制Hb A1c<7%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7天以内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在控制7%≤Hb A1c<8%的糖尿病患者中,脑梗死发病14天以内或年龄阶段在65岁以下,更易获得上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女性患者更易获得下肢肌力改善理想疗效。
马粉粉[6](2021)在《HbA1c和血清Cys-C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评估及诊断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不同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胱抑素C(Cys-c)浓度变化与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关系;比较HbA1c、Cys-C、BNP和LVEF单独检测与各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3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陕西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的180例患者,选取其中的90例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Type 2diabetes mellitus with Ischemic heart failure)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90例无心力衰竭症状、体征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中BNP、HbA1c、Cys-C、LVEF、hs-c Tn I、HDL-C、LDL-C、HB、ALB、AST、ALT等水平变化对患者心功能严重程度的影响;比较HbA1c、Cys-C、BNP和LVEF单独检测与各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收集所有患者基础资料、生化指标,并完善心脏彩超,记录LVEF。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将观察组分为心功能Ⅱ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Ⅳ级组;两样本均数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数据相关性研究采用Pearson分析、预测概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采用ROC曲线下面积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HbA1c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组(7.89%±1.02%)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6.76%±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Ⅱ级组(7.13%±0.42%)、心功能Ⅲ级组(7.72%±0.72%)、心功能Ⅳ级组(8.72%±1.03%)与对照组HbA1c水平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HbA1c在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对照组。2.血清Cys-C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组(1.65mg/L±0.35mg/L)高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0.93mg/L±0.12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Cys-C水平在心功能Ⅱ级组(1.21±0.12)、心功能Ⅲ级组(1.78±0.25)、心功能Ⅳ级组(1.92±0.13)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0.93mg/L±0.12mg/L)中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心功能Ⅳ级组>心功能Ⅲ级组>心功能Ⅱ级组>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组。3.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性别、年龄、TG、TC、LDL-C、AST、ALT、BUN、Scr、UA、NEU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BNP(828.80pg/L±896.57pg/L)、hs-c Tn I(0.018μg/L±0.017μg/L)均较对照组的BNP(45.28pg/L±16.54pg/L)、hs-c Tn I(0.004μg/L±0.003μg/L)高,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HDL-C(0.91mmol/L±0.22mmol/L)、ALB(34.58g/L±3.32g/L)、LVEF(38.88%±7.12%)、HB(117.80g/L±17.32g/L)均较对照组的HDL-C(1.05mmol/L±0.21mmol/L)、ALB(37.07g/L±1.82g/L)、LVEF(57.14%±4.86%)、HB(142.66g/L±8.64g/L)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bA1c、Cys-C分别与BNP呈正相关,两者相关系数分别为r(HbA1c)=0.422,r(Cys-C)=0.584(P<0.01);HbA1c、Cys-C分别与LVEF呈负相关,r(HbA1c)=-0.420,r(Cys-C)=-0.597(P<0.01);且HbA1c与Cys-C两者亦呈正相关,r=0.697(P<0.01)。5.BNP、HbA1c、Cys-C联合检测时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98.9%)和特异性(98.9%)高于BNP(敏感性78.9%、特异性98.3%)、HbA1c(敏感性71.1%、特异性83.3%)、Cys-C(敏感性97.8%、特异性91.3%)、LVEF(敏感性67.8%、特异性98.4%)单独检测;且BNP、HbA1c、Cys-C、LVEF对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预测相关性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0.865、0.987、0.726。结论:1.糖化血红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呈高度正相关,两者水平升高可以评估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患者NYHA心功能严重程度,且随着心功能恶化程度加重,HbA1c和Cys-C均升高,控制血糖水平及适当改善肾功能可能对患者病情改善有一定的价值,提供了新的临床诊疗思路。2.HbA1c和血清Cys-C水平与BNP呈正相关,BNP水平高者,糖化血红蛋白与血清胱抑素C亦升高;HbA1c和Cys-C与LVEF呈负相关,随LVEF的降低而升高;3.BNP、HbA1c、Cys-C联合检测提高了早期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该病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有重大意义。
路艳艳[7](2021)在《血糖控制对NDR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血糖控制对NDR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为早期控制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0年10月就诊于我院内分泌科的2型糖尿病患者,入院后统一行裂隙灯下散瞳眼底检查,明确诊断为NDR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38例76只眼,为NDR组,男21例,女17例,年龄28-66岁,平均(48.42±10.12)岁,屈光范围-2.5D-+2.5D之间。选取正常人为对照组共26例52只眼,年龄30-69岁,平均(48.31±9.63)岁,屈光范围-2.5D-+2.0D之间。NDR组与对照组均测量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并行验光、眼压、裂隙灯和眼底检查,采用OCT测量视盘周围RNFL厚度。NDR组于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8%且餐后2小时血糖<11.1mmol/L)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分别用OCT测量视盘周围RNFL厚度。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行数据分析,NDR组初始与对照组性别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一般资料及RNFL厚度的比较采用t检验。NDR组初始,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RNFL厚度及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ANOVA)LSD检验。NDR组初始与血糖控制6个月后,RNFL厚度的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值的相关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模型为线性回归模型。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NDR组初始与对照组RNFL厚度比较:两组右眼RNFL厚度比较,NDR组上方(S)、下方(I)、平均(G)RNFL厚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7;p=0.043;p=0.0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颞侧(T)、鼻侧(N)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左眼RNFL厚度比较,NDR组上方(S)、下方(I)、平均(G)RNFL厚度低于正常对照组(p=0.004;p=0.029;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颞侧(T)、鼻侧(N)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NDR组RNFL厚度、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初始,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分别对比初始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初始,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餐后2小时血糖呈现逐渐下降趋势,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餐后2小时血糖分别对比初始值,差异均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双眼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在上方(S)、颞侧(T)、下方(I)、鼻侧(N)和全周平均(G)均呈现逐渐变薄趋势,所有方向初始与血糖控制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眼组间总p值>0.05)。3.NDR组RNFL厚度变化值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值的相关关系:NDR组血糖控制后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与左、右眼上方(S)RNFL厚度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右眼r=-0.699,p=0.000;左眼r=-0.624,p=0.000);NDR组血糖控制后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与左、右眼全周平均(G)RNFL厚度的变化值存在负相关(右眼r=-0.455,p=0.004;左眼r=-0.346,p=0.033);血糖控制后6个月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与左、右眼颞侧(T)、下方(I)、鼻侧(N)RNFL厚度的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p>0.05)。DR组血糖控制后6个月餐后2小时血糖变化值与左、右眼上方(S)、颞侧(T)、下方(I)、鼻侧(N)和全周平均(G)RNFL厚度的变化值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NDR组患者上方、下方及全周平均RNFL厚度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明显变薄。2.血糖控制6个月后NDR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较初始有变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着性差异。3.血糖控制6个月后与初始相比,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值与双眼上方、全周平均RNFL厚度变化值之间呈负相关,与其他方向RNFL厚度变化值无明显相关性,餐后2小时血糖的变化值与各方向RNFL厚度变化值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8](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9](2021)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2型糖尿病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获得了更多关于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预防、诊断、监测及治疗的循证医学新证据。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特组织专家对原有指南进行修订,形成了《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旨在及时传递重要进展,指导临床。本指南共19章,内容涵盖中国糖尿病流行病学、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2型糖尿病的三级预防、糖尿病的筛查和评估、糖尿病的教育和管理、2型糖尿病综合控制目标和高血糖的治疗路径、医学营养、运动治疗和体重管理、高血糖的药物治疗、糖尿病相关技术、糖尿病急性和慢性并发症、低血糖、糖尿病的特殊情况、代谢综合征和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等。本指南的颁布将有助于指导和帮助临床医师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综合管理,改善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结局。
石霞[10](2021)在《二型糖尿病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的建立》文中提出目的:我国二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治疗药物种类多且治疗结果具有多样性。而对于T2DM治疗结果评价过程中,尚未建立成熟的治疗指标权重赋值系统。本研究通过建立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体系,结合逐步加权评估比率分析(Stepwise weight assessment ratio analysis,SWARA)法建立T2DM治疗结果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并通过临床实践应用验证实用性后,为T2DM治疗结果的评价提供权重计算系统。方法:本研究首先通过文献检索建立初级T2DM治疗结果指标体系。然后,选择患者代表与医护人员组成专家组,通过两轮德尔菲法专家调研后,形成完整的T2DM治疗结果指标体系。其次,选用SWARA法对精简后的指标计算固定权重值并建立T2DM患者治疗结果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最后,对权重赋值系统进行临床实践应用验证。结果:本研究首先建立了包含5个一级指标,47个二级指标的T2DM治疗结果初级指标体系。然后将指标精简、归纳至8个,其次应用SWARA法计算8个指标的固定权重值,分别为:血糖及胰岛素值正常=0.1481,低血糖反应减少=0.1453,组织及器官损害减少=0.1442,并发症风险降低=0.1440,患者临床症状改善=0.1427,患者生活质量提升=0.1421,患者所承担的医疗/非医疗费用减少=0.1416,其他不良反应减少=0.1401。最后,选择39名患者进行了赋值系统的临床实践应用,应用权重赋值系统获取每位患者治疗结果的加权综合评分的平均用时为10分钟。结论:本研究首次提出建立用于计算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权重的赋值系统,并且使赋值系统具有个体化和动态性的特点,能够便捷的应用于患者接受药物治疗后的治疗结果评价中。该权重赋值系统可以经过嵌入式设计后,应用于各大医疗系统中,用来评价患者的综合治疗结果。
二、糖化血红蛋白对评价血糖控制程度的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糖化血红蛋白对评价血糖控制程度的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郑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 |
2.3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影响因素 |
3 讨论 |
(2)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创新点、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技术路线图 |
1 研究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研究内容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选择标准 |
1.5 治疗 |
2 研究方法 |
2.1 资料收集方法及目标 |
2.2 样本量估算 |
2.3 观察因素定义 |
2.4 质量控制 |
2.5 统计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肌力分布情况 |
3.2 年龄、性别、病程及疗程分布情况 |
3.3 其他情况 |
3.4 糖化血红蛋白与肢体功能障碍严重程度的相关性 |
3.5 针刺综合疗法治疗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疗效的相关因素研究 |
4 研究小结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一 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HbA1c和血清Cys-C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评估及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临床资料特征 |
2.2 对照组与不同心功能分级亚组临床资料比较 |
2.3 HbA1c、Cys-C与BNP和LVEF的相关性分析 |
2.4 ROC曲线下面积对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的早期诊断价值 |
第三章 讨论 |
3.1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缺血性心力衰竭 |
3.2 血清胱抑素C水平和缺血性心力衰竭 |
3.3 HbA1c、Cys-C、BNP联合检测和缺血性心力衰竭 |
3.4 高敏肌钙蛋白Ⅰ(hs-cTnⅠ)与缺血性心力衰竭 |
3.5 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与缺血性心力衰竭 |
3.6 血清白蛋白(ALB)与缺血性心力衰竭 |
3.7 血红蛋白(HB)与缺血性心力衰竭 |
第四章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血糖控制对NDR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文献综述 血糖控制对 NDR 期 2 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 |
2.1 NDR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的临床表现 |
2.1.1 NDR期患者视网膜神经组织结构的改变 |
2.1.2 对比敏感度改变 |
2.1.3 神经电生理异常 |
2.1.4 视野受损 |
2.1.5 色觉异常 |
2.2 NDR期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组织病变的发病机制 |
2.3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 |
2.3.1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因素 |
2.3.2 OCT用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测量 |
2.4 血糖控制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关系 |
2.4.1 糖化血红蛋白与RNFL |
2.4.2 餐后2 小时血糖与RNFL |
第3章 研究对象及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仪器设备 |
3.3 研究方法 |
3.3.1 一般临床资料 |
3.3.2 眼科检查 |
3.4 统计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一般资料 |
4.2 NDR组初始RNFL 厚度与对照组RNFL 厚度的比较 |
4.3 NDR组 RNFL厚度与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小时血糖的关系 |
4.3.1 NDR组糖化血红蛋白和餐后2 小时血糖分析 |
4.3.2 NDR组 RNFL厚度的分析 |
4.3.3 NDR组 RNFL厚度变化值(与初始相比)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值(与初始相比)、餐后2 小时血糖变化值(与初始相比)的相关关系 |
第5章 讨论 |
5.1 NDR期2 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RNFL厚度的分析 |
5.2 NDR期 2 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RNFL厚度变化与血糖控制的关系 |
5.2.1 NDR期 2 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RNFL厚度变化与糖化血红蛋白变化的关系 |
5.2.2 NDR期 2 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RNFL厚度变化与餐后2 小时血糖变化的关系 |
5.3 创新与局限性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10)二型糖尿病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1.1 我国二型糖尿病患病人群多且血糖达标率低 |
1.1.2 我国二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方案种类多且复杂 |
1.1.3 二型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结果具有多样性 |
1.1.4 我国缺乏对二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结果的评价体系 |
1.1.5 SWARA法建立的权重赋值系统将计算出个体化动态权重值 |
1.2 评价指标权重赋值系统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2.1 材料和方法 |
1.2.1.1 纳入排除标准 |
1.2.1.2 检索策略 |
1.2.2 检索结果 |
1.2.3 结果 |
1.2.4 结论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确定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 |
2.1 初级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的确立 |
2.1.1 文献检索筛选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 |
2.1.1.1 文献检索纳入排除标准 |
2.1.1.2 文献检索式及检索流程 |
2.1.1.3 筛选结果 |
2.2 德尔菲法确定T2DM治疗结果指标 |
2.2.1 专家及患者代表选择结果 |
2.2.1.1 患者代表筛选流程 |
2.2.1.2 患者代表自我管理量表结果及德尔菲法专家组信息 |
2.2.2 德尔菲专家问卷调研过程 |
2.2.2.1 专家意见协调系数及专家权威程度 |
2.2.2.2 指标界值 |
2.2.3 指标确定 |
2.3 T2DM患者治疗结果指标精简 |
2.4 讨论 |
2.4.1 德尔菲专家问卷发放结果讨论 |
2.4.2 T2DM治疗结果指标筛选结果讨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建立T2DM患者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 |
3.1 逐步加权评估比率分析法 |
3.1.1 SWARA法的定义及优缺点 |
3.1.2 SWARA法的应用现状及其在药学领域内的应用 |
3.2 T2DM治疗结果指标的权重赋值 |
3.2.1 SWARA法的操作流程及公式 |
3.2.2 SWARA法专家组成员信息 |
3.2.3 T2DM治疗结果指标序号确定的方法 |
3.3 结果 |
3.3.1 专家组对T2DM治疗结果指标排序的结果 |
3.3.2 T2DM治疗结果指标权重确定结果 |
3.3.3 建立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 |
3.3.3.1 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参数介绍 |
3.3.3.2 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的使用方法介绍 |
3.4 讨论 |
3.4.1 T2DM治疗结果指标权重赋值方法的选择讨论 |
3.4.2 T2DM治疗结果指标的权重值结果讨论 |
3.4.3 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实践应用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 |
4.1 实践方法 |
4.1.1 实践地点 |
4.1.2 实践对象 |
4.1.3 实践流程 |
4.2 实践数据 |
4.2.1 患者信息 |
4.2.2 医生和患者的赋分值 |
4.3 实践结果 |
4.3.1 T2DM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应用结果 |
4.4 讨论 |
4.4.1 关于数据收集及统计方式的讨论 |
4.4.2 关于T2DM治疗结果个体化权重赋值系统结果的讨论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本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
5.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
5.4 后续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附录4 二型糖尿病治疗结果衡量标准的确定(专家组问卷) |
附录5 |
附录6 |
附录7 二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结果动态权重赋值系统的建立 |
附录8 |
附录9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四、糖化血红蛋白对评价血糖控制程度的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郑州市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控制达标情况[J]. 孙亮,周慧嘉,王勇. 华南预防医学, 2021(10)
- [2]血清C肽与糖化血红蛋白联合检验诊断糖尿病的临床分析[J]. 常璞,包杰. 江西医药, 2021(09)
- [3]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5)
- [4]基于XGboost算法的缺血性脑卒中复发预测模型构建[D]. 郑雯丽.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5]基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探讨针刺综合疗法改善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相关因素研究[D]. 孔涵.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HbA1c和血清Cys-C在2型糖尿病合并缺血性心力衰竭中的评估及诊断价值[D]. 马粉粉. 延安大学, 2021(09)
- [7]血糖控制对NDR期2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影响[D]. 路艳艳. 吉林大学, 2021(01)
- [8]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04)
- [9]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21(04)
- [10]二型糖尿病治疗结果的个体化动态权重赋值系统的建立[D]. 石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标签:糖尿病论文; 糖化血红蛋白论文; 血糖指数论文;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论文; 血糖监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