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喷灌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污水喷灌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一、废水喷灌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吴艺婷[1](2021)在《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淡水资源紧缺问题日益突出,西北地区水资源仅占全国10%。关中地区三季干旱、夏季暴雨,降雨时空、地域分配不均,总体水资源较为匮乏。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关中民居的空间形态呈现集中化趋势、用水模式呈现复杂化趋势、污水排放呈现管道快排趋势,导致雨水集用低效、排水层次缺乏、涉水部位耐久性差、水文循环破坏、缺乏成体系的涉水基础设施等问题日益凸显,发展与环境矛盾日益增强,节水行动迫在眉睫。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关中民居的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关中民居为研究对象,从人居环境科学的角度出发,综合建筑学、给排水等学科专业知识,通过文献查找、实地观察、数据测量等形式进行涉水现状分析,从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两个层面提出解决思路,最后针对典型户既有民居进行生态节水设计实践,整合并应用前文提出的生态节水技术,营造民居的局部生态水循环,为今后关中民居节水优化设计提供参考。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第一章:提出问题。绪论,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目的、研究方法及框架。第二章:分析问题。首先对关中民居的整体涉水现状进行调研,根据不同时期的雨水利用特点将其分为用水自平衡消解模式和管道优先的排水模式两种。其次从用水现状、排水现状、储水现状、生态涉水现状和节水现状五个方面展开详细分析,总结出用水循环效率低、排水层次缺失、储水性能下降、涉水部位耐久性差、生态节水效率低等问题,初步提出关中民居的节水设计目标与研究思路。第三、四章:解决问题思路一,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提炼及现代应用。通过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的分析,总结出五项建筑节水设计理念——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由于用水需求的复杂化转变、空间布局的集中化转变,我们在借鉴传统生态节水智慧时不是一味的模仿,而是应该借鉴其应对干旱气候的方式,分析其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点及其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探索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民居结合的途径与方法,使其焕发出新的活力。第五章:解决问题思路二,现代通用节水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设计。分析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融入低影响开发等雨洪管理思想,将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化,从用水、排水、储水、生态涉水和节水五个方面探究生态节水构造与民居的结合方式,优化建筑涉水部位,提升涉水循环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第六章:设计实践。建立民居内部的生态节水整体循环系统,应用第四、五章的生态节水技术,将其与民居进行一体化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节水设计方案,并对提升要点进行图解分析。第七章:结论。最后对本文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建筑节水是绿色建筑发展中重要一环,生态技术投资较小,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有利于节约水源、提升农民生活品质、营造理想的生态民居空间,对于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经验的科学机理传承及现代应用、实现民居生态节水性能优化、改善农村环境具有一定意义。

黄荣华[2](2019)在《桂西南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适应性评价研究》文中指出根据统计,2017年广西甘蔗总产量7461万吨,约占全国的2/3,糖料蔗种植受益2000多万人口,而位于桂西南地区的崇左市甘蔗产量2419万吨,约占广西总产量的1/3。2017年5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水利厅印发了《十三五广西新增480万亩高效节水灌溉总体方案》,文中明确指出,崇左市在“十三五期间”需完成建设169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的任务,约占全区总面积的1/3,而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又是关键的技术问题。通过构建桂西南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2013~2016年连续4年对桂西南糖料蔗区8个试验区的评价指标进行实验监测。从不同灌溉技术的糖料蔗灌溉效应(经济评价指标)、对糖料蔗生长特点及自然条件的适应性(技术评价指标)、建设及后期管理(经济评价指标)、用户意愿(社会评价指标)与生态效益(社会评价指标)等5个方面建立节水灌溉技术评价指标体系,采用两级评判模型,计算其方案的总排序和单排序综合效果评价值。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广西桂西南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适应性评价进行打分。共发放250份调查表,实际收回168份。主要通过高效节水灌溉工程设计人员、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对地埋滴灌、地表滴灌、微喷灌、喷灌和低压管灌进行打分。通过分析、计算和专家打分得到糖料蔗灌溉效应、对糖料蔗生长特点及自然条件的适应性、建设及后期管理、用户意愿与生态效益中各子类指标的值。通过对不同灌溉方式在桂西南糖料蔗区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并采用分层次的方法,对不同评价指标进行权重打分,得到桂西南地区不同灌溉方式对糖料蔗适应性的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地埋滴灌(0.969)>低压管道(0.716)>微喷灌(0.676)>地表滴灌(0.660)>喷灌(0.570)。

李秀丽[3](2018)在《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然而有限的水资源量越来越不能满足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资源需求量的增长,导致水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水资源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水资源短缺问题开展研究,在分析了国内外有关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法的基础上,以研究区域为例,提出了以ET管理理念、水资源高效利用可持续利用为准则的水权分配方法与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该地区的水资源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研究区域水资源分析 依据区域降水特性和下垫面条件,分析计算自产地表水、地下水,推求了地下水在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变化;依据区域入境河流上游径流特性、用水状况、上下游分水原则和水利工程条件,分析山区、平原区水力联系,推求了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天然入境水的时空分布。(2)需水预测及供需矛盾分析 以20 1 5年为现状水平年,依据现有经济布局和各行业用水水平预测各行政区、各行业现状水平年需水量,结合现状供水条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揭示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3)水权分配方法研究 采用先进的ET管理理念和水权分配理论,根据研究区域的水资源条件、供水条件和用水水平,分析区域水资源可利用量(允许消耗量);提出了全区及各分区的多年平均、丰水年、平水年、枯水年的目标ET的分配方法,以及目标ET约束下的地表水、地下水水权分配方法;构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总量控制体系。(4)“开源”“节流”技术措施研究 基于灌溉试验,重点探讨了不同作物行之有效的节水、高效用水灌溉技术措施;构建了目标ET约束下的农业用水结构体系,以及再生水、微咸水和咸水的安全利用技术及适宜模式。(5)基于高效用水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模式研究 以ET管理为核心、最大水资源可消耗量为准则,结合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构建2025规划水平年的经济社会用水结构体系;分别预测丰、平、枯水平年的可供水量和需水量(含生活、工业、农业及生态环境需水量),进行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进一步揭示规划水平年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6)多水源联合调控及优化配置研究基于水权分配,结合区域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的相互转化关系,以及不同区域不同水源在年际年内的以丰补歉措施和地下水动态平衡原则,采用先进技术方法,进行了区域多水源联合调控及优化配置;优化了各行政区的目标ET和地表水、地下水分配方案,构建了以ET为中心的水平衡机制,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先进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方法和实施规划。为合理开采地下水、保持地下水动态平衡、保障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构建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经济结构体系和水权管理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李孔燕[4](2017)在《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人类在传统发展的理念指导下,也曾取得过辉煌的业绩,但也遭受到来自自然的无情的惩罚与报复。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具体实践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理念、模式及规律的新认识,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丰富,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生动践行,是关于发展的一次深刻思想解放和观念变革,是指导人类从工业文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全新发展理念,并且这一理念已经越来越成为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流,也是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体现和提升。目前的中国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30多年之后,资源与环境已经越来越成为限制中国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其中,资源短缺、能源过耗、生态恶化等问题矛盾突出,人与自然的矛盾不断扩大等问题亟需解决。绿色发展就是告别传统的发展理念与模式,以一种人与自然和谐为思想核心及价值判断的全新发展模式,进而从根本上开辟一条化解人与自然矛盾、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瓶颈、提高发展质量的新路径。发展模式由过去的“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模式逐渐转变为“低投入、低能耗、少排放”的发展模式。要达到这种模式,既需要调整传统的产业结构,也对环境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就是在全球倡导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环境保护以及环境与资源在很大程度上倒逼发展模式转变的大背景下,中国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并提出要在绿色发展理念指导下,实现发展模式转变,即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科技创新来突破困境,实现真正意义的发展。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发展的实践手段和具体措施,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即将成为国家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考核目标,也将成为马克思发展观在现时代的重要实践内容之一。本研究从绿色发展理念出发,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例,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的特性与规律及环境污染治理要求,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梳理,对其节能减排效果、政策绩效进行了较为客观的评价,对节能减排实施效果以及面临的困境与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层次的剖析与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一些可能性的创新路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模式转变的出路与建议等,进而为探索诸如内蒙古自治区等资源型欠发达省区绿色发展模式的选择以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之路尽一些绵薄之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深入研究:第一章阐述绿色发展理论由来及其内涵外延;第二章以绿色发展的关联维度为出发点,探讨能源、环境与经济的关系,梳理节能减排提出的背景及历史沿革,总结国外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启示等;第三章以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为例,较为详尽地梳理了“九五”到“十二五”期间,国家和内蒙古自治区出台的节能减排政策,评价政策实施效果;从能源、废水、废气、固废角度,较为详实地研究了内蒙古自治区重点区域、重点产业、重点污染分布情况,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挑战;第四章从绿色发展理念角度出发,结合内蒙古自治区的发展定位,提出内蒙古自治区促进节能减排和转型发展的政策建议;从绿色经济的角度,探讨了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科技、管理、金融等方面对经济发展所涉及到的具体对策及建议;从绿色发展道路的角度出发,提出废水、废气、固废资源化发展的具体实施路径;第五章,从绿色发展理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要求出发,研究内蒙古作为资源型欠发达省区,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化节能减排,如何实现从传统发展模式及路径向绿色发展模式及路径的根本转变,努力在全社会树立一种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和思维方式,从而为具体实施、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同时为同类地区提供一种可能的参考及借鉴。

阿力甫江·阿不里米提[5](2016)在《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文中研究表明鱼雷网式过滤器是一种新型的除沙设备(由于核心部件的形状与水中兵器鱼雷类似,因此而取名)。其由鱼雷、罐体、滤网、自动控制器等部分组成。本文采用了物理模型试验、数值计算、现场测试及理论分析对鱼雷网式过滤器进行了研究,从而揭示该过滤器在清水和浑水条件下不同出水口、不同流量对水头损失和过滤时间的影响,提出其运行的关键技术参数,揭示加入鱼雷后的过滤器内部流场,探讨不同出水口位置、流量、滤网目数对该过滤器的影响,基于DPM模型对悬浮颗粒进行追踪及颗粒分布情况的探讨,所得结果将为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进一步应用提供技术保障和理论支撑。(1)在清水条件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8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水头损失大于120目,这是因为滤网内装入鱼雷部件而提高滤网轴向方向流速、滤网丝径及表面粗糙度有关。(2)在进水含沙量基本不变,进水流量在240m3/h360m3/h范围内变化,试验结果表明,出水口位置在0.52m和0.72m时,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增大,水头损失随过滤时间的变化呈现以初始水头损失值为基准基本保持不变、逐渐减小及逐步增长和急剧增大三个阶段;进水流量在240m3/h300m3/h内,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变长,在300 m3/h360m3/h范围内,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缩短,进水流量为300m3/h时,80目和12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过滤时间均为最长。出水口在0.92m位置时,水头损失随进水流量的变化呈现随进水流量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的趋势;过滤时间随进水流量的增大而缩短,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最优出水口位置为距进水口0.52m处。(3)出水口位置在0.52m,进水流量为300 m3/h,在使用两组不同进水含沙量(80目:0.1214g/L、0.1420g/L、0.18003g/L、0.2755g/L、0.3581g/L及0.3935g/L;120目:0.0874g/L、0.1211g/L、0.1311g/L、0.1512g/L、0.1658g/L及0.1934g/L),这两种过滤精度的过滤器水头损失曲线出现拐点的时间和过滤时间随进水含量的增加而缩短,水头损失达到4.0m时就均出现拐点,80目鱼雷网式过滤器出现拐点后的水头损失变化梯度大于120目;80目的过滤时间长于120目。(4)通过理论计算和物理模型试验,得出80目和120目鱼雷滤网过滤器的最优排污压差值为0.04Mpa,最佳排污时间为40s50s。(5)由数值模拟分析得出,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进、出口边界条件,以及鱼雷部件对其内部流场影响很大,尤其是鱼雷部件的影响尤为突出,改变了水流的运动特性;滤网内外侧水流流速及压力呈现一定的规律:流速沿X轴的变化呈现三个阶段:流速迅速增加阶段、流速迅速减小阶段和流速缓慢减小阶段;滤网内外压差在进口很大,然后沿X轴逐渐减小,最大压差为23kPa,最小压差为0.5kPa。(6)基于DPM模型对悬浮颗粒进行追踪,得知污水经鱼雷末端的直径为20mm的小孔流入鱼雷部件内腔,从其头部直径为10mm的小孔流出,形成内外水流循环,结果大部分泥沙颗粒聚集在鱼雷部件内腔,从而延长过滤时间。(7)灌溉水源为地表水,有机物含量超过10 mg/L和污物颗粒尺寸大于10μm的情况下,鱼雷网式过滤器与砂石过滤器配套串联组合应用可更加充分发挥除沙过滤效果。(8)离心过滤器水沙分离效率为92%98%,当灌溉水源为地下水时,鱼雷网式过滤器与离心水沙分离器配套组合使用,过滤时间更长。(9)地表水、城市及工业污水等作为微灌水源,并在水中有机物含量小于10mg/L,在微灌系统首部前有一级过滤设施的条件下,单独使用鱼雷网式过滤器可满足微灌水质要求。本文对鱼雷网式过滤器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研究成果为鱼雷网式过滤器优化结构参数、在实际应用中选择最优操作参数及今后的深入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王亮[6](2015)在《沙湖岭水库除险加固的初步设计》文中指出沙湖岭水库除险加固初步设计是通过计算并且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的研究。水库的坝址控制流域面积0.85km2,干流长度1.375km,干流平均坡降6.55‰,校核洪水位296.07m,设计洪水位295.82m,正常蓄水位295.02m,死水位283.95m,总库容(校核洪水位以下)44.68万m3,正常库容37.30万m,死库容2.0万m,校核洪峰流量(P=0.33%)8.13m3/s,校核下泄流量10.65m3/s,校核洪水总量19.78万m,设计洪峰流量(P=3.33%)5.68m3/s,设计下泄流量3.25m3/s,设计洪水总量13.33万m3。由于水库出现了渗漏情况,坝体采用土工膜+混凝土防渗墙防渗方式,上游坝坡校核洪水位至死水位采用土工膜防渗,死水位至基岩采用混凝土防渗墙防渗。基岩至基岩相对不透水层采用帷幕灌浆防渗来进行处理。在防渗材料交接处作好相应接头处理,帷幕灌浆向两边坝肩延伸形成一个相对隔水层。根据原有大坝坝顶高程297.60m,最大坝高17m,坝顶宽3.0m,坝顶轴长75m,溢洪道宽度2.3m,允许最大泄量14.6m3/s,蜗管放水蜗管尺寸2.2×33m,放水孔尺寸中0.2m,灌溉涵进口底板高程283.95m,尺寸(直径)0.4m×0.6m等数据,对闸门型式进行改造,由原出口滚筒式改为进口斜拉式,启闭设备及启闭力(绞车)5T。通过施工组织设计计算,本工程总工期共5个月,施工准备期1个月,工程施工期3个月,完建扫尾1个月。

齐风超[7](2013)在《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安市是西北最大的一座城市,也是一座水资源极其短缺的城市,因而研究水的有效利用在水资源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过去的景观规划中,存在着重视景观效果而忽视对水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现象。现如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他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也愈加迫切,城市环境的质量日渐受到关注。在现代城市景观设计中,存在着重视景观效果而忽视对水的节约和可持续利用的现象,各类水景景观装点着我们的城市,而这其中大部分都是以浪费宝贵的水资源为代价的,尤其是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城市中这种现象更为令人担忧。所以,论文拟综合运用相关原理解决西安市园林景观中的水问题,使节水型园林景观的营造在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种要素、水的潜力被充分挖掘的同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西安节水型园林景观建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论文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详尽的理论研究和丰富的实例分析,以期探索到一种最佳的节水型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途径,从而能够在景观建设中最大限度的节约水资源,实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本课题拟综合运用相关原理解决西安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水问题,从规划设计、生态工程等角度提出一系列有利于西安节水景观规划的措施,从而得出科学合理、节约生态的节水景观规划设计理念,进而指导实践工作,使节水景观的营造在综合考虑自然、人文、社会等各种要素、水的潜力被充分挖掘的同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为西安节水景观建设的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本文从节水景观的生态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出发,就西安景观中应用技术型节水——中水利用和雨水利用,生态型节水——湿地景观建设和节水型植物利用四个方面在景观中节水的可行性研究了节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方法,并给出了较为成功的实例以供参考,同时提出了西安建设节水景观的一些建议,在论文的最后,给出了节水景观规划设计实例。

张建婷[8](2013)在《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战略性资源,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有机组成部分,水资源匮乏已经成为制约全球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缓解水资源短缺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以支持和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举措是提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形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建立健全宏观对策和节水机制,完善开源战略体系,建立水资源管理对策,通过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不断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本文基于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状况,统筹分析了不同地貌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研究了这些区域水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实现了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的循环、高效使用,提高了用水效率,区域水资源得到统一管理、优化配置,为区域内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和保障。论文在总结论述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国内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的前提下,重点研究了不同地貌区域(山地区、丘陵区和平原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和对策。研究结果具有普遍性意义,可以为国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经验和模板。论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析国内外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研究进展和动态,对我国现有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和模式进行了总结论述,为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及能够借鉴的经验。2.对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概念作初始定义,借鉴有关国家建立水资源管理体制的成功经验,分析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存在的问题及研究现状,拟定不同地貌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3、参考国内外有关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成功经验和方案,联系目前不同区域的水资源特点,制定适合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对策,施行相应的法律等监管措施,保证水资源管理对策的正常运行和水资源的持续发展。本研究成果可以为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推广和实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在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深远意义。

云光中[9](2012)在《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资源型城市作为我国基础能源和重要原材料的来源地,对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由于长期以来采取粗放式的产业发展模式,导致出现资源枯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制约了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课题。如何让已有的和正在形成的资源型城市走出一条产业科学发展的道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无论是对资源枯竭型城市还是对新兴资源型城市来说,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迫在眉睫。本文在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型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通过对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框架、具体内容、实施方法等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进行实证分析,试图探索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科学发展之路,为资源型城市的科学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1)界定资源型城市的定义、类型和特征,分析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与特征,并指出资源型城市面临的困境。(2)阐明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创新的目标和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总体框架。(3)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发展进行分析。从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内容、实现路径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这四个方面进行分析。(4)对资源型城市产业绿色发展进行分析。阐明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分析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与实现方法,并对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进行评价。(5)对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产业链网发展的目标和内容,分析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分析资源型城市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6)从资源城市的发展观念转变、体制机制支撑、政策和法律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方面,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7)结合鄂尔多斯市的情况,对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展开实证研究。

邓小云[10](2012)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点源污染与工业革命300多年的凯歌猛进相伴相长,并随沿治污技术、相关制度和财政投入的持续跟进而渐趋下降和稳定.然而,人类同污染的斗争并末因此而能有片刻喘息。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农业绿色革命至今不过几十年,沮农业面源污染问题已接瞍而至且愈演愈烈,它使本应生机盎然的春天变得寂静,使“鸟儿不能欢唱,鱼儿不能欢跃”,控此以往,将使人类不能谜康、欢快地生存-当前,一方而,农业而源污染随着化石农业的发展和传统点源得到有效治理而1"!益成为水污染的贯要来源一;另方面,农业相又利益者包括一些政府并不看重"春天他们关注的是“夏天”、“秋天”,是粮食丰产、农业增收。农业领域总需“双重午:命”——农业生产的革命和环境保护的革命,如此j能对上述两方而问题进行协同化解,在儿乎任何??个现代M家,都能找到一部好的环境保护法律,但要找到好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却非常闲难?几乎仟何领域(社会科学的、自然科学的)都不乏关于农业面源污染的文献,但法学领域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至多是刚刚起少。蓰于以上思考,本文尝试着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进行研究。本文分为导论、正文和结论三部分,其中正文分为五章。导论部分首先就问题的提出及芄国内外背景作了铺陈,分析了选题的H的和愆义,并对FJ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详细闸述了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论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打破各学科各自埋头苦十致使在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上迄今连概念的界定尚不统一的研究状况.在与传统点源污染的对比及对农业面源污染特征尽可能全面、准确的把握中诠释农业而源污染的内涵;综合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环境学、法学等学科知识和研究方法,以国外相关法律制度和实践探索为镜鉴,提出完善我W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的宏观思路和其体设想。论文笫一章论述了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污染源的分类有多种,点源和面源的区分主要?于污染源的空叫分布形态和污染排放形式是集中的“点”状还是分散的“曲”状。来自农业领域的污染物以微量的、广域的、分放的形式进入地表或地下水体而造成的污染称做农业面源污染。农业而源污染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提出和证实以来对水污染的贡献随莅点源污染得到大力治理而呈上升趋势,仴i<:期以来各a水污染防治法都只承典治“点”’致使水污染问题不能得到彻底解决。本章并对存关农业面源污染的;it?他解释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其屮的谬误。论文第二章论述了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及其防治之难。农业面源是不同于传统点源的”一种“新型污染源,其最明显的特征足"ifii"的特征,这一特征构成了其与传统点源的棰本界分,褪此也就有了农业而源污染从“而”到“水”的特征。农业面源污染仅从其污染物的构成上就带有鲜明的农业色彩,并山于农业的人力与自然力交互作用的屈性而其有随机排放、难以监测等特殊性。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农业iii丨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的突出“贡献”及其污染源的岛度分散性带来的污染责任主体确定及责任分担问题,也成为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领域的特殊难题。论文第三京论述了一些发达闽家防治农业囬源污染的制度措施及K:实践效果。明确水质标准,对一定范围内(流域)的水体污染负荷总量在所有对该水体污染作出贡献的点源和面源之间进行科学、合理的分配,因地制宜采取圾佳农业实践和尝试点源与面源排污权交易、农业面源之叫的营养物流失许可证交易,通过点源污染与而源污染治理并IE来实现水质标准,这些手段在美W已初见成效。欧盟整体上农业发达,一些特殊的国家如乃?変和荷兰几乎全部依靠地下水,所以欧盟立法非常视保护地下水质免受农业面源污染之害。欧盟《关于保护水资源免受来自农业源硝酸盐污染的指令》重视农业而源污染的预防,耍求加强监测、对硝酸盐脆弱区进行识别和保护、实行最佳养分管理等措施来削减农业氮总景。2000年《欧盟水框架指令》要求将地下水纳入就近的或舍当的流域,对地表水与地下水、水a与水质、水与生态进行一体化管理。各国有关化肥和农药管理、环境税收、环境补贴、农业环境保护教育培训等制度措施也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发挥了作用。西班牙《国家潲溉计划》中的节水节肥灌溉方案对防治干旱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收到了明显的成效。论文第四章分析了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现状及其实施效果。我国现行《水污染防治法》无论是立法理念还是其体制度都过分偏望了传统点源污染治理,其中有大量针对工业点源的制度和手段如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排放监测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污收费制度、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在该法8章92条的篇幅内只有"五条?款”(第47条、48条、50条、51条第二款和第61条、63条)足针对农业面源污染的制度和措施,这“五条一款”多数内容笼统、不具体、不具有对操作性,《水污染防治法》对点源污染的过于偏爱,导致各级政府坏境保护和污染防控的赏心依然是城市和工业源污染防控,农业面源污染儿乎处于听之任之的状态;一些地方针对农业面源污染采取了一些措施,也多是出于农业面源污染已经影响了工业化、城镇化而考虑。我国其他相关立法中也有一些条款涉及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但由于这些立法的本意不在防治污染或立法重点不是针对农业领域,因而相关规定多是附带性地提及,没有形成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体系。要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的水污染问题’必须把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纳入环境保护立法的JE要议程。论文第五章足完善我国农、Ik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的设想。农业面源污染在我目前显然未得到有效防治.一个重要原因是我a还没有像美闽《淸洁水法》、欧盟《硝酸盐指令》那样强硬的立法来明确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考察农业面源污染的特征,结合国外的防治实践,我国《水污染防治法》在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方血可大有作为。《水污染防治法》应树立点源污染防治和面源污染防治并重的理念,在正确的理念指导K对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并举。其他相关立法也应作相应完善。农业面源污染的“防”的制度措施包括:在萃隹环卞征收化肥税、农药税来禁止或限制环境不良型农用化学品的生产及实现农用化学品的适量施用,支持和鼓励各类主体研发无污染或低污染的荇代物品,持续不断地对农民进行环保知识官传和S新环保技术培训,将现行以增收为目的的农业补贴与环境保护挂钩,鼓励农民因地制宜开展有利于防治农、Ik面源污染的最佳管押实践等。农业面源污染的“治”主要是将农业而源纳入茧点水污染物总M控制制度,使这一很好的制度工具不致嗤落为“点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而“就污染源谈点源”,具体做法可借鉴美国《清洁水法》中的最大日负荷lff制度。同时,要建设农、Ik面源污染监测系统,为其他措施提供信息依据。本章并对农、Ik面源污染防治的实施机制如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政府部门联动机制、公众参与机制、国际合作机制等进行讨论。结论部分,由农业面源污染从产生、发展到今天非治不可的历程,延伸至对所有环境问题的思考。农业面源污染实际上只是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的一个副产品,与其他环境问题一样,实质上都是由于人类活动超出了自然的承载力所造成的,是一种极限与分配的问题。土地资源所需的#分是有极限的,水体的纳污能力也是有极限的,人们要想可持续地开发利用之,必须采取自我限制的措施。农业是自然力与人力相结合的过程,人力的膨胀、强大及其对自然力的不够尊重,使自然越来越不堪重负,最终以环境“问题”的形式来反抗人力。环境问题其实是人的问题。环境问题的最终解决不在环境,而在人。要彻底保护环境,必须使人的行为受到限制,使人们在尊重自然、亲和环境的前提下寻求自身利益。

二、废水喷灌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废水喷灌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问题——水资源紧缺与洪涝灾害频发并存
        1.1.2 现实问题——水循环破坏与涉水设施缺乏贯通
        1.1.3 发展问题——快速的建设与环境恶化矛盾增强
    1.2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对象
        1.2.3 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本研究视角
    1.4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归纳法
        1.5.2 实地调查法
        1.5.3 归纳对比法
        1.5.4 综合研究法
    1.6 研究框架
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与问题研究
    2.1 关中既有民居营建背景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降雨特征概况
    2.2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现状调研
        2.2.1 典型民居整体涉水现状
        2.2.2 用水现状调研
        2.2.3 排水现状调研
        2.2.4 储水现状调研
        2.2.5 生态涉水调研
        2.2.6 节水现状调研
    2.3 关中既有民居涉水问题总结
        2.3.1 用水循环缺乏、集用低效
        2.3.2 排水层级缺失、构造不通
        2.3.3 储水性能下降、缺乏净化
        2.3.4 生态涉水缺失、耐久性差
        2.3.5 生态节水低效、连贯性差
    2.4 关中民居节水设计目标
        2.4.1 改善用水方式
        2.4.2 争取逐级排水
        2.4.3 改善生态涉水
        2.4.4 实现生态节水
    2.5 本章小结
3 关中传统民居生态节水智慧梳理
    3.1 循环多用的用水理念
        3.1.1 用水水源
        3.1.2 用水需求
        3.1.3 给水方式
    3.2 逐级汇水的排水理念
        3.2.1 屋面雨水排放
        3.2.2 院落雨水排放
        3.2.3 街巷雨水排放
        3.2.4 生活污废水排放
    3.3 优先集水的储水理念
        3.3.1 水窖
        3.3.2 水瓮
        3.3.3 涝池
    3.4 水分微循环的生态理念
        3.4.1 墙体基础防潮
        3.4.2 地面透水铺装
        3.4.3 景观植被种植
    3.5 用水自平衡的节水理念
        3.5.1 非传统水源利用
        3.5.2 涉水设施连贯性
        3.5.3 生态性节水措施
    3.6 本章小结
4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1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建构之间的矛盾
        4.1.1 节水技术的进步
        4.1.2 用水需求的转变
        4.1.3 生态节水的要求
    4.2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与现代应用之间的联系
    4.3 传统生态节水智慧在现代民居中的应用研究
        4.3.1 传统排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2 传统储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3.3 传统生态涉水智慧的现代应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现代通用节水技术本土适应设计研究
    5.1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营建的内在需求
        5.1.1 空间布局向集中式转变
        5.1.2 生态环境向绿色性转变
        5.1.3 用水模式向复杂性转变
    5.2 用水优化设计研究
        5.2.1 再生水的循环
        5.2.2 给水方式优化
        5.2.3 用水需求拓展
    5.3 排水优化设计研究
        5.3.1 屋面排水优化
        5.3.2 院落排水优化
        5.3.3 街巷排水优化
        5.3.4 庭院生活污废水处理
        5.3.5 生态旱厕及污水处理
    5.4 储水优化设计研究
        5.4.1 储水设施容积计算
        5.4.2 储水设施过滤装置
        5.4.3 储水设施位置优化
    5.5 生态涉水优化设计研究
        5.5.1 屋顶绿化蓄排水
        5.5.2 墙面绿化蓄排水
        5.5.3 地面透水性铺装
        5.5.4 绿地渗透性面层
    5.6 节水优化设计研究
        5.6.1 非传统水源利用
        5.6.2 涉水设施连贯性
        5.6.3 推广节水器具
    5.7 本章小结
6 关中民居生态节水设计实践
    6.1 典型户基本情况与改造思路
    6.2 生态节水微循环系统设计
    6.3 生态节水技术的集成应用
        6.3.1 排水净水系统优化设计
        6.3.2 绿色储水系统优化设计
        6.3.3 生态涉水系统优化设计
        6.3.4 循环用水系统优化设计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研究生期间所做工作
致谢

(2)桂西南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适应性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
        1.2.2 适应性评价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方法
    2.1 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描述
        2.1.1 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
        2.1.2 不同灌溉方式的影响因素
    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评价指标的构建
        2.2.1 适应性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2.2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评价指标构建
    2.3 计算步骤
        2.3.1 指标与量化
        2.3.2 适应性评价计算步骤
        2.3.3 指标的处理
        2.3.4 指标权重的确定
        2.3.5 指标的综合评价
        2.3.6 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分析
    3.1 灌溉效应分析
        3.1.1 增产率分析
        3.1.2 水分生产率分析
        3.1.3 节水量分析
        3.1.4 节肥量分析
    3.2 生长特点及自然条件分析
        3.2.1 对糖料蔗生长特点的适应性分析
        3.2.2 对地形的适应性分析
        3.2.3 对土壤的适应性分析
        3.2.4 对水源和能源的要求分析
        3.2.5 与农艺农机结合性分析
    3.3 建设及后期管理分析
        3.3.1 建设成本分析
        3.3.2 维修养护成本分析
        3.3.3 运行成本分析
    3.4 群众(用户)意愿分析
    3.5 生态效益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适应性评价
    4.1 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评价指标的量化处理
        4.1.1 糖料蔗区定性指标的量化
        4.1.2 糖料蔗区指标的量化
        4.1.3 指标的处理
    4.2 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指标权重的确定
        4.2.1 权重的调查与打分
        4.2.2 指标层权重的确定
        4.2.3 准则层权重的确定
    4.3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适应性综合评价
        4.3.1 权重的计算
        4.3.2 评价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灌溉方式对桂西南糖料蔗区的建议
    5.1 对地形的建议
    5.2 对水源条件的建议
    5.3 对农艺农机的建议
        5.3.1 对农艺的建议
        5.3.2 对农机的建议
    5.4 对建设成本的建议
    5.5 对管理体制的建议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3)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水权制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ET研究概况
        1.2.3 国内外非常规水源利用研究概况
        1.2.4 国内外农业高效用水现状
        1.2.5 国内外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概况
        1.2.6 ET管理、水权分配、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主要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水文气象
    2.3 河流水系
    2.4 水利工程
    2.5 社会经济
    2.6 本章小结
3 区域水资源及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3.1 水资源评价分区
    3.2 降水量
    3.3 水资源量
        3.3.1 地表水资源量
        3.3.2 地下水资源量
        3.3.3 水资源总量
        3.3.4 入出境水资源量
    3.4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4.1 现状年供水情况
        3.4.2 现状年用水情况
        3.4.3 现状水平年可供水量
        3.4.4 现状水平年需水量
        3.4.5 现状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3.5 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
        3.5.1 研究区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
        3.5.2 缓解研究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解决途径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
    4.1 水权的内涵
    4.2 水权分配
        4.2.1 初始水权分配
        4.2.2 水权再分配
    4.3 ET管理下的水权分配
        4.3.1 ET的概念
        4.3.2 ET管理理念
        4.3.3 ET计算方法
        4.3.4 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
    4.4 研究区域的水权分配
        4.4.1 研究区域可消耗ET的分析
        4.4.2 研究区域目标ET分析
        4.4.3 各行政分区目标ET分析
        4.4.4 地表水、地下水水权分配
    4.5 本章小结
5 农业节水与高效用水研究
    5.1 再生水、微咸水安全利用途径
    5.2 农业高效用水途径
        5.2.1 工程节水措施
        5.2.2 农艺节水措施
        5.2.3 管理节水措施
    5.3 研究区域高效用水规划
        5.3.1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
        5.3.2 灌溉方式规划
        5.3.3 灌溉试验
        5.3.4 农业用水结构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供需水关系研究
    6.1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预测
    6.2 研究区域规划水平年需水预测
    6.3 规划水平年供需平衡分析
    6.4 规划水平年目标ET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ET管理的水资源优化配置
    7.1 水资源配置理念
    7.2 水资源优化配置原则
        7.2.1 配置原则
        7.2.2 水源条件及水力联系
    7.3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的建立
    7.4 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型求解
    7.5 水资源优化配置结果
    7.6 以ET为中心的水平衡机制
    7.7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绿色发展及其内涵
    一、发展的含义
        (一) 发展的范畴
        (二) 中国发展之路
    二、绿色及绿色化的概念
        (一) 绿色的定义
        (二) 绿色化内涵
    三、绿色发展理论来源及其特征
        (一) 绿色发展理论的三大来源
        (二) 绿色发展的内涵与特征
    四、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认识深化
        (一) 绿色发展与科学发展观
        (二) 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
        (三) 十九大绿色发展理念的新拓展
    五、绿色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要素的理论拓展
        (二) 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的多层面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绿色发展与节能减排的关联维度
    一、作为节能减排的绿色发展
        (一) 节能减排催生绿色技术范式
        (二) 节能减排倒逼绿色转型发展
    二、绿色发展指导下的节能减排
        (一) 节能减排顺应绿色发展内涵要求
        (二) 节能减排与绿色增长的关系
        (三) 绿色发展指导下的生产力评价标准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的节能减排
        (一) “被动”节能减排到“主动”节能减排
        (二) 节能减排的新思维格局和空间格局
        (三) 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三个层面
    四、绿色发展视域下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
        (一) 发达国家碳减排经验
        (二) 发展中国家的碳减经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历史、现状与绩效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历史背景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梳理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政策实施结果
    二、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现状
        (一) 内蒙古自治区区域发展模式现状
        (二)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产业结构现状
        (三) 内蒙古自治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现状
    三、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节能减排的成就、绩效与问题
        (一)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成就
        (二)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绩效分析
        (三)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与困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出路与对策研究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机遇
    二、内蒙古传统发展方式的绿色化转型
        (一) 运用绿色化理念转变发展方式
        (二) 建立节能减排的绿色化目标
        (三) 形成绿色化的节能减排体系
    三、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政策
        (一) 绿色化产业政策
        (二) 绿色化金融政策
        (三) 绿色化科技政策
    四、内蒙古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实践
        (一) 典型行业的节能减排实践
        (二) “三废”资源化路径探索
        (三) 产业链延伸与绿色产业群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探讨
    一、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绿色化创新路径
        (一) 绿色化技术创新
        (二) 绿色化管理创新
    二、内蒙古自治区产业结构转型路径
        (一) 结构升级转型的绿色化问题
        (二) 资源型产业和非资源型产业的关系问题
        (三) 结构转型中的共性与个性问题
    三、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发展模式选择
        (一) 绿色发展价值导向与思维方式
        (二) 绿色发展模式实践要素
        (三) 绿色发展模式的增长方式
        (四) 绿色发展模式的政策制度
    本章小结
结论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农业高效节水的研究现状
    1.3 过滤器国内外研究动态
    1.4 鱼雷网式过滤器简介
    1.5 鱼雷网式过滤器工作原理
    1.6 数值模拟
    1.7 本文的研究目标、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2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清水物理模型试验
    2.1 概述
    2.2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清水试验概况
    2.3 鱼雷网式过滤器清水运行特性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物理模型试验
    3.1 概述
    3.2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试验概况
    3.3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浑水运行特性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值模拟方法及模型验证
    4.1 概述
    4.2 控制方程及湍流模型
    4.3 微分方程的离散化---有限体积法
    4.4 过滤器立体模型建立及网格划分
    4.5 数学模型的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5.1 概述
    5.2 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分析
    5.3 过滤器出水口位置变化对内部流场的影响
    5.4 不同流量下的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5.5 不同目数下的鱼雷网式过滤器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5.6 鱼雷网式过滤器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浑水条件下不同出水口对过滤过程的影响
    6.1 概述
    6.2 多相流模型的选取
    6.3 颗粒运动分析
    6.4 颗粒追踪及颗粒分布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应用研究
    7.1 概述
    7.2 鱼雷网式过滤器与其他过滤器的配套应用
    7.3 鱼雷网式过滤器的单独应用
    7.4 鱼雷网式过滤器应用研究结论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沙湖岭水库除险加固的初步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意义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1 选题依据
        0.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0.2.3 水库除险和加固理论研究
    0.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0.3.1 研究内容
        0.3.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第1章 自然地理概况
    1.1 位置交通
    1.2 工程概况
    1.3 流域概况
    1.4 气象
    1.5 当地社会经济
第2章 水文分析与计算
    2.1 工程等级及洪水标准
    2.2 设计洪水复核
        2.2.1 设计暴雨
        2.2.2 产、汇流及设计洪水成果
    2.3 调洪演算
        2.3.1 调洪演算的基本原则
        2.3.2 调洪演算的基本方程
        2.3.3 调洪演算的基本资料及来源
        2.3.4 调洪演算结果
    2.4 水库抗洪能力的复核
        2.4.1 水库大坝顶部高程复核
        2.4.2 溢洪道控制段顶部高程复核
        2.4.3 泄洪安全分析
    2.5 防洪标准复核结论
        2.5.1 防洪标准
        2.5.2 水库大坝的实际抗洪能力
        2.5.3 泄洪能力
第3章 工程地质
    3.1 概述
    3.2 库坝区工程地质概况
        3.2.1 地形地貌
        3.2.2 地层岩性
        3.2.3 不良地质现象
        3.2.4 水文地质
    3.3 枢纽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地质问题
        3.3.1 大坝坝基(肩)工程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问题
        3.3.2 附属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评价及工程质量问题
    3.4 坝体工程质量及存在的问题
        3.4.1 坝体填筑质量
        3.4.2 大坝分区
    3.5 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
    3.6 天然建筑材料
    3.7 小结
第4章 除险加固设计
    4.1 设计依据
        4.1.1 工程等别、建筑物等级和洪水标准
        4.1.2 采用的技术规程和规范
        4.1.3 设计依据及基本资料
        4.1.5 安全鉴定结论与建议
    4.2 大坝除险加固设计
        4.2.1 坝顶高程复核
        4.2.2 坝顶高程验算
        4.2.3 大坝加固设计
        4.2.4 大坝断面调整
        4.2.5 大坝坝体防渗处理设计
        4.2.6 大坝(加固后)渗流和抗滑稳定分析
        4.2.7 护坡工程设计
        4.2.8 大坝下游排水系统改造工程设计
    4.3 溢洪道整治设计
        4.3.1 溢洪道设计标准
        4.3.2 溢洪道水力计算
        4.3.3 溢洪道结构计算
    4.4 输水建筑物工程改造设计
        4.4.1 灌溉输水建筑物进水口设计
        4.4.2 输水设施改建主要工程量
    4.5 安全监测设计
        4.5.1 建立安全监测系统的必要性
        4.5.2 监测系统任务及规模
        4.5.3 安全检测系统设计
        4.5.4 监测系统施工
        4.5.5 观测技术要求
    4.6 白蚁防治设计
第5章 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持设计
    5.1 环境保护设计
        5.1.1 综述
        5.1.2 环境保护设计
        5.1.3 环境管理
        5.1.4 环境监测
    5.2 水土保持设计
        5.2.1 编制依据
        5.2.2 防治责任范围
        5.2.3 预测结论
        5.2.4 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5.2.5 防治措施
        5.2.6 水土流失监测
第6章 工程管理设计
    6.1 工程建设期管理
        6.1.1 组织机构
        6.1.2 工程管理
        6.1.3 技术管理
    6.2 工程运行期管理
        6.2.1 工程管理现状
        6.2.2 管理机构
        6.2.3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6.2.4 工程管理运用
第7章 施工组织设计
    7.1 施工条件
        7.1.1 自然条件
        7.1.2 工程条件
        7.1.3 施工场地条件
        7.1.4 建筑材料
    7.2 施工导流
        7.2.1 导流标准
        7.2.2 导流方式及围堰
    7.3 料场选择和规划
    7.4 主体工程施工
        7.4.1 坝基及两岸帷幕灌浆施工
        7.4.2 坝基防渗墙施工
        7.4.3 PE 膜铺设施工
        7.4.4 输水工程改造
        7.4.5 上游护坡施工
        7.4.6 下游坡施工
        7.4.7 房屋改造
        7.4.8 白蚁防治
    7.5 施工交通运输
        7.5.1 对外交通
        7.5.2 场内交通
    7.6 施工工厂设施及风、水、电
    7.7 施工总体布置
        7.7.1 布置原则
        7.7.2 施工临建设施布置
    7.8 施工总进度
        7.8.1 安排原则
        7.8.2 施工分期
    7.9 主要建筑材料和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7.9.1 主要建筑材料
        7.9.2 劳动力
        7.9.3 主要施工机械设备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个人成果及指导教师简介
致谢

(7)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1 全球水资源危机
        1.1.2 西安市水资源匮乏的严峻事实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的理论基础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内外节水型园林景观发展现状
    2.1 国外节水型园林景观发展现状
        2.1.1 澳大利亚旱景园林和观赏草
        2.1.2 美国的耐旱风景
        2.1.3 德国的雨水利用
        2.1.4 日本的中水利用和枯山水
    2.2 国内节水型园林景观发展现状
    2.3 西安市园林景观节水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章 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建设针对策略
    3.1 大力推广新型灌溉方式
        3.1.1 西安传统园林景观灌溉方式的利弊分析
        3.1.2 新型灌溉方式的应用
        3.1.3 园林景观灌溉技术未来发展趋势
    3.2 合理配置节水型绿化植物
        3.2.1 运用乡土植物
        3.2.2 重视耐旱植物
        3.2.3 优化植物配置
        3.2.4 推广和应用观赏草
    3.3 大力发展中水回用技术
        3.3.1 国外中水回用技术现状
        3.3.2 国内几座城市的中水回用技术现状
        3.3.3 西安市中水回用技术现状
        3.3.4 中水回用技术分析
        3.3.5 关于西安市中水利用的几点建议
    3.4 透水性铺装的应用
        3.4.1 西安城市铺装现状
        3.4.2 透水性铺装特点及发展概况
        3.4.3 透水性铺装的下垫层透水设计
        3.4.4 透水性铺装的生态节水性研究
    3.5 园林景观节水性设计的提高
    3.6 园林景观行业养护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节水意识的提高
第四章 雨水资源在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建设中的应用
    4.1 国外先进的雨水利用体系给我们的启示
        4.1.1 雨水利用综述
        4.1.2 国外雨水利用实例分析
    4.2 适合西安气候特点的雨水利用途径
        4.2.1 雨水的绿地渗透利用
        4.2.2 雨水的设施渗透利用
        4.2.3 雨水的收集利用
    4.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雨水利用——东楼花园
    4.4 西安市金玉人家住宅小区雨水收集系统
第五章 人工湿地成为西安节水型园林景观建设的新思路
    5.1 人工湿地景观概述及发展现状
    5.2 湿地景观的节水性功能分析
        5.2.1 供水功能
        5.2.2 补充地下水
        5.2.3 调节流量与控制洪涝灾害
        5.2.4 调节局部小气候和物质循环
        5.2.5 控制污染与净化水体
    5.3 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5.3.1 浐灞湿地效益评价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本人教育背景

(8)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动态
        1.2.1 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研究
        1.2.2 国外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进展
        1.2.3 国内水资源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2.1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2.1.1 山地自然特征分析
        2.1.2 山地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2.1.3 山地用水特征分析
    2.2 山地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2.3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2.3.1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2.3.2 山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2.3.3 山地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2.3.4 山地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2.3.5 山地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2.3.6 山地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三章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3.1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3.1.1 丘陵区自然特征分析
        3.1.2 丘陵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3.1.3 丘陵区用水特征分析
    3.2 丘陵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3.3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3.3.1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3.3.2 丘陵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宏观对策
        3.3.3 丘陵区水资源开源战略对策
        3.3.4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节流战略对策
        3.3.5 丘陵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3.3.6 丘陵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体系
第四章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
    4.1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特点分析
        4.1.1 平原区自然特征分析
        4.1.2 平原区社会经济特征分析
        4.1.3 平原区用水特征分析
    4.2 平原区水资源形势及共性问题分析
    4.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
        4.3.1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思想
        4.3.2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本原则
        4.3.3 平原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节水工程和技术体系
        4.3.4 平原区水资源利用的管理对策
        4.3.5 平原区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自觉节水与监督规范体系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所获得的成果

(9)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2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现状、特征与问题分析
    2.1 资源型城市的界定
    2.2 我国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2.3 资源型产业发展与资源型城市演进特征
    2.4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3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
    3.1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2 构建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的目标和原则
    3.3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新模式:“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
    本章小结
第4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基础——集约发展
    4.1 产业集约发展的必要性与意义
    4.2 产业集约发展的内容
    4.3 产业集约发展的实现路径
    4.4 产业集约发展过程中的利益博弈和解决对策
    本章小结
第5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关键——绿色发展
    5.1 产业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意义
    5.2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施过程
    5.3 产业绿色发展的实现方法
    5.4 产业绿色发展的效益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链网发展
    6.1 产业链网发展的内涵和内容
    6.2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现路径
    6.3 产业链网发展的实施策略
    本章小结
第7章 资源型城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保障体系
    7.1 观念转变
    7.2 体制机制支撑
    7.3 政策和法律支撑
    7.4 技术支撑
    本章小结
第8章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实证研究
    8.1 鄂尔多斯市发展概况
    8.2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实施
    8.3 鄂尔多斯市产业“集约——绿色——链网”发展模式的成就和未来发展策略
    本章小结
第9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9.1 全文总结与主要创新点
    9.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主要内容及研究难点
    四、 研究方法
    五、 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作为水污染重要来源的农业面源污染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
        一、 点源、线源、面源:污染源的一种分类
        二、 点源污染和面源污染是农业源污染的两种形式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概念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是水污染的重要污染源
第二章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和防治之难
    第一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特征
        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面”的特征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农业”特征
        三、 农业面源污染是从“面”到“水”的污染
        四、 农业面源污染对地下水污染“贡献”突出
    第二节 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之难
        一、 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之难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责任追究之难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之难
第三章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索与尝试
    第一节 美国《清洁水法》中的地表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 《清洁水法》的调控对象
        二、 《清洁水法》对农业面源污染的调控方法
        三、 《清洁水法》的效果评价
    第二节 欧盟水体系指令中的地下水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一、 《硝酸盐指令》:注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监测、预防和相应的行动
        二、 《水框架指令》:推行流域综合管理计划,注重地表水—地下水、水量—水质的一体化管理
    第三节 美国《沿海地区管理法重新授权与修正案》中的海岸带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四节 西班牙《国家灌溉计划》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第五节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中的若干制度
        一、 化肥、农药管理制度
        二、 环境税收制度
        三、 环境补贴制度
        四、 环境保护教育培训制度
第四章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建设及其不足
    第一节 以《水污染防治法》为中心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体系
        一、 《水污染防治法》中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
        二、 其他相关法律对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规定
    第二节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现状及其实践效果评价
        一、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建设现状
        二、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实践效果
第五章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设想
    第一节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路径选择
        一、 “源”与“汇”
        二、 “借鉴”与“创新”
        三、 “防治”与“交易”
        四、 “防”与“治”
    第二节 完善我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制度的几点设想
        一、 防治农业面源污染,规划先行
        二、 农业面源污染的预防性制度
        三、 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性制度
        四、 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实施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博士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四、废水喷灌中若干技术问题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中民居建筑生态节水营建技术研究[D]. 吴艺婷.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
  • [2]桂西南糖料蔗区不同灌溉方式适应性评价研究[D]. 黄荣华. 广西大学, 2019(06)
  • [3]基于ET管理的水权分配与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以邯郸市东部平原为例[D]. 李秀丽. 西安理工大学, 2018(08)
  • [4]绿色发展视域下内蒙古自治区节能减排的困境、问题及对策研究[D]. 李孔燕. 内蒙古大学, 2017(06)
  • [5]典型鱼雷网式过滤器的试验研究及数值模拟[D]. 阿力甫江·阿不里米提. 新疆农业大学, 2016(05)
  • [6]沙湖岭水库除险加固的初步设计[D]. 王亮. 吉林大学, 2015(08)
  • [7]西安市节水型园林景观研究[D]. 齐风超.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2)
  • [8]不同地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模式与对策研究[D]. 张建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13(02)
  • [9]资源型城市产业发展新模式研究[D]. 云光中. 武汉理工大学, 2012(05)
  • [10]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法律制度研究[D]. 邓小云.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污水喷灌若干技术问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